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机制

2024-05-05

定位机制(精选十篇)

定位机制 篇1

一、独立学院科学定位的原因与原则

(一) 独立学院科学定位的原因

第一, 能够全面了解独立学院, 找准自已在高校中的位置, 明确自身的角色, 确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 形成比较优势,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 从而在激烈的高等教育服务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第二, 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紧紧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 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 不断拓展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通过主动满足国家、社会和公众多样化的需要而不断发展。

第三, 可以明确独立学院的基础、优势和不足, 创新办学理念, 树立科学的大学精神,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 以利于扬长避短, 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打造办学品牌。

(二) 独立学院定位应遵循的原则

1. 自主原则

独立学院定位是独立学院的自主行为, 从市场调节的角度看, 独立学院不是通过国家行政拨款, 而是采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办学, 较之公办大学, 独立学院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并逐渐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因此, 独立学院应当加强学校改革与发展研究, 及时分析内外环境的变化, 跟踪最新发展态势和动向, 高度重视战略规划工作, 合理确定职责, 从而形成比较优势, 并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2. 战略原则

独立学院办学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办学有目标, 才能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地规划和进行全校的建设。独立学院发展目标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整体目标就是发展的战略目标, 是指在某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 学校生存发展中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 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目标确定之后, 能够起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

3. 服务原则

独立学院进行定位时, 应该考虑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独立学院在定位时必须有所侧重, 否则就很难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每一所独立学院, 都处在某一区域。这一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人才的数量、质量、类型的要求, 都将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 独立学院定位时, 应充分考虑自已所在区域的状况。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 合理确定学校的服务面向,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促进自主定位与为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

二、独立学院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对高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地位和发展方向做出的战略选择。从本质而言, 办学定位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 体现了治校者希望将大学办成什么样子的一种教育思想, 它关系到大学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等诸多方面, 是一所高校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对于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生力量的独立学院, 由于其形成时间较短, 缺乏比较成熟的实践经验, 因而它能否科学、合理地定位, 将关系到独立学院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致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具体来说,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主要包括办学层次、服务区域和培养人才目标等几个方面的定位问题。

(一) 适应大众化教育取向的办学层次定位

独立学院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办学层次和类型的定位。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类型的定位问题, 其实质主要是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如何定位的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层次上可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 在类型上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教学服务型 (即高等职业教育) 。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职能都是育人为本,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区别在于科研和社会服务所占的比重不同。研究型大学重在培养学术和科研型人才, 研究生占很大比例;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 重在培养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型院校以教学为中心,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服务型大学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 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独立学院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因此对于独立学院来说, 应明确办学层次定位, 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建立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

服务区域的定位指高校找准社会服务空间, 即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 主要表现为高校的招生范围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正确的区域定位是学校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调查显示, 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将服务方向面向全国, 在区域定位上与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校雷同。国有普通高校凭借长期以来形成的师资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 大多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招生和就业网络。而独立学院由于资源有限, 很难与国有普通高校竞争, 因而独立学院宜采用集中化战略, 以“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 发挥自身优势, 为区域经济服务。

(三) 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 也就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的问题。人才培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 他们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 又有比较鲜明的特殊性。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母体高校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不够。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 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独立学院的定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不应简单地克隆母体高校, 学科、教学计划成为普通高校的“翻版”, 采用与母体高校相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其结果就会是教师总是感慨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差距, 学生感觉到在实践应用能力上不及高职的学生, 基础理论研究上不敌普通本科生, 师生双方都陷入一种尴尬境地。给独立学院定位, 实质上就是寻求独立学院的比较优势。独立学院的教育应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 让学生在掌握一般性理论的基础上, 高水准地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使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能力上, 超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在理论上, 构建好实践指导和实践创新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体系。如果说普通高校本科生善于论证为什么, 高职学生知道怎么做, 那么独立学院的学生就应该不仅能了解为什么, 而且特别擅长怎么做得最好。这应该是独立学院的比较优势。

三、独立学院与区域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独立学院与区域互动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发展过程就是政府、高校、市场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就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 这一机制是否合理、有效, 直接影响互动的成效。独立学院与区域互动发展如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就能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就要求各要素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运行机制, 互动主体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 有服务与接受服务的主客观需要, 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一) 政府宏观调控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保障力

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必要保障。随着经济发展,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独立学院对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力, 政府理应竭尽所能, 充分利用立法、政策、经费、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权等宏观调控手段, 为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通过立法, 促进独立学院与区域互动发展。由于历史原因, 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往往被看作是高等教育的悲哀和放弃所谓“学术标准”的象征。这种传统观念在高等教育内部形成了较强的势力。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 自然也很难冲破传统的束缚。因此, 必须通过立法, 从外部刺激独立学院转轨,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权, 扩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决策权。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两级管理体制, 虽然各个时期侧重点不一样。这一体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由此激发了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举办高等学校的积极性。1999年高校扩招后, 不少地方政府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 通过与知名大学合作举办独立学院这一有效方式, 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以达到迅速提高本地区高等教育水平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制订促进互动发展的有关政策, 增进产学研合作。为增强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科技竞争力, 地方政府应制订有关政策, 促进产学研合作。地方政府通过制订科研经费、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来引导独立学院面向地方服务, 吸引社会企业投资独立学院的科学研究, 促进双方互动发展。

(二) 市场需求是互动发展的外部推动力

独立学院承载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神圣使命。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已经跨入大众化发展初级阶段,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

独立学院承载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使命。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 入学者数量的增加, 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扩大规模。但是, 由于体制、资金、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高校、成人高校、专科学校、高等职业高校、民办高校等形式的高等学校无力 (或无能) 承担起扩容的任务。兼顾质量与数量在现实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独立学院突破传统的办学体制应运而生, 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使命。

发展独立学院, 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 人才竞争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国情决定只有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通过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 将这一潜在的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 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为独立学院与区域互动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 互动主体的内驱力是互动发展的最终动力

1. 独立学院应确立与区域“共同生长”的互动理念

确立互利的合作理念对独立学院与区域互动发展相当重要。独立学院与区域形成了良性互动发展后, 往往与所在区域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建立了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共生”关系。他们摈弃了仅考虑自身需要和利益的旧观念, 以区域发展为己任,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解决区域问题, 成为所在区域的一种资源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学校的知识、科研、服务与教学都与区域发展相互依存, 课程设置也由那些致力于技术革新、知识应用和创造最佳业绩的学者们共同制定。

2. 基于面向市场准确定位的办学理念

独立学院根据区域市场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服务内容、手段。独立学院应加强与市场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双向流动, 使学院总处于不断调整与变革中。独立学院为适应区域发展需求, 在考虑专业设置时至少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该专业是否适应本区域需求, 二是该专业在本区域其他学校是否已经开设, 三是该专业的生源情况, 四是就业市场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与区域互动的运行机制可用简易模型表示如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 等,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2]张金鼓, 康凯编.区域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8.

[3]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定位及完善策略. 篇2

摘要: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经营发展,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形成内外结合良好的环境系统。在实施股份制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行矫正和完善,使其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中有效运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完善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动态过程。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薄弱和缺陷进行完善必须做到内部控制完善与业务经营发展的同步协调。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策略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已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发展,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形成内外良好结合的环境系统。在实施股份制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薄弱和缺陷环节,建立健全适应股份制经营发展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使其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中有效进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发展。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现状及缺陷

内部控制制度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为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和防范金融风险,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内部控制机制薄弱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的滞后性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逐步走向风险管理的轨道,但由于多年粗放经营的惯性,导致内部管理远远没有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和需要。在业务经营发展中,往往把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业务发展的约束,或者把内部控制作为阶段性的工作,没有把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业务发展的内在要求

来对待,在我国银行业体系运作中,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对业务经营监督管理的滞后性,导致内部控制对业务经营发展的监督矫正不到位,丧失了应有的有效性。

(二)风险控制管理的薄弱性

在我国银行业务经营运行中,内部控制管理即为合规性监督检查。合规性检查是对经营分支机构执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情况所实施的监督和检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创新和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合规性监督检查的缺陷和不足逐渐显现。这种基于对过去经营行为的事后监控方式的功能缺陷越来越明显,而内部控制制度的最优功能——风险性控制管理也在银行业过分关注对过去经营行为的合规性检查中未能得到有效发展,成为其内部控制机制中的一大薄弱点。同时,也未能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得到同步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未能得到及时的揭露,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三)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不够

在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程度 未得到应有的体现。体现

在新业务的创办中,未将风险控制核心的内部控制作为中心予以重视,未进行事前的风险评估,同时也未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而在其运作中出现风险后进行事后的补救工作,业务开展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尤为重要的是,基本上每项新业务的最初运营都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导致该项业务的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引导,而使其运行的有效性降低,成长性受到影响。

(四)内部控制的完备性不足

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所必须的若干基本规章制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盲点,内部控制制度漏洞风险较大,同时,许多

制度设计漏洞较多,只是从方便自身管理出发,而对方便客户和防范风险考虑的较少,使内部控制的市场敏感性较弱,从而使内部控制缺乏积极的适应性管理功能。从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上看,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性体现

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的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的较少,使制约力不强,内部控制缺乏刚性。

(五)内部控制缺陷形成了滞后性发展障碍

内部控制制度在某种情况下成为商业银行管理层为调节风险而非化解风险工具,如利用

信贷资产、表外及中间业务和科目调节真实风险状态,造成风险递延积累。同时,也可成为其掩盖风险而非揭示风险的工具,对内部控制发现的问题,经营层有选择地少报告、多延压,致使许多

掩盖的问题不能被管理层及时发现,这样势必会形成风险的积累,形成滞后性管理漏洞,波及后续经营管理和发展。

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稳健有效发展的保障

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将风险管理放在首位,对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信誉风险等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评估,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技术的重视程度

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和职能的有效执行。

将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

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健全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以内部管理要求

为宗旨,能够对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各方进行真实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到位,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化解能力。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建立股份制经营的相关机构只是股份制经营的开始,按照国际标准,实现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才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核心内容。作为经营机制内容之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是指其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内控体系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应该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步内容和要求。

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协调和约束股份制经营管理中的董事会、股东和经理等方面的关系,即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使委托代理下的各方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和协调。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模式下,董事会、股东和经理人存在着利益相关的委托代理关系,利益相关人之间在非正常情况下必然存在利益的对抗和冲突,这种利益的对抗和冲突必须要以适当 的方式来调节。内部控制机制在股份制经营理念对董事会、股东及经理人三方权利和责任的规定指导下,通过对三方的行为监督和控制,从而实现对三方利益的相应调节,使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平稳发展和延续。

在完善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下,通过完善健全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监督控制,商业银行的企业信息得以充分批露,在这种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下,披露的信息具有较高的真实公平性,从而会引导银行监管部门如中央银行、银监会的监管深度、频度、广度加深,有利于提升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最终提升商业银行资本资源效率。

三、适应股份制经营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定位与探索

股份制改革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应定位在:以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为商业银行股份制稳健发展搭建科学管理平台,适应金融业高风险行业特征,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为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稳健发展创造组织环境,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稳健发展形成制度保障。完善其内部控制机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完善内部控制的程序和内容

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应该贯穿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即全过程当中。这是保障商业银行经营目标顺利实现的动态过程,积极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就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发展中“三道防线”(业务操作岗位人员的合规性操作、业务管理部门的事后监督检查和稽核监察部门的再监督管理)的有机结合。

第一道防线的定位要确保每一位员工对业务操作规章制度的熟练掌握,这是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和要害,内部控制的最核心要求

便是业务操作岗位人员的自率性规范和约束。第二道防线是指业务部门的事后监督管理,强化对一线操作的检查、辅导以及事后监督部门的内部控制作用。同时,要做好对各项业务的经营状况和例外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改进检查手段,充分运用以计算机为手段的检查检测体系。第三道防线是稽核监察部门的再监督。在内部稽核部门的完善策略上,一是适应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完善对电子信息系统的稽核,确保信息系统的真实有效。二是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对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逐一检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各个环节中的薄弱点,及时进行有效的纠正,达到内部稽核的最终目标,为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有效发展提供保障。

(二)健全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完善的必要前提。组织构架是进行管理的基础,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框架体系,使得商业银行在这个体系中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健全董事会、监事会、信贷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行长领导下的各项管理委员会的经营管理作用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从组织机构上完善和保障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作。同时,成立由行长任主任委员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及办公室,各分支机构、各部门都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的内部控制管理网络。要形成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组织,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只有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为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三)严格内部控制责任制

制定并落实内部控制责任制是股份制经营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性的真正提升。内部控制责任制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各级机构和部门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内控责任,对本机构、本部门的内控建设负总责,并将内部控制责任层层落实,各级经营机构、各专业部门、各岗位,都要明确内控责任人和内控职责。尤为重要的是,在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发展中,对内部控制管理的领导和负责工作应由以前的相应分支机构副职分管改为由各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领导,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受到其他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干扰和牵制,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整体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同时,要形成上级行对其分支机构的有效约束控制。上级行在对下级分支机构授权时,要做到授权规范、权责明确、不同的职能采取分类授权、分档授权、差别授权、权责对应。应根据业务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确定授权范围。应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对各分支机构进行授权,从约束力上确保内控管理运行上下顺畅到位。

(四)内部控制完善与业务经营发展的同步协调

内部控制是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规范性和合规性进行管理,但内部控制必须做到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管理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业务经营管理状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及时调整和修正与业务经营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和环节,从而使内部控制管理始终与业务经营发展相适应。这种调整和修正主要包括: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梳理整合业务经营规章制度,及时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细化岗位职责等,从制度上完善内控机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不适应部分,使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运行畅通,不相互冲突和悖离;完善和修正内部控制的制度指标标准;内部控制管理环节的完善和修正包括对各种信息的反馈途径和方式的调整,对内部控制操作方式的调整;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调整组织结构体系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配备和调整,内部控制管理运作方式的调整和创新等。总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不仅在控制业务经营活动中是动态的,而且其自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定位机制 篇3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激励机制在教育经济管理中恰当的定位和应用,是提高我国教育培训人才质量、育人科教兴国的关键。同时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更积极的意义。【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

激励机制

实践 0.引言教学研究是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和老师读书育人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学研究工作的好坏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授课、听课方面,更应该是老师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们在课堂中,要有的放矢不应该单纯的只注重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宽学生们的学习层面,教授学生学习技巧,并且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教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研水平,就要因地制宜的引入恰当的激励机制,带动老师教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1.激励机制在我国教育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1教育经济管理主体方面教育经济管理的主体指的是一些实施培训的机构。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的培训学校都是私人或者民营企业,他们组织培训和学习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样一来,出现夸大宣传等问题就自然不可避免。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的过程中,是否具备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是否具备合法的培训教育资质,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1.2教育经济管理客体方面教育经济管理的客体指的是师资力量。我们绝大部分的教师工资都是按照国家制度制定的,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工资过低的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首要原因就是绩效工资低。绩效工资主要是各地区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绩效工资额度,经济不发达,落后的偏远地区,或者是省会城市的各地县,绩效工资都很低,这样极容易造成教师们消极怠工的情况。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建立长期高效的激励机制。2.激励机制在教育经济管理中的合理定位2.1激励机制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目标定位激励机制在教育经济管理中应用的目标就是激励带动教师们授课的积极性,促使教师能够更好更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承载者,也是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只有制定了适合于教师们工作的激励制度,才能更好的提高教育质量。2.2激励机制形成过程中,激励措施和方法的定位激励方法和内容的定位在教育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实用的激励制度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激励措施要能激活教师干事创业热情,更要与时俱进,要注重教育质量与时代的契合,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3.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的应用3.1交流制度对于优秀教师的激励作用区教育局应根据自己地区内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量,按照学校学生的多少,来统筹安排教师工作。对于工作业绩突出,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向上级学校进行工作交流。这同时也要求各地区教育局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对于那些交流期间表现优秀的教师们,应该预留中级或高级岗位,用于激励鼓励优秀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3.2工资保障制度对于教师队伍的激励作用为了保障教师工作的按时发放和逐步提高,我们政府应该依据相关法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具有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特色的教师工资分配制度,用以激励教师的实际工作。在工作中应该强化绩效考核,合理拉开分配差距,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3.3表彰奖励制度对优秀教师的激励作用继续做好各地区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和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推荐表彰工作,定期开展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重点向在农村地区和特殊教育学校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倾斜,并从新增财政教育经费进行列支。3.4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鼓励学生、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积极参与,从根本上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办法。让教师从内心深处,自发的潜心育人。坚持平时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相结合,专业水平评价与师德师风评价相结合,采取集中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年度考核作用,发挥评价结果的应用。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杜绝周末和假期,教师利用公用资源进行对学生有偿补课的行为,并且制定公开考核评价办法,接受社会监督。3.5职称改革制度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分类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教师队伍中的每一名教师都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我们应该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遵守和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并且大力提倡和鼓励对农村学校职称结构比例进行倾斜,结束语建立教育经济管理中的激励制度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工作任务,只有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因地制宜,才能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激励制度,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参考文献】[1]姜彩丽.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研究黑龙江教育,2006[2]毛维静.论高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6[3]卢辞.试论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体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2

定位机制 篇4

财政评审工作长期以来由财政部门委托中国建设银行代理。随着金融体制和投资机制改革, 财政部门逐渐收回该职能, 并于1998年机构改革财政部成立了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负责, 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成立了该行政职能机构。截止2011年12月底, 全国财政系统省级评审机构 (含计划单列市) 35个, 地市级财政部门评审机构330个, 覆盖面达95%;县市级政府或财政部门成立机构1297个, 覆盖面45%;各级财政评审机构人员编制总数已达10329, 专业技术职称比重达70%, 同时各地的“评审人才专家库”已基本建立。

二、财政评审范围界定

2000年国务院批准的财政部“三定”方案明确指出:财政部参与国家投资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和项目评估, 参与其投资概算的确定和招标工作, 负责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工程预算审核及管理工作, 办理委托建设和有关机构对中央财政投资项目有关管理业务工作, 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竣工验收。

1.财政投资评审范围包括:财政预算内各项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政府性基金安排的建设项目;纳入财政预算外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政府性融资安排的建设项目;其他财政性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对使用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项目, 其他财政投资项目。

2.财政投资评审的内容: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执行情况;项目招标标底的合理性;项目概算、预算、竣工决 (结) 算;建设项目财政性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以及与工程造价相关的其他情况;对使用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项目的专项检查;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审 (评价) ;财政部门委托的其他业务。

三、财政评审的依据及程序

我国财政投资评审依据的是《预算法》及国务院、财政部的相关法规。《预算法》规定:财政部门有履行检查检查、监督本级政府基建支出预算执行的职能, 负责对政府投资的项目使用效益进行重点分析、检查和监督。财政部颁行的《财政投资评审暂行规定》明确指出, 《预算法》赋予财政部门的职责之一就是加强财政监督, 投资评审作为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强预算管理, 依法理财的重要环节。国务院批准的财政部“三定方案”以及《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工程预算、竣工决算审查管理工作的通知》均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职责有明确规定。

目前, 我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都是按照《财政投资评审项目评审操作规程 (试行) 》组织开展评审工作。具体评审流程见图1。

四、财政评审职能定位的再认识

财政评审, 属于财政行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能定位属于行政监督服务类, 属于一种专业技术行政活动, 与公安技术侦探、质检技术检验等性质一致, 属于专业技术类行政职能, 遵行“客观”、“独立”、“公正”、“节约”原则, 监督检查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含处罚建议) , 这里主要阐述职能分工定位的问题。

(一) 财政系统内职能定位

目前财政系统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在财政内部掀起了一股绩效评价风, 加大了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管力度。全国财政系统内部形成了投资评审、绩效评价和执法检查三大服务主体内容, 如何界定三者之间的职能定位, 区分各自服务重点事关财政发展大局。

财政评审与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财政评审与绩效评价的主题内容都是针对项目建设的成效进行, 均是充当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者;财政评审与绩效评价的区别在于:财政评审涉及项目预算评审、项目竣工结算、专项资金核查等, 属于具体的行为活动;而绩效评价属于应用数理知识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清晰明了的评价, 其实质就是财政评审中专项核查进行数理化分析形成指标的结果, 侧重产出成本效益, 部分地区全部归并为财政评审职能。

财政评审与执法检查的关系。财政评审主要侧重于指出不规范的地方, 侧重于规范、指导;执法检查侧重于事实根据, 对不合规行为进行处罚处理。

财政投资评审职能主要体现在配合财政中心工作, 服务于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管理。在介入预算支出审核过程中, 主要侧重于运用专业技术优势, 为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而不参与对支出预算的具体审批;在对预算支出执行进行监督检查时, 主要为财政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信息, 而不参与对具体违规行为的处理。

(二) 财政系统外的职能定位

财政系统外的评审职能定位主要是讨论财政评审与审计、财政评审与纪委及财专办监察、财政评审等的区别联系。

财政评审与政府审计两者职能的区别。二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专项核查方面, 财政评审主要侧重于规范性, 评审强调内部规范, 是对项目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指导, 提出合理化建议;审计则是侧重于已发生的事实, 对事实发生原因进行追究, 并提出事情发生责任主体。另外, 财政评审侧重于全过程特别是事前, 而审计侧重于事后;审计结果具有法定效力, 评审结果不具备法定效力。

财政评审与纪检监察的区别。财政评审主要是全过程对项目资金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算化管理,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评审针对事实提出建议不具处罚权;纪检监察主要对是否违反大政方针、法律法令和金融政策、法规、计划等进行监督检查, 并对违纪违法的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纪检监察为事中及事后。

五、财政评审结果应用机制

当前, 我国财政评审结果应用机制还不健全, 评审结果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 需要加强财政评审结果的应用, 与发改、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结果应用机制迫在眉睫。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支出项目财政评审结果应用机制, 对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财政预 (概) 算评审结果, 要加强项目预期绩效论证, 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除了财政内部拨款依据应用之外, 积极与发改部门项目立项工作协作, 强化项目预期绩效目标论证和申报制度, 加强对项目绩效目标的审核, 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审批单位须严格审查申请单位的可行性报告, 除了审查申请单位是否具备实施条件外, 更要注重项目的实施能否取得较好的绩效。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

对财政结 (决) 算评审结果, 需要拓宽结果应用主体, 与竣工审计密切协调共享。财政部门将财政结算评审结果与竣工审计密切协调共享, 对社会关注度高, 影响巨大的民生项目结算评审结果在上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 通过新闻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接受公众监督。

对专项资金项目核查结果应充分与发改、审计和纪委等部门共享, 摘重大问题内容抄送审计、纪委监察等部门, 甚至直接抄送司法机关, 不断提高评审结果威慑力。

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充分与发改等项目审批单位共享。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部门预算的主要依据, 实行共享是促进评价结果应用的基本前提, 也是合理安排项目支出, 优化财政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保障。

六、财政评审发展建议

(一) 建立健全评审机制建设, 提高评审质量

宏观方面, 目前财政评审行为法规依据为财政部《投资评审管理办法》 (财建[2009]648号) , 各省市相继建立了各种评审行为依据, 比如湖南省财政厅出台《湖南省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实施办法》 (湘财办[2011]16号) , 需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制定法律法规明确财政评审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评审工作得到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促进财政评审工作法制化建设。

微观方面, 投资评审涉及具体业务范围、管理制度、运转流程时尚无法律依据, 评审工作存在一定不规范与不稳定性, 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使评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主要包括财政评审规范管理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 以及为提高财政评审工作质量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二) 加大财政评审宣传力度, 努力提高权威

目前财政评审在部分地区影响度不大, 特别是在落后的县市, 财政评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部分地区更是将财政评审与审计混为一体。

(三) 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 建立考核机制

财政评审工作涉及专业领域面广, 有财务管理、工程造价、项目管理等多方向, 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 需要借助社会各种优质资源, 发挥更大的效果作用, 需要加强社会优质资源利用机制建设, 主要涉及技术服务付费办法、服务质量考核办法等机制。

(四) 积极探索结果应用机制, 协调内外共享

一是上级财政部门要协调好上级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 为基层财政部门开展评审工作铺下基石;

二是基层财政部门要加强与各职能部门、有关监理单位、质检单位等的协调配合;

三是要加强与建设单位、评审专家的交流沟通和配合, 取得社会各界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认同, 提高财政投资评审的地位和评审工作质量;

四是积极与审计、监察、发改等部门协调, 建立成果共享应用机制, 避免服务职能重复劳动, 减少政府行政成本及项目单位相关成本。

参考文献

[1].蒋英林, 何斌.深化财政投资评审体制改革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9 (22) .

[2].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点评2011:预算评审显成效, 机构建设有突破[R].2012.

[3].黄志刚.我国财政投资评审现行职能定位探讨[J].财政管理, 2011 (6) .

定位机制 篇5

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为进一步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人才工作活力,城阳区从明确定位、健全机制、完善措施三个方面,不断加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明确两个定位。一是明确人才工作总体定位。提出将人才工作作为组织工作切入中心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坚持围绕中心工作谋划、部署和推进人才工作,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一步,人才工作跟进一步,实现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是明确各单位人才工作定位。拟定下发了《关于明确有关单位人才工作职责的通知》,准确把握各部门、各单位职能与人才工作的结合点,切实解决人才工作缺少有效抓手、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有效对接的问题。

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将各街道纳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体系,由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协调,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二是“归口管理、属地联系”,建立部

门分工负责和属地联系服务机制,实现“一支队伍一个归口部门管理,各类人才街道属地联系服务”,促进人才管理、服务和作用发挥的有效对接。三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将各类人才中介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等纳入人才工作资源体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工作,丰富工作载体,壮大工作力量。

定位机制 篇6

关键词:律师 涉检信访 功能定位 机制完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作为依法治国的内容之一,信访工作法治化是推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信访工作法治化涉及理念、体制、机制、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对检察机关而言,信访工作法治化就是要在涉检信访工作中去除行政化和人治思维、全面深化涉检信访改革,而深入推进涉检信访改革就要打破传统观念和以往做法,运用法律手段、法治方式化解涉检信访案件,革新以往诉访不分、以行政推动解决司法问题的历史,转变行政化、运动式的信访工作模式,以更加理性、高效、更加符合现代社会治理需求的方式破解信访“顽症”,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其中律师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涉检信访案件的化解就不失为有益的探索。近年来,山东、四川、江苏、湖北、陕西、新疆等地检察机关相继出台了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相关制度,将律师参与涉检信访案件以制度化的形式进行探索、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最近,中央政法委又印发了《关于建立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中央政法委下发的文件对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意义、任务和原则、运行模式、工作方法、管理和保障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中央政法委的意见既是对各地创新实践的总结、规范,也是对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和思考就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功能定位和机制完善提出浅见,以供参考。

一、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基本途径

律师是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与检察官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检察实务工作而言,律师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无论是参与案件办理、实施内外部监督还是谏言队伍建设、助推法治宣传等都与检察工作紧密联系,结合涉检信访工作实践,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渠道和途径也是全方位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

(一)依法维护自身诉讼权利

根据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可以向同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从实践中看,律师在代理刑事案件中的会见权、通信权、辩护权、阅卷权等诉讼权利受到阻挠或拒绝的,律师将以信访人的身份要求检察机关保障其诉讼权利的顺利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各地检察机关控告申诉部门也相继受理并依法办理了一批阻碍律师行使诉讼权利的案件,但总体来说,此类案件并非普遍性的频发案件,律师以信访者的身份参与信访工作的情形并不多见。

(二)代理涉检信访案件

从多年来检察机关信访接待实践看,信访群体对法律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信访行为多数是案件当事人或者近亲属自主实施的,律师替代当事人亲自信访的并不多,多是代写控告、申诉材料,协助收集证据,或者受当事人委托办理申请救助或赔偿手续等相关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多数信访当事人经济条件有限,负担不起相对“高昂”的费用;另一方面信访行为也是一种风险行为,信访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律师代理投入成本与收益之间不成正比,由于信访案件多数司法机关已有结论,纠正原有结论难度较大,除少数所谓“维权”律师外,主动代理信访案件的律师并不多。

(三)受邀参与案件评查化解

在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或久访不息的信访案件时,检察机关希望借助社会力量,主动邀请专家学者、律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退休党员干部教师等参与案件化解,主要以公开审查、公开听证、公开答复的形式向信访当事人释法说理、答疑解惑;在开展案件质量专项检查活动中,对已办理结案的信访案件邀请律师、法官、专家学者进行集中评查,主动接受社会评判;在选优评比活动中邀请律师作为评委参与精品案件或优秀接待员的评选等等。律师受邀参与检察机关案件评查、质量评比、案件化解,一方面深度了解检察工作,另一方面从专业角度、独立身份评判检察信访工作,对于提升涉检信访工作水平、提高司法公信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参与接待信访当事人

在实践中,一些检察机关在接待室专门设置接待窗口,邀请或由律师协会指派律师现场接待信访当事人,面对面地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律师作为案外人,既熟悉法律知识又与案件无利害关系且无任何私利,接待信访当事人时,其观点和说法较容易获得信访群众信任,得到信访人认同;也能够较好、较全面地维护信访人的权益,同时有助于有效地引导信访人正确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救济渠道表达诉求,将信访人引入“信法”渠道,能够有效地维护正常信访秩序。

二、律师介入涉检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律师在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源头预防、过程化解、申诉代理、末端处置等方面的实践为进一步完善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检信访案件提供了丰富的制度基础和实践经验,但不可讳言的是,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积极性不高

从工作实践看,除个别社会影响大、当事人知名度高能够为律师事务所和承办律师扩大影响、带来良好声誉的个别案件外,执业律师主动要求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不多,高水平、高层次的律师主动参与的信访案件更是罕见,多是指派实习律师或业务水平一般的律师参与其中。而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受指派的律师即使参与了也是走形式,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一方面是因为信访人多是弱势群体,律师参与信访案件交通通讯成本投入大、经济收益低、时间周期长;另一方面,律师所参与的信访案件因信访人普遍期望值高、诉求繁多且与司法机关的结论差距大、矛盾难消解,而且最终能够得到纠正的案件毕竟是少数,案件代理风险较大,一旦最终维持原结论,当事人不满意进而可能影响律师的声誉和事业前景。因此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特别是代理信访案件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地方仅把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作为律师受案渠道之一,把接待场所作为律师事务所在检察机关的免费宣传站、第二收案点。

(二)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不规范

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尚处于试点、探索的初始阶段。对参与化解代理案件范围、工作模式、工作流程、权利保障等方面各地做法不同。有的地方仅是邀请律师参与检察机关办理的疑难复杂案件的论证、听证或化解;有的地方则直接开辟窗口,由律师亲自接谈;有的地方则是有选择地邀请律师参与疑难复杂案件的释法说理、教育引导工作。有的地方还探索提出了“律师窗口值班、专案专人服务、律师代理申诉、专家参与评查、公益法律服务组织代理、律师顾问团打包化解、品牌化法律服务”等工作模式。应当说,涉检信访案件与正常的诉讼案件无论在当事人权利义务、办理程序、期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不同于其他诉讼案件的代理,涉检信访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应当在参与方式、参与案件范围甄别、当事人自主选择权的实现、律师权利保障、效果评价等方面有一套自己的规范体系和工作机制。

(三)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保障不力

无论是参与涉检信访工作律师的专业水平、组织领导及经费保障还是相关司法机关对律师权利的保障都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与法律援助相对系统、完备的政策、资金、人员保障不同,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推进主要靠的是领导协调、部门探索、挤占经费、司法行政部门及部分律师的热情配合。实践中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央政法委印发的《意见》为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检信访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在制度层面为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保障落实方面,《意见》提出的措施仍远远不够,需要探索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三、完善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机制的思路及建议

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既需要中央层面的政策支持和顶层设计,也需要各地的自行创新和探索。针对当前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个人认为,需要着力建立完善三项机制:

(一)建立联动机制,提升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检察机关要主动与当地党委政法委、财政部门、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沟通联络,健全完善组织协调、联席会议、日常管理、业务交流、监督制约、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参照法律援助工作模式,将辖区内所有执业律师纳入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人员范围,由律师协会在征求律师事务所和执业律师个人意见的基础上定期向检察机关提供并不定期更换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律师人员名单以供检察机关、信访人从中选择,要以制度的形式硬性规定执业律师在一定期限内参与化解或代理一定数量信访案件,并以此作为执业资格审查的必要条件;同时争取地方财政部门的支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可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专项资金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解决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经费不足的难题,并适当给予律师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以提高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检察机关也要为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强化服务意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充分保障律师的知情权、阅卷权、申请调取争取权、发表意见权、人身安全权。

(二)建立甄别机制,增强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实效性

要设置前置程序,在保障信访人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对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检信访案件进行必要的甄别程序和限制。无论是接待信访人还是参与化解、代理信访案件并非所有信访案件都适合律师参与,有必要将涉检信访案件划分为三类:一是必须有律师参与的信访案件:拟在检察环节申报终结的案件、新闻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以及涉及人员众多的群体性信访案件;二是律师可以参与的信访案件:当事人久访不息、无理缠访、闹访,信访人与检察机关在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方面分歧较大,信访人同意律师参与且属检察机关管辖的信访案件,以及检察机关不支持监督意见但当事人坚持要求检察机关监督或抗诉的案件;三是不宜有律师参与的信访案件:信访人不同意律师参与的信访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已作出终结或视为终结的信访案件。对律师代理的正在诉讼进程但以信访形式反映的案件,按照诉访分离的原则,可遵照相关的法定程序,按正常的工作流程运转,不适用律师参与涉检信访案件的规定原则和程序。

(三)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引导激励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热情

探索建立健全律师、检察机关、律师协会、信访群众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既不能将信访当事人息诉罢访作为评价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唯一指标,也不能将信访当事人的评价作为衡量律师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律师也要对所参与的个案逐案总结,律师协会要将律师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考核指标尽可能量化,既要体现社会效果更要体现法律效果,必要时对已结案的信访当事人随机回访以征求意见,同时对辖区内律师事务所参与涉检信访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对比,对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必要的表彰。检察机关也要如实客观地评价律师的工作,对律师提出的合理建议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改进或及时纠错纠偏,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律师向律师协会或司法行政机关、政法委提出奖励建议。在表彰先进的同时,对工作不负责任、不遵守相关纪律违法违规造成不良影响的,检察机关要建议司法行政机关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或处分。

定位机制 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机制,政府角色

企业是否应该具有社会责任以及应该具有哪些社会责任?这是二战以来世界性的研究论题。从近些年的研究成果看, 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接下来的问题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如何形成?政府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如何保障政府发挥“最佳”的作用?这些问题尚在讨论之中, 还未达成真正的共识, 而政府的角色如何定位则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 就无法完整地解答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的形成问题。本研究试图结合中国社会实际, 从政府角色入手, 探索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的构建途径。

一、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的构建

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一般包括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环境责任。那么企业如何承担这些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提高其责任水平?这是责任机制的构建问题即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途径问题。这些途径主要有经济途径、法制途径、伦理途径和社会途径。下面从形成机理上对诸途径进行分析:

(一) 经济途径 。

经济途径着眼于企业经营者的经济人假设。按照这种假设, 如果企业经营者认为其履行社会责任比不履行社会责任在经济上要划算, 他们就有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相反, 则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从经济理性上看, 他们需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如果收益大于成本, 他们就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如果收益小于成本, 他们就不愿履行社会责任;如果收益等于成本, 他们就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这里需要明确成本与收益的内涵。一般认为,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增加成本, 因为责任意味着要求, 而更多的要求则意味着更多的成本。例如, 为了使人们有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企业就需要减少排污量, 他们就必须开发排污技术, 购进排污设施, 这样企业的生产成本就必然增加。然而, 承担社会责任也能给企业带来收益, 因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这种良好的社会形象可能具有广告作用, 它有助于树立和强化产品或服务的品牌, 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是直接的、易测的、表现于内部的, 而收益则多是间接的、难测的、表现于外部的。

(二) 法制途径。

国家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必要的规范。这些规范往往是最基本的要求, 它们在规范谱系中具有最高的强制性。进入新世纪, 西方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许多国家出台了一些法案, 如美国、瑞典等。在学术研究中,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大多归入经济法范畴之内。近年来, 中国政界和学界也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政府出台了一些法规, 学术研究也蓬勃兴起。这种现象的直接动因是国外的影响和国内的压力。随着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愈益严重, 法制化应是必然趋势。法律的约束迫使企业刚性服从, 否则将受到应有的惩治。企业出于畏惧不得不承担社会责任。然而应该把哪些责任要求列入法律、法规, 还存有较大的争议。各国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存在差异, 因而情况不一, 各具特色。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列入法律、法规的社会责任是一个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基本要求。从立法原理上看, 政府应该把多少以及哪些社会责任上升为法律、法规应视社会需要而定。

(三) 伦理途径。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 伦理约束是法律的必要补充。法律并非越多越好, 这已为各国的法制实践所证明。作为一种正式制度, 法律只能制约一部分社会行为, 其余的则由非正式制度来调节, 而道德就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非正式制度。法律使人“不敢”从事非法行为, 道德使人“不愿”做违德之事。从人类经济史看, 在自由资本主义及其以前时期, 鲜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专门立法, 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上是从伦理途径实现的。人类社会自古就有“行规”之说。在古代中国, 曾流行“先修德, 再学艺”、“君子重义, 小人重利”、“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等说法。这说明伦理约束具有本源性。道德规范能使企业经营者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能有“良心发现”和“积德行善”之举, 能够自觉遵守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道德作用的形成须有一个由外而内的个人内化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是文化环境和个人条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道德素养不同 (因为文化环境不同) ,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却存在着不同的道德行为 (因为个人条件不同) 。内化了的 (即被个人接受了的) 道德规范能使企业经营者自觉自愿地“合德”经营。

(四) 社会途径 。

任何企业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存在, 社会文化对企业行为具有持久的影响力。社会传统、习俗、价值、风气影响企业的经营哲学, 而家庭、社会组织以及舆论的作用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动力和压力。这些社会影响因素大多倾向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因此只有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适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证明: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就没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没有良好社会形象的企业就不可能发展壮大。社会对企业的有效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企业“知”的程度, 即掌握信息的程度。一般情况下, 社会与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企业具有信息优势, 社会具有信息劣势。社会对企业的影响力与二者的信息差距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当企业意识到社会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时, 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经济、法制、伦理、社会四种途径各有特点, 对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同时发生作用, 构成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

二、企业社会责任机制构建中政府角色定位的外部条件

由以上四种途径所构成的责任机制以什么方式形成?是自发自觉地形成, 还是需要外部力量的积极推动?进一步的问题是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形成中的职能边界和行为目标应如何确定, 这是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

(一)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社会目标的实现有自发途径、导控途径和混合途径。自由主义主张自发途径, 国家干预主义 (或凯恩斯主义) 则坚持导控途径, 而现实中的途径多是混合途径。同理, 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的形成也应是一种混合模式, 即同时包含自发式和导控式两种方式的成分。这种混合模式意味着政府在其中起着一定作用。纯粹的自发模式不是不能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 而是这种机制很难完善, 远不能达到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 表现为四种机制途径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承担社会责任只有成本而无收益, 则理性的企业不会有担负社会责任的动机;而如果弄虚作假者的收益大于成本, 则必然存在对此行为的激励。假使政府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没有必要的法律、法规约束, 或者执行不力, 那么商业欺诈和假冒伪劣现象就会层出不穷, 因为这实际上减少了欺诈者的成本, 而诚信者的代价反而增加了。倘若政府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上缺位 (如不进行道德教育和宣传) , 那么社会的道德缺失和诚信危机出现的几率就会增大, 交易成本就必然增加, 经济发展就会受阻;倘若政府对行业协会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监督, 行业协会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政府不能在企业的信息公开上发挥作用, 具有信息优势的企业就有可能欺诈消费者;如果缺少对企业行为评价和监督的公共权威, 则社会力量的作用就不能有效发挥。显然, 政府的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缺陷。

(二) 政府的角色定位。

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已确定无疑, 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有一个效果问题。如何使政府的作用效果达到最佳?这首先是一个“度”的问题, 然后是一个“方式”问题。

1.加强法制建设。

从国外的经验和中国的社会需要看, 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是必然趋势, 这要求政府做好立法和执法工作。在立法方面, 有一个从一般的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法规的过程。首要的问题是应该把哪些规定列为法规和法律。因为法律和法规更多体现的是约束, 对企业来说更多的约束就意味着更多的成本, 而增加的成本会使更多的企业濒于破产, 所以并非是把越多的责任要求列入立法就越好。政府需要权衡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社会共众的需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的伦理责任包含两个层次:低级责任和高级责任。低级责任是基本的要求, 如诚信经营、不欺诈消费者、不生产有害健康的产品等, 许多已列入法律或法规。高级责任是倡导性的要求, 如赞助、捐款等公益活动, 大多未列入法律和法规。就目前看, 这应该是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的边界, 因为这样既能增加违法者的成本又不加重诚信经营者的负担。但是这个边界并非是静态的, 因为哪些责任属于基本要求应因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而定。政府还要严格执法, 这是实现立法目标的保障。

2.增加社会资本。

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的形成与社会传统、道德、风气息息相关。很难想像在一个道德风气败坏的社会里, 企业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资本理论认为, 良好的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新制度主义认为良性的制度能够节约交易成本, 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的形成既受社会传统、道德和文化的影响, 又反作用于它们, 从而形成相互影响的螺旋式上升或下降的态势。这种影响有正向与负向之分, 分别形成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政府的角色在于引导和激励, 使社会道德、风尚向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前进, 从而增加社会资本。基本途径是宣传教育、移风易俗、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以及物质和精神奖励等。譬如, 注重学校的德育工作,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发挥媒体的作用, 对具有高层次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宣传和表彰, 树立典型, 鼓励学习, 弘扬正义;改变不道德的社会风气, 曝光不良企业的行为, 维护良好的社会风尚;丰富文化生活, 推动诚信文化建设;加大对见义勇为者的资助力度, 树立社会正气。

3.缩小信息差距。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和压力与信息的透明度有直接关系。现实中的人或组织很难达到真正的“慎独”境界, 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做了“份外”的好事而不为人所知, 则其继续做好事的动力就会减弱。同样, 如果一个企业做了“分内”的坏事而无人知晓, 那么其继续做坏事的动机就会加强。强化理论对此有很好的解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做到“知”即获取信息。由于企业与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问题的严重性与二者的信息差距是正相关关系, 因此政府要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公共权威努力缩小企业与社会的信息差距。如此才能增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性。政府要对企业的信息公开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要求企业定期报告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 要以合适的方式向社会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要鼓励公众对企业进行监督, 畅通监督渠道, 政府还要普及消费知识和购买常识, 要指导行业协会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政府还要协助社会组织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机制, 并推动媒体积极配合。

综上所述, 政府应把企业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纳入法制轨道, 作为对所有企业的刚性要求, 违者将受到法律的惩治。把高层次的伦理责任划入倡导性要求的行列, 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褒扬。政府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环境, 增加社会资本总量。政府要设法缩小企业与社会的信息差距, 为提高社会对企业的监督效率创造条件。政府的干预需要注意三点:在干预内容上要分清必须的义务和倡导性的要求;在干预方式上要明确强制式与非强制式的区别;在干预方法上要做到多元化和有效性。

现在,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普遍较低, 且参差不齐。2011年11月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报告显示, 只有31.7%的中国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举动。其中, 外资企业优于内资企业, 国有企业优于民营企业;规模大的企业高于规模小的企业。可见,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朱雁斌译.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美]彼得·德鲁克;刘勃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

[3].周建等.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J].现代管理科学, 2008, 11

[4].“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低”.燕赵都市报.2011年11月9日第11版

[5].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网http://www.csr-china.net

定位机制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动物与分组

纯种新西兰大白兔48 只购自福建省药检所, 雌雄不限, 体重2.5~3.5 kg, 5~6 月龄, 每只单笼饲养于福建省立医院动物实验室内。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 只, 喂养普通颗粒饲料 (购自福建省科洪技术有限公司) , 每日100 g;模型组42 只, 喂养高脂饲料 (含1%胆固醇, 6%猪油, 93%普通饲料) , 每日100 g, 自由饮水。

1.2 双侧髂动脉内膜剥脱术

模型组动物在相应饲料饲养7~10 d后, 行双侧髂动脉内膜剥脱术, 3%戊巴比妥钠1 m L/kg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 经股动脉逆行插入球囊导管 (导管直径1.2 mm, 球囊直径2.5 mm, 球囊长度20 mm, Cordis公司产品) , 插入深度为6 cm, 采用压力注射器向球囊内注入肝素生理盐水, 维持压力4 atm, 缓慢回拉导管至切口处, 抽空球囊内液体, 重复上述过程3 次, 退出导管, 结扎动脉, 缝合皮肤。 以同样方法剥脱对侧髂动脉内皮。 术后给予肌注青霉素80 万U/只, 连续3 d。对照组仅分离出相应动脉未予结扎及剥脱。 继续上述各自饲料喂养。

1.3 双侧髂动脉造影术

在高脂饲料喂养8 周后行髂动脉造影术。 动物麻醉后, 在1000 m A血管数字减影机X线透视下, 经右颈总动脉上段引入4F造影导管 (Cordis公司产品) 至腹降主动脉分叉上方, 经导管注入肝素300 单位后, 快速注入38%泛影葡胺2~3 m L, 并电影摄片。

1.4 观察指标

在动物实验室所有动物先进食普通饲料后1 周, 称体重, 空腹自耳中央动脉抽血后, 给予相应饲料喂养, 并在内膜剥脱术后7 周, 复查血清或血浆指标。

1.4.1 血脂测定空腹取血约2 m L于10 m L离心管中, 1500 r/min离心20 min (离心半径8 cm) , 取上清液, 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SRX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

1.4.2 血清及血浆各指标测定一氧化氮 (NO) 按试剂盒要求进行测定, 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其浓度用 μmol/L为单位) ;血浆内皮素 (ET) 、血浆血栓素B2 (TXB2) 、6-酮-前列腺素F1α (6-Keto-PGF1α) 分别采用125I-ET、125I-TXB2及125I-6-Keto-PGF1α标记的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按试剂盒要求进行, 以GC-1200γ放射免疫计数器 (中佳光电仪器分公司) 记录结果 (其浓度以ng/L为单位) , 试剂盒均购自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研究所。

1.4.3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MPA) 测定按试剂盒要求进行, 以ADP (4 μmol/L) 为诱导剂, 运用北京普利生血液凝集仪LBY-NJ2 进行测定, 以百分率为单位;采用Medonic CA620 血常规分析仪自动测量血小板计数。

1.4.4髂动脉狭窄情况测定运用血管数字减影机放映摄片电影, 测量双侧髂动脉的狭窄部位及其程度。

1.4.5组织病理学检查在髂动脉造影术后, 随机取模型组动物6只以及对照组动物, 以生理盐水、4%多聚甲醛溶液灌注髂动脉, 分离双侧髂动脉, 以造影片为参照, 切取相应狭窄部位血管, 置10%中性福尔马林中继续固定24 h。根据造影片选取髂动脉血管0.5~1.0 cm, 石蜡包埋, 间断均匀切片5~10张, 切片厚度5μm, 分别制作苏木精伊红染色, 弹力纤维染色 (醛品红法) 观察形态学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或非配对t检验, 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测定结果

实验前 (0 周) 两组间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8 周后模型组TG、TC及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1) , HDL-C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1)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 *P < 0.01 ; 与同组0 周比较, △P < 0.01 ;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2 血TXB2、6-Keto-PGF1α及其比值的变化

实验前 (0 周) 两组间血TXB2、6-Keto-PGF1α及其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8 周后与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TXB2及TXB2/6-Keto-PGF1α明显升高 (P < 0.01) , 而6-Keto-PGF1α明显降低 (P < 0.01)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 *P < 0.01;与同组0 周比较, △P < 0.01;TXB2:血栓素B2;6-Keto-PGF1α:6-酮-前列腺素F1α

2.3 血NO、ET及其比值的变化

实验前 (0 周) 两组间血NO、ET及其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8 周后与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NO及NO/ET比值明显降低 (P < 0.01) , 而ET则明显升高 (P < 0.01) 。 见表3。

注: 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 *P < 0.01;与同组0 周比较, △P < 0.01;NO:一氧化氮;ET:内皮素

2.4 MPA、血小板计数 (PLT) 及体重 (WT) 变化

实验前 (0 周) 两组MPA、PLT及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8 周后与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MPA明显升高 (P < 0.01) , WT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8 周后对照组WT较实验前 (0 周) 有所增加 (P < 0.05) 。 见表4。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 *P < 0.01; 与同组0 周比较, #P < 0.05, △P< 0.01;MPA: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LT:血小板计数;WT:体重

2.5 动脉造影结果

对照组兔双侧髂动脉管壁光滑, 管腔未见明显狭窄或闭塞。 模型组可见双侧髂动脉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 甚至完全闭塞, 自15%~100%不等, 平均狭窄程度为 (61.47±28.10) %, 多为向心性狭窄, 病变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狭窄改变, 多分布于30%~50%以及75%~100%之间。

2.6 血管狭窄程度与血浆或血清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以每只兔的双侧髂动脉最大狭窄程度作为其狭窄程度, 发现其狭窄程度与高脂饮食后血浆或血清NO浓度 (r = -0.598, P < 0.01) 、6-keto-PGF1α (r = -0.546, P < 0.01) 、NO/ET比值 (r = -0.745, P < 0.01) 、HDL-C浓度 (r = -0.286, P < 0.05) 呈负相关, 而与血清或血浆ET (r = 0.477, P < 0.01) 、TXB2 (r = 0.881, P < 0.01) 、MPA (r = 0.606, P < 0.01) 、 TXB2/6-Keto-PGF1α比值 (r = 0.672, P < 0.01) 、TC (r = 0.466, P < 0.01) 、LDL-C (r = 0.732, P < 0.01) 呈正相关。 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其狭窄程度与TXB2及MPA相关, Y=-75.478+0.583TXB2+0.874MPA, (R2= 0.804, P = 0.015) 。

2.7 病理学改变

光镜观察:对照组兔髂动脉内膜完整, 内皮细胞连接紧密, 其下可见完整的波浪状内弹力膜, 中膜由多层整齐排列的平滑肌细胞组成, 细胞核多呈梭形, 外弹力膜完整。 模型组髂动脉管壁明显增厚, 管腔向心或偏心性缩小;可见较稀疏的再生内皮细胞形状大小不一, 核偏大;内膜增厚, 可见大量的脂质和泡沫细胞、 胶原纤维以及核形状不一排列紊乱的平滑肌细胞, 部分严重者可见典型的粥样斑块, 其表层为纤维结缔组织, 深部为无细胞的不定形物质, 其中含有胆固醇结晶、坏死组织和少量纤维素。 内弹力膜呈不同程度断裂, 外弹力膜尚完整。

3 讨论

本实验显示经高脂饮食后, 可见血中TG、TC及LDL-C均明显增高, 而HDL-C明显降低, 与文献报道[1]相似, 有利于大量脂质 (胆固醇酯等) 在血管壁内沉积, 诱发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向内膜迁移、浸润, 吞噬氧化LDL (OXLDL) , 最终形成泡沫细胞, 并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 致使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 导致血管壁纤维化等病变。 同时, 也发现其变化程度与髂动脉的最大狭窄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 与文献报道相似[2]。

本实验模型在高胆固醇饮食的同时, 进行内膜剥脱, 严重地导致局部内皮细胞的损伤、脱落、丢失, 从而暴露内皮下血管壁组织, 可有利于脂质侵入血管壁, 同时也协同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有利于局部粥样硬化的形成[3]。 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已表明, 高脂血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内皮功能异常, 表现为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不全, 血NO浓度降低, ET水平升高, 以致血NO/ET比值下降等[4,5,6]。 这与本模型所致的外周血改变相似。 高脂血症时, 可导致血管壁内皮细胞产生的超氧阴离子 (O2-) 增高而导致NO的灭活增加[7];OXLDL的升高, 可明显地抑制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 (NOS) 活性及其基因的表达, 从而减少内皮源性NO的产生[4];而OXLDL还可刺激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产生和释放ET-1[8], 导致血浆中ET升高[5], 高胆固醇血症除可导致ET-1 本身m RNA表达增加[8]外, 还可增加血管壁组织中内皮素转换酶活性, 进而引起组织内ET浓度的升高[5], 而且本模型显示血浆中ET水平与髂动脉的最大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与文献报道相似[6]。 在此模型中还发现血浆NO/ET比值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 NO、ET的失衡, 则可导致单核细胞的黏附、浸润, 促进了平滑肌细胞有丝分裂和增殖等, 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高胆固醇血症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不仅表现在NO、ET之间的失衡, 还导致血浆中前列环素 (PGI2) 的减少[9]。 PGI2和血栓素 (TXA2) 都是花生四烯酸在磷脂酶、环氧化酶催化下辗转生成的产物, 前者主要产生于血管内皮细胞, 而后者主要产生于血小板, 它们在血液中不稳定, 不易直接测定, 检测其代谢产物6-Keto-PGF1α和TXB2水平能较好地反映机体内PGI2和TXA2水平。 本模型显示在高胆固醇血症兔血浆中PGI2下降, TXA2明显升高, 与文献报道相似[9], 且其浓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动脉壁内改变相一致[9], 可见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血浆中PGI2/TXA2平衡紊乱密切相关。 本模型中发现血浆TXB2及TXB2/6-Keto-PGF1α比值与髂动脉的最大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而6-Keto-PGF1α与后者呈负相关, 与Kobayashi等[10]报道不相符, 可能与动脉种类、选择的模型动脉以及模型中内皮是否剥脱不同有关。 OXLDL可抑制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合成PGI2, 促进TXA2的生成[11]。 PGI2和TXA2浓度改变及比例的失衡, 有利于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本模型显示经高胆固醇饮食后, 兔ADP诱导的MPA明显升高, 与文献报道相似, 但对其动脉粥样病变形成起作用较小[12], 与本模型不相符, 可能与内皮剥脱差异有关。 高胆固醇血症时可能血小板和血浆中花生四烯酸含量明显增高[13,14], 而表现出血小板高反应性 (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TXA2合成增加等) 。 此外, 本模型并未发现其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与文献报道相似[15]。

定位机制 篇9

随着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单条光纤能承载的业务量不断增大,使得AON(全光网络)可以支持高速率的信息传输,但同时也为光网络生存性带来了新的挑战。诸如光纤断裂、放大器失效和激光器频率偏移等故障都将导致大量的数据丢失。虽然故障恢复机制可以在网络的多个层中实现,但发生在光层的故障也会触发上层告警[1]。相比光层而言,上层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定位故障链路。因此,快速、有效的光层链路故障定位机制对于光网络是必不可少的。

典型的光层链路故障定位使用不同的方法使探测通路能够覆盖网络中所有的节点与链路。几种主要的故障定位机制包括:基于圈的定位机制(m-cycles)[2]、基于轨迹的定位机制(m-trials)[3]以及基于树的定位机制(m-trees)[4]。传统的故障定位机制要求属于不同探测通路的信息在空间或时间上分离,以便能够识别出受故障影响的通路,进而定位故障链路。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络编码理论的AON单链路故障定位机制,在探测信息的接收端,充分利用探测信息的内容定位故障链路,该方法能够在保证定位准确度的同时降低故障定位的开销。

1 基于网络编码的链路故障定位机制

1.1 网络模型与问题分析

无环有向图G=(V,E)及其通路如图1所示,式中,V为节点集合,E为有向链路的集合。设e∈E,e为该有向图中的单个有向链路,P表示有向图中通路的集合,p表示一条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有向通路并且p∈P。定义矩阵M=(mi,j)|P|×|E|,它表示有向图中链路与通路的关系,矩阵中的元素mi,j=1时表示第i条通路pi经过第j条有向链路ej,图1所示有向图的M矩阵表示如下:

undefined

矩阵M中ei列上值为1的通路构成的集合定义为P(ei),即P(ei)表示经过链路ei的有向通路的集合。如果矩阵M的任意一对列向量互不相同,即P(ei)≠P(ej),那么网络中单个链路故障影响的通路的集合也互不相同。此时,如果网络中某一源节点产生的信息经过不同探测通路后得到的信息互不相同,那么根据目的节点接收的信息可以定位网络中的故障链路[5]。当M中有链路对ei、ej满足P(ei)=P(ej)时,链路ei与ej的故障会导致目的节点收到相同的探测信息,因而不能将故障定位到具体的链路。因此,为了能够准确地定位链路故障,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经过不同的探测通路后,目的节点接收到的探测信息互不相同;(2) 无环有向图G=(V,E)的M矩阵中任意两个列向量互不相同,即P(ei)≠P(ej)。

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了编码和路由的信息交换技术,通过选择合适的编码方案可以在编码节点处对来自不同探测通路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使条件(1)得到满足,并且能够对探测信息进行融合,达到减少探测开销的目的。

对于图1所示的网络,可以用树直观地表示各探测通路及它们之间的融合关系,如图2所示。需要对探测信息进行处理和融合的节点为节点3和节点5,即所谓的编码节点。为了满足条件(1),需要选取合适的编码向量。在AON中,使用逻辑位移和逻辑异或在光域中实现网络编码能有效降低编码开销[6],即编码系数应为2的整数次方。

编码节点ν有deg+(ν)个分支(deg+(ν)表示节点ν的入度),假设第i个分支上有ni个叶子节点,并且ni≤ni+1。使第i分支上的编码系数为2n0+n1+…+ni-1,其中n0=0,可以证明以这种方法获得的编码系数可以达到条件(1)的要求。在节点3处e2和e3分支上的叶子节点数都为1,所以,该节点的编码系数为δ(e3,e5)=20=1,δ(e2,e5)=20+1=2,即节点3的编码向量为[(e2,e5),(e3,e5)]=[2,1]。同理,求得节点5的编码向量为[(e5,e8),(e6,e8)]=[2,1]。

在图1所示的有向图中,节点6为探测信息的接收节点,在链路e7和e8的末端分别配置探测信息接收模块m1和m2。源节点1在两个输出链路上传输的探测信息为故障定位算法所需要的二进制编码a,可以通过在m1和m2上接收到的信息定位故障链路。故障链路与m1和m2上收到信息的映射表如表1所示,表中,“-”表示接收模块没有收到探测信息。

故障映射表反映了单个链路故障与目的节点接收到的信息的对应关系。故障发生后,根据目的节点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定位故障链路。

1.2 算法步骤

通过1.1节的分析可以将光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单链路故障定位划分为以下3个子问题:探测通路选择、编码设计及故障映射表的建立。

1.2.1 选择探测通路

从一个无环有向图中可以找到探测信息的源节点、目的节点以及连接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有向通路,因此选择探测通路的问题等效为生成无环有向图的问题。为了降低发送探测信息的开销,将探测信息的源节点限制为一个。设s为发送探测信号的源节点,算法执行步骤如下:

(1) 初始化:V1=s,将与s节点相连接的所有节点放入集合V2。

(2) 指定s到V2中所有节点的边的方向为s→ν2,其中ν2∈V2。

(3) 如果集合V2中节点r连接的边的方向都已指定,则该节点为探测信息的目的节点,将r节点放入目的节点集合R,从V2集合中删除r节点;在集合V2中找出未定向边最少的节点的集合,定义该集合为U1;通过Dijkstra算法追踪U1中距离s最近的节点(假设只考虑跳数,不计其他代价),若U1中有多个节点与s的距离相同,则选择编号较小的节点ν*。定义网络中与ν*相连的所有不在V1中的节点的集合为w,指定节点ν*和集合w中的节点之间方向为ν*→w;将节点ν*加入V1中,把与集合V1中的节点相连的但不属于V1的节点加入集合V2。

(4) 重复步骤(3),直到V2为空集。

当节点连通度>2时,该算法能使该节点连接的任意两条链路满足P(ei)≠P(ej)。当节点连通度为2的节点作为探测信息的源或目的节点时,节点连接的两条链路满足P(ei)≠P(ej)。因此,以节点连通度为2的节点作为源节点s运行该算法,在得到的有向图中以定位准确度作为选择源节点的标准,其中定位准确度与满足P(ei)=P(ej)的有向链路对数负相关。

1.2.2 选取编码向量

定义目的节点输入链路的集合为Θ,为Θ中的每个元素θ(θ∈Θ)构造辅助树,链路θ对应的辅助树为Φθ,该辅助树由目的节点开始,沿着有向图中的每条链路的反向上溯,直到源节点成为了辅助图的叶子节点,树中的分支节点就是编码节点。编码向量的选取与辅助树中编码节点不同分支上的叶子节点数有关,伪代码描述如下:

1.2.3 建立故障映射表

网络中单个链路故障发生后,根据无环有向图和编码向量可以得到目的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探测信息,于是可以建立故障链路与接收信息的映射关系。

基本方法如下:每一条有向链路θ的末端都对应一个探测信息接收模块mθ,在树Φθ中依次去掉集合E中的单条有向链路e,mθ收到的信息就是链路e发生故障时能够获得的探测信息。由此得到故障链路e关于mθ接收到信息的对应关系。重复以上步骤直到集合Θ中的元素处理完毕,这样就得到了故障链路e关于探测信息的对应关系。为每一条链路都建立一个这样的映射关系,可以得到一个|E|行|Θ|列的故障映射表。

2 仿真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

定位准确度I:故障定位机制的主要评价指标。在故障映射表中,可以为每条链路建立一个表项,但是,由于拓扑本身的原因,基于网络编码的链路故障定位机制不能保证所有的链路对都满足P(ei)≠P(ej),这样会使两个或多个链路故障对应的映射表项相同。采用与文献[7]相同的方法合并相同的表项,得到故障映射表的表项数U,则故障定位准确度I可表示为I=|U|/|F| ,式中,|F|是合并相同表项前总的表项数,该值等于网络拓扑中的边数|E|;I≤1。当I=1时,表明可以完全定位故障;I越接近1,表明定位准确度越高。

Channel_Cost(信道开销):因为用于承载探测信息的波长不能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网络中链路每被覆盖一次,信道开销总数都会增加1。信道开销的值越小,表明故障定位开销越小。

2.2 性能分析

采用图3所示的4种网络拓扑(BELLCORE、ARPA2、SMALLNET和NSFNET),根据第2.1节给出的评价指标,将基于网络编码的单链路故障定位机制分别与3种m-cycles算法(HDFS、SPEM、HST)进行性能对比,对比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表中,NC-based代表基于网络编码的故障定位机制。

从表2可以看出,NC-based算法在4种拓扑下都可以得到比其他几种圈覆盖算法更好的定位准确度。文献[7]中提到:在一个给定的拓扑中,对于连通度为2的节点连接的两条链路,利用圈覆盖故障定位算法是无法达到完全定位的。基于网络编码的故障定位机制中连通度为2的节点连接两条链路会使P(ei)≠P(ej)成立,但有两种情况例外,它们分别是连通度为2的节点作为探测信息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因此,相比圈覆盖算法而言,基于网络编码的故障定位机制能够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度。ARPA2拓扑中有14个连通度为2的节点,使用几种圈覆盖算法的故障定位度都在0.4以下,而NC-based算法可以使故障定位度接近0.7。在其他3种拓扑中,NC-based算法可以实现完全定位。

表3给出了故障定位过程中总的信道开销,基于网络编码的故障定位机制充分利用了网络编码在信息处理及融合上的优势,使得原本在单条链路上需要在时间或空间上分离的探测信息可以在一个信道中传输,实现了探测信息的融合,从而降低了故障定位的信道开销。

3 结束语

利用网络编码在信息处理及融合方面的优势,根据树结构本身的特点,在编码节点处选择合适的编码向量,可使探测信息经过不同的探测通路后得到不同的处理,从而根据目的节点收到的探测信息定位网络中的故障链路。该方法中网络编码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编码后不需要进行解码操作恢复原始信息,探测信息携带着网络拓扑的部分信息,通过综合分析探测信息来定位故障链路。今后工作的重点在于优化探测通路的选择算法,寻求低开销的网络编码机制。

摘要:文章提出了一种AON(全光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理论的单链路故障定位机制。利用网络编码在信息处理和融合上的优势,可使从单个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不同的探测通路后得到不同的处理。若经过每条链路的探测通路的集合互不相同,则可以根据目的节点接收到的探测信息定位故障链路。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在保证定位准确性的同时有效地降低故障定位的开销。

关键词:全光网络,网络编码,故障定位

参考文献

[1]Demeester P,Gryseels M,Doorelaere K Van,et al.Resilience in multilayer networks[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9,37(8):70-76.

[2]WANG Ru-yan,CHANG Jiao-fa,LONG Ke-ping.AFault Detection and Location Mechanism for OpticalBurst Switching Networks[J].Journal of Optoelec-tronics Laser,2006,17(12):1477-1481.

[3] Wu B, Ho P H,Yeung K L. Monitoring trail: on fast link failure localization in all-optical mesh networks [J]. IEEE/OS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009,27(18):4175-4185.

[4]Doumith E A,Zahr S Al,Gagnaire M.Monitoring-tree:An innovative technique for failure localization inWDM translucent networks[A].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2010[C].Miami,USA:IEEE,2010.1-6.

[5]Gui Jiaqi,Mansouri Vahid Shah-,Wong Vincent W S.A linear algebraic approach for loss topography inmesh topologies using network coding[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2010[C].CapeTown,South Africa:IEEE,2010.1-6.

[6] Qu Zhijian, Ji Yuefeng, Bai Lin, et al. Key module for a novel all-optical network coding scheme [J]. Chinese Optics Letters,2010,8(8):753-756.

定位机制 篇10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目标定位的现状

康德指出:“每一个人想要成为人, 都要有所担当。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 不是人而是物。”[ (1) )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 为了建立更加美好的社会, 任何社会都需要明确对其成员的社会责任要求。每一个成员基于社会角色的不同, 都肩负着相应对社会的应尽责任, 就像马克思所强调的:“作为确定的人, 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 (2) ) 这种责任要求内化于人心, 作为社会中的人能自觉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思想观念, 就构成了该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 作为现代社会中比普通人掌握着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具有更高综合素质和更多社会期待的特殊社会群体, 肩负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以及个人更加重要和特殊的责任。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 有社会责任感, 能及时对自己、家庭、邻居和国家尽义务的良好公民。 (3) 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目标定位, 即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标准是形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在国家战略和高等教育实践中有着既定的大学生社会责任目标定位要求, 主要体现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和个人的责任要求。梳理这一系列目标定位, 可以发现, 我国的大学生社会责任目标定位更多的是国家政府的单向性要求, 在目标设置上缺乏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关注。

首先, 对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规范, 更多的是强调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忠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4)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出发, 大学生的国家责任要求强调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5) 维护祖国的利益,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意识。

其次, 对大学生的狭义社会责任意识的规范亦有强烈地政治意蕴, 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由于当前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现状, 作为大学生, 其社会责任在教育定位上被强调坚持集体主义, 弘扬中华美德, 维护公共秩序。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强调大学生要爱护公共财物, 保护公共设施。面对当下网络这一新生社会空间, 国家对大学生的责任要求正在迅速跟进和增强, 增强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树立网络文明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养成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6)

再次, 对大学生的家庭的责任更多的是强调对我国传统家庭美德的教育灌输, 面对快速转型的社会结构变迁, 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少子化全新家庭结构, 我们的家庭责任缺乏全新的凝练和顺应时代发展。我国传统儒学对“孝”“悌”“慈”“敬”“恭”等家庭道德规范做出了深刻的阐述, “孝”也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培养目标定位上, 强调大学生对家庭的责任首先就表现在要孝顺和尊重长辈。其次, 要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学会珍惜父母带给我们的来之不易的学习和生活的机会。最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 也让自己的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

最后, 对大学生的自我责任要求, 在培养目标上更多的是强调其学习要求, 缺乏系统性、关注大学生自我需求的普遍意识教育。现有的大学生自我责任目标强调,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要全面提高个人政治素质, 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责任定位更多的是当下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责任要求, 如《江苏省大学生文明公约》规定, 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追求真理, 崇尚科学。珍惜时间, 学业有成。热爱劳动, 勤俭节约。强健身心, 陶冶情操。明确使命, 勇于实践。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对大学生的长远自我社会使命定位, 尤其是自我政治、经济、社会意识缺乏有效的关注。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研究现状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关键是如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变化要求, 在教育机制上迅速确立有效的方式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有效培养。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状况受到严重的冲击, 导致现有的教育机制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式, 并且缺乏应有的实效。近年来, 大学校园暴力、考试舞弊、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令人担忧。尽管古往今来从不缺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 如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之论, 近有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说, 以及新时期教育部长袁贵仁同志在贵州考察教育工作时也强调:“过去我们讲素质教育, 多数情况下讲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次明确提出‘富国家, 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7) 但教育实效却难尽人意, 灌输式的责任要求, 难获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互动。

问题就在于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在目标定位上存在客体化的倾向, 即围绕如何养成大学生服务国家、社会、家庭和他人的使命, 现实的培养机制主要侧重于责任意识的灌输, 忽视大学生的自我责任需求, 是一种典型的动员式教育模式。这样就使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具有极大的被动性, 具体培养对策的可操作性面临着挑战。而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主体性缺失源于培养机制的协同性不足, 国家、政府、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缺乏有效的协调互动, 尤其是对一些标志性的社会实践缺乏针对性的回应和反思。现实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研究往往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各个客体独立开来, 各客体之间没有固定的、长期的联系和互动, 并且忽视了大学生作为责任主体的重要性。

同时, 现行的培养机制过分强调理论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的灌输, 忽视了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作用。此外, 缺乏从多角度出发制定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机制, 如通过感恩教育、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心理教育等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最后, 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方法没有落实到实际当中。

三、建构大学生自主参与式社会责任协同培养机制

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意识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相关培养主体历经漫长时间的责任共识积淀和教育方式创新。首先, 需要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主体, 建构一种协同性的培养责任体系。国家需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标准, 这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校需要将社会责任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社会、家庭与大学生个人则需要形成一种主动参与式合力。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博克曾说:“有机体的行为和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 (8) 因此,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 我们需要强调大学生本身在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和行为选择能力, 充分挖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在理论上为学生自主承担道德责任建立基础。此外, 还要注重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对大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 使大学生自发形成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自觉养成社会责任意识。

在教育内容上, 要注重“责任公民”的教育。一是加强自我责任感的教育, 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的修养。其次是通过学习西方的“隐性课程”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思想的影响。二是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主要通过对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规定的学习, 明确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意识。

在培养实施方法上, 创造一系列适合责任意识教育的具体方法。如:在国家方面, 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用积极的政治思想引领大学生;大力发展经济,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化境。在社会方面, 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积极思想的宣传, 用积极的舆论引领社会思潮;给大学生提供发表有关责任意识教育方式期待的平台。学校可把德育分计入第二课堂学分。在家庭方面, 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经济支持, 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文明意识等。个人方面,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培养自律、自尊、自信的人格。与此同时, 建立学校、社区中心等组成的制度化、立体化的德育网络。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家庭、社区多位一体的大德育体制, 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责任关系, 以达到责任教育的目的。

注释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代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

4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人民网, 2010-07-3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04-10-15 (1) .

6江苏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江苏教育.2006-11-03.

7袁贵仁同志在贵州考察教育工作时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2010-08-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定位机制】相关文章: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定位及完善策略05-17

精准定位 企业品牌定位从消费者出发05-19

新定位04-19

企业定位04-27

定位策略05-19

定位机构04-30

移动定位05-03

定位法05-03

教师定位05-03

手动定位05-06

上一篇:媒介机制下一篇:农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