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间故事

2024-05-11

俄罗斯民间故事(精选十篇)

俄罗斯民间故事 篇1

一、文献综述

1、独特的首尾公式

杨可指出,俄罗斯民间故事有其独特的表结构的首尾公式,这也是由该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栖居地的广阔无垠所决定的。其开头形式常常是:“В некотором царстве,в некоторо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В некотором городе…”,“В этих местах”……一开头就传达出了一种不确定的意义、虚无缥缈的气氛。对于结尾,朱敏也曾在自己的研究中得出了结论:大多俄罗斯民间故事除以押韵方式结尾外,还喜好以一种愉悦、美好的结局收尾。例如:“Стали они жить-поживать да добра на живать”等。

2、丰富的词组套话

李向东指出,俄罗斯民间故事语言中具有丰富的固定词组、套话。民间故事中的固定词组多为“修饰语+名词”的定型搭配,还有一部分是动词搭配的词组。凸显了事物、现象、人的某一特征,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对此的基本认知和态度。例如:красная девица美丽的姑娘/дремучий лес茂密的森林/вдруг откуда ни возьмись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出现)……

3、多使用指小表爱词语

徐东辉在研究俄语带指小表爱后缀词语过程中指出:与民间创作相关的作品形式,如民间童话、谚语中带有指小表爱后缀词语的例子俯拾皆是。经常阅读俄罗斯民间故事或文学作品的朋友不难发现,俄罗斯人民在对话言语中颇爱使用指小表爱的词汇,例如:Зайчик(зайц)、дружочек(дружок)、лисичка(лисица)、бабуся(бабушка)。

二、从《青蛙公主》看俄罗斯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

《青蛙公主》是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故事之一,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特色,其语言特色也异常鲜明。

1、故事以“В некотором царстве, в некоторо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 жил-был царь, и было у него три сына.”开篇,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但又是不确定的地点“在某个……”这样一来就成功地为故事营造了一种虚幻的气氛,突出了将要叙述事件的非现实性,从而将读者带入童话世界。以“Вернулся Иван царевич с Василисой Премудрой к себе домой. И жили онив счастье до самой старости.”结尾,同样也是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常见的一种结尾方式,表现出了善良的俄罗斯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2、在《青蛙公主》出现了大量的固定词组、套话。如:добрый молодец;луна сверкающая; Чего тыг олову повесил, Иван царевич;Вдруг откуда ни возьмись, идет медвед;Возвращают сястаршийи средний сыновья к себе до мой;Вернулся Иван царевич с Василисой Премудрой к себе домой等。像这样的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固定词组还有很多,反映着不同人物、事物的特征,经久不变地出现在不同的民间故事文本中。例如:形容美丽善良的女主人公时总说:красная девица,年轻有为的小伙:добрый молодец,空旷广阔的土地:чистое поле……一代代传承,印刻在俄罗斯民族的记忆中,为每个俄罗斯人所熟知和掌握。

3、在《青蛙公主》中指小表爱的词也频频出现,例如:1тётушка(тётя)保姆们。“Тётушки,наставницы,собирайтесь,принимайтесь заработу!Испеките мне к утру белый,да мягкий каравай,такой,какой я у батюшки ела.”“奶娘们,保姆们,收拾吧,整装吧!请在天亮前给我烤好一个软软的大面包,要像我在父亲那儿吃过的那种面包一样。”2 лягушонка(лягушка)青蛙。А если спросят тебя,скажи:“Эта моя лягушонка в коробчонке едет.”人们问你,你就说:“这是我的小青蛙乘马车来了”3 клубочек(клубок)伞状植物,线团。Долго ли, коротко ли–прикатился клубочек в лес.也不知走了多久,线团滚到一片森林旁。4 избушка(изба)木屋。“Избушка,избушка. Встань,как тебя мать поставила. К лесу задом, ко мне передом”。小屋,小屋,请停住!照原样站住,像你母亲从前把你摆着的那样。这些后缀的使用使得故事作品的更具感情色彩,人物性格特点鲜明,话语更口语化、更显亲切,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不由的发自内心喜爱起来。在俄罗斯民间童话中指小表爱的用法十分常见,这些民间故事词汇的使用和特点让俄罗斯民间故事更加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讲述,使其在世界民间故事中占据着牢固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结语

俄罗斯民间故事 篇2

爸爸和妈妈刚走不久,玛莎就忘记了他们的嘱咐。她把弟弟万纽什卡放在窗前的草坪上,就径自到街上找她的女友们玩。

突然不知从哪里飞来几只天鹅,在玛莎家的上空盘旋了几圈,猛地俯冲下来,抓起万纽什卡,放在脊背上就飞跑了。

等到玛莎回来,已经见不到弟弟的踪影。她连“哎”一声都没有来得及,就跑到街上寻找。可是几乎找遍了全村,也找不到弟弟。她声嘶力竭地喊弟弟,却连弟弟的半句回应也听不到。她悔恨,她痛苦,然而悔恨和痛苦都帮不了她的忙,只好流着眼泪继续寻找。

玛莎找到村外,忽然发现远处天空有只天鹅背上好象驮着什么,往密林中飞去。她马上意识到:是天鹅抢走了小弟弟。于是就踉踉跄跄地向前追去。

她追到一间野外土房的炉子跟前,向炉子道:

“炉子,请告诉我,天鹅飞到哪里去?”

“给我填点木柴吧,我会告诉你的。”炉子说。

在俄罗斯乘火车的故事 篇3

这是100多年前留下的故事。

1842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签署了建设俄罗斯第一条铁路的命令,是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俄罗斯大铁路。著名建筑师K.A.顿受命承担这一设计任务。他是俄国十分有名的建筑家,曾主持设计了救世主教堂、叶卡捷琳娜教堂和克里姆林宫等伟大工程。两个城市的火车站都按一个设计方案施工。经过7年,到1849年完工,全长649.7公里。600多公里的铁路却修了7年,可见在当时修铁路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1851年8月3日,第一班列车从圣彼得堡抵达莫斯科,成为当时极为轰动的大事件。俄国贵族都以能乘上这头班列车而骄傲。

圣彼得堡的火车站与莫斯科的火车站外观上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莫斯科火车站候车大厅里还耸立着列宁的半身塑像,一如既往地注视着来往行人,注视着忙忙碌碌、提着大包小包的国人。而列宁格勒站旧候车大厅里则换上了彼得大帝的半身塑像。经过了这些年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列宁、彼得大帝,他们都是怎样的心情,又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正在我这样想着的时候,一个俄国警察来到我的面前,敬了一个礼,然后对我说:“请把护照交我检查。”在中学时,我曾学过几年俄语,学得十分努力。据知情人告诉我,高考我的俄语成绩,差2分满分,很棒。其实并不是我有多少语言天赋,主要是教我们俄语的王德福老师教得好。但这时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便拣最简单的语词问他:“为什么?”他说:“例行检查。”其实这时我已经明白了,他是要“小费”。那时,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俄国人认为中国人都有钱,到俄国来的人都会赚钱,不要白不要。而中国人多半不愿意生事,特别是在异国他乡,能掏几个小钱过去就过去了。一来二去,那里的警察被惯出了毛病,你不主动给“小费”,他就找碴儿罚你款。没办法,好汉不吃眼前亏,我慢慢掏出护照。谁知道,他只瞄了一眼,还没接过去看,“啪”又一个敬礼,十分有礼貌地说:“对不起,请收好您的护照。我愿意为您服务。”我顿时明白了。我的护照是“红皮”。红皮护照是有外交豁免权的,这一点,苏联和中国是一致的。警察明白,持这种护照的人,不是高官就是外交官,是不能随便检查的。我一块石头落了地。

俄国的火车很不错。第一是整洁。卧铺上的床罩、枕套都是雪白的,盖的被子也是雪白的,里面似乎充实着蓬松棉,躺在上面很放心,让你情不自禁地要把外衣脱掉。第二是方便。为乘客想得周到,凡是需要用手拉着的地方,都装有拉手,起、坐、站、立让人放心。刚坐稳,一位男列车服务员送来开水和一点点心,用中国话发出怪声怪调的声音:“你好!中国朋友。”

躺在床上睡不着,我想起在国外几次乘火车的经历。

记得第一次在国外乘火车是在德国。那是在法兰克福书展中间,从法兰克福去柏林,参加在柏林图书馆举办的国际标准书号会议。离开车前十几分钟赶到车站。没有检票手续,进了站台,找到票上标志的车厢。进了车厢,找到票上写的门号,我发现门上早已有写着我的名字的名签。似乎也不是高级包厢,里面已有两三个人,个个捧着一本书或一本杂志在看,没有一点声响。我便也轻手轻脚地找个座位坐下。累了,打个盹,醒后发现自己盖着毛毯,不知什么人盖的,只好轻轻说声“谢谢”。

第二次坐火车是在意大利,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火车站完全是开放式的,在自动售票机买的票,等到自己要乘的火车来了,开门即上。没有购票排队,没有检票排队,没有登车排队,没有人挤人,感觉那火车就跟乘国内的公共汽车一样,开门上车,到站下车,十分方便。可是有一点,上下车虽不检票,车行中途,要查一次票。我们当然不至于逃票,手里拿着票,等着列车员来检查。没想到,检票员拿着我们的票,反反复复看。看看票,又看看我们。有什么问题吗?看得我们直发毛。检票员终于开口了。意大利语,听不懂。检票员找来一位懂英语的跟我们对话。原来我们的票没有检票,票上没有打出印记。这时我们才明白,意大利火车站看似宽松,完全没有人守着,但通过自动售票机买的票,要自己在候车室内“检票”,即打卡。这样,这张票就算检过了,上面留下了乘坐过的记录,下次不能再用。而我们一心享受自由自在、畅通无阻的快乐,忘了检票一说。检票员以为我们搞鬼,问了个仔细,终于相信我们是不知情而为。检票员说:“知道你们是中国人,不熟悉情况,就不罚款了。但我要在票后注明,这张票已经使用过了。”我们谢谢检票员的信任。

也许因为我是铁路职工的子弟,我家左邻右舍多是铁路职工家属,上初中的时候,每天乘火车上下学,所以对火车站的气氛特别地熟悉,对火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俄国的火车是很有名的。有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937公里,是世界最长的铁路,西方人称这条铁路是“俄罗斯长城”,从1891年开始修建,到现在有120多年历史了。沿途风光十分美好。伊尔库茨克车站附近有漂亮的教堂;车过贝加尔湖,站台上售卖的湖中盛产的秋白鲑鱼制作的熏鱼,香味飘来,吸引旅客排队购买;湖面很大,火车沿着它要走五六个小时,风卷起的波浪,翻飞的海鸥,跳出水面的鲤鱼,尽看湖上风光。车从新西伯利亚出发,树的绿苞刚刚孕育,过乌拉尔山则是冰封雪盖,再往前走,进入东欧平原,已是嫩叶展绿了。两三天的行程,经历了早春、寒冬和初夏。据说金秋季节沿途最好看,青松、白桦、红杉,如俄罗斯油画般灿烂。

乘坐从北京出发到俄国的火车,到了二连浩特要换轨。中国的铁轨,是国际标准轨(俗称窄轨),轨距1435mm,俄国、蒙古的轨距是1520mm(俗称宽轨)。到了二连浩特,再往前行就是蒙古,所以,在这里我们的窄轨底盘要换上他们的宽轨底盘。这也是乘坐这列车很好看的一个节目。

nlc202309081021

“换轨”的过程是这样的:整个车厢被举起来,旅客都在火车上,不需下车。接着,留在铁轨上的底盘,被侧面的钢丝带动,所有各节车厢的窄轨底盘被撤出来,另一端早已按顺序排好的俄、蒙轨距底盘,运动到车厢底下的指定位置。然后车厢整体被放下,和底盘连接紧密,再把车厢一节节拼接好,这就完成了换轨的仪式。前后需要两三个小时。

俄国火车的故事很多,还是言归正传吧。

这次,因为票订晚了,没买到两人一厢的。我们安排好行李后,车厢里还没有其他人。离开车时间还有20分钟时,朋友站在包厢门口,说:“赶快祈祷吧,但愿空下的两个床位没有人。”

正说着,进来一位男士。很有礼貌地招呼后,便坐下看杂志。

朋友又说:“再一次祈祷,但愿别再来人,特别别来女士。”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来女士这样紧张,便问个究竟。他给我讲起他经历过的一则轶事。他第一次乘苏联火车,也是四人一厢,三男一女。车开动后,他看时间不早了,便上床合衣而卧。过了一会儿,那两位男士出去了,女士未动,他没有理会。又过了一会儿,出去的一位男士进来,拍着他的肩膀,说:“请你出来一下。”朋友愕然,问:“做什么?”答:“请你出来一下,让女士更衣。”朋友放下心,急忙爬下铺位,莫名其妙地出了包厢。女士立即关上门。过了大约一刻钟,女士打开门,探头。两男士走了进去,朋友也跟着进去。只见女士已换上睡衣,还戴上了睡帽,靠着枕头看书。

他明白了,这才踏实去睡。

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又是男士请他出去,原来女士要起床更衣。

有鉴于此,这次他站在包厢门口,左顾右盼,一再说“:但愿剩下的床没有人。有人也别是女士,更别是胖女士。否则,不但要折腾,连转身都不可能了。”

还差10分钟,没来人。

还差5分钟,没来人。

朋友已喜形于色,刚要欢呼庆贺,只见一女士在最后3分钟进来了。幸运的是不胖。

晚上,果然“行礼如仪”。只不过这次是有经验的他拉着我先出去,另一位俄国男士只顾埋头看书,被不能等待的女士礼貌地请出来了。

从圣彼得堡回莫斯科,我们坐的是两个人的包厢。我们进站后,认好座位,便站在车厢的过道里,看站台上来来去去的旅客。对面一列正准备开出去的列车,车里已经坐满了人,我一看便知那是给近郊职工上下班用的“通勤车”。车里人有的在打盹,有的在聊天,还有几个年轻人在打牌,这情景和我少年时乘火车上下学时一样,让我顿生亲切之情。

一声长笛,那列火车开动了。站台上一下子就安静下来。我的车厢还没亮灯。也许是“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引起的一种乡情,我油然想到,正是在这个圣彼得堡火车站,就是在这卧铺车厢的一进一出之间,美丽而高贵的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眼神相遇,于是发生了跌宕起伏、传之久远的故事……

我们的火车就要开动了,在灯光下,我看到年轻的俄罗斯姑娘在和朋友紧紧拥抱,做最后的告别;我看到戴高加索帽子的老父亲在擦拭眼泪,嘱咐着车里的小伙子;我看到一男士急忙往车窗里送进一把鲜花……

火车缓缓开动了,发出哐哧哐哧的声音,一声长鸣,离送别的人越来越远,离我的家乡却越来越近。

谈古俄罗斯民间歌曲 篇4

1. 仪式性民歌

作为与农业有着不可分离关系的仪式性民歌, 也是最古老的音乐, 在民间的创作中, 其基本种类产生于俄罗斯开国前的氏族公社时期, 后一直活跃在民间, 达许多世纪。教会曾竭力谴责与偶象崇拜的信仰和仪式相联系的歌曲演唱, 宣布它们是触犯教规、袭读神明的, 但是, 民间并不依从这些禁令, 仍然保留着自己信奉的习俗。人们有关宇宙的神话观念来自于农业劳动生活, 并被用来理解新的基督教教义的原理, 这种被称为双重信仰的现象, 是基督教奇特地适应了民间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每年四季更替时举行的传统仪式和娱乐活动, 那些被崇拜的神灵是拟人化的自然界的各种力量, 他们的形象局部契合了对基督教圣者的想象, 并获得以下这些名字, 比如:雷神佩伦变为预言家伊利亚, 牲断之神沃洛斯变为神圣的弗拉西。

在冬天的时候有着一个礼仪是谢肉仪, 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被提出来的是向冬天告别。夏至的节目是歌舞。夏至恰逢先知约翰的生日, 民间给约翰起了个绰号叫伊凡·古巴拉。13世纪的一本俄罗斯编年史纪载了夏至之夜的节日盛况:“迄今为止, 某些地区疯狂的人们从6月23日 (先知约翰生日) 这天的黄昏起, 到收割之前, 甚至延续更长时间, 仍然用以下方式为古巴拉丈厄神举行夜宴:黄昏来临, 男男女女便聚集在一起, 用可食用的草和根为自已编织花环, 川球色钉带子束腰, 点燃髯火, 排成绿色闪烁的队伍, 手拉手围着髯火唱歌, 来纪念古巴拉夏至神, 然后, 跳过簧火为神敬献祭品。”

13世纪的编年史还记载了俄罗斯人对爱神和婚姻庇护神列利的景仰:在婚礼和洗礼仪式上, 人们拍打着双手反复“拉果”一词, 演唱某种专用歌曲, 表示对神列利的纪念。基督教虽己传入一百多年, 但群众的婚礼仪式从来没有教会参加, 依旧按古代偶象崇拜的风俗举行, 带有民间舞蹈并合着嗡嗡响、啪啪响的声音。墓地上的哀歌是俄罗斯一种富有诗意的民间创作类型。哭死者这个习惯流行与上流社会也出流行于普通百姓当中。

对上述古代仪式性民歌的艺术手法在此只能作大概的推测, 之前以口头形式存在的歌曲经过多少时间的变化也多多少少会出现一点变化, 民歌的系统搜集和研究总共才约二百来年, 不能肯定后来的记录完全符合古代面貌。

具有感叹、呼喊性特点的、短小的旋律形式是大部分农的音列构成, 音域四度或五度。这种三反的旋律形式接二连三、不厌其烦的反复, 好像艺术中的咒语一样。

2. 史诗性民歌

古代的斯拉夫民族卫队的战斗歌曲是民间英雄史诗的原始基础, 在歌曲中, 赞扬了勇士们的英勇作战和卫队统帅的英明神武, 在古俄罗斯史册中这些歌曲的遗迹都会看得到的。基辅国强盛时期, 民间创作的史诗性体裁得到高度发展, 它作为一种民族意识, 鲜明地反映了民族史上作为史诗性阶段的这个时代。许多史诗性的民歌题材与基辅一露西时期密切相关, 王公弗泣基米尔, 克拉斯诺耶, 索尔内什格龄形象位于这类作品的核心, 众多勇士簇拥着他。伟大的王公弗拉基米尔·斯维亚多维拉维奇一世是史诗中弗拉基米尔的原型, 在他统治时期, 基辅国享有盛誉, 是全俄罗斯大地的中心。在其它受尊崇的史诗中, 英雄们都有真实的历史姓名。

作为俄罗斯史诗的基本题材的壮士史歌在内容上并没有体现出真实的历史事件, 只是大概地描写出历史情况并常运用幻想手法表现, 现实特征与虚构故事和神话水乳交融, 形象是夸张的, 是有想象、有分寸的夸张。比如:俄罗斯壮士史歌中, 有位叫伊里亚·姆罗梅茨的勇士, 只身一人用根棒吓退了整个军队;怪诞的喷火巨蛇象征凶狠、残忍的敌人等。

基辅—露西时代有关王公弗拉基米尔的“史诗性阶段”的部分歌曲, 没有原封不动地保留在人民的记忆里, 它们演化、变异, 以新的主题和形象丰富起来。老的题材被重新构思, 因此, 壮士史歌的内容永远聂现实的、活生生的、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切身利益的。

恩·阿·多勃罗留波夫在阐述壮士史歌形成过程时认为:在蒙古的栓桔下和封建阶级内讧四起的困难时期, 人民“回忆起逝去的光荣, 加工了古老的民间传说。”“观实是痛苦的, 希望中的人民被欺骗, 于是, 不由地把现状与早已逝去的岁月比较, 悲哀地唱起以弗位基米尔为首的那些斯拉夫民族的勇士来。在歌曲中把往事穿插在眼下的现实生活中, 把往事和现实的对比使人们在心理上有了莫大的慰藉, 忘了痛苦。因此, 深深地吸引了人们。”

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研究 篇5

徐佩

(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系,哈尔滨150040)

摘要:民间故事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的叙事体裁。民间故事多以想象为特征,虽不以反映现实为目的,但通过故事中人民大众对人物的评价,可以了解民间故事所反映的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主要集中体现在观念中。在民间故事的人物关系中,父母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其他人物的行为和情节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父母观念是体现于民间故事文本中的主要观念。了解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有助于我们掌握俄罗斯民间传统的对父母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以及对他们行为的道德评价。

关键词:俄罗斯;民间故事;父母观念;家庭伦理

中图分类号:I512-0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3-0045-04

作者简介:徐佩(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观念是认识语言学、文化学和语言文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最早研究观念的著名语言学家维尔茨别希卡(А.Wierzbicka)提出,“观念源于理念世界,具有名称,反映了对世界现实的理解认识”[1];认知语言学派将观念定义为“表示人的意识心智资源单位和信息结构单位的术语,反映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心理词汇、人脑概念系统以及反映在人类心理的全部世界图景的有效记忆单位”[2];文化学家利哈乔夫(Д.С.Лихачев)在《俄语的观念域》一文中提出,“观念是意义的代数式的表达,是语词意义与个体和民族经验相遇的结果”[3]。本文采用语言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捷潘诺夫对观念的定义,即观念是“文化在人意识中的凝聚物”[4],存在于个体和集体意识中的表现民族精神的基本单位。观念由三部分构成:概念、形象和评价。民间故事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较明显的审美和道德教育功能。民间故事创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行为和结局命 运的描述,表达了民间的道德价值取向。因此,解析民间故事中的观念应主要分析其中的形象和评价部分。

家庭在俄罗斯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最为主要的传统价值观,民间谚语中常说“家里的粥都是稠的”,“家庭和睦最珍贵”。在故事世界中,家庭同样占有重要位置。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构成了故事人物间的主要关系。许多故事人物的名字就表明了其家庭地位,如农民的儿子伊凡(Иван крестьянский сын),商人的儿子伊凡(Иван купеческий сын),或直接称呼人物商人的女儿(купеческая дочь)等等。在故事家庭中,父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故事的开端,最先介绍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情况,如“很久很久以前,住着一位老头和老太婆。他们有三个儿子”;“在很远很远的国家,生活着国王和王后。他们有一个王子和一个公主”,等等。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要求,可以为孩子解决难题,会送孩子离家学习等,这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成为故事中最为主要的人物关系之一。因此,父母观念是民间故事中重要的观念。通过分析父母观念中的形象和评价部分,可以了解故事中父母的行为规范以及对孩子的态度,同时帮助我们了解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对父母形象描绘和评价的特点,掌握体现于其中的俄罗斯传统社会对父母权力和行为规范的理解,增加对俄罗斯传统家庭道德观的认识。这里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作一研究。

一、父母拥有至高的权力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始终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拥有对孩子的至高权力,例如父母会要求孩子为自己找到想要的人或宝物:“我亲爱的孩子!你们谁去寻找自己的母亲?”[5]142“我做了一个梦,说在一个国家„„,有一位美丽的叶琳娜(Прекрасная Елена)。她有生命之水和死亡之水以及返老还童苹果;你们,孩子们,可以取到这些宝物么?”[6]307“我的好孩子,我听说空旷的田野中有一个六头怪兽;杀死它,把它的六颗心带给我”[6]114。这些要求都意味着历险,但孩子们还是遵从父母之命,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

父母虽然都处于对孩子的统治地位,但权力的程度和范围大小不同。父亲相较于母亲,拥有更高的决定权。首先,父亲有权力分配家庭财产。父亲的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父亲是家庭的供养者,因此,他有权力分配自己的财产。例如,父亲离家当兵前,就会为年幼的孩子留下婚嫁和做营生用的一定财产:“这是给你(妻子)的50卢布;不论是生女儿还是儿子,都要留着这些钱直到他们成人:嫁女儿时,这笔钱就是嫁妆;如果上帝赐给我们儿子,他成人后这笔钱会是笔数目不小的补贴”[6]233。临终前,父亲会分配遗产:“我亲爱的儿子!我现在生病,很快就要死了;我死后把我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你”[5]217。死后的父亲也可以赠给孩子财产,多为有魔力的宝马。死后的父亲赠宝物这个情节的出现,按照普洛普(В.Я.Пропп)的研究,与两个古代信仰有关:一个是对死去祖先的崇拜,另一个是对死人的恐惧,都是原 始思维的遗留反映。

其次,父亲决定子女的婚姻。父亲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选择配偶。在《青蛙公主》(Царевна-лягушка)故事中,沙皇对自己的儿子们说:“孩子们!为自己做一支箭,然后射出它:把箭送回来的女人就是你们的未婚妻;如果没有人送回来,那就不能结婚!”[5]329父亲多通过张贴告示寻找合适的女婿,如在某个国家,沙皇有一位公主,沙皇想为公主招亲,于是,“贴出告示让全世界的未婚男子都来到这里”[5]40。告示中通常会说明父亲提出的要娶到他的女儿必须完成的难 题。因此,父亲更多地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在为自己找女婿,而不是让女儿自己选择丈夫。

二、父母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故事中父母与现实社会的父母一样,不仅拥有权力,也同样承担责任。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体现在:

(一)父母会送孩子学习。“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叫费多尔(Фѐдор)。老头想把儿子送去学手艺,于是把他送到一个富商那里学徒三年。”[5]97“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已经成年;父亲不知道要教儿子学什么,于是就把儿子送到一位工匠那里做学徒,学做东西。”[5]37“孩子十岁时,母亲送他们去读书;很快,他们就学会了 识字,远远超过贵族和商人的孩子。”[6]233

(二)父母会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原则。孩子要离开家去外地时,母亲嘱咐他们:“听着,孩子们!你们进城后,要向所有遇到的人和同行的人鞠躬。”父亲临终前嘱托孩子:“要诚实地生活,不要伤害别人,记得祭奠我。”[5]91商人要去世了,他要求儿子“疼爱和保护自己的姊妹,不要伤害任何人”[5]247。

(三)惩罚犯错的孩子。故事世界的父母有权力惩罚犯错的孩子,甚至有时惩罚的力度很重,如得知儿子染上赌博的恶习和酒瘾,母亲不让儿子进家门继续管理父亲留下的店铺,“走开!我们不需要酒鬼”;以为女儿没有遵守规矩,表现轻浮,父亲就命令儿子,“你的妹妹让整个家庭都受到了侮辱!我不想原谅她:你现在就回家去,把这个坏家伙砍成碎片,然后用这把刀把她的心带回来”[5]362;儿子没有听从父亲的意愿说出自己的梦境,结果“父亲十分生气,他叫来仆人,命令他们把不听话的儿子抓起来,脱掉他的衣服,然后把他绑到大道边的树上”[5]266;对待伤害其他孩子的子女,惩罚更加严厉,“父亲十分生女儿阿奴什卡(Аннушка)的气,他把女儿摁到大门上,用土枪打死了她”[5]278。

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在故事中并未被认为是 残忍的、不公酷的,而被认为是维护家庭秩序和正义的表现。

上述这两方面都肯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权威和权力。父母的权力还体现在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方面。孩子十分尊重父母的祝福,没有父母的祝福,孩子不会开始人生的重要阶段,如离家去远方和结婚:伊凡王子从父皇那里得到祝福和允许,然后去闯荡世界;商人的儿子找到自己的未婚妻后,对父母说“请祝福我们”;沙皇和皇后祝福了王子和大公的女儿,然后为他们举行了婚礼。

三、父母关爱孩子

在权威之下,父母仍然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父母将自己的孩子称做“我亲爱的孩子”(мои любезные дети;мои милые детище;чадо мое милое)。对孩子的疼爱表现在:经商的父亲出远门前,会关心地询问孩子们的需要,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甚至会冒生命之险,如父亲为了找到女儿喜爱的“小红花”,进入到陌生遥远的花园,结果遇到了可怕的“丑陋的长着翅膀的三头蛇怪”。宠爱女儿的父亲甚至有时会允许女儿自己选择未婚夫:“父亲,请允许我来猜谜;如果我猜出了谁的谜题,就砍下那个人的脑袋;如果我没猜中,我就嫁给他。”

母亲对孩子的爱表现得更为强烈。即使被巫 婆变成野兽,母亲还是会每天偷偷给孩子喂奶:“阿勒西(Арысь-поле)跑过来,脱下自己的动物皮放到树墩下面,抱起儿子哺育;然后再穿上皮毛回到森林中”[5]328。临终前的母亲还是对孩子放心不下,嘱托孩子:“听着,瓦西里苏什卡(Василисушка)!记住我最后的话,按照它去做。我要死了,带着我的祝福,我给你留下这个娃娃;一定要把它带在身边。”[6]101这个娃娃后来多次帮助孩子摆脱了危难。死后的母亲仍然会帮助孩子。受到父亲骚扰的女儿三次来到母亲的坟前,向母亲哭诉自己的遭遇。过世的母亲每次都告诉 她应当怎样做,最后一次母亲让女儿穿上猪形外套。终于摆脱了父亲的骚扰。难产死去的母亲,由于惦念孩子,每晚都会回来哺育孩子,“一位亲戚突然点燃了蜡烛,看到已经死去的母亲穿着安葬时的衣服,跪在摇篮前,用乳汁喂孩子”[7]。死去的母亲帮助孩子的情节与死去的父亲赠予孩子宝物一样,是原始的对祖先和对死后世界信仰的遗留。

母亲的爱虽然强烈,但有时对孩子盲目的爱会导致孩子犯错,如孩子请求母亲从沙皇那里偷来宝盒,母亲照孩子的话做,结果两人都被处死。

父母虽然疼爱孩子,但是如果有多个孩子,那么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同的,存在不平等的情况。例如,农妇喜欢两个大儿子,给他们穿得很整洁,而小儿子总是穿得不好——总是穿着黑衬衫;老婆婆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小女儿,她给大女儿穿最好的外衣,和她一起去教堂做日祷,而给小女儿留下两俄斗黑麦,让她在她们回来前把黑麦脱壳;父亲在分配遗产时,将房子、牲畜和土地都留给大儿子,傻瓜女儿却什么都没得到。

四、对孩子构成伤害的父母

故事世界里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承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有的父母不仅不去疼爱孩子,还给孩子造成伤害。在《猪外套》(Свиной чехол)故事中,由于女儿长得十分像死去的母亲,父亲竟然要求女儿嫁给自己。女儿得到死去母亲的指点,穿上猪皮做的外套后,父亲却“唾弃女儿并把她赶出了家门,既不给她侍女,也不给她路上吃的粮食”[5]290,使得女儿流落他乡。在《父亲和女儿》(Отец и дочь)中父亲强迫女儿和自己犯下罪过,生下孩子后,父亲又威胁女儿,让她对外承认孩子是仆人的。女儿不从,结果被父亲杀死。父亲与女儿的乱伦“与异族通婚制度和婚姻禁忌遭到破坏相关”[8]。

不仅是父亲加害亲生子女,应有伟大母爱的母亲也会伤害孩子。母亲会为了情人而牺牲孩 子。例如,伊凡王子带着自己的全部军队到另一片土地——遥远的潘·普列什维奇(Пан Прешевич)那里征战,战胜了他的军队,并将其俘虏。这个潘长得很英俊。皇后——伊凡王子的母亲,见到他之后爱上了他,经常到监狱去看望他。有一次潘对皇后建议,把你的儿子伊凡王子杀掉,“如果你能杀死他,我会非常高兴”。母亲的情人会要求她杀死自己的孩子,一个剜出大脑,一个剜出心脏,如果不这样做,他们的情分就完了。母亲整整痛苦了一个星期,最后终于没有忍住,对要她杀死孩子的情人许诺不会怜惜自己的孩子而错过情人。

故事中对孩子构成伤害的,除了孩子的亲生母亲,还有继母,她同孩子的亲生母亲一样,同样被称做母亲。但是,继母却残忍地对待丈夫死去的妻子留下的子女。她在故事中只有一种形象——邪恶,会使用巫术害人。继母经常打骂继女,让她干家中所有又脏又累的活:“老太婆不喜欢大女儿(她是继女),经常数落她,很早就把她叫起床,把所有的家务都推到她身上。女孩饲养家畜、砍柴、担水、烧炉子、置办仪式、打扫屋子,干活直到天明”[6]88;继母想尽办法遗弃继女,为此,她会派继女到老巫婆——她的姐妹那里去取针线或借火,希望巫婆能吃掉继女;会让丈夫将继女送 到森林中,嫁给莫罗兹卡(Морозко),真实的意图是希望制造寒冷的莫罗兹卡冻死继女。对待继子,继母不能在体力上惩罚他,却能用巫术破坏继子的美满姻缘,通过与之私通的继子的仆人,继母得知继子要与未婚妻见面,她就命令仆人在第二天船到岸的时候,把一个别针别到商人的儿子伊凡的衣服上。结果伊凡就昏睡过去,未婚妻怎么叫都没有把他叫醒。这样三次后,未婚妻就返回了自己遥远的国家。

继母的负面形象源自于古时的异族婚姻制度。“继母和继女的形象出现在婚姻形式改变之后,即可以从外族娶妻。”[9]梅列金斯基也认为,继母虐待继女是内婚制度被破坏的结果,而且“正是由氏族到家庭的最终转变产生了继母与继女的矛盾”[10]。

加害孩子的父母最终都受到了严惩:欲乱伦的父亲被沙皇处死;为了情人杀死孩子的母亲被处死,或凄惨地孤独终老;继母在故事中常会自食恶果,对继女加害不成,结果加害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负面形象父母的结局表明了民间对他们的批评与否定,对听故事的父母起到一种警示作用。

综上所述,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真心地关爱自己的亲生子女,能为子女着想,即使死后也能够成为孩子的助手。可惜,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怀有对孩子的爱,有的父母就对孩子构成了严重的伤害,但他们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反映了民间对父母之爱的肯定,对违背公认道德的父母的强烈批判。总体来说,民间故事中的父母属于传统的宗法家庭中的父母:是孩子的统治者,决定孩子的命运;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如果没有做到,就会受到暴力严惩。但是,父亲和母亲承担的责任轻重和权力多少是有区别的。父亲较之母亲拥有更多的权力,母亲只有在父亲不在时才能承担父亲的职责,否则应当听从父亲的意见。孩子常称父亲为表尊敬的“Батюшка”,称母亲为 表亲切的“Родная матушка”,从称呼中也能看出父亲具有更加权威的地位。故事中从未使用“不公”、“残忍”等形容词来定义严厉教育孩子的亲生父母,也没有描写孩子对父母所持权力的不满,在该秩序下的父母也没有得到不好的结局,因此,在表达人民真实、自由思想的民间故事中,同样支持孩子从属于父母,持对父母唯命是从的宗法家庭观。可见,传统的宗法家庭秩序和家庭成员间的等级已深深植入俄罗斯人民的意识中。

参考文献:

[1]Вежбицкая А. Язык. Культура. Познание[M]. М. :Русские Словари,1996: 11.

[2]Кубрякова Е С,Демьяков В З. Краткий Словарь Конгнитивных Терминов[K]. М.,1996: 90.

[3]Лихачев Д С.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Русская Словесность: От Теории Словестности к Структуре Текста. Антология. М.,1997: 281.

[4] Степанов Ю. Константы: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M]. М. :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Проект,2001:43.

[5]Афанасьев А Н. Народные Русские Сказки: T. 2.[M]. М. :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58.

[6]Афанасьев А Н. Народные Русские Сказки: T. 1.[M]. М. :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58.

[7]Афанасьев А Н. Народные Русские Сказки: T. 3.[M]. М. :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58: 123.

[8]Мелетинский Е М. Об Архетипе Инцеста в Фольклорной Традиции[M]//Избранные Статьи.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М. : Российск. Гос. Гуманит. Ун- т,2004: 299.

[9] Шуклин В. Мифы 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а [M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1995: 173.

[10]Мелетинский Е М. Герой Волшебной Сказки.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Образа [M]. М. : Изд - во Вост.Лит.,1958: 181.

俄罗斯民间故事 篇6

该片改编自俄罗斯传统的诗体民间童话故事《好兵射手非多特》,影片从角色造型、场景设计、角色对白到剧情叙事,无不体现出主创者的独具匠心。该片故事内涵丰富,视觉表现形式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强烈凸显出俄罗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乐观坚毅的民族精神。影片在民族文化的视觉节奏中同时注入当代文化符号,并折射出当代社会文化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本文从影片凸显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作如下分析。

一、叙事文本:传统文学性诗体对白

由于《士》片是由俄罗斯诗体民间童话故事改编,全片保留了最具俄罗斯民族文学性的诗体对白,强烈凸显了俄罗斯民族本土文化符号,让影片得以放大俄罗斯民间文学的优美及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对于朗朗上口的俄罗斯诗体语言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曾经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小说,而他的童话诗体作品《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是有节奏有韵律的文学艺术。“各种押韵方式,在俄罗斯诗语言中,都具有加强诗歌语调节奏和音响,并使诗歌音响富有变化的功能。”[1]影片中的对白押韵、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俄罗斯诗体语言的语言美、格律美、音乐美。如影片中士兵非多特按照沙皇的指令给他带来了一头鹿角会发光的黄金鹿,并说了如下对白:

动画电影《士兵非多特的故事》海报

你是否预订了一头鹿

就在那里 美丽的让人想哭

鹿的双角 按你的期望

金灿灿的闪闪发亮

它的明亮好比阳光

您的夜晚不再需要灯光

以上对白,每行都有韵脚,前三行压字母“u”韵,后三行压“ang”韵,再如影片中将军去找旧相好巫婆帮他出谋划策借此为难非多特桥段时,当巫婆看见将军愁眉苦脸的表情说了这样的对白:

你鼻子上的粉刺告诉我

你现在着急又上火

不要小看这些征兆

它是你精神健康的写照

同样,可以从以上前两句诗行找出句尾韵脚“o”音,后两句诗行找出句尾韵脚“ao”音。此类朗朗上口的诗体对白贯穿全片,这些韵脚的重复加之每行诗体字节不同所产生的节奏,打造出全片富于优美、和谐的音韵美感,给观者带来了极大的听觉享受。该片极富韵律感的诗体对白的文化特色不仅弘扬了俄罗斯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开发了民族语言的丰富宝藏,而且传递出深厚的俄罗斯本土文学的艺术审美特征。

二、造型元素:传统文化的装饰性视觉符号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士》片中的造型元素均做了很强的传统装饰化和夸张化处理,分别表现在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和色彩设计上。主创者从影片喜剧基调及角色的性格特征出发,对人物角色进行概括的几何化处理,不仅使得动画角色外在形象特点鲜明,也使角色的内在性格呼之欲出。同时角色造型的服饰也对角色性格起到强有力的烘托。如主人公非多特留着中分头,嘴唇上留着胡须,头上带的一顶传统呢帽,身穿红色带有传统绣花的对襟长袍,腰间系着腰带,从头到脚的装饰都是典型的俄罗斯民间传统男子的服饰。在点明角色的身份特征同时,也体现了非多特忠实、勇敢、坚毅、乐观的内在性格。此外,士兵非多特的妻子玛乌丝雅既是白鸽的人形化身也是全片真善美的化身,其造型为梳着俄罗斯传统女子的两个粗大的长发辫,但发辫不是常规垂下,而是让它呈现夸张的飞起状,以此增强造型的夸张性和装饰性。头戴传统的盾环头饰,身穿白色带蓝绣花的高腰长裙,既显得圣洁高贵,又不失清新雅致,俄罗斯传统女子服饰着装特点显露无遗。二者服饰特点集中体现出俄罗斯传统民族服装之美和装饰之美。

除了角色身着俄罗斯传统服饰外,影片中出现的所有场景,如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沙皇宫殿的内部、传统民居及森林小屋室外场景,也均采用极强的传统装饰风格绘制,全片的色彩采用浓郁的红色主基调,饱和度高的红色系列的铺设下配以绿色和黄紫色系做对比,不仅奠定了影片喜剧基调,且烘托出影片极强的俄罗斯装饰性民间色彩,增强了影片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典型性的和独特性。

《士》片中多次出现了俄罗斯传统的三角琴和手风琴,它们既是俄罗斯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统乐器(表现出俄罗斯民族是个热爱音乐的民族),也是推动影片叙事,表达角色性格的不可缺少的本土传统民族文化的视觉符号道具。如影片中,当非多特离家远行在外,非多特的妻子弹奏传统三角琴来抒发自己对丈夫远行的担忧和思念。而非多特奉沙皇指令离家远行去寻找世界上“无须有”时,只带了一部自己心爱的破旧手风琴,就踏上了长路漫漫的寻找旅程,此举表现出作为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俄罗斯人民在生活中可以物质贫乏,但不能精神没有音乐。同时也表现出非多特勇敢、乐观的性格特征。当邪恶的沙皇大臣等人最终遭受人民对他们的应有惩罚——放逐坐桶漂流时,非多特把自己的手风琴给了他们,并说,“带上我的手风琴,这样你们就不会变成野人。对不起,这手风琴有点漏风,无论怎样都不会出声,但是你们仍然需要它,作为文明文化的象征”。此句台词充分表达出俄罗斯人即使失去了尊严、一无所有,也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支柱,不能失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信仰。这无疑是创作者再一次对本土文化符号做的视觉强化,同时又将俄罗斯人民乐观豁达、不畏强权、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的民族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充分表达出俄罗斯人民对音乐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三、搞笑式无厘头细节设置:当代文化符号的混搭

虽然《士》片改编于传统民间童话题材,但是主创者们为了顺应时代审美变化,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了当代文化元素符号,在影片中设置了多处传统与当代时空交融的场景。如影片表现非多特接到沙皇的电话命令,让他进皇宫接受任务时的桥段,镜头里出现的是家中壁挂的木质电话,当非多特急急忙忙准备从家中走出,镜头由室内一下拉到室外的大远景,高耸的建筑外的蓝天上飞行穿梭着各种机械化飞艇,私人飞机及带着巨型广告的载人的蒸汽飞艇,当镜头向下摇移到地面上则是人们乘坐的原始马车,还有一种载人的类似蒸汽式的公共交通工具,这些穿越时空的道具集体上演在影片中时,观众立刻被这种时光穿越剧所吸引。诸如此类比比皆是,如片中的将军从女巫家回来的路上,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无线电话就可以和皇宫里的沙皇进行通话;非多特家里出现的现代款式的电冰箱;还有女巫和士兵妻子玛乌丝雅一边做家务一边看呈现在白色瓷盘里的真人视频电视。这些道具不合常理的出现造成的时空反差,没有让观众感到违反常规或不自然,恰恰让观众获得十足的喜剧幽默感。这种怪诞和魔幻剧情设计,打破了当代社会的真实性,造成虚实时空的交错,也恰恰反映了作为观众的现代都市人在当下社会中的一种生活状态。

影片中有个桥段是表现一名体型硕大的非洲使节外形是一个大猩猩,最后飞跳到远处的大楼,作捶胸动作,并抓住空中飞来的飞机。该镜头让观众看了会心一笑,这是借用了美国电影《金刚》的经典桥段,熟悉的一幕用动画形式在适当的场景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种无厘头的流行文化元素恰到好处的植入,使得该片增强了对当代娱乐文化的讽刺喜剧效果,无疑使此片和观众拉近了距离。另外在影片镜头中出现将军偷拍非多特的妻子玛乌丝雅的照片,竟然是玛乌丝雅身着三点内衣的丰乳蜂腰、婀娜体态的画面,俨然是一位当代十足性感的时尚达人。再如影片中巫婆见老情人将军脸色苍白时,便顺手从旁边的树枝上掀起一块树皮并告知将军:“这是山杨,这可是好东西,无一害而有百利,这是大自然的恩赐,绝对没有任何添加剂。”观众看到这句话台词则会会心一笑,当今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对纯天然的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商品则成了人们的奢求。此外影片中反复出现巫婆和玛乌丝雅用盘子看真人足球新闻视频电视镜头及公主脸上贴的美容黄瓜片,这些无厘头搞笑幽默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自然流畅的混搭,实质是对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反讽,易对当代观众产生很强的心理共鸣。

四、时空转换:当代文化时空观的映射

《士》片在表达段落衔接和时空转场上处理得非常独到,简洁且自然流畅。似乎映射出当代文化中的时空观,即当代社会人们对时间和空间快速转换的适应性和期待感。如影片开场中士兵非多特遵从沙皇指令去打猎,举瞄着枪从皇宫内门走出来,但场景瞬间由皇宫内景随即变为茂密森林外景。影片在这里做了动作不变,地点空间则进行快速转换的转场处理,顺利引出影片中下一个空间叙事段落。又如士兵非多特在皇宫再次接到沙皇让他寻找一头带黄金角鹿的命令时,对待这个不能完成的任务,镜头给予非多特的一脸的愕然表情的脸部特写,当他带着此表情向前走了几下,当特写镜头拉出成全景镜头时,背后的场景已然变换成了非多特的家中,表明非多特带着一路愕然表情回到了自己家中,这种让观众看似顺利成章,但却将时间进行压缩的高度艺术化的夸张处理,不仅是电影常使用的艺术手段,而且也反映了当代人们追求时间的快节奏的表现。再如影片中前一个镜头将军还在巫婆的森林小屋的外景中俯首倾听巫婆的用魔法获得的诡计,紧接着身体一转,将军已然在皇宫里向沙皇俯首告知巫婆的诡计。从森林外景迅疾变成沙皇皇宫的时空处理,此处即是对影片叙事进行的镜头有效衔接,又是对将军在获得诡计后为讨好沙皇的迫不及待心情的喜剧嘲讽。在影片最后一个情节设置中,非多特独自划着小船在去美国的大海里进行日日夜夜的航行,此时太阳和月亮反复交替的快速起落多次,以此来表示日夜时间的流逝。此手法的处理具有强烈的时空感和节奏感,与中国经典动画片《三个和尚》中用太阳反复升落来表示时间转换的做法如出一辙。

这种诸如此类的快速时空转换手法在影片中运用的比比皆是,但此举并没有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反而赋予影片的独特时空转换的视觉剪辑风格,同时也顺应了当代人们在高速发达的科技社会里对待时间和空间被高度压缩的认同理念和对未来时空高速转换的期待感。

从以上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影片《士》中,俄罗斯动画人既没有否定传统,也没有闭守传统,而是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纳入当代文化元素,将传统民族文化与当代的大众文化进行完美融合并成功进行转型。这部俄罗斯动画看似是娱乐当代大众的喜剧电影,但却讽古喻今,针砭时弊,实则影片依然保持着俄罗斯动画家们对当代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性和深邃的思考性。不能因为影片融入了当代娱乐文化元素而只认同其娱乐性,却忽视对当代娱乐文化元素背后的批判性的思考。

谈俄罗斯民间歌曲的特征 篇7

1. 俄罗斯民间歌曲的特征

俄罗斯民间歌曲有两大音乐特征:

1.1 抒情性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著名的作曲家在1956年创作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是为斯巴达克运动大会文献纪录片创作的四首插曲中作为清新、抒情的第一首歌, 也是“分节歌”。歌曲内容聚集在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当中, 建筑在e旋律小调上, 质朴、优美、动静结合、抑扬顿挫, 贴切地体现出歌词所勾画出的安逸迷人的夜景, 描绘了青年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歌曲深沉的音乐风格让每个人为之动容。歌曲的最后一句“但愿从今后, 你我永不忘,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紧扣主题, 给人无穷的回味。

俄罗斯民间歌曲中对大自然想要表达的感情全部唱出来, 爱情的主题在歌曲中有着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形成于16-17世纪的“悠长歌”, 它由妇女演唱, 既有单声部, 也有多声部 (二至三个声部) , 这种多声部具有支声或衬腔复调的特征。这种俄罗斯民间歌曲旋律优美舒展, 节拍自由徐缓, 大小调式频繁交替, 表达内在细腻。如《啊, 田野里不只一条小路》、《沿伏尔加母亲河而下》、《小姑娘走遍草地和泥沼》、《离别的最后时刻》及著名的婚礼歌《飞去的燕子》等。《渔夫之歌》也是一首领唱与二部合唱的抒情性歌曲, 高声部采用典型的俄罗斯自然小音阶, 低声部用富于特色的旋律小音阶。歌词叙述了渔夫3个儿子的爱情故事。旋律具有抒情、优美而深邃的特色。

1.2 欢快性

《红莓花儿开》表达了少女对心上人的想念, 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它由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杜那耶夫斯基谱曲这首歌也是电影《幸福生活》的插曲, 电影和歌曲均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

在俄罗斯黑海一带全球享有盛誉的《雪球花》作为婚礼舞蹈伴唱中最为流传的歌曲, 也叫做Kalinka (卡林卡) 。卡林卡是雪球花的俄文译音 (Калинка) 。在俄罗斯的民间诗歌和歌曲中, 雪球花通常被用来形容美丽的女性。这首乐曲旋律简单, 热情豪迈, 充分表述了俄罗斯民间青年男子对美丽姑娘的爱慕与追求。经过James Last重新编配的乐曲由铜管乐器吹出的一个持续的长音开始, 渐快到暴风雨般的吹奏, 同时加入高亢嘹亮、欢快奔放的合唱, 瞬间把情感的温度提升到后是俄罗斯极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巴拉莱卡大三角琴和多姆拉琴登场, 合唱队伴以舒缓轻柔的哼鸣, 表现青年男子内心世界温柔细腻的一面, 旋律优美质朴, 节奏舒缓自由。接着是同样乐句的反复, 在欢快热情的舞蹈节奏中加入同样快节奏的、整齐热烈的击掌声, 而在情绪最高亢时乐音戛然而止、干脆利落、刚劲有力。

2. 俄罗斯丰富的民间音乐类别

在11-16世纪, 随着俄罗斯民族力量的壮大, “史诗歌曲”广为流传, 其中包括“壮士歌”、“历史歌”。它们以民间说唱艺人传唱, 内容大都是叙述古代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这类歌曲的特点是:旋律深沉庄重, 节奏从容稳健, 具有男性刚强勇敢的气魄。流至今传唱的《话说伏尔加和米库拉》、《就像京城基辅》就是典型的代表作。

俄罗斯族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叙事歌曲, 多是以一曲多词的形式反复演唱, 内容题材十分广泛。叙事歌曲属于多声部的合唱, 有以战争为主题的《同志们, 勇敢地前进》 (拉金词) 、《儿子战死在疆场》、《我们的祖国在受难》 (卡切宁词) 、《一个果园绿丛丛》、《我和你是精神上的兄弟》 (普列谢夫词) 等等, 常用四声部合唱的形式, 和声浑厚, 并有庄严、肃穆的色彩;有的反映了统治阶级压迫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和爱情遭遇, 如《被遗弃的少女》、《崎岖的阿尔泰山路》等。

反映人民日常生活、民间气息的“生活歌曲”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形式。有“轮舞歌”、“摇篮歌”、“婚礼歌”、“舞蹈歌”、“哭腔”、“儿歌”等。这些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体现了人民群众爱恨交加的种种细腻的思想感情。例如摇篮歌、舞蹈歌《我和蚊子跳舞》、《啊, 摇啊, 摇啊, 摇啊》、婚礼歌《在诺夫戈罗德城敲响了钟声》、轮舞歌《哎, 田野里有棵小菩提树》等。

俄罗斯民间歌曲的发展及演唱风格 篇8

1.14世纪末到17世纪形成的崭新的俄罗斯音乐特征, 首先得益于民间创作的发展。当时, 在抒情和历史这两种曼声民间歌曲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俄罗斯旋律因素, 这两类民间歌曲为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并使人的心理因素以非同寻常的力量展现出来。阿萨菲耶夫院士认为俄罗斯的曼声歌曲是“世界旋律文化的最高境界之一, 因为在这种音乐中, 通过人的呼吸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而且其作用力可以保持几个世纪。这种歌曲的每一个音都可以被看到、被感受到。您无法不感觉到, 每个音上都凝结了人的灵魂除去其中令人惊叹的音符构成, 俄罗斯的曼声歌曲中最重要的就是感觉的真实性”。

深层的心理描写和词曲的契合是俄罗斯民间歌曲的杰出特点。歌词内容在歌曲中占主导地位, 决定了音乐的特点。所以有人说:“歌曲是要说出来的, 而曲调自己就会来”。不管歌手用何种方法来演绎, 他总是在“讲述”歌曲。在民间还有这些关于演唱艺术的说法:“一首歌就是一个真理”;“在歌曲中, 词可以生词”, “点燃歌曲”等。这些民间歌曲传统进入了职业声乐艺术, 并为俄罗斯音乐和俄罗斯演唱风格奠定了艺术美学基础。它们作为俄罗斯声乐流派的独有特征深深扎下根来。有着令人赞叹、惊奇的装饰音和衬腔的俄罗斯民间歌曲, 与意大利的装饰音是不相同的, 不是为了展示嗓音的技术才能, 而是旋律的组成部分或其本质。歌曲中的装饰音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 它们不是简单地唱出某些元音, 而是要表达歌词的思想、情感、内涵, 以便更清晰地突出人物心理感受。如果有歌手想在公众面前卖弄他演唱技术的话, 就有人说:“收起你那些多余的装饰吧!声嘶力竭, 把嗓子都唱疼了。”俄罗斯民间歌曲收集和研究者利尼奥娃这样总结其中的衬腔:“它们不像现代音乐中的伴唱那样仅仅作为主旋律的伴奏, 而是作为歌曲主要意思的发展。俄罗斯花腔来源于民间歌曲装饰音, 演唱的人不仅能够掌握完美的声乐技术还要能够解决更复杂和深层次的问题, 用演唱来完善自己的艺术形象, 演唱技术的高超和对艺术形象深层次结合, 形成了俄罗斯演唱的显著民族特征。”

2.俄罗斯民间歌曲体裁丰富, 塑造的形象也多种多样, 这运用何种声乐技术手段。有的歌曲须放声大唱, 而有的只须轻声吟唱。那些拖长声的、具有深厚含义和诚挚的歌曲都须相应地用平坦、优美的音色来演唱, 同时歌手应深呼吸。人们给予这样的歌手很高的评价:“他的气息平稳, 有扎实的基本功。”相反则会说:“他的气太短了, 唱不了传统的老歌。”

那些欢快怪诞的又带有鲜明幽默特点的快节奏歌曲需要演唱者具有在运动的节奏中发清楚每一个音的能力, 这种歌可以培养歌手吐字清楚的能力。如果吐字不清楚, 那么不管嗓音多美妙、技术多高超, 大家还会说:“他嗓子是不错, 唱得挺高的, 可是根本听不清他在唱什么。”民间故事、壮士歌、哀歌和哭泣歌等日常歌曲则要求用朗诵或诵唱的形式表演。民间歌手所演唱的作品非常真实, 并凭借着其真诚和在歌曲中表达的思想和希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人们说:“一首歌就是一个真理。”关于民间歌手艺术的记载很多, 他们也是曲的作者。

如果将民间演唱艺术的声乐美学基础和俄罗斯古典作曲家及声乐流派之父格林卡的艺术观点相比较的话, 那么他们在解决声乐艺术最主要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是相同的, 并且格林卡的有关人民是音乐的创作者的观点在其中得以延续。这表现在对音乐的实际理解上 (“一首歌就是一个真理”) 对歌词的认真态度上 (“歌不错, 但词不达意”) , 在内容重于形式上, 宽长呼吸的拖腔和民间的“说”唱上, 在根据内容运用声乐表现形式上 (“放声大唱”和“轻声哼吟”) 等等。

中国与俄罗斯民间舞蹈形式上的比较 篇9

一、中国与俄罗斯民间舞蹈在形式上的区别

中国的民间舞蹈主要表现在积淀古代文化、原始舞蹈遗存、于民族交融中发展, 歌、舞、乐三者结合, 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大特点。其表演形式又可分为:歌舞、跳乐、鼓舞、以乐伴舞等。这几种形式既可独立表演, 又可交叉进行或融于一种形式之中。中国民间舞蹈的精髓是通过富有特色的形式美体现民族精神, 浓缩着中国文化精神之根本, 显示出中华民族之魂, 是永恒的生命跃动。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丰富舞蹈资源的国家, 舞蹈在俄罗斯的产生与发展, 都和俄罗斯民族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紧密相连。作为俄罗斯的民间艺术, 流行最广的形式之一既是舞蹈, 俄罗斯民间舞蹈在形式上又分为独舞和集体舞蹈。集体舞蹈包括游戏舞蹈、环舞、卡德里尔舞、托茨舞、赛斯杰尔舞等;独舞包括竞赛舞、双人舞和即兴舞。

二、中国民间舞蹈在形式上以载歌载舞最为特色

载歌载舞是中国民间舞蹈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表演中还可分为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以歌伴舞等形式。广为流传的各种秩歌、花灯、花鼓, 大多都属于这类的民间舞蹈。歌舞结合, 相得益彰, 可以表达祝贺与敬意;可以叙述劳动的欢快与描绘不同的环境;可以淋漓尽致地诉说心境与倾述爱慕。歌词中有传统的部分, 也有即兴创作的部分, 触景生情, 运用自如。例如安徽花鼓灯中的花鼓歌, 都是极优美动听的口头文学, 并以歌舞相间的形式, 使歌舞两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民间歌舞, 追溯其源, 它同古代踏歌有关, 后来又受到戏剧表演的影响。宋、元两代戏剧的兴起, 广泛地吸收民间舞蹈作为素材, 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反过来它又促进了民间舞蹈的表演。民间舞蹈与地方小戏关系密切, 有些形式几乎无法分开, 例如东北秩歌与二人转, 花灯与花灯戏, 花鼓与花鼓戏等, 只不过前者重舞、后者重戏, 各有所长。

三、俄罗斯民间舞蹈在形式上以竞赛舞最具特色

竞赛舞是俄罗斯民间舞蹈中最具特色的, 这种舞蹈一般由男人表演, 是一种舞蹈竞赛。第—个舞蹈者做几个炫技的屈膝动作后, 另—个舞者接替他争取做出更加高难的屈膝动作。然后又轮到第—个舞者接替上场跳出更难的动作, 二人轮流表演直到有一人胜出为止。接下来从观众中再选出来一名竞赛者同胜者继续比赛, 或是再选出一对竞赛者一决胜负。竞赛舞蹈被人们看作是战斗, 因此表演过程中舞者必须表情严肃, 而合唱团这时偏要唱些谐谑的流行歌曲, 尽力逗乐舞者, 忍俊不住者就要被淘汰出局。在这种舞蹈里男性舞者的技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整个舞蹈要求高超的舞蹈技艺和智慧。

其次, 还有双人舞和单人舞也颇具特色。双人舞通常由一对青年男女表演或是由新婚夫妇在结婚的第二天的庆祝仪式上表演。新娘尽展优雅、华丽的舞姿以吸引对方, 而新郎争取用自已的勇猛征服女伴。这种舞蹈属于即兴表演, 其表情和姿势都极富表现力, 在表演时通常有民族乐器伴奏。单人即兴舞蹈通常由姑娘表演, 要求表演者有丰富的创作想象力、高超的表现力和细腻的艺术品位。

综上所述, 中国与俄罗斯的民间舞蹈艺术, 正是在其舞蹈形式上的构建与发展, 才得以在世界舞坛上确立了各自的地位。中国民间舞蹈展现了少数民族间的民俗文化, 一些民间舞蹈中, 常常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或兼收并蓄, 或形成新的形式。文化血缘的因素促进了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中国风格的形成。因此, 于民族交融中发展, 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又一特点。俄罗斯民间舞蹈的发展, 一直遵循着有故事梗概也就是戏剧基础。俄罗斯民间舞蹈中所有形式的独舞以及舞蹈游戏、狩猎舞蹈和军事舞蹈都是如此。正是故事情节及其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表演的个性化与生动性等要素, 构成了俄罗斯民间舞蹈文化的美学目标。

摘要:中国与俄罗斯的民间舞蹈艺术, 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的舞蹈技巧, 在世界舞坛占有重要地位。两个国家的民间舞蹈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地区的舞蹈一样, 都是源自日常生活。本文将在舞蹈形式上, 对中国与俄罗斯民间舞蹈进行详细比较。

俄罗斯民间故事 篇10

一、遭遇生存危机

19世纪前半期最盛行的民间文学体裁是童话,童话以其鲜明、独特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而广泛流传。也正在这个是时候,童话这种体裁却开始衰落了,许多故事情节被人遗忘而湮没了。壮士歌是俄罗斯人民口头创作的宝贵财富,鲜明生动的形式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壮士歌在人民中得到广泛传布,在9至13世纪古罗斯的民间口头创作的各种体裁中,壮士歌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在一千余年的时间里一直被人民所传诵。1这两种主要的民间文学体裁在19世纪上半期都遭遇到了生存危机,其原因如下 :

民间口头文学产生的年代久远,是古代人民超自然的、创造性想象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方式认识世界,童话便不再对成人产生神秘的吸引力。而壮士歌产生于10世纪左右,与童话相比,幻想性不强,与史实有一定关系,但又不具有准确性,是对来自于人民的勇士的颂歌,壮士歌的内容也停留在古代时期,缺乏新的内容。

而19世纪是俄罗斯文化的“黄金时期”,俄罗斯文学在19世纪的高水平发展使得民间文学的受众趋向于低龄化与低知识化。而且从18世纪开始俄罗斯作家就开始摹仿民间童话进行童话的创作,作家童话是直接以文字为载体,以印刷媒介为传播方式的童话,与民间童话相比,具有结构更完整,情节更曲折,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精美等无可比拟的优点,在作品中加入童话元素也成为当时作家创作的流行方式,在19世纪,民间童话和壮士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大量精美的作品的出现对民间文学造成了冲击。

民间童话的创作和流传的特点主要是集体性。在流传过程中,民间童话主要是以口头的方式,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民间童话的存在方式与流传手段决定了它的变异性与相对稳定性,经过不断地变化,民间童话失去了独特的风格和个人色彩,留下的是相似的情节和被普遍接受的审美理想、价值判断等,这也是世界上很多民族的童话相类似的重要原因。而作家童话的产生,丰富了童话的题材、内容、表现方式等,这是作家童话与民间童话相比较,其优越性所在。壮士歌与童话的遭遇相类似,情节、语言方面的文学性都不能与优秀作家的作品相比,生存情况也不容乐观。

大量作家作品的出现让民间文学的审美功能大为削弱, 印刷媒介的出现和受众教育水平的提高让大众转向对更高层次的作家文学的接受。因此,在19世纪,由于多种原因的合力使然,俄罗斯民间文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遭遇生存危机。

二、危机中的高峰

从18世纪开始,俄罗斯学者开始注意到了民族性问题, 并着手从民间文学开始系统化民族语言、整理民族文化。19世纪上半期,对民间文学的整理、研究活动活跃起来,各种民间文学形式被搜集、整理并出版,一经出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点便失去了,形式和内容变得稳定起来,形式上的被固定必然导致生命力的削弱,后继乏力,但这一时期却成为其发展的高潮时期。

在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及文学界的各种流派不断发生矛盾及冲突,尽管各个流派的民间文学观甚至大相径庭, 但都不约而同地运用民间文学元素进行创作。在三、四十年代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民间文学搜集者,斯拉夫派在俄罗斯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上功劳最大,“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对民间创作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研究,早在本世纪初就为这种研究准备了条件。卡拉姆津与希什科夫当年就俄罗斯标准语进行的争论中,就已经涉及民间文化和民间语言的问题。1804年基尔沙·丹尼洛夫出版了俄国第一部民间文学集《古代俄国诗歌》,1814年在莫斯科大学成立了俄罗斯语文爱好者学会。在民间文学收集和研究方面斯拉夫派思想家阿克萨科夫兄弟和基列耶夫斯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由于严格的书刊检查制度,在60-70年代基列耶夫斯基仅出版了自己所收集的10卷本《民谣》;达里一生致力于《现代大俄罗斯语详解词典》的编撰工作,此外他还收集编写了《俄罗斯民间谚语》;俄罗斯文学家阿法纳西耶夫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间故事,并撰写了3卷本著作《斯拉夫人艺术创作中的自然观》”。2

这样,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19世纪上半期俄罗斯民间文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但由于此时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的发展,让民间文学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从而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

注释

1[1]参见(苏联)苏科院历史所列宁格勒分所编《俄国文化史纲(从远古至1917年)》,张开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1-16页,第303-304页。

上一篇:唐代传奇下一篇:64位Wind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