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2024-04-21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共10篇)

篇1: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我们所说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

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2、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

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

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都能给大学生美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4、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按知识、能力、素

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篇2: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转载

标签:

校园

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高等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专才教育,而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缺乏起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会影响日常的文化交流而且必将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的思维方式机械呆板,缺乏后劲,而本专业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素质高,同时人文素质也高的实用型人才。

面向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在21世纪继续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跟上全球科技革命的步伐,避免文化的冲突与精神的滑坡,必须在重视经济科技的挑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文化的挑战;在抓好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应更自觉地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因为,文化的影响是渐进的,却又是深刻的、长远的,它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代人或几代人,因此忽视人文科学教育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

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要消除它引起的负面作用,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培养人们的人

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用文化的力量缓解、限制、抵消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不利的一画。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阶段和快速发展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使得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本身正逐步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又使许多人物欲膨胀,丧失理想。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等负面作用,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从而积极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社会的“终极关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建人文精神迫在眉睫。

2、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各学科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可分别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实现。目前,在选修课中,适当增加人文科学类的比例是十分必要的。

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要把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人文素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从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就是要彻底克服专业教育中的不良倾向:“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朱九思语)。在实践中,要通过向综合性学科的转变,大力重视人文教育,开设大量的人文教育课程,如美学、伦理学、古典诗词鉴赏等,以陶冶学生情操,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应紧紧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开展:

1、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我国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

2、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

3、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要培养学生懂得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4、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

5、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文学、艺术教育。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他的文化修养和

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三、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都能给大学生美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

学校要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校环境应当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比如,学校应营造一种体现弘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和精神的氛围,校园的环境建设、环境布置要体现我们的民族风格,校园的宣传媒体也应有意识地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等,使学生在学校里时时处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个方面。

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如奉献和务实,争创一流,勤奋、廉洁、奉公的干风,正己、敬业、爱生的教风,勤学、文明、朴素的学风等。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在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可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来建设校园,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的功能。

在信息环境方面,可加强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条件。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发达,要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正导向作用。

四、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看看学生们,①有没有爱心②有没有责任心③有没有自信心④有没有坚强的意志⑤有没有高雅的意境。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篇3: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育教学奠定了宽阔的视野, 给高校教学提出了新概念, 提供了新空间。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艺术教育, 就不是完整的教育。民歌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民歌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声乐活动为主要表现手段, 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它起源于劳动, 又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相伴而生,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浓烈的音乐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为基本要素, 鲜明地反映人们的思想, 生动地塑造人生形象, 表达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同时又培养了人们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民歌教育可以达到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 它能够充分展示人的生命和内心世界的共鸣, 使生命一次又一次的燃烧升华。

1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需要民歌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音乐教育已成为实施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 并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 但目前的现状是:许多大学生民族意识相对淡薄, 不太了解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 很少有机会学习自己的本地民歌, 致使家乡人不知道自己家乡的歌, 家乡人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按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 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延续和深入, 但我国目前中学音乐教育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中学不太重视音乐课程, 中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 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几乎与正规的音乐教育隔绝, 这样就导致中学和大学的音乐教育发生断层现象。所以, 中学音乐课本中虽然也涉及传统民歌的内容, 但实际上许多人不熟悉也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民歌。最近几年, 由于国民音乐教育的倡导,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虽然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一些地方音乐的内容, 但据调查全国将本地民歌引进大学公共音乐课堂的高校还是凤毛麟角。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也仅仅是刚开始进行类似的教学探索。如果说民族意识土壤是音乐赖以生存的根基, 那本地民歌就是艺术素质教育的生命源泉。然而, 如何使大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精粹的同时树立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如何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本地音乐文化, “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培养他们作为社会本土一员所应该具有的对本地民歌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 强化他们与本地音乐文化难以割断的文化和心理联系;如何有效实施民歌教学等这些问题, 都是我们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 同时也是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们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深入的探讨, 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 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 放眼未来。

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必须把民歌教育纳入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行列中来, 为本地民歌的传承乃至弘扬给以较为宽大的生命空间, 以减少现代化给传统音乐文化带来的压迫感, 推动本地民歌的发展, 使本地民歌在中国多元音乐文化中, 在与世界各民族的音乐交流中保持其鲜明的个性, 在促进现代大学生个性全面协调发展中发挥其必不可少的作用。

2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需要民歌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可以通过民族音乐中的民歌进行具体表现, 在音乐教育中运用各种媒介和不同的民族音乐形式, 对民族精神和民族音乐进行教育和培养, 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20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加强合作, 在寻求共识的同时, 各国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传统传承, 尤其是注重塑造自己的民族精神。音乐是时代的产物, 是时代的象征,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成果, 其中蕴涵着深刻的民族精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明镜, 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精华, 集中反映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歌教育, 不仅可以增进大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 还可以增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在世界弘扬。

民歌往往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民俗习惯、美学观点和价值观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此, 它对于该民族的人们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民歌音乐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内涵, 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感情, 展现了本民族的精神风貌。通过民歌的欣赏,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中国的民歌是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发展起来的, 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 反映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畏强权、追求和平、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每首歌都像历史的一面旗帜, 反映了新中国社会各阶层群情激昂, 祖国建设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 以及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族精神。

中国民歌中所表达的文化精神, 最直接表现了中国人面对生存的各种问题所体现的生命态度。这些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仍然在中国民间的民歌中大量存活着, 成为中国人民面对艰难困苦、顽强乐观生活的精神动力。在民歌中, 对待劳动、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对待爱情、对待强权、对待社会正义等都有符合人性本质的表达, 并体现着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们通过对民歌的关注, 聆听民间歌手唱原汁原味的民歌, 体味它所传达的强烈的情感信息, 思考民歌中反映的生活态度, 的确能唤醒人们对精神家园重建的渴望。

如南宁国际民歌节上传唱的《壮族敬酒歌》、《民歌节》、《山歌牵出月亮来》、《三月三、九月九》等, 这样的民歌, 有根、有源, 也能体现现代文明, 这不正是当今民歌的魅力吗?这些新民歌作为一种审美艺术所表现的手段、创造的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都极具强烈的时代性, 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情结, 拥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 凝结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把这些积极向上的民歌介绍给学生, 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掌握, 还能促使其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音乐文化传统, 从而有助于唤起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潜移默化地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 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民歌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优秀的民歌是我国音乐艺术中最淳朴自然、最富有生活气息、生命力最强的艺术, 它睿智, 具有当地文化的即兴性。将这些曲调优美、简短, 唱词精练的优秀的民歌运用到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去, 激发大学生的兴趣, 使其很好地领略传统音乐之美, 了解乡土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 增强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对祖国的热爱。尤其是新民歌, 它所记载的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 拥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 凝结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生产力。把这些具有本土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精神内涵挖掘出来, 赋予鲜活的时代特征, 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生活, 必将能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提高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 使更多的人来参加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发展, 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

3 如何将民歌教育引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来

人类越是需要发展创造自己的文化, 就越是要在充分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去挖掘自身文化, 因为“差异才是信息”, 越是民族的才可能越是世界的。只有民族文化特征, 才是个性创造力和社会创造力的不竭之源。如今, 维护各民族的文化特征, 尤其是维护各民族艺术文化特性已成为近年来音乐教育的主要趋势。对于民歌的了解, 有如对于民族语言的了解一样, 时代越是要求每一个人需要接受全人类的知识, 民族的文化境界对他未来的创新生活就越是重要。任何真正伟大的文化艺术创造, 无不根植于本民族丰厚的精神土壤, 而家乡的歌, 正是本民族精神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较大的影响, 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的教材中得到基础性的体现, 因此, 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 加强高校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 是高校音乐教育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

我们每一个高校音乐工作者都应具备全球文化视野, 真正树立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领域的概念, 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音乐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提倡民歌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精粹的同时, 使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概念, 利用身边的音乐资源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一员所应该具有的对本土音乐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 强化他们与本土音乐文化难以割断的文化和心理联系, 摈弃西方音乐的“先进”、本地音乐“落后”的错误观念。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普遍有效的标准来衡量所有文化和判断它的高低。“西方文化之所以可贵, 在于它的独特性, 而不在于它的普遍性。”所以,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高校校园这块阵地, 从民歌入手, 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音乐的土壤与根, 领悟本地民歌的人文内涵。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从感性上接受了民歌, 从情感上热爱民歌, 加之正确的理性认识, 他们就会自觉地去为保存、发扬、创新民歌做出努力和贡献, 而民歌也可在促进现代大学生个性全面协调发展, 完善学生的精神情操修养, 促进学科间的互相渗透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要坚持自己的文化根本, 固守自己民族精神的源头, “文化保护必须立足于活性的传承机制, 重视传人的教育和培养。”这就是说, 文化必须与教育联手, 文化的成果必须转化为教育生产力。民歌是民族音乐语汇中母语之母语, 是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地方语, 是学生们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歌。对于家乡的歌, 人人都会保持着一份深深的眷恋之情, 它是我们自己的歌, 自己的文化。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民歌所产生的地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一脉相承, 本土音乐的土壤较外来的音乐更具亲和力, 更容易让学生领会其深厚的思想精髓, 从而得到素质上的提高。歌唱本身是大学生十分喜欢的一件事, 它具有娱乐性, 十分容易让人接受, 而且本土人演唱本土歌曲, 对于喜欢唱歌的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这一点在过去的选修课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这是对本地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也是我们音乐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当然, 在高校加强本土民歌教学并不具有排他性, 就像让每个学生都会说家乡话而不排斥学生学普通话、学外语一样, 也不排斥和否定学生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 不是让民歌文化变成孤芳自赏的文化。而且, 高校大学生的来源也不仅仅是本省或本区的学生, 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地方民歌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其他民族、省份以及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 在解决“本位与多元”的基础上, 让民歌文化从本土走向开放, 从本土走向全国, 走向全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使它充满生机, 让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它, 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

摘要: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索中的一个热点,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需要民歌教育,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需要民歌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民歌教育

参考文献

[1]袁炳昌, 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61-63.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156.

篇4: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摘 要:信息网络时代对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高校艺术类学生中出现了人文精神、道德修养、心理抗压等人文素质缺失现象,其中既有高校德育工作、艺术专业教育缺失的原因,也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原因。本文通过艺术教育观念的转化、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高校管理者责任制的实行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

一、引言

战国初期的《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既是人类社会的优良文化承诺,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结晶的传承。我校的教育使命是: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成事始于做人,做人为了成事。凡不善做人者,必在成事上遇挫;凡不能成事者,必在做人上有失。善于做人者得其道,得道者恒有人助其成事;不善做人者失其道,失道者常有人为其坏事。因此我校特别注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每年大一学生在开学前两周就进行军训与人格健康教育。

二、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分析

目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现象欠缺已普遍存在,具体表现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弱化、伦理道德修养薄弱和文化礼仪修养不足、人生价值不明确、气质精神消极、人格心理不健全。可以说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是随波逐流的,不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普遍存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下面是导致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主要因素。

1.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目前艺术类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可以说他们都是家中的“太子”“公主”,一直在父母的宠爱中成长,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有的平时追求个性,日常行为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有的喜欢上网玩游戏,缺乏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抗挫能力弱,心理承受力不强;有的喜欢追求“非主流”,价值取向扭曲,追求另类,理想信仰不明,欠缺人文精神的支持与滋养。

2.艺术教育的要求

艺术类专业和其他专业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艺术教育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偏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艺术类教师过分追求学生在专业技巧方面的训练,而对艺术理论的深度分析不够,把博大精深的艺术理念简单化为口传身授的技能训练。专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喜欢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在专业技巧实践上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顾及不到人文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艺术类学生专业能力强、人文素养低的反常现象。

3.德育弱化

现在我国高校思想工作教育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处和辅导员教师在指导和教化学生方面的正能量、接地气的行为力度不够,德育教育与人文教育不统一。德育投入力度不够,德育教育没有广泛宣传,德育使用经费投入低,德育团队管理不够完善。因此高校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因为高校德育忽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导致了艺术类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

4.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竞争激烈,许多高校往往把教育当成技术性的工作,从而加大专业教育的成本,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市场经济社会的各种浮躁思潮不断地冲击着社会人群,同为社会一分子的艺术类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渐渐被市场经济的理念同化,他们认为自己的理想与追逐的目标是“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有钱才是硬道理”。总之,社会环境自身的各种弊端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导致其人文素质的缺失。

三、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策

1.艺术教育观念的转化

高校教育者从教育源头抓起,转变艺术教育的观念是提升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的根本。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着的爱、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顽强的性格,这是高校艺术教育坚持创新,做出成效的根本保障。艺术是人类社会创造力及生命经验的积累,是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专业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取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增强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师德的提升

师德是以德治教的根本体现,现代大学教师除了教书外,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以达到教书目的。所以高校教师不但要掌握精湛的艺术专业知识,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只有教师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得到相应提高。教书与育人是相互作用的,教学本身就是道德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道德关系。但教书与育人又有区别,教书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是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教书育人相辅相成,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责任的社会专业人才。

3.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

人文校园就是学校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处处体现出“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人文校园包括整齐的环境、现代的教育理念、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人文校园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加深了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健康良好的人文校园能发挥最强的育人效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文校园建设属于精神建设范畴,是师生共同完成高质量教育教学的精神动力,它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使数字技术在校园内发挥最优功能,而不是走向偏离。

4.高校管理者责任制的实行

当今社会形势错综复杂,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面对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和各种人为潜规则,艺术类大学生能否独善其身,是高校艺术类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管理者应要求学生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让学生接受责任心行为的报偿,或承担他们行为的不良后果,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高校管理者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学生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提升艺术品位和艺术修养,丰富艺术内涵。

四、总结

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增强其精神力量。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体现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同等重要,因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高校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推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宁一伟.论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9):17-19.

[2]隋海瑞.基于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364-365.

[3]陈永明.刍议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S3):38-42.

篇5: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也逐渐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并且也认识到了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和品质,能够为学生未来学业和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得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和高尚品格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社会公德。

高职学生目前正应该处在,不断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阶段,学生的性格也应该是充满活力,激情澎湃。但是当代的高职学生,普遍都缺乏远大的理想,对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高,遇到困难时也没有勇于面对和克服的坚持不懈的精神[1]。另外,在高职校园里,讲脏话、随地吐痰、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的现象层出不穷。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唯利是图的状况也屡见不鲜,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高职毕业生素质明显降低。

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造成其在步入社会后,常常出现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市场经济道德的现象。很多就业生也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出现诚信缺失。例如:学习化学专业的,出现制毒、贩毒者。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出现网络骇客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公民政体素质的提高。

二、体育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体育项目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内涵,并且其为不同性格、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互相了解交流的平台。其交流的内容,也随着体育人文内涵的创新不断丰富。交流平台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学生能够在轻松有趣的体育活动中,舒缓心情,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向他人敞开心扉。不仅能够有效的减缓学生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所带来的压力,也减少了部分学生参与活动交流的紧张和孤独感。通过体育活动中学生间的互相合作、配合,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并且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诚实、公正的.优良品质,具有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高职学生的人格正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体育文化中渗透的人文内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意愿,来选择适合自己并且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促进学生建立自身的独立个性,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教育学家认为,体育游戏和运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消除紧张情绪,时刻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2]。另外,体育活动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竞争思维,懂得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表现自身的优势和才能,也使其在参与集体的活动时,懂得团体之间相互合作协调的重要性,能够为了集体荣誉去不断拼搏和努力。在体育运动机制作用下,各种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就会被激活,并且通过体育活动,将正确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传递给学生,不断磨练学生性格,促进其逐步变得坚韧、乐观、开朗。

三、加强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多设置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体育课程,完善教育体系,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使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

要想使体育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完美结合,就必须要建立高效体育人文素质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体育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榜样作用,运用自身正面的形象,使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巧妙的将体育课程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开设体育欣赏美学教育。

在研究构建人文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欣赏美学体育课程,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关键作用,能使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美学受到良好的熏陶。积极开展体育审美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促进学生拥有远大的理想,勇敢的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并且能够更加自觉的,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认识体育文化与人文素质间的关系。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

(三)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举止言谈体现的优良品质和人文素质,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在掌握丰富传统文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加强自身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提高自身探究、钻研、创新的能力,使其能够为学生创设出更多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其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和社会道德,做到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够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体育文化和人文精神内涵。另外,还要掌握与体育相关的美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学情境、体育活动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才能促进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结语

篇6: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目前一些大学不太重视在大学里学习和教学汉语课程。青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的中文课程是作为必修课程,但其他学校很多都是作为一个选秀科目。大学语文不只是记录社会发展和历史经过,也包括其他相关的知识,这往往是现代教科书所不重视的。因此在课本制定过程中,我们应该基于历史和文化背景,比较和研究传统教科书的内容,探索相关的文章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改革传统的课本,结合现代教学的要求,不断创新的内容和写作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充分的理解课本内容,进行反思,获得文化水平和素养的提高。

3.2创新教学方式

中国大学教育制度中的语文教学相对保守,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也不能刺激他们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学生应该站在更加主动的地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的去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教师可以选择能够吸引学生阅读的文章,能够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让他们能够积极的思考,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所以大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大学语文是人文社科类别。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灵活的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如利用各种视频、音频进行教学,图文并茂,多种感官的接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3.3增加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方式

现如今是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推荐优质的文学作品给学生,这样更加快速和丰富。并利用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线上连线,例如在推荐一些优质的网络作品,短文,小说,散文等可以在交流平台进行线上交流。探讨文章的内涵与意义。通过引导充分的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让学生和老师得到更多的沟通。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事物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抵制劣质的网络文学,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思辨的课堂气氛。只有学生的思考具有真实性,才能证明教师思想的真实。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像自然科学知识那样简单直接地传递给学生。总之,人性的真善美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长期使命。这是大学语言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也是文化教育、精神成长和人格形成的过程。大学语文教学应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来完成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艳红.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培养[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30(3):97-99.

[2]谢珍红.简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资治文摘(管理版),(5):114.

[3]齐瑞星.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3):103-104.

[4]陈琳静.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12):87.

[5]徐海燕.关于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J].理论观察,2016(9):170-171.

篇7: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组:李萍2011年1月18日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

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贾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篇8:怎样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 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 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 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 结合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 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 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 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涵着传统的审美文化, 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 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 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 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 了解其丰富和悠久,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认识其价值, 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 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 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 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 思想情感, 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 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 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 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 以人为本, 民为邦本, 天人合一, 贵和持中, 舍生取义, 正道直行, 人定胜天, 自强不息, 爱好和平, 反对分裂等,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 我们不但要继承, 还要发扬光大。此外, 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为了祖国, 为了理想, 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 教材中随处可见, 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 光照人间, 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涵的精神内涵, 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 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 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 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 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 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 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 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 那么, 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 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 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 为学生树好榜样, 当好示范。另一方面, 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 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 要尊老爱幼, 扶贫助弱, 伸张正义, 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 乐于助人, 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 发奋有为, 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 知难而进, 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 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 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 尊重科学的理念, 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 崇尚文明, 破除迷信, 反对邪教, 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 爱国爱家, 就要求学生讲道德, 重信誉, 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热爱党, 热爱祖国, 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 言传身教, 那么, 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 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 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 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篇9: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质;工具性;人文性

一、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民族精神,体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作为文化载体,它的教学本质就是跨文化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能力的任务,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结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在大学英语新一轮改革大潮中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英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应用能力是掌握英语的知识结构和使用技能为目标的,人文素养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使命。具体方案如下:

1.教师本身

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阔的视野,敬业的态度就是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师除了精通英语语言,还应透彻了解西方文化,课余时间要注重继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和文化两个方面交叉渗透给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2.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教学内容应注重异国文化和风土人情背景的介绍,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讨论交流中理解感悟。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人文闪光点,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重视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带领学生去感受语言的美,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探究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3.校园人文环境

优美的校园不仅是碧绿的草地、健全的设施,更应体现出良好的人文环境,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寝室等设施应传递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例如,校园里的双语名人箴言,墙上悬挂的中外名人佳作,都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海洋,和名家对话,和思想家交流,从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从而激励自己不断探索。

4.校园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外也置身于浓厚的语言和人文环境中,教师应在第二课堂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

(1)举办诗歌朗诵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收集优美的英文诗歌,从欣赏诗歌中去感受语言之美,可以先听音频,模仿跟读,直至表达熟练。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去理解诗歌中所传达的文化思想,鼓励学生朗诵甚至背诵诗歌。在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2)举办外文歌曲大赛。外文歌曲大赛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巨大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解决连读、吞音、弱化等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去查询和体会外文歌曲中所折射的文化内涵。

(3)设置英语角。学校的留学生可以去组织和参与英语角,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每周一次,一次围绕一个主题,涉及范围由学生提议和决定,比如中西教育的对比等。这样的形式改变了呆板、被动的学习氛围,满是欢声笑语与智慧碰撞。

(4)举办外语文化节。学校可以开展主题文化节,如英伦风情、美国文化展示、西方博物馆微观展览、东方文化神韵等系列,也可组织观看英文原声电影,阅读经典文章,举办英语墙报展览等。浓厚的人文环境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

四、总结

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培养人文精神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本文从课堂教学及人文景观、人文活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夯实语言基本技能,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正确吸纳外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更要弘扬本国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10: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然而,在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却存在着“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现象,对有的从教者来说,似乎外语课只要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其它没有什么更多要关注的。

根据这种情况,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将“人文教育”融入到外语课堂教学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从教师、教学、教材、测试等几个角度,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实施素质培养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精神 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发展与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子越来越多,从长远来看,这对提高我们国家的全民文化素质是非常有益的。

在当今知识大繁荣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人数多,专业覆盖面广,蕴藏的文化内容丰富,无形中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创造了非常有力的条件。

当今社会,依笔者之见,无论哪个级别的学校教育,都不应该忘记:学校不仅要有认真严谨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有许许多多充满了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方面,英语教学所处的地位其实是非常显要的,就其内含而言,它理应有“教学”和“培育人文精神”的双重任务,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所保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思想遗产”和“精神文化”。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亦有所不同,可以集中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和高度浓缩的时代精神。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它也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

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一个国家的国民,其基本素质、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据此,我们可以说,寓“人文精神”于高等教育之中,于课堂教学之中,实在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任务。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1.教学现状的要求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客观地说,也有这样的从教者,其授课在学生看来没有多少激情和亮点,缺乏感染力,只是照本宣科,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地讲授语言知识,除此之外,别无其它。

有时,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出国需要或求职要求,教师把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着眼点完全放在了应试和考级上(如四六级、雅思,等等)。

还有人认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在课外去进行,或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

教师的这种只管完成任务,轻视学生素质培养的做法,并非夸张地说,很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他们身上,出现发音不准、实用语感差、听不懂、说不好的“哑巴英语”现象,更是不足为奇。

2.教育发展的要求

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从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已经从纯粹的知识教学转向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实际上也正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当今外语教学工作者应该用心把握的一个方向和目标。

3.课程性质的要求

自语言产生以来,它就承担着文化载体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是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更不例外,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有着特殊的“育人”功能。

为师者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除了传授语言知识之外,若能够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方面这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同时它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就拿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来说,若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对比、讲解(无论以什么形式),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就会减少甚至避免因忽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用错误,提高其外语使用的准确率,使交流、沟通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外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一方面,要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几方面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而言,也绝非轻而易举,须付出坚韧不拔的努力。

但不管怎么说,不管达到这个目标有多么不易,这是所有外语教师所肩负的责任,这个目标应随时牢记在心中。

4.弘扬民族文化的要求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许多思想的碰撞。

对国内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是课上的学习还是课下的一些影视观赏、对外交流等活动,都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触到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

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思想比较前卫,接受能力强,对西方文化也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语教师来说,是否意味着在课堂上就只讲西方的价值观,而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不触及、不接触呢?如果一名外语教师的教学习惯是这样的,恕笔者直言,这实在是看轻了自己,这种教学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一名外语教师的价值。

外语教师其实应该是“双枪将”――既通晓本国文化,同时又熟悉西方文化的特点。

为师者若能有这样的胸襟和文化底蕴,在和大学生一起学习、探讨,进行思想交流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多方面给学生以最好的引导(引导当然也包括给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深入思考)。

在外语课堂上,“文化交汇”“文化碰撞”这个特点可以说是相当突出的,教师就好比是处在一个风口浪尖上的“引导者”,若能注重中西方文化对比,也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出类拔萃的人品,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

这也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四、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鉴于以上提到的一些情况,笔者对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有以下几点建议: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建好人文资料库

语言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大学英语课和其它公共课程还不一样,它不仅是一门传授语言知识的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内心世界,使之充分了解中西优秀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外语教师若能把外语教学的内含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去认识,相信其教学必然会起变化,可谓前途不可限量。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包括教材内容和课程开设两方面的完善。

教材编写者在设计大学英语教材时,在领会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使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譬如,在编写非英语专业教材时,也应适当加入一些能反映人的美好的价值观和特殊品格的诗歌、美文、名言和名人故事等,这些内容对师生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同时,各个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师资条件、教学资源,适当增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已经有的应做得更好,在原有基础上精益求精,使每门课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世界文学史、英美诗歌欣赏、欧洲文化、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影视欣赏、英语演讲等,以此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审美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的“审美观”上去了,其它方面也会随着上去。

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奠定人文教育基础

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说:“A teacher affects eternity;he can never tell where his influence stops.”(教师的影响是永恒的,无法估量他的影响会有多么深远。)的确,优秀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其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等等,就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其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审美情感、道德情操,等等,是学生个体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教者就必须首先要注重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从教者自己都做不到,还怎么去要求学生呢?在学生的心目中,哪个老师怎么样,其实都有杆秤。

笔者曾亲身接触过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有17名男女学生,在第二学期不愿意被合并到别的班,而坚持继续留在原来的教学班上外语课。

他们至诚恳切地要求老师一定要把他们留下来,继续教他们;老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个人素质也相当满意,对他们也依依不舍,学生显然也很欣赏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像这样的例子,每次回想起来都能令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莫大的欣慰和鼓舞,它使人坚信,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师生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气场”,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即使是很有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也必须要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己的内在。

要多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如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翻译学、哲学、美学,甚至演讲艺术、音乐、书法,等等,从中都可以汲取大量的营养来丰富自己。

对高质量的教学来说,哪一门知识能说没有用呢?“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提高了,有一个相当独特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还应该牢固地树立“育人为重”的教学理念,将“人”的教育贯穿在自己的整个教学生涯当中,常以自身的言行和为人处事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教师既要把自己所擅长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文明道德、行为规范、做人准则教给学生(当然,理想的“育人”其实是非常巧妙、自然、不留痕迹的,所谓“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为社会和他人做奉献,如何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如何获得内在的充实和精神上的幸福。

3.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寓人文精神于课堂教学之中

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语音、词汇、课文、语法分析、听力、写作,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它还应该是对异国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学习。

学生正是通过这种学习,使自己在人文精神方面得到了扩展,丰富了自己的头脑和学识学养。

上一篇:打辞职报告不批怎么办下一篇:从愚人节看诚信初二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