《穷人》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2024-04-16

《穷人》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共8篇)

篇1:《穷人》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汪玥(执教)

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刘荣华(点评)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穷人》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丈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书写“魁梧”;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抓住“忐忑不安”“揍”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有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桑娜担心、害怕等矛盾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宁可自己吃苦电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3.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桑娜抱走孩子前的心理活动,并通过反诘比较,进一步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从人物心理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教师研读文本,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基本情况,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故事梗概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题日是“穷人”。课前请大家预习了课文,不知道你们预习得怎么样,请拿出课堂作业单,完成1~3题。

师:同学们都做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第一题,第一个带点字选哪个读音?

生:gē(搁板)。

师:第二个带点字的读音是——

师:“强”是个多音字,“勉强”中“强”读第三声。第三个带点字的渎音是

师:都选对了,很好!这些带点字的声调很容易读错,我们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起再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师:第二题,你们发现哪个字写错了?

生: “魁”字少了“撇折点”(即部首“厶”)。

师:眼睛真亮!在写“魁”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撇折点”。第三题,谁来说?

生:小说《穷人》写到的人物有桑娜、西蒙、渔夫。

师:为什么不选列夫·托尔斯泰?

生:因为列夫·托尔斯泰是作者。

师: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写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人的悲惨生活,《穷人》就是其中的一篇。这位同学没有选桑娜的丈夫,什么原因?

生:因为在这篇小说中渔夫就是桑娜的丈夫,这两个是同一个人。

师:是的,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任选一个就可以了。那么,在这些穷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师:谁来说?

生:桑娜的邻居死了,桑娜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回了家。因为怕丈夫责怪,桑娜非常害怕。可是,渔夫回来后也同意了桑娜的做法。

师:说得不错!这位同学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完整。淮再来说得简洁一些?

生:西蒙死了,桑娜和丈夫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很好!把桑娜、渔夫、西蒙之间发生的故事说得很简洁、很清楚。大家能学他的样子说一说吗?

点评:到了中高年级,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一般都会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回家预习课文,以便学生在走进课堂学习时不再是零起点。但教师需要关注以下问题:学生预习得如何?教学起点在哪里?怎样把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对接起来?该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操作简便的书面练习,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落实了字词教学;又渗透了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但教师从零开始教的现象,以免影响学生后续预习的积极性,降低教学的起点,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紧扣忐忑不安,读懂心理活动

师:读小说,只了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还不够,还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桑娜这个人,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师:我看到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三处。第一处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师:哪一个词提示我们这儿是心理活动?

生:“沉思”。

师:第二处在哪儿?

生:在第四自然段,凶为这儿有个“想”字。

师:第三处在哪儿?

生:在第九自然段。这里写到“桑娜忐忑不安地想”。

师:还有同学认为第十一自然段也有,能不能把它和第九自然段放在一起?

生:可以。因为它们都是桑娜把孩子抱回来以后的心理活动。

师:在这三处描写中,你们觉得写得最与众不同的是哪一处?特别在哪里?

生:这处心理描写中有许多省略号。

生:我发现感叹号和问号也出现了很多次。

师:是啊!一处描写里有那么多的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真够特别的。你们知道托尔斯泰为什么要这样写吗?

生:为了写出桑娜十分忐忑不安。

师:忐忑,“心”字上各有“上”“下”两字。谁能根据字形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心里七上八下。

生:心神不定。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这一部分,你能渎出桑娜的哪些心情?用表示心情的词语写一写旁注。

师:同学们都写下了很多的词语,把你们写的词语都报出来。

生:害怕。

生:担心、紧张、焦急。

生:担忧、六神无主。

生:心惊肉跳。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粗粗那么一读,就读出了桑娜那么多的心情。这么多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就是——忐忑不安。那么,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这些心情的呢?请你选择一两句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投入。谁来读?

生: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师:你把“够他受的”读得特别强调,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生:我体会到了桑娜心中充满担心。因为自己的家已经很穷了,如果再多两个孩子,丈夫的负担就更重了,生活也很难维持了。

生:她的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如果再多两个孩子,就会承受不了。

师:哪个自然段告诉你桑娜家很穷,养活五个孩子已经很困难了?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赶快读一读这一段,哪些词语告诉我们桑娜家很穷?赶快把它圈出来。

师:你们圈下了哪些词?

生:勉强。

生:黑面包。

生:没有鞋穿。

生:从早到晚。

生:不顾惜。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用心体会这些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感受到桑娜的难处!谁来读?

师:托尔斯泰不愧是文学大师!在课文的一开始,他就用这段心理描写告诉我们,桑娜一家都是——穷人。想到生活如此贫困,桑娜怎能不担心呢?我们一起把这种担忧的心情读出来吧!

师:还想读哪句话?

生:他会揍我的„„

师:他把哪个字读得特别有力?

生:揍。

师:你从“揍”字读出了什么心情?

生:我读出了桑娜非常害怕。因为她没有经过丈夫同意就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了回来,她害怕丈夫会打她。

师:同学们,当时俄国社会的家庭主要是靠男人拼命工作养活全家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沙皇主宰俄国,男人主宰家庭。”桑娜没有经过丈夫同意就抱回两个孩子,她怎能不害怕呢?这段话中还有一个“揍”字,发现了吗?你们连起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不一样的心情来。

生:之前的“揍”是害怕,后来的“揍”是“安慰”,所以两处语气不同,后面是缓和的。

生:前面很害怕丈夫揍他,后面想通了,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抱回两个孩子。

师:好一个“宁可„„也”!我们一起来读读,把桑娜从“害怕”到“下定决心”的变化读出来。

师:从这段心理描写中,有人读出了“害怕”,有人读出了“紧张”,还有人读出了“下定决心”。如果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渎的话,就更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你们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师:谁来读?

师:你们觉得他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

生:他在省略号的地方都会停顿一会儿,这样就能够反映出桑娜当时的心理是非常矛盾、非常紧张。

生:省略号的地方,桑娜是在做思想斗争,到底要不要抱回两个孩子,心里很矛盾。师:你们这一说也给老师带来了启发,我也来读一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注意省略号,要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读出来。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桑娜的心里很矛盾,思想在斗争。我们一起来读,老师读旁白,你们读桑娜的心理活动。

师:托尔斯泰不愧是擅长心理描写的文学大师!他用这段特别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世界,他想告诉我们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生:她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生:富有同情心的人。

生:富有爱心的人。

点评:这篇课文字字珠玑,许多语言都值得细细品味。这篇小说最感人的是心理描写,“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表达美好心灵的写作方法”,也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目标。教师紧扣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展开教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过程:(1)从字形分析上,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初步感受桑娜矛盾的心情;(2)从关键字词、标点符号中,体会桑娜复杂的心情;(3)通过深情而富有个性的朗读,感悟桑娜美好的心灵。该环节教学中,教师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从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

三、尝试心理描写,升华人物品质

师:让我们也来学学托尔斯泰,写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桑娜来到西蒙家里,看到邻居两蒙死了,两个孩子正睡得香甜。此时,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请写下她的心理活动,试着用一用省略号、问号、感叹号。

师:好,同学们,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

生:他们的母亲已经死了,让我来养活他们吧!„„可是丈夫会责怪我的„„那也不管了,不能让他们和死人在一起啊!

师:你想表达什么情绪?

生:我想写出桑娜的同情心。她想,一定要让两个孩子活下来,不能让他们像他们的母亲一样饿死在这里。

生: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只可惜„„唉!他们还那么小,把他们抱回去吧!可怜的孩子啊!

师:这里的省略号想表达什么意思?

生:桑娜同情这两个孩子,想帮助他们。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在这儿写了很多的心理活动,于是,老师想到一个问题:擅长心理描写的托尔斯泰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一个字也没有写?你们能否联系上下文好好想一想。

生:因为当时桑娜想都没想就把两个孩子抱了回去,桑娜非常善良。

生:我觉得桑娜是不顾一切的,她只想救孩子。

生:抱回孩子是桑娜的第一反应,这说明桑娜很善良。

师:你们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桑娜是不顾一切,想都没想的?

生:第八自然段,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师:是啊!桑娜抱回孩子的时候是不顾一切的,这就是与生俱来的善良,这就是深深刻进灵魂的善良。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起读

生:没有单纯、善良、真实,就没有伟大。

师:托尔斯泰就是要刻画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真实的桑娜,一个伟大的桑娜。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感受到了桑娜的美好心灵。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一渔夫,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相信大家通过学习,对托尔斯泰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下课!点评:前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已经深刻体会到“忐忑不安”这一心理描写的独特性。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桑娜抱回孩子前的心理活动,并尝试用一用省略号、问号、感叹号,很巧妙地实现了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把阅读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更巧妙的是,教师在学生写完后反问“托尔斯泰为什么在这里不写桑娜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刻地感受桑娜善良、真实、单纯的美好心灵,可谓独具匠心!

【总评】

上好一节阅读课,需要思考两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线教师平时大多侧重研究“怎么教”,而对“教什么”则考虑得很少。一篇课文值得教的东西有很多,一节课又只有40分钟,到底要“教什么”呢?上面这节阅读课,至少给我们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是要从学段目标出发,准确制订课时教学的目标。不同的教师研读同一篇课文,对课文教学价值的理解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怎样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呢?汪老师在细读课文后,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梳理小说人物、概括主要内容”、“读懂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上,很好地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意思”、“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教课程内容。只有把课文特点和学段目标有机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是立足于学生发展,合理取舍课时教学的内容。一篇课文是由若干个词语、句子、语段组成的,如果在一节课上教学了太多的词句和语段,学生的阅读势必会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汪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集中在课文前半部分内容,聚焦在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通过该重点段的学习,分层辐射课文内容,让学生逐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善良品质,体会到作家描写人物方法的精妙。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这样,学生才能在40分钟的时间里学得轻松自主,学得相对透彻。

篇2:《穷人》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激活知识储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秋天来了,我们身边有什么变化?

生: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很多树叶都变黄了。

生:秋天果子成熟了。

师:当秋天来到我们身边时,不仅周围的景色、气候会发生变化,我们学习的课文也会变得富有秋意。就在去年秋天,我们学习了很多描写秋天的词语和句子,还记得吗?

生: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生:天高云淡,大雁南飞,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生: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红红的火把。

【点评:课伊始,引导学生联系当下生活,调动已有积累,既巩固了学过的词语,又为本课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还为后面的仿写打下了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二、抓住结构特点,整体感知

师:又是一年秋来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秋天的雨》(板书课题),在品味语言中感受秋天的美丽。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生认真读书)

师:(课件出示词语和句子)谁来读读第一行?

生(读):邮票、菠萝、加紧、杨树、凉爽。

师:一阵大风,四把电扇就是“爽”,“凉爽”的“爽”。来,我们一起写一写。

(生和师一起边说笔顺边书空)

师:自由读第二行词语,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看谁能第一个发现。

生(读):粮食、柿子、钥匙、衣裳、喇叭。

生:我发现这一行都有轻声。

师:真能干!来,一齐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做着动作读读第三行的句子。

(师课件出示第三行内容“小扇子扇哪扇哪”,生边做动作边读“小扇子扇哪扇哪”。)

【点评:单老师抓住了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指导“爽”的字形笔顺和轻声词的读法,以及多音字“扇”的读音。运用集体书空“爽”、做动作理解“扇”,把握住读音实践策略,省时高效地突破了字词的教学难点。】

师:作者在每一自然段都用一句话写出了自己对秋雨的印象。老师请五位同学依次读五个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每一个自然段中作者对秋雨有什么印象,找到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生边听边画)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画的句子?

(生读句子,师随机出示。)

(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2)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3)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4)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5)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师:这是每一个自然段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把它们连成一段话就是――

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把它们连成一段话读一读?

生(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师:读得很流畅。“秋天的雨”这四个字出现了五次,你能只用一次吗?

生: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它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师:多聪明的孩子啊!适当删减一些词语表达就更简洁了。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也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还会吹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它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师:说得真好!可是如果一篇课文就写这么五句话好吗?

生:太简单了,不够有趣。

师:是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人们读了之后才会印象深刻。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用了什么法宝。

【点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重点阅读要求。对此,单老师抓住了文本鲜明的结构特点,巧妙引导学生串联每段总起句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不但帮助学生明确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较好地渗透了用“段意连缀整合”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可谓一石二鸟。当一种能力习得后,单老师又适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篇课文就写这么五句话好吗?”以此激起学生讨论,从而将关注的焦点转

移到文章的表达形式上来。

这样的教学,过渡自然,指向

明确。】

三、聚焦表达重点,感悟写法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你认为最有趣的一句话。

(生默读,画句子。)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画的句子,并说说哪些词语让你感到特别有趣。

生:“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你挤我碰”“争着”这两个词语把水果当成了人来写,很有趣。

师:作者不但把果子当作人来写,把花也当作人来写,画了这个句子的同学请举手。

生(读):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再读这两句话,除了有趣,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单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果子很多,一个比一个大才会你挤我碰。

生:花也很多,五颜六色,很美。

生:“频频点头”可见花朵很大,还带着雨珠,可漂亮了。

师:(投影出示图)这就是你挤我碰的果子,这就是争着让人们摘的果子,像什么?

生:一个个像红了脸的胖娃娃。

生:还像一个个红皮球。

生:像一盏盏红灯笼。

生:像一颗颗红宝石。

师:看,这菊花有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还有很多很多种颜色,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生:五彩缤纷。

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描绘出了果园丰收、花园绚丽的图景。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来,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有趣、美丽、丰收的喜悦读出来。

(生齐读)

师:学到这儿,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法宝把文章写生动写具体的了吧?

生:拟人。

师:除了拟人,还有别的法宝吗?

生:比喻。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发现的?在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中把黄黄的叶子比作一把把小扇子。

师:这样一写,银杏树的叶子不但漂亮而且善解人意,还能扇走夏天的炎热呢!

生:“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作者把红红的枫叶比作一枚枚邮票。

师:这两个句子很像哦,找一找哪些地方相似?

生:都有“它把……给了……,……像……”写出了什么颜色,像什么。

生:都有“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这样的词语。

师:用同样的形式写出了它们的动作。

生:都有“一枚枚”“一把把”这样的词语。

师:不是“一把”,是――

生:一把把。

师:不是“一枚”,是――

生:一枚枚。

师:可见银杏叶和枫叶――

生:很多很多。

师:简简单单的两个句子,却呈现出了非常美丽的画面。知道作者是用了什么法宝吗?

生:用了比喻和拟人,这样写让我们觉得秋天的雨和其他景物都像人一样,很有趣。

生:“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这些词语用得都很好,很准确,让我们读起来好像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

【点评:这一板块的教学,自由舒缓,“言”“意”皆丰。第一步,让学生自主感受文字内容的有趣。第二步,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秘妙。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想象的感性策略,又运用了发现语言、比较语言的品读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景物的美好情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拟人、比喻的表达方法,较好地习得了“语用”的知识。】

四、背诵诗化语段,积累语言

师:有了比喻、拟人这两大法宝,课文的语言美得像一首小诗。(以诗歌的形式出示第二自然段)男女同学分工,各读一节。一边读,一边想办法把这优美的词句记在心里。

(男女生各读一节)

师:现在老师把许多字隐去变成空格,谁能不看书背下来?好,先对照书本自己练一练。

(生练读课文后背诵)

师:开头和最后一小节我们齐读,其他的四个小节由四个大组依次背诵。

(生背诵)

【点评:语言积累和语言实践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单老师巧妙地将课文语段变成小诗,形式上焕然一新,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同时,这一诗化形式将本段中同类句式的两个句子整齐地突显了出来,为学生进一步揣摩、仿写这种句式做好了准备。】

五、联系生活情境,学以致用

师: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走进大自然我们就会发现,它还把这盒颜料分给了很多朋友。

(师出示秋天的蔬菜、水果图片,生欣赏。)

师:除了这些,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朋友都得到了它的颜料。同学们,你们能学着课文的样子,用上比喻或拟人,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段话吗?

(生练习写话,师巡视并随机指导。)

师:大家都写好了,我先请这位同学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

(师投影出示学生习作:你看,它把黄色给了落叶,黄黄的叶子像一只只胡蝶,飞呀飞呀,非常美丽。)

师:书写非常端正,只是――

生:“蝴蝶”的“蝴”少了虫字旁。

师:落叶自己不能掌握方向,只能跟着风儿往下落,所以“飞呀飞呀”如果换个词会更好。

生:飘哇飘哇。

师:飘来了――

生:秋天的美丽。

师:多美的句子啊!(对另一生)请你也来说一句。

生:红色是给石榴的,红红的石榴像小姑娘的脸,笑得露出了可爱的乳牙。

师:多可爱的石榴娃娃呀,如果把句中“像小姑娘的脸”去掉表达会更简洁、更贴切。你再来试一试。

生:红色是给石榴的,红红的石榴笑得露出了可爱的乳牙。

师:同学们都写得很精

彩,几位同学的佳作连起来就成一首诗了。请这四位同学上来试试。

师:你们商量好发言顺序,我来开个头,你们依次读出自己写的话。

师: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生:你看,它把红色给了高粱,红红的高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把,照哇照哇,照出了人们甜甜的笑脸。

生:它把白色给了棉花,朵朵棉花像洁白的云朵,摇哇摇哇,摇来了丰收的喜悦。

生:绿色是给丝瓜的,一条条丝瓜穿着绿色长裙,正在微风中跳舞呢!

生:黄色是给香蕉的,黄黄的香蕉你挤我碰,个个都挤弯了腰,争着让人们去摘呢。

师:多美的语言哪,有了比喻和拟人这两大法宝,仔细观察生活,我们就能写出很多美妙的句子。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学着这些同学朗读的方式,把你们四人写的句子串成一首诗。串好的同学可

以合作将诗读给观课的老师听,也可以读给其他小组的同

学听。

(生四人小组合作将写的句子串成小诗并读给老师或同学听)

师:同学们,秋雨就好像是一位大方的姐姐,向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颜料。而我们呢,透过这些写颜色的句子,发现了许多语言的表达秘密。这位秋雨姐姐在课文里还将向我们展示什么呢?文字背后又藏着什么表达秘密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欣赏,再淘宝。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评析】

单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是一堂优质课,有如下四大特点:

一、破解了字词教学的难点

有人说,数学课清清楚楚一条线,而语文课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因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抓的东西实在太多,这也要,那也要,难以忍痛割爱。新型语文课需要教师用一双慧眼去捕捉语文内容。怎样去捕捉呢?单老师的课告诉我们,可采用删繁就简的办法、有机整合的策略,牢牢锁定重点、难点。本节课的字词教学,单老师是智慧的。三年级的生字词若平均使用力量去教,显然会挤占阅读教学的时间,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单老师是怎么做的?她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放面抓点,抓住易错字“爽”、多音字“扇”和轻声词点拨强化,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努力彰显结构特点

在一、二年级,阅读教学关注词句会多一些,而进入三年级,学生的篇章意识逐步形成,这从三年级学生平时的习作就能得到印证。他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分段写,会用总起句写总起分述的段落,会用过渡句衔接上下文。学生的这种篇章意识的萌芽告诉我们,在以吸收为主的阅读教学中,更要加强这种篇章能力的培养。单老师深谙此道,她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总起句,进而关注文章的形式特征,她还让学生把这些句子连缀成一段话。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是课标提出的要求之一――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将这些句子整合成一段通顺的话,对学生来说并非易事,这需要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便是切切实实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着力凸显表达重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运用的前提是什么?当然是习得。所以阅读教学除了“得意”外,更要在“得言”上下功夫,这样文本的价值才能凸显出来。《秋天的雨》以秋雨为线索,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美丽、丰收、欢乐的秋景图,语言生动有趣。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文本里有趣的内容,不大会关注作者表达的方法,更不要说主动去发现表达上的奥秘。这使教与学形成了一对矛盾。单老师在教学中智慧地化解了这种矛盾。她的教学循序渐进,先迎合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找找觉得有趣的句子,随后逐步引导并充分展开“拟人”以及“比喻”修辞手法的教学,教学渐入佳境,指向了“语用”。

四、大力践行文本“语用”点

课文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学的东西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所选择。浙江外国语学院汪潮教授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颇有道理。《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句式表达特征鲜明,不进行仿写实在可惜,所以单老师不放过“语用”训练的机会。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仿写出色并不容易,所以单老师提供了图片,努力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确定好仿写的内容。更令人称道的是,单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特别关注内容是否适切,表达是否准确,书写是否正确。这对于夯实学生“语用”基本功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指导。

纵观单老师的课,抓住“四点”教语文,扎扎实实地教到了点子上,是一堂真语文课。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篇3:《穷人》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1. 直接揭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请齐读课题。

师:“领”是后鼻音,请读到位。(生齐读)

2. 复习“领”字,重温形声字构字规律,并指导书写。

师:对于红领巾,大家都很熟悉。少先队员的标志就是红领巾。请大家摸摸,红领巾是不是绕过领子。“领”字之前已经认识过了,你能给大家讲讲是怎样记住它的吗?

生:“领”是个形声字。“令”是声旁,表读音。“页”是形旁,表示头。“领”就在头下面脖子的位置。

师: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我们很容易就记牢了它的样子,读准了它的读音,并理解了它的意思。

师:写“领”字时要注意什么?(生答)

师:(边范写边提醒)左边的“令”捺写成点,右边的“页”把横写短,左右偏旁互相让一让,俩字就组成一个新字了。小手举起,和老师一起书空。

3. 引导审题,巩固双引号的用法。

师:课题中的“红领巾”加上引号,通过昨天预习课文,你知道指谁吗?

生:指我们少先队员。

师: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再听听,你们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吗?(生齐读)

[评析:在本课要认、写的生字中,有形声字13个。以熟字“领”为例,重温形声字构字规律,复习形声字的学习方法,为本课科学识字、正确书写夯实了基础。]

二、运用规律,集中识字,以一驭多

1. 学习“叽、喳”二字,感受叠音词、拟声词的特点。

(1)引导发现

师:“叽、喳”是形声字,你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怎样记住它们吗?

……

(2)评价指点

师:这个小老师教得正确、清楚。这两个字都是表示声音的字,合起来是“叽叽喳喳”,这个词也是表示声音。请跟老师读这个词。(齐读,指名读)

师:猜猜,这是什么的叫声?

生:是小鸟的叫声。

师:我们来学着小鸟的叫声,把这个词读得轻快些。

(3)类比拓展

师:老祖先造了许多表示声音的字,它们也像“叽、喳”一样带有“口”字旁。我们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猜猜这几个字怎么读。(分别出示猫图、鼠图、青蛙图及对应的“喵”“吱”“呱”三字,生自由猜读)

师:我问你答。小猫小猫怎么叫?

生:小猫小猫喵喵叫。(同法认读“吱”和“呱”)

师: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字就是快。

[评析:类比拓展,“学一个带一串”,不仅增加了识字量,还迁移了形声字的学习方法,使识字更加自主科学。]

2. 学习“棱”字。

师:(出示:扑棱棱)这个词也是表示声音的,你来读。(师相机正音)

师:“扑棱棱”表示的是什么声音呢?

生:鸟扑扇翅膀的声音。

师:我们来学学小鸟扑扇翅膀。(生模仿小鸟扑扇翅膀)

师:边扑扇翅膀边连读这个词。(生读)

师:是呀,读得急促些才像鸟扑扇翅膀的声音。

师:“棱”也是个形声字,声旁是右边的“夌”。对这个字,你有什么好奇的地方?

生:形旁怎么是木字旁呢?跟“木”有什么关系?

师:和“木”的确有关系。“棱”还有个读音是léng,指的是木板的夹角(指讲台的棱角),所以带木字旁。但是在这个词中表示声音,可跟木板没关系,读作lēng。

师:请大家再读读诗歌第一、二节。(生读)

3. 学习“崭”字。

师:看这个“崭”字,它也是形声字。下面的“斩”是声旁,也念作zhǎn。“斩”上加了“山”成为“崭”。猜一猜,它和山有什么关系?(生猜测)

师:“崭”原先指山很高很高、很陡很陡。“崭”现在有“很”的意思。“崭新”就是——

生:很新很新。

师:你见过崭新的什么东西?

生:崭新的书包、崭新的鞋、崭新的衣服……

4. 学习“牌”字。

师:“牌”字也是形声字。我们看左边的“片”[图字结合形象演示“片”字的来由:()→()→片”]。“片”字就像劈开的木片。你们猜猜,带有片字旁的“牌”指的是什么?

生:扁扁薄薄的木牌。

师:是这样的。人们在牌子上写字做成各种牌。你知道的有哪些?

生:门牌、车牌、扑克牌……

5. 回顾生字,巩固识字效果。

师:刚才我们一口气认识了这五个形声字,我们再来和它们打打招呼吧!(生齐读词语,“开火车”认读单字并组词)

[评析:发挥汉字构字特点,引领学生主动地、有规律地识字,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尤其是“牌”的教学,形象、直观,直抵学生心灵深处。]

三、字文结合,随文识字,识中明文

1. 学习“蓬”字。

(1)引导发现形义联系。

师:“蓬”字也是形声字。根据蓬的形旁“艹”,猜一猜,“蓬”大概和什么有关?

生:“蓬”可能跟草或其他植物有关。

(2)小结,多角度理解字义。

师:没错,(出示蓬草图)这就是蓬草,看起来松松散散的。看!(出示小鸟羽毛蓬松图)小鸟经过一夜的睡眠,羽毛看起来很松散,就称为——(生齐读:蓬松)

师:你还知道什么是蓬松的?

生:蓬松的头发。

师:(出示棉花、兔毛、草堆图)看看这些图,用“蓬松的()”说话。(生进行词语搭配练习)

师:你们再看看这个人,睡了一觉,没梳头、没整理,头发又蓬又乱,称为——(生齐读:蓬乱)看起来没精神、不美观,这时就需要用梳子好好来整理整理,叫做——梳理。

师:鸟儿用什么当梳子呢?

生:鸟儿是用嘴当梳子的。

师:人用梳子来整理头发,鸟用嘴顺着羽毛的纹理把羽毛整理整齐,这都叫做——梳理。

师:看,梳理过羽毛的小鸟看起来怎么样?(出示图)

生:漂亮、精神。

过渡:小鸟多可爱,小鸟多美丽,小鸟多快乐啊!老师教你们读好第一节。

[评析:教学“蓬”字,教师巧妙地把明字理、解字义、认识事物完美融合,独具匠心而又不着痕迹,很有创意。]

2. 指导朗读、理解第一小节。

师:请把这几行末尾的红字响亮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练读“鸟、跳、毛”)

生:这三个字都有ao音。

师:这首诗歌就是押ao韵的。朗读诗歌时把押韵字读清楚、响亮,就更能读出感情来。听老师先读一遍。(师范读第一节,生练读后指读)

3. 学习第二小节。

师:清晨,小鸟扑棱棱地飞来飞去,在忙什么呢?

生:小鸟在忙着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

师:捕捉害虫的鸟我们称为益鸟。你认识哪些益鸟呢?

生:啄木鸟、猫头鹰。

师:老师再介绍几只益鸟和你们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出示黄鹂、喜鹊、麻雀图,生读)

师: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你要送什么词来夸它们呢?

[出示:()的黄鹂

()的喜鹊()的麻雀]

师:请你选其中一种益鸟,加进诗歌里,夸夸它。(生夸赞)

师:益鸟还有许多许多,我们用朗读一起来夸夸它们。(生齐读第二节)

4. 自读、交流。

师:请读读第三节,看看少先队员们是怎样对待小鸟的。(生读)

生:“红领巾”送来了鸟巢。“红领巾”在崭新的木牌上写上“请爱护小鸟”等,提醒大家要保护小鸟。

师:“红领巾们”做得对。

[评析:这里,教师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诗歌的押韵问题,让学生在多味朗读中体会小鸟的快乐、小鸟的勤劳与“红领巾”的真好。这一设计既无“不及”又不“过度”,是儿童诗教学的一大创新创造。]

5. 学习“巢”字。

师:(出示“”)这是一个象形字,你猜是个什么字?

生:巢。

师:真棒!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下面的“木”表示树,中间像碗样的部分是巢。

师:那上面部分是什么?

生:是树枝。

生:可能是小鸟的头。

师:同学们真会想象。“巢”字是个象形字,画的就是鸟巢。(图字结合演示“巢”字的演变:→→巢)

师:鸟巢就是鸟儿们的窝。老祖先造的“巢”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上有个鸟儿的家——巢,巢的上方露出三只伸长脖子的幼鸟。小鸟可能在做什么?(生答)

师:小鸟是那么弱小,我们可不能伤害它们。你想怎么帮助小鸟呢?

生:如果有人要打鸟,我一定阻止他。

师:你做得对!我们帮小鸟夸夸他。(众生:“红领巾”真好)

生:我也要在木牌上写字提醒大家爱护小鸟。(众生:“红领巾”真好)

[评析:“巢”字是象形字,教学中图字结合,凸显了象形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有趣演变过程。“巢”字形象地将雏鸟在巢中盼母归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幼鸟的怜爱之情、争做“爱鸟护鸟小卫士”的豪情油然而升,很好地辨明了难记字,又生动地理解了课文,实为一举多得。]

师:鸟儿多快乐,鸟儿多机灵,鸟儿多能干,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请大家齐读全文。

师:除了爱护小鸟,我们还应该爱护哪些小动物呢?

生:小猫,小狗,小鱼……

师:就像“识字7”拍手歌说的那样:你拍九,我拍九——(生接读:人和动物是朋友。你拍十,我拍十,保护动物是大事)

四、发现写字规律,正确书写同偏旁字

师:(出示“捉、蹦、跳”)你们发现这三个字有哪个共同的偏旁?

生:足。

师:带有“足”的字,它的意思一般和脚的动作有关。但“捉”是手的动作,怎么和“足”有关呢?

生:脚跑得快才能捉得住。

师:是这样。(范写“捉”字,并复习“足”字的正确书写:“口”表示的是膝盖,“”是脚趾,从膝盖到脚趾的部分就是“足”)

师:你发现“蹦、跃”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足字旁。

师:它们都是脚的动作。“蹦”是向上跳,大家蹦一蹦。(生蹦跳)

师:“跃”也是跳,怎么跳呢?请看右边的“夭”。(展示:→→夭)

师:你看懂了吗?

生:“夭”就像一个人歪着脑袋,甩着手臂向前跳了一大步。

师:你真会联想!“夭”就像一个人甩动双臂奔跑。“足”放在字的左边当足字旁时,哪些笔画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要这么改变?

生:“”的“”改成“”,“”改成“”,好给右边部分腾位置。

(师范写,生练写)

篇4:《穷人》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你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呢?

生1:我喜欢《小飞侠》。

师:你真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

生2:我喜欢《海的女儿》。

师:看得出这位同学也很爱阅读。

生3:我喜欢《丑小鸭》。

师:你的记性真好,《丑小鸭》是我们学过的童话故事。

生4:我喜欢《青蛙王子》。

……

师: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么多,证明大家都很喜欢看童话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由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童话故事,先请一位同学读课题。(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七颗钻石。)

师:“钻”平舌音读得特别准确,学着他的样子,全班一起来读一遍。

【评析】三年级学生在课内外都读过一些童话故事,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学生在二年级时还学过童话故事《丑小鸭》,对童话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执教老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学生既有话想说又有话能说。此外,教师激励性的评语让学生具有成就感,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完后举手示意。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你们的读书声真好听!课文中的生字词你都会读了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大家看一下,哪些字词的读音容易读错呢?

【评析】生字词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这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后进生而言,学习生字词需要层层推进。执教老师出示生字词后,没有马上让学生读,而是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请学生观察哪些生字词容易读错,为学生学习生字词做好了铺垫。

师:谁来提醒大家哪些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

生:瞬间的“瞬”。

师:“瞬”是什么音?

生:翘舌音。

师:请你当小老师,带领我们读一遍,好吗?

生领读“瞬间”,全班跟读。

师:很棒的小老师,还有谁要提醒我们吗?

生:匆忙的“匆”是平舌音,并且是后鼻音。

师:跟它一样是平舌音的还有哪些生字?

生:“凑”。

师:请你当小老师,带领我们读一读。

生领读“匆忙”“凑上去”,全班跟读。

师:谢谢这位小老师。还有谁要提醒吗?

生:我想提醒的是“咽”字。

师:老师也想提醒你,唾沫连起来的时候我们应该读什么呢?

生:咽唾沫。

师:请你当小老师带领我们读一遍。

生领读“咽唾沫”,全班跟读。

【评析】对于第二学段的“识字教学”,执教老师重视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结合所学的知识,用提醒同伴注意哪些字的读音这一教学策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这比直接指导收到的效果要好。“小老师”的带读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目标。在生字教学中,教师这样做既照顾了后进生又兼顾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实现了以学定教。

师:接下来,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这些生字词你都会读了吗?(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生自由练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女同学读一行,男同学读一行。

男生女生比赛读生字词。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但是要注意,“竟”是后鼻音,“咽唾沫”要读轻声,“匆匆忙忙”读平舌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开火车。

生玩“开火车”的游戏。

师:刚刚这列小火车虽然出现了一点小问题,碰到了红灯,但还是开得很顺畅,请把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评析】通过小老师带读、全班读、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我会写生字词。)这些生字词你们都会读了,那么你会写了吗?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谁能提醒大家需要注意哪些字词的写法?

生1:“舔”字右边不要写成“小”字。

生2:涌出的“涌”字不要漏了一点。

师:谢谢你的提醒,你真会观察。

生3:匆忙的“匆”中间有一点千万不能漏掉。

师:你真细心。

生4:写口渴的“渴”时不要把偏旁写成“口”字。

师:这位同学把“渴”和我们学过的“喝”联系在了一起。

生:“沫”字下面的一横比上面一横短。

师:是第一横长第二横短。你说得很好!

【评析】本课的生字词比较多,学生易写错的生字词有:舔、匆、唾沫、渴、罐。执教老师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容易写错的生字词,培养了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

师: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呢?

生:罐。

师:“罐”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罐”的偏旁我们读作“缶”,它在古代是这样写的。(多媒体课件出示汉字“缶”的演变图。)从第二幅图来看,你觉得像什么呢?

生1:像花生。

生2:像一个葫芦。

师:上半部分表示又大又粗的棍子,下半部分表示一个容器。一个人拿着木棍往容器里干什么呢?瞧,他在倒泥,倒泥来做什么?

生:做罐子。

师:是的,所以含有“缶”字部首的字跟陶器有关,如缸、缺、罐字,现在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评析】“罐”是本课中最难写的一个生字。观察是写好汉字的前题,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分析汉字的关键笔画,学生还很难掌握,通过出示“缶”字偏旁的古今文字演变图,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识字,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

师:(范写罐字)“罐”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写“缶”时先写撇短横再写长横,接着写竖、竖折,右边的草字头起笔要上一些,注意单人旁的竖要在竖中线上起笔。

师巡视,纠正学生写字时的错误姿势。生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欣赏。

【评析】执教老师设计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欣赏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写字时的优点和缺点,这也是学习巩固的过程。

三、概括大意,厘清变化

师: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现在我们走进课文。你们读了课文,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

生:喜欢。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 )的故事?把一个词语填进括号里。

生1:神奇。

生2:富有爱心。

师:刚刚有同学说这是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你觉得神奇在哪儿呢?

生:金色的罐子里涌出七颗大钻石,我觉得很神奇。

师:神奇的水罐会发生变化。你知道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吗?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直接描写水罐变化的句子。

生1:水罐发生了两次变化:一是水罐变成了银色;二是水罐又变成了金色。

生2:水罐变成了七颗钻石。

生3:当她醒来的时候,水罐装满清澈又新鲜的水。

多媒体课件出示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的图片。

【评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找出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生生互动,动手找一找,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厘清了文章的脉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品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旱灾之大

师:一个小小的水罐发生这么多的变化,实在是太(神奇)了。这个神奇的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

生:在旱灾的背景下发生的。

师:这是一次普通的旱灾吗?

生:不是,这是一次大旱灾。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第一句话。生个别读,再全班读。

师:当旱灾发生的时候,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

生:水。

师:我们想象一下,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将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生1:土地开裂。

生2:人和动物会渴死。

师:河流没有了水,地面都裂开了,这就是干涸。谁愿意读一读这句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河流干涸的图片和句子。)

生读句子“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师:放眼望去,仅仅是这条河流、这口水井干涸了吗?

生:不是。

师:那是怎么样的呢?

生:所有的河流和水井。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句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河流干涸的图片和句子。)

生读句子。

师:我从你的眼里感受到了难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河流、水井都干涸了,没有了水的灌溉,植物会怎么样呢?

生:草木和丛林也都干枯了。

师:原来绿油油的小草枯死了,郁郁葱葱的森林也消失了。谁愿意读一读这句话?(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生读句子。

师: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都干枯了,那么人和动物又会怎么样呢?

生:许多人和动物因为焦渴而死。

师:渴到什么程度?

生:渴到人和动物都起不了床,喝不到水。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人和动物因焦渴而死的图片和句子。)大家看,“焦”字四点底与什么有关?

生:水、火。

师:跟火有关,说明人的喉咙像被火烧焦一般冒出烟来了,你说难受不难受呀?谁愿意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从“焦渴而死”这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些人在床上起不来,小孩因为口渴没水喝而哭了。

生2:我看到大人们渴得嗓子都冒烟了,听到小孩们哭得很大声。

师:(播放配乐)这场大旱灾让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庄稼都枯死了,人和动物没有水喝、没有东西吃,阳光火辣辣地烘烤着大地。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人和动物都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最爱他们的亲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很伤心。

师: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吗?

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生读文段。

师:老师感受到了你的伤心和难过。你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评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出示图片,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干涸、干枯的含义,再通过字理识字的方法,可以快速地理解焦渴的程度,通过想象理解焦渴的场面,抽象的词语也变得具体生动。通过让学生理解“大旱灾、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词,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才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河流的干涸、草木的干枯以及焦渴而死的悲惨,进而体会到旱灾的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执教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图片、听配乐等方式渲染气氛,从而进入文中的情境,感受旱灾带给人和动物的伤害。

五、体会小姑娘的孝心

师: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所有的草木丛林都干枯了,人和动物因为焦渴而成群的死去。此时此刻,你觉得那里的人们最需要什么?

生:水。

师:是呀,水是如此的重要!于是,一个小姑娘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她找到水了吗?

生:没有。

师:小姑娘为什么找不到水?

生:因为所有的河流都干涸了。

师:不管去哪儿都找不着水,明知没有水,小姑娘为什么还要去找呢?

生:为了生病的母亲。

师:小姑娘去了很多地方,她去了哪些地方?我来采访一下这位同学。(师扮演记者采访学生。)

生:我去了河流边、小溪边找水,还去了海洋边找水。

师:你找到水了吗?

生:没有。

师:明知道没有水,你为什么还要去找呢?

生:我想让生病的母亲喝上水。

【评析】教师创设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便于学生深入文本。在教师采访环节,学生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感受到了自己就是小姑娘,这样有利于他们体会小姑娘的情感。

师:看得出这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小姑娘,再苦再累她都不怕。小姑娘去了很多地方,可是哪儿都找不到水。岩石划破了她的双手,荆棘刺破了她的衣裳,最后她累倒在了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竟然发现空的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想一想,她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喜出望外,因为她终于找到水了。

师:大家看大屏幕,还有哪些词语能够表达她此时的心情?

生1:我真想喝个够。

生2:赶紧抱着水罐往家里跑去。

师:为什么小姑娘不是走回家而是跑回家呢?

生:因为她想让妈妈快点喝到水。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喜出望外”的含义吗?

生:很高兴、很兴奋。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喜出望外的含义。)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让你感到喜出望外的事情呢?

生:收到了盼望已久的生日礼物,我喜出望外。

【评析】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在理解词语“喜出望外”的含义时,执教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步步引导,将词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理解。

师:水罐发生第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小姑娘对妈妈的孝心。

师:是的。课文中的水罐发生了5次变化,第一次变化是因为小姑娘的孝心,那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总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深化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理解,理解是建立在感悟的基础上,但这一切都离不开读。在本课教学中,执教老师着力体现读与悟的紧密结合,辅以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水到渠成地体会“爱”这一主题。

教学中,执教老师紧紧抓住描写水罐变化和刻画人物动作、人物心理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读、画、品、议、悟,抓住“哪儿也找不着”“累得倒在地上”“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孝心的神奇与伟大。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进入情境说出孝心、爱心的话语,使我们为小姑娘的孝心而感动,也为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关心而赞叹,更为母亲对小姑娘的爱而震撼。小小的童话故事,寄托了深深的道德内涵,教学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很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

本课教学除了凸显“水罐变化”这一主线,执教老师还抓住了干涸、干枯、焦渴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教学凸显了三个特点:一是对比组合,比较词与词之间的差异;二是词不离句,联系语境理解词义、句意;三是诵读积累,形成语感。在比较中,学生理解了三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和用法,夯实了语言基础,将小姑娘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愿意将这救命的水让给他人的大爱烘托得更加高尚,显现出学生阅读活动理性与感性共生的理想状态和境界。

(注:本课例荣获2014年广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

篇5:《穷人》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课后,黄慧娟老师还是投来甜美的笑,少不了一阵夸赞。之后,黄老师再次给我提建议:你是不是考虑我原来的那个设计,前面省下些时间,继续将善良体会到渔夫身上,只需要抓一句话:“噢,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然后增加这训练:桑拿宁可……也……,渔夫宁可……也……;最后再反复读三遍题目……

我觉得黄老师提得很对,唯一担心的就是时间。不过,为了这完整性,我愿意尝试。

回去后我总结:

优点:

1、有了开头的故事穿针引线,这堂课感觉推进起来容易多了,学生也容易进入状态。

2、增加了写法指导,使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统一。

不足:

1、学生表现机会相对偏少,而教师占用时间相对偏多。

篇6:《穷人》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了《赵州桥》这篇课文的前两节,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桥的?

生:作者是从赵州桥的长、宽和桥的结构来介绍桥的。赵州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

生:作者是从赵州桥的设计是世界建桥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来介绍桥的。因为这么长的桥没有桥墩,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这种设计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复习不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知识,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运用文字投影片进行口头练习

(1)赵州桥全部用()砌成,下面()桥墩,()一个拱形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既减轻了(),(),又减轻了(),()。

〔在复习过程中,注意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全体学生巩固知识。〕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个填空内容,我们把“既减轻了”后面的内容和“又减轻了”后面的内容位置交换一下(用投影复片将上述两部分内容的位置交换一下)再读一读,想一想:意思变化了没有?

生:意思没有变,说明既„„又„„这两部分内容不分先后,先说哪一部分内容都可以。

〔使学生通过读的练习,从语言的实践中来体会既„„又„„这一对关联词语的并列关系,没有讲语法术语。在复习中渗透新知识。这里很巧妙地运用投影复片将“既„„又„„”后面内容的位置交换进行读的训练,恰到好处。〕

二、继续讲读课文

师:赵州桥的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这是桥的内在体现坚固。请大家读一读第三小节的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要说桥的另一个特点:美观。

师:请大家默读这一节,写桥的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整个一节是围绕着“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写的。师: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生: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映出单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想象出图案中龙的自在的情景。)

生: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映出单片让学生欣赏并根据画面和文中的句子所描绘的内容,同桌进行演示,体会图案中龙的神态。)

生: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映出单片让学生观察,讨论“戏”字的含义。)〔运用画面形象、生动的投影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文中有关句子,提出想象和演示要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训练,体现了教师备课的精细。〕 师:请同学看这一段内容。

(映出文字投影片,省略号中的内容为活动的薄膜复片。)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有的刻着„„;还有的刻着„„。所有的龙„„。

师: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生:这里的冒号是起了提出下文的作用。

生:冒号后面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和所有的龙都属于精美的图案。

师:说得很好!再请同学看课文中有的„„有的„„还有的„„后面是什么标点?这些标点说明什么?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边看投影边朗读。当读到“有的”“有的”“还有的”时,看老师翻出的是什么内容就读这一内容。(教师利用复片,翻出描绘龙的句子让学生朗读。)

〔结合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标点在句子中的作用。既使学生了解赵州桥外表的建筑美,又使学生懂得在书面表达中如何正确使用标点。〕

师:同学们,这样读了以后,你们明白了用分号的道理吗? 生:这里“有的刻着”“有的刻着”“还有的刻着”是不分先后的,可以先说中间一幅精美图案,也可以先说后面一幅精美图案,中间用分号,最后用句号。

师:请大家齐读这一小节,看看这一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齐读)生:是按照总起、分述、小结的顺序写的。

〔在学生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文章结构教学,着眼于培养能力。〕

师:作者在文章中着重介绍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是为了什么? 生:这是为了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生:这是在赞美我国历史遗产。因为这座桥是建筑在隋朝,离开今天已有1300多年了。这样古老的大桥,当今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在学生了解了桥的坚固、美观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桥的美观和坚固?”从而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也赞美了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样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体现了加强德育,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是可取的。〕

(在本课结束前,教师播放了《赵州桥》的录像片。播放前,教师还提示同学在观片中注意哪些内容课文中已经写到了,哪些内容文中还没写到,要看得更仔细。特别要认真听片中的解说词,进一步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点评:

吴爱光老师积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教材,能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出发,认真备课。擅长于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使教学形象、生动,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教学特点:

一、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突出重点、难点,取得显著效果

吴老师根据《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特点,确定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第二、三节。因此,在第二节教学设计中两次运用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突出了这座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接着在理解第三节时,又运用投影片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些较难理解的句子,通过一幅幅单片的放映,使学生深刻领会赵州桥栏板图案之精美。

二、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使阅读和练习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操作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落实了教学要求。

如吴老师把“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并贯穿在教学始终。“读”的形式多样化,有朗读、默读等,每次读都有明确要求。如通过读文字投影片,主要使学生从语言的实践中理解“既„„又„„”这一对关联词语的并列关系;并以同样的方法,通过文字投影片朗读第三节中有关精美图案的句子,使学生体会分号的用处。

三、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在本课结束前,吴老师播放《赵州桥》的录像片,以加深印象,并提示学生注意录像片中的解说词,进一步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生通过教学,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了教育与感染。

篇7:《穷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出示卡片:列夫托尔斯泰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2.我还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打开课本,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请你按照主次说说?(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围绕这三个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我想听听你读准这些词了吗?

出示卡片:溅起浪花(jian起浪花)填饱肚子(tian饱肚子)抱怨(抱yuan)自作自受(自zuo自受自)

湿淋淋(湿linlin)黎黑(li黑)模样(mu样)忐忑不安(tante不安)

3.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地方比较难读,一处是第九小节,还有一处是桑娜和渔夫的对话部分,谁来挑战困难,读给大家听听。

4.解决了这些词句,请你把预习中最感动你的地方读给同桌听,读的同学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流利了,听的同学要求:仔细听,如果对方有错误,请及时指出。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1-2自然段,读后说说桑娜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交流。

▲默读1-2自然段,桑娜的家里很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画出有关句子,说说理由。

▲交流。(家境贫穷的)桑娜:用的(破帆)(补)

吃的(黑面包、鱼)(只有)

穿的(光着脚)(不论)

请你把这一部分读一读。谁来点评一下,把哪些词重读了,这样读有什么好处?突出了家境贫穷

2.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你感觉到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句子读一读。交流:(勤劳能干的)桑娜:食具(闪闪发亮)

从早到晚地干活

3.再读课文,体会桑娜家虽然穷她的勤劳能干能使他们勉强生活。

四、写话练习

请你抓住穷、勤劳两个特点来写《桑娜的一天》

篇8:《穷人》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资料、文本语境, 识记和理解生字、词语。会读课文中的13个生字, 会写“抹、挤、拱、批、评、价、钱、决、购”9个生字。初步理解“纷纷夸赞、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拱手”等词语的意思。

2.能够读准课文中难读的生词和长句子, 把课文读通顺。

3.借助比较等方式感悟、运用语言, 掌握句式“一……就……”“一会儿……一会儿……”, 体悟“画得太好了”等短语两次反复的韵味, 尝试迁移运用。

4.朗读课文, 在言意兼得中悟出戴嵩是个画技高超、虚心好学的大画家, 并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教学流程

(一) 课前预热, 引发兴趣

(欣赏我国现代画家优秀的国画作品, 如齐白石的虾, 徐悲鸿的马, 李苦禅的鹰, 引导学生积累描写画画得好的四字词语: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活灵活现……)

【教学意图:以赏析我国现代优秀的国画作品作为预热, 希望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受国画的艺术美, 同时积累描写画画得好的词语。】

(二) 出示课题, 了解“牧童”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和画有关, (板书:画家和牧童) 谁能说说牧童是干什么的?

生:放羊的、放牛的……

师:对, 放牛放羊放马的孩子都称之为牧童。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 初读课文, 读准读通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 感受这个有趣的故事。第一次读课文, 要求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 请你停下脚步, 拼一拼, 记一记;遇到读不通的句子, 也请你停下脚步多读几遍, 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 就请6位同学一人读一段。 (指名分段读课文)

(生1读第1自然段。“价钱”读错了。)

师:“价钱”是个新词, “钱”在这里要读轻声。你试着读。 (指名读)

师:这段有个词组非常难读:花大价钱购买。你来试读。 (指名读)

师:不错, 增加点难度: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指名读)

师:非常棒!我请同学接着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读)

师:听出来了吗?哪个字念错了?

生:“幅”。

师:对, “幅”应该念成第二声, 我请同学来读。 (指名读)

师:这里还有几个比较难读的词语。 (出示“浓墨涂抹”, 生读。)

师:这个自然段生字新词较多, 再请一个学生来读。 (指名再读)

师:读得多好啊, 非常正确。把掌声送给他!

(生接着读第3、第4自然段, 无错误。)

师:第5自然段, 谁读? (指名读)

师:读得还不错。这段有许多生字新词。 (出示词语卡片) 谁来带领大家读?

生: (读) 和蔼批评翘起来驱赶牛蝇

师:“牛蝇”的“蝇”字是第二声, 后鼻音。 (指名读。齐读。)

师:“夹在中间”的“夹”是个多音字, 在这里读ji佟。接下来, 我们把这些生字新词再送回这段课文中, 自由地读一遍。

(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师:非常认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无错误。)

【教学意图:生字新词在检查课文朗读的过程中确定, 并以学定教。】

(四) 深读课文, 言意兼得

师:课文读完了, 你们真了不起!课文主要写了画家和牧童两个人。那么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是《画家和牧童》, 而不是《牧童和画家》呢?

生:因为画家是主要人物。

师:是呀!戴嵩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戴嵩是个了不起的画家, 请把感触最深的句子画下来, 也可在句子旁边写出感受。

(生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师:好, 现在我们来交流读书感受。

生:他画画得非常好, 很了不起!

师:课文哪些地方在写他画画得好呢?你接着说。 (板书:画画得好)

生:第2自然段。从“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可看出戴嵩画牛画得很娴熟。

师:画技非常娴熟。那么究竟怎么样的画法叫“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呢?不急, 老师把戴嵩的斗牛图带到了这里, 请一个同学上来指一指。

(出示斗牛图, 一生上台指点, 师课件演示。)

师:牛身上大面积的泼墨挥毫, 就是“浓墨涂抹”;牛屁股上轻轻地用笔勾勒出来就是“轻笔细描”。谁来读好它?

(生读)

师:为什么用两个“一会儿”写, 而且意思刚好相反?

生:分两个方面写清楚。

师:是的, 分两个不同的方面写具体画画的过程, 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意图:通过欣赏戴嵩的斗牛图, 体会“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两个词语的意思, 不但感受到戴嵩的画技娴熟, 还了解了中国画的两种不同技法。】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在写他画得好?

生:第1自然段。

(生读相关句子)

师:“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 这下老师搞混了, 究竟是称赞还是没称赞?不急, 我们来做一个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我说词语, 你们做动作, 同桌之间看谁脑筋灵。

师:称赞。 (学生做伸出大拇指的动作)

师:点头称赞。 (学生边点头, 边做伸出大拇指的动作。)

师:不点头称赞。 (学生不做任何动作)

师:没有不点头称赞。 (学生纷纷边点头, 边做伸出大拇指的动作。) 请最后一个同学说, 你看到什么了?

生:全班都在点头称赞。

师:对, 所有的人都在点头称赞, 就叫做“没有不点头称赞的”。 (板书:没有不=全部) 看来咬文嚼字真的非常有趣!

【教学意图: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初步感受双重否定句这个言语形式, 了解其表达的意义?笔者采用了脑筋急转弯做动作的方式, 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玩乐过程中感受句意。】

师:咱们继续咬文嚼字。第1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地方说明戴嵩画画得好?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 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我想把这句话改得简单点:他的画挂出来, 有许多人观赏。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他的画挂出来, 可能很长时间才有人去看。

师:对, 他的画挂出来后, 可能十天半个月才有人陆续来观赏。你看, 加上“一”和“就”可以说明———

生:说明他的画刚刚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来观赏。

师:看来呀, “一”和“就”的本领就是大。那咱们就来练一练, 先自己填, 自己练。 (出示)

他的画一挂出来, 就有许多人来观赏。

他的画一挂出来, 有钱的人就_____。

(生练笔, 略。)

师:说明戴嵩了不起的地方还有吗?

生:围观的人看了, 纷纷夸赞。

师:课文中是怎么夸的?

(生读课文中的内容)

师:这里要先读准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绝妙之作”, 第二个是“教书先生”。

(生读, 师相机正音。)

师:我感觉这个商人很啰嗦, “画得太像了”说了两遍。说一遍不是更简洁吗? (出示)

“画得太像了, 画得太像了, 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得太像了, 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师:读读看, 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说一遍不行, 这样程度不够深。

生2:这样就不能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了。

师:是啊, “画得太像了, 画得太像了”, 商人非常激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我请同学来读一读这句。 (指名读)

师:既然重复两遍这么有效果, 那我干脆重复三遍。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太啰嗦了。

师:看来说两遍刚刚好。请大家再读一读, 读出商人的激动心情和赞美之情。 (指名读, 齐读) 不错, 谁来读读教书先生的话? (指名读)

师:是啊, 商人在称赞, 教书先生在称赞, 我们也学着反复两次来称赞称赞, 可以用上课前谈话中积累的词语。 (出示)

“_____, _____, 这真是_____!”

生:画得太逼真了, 画得太逼真了, 这真是精美绝伦!

……

【教学意图: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说一次和说两次的情感区别, 感受连续说三次的啰嗦, 以品悟人文之美是怎样用语言表达的。】

师:像这样, 商人在夸, 教书先生在夸, 你在夸, 我在夸, 大家都在夸, 这就叫做“纷纷夸赞”。这种联系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是非常好的。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

围观的人看了, 纷纷夸赞。

……一位商人称赞道。

……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生:全都是赞美。

师: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近义词来表达, 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值得我们去学习。

师:现在, 谁能把大家找出来的表现戴嵩画得好的地方连起来说一说?先自己说, 再争取站起来说给大家听。说完了, 我们再来评一评。

(生说, 全班评。)

【教学意图:零星的言意结合点的解读, 比较容易。在这个基础上, 要学生串起来说一大段话, 是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训练。】

师:画家戴嵩的了不起, 除了画技高超, 还有哪些?

生:他还能够虚心接受批评。课文写道在一片赞扬声中, 突然冒出了炸雷般的声音———“画错啦, 画错啦”。

师:谁的声音? (生:牧童。) 听到这样的声音, 戴嵩是怎么做的呢?请默读课文把相关句子画下来。

(生默读后交流, 师课件出示相应句子。)

师:什么叫“和蔼”?

生:就是很和气、很亲切。

师:是啊, 戴嵩走到牧童的身边, 亲切地弯下腰, 弓着身子, 说:“小兄弟, 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 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师弯下腰亲切地对一生说)

生:牛尾巴画错了。

师:那么戴嵩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戴嵩听了, 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 说:“多谢你的指教”。

师:这又是一个新的词语, 谁来表演“惭愧”的戴嵩?

(生表演读)

【教学意图:“和蔼、惭愧”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拱手”是古代特有的绅士礼仪, 通过表演读, 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理解并体会。】

(五) 感悟品质, 质疑结课

师:学到这里, 你能说说这位叫戴嵩的画家哪些地方了不起吗?

生1:我觉得他不但画画得好, 而且很虚心, 有谦虚的品质。

生2:我感觉大画家没有架子, 还很有礼貌地向一个放牛的牧童请教, 这是许多有名的人难以做到的。

……

师:是啊!这节课, 我们边读课文边学语言, 边学语言边了解了戴嵩是位了不起的大画家。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来看看课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牧童, 相信大家也能在他的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

(六) 复习字词, 学写生字

师:在这篇课文中需要认识的生字非常多, 我们已经在文中认识它们了, 现在单独拿出来还能认识吗? (指名读带生字的词语, 齐读。)

师:课文中还有12个要写的生字, 能读吗? (出示“我会写”生字表, 指名读。)

师:观察一下, 有什么特点?

生:上面一排是上下结构, 下面三排都是左右结构。

师:这节课就先来写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先来关注提手旁的字“抹、挤、拱、批”。

师: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生1:要写得紧凑。

生2:左边写得稍微小点, 右边写得稍微大点。

师:这就叫作看宽窄。提手旁和旁边的偏旁高矮一样吗?

生3:不一样。“抹、挤”都是左矮右高, “拱、批”是左高右矮。

师:第二要看高矮, 第三要看两个部件之间的关键笔画。“抹”的撇很霸道, 伸到了提手旁的下边, 这种写法叫笔画穿插。

师:根据大家刚才的观察, 我们可以这样归纳:一看宽窄, 二看高矮, 三看笔画。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写“抹”字。 (师范写, 生学写, 师点评。)

师:还有3个提手旁的字会写吗?

(师巡视指导, 生书写。展示台出示作业, 全班同学评。)

师:其他5个左右结构的字会写吗?

(师巡视指导, 生书写后同桌互评。)

【教学意图:写字板块的教学, 努力实现指导一个带动一组, 写好一组带动一类的目标。在学生自主学写、同桌评议、迁移书写的过程中, 实现写字指导数量上的突破和效率上的提高。】

【专家评析】

周一贯:

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所在是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舍此无他。也许很多人会认可这样的理念, 却至今很难在课堂的实践中扎根。其原因有很多, 课堂教学美学观的错位, 不能不说是一个根本方面。

课堂美学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审美主体、审美关系、审美意识和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课堂美不美, 有没有实现价值, 首先在于儿童有没有在主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释放生命的活力, 并获得成长和发展。教师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 从本质上说, 只是儿童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帮助者和服务者。

积极探索“醇美语文”教学的青年才俊叶燕芬老师, 在本课教学中对课堂美学观错位的矫正是很值得关注的。归纳其主要方面, 有三大亮点。

1.“言意兼得”之“和美”

“言”与“意”的结合点在哪里?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精选。在本课的教学中, 叶老师以课堂生成的需求为依归, 集中在四个“言意兼得”点上展开, 既达到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又深化了课文内容的解读。两者的水乳交融, 颇得言意相生之趣, 而又是低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接受的。

2.“顺学而导”之“纯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结合点的选择, 并不处于教师主观设计的一厢情愿, 而是完全在学生的自然讨论中产生。教学的顺序也不处于教师的机械预设, 而是在讨论中由学生发现, 再由教师相机引发而成。从根本上说它表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爱护和提倡。

3.“反复演练”之“醇美”

“运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必须要有一个反复演练的过程。在本案中当学生讨论了“表现戴嵩画得好”之后, 在一般的课堂上总是会“到此为止”, 可叶老师并不这样处理, 而是趁热打铁, 要大家再把四个言意结合点连起来说。舍得在这样的节骨眼儿上提难度、花时间, 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借鉴的:一是对学生系统解读课文能力的培养十分给力。解读课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但并不等于不应培养。教师先化整为零, 让学生一处一处分开来感受, 再聚零为整, 学着连起来说, 确实是可行而有效的策略。二是这样做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历练也非常必要。学生缺少自主思考和自由表达, 已成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之一。因此尽可能地找机会让学生“连起来说”, 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表达能力。从只能说一个词儿、一句话, 逐步学会有条理地说一段话、一篇话, 无疑, 这也正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最重要的运用。

汪潮:

这是一堂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阅读课。

从教学定位看, 这是用思想在教学。语文课不能为教而教, 也不能为学而学, 应体现某一种教学思想。这才是对语文教学理性而智慧的应对。本课虽然只有一课时, 但自始至终很好地诠释了“醇美语文”追求的一种教学思想:既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 又要关注这样的语言形式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从教学内容看, 这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的课。本课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精心选择了教学内容。如“一会儿……一会儿……”“双重否定句”“一……就……”“反复手法”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内容比方法更重要, 语文课要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比较、选择和确定。

从教学设计看, 这是堂设计精美的课。语文课既要大气, 又要精美。请看本课的几个教学环节:课始国画的欣赏与语言积累结合的设计;关于生字新词的教学环节的安排;用感悟法、比较法、脑筋急转弯法学习语言;写字的“一个带一组、一组带一类”的要求。这些设计和实施都是非常精美的, 使得本课朝着言意兼得的“醇和之美”前进了一大步。

上一篇:小学校舍安全巡查记录下一篇:云南大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