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农业经济

2024-05-05

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精选十篇)

农业技术农业经济 篇1

现代农业是现代技术高度集约的科技产品。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农业的分散性、区域性、时空多变性、经验性、不稳定性以及可控程度低等行业弱势特征, 将农业融入到现代信息化的潮流中。现代农业是面向全球和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产业。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扩大规模, 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把农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 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现代农业是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是拓展中的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新型产业, 由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的一种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品, 是技术发展、市场竞争和社会进步的产物。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不仅着力于产品, 而且还有利于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维护和改善。

近年来, 中央连续出台了6个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均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创建现代农业,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 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

二、创建现代农业的实例

宁波宁海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全国瞩目, 果蔬园废弃的菜叶, 成为养殖场的绿色饲料;畜禽的粪便和打碎的秸秆混合, 制成绿色有机肥还田;动物的尿液通过集中发酵成沼气, 免费供应给周边农户烧火做饭;留下的沼液通过管道又流进果蔬园肥田, 或者进鱼田养鱼。宁海县10万亩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正在实施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 引起了农业部和许多省份农业专家的高度关注。

仙居在营造绿色基地中提高效益, 近3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年均增长13%, 仙居杨梅、三黄鸡、优质米、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 “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全国青联副主席屈冬玉在2009年10月25日携团前往金华考察现代农业, 婺城区伊康奶牛场、罗店镇花卉种植专业村后溪河村、金华锦林佛手有限公司以及金东区孝顺镇车客村、下范村等地。

2010年丽水舒桥村建立了1500亩的水果玉米基地。

三、创建现代农业的思路

首先, 建立农业循环经济。“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沼气池-猪舍-鱼塘;沼气池-牛舍-果园;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 (或鱼塘、果园、大田种植) 等。其次, 现代系统农业立体化工厂生产。工厂化现代农业的特点, 它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基本特征, 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循环生产, 实现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具有循环、立体、节能、节地、节水、节时、环保的特点。生产的产品安全、营养、健康。大大规避了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第三, 强化环保农业生产管理。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技术, 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 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完善的检测和定期预报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一条龙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农业种养行为, 在种植业方面, 主要针对化肥、农药的污染问题, 禁止使用剧毒农药, 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 降低化学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农药残留。第四,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动植物新优品种的选育、引进、繁育、筛选及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引进和深加工新产品开发;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和套种套养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种养加设备设施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应用等等,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内容的多样化。

四、发展农业经济的对策

1. 政府搭台, 多方参与, 以主导产业为基础, 合作社和龙

头企业为载体, 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 应用优良品种、成熟技术和先进设施, 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 做好示范园区产业带动工作, 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 扩大现代农业覆盖区域,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2. 牢牢把握市场产品优质化的方向, 把握市场经营市场

化的方向, 把握技术现代化的方向, 突破产业层次低, 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建立产销对接的流通机制。

3. 抓好典型示范园区建设, 加强舆论宣传, 让广大农民真正意识到现代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4. 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现代农业

经济是集资源环境、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部门、单项技术是难以实施的, 需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的管理机制。通过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多元化的运行机制, 作为提高现代农业持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吴华.浅谈现代农业[J].农村新技术, 2007, (06) .

农业技术农业经济 篇2

摘要: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是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这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体现。只有技术人员懂技术,推广技术,农业生产者使用技术,才能提高农业的单位产量和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最大化的挖掘潜在的劳动力,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增大农业技术推广技术的投资力度,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应科学认识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

农业技术农业经济 篇3

摘 要:本文简述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二者的优缺点及各个地区对有机农业技术或无机农业技术如何选择给出建议,然后从有机农业技术应占主导地位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的过渡两个方面,指出了二者相结合的关键节点,希望对我国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的发展的促进有所帮助。

关键词:有机农业技术;无机农业技术;农业协调发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目前大力发展对新农村的建设,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传统有机农业和现代无机农业间的结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绿色农业被广泛需求的背景下,对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结合性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 目前,一些国家的新兴技术,在我国已经引起很大的反响。其中生物技术方面,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的发展,对于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从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过渡到二者共同发展,仍然应是我国农业技术改革前进的方向。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实现的,只有把多种科学技术成果综合运用,才能使其效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相关概念介绍

1.有机农业技术。有机农业技术是指以生物科学为根本,凭借农业内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环境间产生的能源及物质的循环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对农作物品种进行选育改良,同时施加有机肥;采取农、林、牧相结合的方式和生物防治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培育要因地制宜,合理轮作。有机农业技术体系对保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故其又被称为生态农业。

2.无机农业技术。无机农业技术是指凭借工业生产所提供的各种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通过投入大量的化石能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无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利用各种生长激素和营养素、除草剂、农用药剂、工业施肥、化学肥料、农业机械等来进行农业生产。因为无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大量的化石能源,故其又被称为高能农业或石油农业。

三、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各自的优缺点

1.有机农业技术的优缺点

(1)有机农业技术的优点。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节约我们逐步减少的化石能源,提高农业的投资收益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2) 有机农业技术的缺点。由于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所以在将有机农业向社会推广和在专业方面发展上,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资金供应不足、化石能源比较短缺、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但对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农村在农耕方面劳动力比较充足,合理轮作方面的限制比较小,农林牧结合性较好的区域来说,很有优势。

2.无机农业技术的优缺点

(1)无机农业技术的优点。无机农业技术可以迅速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面向社会,并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无机农业技术的缺点。无机农业技术需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所需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会使土壤肥力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衰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大,可能会造成生态失衡。所以,无机农业技术在化石能源较为充足、工业生产水平较高、资金支持较高的区域,可以取得优势地位。

四、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关键节点

1.有机农业技术占主导地位。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比较弱、底子薄,农村地区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大多数农民的知识文化程度很低,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认识程度还不够。短时间内,我国农村地区的首要任务仍然是解决广大农村百姓的温饱以及农作物的增产增收问题。此外,我国地形条件多样复杂,气候不稳定,在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迅速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促进二者并重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以有机农业技术发展为主,以无机农业技术发展为辅的结合方式,契合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才能使农民最大程度上在农业发展中受益。不过,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政府应大力鼓励二者结合并重视农业技术的发展,从而加快推进当地农业发展目标,使得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2.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共同发展。有机农业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我国农业必将会过渡到二者并重发展的阶段,两种农业技术共同发展。

农产品产量高低是受到投入农业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制约的,如果全部实行有机农业技术,没有外界物质能量的投入,仅仅依靠农业内部循环来生产,难度非常大,而且产量会越来越少,这样就违背了我们实行有机农业技术的初衷。尤其是现在农产品大多是以商品形式售出,售出的农产品包含的物质能量不会返还到农业循环中,可用的物质能量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需要以无机农业技术来弥补所缺的能量,我们必须要把无机农业技术放到与有机农业技术同等的位置上。

3.政府足够的支持。无论是有机农业技术发展为主还是有机无机技术并重,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无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要制定政策,在人才培养、技术改良推广、改善税收等方面,加以重视,并将其纳入到国家长期发展规划中,使无机农业技术发展无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工业也要支持其发展,为农业技术发展提供污染较少的能源,降低其成本及环境污染,广大农民才会考虑使用该种农业技术,加速农业技术在社会上的推广,让更多地区能够接受使用。

五、结语

我国被叫做农业大国,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农业发展并不先进,可以说是落后的,发展底蕴非常脆弱,各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在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结合并重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也一定是不同的。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短期内可能就会实现目标,但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或者不适合农耕的地区,想要实现该目标可谓十分困难。所以,我们要向尽快实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结合发展,就要为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有利条件,包括资金支持、能源支持、人力支持、技术支持等方面,才能尽早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使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齐头并进,促进我国农业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艳波,张凤珍,徐海艳. 论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对我国农业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14.01 .

[2]黄慧英. 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6 .

农业技术农业经济 篇4

“环境友好”理念于1992年里约峰会提出,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内容得以丰富与发展,且逐步向农业技术创新范畴逐步延伸,且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得到大量学者、专家的肯定。如Jaffe与Palmer利用实证分析得出,环境友好技术的扩散对“减排控污”极为有利,进而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极为有利。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来将,因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不仅能够对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失灵问题进行有效克服,如体制障碍等,还能对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变量产生的大量新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达到农业经济高速增长的目的。

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

市场需求拉动与技术推动为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需将环境规制的驱动因素添加进入,在“突破”“融合”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下,利用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业生产要素边际效率进一步提升,以此对农产业质量、产量有效改善、优化,进而对形成新兴产业起到带动作用,并达到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的目的,最终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反之,农业经济增长将产生新的市场需求,在新需求引导下将对大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由此可见,互相制约、促进作用贯穿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其中,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正向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反之,农业经济增长能够将经济、物质基础提供给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且达到技术水平提升的目的。如图1所示。

2变量、数据与方法

2.1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通常来说,在技术创新水平衡量中,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等为其重要指标。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特殊性、数据可获性进行分析,如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与推广度可由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进行衡量;农业经济增长可通过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进行衡量。其中作为一个过渡指标,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程度能够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关系之间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以国内外相关经验数据为分析依据,本文的环境友好农业创新技术以4项技术进行分析,如农用清洁再生能源技术、节能高效农业机械技术等,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能够对4项技术权重进行确定,且进行综合值的准确计算,以此作为其指标。

2.2研究方法

由上得出,笔者以VAR模型(美国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提出)分析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该关系具有长期动态性。第一,通过平稳性检验方式对原始数据变量单整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当变量为单整时,可对其协整关系进行更深层次低检验,并进行协整方程的建立。第二,VAR模型前提下,为确保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经济增长间具有因果关系及长期均衡关系,需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等进行探讨,以此得出以上二者的发展过程。

3实证分析

3.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在伪回归现象防范环节,需先实施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以此对时间序列平稳性进行判断。如Eviews6.0软件,能够对Ln GAP、Ln TE等单位根进行ADF检验,以此对所有时间序列与同阶单整条件是否相符进行准确判断,为协整检验等提供可靠依据。表1为ADF检验结果,由此得出,Ln GAP、Ln TE、Ln PA的原始序列与其一级差分形式的ADF检验统计量都在显著性水平三个临界值以上,如1%、5%、10%,由此原假设不得拒绝,都有单位根存在,属于非平稳序列。二级差分后,与显著性水平三个临界值相比,则原始序列二阶差分形式的ADF检验值则小于该值。由此可见,二阶单整序列为其三组时间序列,其关系具有长期稳定性,以此对协整检验提供可靠保障。

3.2 Johansen协整检验

协整分析主要功能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程度和农业经济增长间长期均衡关系是否存在的充分研究。通过Johansen检验法可对协整检验3个变量,如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等。由此得出,Johansen检验结果可通过最大特征根痕迹统计量进行评判,原假设在95%置信水平上可拒绝,但Ln GAP、Ln TE、Ln PA变量内协整关系不超过2个,此时可认为其存有长期均衡关系。其协整方程如下:

3.3建立VAR模型

先验性假设在VAR模型对时间序列变量无须进行,也就是对若干变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把系统内变量看作变量滞后项函数构筑回归模型。在VAR模型内,各个变量应与平稳性符合,且对能够反映变量之间影响关系的滞后阶数(最大可能性)进行判定,进而确保具有显著的模型估计结果。二阶单整时间序列为Ln GAP、Ln TE、Ln PA,可进行VAR模型的建立且符合其平稳性需求。

4结语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性农业技术创新之间关系是紧密长期存在的,由于短期内的技术创新对拉动农业经济增长起不到明显的作用,导致了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局限了当前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也影响了农业GDP增长。但我们从长远发展来看,农业GDP增长依然呈边际递减,说明对农业科技的单方面投入,并达不到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目的。为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必须重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且在今后农业发展中,政府要着眼长远利益去看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合理配置资源,促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步进行,并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及环境保护工作。

摘要:创新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起到促进作用,是“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及农业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但伴随环境问题的逐步凸显,如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污染严重等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路上的障碍。新发展形势下,为谋求发展,必须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创新农业技术思考范围内。由此可见,在农业技术创新中低投入、绿色、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将成为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李全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北京农业,2015(15).

[2]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

[3]赵树宽,余海晴,姜红.技术标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9).

[4]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5]张丽丽.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农业技术农业经济 篇5

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上的口益完备、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十五”期间,我国启动了“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诞生出一批样板与典型,在不少示范区取得了很大成功。

然而,由于配套机制不完善和技术模式上的不成熟性,中国生态农业在国家整体层次上远未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效果。同时,在面对资源环境挑战等方面,中国生态农业与国际替代农业既具有共同特征,又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本质特征、追求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有质的不同。

因此,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展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对深化中国生态农业科学研究和保障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观念、技术和管理等层面。在观念上,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在具体贯彻生态农业政策时,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仍然注重突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得不到真正保障,做法上实际与常规农业并没有实质性差别。

在技术上,生物性农药、生物性肥料、可控释肥料、可降解农膜等新型替代材料整体仍处于试验阶段;生物防治、水肥联合调控技术、节肥技术、环境自净技术等新技术,还缺乏大规模示范推广,实践中小范围样板示范与治理,大范围

却在继续损害环境的现象还时而可见。在管理层面上出现的问题较多,相关法规和政策不完善,技术规范和生产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管理中形式主义、名不符实等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国己经加入了wTo,农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农业正在探索一条节本增效和资源环境安全的双赢道路。因此,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不仅是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探索、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是改善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等的迫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现实需求。

理论体系创新 C概念剖析 至今,中国生态农业的科学边界尚不十分明确,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沟通问题,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相关概念在各阶层的理解还不很统一。国外出现的各种替代农业类型,尽管在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是针对石油农业导致的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因此,国外生态农业的重点集中在资源低消耗、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上,产量高低并不是第一目标。中国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原理,以生态、经济、社会等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起来的多组分、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体系。与国外提出的生态农业相比,中国生态农业不排除人类的能动作用,不排除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品的应用,注意因地制宜和全面发展,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系统的可持久性,注重中国农业的传统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篇6

有机农业知多少……

1、什么是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是指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和派生物。在这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轮耕和休耕制度让土壤休养生息;采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烘肥;种植豆科作物为土壤提供绿肥;以保持土壤的生产力和耕性,并运用生物防治技术治理病虫害。农场中除了种植植物外,还要饲养畜禽以保证生产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食物链的完整。由于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就不会污染水源,也不会造成农药富集在动物体内,既保护了动物,又保持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有机食品是指原料是通过有机生产体系生产的,经过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并具有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和加工产品。

2、有机农产品有什么好处?

有机农产品对农民、消费者和环境都有好处。在有机农业的耕作方式下,农民不再使用化学肥料,不再受农药的危害。

从生产资料的投入角度,农民可以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方式制造绿肥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替代化学氮肥;电可以用秸秆和畜禽废弃物发酵堆肥,将有机肥料施回土壤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购买化学肥料的资金投入。

消费者:

作为消费者,选购不含农药残留的有机食品,有更安全的保障;选购有机食品,在行动上支持环境更友好的有机农业和支持进行有机耕种的农民,身体力行地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使农民远离有毒的化学农药。

环境:

有机农业的耕作方式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土壤的肥力,保护水源,增强生物多样性,促进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有机产品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生产基地在最近两年(一年生作物)或三年(多年生作物)内未使用过CB/T19630—2005《有机产品》和《OFDC有机认证标准》中的禁用物质;

(2)种子使用前没有经过任何禁用物质处理,禁止使用任何转基在的种子和种苗;

(3)生产基地应建立长期的土壤培肥、植物保护、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划;

(4)生产基地无明显水土流失、风蚀及其他环境问题;

(5)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必须避免污染;

(6)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两三年时间,新开荒地及撂荒多年的土地也需经至少12个月的转换期才可能获得有机认证;

(7)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

4、你知道有机农业的起源吗?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一部分关注农业环境生态的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现代农业对农业生产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影响。他们发现过量的使用化学肥料破坏土壤结构,截断了自然生态中的物质循环;农药的使用污染了水源,而由于其不易降解性,在生物圈不同物种富集积累,直接的受害者有以谷物为食的鸟类、采花蜜的蜜蜂等,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环;以追求产量最大化的单一机械化耕种方式,更进一步破坏生物多样性。这些科学家发出声音,认为农业不仅仅是一个为人类产出食物的生产系统,它与土壤、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水、空气,还有依赖于农田的周边生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基于这个理念,提出了“有机”这个词,希望从一个有机整体的角度重新认识作为食物生产系统的农业生态环境。

一场有机农业运动由此在不同的地方发起。随着有机农业运动的不断推广,有机农业的认证制度也相继建立,以促进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贴着有机认证标签的食品琳琅满目地出现在货架上和商场中。

5、中国的有机农业发展状况如何?

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室加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成为中国有机农业运动先驱。

1990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室参与中国境内的第一次有机认证检查。

1995年,本着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宗旨,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室为基础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该中心专门从事有机食品的认证开发和推广工作,从此,我国有机食品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并命名了一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获得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国际认可,成为中国第一家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食品标签知多少……

这在个认证标志由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颁发。2003年,OFDC获得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质量认可的“有机认证”标志,得到国际和国内的承认。

经OFDC认证的有机食品标注有“中国有机产品”字样。在有机产品转换期生产或使用有机产品转换期产品为原料生产的有机产品标志注有“中国有机转换产品”字样。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管理机关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是指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化学农药、化肥、兽药、渔药、饲料添加剂等,在上市检测时没超标,无农药残留。

中国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隶属农业部,受农业部委托,提供有机产品认证和培训服务,推动有机产品产业发展,进行有机农业科学研究。认证标准与国际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一样,但没获得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认可。

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志由隶属于农业部(MoA)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

为现代农业支付多少……

大自然为现代化学农业付出题:污染的河水,流失的土壤和物种的灭绝……

一名英国学者在2000年期间对英国1996年度的现代农业生产进行了其自然资源成本的估算。这些外部

资源成本,农业生产者没有将其列入农业生产成本中,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没有为这成本付出分毫。这位英国学者用我们熟知的金钱数字方式估算了现代农业造成的与环境相关的额外费用。

尽管这部分用用是政府的财政输出,是纳税人的钱,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确实是付了钱。但是,我们付了钱就可以了吗?我们付的钱可以净化水源,似是却救不活灭绝的利群。

选择支持有机农业,一方面保护自然免其付出不可逆转的代价;另一方面,购买有机食品的费用可以完全负担。

有机农业在中国……

目前中国从事有机农业推广的组织与机构有如下几个: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

◎南京春江有机农业基地

◎山东省肥城市是较早尝试发展有机产业的地方之一。1994年,肥城市济河堂村就开始种植有机蔬菜,开创了我同有机蔬菜生产的先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肥城有机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家环保总局已命名的43个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中,肥城就有3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促进处”授予山东省肥城市有机农产品基地标志。

◎北京奥绿特有机食品连锁店2007年进社区,2007年底开1500家店铺。有机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奥绿特一头与各地区农民合作种植生产放心、安全的绿色食品;另一头通过直接入社区,从而缩短流通环节,使其有机食品价格相对便宜,易于向市民推广。

我可以买什么……

超市里的有机食品不多。这种有机奶,在超市中跟普通奶一样,并没有很明显的有机食品标志。

浅议创新农业制度发展农业经济 篇7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广大农村, 农具和生产技术基本上沿用传统方式。传统农业不仅因自身生产率和经济收益的低下而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大量的资本积累、广阔的商品市场、充足的原材料和大量的劳动力, 更不能在整个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甚至成为现代化的包袱和障碍, 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应当以现代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生产方式, 以现代生产要素代替传统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改善自然条件;以文化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商品性生产取代自给自足性生产;以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一家一户的小生产, 只有实现了这种改造, 才能使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 才能使农业因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大幅度的提高而成为工业化的强大支柱, 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现代农业经济。制度与技术是推进现代农业进步两种最重要的力量。

现代农业制度建设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制度建设。包括农业科技的创新机制建设、重大技术成果推广普及制度建设、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等等。

第二是农业投入制度建设。包括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国家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补助办法、国家对良种等现代投入品的补贴制度、国家调动税费资金投入农业的激励机制等。

第三是农业的经济制度建设。比如土地制度等, 这个方面制度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农业的现代微观经济基础。

第四是农民培训制度建设。现代农业就是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经营者, 从国家层面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经营者,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战略性任务。

第五是流通制度建设。包括批发市场、绿色通道、连锁配送、期货市场等。

第六是农业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包括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警机制, 改进重大动物疫情和植物病害防范机制, 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 健全粮食棉花的储备制度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 制定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办法等, 目标是建立起一个有效防范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现代农业风险保障体制。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基本上就可以奠定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制度基础。但是发展农业经济, 要通过不断创新, 完善制度建设。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贯彻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精神, 推进“四化同步”必须加快农牧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 在坚持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着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健全扶持鼓励制度,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一是推动土地有序流转、规模经营。要继续在确保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行政、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承包权益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要大胆探索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办法, 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保护双方合法利益。

二是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积极发展, 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 加大力度, 加快步伐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 推进土地、农资、农机等各生产要素的合作经营。积极创造条件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竞争力强、有较大影响力的合作社联合组织和专业大户。

三是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牧业化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 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 面向市场, 突出特色, 形成规模, 提高农牧业的竞争能力和比较效益。推动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合作社共进共赢。四是加快现代化农牧业示范区建设步伐, 抓紧制定现代农牧业示范区规划, 突出建设重点, 强化设施农牧业建设, 提升设施农牧业的规模和效益, 提高农牧业物资装备水平。

农业产业体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 篇8

1 农业产业体系概念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1.1 农业产业体系概念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在农产品的整个生产到销售过程中, 由关联效应较强的各种涉农主体, 通过必要的利益联接机制使生产、经营、科技、教育、服务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衔接, 以此让农业产业成为产前直到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2]。农业产业体系主要以农产品为基础, 市场化农业与其相关产业为满足特定市场需求所构成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组织形式, 为1个多部门复合体, 其中涵盖了农产品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加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农业产业体系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 农业产业体系的变动和农业经济在总量上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产出的总量这2者之间相互作用或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就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在发生变动时, 会出现要素转移效应, 即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3]。因种植业在我国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农业三产业中种植业因农业产业体系的调整而降低了所占有的比重, 而畜牧业在农业三产业中的比重逐渐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

2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的宏观调控力度, 确定了“以市场发展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进一步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最终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从2013年农业产业发展数据中可以看出 (见表1) , 2013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6995.3亿元, 同比增长8%。农业科技方面也取得明显进步, 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2%, 与去年相比增长了0.7%。虽然我国目前农业产业正逐渐趋于合理化, 但仍然需要深入研究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数据来源:博思数据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畜牧业市场监测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3 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问题

3.1 农业产业观念滞后束缚农业发展思路

近年来, 各地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因各地要素禀赋不同, 在农业发展上思路和模式都有所不同, 这也决定着农业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在东部地区, 随着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 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已基本形成了农业产业化, 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中西部地区, 由于受到发地农业产生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在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问题上认识还不够, 难以达到现代农业的多方面的要求[4]。

3.2 农业用地减幅增大, 土地经营利用率低

各地政府因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水平低, 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农用土地生产能力。主要体现在:未充分利用土地;土地生产率偏低;垦殖指数偏高;减少了耕地程度。由于森林资源重采轻造, 在管护上疏忽, 而导致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 坡地侵损及土地砂石化严重, 从而使各地政府特色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3 特色农业产量、品质及产品附加值低

因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淡薄, 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落后,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和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各地政府农业仍存在小农业生产和靠天吃饭的现象, 导致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及品牌化程度较低, 因企业各牌产品产量低、品牌效益差, 难以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 并且产品附加值低, 在市场上难以找准定位, 再加上市场份额较小, 导致人均农户增收缓慢且幅度小, 从而短期内难以实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目标。

3.4 农业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农业产业化不同, 其主要体现在不再受单一农业产业链的限制, 并且不再受农业单一产品和单一功能的限制, 而是以专业化生产经营为基础, 将诸多产业链条通过不同组织形式连接起来实现相互支持, 并整合了各产业链条上经济主体之间产业价值链与非产业价值链的联系、双边与多边联系及正式与非正式联系, 以此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产业网络体系[5]。

4 优化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策略

4.1 进一步释放、拓展农业产业体系蕴含能量

目前, 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差距, 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与调整仍然有较大空间。对此, 笔者认为应着眼于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目标, 进一步优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 并充分利用各地的气候条件,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 合理规划适合地区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布局, 通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特色农业产业, 进一步释放、拓展农业产业体系蕴含能量, 既符合现代社会、经济高级化发展规律, 也为实现党中央要求的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4.2 注重产品、市场开发, 提高市场竞争力

围绕市场研发产品。为促进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在政府的引导下, 应积极组织种植户、企业家到特色农业发达地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通过充分利用人才、技术及资金资源, 使当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 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7]。依托产业培育市场。在传统生产的基础上, 现代特色农业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地理条件、环境等优势, 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按照优质、高效、环保等要求以满足市场需求。

4.3 完善“六大”产业体系, 完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

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体系中, 应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新型农技服务体系, 要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 以农业企业、各类农民中介组织、农业科研院所及农业专业性服务为补充;构建动植物防疫、森林草原防火、植物保护体系和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对动植物的保护能力;加强农产品认证、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生产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管、检测体系建设,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日趋完善。

5 我国农业产业体系未来发展趋势

在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中应将建立农业与农村社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目标, 以实现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为核心。而农业发展的市场化要依据市场的需要的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进行调整。对农业发展中将农、林、牧、渔所占的比重进行合理调整, 可以使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农产品总量短缺及优质产品不足的现状得到改善。市场化还应实现产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变分散经营相对低的经济效益, 进而增强对市场的预见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曹利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9) :25.

[2]刘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抉择——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 2011 (01) :79-82.

[3]王力.农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 2013.

[4]李鹏, 张俊飚.生产资源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26-32.

[5]徐文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2.

[6]靳光华, 孙文生.论农业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1 (01) :55-57.

农业技术农业经济 篇9

关键词:农业地域,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农业在历年的高考题中, 都占有较大的比重。2013年的高考, 山东卷和全国大纲卷都涉及到了以西北地区的农业为主题材料的综合题, 而高考中考查西北地区的农业, 重点考查的是绿洲农业与灌溉农业, 下面我们将作重点分析。

一、理清概念, 弄明白什么是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又称绿洲灌溉农业和沃洲农业, 指干旱荒漠地区, 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地表水、泉水或者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农业, 它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 冲积扇平原、洪积扇平原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以及高山冰雪融水汇聚的山麓地带, 一般呈带状、点状分布。

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降水较少, 平时的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 在我国, 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

二、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在西北地区发展的共同自然区位优势

自然条件:1.气候:以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太阳辐射强,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2.地形:地形平坦。3.水源:有灌溉水源。4.土壤:土壤肥沃。

三、绿洲农业与灌溉农业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灌溉水源和农产品

(一) 绿洲农业分布地区 (河西走廊、高山山麓绿洲)

1.河西走廊: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 西北重要的粮、棉、瓜果之乡。

2.新疆的山麓绿洲农业:冰雪融水灌溉和河水灌溉, 修建灌渠、坎儿井等, 主要著名农产品: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棉。

(二) 灌溉农业分布地区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引黄河水灌溉, 盛产水稻、小麦、瓜果、甜菜。

四、目前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以及解决措施

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最大限制性因素: (自然条件) 水源不足

解决措施: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节水农业, 种植耐旱作物, 改变种植方式,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五、西北农业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 特色农业大规模种植是否合理及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问题

要分析这类问题, 就要结合本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统一分析。若不合理, 理由是:过度种植, 会过度消耗水资源, 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 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 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若合理, 理由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二) 西北地区特色农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社会区位因素

主要是国家政策支持;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消费市场区域的拓展。

(三) 西北地区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西北地区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灌溉区土壤盐渍化加剧; (2) 灌溉用水效率低; (3) 发展农业灌溉缺乏全面规划。

解决措施:1.治理西北地区灌溉区盐渍化的有效措施是: (1) 进行水利工程改良, 修建完善的灌溉系统, 如修建水库、灌水渠道、排水网络等; (2) 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碱的植物, 如胡杨等; (3) 农业改良措施, 如增加土壤有机质、淤泥防盐等; (4) 化学改良措施, 如加石膏、磷酸、矿渣等改良剂。

2.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的根本措施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并辅助以相应的农业节水措施如:喷灌、滴灌、微喷灌和微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杜绝大水漫灌。

3.发展农业灌溉应根据西北地区的现状, 结合水土资源、农业发展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严格按照国家分配指标用水, 推广节水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节约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以确保西北地区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六、高考真题实例

例1. (2013年山东文综卷)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 因黄河贯穿, 湖泊众多, 加之贺兰山的“守护”, 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 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6 (略) 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 图7 (略) 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 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2) 近年来, 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 首先要让学生区分出贺兰山至黄河一段可分为哪些农业地域, 主要包括为山区、山麓、平原及河湖地区;再根据农业的合理布局原则:因地制宜,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合理安排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

答案: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2) 本小题主要考察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并进一步提取信息, 分析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具有其特殊的因素:首先要分析自然因素 (气候、土壤、地形、水源) , 再次分析社会经济条件要考虑: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工农业基础等。

答案: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自然条件优越)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枸杞种植基础好;枸杞品质好, 市场竞争力强;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大的需要。

例2. (2013年全国大纲卷)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轮台盛产小白杏。原来, 杏肉食用, 杏核弃之。某年, 浙江义乌某瓜子经反复试验, 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 其杏仁口味上佳。此后, 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 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由此, 小白杏成为轮台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

【解析】“评价”类地理综合题, 一般要评价有利与不利因素, 题目中要求分析自然条件主要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四个大方面, 结合轮台种植瓜果的具体情况分析有利与不利。

答案:有利:气候干旱, 光照充足, 温差大, 有利于瓜果糖份积累;地处山麓洪 (冲) 积扇上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可供灌溉。不利:水源不足。

通过以上总结, 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掌握西北的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 以后做题再遇到西北农业方面的知识点时, 脑子中就可以形成规律和知识惯性, 就能很好地解决考试题目。

参考文献

[1]魏云杰, 许模.新疆土壤盐渍化成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地球与环境, 2005.23.

农业技术农业经济 篇10

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有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 而农业贷款是农业资金的重要部分, 因此有必要对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 如果研究的结果是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高, 我国就可以继续扩大对农业贷款的投入, 如果研究的结果是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甚至为负, 那么我国就需要重新配置资源, 转而增加其它方面的投入。

信贷政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 (何广文, 2002) 。长期以来, 关于农业贷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较多。大部分学者认为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正效应, 我国应加大农业信贷的投入 (姚耀军, 2004;牛兴元, 2004;姚耀军, 2004;林强, 2008;房敏, 2009;赵书海, 2011) 。周小斌和李秉龙 (2003) 认为中国的农业信贷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国家应加大农业信贷的投入。武翠芳 (2006) 用双对数面板数据模型, 用农业信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固定资产四者作为解释变量, 用一般方法、固定效果模型、随机效果模型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 认为增加农业信贷投入, 可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有的学者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农业信贷是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Granger原因 (高燕, 2008;刘杰, 2011) 。

部分学者认为农业信贷对农民收入的提高无正向作用 (周定娥, 2011;朱喜, 2006;温涛, 2005;梁传栋, 2009) 。裴辉儒 (2010) 认为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较低, 而且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区域差异。高云峰 (2012) 用面板数据的结果表明农业信贷投入可以促进农业产出增长, 但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贡献较小, 同时农业信贷投入的经济效应存在省际差异。

本文按照设定模型、检验模型和分析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研究农业贷款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 设定模型

根据C-D生产函数, Y=AKαLβ, A代表技术、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力, 建立双对数模型如下:

lnAGDP=α+βlnAC+ei, AGDP是农业生产总值 (亿元) , AC是农业贷款 (亿元) , α、β是待估参数, ei是残差值。数据是《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物价年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农业生产总值的实际值可以用农业生产总值指数除农业生产总值名义值后得到, 但农业贷款名义值变成实际值时没有直接可以使用的指数, 通过对比在所有指数中农业生产资料指数最合适, 因此可以用农业贷款名义值除以农业生产资料指数后得到农业贷款实际值。

3 检验模型

lnAGDP和lnAC的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说明lnAGDP和lnAC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但检验lnAGDP和lnAC的一次差分项后, 估计结果表明一次差分后lnAGDP和lnAC两序列是平稳的, lnAGDP和lnAC的长期均衡模型的残差序列的估计结果表明残差序列也是平稳的, 因此lnAGDP和lnAC两序列是协整的。

短期非均衡模型的误差修正项的系数是-0.15668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估计结果表明LNAC是LNAGDP的格兰杰原因。

4 分析模型估计结果

长期均衡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农业贷款的系数为0.621032, 这说明了我国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即1%的农业贷款变化, 可以使农业生产总值变化0.621032%。在我国, 农业贷款是农业GDP的格兰杰原因, 从长期来看, 我国农业贷款投入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我国应加大农业贷款的投入。

摘要:通过对农业贷款和农业GDP的时间序列进行检验后得出结论农业贷款是农业GDP的格兰杰原因, 从长期来看, 我国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我国应加大农业贷款的投入。

关键词:农业贷款,农业经济增长,时间序列数据

参考文献

[1]何广文.中国农业信贷支持政策措施、效果及其调整, 加入WTO以后的中国农业政策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姚耀军, 和丕禅.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农业信贷绩效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 .

[3]周小斌, 李秉龙.中国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6) .

[4]朱喜, 李子奈.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一个联立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3) .

[5]温涛, 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基于中国1952-2002年的经验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10) .

上一篇:怎样上好计算机实习课下一篇:技法在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