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新策略

2024-05-01

服务创新策略(精选十篇)

服务创新策略 篇1

营销服务模式创新就是要找到合适的目标客户群体并提高顾客信任度,要求在提高客户总价值方面基础上,发现并聚焦于目标顾客的最需要的需求,在这样的服务体制基础下,以此进行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组合,向客户推广的不仅仅是期货业务的产品,还有期货的服务模式,同时要注重与客户的互动沟通和期货服务创新体系的有效传播。在不断提升期货品牌形象的同时,提高顾客对营销服务体系的价值感知; 并且在以降低顾客总成本方面的工作中,优化期货产品交付、期货购买信息查询、营销创新服务等环节的便利性、快捷性与可靠性。

对于市场,这两年商品期货中动力煤、锰硅、硅铁、 胶合板、铁矿石等新品种不断上市,国债期货及中证500、上证50两个股指期货新品种的上市进一步丰富了金融期货品种,包括现在各个交易所分别推出夜盘交易,品种也不断扩容,加上创新式营销服务模式,期货营销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但是我国期货业营销服务模式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期货营业部多级分支机构的通道式营销服务体系,多为期货营业部的单兵作战,没能让用户真正体会到期货营销服务的内涵,只是以单纯的目的去了解,并没有以总部为中心扩散和创新。现在的问题是,期货公司营销部的机构内部以业务部门和业务支持部门等众多部门,单纯地构建成实体经营网络媒介,管理依靠业务部门,而业务部门的新市场营销创新模式得不到有效的更新。

2期货公司营销服务模式创新策略

2.1不断深化期货营销服务体制改革

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营销策略决定的,因此,营销战略定位作为企业营销过程的核心,应该在不断追求营销服务模式创新的同时, 加大对营销服务体制的管理。及时而科学的营销战略定位取决于公司高效率的经营管理层,而公司经营管理层能否高效率又取决于公司经营管理体制的市场化。单从制度本身表象看,大多数期货公司营销服务模式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规范治理要求,但营销服务体制实际操作运行中, 由于服务模式等的双重性和多重性,在公司营销服务创新模式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上,难免会出现模式不符合公司的发展等问题,这就需要相关负责人进行正确性判断,及时纠正。另外,思考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创新与体制存在很大漏洞,并且公司经营管理营销服务模式存在选择性错误,进而只有进一步深化营销服务管理创新管理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

比如,公司与客户之间关系,其好坏对公司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公司而言,必须高度重视高效全面的客情维护。除了可以举行行情分析会、品种推介会、座谈会等与客户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采取建立客户俱乐部的形式, 尤其是产业客户俱乐部不仅有利于维护产业客户,而且对于提高服务的专业性也很有好处,形成营销与服务的良性互动。现在,部分期货公司都上线了CRM系统,其中一项功能就是客户生日提醒,便于客户经理做好客户生日祝福,这都是营销服务市场化细节的优化。

2.2智能化网络营销技术服务模式

尤其是在期货网上开户即将正式放开的情况下,我们要认真对待期货客户需求,切实研究影响期货客户满意度的主因,同时,通过提供技术附加服务来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不断增强期货公司乃至整个期货行业的盈利能力,这也为营销创新服务模式的制定提出巨大挑战。 期货公司信息技术工作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加强: 一是信息技术安全,这是基础,即保证网上交易等的安全稳定; 二是便利服务,这也是互联网金融时代期货公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让客户通过互联网便捷地购买、使用期货公司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目前,期货公司的很多软件包括有些数据服务都是外部购买,与此同时期货公司也应当争做本产品的 “技术开发商”,增强对软件核心技术掌控力。

比如,期货行业逐步推广的微信服务号加强了客户沟通交流以及相关的交易服务功能,和WEB页面交易等都是期货公司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新趋势。此外,在期货互联网开户全面放开之后,期货公司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和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线合作系统的开发,使这种服务模式扩散得更广泛,为顾客进行全市场投资提供便利的购买服务,以期减少转换成本。

2.3可持久发展的文化营销服务模式

文化营销的核心是以理解和尊重人、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追求和关注人的社会性。目前,尤其期货公司传统单一的营销和业务模式,大多数公司主要以低手续费、低保证金、高佣金返还的价格战方式争夺市场,尤其是2014年年初被期货协会叫停的某期货公司零佣金行为,直接引爆了期货行业的手续费竞争,这是不理智并且是不能够长久的,也是期货行业增产难增收局面的主要原因。营销服务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对期货营销有很大的影响,其质量的提升全靠服务的质量。

现有营销服务模式导致了期货公司市场定位不太明确,缺乏科学的营销服务战略管理,重业务的结果轻服务的长远性,对客户的服务欠合理,投资咨询服务不规范, 这些难以使投资者足够信赖期货公司,进而难以形成客户忠诚度。通过文化营销的创新营销服务模式,即期货公司的个性化品牌,可有效保持客源,得到到位的客户增值服务体验,使得大多数期货公司形成对客户专业的 “个性化”培训,不断增强营销团队的稳定性,也不断创新销售及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

2.4创新营销战略管理,注重营销服务模式整合

增强营销服务战略创新意识,以投资者为中心进行营销服务性资源整合。一方面,期货公司要从长远角度谋划公司发展和市场开拓,重视营销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员工营销责任感。在客户满意的基础上,运用整体营销服务手段,及时创新营销服务模式,不断给期货公司营业部提出更高要求和目标。另一方面,也要求期货公司尤其是公司的营业部,要不断关注投资者个体或群体的变化与发展,研究投资者的不同需求,以提供有针对性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整合投资者资源。

如业务部门对外开展营销活动,技术部门负责网络维护和技术支持,研发部门负责为客户提供研究报告和交易咨询,财务、结算部门对客户资金进行管理、结算,这样统一的服务模式能激起客户的长期购买欲望。只有各个部门努力做好自身工作,形成了合力,才可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3结论

一批忠诚的客户对期货公司来说意味着稳定的客户来源,对公司来说,他们是企业最佳的口碑宣传者,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的市场和经营的稳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期货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目前看,我国期货业主要呈现的是量的扩张,应逐步向期货质的提升阶段转化,那么,这就必须实现期货公司营销服务模式的创新。营业部多级分支机构的通道式创新营销服务体系、尊重同质竞争、重营销业务轻技术,同时,健全和加强客户手续费制度和资源管理体制、规范投资咨询服务、增强营销团队稳定性等。创新才是正途:各期货公司必须创新营销战略管理,注重营销服务模式整合,创新营销组织建设。

服务创新策略 篇2

自从我国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各项医药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医药卫生领域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医药企业在政策合力的影响下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服务营销领域,理论在不断创新,实践应用也在不断完善。服务营销是企业在新市场环境下体现竞争优势和增强市场活力的新驱动力,是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企业效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策略应用。

一、我国医药企业服务营销的现状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中,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以产定销”、“统购包销”的生产经营模式。医药企业不需要去寻找市场,市场营销经营理念非常淡泊,更不用说是服务营销策略的开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被推向市场,市场的竞争迫使医药企业寻找出路,医药企业开始重视营销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但目前我国很多医药经营企业在服务营销方面仍然不尽如意,比如经营环境简陋、药品品种不全、营销渠道单一,员工服务意识淡泊、业务能力不高等现象。究其原因,本质因素在于经营管理者的服务营销的观念意识。与社会的环境氛围、人们的观念认知、员工的专业能力也有密切关联性。改变目前的服务营销现状是势在必行,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服务百姓大众都有益处。

二、服务营销的策略选择与创新建设

( 一) 树立服务新思维,满足顾客新需求

现代产品三个层次理论,是市场营销的重要思想。现在的消费者在产品购买时不仅要注重产品内在质量和效用,更注重企业服务质量和所获得的其它价值或利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更加注重产品“效用利益”的获取,这就对企业的营销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企业是否具备服务意识是衡量满足消费者产品价值与顾客满意度最大化的一项标准尺度。现代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真正的.服务营销中,产品仅仅是服务利益的载体,服务利益所兑现的整体价值才是消费者真正所需要的实质商品。服务观念意识的建立,才能使企业在产品营销上有深层次的认识,进而不断增强全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价值。

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实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首先就要确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思维。但目前,国内很多医药企业还存在服务观念意识淡薄,服务方式简单陈旧。服务营销是以体现顾客服务价值为目的而开展的营销活动,是产品营销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它关注的是顾客满意度的实现,以及顾客效益最大化,它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全过程。但是,服务营销不只是一种企业营销方式与策略的选择,而是一种企业营销哲学思想和意识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所以,作为医药企业来说,要把服务思想意识放在其产品的营销上来,倡导全员服务意识,处处以顾客为导向,以优质的服务迎合顾客的消费需求,进而达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的。

( 二) 开辟营销新方式,拓展服务广渠道

互联网科技为企业市场营销打破了旧有的渠道瓶颈,极大促进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性。同时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其所具有信息传播职能提高产品宣传的广覆盖率。因此,医药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营销的重点放在网上,实现网上渠道和传统渠道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开设了自己的一片广阔新天地。网络平台跨越时空限制,能快捷、便利地了解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特别是网络咨询,更是一块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新领域。

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医药市场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三方终端市场被更多医药企业所重视。特别是新农合等医改政策实施以来,农村正成为重要的药品消费市场。医药企业开拓进军农村市场必须考虑农村消费者的疾病谱变化、生活购买力、消费心理特点等来开发合适的医药产品,进而以良好的疗效和性价比高的特点开辟、占领农村新市场。

从服务营销角度认识,医药企业营销渠道的拓展和销售方式多元化,是更好满足消费者对医药产品的消费需求,是体现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经营理念。

( 三) 实施价格新策略,提升顾客满意度

价格策略是市场竞争中常用的手段,但价格往往也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价格制定关乎企业的收益,医药企业在药品定价时不能一味追求低价,企业应针对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价格策略。若企业具有规模效应,成本优势,有良好的采购和流通渠道,而且所经营的药品又具有某种独特性,不妨采取适当低价策略。这种定价策略主要是通过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但企业的利润率并不低,这就是所谓的薄利多销。而对于常用药、保健品而言,医药企业也可以考虑采取定期或短期的价格促销,让消费者感受到“机会难得”的紧张气氛,促进其集中购买。该策略对多元化经营的医药企业来说,还能起到招徕顾客,从而带动其它产品的销售。

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认识,企业的低价策略更是直接惠及大众、利好百姓。价格是服务营销策略中至关重要一环,服务的本质内涵就是为了达到一种满意度。低价实惠是一种成本的节约,是一种顾客满意度的直接表现。

( 四) 强化培训制度化,提升服务新内涵

医药企业销售服务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对顾客购买药品提供相关的专业指导,让顾客在购买药品的同时,获得额外的价值利益。为此,医药企业应该制定出自己的服务准则与规范,比如接待礼仪、标准语术、收银规范、异议处理等,并且要把这些内容以制度规范的形式让每个员工加以实施,并要附加强制性。让员工通过良好的精神面貌、得体大方的形体语言去接待顾客,并通过专业的服务知识与销售技巧,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来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好感。通过感受高价值度顾客的口碑效应招揽更多的新顾客,为企业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医药企业的服务理念应该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员工培训是服务进步和优化的基础。虽然员工培训并不能马上为企业增加销售利润,但从长远来看,对传播企业的品牌形象,建立顾客满意度和树立企业竞争优势有密切的关联性。开展员工培训是为了能提供更专业的药学服务,而药学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增进顾客的满意度,最终实现企业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 五) 实施经营多元化,多样服务促发展

自国家新医改政策实施以来,整个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药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种类,实现产品组合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收入和购买力人群的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药品零售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借鉴国外医药企业的成功经验,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以形成自己的品类多样化优势,树立市场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在药品品种上采取差异化战略是医药企业在新形势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开展多元化经营策略已经被很多医药企业所推崇,比如在常见药品品种设置的基础上,增加了药妆项目; 与饮料食品企业合作,增设了饮料品种项目。这种多元化、特色化的服务营销策略不但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了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赢得了更好的经济和社会双效益。

三、总结

在医药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提下,现阶段医药企业要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医药行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审时度势,规避环境威胁,采取相适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其生产经营中得到长远发展。

新形势下,在很多方面为医药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挑战和困境依然并存,需要医药企业的经营者正确把握政策走向,认清市场环境变化,发现自身不足,转变服务理念,调整经营方式,选择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以服务促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获得健康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浅谈新医改背景下转变药品营销模式及策略[J].商品与质量,(9) :212.

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创新策略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3-0036-03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从事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它是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基地。教育部2002年2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21条中也有这样的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图书情报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明确地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坚持正确的办馆思想,始终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深化改革内部体制,创新服务方式,更有效地开发利用馆藏特色文献,积极为校内外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文献信息服务,这是今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趋势,也是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笔者的看法。

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新特点

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

1.1文献资源载体与文种呈现多样化

在数字化资源快速发展时期,图书馆馆藏文献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载体形式上看,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是以印刷型文献为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过去那种传统纸质文献已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地位,现阶段,多种载体文献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互通有无、共同并存已成格局,从而也使图书馆传统的资源组织体系面临新挑战。从文献的种类来看,文献使用的文种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据报道,世界上仅用于出版期刊的文字就已经达到六七十种之多,比较常用的也有七八种。这种局势的存在,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1.2文献信息来源广泛,信息含量大

传统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文献资源仅限于本馆资源,而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来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覆盖了所有学科专业,特别是新型文献资源,储存量大,存取方便,信息含量大,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能够为读者提供全新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1.3文献信息服务现代化和网络化

传统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只是比较落后的手工化服务。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日趋成熟,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现代化和网络化特征显得更加突出。随着计算机、因特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各种专题数据库的广泛应用,读者通过网络可以接受远程服务,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为获取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提供了多种检索途径,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这些新特点的存在,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向多元化、多功能、双向互动式服务模式转变,需要高校图书馆探索应对措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2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利用自身优势,扬長避短,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新服务。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特别是在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服务范围、水平、质量等与社会需求差距拉大。

2.1服务观念滞后

有些高校图书馆领导的创新服务意识淡薄,不能从长远发展的利益规划图书馆的发展,服务范围非常狭窄,文献信息服务仅限于校内,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和配备专业人员来开展多样化、深层次的服务活动。在管理上仍然沿用“重藏轻用”、“以藏为主”的做法。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习惯于坐等读者上门,服务处于被动状态,造成读者服务工作滞后。

2.2服务模式落后

当前,有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仍然停留在单一的、被动的、手工式的服务模式中,服务意识不强,机制不灵活,效率不高,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较弱,形成了各自为政、封闭式的、粗放式的、以馆藏资源为中心的浅层次的服务体系,对先进的现代化服务模式重视不够。

2.3缺乏竞争意识,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市场参与能力和信息产品的营销能力,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需求了解不深,处于比较封闭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状态。另外,许多高校图书馆不太重视舆论宣传,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得不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认可,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2.4读者的信息意识较差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而大部分的教师、学生普遍缺乏信息意识,对信息检索、分析、获取、评价与利用的能力相对较弱,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现代信息资源对教学、学习、科研带来的便利。这充分说明读者的信息培训工作没有做到位。同时,有些教师、学生缺乏信息知识,不会使用信息检索工具,也挫伤了读者充分利用文献信息的自觉性。

3充分认识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创新的重要性

所谓服务创新,就是指图书馆为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而开展的各项创造性的工作。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21世纪,人们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创新是推进任何事物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也需要不断创新,只有加强创新,才能在信息大潮中体现存在的价值。这对于高校图书馆的长久发展,扩大高校图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1有利于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的纸质文献,而且还拥有了数量可观的电子文献。但是,文献的利用率非常低。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一些新的服务项目,改变旧的服务方式,以全新的服务理念为读者提供一些新颖、准确的文献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科研、教学上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更好地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利用图书馆,这有助于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发挥文献的情报作用。

3.2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新要求

在网络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目的、渠道与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信息需求向多专业、多学科方向发展。二是高校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体现时代特点,这就要求广大师生,及时获取与教学、科研有关的新信息以便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是高校的读者自身承担了许多学习、研究任务,时间对于他们来说非常珍贵。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用于调研文献情报的时间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0.9 %。高校图书馆针对这种情况,将馆藏资源、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形成一定的信息产品及时提供给读者,如:编制文献题录、剪报资料、文献汇编、文摘等,为校内读者的教学、科研充当“参谋”、“尖兵”作用。这种做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有利于满足读者的最新要求。

3.3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转变观念,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服务,这是服务创新的最佳选择,也是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唯一途径。一是开发信息资源,建立信息产业,为社会开展有偿服务。二是根据市场和社会用户需求,较系统、全面地搜集、整理、组织、编辑国内外有关方面的文献信息、网络信息,并将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地加工成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定期提供给用户。三是踊跃参加市场信息交流活动。高校图书馆利用信息交流市场,编辑各种宣传材料,为急需新信息,而又缺乏信息来源的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等提供实用性文献信息服务,通过这些服务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力。

4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创新的若干策略

高校图书馆要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校内外读者提供一流的文献信息服务,就必须对现有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努力开创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思路,才能打开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局面,实现图书馆发展的新跨越。

4.1转变观念,提供服务意识

先进的服务理念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想基础。高校图书馆应打破传统服务观念的束缚,树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理念。一是更新领导观念。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实际上是馆长依法行政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决定着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方向。做为领导者要不断学习先进知识,先进管理技术,充分认识图书馆办馆方针、服务宗旨、办馆目的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重视文献信息服务创新,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设立专门部门或服务窗口,并配备高素质的人员和现代化设备,开展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二是创新馆员观念。高校图书馆服务人员是服务创新的主力军,要求他们牢固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超前意识和开放意识,深入实际,全面了解和研究读者的信息需求,为读者提供主动服务。三是强化以人为本理念。高校图书馆要从以“馆藏资源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把满足读者的需求作为全部工作的重点来抓,要以读者为主,把读者的满意度做为衡量工作服务水平的标准,想方设法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4.2强化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提高读者的信息能力

读者的需求是开展服务创新的巨大动力。高校图书馆应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有义务指导读者学会如何利用文献资源的责任。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利用入学教育介绍图书馆外,在学生中开设“文献检索”课,并针对读者的不同需求,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向读者重点讲授网络基础知识,介绍网上信息的获取、鉴别和收集、网络导航器及其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并现场指导读者如何查寻联合目录,如何检索数据库等等,帮助他们提高信息能力。其次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硬件和软件的改善,为广大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吸引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再次应成立各种形式的读书组织和活动,加强与读者的沟通。比如,定期开展“知识导航”活动,举办“读书周”、“征文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由“提供服务”向“自我服务”转化,是搞好服务创新的唯一途径。

4.3创新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服务

服务方式的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宗旨的必要手段。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读者需求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必须对传统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在坚持行之有效的检索、阅览、复制、咨询等服务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网上虚拟咨询服务、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定题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和代查代译服务。要从查阅式服务向咨询式服务转变,从被动式服务向开放式主动服务转变,从提供式服务向跟踪式服务转变,从现实馆藏向虚拟式馆藏转变,只有这样,服务方式改变了,服务质量就會大幅度提高。

4.4拓宽服务领域,面向社会服务

近几年来,公共系统图书馆为社会读者提供服务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成立的剪报中心,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了解信息需求,编辑各种专题剪报,通过上门服务,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高校图书馆应在明确自身任务的情况下,理顺主次关系,为本校读者提供服务的基础上,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一是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是国家经济不同或缺的组织部分。高校图书馆应深入企业、科研单位,了解实际需求,针对不同地区的现状和不同类型的需求,为社会用户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人才信息,帮助他们促进生产。二是开发利用特色文献,为社会读者提供特色化服务。特色是品牌,特色使图书馆赖以生存。特色馆藏是指能够体现地域特色或专业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存有独具特色的文献,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少数民族文字图书达130 000册;吉首大学图书馆不仅收藏了文学大师沈从文的部分手稿,而且还收藏了一些他使用过的实物等等。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特点,深入开发具有实用和参考价值的特色资源,建立特色文献数据库,供社会用户通过远程登录来获取信息。

4.5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创新能力

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服务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问题。一是通过系统培训,提高馆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二是由培训专门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只有拓宽专业知识,掌握多学科知识,才能胜任服务工作。三是提高馆员的信息素质。在信息化时代,如果信息的提供者本身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深入了解,就无法开展更深、更精、更高层次的服务活动。因此,加强馆员的信息意识,特别是要提高馆员的信息组织、信息获取、信息整理的能力,对他们进行信息知识,网络知识的培训,努力使他们在文献信息服务中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者、网络导航员、知识导航员,信息专家等时代赋予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坚持这样,创新工作一定会取得好成绩,服务工作就会打开光辉灿烂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冯花朴.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创新机制的构建[J].现代情报,2005(11)

2 赵文广.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2)

3 沈 梅.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9)

Innovative Tactics of Service of the University’s Library Documentation

Li Wanmei

Abstract: This text has been described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the new characteristic of docu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of the library, it is high to analyse and research at present the school library launch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cu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to the deficiency existing, have explored that serves innovative idea, content and mould the type, has put forward the action of serving innovation.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创新策略 篇4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通讯设备的不断发展, 微博和微信等信息交互平台逐渐流行起来, 现在已然成为了广大网民的重要信息交流渠道, 这对高校图书馆而言, 既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又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微时代的信息量巨大,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时间性强, 可以进行交互, 这些特点可以成为优势, 也可以变成软肋。高校图书馆只有不断深入探索, 努力进行挖掘, 才能够驾驭好这一新时代的高科技产物, 将微服务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

内涵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具体是指高校图书馆依托电子、网络和数字技术, 在此基础之上为广大读者提供细微的、有个性的和差异化的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 满足读者的最新信息需求, 将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特点

相对于高校图书馆以往的传统信息服务模式, 微服务具有自身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主动推送信息资源, 变被动为主动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经过基本的信息处理二次加工, 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主动推送给读者, 读者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进行识别和判断, 自己决定是否浏览和采用。

(2) 获取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通过微服务平台来获取信息资源, 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 读者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任何空闲零碎时间随时随地检索和浏览各种信息内容, 非常方便, 并且微服务平台提供给读者的信息内容大多是经过二次加工的, 有文本、音频、视频和各种图片等多种形式, 非常生动形象, 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3) 数字化的信息获取渠道, 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在移动终端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的, 这就打破了传统服务的局限, 并且信息获取的时间性极强。信息是时效性的, 只有及时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 在如今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 读者对于信息的时间性要求越来越高, 每个读者都希望花最少的时间, 用最便捷的方式来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内容。

高校图书馆在尽力接近读者的要求标准, 但是难免与读者的期望有偏差和出入, 这就需要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微服务平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微服务的互动性使得读者可以随意表达自己在各方面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这个平台及时解决读者的各种疑问和困惑, 可以在读者和工作人员之间架起一个沟通的桥梁, 即时接受读者的反馈, 充分考虑读者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高校图书馆提供微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校图书馆提供微服务的必要性

(1) 对于高校图书馆, 通过微服务可以将自己的馆藏资源价值发挥到最大, 让更多的读者享受到更好的服务。馆员可以利用音频、图片和视频等各种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来加工信息资源, 使得信息表现形式生动多样。

(2) 对于广大读者来说, 微服务的便利、快捷、形式多样和交互性等优势, 可以为自己提供更有水平的服务, 可以将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兴趣爱好的读者进行聚类, 而这些读者也可以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碰撞出更多的知识火花, 对读者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高校图书馆提供微服务的可行性

(1) 高校图书馆具有完善的设备和技术支撑, 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校成功建立起了微服务体系,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有了这些先例, 高校图书馆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

(2) 高校图书馆具备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专业人员的人力资源配置。因此, 无论是前期的微服务平台构建, 还是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都是没有问题的。

(3) 微服务相对是比较经济节约的服务方式, 并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4) 在理论方面, 目前关于微服务的研究是比较热门的领域, 已经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可以对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提供指导。

(5) 资源方面, 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 纸质版、电子资源等, 都可以成为微服务的总仓储。

总之, 高校图书馆提供微服务平台, 无论对其本身还是对于读者, 都是一个创举, 是一个新的信息资源获取途径, 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 无论是从理论、实践还是基础条件来看, 都是可行的。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现状分析

(1) 目前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 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还是比较基础的, 主要包括通知公告, 新书通报和好书推荐等, 具体内容是及时发布高校图书馆发生的相关事件, 通报新进的图书、期刊和数字资源等, 将大量的好书或者是借阅量比较大的资源推送给读者, 以供读者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选择。但是对于更加深入的信息服务还比较欠缺, 需要深入挖掘。

(2) 很多高校图书馆只有微博或者微信一个平台, 没有能够很好的建立起微服务体系, 需要结合起来, 互相配合, 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体制结构。

(3) 即时咨询交流模块需要更好进行打理,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在这项服务中没有很好体现出即时的特点和优势, 没有专门的团队或者部门来及时处理相关的问题, 大大降低了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水准。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创新策略探究

基于目前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现状和问题,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措施, 来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质量。

(1) 即时咨询交流渠道

真正建立起即时交流咨询渠道, 当读者用户在使用微服务过程中有任何的问题都可以随时进行反馈和咨询, 馆员接收到这些问题后, 要根据问题类型, 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回复。对于有深度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整理的问题, 可以尽快安排工作人员着手处理, 对于一般的问题, 则要即时做出回应, 避免对读者造成困扰, 并且在进行回复的时候, 回复形式可以多样化, 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都可以选择, 尽最大努力回答的详细生动, 易于理解。

(2) 图书馆员可以根据读者的浏览记录和图书借阅情况等, 将具有相同爱好的读者聚集在一起, 建立起微服务的特定服务小组, 有针对性的进行资源推送, 读者之间可以进行沟通交流, 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可以在群组内配备相关的专业老师或者研究人员, 对于读者的阅读进行引导。

(3) 建立专职的科研服务团队, 通过微服务加入到学校的科研团队中去, 跟进科研进度, 随时了解所需信息资源情况, 图书馆员通过微服务平台来及时为团队提供信息服务。

(4) 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高效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置相关模块, 比如将学校的精品学科资源进行整理, 定期推送给感兴趣的读者, 也可以根据学校的院系和专业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组, 这样可以提高信息资源推送的精准度。

(5) 推出信息资源定制服务, 读者依据自身的爱好和信息需求标准, 在微服务中自主决定想要浏览或者利用的信息资源类别, 微服务平台根据读者的选择, 定期进行推送。

(6) 构建微服务体系, 采用多个平台协调作业。只有进行明确分工, “术业有专攻”,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在栏目设置方面, 要尽可能做到互补, 充分考虑每个平台的特点和优势, 取得1+1〉2的效果。

结束语

服务创新策略 篇5

英山农村信用联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县”建设中心,以实践“三个代表”为已任,以社农连心为基础,精心打造创新服务,构筑六项培植工程,累计把1.8亿元农村信用贷款及时投放到67万农户手里,铸就“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信用事业发展”的诚信品牌。再次赢得了省级文明单位、全省最佳县市联社、市级文明小区,全市信合系统先进单位、全县十佳优质服务单位和人民代表满意单位等多种公众称誉。即:

培植经济增长点,构筑民心工程。在全县与“三农”建立密切的诚信关系,拓宽创信内涵,兴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服务到家,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新高潮。把信用度评价的档次由单一的农户型向乡(镇)、村、企业、农户的立体型延伸。坚持效用“一次核定、凭证贷款、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办法,实行“不抵押担保、不逐笔审批、不钱物结合”,一律现金投放的规定,方便农民借款,利率一律优惠,让利于民。全县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7.66万笔,贷款额1.87亿元,比同期增加净投入3100万元,为农村经济建设及时注入了新血液,赢得了民心满意。

培植产业辐射点,构筑民富工程。为了农民及时得到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的支持和服务,全社组织57支小额信用贷款营销服务小分队,走出柜台、服务千村万户、送资金、送信息、送技术,累计发放支持茶叶特色产业贷款    万元,着重支持了10大产茶乡镇、100个中心茶场、1000亩无性系茶苗基地、10000个种茶大户,把英山的茶叶产业建设成为“种植、旅游、科研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示范园和信息网络”。投放养殖业贷款90000万元,突出支持了发展罗非鱼,美国叉尾鱼、七彩山鸡、绍兴鸡、小尾羊、野天鹅、毒蛇等特色养殖大户,成为科技致富能人,让他们占绝对优势地先富起来。

培植客户发展点,构筑民营工程。全县信用社过改过去坐店等客为主动上门服务,对个体私营业主及商户,通过评定等级、核定周转、发贷款证、凭证随时贷款、简化手续、提供优质服务,吸引了4866个私营业主和黄金客户在信用社开户存款,比上年增加2066户,占全县总注册数的81.2%,使他们成为英山活商兴工富电的经营理手。

培植务工增收点,构筑民财工程。全县农村信用社对外出务工的农友发放启程贷款800万元,培植外出务工增收创效。并与团县委联合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动员外出务工青年回家投资办企业,汇款支持家乡经济建设。还集中建立了“英山县外出务工青年微机档案”,设计印制《英山县招商引资宣传册》和外出务工人员联系卡和4万份,及时寄发给外出务工青年,给他们送去家乡的问候和祝愿,促使他们安心发大财,从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净回英山现金5975万元。增加信用社存款3239万元,占当年新增存款的61.6%,成为英山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增收来源和千家万户的生财之路。

培植山城新景点,构筑民意工程,按照建设文明城,争做文明人的`要求,全年对联社、信用社门前的“四化、三包”责任管理进一步加强,共挤出资金20余万元,投放临街路面和绿化等建设,使山城信用社社区达到美化、优化、净化和绿化,促进山城树起了形象,赢得了市民的满意。

培植扶贫联系点,构筑民智工程。围绕英山扶贫攻坚目标,通过组织发放贷款扶持和捐资捐物献爱心等系列扶贫帮困活动,全县农村信用社对20个贫困村共发放扶贫攻坚贷款240万元,员工个人自愿捐资捐物共2.6万元,及时“送碳”到特困农户,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救助失学青年,解决入学困难。县联社对东冲坳村的脱贫致富,产业结构调整、农税改革,巩固村集体建设等工作进行密切联系和督办,帮助出谋划策,使该村各项工作名列全镇前茅,受到村民的拥护和县镇领导的好评。

服务创新策略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服务创新;办学特色

一、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概念是在熊比特的创新理论上发展的。主要是利用熊比特对创新判断的两个标准:创新是被应用于实践的新思想、新方法;创新能给它的实施者提供收益。Bilderbeek 等学者在1998年提出了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模型是一个适用于服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一般创新模型。该模型将服务创新的概念具体到四个维度,是服务创新内容的深入和细化,该模型的提出给企业服务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维度1:新服务概念。在制造业创新中产品和过程是有形可见的,但在服务业中创新大多具有无形性,创新结果并不是一个有形实物产品,而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新的概念或方法,因此服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概念化创新”。

维度2:顾客界面。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是顾客界面的设计,包括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方式以及与顾客间交流、合作的方式。

维度3:服务传递系统。“服务传递系统”维度主要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该维度侧重于服务企业的内部组织安排,即通过合适的组织安排、管理和协调,确保企业员工有效地完成工作,并开发和提供创新服务产品。

维度4:技术选择。由于服务创新可以在没有技术参与的情况下发生,因此技术并不是服务创新的一个必要维度,它在模型中只是一个可选维度。虽然不是必要维度,但技术仍在很多服务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基于服务创新的民办高校就业服务管理创新

服务创新的概念及方法是面向企业提出的,其目的是通过创新对企业的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保留和吸引更多的顾客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那么要把服务创新的理念引入民办高校的管理中,以增强民办高校的市场竞争力和形成办学之特色,首先要明确民办高校的服务对象。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市场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买方市场”的典型特征之一便是存在着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者为吸引更多的需求者而展开的竞争。在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其服务概念必须有新的拓展,应为入校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有特色的教育服务,以吸引生源,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本文将服务创新的理论与民办高校就业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分析民办高校就业服务管理的“四维度模型”。

1.服务概念

服务创新的第一个维度是服务概念的创新。那么在民办高校中什么是服务概念呢?如果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在校学生应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什么是高品质的教育服务?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服务产品,它有一个提供和接受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适应性。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就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适应的教育计划,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要办好民办高校的教育,形成民办高校的教育特色,必须从民办高校教育对象的特点入手,应用服务创新的概念,重新设计民办高校教育模式。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和多年的教学体会,再结合服务创新的概念,提出以下三种教育服务概念:(1)考研型教育计划。对进校的本科学生,按其高考成绩,在班级较多的专业中编一个高考分数较好、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考研究生为主要目标的学习班。这个班的教学模式可按公办高校教学模式实施,并且增加考研指导和考研课程的开设。(2)应用型教育计划。对于没有编入考研教育计划的其他本科学生,全部编入应用型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应以应用型的课程开设为主,全面采用案例或实验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皆要重新设计,不能完全采用公办高校的教学模式。(3)操作型教育计划。对于专科的学生全部编入操作型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以实际操作为主,设置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课程,以动手为主。该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皆要针对专业特点进行重新设计。

这三种教育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有其特点,学校的就业管理工作也应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就业管理服务。针对以上三种教育计划,提出以下三种就业服务管理概念:(1)研究生输送管理计划。研究生的录取率反映了民办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水平。研究生输送管理计划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民办高校研究生的录取率,把考研过程纳入正常管理。这项服务分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展开。对外须联系相关研究生录取学校,向这些学校介绍本校学生的特点,搞好关系,收集信息,并做好学生录取后的相关服务;对内须向本校考研学生提供系统信息支持及考研管理和指导。(2)应用型本科生就业管理计划。根据这项教育计划所培养应用型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就业单位,与这些就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应用型本科就业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沟通内外关系。对外须向主要用人单位介绍本校学生的特点,搞好关系,收集信息,并做好学生录取前、后的相关服务;对内须向本校学生提供系统的应用型本科生就业管理和指导,并且在培养过程中融入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学生的一般性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融为一体,做到就业管理与培养计划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3)操作型专科生就业管理计划。操作型教育计划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层次应稍低于应用型教育计划学生的就业层次,其主要从事服从指令的操作性工作,工作的目标是成为熟练的技工或操作人员。在就业服务管理中要把握好其工作的定位和用人单位对操作人员的特殊需求,应与相应需求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把学校培养的特色介绍给用人单位,把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引入培养过程,在学生培养和用人单位之间做好管理工作和沟通服务。

2.顾客界面

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是顾客界面的设计,包括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方式以及与顾客间交流、合作的方式。那么在民办高校中什么是就业管理服务创新的顾客界面呢?以上三种就业管理计划的管理结构、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的创新性设计就是民办高校就业管理服务创新的笫二个维度。研究生输送管理计划、应用型本科生就业管理计划、操作型专科生就业管理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是提供给民办高校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具体服务。此三个就业管理计划建设和实施,可以满足民办高校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就业需要,也可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不同的人才需求。

3.传递系统

服务创新的第三个维度传递系统主要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即实现服务创新概念和计划的组织保证。那么在民办高校中实现就业管理服务创新的传递系统是什么呢?研究生输送管理计划、应用型本科生就业管理计划、操作型专科生就业管理计划实施的传递系统和组织保证是三个就业管理计划组织体系的建设。民办高校现有的就业管理体系是仿公办高校而立,即招生和就业统归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但本文提出的三个就业管理服务创新的概念,要求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深入和细化,要实现本文提出的就业管理服务创新的概念,就业管理工作须深入和细化到不同学科的人才特点和不同类型单位的用人需求。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就业管理服务组织的创新。

4.传递技术

传递技术的选择是服务创新的笫四个维度,在民办高校的就业管理服务创新中,其主要体现在就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这个信息系统是沟通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技术桥梁,在这个信息系统中包含了三种就业管理的全部内容,不仅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还要为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42。

作者简介:陈阳,男,博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篇7

1 学科服务

1) 内涵。作为一种创新型服务方式, 学科服务与传统参考服务相比, 有自身的特点, 其是一种主动服务模式, 它需要学科馆员参与到读者用户的各种科学研究或者教学过程中, 努力发掘他们的各种信息需求, 及时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专业的信息资源服务, 为他们的科研和教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这是创新性的个性化服务。

2) 特点。通过分析学科服务的内涵不难发现, 与传统服务相比,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的自身特色比较明显, 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动服务。传统的信息服务是被动型的,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办公地点等待读者用户自动找上门来, 而学科服务的要求就是走出图书馆, 主动为读者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更加人性化, 在充分了解读者需要的情况下提供服务, 准确度更高。 (2) 深度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读者服务是借阅, 但是学科服务则是要求馆员依据用户的信息需求, 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内容, 比如对于科研团队而言, 为其进行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分析和发展轨迹等, 形成最终的研究报告。这种服务是比较有深度的, 对馆员的要求比较高, 需要有很高的学科知识背景。

2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分析

笔者在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 目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还是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1) 馆员素质。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深层次读者服务, 学科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 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学科馆员相对短缺, 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有待增强, 没有强有力的人员配置, 学科服务只能是一纸空谈。

2) 技术和资源支撑。学科服务是需要有技术基础条件的, 工作人员在进行学科服务时, 检索需要必备的设备仪器和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库。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受到资金限制, 没有强大的基础条件支撑。

3) 专业检索平台。目前高校图书馆没有能够构建专业的学科服务信息检索平台, 这为学科服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二次加工, 可以为进行学科服务的工作人员带来更加多的便利。

4) 新媒体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不断涌现各种新媒体平台, 高校图书馆如果可以与之相结合, 可以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即时性, 很多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新的服务渠道。

5) 学科服务分组。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人员按照学校院系设置进行分组, 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 馆员全年同步跟进, 可以很好地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脉络, 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但是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能够做到, 需要进一步改进。

6) 学科服务评价体系。目前没有建立健全的学科服务评价机制, 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服务水平的高低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 会制约其未来的发展, 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并改善, 学科服务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7) 宣传力度不够。学科服务作为一个深层次服务, 因为需求人群相对比较狭窄, 不是面向普通读者用户的, 所以, 目前对于这方面服务的宣传是比较欠缺的, 可能一些读者用户对这个名词还会感到陌生。

3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这对高校图书馆既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读者对于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需要依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科服务水平。

首先, 学科服务渠道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媒介充分多样化, 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渠道;其次, 服务内容的生动化, 网络信息的表现形式比较丰富, 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 可以给读者用户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提高学习的效率;最后, 目前比较热门的慕课也是互联网衍生的教学模式, 学科服务可以充分与之相结合。

总之, 互联网确实对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笔者认为只有认真进行剖析, 有针对性地改进完善, 学科服务未来的发展才会更加值得期待。

4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策略

1) 加大宣传力度。由于学科服务的服务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且其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 目前并没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只有让更多的读者用户参与进来, 才能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 高校图书馆应该努力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社交和网络渠道, 重点打造学科服务这个品牌服务项目, 让自己的服务层次有大的提升。

2) 优化信息资源库。学科服务的深度与其他读者服务明显不同, 这就对其信息资源的来源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需要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 对拥有的信息内容进行二次加工, 通过深层次的挖掘来提升深度, 为学科服务打造优质的信息资源库。

3) 构建学科服务团队。学科服务因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所以需要进行精心挑选和培养, 而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 需要逐步构建完善的服务团队。按照学校的院系设置, 有针对性的进行构建, 让团队分别跟进分配给自己的院系, 这样经过长期的沟通交流, 能够形成一定的默契度, 因为将馆员和相关学科进行挂钩, 那么他们就可以比较熟悉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 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4) 建立新媒体服务平台。传统的服务模式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这一问题通过新媒体这一媒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高校图书馆可以建设专业的学科服务平台, 或者团队自己按照工作需要成立网络讨论组, 这样只要有网络和移动终端, 服务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更加人性化。通过相关平台读者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即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5) 建立完善的学科服务评价机制。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既然是服务, 就需要有对其进行评价的机制和体系, 有公正合理的评价, 才能有提升的空间。但是很多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每个高校的情况不同, 需要“因地制宜”, 按照自身的特点来建立适合自己的评价体制。

慕课与学科服务相结合。在学科馆员的培养方面, 慕课可以作为馆员的培养教育课形式程;高校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学科馆员建设信息服务相关的慕课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5 结论

高校图书馆为读者用户提供的服务项目类型很多, 学科服务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深层次服务模式,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学科服务服务内容和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 这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要借助于互联网, 结合自身实际, 加大宣传力度, 构建服务团队, 打造专业服务平台, 建立完善评价机制, 在各方面改进和提升, 为读者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学科服务。目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这是一个值得未来深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李杨, 韩洁茹.“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策略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 40 (2) :10-13.

[2]张东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调查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6, 28 (2) :163-166.

[3]陈英.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提升策略分析[N].农业网络信息, 2016 (1) .

[4]钟思.“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16 (8) .

服务创新策略 篇8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不少创新之举,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需要及时地加以分析、调整和完善。相较于浙江经济发展基础及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而言, 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还有些滞后, 服务理念、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 对于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理念, 业界认识还比较模糊,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在指导理念上也不够清晰, 存在偏差。198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对传播权的解释就是对媒介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最佳诠释。《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认为:传播权是每个人的自然权利, 而且应是公民的社会权利, 它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 同时也促使人类传播手段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要发挥广播电视的公共属性, 实现和维护公众的传播权, 传播和沟通社会公共信息, 体现公众的文化利益需求。

实现和维护公众的传播权有赖于公众传播主体地位的确立, 有赖于公众积极有效地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是, 在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政府和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传播主体地位过于突出, 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建设方式。看似效率高, 执行力强, 成效突出, 但却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公众的传播主体地位, 公众仅仅是被动的公共文化服务接受者, 难以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无法表达自身的文化利益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偏差, 导致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出现了“形式重于内容”、“将宣传等同于服务”的现象, 这在对农服务节目中表现尤为突出。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韩春丽和郑璐曾对浙江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收视情况进行过调查, 结果显示近半数受访浙江农民不知晓它的存在, 受访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频道节目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 很少倾听他们的声音。以农村受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浙江县市级广播电视机构数量多, 但节目内容却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新闻节目以宣传地方政府形象、政策、命令、措施为主, 显得单调乏味, 娱乐节目城市化、消费化、时尚化倾向明显, 缺少乡村味道, 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

2. 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与商业化运作冲突

有学者认为:“在今天的电视界, 发端于1990年代的监督意识、批判意识、关怀意识渐渐式微, 我们所到之处, 再没有人研究调查报道, 也没人提舆论监督, 更没人提电视的理想追求, 周一至周五, 全是电视剧, 周六到周日, 一片PK声, 比起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 中国电视人的精神状态确实倒退了”。随着广播电视产业属性的日益凸显, 广播电视日趋商业化和市场化。在商业盈利的驱动下, 为获取高收视 (听) 率, 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逐步让位于娱乐大众的文化商业意识。在浓厚的商业氛围中, 真正体现公益性、理性、思想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节目难觅踪迹, 仅有少数应景之作, 也是打着公益旗号为娱乐消费呐喊助威。商业化运作模式不仅使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缺失, 而且还使其被商业娱乐节目合理利用, 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严重扭曲。

浙江广播电视在商业化运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功。2012年浙江卫视着力打造的两档王牌节目《中国梦想秀》和《中国好声音》在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上获得双丰收, 即便是带有公共文化服务行政使命的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 收视率还是指挥棒, 广告收入仍然是生命线。当然, 浙江广播电视尽力平衡商业化运作与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的冲突。《中国梦想秀》试图融思想性、艺术性与可看性于一体, 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实现公益和商业的完美结合。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损害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质。《中国梦想秀》的定位是一档娱乐节目, “秀”是节目的核心, 因此, 节目的娱乐元素比比皆是, 从内容选取到形式包装都契合了大众娱乐消费的需求。才艺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是“圆梦人”的必备条件, 华丽的舞台、明星主持人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调侃、紧张的PK环节等形式包装, 更是极大地满足和刺激了公众的视觉消费和情感消费需求。在娱乐的氛围中, 节目设置的“圆梦基金”、“圆梦·助力热线”等公益元素和“圆梦人”所传达的精神状态也都蒙上了商业的影子, 充满了“秀”的味道。

3.公共文化服务对象层次区分不明确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广泛而复杂,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明显。不同地域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 受众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必然也存在较大差异, 对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渠道、节目内容、费用承受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浙江省三大区域中, 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6市在内的环杭州湾经济区经济实力最为雄厚, 温州和台州所处的温台沿海经济区次之, 金华、衢州、丽水形成的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区相对落后, 存在较集中的相对贫困的欠发达地区。浙江省不仅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而且区域内部经济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 比如环杭州湾经济区内, 杭州、宁波强于嘉兴、湖州。

浙江省外流入人口比较多,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浙江省常住人口为5442.69万人, 其中, 省外流入人口为1182.40万人, 占21.72%。外来人口所占比例较大, 每5个常住人口中就有超过1人为省外流入人口。由于省外流入人口的居住方式、生活条件、风俗习惯、作息时间等存在多样性, 他们对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与本省户籍人口必然存在差别, 但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忽视了省外流入人口需求的特殊性, 对他们缺乏针对性、有效地公共文化服务。浙江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354.06万人, 占61.62%。城镇居民已经不存在网络覆盖和接受节目数量的问题, 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才是他们的迫切需要。

浙江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在频道设置和节目安排上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 片面强调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忽视传播对象的复杂性和层次性, 无法有效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 影响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对策

1.确立公共文化服务在广播电视中的主导地位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存在偏差, 究其原因, 是公共文化服务在广播电视中的地位不够突出, 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不够强导致的。为了保障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发展, 浙江广播电视必须确立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地位, 从公众的角度认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价值, 以公众现实需求为基础, 满足公民知情权, 维护公众利益。为此, 浙江广播电视必须转换机制, 将工作重心从经济效益和行政宣传转换到公共文化服务上来。浙江省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积极设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导小组和监管机构, 统一管理, 建立畅通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形成长效良性发展机制。同时, 设立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和考核指标, 强化内部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激发内部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并以公共性和服务性为标准考察和整合现有频道资源, 打破频道间的壁垒, 实现资源的有效流通和共享, 理顺关系, 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合力。

浙江各级广播电视机构还应明确自身定位, 从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主导性强的传播主体转变为公共性强的传播平台。这就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机构改变目前单向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式, 将自身定位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平台, 而不是传播主体, 维护公众的传播权, 充分发挥公众的传播主体地位, 调动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参与热情, 使公众充分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内容和资金等方面建设的话语权。浙江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管理、宏观决策以及具体的节目制作都要征求和听取公众意见, 并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价。

2. 将公益性和商业性节目有效剥离

浙江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实行频道专业化已经多年, 但频道特色不明显, 频道节目同质化, 专业频道不专业等现象一直困扰着频道专业化的良性发展, 频道间的恶性竞争也制约着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浙江省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在确立公共文化服务主导地位的基础上, 可以利用现有频道设置特点来整合频道节目, 使节目设置和频道定位一致, 尤其是要将公益性节目和商业性节目区别对待, 使两种形态的节目都真正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当前,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温州广播电视集团、绍兴广播电视总台、台州广播电视总台等都开设了公共频道, 这些公共频道的定位虽然不完全相同, 但都在向综合频道靠拢, 缺乏自身特色。公共频道顾名思义, 就是要关注公共领域, 维护公共权力, 体现公众性、公益性和公开性, 具有天然的公共文化服务优势。因此, 浙江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完全可以将已有的公共频道打造成一个以公共性为特征的频道, 完全以社会效益为目标, 不追求经济效益, 满足公众知情权, 成为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交流互动的平台。浙江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应该对现有不同频道的节目进行考察和分类, 将具有公益性特征的节目都集中于公共频道, 并剔除其原有的商业包装, 使其回归公益的本质。商业性节目按照其自身节目定位分属不同频道, 与频道定位保持一致, 不再打着公益的旗号追求商业利益, 满足公众文化娱乐的需要。

3. 满足个性化, 体现差异性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对象层次多, 文化需求差异明显, 因此, 有必要根据人口、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针对性地节目内容制作, 设计多个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内容, 满足公众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浙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虽然正在向现代经济结构迈进, 但城乡差别依然明显, 城市和农村受众的文化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浙江广播电视有必要将对农和对城公共文化服务分开建设。浙江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在设施建设方面基本解决了农村受众“听得到、看得到”的问题, 但服务内容非常薄弱, 难以满足农村受众“听得好, 看得好”的需求。虽然中央、省市级广播电视机构也有针对农村受众的节目, 但栏目少、时间短、播出时间边缘化、形式单一, 内容单调等问题十分突出, 而且又难以兼顾不同地域的受众差异。因此, 考虑浙江县市级广播电视机构比较发达的实际情况, 浙江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应该以县市级广播电视机构为供给主体。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既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又要积极改进现有机制, 调整组织管理方式, 尊重广播电视自身运作规律, 针对不同地域的发展实际, 逐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 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浙江各县市级广播电视机构应根据本地区农村受众的实际需求明确自身风格定位, 增强对本地区农村受众的吸引力, 培育受众的忠诚度。随着浙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以及省外农民工的不断涌入, 即使同一地区的农村受众, 层次也非常复杂, 因此, 广播电视节目要有层次性, 体现多样化, 根据本地区农村受众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习惯、作息时间等设置多层次、多形态、针对性强的节目, 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受众的文化需求, 尤其要设置针对本地域省外农民工文化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

浅谈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的创新策略 篇9

1 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社会网络化的日益普及, 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等正在发生着变化。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 连通网络, 就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 围绕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服务于各种不同社会信息需求的各种信息机构也应运而生, 同样呈现着急速发展的趋势。当今社会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情况充分说明, 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 图书馆人员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强化竞争意识。

更新观念, 树立创新意识, 并不是要求每个图书馆人员都刻意标新立异, 另搞一套, 而是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标准的更新和创新。通过更新观念, 使图书馆人员主动为社会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在广阔的信息服务中走出自己的新路子。信息化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为用户提供的信息内容只有具备了“快”、“新”、“精”、“细”的要求时, 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创新。因此, 图书馆必须深化信息服务内容, 充分挖掘馆藏实体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这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实质内容。传统和现代互为促进, 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求。

2 服务创新的理念

服务理念直接制约着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和服务标准, 因此图书馆服务创新应从理念创新开始。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理念, 主要体现在“以书为本”, 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围绕着书而展开, 从采集到编目, 从典藏到借阅, 工作重心在“藏”上。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主要是“以人为本”, 图书馆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人而展开, 它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以读者为本和以馆员为本, 二者缺一不可。“以人为本”应当贯穿图书馆服务的全过程, 其核心是“读者第一”, 其终极目的是读者的需要, 其实现的过程是尽最大可能地方便读者, 让其感到受尊重和被重视。

2.2 图书馆员角色的重新定位

多年来, 不少图书馆热心于为读者找书、藏书的传统模式资源管理, 藏书数量和现代化设备的多少往往作为考核图书馆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相对的工作量考核得不到体现, 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专业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不平衡等。信息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图书馆员, 需要他们成为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成为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 操作者, 成为捕捉信息资源方法的传授者。

2.3 增强“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观念

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的资源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用户概念也延伸为读者, 网络用户和社会大众等共同构成的“大读者”群体。如何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 馆员的知识结构, 提供服务的能力, 服务的意识都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做到以读者为中心, 一切为了读者。具体应是, 在服务方式上采取现实服务与虚拟服务相结合;提供信息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针对用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明确服务方向和目标, 彻底改变封闭被动的服务观念, 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主动和深层次的知识信息服务。

3 服务创新的策略

加强图书馆建设,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是图书馆的天职。面对激烈变化和竞争的市场环境, 图书馆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有所作为, 在实现信息公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就必须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 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积极探索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思路, 实现图书馆发展的新跨越。

3.1 拓宽服务领域

变馆藏资源为网上资源。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基本设施和服务于广大公众的社会文化机构, 积累了大量并且丰富的图书资料, 这些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是其他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勇于创新, 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让这些丰富的资料成为网上资源, 使之转换成新的知识产品, 为广大读者服务。加强资源交流, 资源共享。图书馆人要充分利用馆藏文献, 开展信息资源交流, 通过网络把开发出的信息产品介绍给广大读者, 使它得到有效的利用, 真正实现馆藏资源共享。

3.2 转变服务方式

随着图书馆馆藏文献载体的变化和现代应用技术在读者中的普及, 以及读者对图书馆需求的不断提高, 图书馆单一、被动、静态的服务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现实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转向新的服务方式中, 专业化的概念非常浅显, 因为是依文献类型来设置部门的, 各部门工作人员只熟悉自己部门的文献类型, 服务的专业化也仅停留在专业的单一文献类型上。读者要得到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信息资料, 需要跑几个部门, 如借阅书籍要跑流通库、阅览室, 查阅期刊要到期刊库, 浏览光盘要到电子阅览室等, 非常麻烦。而专业化服务方式就是打破部门界限, 设置若干以学科为核心的平行组织, 减少管理环节, 读者只需击点接触某专业窗口, 便能得到与其专业相关的书籍、期刊、报纸, 或网络、光盘等电子媒体资讯, 却省了读者在各个部门来回奔波的麻烦, 较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由此可见, 搞好专业化服务是转变服务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一种省时、简便、高效的服务方式。

3.3 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 对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 又要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 也就是要成为复合型的人才。新时期的图书馆员应是充满智慧与激情的, 自信自强的, 善于学习、善于交流的, 能够发光发热、温暖人心的一群人, 这是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 也是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的基本前提。不仅要求馆员具备相应的基本素养, 更应具备相应的责任意识。具体体现在扎实的业务能力、娴熟的现代技术水平、复合的知识结构。

4 结语

文化能够提升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一轮的竞争发展中, 各个地方都要本着以人为本、创优服务为原则, 把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使之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真正普惠于民, 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 为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束漫.城市发展中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现代情报, 2006, 18 (2) :46-48.

[2]刘剑.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创新初探[J].图书馆研究, 2007, 20 (1) :100-103.

[3]黄宗忠.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J].图书馆论坛, 2005, 19 (6) :94-96.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型城市策略研究 篇10

(一) 创新文化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作用。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在十七大报告中, 中央再次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这更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 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 大力倡导崇尚创新、敢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创新活动生长的根基和土壤, 建设创新型城市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引导。所以, 创新文化对繁荣创新活动至关重要, 它是滋养创新的土壤, 是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 是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是催生创新型企业的催化剂, 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建设一个能创新、能创业的城市创新文化来支撑和引导城市创新活动的开展, 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再造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

(二) 创新型人才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动力之源。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创新型人才成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造就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型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创造能力, 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富于独创性, 勇于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对人类文明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创新型人才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坚实, 科学知识丰富, 能快速实现知识的更新;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洞察力敏锐, 善于自我学习, 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治学方法严谨, 愿为真理献身, 有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 是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的战略性资源与决定性因素。

二、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使命

首先, 我国城市创新的主体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组成。它们在推动城市创新活动中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 企业需要原始文献资料、科技数据、报告、标准、专利等应用性较强的信息资源, 科研机构和高校则需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业图书等基础性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 应根据创新主体的不同需求, 通过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为其提供专业性的知识服务。

其次, 图书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图书馆还能够提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想环境, 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氛, 以及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空间,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 高校图书馆还能够通过信息素质教育, 引导大学生追求新事物的兴趣, 增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增强。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型城市对策

(一) 文献信息资源集散中心。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集散中心地位, 通过三个功能体现出来。一是文献信息收集功能, 这是最基本的, 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二是文献信息加工功能, 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运用相应的专业技能对已有文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三是文献信息传递功能, 这是提供信息服务的最主要形式。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

(二) 创新型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

创新需要掌握充分有效的信息, 因此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 人才的信息素质非常重要。信息素质是一种理解和一组能力, 可以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具有查找、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对学习者信息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习者的信息需要, 使其认识到准确、全面的信息是明智决策的基础;做到善于评价信息, 识别各种可能的信息源;掌握先进而成功的检索策略;学会各种信息源的存取和组织技术;把所需信息集成到现有的知识结构中;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善于使用信息。

(三) 学习型社会的营造。

高校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的资源中心, 体现着文化资源的共享性, 在为创新型城市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必须与社会互动, 与时俱进, 切实履行既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 又服务社会、大众的职能,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改善服务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 竭诚为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更为全面、周到、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创新型城市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 努力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工作。

(四) 区域图书馆联盟的中坚。

图书馆自身和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需要, 要求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通过联盟整合资源, 为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更有效的服务。这种联盟能够实现双赢, 高校图书馆可以从地方图书馆获得关于当地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地方图书馆也可以借助于高校图书馆丰富的知识资源弥补其不足。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地方性大学的图书馆, 身处学术殿堂, 甚至是当地最高学术殿堂, 应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区域图书馆联盟中起到中坚作用, 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 在促进创新型城市发展和进步中发挥作用。

(五)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要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通过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等途径, 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重视教风和学风建设, 鼓励执着追求、大胆探索的人和事, 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浮躁风气, 倡导热爱科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

摘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在于创新, 高校图书馆通过文献信息资源集散中心、创新型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学习型社会的营造、区域图书馆联盟的中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对策,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创新型城市

参考文献

[1]王春梅.文化的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石[J].科技创业月刊, 2008.10.

[2]刘契.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与定位[J].社会科学家, 2007.4.

上一篇:农村宅基地土地下一篇: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