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

2024-04-19

《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精选6篇)

篇1:《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_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将李白《行路难》的最后两句与鲍照《拟行路难》最后两句比较一下,分析分析两人面对人生困境顿时,不同的人生态度。方法:链接李白生活的那段唐史 总结并板书 鲍照——南朝刘宋社会动荡——怀才不遇——无奈 李白——盛唐————————怀才不遇——乐观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蜀相》 【知识链接】

“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 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来痛苦的诗文。

“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 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 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起的愁苦心情, 深刻地抒写了亡国的哀痛。此外,《登高》等诗篇, 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

“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诗歌赏析】

1、本诗前四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自问自答。“寻”:特意去找、寻访,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2、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诗眼”分别“自”、“空。“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徒然的。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自”与“空”两个字,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3、联系时代背景揣测:处于人生落魄阶段中的杜甫最羡慕诸葛亮哪点?为什么? 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先主如鱼,得孔明如水;先主如虎,得孔明如翼。对君臣相机、政治清平。杜甫感慨生不逢时,明君良臣相知相遇多么难呀,他只有仰慕别人的份,不禁要“泪满襟”了!这也是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来侧面写诸葛亮的政治才能的原因吧。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明确: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书愤》 【知人论世】

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已是6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2、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两种观点: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其二,“气”为“豪壮之气”。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赞同第二种。①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形象再现。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案 这两句诗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4、请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并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不同点: 1.情感:

《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 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 ”;

《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 对比手法(两个对比)3.作品风格:

杜甫 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二四两联叹惋)陆游 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篇2:《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听读,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并准确无误地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两首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鲍照对门阀制度的愤懑不平之气。

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功业未就的苦痛。

【重点难点预测】: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拟行路难》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诗歌赏析】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话写出诗歌大意(可以依据注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

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3、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4、“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6、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学习《蜀相》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简介

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2、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诗歌赏析】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话写出诗歌大意(可以依据注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

2、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

“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3、在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本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了什么内容?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频烦”,多次地烦劳。“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6、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七、当堂检测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

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D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

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颔联中哪两个字写出了冷落凄凉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

谢一彰

篇3:《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

鲍照生活的南朝,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卷轴用书衣包裹,而插图中的线装书,是明朝中期才出现的。我们知道,雕板印刷始于唐代,但那时多印佛经、杂书等,唐代以及之前的书籍都是手写。写本的形式是卷轴,像今天装裱了的书画一样。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云:“卷轴是六朝隋唐书籍的主要形式。按文章的长短,将纸粘成长幅,由右向左一行一行地写,写了卷起来就由左向右卷。左端安一根比纸稍长的细木棍或竹棍,这就是轴。”[1]把若干个卷轴集中在一起,用布帛做的书衣包上,称为“帙”。有五卷为一帙的,但一般多是十卷为一帙。从隋唐画家流传下来的画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卷轴和帙。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授经图》,图中三个长者都拿着卷轴,有的已展开,有的还卷着[2]。唐代著名诗人和画家王维画的《伏生授经图》,描绘汉文帝时九十余岁的伏生讲授典籍的情景,图画伏生席地而坐,双手放在几案上,右手拿着卷轴的一端,左手指着卷轴,在专注讲授,地上还有一卷轴和一帙,帙的一端,露出几个卷轴头。唐代诗人出行或到野外游览,一般用书囊(盛书籍的袋子)装卷轴,如皎然《寒栖子歌》云:“今日惠然来访我,酒榼书囊肩背荷。”酒榼是可提挈的贮酒器。皎然《送邬傪之洪州觐兄弟》云:“书囊山翠湿,琴匣雪花轻。”据此,鲍照诗插图中石台上的那函线装书,也应画为一帙或一书囊。

宋代雕板印刷盛行,书籍装订由卷轴变成了册页。宋代装订成册的书,根据印叶的折叠、装订,分为“蝴蝶装”“包背装”等,但还不是线装书。到了明代中叶,线装书才出现。线装书是将印好的纸一页一页折好,折时版心向外,用单页书衣分置书身前后作封面,打孔装订。一般线装书打四个孔,称为四针眼线。因为线装书的册页平扁,改用函盛装。最简单的函书套,用硬纸作里,外面敷上布,围在全书四周,因为它围绕在书的四面,故称为四合套。鲍照诗插图所画装有线装书的函书套,就是这种四合套,然而,这样的线装书和函书套,是鲍照死后一千年左右才出现的。

插图中的酒壶,鲍照生活的时代大概也没有。首先,插图中的酒壶没有作色,也没有大量晕染,看起来很像是白瓷酒壶,而白瓷最早是北齐(550~577)才出现的,比鲍照要晚一百多年。如果是青瓷或黑瓷酒壶,就当用淡墨作色或者大面积晕染。陶瓷学界一般认为,安阳洪河屯村所出土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的一批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也有学者提出“巩义白河窑所出土早期白瓷的年代为北魏时期,早于安阳范粹墓出土的瓷器”,但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将我国早期白瓷起源的年代定为北魏,从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证据尚显不足。目前来看,武平六年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是最早的年代明确的白瓷器”[3]。

其次,笔者查阅中国古代人物画发现,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列女图》长卷中画有“卫夫人”“卫灵公”宴饮的场面,图中有饮食器具,但没有鲍照诗插图中这样的酒壶。宋末元初画家钱选的《扶醉图》画陶渊明与宾客饮酒后分手的情景,图中画有三个倾欹于地的酒瓮,而不是画的鲍照诗插图中这样的酒壶。图上有作者题写的“贵贱造之者,有醉则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君且去”,而这几句是《宋书·陶潜传》所记陶渊明的话,可知画中人物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与鲍照大致同时,陶渊明去世时,鲍照大约12岁。“瓮”是小口大腹的陶罐,笔者认为钱选所画酒瓮才是南朝常用的,因为那时的酒是醪酒,即米酒。

再次,笔者将鲍照诗插图中的酒壶临摹下来,拍成照片发给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从器形特别是流口来看,这种酒壶要到宋代才有,最早也要五代才能烧制。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才出现了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画评家认为“人物衣冠及画风,都具有南宋特色”[2]的无名氏《夜宴图》,描绘唐代十八学士于花木葱郁的庭院中秉烛宴饮的场面,也有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韩熙载夜宴图》和《夜宴图》都描绘的是唐代的宴饮场面,都有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是唐代就出现了这样的酒壶,还是南唐画家顾闳中和南宋画家无名氏把南唐以后才出现的酒壶画入了描绘唐代宴饮的画卷中?如果是后者,正与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专家的意见相合。总之,鲍照诗插图中所画如果是白瓷酒壶,那么鲍照生活的时代应该还没有。

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入了南朝宋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并配有一幅插图,然而插图中的线装书和白瓷酒壶不妥。因为线装书是明代中叶才出现的,白瓷最早是北齐才出现的,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

关键词:高中《语文》,鲍照诗插图,南朝宋,线装书,白瓷酒壶

参考文献

[1]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2]杨建峰.中国人物画全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篇4:《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 鲍照诗插图 南朝宋 线装书 白瓷酒壶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11年4月版),选入了南朝宋诗人鲍照(约415~470)的《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诗后配有一幅插图:鲍照坐在野外的松树下,身体微微后仰,右手端着酒杯,左手凭靠石台,石台上放着一个酒壶和一函线装书,头上松枝横斜。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表现了鲍照诗的情感内涵,人物背后的苍松也象征着鲍照孤高耿直的个性,然而插图中的线装书、酒壶却大可质疑,鲍照生活的南朝宋,还没有这样的线装书和这样器形的白瓷酒壶。

鲍照生活的南朝,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卷轴用书衣包裹,而插图中的线装书,是明朝中期才出现的。我们知道,雕板印刷始于唐代,但那时多印佛经、杂书等,唐代以及之前的书籍都是手写。写本的形式是卷轴,像今天装裱了的书画一样。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云:“卷轴是六朝隋唐书籍的主要形式。按文章的长短,将纸粘成长幅,由右向左一行一行地写,写了卷起来就由左向右卷。左端安一根比纸稍长的细木棍或竹棍,这就是轴。”[1]把若干个卷轴集中在一起,用布帛做的书衣包上,称为“帙”。有五卷为一帙的,但一般多是十卷为一帙。从隋唐画家流传下来的画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卷轴和帙。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授经图》,图中三个长者都拿着卷轴,有的已展开,有的还卷着[2]。唐代著名诗人和画家王维画的《伏生授经图》,描绘汉文帝时九十余岁的伏生讲授典籍的情景,图画伏生席地而坐,双手放在几案上,右手拿着卷轴的一端,左手指着卷轴,在专注讲授,地上还有一卷轴和一帙,帙的一端,露出几个卷轴头。唐代诗人出行或到野外游览,一般用书囊(盛书籍的袋子)装卷轴,如皎然《寒栖子歌》云:“今日惠然来访我,酒榼书囊肩背荷。”酒榼是可提挈的贮酒器。皎然《送邬傪之洪州觐兄弟》云:“书囊山翠湿,琴匣雪花轻。”据此,鲍照诗插图中石台上的那函线装书,也应画为一帙或一书囊。

宋代雕板印刷盛行,书籍装订由卷轴变成了册页。宋代装订成册的书,根据印叶的折叠、装订,分为“蝴蝶装”“包背装”等,但还不是线装书。到了明代中叶,线装书才出现。线装书是将印好的纸一页一页折好,折时版心向外,用单页书衣分置书身前后作封面,打孔装订。一般线装书打四个孔,称为四针眼线。因为线装书的册页平扁,改用函盛装。最简单的函书套,用硬纸作里,外面敷上布,围在全书四周,因为它围绕在书的四面,故称为四合套。鲍照诗插图所画装有线装书的函书套,就是这种四合套,然而,这样的线装书和函书套,是鲍照死后一千年左右才出现的。

插图中的酒壶,鲍照生活的时代大概也没有。首先,插图中的酒壶没有作色,也没有大量晕染,看起来很像是白瓷酒壶,而白瓷最早是北齐(550~577)才出现的,比鲍照要晚一百多年。如果是青瓷或黑瓷酒壶,就当用淡墨作色或者大面积晕染。陶瓷学界一般认为,安阳洪河屯村所出土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的一批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也有学者提出“巩义白河窑所出土早期白瓷的年代为北魏时期,早于安阳范粹墓出土的瓷器”,但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将我国早期白瓷起源的年代定为北魏,从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证据尚显不足。目前来看,武平六年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是最早的年代明确的白瓷器”[3]。

其次,笔者查阅中国古代人物画发现,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列女图》长卷中画有“卫夫人”“卫灵公”宴饮的场面,图中有饮食器具,但没有鲍照诗插图中这样的酒壶。宋末元初画家钱选的《扶醉图》画陶渊明与宾客饮酒后分手的情景,图中画有三个倾欹于地的酒瓮,而不是画的鲍照诗插图中这样的酒壶。图上有作者题写的“贵贱造之者,有醉则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君且去”,而这几句是《宋书·陶潜传》所记陶渊明的话,可知画中人物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与鲍照大致同时,陶渊明去世时,鲍照大约12岁。“瓮”是小口大腹的陶罐,笔者认为钱选所画酒瓮才是南朝常用的,因为那时的酒是醪酒,即米酒。

再次,笔者将鲍照诗插图中的酒壶临摹下来,拍成照片发给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从器形特别是流口来看,这种酒壶要到宋代才有,最早也要五代才能烧制。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才出现了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画评家认为“人物衣冠及画风,都具有南宋特色”[2]的无名氏《夜宴图》,描绘唐代十八学士于花木葱郁的庭院中秉烛宴饮的场面,也有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韩熙载夜宴图》和《夜宴图》都描绘的是唐代的宴饮场面,都有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是唐代就出现了这样的酒壶,还是南唐画家顾闳中和南宋画家无名氏把南唐以后才出现的酒壶画入了描绘唐代宴饮的画卷中?如果是后者,正与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专家的意见相合。总之,鲍照诗插图中所画如果是白瓷酒壶,那么鲍照生活的时代应该还没有。

参考文献

[1] 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2] 杨建峰.中国人物画全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3] 项坤鹏.中国早期白瓷与白釉彩瓷专题研讨会综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6).

篇5:《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 “比兴” 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读懂大意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二、知人论诗 1、知人论世

鲍照(? ~ 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 20 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 □ 的侍郎,在刘 □ 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 □ 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 □ 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 10 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 □ 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 “ 俊逸鲍参军 ”,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

/ 3 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 “元嘉三大家” 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背景介绍: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领悟诗歌主旨:

钟嵘《诗品》说鲍照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阅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2、分析鉴赏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② 第三句中的 “命” 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④怎样理解“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

⑤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以下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 ——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 3

参考答案

三、阅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怎样理解“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

明确:对这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断绝”指歌断绝,“声为君断绝”之意;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裁悲且减思”之意。细味全诗,后者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句,以非常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试想一下,酌酒原为排遣愁怀,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倒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

⑤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结: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 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篇6:《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

班级: 姓名: 小组:(使用日期 月)蜀道难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时数】

两课时

一、资料助读

1、走近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写作背景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二、学习过程•检查预习效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塞(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历井(ménshēn)巉岩(chán)抚膺(yīng)飞湍(tuān)喧豗(huī)砯崖(pīng)转石(zhuàn)崔嵬(wéi)豺狼(chái)吮血(shǔn)咨嗟(zījiē)

2、词语解释

(1)危(高)乎高哉!.(2)蜀道之难,难于(比)上青天。.(3)开国何(多么)茫然(时间久远)尔(那时)来四万八千岁 ....(4)西当(处在)太白有鸟道,可以(凭借)横绝(跨越)峨眉颠 ...(5)然后天梯石杠相钩连(交错相连)..(6)上有六龙回(使动用法,使……回转)日之(的)高标 ..(7)黄鹤六飞尚(尚且)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活用:为之发愁)攀援。..(8)但(只)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跟随)绕林间。..(9)使人听此凋(活用:使动,使……凋谢)朱颜 .(10)连峰去(距离)天不盈(满)尺 ..(11)砯(拟声词作动词)崖转(活用:使动,使……滚动)石万壑雷 ..(1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为什么)来哉 ...(13)剑阁峥嵘(山势高峻突兀)而崔嵬(山势高险),一夫(人)当(把守)关,万夫莫开。

(14)所守或(表假设)匪(不是)亲 ..(15)侧身西(向西,名词作状语。)望长(长长)咨嗟(叹息)。....

3、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__________ 点拨 “匪”,通“非”。

4、句式

(1)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2)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__(3)又闻子规啼夜月:________________(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__________(5)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3省略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宾语“胡”前置

5、一词多义 危

(1)危乎高哉()(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3)其君之危,犹累卵也()道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3)道芷阳间行()(4)何可胜道也哉()度

(1)猿猱欲度愁攀援()(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崔九堂前几度闻()(4)高祖为人有大度()尔

(1)尔来四万八千岁()(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3)无他,但手熟尔()(4)非死则徙尔()坐

(1)以手抚膺坐长叹()(2)项王项伯东向坐()(3)停车坐爱枫林晚()(4)因击沛公于坐()去(1)连峰去天不盈尺()(2)沛公已去()(3)去死肌,杀三虫()(4)汝可去应之()何

(1)问君西游何时还()(2)青泥何盘盘()(3)大王来何操()(4)徐公何能及君也()乎

(1)危乎高哉()(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4)相与枕藉乎舟中()参考答案:

危(1)高(2)正,端正(3)危险

道(1)道路(2)途径,方法(3)取道(4)说 度(1)度过(2)推测,估计(3)次,回(4)度量 尔(1)那(2)你,你们(3)罢了(4)表肯定 坐(1)空,徒(2)坐下,坐着(3)因为(4)座位

去(1)距离(2)离开,离去(3)除掉,去掉(4)前去,到-----去 何(1)疑问代词,什么(2)表示程度深,多么(3)疑问代词,什么(4)表示反问,怎么

三、整体感知

1、课文描写蜀道之难,突出强调了它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段:蜀道开辟之难(一叹蜀道之高)

第二段:蜀道旅途之难(二叹蜀道之险)第三段:蜀道人事之难(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2、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参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四、探究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练习二:诗中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种什么表达技巧?每一次的含意有什么变化?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反复。第一句的含义是表现蓦然惊讶的感觉,第二句的含意是表现一种畏惧和发愁的心理,第三句的含意是表现无可奈何,只得作罢的情绪,其作用是:这一句是全诗的主调,是主旨句,在诗中加强了主观色彩,造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让主调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参考: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讨论:结合前面两段,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峻。②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4、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说说课文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的这种风格的。参考:大胆的夸张、神秘的传说、神奇的想象、生动的描写。

将神话传说、想像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是本诗的最主要艺术特点。三者相辅相成,生动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和它阴森深邃的气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高峻和难以攀登的可畏可叹,还为蜀道涂抹上一层古朴凄凉、离奇迷幻的色彩,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五、课后练习:背诵这首诗歌,完成以下训练题。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噫吁(xū)参井(shēn)巉岩(chán)B.飞湍(chuān)崔嵬(wéi)吮吸(sǔn)C.咨嗟(zī)猿猱(náo)嗟乎(jiē)D.喧豗(huī)砯崖(pīnɡ)胁息(xié)解析:选B。“湍”应读tuān,“吮”应读shǔn。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但见悲鸟号古木

号:鸣叫 B.连峰去天不盈尺 盈:满、足 C.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水流的声音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叹惋之辞

解析:选C。砯,本意是水流的声音,但在这首诗中活用为动词,冲击。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吏呼一何怒 B.①但见悲鸟号古木 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①难于上青天 ②以其无礼于晋 D.①其险也如此 ②其孰能讥之乎

解析:选B。B项,“但”,都是副词,只是。A项,“何”,①疑问代词②副词,多么。C项,“于”,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对象。D项,“其”,①代词,它;②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噫吁!危乎高哉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②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①不与秦塞通人烟 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D.①以手抚膺坐长叹 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解析:选D。D项,“以”都是介词,用。A项,“乎”,①表感叹;②表反问。B项,“然”,①形容词词尾,②代词,这。C项,“与”,①介词,跟;②连词,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体诗分为四、五、七言和杂言,没有平仄限制,也不讲求是否对偶。

B.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诗坛,群星璀璨,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

C.最能反映盛唐精神、代表盛唐诗歌成就的是李白。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着他鲜明的个性。

D.《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

解析:选B。白居易不是盛唐诗人,应为中唐诗人。

6、下列对诗歌内容的鉴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B.诗歌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噫吁嚱”开篇,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C.诗中融神话传说、写景绘形于一炉,亦真亦幻,由山脚写至山顶,移步换景,逐一写来。

D.诗歌用了散文化诗句,字数不等,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解析:选C。C项“由山脚写至山顶,移步换景,逐一写来”分析错误。

7、语用创新

诗歌“歌”什么?歌的是人生精神。歌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①__________________,歌的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执着。

诗歌“歌”什么?歌的是人间真情。歌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歌的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③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所给的例句看,应该先引用诗句,再点出这句诗表现了怎样的“人生精神”或“人间真情”。

答案:(示例)①歌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情;③歌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友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①蚕丛路: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②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

(1)简要分析首联与《蜀道难》首句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参考: 本诗首联只是平静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首句是饱含强烈激qing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雄奇豪放的基调。

(2)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是哪几句?简要分析其中一句。参考: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悬崖峭壁迎面而来,就在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马头蒸腾升起,人似腾云驾雾。生动表现了山岭的迂回险峻,栈道的狭窄高危。

(3)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义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你能概括出几点内容?

上一篇:经济发展的方法下一篇:幽兰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