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2024-05-04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精选十篇)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篇1

1 颈椎人工间盘发展简史

从关节融合术到人工关节置换术, 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巨大成功以及人工腰椎间盘技术的日臻完善, 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 人们开始设计并制造椎间盘假体, 用于恢复椎间盘的粘弹性并试图保留其活动度, 但主要是针对腰椎间盘置换术[6]。1996年Fernstrom[7]报道在椎间盘切除后将不锈钢球置入颈、腰椎间隙的研究结果。术后由于出现不稳和接触面的应力作用而宣告失败。1989年, Cummins等[8]发明了CumminsBristol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 并于1998年报道了其临床应用结果, 18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有16例颈椎关节保持5度的屈伸活动范围, 2例失去活动功能, 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椎间融合与邻近节段退变。但大多数出现并发症, 如断钉、螺钉部分拔出、关节半脱位、吞咽困难等, 此后Cummins-Bristol假体经重新设计, 出现了Frenchay假体, 2002年Wigfield等[9]报道了其初步研究结果, 15例患者神经症状均得到改善, 手术保留了颈椎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 重建了病变节段椎间高度, 术后除两枚螺钉折断,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后来Frenchay假体被Medtronic公司更名为Prestige人工间盘。2007年Mummaneni等[10]报道Prestige ST与ACDF临床结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Prestige ST假体植入后24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假体有效维持了手术节段的运动, 改善了临床症状, 较ACDF减少了二次手术的发生率。2007年7月Prestige假体获得美国FDA认证, Prestige ST是金属—金属的不锈钢结构, Prestige LP是Prestige颈椎人工间盘的第五代假体, 由钛—陶瓷复合结构组成, 表面覆盖有一层孔状的钛等离子体涂层以利骨长入假体内。20世纪90年代, 美国神经外科医师Vincent Bryan设计出了Bryan假体, 其由两片钛合金外壳和中间的聚氨酯髓核组成, 和Prestige假体一样, 是非限制性假体, 呈凸起多孔状的钛合金外壳, 可使骨质长入。Goffin等[11]最早对其安全性及功效进行了试验性评估, 结果60例患者6个月的临床成功率为80%, 30例患者的1年成功率为90%。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甚至双节段的置换手术也能维持较好的颈椎运动功能, 改善症状[12]。法国的Thierry Marnay博士设计发明了Pro Disc-C假体, 其最初用于腰椎间盘置换术, 为半限制型假体, 由两块钴铬钼金属板和中间的超高分子聚乙烯内核组成, 金属板外面的两个龙骨便于与椎体终板固定。该假体目前已经获得美国FDA认证, Murrey等[13]报道Pro Disc-C置换组的VAS评分较术前改善, 与ACDF组无差异。术后24个月的神经功能改善率Pro Disc-C置换组为90.9%, ACDF组为88%, 需要二次手术的个体比例Pro Disc-C置换组为1.8%, ACDF组为8.5%,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他们认为Pro Disc-C间盘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临床结果同于或高于ACDF组。美国脊柱外科医师Paul Mc Afee设计发明了PCM假体, 其也由2块钴铬钼金属板和中间的超高分子聚乙烯内核组成, 外涂钛磷酸钙薄膜, 以利于与椎体终板的固定。Pimenta等[14]报道了其最初的研究结果, 53例患者植入82个假体, 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随访, 优良率分别为80%、90%和90%, 仅1例术后3个月发现移位4mm, 但无需翻修手术。Cervi Core假体是一种半限制型、金属—金属界面的鞍状结构, 有龙骨可以锚定在椎体终板, 这种假体可以在侧弯时提供不同的运动。Baaj等[15]报道了其实验室测试结果有效的保留了颈椎的运动范围。

2 应用现状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假体主要有5种:Prestige假体、Bryan假体、Pro Disc-C假体、PCM假体、Cervi Core假体。一些学者报道其临床结果显示较ACDF有更好地神经症状改善, 更少的并发症发生[10、13、16~18]。2009年, Kim等[19]报道了一项关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与ACDF的对比研究, 51位患者植入63个Bryan假体, 其中单节段植入39例, 双节段植入12例, 平均随访19个月, 54位患者接受ACDF手术, 单节段融合26例, 双节段融合28例, 平均随访20个月。随访发现假体置换组与AC-DF组术后神经症状均获得改善, VAS与NDI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但临近节段影像学改变的发生ACDF组是置换组的3.5倍。ACDF组双节段融合患者的临近节段椎体运动度较置换组大。Heller等[16]也于同年报道一个2年期的Bryan假体与ACDF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 其中242例接受Bryan间盘置换手术, 221例接受ACDF手术, 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2年神经症状均得到改善, 置换组较ACDF组颈椎残障功能指数 (NDI) 得到更好地改善, 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 ACDF组为3.2%。置换组重返工作的时间较ACDF组早2周。2010年, Garrido等报道了一个47例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与ACDF的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 置换组NDI由术前的51分降到术后48个月的10分, ACDF组由术前的51分降到术后的16.7分。颈痛的VAS评分置换组由术前的76.2分降到术后的17.6分, ACDF组由术前的80.6分降到术后的28.1分, 上肢痛的VAS评分置换组由术前的78.8分降到术后48个月的10.8分, AC-DF组由术前的77.1分降到术后的21.7分。ACDF组有6例进行二次手术, 置换组仅1例接受再手术, 随访结果显示置换组较融合组有更好地改善。Goffin等[17]报道了Bryan假体的一个4年和6年随访结果, 随访发现术后4年和6年的临床结果与术后1年和2年的结果基本一致。术后4年和6年单节段手术的平均角运动结果为7.3度和7.7度, 双节段手术的平均角运动结果为5.7度和6.0度, 较单节段减小, 但仅6例有与此有关的并发症[18]。Mc Donald等[20]通过对比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术后患者非手术节段的三维运动分析, 发现AC-DF组运动加大, 关节突的剪力增大。他们认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观察是否这些因素将导致临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

3 适应证与禁忌证

3.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

(1) 神经根型颈椎病 (1~3节) ; (2) 颈椎间盘突出症; (3) 前方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 (1~3节) 。相对适应证: (1)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外伤性, 韧带和骨质结构完整) ; (2) 非创伤性结构不稳, 椎体高度降低<5%。

3.2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禁忌证

(1) 先天性颈椎管狭窄; (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3) 后方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 (4) 中度以上颈椎不稳; (5) 骨质疏松; (6) 慢性感染、肿瘤、全身代谢或系统疾病、相关的金属过敏; (7) 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致手术节段畸形[21]。

4 并发症

虽然有文献报道颈椎间盘置换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文献报道最多的是异位骨化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异位骨化与假体型号不匹配、假体位置欠佳、手术指征把握不当、置入技术不过关和患者术前存在的脊椎关节强硬导致的椎间高度下降有关[22]。另外有些学者认为异位骨化与术中骨碎屑残存有关。术后2~3周的非甾体类抗炎治疗可减少脊椎周围骨化的发生率。同时还存在有假体下沉、假体磨损、假体松动、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18、23]。

5 总结

不少研究表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作为一种实用型非融合技术在颈椎退行性疾病较早期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疗效, 但其功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却是有限的, 当颈椎退行性疾病发展至较严重阶段, 融合技术可能仍将是主要治疗手段。另外, 由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应用时间较短, 其长期的随访结果尚很少, 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 篇2

功能锻炼是促进骨康复的重要环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指导病人患肢功能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而且有利消肿、防止肌肉

萎缩及避免关节僵硬等重要作用 现将手术后功能锻炼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早期患肢各关节功能锻炼

1.1髋关节的功能锻炼直腿抬高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方法:直腿抬高患肢保持3~5s,重复做,直到感到疲惫,每日练习做,同时练习绷腿运动,每日2~3次,每次20~30次。

1.2踝关节的功能锻炼踝屈伸及踝旋转锻炼术后即可逐步屈伸足踝部,做到完全恢复时。方法:活动踝部先向一侧转,再向相反方向转,每日3~4次,每次5~6次。每次5~10min。

早期活动早期的坐、立、行走的锻炼。

2.1坐姿坐着或躺着时,避免双腿交叉或盘腿动作,椅、凳、沙发宜稍高,最好有靠背或扶手。大小便不宜用蹲厕,马桶也不宜太低,最好装有扶手,以利起身站立。避免弯腰捡拾地上物品。要保持髋部的外展中立位,以免引起髋关节的脱位。

2.2站立锻炼适用于术后6~7天,注重骨水泥假体使用者,术后患肢可立即逐步负重,非骨水泥假体使用者,术后6周,患肢才可逐步负重。先做站立屈膝活动,将患肢向胸部方向提起,注重膝部不要超过腰部,维持不动,再进一 步行站立外展髋部,把身体挺直,将患肢向外侧举起,然后慢慢放回着

地。

2.3行走锻炼

2.3.1用行走器行走站立锻炼后,即可用行走器行走,方法:先把行走器向前移动一小步,身体向前移动,患肢抬起,让患者足后跟着地,逐渐全足平放在地上,然后再移动健肢,尽量走平衡,逐渐加重患肢的负重。2.3.2带拐杖或手杖行走当没用行走器患者也可以站立及平衡时才可用拐杖和手杖。用行走器助步,帮助患者获得平衡后,然后再用双拐,以后再用单拐,拐杖握在健侧的手中。

2.3.3步行当患者觉得自己扶拐行走已完全获得平衡力的时候,即可弃拐行走,每日2~3次,每次20~30min,以后逐渐调时间和强度,这样

可有助于保持下肢的力量。

2.3.4上下楼梯行走上下楼梯时,患者需要他人的帮助及扶手的支持,每次只能上下一层楼梯,切记“上用健肢,下用患肢”,注重不要上高于14cm的台阶,每走一步一定要握紧扶手,保持身体平衡。

3、完全康复后的锻炼

3.1抗力性屈伸髋的动作方法:双足稍分开站立,伸膝把患肢移向前方,回原地,再将患肢向后伸,回原地。3.2踏车练习此练习在步行练习之后,一般在术后2~3周,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练习时双足踩住踏板,先向前踏再向后踏,当患者觉得稍有力后,一般在4~6周,再加大踏脚的阻力,能骑满圈后逐渐降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的屈伸度。3.3适当的体育锻炼可进行的体育运动包括散步、园艺、跳舞、保龄球、乒乓球、游泳,并保持适量体重。避免对新髋产生过度压力造成磨损的活动,如跳跃、快跑、滑冰、滑水、网球。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篇3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00 例颈椎病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手术前进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气管推拉练习等;手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合理的饮食指导,正确的康复锻炼,出院指导等。结果:300 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未发生护理并发症,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做好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颈椎病;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47-02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植入一个可以活动的装置代替原来的椎间盘,以实现保留病变节段颈椎运动功能,减少相邻节段出现继发性退变[1]。我院在2010年3月~2013年9月对300例颈椎病患者实施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00例,男186例,女114例,年龄34 ~ 72岁,平均53岁,病程:3~8年,病变阶段: C4-5,98例,C5-6,156例,C6-7,46例,临床表现均为颈部不适,上肢麻木、疼痛,反复发作等脊髓和神经受压症状。术前均行颈椎MRI检查,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无手术禁忌症。

1.2手术方法

在全麻下取仰卧位,C 臂X 线机透视定位使颈椎目标间隙处于一条直线上,以病变为中心,经颈前入路显露椎体前方。常规切除椎间盘组织,注意勿损伤上下终板。用中心定位器、角度测量器等辅助定位,用适宜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入并在假体前方置引流管一根接负压吸引球并分层缝合.。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常规准备:(1)对新入院患者介绍病房环境,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2)认真做好入院评估,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术前准备和护理计划。(3)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体质。(4)床上肢体功能锻炼:主要为上下肢肢体伸屈,手足活动,这有利于手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又可增加心搏出量而提高患者手术中对失血的耐受能力[2]。(5) 协助医生及帮助患者完成术前各种检查,及时收集患者的各种检查诊断资料。(6)术前常规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X线摄片、CT及MRI等检查;术前1天进行备皮、洗澡、禁食、禁水等。

2.1.2 心理护理:大部分颈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运用沟通技巧多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采用倾听、移情等方法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掌握其心理变化,及时予心理支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安排手术成功者与其交流更能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2.1.3气管推拉训练: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气管推拉训练指导,说明目的和要求,手指端顺气管侧旁,将气管、食管等内脏鞘持续向非手术侧推移,尽量把气管、食管等内脏鞘推移超过中线,持续5~10秒,然后放松。

2.1.4戒烟:术前1~2周开始禁烟,可以明显减少术后痰量及排痰困难所致的危险,防止肺部感染所致的并发症的发生。

2.1.5练习侧身起卧动作:术后侧身起卧,可以使颈椎受到保护。避免在仰卧位姿势下直接起卧,术前1~2天经过多次练习侧身起卧动作,可以明显减少术后的不适造成的痛苦。

2.2术后护理

2.2.1 监测生命体征:患者返回病房后,给予心电监测6h ,重点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和有無缺氧的表现。若病人出现异常呼吸型态,口唇发绀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

2.2.2 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1) 观察伤口敷料:有渗湿及时更换,若量大,及时报告医师,采取止血措施; (2) 保持引流通畅,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引流管固定的位置要正确、牢固、不可扭曲, 一般术后24小时引流量少于50 ml即可拔管; (3) 观察颈部有无肿胀:检查颈部软组织的张力。

2.2.3体位的护理:全麻术后可以自由体位,颈后可以垫数层软毛巾,给与颈部一定的柔软支持,注意不要使颈后方悬空,否则可以引起强烈的不适感甚至疼痛。4小时后每2小时轴线翻身一次,并观察皮肤情况,预防压疮。拔出引流后便可下床活动。

2.2.4饮食指导:术后4小时可以喝水。无不适感觉,进半流食。24小时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2.2.5 神经系统的观察 :患者完全清醒后应及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将结果与术前对比,判断手术对脊髓功能的影响,如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2.2.6预防并发症:每日用0.9%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口腔护理两次,并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畅通。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和蔬菜,术后遵医嘱行抗生素治疗,术后2周可淋浴,避免伤口感染。

2.2.7功能锻炼:因颈椎病影响脊髓功能,同时也导致肌肉萎缩,术后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积极恢复肌肉力量。上肢的锻炼可行肩、肘、腕的活动及握拳练习;下肢的锻炼可行直抬腿、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踝关节背屈、跖屈、足趾伸屈,内旋,外展等活动,术后1~2周,伤口无疼痛感,可行颈背肌锻炼。康复计划必须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

2.2.8 出院指导:对出院患者进行复诊宣教,指导患者继续行在院内所指导的功能锻炼,并进一步进行较精细的活动,术后颈部围领保护一周,摘除围领后可做头部轻微活动,保持头部尽量上仰的正确姿势;睡眠时枕头高度适宜,颈部防止受凉;半年内不提重物,禁止剧烈运动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进行多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术后3~6个月注意乘车安全,防止颈椎骤然过屈过伸;预防感冒。

3 结果与讨论

本组300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双上肢麻木与疼痛症状消失,四肢肌力逐渐接近正常,术后第一天 即可下地行走,重要的是术后一周后不再需要配戴围领,颈椎活动度接近正常,防止邻近椎间隙的应力集中和加速退变。

颈椎病导致肢体麻木、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颈椎间盘置换技术的开展,为治疗颈椎病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同时由于加强了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使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敏,陆秀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 (24) :3141.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篇4

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 男4例, 女6例, 年龄40~68岁, 平均54岁, 病程5个月~8年, 均有不同程度肢体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碍, 其中脊髓型颈椎病8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 病变节段位于颈3~7, 单节段病变7例, 双节段病变3例, 相应硬膜囊受压, 颈髓变性, 均采用了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 术前、术后给予细致周到的护理, 取得满意的效果, 没有发生压疮, 吞咽困难等并发症。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本组病例病程最长达8年, 经牵引、理疗、对症治疗, 病情不见好转, 而且症状不断加重, 如果手术又担心手术失败加重病情, 产生焦虑与恐惧。我们向患者解释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优越性、手术方法、注意事项。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 或同病房患者的现身说法。主动与其交谈,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满足心理需要, 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2.2 术前适应性训练

由于手术时间稍长, 必须帮助患者提高耐受能力[1], 协助患者练习仰卧位, 两肩胛部垫1个枕头, 使颈部稍后伸, 但不要过度后伸, 以免加重症状, 直至坚持1~2h;为了适应手术中的牵拉, 指导患者用自己2~4指的指腹将气管及食管持续地由右向左侧推移过中线, 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至30~60min, 患者训练时注意切勿损伤皮肤。指导患者练习床上进食、床上大小便, 防止术后发生进食呛咳和尿潴留。

2.3 术前准备

除常规处置外, 术前备好颈托, 术晨给予清洁灌肠, 避免术后便秘。术前半小时静点抗菌素, 确保术中有效浓度, 术中在麻醉下行无痛留置导尿。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护理

患者术后当天要采取仰卧位, 保持颈部制动。搬动患者时应用颈托固定颈部, 以保持颈部中立位。侧卧位时, 颈部垫软枕, 避免过度屈伸和旋转, 保持头、颈、肩、躯干成一条直线, 至少要2人翻身, 在肩、背、臀、双下肢垫大靠枕, 维持体位, 使之舒适。

3.2 生命体征及切口的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 尤其是呼吸与血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如有变化及时汇报医生。由于术中牵拉刺激气管, 术后喉头水肿, 均能导致呼吸困难[2], 甚至窒息死亡。患者术后持续低流量吸氧吸入2~3h, 雾化吸入, 每日三次, 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5mg静点。必要时我们在床边备吸痰机、气管切开包等;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鼓励患者多做有效咳嗽, 每2~3小时协助翻身拍背, 清除咽部分泌物, 术后24h, 病情稳定, 给予半卧位或坐位, 以减轻颈部水肿、改善呼吸。严密观察伤口及引流, 若引流量过多, 颜色鲜红, 切口敷料外渗液多, 伴生命体征改变或局部肿胀明显, 应及时通知医生。该患者术后24~48h引流液为60mL拔除引流管。术后第二天, 佩戴颈托后下床活动。切口愈合良好, 7d拆线。由于措施得当, 10例患者均未出现呼吸困难。

3.3 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

手术后检查患者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严密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 定时进行唤醒实验。若有变化立即汇报医生.

3.4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6h, 术后3d内给予流食, 饮食温度应稍凉, 不宜过烫。3d后可恢复正常饮食。不宜食用牛奶和豆制品等产气食物, 注意饮食调配, 防止便秘。

3.5 预防各种并发症

有神经损伤的危险, 密切观察有无颈部肿胀, 呼吸困难, 声音嘶哑, 吞咽呛咳, 有的可能是一过性的, 可自行恢复, 如有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术后有脑脊液漏的危险, 应密切观察有无头痛、头晕、血压偏低、恶心、呕吐等症状, 早期引流液为淡血性, 逐渐变为透明清亮的液体。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医生, 对症处理, 同时采取头低脚高位。有深静脉血栓的危险, 卧床期间协助并指导家属向心性肢体按摩, 防止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患者均在24~48h在颈托制动下下床活动, 本组无并发症的发生。

3.6 健康教育

让患者了解每一项治疗的目的及作用, 主动进行功能锻炼, 防止发生肌肉萎缩。一般术后第一天, 进行拇指对指、握拳、伸指训练, 增强手的灵活性及握力, 3~4次/ d, 每次10~20min。第二天即开始相关的被动及主动的肌力训练, 行直腿抬高、足背伸曲、股四头肌等长等张练习, 每日练习3~4次, 20~30min/次。活动量以患者不疲劳为度。术后第3天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 在颈托的保护下, 患者可下床活动, 适度进行耸肩、放松运动, 3~4次/d, 每次10~20min。活动应缓慢进行、循序渐进。

4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外出及坐车时佩戴颈托保护, 防止颈部骤然过伸或过曲;指导患者勿做颈部过度左右扭曲的动作;继续上肢和手功能锻炼, 进一步进行较精确的活动训练;半年内不提重物、禁止剧烈活动或从事重体力活动;指导患者定期门诊复查, 出现不适随时就医。出院后要增加营养, 提高机体抵抗力, 预防感冒, 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妹南, 梅丽娜.13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175-176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篇5

何琳

(泰安市中心医院 骨科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对9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前行相关知识宣教、适应性训炼、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结果

96例患者除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均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诊3个月~1年,效果满意,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在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证。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Abstract: Purpose: To probe the effective tend and protect method of artificial caput femoris replacement at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Methods: Educate with relative knowledgement, trained adaptively、do psychological nursing to the 96 patients before the artificial caput femoris replacement surgery.After the surgery enhance the basical nursing、specific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Results: All the 96 patients healed up and left the hospital except two had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 follow-up for about 3 months to a year, the result are satisfied, the caput femoris are well-behaved.Conclusions: Effective nursing methods at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is the guarantee of reducing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ing success rate of the operation.Keywors: artificial caput femoris replacement;perioperative period;tend and protedt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常用方法, 但因其术后患者卧床时间长, 容易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1]。由于术后并发症较多, 术后护理难度大,因此, 实现医疗与护理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我科自2005年1月~2009年1月, 对96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实施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1月,我科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6例,男30例, 女66例, 年龄29~97岁,平均53.2岁。其中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9例, 股骨颈粗隆间骨折36例, 股骨颈骨折41例。1.2 方法

术前行相关知识宣教、适应性训炼、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2 结果

96例患者除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外, 其余均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诊3个月~1年,效果满意,髋关节功能良好。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相关知识宣教:术前与患者进行交流, 向病人讲述手术的必要性、术后取得的效果、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术后恢复过程中功能锻炼的必要性,有利于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便于术后进行-1

[1]

预防措施:熟知脱位的易发因素,并采取积极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是防止髋关节脱位的关键。①术前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指导患者合理进行功能锻炼,防止肌肉委缩,保证手术后足够的肌肉张力,降低脱位的发生率。②术后正确搬运:患者术后回病房最好3~4人搬运,分别托起患者的头、颈、躯干、下肢同时用力将患者平放于床上,搬运时注意患髋的保护以防假体滑脱。③患肢制动:术后患者取仰卧位,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或外展内旋位(外展30内旋 15),不要过早进行直立活动,禁止健侧卧位,对术后关节不稳定者,适当延长制动时间。④及时应用镇痛药物,以防疼痛肌痉挛致关节脱位。⑤术后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⑥预防伤口感染也是防止脱位造成手术失败的重要措施。3.3人工股骨头假体柄断裂

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术后注意保护置换假体,在日常活动中选择适度运动,避免奔跑、跳跃、暴力和外伤。

3.4 疼痛与假体松动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患髋疼痛率较高,文献报道为32.4%~46%[1]。

预防措施:早期预防措施:①对陈旧性患者应重视骨折后至术前这一时期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确保术前肌力强度。②无论新鲜或陈旧骨折术后均要早期合理功能锻炼。③指导患者早期术后离床活动,待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愈合,髋关节已相对稳定后即可扶拐下床活动,时间以3周为宜。④指导患者术后不宜过早负重,一般术后4~6周待复查X线片后遵医嘱弃拐行走。远期预防措施:远期疼痛预防应重视指导患者出院后合理使用和加强置换关节的保护。根据我们的护理体会提出三点保护措施:①避免重体力劳动和持扛重物。②避免剧烈运动和患肢单腿直立。③尽可能不做下蹲运动和盘腿运动。3.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一般在0.4%~48.4%之间[1,2,3],预防措施:①足踝的主动、被动环转运动: 20次/分钟,2分钟/次,1次/2~4小时。主动环转适用于麻醉作用消失后,或术后疼痛较轻,患者体力较好时;被动环转适用于麻醉作用消失前,患者疼痛能忍,体力较差时,由护士或他人操作。②加强小腿肌肉静态收缩。③腓肠肌电刺激疗法。④按医嘱应用抗凝药物。4 讨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目的是解除患者髋关节的疼痛,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在围手术期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宣教、心理护理,并进行适应性训练,充分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肢体血运,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持正确体位,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毛宾尧.人工髋关节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8~290 2 用文明,徐根贤.手术并发症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24~332 3孙艳艳,田艳艳,孙运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3,9(3):164

º

°作者简介:何琳 女 1966年10月出生

山东省莱芜市人

主管护师

大学本科学历 研究方向:骨科护理。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护理 篇6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最主要用于老年患者及青壮年骨折患者,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行动迟缓,反应减慢,稍有不慎或轻微扭转传导至股骨颈,即可发生骨折,手术是愈后效果较好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病人能较早下床活动,并发症少,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我院近年来对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9年-2011年收治女性患者30人,男性26人,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0岁。住院19天到51天,平均35天。经过悉心护理,均康复出院。

2护理

2.1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诉及意见要求,尽量满足其各方需要。病人急于想通过手术治疗来减轻痛苦,恢复肢体功能,但对手术的安全性有所疑虑,我們需要通过心理护理与病人交谈,耐心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讲解手术原理手术方式,使病人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焦虑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手术及治疗。

2.2术前准备。

2.2.1完成术前各项常规检查,(药敏试验,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排除手术及麻醉禁忌症。术前12小时进食,4小时进水,术前1小时使用抗生素。术前半小时嘱病人解大便,注射术前针

2.2.2手术野准备。术前对手术部位进行备皮,彻底的消毒,无菌包扎。目的是预防伤口处及周围皮肤细菌残留,预防术后感染。

2.2.3术前功能锻炼。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及床上大小便。同时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防止便秘。做好基础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健肢屈伸运动,定期按摩骶尾部,防止褥疮的发生。有皮牵引的病人尽早做股四头肌收缩练习。

2.3术后护理。

2.3.1做好基础护理。手术回病房,去枕平卧6小时,髋关节保持外展位25°,患肢中立位,避免屈曲内收,同时穿丁字鞋。注意伤口渗血,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深静脉栓塞。密切观察血循,肢端感觉及温度,每30分钟巡视一次,如遇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准备。保持各管道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24小时如引流量少于50毫升,通知医师,根据医嘱拔除引流管。防止褥疮的发生,给予床下垫气垫床。耐心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早期活动。鼓励病人做床上深呼吸运动,给与患者高钙,高蛋白,高维生素,多纤维,多饮水,忌辛辣,预防便秘,促进伤口愈合。

2.3.2做好功能锻炼。手术后一周左右,各情况基本稳定,可以行早期功能锻炼。嘱患者做足趾伸展活动以及股四头肌及足背的屈伸活动。预防肌肉收缩以及关节的强直。第二周去除皮牵引,练习床上屈髋屈膝活动。第三周可以下床轻度活动,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根据个人体能由轻到重制定活动计划,适当活动。

2.2.4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继续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根据医嘱按时服药。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及损伤,6到8周左右弃拐自主行走。给予高钙,多维生素,多纤维,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定期门诊随访。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患者58例,纳入标准:X线、CT检查诊断为颈椎病,且病变累及3个以上椎间隙,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排除标准:颈椎畸形,后纵韧带骨化,严重器质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28岁~61岁,平均年龄(40.2±3.2)岁;观察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29岁~60岁,平均年龄(39.8±3.3)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患者均实行侧卧位,全身麻醉。对照组采取颈前路融合术治疗:使用椎体次切出长方形减压槽,解除神经及脊髓压迫后置入椎间融合器,保持与椎体前缘水平一致,钛板固定牢固,缝合切口并放置引流管。观察组采取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确定中线位置和打磨通道,使用磨钻打磨下上终板及椎体后缘,清除后缘骨赘及后纵韧带,彻底减压完成后放入合适的人工椎间盘。2组术后均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术后1 d拔除引流管,3 d后尝试颈椎左右旋转等锻炼。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并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标准(JOA)评价颈椎功能恢复情况[3]。JOA分为主观症状0~9分,客观体征0~6分,无症状15分。JOA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5-术前评分)]×100%。改善率≥75%为优;50%≤改善率<75%为良;25%≤改善率<50%为可;改善率<25%为差。

2结果

2.12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比较观察组平均出血量(182.38±10.46)m L,对照组平均出血量(303.31±12.76)m L,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34.470,P<0.05)。

2.2 2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JOA改善情况优15例,良10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6.21%;对照组治疗后,优8例,良9例,可8例,差4例,优良率58.62%,观察组JOA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24,P<0.05)

2.3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术后出现2例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硬膜外血肿,并发症发生率6.90%;对照组术后出现8例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C5神经根麻痹,2例硬膜外血肿,2例轴性症状,1例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27.5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4.350,P<0.05)。

3讨论

多节段颈椎病以四肢麻木、双下肢活动不灵活、跟腱反射亢进、排便困难、尿潴留及平胸骨角以下浅感觉迟缓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后凸畸形或变直,不同程度的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部分骨质增生,椎间关节退变[4]。相关研究表明[5],颈椎退行性改变是多节段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颈椎先天畸形,不良的睡眠、工作姿势,过度体育锻炼等可导致其发生。对药物治疗、牵引治疗无效的长期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减压、重建颈椎序列稳定性及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但不同的手术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却有较大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JOA优良率86.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2%,差异显著(P<0.05),与薛睿[5]的研究结果类似。提示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创伤程度低,治疗更安全,并且有利于颈椎病患者功能恢复。颈前路融合术可达到彻底减压,重建椎间高度的治疗目的,但根据相关研究显示25%的患者可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颈椎血运减少,代偿活动随之增加。融合的节段越多,邻近节段代偿活动越多,造成术后并发症较多,也不利于患者的远期恢复[6]。人工椎间盘置换可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增强置换节段的活动度,进而有效防止相邻关节的活动代偿性增加,避免因局部应力变化出现骨赘增生及椎间盘退行改变。手术过程未使用螺丝钉、钛板等器械,避免对颈椎的血液供应造成过度损伤,减少术中出血,并且保持了较好的活动度,使患者能及早开展康复训练,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与颈前路融合术相比,人工椎间盘置换是更好的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治疗方式,能减少相邻节段退变情况发生,维持颈椎活动度,并且手术创伤及并发症轻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洪珂,张长江,王明君,等.Activ 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比较[J].中国骨伤,2015,28(11):1026-1031.

[2]姜东杰,顾庆国,王占超,等.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再手术率的Meta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11):1142-1150.

[3]王卫东,王玉强,宋瑞鹏,等.Activ-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和颈椎融合术后的颈椎运动学及放射学改变[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3):659-661.

[4]周非非,孙宇,赵衍斌,等.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选择与异位骨化形成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4):362-367.

[5]薛睿,申勇,王林峰,等.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的早期疗效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2):105-110.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用4具新鲜成人腰椎(L2~S1)节段标本,死亡年龄最小24岁,最大46岁,平均32.5岁。入选标准:均为意外死亡患者,经过腰椎正侧位X线摄像检查,排除严重并发症,在标本上下端利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包埋固定;-20℃冰箱中保存,实验前取出室温下解冻。

1.2 实验假体

采用SMH-1型人工腰椎间盘(国家专利号:97243345)。由一块由高分子聚乙烯加工制成的塑料滑动人工髓核与两块钛合金属上下人工终板组成。本实验将应用7 mm高度的塑料髓核材料与L4/5型号金属终板对测试成人腰椎标本进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与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操作。实验前室温下解冻腰椎节段标本24 h,利用L4/5节段运动单位作为手术节段,从而测量上邻近L3/4腰椎测试节段椎间盘的上下腰椎软骨终板的应力情况,制作具备可靠性良好的邻近节段腰椎终板实验模型。

1.3 实验方法

在本实验中,笔者把邻近节段腰椎终板实验模型的测试操作通过均分为4个终板应力测试定点,将标本固定于应力测试仪器,模拟脊柱在体运动时轴向后伸、前屈、压缩、左侧侧弯和左侧转旋5个不同生理运动,利用压力传感器对腰椎终板表面各个应力测试点进行加载测量应力情况。

1.4 手术方法

邻近L3/4节段腰椎终板盈利标本分别依按正常腰椎间盘、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顺序进行测验比较应力情况。

1.4.1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入路同标准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清除残余肌肉与脂肪后,显露L4/5节段的黄韧带和椎板,明确定位手术椎板间隙,利用组织钳紧密夹住间隙处黄韧带,从内侧沿椎板附着处切开黄韧带,将黄韧带与硬脊膜推向前方,切除黄韧带,然后进入椎管。向上和向下咬除邻近部分黄韧带、椎板,显露硬膜囊与神经根前方的后纤维环与纵韧带,切开后纤维环与纵韧带,用合适的髓核钳摘除椎间盘内髓核组织,从而制成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模型。

1.4.2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采用全腰椎间盘切除并行SMH-1型人工腰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手术操作,手术入路步骤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用圆头锉、刮匙、咬骨钳完全切除前方椎间盘组织,直到软骨终板,利用椎间撑开器撑开椎间隙然后切除椎间盘组织,修整刮除椎间隙内上下软骨终板达骨性终板,选择L4/5型号金属终板及7mm高度的塑料髓核材料的SMH-1型实验假体,撑开椎间隙,确认实验假体位置和椎间隙高度恢复理想后,缝合纤维环舌瓣,制成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模型。

1.5 统计学方法

测试获得的腰椎终板应力数据结果均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个应力测试定点间的应力差异分析,两两比较分析采用SNK法检验,检验方法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统计,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应力变化

在置换术中,笔者测得轴向压缩下邻近节段终板平均最大应力均显示有所增大,与腰椎间盘正常状态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少于腰椎间盘摘除术(P<0.05)。终板测试定点应力差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图1。

2.2 多因素分析

笔者在多因素的方差分析统计结果,提示邻近节段应力测试定点、终板类型以及手术方法等不同的变异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腰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分布在腰椎骨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椎神经,从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5]。腰痛是大多数本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少数患者只有腿痛而无腰痛,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患者一定会发生腰痛。还有一些患者先出现腰痛,一段时间后出现腿痛,同时腰痛自行减轻或消失,来就诊时仅主诉腿痛。痛多为刺痛,常伴有麻木、酸胀的感觉节段退变性疾病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6]。同时目前对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能够有效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性病变的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且尚未见相关课题研究报道[7,8]。当前有研究提示术后超出90%的患者在其上邻近节段出现退变症状,在下邻节段则无症状发生,表明退变症状是腰间盘术后比较常见与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上邻近节段[8]。但是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融合内固定术后,下邻近节段却更容易发生退变[9]。而腰椎终板是十分重要的腰椎椎间盘构成组织,无论是在椎间盘本身的传递应力载荷等生物特性起明显影响作用,还是紧密邻接椎体与椎间盘之间的解剖位置密切关系上有着必然性的影响关系[10];另外,腰椎间盘是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导致疼痛的主要部位,当椎间盘退变及功能减退后,过度负荷会转移至其相邻结构[11]。本文结果显示轴向压缩下邻近节段终板平均最大应力均显示有所增大,与腰椎间盘正常状态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少于腰椎间盘摘除术(P<0.05)。邻近节段应力测试定点,终板类型以及手术方法对对邻近节段腰椎终板都有明显的生物影响。也就是说,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后邻近节段结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可能对其长期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之,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邻近节段终板应力负荷明显小于腰椎间盘摘除术,可有效地预防上方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对邻近节段腰椎终板的生物影响。方法 选用4具新鲜成人腰椎(L2~S1)节段标本,采用SMH-1型人工腰椎间盘实验假体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操作。所有邻近节段终板模型标本选择正常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然后进行轴向压缩运动测验。结果 轴向压缩下邻近节段终板平均最大应力均显示有所增大,与腰椎间盘正常状态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少于腰椎间盘摘除术(P<0.05)。邻近节段应力测试定点,终板类型以及手术方法对邻近节段腰椎终板都有明显的生物影响。结论 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邻近节段终板应力负荷明显小于腰椎间盘摘除术,可有效地预防上方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值得推广应用。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25例, 男性4例, 女性21例, 年龄56~79岁, 平均年龄68.2岁;病种: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 骨性关节炎18例, 创伤性关节炎2例。其中左侧9例, 右侧6例, 双膝10例。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 因膝关节长期疼痛、功能障碍, 使患者对手术的期望值增高, 同时又担心手术效果不理想,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紧张、恐惧和矛盾的心理。故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 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最新进展、成功病例, 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1.2 身体状况评估

了解患者全身情况、用药史、过敏史、手术史、既往史, 术前有合并症者要积极治疗, 高血压应控制在15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10mmoL/L以下, 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在术前逐渐减量或停用。

2.1.3 患者的准备

(1) 术前2周戒烟; (2)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预防术后尿潴留和便秘; (3) 教会患者使用拐杖和助行器; (4) 指导患者下肢肌肉训练, 讲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5) 教会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方法, 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6) 嘱患者术前12h禁食, 术前4~6h禁饮, 以防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2.1.4 皮肤准备

观察膝关节周围皮肤状况, 有皮肤破溃、化脓感染灶、皮肤病等需治愈后方可手术。术前1天备皮, 剃除术区汗毛, 肥皂水清水清洗后用碘伏消毒无菌巾包扎。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按硬膜外麻醉后常规护理。术后去枕平卧、禁食水6~8h, 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膝中立位, 膝屈曲15°~30°, 膝关节上置冰袋冷敷, 以减少关节腔积血及膝周肿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给予心电监护, 每15~30min观察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一次, 待生命体征稳定后改为1~2h监测1次。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感觉、运动及肿胀情况,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2.2.2 引流管及切口的护理

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 如有渗出应及时协助医生换药, 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切口置负压引流管, 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并妥善固定, 观察并记录颜色、性质、量, 及早发现出血症状。必要时挤压引流管每一小时一次以免因引流不畅而发生感染。引流管一般放置24~48h, 引流液≤50mL可考虑拔管。

2.2.3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 它可直接影响到手术关节的功能恢复。应指导患者采取一些预防或减轻疼痛的方法, 如深呼吸、想象、放松、听音乐等, 必要时给予镇痛药镇痛。条件允许时可使用连续性镇痛泵, 定时定量静脉均匀地注入镇痛剂。

2.2.4 饮食护理

术后6h可进少许清淡半流质饮食, 不宜食产气食物, 如牛奶、糖类食物等, 防止腹胀。因麻醉药物因素, 不宜进食油腻食物, 防止恶心不适。术后第二天, 患者进食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增强机体免疫力。给予高纤维素食物, 防止便秘, 提倡少食多餐, 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2.2.5 生活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整洁, 空气清新, 温湿度适宜。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皱褶。加强皮肤护理, 协助患者翻身拍背, 按摩骶尾部, 预防压疮。加强会阴部护理, 每天用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 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日饮水1000~1500ml。

2.3 防治并发症

2.3.1 血管与神经损伤

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状况及感、知觉情况。如有肢端麻木、肢体疼痛及血运不佳等情况, 应立刻汇报医生, 明确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 如为敷料压迫, 应松解敷料;如为矫正畸形时牵拉所致, 应屈膝20°, 以减少对血管、神经的牵拉和压迫, 遵医嘱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应用。如发现腓总神经牵拉伤, 术后锻炼时应注意尽可能避免进一步牵拉腓总神经, 以免影响今后的康复。

2.3.2 下肢深静脉栓塞

由于老年患者多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心肺功能不全, 以及下肢静脉曲张, 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高达11%~33%[3]。故应严密观察患肢有无浅静脉曲张、皮张力增大、下肢不明原因肿胀、肢端紫绀、感觉减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下降等情况。术后可给患者穿特殊的长袜或膝关节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保护, 指导家属用手捏患者的小腿以起到静脉泵的作用,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以减少血栓发生的危险。必要时给予抗凝剂如服用小剂量华法林阿斯匹林或低分子肝素钙肌注。

2.3.3 术后感染

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通常将导致切除性关节成形术、膝关节融合术等严重后果[4]。关节持续疼痛或静息痛、活动时加重, 体温持续升高, 关节肿胀、充血, 都提示有感染的存在。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一般为术前3d、手术前1~2h以及术后3~5d。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尽量保护软组织, 减少组织创伤, 缩短手术时间。尽早拔除导尿管等可能导致感染的插管。

2.3.4 其他

由于老年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存在, 膝关节置换术后, 骨质缺血、吸收, 容易发生肢体松动、下沉, 甚至假体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受到手术的袭击, 也将发生全身与局部生理、病理变化, 这也是不容忽视的[5]。

3 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锻炼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关节功能的恢复。待麻醉消失后, 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

1) 术后1~3d由于患者比较虚弱, 伤口疼痛明显, 主要进行被动练习, 患肢做由足及大腿的按摩和屈伸踝关节的锻炼, 每小时进行3~5min, 以促进血液回流, 防止血栓形成。

2) 术后4~14d患者疼痛已明显减轻, 体力逐步恢复, 可由被动练习逐步过渡到主动练习, 主动伸屈踝关节和趾间关节, 进行股四头肌, 腘绳肌的等长收缩, 促进膝关节的活动。也可用持续被动运动活动器 (CPM) 活动膝关节, 活动范围从30°开始递增, 每日2次, 每次30~60min, 速度从每分钟1~2次开始并逐步增加, 关节活动度可达90°或以上[6]。

3) 术后2~6周继续进行上述功能锻炼, 并逐渐增加练习的时间和频率。要加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训练, 患者可双下肢轮流做直腿抬高运动, 反复多次循序渐进。

功能锻炼期间注意事项: (1) 护理人员每日训练前询问患者情况, 如有无局部不适, 以了解运动量的大小。 (2) 训练应遵循个体差异原则、全身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3) 为预防假体松动, 告知患者术后2个月避免坐矮椅, 体胖者劝其减肥, 避免跑跳、背重物等活动, 大小便时, 马桶高度相当于小腿长度。

4 出院指导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大部分时间在患者家中, 出院时根据患者及家属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运用恰当、适合、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方法进行指导并示范。在练习膝关节伸屈运动的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这样, 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 同样可使全身得到锻炼。逐渐增加活动量, 避免活动过量造成关节肿胀积液。行走时患者应使用拐杖或习步架来保护膝关节, 并注意以小步走动来转身, 避免扭转膝关节, 10周后弃拐。每晚保持充分睡眠,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激动和感冒。出院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1次, 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关节局部不适随诊。

5 体会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 它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以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但如果术后康复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不得当, 膝关节伸屈度往往不满意。由于人口进入老龄化, 老年人因其各方面机能的衰退, 许多急、慢性疾病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率很高, 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基于年龄的关系, 手术危险性也会增加, 因此, 做好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 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对老年患者提高手术疗效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摘要:探讨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对25例患者根据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要点进行围术期护理, 尽早实施康复训练指导, 积极预防并发症,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及精神上的支持。25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 无感染发生, 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规范的康复训练、详细的出院指导, 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关节功能。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参考文献

[1]朱通伯, 戴剋戎.骨科手术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黄志强, 金锡御.外科手术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张兰, 高时榕, 张明梅, 等.人工膝关节换术的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 2003, 31 (10) .

[4]卢世璧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 (第9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67-628.

[5]李艳菊.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及康复训练[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 2004, 2 (4A) :465.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的护理配合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 女3例, 男1例;平均年龄71.6 岁;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3例, 三部分骨折伴有脱位1例。术前除常规病史采集及肩关节影像学检查。手术前行模板测量, 估计假体的大小、型号, 包括插入深度。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讨论

术前 3 d 参加术前讨论会, 由主管医生介绍病人病情、手术体位、手术方法, 说明所需的特殊器械, 以便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术前访视

术前1 d熟悉病历后访视病人, 病人承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手术能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 多数病人都愿意尽快手术。但由于该手术费用较高, 术后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 病人存在着顾虑和恐惧的心理。而且对手术不了解, 担心安装假体后功能恢复和远期效果, 生活能否自理。护士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介绍手术的目的、原理、效果、术后康复过程, 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 使其在平静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主动配合手术;耐心介绍手术室一般情况, 使病人对手术环境有所了解, 以减轻对手术的恐惧感、解除心理负担, 树立信心。同时做好家属工作, 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工作。实施各种操作前耐心讲解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 用精湛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 使病人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2.3 物品和手术间的准备

除备齐骨科基本手术器械、敷料外, 还应准备肩关节置换专用器械, 如肩关节用反向拉钩、骨撬、拔头器、截骨定位器、卡尺、动力锯、尼龙线2根~3根、可吸收缝线数根、球形穿刺引流瓶1枚, 骨水泥及骨水泥枪、髓腔冲洗器、无菌生理盐水。手术选择层流手术间进行, 术前1 d进行物体表面消毒, 术前30 min开启空气层流净化系统, 手术间温度保持在22 ℃~26 ℃, 相对湿度保持在50%左右。

3 护理配合

3.1 巡回护士配合

3.1.1 病人及手术部位确认

病人进入手术室时常规查对, 和病人或家属共同确认病人及手术部位, 手术前与主刀医生、洗手护士、麻醉师再次共同核对病人及手术部位。并在下肢建立静脉通路。

3.1.2 麻醉配合

协助麻醉师进行全身麻醉插管, 妥善安放气管导管, 以免术中受压, 插管后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气道压力、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等数值变化。

3.1.3 手术体位

麻醉成功后病人取半卧式“沙滩椅”位, 患侧肩下垫枕。头架选用 L 型为宜, 头托用棉垫垫好, 撕两条宽5 cm、长20 cm胶布, 分别贴于额头和下颌, 将头牢固固定在头托上, 额头和下颌分别垫一块擦皮小纱布用来保护皮肤, 避免胶布直接贴在皮肤上造成皮肤损伤, 两腋窝下垫一软枕, 避免长时间压迫神经血管, 双腿用约束带固定。

3.1.4 术中注意

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手术病人以老年病人居多, 根据老年人生理机能有所衰退, 综合评估, 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手术进程严密观察各种监测指标变化。②避免术中污染, 手术无菌要求严格, 要控制参观人数, 减少人员走动, 以免增加污染机会。在协助医师使用C 形臂机时应督促手术人员注意无菌操作。术毕由巡回护士协同麻醉师共同将病人送回病房, 并与病房护士做好床边交接。

3.2 器械护士配合

器械护士应提前30 min洗手, 常规器械与特殊器械分别放置。根据手术步骤传递适合的器械。显露术野时要提前准备好各种深浅不同的肩关节用反向拉钩、尖头骨撬, 并准备好2根牵引线做牵引。肱骨近端截骨时器械护士备好电锯。扩充髓腔时, 由小到大递髓腔锉扩大髓腔。置入假体柄时, 确定假体型号。备大量生理盐水仔细反复冲洗手术野及髓腔。调和骨水泥至黏稠度适宜后注入髓腔, 安装假体柄, 直到骨水泥完全固化。此时应提醒麻醉医生注意观察病人血压变化及注意失血量的多少。递小刮匙刮除固化在假体周围的骨水泥。置入肱骨头, 根据切除肱骨头的大小准备好不同型号的肱骨头试模。彻底冲洗切口, 准备缝合线, 缝合肩胛下肌及骨节囊前臂, 逐层关闭切口。根据手术步骤传递适合的器械, 术中器械传递快速准确。

4 手术方法

4.1 麻醉方法

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或高位臂丛麻醉加颈丛麻醉。

4.2 体位

病人均采用半卧式“沙滩椅”位, 患肩下垫枕, 铺巾后患肢应能自由活动。

4.3 手术步骤

①做从肩峰中部向远侧沿三角肌和胸大肌间沟的肩关节前内侧纵弧形切口, 于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显露头静脉并向内侧牵开, 三角肌向外侧牵开, 再将深部的喙肱肌肌腱和肱二头肌短腱向内侧牵开, 显露肩胛下肌腱, 外旋肩关节, 于肱骨小结节内侧约1 cm处缝扎后切断肩胛下肌腱。②于结节间沟近端游离肱二头肌长腱, 沿肱骨解剖颈“T”形切开关节囊, 显露肱骨头和关节盂。如大、小结节分离, 则先行钻孔, 引入钢丝或不吸收缝线备用。③沿肱骨解剖颈截断肱骨头并测量肱骨头大小。④按从小到大的原则逐步扩大肱骨上段骨髓腔, 将肘窝朝前, 肱骨假体试模后旋35°插入肱骨髓腔, 以获得140°~145°肱骨颈干角以及肱骨头呈35°~40°后倾角。⑤将肱骨头复位, 检查肩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 观察头盂对合情况, 并在大结节处作一标记, 以便准确插入假体。⑥冲洗髓腔, 置入髓腔塞, 注入骨水泥, 插入肱骨柄假体, 将大、小结节复位扎紧固定在肱骨假体柄近端, 注意清除后外侧的骨水泥, 安装肱骨头假体并复位。⑦仔细修补破损的肩袖, 切口内置引流管一枚另戳孔引出, 逐层闭合切口。患肢贴胸并颈腕悬吊带固定[2]。

5 体会

5.1 无菌操作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无菌要求严格, 应选层流手术间进行手术, 加强手术间空气、墙壁、地面、手术床、麻醉机及监护仪等仪器设备洁净消毒;手术器械采用132 ℃预真空高压灭菌, 确保所用物品绝对无菌;手术医生应穿全身包裹式手术衣, 并合理地安置手术人员及器械台位置;手术过程中显露关节腔前应用无菌巾覆盖关节置换器械, 尽量缩短器械的暴露时间。手术野皮肤要严格消毒, 范围要大, 铺盖无菌敷料要大于4层~6层;术毕按无菌要求包扎手术切口。

5.2 加强病情观察

①手术病人的年龄相对较大,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生理机能有所衰退, 故要综合评估, 在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各种监测指标变化。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手术, 常导致循环容量不足, 引起血压下降, 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 手术室护士要了解手术的进展程度, 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正确计算出血量, 根据血压变化, 随时调整输血输液速度。②骨水泥置入髓腔, 髓内压急剧上升, 造成肺脂肪和骨髓栓塞, 动脉、静脉收缩, 肺血流量增加, 心排血量减少和低氧血症。为避免置入骨水泥和置入假体后的髓内压上升, 髓腔植入塑料管, 以降低髓腔内压力。骨水泥的血管扩张作用和可能产生的肺栓塞、低氧血症是造成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可能原因, 严重的可发生心搏骤停, 手术中应特别警惕, 并采取预防措施。为避免血压降低, 可预防性应用升压药、补充血容量、充分吸氧等。

5.3 正确使用骨水泥

①调配骨水泥前要和术者商定调配量, 待术者处理好骨面, 无渗血、无骨渣、充分干燥, 此时和术者约定开始调配, 要根据骨面大小, 一次调配好足够量。②要严格按聚合体20 g加单体10 mL的比例调配。如果单体放多以后会造成聚合热增加。在骨髓腔内会使骨水泥周围形成坏死层, 增加假体松动的几率。因为聚合的时间不同, 作用的时间也不同, 否则会影响凝固强度。③术者填充好骨水泥, 将人工肱骨头适当前倾插入骨腔内并给予外力加压固定。此时, 护士利用台上剩余骨水泥观察其固化强度, 待骨水泥成为坚硬的卵石状后及时通知术者, 以确定假体固定牢固后方可放开外力。

6 小结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一项对手术技术和手术配合要求极高的复杂手术, 为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手术疗效,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为手术室护士要全面了解病人身体情况, 严格无菌操作, 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并且要熟悉肱骨头置换术的相关知识, 安全、有效的配合手术进行。术中要求洗手护士经验丰富、动作敏捷, 掌握手术步骤及要点, 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 及时准确传递器械, 保证手术能在最短时间顺利进行。另外, 为了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还要严密观察病人情况, 正确判断, 及时处理, 保证手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关键词:肱骨头置换术,手术,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姚振均, 张弛, 陈峥嵘, 等.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 (3) :179-182.

上一篇:网络教学网页设计下一篇:后进生帮教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