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

2022-09-12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转型, 大众创新、共同创新成为社会常态, 每个人都需要培养认知能力和评判精神, 归根结底是自主学习能力的竞争, 每个人都应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完善新的知识技能, 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创业的基础, 也是学校教育主要目标之一。

2 自主学习能力理论的内涵

美国预言家阿尔文·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没有学习能力的人。”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 学校教育要主动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 从以往“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教育方式转变, 不仅注重培养技能, 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发展, 包括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 并使这种能力素质贯穿学生一生, 最终实现自主成长, 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 自主学习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比较典型研究流派有社会学习理论流派、人本主义理论流派和认知构建主义理论学派。其中心理学家班杜拉从行为、个体、环境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解释自主学习, 认为自主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 是个体基于学习行为的预期目标、计划与行为现实之间的对比, 以此作为参照, 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 并且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映的学习过程, 侧重环境与个体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学派认为自主学习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 以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积极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以弗拉维尔维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本质是元认知监控学习, 强调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目标、学习能力, 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并从学习动机、学习条件、学习时间、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了解释。

综上所述, 不同理论学派立场不同, 对自主学习做出界定也不同。在此基础上,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个体能够明确学习目标, 独立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筛选学习内容, 选择有效学习方式, 完成预定学习任务, 最后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调节。学者王笃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把自主学习能力定义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及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 逐步发展。”

3 目前影响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

高职学生年龄普遍在青少年阶段,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上看, 他们自我意识开始慢慢走向成熟, 个性化差异明显, 在个体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是多方面的, 加之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不断冲击个体认知。在多重影响因素下, 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差异性很大, 并且具有很强的反复性, 比如厌学情绪、学不进等情况, 都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

3.1 客观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一般是指存在于个体主体以外, 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 客观存在于主体周围, 并从不同方面对个体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及发展产生影响。

(1) 家庭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凯尔 (Kahl) 和赫尔赛 (Halsay) 等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父母的期望与教育对子女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通常情况下, 父母关系比较好, 家庭关系和谐, 对子女学习抱有合理预期, 并且在引导子女学习过程中积极关注, 并在适当时候给予鼓励和帮助, 子女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反之, 家庭关系紧张, 父母对子女学习要求过高、干涉过多或者漠不关心, 子女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综上所述,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通过家庭表现出来的, 家庭成员在学生学习目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社会因素。每个学生都是社会化的个体, 他们的学习成长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开展的, 必然会受到客观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智媒体十分发达, 能够进行交互式体验和人际交往的虚拟世界,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和水平, 但也对青少年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比如目前有些不良媒体制造消极、偏激的社会舆论, 比如“读书无用论”“学历贬值”等, 尤其是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到位, 存在鄙薄现象, 这些消极因素无形中对部分高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 产生厌学情绪, 甚至影响到其心理健康。

(3) 学校因素。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学校课堂和教师两大主体, 是高职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外部条件, 使学生形成正确学习动机和积极学习条件, 纠正有偏差的学习问题。在高职教育中, 侧重学生技能培养, 具有强烈职业色彩, 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2 主观影响因素

(1) 心智水平。心智水平一般指个体感觉力、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力和观察力等综合方面, 心智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高职学生有部分学生是职业高中生源, 在进入高职院校前成绩往往比较差、学习目标欠缺、自我效能感不高, 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能力、综合素质和自信心都不够, 使得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

(2) 学习心理特点。学习心理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四个方面。高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没有养成一些比较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导致学习被动, 不会主动预习、复习总结, 学习管理水平差, 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同时,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往往没有摆脱高考失利的影响, “伤痕心理”比较明显, 对自己学习能力没有信心, 学习动机不强, 不明白学习的目标, 就很难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影响其学习效率, 很难从学习上得到个人获得感。

4 主要培养途径

4.1 从辅导员层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有重要引导作用。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没有明确人生目标、学习动力不足、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 充分利用朋辈辅导有效方法, 将团体辅导、主题班会、系列沙龙活动带进班级, 让班级朋辈队伍进入寝室, 使学生在自助、助人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 通过主题班会、个体辅导、系列沙龙等方法让学生积极探索自我, 获得恰当自我评价, 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从而学会正确的爱自己, 这是实现自主学习能力转化的心理基础。 (2) 以班级朋辈辅导为手段, 让学生升华自助, 友爱助人, 这是实现自主学习能力转化的途径和过程。在班上成立班级心灵有约朋辈小组, 班级业余兴趣朋辈小组, 正能量“圆圈”比简单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 赏识育人, 锻造自主学习心态。有些高考失利的高职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很容易失去信心, 很多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因此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善于挖掘学生有点, 以积极方法育人, 自主学习心态才能进一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4.2 加强适合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在课程建设中不仅包括理论教学环节, 还有实践教学环节, 是比较契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学计划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自己课程计划, 以便于课程的灵活调整,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的单一教学形式, 可以充分利用智媒体平台讲授知识, 以专题讨论、案例教学、随堂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自学教学,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熟悉先进信息技术与工具, 又能积极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大量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证明, 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而且还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主动性、创造性, 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4.3 注重教师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单纯从学生角度还远远不够, 高职教师需要从学习指导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方面提升自我素质, 不仅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能力, 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 引导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具体包括: (1)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过程有激励、指导、调节的作用。 (2)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包括学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课外训练、总结反馈等基本方法。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认为, 人的“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才能激发学习热情,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获取牢固知识, 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摘要: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今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基础。本文从自主学习能力理论的内涵进行分析, 结合主客观两方面, 对影响高职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因素进行阐述, 并提出具体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途径

参考文献

[1] 催雅萍.多元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2] 孙晓英.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 2008.

[3] 刘静.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高校教育中的现实构建分析[J]才智, 2014 (36) .

上一篇:中国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下一篇:“一带一路”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及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