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飞虱

2024-05-03

水稻飞虱(精选十篇)

水稻飞虱 篇1

关键词:水稻飞虱,图像分割,形状特征,矩不变量

0 引言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为3000万hm2,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1]。生物灾害是影响中国水稻稳产与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国每年因水稻病虫害造成的粮食损失为400万~500万t[1]。我国危害水稻的有害生物很多,据记载,水稻病害有61种,水稻害虫有78种。其中,虫害明显重于病害,有些病害是由虫害引发的。可见,有效防治水稻害虫对水稻高产与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对病虫害有进行效防治的前提是准确地识别害虫的种类。目前,我国主要依靠黑光灯引诱捕获,人工采集﹑专业人员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再利用检索表查出其种类的方法,存在测报实时性差与对专家依赖性大等弊端[2]。随着计算机科技的飞速发展,将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分类技术引入昆虫识别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对稻飞虱识别还未见报道。基于此,对水稻飞虱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进行研究,而图像识别的基础是特征的提取。本文主要研究飞虱图像特征的提取技术。

目标图像特征提取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从图像中获取有用信息,进而用于图像模式识别或图像理解。目标特征可分为纹理特征、灰度特征和几何形状特征等[3]。对于识别水稻飞虱,则主要根据其体形结构和体表颜色,而这些特征在图像上分别属于形状特征和颜色特征。本文在分割飞虱图像获得目标区域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飞虱图像几何形状特征的提取,为后续的识别做好准备工作。

1 图像预处理

选择灰飞虱成虫的静态标本图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式显微镜(1X WD54 Nikon JAPAN)进行灰飞虱真彩色数字图像的获取,然后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阈值分割、形态学处理和轮廓提取等3个环节。

1.1 图像分割

分割是指把目标和背景分开,形成二值图像,以便于后续轮廓的提取和形状特征的提取及计算。由于图像背景颜色一致而且比较干净,通过分析图1(a)所示的灰度图像直方图发现,目标与背景的灰度级相差明显。为了计算简便,选择迭代阈值选择法[4]来确定分割阈值。迭代步骤如下:

1) 选一个初始阈值(初始阈值为图像中最大亮度值和最小亮度值的中间值)。

2) 用T分割图像。这会产生两组象素,即亮度值大于或等于T的象素组成的G1和亮度值小于T的所有象素组成的G2。

3) 计算G1和G2范围内象素的平均亮度值T1以及T2。

4) 计算一个新阈值:T=1/2(T1+ T2)。

5) 重复步骤2到4,直到两次计算的阈值不再变化,这时即得到了最佳阈值,迭代停止分割。效果如图1(b)所示。

1.2 形态学处理

用迭代法完成的分割效果很好,但存在一些孔洞(如图1(b)所示),将会影响特征的提取。因此,使用数学形态学中的闭运算来消除飞虱躯干中的孔洞。经过大量实验,选择半径为1的圆形膜板对图1(b)进 行闭运算的效果最好,如图2(a)所示。

(a) 灰度图像 (b) 阈值分割结果bw1

由于昆虫的足与触角的摆放位置对提取的全局形状特征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足与触角经常会残缺,所以去除足与触角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全局形状特征。对图2(a)进行开运算得到躯干膜板,如图2(b)所示。由于bw4=bw2-bw3,再对bw4做小物体去除就得到飞虱的足和触角的膜板bw5。观察图2(b)发现,飞虱的尾部锯齿被平滑掉了。令bw6=bw2-bw5作为躯干膜板,如图2(e)所示。最后,进行飞虱图像的轮廓提取,在此采用轮廓跟踪法找出轮廓。由于分割后的图像(e)中飞虱目标是由1 象素构成的, 因此需要寻找由 1 象素构成轮廓点。对于1象素点,跟踪其8 个方向的邻域,同时采用弗里曼链码法[5]对轮廓点进行编码。算法如下:

1) 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扫描图像,得到的第1个象素值为1 的点定为起始点。如果找不到起始点,则算法结束。

2) 按逆时针顺序从当前点右边开始搜索其8个方向的邻域点。如果找到一个未曾搜索过的1 象素点,并且该点上下左右4个方向含有0象素点,则把当前点置为该邻域点,记录下相应的链码值。重复该过程,直到找到初始点,结果如图2(f)所示。

2 几何形状特征提取

由于不同种类飞虱的形状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种飞虱也存在个体差异,这样周长与面积等常用的绝对值特征就不适合作为描述依据,而应该考虑一些常用的相对特征[6],包括延长度、似圆度、球状性、叶状性和紧凑度等。除了几何特征外,由于图像矩具有天然的旋转、平移和尺度不变性,也被广泛应用在图像识别领域里。另外,加入了M.K.Hu提出的7项不变矩作为识别特征。

2.1延长度(Elongation)

延长度被定义为短轴(axisLengthMajor)与长轴(axisLengthMinor)的比值。其中,长轴为目标轮廓上任意过质心的两点直线的最长距离。短轴为在长轴两侧与长轴距离最长的左右两点的距离和。

2.2 似圆度(Roundness)R=4A/πL2

式中 A—区域面积;

L—长轴长。

2.3 球状性(Sphericity)

球状性定义为内切圆与外切圆半径的比值。

2.4 叶状性(Lobation)

叶状性定义为边界上距质心最短的距离与物体长轴长的比值。叶状性反映了边界的幅度特征,即B=R1/L。

式中 R1—区域质心到边界的最短距离;

L—长轴长。

2.5 紧凑度(Compactness)

紧凑度是一个刻画物体紧凑程度的参数,对于圆紧凑度最大值为1。其表达式为

Compactness=4πA/(Perimeter)2

式中 A—物体面积;

Perimeter—周长。

2.6 不变矩(Movement Invariants)[7,8]

对二维(N×M)数字化图像f(i+j),p+q阶矩mpq由下式定义

f(i,j)的p+q 阶中心矩定义为

式中undefined—二维图像f(i,j)的图像灰度在水平方向上的灰度质心;

undefined—图像灰度在垂直方向上的灰度质心。

容易证明,中心矩 具有平移不变性[9]。要使其具有伸缩不变性,应使用其规格化后的中心矩,定义为

式中,p+q=2,3, …。

M.K.Hu提出的不变矩理论是由三阶规格化的中心矩非线性组合构成的7个量值。其定义为

不变矩1 ϕ1=u20+u02 (4)

不变矩2 ϕ2=(u20-u02)2+4u112 (5)

不变矩3

ϕ3=(u30-3u12)2+(3u21-u03)2 (6)

不变矩4

ϕ4=(u30+u12)2+(u21+u03)2 (7)

不变矩5

ϕ5=(u30-3u12)(u30+u12)×

[(u30+u12)2-3(u21+u03)2]+

(3u21-u03)(u21+u03)×

[3(u30+u12)2-(u21+u03)2] (8)

不变矩6

ϕ6=(u20-u02)[(u30+u12)2-

(u21+u03)2]+4u11(u30+

u12)(u21+u03) (9)

不变矩7

ϕ7=(3u21-u03)(u30+u12)×

[(u30+u12)2-3(u21+u03)2]+

(3u12-u30)(u21+u03)×

[3(u30+u12)2-(u21+u03)2] (10)

在实践中,计算不变矩通常采用下式

ϕ=abs(log(ϕ)) (11)

使用log可以缩小动态范围,使用绝对值可以避免在计算负不变矩的log时产生的复数,因为通常感兴趣的是矩的不变性。

为了确定以上5项几何特征和Hu不变矩的稳定性,分别计算了图1(f)及其在不同方向、不同大小情况下的特征值(见表1所示),以确定哪些特征能稳定地描述水稻飞虱图像。

续表1 图1(f)及其在不同方向与不同大小情况下几何特征数值和Hu不变矩数值

从表1数值可知,延长度是一个不随物体大小变化产生敏感变化的形态参数。这是因为长轴与短轴的值是一个与方向无关的量,由此计算出来的延长度也是一个与方向性无关的形态刻画参数。似圆度、球状性和叶状性的值也比较稳定,同样是与大小和方向无关的形态参数。因为,此处的长轴长是真正与方向无关的长轴长,而不是水平宽,这与余新文[10]是不同的,这些都可以作为飞虱形态描述的参数。紧凑度在图像大小发生变化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是不稳定的,所以前面介绍的公式所定义的紧凑度是不能用于表示飞虱形态的。通过提取的7个不变矩特征值发现,不变矩3存在着较大的误差,这样的特征值同样是不能直接应用于识别中的,而其它值则相对比较稳定,可以直接使用。这样,可采用除紧凑度以外的4项几何特征和除不变矩3之外的6个不变矩作为飞虱图像的数学描述,进而作为后续的识别特征。

3 结 论

1) 描述飞虱形态时,要选取对物体大小和方向都不敏感的参数,这样的值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 由于数字离散图像中轮廓的精确度不够,变化性太大,所以计算形态特征时最好不要用到周长这个参数。即使是涉及到周长计算,其紧凑度也不具有稳定性,不适合描述飞虱的形态特征。

3) 虽然7个不变矩对图像大小和方向不敏感,但是其中可能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值。例如不变矩3,这样的值不适合描述形态。

4) 通过研究可知,延长度、球状性、叶状性、似圆度和除不变矩3之外的6个不变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作为描述飞虱形态的参数。

参考文献

[1]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7.

[2]张法全.基于机器视觉和小波分析的农田害虫识别系统[D].郑州:郑州大学,2003.

[3]Pankhurst R.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M].London:Arnold,1978.

[4]TW Ridler,S Calvard.Picture thresholding using an iterative selection method[J].IEEE Trans Action on System,Man,and Cybernetics,1978,8(8):630-632.

[5]王晓峰,黄德双,杜吉祥,等.叶片图像特征提取与识别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3):90-193.

[6]张建伟.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蝴蝶自动识别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7]姚敏.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81-283.

[8]王美华.不变量理论在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D].河北:燕山大学,2004.

[9]伍娟.基于SAR图像融合及图像特征提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4.

水稻飞虱 篇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SCAR标记的获得

采用282个随机引物对药用野生稻1665和栽培稻桂99远缘杂交的抗褐飞虱近等基因系B3F4分离群体的不抗池DNA和抗池DNA进行了特异性RAPD标记筛选,从中筛选到一个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扩增带谱的RAPD标记S1159,序列分析表明,S1159序列长度为1 408 bp,与基因库中已报道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BAC克隆(编号OSJNBa0070O11)序列(67114-69100)有51.86%的同源性.为了提高所找到的RAPD标记S1159在应用上的稳定性,将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检测近等基因系群体,结果表明与RAPD标记结果一致,说明该研究得到的RAPD标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 者:武波 韦东 欧倩 WU Bo WEI Dong OU Qian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5刊 名:广西植物 ISTIC PKU英文刊名:GUIHAIA年,卷(期):26(6)分类号:Q943.2关键词:药用野生稻 抗褐飞虱基因 RAPD标记 SCAR标记

各种水稻品种对飞虱生理抗性研究 篇3

关键词:水稻品种;褐飞虱;生理抗性

近年来,尽管水稻研究方面的专家们在水稻抗虫基因的鉴定、褐飞虱生物型变异机理以及在褐飞虱的发生与为害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地得到进展,但褐飞虱的为害长期存在,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不能长期有效,因此我们要不断进行各种水稻品种对飞虱生理抗性研究,不断改良水稻品种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1 各种水稻品种对飞虱生理抗性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水稻生产中褐飞虱是最主要的害虫之一。褐飞虱常常成群地聚集在稻丛基部,以水稻茎叶组织汁液为食,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并且,褐飞虱在稻株上产卵,严重破坏稻株茎叶组织和疏导组织,进一步加重了水稻的受害程度;褐飞虱不仅本身对水稻产生为害,它还是传播或诱发水稻病毒的媒介,其取食时的分泌物蜜露常招致霉菌的滋生。防治褐飞虱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杀虫剂和选用抗虫水稻品种。杀虫剂作为一种化学产品,对环境的污染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抗虫品种的研发和选用则成为控制褐飞虱为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新虫源的涌入和原有虫源对现有水稻品种的不断适应,而抗虫水稻品种的数量严重不足,致使许多水稻品种的抗性开始逐渐丧失。为进一步改善水稻品种,提高作物产量,鉴定各种水稻品种对飞虱生理抗性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2 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培育现状

按照害虫和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我们从生理功能的角度将水稻的抗虫性分为趋避性(AntixenosiS)、抗生性(Antbiiossi)和耐害性(Tolenaree)。趋避性是由于抗虫性植物本身的特性,使害虫在选择时不喜欢在该品种的植物上取食、产卵和栖息,而使得该品种的作物虫口密度低;抗生性是植物带有某些不利于害虫的特性,如降低害虫的生殖力、影响害虫的食量、诱发害虫死亡等,以此来限制虫源;耐害性主要是表现为较强的受害补偿能力,耐害性品种即使在植株遭受了严重的害虫灾害,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不至于显著减产。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IRRI)的水稻培育专家就开始从改良水稻品种的角度来抗虫,并推出具有bph1基因的抗虫品种IR26,极大地降低了使用该品种的国家和地区褐飞虱的种群为害。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一品种的抗虫性开始逐渐衰退,褐飞虱种群再度猖狂于水稻田间。面对再次暴发的褐飞虱为害,IRRI又于1976年推出了RI36等一批具有bph2抗性基因的品种,再一次遏制了褐飞虱的为害。在一次又一次的水稻品种改良与一次又一次的褐飞虱群害的斗争中,专家们开始利用籼稻的抗虫资源培育粳稻抗虫品种,并进一步进入杂交水稻的研发道路。随着水稻基因的不断改良和重组,褐飞虱的生物型也不断进化,原来带有抗虫性的水稻品种已经逐渐丧失抗性,新的抗虫品种培育迫在眉睫。

3 各种水稻品种对飞虱生理抗性研究的方法

3.1 研究前材料的准备。

在进行研究前,首先要准备好几种不同品种的水稻材料以供比较。品种包括新培育的优质高产品种RTl629、RTl630和RTl631,感性品种TNl(无抗性基因),生物型鉴别品种ASD7和Mudgo,以及抗虫对照材料Ptb33和Rathu Heenati(RH)等。

其次,准备好各种不同生物型的虫源。建几个养虫室,每个养虫室各用一种水稻品种或几种品种的混合作为饲养作物,分别培养1~2龄与3~4龄的褐飞虱若虫。对不同水稻品种或不同水稻品种的混合饲养繁殖出的褐飞虱若虫按“生物型I、生物型Ⅱ、生物型Ⅲ……”分别标记好,以便研究时区分虫源。

3.2 不同时期的鉴定方法。

3.1.1 水稻苗期群体抗性鉴定方法。

在水稻苗期进行抗性鉴定,首先要选研究的秧苗——在秧苗长到两叶一心时,除去瘦弱的秧苗,留下均匀一致的壮苗,每个品种的秧苗各20株;接着在剩下的秧苗上罩上透光性良好的虫罩,并按每株6头1~2龄的褐飞虱若虫的密度平均接在秧苗上;等到感虫对照品种TN1死苗率达到95%左右时,按照调查出来的死苗率评定抗性级别。

为了鉴定在水稻苗期相同虫量不同虫龄的褐飞虱若虫的为害程度,可以在品种水稻的苗期按相同的密度接3~4龄的褐飞虱若虫,观察各个品种的水稻呈现出的抗性程度同接入1~2龄的飞虱若虫的抗性程度的差异。通过这种对比性的鉴定可以对水稻的苗期对褐飞虱的耐虫性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3.1.2 分蘖盛期单株接虫鉴定方法。

秧苗的苗龄差异会使得苗期样本的抗性表现出现变化。为了对水稻苗期群体抗性鉴定进行补充,我们可以参照巫国瑞等人提出的分蘖期抗性鉴定方法,挑选出苗期鉴定表现为中感至中抗的品种,然后对分蘖期的单株进行鉴定以确保抗性鉴定的准确性。

实施分蘖盛期单株接虫鉴定的方法,需要在水稻播种后约40天时,除去秧苗分蘖,并把仅剩下主茎的水稻移栽到盆钵中;对已经剪去分蘖的水稻按每株12头的密度接上3~4龄的飞虱若虫;当感虫对照TNl死苗率达到95%左右时,根据死苗率评定抗性级别。

3.1.3 田间(抽穗期)的抗性鉴定方法。

抽穗期是水稻遭受稻褐飞虱为害最为严重的时期,所以在5~6月或者10月水稻穗期需要时对水稻的抗性做必要的测定。首先划定一块实验田,然后在稻田区的四周移植感虫品种TNl为保护行,划分出若干个实验区域;在实验区域种植用于研究鉴定的不同的水稻品种;在检测前,在参试的水稻品种上按1125 kg/hm2剂量每隔15天喷洒溴氰菊酯加井岗霉素的混合药液来杀死稻褐飞虱天敌并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从而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在孕穗初期,将带有虫卵的植株放在每行的第一丛水稻前作田间接种。害虫经过繁殖数量不断增加,并自由分布在田间各处。当2个感虫对照的品种全部枯死时开始调查各实验品种的被害情况,由此可逐步鉴定出水稻被害程度。

4 小结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虫性鉴定的方法有很多,而影响鉴定结果的因素也很多。在研究过程中,供试种子纯度、水稻品种的苗龄、稻飞虱虫源性质、虫量和虫龄以及培育场所的环境等因素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时要对实验的品种进行多次、多年的筛选才能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然而,随着水稻抗虫品种的改良和进步,褐飞虱群体在抗虫品种抗性的选择压力下不断转变其特性而形成新的生物型。可见,培育水稻抗虫品种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姚亮,覃春华,卢鹏,张聪冲,陈冲,万虎,李建洪.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J].植物保护,2009,35(6).

[2] 肖汉祥,李燕芳,张扬,张振飞,廖永林.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2).

[3] 陈英之,李树娟,李容柏.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

[4] 杨琼,邱琳,罗科,曾传敏,谭庆云,涂升斌.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及其利用现状研究[J].种子,2012,31(10).

水稻稻飞虱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目的

通过对于几种不同的药剂的试验, 选择出对于稻飞虱防治效果最为明显和有效的药剂[3]。

1.2 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采用的药剂均来自于正规的农化生产公司。共有2个主要的试验药剂, 一个对照药剂。其中, 主要试验药剂分别是15%阿维·嚓嗓酮WP (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和50%吡蚜酮·阿克泰WP (南京科维邦农药有限公司提供) 。对照药剂是25%吡蚜酮WP (上海禾佳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

1.3 试验地概况

本次试验选取的是长坝镇河家堡村廖家嘴农业社, 本基地土壤表层属于灌淤土, 土壤肥力良好, 拥有较好的排灌条件, 稻飞虱数量较多。供试水稻品种为宜香优, 生育期为孕穗初期, 防治对象为第3代稻飞虱, 以低龄白背飞虱为主, 稻飞虱密度平均1 000头/百丛为上[4]。

1.4 试验方法

试验开始之前, 现对于试验药剂进行以下8个处理。处理1:10%吡·噻WP50 g/667 m2。处理2:25%噻·杀单WP100 g/667 m2。处理3:30%乙酰甲胺磷EC150 m L/667m2。处理4:51%毒·吡EC50 m L/667 m2。处理5:25%噻嗪酮WP50 g/667 m 2。处理6:80%敌敌畏EC+40%毒死蜱EC (150+80) m L/667 m2。处理7:5%锐劲特SC30m L/667m2。处理8:CK。

上述8个处理各设4次重复施药, 这样一共形成了共32个试验基地, 每个试验基地的面积为20 m2。各个试验基地之间建造小埂, 避免各个不同的基地之间药效互相干扰, 造成试验的干扰项。另外, 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有效性, 各个试验基地要随机排列, 且除了用药之外的各项管理应该保持一致。

1.5 具体操作

7月上旬左右, 是水稻孕穗期, 因此, 本次试验选择了在水稻孕穗期期间进行施药。将处理好的各种药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均匀的稀释, 然后统一采用WS—16P手动喷雾器 (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 对水稻进行均匀喷雾。整个试验只施药进行一次施药。

1.6 气象记录

为了最筛选出对于防止稻飞虱最有效的药剂, 本次试验记录了施药当天的气象条件。施药当天天气为多云, 最高气温30℃, 最低气温22℃。施药时间为15:00, 施药期间的温度为28℃。整个施药期间没有降水状况发生, 从理论上来说, 气象因素并不会影响试验药剂药效的发挥。

1.7 防治效果记录

本次试验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记录和调查, 分别抽取32个基地之中的10个点, 每个点抽取同样面积的水稻丛, 对其进行拍打, 统计拍打过程之中睡眠漂浮的稻飞虱死亡数量。按照:防治效果 (%) = (1-CK0活虫数×Pt1活虫数) / (CK1活虫数×Pt0活虫数) ×100的公式进行计算, 最终得出防治效果结果。式中:CK0为对照区药前;CK1为对照区药后;Pt0为处理区药前;Pt1为处理区药后。

1.8 药害调查

试验不仅对于药剂防治稻飞虱的效果进行调查, 还对于各个基地的水稻是否有药害反应进行了调查和记录, 分别对于各个基地水稻的枯叶情况, 失绿情况, 畸形生长情况以及矮化情况进行了后续的跟踪药害影响的调查和记录。最终结果显示, 试验药剂对于水稻的这些生长情况并没有不良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对水稻的安全性分析

根据后续的跟踪调查, 对于32个基地中的水稻生长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施药后, 32个基地之中的水稻生长状况良好, 均进行了正常的抽穗和扬花。叶片和茎秆也生长良好, 可见, 本次进行试验的药剂对于水稻并没有生长安全的隐患和影响。

2.2 药剂筛选效果分析

根据对于32个基地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25%吡蚜酮·阿克泰WP10 g/667 m2的效果比较快, 产生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但是其也有弱点, 这个药剂的持久性比较差。50%吡蚜酮·阿克泰WP20 g/667 m2及25%吡蚜酮·阿克泰WP20 g/667 m2的药效较好, 且持效期较长。后期调查防效均在80%以上, 该药剂可供大面积推广应用。根据本次试验的结果显示, 对于稻飞虱的防治工作而言, 50%吡蚜酮·阿克泰WP对于稻飞虱的防治十分有力。它不仅可以快速对于稻飞虱进行有效的遏制, 具有药效迅速的优点, 而且其持久性十分强, 可以有效遏制稻飞虱的发生。所以, 在水稻的生产中, 若是发生稻飞虱的情况, 可以采用施用50%吡蚜酮·阿克泰WP的方法进行防治, 用量大约为每667m2施用10 g。若是出现大面积的稻飞虱, 则应该酌情加大药量, 每667 m2施用50g的50%吡蚜酮·阿克泰WP。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于稻飞虱防治药剂的筛选试验, 笔者发现了效果良好且持久度强的防治药剂, 但是稻飞虱的突变性较强, 除了药物的防治之外, 各个种植人员需要不断从实践中获取经验, 深入了解稻飞虱的特性, 掌握好稻飞虱孵化的时期, 对其进行准确而快速的防治。另外, 各个宣传机构应该提高宣传力度, 普及好防治稻飞虱的及时, 提高防治的整体效率。

摘要:稻飞虱是影响其产量的一大害虫之一, 且稻飞虱具有突发性强的特征。为了筛选出更加高效、低毒、针对性强的药剂, 以防治稻飞虱对于水稻的伤害, 特地深入到基地, 做了一系列的水稻稻飞虱防治药剂的试验。结果证明, 50%的吡蚜酮·阿克泰WP对于大面积发生的稻飞虱具有十分显著而持久的效果。15%阿维·噬嗦酮WP对大面积的稻飞虱防治效果一般, 但是其对于稻飞虱中的白背稻飞虱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试验过程及结果整理如下, 希望能够对于水稻稻飞虱的防治工作起到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稻飞虱,防治,药剂试验

参考文献

[1]邢华, 蒋伟雁, 许乾, 等.25%吡蚜·噻嗪酮悬浮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J].现代农药, 2011 (4) :53-54, 56.

[2]叶新.80%吡蚜酮·烯啶虫胺对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 2014 (9) :4-5.

[3]钟贵昌.15%阿维噻嗪酮WP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吉林农业, 2015 (6) :71, 94.

水稻飞虱 篇5

结合天气气候条件对灰飞虱发生的影响,预计2009年全国水稻条纹叶枯病总体偏重流行,流行程度较上年有所减轻,全国发生面积2800万亩。其中,江苏偏重至大流行;上海,浙江北部,安徽中东部、沿淮稻区大部中等至偏重流行,局部大流行;北方稻区局部有偏重流行的可能。

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是容易感染条纹叶枯病的时期,发病严重时,会直接造成死苗或者穗少畸形导致不结实,所以大家要格外重视防治。

由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的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一般在稻、麦两熟区发病较重。那么要控制条纹叶枯病,就要从防治病害的元凶——灰飞虱入手,因为灰飞虱具备迁飞性的特点,所以在防治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当地发病的态势,按照植保部门的统一安排因地制宜地做好防治。

在用药物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有的人认为毒性强的药剂好,也有人认为用药次数越多越好,甚至有人以为提前给稻田喷青霉素等消炎药就没事了,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只有根据药剂特性、害虫栖息特点和虫龄大小,合理选择用药方式,真正减少灰飞虱虫源基数才是有效的办法。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创造不利于灰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生物防治:灰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灰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取重点防治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对策。

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篇6

1 为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1.1 为害症状

稻飞虱为刺吸式口器, 成虫、若虫常群集刺吸稻茎汁液, 使稻叶乾枯、生长低矮、稻穗干瘦、倒伏, 有的被害稻田, 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 称为“火旋”。害虫以产卵管刺破稻株组织产卵于内, 导致组织坏死变褐, 也使稻株枯黄、倒伏。使水稻没有收成或收成少。

1.2 生活习性

稻飞虱成虫有趋光性、趋绿性、群集性, 产卵都能刺伤水稻叶鞘、茎杆、叶脉等组织, 将卵产于其中, 产卵往往随植株老嫩转移, 另外稻飞虱还好湿趋荫性, 成若虫活动取食常在水稻植株下部, 稻田中部、活动范围比较稳定。只有灰飞虱以大龄若虫和少量成虫在绿肥田、小麦田及禾本科杂草上越冬, 白背飞虱和褐飞迁飞到南方越冬, 第2年5—6月迁回本地为害, 稻飞虱的繁殖力强, 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繁殖倍数更高, 虫口数量增加, 吸取稻汁量大, 容易造成暴发性和毁灭性的灾害。

1.3 发生规律

据田间调查, 稻飞虱在长寿湖镇初见时间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之间, 我们采取100 hm2为1个调查单位, 定田块, 每点调查5个小点, 采取“Z”字型进行定期拍查, 综合其平均数, 计算出百窝虫量。经过10年的田间调查掌握了稻飞虱的发生规律 (如表1) 。

从表1可知, 从5月20日定点、定时开始调查到7月10日之间, 稻飞虱逐渐增加, 到达水稻孕穗后期 (7月10日左右) , 稻飞虱成倍增加, 7月10日是防治水稻稻飞虱的最好时间, 有利于提高水稻抽穗扬花获得高产。

2 主导因子

造成水稻稻飞虱流行、增加的因素很多, 最主要的有风、温湿度、栽培管理因子及相互作用的结果。

2.1 风

白背飞虱、褐飞虱是迁飞性害虫, 在本地不越冬, 它借助于风力, 从海南、云南迁移到本地, 生活在水稻上取食和繁殖, 增加虫口数, 群集生长, 在5—6月吹风次数多迁入量就越大。

2.2 温湿度双重作用

冬季气温高, 早春少雨干旱有利于灰飞虱越冬, 虫口数量增加;迁飞性的白背飞虱、褐飞虱迁入后, 如当地降水次数多、气温回升快就有利于稻飞虱生存。温度在15~30℃范围内, 湿度在80%~90%范围内有利于飞虱的生长繁殖, 增加虫口量。

2.3 偏施氮肥

水稻偏施氮肥, 造成水稻生长嫩绿、汁液多, 并且秧苗好封行早, 密度大湿度高, 有利于飞虱群集茎秆处生存取食, 繁殖后代。

2.4 栽培因子

在水稻栽插上有的农民不按行窝距乱栽, 过度密植导致植株徒长, 茎杆纤弱, 根系发育不良, 造成本田通风、透光性能差, 湿度增加, 有利于稻飞虱生活的温湿条件, 群集严重。

3 合理防治稻飞虱

针对上述因素, 应运用气象学、植物学、肥料学、栽培学、病虫害学、药物学等一系列科学原理, 采取新的科学措施, 搞好稻飞虱的综合防除, 全方位提高防治效果, 这是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措施。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治

综合应用农业技术措施对稻飞虱进行防控制作用, 主要是恶化稻飞虱生存的环境, 不利于种群的生存与发展, 通过压低稻飞虱基数, 通过影响害虫的繁殖率, 控制其种群数量。通过影响作物生长势减轻作物受害程度, 农业综合防治是最经济、最安全的, 做到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3.1.1 消灭越冬虫源

灰飞虱是本地越冬虫, 在冬季结合积肥, 清除田间或四周杂草, 采取深埋或火烧来破坏其依附的生态条件, 消灭越冬场所, 有利于压低越冬虫源。

3.1.2 选用抗虫品种

在品种选择上, 选择生育期适当早、种植抗虫或耐虫的高产水稻良种, 如Ⅱ优416、宜香稻9303等。使稻飞虱在第1关受阻, 取食困难, 降其营养。

3.1.3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能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 提高抗虫能力, 减轻虫害损失程度。应及时合理施肥, 注重氮、磷、钾肥的合理配合, 增强植株健壮, 减轻害虫为害, 避免偏施氮肥的现象。

3.1.4 合理密植

作物合理密植能充分发挥单株与群体作用, 保证单株有适当的营养面积, 通风透光好, 水稻生长发育健壮, 封行迟, 提高水稻对稻飞虱的耐害性, 促进增产。

3.1.5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可以减轻或防止稻飞虱的发生, 适当稀播种, 促进作物壮苗快发, 适时中耕、清除田间杂草, 适时间苗、定苗, 培育壮秧, 恶化稻飞虱的生存环境。

3.1.6 利用黑光灯诱杀稻飞虱

稻飞虱有趋光性的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在黑光灯下放1个药盆引诱稻飞虱扑灯, 将其杀死。

3.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高效的方法, 杀虫速度快、击倒率高, 使用后效果立竿见影, 短期内就能减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 这种方法使用简便、投资少、简单易操作、成本较低。 (1) 搞好预测预报工作, 因为稻飞虱主要是迁飞性害虫, 时时监控其发生趋势, 根据防治指标, 在7月10日时当白背飞虱百窝虫量达到1800~2000头、褐飞虱达到1000头左右进行施药防治, 采取治上压下, 狠治大发生前一代,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一般掌握在若虫孵化高峰期至2、3龄若虫盛发期用药, 效果更好。 (2) 在选药上, 要选择高效、对路、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3) 时时注意施药时间, 一般应掌握晴天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太阳落土以前进行施药效果为佳。 (4) 在药物种类的选择上, 前期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1.5~2.0 kg/667 m2或者用2%叶蝉散粉剂2.5 kg/667 m2参土撒施, 在齐穗期前667m2用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5 g或吡虫啉30 g或扑虱灵100 g等药物效果好, 药效可达15~25 d, 有利于防治稻飞虱, 大大压低虫数, 降低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 促进水稻高产。

4 小结

防虫网对水稻灰飞虱的防控效果研究 篇7

关键词:防虫网,水稻灰飞虱,防效

防虫网通过覆盖在棚架上构建人工隔离屏障, 将害虫拒之网外, 切断害虫繁殖途径, 能够有效控制水稻上各类害虫, 包括水稻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象甲等的传播以及预防病毒病传播的危害[1]。防虫网具有适度遮光、透光等作用, 在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同时能够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保护生态环境, 还可以抵御暴雨以及冰雹等自然灾害的侵袭[2]。本研究比较防虫网与化学药剂对水稻灰飞虱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盐城市盐都区郭猛镇杨侍村。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 水稻移栽前田间种植紫云英作绿肥, 土壤为砂壤土, 肥力中等。6 月28 日调查空白对照区灰飞虱虫量为26.38 头/百穴。前期通过无纺布覆盖的方式育秧, 防虫网在水稻移栽至收获全程覆盖。供试药剂为25%杀单·毒死蜱可湿性粉剂 (总有效成分含量25%:毒死蜱5%, 杀虫单20%;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供试防虫网为40 目白色防虫网。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 个处理, 分别为40 目白色防虫网覆盖水稻 (A) ;不罩网但喷常规药剂25%杀单·毒死蜱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灰飞虱 (B) ;以不罩网、不用药剂防治为空白对照 (CK) 。4 次重复, 田间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共12 个小区。

1.3 试验实施

25%杀单·毒死蜱可湿性粉剂于7 月8 日施用1 次, 施用剂量为2 250 g/hm2, 用水量为900 kg/hm2, 施用后1、3、7 d调查防治效果。各处理分别于6 月16 日、7 月1 日、7 月8日、7 月9 日、7 月11 日和7 月15 日调查虫口密度, 调查方法采用平行跳跃取样法取5 点, 每点20 丛, 拍盆法调查灰飞虱虫口密度。分蘖前期 (6 月25 日) 与分蘖末期 (7 月22日) 分别调查条纹叶枯病 (介体主要为灰飞虱) 发病情况, 每个处理“Z”字形10 点取样, 每点10 丛, 每个处理100 丛, 调查条纹叶枯病感病稻株, 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健株数。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 可以看出, 全程使用防虫网覆盖水稻能够有效地避免其受到危害。处理A (使用40 目防虫网) 对于灰飞虱的防效能达到97.8%以上, 处理区内几乎不见灰飞虱, 而处理B (使用杀虫单和毒死蜱混合防治灰飞虱) 药后7 d的防效仅为73.6%。从表2 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区内均未发现条纹叶枯病病株, 大面积水稻田调查也仅偶见病株。

3 结论与讨论

防虫网在作物生长期应该全期覆盖, 防虫网对于阳光的阻碍不多, 不需要中途揭开, 应该全期覆盖在水稻上, 以防止害虫入侵[3]。另外, 防虫网应该选择合适的规格, 目数太少, 防虫网的网眼较大, 害虫比较容易侵入;目数过多, 则成本会相应增加, 本研究发现40 目的防虫网可以有效地防止灰飞虱、蓟马等害虫的侵入, 防效优异。由于长期地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灰飞虱, 导致灰飞虱对于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多种药剂已经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药性, 因此采用防虫网来防治灰飞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5,6]。

近年来, 条纹叶枯病在沿海农区的发生较轻, 2014 年也只在极少数的糯稻田发现, 这与沿海农区的种植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糯稻品种易感条纹叶枯病, 沿海农区糯稻种植面积小, 通常以种植粳稻为主, 经调查发现, 2015 年种植的主要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盐稻12 号和连粳13 号等, 这些品种均不易感条纹叶枯病, 加上前期越冬代、1 代灰飞虱种群虫量均列2004 年以来倒数, 因此田间条纹叶枯病发生极为罕见, 防虫抗病工作仍然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黄保宏, 林桂坤, 王学辉, 等.防虫网对设施蔬菜害虫控害作用研究[J].植物保护, 2013 (6) :164-169.

[2]李军, 姚益平, 徐蕊, 等.长江下游防虫网覆盖塑料大棚内温湿度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6) :238-244.

[3]黑银秀, 刘君, 章俊军, 等.防虫网覆盖应用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 2013 (6) :77-79.

[4]陆晓峰, 丁仁兵, 张维根.秧苗期覆盖防虫网对灰飞虱的防控效果[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5) :107.

[5]仲凤翔, 邰德良, 梅爱中, 等.利用防虫网 (帐) 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试验[J].植物医生, 2006, 19 (5) :29-31.

水稻飞虱 篇8

一、发生情况

稻飞虱繁殖量大, 世代更替快, 迁飞能力强, 危害迅速。2010年自7月23日我县普降中雨开始, 唐昌、安德、花园、唐元、新民场等镇陆续出现稻飞虱危害。到7月25~26日连续两天的暴雨天气过后, 唐昌镇西北、留驾、金星、星罗等村, 新民场镇净菊、兴旺、云桥等村, 唐元镇千夫、天星等村水稻田间相继出现稻飞虱危害症状, 局部出现“冒顶”、“通火”的严重情况。8月上旬相继在唐昌镇、新民场镇普查到绝收面积近20亩, 此时距离水稻收割不到1个月。

二、宣传、防控措施

1. 及时宣传

根据县植物检疫站对2010年水稻中后期病虫害的趋势预测预报, 及时印制了《郫县2010年水稻中后期重大病虫害防治紧急通知》技术资料10万份, 分发到全县水稻种植户;下发、张贴水稻病虫防治宣传彩色挂图5000余张;邀请县电视台制作水稻病虫防治电视新闻和县广播电台播放病虫电视预报10天。

2. 加强监测

根据四川地区稻飞虱迁飞源头广西、贵州、云南虫量大, 发生早的情况, 结合7~8月天气趋势和实际天气情况, 植保站分别于7月22日、7月26日连续两次发出《关于加强稻飞虱监测预警工作的紧急通知》。并利用周一例会要求各农业综合服务站加强监测, 建立每周两报、重大情况及时上报的工作制度。

3. 技术培训

7月26日植保站召开各综合服务站植保员和各镇测报员会议, 对稻飞虱的识别、调查监测和防治方法进行培训。会议要求与会人员积极配合所属镇党委政府加强水稻中后期病虫防治宣传工作, 对稻飞虱的发生、发展和危害情况加强监测及时上报、及时防治处理。

4. 围歼统防

7月20日开始, 植保站全体工作人员对全县水稻种植区进行不间断巡查, 重点加强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的监测和指导, 并对各综合站植保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对稻飞虱发生较重的区域, 如唐昌镇西北村、星罗村, 古城镇花牌村, 实行围歼统防。

三、对稻飞虱局部暴发的思考

1. 虫源充足, 气候恶劣是主因

我县稻飞虱主要是由广西、贵州、云南等虫源地迁入四川, 经强对流天气由川东南迁至我县。2010年虫源地发生早、虫量大和我县7~8月份频繁的大风暴雨天气是我县遭受稻飞虱严重危害的主要原因。暴雨天气增多, 导致稻飞虱迁入的批次多、繁殖速度快、危害迅速, 防治难度大, 所以我县靠近彭州、都江堰的唐昌、唐元、安德、花园等镇的受灾情况特别严重。

2. 爆发性和隐蔽性是导致局部暴发的重要因素

由于稻飞虱主要集中在稻株的中下部危害, 其危害症状一经显现即已成灾, 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稻飞虱的迁入数量大, 繁殖速度快, 3~5天即可暴发成灾, 具有很强的暴发性。在唐昌西北村、新民场净菊村的绝收田块, 从发生到绝收仅有1周左右的时间。

3. 特殊的季节性和农户重视程度是稻飞虱局部暴发的又一重要因素

稻飞虱的迁入危害主要集中在水稻临近收获的生育后期, 为不影响水稻的品质, 部分农户不愿意施药防治。加上我县近20年来没有出现过受稻飞虱危害出现“冒顶”、“通火”甚至绝收的现象, 农户对稻飞虱这种害虫危害严重性认识不足, 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还有就是2010年水稻整个生育期推迟7~10天, 为稻飞虱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直接延长了危害时间, 最终导致局部成灾。

4. 较强的迁飞性和恶劣的气候条件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稻飞虱的长翅成虫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 为了更好地控制其危害扩散, 应采取“围歼统防”的方法进行防治, 农户零星的施药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2010年稻飞虱的迁入始期在7月中下旬, 主要危害代出现在8月上旬, 而8月1日、3~5日、8~9日都是阵雨天气, 给施药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连续的降雨也影响了防效。

5. 技术力量薄弱、宣传深入程度不够

由于县植物检疫站人员少, 技术力量薄弱, 工作主要重心放在重大病虫的预测预报、县高产创建示范区的技术指导、技术意见的制定、技术培训、对各测报点和综合站植保员工作进行督查以及全县的巡查等工作, 难以面面俱到。在宣传方面, 基层党委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弱化, 技术宣传更多是停留在镇村一级, 未能做到家喻户晓。

四、2011年稻飞虱防控的建议

1. 加强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首先要加强各综合服务站技术人员和测报点人员的培训, 提升业务素质;其次要增加培训的广度和深度, 整合全县各方面的技术力量, 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提高农户对稻飞虱危害的认识。

2. 增加统防统治力度, 提高防治效果

首先, 应及时足量储备防治用药, 以应对2011年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导致的爆发;其次, 要密切关注2011年7~8月的气候情况, 提前开展全面普查;第三, 针对稻飞虱的特殊防治技术, 在局部地区有爆发、流行趋势时立即采取统防统治, 提高防治效果, 把危害和产量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水稻飞虱 篇9

目前,农作物虫害检测,广泛采用的是目测手查法和卫星遥感技术。目测手查法监测设备成本低,科技含量不高,只要经过初级培训,测报员就可以到田间进行虫害的监测,具有调查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费时及费力等缺点。卫星遥感技术是目前监测农作物受虫害危害程度最先进的手段之一,它能及时有效地监测虫害,但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数源的可用数据非常有限,只能提供大尺度区域性的害虫数量、危害程度和分布面积,无法提供地面小尺度的虫害信息,降低了基于小尺度害虫综合管理水平。

地面高光谱技术属于一种无损间接检测技术,能利用很多很窄(通常波段宽度<10nm)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上获取有关数据,并区分出那些具有诊断性光谱特征的地表物质[1],而且省时省力,获取的数据是基于小尺度空间的,可以提高小尺度空间虫害治理水平。

白背飞虱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主要虫害之一。发生时,它能够消耗稻株养分,造成水稻瘪粒增加;危害严重时,甚至造成稻株枯死[2,3]。目前,在白背飞虱虫害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对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4]、生物学[5,6]和生态学特性[7,8]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而利用地面高光谱技术对白背飞虱虫害后水稻的光谱特征方面的研究还未见系统报道。因此,本文利用地面高光谱平台,通过对受害后的水稻叶片光谱特征进行分析,选取白背飞虱虫害的敏感波段,建立了虫量反演模型,为用高光谱技术快速诊断白背飞虱虫害提供了试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的获取

试验于2006-2007年在江苏大学与镇江农机植保站联合培育的稻田试验区(119.4°E,32.1°N)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武粳13。田间管理时,白背飞虱使其自然消长,其它病虫害由植保站通过田间施药抑制。考虑到白背飞虱的实际危害,试验时间选择在7月中旬-8月中旬,即为试验区白背飞虱主害代时间。测量时,选择晴朗、无风和无云天气,每隔3-4d观测一次。观测时,根据定田不定点的原则,随机选择测量点,同时采集水稻叶片光谱和田间百株虫量。

1.2 高光谱数据测量

采用美国ASD公司的FieldSpec®3手持便携式光谱分析仪,光谱范围为350~2500nm,光谱分辨率350~1 000nm为3nm,1 000~2 500nm为10nm。每次测量时间为上午10:00-11:00时之间,以确保测量相近的太阳高度角。叶片光谱采集时,测量点随机选择,在每个测量点选两株水稻,每株水稻上选两个叶片,分叶尖、叶中和叶根3个部位进行测量,每个部位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测量前均用白板进行标定。

1.3 田间百株虫量的测量

测量点叶片光谱采集完,立即采用盘拍法进行田间虫量调查,每点查5株,折算为平均百株虫量。

1.4 数据的处理

光谱数据通过仪器自带的viewspecpro软件导出,采用EXCEL进行基础数据整理。从测量的样本中选择分布比较均匀的样本共51个,其中36个样本用于校正,15个样本用于检验。采用SPSS12.0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获取白背飞虱虫害的敏感波段, 并构建白背飞虱虫量的高光谱反演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虫害水平下水稻叶片光谱特征

由图1可知,随着虫害程度的加重,水稻叶片光谱的反射率在不同波段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可见光波段,光谱反射率随虫害程度的加重而呈现下降趋势,但除“绿峰”外,其余波段下降的幅度较小,变化规律不太明显;在红边区域,不同虫量水平下的光谱反射率基本相同,曲线基本上是重合的;在近红外波段,叶片反射光谱特征与可见光区域类似,虫害越严重,反射率越小。尤其是在760~1340nm波段范围内,下降趋势和幅度非常显著。同时从图1还可以看出,当田间虫害较轻时,叶片光谱曲线变化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水稻刚开始受虫害时,虽然害虫吸食茎叶组织汁液,消耗了稻株养分,使海绵组织受到破坏,但不能立即在叶片上得到表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响应。

2.2 水稻白背飞虱虫量与叶片光谱数据的相关分析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得到水稻叶片反射光谱与白背飞虱虫量的相关系数曲线,如图2所示。由于在1340~1500n m,1750~2100nm以及2300~2500nm光谱范围内数据的信噪比比较低,所以相关分析时不考虑这些波段。

由图2可知,在整个波长范围内(即波长为350~2500nm),虫量与反射率均为负相关关系。其中,在400~677nm,695~1 339nm,1501~1749nm和2101~2299nm共4个波段内,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检验水平(α=0.01,n=36,r临界值为0.418)。在可见光波段有一峰值位于562nm处,其相关系数为0.69;在近红外波段,760~1339nm是相关系数的高平台区,其中以774nm处相关系数最大,为0.80;另外,在近红外长波区也出现一峰值,位于1691nm处,为0.77。

依据以上相关分析,为减少后续的计算量,预置相关系数阈值为0.6,确定水稻光谱反射率与虫量相关的可见光区域和近红外区域敏感波段分别为514~602nm,697~1339nm, 1501~1749nm以及2101~2299nm。

2.3 水稻白背飞虱虫量的反演模型

本文建立反演模型时,使用逐步回归分析,参加逐步回归的光谱范围为敏感波段内的光谱反射率,以定标方程的最大相关系数为准则选取入选波长点,整个回归过程由软件SPSS12.0完成。采用对36个样本组成的定标集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引入的光谱参数是12个。逐步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整个逐步回归过程中,随着引入波长点数量的增加,模型的相关系数也呈上升趋势,标准误差值逐渐减小,F值也相应增大。这些都体现出多元回归带来的优势,它可以引入显著相关的变量,同时也可以去除不显著相关的变量,直到筛选出最优变量组合建立模型。

2.4 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

为了检验逐步回归方程的预测精度,同样利用15个样本进行精度检验,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拟合结果如图3所示。

按照上面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拟合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948(α=0.01,n=15,r临界值为0.641 1),说明上述回归方程达到极显著相关。

3 结论

1) 对不同虫害水平下水稻叶片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得到水稻叶片光谱的反射率随虫害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的结论。在可见光波段,除“绿峰”外,其余波段变化规律不明显;在近红外波段,尤其是在760~1340nm波段范围内,下降趋势和幅度非常显著。

2) 通过水稻叶片反射光谱与白背飞虱虫量的相关分析,得到反演虫量的敏感波段为514~602nm,697~1339nm, 1501~1749nm及2101~2299nm。

3) 在虫害敏感波段内,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12个回归变量反演虫量,校正方程相关系数为0.939,并通过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和预测精度检验,预测相关系数达到0.948,说明采用该模型可以诊断主害代期间水稻白背飞虱虫量。

参考文献

[1]陈鹏程,张建华,雷勇辉,等.高光谱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害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88.391.

[2]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1.112.

[3]武淑文,戴华国.白背飞虱的营养需求及褐飞虱对白背飞虱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3):39.43.

[4]肖英方,顾正远,张存政,等.白背飞虱爆发规律及防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5):460.464.

[5]祝增荣,程家安,刘永军.白背飞虱长、短翅型成虫实验种群生物学比较[J].中国水稻科学,2001,15(3):229.232.

[6]D Nagadhara,S Ramesh,I C Pasalu,et al.Trans.genic rice plants expressing the snowdrop lectin gene(gna)exhibit high.level resistance to th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Soga.tella furcifera)[J].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4,109(7):1399.1405.

[7]陈洁,李桂亭.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及产卵行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2(3):345.348.

水稻飞虱 篇10

关键词:稻飞虱;50%吡蚜酮WG;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98-01

稻飞虱是广德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目前广德县有相当部分水稻以直播为主,为有效控制稻飞虱苗期危害、传毒及节省劳力,笔者开展了50%吡蚜酮WG拌种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指导农户防治该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为50%吡蚜酮WG(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和10%吡蚜酮WP(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1.2 供试靶标 稻飞虱(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及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混合种群)。

1.1.3 供试作物 大田试验供试作物为单季中籼稻,品种为Y两优689。

1.1.4 供试土壤 试验田处于桃州镇白杨村的水稻畈区,前茬为小麦,沙壤土,肥力中等,水肥管理与常年一致。

1.2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共设5处理,其中50%吡蚜酮WG三种剂量各一个处理,10%吡虫啉WP一个处理,另设空白对照处理,详见表1。重复4次,共20个小区,每个小区66m2(6m×11m),所有小区随机分配。2015年6月1日上午09:00拌种,本次试验为午季田水稻直播,下午03:00开始播种。人工拌种,准确称量每个处理需要的种子分别装入催芽袋,催芽至露白晾干水分;室内按各处理所需剂量取相应药物稀释拌种晾干水分后平均分成4份,分别装袋并放入小区号标签,播种时按小区编号对应种子袋内的标签号对号播种。

1.3 调查分析 此次试验共调查两次,分别为播种后20d、30d各调查一次,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0.22m2(采用盆拍法,每盆0.056m2,每点调查4盆计0.22m2),各处理调查20盆计1.11m2,逐一记录稻飞虱成若虫数量。药效计算公式如下:

防效(%)=(对照区虫量-处理区虫量)/对照区虫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本次试验中,10%吡虫啉WP25g20d、30d防治稻飞虱的效果均要低于50%吡蚜酮WG三个不同剂量的防效。其中以50%吡蚜酮WG100g药后20d、30d的防效表现为最优,分别为74.48%、66.92%。50%吡蚜酮WG75g药后20d、30d的防效同50%吡蚜酮WG100g药后20d、30d的防效单从防效百分比分析差异并不大。

3 结论

综合考虑价格等因素,正常年份推荐单季中籼稻使用50%吡蚜酮WG拌种剂量为75g/100kg种子(有效成分),种子催芽至露白时按每100kg种2 500mL用水量稀释药液拌种。如遇白背飞虱迁入早、迁入量大,则需要在药后30d密切关注并适时进行喷雾防治。

上一篇:“说错式”对话下一篇:排球的移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