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论文范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书籍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播的工具,也是文化的具象载体和媒介,是能够触摸得到的文明,提供信息的读取和获得,最直观的触觉即书籍的材料。中国古代书籍记载传承着历代特有的文化思潮,是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和西方文明相比,中国书籍的材料演变具有别具一格的材质特点,材料是书籍的物质基础,随着现代文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书籍材料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书籍设计的创新表现。

第一篇:书籍设计论文范文

书籍版式设计研究

摘 要:目前全球进入了多元化信息时代,现代的读者也是多元化的读者。书籍版式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特定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版面形象来刺激读者,激活、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而要完成这个目标的基础是很好的运用排版将信息完善的传达给读者。笔者通过对书籍版式设计的视觉中心、间隔控制、整体联络以及层次等方面总结出版面设计的要点研究,理论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研究。

关键词:版式设计;视觉中心;间隔;层次

一、书籍版式信息的传达

书籍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书籍能很好地传播所要表达的信息,而书籍版式设计则更能体现整本书的审美格调,好的书籍版式设计能让阅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与审美感受,能更好的传播书籍所要表达的信息。

在整个书籍版式中会有表现主题及表现形式的需求,版面设计需要在短时间首先抓住阅读者的眼球,吸引其进一步深入观看了解,好的版面设计能依托完美的视觉形式进行传达与表现,可以将好的想法和创意充分展现出来。通过版式、主题、图形、文字、色彩等来传达信息、组织内容及处理空间层次等视觉传达问题都离不开版面设计。版式设计不是单纯的信息拼合,它追求对设计的理解和表现创意的形式感受。书籍版式设计通过独特的视觉形式传达信息,给读者以良好的视觉感受与信息传播。

二、书籍版式设计要点研究

1、视觉中心的主导性

“构图必须有一个中心, 或者讲必须确立画面的宾主关系和‘趣味中心’” [1]。而这个中心也就是画面的视觉中心,视觉中心是指人的视野在一个平面的中心点,这一位置通常是人在观赏作品最先注意到的一个地方。视觉是有选择的,书籍排版中首先也应该把握好视觉中心,确定视觉中心的主导性,将视觉中心部分的内容作为主导。在我国报纸版面学中,以“强势”概念来指称版面元素对读者视觉冲击力,它强调的是通过版面元素的合理配置,让版面的某一区域在数秒内牢牢抓住读者的视线,以引发读者的无意注意[2]。强势是形成视觉中心的必要手段。所以版式设计时要把主体部分强势突出在视觉中心,根据阅读功能、视觉流程以及对美的认识确定好视觉中心主体部分,将主体部分面积大小布局划分好,打造一个好的整体框架,然后再确定其他位置,对视觉中心的主题有一个强势的把控。通过视觉中心进行视觉阅读引导设计,引导读者阅读顺序、流程、主次。(如图1)

图 1

2、间隔控制的必要性

整个版式设计在大的框架以及主题视觉中心部分确定之后,即进行深入设计,深入涉及中间隔则显得尤为重要,间隔是指整个画面中各个部分的距离,包括版面与图块、图块与文字、文字与文字的距离,间隔问题很容易被忽略,但是正是这个细节体现了整个设计的深度与高度。

每行字的行间距和字的大小一样为松间隔,如果行间距大于字体的大小则整体松散,结构不严谨,行间距是字的一半时为紧间隔,紧间隔能制造设计气氛严谨的氛围,紧间隔最紧不能超过字体本身,如果太紧则整个画面太挤太闷,影响视觉效果。

要遵循形式美法则。字体小的部分放在一起,相互關照,形成一个小而不散的整体。文字与文字之间要进行分类分组,分出主体部分和次要部分,组内各小部分之间用紧间隔,组与组之间也有间隔用于区分各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间隔严谨,有主有次,相辅相成。

3、联络整体的全局性

在视觉中心的主导以及间隔控制的严谨下要注意整个画面的联络与呼应,要注意画面的整体性。联络整体可以有多种联络方式,分为指向联络、看齐联络、串联联络,联络之间要注意大小比例关系,如果色块色彩鲜艳则面积相应减少,不可大面积使用鲜艳色彩联络喧宾夺主,同时切记处理平均对待,要有重点有起伏通过对各个部分的联络让整体更加和谐统一,让主体部分更加突出。(如图2)图2通过灰色色块将各个部分进行连接,丰富画面,串联整体。

图2

(1)指向联络

指向联络通过方向性的元素来联络整体与部分的衔接,将各个部分的色彩、文字、图块进行联络,使画面整体和谐统一,指向联络的方式有多种。第一,可以通过小色块的叠加将两个部分进行重叠联络,形状可根据整体画面进行设计选取,如果画面大多为方形形状则选用方形色块进行衔接,如果大多为圆形形状则选用圆形色块,注意面积的比例与整个画面的大小关系,不可喧宾夺主,衔接色块为陪衬作用。第二,可以通过色块渐变进行指向联络,通过将小色块进行色相、明度、纯度的渐变形成一个有指向性的渐变部分,渐变的方向可以暗示读者阅读指向。第三,还可以有小文字组成的指向联络,当文字达到一定数量则可以形成一串文字,文字可以作为直线进行指向性联络,通过文字的内容以及方向具有指向作用。

(2)看齐联络

人的视觉具有联系性,当整个画面中有虚拟的对齐存在时,阅读者默认有对齐的联络,所以联络的方式不一定要重叠在一起,可以通过同一直线上平齐,通过远远看齐可以暗示视觉的平齐。在整个画面中暗藏着很多对应性的对齐,对齐是很重要的一种联络,将整体与局部联络在一起,虚实对比,画面工整统一。

(3)串联联络

并不是所有画面都是横平竖直,也可以有个性的画面展示,但是图形越多越丰富的版式设计更要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络与统一,串联联络则是通过将不同形状、色彩、色块连接起来达到联络整体的效果,串联联络可以拐弯可以有各种形状,将图形有机地结合,相互呼应,相互陪衬。

4、画面层次的丰富性

层次是指系统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等级秩序。具有多样性,在版面设计中可按重要性程度划分。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既有共同的规律,又各有特殊规律。一个好的版面设计除了抓住视觉中心、间隔控制、联络整体,还要注意层次的区分。良好的层次区分与表达能让画面更丰富,更具感染力,同时主次分明,有节奏有韵律,是一个好的版面设计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必要条件。画面层次处理可分为装饰性层次、明暗性层次、以及功能性层次。

(1)装饰性层次

装饰性层次是通过装饰性的点线面等丰富画面,装饰细节,强调主题,拉开层次,点线面的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图3)

图 3

同时还可通过具象的文字、图形来丰富画面的层次关系,文字可以反映主题内容,文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信息量,具象的文字表达既可以有信息的传递又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图形比文字的表述更直观,更容易被阅读者关注,文字与图形具象既丰富了内容也丰富了层次,让画面更有韵律层次感。

(2)明暗性层次

明暗可通过深浅、轻重、虚实、边界不清来体现出画面的层次感。在版式设计画面中通过明暗的对比,相互衬托将画面塑造的更丰富层次更多样化。强烈的明暗对比一般用于主体附近,用于突出主题。次要部分则可以通过边界不清打造出一定的层次感,既有虚实的表现力又不会过分突出。

(3)功能性层次

功能性层次即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加强画面层次感。功能性是版面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好的版面设计功能完善,有良好的视觉引导,主次秩序,内容划分,在将基本功能满足的同时可强化主要功能,拉出主次层次感,比如将主标题充实厚度,从二位到三维的效果,突出其主体位置。同时还可以通过将主体部分不断强化加入细节,衬托出主次,其次可以修复形状、连接整体等不断的丰富画面的层次感。

三、书籍版式设计的不足与展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需要也日益增长,书籍版式设计审美不断提高,我们在设计书籍是要注意主题意识增强,通过版面来彰显主题以及品牌,突出个性、品位和理念。同时读者意识增强不断增强,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阅读意识的增强在版面上最鲜明的体现是重视版面的易读性,这要求设计者在简短的时间内需抓住阅读者眼球。要增强设计意识,在版面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视觉中心的表达,间隔的运用,层次的丰富,同时注重版面的创新。

版式设计是艺术形式与视觉传达形式的设计,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展示着不同的文化演进,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精神走向。随着时代的进步、工艺水平的提高、物质材料的增多,版式设计的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不断强大。

结语

本文结合韩翔老师《平面媒体设计研究》课程中平面媒体设计研究的相关理论对版式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探究版式设计的视觉中心、间隔控制、整体联络以及层次等总结出版面设计需要注意的要点,同时希望大力发展原创性趣味性的版面设计,让好的文化更好的传播,本论文在分析和研究版式设计的过程中,还是有遗漏和不足之处,对版式设计的研究,需要研究的还很多。

参考文献:

[1]蒋跃.绘画構图学教程[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91.

[2]姜英.当代报纸版面视觉中心的流动轨迹与原因分析——以《华西都市报》为例[J].新闻界,2009(4).

作者简介:

朱姹姣(1996.07—),女,籍贯:湖南,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朱姹姣

第二篇:中国古代书籍材料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启示

【摘要】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播的工具,也是文化的具象载体和媒介,是能够触摸得到的文明,提供信息的读取和获得,最直观的触觉即书籍的材料。中国古代书籍记载传承着历代特有的文化思潮,是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和西方文明相比,中国书籍的材料演变具有别具一格的材质特点,材料是书籍的物质基础,随着现代文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书籍材料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书籍设计的创新表现。现代书籍设计应该借鉴保留古代书籍的材料特征进行创新设计。本文围绕中国古代到现代书籍材料的演变及发展,分析书籍设计中材料与书籍形态的关系,论证书籍设计中选材的创新性、多元性的重要性,合理运用材料语言,为今后中国现代书籍的新形式的设计材料的选取给予一些启示。

【关键词】书籍设计;书籍材料;概念书

一、书籍材料研究的重要性

书籍设计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的容量和有限的面积内完成创作,既要创新同时又要新颖足够吸引读者,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如何能做到利用书籍材料来表达设计思想或者情感呢?今后的书籍设计材料选择上是否要在保留传统材质特征的同时又能做到书籍中各方面的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不断地探索。

这里说的书籍设计的材料是指制作书籍所选用的印刷媒介,即印刷载体,就是书籍设计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包括封面、内页、书脊、书封等等书籍制作中所需要用到的材料,是构成书籍的主要元素,也是制作书籍必不可缺的物质载体。书籍材料的选择对于书籍设计的艺术表现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有效合理的选择材料,将材料的机理质感赋予书籍中对应内容的情感,更利于书籍的内容表现和作者的情感表现。

首先,要体现书籍的内涵,除了书籍本身的内容,还要做到书体的形态表达,所以书籍的材料是比较关键的元素,与人接触的书籍离不开物质材料,它是读者接触书籍最直观的首要物件,要以新的材料形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不同的材料都有着自己的机理触感,若把材料的表现作为创意和审美的要素来探索利用,根据书籍的内涵,利用材料发挥内容,以材料来触发读者感官,从触觉上给予读者环境暗示。

最后,我们都知道,任何书籍设计都离不开材料,所以说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书籍材料的变化,分析每个时期的材料特征,充分掌握每种材料的性能属性,借助不同材料来表达书籍内涵。

二、古今书籍材料的演变

1、纸前时代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书籍的使用材料也不断在演变,最早有关文字的记载是3300多年前殷代后期的骨甲书,当时人们用龟甲、兽骨作为记录材料,是最早的图书。甲骨书的材质特点是形态不一、质地坚硬,体积小便于携带存放。随着篆刻的兴起,3000年前出现的“金文书”,即刻于青铜器内壁的文字,当时的书写材料为青铜,其特点是造型优美、并有文案的点缀装饰,当时青铜材质做成的“书”一般都用作祭祀或者作为赏赐之物,可见价值也比较高。远古时期则有石文书的出现,人们将文字记载在石头上,石头的质地更加坚硬,更利于长期保存而且实惠方便。后来为了便于携带,出现了拓印技术,将石头上的文字拓印在纸或者缣帛上,后来承载记录的载体渐渐演变为丝织品等,相对之前的材料来说,记载容量更大,但是丝织品造价也比较昂贵。西周时期出现了木简、木犊类型的书籍,竹子和木材这两种材料成为了最早正规书籍的材料,从那时开始“书”这个称谓才逐渐成形。

2、纸本时代

纸是书籍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材料,同时也是书籍印刷制作设计中效果最佳的材质。纸的特点是:挂墨性好,宜于书写,重量较轻易于携带,纸张比起其他材料更加轻便利于书写,便于切割装订成册。据记载,我国最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纸的出现,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并造出了带有植物纤维的纸,这一举动给书籍的材料选择上带来了重大历史意义。随后纸张的广泛使用很快把其他的书籍材料代替。唐代、宋代则是纸张品种多样化发展的巅峰时期,纸张的材质质地效果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明清时期的纸张加工工艺有着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宣纸的加工达到的鼎盛时期。直至今日,书籍的主要材料仍然是纸张。虽然古代书籍装帧无论选材还是印刷技术都不能与今日相提并论,但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设计特点和艺术价值仍然是指引中国书籍设计前进的风向标,更是使中国今后的现代书籍设计能够与国际接轨并在当中鹤立鸡群,有自己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标签和重要元素。

三、现代书籍设计的普遍材料形式

1、现代书籍主要材料

书籍是人类读取信息的工具,材料是书籍的载体,每一本书籍的制作都必须建立在可选材料的基础上,现代书籍最常选用的材料是纸张。现代常见的普通印刷纸材有:凸版纸、新闻纸、铜版纸、胶版纸、拷贝纸、书面纸、白板纸、字典纸、毛边纸。总的来说,就算是一样的书籍,运用不同的纸张印制出来的视觉效果和触摸质感也会纷繁多样。

2、特殊材料的出现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出现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极大丰富了可用于制作和印刷书籍的材料种类,使今后书籍设计的材料选择方面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在书籍设计中合理运用特殊材料,能够起到画龙点睛,整体档次的提高,阅读触感的升级,达到更加深层次的信息传达。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就单纸张这一种材料来说,衍生出不少特种纸。这些特种纸本身就有独特的印刷效果和材质机理,近几年来,特种纸广泛运用于书籍装帧设计中,特种纸无论是色泽、光泽、质感还是表面的机理和纹路都各自不一,抓住这些不同特种纸的特征结合书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可使书籍设计最终整体效果有一个突破性的未来。

3、印刷工艺与书籍材质的关系

早前中国的书籍发展中,由于印刷技术的局限性,印刷技术的选择限定了印刷材料的范围。之所以要提到印刷工艺,是因为部分印刷效果在触觉上也能起到一定的感知作用。随着印刷工艺的发展和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印刷工艺也日趋增多。当然大部分印刷技术所体现的是视觉效果,但比如一些印刷工艺:UV、发泡、压纹、压凹凸等工艺,这些工艺本身在纸张平面上的附着能够引起原本有着平滑触觉的纸张具有不同肌理效果,同时也增加了不同触感。在这个基础上也可尝试不同材质与印刷工艺的结合,使阅读者在触摸书籍时候有更多丰富的新奇触感。书籍材料和印刷工艺的不同结合可以视觉和触觉上给予全新感受,这也可以形成更多的创新空间,给设计师在灵感启发上能够发挥很大作用。具有不同的机理、印刷效果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了视觉设计效果,更多的是使触觉上变的更加的多样化。随着特殊材料使用范围普遍的扩大,经过不断的实践,特殊材料的表现特点和印刷效果日趋完美。灵活运用材料与工艺达到特殊的视觉审美特征还需要不断探索发现,从中发现书籍设计中更深层次的表现价值。

四、材料与概念书的关系

现代书籍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籍表现形式,概念书的出现打破了书籍的传统表现。从开本、材质、形式、就连信息传达方式都创新不断、层出不穷。可以说概念书籍是传统书籍的升级版,基于概念书籍形态打破传统书籍思维模式,进行天马行空的设计创作。概念书着重表现独特的设计思想、表达方法,通过个性的手法和传播方式显示作者对书籍概念的理解方式。所以概念书和传统书籍在形式和材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概念书籍的设计方面在材料选择上可以打破传统书籍材料的选择,比如木材、金属、织物、玻璃等更多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不能作为材料的材料进行创作,比如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液体、生长中的植物等等一些作为书籍材料的物质载体,在确保能够准确传播信息的保障下,借助材料表现设计创意,选择大胆突破常规材料挑战新型材料,才能为概念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

五、视觉和触觉的关系归咎于材料

视觉和触觉是人的最基本感觉,基本上直观的视觉就能决定触觉的质感,往往在视觉上可以给读者造成错觉,当读者亲身经历触摸到书籍本身的材质时候,给予不同的触觉感受,从而形成人的意识。这里所说的触觉是通常人手的触摸感觉,就是感知物体表面质感,分辨粗糙、光滑、形状、体感等不同触感。当然,在视觉和触觉的基础上发展多元的意识元素,比如嗅觉、听觉等一系列感官感受,会使书籍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毕竟人类文明以传统书籍的形式呈现屡见不鲜。而概念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书籍观念,书籍的作用即在视觉上授予人知识,触觉的辅助,对于盲人等一些特殊人群来说,触觉即全部的文化传递方式。材料是书籍一种外在的物质体现,所以说不管视觉还是触觉对人的认识所产生的感官感受归根到底决定于材料。

六、保留传统坚持创新

传统书籍的审美形式与现代书籍形态的完美融合是现代书籍设计未来的努力方向。现代书籍设计应该借鉴保留古代书籍的材料特征进行创新设计。书籍设计从视觉到触觉,从二维到多维,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书籍材料是视觉质感和触觉质感的和谐统一的体现载体。深入研究书籍设计中材料的触觉结合读者的感性和理性需求,深度发掘材料与书籍的完美结合,将为我们未来的概念书籍设计带来更多发展创造的可能,充分展现书籍之美。好的概念书不仅在视觉上给人眼前一新的视觉冲击,纸质与非纸质的完美结合,在触觉上能够达到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多重的阅读效果。在今后的书籍设计创作中,创造性的选择运用材料,使书籍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阅读形式和方式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趣味化,本质上也使人有了更多的翻阅和触摸欲望,从而提升知识的传播效果。对于书籍的材料,设计师们不单要把它视为书籍设计的物质载体,更要巧妙运用好特有的材料语言与读者进行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在这个基础上不要盲目的求异求新,我们更要借鉴中国古代几千年以来的书籍历史,既要保留中国书籍传统文化,在传统中发现未来,在未来中保留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突破常规性的材料选择将解开定性思维对书籍设计的束缚,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材料语言,通过材料来实现设计师们的艺术构思,进行全新的书籍设计表现,不断去发掘其余可用材料和潜在价值,在新兴书籍设计中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元素,将是我们新一代设计工作者的艰巨使命。

参考文献:

[1]杭间 “开卷”——中国古代书籍艺术的审美形态[J].装饰,2005-2,总第142期:7-9

[2]朱延松 谈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构成和演变[J].大众文艺:176

[3]刘建忠 试述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与特点[J].新世纪图书馆,2006-4:78-80

[4]刘阳 古代书籍装帧艺术考略[J].图书馆学刊2011-8:121-122

[5]潘美娣 古籍修复与装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张慈中 书籍装帧材料[M]北京: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

[7]柯思昱 浅谈材料与概念书设计[J].新美术,2007-3,,28卷:104-106

[8]杨彦红 书籍设计材料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3:1-44

[9]刘萍 触觉与书籍材料质感[J].美术大观:114-115

[10]丁雯 探究书籍的触觉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4:1-49

[11]田琳 概念书设计中材料运用的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12:1-59

[12]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段懿珂,女,哈尼族,云南普洱人,硕士在读,工作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方向:出版传媒艺术设计研究。

作者:段懿珂

第三篇:概念书籍设计探索

摘要:概念书籍以传统书籍为基础,以独特的形式为载体,全方位的传播并充分的调动人的五感,解绑人们对传统书籍的理解,同时解绑人们对纸质书在创意上和表达上的束缚,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共鸣。通过用亚克力的材料与一种特殊语言的手语进行结合,运用灯光在墙上投射出手语的影子,并在空间中呈现,实现墙面与亚克力板之间的交流,健全人和聋哑人能进行无障碍沟通,可以成为朋友。概念书籍在所呈现的形态、色彩、材质、形式等方面都体现着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对印刷,工艺的理解和形态书郭l拍勺突破。栩念书籍能够更好更直观的表达内容,通过栩念书籍来引起人们对特殊人群的关爱。

关键词:概念书籍;手语;互动;空间时间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072-02

1 概述

1.1 概念书籍的定义与产生背景

“概念”是指概括出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概括的内容可以是词或词组。“概念书籍”的一般定义:“书籍装帧的一部分。以传统书籍为基础,以独特的形式表达书的内涵,使作品内容更有深意”。概念书籍不同于人们常见的传统书籍,是设计师进行大胆的创新和设计,创造出的一种新形态的书。当今传统的书籍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对书籍的认识已不仅限于文字、图片等,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概念书籍应运而生,满足了当代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1.2 概念书籍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国外的概念书籍,起步比较早,例如欧美国家Kely Bean设计的概念书籍《书本的未来》,“在二维空间内创造出三维立体空间”[1],在形态上已经改变了传统书籍的形式,设计者在创意上和表达上,都能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大胆突破既有的设计思维。概念书籍可以是一本传递信息的书,也可以是一个艺术品,不受传统模式的束缚,在材料的运用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間。

在国内,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在不断地探索适合自身的一种独到的设计风格,例如国内知名设计师吕敬人设计的《朱熹榜书干字文》,艺术节徐冰的《天书》。

目前,在书籍领域中,概念书籍因为技术的独特和实用成本高,它不能大量印刷,所以只限于少数对书籍设计感兴趣的人,不能普及,但是它们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2 当今概念书籍的价值以及《无声胜有声》概念书籍的构思

2.1 概念书籍的价值

不同视角、不同形式来不断的拓展和提升书籍设计的品位与审美,更多的应用于拓展传统的纸质书,传递的信息不再是二维空间的文字与图片,而是用新的表达形式,新的形态来表达书籍内容,一定的程度上改变着人们对纸质书的阅读习惯。

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提出了书的表达需要五感,全方位的信息传播形式充分的调动人的五感,概念书籍需要调动不同的感知觉参与,感知觉调动的越多,给人享受和体验越多。概念书籍解绑人们对传统书籍的理解,同时也解绑了人们对纸质书在创意上和表达上的束缚。“将书籍设计的理论体系从视觉向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拓展。将人的各种感觉融入概念书籍设计的审美范畴,突破了原有对视觉审美的局限”[2],以此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共鸣。

2.2 《无声胜有声》概念书籍的构思

2.2.1 特殊人群的表达方式

在特殊人群中,盲人眼睛虽然看不见光明,但是并不表示他的内心就没有光明,他们更需要光明。同样,聋哑人也更想表达光明。语言是人们内在的光明,也是自己的呈现。聋哑人的语言手语,是向人们传递着内在想法的一个通路。每个人的内在都有智慧的光明,聋哑人也有智慧之光,他们通过手语呈现出他们的思想,表达着他们的内在智慧,表达着他可门的情感。

2.2.2 创意来源

笔者在与聋哑人相处的亲身经历当中,印象最深的对话,一句“我喜欢手语”,一句“我想要说话”。作为一个健全人,喜欢手语是一种兴趣,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聋哑人“我想说话”是一种被迫的,封闭的行为。在相处时,他们比划着手语,传递着信息,在无声世界中交流着。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声音,只是他们的声音用是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无声世界也并不是那么空洞,他们用他们的语言表达着这个世界。

2.2.3 手语与感知系统的的关系

“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彼此沟通,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五感相互转化”[3]。聋哑人耳朵听不见,整个世界都是无声的,但是他们的视觉比常人要敏感,眼睛获取的信息可能更多。五感中当有一个受损的时候,其他的某一个功能就会加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2.2.4 手语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语言的表述方式多种多样,并不是只有一张嘴,也可以用肢体手语来表达,手语作为特殊人群的一种语言,交流时能用更多维度来表达,触觉、嗅觉、肢体、运动,调动了五感,带有一定的互动性,表达的时候用更多维度表达。正常人用口在进行交流,是一种静态的表现,聋哑人的语言是在空间和时间中完成的,所以作品在空间和时间中呈现。

3 《无声胜有声》概念书籍的设计呈现

3.1 设计理念

以概念书籍的的形式呼吁人们关爱聋哑人,以常见的手语和灯光为元素,亚克力为材料,在空间和时间中呈现。手语是聋哑人的语言,在空间中表达想法和情感,黄色的灯光给人温暖,亚克力既有质感又透明,非常切合主题。手语、灯光、材料的结合,传达出聋哑人需要被关怀。

3.2 设计制作中的造型与装饰

3.2.1 概念书籍阐述

概念书籍分为五个部分(如图1),每一个透明亚克力板都有一句手语,分别是“我想说话”“我希望被关怀”“我想听到声音”“无声胜有声”和“我想和你做朋友”,用灯光把这些手语照到墙上,实现了墙与板的手语互动,呈现出的影子给人的感觉是孤独和胆怯,文字翻译在每个手语的旁边,光影的手语与实的汉字相呼应,向人们传递着聋哑人和健全人是一个整体,同时传递出要关爱聋哑人。不同材料的质感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亚克力是透明的,寓意健全人与聋哑人无障碍交流,可以互相看清楚对方。选用透明亚克力,如果不经心保护的话,就会出现很多划痕,正如人一样,健全人不要随意在聋哑人背后议论和嘲笑。其实,他们就像亚克力,不轻易之间就会划伤,很脆弱。

3.2.2 衍生品宣传

主题的宣传,招贴运用手语和汉字拼接成五感的元素耳、口、手、眼造型,与概念书籍的五感美和聋哑人的五感相呼应(如图2)。

手模的设计是读者与书籍互动的其中一个衍生品(如图3),读者可以根据手语翻译卡片的意思,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话语,和聋哑人进行常用语的交流。不仅调动了不同的感知觉,也会给读者以不同的体验。在概念书籍设计衍生品中加入互动的元素,让读者主动地参与进来,享受阅读的过程。从阅读走向互动,立体空间打破了人们对于书籍设计的传统理解,更是加深了五感与书籍的互动。设计一些互动的衍生品,让人们了解手语,走进聋哑人的生活。

变色杯是加入熱水后,从最初的黑色逐渐变成白色(如图4),黑色寓意无声世界,黑色杯子上有手语的图案,当加入热水后慢慢的会渐变出文字,黑色也渐变成白色,白色寓意有声世界,呼吁健全人要对聋哑人多点温暖,多一份交流,当两种语言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候,聋哑人与健全人可以无障碍交流。

书签运用线缠绕成一个声波的图形。祝福语纸张为手的形状,以小孔为边的排列。书签和手语强调了聋哑人用手也能发出声音,也可以交流。聋哑人的触感比健全人更敏感,书签和祝福语用带有触感的材料在二维空间中创造出三维立体空间,与概念书籍呼应。

宣传册和折页,在最短的观看和阅读时间内,烘托关爱聋哑人的主题,强化感知力度,直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情感上的反应。

4 结论

概念书籍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和对书籍审美的需求,改变了传统的书籍模式,更好的表现出设计者的内心思想和设计理念,所呈现的形态、材料、形式等方面都体现着设计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对印刷,工艺的理解和形态书籍的突破。不同材料带给人不同的感觉,例如金属给人理性,木材给人自然、感性。对于亚克力,人们可以透过亚克力“看见”对方,寓意聋哑人和健全人可以无障碍交流。概念书籍可以选用合适的材料来表达书籍内容,直观的表达设计师的思想。手语作为特殊人群的一种语言,手语在交流时用更多维度来表达,触觉、嗅觉、肢体、运动,调动了五感,带有一定的互动性,与概念书籍的特点相呼应,在阅读的时候,也会调动人的五感,也在空间时间中完成,更贴切了主题。书籍不仅仅限制于纸质的,概念书籍也是一种。概念书籍能够更好更直观的表达内容,通过概念书籍来引起我们对特殊人群的关爱。

参考文献

[1]邬晓云.回归·心性—概念书设计的禅境表达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

[2]梁伟.现代书籍设计“五感”之美刍议[J].中国出版,2011 (04).

[3]宋雪梅.书籍设计的“五感”[J].文艺研究,2010 (04).

[4]姜钧文.浅析栩念书籍[J].西部皮革,2017(04).

[5]善朽无迹.联觉人:听出声音的味道[J].课堂内外(科学Fans), 2016 (08).

[6]王筱丹.从概念书看书籍设计发展趋势[J].美术教育研究,2015(01).

[7]张慧,王家民.概念书籍设计探究[J].大众文艺,2014(01).

[8]许译丹.装饰色彩笔色彩设计[J].艺海,2011 (0e),

[9]张川.现代书柔擅报计中书籍形态多样性研究[J],智库时代,2017(16).

[10]王铮.传统书店夹缝中也能生存[J].大众投资指南,2011 (03).

作者:张娜

上一篇:人文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项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