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

2024-05-15

生命是什么(精选十篇)

生命是什么 篇1

小草的坚强是令人敬佩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描写的就是小草顽强的精神。那次,我在楼下小公园里的围栏外发现了一堆小草,我们都震惊不已,脆弱的小草竟然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成长,小草这顽强的生命让我佩服。

冬天的时候,经常会看见有人卖蜡梅,在泉州,蜡梅很少见。蜡梅给我们冰冷的冬天带来了一丝阳光。蜡梅在寒冷的冬天都能盛开,这令我们震惊,在人们眼里轻轻一掐就烂的花,竟然在四季里最寒冷的季节里绽放。

竹笋在春雨过后生长,后面几乎每天都会长几厘米,然后长成真正的竹子。我看过一个这样的事情:一位小朋友,自家院子里长了一颗小竹笋,因为院子加了几块石砖,所以竹笋不能长大,但之后小朋友再来看的时候,竹笋已经冲破石砖继续生长了。

什么是生命作文 篇2

也许,在每个人的眼中,生命是一粒五彩的种子,只要得到老师表扬,得到老师夸奖。自己就可以玩自己的生命,但是我觉得生命是五彩的是缤纷的,我们要强烈的保护爱护我们的生命。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治病救人的医生、护士,忠于职守的警察叔叔……

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让那些老百姓们受罪,这使他们的生命更加光彩夺目。

20xx年的春天,一场疾病突如其来,那些可亲可敬的医护人员被这场疾病给吞没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千百个病人的康复,谱写了一首首生命之歌。

邓练贤,叶欣,王晶,丁秀兰,李晓红,这些风光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一个个你意想不到而又感人的故事。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爱护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美丽如初。

同学们,请和我一起提倡:我们需要和平,这样,生命才不会离我们而去。

什么是生命 篇3

“生命无可替代,人生只有一回,死了就结束了一切”、“自然界充满和人类一样的生命,各式各样的生命彼此互相牵连,才能共存于地球”、“地球是我们唯一能够居住的星球”等观念及问题,是我们该积极面对,并应该把它们加入教育内容里的。

如果从小就彻底教育孩子们生命可贵、如何善待周遭生命,现在的孩子所面临的问题会减少很多。

我曾经参与日本厚生大臣(译注:掌管日本的健保、社会福利等中央机构的长官)主办的生命及伦理研讨会,担任其中的委员。在研讨会上,教科书的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之一。当时我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孩子“什么是生命”的教科书。

翻开一年级的语文课本,我们那个时代是“开了,开了,樱花开了”,或是“花、鸽子、豆子”等内容。如果是我编教科书,会在第一页画上翩翩飞舞的蝴蝶。 “蝴蝶飞飞,好快乐。”

翻开下一页,画面上是蝴蝶被蜘蛛网缠住了。

“蝴蝶死了,好可怜。”

我希望教科书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是孩子们会在大自然实际遭遇的景象。孩子们看过活生生的昆虫,也看过死去的虫子。为什么会死亡?因为被蜘蛛丝缠住,被蜘蛛吃掉了。为什么蜘蛛要吃蝴蝶?这类的问题自然会出现,渐渐地引入生命的可贵或是神秘等。若有这样的教科书该多好。

很可惜,这样的教科书并不存在。不过,各位要是有小孩儿或孙子。遇到周遭有人生病或去世,或是看到动物、植物的生死,可以试着把话题导向生命是什么、为什么活着等方向,这样的交谈,相信对孩子的将来会有很大的帮助。

感悟

生命是什么 篇4

1 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

书中一系列天才的思维和大胆的构想: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是可以诠释生命现象或本质,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而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发,突变论又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生物体的生命以负熵为生,而又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系统组织并伴随进化等。该书的这些基本内容是从现代物理学观点来研究探讨生物学规律与物理学、化学规律的关系,进而维系生命和基因的本质。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者第一推动力,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自身,又发展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积极因素。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这条主线,研究新现象,掌握新规律,并不懈地追求真知和真理。科学是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就是怀疑与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就是批判和纠错。

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道“上天落地下无穷,两处茫茫皆不见”的生离死别后阴阳两界相互隔离的情境,从中反应出世界无限性和生命有限性的矛盾发人深醒。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世界上任何具体的事物都存在并经历着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三大发展过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只生不灭、只长不消的具体事物或者现象。《谈生命》一文中,冰心先生曾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生命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生命是石缝中的顽草,不屈不挠的破土之声;生命是风雪里的寒梅,傲然挺立的姿态;生命是逆风而上的雄鹰,奋勇前行的展翅。《生命是什么》书中引人入胜地阐述,人作为理性动物,不仅负熵,更是精神。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敏锐地指出,肉体无法企及的绝对真理,只有精神脱离肉体才能成为可能。精神,无时无刻被我们所感受,但同时又与我们最为疏远,了解甚微,充满疑虑和诚惶诚恐。

2 医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本质属性

生命,从医学神经生物学角度分析,它是生物体所具备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具有稳定的质量和能量的新陈代谢功能。所有的生命体都在并且正在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消亡的三大过程,生命的种群则在经历代代的更替中,依靠自身所携带基因的确定性和随机性不断变异,不断进化,进而趋同演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生命运动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生物体具有活力,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因素。面对纷繁的生命运动,李政道先生曾提及,21世纪的物理学将会采用微观方法与宏观方式有机结合的研究,特别在针对复杂攻关性课题的研究方面,物质系统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已俨然成为当今物理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所在。在生命有机体的空间范围之内,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发生的任何事件,当前的物理学和化学在解释这些问题时明显只能望洋兴叹、无能为力,但这绝不能成为怀疑这些事件可以用物理学和化学知识来解释的理由和借口。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生米勒在实验室中完成一次足以震惊世界的试验,米勒使用的试验装置是一个完全密闭的气体环路。首先,他将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份甲烷、氨、氢气及水蒸汽按比例注入该装置,从而再现原始地球的大气环境;然后,用紫外线持续照射试验装置并且对混合气体进行放电系列操作,以此来模拟早期地球环境中强烈的宇宙辐射及电闪雷鸣等的自然现象;试验持续几天后,米勒在装置内的水溶液中检测到多种形式的氨基酸。米勒在试验中所用的原料是地球原始大气中最基本的无机成份,而氨基酸则是构成生命所必需的有机物质。生物体本身是复杂性最突出、最集中的物质系统,凭借宏观与微观相兼顾、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更利于对生物学革命的孕育和促成。当今“系统生物学”兴起,或许就是生命科学及医学发展的趋势所使然。

3 医学涉及的伦理学教育

“大医必大儒”,优秀的医生必然具备较为完备的神圣感、痛苦观、生死观,这三者贯穿在高尚的医疗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过程中[6]。从西方的医学先哲希波克拉底到东方的药圣孙思邈,从国际医疗战士白求恩先生到现代医学楷模林巧稚,始终秉承“大医必大儒”的主线,概莫能外。相对于绝大多数的医学生来说[6],从事医疗的日常工作一定是我们将来主要的职业生活和人生轨迹。神圣感、痛苦观、生死观为基础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自觉将一定社会道德的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化过程。医德修养就是把医生内在价值观、道德品质等以日常医疗活动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呈现给自己或患者,同时在这些过程中展现出医生为达到某一道德目标而主动作出的价值取向。神圣感、痛苦观、生死观为基础的医德修养是医生实行不论贫贱富贵实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首要前提,鞭策医生用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手段方法来调节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进而维护医疗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医德修养也是医疗事务中符合社会迫切需求并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7-8]。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理论和技术成果渗入到生命科学或医学的各个领域,其发展呈现出多学科、大开放的趋势。我国正处于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转型期,社会群体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都在发生着繁杂的改变。我国医患之间的纠纷事件,比如看病贵看病难、暴力伤医等常有发生,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包括医疗部门和患者群体的道德准则失范。其中医疗部门的道德准则失范不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影响着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医生的神圣感、痛苦观、生死观构建的职业道德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高度契合[7-8]。医疗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即所谓的医德和医风方面,医学生应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一些文、史、哲等人文关怀学科的书籍,在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而充实自己,优化自己的知识构架,富于医学的神圣感、痛苦观、生死观。注重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的使命感,将表现在外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自我认识和审视,甚至是慎独,将内在的认识转化为外在的自觉行为和日常习惯,铸造“大医精诚”又“止于至善”的职业操守和人生的最高追求[6-10]

4 医学的生命关怀教育

一个痛苦万分且患有不治之症的老年患者,是选择痛苦地活着还是选择安乐地逝去?身为医疗第一线的我们在拼命地挽救一个生命垂危但却已知其不会活太久的患者,临终前是否还要让患者再承受这样无休止的痛苦?死亡从来就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而黑暗、灰色的词语,让人痛彻心扉,让人惴惴不安。虽然中国人向来忌讳甚至拒绝谈论有死亡的任何话题,正如文章所说:“我们的民族本能地拒绝死亡,华夏大地虽然生产不出鸵鸟,但我们不幸秉承这种动物的自我安慰精神。”你可以拒绝一切,但不可以拒绝死亡,死亡是个必然的事实,世界无限性和生命有限性的矛盾发人深省。生死观属于意识的范畴,是人类对自身出生、生长、直至死亡的根本看法,是生命本质、价值和意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上任何具体事物或现象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三大过程,根本不存在只生不灭、只长不消的具体事物或现象。先驱马克思先生的“辩证法是死”以及恩格斯先生的“生就意味着死”的观点论述均体现事物或现象生与死的辩证统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样阐释着生命与死亡的关系和性质,生应该是伟大地生,死应该也是光荣地死,这既是生命前进的动力,又是不断产生新生命的源泉。生命包含着死亡,死亡又是新生的开始阶段,这就是不可违抗的生命规律和自然法则[9-10]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疾病谱与医学模式在改变,回归自然的思潮、医学人文关怀的观念在更新和提高。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是指相关人员给予生命即将终结的患者以社会生活、医疗和心理方面的护理,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服务的全方位关怀和照顾,对此也可以解释为对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护帮抚措施。临终关怀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对患者症状体征和疼痛方面的控制,让患者在家中或者营造像家一样的环境,舒适地、有尊严地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生命科学或医学研究的思维、观念、策略、方法等,必然受到多极世界的影响,这也将给学科不断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临终关怀不仅强调对临终患者提供的医疗照护,还注重对所有相关的人员提供死亡教育,告知人们生命的真谛:既然每个人都必须或迟或早地即将步入不同性质的临终期,那么我们就更要早早做好精神和肉体上的准备。对他人的爱护与关心,也是对自身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更是对生命的超越。既然人生来就注定要逝去,那就要把握好在这个世界的每一分钟,“预约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5 医学教育改革的展望

从21世纪蓬勃发展至今的生命科学及医学来看[1],当时的薛定谔所列理论有些模糊不清,主观臆断观点较多,甚至存在一些缪误,例如有关量子跃迁和突变的论述,归根结底是因为那时的物理学理论到生命科学及医学的推进过于牵强附会。物理学本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实质科学,尽管生命也是由物质组成,但生命这一复杂系统具备许多独特的不同于物质的本质属性。但毋庸置疑,正是薛定谔广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为原本发展比较缓慢的生命科学及医学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进而开辟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结合的新天地,医学的发展取得里程碑式的发展。书中我们应向薛定谔学习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开拓的精神。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唯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勤于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价值问题,宽广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术视野,需要更好地进行创新。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注定会成为生命科学及医学的新纪元[3-4]。现在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还没有出现重大的理论和物质突破,而发展比较成熟的物理学一定会对这一突破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仅这一点而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部20世纪的旷世之作,伟大科学经典时至今日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生命科学和医学专门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厚重责任与使命担当,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也是高等医学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德才兼备、全方位发展的优秀生命科学或医学人才,必须以扎实的学科知识,过硬的业务能力为基础,更需具备浓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在承担救死扶伤,守护健康完美的第一线,与患者进行和谐融洽沟通交流过程中,做到“共情”效应,“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等。这就需要医学院校通过综合应用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6-8],始终坚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其中,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程度上革新教育的方向,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生命科学,尤其是医学是一门饱含人文精神的学科。本文回顾了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有关生命的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论述,肯定其对生命科学,尤其是医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结合医学神经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知识,浅析生命科学对医学发展的一些认识。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生命科学,医学教育,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向义和.薛定谔对基因性质的物理学分析及其思想影响——评介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生命细胞的物理学见解》[J].物理学报,2012,11(31):741-746.

[2]Schrodinger E.What Is Life?——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Living Cell[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7.

[3]加兰.E.艾伦[美]著.田洺译.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72-81,240.

[4]尹淑媛,陈麟书.生物科学发展史[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263-265,270.

[5]J.D.沃森著.刘望夷等译.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46,147.

[6]鲁瑾,徐晓璐.浅谈在临床实习中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404-46.

[7]张伟,曹梅娟.护理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4,13(9):819-821.

[8]杜晓平.提升医科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12):35-36.

[9]柏宁,尹梅.医学视阈下对中西方死亡文化差异的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5A):21-23.

生命是什么周记 篇5

那天下午,狂风骤雨吹打这一座小村庄,暴雨一连下了一个下午,一个小孩躲在一个墙角里瑟瑟发抖,一个下午如同一个漆黑的夜晚,狂风不停地攻打着村庄,暴雨不停冲刷着弱小的房屋,这个小孩悄然地睡着了。

突然“轰隆”一个巨大的雷电轰炸到这小孩家里不远的空地,小孩被这雷电给惊醒了,雨也仿佛被这道雷电给叫停了。小孩听外面不在有下雨声,慢慢地向外面走去,当他走到外面时,他被惊呆了,周围一片废墟,小孩哭了,哭得是那样伤心,踉踉跄跄地向前走去,他不知道前方到底有什么,迷茫地走着,一不小心,他摔跤了,忍不住,他又一次的哭了,哭声响彻云霄。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朵花,它是那样鲜红,美丽,它的花瓣上还有着被大雨摧残过的痕迹,可这个痕迹让他现得更加美丽。

我懂了,生命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这朵花,无论生活给它多大的困难,它都会坚持活下去不放弃,生命就是意志,就是努力,就是拼搏,就是坚韧,我抬起头,往回走……

生命是什么周记2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哭声外,便再也没了别的。

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

有人说,生命是初生的幼稚,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中年的稳健,老年的睿智。有人说,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厉,爱人的柔情,朋友的关切,是一切感情的组合体。有人还说道;生命是夕阳衬落霞,青松立峭壁,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和白雪;是宝马快刀,金貂美酒;是孤月冷歌的漂泊。

我是女子,而自古女子的生命就好像特别轻贱,我不妨也说,女子的生命是四大美女中的背影,是含恨而死的民怨,这些都是红颜薄命。生命是什么、不同德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数当代,平凡的不平凡的,在这土地或过的,不管他们 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惊世伟业,也不管他们是多么碌碌无为,都已化作一抹烟硝,而现在拥有生命的人们,不管你如何看待生命,生命是短暂的,望君多加珍惜.........

生命是什么周记3

生命是什么?我常常想着这样一个问题。

美丽的霓虹灯给漆黑的.夜晚增添了一丝光彩。我站在窗边向远处眺望,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忽然,一只苍蝇飞了过来,围着我不停的嗡嗡叫,打扰了我美丽的好心情。我一时火冒三丈,拿起蝇拍拍了过去,一拍,没拍着,再一拍,还是没拍着。于是,我心生一计,趁它休息的时候拍住了它!我把它抓起来,正要拔掉它的翅膀时,突然感受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停的拍打着翅膀,发出更大的“嗡嗡”声。我愣住了,被它那渴求生存的欲望震撼了!等我回过神来时,手中的苍蝇也被我放了。

我们平时行走的人行横道,在大家眼里可能是非常普通的。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地砖缝中有些绿绿的东西?那就是青苔呀!它能在没有水,没有养分的地砖缝中生长,还有那么多青苔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下来,我真是佩服它!

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要对它负责,不能白白的糟蹋生命!

生命是什么周记4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么周记5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我带着疑惑和妈妈一起去寻找。我们找来几粒生瓜子,下楼,把那几粒瓜子埋进土里。就这样,我每天放学都要去观察一会儿,才回家。一天晚上,我洗漱完,懒洋洋地躺在床上,很快进入了梦乡。突然,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轰隆隆的雷声把我吵醒了。听到雷雨作恶的声音,先是愣了几秒,然后立马担心起来,心想,我的向日葵怎么办?第二天早晨,在上学的路上,我看见了一幅出人意料的画面:向日葵竟格外挺拔地站在那里。原来这就是生命,花儿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

上次,我给我的小金鱼换水,为了证明金鱼是否只能在水中游,所以我准备做一次实验。首先把金鱼倒在一个空盆子里,再把它捞出来,当看见金鱼在极力挣扎时,我感到有一股生命力在我手中跃动,多么强烈啊!金鱼好像在说:“快给我自由!”我赶紧把它放进水里,还它自由。

还有一次,我在家里闲着没事,摸着摸着就摸到了心跳,那有规律的跳动,令我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我有权利好好地使用它,也有权利去糟蹋它,但是,我要对我自己负责。

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我要让我活得五彩缤纷,让我活得更有力。

生命是什么周记6

在我幼小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生命的真谛是什么!母亲与我天地相隔的现实在我看来,面容慈祥的母亲也不过是出了趟远门,我时常倚着家里龟裂的门框傻傻等待。

生命,对于幼小的我而言,就是期待。其中既没有恐惧也没有感慨,既没有幻想也没有珍惜,除了期待,一切都是那么简单。露草上轻轻蠕动的青虫是生命,河塘里摇曳游走的蝌蚪是生命;狂风中楚楚的幼苗是生命;鸟巢里排列整齐的鸟蛋是生命……我会不时期待它们能够蜕变成飞蛾、长大成青蛙、茁壮成大树,更希望小鸟破壳而出,成为天地间舞动的精灵!

少年的我对生命充满了幻想,面对学校与家庭的双重约束,我时常将自己幻想成生翅的飞马,挣脱马鞍与辔头,在天地间自由奔驰!我时常将自己幻想成是觉醒了的海东青,飞离了猎人的肩膀,去追逐青天外的自由。那时候我更幻想自己是一条父亲所希望的蛟龙,在天上呼风唤雨,偶尔召唤出撼动天地的雷霆!

少年的我没有想到生命就像苹果,是可以随着岁月慢慢成熟的,成熟就会遭遇噬咬天真的蛀虫。这时候我的心上尽是千疮百孔地撞痕,我的希望也变得同社会一般实际。

在我布满血丝的眼里,生命是甘醇的美酒,不时冒出幸福的泡沫。生命是精美的洋房,里面住满了侍奉的仆人;生命是昂贵的跑车,在富贵的赛道上恣意超越;生命是娇滴滴的美女,在我的怀抱里不时地呢喃出一声声甜蜜地爱情。

置身于生命的进程中我没有发现,生命竟然是如此铺张地迅速啊?如今的我,两鬓已经浸染了我生命的颜色,生命在我眼角的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里,划出一段段失望地述说。昔日所有的幻梦,都在落日的光影下碎裂成平凡的故事。这时候我才深刻体会到生命是什么!原来,生命就是简单地活着。

一间茅舍,一碗稀粥,一名女子,一个孩子,一把锄头,一口棺材,一堆黄土—这就是我生命的全部。如果容许生命再奢侈一些,再给生者留下一点良好的口碑,那么我的生命才算是更加完整!(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杰瑞电脑:付春城 邮编:021500)

生命是什么周记7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后来,我从一只毛毛虫身上才明白,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坚持,才会的美好的明天。

星期六的早上,我写完作业下楼去玩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毛毛虫在我的脚前爬过,我感到非常好奇决定“处死”它。于是我一步一步地观察它,机会来了,我连忙拿来水桶装满水朝它泼水,毛毛虫被我泼得直逃走,我找来一根树枝一扔,不料,正好打中了这条毛毛虫,把它打个半死,我本以为毛毛虫会向我投降,谁知,毛毛虫竟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向前爬,毛毛虫这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不得不“手下留情”。我又想起我学过的《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心想:没想到,这毛毛虫这么小小的一条生命,竟然有如此的坚持。想到这里,我才决定把毛毛虫放走,让它重获自由。

今天,我通过毛毛虫这一条小小的生命,感悟了生命的意义。没错!只要我们珍惜生命,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更加健康、更加快乐。

【生命是什么周记】相关文章:

1.生命是什么作文

2.作文生命是什么

3.生命是什么小学作文

4.生命是什么美文精选

5.你的生命是什么作文

6.生命是什么为题的作文

7.我常想生命是什么作文

8.生命是什么作文3篇

什么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篇6

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两个部分:生命权是指公民维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生命和身体健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民法通则把这两项权利规定在同一条里。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公民的生命和健康受到非法侵害或者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有权实施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险,公民对于自己人身受到的侵害有权要求司法机关追究侵害者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我国刑法对于危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犯罪行为规定了具体的刑事处罚标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危害公民身体健康的行为也具体的规定了行政处罚标准。民法通则主要是通过民事手段,用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来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违法犯罪,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有的是因为发生交通事故、生产事故而侵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也有的是因为公民之间互相打架造成侵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对于这些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应给于治安行政处罚。但是,不论是不是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治安行政处罚,凡是给受害人造成损失的,都应当给于经济补偿。总之,任何公民在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的时候,都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予以保护。并用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比如向人民法院起诉等。

尊重生命是关键 篇7

生命存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惟一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没有了生命, 一切都无从谈起。而且过多的生产安全事故不仅会给员工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也会严重影响企业形象, 并使企业受到政府的制裁, 因此企业“一把手”应该也必须从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员工的生命安全, 积极采取各种安全管理措施来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 企业“一把手”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抓安全工作。

首先, 高度重视员工对安全的精神需要。美好幸福的生活历来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 人们对安全强烈的精神需要促使企业“一把手”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为员工配备安全生产防护用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理念及技术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其次, 积极制定合理人性化的安全管理制度, 树立企业科学统一的安全发展观。作为企业的主要决策人, “一把手”应在听取安全专家的建议及实际调研后, 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结合人的生物节律曲线 (每个人都存在周期为23天、28天和33天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制定合理而人性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此外, “一把手”还应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完善企业的安全发展观, 并在全体人员中广泛宣传, 从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最后, 进行适度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并关注员工的合理建议及培训心得。安全教育培训是尊重生命的重要体现。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意识缺乏的体现, 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不仅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思想隐患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而且是体现人文关怀最重要的途径。企业“一把手”应组织制定详细可行的培训计划, 并“从我做起”, 积极学习安全知识和技术, 给员工以积极的示范作用。此外, 还应确保安全教育培训的适度, 过多的培训, 可能反而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过少则会失去培训的意义。还应根据员工培训后的效果反馈, 以及员工对安全培训活动的合理建议和心得体会, 不断调整安全教育培训的方向和重点, 做到质和量的优化统一。

什么是语音?什么是字母? 篇8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 篇9

一.从标题上进行创新

俗话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标题是吸引阅卷老师, 获取高分的一个必要条件。标题是文章精华的高度浓缩, 是作者思想的全面综合, 是判卷老师研判分数的第一参照物。因此, 好文章需要有一个新颖的标题。如请以“选择”为话题作文, 很多同学起的题目就是“谈选择”、“我的选择”、“面对选择”等, 这样的题目没有新意, 阅卷老师一看便产生疲劳感。而像“名句书写情志, 人生重在选择”、“心灵的选择”等这样的标题, 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人的眼球。《今日说法》节目中有很多题目起得很好, 像“纠结的亲情”、“铁链锁住的女孩”、“哭泣的漓江”等, 我们平常都应该多关注, 生活处处是语文嘛!再如我们谈生命的价值, 题可以为“把握生命的脉搏”、“与生命同行”;谈社会的公德, 题可以为“归来吧, 良心”、“超越距离的心灵共振”;谈审美取向, 题可以为“美, 在于发现”、“美是一种透明的情怀”, 如此等等。总之, 题目是给人的第一印象, 是你必须推敲再推敲的重要领域。

二.从立意上进行创新

看到一篇作文材料后, 由于阅历有限, 同学们往往会落入俗套。这就造成了千篇一律, 没有新鲜感, 分数自然也很难上去。如果我们能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表现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鲜意味, 跳出大众的圈圈, 选一个独特的视角, 就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如写《龟兔赛跑》的启示, 很多同学就会从不能骄傲轻敌, 做事情要踏踏实实等角度写, 但换个角度, 兔子输了也许是有意的, 它认为乌龟和它不是一个档次, 生活中就有很多像乌龟那样自不量力的小人, 他们嫉妒心很强, 没有本事却和别人比这比那, 别人不屑和他一比, 他还以为自己获胜而洋洋自得。这就写出了新意。再如我们高一学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里面有一首古诗《箜篌引》, 只有四句:“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很多同学读了后都认为“公”不听取别人意见, 该死, 活该!可为什么没有人从“公”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方面考虑呢?立意是否新颖深刻, 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好的立意是高考作文闯入高分或满分区的关键。因此同学们必须立好意, 立新意。

三.从写作角度上进行创新

文章要有好的角度, 所谓好的角度是指准确、巧妙又新颖的角度。如高一《别了, 不列颠尼亚》一文, 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引来众多中外记者的报道, 各类新闻多如牛毛, 可唯独本文获得最高奖项,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作者没有像其他记者那样要么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 要么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 要么对这一时间进行政治分析, 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来写, 显得比较新颖, 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 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 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再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 让我们写大家肯定会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位置、建立时间、死了多少人、如何恐怖等, 而作者却避免了这样的俗套, 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 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 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因此, 角度的创新就是要在作文中尽量避免“人云亦云”,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联想, 寻求多种答案, 从中选择最佳角度的构思方法。选择一个好的角度作文, 你的文章定能脱颖而出。

四.从写作素材上进行创新

素材, 是作文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好的素材, 不但可以说明观点、表达中心, 更可以为你的作文添彩。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应注意诱导学生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创新作文的素材。可很多学生还在用那些千篇一律的老素材, 文章怎么可能脱颖而出呢?比如写坚强类的文章就举司马迁、张海迪, 写助人为乐类的文章就举雷锋、赖宁, 写忠心耿耿地为事业奋斗的文章就举焦裕禄、周恩来等, 这些素材对于老师来说, 从学生时代就在接触, 当了老师还是这些, 一点新意也没有, 你的作文必将被打入冷宫。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素材, 关键在于大家要做到平时留心, 才能学以致用。比如我们举“挫折能促使成就”的例子时可以不举司马迁, 也不举“不经历风雨, 怎样见彩虹”这样的老话, 可以举我们学过的课文《报任安书》里的内容“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这样一来, 既新颖, 又显示出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 让老师对你刮目相看。

五.从语言上进行创新

语言上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平时应该加强阅读、多积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因为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绘形、绘声、绘色, 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 使人如临其境。如写春天———“春天来了, 小树变绿了”, 远没有“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了明亮的眼睛, 树枝的手臂也顿时变软了, 枝丫间起伏着一层层绿茵茵的波浪”这些描写更形象、更有情趣;写黄昏———“夕阳西下, 夜幕降临”一句, 绝不如“老牛的长尾无意一甩, 一个未经构思的黄昏, 就随那乌鸦翅上的斜阳飘落下来”更富有韵味;写乐观———“上帝关上了你的一扇门, 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远不如“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 那你应当高兴, 而且感谢上苍:幸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 那你应当高兴:挺好, 幸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你的一颗牙痛起来, 那你就应当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的牙痛起来” (契诃夫) 更有深意。语言是文章的材料, 准确、得体、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 才能构建起漂亮的“高楼大厦”。

六.从文体上进行创新

高考作文如果按常规文体写起来很平淡, 不妨大胆尝试一下其它文体。小小说、杂文、抒情散文、寓言故事、日记、病历、童话、书信、广告、启事、会议记录等若能应用好, 定能使你的文章别具一格。当你觉得从平常的角度叙述太平淡, 不妨启用文言或诗的形式, 如09年湖北“最牛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就采用古体诗的形式, 表达了敬仰、向上的感情;当你觉得一般的陈述方式并不能达到强化当面交流的现场感时, 你完全可以考虑运用书信式, 如全国高考满分作文《来自天堂的一封信》, 借用书信, 体现真情。再如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芬香永存》选定特定的对象进行倾诉, 特别感人。总之, 文体创新方法多样, 不一而足。写作本来就是一种独创性的劳动, 当你觉得固守惯常思维、遵循陈规旧习是写作之大忌, 应该尽力寻找属于我的“这一个”的时候, 你就会驾着创新之马疾驰而出。围绕文章内容, 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文体, 你的文章就会以创新之光照亮读者的眼睛。

生命是不能设计的 篇10

现代教育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就像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只有工程师才会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纸,打造零件,生产型号统一的机器。

支配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因素,绝不仅仅是他掌握某种手段以及这种手段与他设定的目标之间的关系,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某些由来已久的普遍价值行动,从而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

一个人即使再伟大,也只能掌握另一个人的局部,因而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人进行设计——如果可以设计,那么立即就有一些可怕的问题出现:谁来设计?怎么设计?最可靠的办法莫过于遵照人类数千年积淀的普遍价值行动,虽然这些普遍价值并不总能保证我们“成功”,甚至不会明确告诉我们应当做什么。多数情况下,它只给我们提供一些否定性的标准——即只告诉我们不应当做什么一-比如,对公平、正义和自由这类恒久的价值,我们完全有可能说不清,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恒远追求。

上一篇:陶瓷美术教育下一篇:管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