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选修课

2024-05-05

人文素质选修课(精选八篇)

人文素质选修课 篇1

总体来说, 目前高职院校对人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教学规律、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师资数量严重不足, 师资质量也亟待提高, 课程目标、内容取舍、教学研讨因没有相应的教学团队而难以进行。管理上相对松散, 没有严格的管理方法和监督机制。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课堂学习气氛不够活跃, 出勤率也不十分理想。整体上讲,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还不够充分, 没有从校园文化中体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气息。

一、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应以培养有素质、有修养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需要通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作共同支撑, 而人文素质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中占有举重轻重的地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使学生的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体现在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与人共事的品格以及协调周围的人一起工作的能力。综上所述, 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应着重做到如下三点。

(一) 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基本要求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实践完成和实现对受教育者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要求从心理层面培养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从认识层面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思维能动性的人;从道德层面培养学生成为向善的人;从审美层面培养学生成为有境界的人。使他们具有独立意识、创造意识、奉献意识, 同时获得成就感。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使他们懂美、求美、热爱美, 在人生奋斗的实践中体会到崇高、伟大、神圣境界的意义。

(二) 将发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作为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核心任务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或职业通用能力。它是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 但不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的职业能力, 是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个体具备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人文素质选修课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院性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在课程开设、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应该围绕潜移默化、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核心, 使学生理解和具备现代化的职业素质。毕业后不但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 将促进教育教学一体化作为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的重点工作

教育和教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渗透, 思想教育与专业活动相互交叉融合, 才能比较好地克服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我们要将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建设、学生管理、教师辅导员队伍建设、导师育人、学院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与课程体系改革共同改善、提高, 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 才能加速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

二、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体系设计

既然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核心能力上,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就要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执行。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核心能力中提炼出的核心部分, 以此为目标指向设置系列课程, 归纳后发现可以分为五大门类。包括语言与文学类、历史与文化类、艺术与设计类、心理与教育类、政治法律与社会类。每一门类课程又分为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 比如对于艺术设计类的核心课程可以设置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 而拓展课程设置为摄影艺术、合唱艺术、影视作品赏析等。

以上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核心能力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各门课程相辅相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选择能够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课程进行重点学习。

核心课程作为每一学科类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和重要课程, 是人文选修课程设置和建设的重点。首先, 必须保持核心课程相对的稳定性, 基本做到每学期 (至少每学年) 都对学生开课。其次, 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是本领域的优秀教师, 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职称要求, 必要时可聘请校外专家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学生选修人文素质课程时, 必须选择不少于一门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数设置为16学时, 1学分。

拓展课程是人文选修课程中最能体现学科内容丰富性和教学个性化的主要课程, 应鼓励教师多进行拓展课程的开发。拓展课程的学时和学分等于或低于核心课程, 为16学时、1学分或8学时、0.5学分。

三、人文素质选修课的管理办法

为保证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实施和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 在建构人文选修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 还需要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这主要包括人文选修课专家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人文选修课程设置的论证制度、人文选修课的教师遴选制度、人文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办法、人文选修课的选课指导制度等。

(一) 人文选修课专家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

成立人文选修课专家指导委员会是为了加强对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指导, 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确定人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内容、授课模式;加强教材的建设和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 确保高起点的课程建设和高水准的教育教学质量。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人员应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校内专家, 包括党委、团委、思政部、高教所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另一部分为企业专家, 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等。专家指导委员会需要每半年组织会议集中对已开设的选修课和拟开设的选修课进行评审。为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发展和相关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 人文选修课程设置的论证制度

为杜绝人文选修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要实行论证制度。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完整的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材或参考资料。首次申请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要填写《公共选修课推荐、审批表》。学院组织专家指导委员会对申报课程进行评审, 对开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经验、开课的必要性等情况进行集中评估。合格后才准许作为选修课程, 以确保开设课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 人文选修课的教师遴选制度

人文选修课的开课教师应包括在编在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管理岗位人员 (包括辅导员) 等。同时, 对于社会上有某项专长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也应包括在遴选范围之内。一般情况下开课教师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有过独立讲授至少一门课程的经历;学生评教和专家听课达到学校合格及以上标准;所开课程的教学文件齐备等。同时, 首次开设选修课程的教师需要提交本门课程的全部教案, 经过说课, 试讲合格才可承担教学任务。

(四) 人文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办法

首先, 对于承担选修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审、年终业绩考核中给予加分。是否加分以及加分多少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任课教师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件制作、学生考勤、教案情况等工作给予评价;二是通过不定期的听课情况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三是将学生评教打分作为参考内容, 评教方式包括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其次, 每学期在选修课开设前、进行中和结束后召开选修课教师研讨会议三次。主要对授课教师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同时也了解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便得到及时解决。第三, 责成专门的校级教学督导员对全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院人文课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第四, 认真做好选修课教材编写工作, 争取为学生提供规范性强、适合学院学生特点的适用教材。原则上要内容新颖、难度适宜、符合高职生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 学校应积极开展对编写教材的审核工作, 在经费上支持教材出版, 对于撰写教材的教师进行适当奖励。第五, 要建立优秀、稳定的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团队,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 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创新教学模式。使该课程突出高水平、特色性、示范性, 以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第六, 对于课程的考核, 一方面要严格点名制度, 将出勤情况与考试成绩挂钩。对于缺课较多或表现较差的学生, 取消其修读该课程的资格, 同时该门课程按不及格处理, 不允许获得奖学金和评优资格。另一方面, 要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公共选修课程的成绩考核应该是对出勤、作业、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测验等进行综合评定而产生的。

(五) 人文选修课的选课指导制度

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 可以修读人文选修公共课程。在校学习期间, 学院为每位学生提供与公选课规定学分相应的选修机会, 且学生每学期须按学院要求选修公选课的门数。学院教务处要根据教师、教室等软硬件资源制定好完整的选课计划, 包括授课校区、课程名称、授课教师、上课地点、人数限制、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制作《学院选课指南》, 指南的内容包括授课教师简介、课程内容简介、网上选课方法、选课流程及视频等。学生可以根据授课视频, 结合自己的爱好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

四、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授课模式探讨

(一) 人文素质选修课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公共选修课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有自由灵活的特点, 也是教学改革的良好载体。任课教师要对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课程教学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试验以求达到更好的成效。对于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任课教师可以将本人擅长的某一方面知识进行精选、重组、凝练、整合, 作专题讲座, 争取达到精彩、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艺术类授课教师可利用自己的特长, 通过自身的表演增加感染力, 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性认识, 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 授课地点也不要完全局限于教室, 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室外, 和大自然零距离接触, 让学生得到更多美的体会和感受。授课也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利用课件、影像资料等不同教具, 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感。

(二) 人文素质选修课要与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选修课教师要加强与团委和各院系团总支的合作, 由选修课教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 指导开展社团活动, 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每学期初指导教师要与院系学生社团负责人共同安排制定好活动计划和方案, 严格按照计划和方案开展系列活动。活动要进行视频录像和相关资料记录, 以便期末组织集中评比, 对优秀社团加以表奖。同时, 选修课教师要结合选修课授课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法律类的第二课堂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财经和政治类的第二课堂可以开展辩论赛活动, 文化类的第二课堂可以开展诗歌散文诵读比赛活动, 艺术类的第二课堂可以开展文艺汇演活动, 体育类的第二课堂可以开展竞技比赛活动等。

总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还要在规范管理、加强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显然,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建设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也需要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各部门和学生的通力配合。相信本着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态度进行持续地改进与提高, 就一定能实现定位准确、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程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丽锋.在选修课教学中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新办高职院校为例[J].科教文汇, 2011 (8) .

[2]王火平, 孙锋, 黄鹏, 李海勇.高职高专学生素质培养与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5) .

[3]徐建芝.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 (11) .

[4]关冠军, 任保奎.基于企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素养与高职院校教学适应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0 (1) .

人文素质选修课 篇2

摘 要: 本文以广西某高职院校为例,从课堂教学现状、课堂教学整体评价和课堂教学期望这三方面对人文选修课教学模式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和具体分析,并以上述调查分析为基础,提出改进措施,以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人文选修课 教学质量 现状 对策

目前,高职院校对人文选修课存在轻视现象,教学内容基本没有针对性,教学模式日趋落后,教学质量不高。如何激活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课堂教学资源,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就广西某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查找教学方法、教学规模、教学手段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提高人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见解,以供借鉴。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广西某高职院校2012、2013、2014级上过1门人文选修课以上(含1门)的在校学生600人;人文选修课授课教师20人。

1.2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为从整体角度分析广西某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了解学生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期望是什么,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获取较为详尽的基础资料。共向学生发放、收回问卷600份,经统计563份有效,有效率为93.83%。

(2)访谈法:随机访谈人文选修课教师20人,在发放调查问卷时随机访问学生共254人。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完成相关统计。

2.结果与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师访谈结果整理如下:

2.1课堂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方面:关于“人文选修课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据学生问卷统计结果(详见图1),有55%的学生选择“灌输式教学”,在学生随机访谈中,学生认为虽然教师在人文选修课上有时采取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或者小组活动等教学方法,但所占比例较少,有些甚至整门课程一直只采取简单的讲授法,即“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他们认为还是“灌输式教学”居多。在教师访谈中,只有1位教师选择“灌输式教学”,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或多或少使用了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自然不属于“灌输式教学”。学生与教师的选择差异性很大。据观察结果,大多数人文选修课教师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为辅,教学方法略显单一。

图1:人文选修课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规模方面:关于“人文选修课教师上课经常采用的教学规模”这一问题,据学生问卷统计结果(详见图2),有65%的学生选择“合班教学”,33%的学生选择“普通班教学”,2%的学生选择“小组教学”,而选择“个别教学”的学生为0,在学生随机访谈中,学生认为由于人数多,教师对“合班教学”的课堂教学秩序掌控力度不足,“普通班教学”效果优于“合班教学”,而“小组教学”仅应用于艺术类、体育类比赛的赛前辅导。在教师访谈中,有15位教师更倾向“合班教学”,因为人文选修课教师多为行政人员兼职,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开设选修课的需求,但“合班教学”存在学生多、教师掌控力不足的弊端,其教学效果确实比“普通班教学”差得多。学生与教师的选择差异性较小。据观察结果,“合班教学”、“普通班教学”依然是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教师上课采用较多的教学规模,而“小组教学”较少,“个别教学”没有。

图2:人文选修课教师上课经常采用的教学规模

教学手段方面:关于“人文选修课教师上课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这一问题,据学生问卷统计结果(详见图3),学生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略多于“传统教学手段”,在学生随机访谈中,学生认为教师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多为PPT课件展示或视频播放,形式单一,新意不足,无法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在教师访谈中,20位教师都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表现为PPT课件展示或视频播放。学生与教师的选择差异性较小。据观察结果,“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均为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教师上课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略多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与学校多媒体教室较少有关。

图3:人文选修课教师上课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

活动方式方面:关于“人文选修课教师上课经常采用的活动方式”这一问题,据学生问卷统计结果(详见图4),学生选择“教师活动为主”的高达72%,在学生随机访谈中,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均采取“灌输式教学”,主要以“教师说”为主,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和学生开展互动。在教师访谈中,有19位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据观察结果,“教师活动为主”是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教师上课经常采用的活动方式,部分教师采用“师生互动”的活动方式,但互动效果不是很好,应该与开设的人文选修课多为“合班教学”有关。

图4:人文选修课教师上课经常采用的活动方式

2.2课堂教学整体评价

教学影响因素方面:关于“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这一问题,据学生问卷统计结果(详见图5),“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师生互动”排在前三位。在教师访谈中,有5位教师选择“教学水平”,7位教师选择“教学方法”,4位教师选择“师生互动”,2位教师选择“师生关系”,1位教师选择“教学态度”,1位教师选择“教师品质”。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方面,学生更倾向于前者,教师倾向于后者,但两者重要性差距不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教师均认为“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传统意义上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的“师生关系”和“教师品质”则处于次要地位。

图5: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满意度方面:关于“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这一问题,据学生问卷统计结果(详见图6),41%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仅有3%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在教师访谈中,5位教师选择“比较满意”,3位教师选择“非常满意”,12位教师选择“一般”。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教师均认为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学效果满意度不高,需要加强重视。

图6: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2.3课堂教学期望

在调研过程中,多数学生、教师认为在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普通班教学+小组教学”则是较为理想的教学形式,更重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上的应用,但不要仅限于PPT课件展示或视频播放,要结合当前“微课”热潮开发出一些适宜于课堂使用的“微课”,或者建设课程网站等,教师更希望在“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方式里突出“师生互动”的特点。

3.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的开课制度。要对课程的申报、审批认真把关,制定《人文选修课管理规定》,或在《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中明确人文选修课的开课资质,其申报、审批流程为:教师向教研室提交开课申请→教研室研究同意后提及至系部审查→系部研究同意后报教务处审批并备案。

二是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要针对不同人文选修课程或者不同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次选择的教学方法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者多种,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三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人文选修课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留心搜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载体的课程素材,将各种素材结合起来,设计能够刺激学生各种感官的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课件,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

四是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从教师层面上看,要依照学校要求规范授课,认真考核,同时加强课堂考勤和管理制度。从学校层面上看,要做好听课、评课等教学监督工作,并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抽查,掌握课程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维平,高爱芳,孙福兵.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现状调查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4.

[2]王大鹿.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策略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职教论坛,2007(8):21-24.

[3]曹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62-64.

[4]王清皿,吴云霞.对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11):127.

人文素质选修课 篇3

一、提高医学生文学修养的意义

1. 培养审美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人与世界 (社会和自然) 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寻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 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2]。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 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评判的一个过程。

大学生阅读文学著作时, 把主观感情投射到作品, 又把作品中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 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医学生通过这样的审美体验, 形成了更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 剔除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 发扬真、善、美。他们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亲情、友情、爱情的审美, 能够更好地善待自己, 善待生活。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源于生活, 源于对事物的审美感知, 源于人心灵深处的体验和无限创造力。医学院校应当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提升对美的认识和感悟, 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2. 调节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 是相当复杂的。大学生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对同一情节、同一人物的理解和评判标准都不一样。主观上, 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不一样;客观上, 地域差异、家庭环境使他们所处的文化氛围千姿百态。尽管如此, 每个读者都会在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找到一些共鸣, 甚至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这是为什么人们在阅读到动情的时候, 或者怦然心动, 或者潸然泪下的原因。

当欣赏普希金的诗歌《我曾爱过你》时, 一位曾执著追求别人多年却失败的女孩饱含泪水、满腹深情地用自己的故事给大家讲述了对这首诗的理解, 实际上是对内心深处潜藏已久的压抑情绪的宣泄。诗的最后一句“但愿上帝赐予你一个像我一样爱你的人”, 给她提供了一种可以参考的心态。医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达到情绪的宣泄, 有利于心理健康。而且, 他们从作品中获得新的认识, 兴许还能发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提高精神境界

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人的精神境界不同, 生活向人呈现的意义也就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生存境遇, 人们的生活天地、生活境界却有很大差别, 甚至是天壤之别的缘故。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追求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拓宽胸襟、涵养气质,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3]。

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典型形象为医学生树立了榜样。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理想坚定、坚强不屈、百折不挠,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中的日瓦戈追求自由、热爱人民、具有使命感, 其精神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与他们相比, 今天的医学生幸运得多, 没有饥饿, 没有战争, 更应该努力学习, 迎接挑战, 坦然面对困难, 并以医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自己。

提高文学修养, 除了培养审美、调节心理和提高精神境界外, 对于医学生的成长还有很多益处。阅读文学作品, 能够提高大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更好地应对人际交往和求职面试;能够促进思想交流, 增进友谊;能够开发思维, 提高创造力;能够了解各国文化风情及思想观念等。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呕心沥血的产物, 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 最直接而生动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创造力和想象力。阅读经典, 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 和思想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可使年轻的医学生在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 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占据精神的制高点, 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发展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

二、如何通过开设文学选修课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学教育对人的思想意识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能够促使医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医学院校应当对文学选修课给予重视。

在文学课上, 教师可以从作品讲到文学史, 再讲到文学理论。然而, 选修课课时十分有限, 教师无需循规蹈矩讲课。教师可以从如何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 选择益于青年成长的教学内容, 灵活安排教学进度。

现在大学生多为“90后”, 他们身处信息化时代, 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 老师平铺直叙的讲述已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所以老师不能只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教学, 而要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 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 将配乐诗朗诵、电视节目、动画片、电影等视频资料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诗歌欣赏课上, 若只让学生朗读, 老师讲写作背景和写作特点, 则会枯燥乏味, 而插播从网上下载的配乐诗朗诵视频和电视品读节目, 同学们将会兴奋不已, 提高学习兴趣。

此外, 很多文学作品都已改编成电影, 可用于课堂教学。电影综合了人物、声音、音乐、情感气氛和社会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 以生动的画面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情怀、传递哲理。通过各种音像音频的效果给观众留下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5]。观影之后, 比较原著和电影, 老师讲影评, 分析作品, 效果更好。

除了教师讲授、观看视频之外, 课堂讨论也是较好的教学方式。笔者曾在课堂上讲《安娜·卡列尼娜》, 学生各抒己见, 气氛十分热烈。一位同学说:“安娜应该适应和卡列宁的生活, 卡列宁有能力提供一个幸福家庭所需要的一切, 性格又温顺。我认为既然选择了, 就该放弃其他的东西。”另一位同学提出了相反的意见, 她说:“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一切, 这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从中我们要学到努力追求心中所想, 即使头破血流也不怕。因为我们追求过, 我们奋斗过, 此生无憾。”同学们畅所欲言, 相互交流。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 学生激发了创造力, 提高了认识, 对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达到了学校通过开设文学选修课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另外, 学生可通过QQ群, 随时讨论文学作品的魅力。

选修课考评, 教师可采用开卷、闭卷、论文等多种方式。笔者倾向于闭卷考试, 但主观题比例较高,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想法, 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总之, 医学院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 重视文学选修课的开设, 改善教学内容, 选择适合青年的文学作品, 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 重视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医学院校开设文学选修课, 能够拓宽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想, 提高人文素质, 满足社会的要求, 顺应时代的发展。这样, 医学院校才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5]杜开群, 胥秋菊.论经典影视赏析与医学院校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J].安徽文学, 2011 (12) :211-212.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9606.htm.

[3]刘晓红.艺术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精神境界的特殊价值[J].职业与教育, 2012 (8) :186-187.

利用选修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选修课 听说课 综合素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就成了当前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教师只有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立足英语课, 用好选修课,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对初二选修课侧重于听说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强化音标及朗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好音标是英语入门的关键,也是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和基础。”因此初一的重点放在音标的教学上,初二用开学的1-2节课来巩固初一的音标基础,重点放在其它听说活动上。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是一门交际性的语言,语感来源于朗读。因此除了启发学生懂得朗读技巧的具体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掌握朗读的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汉英语音、节奏之差异,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朗读,在朗读教学中注意使用形式多变的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对语言的审美鉴赏力。

(一)听音模仿

对于难度不大的听力材料(如对话等),在每一个句子或短语之后停顿,先让学生重复他们听到的内容,最后再用自己的话(英语)把所听到的内容说出来,一遍复述不了,可多听几遍,从而锻炼学生的理解及记忆能力。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听力材料(如课文3a等内容),可让学生打开课本跟读,注重体会朗读过程中的重读、连读、失去爆破、意群、省音、同化等等的语音现象,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当学生对文章发音、语调完全掌握之后,就要在放录音的同时同步跟读,争取让自己的声音与录音带中的声音完全重合。由于该内容较多,需用1节课的时间详细讲解,然后再在平时的朗读中细心体会。

(二)角色扮演

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倾听男女主人公的对白,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演。然后再让学生模仿剧中的主人公进行真情告白。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电影《Tatanic》中Jack与 Rose 在船头的一段精彩对白,这段对白打动了无数学生的心,成为了他们争先模仿的对象,掀起了一股模仿秀热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看图配文,培养创新精神

江泽民总书记在《江泽民文选》中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上我有时会给学生展示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画,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短文。如图所示,请学生根据表格的内容写一篇有关Jenny的文章这是一幅发挥想象力的图画。图中的人物看不到脸,而所填表格的内容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学生讲起来兴趣盎然,答案五花八门。而通过对该图的解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看图说话,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通过看图说话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进行看图说话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先确定该文的时态、人称,同时注意在叙述过程中添加适当的连接词和句子,以使该文更通顺,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学生必须不断地重复,而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在不断的重复中得到了提高。

四、故事接龙,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故事接龙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注意力的有效途径。游戏的规则是:让后一个同学用前一个同学说的最后一句话作为他/她所说的第一句话(根据需要适当修改时态),如此循环,直至最后一个同学(可分组进行)。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必须全神贯注,仔细观察和倾听前面每一位同学所叙说的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注意力的目的。

五、小品表演,培养合作精神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个性较自我,缺乏合作精神,而《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于是,我通过让学生在课上表演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课例一:根据一则关于一外国人在餐馆进餐,由于不会说鸡蛋这个单词,只好绕了一个大圈的幽默故事进行小品表演。通过排练小品,同学们学会了互助,关爱,谦让,在培养性格方面受益匪浅。

六、挑战主持人,培养实践能力

久读“经典名著”,不懂日常“稀饭”。这是我在2010年8月13日互联网上看到的一则消息,说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学习英语十多年,但到了美国留学时人家常问候“How are you doing?”,中国的留学生却回答“I’m doing my homework.”。究其原因是平常上课没有养成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对外国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听说课的推广势在必行!而采用“模仿气象播报员,用英语播报天气”的挑战主持人的形式既简单又实用。如下文小辉的播报极具特色,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声。

Hello, everyone!I’m going to give a weather report. Beijing is sunny, it’s hot. It’s a good day for you to have a trip. Shenyang is snowy. It’s very cold. You should wear more warm clothes. Shanghai is windy. It’s very cool. Chengdu is cloudy. It’s neither cold nor hot. Guangzhou is rainy. It rains cats and dogs. You’d better bring your umbrella. Thank you for listening!Bye!

利用中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英语课上开展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养成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实践能力。

七、学唱英文歌曲,掌握语法知识

经典的英文歌曲带给学生的是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同时又可以学到一些英语知识。如歌曲《Whatever will be》,要求学生在欣赏后,在空格上填词,经典的英文歌曲,往往旋律很优美,还会出现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生词及俚语、诗歌等内容,更蕴含着一些英语语法知识。通过学唱《Whatever will be》,同学们轻松地掌握了一般将来时及宾语从句等内容。

八、开展小手工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围绕教材内容的一些手工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上《新目标》八上Unit7时,可让学生自带面包、牛肉、洋葱、西红柿、生菜、鸡肉片等原料到学校,然后两人一小组(一人用英语解说,另一人按照指示做)现场制作鸡肉三文治,最后再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当学生用英语复述完制作鸡肉三文治的步骤后,一些常用的短语如“cut up, on the top”以及副词“first, next”等在说明文中的应用连同美味的三文治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九、观赏英文电影,了解文化差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观看电影是了解这一差异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生动的方式。而通过观赏《音乐之声》这一全世界票房最高之一的电影,同学们学会了《Do Re Mi》、《Edelweiss》等脍炙人口的名曲及“make+it+宾补(形容词)”的结构,通过欣赏影片《乱世佳人》,大家了解了“南北战争”、“农奴制”、“林肯总统”等许多美国历史知识,知道了“what are you up to?”等典型的口语句的中文意思是“你在忙什么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十、举办演讲比赛,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青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于是我用2节课的时间举办了题为“My dream”,“Save our earth”等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自己担当评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关爱我们的地球,注重绿色环保。正如Cindy在“My dream”的演讲稿中谈到的:In order to make my dream come true, I should study hard to improve myself, I should exercise every day to make me strong.而Peter在“Save our earth”的演讲稿中更谈到了:The earth is our home, it’s our duty to protect our home. So let’s plant more trees, don’t pour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use more bikes instead ofcars.

通过大家对演讲稿的反复修改及试讲,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低碳生活”,“环保意识”“勤学苦练”等思想已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受益终身。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浓了,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成绩也突飞猛进。在上学期的市英语奥赛比赛中,我教的两个班有3人(全级12个班共5人)获得一等奖。在市期末自查考试中,我所执教的初二(1)、(3)两个班均超过平均分6.52,一分两率超31.6,比初一下学期的成绩提高20.5,位居全年级第一、二名。

人文素质选修课 篇5

笔者在教学中, 大胆转变观念, 对教学内容进行纵向探索、横向拓展, 从社会历史背景、医家的成长经历、医家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医家的言行等方面出发, 传授丰富的人文知识, 大力弘扬古代医家的人文精神, 把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教学之中, 努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略述如下。

1 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胸怀

古代医学教育中的德育思想以“仁民、济世”为核心, 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 将职业道德与人生价值融为一体。这也是当前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 是医学教育的灵魂, 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思想课程的核心内容, 因此在该学科的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德育思想, 以培养医学生崇高的医学人文精神,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珍视生命, 关爱生命;以教育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人文价值观, 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本着这个目的, 结合教材中古代医家的典型言论以及他们行医的感人事迹对医学生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 激发医学生的慈悯、仁爱之心。如讲张仲景的医学教育思想时, 不是空洞地、教条地照本宣科, 而是在突出其德育思想的同时, 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笔者一开始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张仲景的不幸家世, 从而引出张仲景行医济世之因———“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他是在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道德情感的驱使下, 自愿承担起行医济世的责任。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他立下了救济苍生的宏愿:“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要求医者要有一颗心系天下的慈悯之心, 要有解除人类疾苦的决心和意愿, 以此培养医学生献身医学的牺牲精神与博大情怀。又如讲到孙思邈的医德教育思想时, 笔者特别强调了他的仁爱之心:“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媸, 怨亲善友, 华裔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这一普救生灵的原则, 是医生神圣职责的体现, 这种仁者之心正是医学生应必须具有的。再如北宋伟大的政治家范仲淹在他的医学教育思想中提出“不为良相, 当为良医”, 作为其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为“相”发达时, 可医君救民, 当不能为相, 穷而不达时, 就通过“医”这一特殊的行业来实现其“利泽生民”的大丈夫之志。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古代医家这种仁民济世、弘扬医道的远大抱负与博大胸怀, 引导医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 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敬业者,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 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认真负责, 一心一意, 任劳任怨, 意志坚强, 精益求精。古代医家在他们的医学教育思想中普遍重视立志乐道、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笔者在教学中, 针对我校医学生胸无大志、不肯吃苦, 学习浅尝辄止、敷衍了事的现状, 极力彰显古代医家立志成才、乐业敬业的刻苦钻研精神, 以此培养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如张仲景目击东汉末年瘟疫流行的社会惨状, 决心学医, 立志做个能解除人民疾苦的医生。在这一精神动力下, 他“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完成巨著《伤寒杂病论》。而葛洪特别强调“学之广, 在于不倦, 不倦在于固志, 志苟不固, 则贫贱者汲汲于营生, 富贵者沉沦于逸乐”。有了坚定的志向, 才能做到精勤不倦, 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 就会平平庸庸、无所作为。要做到学有所获, 就必须坚定志向并付出艰辛的劳动。孙思邈勤于学习, “白首之年, 未尝释卷”, 他认为, 医学是一门“至微至精”的学问, 关乎人的性命, 在技术上应精益求精, “极变探幽”, 以达“精超绝代之巧”[3]。他除孜孜不倦研读唐以前的医药书籍之外, 还广泛收集民间方术、方法, “凡一事长于己者, 不远千里, 服膺取决”。这种敬业精神垂范后世。李时珍为能学医立下了“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 至死不怕难”的誓愿。他既“读万卷书”, 又“行万里路”, 既“搜罗百氏”, 又“采访四方”, 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远涉深山旷野, 遍访名医宿儒, 搜求民间验方, 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纵观历史, 古代医家对专业的敬重和全心投入, 对医学事业的执着热爱和崇高坚定的志向, 使他们在医学道路上不畏任何艰难险阻, 刻苦钻研, 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 最终在医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使课堂生动、有趣, 为了让医家的崇高精神能够感化学生, 可以用多媒体把葛洪隐居山林苦读的情景和李时珍踏遍千山搜集、整理药方的事迹用生动、形象的影视画面展现出来, 让医学生身临其境, 使古代医家敬业乐业、任劳任怨的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精神动力, 时时鞭策他们努力学习、积极上进。

3 高尚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人格修养

古代医家将医德修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们本身不仅医术高明, 而且品德高尚, 并通过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将良好的医德思想传给后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抓住古代医家的医德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融情入理的教育, 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1) 淡泊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古代医家在他们的医学教育思想中非常注重这一问题, 如张仲景非常鄙夷那些“竞逐荣势, 企踵权豪, 孜孜汲汲, 惟名利是务”的“趋世之士”。葛洪明确指出医生不该做的是:“有名无实, 但养虚声, 以图财利。寒白退士, 所不得使, 使之者乃多误人, 未若自闲其要, 胜于所迎无知之医。医又不可卒得, 得之又不肯即为人使, 使腠理之微疾, 成膏肓之深祸, 乃至不救。且暴急之病, 而远行借问, 率多枉死矣。”这里, 他对那些无知无能、贪图名利、误人性命的医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由此可见,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必须分清本末与廉耻, 人命是本, 名利是末;以廉为荣, 以贪为耻。教学中, 笔者不仅引入了古代著名道医陶弘景弃官归隐、修道著书和孙思邈抛弃荣华、为民治病的典型事例, 又不失时机地讲述了当代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淡泊名利、处处为病人及其家属着想的感人事迹, 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他们清廉正直的优良品质。从而引导医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追求自己的利益, 养成正直节俭、诚实守信、崇尚廉洁的价值观, 养成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警自律的良好品质。

(2) 一心赴救、无欲无求的献身精神。关于医学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 古代医家在他们的医学教育思想中也阐述得淋漓尽致。笔者以孙思邈的医学教育思想为主, 采用纵向贯通的方法, 列举了从秦汉到清末时期各个医家医典的这一教育思想, 脉络清晰, 重点突出。如孙思邈明确指出医生的主要责任是“济命扶危”, 他反复强调“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基于这一责任和观点, 他倡导一心赴救、无欲无求的献身精神, 他要求医者面对病人的求治, “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 要“勿避崄巇, 昼夜寒暑, 饥渴疲劳, 一心赴救”。这就要求医者面对病人时必须一心一意、不怕困难、全力救治, 以解除病人之痛苦。这种吃苦耐劳、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是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要求, 如果没有对医学事业庄严的使命感, 没有对人类病痛无私救助的奉献感, 很难成为一个称职的医生[3]。讲述孙思邈这一思想时, 笔者结合现实事例, 饱含感情地讲述了“5·12”大地震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全力以赴救助伤病者的感人事迹, 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让医学生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应有的奉献精神。当今的医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由于经济条件较好, 生活优越, 不肯吃苦,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因此, 加强这方面的人文教育迫在眉睫, 让医学生在古代医家崇高精神的熏陶中受到感染, 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 让“救死扶伤”真正成为医学生的职业信念和价值追求。

(3) 稳重端庄、温文尔雅的仪表风度。稳重端庄、温文尔雅, 是一个人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医圣”孙思邈特别提出了这一点。他要求医生在病人面前“不得多语调笑, 谈谑喧哗”。医生到病人家要做到“纵绮罗满目, 勿左右顾盼, 丝竹凑耳, 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 食如无味;灵录兼陈, 看有若无”。孙思邈对医生的言行举止等方面做出了规范。的确, 医生的言语、态度、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与病人的关系。如果医务人员对病人态度恶劣, 对病人的咨询不耐烦, 语气生硬、表情冷漠, 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 引起病人的抵触和不信任感, 并容易引起医患纠纷。所以, 这种礼仪修养对医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讲授这一内容时, 要求医学生平时注意礼貌和讲话的语气、表情, 衣着要整齐美观, 待人要谦虚和蔼, 举止要端庄稳重, 言语要温和可亲[4], 这些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特别要注意自身的言传身教和示范作用。比如敞开心扉、和蔼、耐心地与学生交流, 对医学生多用礼貌用语, 尽量做到语言规范、举止文雅、仪表端庄、神态大方, 以期对医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 选修课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思想包含着历史、文学、哲学、美学等丰富的人文知识, 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应在教学中大力弘扬古代医家的人文精神,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医学生优良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让医学生树立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 确立远大的理想, 形成完整的人格, 为其将来成为一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奠定基础。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生,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党鸿毅.提升以学生人文素养的医学意蕴[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5, 11 (6) :562.

[2]郑宗秀.医学伦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3]盛亦如.中医教育思想史[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人文素质选修课 篇6

一、高职院校人文必修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一) 高职院校整体生源文化基础层化问题突出

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构成多元化, 整体生源质量不能保证, 学生文化基础的层化问题严重, 不仅表现在学生知识基础方面, 还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 高职院校的决策者和教师应该正视学生间的差距, 想办法通过教学缩小这种差距, 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采用分层次教学解决这一难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同样应该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那就是, 在强调就业导向目标时, 还要实现教育的人本性目标, 使学生在获取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就业机会的同时, 使其有能力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主动参加设计社会进程和融入工作世界, 成为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社会人”。高职院校人文基础必修课无疑是思政课、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 (目前统一为:高职英语) , 它们均是量大面广的人文基础必修课, 几乎涉及所有专业学生。它们承担着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的,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 人文基础课程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发挥人文基础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功能。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既需要高职院校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更需要人文基础课程教师的责任和创新意识, 积极探索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思政课和大学语文课主要以大班或合班的形式开设, 而且它们的课时不稳定, 相对较少, 不适合实施分层次教学。而英语课程是分班设置, 同时, 英语课的课时比较固定, 一般设置为一学年, 两个学期平均开设, 适合进行分层次教学形式。现以理工科高职学院非英语各专业的人文必修课———高职英语课为例, 分析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职英语课若按以往的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教学内容的模式已经不符合实际, 只会使“优等生吃不饱, 中等生难提高, 差生跟不上”。这样势必会让绝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面对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的多样性, 如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共同提高英语水平, 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 是高职高专英语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引入分层次教学模式成为必然趋势, 因为分层次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而且符合高职院校生源文化基础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特点。作为高职院校一线的英语教师,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 我们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英语基础差异大的情况下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要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十分必要。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尝试采用了分层教学实践。实践证明, 实施分层教学后, 绝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均大大提高, 英语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英语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 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目前, 高职学生都是90后, 他们是信息化时代的生力军, 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个性鲜明并喜欢挑战, 分层教学形式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因为分层教学的立足点是从实际出发, 面向全体学生, 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实施分层教学可以使不同基础层的学生都处于只要努力就有希望的学习状态。这样, 不同基础的学生通过努力均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逐步建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内在的积极性和兴趣就会被激发, 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适合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就教学层面而言, 分层教学可使高职英语教学有所侧重, 有的放矢, 有利于教学组织和教师教学特长发挥, 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尽管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必修课, 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个人发展需求是不同的。有的是为了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外语基础, 例如, 学历晋升考试需要、求职需要、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有的则是认为英语是国际工作语言有必要学习。分层教学可以实现针对不同英语基础情况, 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 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二、高职人文必修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思想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无疑是现代教育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石。所谓因材施教, 就是对接受教育者的区别对待。人的资质禀赋各异, 作为教育机构和施教者, 应该正视学生间差距的存在, 并且想办法通过教学缩小这种差距。就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是符合学生生源实际和人文基础必修课程性质的。以高职英语课程为例, 只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 使“差生” (基础薄弱、甚至零基础学生的通称) 能够学懂、学会, 树立信心, 才能愿意学;使“优生”能够学会、学好, 最终达到各取所需, 共同进步的目标。这是教育者伟大使命和终极目标, 也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分层教学的含义就是教学活动建立在承认学生能力有差异的基础上, 进行有差异、有层次的教学,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高职英语传统教学的模式是按照专业进行自然分班授课, 即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在一起统一学习, 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而且符合现阶段的高职生源状况以及学制和课程设置实际。

首先, 分层教学有利于有效贯彻“因材施教”教学思想。采取分层教学,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样各层次的学生就可以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 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其次, 分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因为实施分层教学后, 同一层级学生的英语基础基本相似, 没什么心理压力, 便于相互沟通和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 这样可减少他们英语学习的焦虑情绪, 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特别是较低层级的学生能够学得懂、跟得上, 使他们重拾自信心, 转变为喜欢学习英语并主动学习英语。结果是不同基础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得到提高, 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有保证。

(二)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及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问题”是分层教学理论的强化

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显然也是分层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 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以保证过程 (在最优化的范围内) 发挥在一定标准看来最有效的作用。我们也可把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理解为: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 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

另一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提出的“教学与发展问题”理论同样强调了分层教学思想。赞可夫的整个教学思想的核心是一般发展。一般发展就是使班上所有学生 (包括最差的学生) 都得到一般发展。这也是赞可夫教学发展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为: (1) 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他提出的所有教学原则的出发点和归宿。 (2) 必须加强对后进生的成因分析, 切实做好转化工作。 (3) 区别对待, 实施差异教学。无论是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还是赞可夫的“区别对待, 实施差异教育”的主张, 其核心和实质就是分层教育和教学, 这完全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异曲同工。

(三)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无疑也是高职英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

(四) 符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原则和精神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并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高职英语是高职院校的重点人文必修课。鉴于区域性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各异、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差异较大, 以及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对英语口、笔头沟通能力的需求不同, 各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依据, 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 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实施分层教学指明了方向, 也提供了政策依据。分层教学也符合高职理论课教学需要遵循“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高职英语教学应突出实用性教学原则, 即让学生“学一点, 会一点, 用一点, 边学边用”。分层教学实施后, 可针对不同层级学生有效贯彻以上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

三、高职人文必修课系内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 学生分层———按专业的系内分层

由于人文基础课在高职院校全院范围, 特别是在广大的理工科院校全面实施分层教学会涉及所有系部、教学管理部门的配合与协调, 如专业课程的专用周、专业课程的实习和实训及与其他课程的冲突, 不太现实。为此,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 提出了人文基础课以系为单位的按专业的系内分层实践方案, 更符合高职理工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实际。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该校主要以机械制造、汽车、电气工程及材料类专业为主, 实践性环节较多, 公共英语在全院实施分层教学被呼吁了数年, 但都因困难较大, 未成行。经过观察与比较, 笔者认为:以系为单位小范围实施分层教学实验, 即在学院主干系中按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相同为分班基础, 根据学生英语入学成绩 (高考、毕业考试) 以及入学后的摸底考试成绩为分班依据, 把所教学生分成ABC层次或AB层次的班。教师教学任课班不动, 若是三个班或四个班 (最多) , 就分A、B、C三个层次, 可以有两个B班。因为B层次的学生为中等成绩, 即绝大部分学生。若是同一专业只有两个班, 就分A、B两个层级。这样分层只涉及一个专业的课程设计安排, 不影响全院课程时间安排, 相同专业的实训、实验环节时间可统一设计安排;同时, 学生即使分在C班, 也不会感觉自卑, 因为他们 (特别是职高毕业的) 其他课程成绩较好。当然, 这种分层不是固化的, 各层级之间可以流动。如第一学期期末总评成绩进步大的学生, 第二学期可调整进入高一层次的班;而高层次班的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将降级至低一层次的班学习, 也可由学生提出转层申请进行调整。教师要给学生讲清分层教学的科学性, 并鼓励学生无论在哪个层级都要努力学习, 最终都可达到目标。

(二)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层

第一, 教学目标分层。目标分层可包括基础性目标, 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对于A层次的学生, 应选择发展性目标, 侧重学生英语应用技能提高, 特别是听说技能的培养, 考核形式以口头展示的任务形式为主。兼顾英语等级证书, 比如, 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要求。同时, 激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活动, 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技能证书的考核要求强化了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 听说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英语应用技能, 为学生运用英语展示自我才能开拓了空间。对于B层次的学生, 教师应选择提高性目标, 但要求向发展性目标靠拢。鼓励学生达到高职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中的B级目标后, 向A级目标要求努力。具体目标为:巩固和扩展基础知识, 提高英语基本技能, 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C层次的学生, 即英语基础初级入门阶段学生。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并帮助他们喜欢学习英语, 逐步达到学业合格要求。

第二,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层。对于A层次的学生, 所选教材的内容要丰富, 应选用更能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教材。教学方法主要以任务型为主, 辅之以启发式、发现法, 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在练习、作业方面也尽量分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 可分层次安排:基础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控制好教学的节奏, 对A、B、C三个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节奏, 对A层次, 基本以英语授课, 少讲多练, 将课堂充分还给学生, 教师只充当助学者, 重点训练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提高听说训练的难度。对B层次, 以英、汉双语结合授课, 尽可能创设英语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多听、多读、多写、多说, 注重语言基本技能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对C层次学生, 教师首先要有爱心和充分的耐心,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加强学习信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喜欢英语和英语学习。

(三) 课程评价方式分层

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层相对应的是课程评价方式的分层。考核也是英语分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以检查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的效果。高职英语《基本要求》对课程考核也有明确要求, 其中A级为较高要求, B级为基本要求。显然这是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分级要求。分层教学考试的形式也应体现级别的变化, 既要有笔试, 又需要口语测试, 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通过口、笔试结合可倒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训练。笔试的试卷可按层级设计为A、B、C三种层次, 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测试达标的基本要求, 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 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初、中级班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进而增强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由于A、B、C三种层级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较大, 在最终成绩报告时, 教务处可采用加权方式。如以B级成绩为基础成绩, 因为B级是平均水平, A级的成绩可在B级成绩的基础上加权1.2的系数, 而C级的成绩则是在B级成绩的基础上加权重0.8的系数。这样可以基本平衡三个层级的最终成绩, 增强公平性, 减少A级和B级学生的负面情绪, 有利于保护这两个层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学生音乐选修课的素质浅探 篇7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选修,素质

音乐是艺术, 它那优美的音响在运动中冶炼着高尚人生, 弘扬着“真、善、美”的人类世界;音乐是文化, 它那迷人的形态载体传播着社会的“人文”;音乐是科学, 它所使用的表现材料和组织手段就是物理世界与数的逻辑 (音、音律、和声、复调、曲式) 。大学生选修音乐是其专业学习的综合性积蓄与上升, 它融艺术、文化、科学为一体, 为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的社会作用

1. 音乐的认识作用

音乐通过独特的音响语言, 反映出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从音乐作品中, 人们可以认识到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 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性格鲜明多样的人物形象, 从而扩大我们的视野。我们听了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仿佛看到了美妙轻盈的多瑙河水在我们面前蜿蜒流淌;唱起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 心中会感受到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 不甘做奴隶的激情和力量。在现实生活中, 美的事物并不是人人都能随时感受到的, 但通过音乐艺术的再现, 却使这一不可能变为事实, 由此可见, 音乐具有帮助人认识现实的作用。

2. 音乐的教育作用

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反映了丰富的、生动的现实生活形象, 同时它还表现了音乐家的正确观点, 具有教育作用。

音乐家把他对人、对生活所持的观点和感受, 凝聚在音乐作品中, 往往能够发挥教育群众、感召群众和动员群众的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 也表现在音乐作品能够积极推动生活和时代的发展。

3. 音乐的审美作用

美是艺术的核心, 也是音乐的核心, 没有美, 就没有音乐。音乐之美是通过清晰的旋律、灵巧的节奏、丰富的音色、多变的力度以及和声、复调、曲式、管弦乐法等来表现的, 不管是反映重大题材的交响乐及大型合唱, 还是坚定有力的进行曲, 豪迈的颂歌, 欢庆曲、抒情曲、儿歌, 以及情感丰富的轻音乐等, 只要是反映有意义的以生活为根据并具有尽可能完善形式的音乐, 都应该是美的。音乐是激发人们情感的一种艺术, 它通过耳朵, 作用于人们的心灵, 唤起视觉的联系和想象的表现, 以独特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 通过音乐奇妙的混合, 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的音乐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二、音乐选修课整体域面的学习

1. 大学音乐选修课是一个“音乐艺术整体系统”的学习域面

它主要包括歌曲、器乐、音乐欣赏等内容。综合内容有机施教, 使大学生在音乐艺术美的滋润中, 得到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心理、劳作技能及专业学习“加氧”的整体提高。

2. 学校音乐课有长期、美好的“乐歌”传统, 它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

校园歌声振奋了时代精神, 激励了进步热情, 学生在有感情的歌唱中, 受到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和教育, 陶冶高尚的情操, 确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自然端正、艺术化的歌唱姿势, 能使学生逐渐养成“站如松、坐如钟”的优良习惯。“脑有所思、心有所动、面有其神”的歌唱状态, 能养成演讲者般的语言亲切感与感召力。歌唱中正确的胸腹式呼吸, 锻炼横膈膜的灵活性, 避免了胸、颈肋的紧张, 增强了肺活量, 促进了呼吸器官的良好发展。良好的歌唱发声和字正腔圆的歌唱追求, 强化了人类语言的音乐美感特性。科学与和谐的齐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铸就着学生们均衡且具凝聚力的群体意识。

三、音乐选修课开启智慧的学习

1. 器乐的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与求知欲望, 使其获得了技能并领悟音乐艺术的表情达意之妙语, 同时又开启学生的智慧。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数学, 一把是文学, 再一把就是音符。”在音乐音响的起伏中, 学生的身体在动, 大脑思维在动, 在此同步运动的艺术活动状态中, 全身心得到协调, 提高了智力活动的效应。演奏乐器双手十指的灵活运用, 对“数学脑”和“模拟脑”是一个同步训练的过程, 它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学生日后从事专业学习深造及事业造就铺下良好的素质基础。爱因斯坦会演奏小提琴和钢琴, 他视音乐为自己科学事业的引路人;我国的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钱伟长等对音乐都有研究。源源不绝的音乐美孕育出中外英才, 绿化着人类的地球村。

2. 音乐欣赏学习

通过欣赏教学, 学生鉴赏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 扩大了音乐视野, 从中获得广泛的知识。音乐还能加强人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智力的警卫, 也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 它能够捕捉信息, 并能“聚精会神”, 使思维焦点集中。音乐亦能促进人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 也是创造力的源头。音乐中的音律、节奏、乐曲结构具有高度的逻辑性, 因此, 经常欣赏和演奏音乐, 可以启发智慧, 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音乐选修与素质浅探

所谓素质, 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 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 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在大学音乐课程中, 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 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 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 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因此, 大学音乐选修课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结语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选修课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这是一般艺术讲座和艺术活动难以做到的。美育是提高未来人民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 加强美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 提高艺术素养和对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 同时可以帮助青年一代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点。在当代, 大学生不仅要重视智育, 还要重视德育、体育和美育, 特别是在智育中既要重视知识吸收、又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能使学生在德育和智育方面得到提高, 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 学习音乐是必要的, 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音乐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音乐[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人文素质选修课 篇8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集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优化其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各类技能, 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素质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很多院校在各类选修课开设过程中, 课程体系设计时对选修课的重视不足, 选修课的定位模糊, 监控和管理也不到位, 教师和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就随之而来。

一、选修课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1. 课程体系设计上对选修课重视不足。

目前, 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对为专业能力培养服务的必修课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但往往忽视对选修课建设。我院实施应用性、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职业型人才。从教学内容上来讲, 不追求过于强调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要构建基础课够用、专业基础课实用、专业课管用的应用性课程内容体系。注重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 增加体现时代发展、培养目标和就业需要的课程内容。但是对选修课在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意义的研究还不够, 对如何构建起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选修课体系的探索明显不足。究其原因, 在于缺乏人才培养的整体观念, 认为学生只要学好必修课程, 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 就能胜任职业岗位。

2. 选修课定位模糊。

目前,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不够重视, 有的教师认为专业选修课只是专业必修课的补充, 处于从属地位;而学生认为选修课只是为了完成学分的要求。所以, 对于选修课, 学校往往只是大致规定开课时数, 甚至仅仅规定必须开出多少门选修课, 而不去明确具体要开设什么课程。在这种情况下, 有的教师把自己熟悉的专业课内容稍加修改后即作为选修课开出。因此选修课的设置缺乏系统性。

3. 监控和管理不到位。

在思想认识上, 由于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中选修课程缺失, 学校对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如必修课, 对选修课的教学监控没有必修课那样的完整流程和操作规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 由于收支于教学场所、教学资源短缺和师生时间难以协调等因素, 所以大部分选修课程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 给相关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开展工作带来困难, 使得选修课成了质量监控的死角, 进而形成教学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考核方式上, 由于教学目标模糊, 考核要么偏重于理论, 要么敷衍了事, 违背了开设选修课的初衷。

4. 教师和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目前, 专业选修课的教和学都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 因此教师一般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中;学校对选修课开课的要求也比必修课低, 教师一般只要在开课前上交开课申请、教学进度、课程简介和考核方式等即可, 课程体系中对选修课甚至无明确规定和要求。以上种种因素导致教师在对待选修课时, 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投入, 课程开发动力不足, 难以开设适合学生需求的选修课。

二、改变理念、解决问题

出现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学校对选修课的整体设置、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均有关系。因此。进行高校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 使其成为学生了解新技术、新知识, 拓展视野, 增强工程应用能力的教学平台, 真正实现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功能, 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目前选修课建设的困境, 我院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有发展后劲的应用性、职业型专门人才, 积极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的选修课教学运行模式, 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

1. 注重整体设计, 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教指委提出的专业建设方向、就业取向和生源, 结合学院提出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调整、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充分考虑我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 要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 遵循教育规律, 要彻底改变和一表本科基本相似的培养模式, 改变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 综合考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强调知识的实践效用, 不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实践性学习环境。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 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科目基本稳定的基础上, 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在完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 为考虑到加宽毕业生的就业面和就业方向, 应着手考虑增加新的培养方向, 建议设置金融信息技术方向的计算机应用。金融信息技术方向的计算机应用是中国大量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金融信息技术从业解决的问题空间倾向于金融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开发, 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的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系统集成和配置, 创建优化的系统等。金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结构, 课程设置及内容更有利于我院学生适应IT市场的就业需求。

2. 明确教学目标, 发挥选修课在整体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选修课能力教学目标应与整个专科的教育教学理念相适应, 即以任务为导向, 以项目为载体, 重视能力培养, 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 存在按学校大纲讲授的计算机技术滞后于企业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 但当前IT更新之快, 新技术的频繁出现, 比如说我们开设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这门课, 近几年出现了流行的AJAX技术。再比如说, 我们也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课。但目前流行的Struts、Spring等框架, 我们没有讲到。所以, 我们可以采用选修课把这些当前流行的技术介绍给学生, 尽量缩小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3. 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选课之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切实了解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爱好等具体信息, 再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等开设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充满兴趣的课程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使学生有了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在选课指导的时候, 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与个人爱好来进行合理的选择, 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消极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发展特长, 实施选修课奖励制度, 对参加各种专业实践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 并允许免修相应的选修课程。对获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以外的, 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 可获得一定的奖励学分, 并可免修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

4. 加大监管力度, 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

首先, 学校教务部门要审核开课教师所填写的开课申请表, 根据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对所开设课程的名称、类型、目标、内容、学时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严格审查, 通过后再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根据教师上报的材料, 学校通常应选择具有实用性、前瞻性、发展性、交叉性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管, 教师要像对待必修课一样, 每节课务必有清晰的教学目标, 教学组织严谨, 讲究实效。其次, 为了保证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打破选修课出勤率不高的现状, 保证课堂出我系实施了过程教学管理, 制定了《教学过程管理实施细则》, 在制定细则的过程中, 希望学生管理干部参与意见。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课前要点名 (或抽查点名) 。二是教师要管理课堂秩序, 对于在课堂上吃东西, 玩手机、说话、睡觉现象要及时制止。三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管理笔记本上记载学生听课、记笔记和作业情况。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依据。四是教师要公平公正地给出学生的教学过程管理的成绩、不打人情分。对于课堂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与年级主任或辅导员沟通。通过注重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管理, 记入平时成绩, 如:上课说话扣一分, 吃东西扣一分, 平时的50分扣没了, 期末卷子即使打满分也是不及格, 因此对学生产生约束力, 学生都能积极上课, 出勤率比较高, 课堂纪律也有明显的好转, 教学的质量才能得以保障。

5. 开发课程资源,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鼓励校内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设专业选修课外, 学校还应积极引进兼职教师开设选修课。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采取外援内聘相结合的措施保证教学质量。外援选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老师来讲授专业课, 配以年轻教师助课。对高年级学生也可从IT公司请工程师来做讲此类课程,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时间安排上, 可以安排在周末或晚上, 也可以根据教学人员的时间灵活安排, 总之应方便兼职教师的教学。

小结

在整体能力观理念指导下, 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管理, 对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培育出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尊重,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独特才能的课程, 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选修课的价值就体现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发展、自由选择的空间。选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应不断加强选修课的建设, 促进学生的成长,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使高校选修课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瑜.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9) .

[2]张立群.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及其特征[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

[3]潘懋元, 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9) .

上一篇:双馈式风电场下一篇:高职饭店情景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