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2024-04-23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共8篇)

篇1: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我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兄弟姐妹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状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能够透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好过于坚信自我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带给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明白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咱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咱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咱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但是谁敢说自我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我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但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归纳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状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能够下跌,而且能够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也能够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因此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刻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坚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超多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我的观点,从那里,我感受到了自我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咱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透过阅读本书,咱们能够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忙。

篇2: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关于非理性?

投资者心理对经济明白总是延迟和放大的。中国自2000年后的快速增长,直到05,才体现到股市上来,而且投资者放大了对经济增长的感触,就进入非理性的状态了。危机也在那时埋伏,当股市开始下跌,很容易就进入了崩盘,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难明白为什么会很轻易的跌破基本面关口和心理关口。人也如此,发达时,自信和欲望也会极度膨胀,以为天下唯我独尊;落魄时,觉得自我什么都不是,自杀的心都有。股市就是由这样的人构成的,因此也有这样的性格。人要认清自我,成不骄,败不馁,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成熟的股市也就应这样。但话又说回来,不成熟的股市才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

庞氏骗局和击鼓传花

我在想这种放大效应是如何传播出去的。贪婪和恐慌最终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疯狂。这其实就是个庞氏骗局,说白了就是传销。庞氏骗局正因臭名昭著的麦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传销在我国是明文禁止的。大盘涨了,因此更多的人进来,因此大盘再涨,直到泡沫破裂。崩盘也是如此。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其中的端倪,为什么他们还参与到其中呢?我想这是一种“击鼓传花”的心理,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我就那么倒霉轮到最后一个,每个人都坚信自我能都获利逃脱。这就是赌博了。

在关键点操控

还有一个命题是大盘如何从一小部分人的狂欢演变成了全民狂欢。这类似于病毒传播模型,但我并不做过多地分析。我记得有个临界值,当感染比率大于这个值的时候,就有可能使整体都感染。我想说的是,临界值附近是个很危险的区域,这使得操控变成了可能。可能投入并不太多的资金,就能够使狂欢成燎原之势。这与索罗斯的观点很像。他就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时机,狙击了英镑。我坚信这样的投机机会会经常存在的。

篇3: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及其终结

1 超低利率支撑的房地产泡沫正在破灭

中国房地产市场到底有没有泡沫?这是几年来各界争论的一个焦点。但不客气地说, 关于泡沫讨论的本身带有泡沫性。这是因为,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标准不清楚, 住房价格的情况亦不清楚, 许多数据并不具有可比性, 也不具有说服力。在这种情况下, 说有泡沫也罢, 没有泡沫也罢, 都缺乏足够的依据。

不过, 有一点可以非常肯定:那就是从宏观面看, 近几年来中国的真实利率经历了700多个基点的激烈波动, 导致真实利率从正变负, 中国经历了一场超低利率所导致的总需求膨胀 (经济过热) 的过程, 而总需求膨胀最主要的领域便是房地产这样的资产领域。因此我们可以说, 超低利率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虚假需求、虚假繁荣以及房价虚高。只要你承认宏观经济过热, 就必须承认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现象。

无泡沫论者坚持认为, 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供需两旺、量价齐增的现象是认为楼市无泡沫的一个重要论据。其实, 房地产需求是货币的需求, 而旺盛的货币需求与低利率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真实利率偏低, 使得实际存款利率和按揭贷款利率都是负值, 这是很多居民采用购买房产的方式来保值资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 目前房地产开发与购房贷款总计近4万亿的规模。因此, 可以推知, 利率只要上调一个点, 400亿人民币的利润和消费者剩余就会被拿了, 如果利率上调5个点, 则意味着2000亿人民币的利润和消费者剩余被拿走。如此一来, 房地产市场将变成一个全行业亏损的市场, 哪里还会有购销两旺的景象?

很显然, 虽然中长期房价走势还难以预期, 未来泡沫的演变亦需研究, 但随着宏观调控的步步加深, 总需求的回落, 超低利率支持的房市虚假繁荣已经走到尽头。

2 制度缺陷决定着房地产难以持续飞升

我们发现,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和股票市场一样, 存在重大制度缺陷。其表现有三:第一, 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一样, 是一个权力介入型市场, 权力资本的作用超过了其他资本, 产品市场化而要素非市场化的不对称现象导致了住房市场的畸形以及价格的居高不下。第二, 迄今为止, 地方政府发展房地产业更多是迫于财政支出的压力, 出于追求发展政绩的冲动, 这一点与当年发展股市只是迫于企业融资压力、迫于为国有企业脱困圈钱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 房地产商推高资产价格的市场操作手法与股市黑庄颇为类似:2.1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表明, 尽管在总的房地产投资中外资所占比重只有3.5%左右, 但在高端市场中这一比例却高达40%。在股市中, 如果有人控制了一支股票中40%以上份额的话, 他就完全可以操纵股价, 并被称为庄家了。而庄家推动整个市场价格上涨的奥秘就在首先推高高价股票的价格, 诱使其他中低价股票的价格自然会被带上来, 这一手法在房地产市场中也已经被使用。2.2 2005年房地产投资商提出转战二、三线城市。从技术上看, 这一做法无形之中也暗合了股市庄家炒作二、三线股, 为一线股资金撤退做掩护的手法。2.3这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令人膛目结舌。许多城市的价格已经翻番, 少数项目价格甚至涨了7-8倍。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业内人士还一直宣称“少关心单价, 多关注面积”。这与股市庄托的做市效应是一样的。2.4为了推高价格, 房地产商伪造大量虚假成交合同, 通过这些虚假合同, 使得房地产价格“无量空涨”。这一做法类似于股市庄家自我对敲拉抬价格。

自199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启动以来, 房地产投资额和销售额年平均增长率都在20%以上, 房地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拉动作用已经达到了2个百分点以上。然而, 这种发展是在房地产市场极其不规范的情况下实现的, 而一个不规范的市场是不可能实现持续快速的成长的!股市如此, 房地产市场亦如此。

3 房地产调控会是高超的“组合拳”吗?

当前, 社会上有许多人对政府利用非市场手段来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做法表示异议。其实, 中国并非完善的市场经济, 在诸多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衡量政策好坏的关键还是看政策的效果如何。

如果房地产调控只是一种打压政策, 则效果有限, 并且容易有副作用, 但如果这种宏观调控思路具有总体性和组合性, 作为“组合拳”使用则另当别论。

在此我们要再次强调, 中国房地产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分为“制度问题”和“宏观问题”两个方面, 对这两个不同类型的问题, 第一不可以混淆, 否则政策含意会不清楚。第二, 政策调控应相机行事, 让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形成最有力、最有效的政策效果。

如果通过调整利率的办法来打压房地产, 则有可能先打压了其他产业。如果人民币升值, 则境外资金得逞, 会导致更多的资金进入。政策的运用投鼠忌器。何以出招?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中国强大的“政府组织资源”, 在先不使用汇率手段的情况下, 运用非价格手段将过热的房地产打压下来, 令国际投机资金无处藏身且无利可图, 遏止其进一步的进入, 再在遏止了投机资金后再适时调整汇率和利率, 以对经济进行价格调控;同时, 借助调控的机会推进房地产的制度建设, 通过“再造市场”来蓄积未来发展之力。这就是最佳的政策操作。

从最近情况看, 国际游资从房地产市场大量出逃的迹象还不是很明显, 但可以断定, 随着房价调整行情的不断深入, 藏匿于中国房地产国际游资如果不出逃的话,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消灭”。而这些游资最后不管是出逃, 还是被消灭, 对中国汇率改革来说都是一个有利条件。国际游资“双保险”的投资策似乎高明,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进入的是中国而不是泰国, 其所博弈的对手是具有强大组织能力和权威的中国政府。

4 房地产调控对消费者来说是好消息

这些年, 中国房地产商们风光无限, 在各类财富榜上谱写着财富增长的神话, 但从其生产和成长环境看, 我们只能还把中国房地产商们称为“草莽富豪”。今天, 随着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相继出台, 草莽时代的丧钟的已然敲响, “再造市场”的历史已经开始。

从各地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 政府在规范房地产方面的工作应该说已经取得效果。从一级市场规范、透明的土地供应和成本构成、二级市场的公开透明交易, 到利率和信贷政策的调整, 以及对中介媒体的规范化管理, 都有了较好的措施。这些措施如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不仅有利于消除和防范房地产泡沫的重现, 而且有可能使得中国房地产运行将能够逐步走上平稳、有序、和谐之路, 让中国的消费者享受到性价比更优的住房。因此, 房地产政策调整后期的住房质量总体上应该是看好的。

另外, 从供需平衡与市场压力看, 在需求旺盛、泡沫泛起时, 市场偏向于所谓的“卖方市场”, 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无论是在价格、质量还是服务上的交易谈判上都非常不利。而在泡沫消失、市场供需调整后, 房地产市场有可能转向“买方市场”, 消费者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有更好的市场谈判地位, 开发商迫于激烈的竞争只好通过提高住房性价比的办法来吸引消费者。因此, 房地产调控对消费者来说实在是一个好消息。

摘要:阐述了对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及其终结的认识。

篇4:非理性繁荣开始浮现

高速增长后的大泡沫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仍然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想挡都挡不住。

首先,工业化正在加快升级中,过去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脱节的,现在中国的城市化也在加速。这样中国经济就有了两大动力,所以中国经济近些年来都是10%或以上的增长。这两个力量带来的增长是理性繁荣的增长。

其次,我们又看到一个更高层面的增长,就是人民币升值带来了中国经济资产总量的扩张。比如: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你的产值从2万亿增长到3万亿,增长了50%;但假如人民币汇率也增长50%呢?那么你的产值一下子就变成4万亿了。这是以人民币计价的一个资产的膨胀。

再次,当前全球资本的流动性非常强,全球的钱都多得不得了。而全球可投钱的地方又很有限。我们按照经济的增长和货币的稳定性来看,可以分为四类不同的地区:第一类,经济不好货币也不好的地方,北朝鲜就是典型;第二类,经济好但是货币不太好,比如美国;第三类,货币不错但经济很差,比如欧洲;最后一类,经济很好货币也很好,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在全世界很少。所以,全世界的钱都集中到中国来。而集中到中国来的资金,又更多地流入到房地产和股市。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在理性繁荣的基础之上还会继续往前形成一个大泡沫。当年欧美的经济大萧条、日本的金融大爆炸、东南亚金融危机都说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避免经济理性繁荣基础上泡沫的形成、演变、扩大和破灭。

从房产到股市的泡沫转移

我的观察是,中国正在逐渐朝着高速成长中的泡沫这个方向走。2006年一个特别大的变化,是泡沫从房地产领域向资本市场转移。

过去几年,宏观调控除了汇率渐进升值外,几乎能用的各种手段都试过了,对局势虽有所缓和,但不能根本消除泡沫。所以房地产调控了一年,但房价还在高涨。许多人说宏观调控没有用,我不这么认为。相比于股市,房市已经受到了打压,否则会涨得更多。但问题在于,按下葫芦起来瓢,资产泡沫从房地产的大门被挤出去,又从股市的窗口里进来了。展望未来,我们仍然很难完全将泡沫挤掉,如果再考虑到中国经济理性繁荣的前景是以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两倍的人口、巨大的经济总量进入现代化,那么我们大概可以推测:中国的泡沫前景如果控制不好,完全有可能成为史上最大的一个泡沫,其程度和影响超过当年的欧美、日本以及四小龙。资本市场从3万亿一下子涨到8万亿,这太厉害了!这正是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的明显标志!如果大泡沫真的形成,那将是全球投资者看好中国、做多中国、投机中国的所有人有意无意合谋的结果。

急需防范的资产泡沫

2007年,中国经济仍然有很大的几率保持10%以上的增长。在此过程中,资产泡沫将进一步扩张,同时泡沫会更多地从房地产领域进入到资本市场领域。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社会承受能力比较差,政府也不太能接受,因为房地产泡沫的结果是财富的分化,少数人获得财富的收益,多数人被掠夺,因此社会民众很不满意,政府就要打压房地产泡沫。但是股票市场情况不同,股票市场的泡沫是分享型的,所有股民都受益,因此股票市场的泡沫大家一概叫好。再加上我们目前的增长,在实业领域是高增长低通胀,CPI很低,因此很容易让决策者放松警惕。

如何与泡沫博弈,这是非常困难的。基于上述对大的形势的判断,2007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最关键的一条是对资产泡沫的调控和防范,在理性繁荣的基础上防范非理性的泡沫。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篇5: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关于这本书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去买一本而是直接在网上下载的电子文档来读的。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吧。《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在《非理性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一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预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书中,他将研究扩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

在本书中,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如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因此,非理性繁荣非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并且着力列举和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所固有的不稳定性。比如,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进,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择。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的第二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纽约时报》的保罗·克鲁格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曼罗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场非理性的一面,在这方面,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经济学家做得都多。” 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判断。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可以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我们看到,有证据表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 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 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 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达到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达到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义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篇6: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一、《非理性繁荣》是行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行为金融学是关于心理因素如何影响金融行为的研究。是继技术分析、基本分析、有效市场理论之后,解释证券价格波动的一种最新理论。很多人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和实验经济学家Vernon Smith这一事实,奠定了行为金融学在学界的地位。目前的美国市场已经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公司(如著名的LSV资产管理公司)。

该书是前后出版的行为金融领域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三部著作之一。其他两部是Hersh Shefrin的《Beyond Greed and Fear》(超越恐惧与贪婪)和LSV资产管理公司创立者之一的Andrei Shleifer的《Inefficient Markets》(并非有效的市场)。

该书第一版最早是在203月中旬开始在美国的书店中销售,美国股票市场当时也到达了历史最高点附近,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均在年3月见到阶段最高点。

二、要明白股市价格户外的基础,咱们务必转向心理学

股票市场的价格定位并不完全由基本面来决定。行为金融学认为,要明白股市价格户外的基础,咱们务必转向心理学。

根据我个人的明白,行为金融学认为,股票价格能够分解为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心理价格两部分。在某一特定时刻,由投资者的情绪所决定的心理价格成分可能只在总价中占一小部分,也可能占据很大一部分。当投资者极度悲观和恐惧时,心理价格为负数,使股票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从而构成具备极高安全边际的投资机会;当投资者极度乐观和贪婪时,心理价格为正数,使股票价格远高于内在价值,从而构成投机性泡沫。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促成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显示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状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

三、价值投资的精髓:买入的价格必须要便宜

《非理性繁荣》指出的“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2000年至或),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除了行为金融学方面的收获外,关于该书第1章“股市价格水平的历史回顾”的明白和思考,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该书第1章给出了1881-2000年美国股票市盈率曲线图(图1.2),美股存在四个十分明显的市盈率顶峰:19、1929年、1966年和2000年。

Shiller在书中指出,在一般状况下,低市盈率年份之后的回报率要高,而高市盈率年份之后的回报率则低,甚至是负数。2000年的市盈率超出了历史范围,至少能够肯定的是,强烈预示着未来十年里的平均回报率是负值。

我个人明白,Shiller上述结论的真正好处其实是指出了价值投资“买入持有”策略的精髓:要想获得较高的长期回报率,买入的价格必须要便宜,必须不好在市盈率的历史高点附近买入后实行“买入持有”策略。

我坚决坚信买入持有的价值投资方法,但我绝对不会A股市场整体被高估的时候实行买入持有策略,我会选取“等待”策略,等过些年A股市场整体被低估的时候再实行买入持有策略。

篇7:《非理性繁荣》(第三版)读后感

沽上犇牛

作者简介:罗伯特J希勒,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畅销书作者,《纽约时报》经济学视角专栏的定期撰稿人,他的著作有《金融与好的社会》,《动物精神》(合著),《次贷解决方案》和《金融新秩序》。

本书在架构上共,分了六个大的部分。前篇,也就是书的前三章和后面的五篇。书的前三章,个人姑且定义为,前篇的三章内容别是第1章 股票市场的历史回顾,第2章 债券市场的历史回顾和第3章 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三个历史回顾,立足于三个主要投资市场即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描述了这三个市场涨跌的历史过程,梳理了这些市场经历了的哪些显著波动,帮助读者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市场的趋势。

作者在第1章中主要描述了股票市场的一个涨跌历史,创造性的提出了这个周期性调整市盈率(CAPE)。

作者在第2章 债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中,指出了利率长期以来的波动和变化。并利用图表揭示了通胀指数化债券的收益率走势。通过走势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虽然债券的收益率波动幅度比较小,大概也就是在百分之10到-1%之间波动,而且,大部分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正收益区间。但是就这样一个窄幅的波动的幅度范围内,它的整个历史的波动,还是蛮大的。

作者在第3章 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中指出了,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房地产市场永远上涨这个假设和认知是错误的,是非理性繁荣泡沫的一种体现。作者在书中说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地区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与此同时,各种肤浅的解释相继出现,其中一种认为人口压力使得土地资源日渐枯竭,必然导致住房价格猛增,但实际情况是1990年以来,人口增长非常的稳定而缓慢,土地资源也并未枯竭,另一种解释认为,住房价格上涨的原因是需求的过快增长,导致建造住房所必需要的劳动力、木材、混凝土和钢材的价格高企,但事实上,建筑成本并未偏离其长期运行趋势,还有一种解释认为这种繁荣是因为很多国家通过降低利率来应对全球经济的衰退,诚然较低的利率水平是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因素,但历史上各国央行曾多次降低利率,却没有哪一次导致世界如此默契。作者的研究团队还创建了一个美国住房价格指数及建筑成本、人口和长期利率的变动趋势。时间跨度为1890年到2014年。见下图

作者紧接着指出,图3.1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从1890年开始,实际住房价格整体上并没有出现过连续上升的趋势。

作者在书中指出,归根结底,尽管住房价格的真实走势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大多数的证据表明,大多数住房的实际价格平均增长率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并指出,“实际住房价格并没有强劲上升的原因。并指出如果人们,能够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对房地产市场做出理性的判断,那么这些城市就存在类似的市场控制机制,来阻止房价过快上涨,如果房价上涨,使得住房抵押贷款占据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房地产市场就有足够的理由向低成本地区转移,长远来看,这种机制可以抑制,精通通胀修正的时机房,价上涨过快,同时,可粉碎膨胀过快的泡沫,这种市场机制对那些附近有大量可利用土地的城市最有效,对那些可利用土地很少的城市也有效,因为如果房价太高,居民和企业将会永远甚至完全离开这些地区”。

最后作者指出贷款机构在房地产泡沫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一个推波助澜和制造风险者,个人认为作者这一点有失偏颇,毕竟在一个相对健康的住房价格市场中,贷款还是对于普通群体自购住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第一篇 结构因素

作者在第一篇中探讨了资深市场泡沫的结构性因素,也就是第4章 诱发因素,互联网,市场经济急速发展以及其他事件和第5章放大机制 自然形成的庞氏骗局。

在第4章中研究了致使市场剧烈波动的因素,那些与政治技术以及投资者构成等相关的市场外部事件。纵观了最近的三次股市繁荣——1982年到2000年的千禧繁荣、2003年到2007年的次贷繁荣和2009年至今的后次贷的繁荣,从根本上,这些因素更多的通过其对投资者心理的影响,而作用于市场,即便是今天,审视导致历次市场繁荣的驱动力,对于我们理解导致未来繁荣的各种潜在因素也十分重要。

第5章认为一些放大机制与时滞效应共同作用,进一步强化了第四章所述泡沫滋生因素的效果。也因此,市场的活动与这些促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扑朔迷离。当市场事件被理解为投资利好时,这种放大机制将不断增强市场信心,即便市场价格已经居高不下。价格上升导致价格进一步上升,并因此放大泡沫的促成因素而酝酿一场新的投机泡沫,当投资者认为事件对投资不利时,这种放大机制将反向作用,最终价格下跌导致价格更大的下跌。

第二篇 文化因素

包括了第6章 新闻媒体,第7章 新时代的经济思想和第8章 新时代与全球泡沫

在这一篇作者主要考察了,文化因素对强化投机性泡沫结构的影响。

第6章讨论了新闻媒体的关键性作用,比如新闻媒体常常放大那些与投资者产生共鸣的消息,而忽略了这些消息的真实可靠性。

第7章,对长久以来在金融市场上自发形成的新时代理论(new eratheories)进行了分析。这些理论之所以被广泛的推崇,是因为它们根源于市场活动本身,而不是对市场消息真实价值的无偏见分析。

第8章回顾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全球股票市场的几次重大繁荣,同时梳理了这些繁荣背后的新时代理论类行。

第三篇 心理因素

考察了市场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即第9章 股市的心理锚定和第10章从众行为和思想传染。

第9章认为,经济和金融理论对于市场真实价格缺乏清晰的定义,也没给出简单的计算,因此公众对于市场价值的估计更多的依赖于心理锚点。

第10章阐述了来自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不同的人会在同一时间改变他们的想法。

第四篇,理性化繁荣的尝试

梳理了学术界对市场泡沫,实现理性化的一些尝试。即第11章,有效市场,随机游走和泡沫和第12章,投资者学习和忘却。

第11章 考察了有效市场理论。

第12章讨论泡沫使其常备提及的投资者感知理论,即公众对于一些重要事实常常后知后觉,这些“事实”或令人质疑,抑或早已为市场所知晓。

个人认为,作者在这一篇里面主要阐述了有效市场理论和通过投资者的自身的学习,并不能有效的去解决市场的非理性。原因有二,第一,是有效市场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有缺陷的理论,和现实的市场,有很大的一个出入。第二,投资者学习的很多常识,其实和事实并不完全相符。学习来的这些事实,本质上来说,也算不上是学习,顶多就是投资者根据他们的投资经验产生的关于未来的直观想法。种想法是泡沫经济反馈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在泡沫当中,无法去学会避免泡沫的方法。

第五篇 行动呼吁

也就是第13章,探讨了投机性泡沫对于个体投资者,机构和政府的启示。针对当前脆弱的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对政策改变的迫切需求,给出了一些建议,例如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帮助,个体投资者尽可能的避免泡沫破灭的风险后果。

在犇牛看来,作者在本章中提出的一些建议,更像是一些学术性的建议,与实操层面的措施还存在距离。比如第一项建议是,货币当局应当运用温和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泡沫,作者在书中提到,“当认为股票市场估值过高时,货币当局采取小幅度,但又是象征性的利率提高政策是有用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向公众阐明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抑制泡沫。但货币当局不应当通过强烈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试图促使泡沫破灭”。第一,首先这个观点货币当局未必能够接受。第二就算是当局接受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这个度的拿捏也是很困难的,有的时候股票市场是非常敏感的。给出的第二个建议是,“意见领袖发表有利于市场稳定的言论”。作者在书的前面部分已经论证了,大众对于专家的相信,是有科学根据的,或者说有据可查的。但实际上,意见领袖也经常这样做。但从效果看在市场崩溃的时候,意见领袖的意见对于稳定市场的作用非常有限。作者给出了第三个建议,是制度性的鼓励,建设性的交易。个人倒是认为这一点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建议,但是,如果遇到一个控制欲较强的政府,恐怕到时候这一点也很难执行下去,比如我A就经常以保护投资者为由头对交易进行各种各样的限制。也就是面对市场剧烈的波动的时候,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加大市场的交易力度,或者给出更全面的市场交易,而不是关停交易。但是这和,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熔断机制是相悖的。第四点建议是,公众应该得到更多的对冲风险的帮助。简单概括的说,就是你的资产如果是做多的,那么应该有一部分做空来帮助你来对冲风险。第五点建议是储蓄和退休计划的政策应该现实考虑泡沫的存在。结合我国的国情,应该是我们在进行养老、教育储蓄时候,应该考虑到当下资产的泡沫情况,和未来的泡沫情况。比如我们当下有一套帝都的房子,估值在千万。从普通人的收入角度来看,千万资产对一个人的养老和教育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但如果这个千万是一个泡沫,后面如果出现了泡沫的破灭,千万变成了百万,甚至不可变现,那么到时候你的养老,你的教育是如何实现呢?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个现金储蓄的习惯。

作者在最后还给出了其在2013年诺贝尔奖上的演讲,叫做投机性的资产价格,作为本书的一个总体的一个概况和总结,但内容过于学术性不太好理解,所以,本次没有细读。

几点感触

1、第3章,房地产价格历史说明,房地产并不是一直上涨的一个资产。作者在这一章用几个小标题表达了作者的思路,住房价格的历史长期走势;实际住房价格总体上并未呈现长期上行趋势;实际住房价格并没有强劲上升的原因;非理性繁荣的昨与今;贷款机构在房地产泡沫中扮演的角色。

2、股票市场并不总是一个长期高效的投资市场,或者说是长期最佳投资的唯一选择。作者在书中提出,以30年非重叠历史看。股票的收益不总是高于债券投资的收益。因此个人应该加强对债券投资的,认知与学习。

通篇来看本书的话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去理解非理性,非理性的成因,非理性的历史,以及如何去解决非理性的学术性书籍。在这一点上,本书其实与市场有效理论更相似,都更像是一种片面的学术理论研究。所以本书内提到的所有内容未必具都是真实的,或者说可借鉴的意义。

篇8: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一、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特征

当前国内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主要体现在:1、对商品价值的追逐而非对建筑本身的需求,极大的降低了建筑本身的品质;2、出于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导致房地产急功近利,随意拆改建筑,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3、对于地标性建筑的盲目追逐,突兀的异质建筑或高楼使得城市形态缺乏联系性。而这些特点在政府行为产生的外部冲击与市场本身内部作用机制的合力作用下并非朝夕可以消除。因此,可以姑且治标的景观经济开始在中国崭露头角。

二、景观的经济引导作用

在羊群效应的行为模式下,交易者之间相互影响,从而使房地产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因为这种基于利润追逐是建立根据Caplin和Leahy(1992)指出的信息分散和不对称的交易环境中,而非个人获得完整信息后所作出的理性反应,因而这种房地产的跟风现象放大了价格的震荡。

这种背景下,作为设计方案的投资方,开发商对于这种盲目的利润追逐会仅将其作为普通商品来进行炒作,无视建筑固有的社会与文化属性。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建筑师的建筑价值观势必也会受到侵蚀。故笔者认为,景观作为一种综合了生态价值与建筑物柔性过渡的介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海景别墅、山麓度假区等融入了景观经济效应的房地产开发中,对于容积率、建筑密度等硬性要求就会降低,开发商的注意力转而投向景观品质对于房地产的拉动效应,在这样的环境下,因为没有了一些硬性指标的束缚,建筑的拥有更多的创作空间,从而提升其品质。为房地产引入景观生态标尺,重新回归以人为本的房地产模式,而非单纯的建筑商品化。因此,景观因素的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地产非理性发展下的建筑粗制滥造的现状,用景观经济效应与建筑开发形成良性互动,在不损害开发商利益的前提下引导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与建筑相比,景观更具有公众可读性,因为其特有的开放特质,可以拥有更高的参与度,从而可以比建筑获得更多反馈,这些舆论力量可以在房地产市场的监督机制中起到一定社会影响力,通过良性的景观经济来约束房地产的非理性发展。

三、景观的经济缓冲作用

Shliefer和Bishny(1990)对投资者的目光短浅进行了分析:市场的不完全现象,如风险不能完全被分担,存在信贷限制等使得对短期资产套利比长期资产要便宜。因此目前国内的建设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保障,很多地区都大量存在建筑属性频繁更改,用地类型经常变动的现象。还有不少建筑在销售后,又进行拆除改建,多次易手,这都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所以,在这种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建筑设计,就需要预先对于场地功能转换的可能性进行充分考虑——即扩大土地的兼容内容,在规定的土地用地性质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分区的情况下,在房地产开发时就预留弹性伏笔,使后期发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既有利于多方招商引资,也可以对于可能出现的其他发展形式进行预评估,防止措手不及的后期调整。而在这种调和过程中,景观区域这种功能性相对模糊且可符合多种功能形态的建设形式应运而生。促进开发商采取分期实施的循序渐进形式,在前期工程作为试探性开发过程中先将地块转化为景观区,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后期工程实施时的拆建与改造。同时,进行景观区建设还可以美化环境,提高场地品质,而且更重要的是景观建设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这种措施极好的杜绝了对于倒卖地产、加价转手、只转不建等纯粹的资本操作形式。

四、景观的经济凝聚作用

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使得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建筑大师的实验场。建筑对于自我个性与风格的彰显,不能建立在无视城市观念与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建筑应城市的需要而产生,就必须立足于当时当地,必须尊重地域特色与当地文化,而非孤立于周围风貌之外,对于这种协调性的缺乏势必导致杂乱无章的单体罗列。而将这样的使命感寄托于房地产开发商,在现有国情下明显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只能通过景观对其进行主题的统一与形式的协调。如奥运村景观规划,一座座标新立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缺乏必要形态呼应的建筑单体,所幸通过整个一脉相承,主题明确的景观纽带进行对话,从而达到整个区域的协调性。很难想象如果这些特立独行的建筑们没有了景观作为粘合剂,会是怎样一种缺乏区域整体性的混乱单体。而正是通过景观对这些造价不菲的建筑进行联系,它们才得以发挥集群效应,形成一个统一的奥运村经济共同体。也正是借助了景观的联系性,打造了整个场所的品牌效应,提升了城市形象,展示了景观经济的魅力。

五、结语

现有的房地产发展是以高消耗为代价的,缺少把自然生态作为资本形态的思考,这种缺少理性思考的房地产发展形式是难以持续的,而伴随其产生的景观经济虽然对其具有一定的良性引导,但却只是表层的修复,只有等到法规更加健全,经济环境更加完善,国民心理更加成熟了,景观经济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与房地产经济相辅相成,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铁军.我国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形成机制及其金融风险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曹亮功.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市场特性[J],建筑学报1993-2

上一篇:李保国学习材料下一篇:发电厂交接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