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州为例探索电子商务助力边远农村精准脱贫的路径

2023-03-03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将“互联网+农业”模式纳入到我国经济板块建设蓝图中。在此背景下,依托电子商务模式将互联网拓展成为农产品流通渠道,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缓和城市居民食品供应矛盾,提升农业活动效率,进一步助力边远农村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与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

(一)研究背景

在“互联网+”理念与“三农”问题密切结合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凭借其资源整合渠道与跨时空特性为边远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创设了可靠路径,为农民增收与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将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纳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体系之中,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正式将“电商扶贫”列为精准扶贫工程,2016年《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的提出为电商扶贫做出了重要部署,由此促使“农村电商”成为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重要途径。以我国广东省为代表,该省以2277个省定贫困村作为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工作实施的重点区域,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重点对象,计划到2020年底实现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工作在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的全覆盖,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覆盖到县、电子商务服务站覆盖到乡、电子商务服务点覆盖到村,并保障电商培训人才在人口总数中占比突破50%,促使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以此助力精准脱贫及农户增收目标的实现。

(二)现实问题

1、分散化生产规模较小

通常电商平台交易的顺利进行需建立在稳定货源的基础之上,相应对于供货方的生产规模、产品储备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我国边远农村地区的农业经营模式带有明显的小农经济特征,生产要素、生产主体的分散性较强,缺乏规模化组织的整合与引导,仅依靠单一家庭的农产品生产模式无法适应电商平台的稳定供给需要。

2、支持政策的失衡问题

现阶段我国针对农村电商发展提供的支持政策呈现出一定的失衡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是资金投放主体定位不精确,侧重于以地方招标形式实现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依靠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的市场渠道优势完成农产品销售,但由此也造成了与农业生产过程上游脱节的问题,无法寻求到推动农村电商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满足贫困农户的增收需求;其二是资金投放力度不足,部分示范县将项目资金主要应用在物流、仓储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层面,缺乏在电商人才、组织等方面的软件投入,无法有效发挥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

3、缺乏创新性营销策略

通常电商平台需依靠创意性营销策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而边远农村地区仍习惯于依靠农民经纪人实现与渠道商的对接,贫困农户难以参与到产品流通环节中,无法把握增收的有利渠道。同时,受电商人才匮乏因素的影响,部分贫困地区生产者仅依靠微信、淘宝等平台实行较小规模的产品销售,缺乏对电商市场运营趋势、产品营销策划、运营渠道管理、客户培育等方面的专业经验,运营能力较差、缺乏品牌经营意识,难以获得消费者的共鸣。

二、电子商务助力广州市边远农村精准脱贫的具体路径探讨

(一)完善电商扶贫政策保障,深化扶贫试点工作

1、明确扶贫政策重点

基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层面入手,需着力解决贫困农户小规模经营所引发的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实现扶贫政策实施重点的精准定位。首先,应提高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的投入力度,充分整合政府在电商平台、扶贫工作、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等领域的支持性政策,提高对农产品上行的投入力度,并提高贫困地区农户的供给能力;其次需推进贫困地区农户组织化经营模式的发展,以合作社为主体推进电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为相应经营主体提供土地、税收等资源支持,指派专业电商人才为贫困农户经营提供全过程指导,基于股权改制强化利益关联,拓宽贫困农户参与电商发展的有效路径;最后是推进边远农村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强化农产品的质量保障与品牌价值优势,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优化扶贫参与机制

在政府主体性支持与行业引导保障的基础上,应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辅助支持作用,在大扶贫格局下鼓励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完善电商扶贫机制建设,以社会组织作为电商扶贫项目的实施主体,由政府向其购买服务,完成政府、社会协同机制的实体化建设,并逐步健全运行管理模式,更好地推进电商扶贫各项政策的精准有效落实。与此同时,应逐步扩大电商扶贫试点范围,在现有各示范县的基础上陆续向其余县进行示范经验推广,引导全省内地级以上市为贫困村的电商发展提供对口帮扶,借助“以点带面”、“连片发力”形式推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点实现县、乡、村的全覆盖,更好地调动贫困地区人口广泛参与到农村电商建设层面,助力精准脱贫与增收目标的实现。

(二)提升行业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整合电商行业资源

一方面,需整合行业资源为贫困农户提供要素支持,例如设立电商扶贫专项资金、由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小额贷款、由地方政府提供贴息补助等,引导农户积极利用自有土地、资金、房屋等要素入股到合作社或企业中,使农户依托多种渠道参与到电商发展中。另一方面,需结合农村电商发展的能力需求推进贫困农户培训机制建设,例如整合有关法律、金融、会计、营销等领域的资源,为农户构建分层式、分类式培训体系,综合运用行业扶贫、结对帮扶等形式为贫困农户提供电商培训机会,由地方政府利用购买服务的形式进一步拓宽电商培训机制的建设主体范畴,为贫困农户电商运营能力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2、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面对当前边远农村小规模经营形式、市场调节作用不足等问题,需着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为农村电商建设吸纳更加充足的社会投资保障,最大限度降低贫困农户的电商运营成本。首先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层面入手,以当前广州市的所有示范县为基准,实现公共服务中心在县级的全覆盖,为贫困农户等电商参与者提供完备的金融信贷、运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咨询等服务,为农村电商建设提供基础性保障;其次从电商园区建设层面入手,利用产业集聚效应为贫困县提供法律、金融、会计等多元化服务类型,推动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注入贫困地区,为农村电商建设打造良好的环境;最后从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围绕物流体系、交通道路、宽带网络等层面加强系统性建设,依托完备的基础设施助推农村电商延伸发展链条。

(三)推进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推广渗透力度

1、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电商人才紧缺现已成为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严峻问题,对此还需加大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力度,例如可以与高校联合开展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利用订单式教学、校企合作等模式培养专业电商人才,并吸纳其投入到乡村电商建设中;同时推行本地籍人才回归优惠政策,吸引在外电商人才返乡创业,便于更好地调动当地贫困农户参与电商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需强化产品供给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利用合作社等组织力量从源头控制农产品生产品质与加工质量,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监督与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电商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构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此打响市场口碑,更好地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2、完善产业价值链条

一方面,应着重提高农村电商在贫困农户群体中的影响力,利用座谈会、村民会议等活动契机加强对村民的“互联网+”理念教育活动,提高农户对农村电商发展的接受及参与意愿。另一方面,还需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条建设,在现有农产品的基础上推出新型业务模式,例如代购火车票、举办农村集采活动、推出“特色三农”旅游服务项目等,以此培育不同村镇的特色化产业集群与品牌影响力,推动边远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助推贫困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助力精准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结论:

农产品贸易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当前《广东省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支持、强化行业资源整合、激活市场与公共服务主体,为农村电商推广提供资金保障与人才支持,更好地提升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成效。

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模式成为助力农村精准脱贫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与面临的现实问题,围绕完善扶贫政策保障、强化行业资源整合、构建扶贫人才队伍三个层面,探讨了电子商务助力广州市边远地区农村精准脱贫的具体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准脱贫,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黎华辉,文黎明,徐力兴.发展农村电商,助力脱贫攻坚[J].农业工程技术,2018,No.696,(12):54-55.

[2] 马改艳.电商助力农村扶贫:机制、瓶颈及应对[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No.65,(03):57-61.

[3] 周莉莉,苗银家,蔡兰,等.农村电商助力扶贫的作用途径——基于贵州多地的调研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11):319-323.

上一篇:浅谈微型消防站的特点及优势下一篇:基于Activeworlds的虚拟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