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脱贫

2024-05-05

农村脱贫(精选九篇)

农村脱贫 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 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他指出了脱贫攻坚必须直面的矛盾和问题就是要“精准脱贫”, 这是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方略。

精准就是要确保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 还要有正确的脱贫方式, 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同时还要提高脱贫的积极性, 带着感情扶贫, 带着爱心扶贫。如何做到立体扶贫? 如何落实好精准脱贫方略? 是摆在我们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努力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 一) 着手调查研究, 全面核实精准脱贫情况。要组织干部职工、驻村工作组、村干部等深入村寨, 深入农户家庭进行调查, 要全面核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 扎实开展校对工作。要对所有建档贫困户进行标准化识别、实名信息管理, 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对通过审核的贫困户, 汇总之后进行数据录入, 确保对贫困户网联管理。对不同类别贫困村, 实行挂图管理, 在图中注明各乡镇街道办、各村实施产业发展脱贫、教育帮扶脱贫、异地搬迁脱贫、医疗救助脱贫、民政兜底脱贫的落实情况。列出贫困村的基本情况和计划脱贫时间表、帮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时刻聚焦脱贫攻坚战的进展情况。

( 二) 着手层层落实责任状签订制, 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责任状要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各级关于扶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围绕落实每年目标减贫任务、围绕产业项目扶持, 将每年年度脱贫计划逐级分解落实到户到人。逐级制定符合实际、可操作性、预期效果明显的帮扶措施, 逐户明确帮扶责任人。严格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 保证扶贫资金安全运行。

( 三) 着手层层落实领导干部帮扶制度, 实行领导联系贫困村。落实领导干部帮扶制度, 实行领导联系贫困村, 可以明确每名县级领导帮扶3户贫困户, 科局级领导帮扶2 户贫困户, 一般干部职工负责帮扶1 户贫困户的帮扶责任, 小康驻村工作组负责相应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二、要达到农村精准脱贫的目标, 就要着重抓“产业脱贫”

( 一) 立足地方实际发展综合产业

适宜综合发展的地方, 要筹资成立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完成中药材试种、果蔬种植、肉牛养殖等项目, 让参与项目的农户年收入增加。要投资建设中药材、果蔬、肉牛养殖等种繁基地, 整合资金完成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要借助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综合产业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用好用足银行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项贷款, 依托乡村旅游业的改造升级, 全面优化产业布局, 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农家旅馆、农家乐等旅游配套产业。要彻底改变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传统耕作模式, 改变青壮年长年外出打工的空巢现象, 让青年纷纷回乡创业就业。

( 二) 立足好的农业区位条件展农业产业

在农业区位条件好的地方, 要坚持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方向, 重点培养扶持农业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要加大脱贫贷款扶助, 发放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 发放扶贫贷款到户贴息资金, 扶持龙头企业, 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要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 新增省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

( 三) 立足地方的特色着力发展产业

贫困面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 是因为缺乏长期稳定增收的产业, 要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基地, 打造了小黄姜、中药材、优质大米、山药、芦笋等一批优质特色示范基地, 有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要集中打造核桃、中药材、蔬菜、草地生态畜牧业、精品水果、脱毒马铃薯、油茶、茶叶、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扶贫特色产业, 以产业带动,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以提高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要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 推进产业化扶贫, 把特色产业产业培育成第一扶贫支柱产业, 建成最具特色的产业化扶贫示范区。

( 四) 立足把农村资源变为活动资金发展产业

要加快推进乡镇土地确权, 就要成立乡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 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逐步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农村集体财产权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叠加, 用于农村抵押担保, 加大“三农”信贷投入力度和规模, 努力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从而把农村资源变为活动资金发展产业。

摘要:要达到农村精准脱贫的目标, 就要落实好脱贫攻坚, “贵在精准, 重在成效”的这一脱贫方略, 着重抓“产业脱贫”。落实好脱贫方略, 就要努力从四个方面着手:着手调查研究, 全面核实精准脱贫情况;着手层层落实责任状签订制, 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着手层层落实领导干部帮扶制度, 实行领导联系贫困村;着手建档立卡, 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要实现产业脱贫就要做到四个立足: (一) 立足地方实际发展综合产业。 (二) 立足好的农业区位条件发展农业产业。 (三) 立足地方特色着力发展产业。 (四) 立足把农村资源变为活动资金发展产业。

农村扶贫促进精准脱贫汇报 篇2

一、经验做法

(一)全面完成了县高原生态野生菌供销一体化建设项目,厂房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建设、设备采购及相关配套建设。县供销社按照20xx年高原生态野生菌产供销一体化项目推进方案的安排积极开展工作,于20x年8月中旬已完工并已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竣工验收,野生菌加工设备已采购完成并安装完毕,可投入使用。

(二)努力打造“”野生菌品牌。我社已申请商标保护x类,申报x类,申报图形保护x类,注册图形设计1个和著作权保护1个;申请注册中英文网络域名x个,手机域名1个。目前正在学习申请中华供销e家电商平台,与邮政洽谈快递下乡合作,以解决农村网点农资快递困难和问题,扩大“”野生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品牌市场占有率。

(三)以企业为龙头,加快龙头产品的推介,带动生态农产品为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以县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积极申报对已注册的qs质量安全许可证变更为sc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正在努力向“三品一标”上下功夫,以进一步拓展野生菌及土特产外销渠道,提升野生菌品牌效应,为农牧民增收创造平台。

(四)积极探索上下贯通、双线运行的供销行业指导和网点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平台和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一是筹措资金,建好农资土特产品“小超市”。对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门市进行改造,配齐农业生产资料、边销茶专销产品、农药、化肥、农用工具、野生菌收购加工销售及农村日用品等,逐步将混合管理功能转变为以农资经营配送服务中心。二是初步建立起x个县、乡、村上下贯通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并探索建立了以供销社行业指导、各网点具体经营服务的双线运行机制,既可以解决农牧民变废为宝,又可以为城乡环境治理和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五)依托精准扶贫电商项目,抢抓机遇,全力推进电商发展。

依托电商,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和渠道,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促进的产业发展,助力特色品牌产品销往全国。

1.政府主导,构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政府在电商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主渠道作用,编制电商发展规划,设立x万元电商专项发展基金,建立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一个,搭建乡镇村三级物流服务站点x个,电商服务站x个,利用县供销社对接农户,建立定点采购网络,提升网络平台质量,形成了x大类x余个品类的网销产品。

2.立足优势,创建特色品牌。将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独特优势,努力创建县域公共品牌“”,开发了“菜籽油”“唐卡”“石刻”“藏香”“牦牛肉”等系列特色产品,制定支持电商助推脱贫的专项政策和销售特色产品的奖励政策。

3.线下体验,拓展运营空间。在等已建成4个较具特色的集产品销售、旅游咨询、文化分享、手工工艺制作展示等一体化的线下体验店,通过直观的线下店铺结合线上网店平台的宣推运营,提升知名度,为旅游+产品的互联网结合增加销售渠道及销售数量。仅成都、绵阳两店月平均销售额牦牛肉,藏香等多种产品在x万左右,截止20x年5月,共计销售x万多。其中70%的交易是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的,体验店即成了体验的地方,也成了快递发货的地方。为特色产品走出,开启了新通道。随着时间和宣传的推广,销售一定会成几何倍的增长。这为种养殖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新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1.知名度低,销售渠道受限;产品生产制造未形成规模;缺乏认定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供销扶贫资金补助额小。

2.传统经营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电商发展有待加快步伐。供销社的主营业务主要是供应农资,传统业务主要是烟花爆竹、边销茶、日用百货购销、农副土特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等,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日用消费品下行方面还更多停留在线下实体销售上,农村电商发展还需加快步伐。

(二)建议意见

1.加大“xx”品牌建设,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建议将“”品牌作为“xx”大品牌下的一个品牌。

2.建立商品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开展名优产品评定。

畅通农村公路助力脱贫致富 篇3

肇庆广宁的砂糖橘热销,韶关重阳镇地膜西瓜、桑蚕等增产,潮州文祠镇橄榄、杨梅等季节性水果走俏,云浮云安县南盛柑橘十里闻名……农村公路建设改变了农村的交通条件,切实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随着国民休闲计划的启动,“休闲游”、“农家乐”迅速催生出新的旅游市场,带动了地方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公路建设大大改善了我省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效解决了农村出行难问题,拉近了城乡距离,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村容村貌得到改观,农村公路建设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行官”,也是打赢我省扶贫攻坚战最重要的一把利剑。

据省交通运输部门统计,2003年至2013年间,我省共投入资金1294亿元,新增县道3326公里,乡道21287公里,村道65138公里,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里程11万多公里,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自2010年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每年完成5000公里较大自然村通村公路路面硬化。截至2015年底,我省形成了客货运快捷、集疏运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提升城乡道路客货运服务水平。全省实现镇有客运站、符合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和有候车亭三个100%,为建设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交通保障。

致富路通达民心

宽阔而弯曲的村路,犹如一条美丽的金丝,将散落在南粤大地的座座村落,串联在一起,让脱贫奔康路上的村庄和人民,都能依托通村入户的公路,找到各自的“优势”位置,拥有平等的权力谋求幸福生活。

贡柑种植是肇庆市德庆县的主打产业,全县95%的农民都有种植。但在没有形成规模之前,产业凌乱,贡柑的品质、产量和销路都有问题,农民大都选择出外打工。从2004年开始,县政府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大面积种植,一年产值几十万元,很快将该产业带动推广起来,各村搞种植的人也越来越多。贡柑产业随之兴起,看到了商机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返乡承包土地搞种植。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甚至将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当他们看到每年广西、四川等地的商贩来德庆收果,贩运比种植赚钱更多的时候,也购置汽车参与到运输环节中。

德庆县马圩镇古垒村的李绮华大姐说,自从种植贡柑,她家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六七亩贡柑,年纯收入七八万元,比当老师的丈夫挣得还多,家里盖了小洋房买了车,配置了各种家电,感觉跟城里人的生活没区别。

赶上丰收的年景,富余劳动力也能带动起来,年老的、没有技术的半劳动力,就做些挑选、简单加工的工作。他们说:“两个月的工,每天60块钱,一个收获季就能赚三五千元。”

这一切,都得益于农村公路的建设。肇庆市扶贫办的陈震说:“公路和桥梁对带动产业发展有直接作用。路窄桥小的时候,大车开不进来,价钱也上不去。路桥修建好了,贡柑的价格自然翻着番地往上涨。”李大姐说,村里新建的楼房九成多都是与贡柑种植运输有关的。将来她还要扩大种植面积,路好了,省了肥料运输和果品输出的钱,能雇人。

在惠州市惠阳区良井镇矮光村,八十多岁的李贤良老人逢人就夸有路好,前几年,外出打工多年的儿子回家创业,并建了新房,接他一起住。“有路好啊!我现在住新房,家里有车,儿孙都在身边!”老人家乐呵呵地说。

在我国农村,有很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在一起”就是他们最幸福的事情。

矮光村支书李仁聘在外打拼多年,现在安心扎根农村,他说:“过去,我们的目标是跳出农门,千方百计不用种田。但现在变了,农业很有前途,承包一二百亩土地,种些市场上时销的农作物,比开小工厂的收益还要好!”

绿色经济正崛起

多年来,在我省各级管理部门、当地政府、基层单位和沿线村民竭心努力下,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通过农村公路的助力和带动作用,大力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特色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

被誉为“世界客都”的梅州位于我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自然资源和客家文化特色资源丰富,却是我省边远的欠发达山区城市。然而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有效地改善了梅州的投资环境,加快了梅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

梅州南寿峰健康产业园位于松口镇德化村,这里有被群山环绕的原始森林和潺潺流水,是个天然大氧吧。总经理陈冬介绍,产业园距梅州市区30公里,离剑英纪念园8公里,门前的农村公路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未来前景广阔。

“要致富,先修路”,农村公路的建设,对发展梅州经济极为重要。梅州市交通运输局地方公路总站站长吴文安表示,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使梅州丰富的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才能使梅州蕴藏的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如此,农村公路的建设,还拓宽了梅州农村信息和商品流通渠道,使本地的农副产品更好地进入流通领域,从而提升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梅州拥有金柚、茶叶、油茶等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已被确立为“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梅州的水泥、陶瓷、建材、电力、烟草、矿业加工等支柱型产业也不断向外推广。这些都是在交通不断发展、道路不断延伸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同时,畅通的公路还将各地的游客吸引到梅州,使他们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中得以享受,流连忘返。

增城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车行走在增城区小楼镇的乡道328坑二线上,记者切身体会到了乡村旅游生态公路的独特魅力。这条全长9.622公里的农村公路,沿线经过棠夏、西冚、迳口、韩村4个建制村,全线水泥路面,双向2车道,沿途种满花木,村社路段设有人行道及供村民休的休闲绿地,东连省道256线,西接省道380线,不留意根本看不出公路的等级差别。

增城交通运输局马鼎升说:“目前增城农村总里程超过1800公里,农村公路硬化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水泥路,为群众出行及物资流通提供了便捷交通,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依托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增城已建立300亩以上优质米生产基地49个;100亩以上的荔枝、龙眼等水果生产基地251个;40亩以上的水产品养殖基地201个;年上市量1000头以上的生猪饲养基地52个;年上市量3000只以上的“三鸟”饲养基地167个;年种植3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23个。与此同时,增城适时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工作站,全面细致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新路。

从深圳返回增城创业的李祥胜说:“如今,增城的农民住洋楼、开汽车,交通便利,就在家门口上班、做生意,呼吸着清洁的空气,享受着悠闲的生活,最具幸福感!”

农村公路的连线成网,方便快捷地将资本、科技、人才、能力等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要素引入农村,进一步振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公路等级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农村脱贫 篇4

《意见》指出,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坚持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资源统筹等原则, 通过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对符合低保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确保到2020年现行扶贫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意见》提出, 中央财政安排的社会救助补助资金, 要重点向保障任务重、地方财政困难、工作绩效突出的地区倾斜。要探索建立村级社会救助协理员制度, 根据社会救助对象数量等因素配备相应工作人员。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农村低保服务。

农村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篇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占比和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基础设施和住房差,脱贫任务重。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硬仗中的硬仗”。

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就要目标“实”,坚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就要措施“实”,加大投入、多策并举,形成各方帮扶和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就要方法“实”,精准施策、靶向治疗,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要领导“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督查问责,发挥干部带头作用,培育内生动力,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狠抓落实;就要效果“实”,脱贫计划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决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实践证明,只要各级干部坚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群策群力,就一定能带领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在实干中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农村脱贫 篇6

关键词:农村妇女;妇联组织;脱贫致富;素质;新农村

广大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在致富创业实践中,自身的发展经济能力、科技致富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广大农村妇女脱贫致富能力明显滞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形势。因此研究新时期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的脱贫致富能力,对实施扶贫攻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农村妇女发展农村经济能力的现状

1.发展农村经济能力增强

(1)致富意识增强。多年来,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热心妇女事业的优秀农村妇女进入基层妇女组织,成为广大农村妇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广大农村妇女在基层妇女组织的教育帮助下,自尊自强意识和发展经济意识普遍增强,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许多农村妇女带头实施种养加项目,涌现出一大批女能人和山乡经济建设的“致富带头人”。

(2)致富能力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加基层妇联组织举办的“绿色证书”培训、农业新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及时掌握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增强了农业生产增收致富的能力。很多农村妇女进入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在基地学到了花卉、反季节蔬菜、瓜果的种植、栽培和管理等新技术,增强了农村妇女闯市场的信心和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3)就业实力增强。农村妇女致富就业的渠道不断拓宽,在农村大批土地流转的新形势下,很多农村妇女积极参加家政、育婴、护理等职业技能培训,到城市从事家政服务,收入远远高于农业生产。很多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妇女跳出农村发展农村,从事果蔬贩运、服装加工、工艺品生产,成为离土不离家的产业工人,正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2.影响发展农村经济能力的因素

(1)思想观念守旧,缺乏竞争意识。部分农村妇女思想观念守旧,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对新产品、新技术接受难。还有部分农村妇女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竞争意识,缺乏敢闯敢干敢冒尖的勇气,畏首畏尾,怕这怕那,最终导致整天在家围着锅台转、抱着孩子串、守着电视看,带着贫困帽子过日子。

(2)依附思想严重,缺乏发展能力。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仍然存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认为致富兴家是男人的事,女人只要带好孩子做好家务就行了,依附思想严重。大部分农村妇女是“留守妇女”,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信息,導致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发展家庭经济的能力。

(3)发展要素受限,缺乏能人带动。农村妇女所拥有和所能利用的资源偏少,如发展资金不足和互联网知识欠缺以及社会人脉资源甚少,这就造成她们难以提高在生产和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导致致富项目难以实施或难以达到预期效益。当地也缺乏能有效带动农村妇女走上致富增收之路的主导产业和致富能人,一些年纪轻、有文化、有能力的农村妇女只好外出打工求发展。

二、新时期增强农村妇女发展经济能力的方法途径

(1)发挥妇联组织服务职能。新时期妇联组织职能由“活动型”向“服务型”转变,所以各级妇联组织要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承接产业发展、扶贫开发、困难救助等项目,创新开展女性创业、技能培训、城乡环境治理等服务,带领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平安创建、抢险救灾、维护稳定等任务,既“因势利导”又“倾力相助”,为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既“牵线搭桥”又“授之以渔”,帮助广大农村妇女掌握发展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既“嫁接经验”又“独辟蹊径”,积极争取国家救助资金,开展贫困母亲、贫困儿童慰问、救助活动,使惠民帮扶济困有新作为。

(2)加强各种知识技能培训。新时期各级妇联组织要对广大农村妇女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农村妇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把农村妇女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各级妇联组织要借助政府资源,依托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及妇女教育培训阵地,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加强与农业、人社、科技部门的合作,加大农村妇女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各级妇联组织要为妇女提供技术、信息和岗位,增加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率;发动农村妇女立足特色经济优势,积极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3)全面提高农村妇女致富能力。新时期各级妇联组织要树立治穷先治愚的思想,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四自”精神,启迪农村妇女的思富盼富心智,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同时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科技结对、扶贫结对等活动,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提高农村妇女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使更多的农村妇女成为致富能手。各级妇联组织要帮助贫困妇女争取小额贷款,多途径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发展生产、创业就业方面的资金困难;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就业援助力度,持之以恒地培训农村妇女的家政育婴护理等技能,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能力。

三、结语

新时期妇联组织要找准工作切入点,积极转变职能,创新工作方式,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帮助广大农村妇女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升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实施破门拆墙、走出“三八线”,做好借力、借题、借资、借智文章,架起科技桥、为农村妇女充电,架起彩虹桥、为农村妇女创业搭台,架起致富桥,帮助农村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增强发展经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惠.职业农民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

[2]杜彬恒,陈遇春.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作者简介:

农村脱贫 篇7

1 安康市农村贫困户贫困原因分析

2015 年, 安康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8196 元, 远远高于世行和我国的贫困标准3000 元, 因而, 总体而言, 安康市的农户是脱贫了。但不可否认, 这只是平均水平, 必然有部分农户的人均年纯收入未达到平均水平, 甚至未达到世行确定的贫困标准收入水平或我国确定的贫困标准收入水平。依据已有文献资料, 分析这些未达到世行确定的贫困标准收入水平或我国确定的贫困标准收入水平, 安康市农村贫困农户的贫困原因, 主要贫困原因如下:

1.1 耕地资源稀缺

贫困户家中成员又缺乏外出务工的能力、技术或知识。具不完全调查, 安康市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只有1.876-2.075 亩, 而亩均耕地年纯收入又只有395.1-898 元, 在此情况下, 即使我们都按最大值计算这些农户的户均年纯收入也只有1863.35 元。因而, 在家中成员缺乏外出务工的能力、技术或知识情况下, 这些农户的人均纯收入自然就低于贫困标准了。

1.2 安康市工业和建筑业发展滞后

未能给贫困农户家中劳动力就近就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 在安康市农户收入中, 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50% 左右, 家庭经营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0% 左右, 财产性收入极少, 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到2% , 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8% 左右。在此情况下, 缺乏外出务工能力、技术或知识的劳动力就只能指望就近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了, 但是目前在安康市这样的机会很少, 因而, 缺乏外出务工能力、技术或知识的农户家庭就只有贫困了。

1.3 教育的非均衡布局、不公平发展

如前所述, 贫困户家庭成员缺乏外出务工的能力、技术或知识,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状况就是近10 余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布局、不公平发展。近10 余年来, 我国的农村小学和中校不断的合并, 把村小合并到中心小学、把原来在小乡镇的初中合并到中心乡镇, 这样虽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 却提高了农村学生的求学成本, 在安康市的部分山区乡镇, 部分农村学生上个小学就得往返几十华里、上初中得往返几十公里。这样, 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只好退学, 少数的甚至不到小学五年级就退学。

1.4 部分山区村组基础设施落后

部分山区村组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不通公路、不通安全干净的自来水等, 致使聚居在此类区域的贫困农户长期无法脱贫, 想通过国家的移民搬迁政策搬迁到城镇或移民安置点, 贫困农户又无能力筹集自筹部分的资金。

1.5 贫困户因穷怕了而有害怕承担风险的思想

我们在对安康市汉阴县和平利县的部分贫困户和乡镇村干部的调研中, 发现少数贫困户存在这样的思想:即使政府帮助其获得贴息贷款用于发展生产经营, 这些贫困户也不愿意要这种贷款, 他们害怕失败, 一旦失败, 不但未能致富, 反而背上债务。

1.6 其他原因

其他原因主要是因病、因伤、因智障、因残疾等原因造成家庭贫困。因病、因伤等原因造成的家庭贫困, 可能是短期的, 只要予以扶持就能很快脱贫;而因智障、残疾等原因造成的家庭贫困就很难短期内脱贫, 只能将其纳入“五保户”进行供养或待其智力正常的下一代脱贫了。

2 解决安康市农村贫困户贫困的对策

根据上述安康市农村贫困户的贫困原因, 提出如下脱贫对策:

2.1 稳步推进农地流转

一是政府应鼓励已进城工作生活的农户将农地流转给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耕种, 政府安排农林技术人员包户脱贫, 且其流转入户农地的流转费由政府从扶贫资金中支付, 政府并确保流出农地的农户需要自己耕种时能收回流转出去的农地;二是政府应鼓励那些无经营能力的贫困农户将农地流转给农业经营大户或农业企业, 这些贫困农户家中的劳动力到那些农业经营大户或农业企业那务工。

2.2 积极在乡镇村发展劳动密集产业

如发展蚕桑、茶叶等以人工劳动为主的绿色农业产业、发展以技术简单但劳动密集的加工工业、乡村建筑施工队等, 以方便贫困户家中劳动力就近就业。

2.3 调整安康市农村基础教育布局, 使每个学龄人口不止于因贫困无学可上

应恢复每个村小学并与村幼儿园合并, 这样使得10 岁以下儿童能在村内就学;恢复每个乡镇中学, 使得每个适龄人口能在本乡镇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每个县的职业教育, 使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在本县学到一门实用技术, 对每个进县职业学校就学的贫困家庭孩子, 除国家所给补助外, 还应从扶贫资金中给与一定补助, 此外, 还应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支持职业学校老师外出进修。

2.4 开发安康市的水资源,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

目前, 安康市的养殖水面利用率只有0.278%, 但水产养殖农户户均收入达到18992 元, 其中47.65% 来自于水产养殖, 因此, 扶持、指导水产养殖农户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并雇用贫困家庭的劳动力, 以使贫困家庭获得工资收入。

参考文献

[1]陈兴平.陕南退耕还林农户政策对耕地配置变化影响分析.中国集体经济, 2010 (6) .

农村脱贫 篇8

1 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而被留在农村的户籍所在地,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等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由于各种原因和限制,很多父母不得不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自己的父辈或其他兄弟姐妹代为监护。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孩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具有启蒙性、长期性、灵活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忙于工作无瑕关心照顾自己的子女,孩子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父母没有真正肩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对于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如果缺乏及时的教育,很容易产生性格、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据统计,天等县是崇左市乃至广西留守儿童人数最多,所占比例最大的县份。全县总人口44.7万,外出务工136000多人。2014年全县有6~16岁在校生42648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28387人,占66.6%。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占61%,单亲监护占33.2%,其他监护占3.8%。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但大部分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多数只求物质、生活上给予孩子满足,而很少在精神和道德等方面进行管教与引导;有些父母因为长期在外无法亲自照顾子女而感到愧疚,往往以物质上的满足和经济补偿来弥补对孩子的关爱。父母的这些做法忽视了亲子之间的沟通与情感交流,非常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总体而言,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难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水平低,导致营养状况失衡,身体发育缓慢;其次,长期缺少父母的关怀和正常的家庭氛围,影响了孩子智力发育及人格的发展;同时,隔代监护人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和督促,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升学率低。另外,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意识不高,更谈不上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活动。家庭监管也处于半空白或空白的状态,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这些孩子由于亲情和感情依靠的缺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

2 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是一个其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做好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十分紧迫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做好这个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的充分重视,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切实改善和提高家庭教育的职能。最关键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一般是把孩子委托给自己的父母监护。但监护人大多年老体弱,忙于务农和操持家务等原因,往往只保障了孩子的基本生活条件,没有过多的精力和能力对孩子进行教育。归纳得出,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外务工,在家庭教育中常常缺席,孩子基本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据调查,在天等县的留守儿童家庭中,23.2%的父母每天通过打电话与孩子联系一次。32.4%的父母每周通过打电话与孩子联系一次,36.4%的父母每月通过打电话与孩子联系一次,8%的父母更长的时间或者没有联系孩子。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机会也就少之又少,家庭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2.2 家庭教育的弱化

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导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重任主要落在年迈祖辈身上。祖辈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属于隔代教育,由于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落后等原因,他们多数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很少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与引导孩子。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45岁左右,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代沟”,平时难于进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且大多祖辈监护观念缺位,主要表现为溺爱,造成了孩子从小就放纵、任性、没礼貌等行为特点。而寄养在其他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保证孩子平安无事就好,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而监护人不科学甚至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也催生了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3 教育观念的偏差

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普遍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由学校和教师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孩子的这个年龄阶段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削弱甚至放弃了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培养。在学习成绩上,又过分关心分数,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一切,忽视孩子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有一部分父母在外务工深受“读书无用论”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认为不论学历高低以后都要去打工,倒不如早点打工赚钱。致使“读书无用论”错误价值观念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教育观念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3 解决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家庭方面

(1)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在外务工的父母,要及时和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一是利用多种途径和渠道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认真倾听子女的情感倾诉,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对他们的成长和需要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二是多和监护人沟通,针对子女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共同探讨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三是父母、监护人要保持与学校、老师经常性沟通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心理变化。另外,父母也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

(2)改进和完善家庭教育。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父母和监护人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应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教育效果。父母尽最大的努力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抚养,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没有条件或者不方便把孩子接到身边的,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者其他假期将孩子接到自己务工的地方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艰辛,并选择恰当的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此外,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应尽可能地找有管教能力和较高教育水平的亲朋好友做孩子的监护人,并提供孩子的基本生活和教育的费用,同时积极配合好监护人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

(3)转变教育的理念,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临时监护人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行动中,必须履行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义务,即使孩子不在身边也不能完全推卸自身的责任。一方面,保证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支持子女接受中职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克服短期的实惠观。假若没有相关的职业技能和经验,过早地进入社会,一般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另一方面克服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对孩子的关爱的愧疚心理。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3.2 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全县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为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和家长(监护人)联系卡,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家庭信息、监护人的信息以及学生本人的个人信息,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更新,并依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通过这些档案信息,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同时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学校可设立家长开放日、开设家校热线、利用网络新媒体建立家长、监护人、老师QQ群、微信群等密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2)开展“模拟家庭”创建。主要是把“家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把学校建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孩子能在学校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以弥补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不力。同时,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组成“模拟家庭”。在模拟家庭中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关心和帮助,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自护教育、感恩教育等,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模拟家庭”的各项活动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亲情般的关怀,消除孤独心理。

(3)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全县农村中小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并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的心理课程,并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适当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心理咨询师到学校开展各类心理健康讲座,及时准确地给予学生心理辅导,疏解心理压力。并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级教育网络。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4)深化“大榕树”课堂。通过“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进村屯”活动载体。结合农村留守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家庭教育讲座和培训,提高监护人综合素质,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了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评价观等科学新观念。发挥家庭的辅助性引导作用,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快成长。

3.3 政府方面

(1)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创业就业机会。天等县留守儿童产生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解决父母与子女分居两地的现状。政府应整合各类资源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并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税费、用地等方面给予投资者最大限度的优惠。并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大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减轻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出台专门的创业优惠政策,扶持留守儿童父母在当地就业、创业,增加家庭收入。让父母与孩子不再分离,逐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让留守儿童能在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目前,天等县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对农村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规划建设,优先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寄宿需要,尽可能为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提供寄宿学习的机会。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监督,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同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努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农村留守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良好的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非常多,留守儿童心智尚未成熟。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监管,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因此,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监管工作,集中整治全县各书报刊零售摊点、复印打字、“三印”企业、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网吧,查处和销毁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出版物、音像制品等,净化社会文化空气,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历来受到普遍关注。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站在脱贫新的历史高度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重新审视和关注。广西天等县是国定贫困县,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比例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在调研基础上,重点分析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同时论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4]董天鹅.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09(2).

农村脱贫 篇9

甘肃省教育厅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聚力精准扶贫,扎实推进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全省上下形成了抓学前教育就是“抓根本、抓民生、抓扶贫、抓未来”的共识,真正做到了学前教育规划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资源优先倾斜。截至2016年年初,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同时,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我省还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对全省所有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每人每年1000元免除(补助)保教费,在此基础上对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在园幼儿每人每年再增加1000元补助资金。

甘肃教育精准扶贫是甘肃扶贫政策中的专项政策,也是最根本的最基础的扶贫政策,对于解决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教育困难与问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教育这项民生工程能全覆盖地惠及贫困家庭,有“雪中送炭”之功效,对于促进甘肃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抓科学规划,促优先发展

甘肃是一个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和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截至2011年,全省仅有幼儿园2457所,教职员工2.23万人,在园幼儿43.21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42%,年财政投入50万元。特别是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6220个贫困村,仅有幼儿园550个,覆盖率只有8.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足10%,最低的县还不到4%。许多地方陷入了“越穷越无园可入、越不入园越穷”的恶性循环。

学前教育是甘肃省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更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短板。拔穷根必须从娃娃抓起,彻底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是我省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战场,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办法推动学前教育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按照省委王三运书记“发展学前教育不能有杂音,不能打折扣,不能讲价钱,必须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和“穷省不但要办大教育、优教育、强教育,而且要办富教育”的指示要求,我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着眼教育惠民和智力扶贫,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重点工程,连续5年将学前教育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的重大实事,在全社会树立了“教育优先、幼教从优”“治贫先治愚、治愚抓教育”的思想,筑牢和形成了抓学前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抓后劲”的思想根基和浓厚氛围。

从2012年开始,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辉煌战绩:第一战役,围绕实现小康目标,组织开展了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启了我省通过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助推扶贫开发的新时代;第二战役,2014年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把深化学前教育改革作为事关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来推进,制定完善了农村幼儿园办园标准、推进民办幼儿园发展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扶贫攻坚行动;第三战役,2015年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大力实施了包括教育支持计划在内的“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和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对全省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按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补助)保教费,对58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每人每年再补助1000元,打出了通过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助推精准扶贫的组合拳,举全省之力推动学前教育持续向贫困地区行政村延伸,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各级财政累计投入57.95亿元用于园所建设、设施配备、师资培训和幼儿资助。全省已建成独立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幼儿园6436所,较2011年增加了3979所,增长了162%;在园幼儿85.27万人,增加了42.06万人,增长了97%;现有教职工4.25万人,增加了2.02万人,增长了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比2011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提前6年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贫困县的毛入园率达到73%,超出18个百分点,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年度任务,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创新之路、特色之路。

抓项目实施,促资源扩大

针对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承载能力有限的实际,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区分轻重缓急,实施重点突破,有效破解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安全、适用的乡镇农村公办幼儿园,重点扶持一批收费较低、面向大众、质量有保证的企事业单位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缓解了适龄儿童特别是农村幼儿“入园难”等问题,促进了全省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大力加强园所建设。把建设农村幼儿园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之举和基础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县一策、一园一策,采取超常规举措大规模建设农村幼儿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4年,我省自筹资金5.6亿元,按照新建每园200万元、改扩建每园80万元的标准,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所有的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316所,实现了所有乡镇全覆盖;2015年,筹集资金16亿元,按照每班20万元的标准,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依托小学建成幼儿园939所,在甘南州、天祝县等藏区建成“双语”幼儿园113所,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地区幼儿“无园可入”的难题。今年,在58个贫困县15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行政村、革命老区“两市一县”的行政村建设幼儿园2465所,有力地推动了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基本建立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下达补助资金1.066亿元,支持一批集体、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进一步增强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自身发展能力;实施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奖补项目。下达补助资金1.887亿元为一批民办幼儿园配备课桌椅、玩教具、图书等设施设备,切实提高民办幼儿园提供优质、低价的普惠服务能力。

补足配齐幼儿教师。在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幼儿教师的补充配备和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2年以来,先后实施了“特岗计划”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市县也不断拓宽师资补充渠道,通过事业单位招考、中小学教师转岗、巡回支教、社会招聘等方式累计补充幼儿教师9550名。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了“国培”“省培”计划,全员培训园长、教师3万多名,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面开展大学生赴藏区顶岗支教实习活动,去年以来累计向甘南州选派顶岗支教实习学生482人,有效缓解了藏区幼儿园教师紧缺的问题。同时,积极调整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专业结构,坚持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前教育院系(专业)的省属高校达到11所。合理设置幼儿教师门槛,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和高中毕业起点中高职一体化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严格落实《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和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福利、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大力推进幼儿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对待。将幼儿教师纳入国家级基础教育成果奖、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将等评先评优范围,加大对优秀园长和教师表彰奖励力度,有效激发广大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全力做好经费保障。制定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城市1400元/生/年、农村1200元/生/年的标准保障学前教育经费运转。仅2015年省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经费就达17.28亿元,对全省85.27万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按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补助)保教费。从今年开始又对58个贫困县的6.5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每人每年再补助1000元,在全国开启了免除3年学前教育保教费的先河。

创新管理方式,规范办园行为

我省坚持把提高工作服务管理水平作为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注重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僵化、模式单一、渠道不畅、各自为政等难题,用管用、长效、灵活的机制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

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各级政府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切实履行政府工作责任,抢抓学前教育发展机遇期,全面实施省、市、县三级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学前教育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省政府连续三年将幼儿园改造建设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与市、县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教育工作重点考核内容,进一步靠实各级政府工作责任,确保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省上建立了由省领导为总召集人,编制、发改、教育、财政等14个部门参加的甘肃省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全省学前教育发展重大问题。各地均建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多部门密切配合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学前教育相关工作,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障碍和瓶颈。

探索创新统筹办园机制。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办园体制的同时,对幼儿园管理体制进行有效“松绑”,积极稳步地推进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幼儿园评估管理体制,市、县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呈现出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良好局面。同时,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民办公补等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鼓励公办教师带薪带编、领办创办农村幼儿园,在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入园。采取政府“端菜”和幼儿园“点菜”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解决幼儿园安保、保健医生和后勤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采取乡镇园办分园、小村联合建园、设立巡回支教点等方式,扩大学前教育的覆盖面,推动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制定幼儿园结对帮扶计划,采取“名园办分园、强园帮弱园、公办带民办”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姊妹园”等方式,充分发挥城镇园特别是省市示范园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学前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园际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的建设力度,制定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和幼儿园办园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制度,强化办园、招生、收费、评级等日常管理,为科学办园、规范办园提供了依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学前教育项目开工完工率、项目管理水平、资金落实支出情况、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益等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客观地反映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以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为重点,建立全省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机构、教师、幼儿、项目、资金等信息全部建档入库,实现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动态化、全程化、精细化管理;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学前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的战略举措来抓,投入专项资金建成了省、市、县、幼儿园四级学前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为各级政府及时全面掌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经费投入、项目实施、师资培训、保教管理、办园规模、办园性质等信息提供了可靠依据。

学前教育全面发展,精准扶贫“拔穷根”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甘肃省教育厅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力助推精准扶贫。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际,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多元举措,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依靠教育“拔穷根”,突出“精准”保公平,积极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力量。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任务举措。甘肃省教育厅聚焦贫困群众对接受教育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着力点和路线图,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7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此来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抓住农村教育发展“短板”,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2015年建成行政村幼儿园939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力争2017年实现革命老区、藏区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2020年实现全省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同时,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学前教育是甘肃省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更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短板。因此,在教育精准扶贫中,我们提出将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说,学前教育精准扶贫,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也解放了许多农村劳动力,让许多家长能够安心外出务工,挣钱致富。

注释

上一篇:定位机制下一篇:花木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