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策略行为

2024-05-02

非理性策略行为(精选五篇)

非理性策略行为 篇1

(一) 行为财务学的起源与发展

行为财务学开始于20世纪初期, 它是以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财务学为基础的一门新学科, 旨在从行为金融学和财务学结合角度来分析企业的财务行为。行为财务学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Burrell和Bauman提出, 他们开创性的认为应该将投资者的行为模式纳入到投理论模型中去。随后, 行为财务学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研究。就我国而言, 鉴于资本市场起步晚, 行为财务学的发展时间还不长, 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

(二) 行为财务学的基础

行为财务学是以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财务学为基础的。其中, 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对于个体心理研究, 对于社会群体的行为研究对于人的研究是普遍使用的, 将他们与财务理论相结合就是行为财务理论的心理学基础。同时, 行为财务学本质上是来源于经济学和财务学的。他以经济学和财务学的基础性理论为前提, 又在他们的基础上得到了扩张。

(三) 行为财务学的内容

目前, 行为财务学理论主要是由期望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资产组合理论构成。期望理论是在多变环境下, 人们对于未来进行预测和判断后, 对现有决策进行选择的一种决策模型。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考虑了交易者的非理性, 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形成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组合理论采用单账户和多账户两条路径构建资产组合模型。

二、传统融资理论局限性分析

(一) 研究角度的局限性

虽然传统融资理论的研究路径是符合规律的, 从使用表混得财务理论还探讨市场投资中的反常现象, 他们也认识到了市场投资者、筹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但是, 他们忽视了研究的出发基础———市场主体 (市场投资者、融资者等参与者) 的主观行为因素, 仅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单纯的看待问题, 缺少对交易行为学的视角。

(二) 研究假设的局限性

从第一条可见传统的财务理论的假设是有问题的。宏观上, 他们认为的融资市场是完全有效的市场, 是信息及其完全的市场;微观上, 他们假设市场主体都是理性的。然而, 这种假设与实际情况存在矛盾。现实中, 不仅外部的市场投资者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内部企业管理家也随之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三、行为财务理论下非理性融资行为的动机分析

(一) 非理性的过度自信

管理者在处在一定地位高度后可能存在过度自信情况, 从而做出不理性的融资行为。在这样的过度自信的影响下管理者会高估投资收益, 而低估投资风险。他们的乐观变成了自高自傲, 对自己能够获得远远大于别人的收益充满了信心, 他们单纯以为自己不会面临任何的损害时。因此, 他们在决策过程中, 会忽视对收益、风险的考察, 忽视对外部环境和约束条件的思考, 志在必得的心理促使他们及其乐观地高估投资收益, 从而出现了企业家盲目融资, 快速扩张的现象。

(二) 盲目性的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来源于心理学, 是指个体在进行行为决策时受到外部群体的行为影响而倾向于选择与外部群体一致的行为, 以避免外部的反对和指责。在企业筹资活动中, 盲目性的从众行为也存在。在融资市场上, 一旦其他的投资者某项投资行为获得了颇丰收益, 从众心理会驱使其他的投资者就会竞相而来。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这带来了有力的扩大融资机会。一方面投资者大量买入, 股票市场被高估, 另一方面决策者大量融资, 忽视企业实际情况。于是, 上市公司出现了以集中性的上市、增发、配股为表现的权益融资从众行为。只要存在符合增发配股的机会, 企业就会不断地在股市上进行融资。然而, 这种盲目的从众行为对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和稳定发展具有威胁, 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

(三) 单纯性的追求短期目标

众所周知, 企业目标有几种类型: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企业进行融资时也会多角度考虑企业目标以实现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在理想状态下, 假设存在一个有效市场存在完全信息, 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是一致性的, 这时的企业管理和决策者是理性人, 具有全局观点, 会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并进行理性决策。然而,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 市场有效性无法达到饱和, 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与企业价值具有偏差, 市场上会出现短期股权等方式的激励形式。作为企业管理者是有限理性的, 在进行融资决策时, 更可能选择这些具有短期价值的活动, 来追求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这种短期性的行为来自于其单纯性追求短期目标的动机, 不具有长远性。

(四) 时机性的选择行为

最优的筹资行为的判断标准并不是筹资的大小, 而是筹资是否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需求。然后, 现实中的筹资行为并不都是发生在企业需要的时候, 这就是市场融资的时机问题。当公司股价由于股票市场的非理性被过分高估时, 理性的管理者利用投资者的过度热情来发行更多的股票;反之, 当股票价格被过分低估时, 管理者可能回购股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偏差, 是因为投资和融资主体专业知识有限, 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对于信息的判断不完全理性。在市场股价上升时候, 他们并没有充分分析自身企业的实际需求, 而是直接盲目性扩张融资。因此, 市场形势良好情况下, 企业扩大筹资的时候, 并不是企业对资金需求动机行为, 即企业筹资密集的时候, 并不一定是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

(五) 利益相关者对各自利益的追求

一方面, 上市公司股东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得他们过度追求扩张。控股股东与公司经理层存在着高度依存的人际关系或者控股股东直接作为企业管理者, 控股股东对企业政策有直接决定权。由于控股股东控制着公司包括现金流、资产、品牌和渠道等很大一部分资源, 这使得控股股东并不把短期的股本回报作为其最主要的决策因素加以考虑, 加上融资成本也对控股股东的决策不构成现实的压力, 使得控股股东对企业具有了强烈的规模扩张冲动。另一方面, 企业内部管理者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机制下的上市公司里, 内部管理拥有资源的控制权和分配权, 他们通常选择股权融资作为最佳的融资方式。而且, 企业的激励约束制度并不能起到百分百的作用, 这样管理者就有利可图, 甚至可以为了自身利益做出伤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四、基于行为财务学视角的协调非理性融资行为路径研究

(一) 第三方角度:政府及监管部门

政府在保护市场主体利益, 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稳定运作, 保障市场机制积极发挥作用中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政府即监管部门可以主动性对市场进行管理和监控, 进而全方位的维护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提高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吗, 减少企市场融资的混乱和异常现象。具体建议:第一, 引导作用。政府应该充分分析和考虑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决策动机, 合理有效地引导参与者做出正确决策。第二, 规范作用。政府最为最具权威性、法律性的官方机构, 对于市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应该及时、科学地制定相应的规范准则, 来对市场行为加以约束。第三, 监管作用。监管机构具有不可推卸的监管义务。监管机制同样需要对市场主体进行分析, 掌握好各类群体的行为动机, 制定预防性和治理性的政策, 提前预防与事后治理相结合。第四, 惩戒作用。对于市场中的违规行为, 政府和监管机构要依法治理, 从而将市场不规范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 内部管理角度

内部管理着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非理性问题。因此, 对企业内部管理着而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避免过度的非理性和过度的乐观自信。前面分析指出非理性的过度乐观自信对于公司的正确决策有影响, 对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效率也可能有阻碍作用。因此, 从长远角度看, 企业的内部管理着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 摆正心态, 以适度的乐观、适当的自信来处理公司的各项决策。

(三) 外部投资者角度

在目前市场上, 外部投资者更具高的非理性程度。一方面, 认识到中小企业教育的重要性, 这时培养优秀投资者的基础。通过建立投资者的培训机制, 引导投资者学会理性和科学的决策, 能够减少市场上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 进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 要组处理好投资者的结构问题。我们需要发展机构投资者, 但也要控制好结构比例, 使得投资者在市场份额中的比例保持在均衡状态, 才能保障市场效率。另外在当今现象多元化、交易国际化的世界中, 收益和风险同时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分享分担。这对投资者的知识头脑和能力素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 从国际化的长远考虑, 我们要培养出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高素质、高能力的投资者。

(四) 理论角度

首先, 从现代行为财务理论与传统的财务理论相比较可知, 行为财务理论是极具挑战性的。行为财务理论是、多学科综合的产物, 容纳了个体和群体心理、行为, 社会文化背景、外部环境多方面的知识理论, 也涵盖了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多种行为主体。其次, 行为财务学理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行为财务理论是企业财务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 具有这两方面理论的普遍性意义。比如, 通常的财务理论多采用西方标准的公司财务理论为理论框架来得到研究结论, 这种框架下的标准财务理论都是以有效市场为假设前提。然而, 它运用到各个国家地区又有特殊性。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却并不总是有效的。因此, 在我国研究行为财务学理论, 不能把西方的那套理论照搬照抄, 不能一成不变, 而是应该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性之后加以完善, 形成最适合我国实际的理论从而来指导财务实践活动。再者, 行为财务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发展。

(五) 实践角度

就我国的实践情况而言, 我们也应该思考行为财务理论的运用和发展问题。目前, 我国的实际是资本市场还不成熟, 内部的体制还不完善, 外部的政策、环境还很复杂。在这样一个复杂的阶段, 市场和经济容易出现不稳定状况, 企业的融资筹资也存在周期性变动。比如, 证券市场处于牛市时, 根据市场择机理论, 高涨的市场交割会引导更多的企业即将上市筹资或者再筹资;相反的熊市市场上, 筹资频率和程度会明显减少。同时, 资本市场不完全性使得我国市场难以避免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两个极端的问题。因此, 在行为财务理论的指导下, 研究我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行为财务理论也能为这些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

(六) 企业治理

无论是内部筹资者, 外部投资者, 还是理论指导, 实践意义, 行为财务理论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解决企业的治理问题。内部经营中的管理者不具有完全的理想, 他们做出的决策和行动的最终结果直接反应出行为的主观性色彩, 这都是决策缺乏充分判断、严密考究的结果。在企业中, 最高管理者垄断企业的决策、企业家急于求成, 追求短期目标、企业筹资盲目扩张等都是常见的问题。行为财务理论出现后, 多了一种可供选择的财务分析框架, 而且实践证明, 它是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

五、结论

行为财务理论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认可和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视角下分析的企业融资研究是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的动态理论,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对于还处在研究初级阶段的中国金融市场而言, 更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从理论运用到实践, 在实践中补充理论, 充分发挥行为财务学的理论作用, 为我国极具特色的融资市场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张轮:《行为金融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郝洁:《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问题探析》, 《经济前沿》2008年第5期。

企业高管的非理性行为 篇2

吴天贵的两个儿子就更不理性,天地公司资产增值、管理顺畅、人员结构合理,对于吴天明、吴方欣这两个继承人而言是好事呀,为什么还要互相拆烂污?吴天贵父子仨都是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人,这些非理性行为很难用管理学、经济学来解释。

考察天地集团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合理质疑天地集团的早期经营不一定能严格遵守当时的国家政策和法规,早期的两次并购,是不是打了政策擦边球,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这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很正常,属于资本的原罪,这些事情大部分没必要再追究了,也没法追究清楚。我们也以想象,吴天贵先生对于这样的资本积累必将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如果吴天贵先生守着几套房产和几千万的存款,有不安全感是他自己的事。但是如果他对自己持有和控制的经营性企业资产有不安全感,那他的这种不安全感必然带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这就导致了吴天贵先生作出了一系列不理性,但是符合其对资产不安全感心理的决策:把人力资源这一战略资源先后交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自己最放心的人管理,而不是交给职业经理人。

吴天贵的两个儿子方明、方欣必然是天地集团的继承人,这种由资本原罪造成的不安全感应该没有吴天贵那么强烈。但是方明、方欣没有第一代吴老板的能力,他们的资产必将来自老吴的“赐予”,而不是自己挣来的。这样,方明、方欣的也必然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担心老父的不赐予,担心同胞兄弟的争抢,担心职业经理人的巧取。

吴天贵父子三人是天地集团的资产所有者,也是企业运营的最高决策者,他们父子三人对资产的不安全感成为决策层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深深地融入企业文化之中。这样,吴天贵父子三人的非理性行为也就可以解释了,天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顺畅也是必然的结果,随着吴天贵退居二线吴方明掌管公司而缓解,但没有根本的变化。流程或许建立了,但是父子三人的不安全感依然存在,企业文化的问题、人力资源战略的问题永远不会解决。

天地集团被3A集团收购了,企业的持有人和决策者也发生了变化,吴天贵父子从决策者变成了决策参与者。3A公司远在欧洲的董事们肯定没有对资本的不安全感,他们雇佣的职业经理人中国区总裁David Lee更是个打工仔,他会对3A公司负责,但怎么可能有对天地公司资本原罪的忐忑心理呢?因此这种基于不安全感的企业文化,势必将从3A公司中国区的核心价值观中被淘汰。

那么为了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3A公司中国区目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要找一个高度认同3A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人力资源总监,在3A公司中国区贯彻落实3A公司原有的企业文化。3A公司远在欧洲的董事会要如同支持中国区总裁David Lee那样支持这位未来的人力资源总监。

非理性策略行为 篇3

行为金融学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 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 并辅以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观点, 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认知偏差对决策的影响来解释人们的行为。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对于金融市场中出现的异象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也正是因为其贴近现实的假设, 使得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经济学家Tversky于1979年提出了期望理论, 来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进行决策选择。该理论认为, 大多数的投资者并非标准金融投资者, 而是行为投资者。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以期望理论为核心。

Tversky和Kahneman通过实验发现, 人们在进行心理计算的时候, 对于预期损失的估计会比预期收益高出两倍。正是因为人们对亏损与盈利的主观效用不同, 人们在投资时普遍有损失规避的心理, 因为不想兑现损失, 从而导致了不理智行为的出现。

再次, 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不使用贝叶斯法则, 而在评价事物发生的概率时是通过主观判断获得的。通过实验发现, 在评价效用时, 人们对于不同的效用值所对应的事件发生概率的主观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人们往往高估低概率事件的概率而低估高概率事件的概率。

最后, 期望理论认为框架效应影响着人们的决策。所谓框架效应就是同样的一件事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 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 从而影响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

为行为金融学奠定基础的还有噪声交易理论。噪声交易的概念最早由Fischer Black提出, 之后J.Bradford De Long等在1990年研究了金融市场上的噪声交易者风险, 并提出了所谓的DSSW模型。DSSW模型将市场上的投资者定义为信息投资者和噪声投资者两类, 信息投资者掌握内幕消息, 能够对资产回报进行理性预期从而发现套利空间, 是理性投资者;而噪声交易者不具有内幕消息, 他们只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投资, 进行的是非理性的交易。这样不仅信息交易者的投资会受噪声交易者的影响, 噪声交易者之间的行为也会彼此影响。通过研究DSSW模型得出结论噪声交易者通过承担更多的由他们自己创造的风险, 可以比厌恶风险的理性投资者获得更高的收益。当大量的交易者都聚焦于某一信息并发生极端反应时, 就会导致羊群效应。

二、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异象的解释

随着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 有效市场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人们并不总是以理性态度做出决策, 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 从而推动了行为金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异象的产生是跟人的认知偏差相关的。金融市场中的认知偏差很多以下几种主要现象进行描述。

(一) 过度自信偏差

所谓的过度自信就是与其他交易者的信息相比, 认为自己的信息准确度更高。当人们受到过度自信的影响时便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 此时的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普遍会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在证券市场上, 过度自信的结果表现为过度交易, 人们频繁的交易他们手中的股票。Terrance Odean 通过研究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在证券投资中的影响得出结论认为, 频繁的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事实上过度自信不仅存在于普通投资者, 专业人士同样具有过度自信的心理, 尤其是在高换手率的中国股票市场上, 认知偏差普遍存在于人们当中。

(二) 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偏差

在前面描述的预期理论当中其实已经隐含了投资者损失厌恶的心理。Tversky和Kahneman给出了这样的例子, 假设有两项选择, 一是确定损失7500美元, 二是75%的概率损失10000美元, 25%的概率没有损失, 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也就是说人们为了避免确定的损失, 宁可冒巨大的风险去阻止损失的发生。

与损失厌恶相似, 后悔厌恶是人们为了避免行动后后悔而不采取行动的心理。为了避免后悔投资者往往做出许多不理智的行为。例如Erlich等通过调查发现新买入汽车的人在购买完后有选择性地避免阅读他们没有选择的车型的广告, 而关注他们选择的车型的广告。后悔厌恶心理同样会使人们提早卖出盈利股票而长期持有亏损股票。

(三) 框架效应偏差

所谓的框架效应就是人们面对本质上一样的事物时即便只是描述上的一些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而将两个描述上不同但实质一样的事物看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以下是Tversky和Kahneman对框架效应的经典试验。一支部队选择两条路突围, 如果走第一条, 200名士兵可以得救;如果走第二条, 有1/3的可能600人全部得救, 但2/3的可能600人全部死亡。对于此大部分人选择了走第一条路。但是当上述情况被描述为, 如果走第一条路400人将丧命;如果走第二条有1/3的可能全部得救, 2/3的可能600人全部死亡, 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二条路。但事实上这两种描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但选择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可见头脑在衡量各种复杂的可能性时走了捷径, 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产生了框架效应干扰了人们的决策, 从而产生了偏差。

三、行为金融角度的股市泡沫研究

20世纪80年代,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金融资产价格长期偏离宏观经济基础并最终崩溃的现象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行为金融学理论基于投资者非完全理性假设, 通过分析投资者非理性心理和行为, 对股市泡沫问题给出诸多解释, 而且分析过程更加符合现实状况, 为股市泡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Black首先将噪声概念引入泡沫理论中, 把市场有效性和噪声结合起来研究, 认为噪声交易使股票价格成为噪声价格, 价格不能充分反映信息所包含的内容, 从而使市场的有效性大为降低。在股市交易中, 噪声交易者不断通过交易将噪声累加到股票价格中, 股票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 形成股票泡沫。

在噪声交易理论的基础上, 部分学者将信息和投资者心理联系起来分析资产泡沫问题。Barberis等所提出的投资者情绪BSV模型认为:当投资者使用公开信息预测未来现金流时产生的系统性误差, 造成股票价格偏离基本价值, 产生泡沫。BSV模型涉及两个认知偏差:保守性心理和代表性心理。保守性心理是指当公司宣布收益利好消息时, 造成投资者反应不足, 价格上涨很少的心理。但随着收益的兑现, 代表性心理又会导致投资者相信这家公司有很高的收益增长率, 并预测在未来将有较高的收益。投资者反应过度造成价格偏离基本价值, 这种偏离实际上是由投资者情绪造成的非理性泡沫。

Daniel等提出的DHS模型强调投资者对私有信息而非公共信息理解的偏差。模型假设投资者对其研究得到的私人信息而非公共信息过度自信, 如果私人信息是有利的, 过度自信意味着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将使价格提高并偏离真实价值, 造成市场出现泡沫, 而未来的公开信息会导致价格向基本价值回归。这种由于自我归因偏差导致的非对称反应意味着初始的过度自信之后一般会出现更明显的过度自信, 导致泡沫膨胀加速。

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 Scheinkman和Wei Xiong建立了连续时间状态下的泡沫均衡模型, 模型认为市场投资者对资产的基础价格具有不同自信程度, 导致了泡沫的产生。在卖空限制的交易机制下, 投资者对资产的观点相反导致交易的持续。资产持有者可以将资产卖给对资产更加有信心的买方, 随着交易的不断进行, 价格持续偏离股票的基本价值, 导致泡沫不断膨胀。

市场流动性过强, 系统风险过高,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噪声交易过度的曲型特征。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指标——换手率是衡量市场噪声交易程度的首要指标。由于中国投资群体整体理念的不成熟, 中国股市的换手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 投资者的主要收益来自股票的价格波动而非上市公司的经营回报, 过强的流动性导致市场整体价格水平趋向不断升高, 因此系统风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流动性过强引起的。从整个市场的角度看, 适度的噪声交易有利于保持市场的流动性。但与此同时, 如果噪声交易的增加造成了过度投机和内幕交易, 将会导致整个市场的效率降低, 证券市场也将失去价值发现、资源配置的功能。

证券市场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市场情绪。中国市场上的投资散户多数是行为金融学所定义的噪声交易者, 他们的交易使得市场发生不规则的变动, 市场价格偏离基础价格。

另外, 还有些学者将信息和投资者交易行为结合起来, 用反馈理论来分析股市泡沫。反馈理论在证券市场中体现为正反馈交易策略, 即指那些在价格上涨时买入、下跌时卖出的交易。DeLong, Shleirer, Summers和Waldmann指出正反馈交易策略为市场趋势提供了一种强化机制, 导致被交易资产价格大幅的波动, 造成股市正反馈泡沫。由于利好消息出现, 公司在本期股价上升, 正向反馈交易者会在随后期间购买股票, 引起价格的进一步上升。一方面, 这产生了盈利公告事后偏差;另一方面, 由于价格上升超过其基础价值所决定的价格, 所以随后的收益一般会很低, 产生了长期逆转。如果噪声交易者采取正反馈策略, 则理性交易者知道噪声交易者的行为, 因此可以在噪声交易者需求之前买入资产而获利, 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程度。Sentana和Wadhwani (1992) 在Shiller的工作基础上构建了度量正反馈交易策略的模型。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 理性交易者和正反馈交易者共存的市场上, 股票收益显示出明显的自相关, 当市场波动性较大时, 这种自相关的特征更加显著。

我国股票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股票市场的基础性制度还不够完善, 再加上中国进行股票市场试验的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经济背景, 使得各种诱发泡沫产生的因素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强化, 导致市场投机性强, 进而产生较大的泡沫。股票市场供求失衡导致了在股票上市交易之初, 许多公司的股票价格就已经高过其内在价值, 这便为噪音交易者价值误判提供了心理依据。价格含有泡沫成分的股票上市交易之后, 即使股票价格已经远大于其内在价值, 投资者也愿意购买。原因是投资者预期股票将来的价格会更高, 从而可以通过买卖差价来获得资本利得。这样一种股票价格会永远上涨的预期是整个市场自我实现的结果, 即所有的投资者都认为股票价格会上涨, 股票价格就真的上涨了, 即使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这就鼓励了噪音交易者, 使他们坚信这种泡沫可以长期存在并且越来越大。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显著的正反馈交易现象, 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市场的稳定性。

四、结尾

行为金融学在有限理性的假设条件下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认知偏差, 这样的假定更加贴近了真实生活。虽然人们的这些行为都带有非理性成分, 但这样的非理性又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这是人脑的本能部分在起作用的结果。虽然人们无法摆脱这些本能的影响, 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人们是可以削弱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的, 如人们通过不断告诫自己要谨慎投资就可以减少过度自信的影响。

任何学科的研究目的都在于更好的认识世界, 从而使事物朝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研究行为金融学也是要为人们的现实活动进行指导, 通过揭露人们的心理情况来不断警告人们的投资行为。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归根结底就是无数个人非理性行为的结果, 是人们过度的贪欲造成了行为金融学所描述的心理一一呈现, 为了使金融市场更加稳定, 各国都有必要对投资者行为进行引导以减少盲目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乔齐姆.高德伯格, 鲁狄格.冯.尼采 (Joachim Gold-berg, Rudiger Von Nitzsch) 著.赵英军译.行为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野华.行为金融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3]赫什.舍夫林著 (Shefrin, hersh) .贺学会主译.超越恐惧和贪婪-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心理诠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安德瑞.史莱佛.赵英军译.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罗伯特.J.希勒著.廖理, 范文仲, 夏乐译.非理性繁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Shyam Sunder, “Experimental Asset Markets:A Sur-vey”A.J.H.Ka gel, A.E.Roth.The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445-500.

[7]Shiller, R.J。Stock prices and social dynamics.Brook-ings Paperson Economics Activity, 1984.

[8]Martin T.Bohl, Pierre L.Siklos.Empirical Evidence on-Positive Feedback Trading in Mature and Emerging StockMarkets.Working paper.2003.

非理性策略行为 篇4

提出了有效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理性行为 非理性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行为有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两种,理性行为是基于科学的理论.理念,并严格按这种理论.理念而为的行为;非理性行为是基于人的本能.欲望.情绪而为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每个人的行为也有两种——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

大学生的理性行符合经济社会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学校和教师应大力提倡和鼓励,例如,有的女大学生从理念上深刻认识到了过早性行为的危害并严拒这种行为的做法,就值得提倡,因为这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在大学生活中,大多数同学在大多数时间内所为的行为都是理性行为,有些同学在有些时间也有非理性行为,甚至极少数同学长期生活在非理性状态下。

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的第一种是基于认识错误或认识不到位在本能。欲望。情绪驱使下的行为,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或学习目标定位底,造成学习缺乏内在动力,逃课多,这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学习目标的重要性造成;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有的学生冲动性骂人或打人,这是由于没有正确的人际关系理念造成的;表现在业余爱好上,有的学生不认为搞点小赌博。过度玩游戏有啥危害性;表现在恋爱上,有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或同居是很自然的事。

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的第二种是基于本能。欲望。情绪的驱使而没有毅力按科学的理论。理念而为的行为,比如,有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或不如意时,明知自卑心理和行为是不对的,但就是不能克服自卑心理和行为;有的大学生明知逃课是不对的,但就是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有的大学生明知骂人。打人不对,但就是克制不了自己的冲动;有的大学生明知赌博或过度玩网络游戏严重危害自己,但就是克制不了自己而沉迷其中;有的大学生明知过早性行为的危害,但就是抑制不了自己的本能。

上述两种非理性行为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危害,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手段克服学生的非理性行为,使大学生的行为更加理性和成熟。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的存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必要性,如果大学生的行为都是科学的。理性的,那就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

第一,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非理性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应当成立专门研究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的机构,这个机构可以放在党委宣传部,也可以放在德育教研室或心理咨询机构。这个机构的研究成果应当成为党委制订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依据。

第二,高校和社会应当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大学生正常的合理的物质和精神诉求。人的本能。欲望。情绪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这种力量压抑得太久,一旦爆发出来,人的行为就可能是非理性的,比如,某高校一名大学生由于家庭特别贫困,长期感到压抑自卑而投河自杀。大学生正常的合理的物质和精神诉求如果没有条件满足,学校有关方面也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宣传到位。

第三,高校各级党委。班主任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学生宣传灌输科学的理论。理念,使学生认识正确或认识到位,为大学生的理性行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针对有的大学生认为读大学只是为了混过文凭找过工作的看法,就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确立更高的学习目的,减少或者消除逃课现象;针对大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易冲动易起纠纷现象时,就要教育学生认识同学友谊的重要性,珍惜同学友谊;针对大学生有可能出现的过早性行为,就要教育大学生自尊自爱,深刻认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针对大学生沉迷网络或赌博现象时就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其严重危害性,自觉尊纪守法。

第四,班主任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训练或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律能力就是有毅力按照法律道德。纪律或自己的计划行为或不行为的能力。自律能力是大学生克服非理性行为的关键,比如,有的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了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就是没有毅力克制自己。要大力向大学生宣传灌输提高自律能力对克服非理性行为的重要性,同时,班主任或辅导员要训练或培养自己学生的自律能力,比如,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习。锻炼。生活计划,并督促检察学生按计划去做,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律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第五,班主任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连教育者本人都不知道大学生有哪些非理性行为或知之甚少,如何去教育学生?

非理性策略行为 篇5

一、问题导学: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本节课由七个问题贯穿始终,让问题像清凉的风,吹拂在学生的心田,把问题当成老师手中的矛,让学生自觉举起手中的盾,通过问题超额完成课标规定的要求。

问题1“初中我们学过哪些与电荷有关的知识”,回顾学生初中所学,四个学生把两种电荷、同斥异吸、接触起电、摩擦起电等基础知识作了复习;问题2“摩擦为什么可以使物体带电”,在实验、动画展示的基础上,学生初步建立电荷守恒的意识,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表达电荷守恒,但学生对摩擦带电的内部机制应该有所悟;接着问题3“怎样判断塑料棒是否带电”,既为电荷均分常识做说明,又为感应起电最重要的新知识做铺垫;问题4“验电器带正电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趁此继续交流“如果带电体不与验电器接触,验电器上会带电吗”,触发学生求知欲望;问题5“为什么带电体靠近验电器张开,若远离,指针又如何”,引入静电感应现象,在这个环节,金老师在实验上动足脑筋,让学生自我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能设法让这两个导体都带上电荷吗?你能设法通过感应起电让这个验电器带上电荷吗?”让精彩不断呈现;问题6“各种起电是否创造了电”“在电荷转移中有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确认知电荷守恒定律;问题7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我学习的方式完成对元电荷基础知识的学习。

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保持高思考力水平有七个要素:①给思维和推理“搭脚手架”;②为学生提供元认知方法;③示范高水平的操作行为;④维持对证明、解释或意义的强调;⑤任务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⑥在概念间建立联系;⑦适当的探索时间。在这节课上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上述七个问题对“七个要素”的理念有很好的诠释。

江苏省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学习要求共有三句话: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知道元电荷;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电荷守恒定律,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它给出的是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可以看出金老师的七个问题完全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重要的是,这节课在学生能力的要求上是远超这样的要求的。课堂上的教学目标不能只是写出来,关键是应根植于我们的课堂中,教育理论表明,一定的时间里,教给学生的知识越多,学生实际得到的反而越少。因此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以知识灌输为课堂追求,而应像金老师这样,教学中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交流、展示、反馈,让学生受益最大化,使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知不觉地达成。

二、实验创新:自觉体验教学行为

金老师在这节课上,最为精彩的是实验创新。这节课的实验是我们老师公认难做的,课堂成功往往没有把握,这是因为静电实验要求空气不能潮湿,课堂时间往往是不能保证的,另外,它对验电器也要求特别清洁,而教室往往粉笔灰都不可避免。金老师通过改用长玻璃棒,让摩擦得到的电荷可以有明显的转移,改制验电器,用两个易拉罐分别与两个验电器组成实验中的枕形导体,使实验获得很好的效果。更为可贵的是,问题5是通过学生合作完成的,在学生演示中用感应起电的方式让两个易拉罐上带电以及让验电器上带电,学生很难想到保持带电体不动,分开两易拉罐,以及要用手接触验电球,金老师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尽可能发动全体学生投入思考,让学生对这一难点有充分的认知。这种努力尝试、勇于实践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师所表现出的主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创新教学,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广。

探究式教学从开始的摸索实践到今天虽然有了基本的共识,老师们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陷入过种种迷茫,但是我们的教师仍然需要像金老师这样在教学中不断追求,不断找寻传统教学与现代要求之间的平衡点,让我们在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时有更多的话题,更多的实践尝试。只有老师们一如既往,不断地探索,才能让我们的实验教学有更多的积累,在不断自我实践、相互交流中探究课堂教学的高效。

金老师在精心设计实验的同时,对教材中实验的呈现方式也有很好的理解和处理,教材中的实验表述没有写出可以观察到的具体现象,这体现了教材“将科学探究思想渗透于教学活动中”的理念,以使学生不是停留在找出正确答案,而是进一步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金老师通过动态的金属结构示意图,在实验的基础上给学生空间去想象,从而给学生有理性的深入思考,为“电荷守恒”在此留下理性认识的基础,据此可以揣测出金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的精心处理。这样的教学处理,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多思多问,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让学生的灵感在学习中得到升华。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真正体现物理活动中的科学探究,不搞伪探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应对高考,可以说,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就是教师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能力为基本着眼点,保障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的好奇心、表现欲、求知需求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不是为了探究形式,追求好课评比要素,做那些面面俱到、形式的表演。

三、思维培养:体现学生活动中心

建构主义的观点是,一节课上得怎样主要看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要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的前提。如果仅仅看教师上课有无科学性问题,目的性如何,启发性如何,而不是看学生是否时常不由自主地被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是极不准确的。课堂教学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能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就很难实现意义建构。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在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是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开始演示的“魔球”,到课堂始终以学生的参与为主,以及课堂的问题设计,都让学生处在思维兴奋点上,让思维处在流畅、变通中,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在这节课中,教师以对话行为为主,着眼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学生不是熟悉的(借班上课),但以学生为中心,课上及时捕捉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当前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看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蛮高,其实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答问的频率很高,其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绝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意义建构。事实上,真正的信息交流,应该是像这节课上基于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基础上的交流。

课堂上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学生活动,就应该像金老师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这节课上,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课堂上,教师能够对学生回答正确完整,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对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而不是受所谓教学时间或教学任务的限制,放弃这类包袱或简化对这类问题的解决。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重新梳理和调整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有效地建构知识——“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变成发展的现实,并产生更大的发展可能”。

当然,任何一节课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思考,这节课上能否更好地放大学生遇到困难的思考过程?例如,在两个学生合作寻求如何通过感应起电的方式使物体带上电。课堂上学生已经建立了带电体靠近金属球时,静电计金属球上带上近异远同的电荷,但学生移开带电体后,分开两个易拉罐就无意义了。这是课堂上绽放出来的最精彩的思维火花,如何放大它,实现星火燎原?教师可以不要急于按教学预设进行下去,宁可给足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少讲一些知识,比如元电荷,只要学生有这样的思维认识深度,元电荷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给出的问题课后自主学习,而把具有创新意义的感应起电的核心思维让学生得到深入的体悟。

【参考文献】

[1]满娜.思维活动: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题[J].物理教学,2013(6).

[2]王乃东.追求智慧的物理教学[J].物理教学,2013(5).

[3]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高折射率下一篇: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