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治理

2024-05-06

微生物治理(精选十篇)

微生物治理 篇1

1微生物固定化方法

根据微生物与载体间的结合方式可分为物理性质固定法和化学性质固定法, 物理固定法分为吸附法、包埋法、包络法, 化学性固定法分为共价结合法和交联法[3]。

1.1吸附法

吸附法一般原理简单, 工艺流程适应性广, 并且对微生物细胞或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等优点。但由于某些微生物受自身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性的限制, 有时会使固定好的微生物不能适应固定环境, 以及微生物稳定性较差等缺点。

1.2包埋法

包埋法是将微生物包覆在多聚物等材料内部。该方法对固定化细胞整体活性影响不大, 制作的固定化细胞整体强度高,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由于包埋材料和某些细胞自身特点等的限制, 在进行物质交换的时候由于要克服材料阻力需要更多的能量, 所以包埋载体本身对大分子底物和难溶解底物不适用, 并且起限制作用[4]。

1.3包络法

包络法固定微生物的方法通常以人工合成生物材料为载体, 这种方法兼具吸附法和包埋法优点, 又可以在载体内孔里聚集很多微生物, 增大它们的聚集密度, 而且还可以提升粒子承受水力负荷的能力[5]。

1.4交联法

交联法是利用微生物中的酶分子上的氨基、羟基等与交联剂的官能基团发生反应, 交联形成共价键, 让微生物菌体之间形成网状结构, 达到微生物固定化。常用试剂有戊二醛、乙醇二异氰酸酯。

1.5共价结合法

共价结合法是酶以共价键结合于载体上, 将酶分子上非活性部位功能团与载体表面反应基团进行共价结合的方法。该方法的好处是酶与载体紧密结合, 稳定性比较高, 不足之处就是要用到强烈的反应条件, 会引起酶蛋白的改变, 破坏它们活性中心, 所以得不了活性较高的酶。

2固定化技术载体

理想的固定化载体有无毒、传质效果好、性能较稳定、使用寿命长、价格低的特征。目前常用的有机载体材料如琼脂、海藻酸钠, 无机载体如活性炭、多孔陶珠。无机载体材料大多有成本较低、使用时间长、机械强度高等特征;复合载体是有机载体和无机载体的结合, 它不仅具有了有机和无机共同的特点, 在污水处理领域也得到了很多的使用[6]。

3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污水中的应用

3.1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吴乾著等[7]使用聚丙烯酞胺固定化克氏酵母菌细胞去除电镀废水里的Cd2 +, 将固定好的细胞接种到麦芽汁中, 再加入一定浓度含Cd2 +溶液, 反应一小时, 对Cd2 +的去除率为98.9%;而采用未固定化细胞去除了37.6%。

3.2处理含氮含氨废水

葛文准[8]等通过研究机械强度, 缩水性, 化学稳定性和微生物活性等, 发现海藻酸钠, 聚乙烯醇和丙稀酞胺是较理想的微生物载体。选用丙稀酞胺凝胶为载体固定消化菌的氨氮废水处理工艺中氨氮的去除率为70%。

3.3多环芳烃废水处理

王新等[9]以菲、芘作为降解对象, 根据菌种的生长周期, 对多种菌株进行筛选, 找出降解率最高具有活性的两株菌, 固定化处理后, 72小时内对菲、芘的降解率达到87.8%和49.2%。

4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前景展望

随着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增加, 传统生物处理方法由于处理效率低、成本高等缺点难以满足需求, 所以要使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但目前这类技术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伴随着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不断探究和探索, 很多问题将得到解决,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污水处理以及保护环境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里奥, 崔志强, 钱宗琴, 等.微生物固定化的发展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报, 2004, 27 (3) :125-129.

[2]张蕾, 段连生.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报, 2009, 26 (2) :39-42.

[3]赵长青, 辜海彬, 宋丹, 等.生物固定化技术在制革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皮革科学与工程, 2008, 18 (2) :39-45.

[4]郭雪琳, 王成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 2007, 34 (8) :67-69.

[5]刘蕾, 李杰, 王亚娥.生物固定化技术中的包埋材料[J].净水技术, 2005, 24 (1) :40-42.

[6]谢东海, 韩奇, 唐文浩.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可持续发展.2006 (04) :49-51.

[7]吴乾普.固定化酵母菌细胞去除镉离子的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 1996, 18 (3) :26-19.

[8]赵广慧.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资源与环境科学.2010, 24:79-79.

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物技术评述 篇2

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物技术评述

介绍了国内外采用微生物-生物技术治理废水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重点介绍10个方面:①活性污泥法治理有机废水获取氢能源;②生物膜法治理废水获取凝集剂产品;③用细菌方法治理废水中高毒性致癌物;④微生物方法治理水域漏油污染物;⑤微生物治理水域放射性污染物;⑥清除废弃食用油污染物,研制生物柴油;⑦微生物治理甲基叔丁基醚致癌污染物;⑧用光合细菌净化水质,索取有价值的产品;⑨生物酶制剂用于治理有机废水、污水;⑩微生物治理矿山金属物废水.

作 者:罗明典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刊 名:现代化工  ISTIC PKU英文刊名:MODERN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24(10) 分类号:X172 关键词:生物技术   微生物   污染物治理   产业  

浅析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微生物;环境污染;环境治理;对策建议

引 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根本不能够用肉眼看到微生物,只能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形态、结构简单的微生物。一切微小的生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它不是作为一种概念为存在的。微生物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有效利用世间万物的有机物。不管是在化工产品污染,还是水资源污染,微生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解污染物中的类群。除此之外,在降解类群后,不会容易产生再次污染的现象,从而极大程度的帮助改善环境。

1.微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特点及优势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微生物技术的进步,使得该类技术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有效的被使用。同时,微生物技术所拥有的功能,极大程度的展现了生态环保理念,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处理环境生态问题时,相比其他技术而言,微生物技术体现了巨大优势,即:使用成本低、效率快以及无条件要求等等。所以,微生物技术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高度引起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群体的重视。在众多的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技术已然成为了重要的技术之一,而它的使用并没有特定的局限性,从而成为了环境监测的重要部分。

2.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2.1微生物脱硫。在我国,所拥有的一次性能源之一就是煤炭。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可知,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硫和氧气生成二氧化硫,从而产生了我们所说的酸雨。我国在治理酸雨时,多是采用两中方法,即:物理处理、化学处理。虽然运用两种方法,能够减少一定的酸雨,但是依然会循环污染。除此之外,还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才能有效保证酸雨处理效果。而自有了微生物技术,充分利用微生物技术的优势,从而有效缓解了酸雨的污染,同时还能减少资金的使用。

2.2含硫化氢气体的净化。硫化氢是一种易燃易爆,具有刺激性以及窒息性的有害气体。在社会生活中,硫化氢不仅能够严重污染环境,同时也会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我国针对硫化氢的性质不同,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处理方法。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在众多处理方法中,生物法脱颖而出。并经过不断的对生物法研究创新,逐渐产生使用微生物技术,有效处理硫化氢。

3.在废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3.1利用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能够进行光合反应的原核生物成为光合细菌。在原核生物中,仅仅只有只能细菌不能进行光合反应,即:蓝细菌。相比活性污泥法来说,在处理高污染的化工污水时,使用光合细菌的方法,不仅仅能能节约使用成本、能源消耗,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处理效率。

3.2生物脱氮除磷。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得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来源于,水中含有的物质元素磷、氮。广泛学者不断研究使用生物膜的方法,来消除水资源中的物质元素磷、氮,例如:使用生物硫化床、滤池等系统来消除水体中的磷元素,使用杆菌类、球菌类等来消除水体中的氮元素。

3.3污染物高效降解菌的分离和应用。近年来,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常使用一种生物学技术,即:人工分离选育污染物高效降解菌。特别是在处理高污染、高毒性的污染物时,采用人工分离选育高效菌种,能够有效使其污染物降解。我国在不断的研究降解菌时,获取的一系列方法,例如:聚乙烯醇法、脱色法等。除此之外,还不断研究了如何如何让降解质粒的方法,从而做到全面有效处理废水。

4.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的应用

隨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下,已然引起了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日常生活垃圾。我国处理城市日常生活垃圾主要有三种方法,即:焚烧、填埋以及堆肥化。在这三种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填埋以及堆肥化,同时它们也是一种生物处理技术。而使用焚烧会严重产生环境污染,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采取这种方法。使用生物处理技术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处理日常生活垃圾,并且还不会造成其他污染。

5.环境中其它污染物处理的应用

微生物技术不仅仅能够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污染,例如:水体污染、日常生活垃圾等,同时还能够有效处理高难度的污染,例如:生物脱臭、白色污染等。除此之外,微生物还能够做成一种絮凝剂,从而有效净化水源。

结语

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微生物技术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有效降解污染物中的类菌。但是,针对现在的微生物技术水平来说,需要加大研究微生物净化的高效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从而有效提高微生物技术的降解能力。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来说,我国环境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应该在借鉴外国技术的基础上,应该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微生物技术水平,获得预期的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灵芝.陈志刚..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2]喻泽斌,龙腾锐.桂林桃花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王平,吴晓芙,李科林,胡曰利.应用有效微生物群(EM)处理富营养化源水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4年03期

作者简介:刘娅(1982.01-),女,汉,籍贯:湖北省鄂州市,任环评室主任,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使用微生物肥料对盐碱地的治理 篇4

1 微生物肥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1 微生物肥料对试验样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土壤的容重、土壤的孔隙度、土壤的质地、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土壤的饱和持水量 (表1) 。很多学者都已通过试验证明: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改良土壤容重, 进而改善土壤的质地、土壤孔隙度和土壤自然含水量等土壤物理性质。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 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改善盐碱土的通气、透水和养分状况, 微生物肥料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中和土壤的碱性, 从而有利于盐渍土盐分的淋洗;同时,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能减少蒸发, 起到抑制盐分的作用。土壤中施用有机肥后, 土壤有机体腐殖质数量增加, 对盐分离子的吸附能力加强, 降低盐渍土中土壤盐分的活性;此外, 有机肥料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 降低p H值。

1.2 微生物肥料对试验样地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影响

(1) 土壤自然含水量的测定方法。a.称取土壤样品10.00 (精确到0.01g) , 放入已知重量的铝盒中, 放入烘箱, 在105~110℃温度下烘干至恒重 (约6h) 。b.取出后放入干燥器中内冷却, 一般冷却20min即可。从干燥器内取出铝盒, 盖好盒盖, 称重, 精确至0.01g (劳家柽, 1988) 。

(2) 微生物肥料对试验样地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影响。从此表可以看出, 在根际活动层即15~30cm土壤层, 可以看出施加微生物肥料的紫丁香的土壤含水量比紫丁香 (本底) 和对照紫丁香在旱季分别高出17.10%和37.20%。可见, 通过施加微生物肥料, 能够显著增加旱季植物根际层的土壤的自然含水量。这样即使在干旱无雨的季节里, 也能保证树木对水分的需求, 从而保证树木在旱季积盐期可以正常生长 (表2) 。

(3) 微生物肥料对试验样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土壤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盐量、土壤交换性钠、土壤碳酸根、重碳酸根离子。许多学者通过试验证明施加微生物肥料, 可以稍微降低盐碱地土壤pH值, 降低土壤钠离子含量。

(4) 微生物肥料对试验样地土壤pH值的影响。土壤pH值 (EA-940酸度计) 测定方法:a.取10.00 (精确到0.01g) 风干土样, 置于50mL烧杯中, 假如25mLCaCl2溶液 (0.01mol/L) , 用玻璃棒剧烈搅动, 使土体充分散开, 放置30min使其澄清, 此时应避免空气中有氨或挥发性酸。b.校准仪器, 然后将电机侵入上清液中, 小心搅动, 静置, 待读数稳定后计下pH值 (劳家柽, 1988) 。

2 微生物肥料对试验样地土壤p H值的影响

从此表3可以看出, 在根际活动层即15~30cm土壤层, 可以看出施加微生物肥料的紫丁香的土壤p H值比紫丁香 (本底) 和对照紫丁香在春季积盐期分别降低1.00%和3.70%。可见, 通过施加微生物肥料, 在春季强烈积盐期土壤pH值却降低了, 微生物肥料可以通过降低盐碱地土壤p H值达到改良盐碱土地的目的 (表3) 。

3 微生物肥料对绿化树木的影响

微生物肥料对绿化树木 (乔木、灌木) 成活情况的影响。

施用微生物肥料和没施微生物肥料后, 对绿化树木成活状况进行了调查。

根据乔木的成活情况可以看出, 在杨树选取地中, 对照杨树样地是没有施过微生物肥料的。其成活率只有47.80%, 相比来讲, 施过微生物肥料的小黑杨 (施肥) 和银中杨样地, 其成活率分别为91.00%和83.30%, 远远比没施微生物肥料的样地成活率高。在相同条件下, 对于试样地没施肥的对照, 柳树其成活率为40.20%。相比, 施过微生物肥料的金丝垂柳和旱柳的成活率分别为95.10%和71.80%。可见, 通过施加微生物肥料达到提高绿化树木 (乔木) 的成活率的目的, 保证绿化树木能在盐碱地正常存活。

摘要:从微生物肥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对试验样地土壤PH值的影响及对绿化树木的影响三个角度论述其对盐碱地的治理。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篇5

摘要:白蚁是破坏性很强的社会性昆虫。文章从白蚁的探测和监测、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源物质防治和白蚁信息素的利用技术5个方面综述白蚁防治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展望白蚁未来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白蚁;防治技术;社会性昆虫;Termi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WuQiang(Beijing Agricultural College,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20252291,beijing,102206)

Abstract:ermites are dangerous social insects.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advances of the control techniques of the termites, based on the detection and observation, physical control, chemical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ermite pheromones.The future prospect on the termit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s also outlined.Key words:termite;control techniques;social insect;

白蚁是危害桉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桉树人工栽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白蚁危害亦呈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对桉树这一速生丰产林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此,1996 年以来我们对白蚁危害进行了研究,发现危害桉树的白蚁种类为家白蚁、大头家白蚁、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海南大白蚁、黄胸散白蚁、黑胸散白蚁、歪白蚁、闽华歪白蚁。和大近歪白蚁等 10 种,其中黑翅土白蚁为桉树白蚁的优势种,同时制定出了相应的桉树白蚁控制技术措施及其配套技术现综述如下:

1林业技术措施

1.1造林地选择

杉术及阔叶杂木林地土层深厚肥沃,适于桉树生长。但这往往是白蚁优越的栖息场所,白蚁密度大。在这类迹地上造林,白蚁危害严重。据调查,在杉木迹地营造桉树的蚁害率40%-60%,而马尾松迹地上的桉树蚁害率仅为 10%-20%。此外,造林地背风向阳,也有利于白蚁的孳生。因此,应尽量避免在杉木迹地、背风温暖等区域营造桉树林。若在上述区域造林,则应加强化学防治,清除蚁源。

1.2选择无病虫壮苗

无病虫壮苗是预防蚁害的主要措施之一。这样的苗木栽植后,不仅生长旺盛,而且可以增强对白蚁的抗、耐害能力,避开造林后 2-3 个月内白蚁危害的关键期。1.3整地方式

炼山、全垦型整地,将林地原有的林木、树桩、杂草清除干净,土栖白蚁为了得到食物:会就近危害幼树,造成植株死亡。相反,带状或块状整地保留了部分植被,可使白蚁获得食物,相对减轻对幼树的取食压力。因此,桉树造林不宜炼山和细致整地,应提倡带状或块状整地。

1.4调整造林定植期造林应避开白蚁地表取食盛期

选在 3 月份或更早时间造林为宜,可以避开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的白蚁取食高峰。同时,应选择雨季造林,因为在雨季白蚁对桉树的危害有所减轻,而且苗木也较易成活。

1.5营造混交林规划设计时尽量避免营造纯林

这是因为单一纯林地面杂草灌木较少,白蚁会因缺乏食料,转而危害桉树林。营造混交林,并适当保持部分林地中的多种植被,可减少白蚁对活立木的危害。

1.6抚育管理

从起苗、培植、直到成林 , 都要精心细致。抚育管理中尽可能避免损伤树干、苗根,以免引起林木生长衰弱,进而引起真菌寄生,白蚁取食,导致蚁害加剧。

1.7采伐运输

采伐时伐桩要尽量低,若是择伐则要避免损伤存留木树干。采伐后的原木必须及时运出林外,并加以处理。采伐剩余物要及时清除处理,同时腐朽木、枯立木也要一并清除干净,以免成为白蚁饵木。

2生物防治

2.1保护天敌

白蚁的天敌有蜘蛛、蚂蚁、蜻蜓以及多种禽类、兽类(如穿山甲、针鼹等)。1997 年永安贡川在近山脚处桉树林内有一贡鸡山地圈养基地 , 该片桉树蚁害率仅为 5.2%, 而相邻桉树蚁害率达到 23 . 2 %。许多食虫的鸟类 , 一些爬行动物 , 某些两栖动物和蝙蝠等在白蚁离巢群飞的季节能大量捕食白蚁的有翅成虫和其他品级的白蚁。因而 , 保护青蛙、蟾蜍、益鸟、蝙蝠、燕子、穿山甲等动物对消灭白蚁的繁殖成虫和降低虫口密度 , 抑制白蚁新群体的建立和危害具有积极的意义。

2.2昆虫病原微生物

国内外大量利用微生物防治白蚁的试验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 筛选出的病原微生物中毒力较高的有黄曲霉、白僵菌、绿僵菌等。根据笔者采用白僵菌与绿僵菌对黑翅土白蚁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可知 , 白蚁感染后 15d, 僵死率可高达 100%;林间防治效果不理想 , 白僵菌处理的白蚁死亡率仅达 32.1%, 而绿僵菌却未表现出防效。所以 , 应用白僵菌和绿僵菌防治桉树白蚁 , 尚需进一步的探索。

2.3线虫

线虫作为一种防治白蚁的生物杀虫剂目前已在世界上多家公司生产(thome,1993)。广东昆虫研究所利用新线虫属 Neo α plectama 线虫防治黑翅土白蚁 , 死亡率可达 80%-100%。笔者采用斯氏线虫属线虫 steinernema carpocapsae 防治黑翅土白蚁 , 室内 7 天死亡率达93%;林间投放线虫 15 天后 , 防治效果为 73%。因此 , 线虫防治桉树白蚁 , 是极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新途径。

3化学防治

从 5 年对 30 余种药剂的筛选结果中得知 , 粉剂类福美双、杀虫双等药剂或其混配剂均可替代灭蚁灵 , 水剂类毒死蝉、锐劲特、安绿宝、溴氰菊酯、辛硫·灭扫利等药剂或其混配剂均可取代氯丹。当林地蚁害严重 , 不采取化学防治难以压低虫口 , 或由于某种原因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时 , 应及时利用化学药剂迅速控制蚁害。

3.1预防措施

3.1.1 清除造林地蚁源和孳生条件①诱杀坑诱杀 : 在造林前于荒山、坟山、采伐迹地、次生林地清除杂木荒草和整地的同时,每公顷设 150-300 个诱集坑,坑内堆置劈开的松柴横竖放好,淋些淘米水或红糖水,在白蚁活动季节的 10-15 天,轻揭坑顶,发现白蚁在坑内取食松柴时,用喷粉枪对准蚁体轻轻喷福美双、杀虫双或叶青双粉剂,可控制土栖白蚁发生。②毒饵诱杀 : 种植桉树的林地大部分属纯垦林,在开垦前,原荒山草地上的白蚁多年经营的取食蚁路纵横交错 , 在这种情况下,投放白蚁诱杀包容易很快被取食。因此,大部分山地宜在整地前 1 个月投施。由于某种原因,必须在整地后再投放的山地,因整地时必然破坏白蚁所筑蚁道,所以要待白蚁重新建筑蚁道后,一般为整地后 15 天,再投放白蚁诱杀包。不论在整地前或整地后投施诱杀包,白蚁取食药饵至传播中毒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都应在投放药饵1 个月后造林,以确保其防治效果。

3.1.2 药液灌袋或蘸根利用营养袋造林的桉树苗,可在栽种前用 0.5%-1% 毒死蜱浇灌营养袋,稍晾干后上山造林。裸根苗造林的桉树苗,可用 0.1% ~ 0.5% 毒死蜱乳剂加黄泥适量,拌匀后,将树苗蘸根,晾干后栽种,效果较好,如在药剂中加适量磷肥,促进幼树生长,预防效果更好。

3.1.3 已栽植桉树的保护 已栽种按树可根据植株大小,用直径 2 ~ 5cm 钢针在树的周围一定距离打三角形的 3 个洞,深达树根部,以 0.1% ~ 0.5% 的毒死蜱乳剂灌入。也可在树四周开一浅沟,灌上药水后覆土,形成毒土包围圈,幼树每株用量 500ml,可有效控制蚁害。

3.2灭治白蚁措施

3.2.1 药剂熏杀 在造林后发现白蚁严重危害时,可根据地形特征,挖探沟找出蚁道、主蚁道,将毒死蜱或澳溴氰菊酯、锐劲特等药剂与柴油混配后用喷烟机将烟雾迅速压进蚁巢,使白蚁中毒而死。

3.2.2 毒饵诱杀 灭治桉树林白蚁,若对每株树木逐株处理,较费时费力,最好的方法是诱杀。在树表和地面的白蚁活动处,投放3%灭蚁灵诱饵剂(4g/包)。在林地内地面上15cm×15cm×5cm小坑,将诱饵剂放在堆集的枯枝杂草中间、覆土盖严,引诱白蚁取食,诱杀效果可达80% 以上,可以在蚁害严重的林地内大面积应用。投药以白蚁活动频繁的春、秋季为宜(平均气温25 ~ 27 ℃)。

参考文献

[1] 林树青.浙江省白蚁防治技术发展概述[J]白蚁科技, 1987,(01).[2] 张贞华,李桃生,田保利.新线虫DD—136品系的大量生产及其对白蚁的侵染试验[J]白蚁科技, 1989,(01).[3] 卢川川,谢荣坚,钟浩泉,陈铿.印楝素对家白蚁趋向和取食的影响[J]白蚁科技, 1998,(01).[4] 张大羽,王国华,刘文军,陈海洪.防治白蚁药剂的发展概况[J]白蚁科技, 1998,(01).[5] 卢川川,韦昌华,陈国强,黄立端,尹怀勇.吡虫啉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效试验[J]白蚁科技, 1999,(03).[6] 肯尼斯·格雷斯,王家泗.美国防治白蚁药剂的现状及未来[J]白蚁科技, 2000,(01).[7] 卢川川,韦昌华,李勇,罗伟文,周土智,李飞龙,王新刚.吡虫啉对台湾乳白蚁的触杀毒力测定[J]白蚁科技, 2000,(03).[8] 朱建华.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桉树白蚁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2,(04).[9] 陈红梅.绿僵菌与白僵菌对黑翅土白蚁的室内毒力测定[J]华东昆虫学报, 1999,(01).[10] 韦昌华,卢川川,易叶华.吡虫啉防治台湾乳白蚁的初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4).[11] 谢鸣荣,谢保国,胡远杨,张加敏.林木白蚁病毒复合制剂研究初报[J]江苏林业科技, 1998,(01).[12] 黄珍友,张业光.不同树龄的苦楝对家白蚁的毒力试验[J]昆虫天敌, 1991,(03).[13] 杜桐源,罗钧泽,汤敏玲,陈梅英.黑翅土白蚁的跟踪信息素[J]昆虫学报, 1982,(02).[14] 邓晓军,张珈敏,胡建芳,杨娟,胡远扬.白蚁信息素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 2002,(05).[15] 黄求应,薛东,雷朝亮.白蚁诱食信息素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 2005,(04).[16] 张红兵,李小鹰,戴华国,周秋君.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对三种饵剂的嗅觉行为反应[J]昆虫知识, 2005,(03).[17] 黄求应,薛东,童严严,王维平,雷朝亮.氟虫腈、吡虫啉作为黑翅土白蚁诱杀药剂的效果[J]昆虫知识, 2005,(06).[18] 胡剑,钟俊鸿,郭明昉.物理屏障预防白蚁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昆虫知识, 2006,(01).[19] 黄求应,薛东,丁思悦,雷朝亮.白蚁诱杀剂及其野外施药技术[J]昆虫知识, 2006,(01).[20] 嵇保中,刘曙雯,居峰,董丽娜,宋杰.白蚁防治药剂述评[J]林业科技开发, 2002,(04)

微生物治理 篇6

关键词:水产生物;重金属污染;脱除技术

由于化工、采矿、造船、电镀等行业的发展以及生活污水和“三废”的排放,重金属污染日渐突出。相关报道[1]锦州湾是我国海洋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海洋底质中Pb、Zn、Hg 和Cd严重超标,超出规定值 150 倍之多。导致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高于国家规定标准;温州市7个入海排污口中的重金属铜、铅、锌、镉、汞、砷和铬均有超标,严重影响海洋环境,导致水产品中检测到锌、镉、铜、汞、砷等。这些污染事实表明,环境及海洋中存在的重金属将会对水产生物的质量和产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间接地进入人体从而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那么如何减少重金属对海洋环境及水产生物的污染就成为人类面临的非常棘手的环境问题。

1 重金属污染特征

密度大于6 g/cm3,原子序数大于 20的重金属元素在地壳及岩石中含量低于1%,属于微量元素。除了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外,其它的一些微量元素如镉、钡、银、铅、砷、汞等重金属元素,当其含量过高时,还是会产生毒性的[3]。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重金属自身具有蓄积性强、来源性广以及特有的隐蔽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等特征,这就使存在于生物体中微量重金属产生了毒性。

重金属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重金属化合物,金属化合物具有更强的毒性。如As2O3、Hg的甲基化等具有极强的毒性。其作用机制是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从外部环境中摄取的含有重金属或重金属化合物的食物,经过食物链放大作用,在高能量级的生物体内集中,最终累积在人体中的某些器官,从而引起慢性中毒,严重的甚至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如镉中毒可导致骨痛、病肾功能下降[4];汞中毒可影响中枢神经;砷中毒可引起厌食、末梢神经炎和消化系统紊乱。

2 水产生物受重金属污染概况

2.1 主要水产生物对重金属吸收途径

水产生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用鳃不断地吸收溶解态的金属离子,累积于其表面的细胞中或经过血液运送到生物体内各个器官;二是水产生物在摄取食物时,食物或水体中的重金属及其金属化合物经过消化道进入其体内;三是生物体体表皮肤与水体交换作用也可以吸收重金属及其重金属化合物,贝类和鱼类都可以吸收颗粒态和溶解态重金属以及金属化合物。目前主要研究的水产生物包括菲律宾蛤仔、文蛤、牡蛎、牙鲆、贻贝、真鲷,相关研究报道了其对在重金属富集作用。主要研究的重金属包括 Cu、Pb、Cd、Cr、Zn、Hg 和As等[5-7]。

2.2 重金属在不同生物体不同环境中累积差异

重金属在不同种类水产生物中累积不同,以浮游动植物为饵料的鱼类体内含Cr 和As较高;以腐屑和藻类为食的鱼类中Cr、Cu含量较高;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的鱼类中Zn含量较高;在杂食性鱼类中Ni和Pb 含量较高;杂食性底栖生物主要以海洋底质为饵料,其体内重金属含量要高于鱼类[8];重金属 Cu 在不同生物中累积含量不同,在不同生物中含量顺序为:鱼类<贝类<甲壳类<头足类;而绝大多数水产生物内重金属平均含量依次为:Cd

底栖动物中重金属含量主要取决于沉积物和水中重金属含量[9];生活在中层和表层水中的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取决于以下两点:一是水中重金属含量。水体中重金属含量与水产生物体内累积的重金属含量是具有正相关性的。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越高,水产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越高;二是水产生物在含有重金属的水中的时间。时间越长,体内累积的重金属含量也越高.

2.3 重金属在生物体不同部位累积差异

在同等条件下,重金属在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器官的积蓄累积也存在差异。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累积程度不同源于其对体内的内源性物质的亲和力不同。重金属最易累积于生物体的肝脏和肾脏内。主要是由于肝脏和肾脏能够合成大量的金属硫蛋白,可使重金属迅速大量累积。董志国等[10]研究了文蛤的肝胰腺和闭壳肌的累积重金属能力,发现这两个部位是富集重金属的重要器官。赵卫红等[11]研究了紫贻贝的内脏对Mn、Fe、Cu累积富集能力最明显。Hg在条纹原海豚肝脏中含量比其它组织器官中高。Cu 、Mn、Cd 和Pb四种金属各自在微黄镰玉螺肝脏、食道腺、内脏囊和足中含量最高。

3 水产生物重金属脱除技术

水产品具有较高的食用以及经济价值,但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科学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解决此问题;加强工业三废的处理,加强水产生物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净水暂养等等,但是这些只是改变了重金属存在的位置,并不能有效地提高脱除效果;目前由于对重金属污染途径的认识已初步加深,研究脱除重金属的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脱除方法如下:活体脱除技术以及水产原料及水解液脱除技术。

3.1 活体脱除技术

3.1.1 贝类水产生物净化技术 贝类水产生物由于它移动能力弱以及它的滤食特性,受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目前报道最多的贝类净化方法是贝类暂养净化,它是一种活体重金属净化技术。主要方法是将贝类暂养到静置过的洁净的水环境中,贝类可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将其体内含有的重金属排出体外,降低体内重金属含量从而达到安全标准。但是暂养过程损耗率超过50%,且效果不理想。为了减少贝类中营养成分因代谢损耗而降低进而提高净化效率,相关专家采用了在暂养的海水中添加一些饵料,即添加饵料脱除重金属技术。

3.1.2 添加饵料脱除技术 单细胞的藻料如:金藻,扁藻等是饲养贝类常用的饵料[12]。藻类的细胞壁带有一定量的负电荷。它们可提供羟基、羰基、咪唑、磷酸根、硫醇等官能团,它们与金属离子结合,而且还可以增加贝类的生命力。Bere等[13]研究周丛藻类对铬、镉、铅蓄积累积能力;Aldrichb[14]利用海藻吸附废水中的Cu2+、Pb2+和Cd2+。其吸附量分别为铜:85~94 mg/g、铅:227~243 mg/g、镉:83.5 mg/g。江天久等[15]发明了一种净化双壳贝类中重金属的方法,他们在饲养双壳贝类的水体中多次投放微藻活体,2~31 d净化处理后可减少双壳贝壳内38%~52%的重金属。另有相关研究向投入的饵料中加Vc,Vc的加入有利于水产生物内As和Pb等重金属的排出[16]。因此,可以添加饵料进行重金属的净化与脱除。但由于此方法净化时间短、效率不太高,相关研究者又提出加特定吸附剂。

nlc202309061545

3.1.3 添加生物吸附剂脱除技术

3.1.3.1 添加EDTA Hiraoka等研究加05%的EDTA到海水中来脱除养殖的牡蛎中的重金属,2 d后发现牡蛎中砷的含量明显下降,铅等也有一定的下降趋势,所以EDTA盐能一定程度上净化水产品中的重金属,改良海水水质。有研究表明,当摄入一定量的EDTA时对皮肤、眼睛等有轻微刺激,所以有学者需找一种更为健康的吸附剂。

3.1.3.2 添加海藻胶一金属复合物 Salvatore等研究者用海藻酸钙和合成的海藻酸钙/果胶酸钙(1∶1)凝胶小球吸附养殖水中可溶的铜和镉,研究表明:2%的海藻酸盐和2%的果胶酸盐混合而成凝胶小球混合物对铜的脱除可达到4561%;对镉的脱除可达到40.55%。由此可见,向静养的海水中加入海藻胶一金属复合物有利于贝类中重金属的脱除。

3.1.3.3 添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壳聚糖又称脱乙酞几丁质是无毒的天然营养物质,具有羟基和氨基等官能团,能够与金属离子络合。壳聚糖及其相关衍生物应用于脱除重金属的研究有许多相关报道。许梓荣等采用一种纳米饲料添加剂,其原料含壳聚糖,有效地脱除了重金属,降低了水产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孙继鹏等用COS-Mg 和COS-Ca两种配合物净化扇贝,降低了镉含量,COS-Ree和COS-Zn这两种配合物对镉的脱除效果也较好。

3.2 水产品水解液脱除技术

该技术即把水产品组织制成匀浆液或者酶解液,采用化学、生物和物理等方法,将匀浆液或者酶解液中所含重金属脱除。以下介绍4种脱除技术:过滤脱除、电荷交换、絮凝法以及增加吸附性。

3.2.1 过滤脱除技术 李佰磊等[17]在室温下对酶解液先后过100目和300目筛,然后超滤。超滤前酶解液含铅量为3.917 ng/mL,超滤后用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未检测出铅的含量,故超滤可降低甚至可完全脱除酶解液中铅的含量。因此,过滤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脱除辅助方法,较明显地提高了脱除率。

3.2.2 离子交换脱除技术 离子交换树脂是利用树脂中的离子与稀溶液中金属离子进行交换而提取或脱除溶液中相关离子,是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单元操作。韩怀芬等[18]用交联阳离子淀粉鳌合剂脱除溶解态的重金属,结果表明其对Cu2+、Pb2+的脱除率达到95%以上,对Cd2+ 和Cr3+也有良好的脱除效果。

3.2.3 絮凝法脱除技术 絮凝法脱除原理主要是通过静电吸附、电性中和、架桥、黏附和交联等作用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使微粒聚集成大颗粒,大颗粒受到重力作用沉降而分离。絮凝剂分类可分为有机类、无机类、微生物类絮凝剂;常见的絮凝剂有糕酸、明胶和壳聚糖等。

3.2.4 增加吸附性脱除技术

3.2.4.1 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包括沸石吸附法和活性炭吸附法[19]。沸石呈架状结构,沸石吸附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或表面络合进行重金属的吸附。活性炭吸附其一是通过活性炭表面的离子与重金属离子进行交换;二是活性炭表面与重金属离子的静电作用。

3.2.4.2 鳌合树脂法 鳌合树脂是一种能与金属离子形成具有交联功能的多配位络合物的高分子材料。其吸附原理是通过树脂上的功能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小分子鳌合物,鳌合树脂与金属离子有很强的结合能力。余响林等[20]报道了高吸水树脂对重金属盐溶液的吸附性发现:树脂对单一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顺序为Pb2+>Cd2+>Cu2+>Ni2+,吸附容量依次为331.80、182.82、165.79、23.89 mg/g,体现了其良好的脱除性。

3.2.4.3 络合法 络合法是利用络合剂对重金属的鳌合能力进行重金属脱除。较为常见的络合剂有琥珀酸和柠檬酸。王涛等[21]用柠檬酸提取贝肉中镉成分分析时发现柠檬酸对马氏珠母贝匀浆液镉的提取率达到92.2%。戴志远等[22]把07%~1.0%(体积比)的腐植酸加入到贻贝蒸煮液中发现贻贝蒸煮液中含镉量降低95% 。

4 展望

水产品因其具有味道鲜美、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而近年来水产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间接地污染了营养丰富的水产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我国水生生物污染现状,尽量从源头上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同时也需着手研究新技术,除活体脱除技术以及水产原料及水解液脱除技术外,可尝试多方法联合使用技术提高重金属脱除的效率,这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冬梅,冯军.锦州近岸海域汞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21(3):58-59

[2]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周启星,孔繁翔,朱琳.生态毒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Forstner U.Metal pollution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M].Springer Verlag,Berlin Heiddelberg, New York,1979

[5] 王亚炜,魏源送,刘俊新.水生生物重金属富集模型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12-20

[6] Wang WX,Fisher NS.Delineating metal accumulation path ways for marine invertebrat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J],1999,238:459-472

[7] Roditi HA,Fisher NS,Sanudo-Wilhehny SA.Field testing a metal bioaccumulation model for zebra mussels.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J],2000,34(13):2817-2825

nlc202309061545

[8] 隆茜,张经.陆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海洋湖沼通报[J],2002,11(3):25-32

[9] 张丽洁,王贵,姚德,等.近海沉积物重金属研究及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动态,2003,19(3):6-9

[10] 董志国,李晓英,程汉良,等.海州湾养殖文蛤体内不同组织的重金属富集特性及其安全评价[J].食品科学,2010,31(22):387-390

[11] 赵卫红,陈献稿,费正皓,等.盐城滩涂贝类及其不同组织器官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的初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27(1):76-79

[12] 王昭萍,田传远,于瑞海,等.海水贝类养殖技术[M].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4

[13] Bere T,Chia M A,Tundisi J C.Effects of Cr III and Pb on the bioaccumulation and toxicity of Cd in tropical periphyton communities:Implications of pulsed metal exposures[J].Environ Pollut,2012,163:184-91

[14] Fenga D. Aldrichb. 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s by biomaterials derived from the marine alga Ecklonia maxima J.Hydrometallurgy,2003,73(11):1-10

[15] 暨南大学.双壳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净化方法[[P].中国,20051003601.x.2006-2-22.国家知识产权局

[16] Huang G Q,Li Z R,Zhu C L,et al.Effect of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metal complex on cadmiun removal from oyster Crassostreagigas J Chin Inst Food Sci Technol,2012,12(4):121-125.

[17] 李佰磊,王添娇,王丽,等.树脂脱除扇贝废弃物酶解液重金属的研究 [J].食品工业科技,2013,(14):55

[18] 韩怀芬,陈小娟,褚淑伟,等.交联阳离子淀粉鳌合剂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处理[J].水处理技术,2005,31(4): 45

[19] Cabaldon C,Marzal P,Ferrer J,et al. Single and competitive adsorption of Cd and Zn onto a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J]. Water Research, 1996,(30):050-3060

[20] 余响林,胡正杰,于训民,等.高吸水树脂对重金属盐溶液的吸液及吸附性能[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4):528-531

[21] 王涛.柠檬酸提取贝肉中锡及其提取液中氨基酸组成分析[J].食品与机械, 2012,28(4):77-81

[22] 浙江工商大学.用植酸降低贻贝蒸煮液中重金属的方法[P].中国,200710066983.9.2008-8-8.国家知识产权总局

(收稿日期:2015-03-12)

微生物治理 篇7

水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也造成了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和水资源危机的加剧,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备受全世界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1 我国污水治理的技术环境

在污水治理设备方面,总体技术也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仅为国际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这些污水治理设备仅仅可以满足一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需求。由于处理设备单机产品多,系列化程度低,成套装置生产不足,严重缺乏生产高新生物技术处理设备的能力。我国生产的用于城市污水治理的动力设备,如鼓风机、水泵等,普遍存在能耗较大的问题,造成我国城市污水治理设施的运营费用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城市污水治理产业的发展。[1]

2 我国的污水治理技术

2.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能耗较低,可以回收生物能(如:沼气),污泥产量较低。厌氧微生物可以对好氧微生物所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进行降解或部分降解;对温度、p H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但整体来说,经厌氧生物处理的出水,水质较差,需要进一步利用好氧法进行处理,伴随气味较大,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理想。

2.2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常用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有三大类: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膜生物反应器工艺。

(1)活性污泥法工艺。活性污泥法主要包括传统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技术、氧化沟技术、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技术(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和AB法污水处理技术。SBR法的工艺流程简单,且造价低,主体设备只有序批式间歇反应器,无需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初沉池也可省略。具有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可根据水质和水量情况灵活运行,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2](2)生物膜法工艺。污水的生物膜处理技术既是传统的,又是发展中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迄今为止,属于生物膜处理法的工艺有生物滤池(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曝气生物滤池(BAF)、生物接触氧化、纯氧生化处理等。生物滤池是早期出现、至今仍在研究、发展中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而后三种则是近几十年来开发的新工艺。(3)膜生物反应器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是二十世纪未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膜分离技术和活性污泥生物技术的结合。它不同于活性污泥法,不使用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而是使用中空纤维膜替代沉淀池,因此具有高效固液分离性能,同时利用膜的特性,使活性污泥不随出水流失,在生化池中形成超高浓度的活性污泥浓度,使污染物分解彻底,因此出水水质良好、稳定,出水细菌、悬浮物和浊度接近于零。生活污水处理后可直接回用,在污水处理方面具有传统工艺所不具备的优点。

2.3 污水的自然处理技术

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的生态系统如土地、湿地等,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我国在“七五”期间就已经对废水土地处理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八五”期间又列入了国家攻关重点项目,这也为我国推广应用土地处理系统创造了条件。[3]

3 PLFA方法分析曝气生物滤池微生物的研究

3.1 PLFA方法在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分析中应用

在现有的关于水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中,PLFA一般只能定性的、粗略的区别革兰氏阳性、阴性、好氧细菌、厌氧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很少能用来定性的测量指定种属的微生物。目前,只有少数几种PLFA生物标志物可以指示某些种属的细菌,如硫酸盐还原细菌等。地下水中原生动物的PLFA标志物的发现有助于了解深层含水层中微生物食物链结构和微生物的活性,在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

3.2 PLFA方法在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分析中应用

江、海等沉积物的微生物区是由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它能够完成主要的矿化反应,这对营养元素的循环和大部分深海食物链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使用PLFA谱图分析方法能够获得有关沉积物中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信息,沉积物样品可以不进行处理,也可以是冷冻或冻干的。PLFA法在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对污水治理技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生命要素之一。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尤其是水污染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体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严峻的水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大力进行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同时由于我国经济水平尚不发达,更迫切需要我们研究、推广和应用处理高效、投资节省、运行低耗的污水处理新技术。

参考文献

[1]郭险峰.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探[J].中国环保产业,2008,56(3):18-21.

[2]朱雁伯.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和规划[J].中国环保产业,2008,54(1):32-35.

[3]洪大用.当代中国环境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9(8):11-17.

微生物治理 篇8

地下含水层被三氯甲烷等氯代烃类物质所污染已在世界许多地区成为普遍现象,大量有机氯代化合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中,造成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三氯甲烷是一种挥发性有机氯代烃,其普遍应用导致对水体的污染,同时乡镇化工行业含三氯甲烷污水的排放也是三氯甲烷污染水环境的一个重要来源。在美国EPA优先控制的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和中国环境优先监测的和控制的有机物中,三氯甲烷均位于前列[1]。由于其在自然界中降解缓慢,环境危害周期长。因此三氯甲烷等有机氯代烃污染治理技术成为当今全球地下水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针对地下水中氯代烃的降解,国外起步较早,一些技术也已较为成熟。如铁屑腐蚀电池原位修复技术[2]。国内在这一方面起步虽晚,但也取得许多重要的成果,处理技术逐渐完备起来。例如表面活性剂改性岩矿材料处理技术[3]、零价铁现场恢复被污染的地下水处理技术[4]、地下水氯代烃格栅处理技术[5]、Ni/Fe双金属处理系统[6]、可渗透反应墙技术[7]以及超声波法[8]等等。以上技术均是基于非生物方向进行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环境因素、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9]。研究表明,卤代脂肪族化合物,包括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烷、四氯乙烷和四氯乙烯,在下水道污泥和厌氧地下水中的产甲烷菌混合培养中可以被还原脱氯[10]。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厌氧条件下驯化筛选出降解三氯甲烷的混合菌群,并投入地下水净化模拟装置进行治理实验,为三氯甲烷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技术提供研究基础。

1 实验材料

1.1 化学试剂

CHCl3(色谱纯)、CS2、CH3OH、C6H12O6、NH4C1、KH2PO4、CaC12、Na2CO3、MgSO4·7H2O、FeC12·4H2O、CoC12·6H2O、ZnSO4·7H2O、CuSO4·5H2O、NiSO4·6H2O、MnCI2·4H2O,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实验仪器

厌氧培养箱、GC122气相色谱仪、电子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箱、恒温箱、低速离心机。

1.3 仪器条件

气相色谱仪:柱温60℃,气化室150℃,FID检测室150℃。载气:高纯氮气,流速40 mL/min;氢气0.07 MPa;空气0.07MPa。

厌氧培养箱:驯化温度34.5℃,混合气体配比N2∶H2∶CO2为85∶10∶5。

2 实验方法

2.1 厌氧脱氯微生物的培养与驯化

2.1.1 厌氧微生物来源

用于培养驯化厌氧微生物的厌氧污泥取自某市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池。

2.1.2 培养方式

菌种培养采用静置间歇方式。将取回的厌氧污泥稳定一段时间,作为适应期。然后加入无机盐培养液,放入厌氧培养箱,以配比为N2∶H2∶CO2=85∶10∶5的混合气体恒温30℃培养。

城市污水厂厌氧污泥含有大量厌氧微生物群,但其中脱氯菌种并非优势菌群,因此要对培养好的厌氧污泥进行驯化,对其进行淘汰和诱导,不能适应环境条件和所处理水质的微生物被抑制,具有分解含氯有机物活性的微生物得到发育,并诱导出能利用含氯有机物的酶体系。培养和驯化具有一定有机联系。培养的过程中投加营养元素和目标污染物,也对微生物起到一定的驯化作用。而在驯化过程中,脱氯微生物数量也会增加,所以驯化过程也是一种培养增殖过程。

2.1.3 驯化方法

驯化实质是一种微生物种群的定向富集过程,即能利用目标污染物的微生物种群逐渐壮大,不能利用目标污染物的微生物则在群体中逐渐消失。同时由于污泥是多种微生物的共生群,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可以发生基因交换,这样可以同时培养出能降解其还原脱氯产物的细菌,使三氯甲烷发生完全矿化,使其对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小。

某些有机物在其生物降解过程中不能作为微生物的惟一碳源,而只能依靠另一种有机物作为碳源与能源的前提下才能被降解的现象,称为共代谢。其中外界提供的碳源称为一级基质,用于微生物细胞增长并为微生物细胞活动提供能量。被共代谢的物质称为二级基质,不用于微生物细胞增长,也不能为微生物细胞活动提供能量。在共代谢过程中,微生物既不能从基质的氧化代谢中获取足够能量,也不能从基质分子所含的C、N、S或P中获得营养进行生物合成。

驯化在6种不同基质条件下进行:(1)以三氯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2)加入甲醇为共代谢基质;(3)加入葡萄糖为共代谢基质;(4)加入乙酸为共代谢基质;(5)同时加入甲醇、葡萄糖为共代谢基质;(6)同时加入乙酸与葡萄糖为共代谢基质。

将培养瓶编号(1~6号),每瓶装入200 ml无机盐培养液,再加入50 ml培养好的污泥,放入厌氧培养箱中,调节箱内温度为34.5℃。在预定的时间严格按照厌氧操作程序在6个培养瓶中先加入定量三氯甲烷,再分别加入基质:其中1号瓶作空白参比,2~6号瓶分别加入3 g葡萄糖、1 ml甲醇、1 ml乙酸、3 g葡萄糖与1 ml甲醇、1 ml乙酸与3 g葡萄糖。

2.1.4 脱氯微生物富集与分离实验

在500 ml蒸馏水中加入蛋白胨5 g、牛肉膏1.5 g、氯化钠2.5 g,经加热、调pH值、过滤、高压蒸汽灭菌,制成培养基。分别从驯化瓶中用无菌吸管吸取10 ml液体注入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中,然后置于厌氧培养箱中进行富集培养。定时取样用显微镜观察菌种形态变化。

待瓶中菌落体积不再发生变化,对培养基混合溶液进行离心分离,使混合菌群与培养基分离。因本实验主要考察三氯甲烷在厌氧条件下的降解效果,故不需将菌群进行纯种分离。

2.2 三氯甲烷的微生物治理实验

微生物治理模拟反应器为玻璃柱,柱内径3.0 cm,柱高27cm,柱内由下而上层分为砾石、碎石、细沙,以作挂膜介质。目视1~6号培养瓶菌落生长情况,1号和4号菌落生长缓慢,弃之不用,将驯化效果较好的其他四组离心分离,将得到的混合菌群分别注入4组模拟装置,启动恒流泵,采用逆流循环方式,流速由恒流泵控制。定期采样由气相色谱仪分析得出三氯甲烷含量。实验模拟装置如图1所示。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厌氧微生物驯化与培养实验结果

厌氧微生物驯化进程安排见表1。

将驯化培养出的微生物菌群分离,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取有代表性的两张电子显微照片,如图2所示,目标微生物为杆状厌氧菌,其活性较好。

3.2 三氯甲烷的微生物治理实验结果

地下水净化模拟装置运行期间定期采样分析,装置中三氯甲烷的变化情况见图3。

图3(a)-(d)表明,实验初期各治理模拟装置中三氯甲烷降解速率较快,这是由于实验初期底物浓度高,可为三氯甲烷降解提供较多电子,厌氧微生物活性大,故而降解速度较快;实验后期,营养物质消耗殆尽,脱氯微生物种群生存压力增大,活性降低,且大部分三氯甲烷已被降解,故降解速度趋缓。

比较不同治理模拟装置的降解效果,在不同共代谢基质环境中,微生物脱氯效率存在不同。图3(e)结果显示,以葡萄糖和甲醇为共代谢基质驯化出的微生物菌群脱氯效果最佳,对三氯甲烷的降解去除率达到75.4%。由此可以证明微生物降解三氯甲烷等氯代烃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且添加共代谢基质可以加快降解反应的进行。

4 结语

三氯甲烷在环境中非常稳定,表现出较难的降解性,但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以被不同程度的降解。加入共代谢基质对微生物进行驯化、培养、富集,最终获得目标微生物,即可脱氯的厌氧微生物菌群。利用目标微生物菌群对三氯甲烷污染地下水进行微生物降解治理,可大大提高三氯甲烷的去除率。不同基质环境中降解效率不同,以葡萄糖和甲醇为共代谢基质驯化出的微生物菌群对污染物去除率可达到75%。与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微生物治理技术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环境保护方面更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周文敏,傅德黔,孙崇光.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J].中国环境监测,1990,6(4):1-3.

[2]Kober R,Schlicker O,Ebert M,et a1.Degradation of chlorinatedethylenes by Fe0:inhibition processes and mineral precipitation[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2,41:644-652.

[3]卢杰,潘嘉芬,李梦红.用改性膨润土去除水中四氯化碳的实验研究[J].金属矿山,2008,(2):125-127.

[4]梁震,王焰新.纳米级零价铁的制备及其用于污水处理的机理研究[J].环境保护,2002,(4):365-400.

[5]刘菲,钟佐燊.地下水中氯代烃的格栅水处理技术[J].地学前缘,2001,(2):309-314.

[6]何小娟,汤鸣皋,沈照理,等.Ni/Fe双金属对PCE脱氯影响因素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3):337-340.

[7]束善治,袁勇.可渗透反应墙污染地下水原位处理方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1):47-51.

[8]陈亚明,张光明,常爱敏,等.超声波法降解微量氯仿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10):1-3.

[9]王思羽,石自堂.地下水环境污染及植物修复方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10):14-16.

微生物治理 篇9

关键词:内河黑臭,水体修复,底泥治理,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

1 研究背景与内河黑臭机理

当今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不经处理的工厂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城市内河, 导致内河出现了以黑臭为典型特征的水污染问题, 由此引起水处理领域学者对河道黑臭问题的思考与研究。采用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对城市黑臭底泥进行修复, 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新途径。2004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Logan[1]首次将微生物燃料电池 (Microbial Fuel Cells, MFCs) 应用于废水处理, 这一处理技术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若对底泥进行搬运, 会使修复成本高昂, 因此提出一种新的原位修复技术———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 (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 SMFC) 生物修复技术。

大量研究表明, 缺氧条件下有机物腐败是水体发黑、产生臭味的主要机理[2]。大量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后, 在好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 水体中氧气被大量消耗, 使得河道上覆水和泥水界面以及底泥呈缺氧状态, 加上城市河道流速普遍较缓, 为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提供了较好条件, 而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的臭味气体, 致使水体呈黑臭状态[3]。

2 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作用原理如图1所示。SMFC阴极半暴露于空气半置于水体中, 阳极埋入一定厚度的沉积物中, 并通过导线与外电路相连。在阳极部分, 内河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作为厌氧微生物的养分在细胞内被氧化分解, 而产生的电子 (e-) 和质子 (H+) 被运出细胞外。电子到达极板后, 通过导线从阳极沿外电路传递至阴极, 并与阴极中的电子接受体和由阳极产生传递来的质子相结合, 作为电子接受体的氧气 (O2) 被还原生成水 (H2O) 。在此产电过程中, 产电微生物会逐渐附着在极板上, 同时提高阳极厌氧微生物的氧化分解能力, 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物, 去除了底泥中的黑臭物质, 实现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覆水的水质[4]。

3 主要影响因素

3.1 阳极

阳极是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核心, 沉积物在阳极室产电微生物的还原作用下被分解, 释放出电子和质子。阳极室底物反应速率与产物的传质阻力就成为限制微生物燃料电池功率输出的关键因素。

与银、铝、镍、不锈钢等电极材料相比, 碳具有较好的电子传递性能[5], 因此, 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通常采用碳材料, 最常见的为石墨阳极与石墨纤维阳极。碳材料类型丰富, 可被制成多种形态、结构的电极, 不同性质的碳材料产电性能差异较大。Scott等人通过对碳布、碳纸、泡沫碳、石墨、网状玻璃态碳作为阳极时装置的产电性能的测试, 发现比表面积最高的泡沫碳的最大输出功率是比表面积相对较小的碳布和石墨的2倍, 因此认为阳极材料比表面积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 Hong等人[7]在对石墨极板进行打孔增大其比表面积的对比试验后, 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阳极p H对微生物代谢活性有较大影响, 阳极碱性可抑制产甲烷同时有利于微生物代谢[8], 提高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速率, 因此阳极碱性、阴极酸性更有利于SMFC系统产电[9]。

3.2 阴极

在阴极中, 限制阴极反应的主要因素是阴极电子接受体 (浓度、类型) 、电极材料、催化剂类型及其表面积。氧 (溶解氧和空气氧) 是SMFC中最常用的电子受体, 但氧分子参与的阴极反应活化能较高, 使得在不加催化剂的条件下难以满足系统产电的需要;其他的电子受体, 如铁氰化物和高锰酸盐, 虽被认为是良好的电子受体, 但不适用于原位修复。

在电极材料方面, 最常用的是碳布或碳板, 但是碳布或碳板的产电效率较低。在电极材料中加入Pt作为催化剂可极大地降低电子接受反应的活化能, 但成本较高, 寻找新型的阴极催化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Mn Ox等作为Pt催化剂的替代品, 可提高阴极MFC体系的体积功率密度, 加速阴极氧化还原反应。潘丹云等人[10]通过Mn O2-r-GO修饰阴极提高了SMFC体系的产电性能和底泥有机质去除效果。

某些微生物有能力利用阴极作为电子供体的来源, 成为一种生物催化剂, 这种催化剂的潜在好处是减少硝酸盐或氯代有机物等污染物[11]。此外, 相对于金属催化剂, 生物催化剂的成本、性能和兼容的操作条件可能更适合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实际应用条件。

3.3 传质

在沉积物的传质过程中, 最主要的两个就是电子传递到阳极板上和底物被微生物吸收前进行的传质。在SMFC体系中, 阳极底泥的性质、运行的温度以及对沉积物的预处理均可直接影响阳极传质速率的快慢。从SMFC运行情况来看, 提高阳极传质速率有利于增强系统的产电性能, 成为SMFC研究的重点之一。Hong等人[7]在5个多月的运行周期结束后, 测得只有闭路条件下且位于阳极附近区域 (距阳极板小于1 cm) 有机质含量有明显下降, 而开路条件下的远离阳极区域 (阳极板正下方3 cm) 则基本没有变化。该实验结果表明传质的限制是影响SMFC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Li[12]等人采用三层阳极并排 (间距2 cm) 插入沉积物中来减小沉积物与阳极极板的间距, 在6个月的运行周期结束后, 检测在3个阳极板的影响范围内, 总石油烃的降解率达到36%, 验证了这一结论。

除了传质效率以外, 在SMFC的运行温度、极板间距、溶解氧的浓度及微生物种类等都会影响SMFC的输出功率密度和有机物降解效率。

4 研究进展

SMFC是一种集降解有机物和产电为一体的创新性水体修复处理与能源回收技术, 为了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和底物净化性能, 有关研究集中在反应器结构的改进和新型高效电极材料 (阳极材料, 阴极材料) 以及传质效率等方面的研究。

He等人[13]对反应器的结构进行了改进, 制备了网状玻璃碳旋转阴极, 旋转的阴极类似于一个表面曝气装置, 加入旋转阴极的电池的水体中溶解氧质量浓度从0.4 mg/L增加到1.6 mg/L, 装置的输出功率也从29 m W/m2增大到49 m W/m2, 提高了69%。在实际应用中, SMFC的阴极可以通过水流的带动或者电机的驱动旋转, 将空气中的氧气带入水中, 使阴极附近区域的溶解氧浓度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以提高氧还原速率。但是, 在SMFC中过量的氧气会造成电子传质阻力的增大, 导致其输出功率增长不明显甚至下降, 因此合适的阴极转速是装置结构得以优化的前提。Hong等人[7]认为产电性能与有机物降解效率密切相关, Morris和Jin等人[2]研究发现应用SMFC电池后总多环芳烃污染沉积物明显减少, SMFC电池对污染沉积物降解效率比自然生物降解高出12倍, 他们指出该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利用SMFC技术, 促进沉积物的生物降解, 发电是有机物降解的并发进程, 而不是主要的研究目的。

Hong等人[14]研究表明电流输出的功率密度主要取决于阴极和温度, 但其都属于不可控因素, 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他们讨论了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可控因素, 包括阴阳极比表面积、外部负载、极板间距等。在针对外部负载分别为10Ω, 100Ω, 1 000Ω的燃料电池的研究中, 发现100Ω时能获得最小的内阻和最高的有机物去除效率, 而当1 000Ω时却能得到最大的功率密度, 这是由于SMFC的外部负载能够调节阳极电位, 而合适的阳极电位能够在电极还原动力和潜在的能量增益中找到平衡点。对于阴阳极板间距的测试中, 当极板间距从12 cm变化至100 cm时, 由于欧姆损失的增加, 电流随之下降, 若使用石墨极板并且没有任何结构上的改变, 建议在保持溶解氧充分的前提下阴极尽可能接近阳极。

Park等人[15]为克服电子传质的阻力, 通过在阳极加入中性红电子介体, 促进电子传递到阳极, 电流由0.4 m A提高至3.5 m A, 并发现中性红对阳极产电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有一定影响。Schamphelaire等人[16,17]把植物和SMFC结合构建反应堆, 利用植物的根际沉积特性以提高其传质效率。结果显示, 与植物联合作用的SMFC输出功率是不加入植物的SMFC的7倍, 主要原因是植物根部的运输作用将周围的有机物持续地供给阳极微生物。

将微藻与MFC技术结合构建微藻生物型阳极, 可实现其对太阳能进行能量综合转化, 藻菌协同产电。在光合作用下, 微藻产生有机物供给异养产电微生物进行氧化分解, 使得MFC通过这种藻菌作为传递链的方式进行产电, 增加了产电方式的多样性。因此, 可考虑在富营养水体中, 利用水体中的藻类加强SMFC的产电过程。

5 结语

1) 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微生物燃料电池类似, 反应器结构比MFC更简易, 是各种类型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综合性能最优, 且最有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投入到实际应用的一种。

2) 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用于治理黑臭底泥的优势有:通过降解沉积物获取电能, 可为远程监测仪器提供电能;不需要投加电子受体、供氧剂或微生物, 而是直接利用底泥中的土著微生物, 以电极作为电子受体, 可原位修复沉积物。在修复过程中, 使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发生正移, 以抑制硫还原和降低产甲烷微生物的活性, 从而能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内河水体黑臭问题, 改善河流水环境。

微生物治理 篇10

1 微生物技术治疗环境污染特点分析

上世纪七十年代, 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尝试在环境治理中应用微生物技术, 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实验。通过实验, 发现微生物技术对分解污染环境介质、净化大气、处理污水有着重要作用。地球“清洁工”的数量非常庞大, 其中以真菌与细菌最为出色。主要是因为两者都不含叶绿素, 无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料。这类异养生物必须吸收其他生物的营养进行腐生或寄生。真菌与细菌能够分解死亡有机物, 将其分解成无机物, 这可以有效清除大自然的垃圾, 是物质循环中不可或缺环节。目前来说, 环境微生物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环境法的完善以及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与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泛。

2 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治理水污染

1) 废水脱氮除磷。氮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根源, 微生物技术在废水脱氮除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活动污泥脱氮、SBR与氧化沟工艺都能起到有效的除氮效果, 脱氮率超过90%。生物膜脱氮包括:a.生物滤池。b.生物转盘。c.生物流化床。d.浮动床。e.浸没式。f.三级生物滤池脱氮。假单胞菌属、芽胞杆菌属、微球菌属等在脱氮过程中具有反硝化能力。在治疗污水中, 脱氮与除磷经常一起应用。phostrip工艺, 改良UCI工艺, Bardenpho系统, A2/O工艺等是较为常见的除磷技术。一般认为, 有氧环境中摄取磷, 厌氧环境中释放磷, 不动杆菌属是有效除磷的主要菌种。

2) 降解废水有机物。对水中微生物来说, 酚类具有致畸性, 由于化学方法的二次污染等问题, 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通过优势菌群培养的微生物方法, 可以有效降低水中酚类。气单胞菌、产碱菌、醋酸细菌能够有效降解五氯酚。另外, 芽孢杆菌、链霉菌等也能够有效分解酚类物质。在降解有机物生物中, 白腐菌具有重要作用, 这是一种提子真菌, 其降解污染物范围非常广。在高C低N条件下, 白腐脉射菌肥酚类物质、环芳烃类、硝基苯类、烷基苯类化合物的降解作用非常明显。金孢展齿革菌可有效降解煤焦油、重油、多环芳烃、氰化物、酚类、农药等物质, 同时对有机氯化物 (二氯苯胺、林丹等) 以及有机物 (硝酸甘油、甲胺磷、四氯乙酸等) 都具有显著降解作用。

3) 去除废水重金属。对于重金属离子, 藻类物质有非常强的富集作用, 通过其生物吸附作用, 能有效去除工业废水中的放射性金属与有毒金属, 并回收贵重金属。这种方法的选择性高, 而且具有简便性、经济性、高效性的特点, 特别适合使用于一般方式无法去除的金属以及低浓度金属。比如说, 使用菌藻共同体去除无营养液砷率能超过80%。盐泽螺旋菌与啤酒酵母菌对CU、Ni等具有超强的吸收作用。黑根霉菌与林克链霉素能够有效去除Pb等。

4) 去除其他杂质。染料废水是非常难处理的工业废水, 在厌氧环境中, 能通过微生物完全降解偶氮染料。在处理印染废水过程中应用优势菌不完全厌氧-接触氧化工艺, 脱色率可达到90%左右。微生物应用于电镀废水处理, 其金属离子净化率可达到89.0%以上。在对含氯漂剂漂白废水处理中, 应用白腐菌处理, 其脱色率可达到91.2%。与此同时, 微生物处理啤酒废水、橄榄加工废水、屠宰废水等均能起到显著效果。

2.2 治理大气污染

在烟气脱硫中应用微生物技术, 不需要催化剂、高压、高温等条件, 对于设备要求非常简单。通过自养生物脱硫, 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污染, 且营养要求比较低, 可以大大降低处理成本。

这是硫酸盐还原的主要过程。之后, 大量学者积极探究细菌脱硫技术。比如说, 通过氧化亚铁硫杆菌脱硫, 其脱硫率超过95%。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发明的生物过滤法, 能够有效处理空气中的臭味物质。六十年代,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这种技术有效控制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有毒气体与挥发性气体。在反应器中, 废气停留时间比较短, 其处理率高达90%左右。同时, 生物过滤法能够有效除掉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挥发性物质与异味。比如说, 去除大气中低浓度物质、水中挥发性物质、化工废气、污水处理臭味等。另外, 应用微生物还能有效实现二氧化碳固化与资源化, 并产生附加值高的多种产品。有机废气处理中生物技术具有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 并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2.3 处理其他污染

微生物可以用于垃圾、农药、土壤、水等处理, 也可以用于毒化学品检测。同时, 还能充当微生物絮凝剂, 进行污水净化。絮凝剂是一种新兴技术, 通过微生物抽提与发酵而形成的水处理剂, 具有无毒、高效、经济的特点。PF101与NOC-1是现阶段常见的微生物絮凝剂, 对于酵母、泥浆水、活性炭粉水、纸浆废水等有显著的絮凝作用与脱色效果。

3 微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微生物技术具有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成本低等优势, 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市场, 并受到社会各界与科技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微生物技术的发展, 为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带来了无限希望, 其在环境改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微生物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控制水资源污染, 治理大气污染, 监测环境, 修复土壤肥力, 降解有毒物质, 开发可再生资源, 清洁生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发展, 达到了微生物技术的专一性与高效率, 进一步扩大了其应用前景。微生物技术不仅应用于治疗环境污染, 还能应用于监测环境质量, 成为了现阶段环境质量监测中的关键环节。

4 结语

综上所述, 环境治理过程中微生物技术应用效果显著、意义重大, 是未来环境质量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现阶段微生物基础还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 进一步推动环保科技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军英, 林玉锁, 徐亦钢等.邻单孢DLL-l对土壤中甲基对硫磷的降解[J].中国环境科学, 2002.

[2]周大石, 马汐平, 黄振东等.生物吸附再生法处理含酚氰废水细菌类群与功能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赵宁, 罗顺忠, 杨远友等.啤酒酵母吸附放射性核素241Am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10.

[4]李清彪, 吴涓, 杨宏泵等.白腐真菌菌丝球形成的物化条件及其对铅的吸附[J].环境科学, 201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微生物治理】相关文章:

污水微生物治理技术研究05-18

微生物治理水污染论文题目05-05

微生物工程05-02

微生物检查05-02

内源微生物05-05

自养微生物05-09

微生物生物防治05-23

微生物论文题目05-02

微生物论文范文05-09

微生物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共享经济的发展与创新下一篇: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