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

2022-10-22

第一篇: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

《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 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 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 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 )

迍( ) 迍

金钏( )

靥( )儿

揾( )

挣( )揣( )

蹙( )眉 弃掷( ) 淡烟暮霭( )

谂( )知

玉醅( )

白泠( )泠 罗帏( )

青鸾( ) 谨赓一绝( ) 栖( )迟

2.整体把握

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朗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剧情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 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作业。

结合课文和《同步导学》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

《长亭送别》 (第二课时)

班级 高二( )班

姓名 时间 月 日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

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4. 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二.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昨天我们说到“长亭送别”这折戏主要通过描述张生和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事情,刻画了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 2.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

“端正好”鉴赏点

紧 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______________,描写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愁苦。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遍。 ……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________________。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________________。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诗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地表现莺莺_____之重。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怨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 【幺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

(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也许这是《西厢记》传诵千古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也剖析了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 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长亭送别》 (第三课时)

班级 高二( )班 姓名 时间 月 日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杂剧的曲调,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只元杂剧,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曲四大家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杂剧的角色分别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充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那么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长亭送别》用正宫,是惆怅的、悲壮的,它正好与崔莺莺当时的心情相配。杂剧每折都有一个宫调,每个宫调由许多曲牌构成,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二.赏析词句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而《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

1.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请同学们找找。 ……

(1)化用范仲淹的词: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谐音。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________多。

2.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______”;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_____________,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3.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

(1)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伤心之至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归纳: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三.课堂作业

《同步导学》p44--48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参考: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第二篇:长亭送别教师用稿

《长亭送别》讲学稿

课型:新授

时间:2007-11

审核:高二语文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杂剧特点;

2、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体味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进而培养鉴赏元杂剧艺术魅力的能力;

3、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2、比较阅读,通过和其他诗词比较的方式来领会课文唱词的绝妙之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2、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民族戏剧之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播放《送别》歌曲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回顾一下学过的或者记忆中的有哪些: (

) 柳永的《雨霖铃》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秋景,酿造意境,渲染了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称誉为写离情别恨的绝唱的文章——《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西厢记》,《西厢记》是一首“有生命的人性战胜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是一部超越时空的艺术品。

二、了解元杂剧,走进作者:

请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一)关于元杂剧

• 元杂剧是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长子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 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加一个“楔子”。 • 角色:旦,末,净(外),杂(丑)。女角称旦行,男角称末行。正末和正旦是两个主唱角色。

• 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 • 音乐上,杂剧的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和曲牌的先后顺序都有一定的惯例,剧本中的每一套曲子的第一只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楔子只能用一二只小令,不能用套曲。

(二)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1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三)走进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三、《西厢记》故事梗概:

(人物:崔母、长老、崔莺莺、红娘、张生<君瑞>)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崔氏酬谢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为他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训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

四、朗读课文,生字词梳理

(预习检测)

倩(婧)

靥(魇)

谂(捻)

携(隽、镌)

泠(伶、拎)

霭(蔼、谒)

五、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看黄梅戏《长亭送别》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1)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表现的是哪个人物?

基调:离别的伤痛

主角:莺莺 (2)《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一)赶赴长亭

(二)长亭饯别

(三)临别叮嘱

(四)目送别离

2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唱词鉴赏):

本文是一篇扩展阅读,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即选取课文前三个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来分析,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和品味。

1、提示鉴赏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现手法④找关键词句⑤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2、小组自己鉴赏。

3、请代表讲解,同小组的同学补充。

4、教师更正、补充、点评。

(一)赏析[端正好] : 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

意象: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翻译万里碧空 遍地秋菊 萧瑟秋风 南方大雁 醉意霜林。总的特征: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调都是秋之凄凉) 艺术效果:运用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秋景——离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关键词:染 资料:(1)、化用诗词典故:“碧云天,黄花地”范仲淹词《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老师总结:这首曲词开头化用前人诗词,总体勾勒离别的背景——秋。前四句同时罗列四个秋之意象,两动两静,给离别的感伤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铺垫。接下来一个问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发——总是离人别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所有景物都被离别的伤感所笼罩。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 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3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意象:柳丝、玉骢、疏林、斜晖(柳丝是古人送别的代名词,斜晖也传递出日暮时分的伤感)马儿、车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2)、表现手法:由情及景、对仗、夸张

借景抒情、夸张

(3)、关键词:恨

点睛之句: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4)感情:身心交瘁

老师总结:这首曲词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开篇,不忍分别之情以不可遏止之势奔泻而下,然后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虚拟的“柳丝系马”,古人向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里进一步巧妙地想象,把它那绵软的枝条比作栓马的缰绳。“柳丝系马”实际上是说女主角不忍猝别,欲以缠绵之情丝留住情郎,但是“难”字说明这也只能是一种没有的幻想,幻灭更是让人徒添怨叹。“疏林挂斜晖”也略同此理。

最精彩的一句当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缠绵数语之后,重要别离,这时张生跨上玉骢,却恋恋不舍,于是任由马儿细它慢行,而莺莺目送张生离别之后也要坐上马车归还。但是不忍情人立马消失在视线之外,于是策马驱车快快追赶已经前行的马上郎君。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个数学上的同向“追及问题”。显然,他们会在一刻相遇,但也仅仅只能是一刻。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揣摩两个有情人因不忍分别而在在乎那一刹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难怪金圣叹先生曾经深深感叹说“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而接下来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一句,我认为也是令人叫绝之句。柳永词《凤栖梧》有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因为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国维先生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重境界。而他也只用了一个“渐”字,但王实甫在这里却更进一层,似乎是耳朵刚听到“我去了”人便转瞬消瘦,眼睛只远远地望一眼送别之长亭,当即形容憔悴。以此可见相爱之深,离恨之切!

(三) [叨叨令] 写法特点,抒发莺莺什么情感?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4 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1)普遍用词之特色:“儿”化,叠音形容词,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2)情感: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老师总结:这首曲词较前两首又有其特别之处。它不在关注外在的景,转而摹写内情外露之娇憨情态。女主角从眼前之车马而心生怨气,进而想到分别之后无聊、落寞、凄清的孤单生活。悦己之人不在,“容”已是无益之举,只好把相思寄托与昏睡与眼泪,只渴盼郎君能不忘曾经的缱绻,能寄些书信与我,也不枉我之苦苦等待。

这首曲词用词颇有特色,多用“儿”作词尾,以缓和语气,减慢语速,更有一种撒娇之态依稀可见。另外,还用了五组AABB式的叠词,以加重语气,延伸伤感。

这首词比前面两首更大胆、直接,当是二人低语之时的言辞。

(四)

其他值得玩味的词句:(可先让同学们自己找出自己喜欢的,然后互相交流心得。这里提供的仅供参考)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5

二、靓女莺莺:

前面已经说过,《长亭送别》的主角是莺莺,她其实也是《西厢记》的第一主角。《西厢记》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莺莺这个人物深入人心!我们结合时代想一想,莺莺这个人物形象为何如此令人倾倒?她身上到底有些什么无法抵挡的魅力呢?而这些魅力可以从唱词之中看到吗?

1、学生讨论,浏览课文,找佐证。

2、展示学生成果,补充,总结。

特点唱词:

[幺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快活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女主人公对离别的痛苦之极和无可奈何; 女主人公视荣华富贵如粪土,只盼爱人早日归的急切心情. 形象特点:重爱情

轻功名

老师总结:广东人把好看叫做“靓”。莺莺作为元代的一个相国千金,却不自命清高,认准了要与没有背景没有功名张生长相厮守。张生在母亲的要求之下进京应试,张生也允诺一定要考取功名荣耀于她,可她却将这些东西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只担心张生会寻花问草,始得终弃。在她眼里,爱情越过了功名、身份而占据了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说,虽然千年之后的我无缘一睹其芳容,却深知她有一颗不为世俗所扰,忠于爱情而义无返顾的洁净、芬芳的心灵。也就是说,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个有着“靓”的心灵的稀世女子。是真正的“靓女”!

三、概括文章主题: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不再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具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四、板书:长亭送别

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痛→恨→怕→念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五、课堂练习:

1、对[一煞]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2、“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六、拓展练习: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长亭送别》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

1.《长亭送别》节选自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代戏曲作家__________。课文为__________的第__________本第__________折,描写__________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感情的话语主要有四处,它们是:

[幺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碧云天,黄花地”,由________的《________》一词中“________”句脱化而来。黄花,指________宋代女词人________《声声慢》中有写黄花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这句曲词中,前两句引语是________《满庭芳》词的头两句。

5.[耍孩儿]一曲中“________”一句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________。“________”一句比喻人的离散,语出乐府诗《________》。

6.[二煞]一曲中“一春鱼雁无消息”一句说的是________,语出北宋词人__________《鹧鸪天》词。“一春”这里泛指________;“鱼雁”指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荫(yìn)

玉骢(cōng)

揾(wēn)泪

张珙(gōng)

B. (tún tún) 泠泠(líng líng) 溶溶(róng róng)

惶惶(huán huán)

C.金钏(chuan) 蹙(cù)眉

谂(shèn)知

玉醅(péi)

D.弃掷(zhì)

长吁(yū)

赓(gēng)续

栖(xī)迟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三处错误的一项是(

)

A.萋冷

斜晖

狼籍

罗纬

B.辱没

厮守

俳徊

今霄

C.青鸾

扶持

烦脑

遮弊

D.举案齐眉 蝇头微利

蜗角虚名

淡烟暮蔼

3.下列对《西厢记》一剧的有关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厢记》是元杂剧,写的是张珙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

B.《西厢记》以其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成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西厢记》全剧情节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五本二十一折,一气呵成,结构 8 相当完整。曲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D.《长亭送别》一折,写的是一个送别的场面。虽然这一折对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但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莺莺、张珙和老夫人还是各不相同的。

4.下列对课文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莺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珍视爱情而轻视虚名利禄,但她在离别时的痛苦和怨恨之情,却主要限于“儿女情长”。

D.张珙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的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5.选出下文中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

)

A.下西风黄花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的。

B.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C.这忧愁诉与谁?想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荒村雨露宜早眠,野店风霜要迟起!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三.简答题:

1.课文分四个部分,分别写了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和目送别离 四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每个场面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①赶赴长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长亭饯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临别叮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目送别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亭送别》历来被人们所激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摆脱了“才子佳人”戏的老 9 套,在思想上很有新意,你认为这思想上的“新意”,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略谈谈《长亭送别》有何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几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玉骢:

②倩:

③斜晖:

④金钏:

2.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和疏朗的树林分别引起了什么样的联想?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儿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它是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项(

)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地行,车儿快快地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4.请找出本曲中用夸张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此曲和课文的第一只曲子[端正好]相比较?理解正确的项是(

)

A.这段曲词与[端正好]相比,在情景铺设上大不相同:此曲主要是由情及景,而[端正好]主要是因景生情。

B.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儿慢慢走,车儿快快随,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描写,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之情引发出来的。

C.[端正好]中莺莺的离非别恨之情都是由凄凉的暮秋之景所引出。

D.不管是[滚绣球]的由情及景还是[端正好]的因景生情,都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参考答案

一.1.《西厢记》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西厢记》

莺莺送张珙进京应考

莺莺在送别环境中的微妙心理

11

2.•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ƒ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3.范仲淹

《苏幕遮》

“碧云天,黄花地”

菊花

13 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

4.苏轼

5.比司马青衫更湿

《琵琶行》

伯劳东去燕西飞

《东风伯劳歌》

6.长久没有音讯

14 秦观

时间很长

书信

二.1.A

2.A

3.D

4.C

5.C

三.1.①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②刻画莺莺、张生

15 二人缠绵依恋之情,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的思想感情。

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它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3.本曲语言富于文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贴切生动,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融为

17 一体。

四.

(一)1.①毛色青白相杂的马,也作马的美称。②使。③晖:日光。 斜晖:夕阳余光。④金镯子

2.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

18 疏朗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信西斜的阳光。表现了她不愿张生离别,希望时间停留的心理。

3.ACD

4.“听得„„玉肌”一句用了夸张。作者通过高度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

19 莺莺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

5.ABCD

第三篇:高二语文《长亭送别》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长亭送别》

二. 学习目标:

1. 理解《西厢记》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2. 体会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三. 教学重、难点:

(一)学法指导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作者以华美精粹的笔调,运用比喻、夸张、衬托、对仗、排比、叠词等多种修辞手法,将生动的民间口语和古诗词的语句融为一体,既写景又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由于封建势力破坏男女自由爱情而造成的离愁别恨。

由于元杂剧语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加上作者信手拈来的古诗词语句,给本曲带来了阅读上的困难。因而学习本曲的难点之一是字词的疏通和文意的理解,预习中应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大意;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以至于在吟诵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愁不自持的内心怨苦。为了加深加浓这种痛苦悲伤,作者借景抒情,以情驭景,烘托渲染。阅读中应注重揣摩(端正好)、(脱布衫)、(一煞)等曲子情景交融的特点。另外,曲词富于文采,曲雅秾丽,非常适合于表现相国千金的心理,阅读时可与《窦娥冤》比较,体味元杂剧的两种语言风格。

(二)重点与难点 1. 关于《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艺术成就很高的名作。贾仲明《凌波仙》吊词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取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和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剧本通过张君瑞与崔莺莺自由恋爱几经磨难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歌颂了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民主理想。

作品的艺术成就相当突出。首先,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次,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五折、六折的通例,变为五本二十一折,有些场合采取合唱、对唱的形式,一折戏并不一定由一个主角一唱到底;第三,结构严谨,矛盾集中,剧本围绕两条线索(崔、张、红对老夫人的矛盾斗争和崔、张、红三人之间的误会冲突)展开故事情节;第四,文辞优美,诗意浓郁,作者善于将古代诗词中的佳句与口语结合起来,把生活的语言点化成文学的语言;第五,心理刻画比重大,也最成功,尤其是《哭宴》(课文改为《长亭送别》)一折中对崔、张两人的心理刻画。 2.《西厢记》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莺莺出身于官宦家庭,却有着反叛精神。她性格善良,知书达理。她既有外在的凝重,深沉含蓄,又有内在的热情,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剧本揭示了她青春的觉醒,对爱情的追求。以及走上叛逆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特别是细致地描写了她作为贵族少女为追求爱情和恪守封建礼教的思想斗争。

男主人公张生虽也出身于贵族家庭,但由于父母早逝,没有那么严格的家庭管束。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志诚而近乎痴傻,他为莺莺而宁愿

用心

爱心

专心 抛弃功名,废寝忘食,甚至因此身染重病。他为人生性倜傥,满腹才学;但作为书生,又有着软弱的一面,对崔母的赖婚无计可施,有些表现也近于轻狂。

红娘虽然身份低微,不是追求自由爱情的当事者,却是崔、张爱情的促成者和保护神,从社会效果来看,她的影响比全剧其他人物都更广泛和深刻。红娘这一称呼,在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了牵线搭桥、成全婚姻的代名词。在剧中,红娘大胆热情,泼辣善良,见义勇为,敢做敢当,富有斗争智慧。

老夫人则是崔、张爱情的对立面,是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的代表人物,是一个典型的阻挠、破坏女儿自主婚姻的封建家长。 3. 试分析《长亭送别》的三幅画面

《长亭送别》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子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幅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分手。

(三)问题的解答

1.(端正好)、(一煞)两支曲子的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端正好)把暮秋的萧条景色和崔、张两人的离愁别恨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摹写,一直被认为是王实甫的绝唱,“世称王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梁延《曲话》)。曲词先集中笔墨写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全是景语。作者选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上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凡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接着用既是景语又是情语的“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承,最后以情语“总是离人泪”点睛。“染”、“醉”两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观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莺莺在离愁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

(一煞)则将情与景糅合在一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等景物影响了“送行者”的视线。“夕阳古道无人语”一句,看似平易,实则含情极深。日夕薄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引发着读者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又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作者写景传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景均是情的载体或媒体,对情的表达起着烘托、陪衬的作用。 2.《窦娥冤》与《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

历来评论家分别以“本色”和“文采”来概括关汉卿和王实甫的戏剧语言特色,是非常恰当的。所谓“本色”就是朴素自然,不尚藻丽,主张大量用俗语、口语、俚语,并且将其作为评价曲子的艺术标准。清代戏曲家李渔说:“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何也?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忌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词曲则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闲情偶记》)《窦》剧第三折宾白正是这样,明白如话,通俗易懂,鲜明生动。如窦娥诀别婆婆“遗嘱”那一段对白,自然贴切,朴素无华,流畅生动,没有一点雕琢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身一样,非常符合窦娥这个从小就给人当童养媳的小媳妇身份。正是这样平凡无奇的话语,玲珑剔透地表明了她善良的心地、屈辱的地位和悲惨命运。宾白如此,十支曲词也均为俗语。如窦娥的申诉“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对婆婆的关照“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惊天”,这些俗语不仅当时的人一听就懂,就是现在的人一看也懂。曲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的“犯王法”、“叫声屈”、“大旱”等语言至今还在说。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①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早有隽声,倜傥负气,不戚戚于贫贱。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

②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面力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③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④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

⑤⑥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者旁午,众莫肯去,方舁登闻鼓挝坏之,喧呼震地。有中人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复领行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⑦五日召东还。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瘐

⑧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

⑨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别同邸,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⑩猷赎其尸瘗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

(选自《宋史·忠义传》卷455)

注释:

① 黼(fu)

② 面力 (mian):勉力 ③ 种(chong)

④ 庸缪(miu):平庸而多过失,“缪”通“谬” ⑤ 旁(bang):平庸而多过失,“缪”通“谬” ⑥ 挝(zhua):敲打。

⑦ 未得对:没能在朝廷上直接回答皇帝的策问,即“廷对”。 ⑧ 区处:分别处置。

⑨ 同邸:住在一起的人。 ⑩瘗(yi):埋葬。

1. 下列句中红体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戚戚于贫贱 戚:忧伤

B. 蔡京、王黼方用事 用事:掌权 C. 创开边隙 边隙:旁边的缝隙 D. 金人迫京师 迫:逼近 2. 下列句中红体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

B. 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 C. 书闻,传旨慰谕者旁午

D. 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3. 下列句中的“引“和“乃稍引去”中的“引”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引而不发,跃如也

B. 左右欲引相如去 C. 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D.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4. 下列句子的含义分为四组,讲“陈东上书请诛奸贼,为国为民不怕死”的一组是( ) ① 早有隽声,倜傥负气

② 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 率其徒伏阙上书

④ 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

⑤ 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 ⑥ 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5.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陈东年轻时就“倜傥负气”,为官后忠奸分明,屡次上书皇帝,要求严惩蔡京等“六贼”,竭力保举爱国将领李纲,虽遭杀害,但得到人们的敬仰,“识与不识皆为之流涕”就是证明。

B. 陈东是宋代一位著名的爱国志士,他屡率领诸生伏阙上书,请诛奸贼,力保忠良。在他将要被杀时,临难不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可谓一副铮铮铁骨。

C. 陈东这位宋代的著名爱国志士,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对再有权威的奸贼也敢揭发,无所隐讳;但对即使是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被小人陷害时,也敢挺身而出,抗颜谏争,因而得罪了权贵 ,终遭杀害。

D. 陈东一贯忠君爱国,为国为民屡次上书,严惩奸贼,力保忠良,但当时仁宗皇帝并不理解他的爱国之心,对他十分恼怒,把他杀了,百姓们也不支持他“上书”,故在陈东被杀后,只不过是“流涕”同情,并没有人为他伸张正义。

二. 辨析病句:

11. 电影制作要追求票房价值的观点,在最近发表的一些文章中曾被批评,我认为是正确的。

12. 走进九寨沟,如同进入仙境,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貌把我陶醉了。

13. 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14. 由于一场无情的台风突袭上海,使三百多个花棚内的花卉毁于一旦。

15. 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说:“在扶贫助教期间,农民们向我们吐露了心声。农民们的话对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

16. 我这个人是有度量的。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致的同志也能交朋友。

17.《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受全社会所欢迎,因为它既可以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又可以进一步规范公民的道德行为。

18. 对科学问题的是非之争,不应采取压服的方式,尤其不能搞文字狱这一类的东西,历史上凡是这样做了的,没有一次有好结果。

19.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今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比去年降低了一倍。 20. 语文高考“写作”中要求文章的字数不少于八百字左右。

21. 部分市县政协委员认真座谈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认为这个讲话是当今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统战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2. 担负隔代抚育重任的爷爷奶奶大多对孩子溺爱过度,施教失当。

23. 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24. 在民事诉讼中,原告人可以享有这样的诉讼权利:经人民法院答应,可以翻看本案的庭审材料。

试题答案 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1. C 2. A 3. D 4. D 5. D 二. 略

用心

爱心专心

第四篇:送别诗导学案

送别类诗歌的鉴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和抒情方法,培养学生鉴赏送别类诗歌的能力。(重点)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通过对诗歌中美好情感的体悟陶冶情操。(难点) 教法分析:

本课以学生的练习、探究、归纳、整理为主,教师做总结概括,明确重点。

课前预习案

一、送别诗的意象

⑴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

⑵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 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⑶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

柳:⑴.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非常相似。

⑵.“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

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春草和流水: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的《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 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 (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 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 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 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

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 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二、介绍送别诗的由来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那么这些离愁别绪都包含哪些内容呢?

课堂学习案

三、概括总结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

1、分析所给诗歌中的情感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依依不舍及对友人的关切和自己内心的孤独、茫然、失落。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情感:朋友间的难舍难分与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离别时的不舍及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情感:朋友间的眷恋及对友情的赞美。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在不舍的离情中表达诗人志节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情感:不舍的离情,勉励晚辈朋友流景易逝,要珍惜寸阴,早日成就功业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情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古今情”是契阔离别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的复杂交织 。 )

2、教师总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共同情感:离别时候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

个性情感:对朋友的关切、自己内心的孤独、落寞和茫然、对朋友的鼓励和安慰、表达诗人的志节等。

四、概括总结送别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我们明确了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之后,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作者是怎样将这些情感展现给我们的呢,送别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呢?

1、分析所给诗歌中划线句子作者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借景抒情(正衬)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借景抒情(反衬)

赠别二首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托物寓情(蜡烛)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直抒胸臆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比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实结合

2、教师总结: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古代送别诗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寓情等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虚实结合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等

3、总结概括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送别诗的鉴赏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内容我们掌握了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类型、抒情方法以及常见的意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练习中能够熟练灵活的运用。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3分)

前三句选取了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意象(景1分),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境2分)。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衬托了离别时的孤寂惆怅之情(情2分)。

尾联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1分)此联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的自伤怅惘之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念友之情(或因友人归去逢新年的欣慰之情)(情感,2分)。

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1分) ,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情感,2分)。

想象(1分)。

第五篇:送别诗导学案 答案

唐山二十三中2015——2016高二语文导学案

2016高二语文选修之古代诗歌欣赏学案

第二课时

1、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赋得暮雨送李胄⑴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

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谢亭送别⑴ 许浑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

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

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3、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意。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⒋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的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这也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法,诗人常常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在送别诗中,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通过虚写别后之景,更添此刻分别之愁。如柳永在《雨霖铃》中先实写眼前之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留恋处,兰舟催发”,接着虚写别后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实与虚的结合,推发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千古绝唱。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⒌托物寄情,多用比喻

托物寄情,类似于托物言志,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之上。送别等情谊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要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寄情。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欢聚离散皆是缘

---------赠友送别诗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高考链接(20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二、整体感知

三、常见的思想内容

⒈依依不舍的留恋。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⒉情深意长的勉励。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积极奋发的勉励、赞颂和祝愿。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⒊坦陈心志的告白。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⒋以别为名的感慨。综合型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我们将送别诗按主题划分为几大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的内容生硬分离归入其中,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内容和情感的复杂与多元性为后世文学创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它,还需要欣赏者细细体会。

1 —————————————————————————————————————————————————————————————————————————————————————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唐山二十三中2015——2016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三、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堪称妙喻。 (2)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著名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⑴“红叶青山”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谈你的理解。

①“红叶青山”景色艳丽,这是借美好的春色来反衬别离之悲,从而使离别愈见其悲。(点明反衬手法1分,阐述2分)

⑵根据末联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末联景色凄暗迷茫(1分),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之情(2分)。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 《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分) 暮春 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2分) 思念故乡之情(2分)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5分)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5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2 —————————————————————————————————————————————————————————————————————————————————————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上一篇:财务部岗位职责及流程下一篇:餐厅优秀员工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