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型教学

2024-05-03

支持型教学(精选七篇)

支持型教学 篇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建立“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做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决定》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 即必须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应使所有农户和农村经济主体均能够享受到包括贷款、存款、保险、汇款等现代金融服务, 同时, 该体系必须坚持商业化可持续运作。[1]然而, 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居民的分散性, 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立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成为了金融、经济领域的一大难题。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 要建立这样的农村金融体系, 各国成熟的经验是必须建立农村金融的扶持政策体系, 从而吸引各方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实现以小搏大的政策效果。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提出应进一步完善普惠型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近年来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 但这些政策多是从本部门职能范畴的角度出发,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从而不能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和综合效应;一些政策是针对特定金融机构的“特惠”政策, 对其他金融机构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激励作用有限, 对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利;市场经济条件下, 金融机构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约束责任, 金融机构脱农倾向严重。

笔者认为, 建立普惠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应该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注重财政、金融、监管等政策的相互激励, 从而发挥政策的整体协同效应;二是遵守激励和约束并行的原则, 既要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供给主体缺位, 又要对供给主体的市场竞争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 达到“宽严相济”的政策效果。

二、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简单回顾

1.以机构改革为核心的农村金融改革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 我国建立起了与当时以乡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经济基本适应的农村信用社体系, 为社员和生产队办理存贷款。这种体制基本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 对当时农村的社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1958年以后,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受到了破坏, 处于停滞状态, [2]农村社员储蓄占城乡储蓄存款的比重从1953年的0.8%, 上升到1958年的36.4%%, 之后这一比例一直下降, 1964年跌破20%, 到1979年基本保持这一比例。[3]

改革开放至1994年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农村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政策创新,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城市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政策创新和巨大的资金支持。在这一阶段, 我国银行业打破了“大一统”的格局, 建立起多个专业银行机构共同为农村金融市场服务的格局。1980年至1993年, 农村社会总产值增加12.3倍, 年平均增长速度22.1%, 而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各项存款增加18.7倍, 年均增长速度为25.7%;各项贷款增加了15.6倍, 年均增长速度为24.1%, 农村信贷服务在这一时期基本能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这一时期所奉行的“农村信贷补贴”模式, 同时也出现了“俄亥俄批判”问题而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994年, 我国步入农村金融体系商业化改革的轨道, 农村政策性金融从商业性金融中分离出来, 专门从事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等政策性农村金融业务;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 改革取向先是合作性金融组织, 后是商业性金融组织。在从专业银行体制转向商业银行体制的过程中, 各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县以下机构, 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 使得农村金融对县域以下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逐步萎缩。

从对农村金融改革过程的简单回顾来看, 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改革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 以整个金融体系的商业化改革为背景, 以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金融体系的商业化改革极大地提升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但与城市金融相比, 农村金融的特点是小而散, 风险高, 收益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普惠型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资本流向高收益的城市业务是商业化运作的必然结果, 从而造成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2.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从金融机构观到金融功能观

实践证明, 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改革, 对构建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遵循金融机构观的农村金融改革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局限性, 仅仅从构建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着手的改革, 往往忽略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目的以及农村金融体系所承担的金融功能。这样, 改革的措施可能很多, 但农村金融固有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 应摈弃金融机构观指导的农村金融改革, 应用金融功能观的思路来认识我国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中应发挥的作用。

金融功能观的理论基础是由兹维·博迪 (Zvi Bodie) 和罗伯特·默顿 (Robert C·Merton) 提出来的, 他们将金融功能概括为六项。林毅夫 (2003) 将金融功能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动员资金;二是配置资金;三是分散风险。其中, 配置资金的功能是最为重要的, 只有资金配置好, 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增加可动员资金的数量、降低资金使用风险。金融功能观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 金融机构的功能比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更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区域的变化, 金融功能的变化要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

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实质是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中介功能的机构和制度。然而, 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性造成农村金融市场高成本、高风险, 且存在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完全市场化竞争下的高利率或抵押条件, 往往会造成只有高风险投资项目才能得到信贷支持, 从而使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增加、利润降低, 以及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4]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正规金融机构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等农村信贷市场的基本特征不匹配, 而市场化、商业化改革取向更加降低了其信贷支农的积极性。这些因素造成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缺位,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农村金融资金的需求远大于供给。

与此同时, 农村金融这一产业又具有极大的外部经济效应, 它在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贫困人口、促进社会稳定以及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 目前主流的经济学家认为, 完全商业化的政策取向并不能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尤其是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初期。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现在政府不仅仅是投入财力和物力的问题, 政府活动的范围及有效性也非常关键。[5]因此, 我国应该在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同时, 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逐步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充分发挥财政、货币、监管及期货保险体系的相互激励作用, 更好地发挥银行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信用中介功能, 增加金融资金对“三农”的有效配置, 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对构建普惠型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的思考

1.建立财政金融一体化的财税支持政策

目前, 我国还没有形成财政与农村金融相互配合的政策体系, 金融支农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按照商业化的模式发展农村金融,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 整合财政、金融政策是同时发挥二者政策效果的关键环节。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但由于目前部门间缺乏协作、财政支持金融的力度不强以及“三农”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导致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财政部门在安排支农支出时很少与金融部门配合, 金融部门在制定信贷政策时也很少考虑财政支农政策, 两者没能够统筹安排。财政与金融各自为政的局面, 极大地弱化了支农资金的政策效果和使用效率, 迫切需要对二者进行有效整合, 通过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效应, 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营造一个让金融机构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环境, 这也是构建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必要条件。

(1) 对涉农金融机构实行“普惠”的税收优惠政策。

应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区域的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普惠、无差别、无歧视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我国的“三农”主要集中在县域, 而我国县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 因此, 可以考虑在西部实行全部减免营业税, 中部执行3%的营业税优惠, 东部地区的县域经济比较发达, 可以不予减免;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予以扣除。通过对所有金融机构“普惠”的优惠政策的实施, 来吸引并激励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县域, 服务“三农”。对涉农金融机构的税收减免政策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无论发达的美国、法国, 还是发展中的泰国, 均对其国内的涉农金融机构给予了税收减免。

(2) 对涉农贷款进行风险补偿。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利率远不能覆盖涉农金融机构的成本, 成本收益的不对称是制约涉农金融机构增加“三农”投入的主要因素。对提供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偿, 是熨平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成本差、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投入“三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这样, 政府只要投入少量的利差补贴, 就能够引导大量的商业资金流向农村, 达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同时, 由于资金是以商业化的方式运作, 从而能够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提供利差补贴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 法国政府的利差补贴平均为4%左右。

(3) 建立涉农金融机构与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有的农业政策性担保机构与涉农金融机构之间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些机构多为财政出资建立, 对承保的涉农贷款承担全部信贷风险, 这样, 涉农金融机构便会出现逆向选择, 对贷款资金疏于管理。而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不可能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再加之受有限的资本金杠杆率的制约, 其担保职能和效率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 应建立涉农金融机构和政策性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商业运作的机制, 充分发挥两个机构的风险管理优势。在风险分担方面, 可以借鉴印度ICICI的经验, 合理确定担保公司和涉农金融机构分担风险的比例, 使涉农金融机构在转移部分风险后仍能有效实施贷后管理, 担保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的杠杆率下放大担保范围。

(4) 对金融服务薄弱的空白网点乡镇提供政策性补贴。

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在欠发达地区以及金融服务空白的乡镇开办网点, 并将其纳入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范围。对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镇、村开办营业网点的金融机构, 参照当地的招商引资政策, 给予相应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从而鼓励金融机构在欠发达地区开办营业网点。

2.建立与财政政策结合的差别化货币政策

首先, 应推进农村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的实践均表明, 过高的利率会损伤农业投资的积极性, 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但低利率政策同样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利率管制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利率与市场供需决定的均衡利率偏离较大, 从而削弱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阻碍新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尤其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金融供需矛盾突出的农村金融市场, 加快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进程, 有利于发现农村金融市场价格信号, 有利于宏观调控和农村金融资金的有效配置。同时, 对市场化的“高”利率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 从而建立起与财政结合的农村金融货币政策, 对增加涉农资金投入、培育并稳定农村金融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 应对所有县域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和再贷款实施有差别的优惠政策。对所有县域金融机构设立低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 可以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 从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同时, 应稳步提高支农再贷款额度和使用面, 确定合理的再贷款利率, 延长再贷款使用期限。

3.建立金融期货保险“三位一体”的风险转移与共担机制

完善包括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市场等在内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农业保险可以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 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转移农产品价格风险, 从而平滑农户的收入, 增强农户的信贷偿还能力。加快农村保险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建立针对农产品品种的政策性、商业性、相互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 形成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力量共同参与和分享农村金融市场利益, 共同承担和分散农村金融风险的良性互动格局;另一方面, 也要建立一个面向农村居民的、多元化的商业人寿保险体系。同时, 根据我国的情况, 可以由政府对国家再保险公司给予适当的经营成本补贴, 由其承担农业再保险的职能。

加快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当前应大力推广和发展“粮食银行”。“粮食银行”是由社会力量提供粮食公共仓储系统, 农民可将余粮存入该仓储系统而获得标准化仓单, 标准化仓单可以使分散生产的农户集中后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 并通过仓单的质押实现融资。“粮食银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创新, 比较适合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生产模式, 它把金融、期货、保险的功能和粮食生产的储运有效结合了起来, 在一些地方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建立与货币政策结合且激励与约束导向并存的监管政策

首先, 必须放宽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 增强农村金融的市场竞争。在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高成本给予适当补贴的同时, 必须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来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 形成“鲶鱼效应”, 从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提高经营效率, 降低经营成本, 最终降低均衡的市场利率。

其次, 制订限制县域资金外流的刚性监管标准。根据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制定差别化的县域资金投放当地的监管标准, 县域金融机构达不到该标准时, 可与货币政策衔接, 将差额部分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当地人民银行, 用于向有资金缺口的当地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鉴于目前我国县域银行业的现状, 可以要求各银行以上年底投放当地的资金比例为基准, 每年增加5个百分点, 直到达到70%以上资金投放当地的监管标准。

5.建立农村金融生态导向的法律制度环境

首先, 必须将“普惠型”农村金融支持政策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通过修改《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明确规定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要求;出台《农业信贷法》, 将财政、税收、货币支持政策系统化、规范化;出台《农业保险条例》, 对农业保险的性质、经营目标、业务范围、政府扶持政策、资金来源与使用范围等予以明确规定, 依法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同时, 确立农村财产制度, 积极开展农村土地、农房、农业生产设备、农产品等财产的抵 (质) 押担保方面的法律问题研究, 适时修改《贷款通则》, 扩大农村地区的担保品范围。

其次, 应加大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力度, 打击县域范围内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继续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人民银行逐步建立包括所有农户自然人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在县域范围内组织开展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行动。目前,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县域信用观念淡薄, 仍把商业贷款当成是“财政救济”, 骗贷行为比较普遍, 县域的金融生态远比城市要差。因此, 应该每年持续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动, 并配合进行积极的诚信宣传, 这样, 经过3~5年的努力, 可以在县域居民中逐步树立起诚信观念, 从而有助于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进而极大地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 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改革没能完全解决农村金融难题。近年来的农村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均表明, 应从如何发挥农村金融功能的角度出发构建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由于农村经济本身的弱质性, 构建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需要构建系统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本文在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成败得失的基础上, 结合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 探讨了如何构建我国普惠型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问题。

关键词:构建,普惠型,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焦瑾璞.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李扬.2009年中国农村金融论坛的演讲[J].农村金融研究, 2009, (11) .

[3]杨希天等.中国金融通史 (第六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1996)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4]Hellmann Thomas&Stiglitz Joseph.Credit andequity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adverse selec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0, (02) .

构建发展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 篇2

战略制胜 精心绘就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蓝图

战略问题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研究和思考的首要问题。世界新经济浪潮的到来,使现代企业进入了一个战略制胜的年代,实施企业战略管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1997年,电力市场出现“买方市场”,云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开始思考发展战略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他们把战略制定工作提到首要地位,通过对自身生存现状的深入调查和深刻理解,借鉴国内外著名企业战略管理的经验教训和成功案例,聘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集国内有关方面一流专家和公司集体智慧,精心研究制定了《云电集团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纲要》。《纲要》系统地提出了公司二次创业的完整内涵、基本动因、可行性及所需把握的原则;清晰地勾勒出构建“以电网经营为核心,以电力产业为主导,经营领域多元化,一流管理的现代产融集团”的战略目标;确立了“以战略统揽全局,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安全为基础,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系统地提出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明确回答了在新世纪、新经济条件下,云电集团如何改革与发展、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战略纲要》的制定,标志着公司有了一个长期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基本法”,公司驶入战略管理、战略制胜的轨道。

文化创新 构建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企业领导倡导、广大员工认同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现代企业的真正存在,不是资产的存在,而是文化的存在。公司的二次创业,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场企业的新文化运动,《云电集团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纲要》勾画出把云电集团做大做强的“航海图”,但是,云电集团这艘大船能否抵达胜利的彼岸,还必须有优秀的公司文化来导航和支撑,必须推进公司文化创新,用文化培育云电精神,用文化塑造云电价值理念,用文化打造云电品牌,用文化播扬云电信誉,用文化树立云电形象,用文化提升云电竞争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云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在编制《战略纲要》的同时,同步启动《云南电力集团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工作,组建了课题组,并且在《战略纲要》中明确地把公司的企业文化定位为战略支持型文化,提出了进行公司文化创新的任务。在公司推行扁平化管理的机构改革中,设立了企业文化处。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拟稿、研讨,并多次征求国内企业文化专家的意见,推出了《云电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云电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按照战略支持型文化的定位要求,系统地阐述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概括提炼了公司的宗旨、使命、信念、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道德和作风等核心层面的内容;明确提出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证、管理、实施的要求。

一个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的出台与实施,为公司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的推进提供着生生不息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对公司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核心价值观 战略支持型文化的着力点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也是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本质区别。因此,云电集团建设战略支持型文化,把着力点放在塑造公司核心价值观上,在公司内部确立人的价值高于资产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团队价值高于单个价值、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

《云电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把公司价值观作为重点来论述,不仅高度凝练概括出公司的宗旨、使命、信念、精神、道德和作风,而且还分别从员工――以人为本,利益――公司发展与个人利益休戚相关,知识――公司的战略资源,市场――积极开拓、勇于进取,团队――相互信任、精诚合作,品行――诚信、正直、有责任心,环境――与外部环境协调发展共七个方面,作出了分条阐述,构成了公司的价值观体系。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文化创新的开端,更是培育新的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公司党组从抓思想观念转变入手,先后开展了“转变观念、加快发展”、“电力走向市场与转变观念”、“西部大开发与转变观念”等大讨论活动。特别是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云电发展论坛”,25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犹如丰盛的“文化大餐”,给广大员工带来了新视野、新观点、新思维,使员工受到一次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的教育,对员工思想观念进行了一次洗礼,为公司形成新的、为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通过公司价值观的塑造,唤起了公司广大员工实施二次创业的热情,初步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的奋进局面,广大员工将个人的成长与公司的发展相互融通,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

创建学习型企业 战略支持型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新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习力和学习速度的竞争。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学习型企业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激励”,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建设“战略支持型文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公司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目的在于变革管理模式,推进公司文化管理。公司既抓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又抓战略支持型文化的建设,并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进行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努力把战略支持型文化建成学习力文化、创新文化、速度文化、反思文化、共享文化。自去年启动创建学习型企业工作以来,云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着重抓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理念、搭框架。根据公司实际,他们提炼出“学习化生存”、“能力比学历重要、学习力比能力重要、组织学习力比个人学习力更重要”的理念。同时,公司正在构建营销理念、管理理念、法治理念、服务理念等,形成具有云电特色的理念群。为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和下属单位设立创建学习型企业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与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昆明分所。公司还制定下发了《关于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决定》,出台2001―2005年创建规划,确定了创建目标、实施步骤、主要任务和保证措施。

二是建愿景、立标杆。愿景是企业与员工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在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和思考、讨论、集中,公司初步形成了做大做强云电集团,让更多的人乐意享受云电的光和热的共同愿景。在这个大愿景下,员工正在确立自己的个人愿景。通过共同愿景的确立,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个人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共同愿景,公司明确以国际、国内一流电力企业为标杆,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找出差距,开展对标活动。

三是抓重点、带全面。创建学习型企业,领导是关键,机关是重点,团队是基础。因此公司党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的意见》、《关于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意见》,作出相应的部署和要求,通过这两个“龙头”组织的创建,推动公司系统学习型部门、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创建工作全面展开。

战略支持型文化的构建,为云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提供着思想、智力、精神、舆论的引导和支撑。公司“一体两翼”(电力主业和滇能集团、云电控股)同步发展,电力生产增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电东送、云电外送取得重大突破,多角化经营领域快速扩展,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格局。公司的社会影响力、信誉和美誉度、品牌及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显著提升,成为省内外广泛关注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云电集团作为国家电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对云南电网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业绩突出,连续17年受到云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2000年获云南省“文明行业”称号。2001年,公司资产总额192.94亿元,员工25000余人;发电量增长16.18%,售电量增长14.63%,高于全国8.3%的平均增长速度。

企业战略目标

以电网经营为核心,以电力产业为主导,经营领域多元化,一流管理的现代产融集团企业经营理念

支持型教学 篇3

社会组织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互益性或公益性四个特点。社会组织按照组织运作方式、服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运作型社会组织和支持型社会组织。支持型社会组织,是指专门为其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一类社会组织,致力于社会组织的创建、推动社会组织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布朗(L.David Brown)和坦顿(Tandon)在1990年首次提出支持型社会组织的概念。支持型社会组织除具备社会组织的一般属性外,其特殊性体现在公益或互益服务的间接性,即不直接为社会大众提供公益或互益服务,而是通过为社会组织服务间接提供社会服务。

支持型社会组织具有四个功能:一是资源保障功能。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获取资源,整合社会中的资金、智力、信息、场地等各种形式的资源,将这些资源提供给有需要的社会组织;二是能力培养功能。提升社会组织的战略管理能力、内部治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运营能力;三是专业服务功能。为社会组织提供管理咨询、财务托管、法律咨询、网络技术支持、营销推广等专业服务;四是规范沟通协调功能。倡导和推动社会组织自律互律,发挥行业规范作用;承担政府与运作型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向社会组织宣传政策导向,代表社会组织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在重大事件、灾难来临时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简称社联)是一个代表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的联会组织。社联于1947年成立,负责统筹及策划日趋多元化的各种救济和福利服务,是政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伙伴。社联有420多个机构会员。社联于2007年成立惠施网,目的是推动及提高慈善机构的问责性和透明度,对象除社联会员机构外,亦包括香港所有获税务局免税地位的慈善机构。

北京支持型社会组织从社会组织的举办单位看,分为官办支持型社会组织和民办支持型社会组织。目前,官办支持型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以人民团体为骨干的市、区(县)、街道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孵化器。民办支持型社会组织是民间自发成立的,为运作型社会组织服务的社会组织。

从支持型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领域看,分为资金支持型、专业服务型、枢纽型、孵化器等四类支持型社会组织。

资金支持型社会组织是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的社会组织,以基金会为主。

专业服务型社会组织,是指为社会组织提供包括战略咨询、管理咨询、培训、法律咨询、财务托管、信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营销推广等专业服务的社会组织。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同一领域、同一地域、同一性质、同一类别的社会组织的联合体,便于社会组织自我服务、自我规范、自主协调。一方面在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负责在本领域社会组织中贯彻执行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开展党的工作;代表社会组织向党委、政府反映社会组织的诉求、意见、建议。另一方面,为社会组织提供会员服务、进行自我监管,支持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影响力和公信力;加强管理,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社会组织孵化器是指提供特定的场所和空间,通过资金支持、服务提供和能力提升等多种形式,以培育和扶持初创期社会组织为目标的支持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孵化器功能更加细分和专业化,出现了面向高科技机构、艺术机构、宗教组织、社会组织的孵化器。全球第一家社会组织孵化器是1982年在费城建立的“新起点非营利孵化器”。

二、发展支持型社会组织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有利于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系

按照国际惯例,1%的社会组织是支持型组织。虽然现阶段北京社会组织整体上还比较弱小,支持型社会组织更是相对薄弱,但是社会的需求日益强烈,不仅需要大量各类运作型社会组织,同时也需要支持型社会组织,建立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门类齐全、层次丰富、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

(二)促进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有利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支持型社会组织与运作型社会组织构成一条完整的公益产业链,支持型社会组织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运作型组织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过去,大多数上游组织,如公募基金会往往集筹集善款、运作项目、项目评估等功能于一身,自己筹款自己花。这一方面源于基金会的心态,认为让别人花钱不如自己花钱放心,只有基金会用自己的项目或官员设计运作自己的公益项目才觉得安心;另一方面源于草根组织自身能力有限,发育缓慢,无法完全承担起从项目申请到实施的全过程。这种状况恶性循环,造成草根组织一直处于缺钱、缺人、缺项目的困境。各类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出现,可以缓解社会组织资金困乏的局面,缓解社会组织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等困境,有助于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实现专业化发展。

(三)促进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有利于更广泛地动员社会资源

一方面,各类支持型组织可成为其他社会组织的利益代表,增强社会组织对外谈判的力量,类似于行业协会之于会员的作用,其间力量的扩大并不是简单的算术相加,而是呈几何倍数的提升。比如,一些由行业领军的具体服务型机构转变为该领域的支持型机构后,可以作为该领域的代表,发出倡导,影响公共政策,从而扩大该领域社会组织的声音。另一方面,有些类型的支持型组织搭建了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公民社会建设的平台,最典型的就是孵化器。浦东公益组织发展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社会组织孵化器,先后与南都基金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想集团、英特尔、诺基亚等19个不同行业与领域的基金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接受它们的资助。2011年,浦东公益组织发展中心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近2000万发展资金。支持型组织为社会组织提供资源、能力和智力的支持,就是培育公民社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有形的物质财富还是无形的精神财富都将成百上千倍的扩大,因为每一家社会组织都有可能成为拥有一定规模资金的、具备一定社会公益精神的社会组织,它们的总和将成为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构成公民社会的组织基础和精神灵魂。

nlc202309030942

(四)促进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有利于创新政府管理

社会发展与建设有其客观规律,社会组织发展与建设也有其客观规律。从社会组织发展模式而言,应该从行政培育机制向社会培育机制拓展,改进政府管理服务体制和引入社会组织竞争机制,培育公益支持型社会组织和自律性组织,完善公益产业链和公益孵化园,推进公益产业集聚和形成社会硅谷效应,探索社会组织市场化运作和联合行动模式,从而推动形成社会领域自我发育、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体制机制和组织体系以及生态环境。

三、北京各类支持型社会组织初见端倪

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各级社会组织共计9600多家,其中中央级社会组织1520家,市、区(县)两级社会组织有8100多家,另外还有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5000多家。从北京社会组织总量、发展水平看在国内属于一流。驻华使馆、一半以上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一些知名国际组织都设在北京,而且北京云集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北京受国内外社会创新理念、思潮影响较深,北京社会组织发展较活跃,各类支持型社会组织在北京初露端倪,而且提供的各种服务辐射全国。

资金支持型社会组织。2004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明确允许设立非公募基金会,资助其他机构实施公益项目,做社会组织中的资金支持型机构,成为非公募基金会的新选择。位于北京的南都公益基金会的三大资助方向之一是资助支持性机构和引领性机构,自2012年南都公益基金会正式启动“机构伙伴景行计划”,到2013年9月景行计划共资助了7家机构。南都“机构伙伴景行计划”是以创新的资助模式对支持性或引领性的社会组织进行资助的长期计划。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公益运作模式是通过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等多种方式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实施友成主导的公益项目,或者指导和资助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独立实施符合友成理念的公益项目。目前友成已资助100多个社会组织。

专业服务型社会组织。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翟燕,是一位资深的公益人士,根据多年的公益从业经历和对社会组织的调查,提出我国社会组织存在六大能力欠缺,即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信息技术运营、财务管理和法务管理。北京涌现了各类专业服务型社会组织,并面向全国的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北京有北京市倍能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等10多家提供能力建设的社会组织。英国文化协会(在北京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运作)自2009年发起“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将英国在社会企业领域最佳的实践和创新方法引进到中国,5年来为1300名中国社会企业家提供了基础培训和深度培训。心创意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为非营利机构提供专业的营销及传播服务的社会企业,已为南都公益基金会、阳光文化基金会等国内知名非营利机构及社会企业提供营销及传播服务。北京恩友财务是向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的财务管理服务和支持的机构。北京明德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北京德诚社会组织评估与促进中心等机构开展社会组织评估业务。

社会组织孵化器。2010年12月30日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简称市孵化中心)正式揭牌,是北京市第一家社会组织孵化器。市孵化中心重点围绕两个方面开展社会组织支持项目,一是针对社会组织创办人,通过开展系列能力建设培训、管理咨询、专题沙龙交流等活动,解决社会组织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问题;二是对公益项目提供辅导、咨询、交流、点评及优秀项目展示等服务,同时开展项目落地社区、项目资源对接等推荐活动,提高社会组织承接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市孵化中心按照功能作用不同,初步建立市区街三级组织孵化与培育联动机制。

枢纽型社会组织。北京市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率先以人民团体为骨干、自上而下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截至到2014年底共认定了36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覆盖85%以上的市级社会组织。到2013年底16个区县认定了208家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多数区县覆盖了80%的社会组织。2013年7月北京市社会工委提出开展街道“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街道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在街道区域内的联合型或者综合型的社会组织,到2013年底,认定了143家街道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区(县)、街道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网络已初步形成。

四、北京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支持型社会组织数量严重不足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参与的中国全球公民社会指数的研究表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网络、联盟、伞状组织等支持性机构的不足,是我国公民社会一个显著的结构弱项。美国的社会组织中有为数众多的支持型机构,已经建立起由资助型基金会、能力建设机构、公益行业协会、会员制组织、公益研究与教育机构、专业服务机构、认证机构等组成的政策研究、资金支持、智力支持、专业技术服务(法律、财务、咨询、研究)的公益支持链。英格兰有323家地方志愿者中心,仅伦敦就有34家志愿者中心,志愿者中心为地方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目前,北京市社会组织基本上是运作型社会组织,提供资源的资金支持型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组织偏少,社会组织孵化器就更缺乏。

(二)社会组织孵化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模式单一,以政府主办为主

社会组织孵化器发展模式有三种。第一,政府主办——民间运营模式,政府投资提供场地和资金,政府委托民间专业团队运营模式;第二,政府主办——政府运营模式,政府投资建立孵化器,由下属事业单位或自己举办的民间组织运行;第三,民间主办——民间运营模式,一般由基金会、企业、科研院所主办。目前,北京市孵化器建设模式采用前两种的较多,以政府主办为主,纯粹由民间主办的孵化器还没有。

从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性质看,27个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以人民团体为骨干,如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14个人民团体,具有很强的政治和行政色彩,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和行政编制。市志愿者联合会、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市体育总会、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市律师协会、市民族联谊会等7家组织是典型的官办社会组织,虽然身份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但是由政府部门或人民团体发起,是他们的直属机构。

nlc202309030942

建设模式单一、政府主办为主带来的问题,一方面是不利于带动大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金投入支持型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孵化器、枢纽型社会组织大量依靠的资金是财政资金,尤其是枢纽型社会组织;另一方面是影响支持型社会组织职能的充分发挥。政府主办的支持型社会组织能较好地满足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需求。

(三)支持型社会组织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需要增强

支持型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服务意识差。社会组织孵化器专业化细分程度低,只能在组织共性上对社会组织给予指导,难以为不同类型的组织提供专业服务。

五、北京大力发展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政府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支持型社会组织,为支持型社会组织创造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放手发动社会力量完善社会组织体系。

(一)破除支持型社会组织登记障碍

支持型社会组织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它不像传统的运作型社会组织,直接为社会大众提供公益服务,而是通过为社会组织服务间接提供公益服务。所以,支持型社会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时往往因为无法判断属于哪类组织而普遍遇到障碍,有的支持型组织多年申请登记未果,而一直以商业企业的身份运营。北京公旻汇咨询中心、北京恩友财务两家支持型社会组织都是在工商注册的商业企业,但在章程中都明确是非营利组织。十三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登记,建议北京市政府在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改革时应明确支持型社会组织成立可以直接登记,为支持型社会组织登记松绑。

(二)加强对支持型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扶持

以支持型社会组织和运作型社会组织为分类标准,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统计,摸清北京市支持型社会组织底数,对初创的支持型社会组织优先给予扶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鼓励支持型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转移或委托职能。

(三)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孵化器

目前,北京社会组织孵化器的发展处于一种自发探索状态,尚不能满足全社会对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需求,应从以下几方面扶持孵化器的发展。

1.社会建设主管部门应出台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器建设的意见,对社会组织孵化器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

2.对社会组织孵化器出台有关税收优惠、运营资金补贴、建设扶持资金的政策;

3.制定政策,鼓励非营利性的企业孵化器向社会组织开放;

4.目前,北京市孵化器专业化水平低,可以鼓励现有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开办孵化器,培育扶持同行业社会组织。

(四)科学放开枢纽型社会组织认定

北京认定的27家枢纽型社会组织以人民团体和官办社会组织为主,具有很强的政治和行政色彩。随着各类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应认定一些民间自发成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发挥引领作用的支持型社会组织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有些支持型社会组织联系了众多的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积聚了正向影响力。而认定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后,将赋予他们更多的职责,更好地发挥传播公益理念、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的作用,以此丰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主办模式,提高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责任编辑:黄荔)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投入型学习研究 篇4

1993年美国教育部组织了十多位资深专家发表了一份题为《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的报告, 为如何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框架。报告提出了革新教学的若干特征, 并进一步指出,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 (Engaged Learning) , 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1]由此可知, “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未来目标是促进教育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2], 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 促进投入型学习的建构精神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 本文针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投入型学习展开研究, 以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投入型学习的策略。

一、投入型学习的内涵、特征

从国际教学设计研究所强调的投入型学习模式特点可以看出, 投入型学习的内涵与探究型 (建构型) 模式的要旨存在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所谓投入型学习, 也称自主型学习 (active learning) 、交互型学习 (interactive learning) 、建构型学习 (constructive learning) 等, 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负责, 能够自我控制, 选定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充满热情, 愿意持续学习以便于解决问题, 理解和行动。他们富有策略, 知道如何将知识进行转化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投入型学习还涉及到协作, 即学习者有意愿、有能力与他人一道工作。”[3]

投入型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 它有如下显著特征。

(1) 以探索为动力核心和目标导向, 通过学习者自主/协作探究获得知识。

(2) 学习任务是基于案例、面向具体问题、多学科融合、真实任务和高度情境化的。

(3) 学习是建构的、反思的、自我调节的和开放的。

(4) 学习组织形式是异质分组和协作互动的。

(5) 学习环境是技术丰富的, 拥有充裕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工具。

(6) 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计划、策略、技术、方法等方面具有决策权和控制权, 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和帮助 (支架) 。[4]

二、信息技术对投入型学习的支持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信息技术已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已广泛地运用于课程整合中, 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而信息技术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使得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亦即在指导性或者建构性的教学方法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投入型学习。因此, 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对投入型学习的支持, 我们首先要了解投入型学习的构成。

琼斯, 巴尔德斯等人指出,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投入型学习的指标可以分为26条, 将其划分到教与学的范畴可以概括为8大类 (学习视角、学习环境、任务、评估、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模式和策略、合作) 。[5]琼斯等人认为投入型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包含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而教师在其中充当引导者、协调者。查普曼认为促进学生投入型学习有三种方式: (1) 某种程度上学生们通过参与并花费智力努力来进行认知投入; (2) 行为投入在学生们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时发挥积极作用; (3) 高层次兴趣或积极的态度促进情感投入。[6]以下将从情感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这三个方面揭示信息技术对投入型学习的支持。

(1) 创设情境促进情感投入。由于学习是通过个体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所以, 要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 凭借其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例如: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精美的图片, 古朴典雅的音乐, 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把学生带入古色古香的世界, 诱发他们去探索知识, 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从而对文章的认识和感受更加深刻。

(2) 学习活动促进行为投入。活动是人类与客观世界的互动, 是意蕴在这些互动中的有意识活动, 个体的所知是基于有意识的意义形成和活动的互动。[7]信息技术为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工具技术支持, 有利于开展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项目学习、问题学习、WebQuest学习, 调动了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信息技术的通讯保障使得网络协作学习成为可能, 保证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有利于学习者之间沟通合作和教师的指导帮促作用的发挥。

(3) 学习工具、资源促进认知投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是使学习者用技术学习, 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从分布式认知的观点来看, 人与技术的认知功能可以形成和谐的整体, 在学习活动中各自发挥认知功能的优势。[8]信息技术为投入型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分布式的学习资源, 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检索信息。此外, 各种专题网站、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校的建立为学习者进行个别化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使学习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丰富了学习者认知的方式。

虽然以上从情感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三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对投入型学习的支持作用, 但是这三者之间并不是各自为阵、独立存在的。如果通过声画等多媒体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投入;那么, 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学习者会主动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 增加行为投入;与此同时,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断开动脑筋, 激发认知投入。它们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一者发生改变会引起其他两者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影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投入型学习的因素

富 (Foo) 等人强调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有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学习任务、技术资源和教师支持, 这三者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的投入型学习体验。[9]除此之外, 评价和教学法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因而, 提出以下影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投入型学习的因素模型 (如图1) , 为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参考。

1. 技术资源

技术资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学习监控工具, 帮助学习者和教师对学习活动进行规划设计、追踪监察和评价反思;二是作为媒体, 承载和传递各种类型的教学信息;三是作为信息处理工具, 帮助学习者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并设计生成新的信息产品;四是作为共同体互动工具, 支持学习者与学习社群成员的交往互动。[10]

2. 学习任务

教学中的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挑战性任务。这种学习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学习者投入较多的思维技能。 (2) 真实的任务。这种学习任务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紧密相连, 多数情况下需要学习者之间或者师生间协作完成。 (3) 跨学科的任务。完成这种学习任务, 要求学习者综合利用多门学科知识, 通过项目或者专题的方式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支持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 首先, 应该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教学设备, 并能够根据学习主题选择合适的技术资源;其次,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教师应该开阔视野,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 发挥课程设计者的作用;最后, 转变教师角色, 由传统的传授者拓展为帮促者、指导者、研究者、课程开发者、合作学习者。伴随着教师身份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由原来的接受者拓展为探究者、学习的管理者、认知学徒、知识的生产者、教师。这种角色转变为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提供了基础, 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具有重要作用。

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1]“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 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12]所以,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来科学地、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作用。

5. 评价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而不是定性、甄别学生的等级。一方面不能忽视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所做的数值量化, 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生成性评价评估对于学习者来说有意义的学习行为, 并提供及时、有建设性的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能够正确、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 认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了解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 扬长避短继续投入到学习之中。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投入型学习的策略

1. 发挥媒体优势, 创设教学情境, 促进情感投入

学习是通过人的感官将外界信息的刺激传递到大脑, 由大脑进行综合、分析获取知识, 知识量的保持是与多感官的同时刺激密切相关的。视听觉并用将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和更高的记忆保持率、学习效率。因此, 可以通过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 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 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境观认为, 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 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 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建构一个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环境, 让学习者在这个情境脉络中进行认知, 进而与其他学习者共同合作、协商。

2. 有效利用认知工具, 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促进行为投入

认知工具是帮助学习者进行认知处理的计算机技术支持系统, 通常是价格低、常用、易学的软件。它能够恰当地分配认知处理, 帮助学习者超越心智的局限。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 把认知工具融入教学中, 促使学习者反思自己所学的知识, 培养他们深层次批判性思维能力。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不同的理解学习内容的策略, 学习者和技术在学习中是智能伙伴的关系。“它可以更好地实现认知活动的社会性延伸和物质性延伸, 促进学习者与导师、同伴、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文化的互动”[13], 促进学生的行为投入。

3. 使用信息化教学评价, 改善学生学习, 促进认知投入

所谓信息化教学评价, 是指根据信息化教学理念 (目标/人才观/教学模式等) , 运用系列评价技术手段对信息化教学效果进行评量的活动。[14]信息化教学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过程, 关注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提供了可能, 例如:电子学档, 这种评价方式为记录和保存诸如电子论文、项目、主题等作品提供了条件, 对记录和反思个人学习能力大有帮助。此外, 概念地图也可以作为教师的评价工具, 用以决定学习者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对知识理解的水平、深度和知识的相互联系程度。在信息化教学中, 学生个人或小组针对某一主题, 以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 可以通过绩效评估考察学生对既定任务的贡献程度。这些评价方式促进了学习者有针对性地反思与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支持型教学 篇5

论证推理分为前提(假设)型、支持型、削弱型、因果型和解释型等,是国考和各地方考试的重中之重。而支持(加强)型论证推理也是必考题型之一。

在支持(加强)型论证推理题型中,构成支持的方式有四种:连接性、可行性、一致性和实质性。支持(加强)型论证推理中的可行性是指题面中由原因到结果的论述是可行的,或是题面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行的,由此来支持结论。因此,可行性分为因果可行和方法可行两种。因果可行是指题面中是一段因果关系的论述,我们通过找到一个能说明题面因果关系正确的选项来构成支持。

所谓加强就是加强论点的正确性,方法主要有加强论点、加强论据、证明论证方式的有效性。加强的效果从程度上也是加强论点大于加强论据大于证明论证方式的有效性。也就是说从论点角度加强是最为有效的。这一题型是公考逻辑判断测查中常见题型。

支持(加强)型论证推理的提问方式有如下几种:“最有力支持以上论述的是?”“以下结论如果正确,能最好支持上述观点的是?”“如果以下哪项正确,上文所提出的论点将得到加强?”等等。看到这类问法的论证推理,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是支持(加强)型的。

下面通过几个真题来强化此类题型的学习。

【例题1】(2011·国家)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母亲在怀孕的头几个月接触杀虫剂较多,那

么出生的婴儿在智力上可能较差。他们认为,妇女怀孕后不久胚胎大脑便开始发育,因此怀孕前期是婴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接触杀虫剂较多可能改变孕妇体内正在发育的胚胎大脑周围的环境。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研究人员的观点?()

A.由于母亲接触杀虫剂较多,导致许多婴儿提前出生

B.杀虫剂对人们的健康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它还会导致帕金森症、癌症和心理疾病等很多疾病

C.此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较多地接触杀虫剂会导致孕妇的甲状腺出现问题,而孕妇的甲状腺

状况会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

D.研究人员对1500个孕妇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较多地接触杀虫剂的孕妇所生育的孩子在【答案】C

【解析】题干中,论点是:母亲在怀孕头几个月接触杀虫剂较多,则会导致婴儿智力差;论据是:杀虫剂影响胚胎大脑周围的环境。C项中指出了杀虫剂确实影响周围的环境及影响途径,通过加强论据进而加强了论点。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经验分享:虽然自己在这帖子里给大家发了很多感慨,但我更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

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得了的。论坛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而且,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总结,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成功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当然,有经济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吝啬,花点小钱在自己的未来上是最值得的,多少年来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既然势在必得,就不要在乎这一刻。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到这里用这个软件训练速读,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比较厉

害的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是给我帮助非常大的学习技巧,极力的推荐给大家.(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

【例题2】(2011·国家)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经常喝酸奶要降低儿童患旷蛀牙的风险。在此之前,也有研究人员提出酸奶可预防儿童蛀牙,还有研究显示,黄油、奶酪和牛奶对预防蛀牙并没有明显效果。虽然多喝酸奶对儿童的牙齿有保护作用,但酸奶能降低蛀牙风险的原因仍不明确。目前一种说法是酸奶中所含的蛋白质有附着在牙齿表面,从而预防有害酸侵蚀牙齿。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这项研究发现?()

A.黄油、奶酪和牛奶的蛋白质成分没有酸奶丰富,对儿童牙齿的防蛀效果不明显

B.儿童牙龈的牙釉质处于未成熟阶段,对抗酸腐蚀的能力低,人工加糖的酸奶会增加蛀牙的风险

C.有研究表明,儿童每周至少食用4次酸奶可将蛀牙发生率降低15%

D.世界是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研究酸奶对预防儿童蛀牙的作用

【答案】C

【解析】题干中,论点是:喝酸奶可降低儿童蛀牙的风险。论据是:(1)对比黄油、奶酪和牛奶没有预防蛀牙效果;(2)酸奶中含有的蛋白质能预防蛀牙。B、D项显然不能支持;A选项虽然运用到差异法,但显然没有说明是否还有其他差异存在,所以支持力度值得怀疑;C选项用数据说明食用酸奶可降低蛀牙发生率。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例题3】(2010·山东)

研究证明,吸烟所产生烟雾中的主要成分丙烯醛,是眼睛健康的“慢性杀手”,而橄榄油提取物羟基酪醇,能有效减缓这个“慢性杀手”给眼睛带来的伤害。由此得出结论,常吃橄榄油能够让吸烟者眼睛远离伤害。

以下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的是()。

A.羟基酪醇易于被人体吸收

B.橄榄油含有其他有益于人体的物质

C.常吃橄榄油的人视力优于不经常吃的人

D.烟雾中还含有其他对视力有伤害的物质

【答案】A

教学意图实现途中的隔阂与支持 篇6

“我逛遍了世界上所有的地方——跳到这儿、蹦到那儿”,

青蛙说,“我看到了一些特别的东西”。

“比如说什么?”小鱼问道。

“小鸟”,青蛙神秘地说,“小鸟!”它给小鱼讲小鸟,说小鸟有翅膀,有两条腿和五颜六色的羽毛。就在青蛙描述的时候,它的朋友似乎看到小鸟像长着羽毛的大鱼一样在脑海里飞翔。

青蛙接着描述奶牛的样子。此时,小鱼把它想象成长着角和乳房、带着黑白斑点的鱼,而人就是直立行走、穿着衣服的鱼。(图)

从朗尼关于鱼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教与学之间是存在一些壁垒的,教学的意图有时并不能有效地到达学习者那儿,学习的效果往往并不随教师一厢情愿地想象。

学习科学家认为“学习就是新手变为专家的过程”。在实现教学意图的途中,这样的隔阂是一种距离,包括新旧经验间的隔阂、师生情感间的隔阂、教学内容和儿童之间的隔阂、不同思维方式间的隔阂等等。如何打破隔阂,通过最有效的途径最终将学习者的迷思概念转为专家概念,实现有效地学习?学习环境的支持至关重要。学习环境,从广义上说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教师在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如何打破隔阂,支持儿童有效学习。

一、破经验之阂——搭建合适的脚手架

学生进入课堂时,并不像一个空容器等着被填满,而是带着对现实世界各种各样的半成型观点和迷思概念。正如小鱼把人想象成变形的鱼一样,儿童也是使用他们已知的东西来形成新的理解的。因而,尽管儿童已有的认知经验是后继学习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它也会成为对新概念学习的阻碍。故事中,作为教师的青蛙所提供的信息相关而且准确,然而显然还不够充分,还需要一些能帮助理解物种区别的关键性概念。数学学习中的“脚手架”指老师为帮助学生达到其学习目标而提供的支持,尤其是一些支持理解性学习的关键概念和策略。为成功穿越前概念之壁垒,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搭好知识的脚手架,搭好策略的脚手架。

搭好知识的脚手架。

合适的脚手架会帮助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就像工地上用脚手架支撑建筑物一样,是学生获得新经验的基础。

《认识分数》一课中,教师先带学生复习了一个西瓜、一个苹果等一个物体的后,进行总结:无论是一个西瓜(板书:西瓜图)一个苹果,一块饼干,(板书: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那每份就是它的。接着教师出示“盖着布的一篮桃”,让学生思考:猴妈妈采回了一篮桃,如果她把这篮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就分得这一篮桃的几分之几?

这儿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未掀开布的‘一篮桃”,给篮子加上一块布,学生注意的就不是将“几个桃”平均分,而是将“一篮桃”这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这是学生分数学习的自我构建中向上攀爬的一个有力凭借,是学生实现理解一个具体物体的到一个整体的的重要桥梁。同时“未掀开布的‘一篮桃”作为是“一个整体”的生活原型,有了实物上的“一个整体”的表象支撑,为后面促成观念上的抽象集合“一个整体”的建立打下基础。在学生完成这一最近发展区的穿越后,脚手架可以修正、拆除,遮在篮子上的这块布可以掀开,篮子的桃可以由4个增加至8个、16个、32个甚至想象到若干个,这时脚手架已完成使命,如若工程竣工后最终脚手架可以完全拆除。

搭好策略的脚手架。

当学生面临较高难度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必须设法为学生搭好方法策略的脚手架,学生提供提示与线索,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向,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中,教者出示一个不规则的铁螺丝,运用前面测量规则物体的经验——直接测量数据来计算,已经无法完成任务,如何测量这个不规则铁螺丝的体积呢?困顿中,教者出示了《阿基米德测皇冠的故事》:

传说两千多年前一位国王叫金匠制造了一顶纯金的皇冠。皇冠制好后,他怀疑里面掺有银子,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测量出皇冠的体积,可是皇冠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阿基米德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难题。有一天,阿基米德跨进浴盆洗澡时,看见水溢到盆外,看着溢出来的水,阿基米德恍然大悟:可以通过排出去的水的体积确定皇冠的体积!他立刻跳出浴盆,边跑边欢呼: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完全沉浸在新发现之中的阿基米德,竟然忘记了自己没穿衣服!

独立思考后,引入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也让暂时还没有想到方法的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有了这一策略脚手架的支撑,本来有难度的发展区,学生不仅能顺利地穿越,而且,由于是在熟悉的背景中完成的主动建构,学习的稳固性也可想而知。

二、破情感之阂——与儿童的天性合作

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一个爱孩子的父亲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无独有偶,教育家李吉林老师也说,“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明天的幸福做准备,也要让学生享有当下的幸福。”这是真正爱学生的老师。真正爱学生的教师会千方百计设立庇护儿童天性的“广厦”,让“天下学子俱欢颜”。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教育如果远离儿童的真实需要和情感体育,就无法真正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而要“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

不禁想到,有一次听李吉林老师说她40多岁时,代一堂体育课,和学生一起前滚翻、后滚翻。学生回家问自己的父母:“爸爸,你会不会翻跟头?我们李老师会!”在学生眼里,老师表现出了本学科以外的能力,尤其是在学生眼里,和敬爱的老师一起玩,该有多大的吸引力。不由也想到我们经常要碰到的代课问题。有多少教师能向李老师这样来代课?更多的时候,代课的“代”,被诠释成“代看”、“占有”。我们的教师是不是都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揣度一下学生的心思,学生的期盼?大多数情况是在学生的叹息中、在学生的失望中,我们老师假装视而不见。尊重儿童,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说的时候,人皆可引。然而,从代课这一无意识的举动中考验了教师是不是真正把儿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李吉林老师说,正因为你爱学生,你才会千方百计创新思想、方法、课程,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儿童天性好奇、好动、好问、好感性、好直觉、好形象。数学学习中,创设“智美趣”的学习情境,正是照顾了儿童的感性优先,贯穿情感的动机作用,同时以“思”为核心发展儿童思维。学习科学已经令人信服地证明:当儿童积极参与自我知识建构时,他们对知识理解会更深、更概括,动机更强。

如在《认识周长》一课中,在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游濠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和大头儿子一起测量树有多粗的愿望。课上,教师不给暗示,让学生根据需要来领取测量的材料,激发创造潜能。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求法:有的小组用绳子围树干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绳子的长就是树干的周长;有的组是用软尺绕树干一周量出它的周长;有的组就地取材,用作业纸绕树干一周,把它包起来作上记号,然后再量作业纸上做了记号部分的长度,从而得到树干的周长;还有的组用树干在尺上滚一周来测它的周长……我们不禁惊叹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独创性!情能激智,伴随热烈情感的认知活动,儿童主动、积极、快乐地投入学习,从而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生展示的方法背后还体现由曲变直的数学思想。这样,通过优化的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融合在一起,让儿童伴随着形象进行逻辑思维,以情启智,以知怡情。

三、破内外之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

儿童的内心是一个神秘而脆弱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表达方式。正是众多富有个性、认知水平有差异的儿童,才构成了教育世界的丰富多彩。儿童的思维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我们的教学在读懂、尊重、顺应儿童思维的同时,更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升儿童的思维。采用元认知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反思,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会,将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与专家、同伴进行对比。

在朗尼的故事中,最后尽管青蛙是救了小鱼一命的英雄,但它却不是一位好教师。因为学习的重担不应只落在教师身上。假如老师能引导这条鱼对自己的理解进行监控,并积极地将这种理解与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对比,就会注意到,对于一条鱼来说,穿衣戴帽肯定不会很舒服,而且最大的弊端就是减缓了游泳速度。为什么人类会将自己搞得这样不舒服并限制自己的活动呢?这样反思后,小鱼也许就不会在不了解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本质特质的情况下,盲目从水中跃出去体验陆地上的生活,带来生命危险。学习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 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

引导与专家对比

《确定位置》一课当学生创造了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多种记录方法后,教师用呈现出历史上数学家用数对来表示的方法。因为有了自己的表达在先,再与数学家比较自己的方法时,感受到追求记录方法的简洁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自己创造的记录方法与数学家的方法相同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数学学习的背景也由此更加丰富厚重。

引导与同伴对比

在小组活动后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及时提升刚才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形成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积累、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参与解释与自我评估中,修正原有错误经验,丰富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是回味是领悟也是提升。

引导自我提升

反思发生在分析比较中,不管是与专家对比或与同伴对比,其实都蕴含着对自我的评估。但作为教师,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过去一阶段的学习行为、经验进行回顾提升,有意识地揭开经验面纱背后潜藏的数学实质,才能使其思维真正深入到数学化的过程之中。

《倒推的策略》一课教师多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既有解决某个问题后的反思,又有一节课后的反思。如三个关于倒果汁的问题解决之后,引导思考:三个问题有什么相同,思考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思考策略的内涵、特点、适用问题、关键点等,这样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自我监控,如此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倒推策略解决的问题的结构特征,运用策略的注意点和策略的适用性,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提升为数学思考,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在教师的引领下,儿童的思维在反思中从封闭走向开放,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感性走向理性……共同提升后得以在广阔的数学王国中自由飞扬。

(作者单位:南通崇川学校)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美术教学 篇7

一、多媒体导入手段要与本课主题紧密联系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正式实施的开端,是整个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刚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可能还停留在别的地方,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中来需要恰当、合适的情境导入,在这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及时迁移学生注意力,已被课堂教学普遍运用。比如采用播放视频、图片展示等形式。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会为追求多媒体导入的新奇、震撼等效果,一厢情愿的设计多媒体导入的內容和活动方式,经常出现多媒体导入内容与本课无关、图片罗列等现象,难以达到合适的情境导入效果。因此,视频的播放或其他形式的运用必须与本课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或是有共同的切入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初中美术十六册《历史的画卷》的重点之一是了解历史画的概念,在本课中历史画的概念包括战争、宗教神话故事以及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题材,若是空讲历史画的概念则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中的《伊苏之战》、《亚历山大的胜利》两幅美术作品,分别类似于现代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中的特写和远景场面,因此,教师选用了表现战争场面的视频导入来进行教学。首先,教师播放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中的战争场面,先让学生感受古代战争的宏伟,影片中战争风雨欲来的气氛、规模宏大的气势、细腻的人物性格塑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快地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氛围之中。这种立体式的接触,让学生在接受信息时自觉或不自觉的调动五官的视、听及运动感觉等共同作用,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打开;建立了这样的情境基础后,接着,教师多媒体展示《伊苏之战》和《亚历山大的胜利》,让学生联系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中的战争画面进行比较欣赏;最后,教师点出,“这些表现历史的作品就是历史画”,得出历史画的概念,从而点题。通过这个战争场面的视频导入,不仅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深入浅出的引出了历史画的概念,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对表现亚历山大大帝的作品有了更加鲜明的认识,并为下面的历史画作品欣赏环节做了良好的氛围铺垫。

显然,教师采用的多媒体导入手段紧紧围绕本课的主题,从而保证了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若是选择与本课主题无关联系的视频播放,那么,这一多媒体导入也就失去其存在意义了。所以,我们在选择多媒体导入时须考虑其与主题的契合性,从而体现它应有的教学价值。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要与作品内涵密切相关

欣赏作品是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的有限教学时间内,通过对典型美术作品的详析,继而由点及面、触类旁通,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同类美术作品的内在内涵,而且能起到开阔学生眼界、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感受艺术美的能力的作用。在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时,我们不仅要从内容、技法等方面入手,更重要的要去关注作品的内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此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联想和想象都充分地调动起来,深入地体会艺术作品的内涵,学有所得。

例如:在上高一《审美自律》一课,进行作品《梅杜萨之筏》欣赏时,针对学生对海难事件缺乏直观感受,作品表面上在描绘海难实质是揭露人性的创作思想等情况,所以,教师设计了“沉船电影场面欣赏—画面欣赏—高尚人性表现电影场面欣赏—画面欣赏﹢音乐感悟”的多媒体组合欣赏环节。首先,教师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沉船场面,让学生从声、光、色等动态的场面中体会到沉船这一灾难事件,先在听觉、视觉等方面建立起感观上的印象,在欣赏的同时进行联想和想象,知道海难事件的残酷;接着,教师在波涛汹涌的海浪声中多媒体展示作品《梅杜萨之筏》,层层推进,对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以及人物的动态表情进行分析,剖析画家的高超技巧,让学生体会画家是如何营造该动荡不安的沉船场面的,画面又是如何表现在绝望中孕育着生的希望的;然后,直指人性,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人性表现场面,小提琴师们的去而复返、船长的与船共存亡、老年夫妻生死相依····,影片中催人泪下的场面、众人在灾难面前的镇静,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效果,这时教师再介绍《梅杜萨之筏》背景知识,船长和众人的卑劣行径,并及时拓展到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丑陋现象,学生接受到这些信息后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心目中把这些人的行为和影片中的人物进行对比,进而思考,人性、道德的缺失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最后,教师播放悲呛的音乐《阿育王》选段,再让学生去感悟画家的创作内涵。这一多媒体组合欣赏环节的设置,通过电影片段、绘画作品、音乐作品三者的对比再对比,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同时明确了作品的深刻内涵,体会了画家的创作情感,更主要的是从善恶人性的高度进行情感教育的拓展,让学生与画家产生情感共鸣,建立一定的是非观念。达到了艺术综合课堂的教学效果。

可见,只有与作品内涵密切相关的多媒体才是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那些一味的追求形式的新颖、花哨,课堂上热热闹闹,看似活跃,多媒体手段层出不穷,但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辅助手段上,却恰恰忽略了美术作品欣赏的本质——美术作品的内涵。因此,我们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多媒体的选择应该紧密结合作品的内涵。

三、选择与课堂活动相匹配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活动设计是美术课课堂形式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可以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技能、技巧的学习和实践是重点。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说法“在美术活动课中,有老师教就够了,不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此,笔者认为若是多媒体教学在活动环节中的运用能锦上添花,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初中美术十三册第二课《身边的物品》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静物画的构图、静物的选择与搭配关系。考虑到实物摆放的可操作性,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插件来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设置了一个通过多媒体插件摆静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上台通过鼠标来组合插件中的静物,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参与,摆出了很多不同的静物搭配效果;接着,教师结合游戏教学让一些身高不同的学生来充当静物,进行知识传授,教会静物搭配的原理;最后,师生一起来评价之前学生在多媒体插件中所摆的静物组合,找出缺点、发扬优点,接着再做练习,完成本课活动任务。这一多媒体插件的运用可以把学生活动的不同结果保留,并适时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不仅节省了摆实物的大量时间,而且为巩固本课知识做了良好的铺垫。

当然,有的活动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有的活动不一定适合。我们不能在实践中忽略不同的活动内容,生搬硬套,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堂活动内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上一篇:语文教育观管理下一篇:蒙特卡罗模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