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2024-05-04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精选十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篇1

(一) 人文

《辞海》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民族和一个群体共同具有的符号, 是这个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体现。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而规范就是文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的基础是符号。所以,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或者“人文精神”就是指人类文化中健康的、优秀的、科学的、先进的部分, 集中体现为重视、关心和尊重人和人的文化。

(二) 人文教育

我们已经知道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正面的一部分, 那么人文教育是什么呢?我们所说的人文教育, 就是借助教育活动等渠道和方式将人文精神转化为人的品格素质, 全方位的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简而言之, 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工程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突出人文性是培养我国高校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独立个性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都实行分科制度, 高中阶段划分为文、理科, 理科重视学生的理解、逻辑思维的培养, 即使是属于人文学科的文科都只注重记忆、概括、总结等智力因素的培养, 连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育都注重写作、修辞、语言等枯燥的训练, 而兴趣、意志、态度和情感等非智力的因素遭到忽视。学生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情感, 沦为应试的工具。除了学校的应试教育之外, 家庭教育同样的重视智育、忽视情感。我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采取溺爱的态度, 除了学习成绩之外, 几乎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缺少必要的情感和价值教育。这使得我国许多专业人才的知识面狭隘, 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缺乏基本的应有的认知, 更是忽视了社会、伦理和文化教育等重大问题。重视人文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迫在眉睫。在这个新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民族精髓已经被遗忘, 许多国人盲目追求舶来之物, 觉得只要是外国的和进口的都是最好的, 而将我们中华名民族自己的瑰宝抛在脑后。让国人认同自己的文化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传唱经典也成为了社会大众和各大中小学和高校广泛参与的活动。语文教育更多的向我们展示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尽管大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已经基本成型, 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可塑造, 我们大学的教师应当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 贯彻执行大学语文人文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如何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教育

(一) 教育内容

虽然《大学语文》课程都配套有专用的教材, 但是教材仅仅是一个参考工具书, 语文教学不是对着课本生搬硬套。并且大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阅读和自学的能力, 对于教材上的内容完全不必像中学教育那样逐字逐句的讲解, 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适当的增加相应的内容, 以此来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1.健康的教育内容。前段时间大学校园发生的“复旦毒杀案”“中南大学命案”等等震惊全国, 网络上流行起“谢舍友不杀之恩”的流行语, 这些受过高等教育教育却又知法犯法的大学生的行为, 不正是由于人文教育的缺失引起的吗?所以, 大学语文课堂里的内容首先应当是正确的、恰当的、健康的。应该能够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养成独立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质。

2.广泛的教育内容。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知识教育, 他可以成为有用的工具, 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样也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单单是文学方面的, 优秀的语文教学应当包揽文学、政治、历史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 大学语文教育已经没有了应试的忧虑, 所以教师可以较为自由安排课堂内容, 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这样的教育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学习语文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其他方面的常识。

3.引人入胜的教育内容。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为有了兴趣才会学习的更加认真和深刻。而且, 大学课堂相对于中学课堂更崇尚学术自由, 所以我们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内容除了要健康和范围宽广之外, 还要求我们课堂的内容丰富, 有趣, 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让他们能心系课堂, 集中精力学习。

(二) 教育要求

首先,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语文课堂不应是呆板的, 单单老师讲, 即使老师讲的如何的投入如何的慷慨激昂, 都不是评价课程成功的标准。一堂成功的课, 除了教还有学, 除了教育者还有接受者。教师在课前就应当及时的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想要了解的知识, 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上课时更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 比如应尽量多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理解。

其次, 大学语文人文教育应当教会学生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在教学活动中, 将学生和教师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 给他们更多的尝试的机会, 培养他们的个性。

第三,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是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 大学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 这就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向善的意识。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幸福快乐的意识、成功和奉献的意识、对行为负责的意识、民主法治和公正的意识、民族本位的爱国意识、全球视野中的环保意识。

最后, 要让学生成一个有境界的人, 我们的大学语文人文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语文中美的或者美与丑的对比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

参考文献

[1]王伟.“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性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4) .

浅议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 篇2

浅议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实施人文教育的`天然优势.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挖掘其中的人支因素,并以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完美品格的人.

作 者:张金海 作者单位: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山东・东营,257091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642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篇3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具有扎实业务知识、熟悉专业技能的专业能手,而且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综合人才。而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失衡和人文素质低下导致许多恶果,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教育界的共识。大学语文含有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

一、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多领域的知识内蕴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是要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文学知识、语言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哲学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等。而大学语文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广博的人文知识的基地。这是因为大学语文有多领域的知识内蕴,除了文学,还涉足了其他许多领域。

大学语文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国的文学,从先秦一直到近现代、当代,这源远流长的文学史,实际上就是思想大家、文学大家创造并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与性格形成的历史。孔子、司马迁、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和文学进程中的一个个坚实而巨大的历史脚印。 文学史知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作品也一样反映着厚重的历史。《三国演义》形象地演绎了汉末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是对历史沧海桑田的演义,更是对历史进行的哲学的思考和感悟。文学对历史的反映,要比历史著作更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如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展翅写到列子御风而行,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穿越时空的无待逍遥,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文学里有哲学家的哲学思考,更多的是文学家面对社会和人生的哲理的思考。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以自然界的平凡现象暗示社会、人生新陈代谢的哲理。其中所含新陈代谢的规律、宇宙人生以变为常的发展观,深得哲人三昧。

大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政治的篇章也有许多。比如文章《郑伯克段于鄢》,记叙了公元前722年发生在郑国的为争夺权力而兄弟骨肉相残的政治事件。精明的郑庄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灭掉了自己的亲弟弟——一个狂妄、愚蠢的野心家。兄弟之间有血脉相连的亲情,而庄公兄弟,哥哥不像哥哥,弟弟不像弟弟,是政治权力迷了他们的心窍:维护权力的人冷酷无情,攫取权力的人痴迷狂热。从本质上看,他们是专制政治罪恶本质的表现。学生以此就会认识到,亲情在专制权力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奈,专制政治是罪恶的政治。

另外,大学语文还涉及经济、伦理、心理、教育等许多领域。大学语文涉及的这多领域的知识,能够使学生了解、掌握人类多方面的人文知识,为滋养当代大学生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提高他们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能力打下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浸润学生人文情怀的美好情感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果只是灌输人文知识和思想,那就是空洞的说教,只能受到学生的厌弃。高效的人文教育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心灵。而文学教学就具有这个特点,它让艺术形象说话,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够春风化雨地渗透学生的情感,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我国有许多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家、作品。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把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用诗歌表达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撼人心魄的诗句,流淌出他深沉的爱国情感,如同滔滔的长江、黄河,数千年来一直哺育着中华儿女的心灵。大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情感和博爱的胸襟是他诗歌的主旋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些诗句吟唱出了诗人心中涌动的“大爱”,使学生的心灵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浸润,得到升华。还有毕生以爱国为己任的陆游,爱国激情“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还有艾青的“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泪水,都倾注了他们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由衷的关注和炽热的感情。这些作品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熏陶的优秀资源。

爱情是人类最纯洁、最美丽的感情之一,爱情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大学时代是对爱情有着向往的时代,但是有一些大学生的爱情表现得十分盲目、错误。有的看到别人谈恋爱,自己也禁不住要谈上一场过把瘾;有的甚至以谈恋爱来填补生活的空虚,亵渎人生最美丽的情感;还有的人在恋爱中争风吃醋,不惜大打出手。而大学语文对学生爱情的教育是春风化雨一般,《诗经》中的《关雎》《蒹葭》,汉乐府诗《有所思》,白居易的《长恨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充满着男女之间真挚的美丽爱情,学生在情感的浸润和感动中就会萌发对美好爱情的珍惜、向往之情。经典作品中的美好爱情对提高学生的情商、人文情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艺术美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是他们人文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有一定的审美修养才能不断地从艺术或生活中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位。

李戎在《美学概论》中说:“作为具有客观性与表现性的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1]即是说美和真,美和善交融在一起,构成真善美的艺术。美能启真,美能储善。美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陶冶性情,美化人生。文学艺术中的形象美、意境美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而且在审美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具有春风化雨的效果。高尚的审美情趣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够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心念端正。大学生健康、积极、高尚的审美情趣,非常有助于提高其人文修养。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自然美;有“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友情美,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美,有《红楼梦》的人物形象美。美都是灵魂深处发出来的,美隐藏在创造或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美是美的灵魂发现的、创造的,也就是说美的文学作品是由作家的美的灵魂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的美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功能,当我们欣赏那些作品时,就势必会受到作者的灵魂的熏陶,得到教益,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升我们的灵魂和人生境界。大学语文引领学生在美的艺术世界里遨游,其想象、情感、认识等多种心理能力被激发活跃起来,从而使他们陶醉于一个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被感动、被熏陶、被提高。在优美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全面加强自身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并造就他们为美化人生,美化社会,创造人类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美而不懈地追求的精神,达到育人的目的。当代作家周国平说:“一个爱美的民族总是有希望的,它不会长久忍受丑陋的现实。”[2]那么对一个有着高尚审美情趣的大学生来说,他总是有希望的,因为他不会也不能长久地忍受丑陋的灵魂。

四、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理想人格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需要健康的人格来保证。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某些人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人性被异化,人格被扭曲。有些大学生的人格、心理也存在许多误区。大学生在校偷自行车、考试作弊,乃至杀人等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时有发生。大学语文是知识课、文学课,也是一门传播人文精神、塑造健康人格的课。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健康生活、健康发展的前提, 大学语文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使命。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大学语文中重点讲授的经典作家之一。他的人格魅力能够给学生以无尽的影响。陶渊明生活在由门阀士族世世代代垄断高位的黑暗政治的时代里,做彭泽县令八十余日而辞官归隐,即便是生活艰难得去乞食,也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的人格。他这样做并不是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坚决不肯与黑暗统治同流合污。他这种光明峻洁的人格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建立健康人格提供借鉴。苏东坡的《定风波》是宋词中的名作,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艺术化地写出了多次遭受政治风雨打击的坎坷经历,表现了他对待挫折、打击的潇洒、坦荡、傲岸不凡。词的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部分通过写景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得意也罢,失意也罢,这一切都会过去的。这首词就这样把作者的经历、人生态度、人格浓缩在一件艺术品中,它是作者在宦海中多次遭受打击而依然保持傲岸、旷达人格的艺术写照。学生学习这首词,会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倾倒,从而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健康人格,勇敢地面对将来生活征途中的风风雨雨。大学语文中这样的作家作品比比皆是,他们对大学生人格的巨大教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将会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藏,只要我们深入地研究,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开发,就能够为渴望“精神成人”的当代大学生构建一个美丽多彩的精神家园,为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贡献出一份特殊的力量。

注释:

[1]李戎.美学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92.

[2]周国平.人与永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4

所谓人文素质, 就是指人在接受教育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文化的熏染所形成的自身修养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个人的人文素质关系到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 而群体的人文素质将影响着民族和社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以,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相关教学对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不良、品位低下、自理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剩、无公德意识;另外, 从心理素质上看, 表现为缺乏良好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没有坚强的意志力, 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不善交际;从生活态度上看, 表现为注重物质生活, 轻视精神生活, 趋利避害;从兴趣爱好上看, 对文史哲类的艺术知识涉猎很少, 对我国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不足, 语言文字功底差, 表达能力不强, 审美能力不足等。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过渡期, 是从学生向具体的社会角色的转变期, 也是我们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所以, 在大学的教育中, 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应该从精神和道德领域加强对学生的意识培养。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这样一个语言文化类课程, 责无旁贷地应该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另外, 大学语文的教育大纲中也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 主要含义是指出大学语文课程设立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而这个“素质”其中就包括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以往的经验中, 大多数师生往往将大学语文教育等同于语言工具, 即认为大学语文的课程传授的基本内容和对象为阅读和文字表达, 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还能够在人文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各种精神内涵。所以,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人文的教育。

二.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

(一) 构建道德底线, 培养高尚的精神气节。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是人类文明的抽象财富, 虽然没有其他文明形式来得直接和显性, 但是人文精神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强调对知识的追求, 还包括对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感悟和理解, 是社会有序发展和前进的精神保障。而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可以通过对人文素质的加强, 将人类文明的优秀精神成果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格,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气节和高尚的情操打下基础。

大学语文中所选取的素材和作品, 都是围绕尊严和使命、理想和品格、需要与追求等话题展开的, 通过对这些人物和作品的解读, 可以使学生增加人生感悟, 引发自身思考, 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 培养高尚的精神气节。

(二) 塑造人格, 提升品位, 增强人文底蕴。

大学语文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同时, 还具有相应的文化传播作用, 即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 大学生可以增强自身文化素养, 提升文化品位。在对我国古代的思想和作品进行学习的时候,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会引发诸多思考:如人类的起源何在、人类文明的发源何在、以及人生、青春、情感的意义何在等等问题。在思索的同时, 学生可以根据我国先贤们的经典著作和事迹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挖掘其自身的人文情感和生命感悟。另外, 大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作品思想性和审美性都相对较强, 学生可以在阅读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 大学语文中的作品是学生与先贤思想的纽带, 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熏陶大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的精神品位, 增强他们的人文底蕴。

(三) 丰富精神世界, 提升情感智慧。

所谓文学, 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归根到底是一种人学, 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研究和理解。在文学作品中, 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着各类思想情感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 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 可以帮助大学生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 为其独立走向社会做心理建设和思想转变。

情感智慧指的是一个人对自身情感的控制和表达的能力, 也是人类面对各种环境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的体现, 其主要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心理素质和交往技能、抗压能力、适应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的情感智慧对于人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智力水平对人生的影响程度。因此,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尤其是通过大学语文中的情感情操的培养,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情感智慧, 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语文教学要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一) 语文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培养方向。

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大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的性格和品格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某位名人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只作为一个和谐人, 而不只是作为一个专家。”所以,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活动, 其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在于人的教学, 也就是要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独立的个人来对待, 并以此展开各类教学活动。大学语文作为学生在大学中的必需课之一, 也是重要的人文素质的教学课程,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 教师应该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注重通过情感智慧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活动来促进和辅助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发展。

(二) 语文教学要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

语文作为一项语言文字教育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各种字词结构以及句式组成的训练, 而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将文中材料所表达的情感特点以及价值取向融合进来, 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完成对人文素质的体悟。

(三) 充分考虑大学语文的人文特点, 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大课堂。

语文老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 利用选修课的拓展性, 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 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如:书法、作文、诵读、演讲、文学鉴赏、人物评传等, 或侧重于情感熏陶, 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还可以组织读书会、诵读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社团, 通过国学讲座、读书、讨论、参观、访问、考察等方式积极开展活动, 以此为根基, 引导学生兼收并蓄, 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 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既具有中国特色,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联的。教学中, 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更要偏重于人文性,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锻炼学生吸取语文中人文素养的能力, 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功效。

综上所述, 大学语文不仅是一类语言文字教学活动, 还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尤其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上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纠正和培养作用。

摘要:就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来看, 其不仅能够有效地传递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 还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促进和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形式。下文中笔者将从大学生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和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意义的角度出发, 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起到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文学

参考文献

[1]翟明女.论发挥大学人文素质第一课的“工程效应”[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9 (01) .

[2]史杰.论教师素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向作用[J].吉林教育, 2011 (13) .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篇5

这是一堂普通的大学语文课。课前十几分钟,我来到学生们中间,和学生们闲聊时,随手把教案和一支钢笔放在一位女学生的桌子上。上课铃响了,我快步走上讲台,这节课讲的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绳子的故事》。

小说讲的是十九世纪法国诺曼底乡村,一个老实的农民奥士高纳老爹被冤屈而死的故事。奥十高纳是一个勤劳老实的农民,他勤俭节约,赶集时看到地上有一截绳子,便捡起来,正当此时,他的仇家正在自家门n瞅着他,为了不掉价,奥十高纳老爹便装模作样地做出在地上找什么重要的东西似的。恰巧有个赶集的人掉了钱包,仇家便举报老爹捡了皮夹子。奥士高纳从口袋里掏出那段绳子解释,但没人相信。他的冤屈很快清楚了,因为不久真正捡到钱包的人便把钱包还给了失主。奥士高纳老爹向每个人重申自己的遭遇,可是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叫一个同伙把皮夹子送网去的。老爹羞恼痛苦中卧病不起,含冤死去。小说家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而且构思精巧,一波三折,极小的篇幅便波澜起伏,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正当学生们沉浸在莫泊桑构建的艺术世界中时,忽然,我盯着那位女生问:“我的钢笔呢?”学生们也都把目光转向了她,那位女学生有点紧张地看看桌面,回答:“这里没有。”我疑惑地说;“不对啊,我刚才就到过你那儿。”女学生又搜了一遍桌面以及附近地面,坚定地摇了摇头。我皱眉回忆片刻,肯定地说:“没错,我坐到你那儿时明明是拿着钢笔的,上课铃响我就直接上的讲台。”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信任。那个女生和我对视了一下,便吸着嘴,委屈地低下了头,学生们小声耳语起来。

我赶快来到那位女学生身边,小声道歉并告诉她,自己的钢笔没有丢,然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冤屈”二字,大声说:“今天这节课,讲的是关于冤屈的故事。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刚才我故意冤枉了一位同学。同学们都来思考一下,如果被冤枉的是你,你该怎么办?下面我再来讲一个成功申冤的故事。’,紧张的空气一下子轻松下来,学生们饶有趣味地听着。

“晋文公有一次吃烤肉,端上桌时,文公发现肉的外边缠绕着头发。文公大怒,于是唤来烤肉的厨子。烤肉卜面有头发,是对文公的大不敬。晋文公盛怒之下便要将厨师斩首,厨师很冤枉,因为他看出头发是被人家放上去的。如果你是厨师,你该怎么办?”“告诉晋文公自己是冤枉的。”同学们纷纷回答。“只是喊冤吗?”同学们苦想起来,可是显然没有谁想出真正的好办法。光喊冤是不够的,也许在喊着冤枉时就被推出斩了。所以,申冤的策略就很重要。厨子连忙磕头认罪,说:“臣该死!臣的罪过有三:其一,臣切肉用的刀,锋利得如同宝剑干将一样,肉被切断,可是没有切断肉外边的头发;其二,臣用铁锥串起肉来烤,反复翻动,却没有发现有头发;其三,肉被烤得赤红,最后被烤熟,可缠在外面的头发却不焦。”然后,他又提醒文公说:“肉烤熟后,由别人直接送来,是不是有人嫉妒我的技艺呢?”文公听了这番话,猛然醒悟,立刻派人调查,杀了嫁祸者。

在晋文公的绝对权威下,厨子没有直接为自己辩解,而是以认罪的形式一点一点地将事实摆出来,既不激化局势,又讲清楚道理,洗刷了冤屈。厨子的面临危机时的冷静和申辩的策略都值得我们借鉴。另外,如果我们真的受了冤屈,怎么办呢?有一则新闻,说有个女孩被诬陷偷东西,于是白杀了,她和奥士高纳老爹的行为都是不足取的。当我们面临情绪危机时,要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退一步说,即使暂时解决不了,那就暂时搁置一边,等待时间的证明。” 看着学生们赞许地点头,我知道,这堂课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因为,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我想,大学语文课堂更像一个窗口,我们不但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这个窗口拓展视野.欣赏美好的语言和文学世界,更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流通进来新鲜富氧的空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健精神,培养白重和对世界的尊重,自爱和对周围人群的爱。

当代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为数众多的高级实用技术人才。对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的重视不能以对人文精神的忽视为代价。当一个人精神匾乏,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精神追求,沦为一个下具人时,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悲剧。近年来,恶性暴力事件在大学校园时有发生,为鸡毛蒜皮小事,同窗学友动辄拳脚凶器相向。2005年,南京旅游学校男生宿舍内发生一起惨剧,18岁的酒店管理大专班一年级新生王义(化名)深夜拿刀捅死了室友王彤(化名),原囚是王彤几天前在宿舍内丢失了手机,并怀疑到了王义头上。2006年。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一个一年级学生为区区两元钱与摩的司机发生争执,残忍地将摩的司机杀害。……有调查显示: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中23.25%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a,进人新世纪,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已经增加到30%a2004年底,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对大学生自杀状况展开调查,他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结果显不:26%的大学生偶尔有过自杀念头。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独到的不可低估的功能。大学语文课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所涉及的优秀文学作品既能陶情养性,和谐人格,又能激发人的向往,精神追求,培养传统美德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审美教育。大学语文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大学语文的选材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人文精神的精华。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既是学生涵泳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培养自身人文素质的过程。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H193

大学语文是大学的一门基础课程,老师要体现出大学语文对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学语文,另外,老师还要把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教师素质影响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老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担当大学语文老师,就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其次,大学语文老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能力,在讲述语文知识的时候,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讲解,而是要在这些语言文字中进行更深一步的扩展,让大学生掌握更深刻的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再者,大学语文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发掘学生潜能,教学生如何学习大学语文知识,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丰富自身能力。只要老师的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老师的熏陶下也会得以升华。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大学语文课堂中,好多学生都不注意听课,因为考试都是以分数衡量学生的能力,每次考试之前老师画下重点,学生集中几天时间进行记忆,就是平时不听课甚至逃课的也会及格,这种情形就给大学生养成比较懒散的习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大学语文老师要打破这种旧得教学方式,改变课堂主体对象,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寻找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老师可以用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大胆思考,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大学语文课堂的讲解虽然以教材为主,但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还要对教材进行深一步的剖析,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有限时间内,要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做深一步的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另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中外名著,思考人生的价值、目的,追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四、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进入大学学习变得很轻松,只要成绩及格就可以,所以课堂学习兴趣都不高,教学成果和学习成绩也不明显。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老师就要打破以前的旧思想,将语文课堂适当的延伸到课外,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使语文教学顺利进行,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做铺垫。一般课外活动分为两种:一是开展以提高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活动,学校可以创建文学社,让学生投稿进行评比,还可以定期举行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整个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锻炼学生意志,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将人文知识融入到自身知识中,促进人格发展。

五、老师和学生进行适当交流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和网络都很普遍,可是大多数大学生都利用网络进行聊天、玩游戏,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跟学生进行沟通,利用网络阅读一些有意义的文章、名著、小说等,然后共同探讨阅读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进行交流,取长补短,通过网络阅读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丰富大学生自身素质。

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对语文教材重视不够,忽略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对文化背景的阐述,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受影响。所以大学语文老师要革新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篇章中走出来。语言文字包涵丰富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教学过程中要把文章的学习放在文章背景中,着重体现包含人文信息的内容,关注传统文化、不断汲取新文化,陶冶情操。

七、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集自然美、生活美和社会美为一体,具有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另外,还有一些小说和诗歌,还可以感悟人生,从而激发大学生对高尚生活的追求,对丑恶社会现象的的痛恨,从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优美的艺术境界里,让大学生感悟人生、感悟生活,寻求美的感觉。

八、改革对大学生的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由以前的及格制改为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从而,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让学生不在因为分数而学,舍弃不良想法,而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切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的辉煌与灿烂,充分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前人思想的感染和优秀人格的熏陶,以作家和作品体现的人格与精神塑造学生,从而达到将人文素养内化的目的。

总之, 在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不能否认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所起重要作用。所以,大学老师在以后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并且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真正实现它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伯香.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2].金燕 金涛.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3月

[3].魏向阳.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學报.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篇7

一、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文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元素。正如一位学者所云“语文是一种知识,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语文是一门科学,但更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元素,削弱了它,我们就会缺乏必要的生活力量。”语文承担着完整人的心理世界的建构作用,它以其特有的实际工具性和超越世俗的人文性,延展人的阅历空间、丰厚人的文化积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以经典的文明气质健全人格,以深厚的的文化传统提升品格。正如学者钱理群所强调的,语文教育在人的精神构建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与功用。语文教学中如果人文性缺失,就会引起学生人文精神的丧失,导致其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健康,思想的颓废等。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有一句名言为:“语文是百科之母。”通过在语文常规进行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的渗透与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在心智功能、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人文修养。众所周知,有修养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能严格要求自己,综合素质也明显能得到提高。

(三)有助于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积淀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人文精神。”为此,语文教师应利用好本学科的优势,无论课堂、课后,都应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性,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相关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大学生就有一定的人文修养后,在学风、考风、行为规范等方面就会按照教师的指导与要求,无论是出勤、课堂纪律、日常作业,还是期末考试、毕业论文等,都会认真地完成,从此层面上讲,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

从课程建设的视域来看,教材是连接学生、课程与教师的关键纽带,也是确保教学顺利完成的重要载体。当前语文在大学课程安排中属于必修课,可见其重要的学科地位。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实际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的重要平台,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主渠道。为此建议,一方面可在语文教材内容的编纂方面,多增加一些人文性的优秀美文;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灵活选用,从(高教版、北京大学版、华东师大版、四川大学版)等较有影响力的教材中,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契合大学语文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定位的、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和人格的优秀篇章,从而在知识、人格、气质、修养、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二)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精品课程还必须具有高素质的老师为前提。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性得以实现的关键性物质基础、是当前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之源。问题是人文修养高教师从哪里来?为落实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是创新用人机制,例如如返聘经验丰富、传统文化底子深厚的老教师,聘任刚毕业的人文知识储备比较系统、全面的本学科博士,聘请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颇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定期到本校讲学;二是开展校际之间展开合作,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加强教科研、相互交流经验、探讨人文教学方法、学习对方成功经验然后在本校加以推广。三是本校语文教师加强校本奔教研,打造出“以老带新”、“老中青三结合”的师资队伍。围绕“大学语文的认为素质教育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学水平。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调查显示,部分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课堂进行中,依然在延续“一言堂”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和模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课题学习的积极性,使本来充满人文性化的语文学科,在人文思想渗透、人文精神传承方面,却因传统的说教方法而变得索然无味,同时课堂教学效果也教可想而知,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首先,要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与学双边互动。其次,是搞好课堂设计,围语文中蕴含的人文性,设计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设法调动积极性、启发式大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将文本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等领会、彻悟,然在在生活实践中提炼出一种人文方法,指导指导自己踏入社会后,继续成为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素质。[5]

(四)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成功的渴望是每个人的自然情感之一。语文学科不仅基础性强、而且知识体系内涵庞大、内容卷帙浩繁。为此,教师要设法多给大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日常注意启发、善于引导、使每个大学生都在不同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绩。尤其是对语文基础不好的个别学生,例如在其写作、口头表述中哪怕一段、甚至一个精美的词句,都要进行褒奖与鼓励。既体现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同时又使这部分大学生体会到了,他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在这种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就营造出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大学生就会“亲师信道”然后学其理,进而更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与教育活动的高效开展。[6]

(五)创建人文化的考评方案

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大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测评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促进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考核模式中,往往是一张试卷、一次期末考试,然后结合大学生的日常出勤率就评定了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而且所考查的内容也多集中在语言层面的基础知识点上,在素质教育纵深推进的今天,显然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原有的单向度的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构建出一种全新的、能考核出大学生的综合语文知识、人文素质、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大学语文考核新型模式。其一,在语文双基上,要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其二是考核过程全程化,应结合学习态度、及在人文素质方面的进步幅度、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人文方法等,将对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考评,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淡化期末一考定分数的模式;三是考核方式灵活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何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例如,日常的精美短文识记、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假期的社会调查、文学作品的投稿与公开发表等,都可以考虑在期末的考核范围之内。同时在大学语文的考核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应该要有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和胸怀、淡化标准意识,在评改试卷时,用开放的眼光去评价大学生的与所谓标准答案不同甚至迥异的答案观点,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诉求。[6]

参考文献

[1]李航宇.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11:3-4.

[2]http://wenku.baidu.com/link?u r l=K_8 y Y E_z7y6WRz Zs QCd Qb Ql P35v2v-i OBREn-K__r98n MI-rb Ml2F1VD Tq49GIv DCtz RCg Aq71317Vsf1haetnd Hlk JK_Wwe5XXFc4Y6a Sm.[DB].百度网,2015年4月10日.

[3]池莉.第二声啼哭[J].语文教育通讯,2000,(12):13-16.

[4]曹明海等.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10-110.

[5]朱崇娴.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传承[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3):89-90.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 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涵义

人文素养据《辞海》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既蕴涵着历代人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和终极关怀, 同时也蕴涵着他们为了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执著追求的精神。用通俗的话讲, 人文素养应当是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气质、修养、精神、意志等的总和。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人文素养的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发展, 国民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全民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极大的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 人人都遵守秩序, 人人都依照社会规范行事, 那么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会大大加快。而一个国家国民人文素养的程度, 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 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而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必须从学生时代抓起,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大的转折点, 也是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

可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 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 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心理承受能力差, 不善处理人际关系,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是最富有人文特色的载体, 更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就像一条清甜的河流, 可以滋润学生心田, 启迪学生心智, 完善一个人的人生。所以, 人文素养的教育正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特长。

三、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 在课堂教学中, 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1.通过大学语文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 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学语文》所选的作品本身都负载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 能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 使他们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我在教授古代文学作品时, 经常以古人在作品中所体现的高尚理想和人格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来感动学生。西汉时期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凭着“古之成大事者, 非有超世之材, 亦有坚忍不拔之志”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经过多年努力, 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著作《史记》, 为人类留下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思想形象, 有效地进行思想熏陶, 以激励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及心理品质。

2.通过大学语文教学,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重要, 我们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辨别美丑、真假、善恶的能力。通过对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的欣赏, 培养审美能力, 使人热爱真善美, 厌弃假恶丑, 陶冶情操, 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 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优秀文学作品。王维的《山居秋暝》构成的是一幅清新、明净、恬淡的画面, 表达的是作者热爱自然和渴望回归自然的朴素情怀。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构成的是一幅壮丽的自然奇景, 表达的是作者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把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他们通过分析、欣赏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在美的感染中既能理解词意, 又陶冶心灵;使他们面对千姿百态的大自然, 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感受它、赞美它。

3.通过大学语文教学,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也是贯穿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根红线。大学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对历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民族英雄的礼赞。利用这些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样以悲痛忧郁的笔触描写祖国的贫穷, 及侵略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 表现诗人对祖国人民真挚而深沉的爱。

利用这些文学作品, 可以开阔学生的胸襟, 净化学生的心灵,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大学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大学语文上下几千年, 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 闪烁着哲理与智慧的光芒。翻开大学语文, 一个个仁人志士, 一团团智慧的火花, 一座座道义的航标, 一句句至理名言扑面而来, 让人目不暇接。孔子“以仁为己任”;屈原为坚持真理“虽九死而未悔”;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鲁迅坚定“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观;……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在他们胸中激荡, 炽烈的爱国之情使他们热血沸腾, 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与使命感使他们为之付出年华和生命。他们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是非荣辱和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比起单纯的政治说教来, 更具有说服力, 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5.通过大学语文教学, 加强做人教育。在大学语文的教材里, 可以说浓缩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特别在做人的教育上, 其他课程也是无法与其相比的。讲《论语》“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等, 阐述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同时也可拓展教材内容, 讲授立身之道, 启发学生思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启发学生的奋斗精神, 告诉学生“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就放弃前进的动力, 培养其进取意识和不服输的个性。讲《孟子》“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开导学生坚守自己崇高的信念与追求, 让学生懂得生活不仅是物质需要的满足, 物质享受只有作为精神生活满足的内容时, 人们才可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所以, 大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握人文精神内涵, 即将人何以成为人, 成为什么样的人, 确立哪种生存方式更符合人的需求的那种理想、关系和准则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二) 在课外阅读中,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文学阅读可以开阔视野, 提高认识能力, 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发展个性。大学语文应借助精选的范文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经典文学的精神养育作用, 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那些具有人文精神的经典文学从家国情怀、友爱亲情、道德修养、人生感悟等各方面蕴涵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精华, 既有思想性, 又富形象性, 很容易感染学生, 从中受到教育, 具有精神哺育作用。如《论语》蕴涵了孔子丰富而明睿的儒家思想, 广泛的内容中流淌着仁爱的人文关怀,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二千多年来, 浸润濡染着人民的道德、心理, 对中华民族起着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

(三)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落实人文素养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 最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 所以给学生的是多感官的综合刺激, 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孔雀东南飞》,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全诗主题的把握, 我先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使大家对梁祝的爱情悲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之后, 我又布置课外阅读, 让大家读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及时迁移, 对比阅读。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篇9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的有效性可以根据其是否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进行衡量。

1. 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为目标

文化修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则可以被认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包括文、史、哲、艺等各种文化内涵的吸收, 需经过不断地学习、熏陶、引导才能形成。

2. 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为目标

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标准。大学生不仅应当拥有良好的文化水平, 还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 只有心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3. 以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目标

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就是指大学生应心胸豁达、积极乐观、坚忍不拔、热爱生活、具有团队意识和自我发展需求。

4. 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为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其他任何教育。”可见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审美情趣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5. 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不再以照本宣科、死板的传播知识为教学主体, 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始终主题。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1. 确立大学语文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语文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素质之一。语文教育除了基础教学作用外, 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同时兼具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 通过潜移默化地文学熏陶和感染,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强大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高校其他课程难以企及的。高校只有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将大学语文设为公共课或必修课, 重视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 加大对其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才能切实有效地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语文课程结合起来。

2. 组建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首先, 应选择名师执教。大学语文课程涵盖知识面很广博, 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学识和博学的才华, 才能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为学生呈现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评说, 如果是平淡的说教方式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名师任教, 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其次, 高校着力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 相较于传授知识, 学生更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造成影响。一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情感因素、良好的职业修养、深厚的知识储备、生动的语言艺术、灵动的教学机智等人文素养。

3. 改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

(1) 精选教材, 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教材是理论知识的载体。目前, 大学语文教材品种日益增多的同时, 教材内容和质量并没有同步提高, 反而内容良莠不齐、结构混乱。因此, 大学语文教材的挑选显得尤为重要。比如, 由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新语文》, 该教材突破了局限, 明确地将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多篇课文, 进行分专题授课, 如分别以爱国、爱情、亲情为主题授课, 还可以打破原教材的编写顺序, 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内容。

(2) 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化。首先, 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能够根据课文内容, 引譬设喻、排比铺陈, 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 使学生如临其境, 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其次, 教学场景要美。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审美场景, 使之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3) 营造开放式教学氛围。首先, 开放教学过程, 以课堂讨论为中心, 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课堂氛围, 使大学生在相互聆听和学习的过程中拓宽思维、加深理解, 从而共同进步。其次, 开放教学空间,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社会等资源。

4. 创建人文化的大学语文考核模式

(1) 考核设计以“人文性”为原则。题型上确保学生选做空间, 减少客观题, 增加主观题。内容上, 压缩死记硬背的理论部分, 增加反映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内容。

(2) 考核方式多样化、过程化。贯彻“学在平时, 考在平时”的方针, 淡化期末考核意识, 将考核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可以采取诵读演讲、创作写作、课堂讨论、辩论赛等方式。

(3) 淡化标准意识, 鼓励创新精神。传统的应试教育仅认可标准答案, 学生靠死记硬背完成考试, 导致大学语文教育所倡导的创新思维逐渐消退。由于大学语文教育相较其他课程, 除了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外, 还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达、熏染, 深入内在, 沁人心脾。因此, 对于大学语文的考核, 应鼓励教师淡化标准意识, 带着开放的思维评判学生迥异的观点, 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

三、结语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是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育的终极目标看, 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教学的完善, 更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

因此,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 高校只有改变陈腐观念, 确立新形势下大学语文的核心地位, 通过组建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同时使得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更为人文化,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 才能让大学生充分投入到语言文字的学习中, 在人文理想、人文精神的传承以及人生价值和审美理想的宣扬中受到熏陶感染, 这正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 .俞香云.简论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革新[J].文教资料, 2010 (2) .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篇10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必要性,培养,提高

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更需要扎实的、饱含人文情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以其深邃的内涵, 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 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也就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语文》教学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素质, 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是人文科学知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而成的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人格修养。《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 通过《大学语文》教学, 可以引导和感染青年学生, 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 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具有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也使得高职院校通过这门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备了可能性。

二、《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语文》不仅起到传授语言知识的作用, 更传承着民族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肩负起民族振兴与祖国强盛的历史责任。屈原的《桔颂》寄托了他对故国乡土的挚爱情怀, 其特立独行、扎根故土、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世敬仰。《秦晋崤之战》中的郑国商人弦高, 机警犒秦师为后人传颂。司马迁的《苏武传》塑造了一个威武不屈的爱国者形象。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通过具体的事物, 抒发了诗人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 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乡愁诗人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大陆及中国文化的眷恋之情, 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在冷雨的聆听中与大陆共鸣。还有一部分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 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给人以美的遐想, 使学生开阔胸襟, 净化心灵,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 从而使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 发奋学习, 报效祖国。

2. 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染学生, 陶冶情操,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材中“孔孟语录”虽然文字不多, 但集中了儒家学说的精华, 尤其是有关如何做人的论述, 句句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闪耀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儒家所推崇的人格价值, 对于抑制世俗价值观的泛滥起了重要作用。这些传统美德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如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宫刑之辱, 却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这种忍辱含垢、发愤图强的精神, 无不充溢着悲壮的崇高美。文学成就很高的苏轼面对人生的苦难, 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处之,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表现出的轻松、旷达、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启人心智。教育学生以这样的境界充实心胸, 就能从容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增强心理素质, 形成健全人格, 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信念。

3. 培养审美的能力。

《大学语文》精选的文学作品, 蕴涵着丰富的美育知识, 融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生活美于一体。在作品的赏析中可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假、恶、丑的摒弃,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增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 师生可以全身心地体会诗的境界, 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里, 深深感受着宇宙与生命意识及人生的离愁别恨, 获得美的享受。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黑白颠倒的反动本质, 通过主人公苏比反常的心理和行为, 达到了悲剧的审美效果。戴望舒的《雨巷》通过凄美、飘渺、哀怨的丁香姑娘, 创设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情境。这些作品可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 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 寻找美的灵感, 发现美的真谛, 创造美的生活。

4.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文学作品在艺术创作上充满艺术虚构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由于自身的思维特点更富有创造性。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活动, 对其他工作同样有帮助, 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强弱, 是人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大学语文》课程, 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浓缩在一起, 展示了作家们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因此, 通过学习《大学语文》, 可以借鉴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维成果, 汲取他们的思维智慧,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读庄子的《秋水》既领略了庄子那丰富的想象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 又可学习他那严谨的论辩思维。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或《明妃曲》, 就会在欣赏王安石关于历史人物新颖见解的同时, 学到求异的思维方式。读鲁迅的杂文, 在感受他对事态百相的深刻剖析和对历史文化精辟论述的同时, 还会学到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想象力及其思维方式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大学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 加强课堂教学。

课堂内容必须有深度、有启发性。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 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会有一个感性的、系统的了解, 逐渐形成一种对人生价值自觉追问的人文精神。

2. 精选教学内容。

在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 课堂教学要精选教学内容, 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奇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 进而以点带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被领入文学殿堂、感受到这一广阔世界的精彩时, 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强。

3. 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 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 领悟到人文的意蕴, 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

4. 把《大学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

可以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定期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 开展文化艺术节, 邀请名人举办人文知识讲座, 开办文学沙龙, 举办文学社团活动等。还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努力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意志, 培养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感情, 树立社会责任感, 形成辩证看待社会现象的良好心理, 养成参加实践活动的良好习惯, 将人文科学知识一点一滴地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和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中, 逐步形成高尚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范洁.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

[2]段志东.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高教论坛, 2004, (2) .

[3]张绍红, 张俊.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6:35.

上一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策下一篇:女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