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耐药机制

2024-05-05

医院感染:耐药机制(精选十篇)

医院感染:耐药机制 篇1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从临床标本分离出多重耐药菌株161例, 多重耐药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 (ESBLs)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PRSP)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MDR-AB)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PDR-A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 (VISA) 、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VRSA)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A)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MDR-TB) 等为主要监测细菌。如1例病人不同部位送多个标本检出多重耐药菌则各记为1株。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分布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分布于17个临床科室, 其中以重症监护病房 (ICU) 最多为53例 (32.92%) , 其次为呼吸科 36例 (22.36%) , 神经外科20例 (12.43%) , 骨科 11例 (6.84%) , 神经内科10例 (6.22%) , 泌尿外科8例 (4.97%) , 血液科7例 (4.35%) , 肿瘤3例 (1.87%) , 心内科、肾内科、肝胆外科、消化科各2例 (1.24%) , 胸外科、普外科6楼、特需病房、耳鼻喉科、内分泌科各1例 (0.62%) 。

2.2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标本分布

多重耐药菌感染标本共217个, 痰标本167例 (76.96%) , 尿标本25例 (11.52%) , 血标本3例 (1.38%) , 分泌物12例 (5.53%) , 其他10例 (4.61%) 。

2.3 痰标本病原菌分类

鲍曼不动杆菌77例 (46.10%) , MRSA 61例 (36.52%) , 肺炎克雷伯菌ESBL (+) 9例 (5.39%) , 大肠埃希氏菌ESBL (+) 7例 (4.19%) , 铜绿假单胞菌13例 (7.78%) 。

2.4 尿标本病原菌分类

大肠埃希氏菌ESBL (+) 10例 (40.00%) , 鲍曼不动杆菌 7例 (28.00%) , 产酸克里伯菌ESBL (+) 1例 (4.00%) , MRSA 7例 (28.00%) 。

2.5 分泌物标本病原菌分类 MRSA

6例 (50.00%) , 鲍曼不动杆菌3例 (25.00%) , 大肠埃希氏菌ESBL (+) 2例 (16.67%) , 肺炎克雷伯菌ESBL (+) 1例 (8.33%) 。

3 讨论

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是评价医院预防控制措施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一项重要的卫生学指标[1]。了解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 明确不同部门、不同部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 为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 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分布广泛, 多发生在ICU、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内分泌科等科室, 提示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形势严峻。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综合ICU感染率最高。因此, 综合ICU可作为多重耐药菌的显示窗口。患有循环系统疾病, 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手术, 使用抗生素是多重耐药的高危因素。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MRSA为多见。

因此, 医院应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工作, 建立相关制度, 充分发挥感染管理科、检验科、临床科室的合作机制, 检验科及时发现上报, 感染管理科及时下科指导监督制度的落实, 临床科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治疗性运用抗生素前尽快送相关标本做细菌培养, 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以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采取防范措施, 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危害性, 提高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能力。

综上所述, 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形势严峻, 应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 正确实施防控措施, 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

摘要:[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 明确不同部门、不同部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 为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多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内分泌科等科室;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患有循环系统疾病, 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手术, 使用抗生素是多重耐药的高危因素;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为多见。[结论]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形势严峻, 应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 正确实施防控措施, 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抗生素

参考文献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范文模版) 篇2

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泛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MDR(PDR)-AB〕、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等,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有关预防控制制度如下:

一、多重耐药菌的监测、诊断与报告

1、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

2、微生物实验室 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所在科室。

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或感染监控专职人员隔离反馈单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可能时,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进行有关相应处置。

5、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每半年向全院公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6、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对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向临床科室反馈。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隔离(如VRSA),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病员一览表有接触隔离标识;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3、减少人员出入,如VRSA 应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包括护工和保洁工。

4、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及周围环境后、摘脱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和/或卫生手消毒。

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诊疗护理病人时,除戴帽子、口罩外,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6、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备设施表面,每班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处理。

7、标本需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8、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锐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中,置入转运箱中,规范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

9、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科室,以便采取相应的接触隔离预防措施。

10、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出院做好终未消毒处理。

11、凡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进行手术时,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手术结束后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终未处理。

12、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止收治病人,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与评估。

(二)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1、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三、监督与考核

1、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临床科室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直至解除隔离。

医院感染:耐药机制 篇3

方法:通过分析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制定隔离措施,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

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ICU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施行严格的干预措施,运用预防与控制技术,保障了ICU患者的医疗安全。

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对ICU患者已形成威胁,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ICU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3-02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快速增加,出现大量耐药或的多重耐药菌做,给医院感染防控和病人带来极大的挑战。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的耐药的细菌,此类细菌种类不断增加[1],所引起的医院感染已呈现蔓延趋势。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及耐药谱的更迭,导致难治性感染的比例不断上升,增加了医院感染控制的难度[2]。为进一步加强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发生,于是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消毒隔离干预,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建立ICU感染管理制度

1.1建立多重耐药菌报告制度。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进行醒目标注。一旦从标本中检出多重耐药菌,必须立即报告,同时反馈到ICU,医生就必须根据检验结果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包括下医嘱治疗和隔离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根据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结果登记《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及时进行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运作程序,自觉遵守。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若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1.2建立多重耐药菌监督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制度,提高基本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力。ICU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要求责任到人,必要时进行全科全院培训,掌握治疗、护理、清洁卫生和消毒隔离等措施,保证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对多重耐藥菌的检测、报告、预防、控制、治疗等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指导。

2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确定或疑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定植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隔离房间、床头挂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必须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底下的患者严格选择隔离。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要专人专用,用后并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在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体液、引流物、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2.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制度》。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移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都应严格实施手卫生。医院应落实规范提出的硬件管理设施,病区安装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洗手液和快速手消毒剂,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2.3合理使用抗生素。由科主任、监控医生牵头、定期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讲座,教育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3]。提高标本送检率和药敏试验率,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性质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掌握给药剂量和疗程,保护体内的正常菌群,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病原菌病原学的诊断信息,制定用药方案,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及疗程。

2.4加强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物体表面和地面的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洁净。对医务人员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含氯制剂擦拭消毒。对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2.5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制度。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3讨论

ICU病房是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重点部门,也是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较重的场所。大量研究证明,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关键是从合理控制和使用抗菌药物开始,同时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包括清洁卫生、医务人员手卫生和环境卫生等质量控制,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管理部门要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使医务人员提高认识,了解监控方法,强化意识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延缓和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根本,值得临床高度重视[5]。护理工作是开展多重耐药菌监测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保证ICU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

[2]林冠文,刘瑛,李妮,等.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773-3775

[3]黄飞秀.基层医院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管理及控制[J].医学心知,2011,24(3):292

[4]潘锡琴.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68

医院感染:耐药机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10年1~12月我院各临床科室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痰液、分泌物、尿液、血液等)中分离的病原菌(去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重复菌株)。

1.2 菌株鉴定与药敏检测

菌株培养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常规方法进行,经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鉴定细菌到种。采用2010年CLSI推荐的Kirby-Bauer法(K-B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 2010年版的标准判断结果。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大肠埃希菌ATCC35218、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粪肠球菌ATCC29212(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药敏纸片包括氨苄西林(AMP)、哌拉西林(PI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头孢噻肟(CTX)、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头孢西丁(FOX)、头孢哌酮-舒巴坦(CSL)、亚胺培南(IPM)、阿米卡星(AMK)、庆大霉素(GEN)、复方新诺明(STX)、环丙沙星(CIP)、青霉素(PEN)、红霉素(ERY)、克林霉素(CLI)、万古霉素(VAN)、米诺环素(MNO)、左旋氧氟沙星(LVX)、高单位庆大霉素(GEH)、高单位链霉素(STH)、呋喃妥因(NIT),均购于美国BBL公司。

1.3 多重耐药判定标准

分离菌株对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磺胺类中三类或三类以上药物同时耐药则判定为多重耐药[2]。MRSA、MRCNS、VRE、ESBLs、CRABA、CRPAE、奇异变形杆菌(PM)判定标准参照2010年CLSI标准[3]。

1.4 统计学方法

用WHONET 5.4软件进行药敏结果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DRO检出株数及标本来源分布

3 737分离菌株中检出2 255株MDRO。其中分泌物标本最多,为867株,其次来自于痰标本778株和尿标本273株,血液标本共分离254株,其他标本分离83株。MDRO在不同标本中的分布见表1。

2.2 各种MDRO菌的检出率

在阳性球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多重耐药性最为严重,其阳性检出率为78.7%;其次是MRSA,阳性率为55.1%;VRSE的阳性率比较低,仅为4.5%。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均极其严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占68.5%,耐碳青霉烯的鲍曼不动杆菌占68.4%;其次是克雷伯菌,产ESBLs菌占52.9%;铜绿假单胞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多重耐药性相对较轻,CRPAE占21.2%,产ESBLs的PM仅有14.0%。MDRO菌的检出情况见表2。

2.3 革兰阳性球菌MDRO的耐药性

MRSA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MRCNS更加严重,两者对CIP、GEN、CLI、MNO和LVX的耐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RSE对检测的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极高,仅对GEH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革兰阳性MDRO的耐药率见表3、4。

注:与MRSA耐药率比较,*P<0.05

2.4 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性

产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对IPM保持高度的敏感性(100%敏感),对CSL、AMK和FOX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碳青霉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极强,仅对PIP和CSL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MDRO的耐药率见表5、6。

3 讨论

2010年8月报道的超级细菌“NDM-1”[4]引起国内外学者和媒体对多重耐药菌的关注,卫生部办公厅在2011年1月17日也印发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以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为此对我院2010年1~12月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各种细菌的多重耐药现象极其普遍。3 737株受监测细菌的多重耐药菌的总检出率为60.3%(2 255/3 737),革兰阳性菌检出率为67.4%(1 193/1 771),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为54.0%(1 062/1 966),特别是非发酵菌中的碳青霉烯菌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MRCNS和MRSA是阳性菌中检出最多的两类MDRO。MRCNS多分离于分泌物(包括前列腺液、脑脊液、胸腹水、脓液及穿刺液),其次是血液和痰液。虽然MRCNS阳性检出率高达78.7%,但是其致病力弱,对CIP、GEN、CLI、MNO和LVX的耐药率明显低于MRSA,特别是分离于前列腺液和血液中的MRCNS多为定值菌或者污染菌,其临床意义并不太大。但是有报道称MRSA耐药决定子A(methicillin-resistance determinant A,mec A)多来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这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以避免这一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传播。MRSA多分离于痰液和分泌物中,其致病力强,对常用的抗生素普遍耐药,在对过去的一年中MRSA的耐药性分析发现其仅对VAN和MNO有很好的敏感性,因此MRSA应是今后监测的重点对象。VRSE的阳性率比较低,但其耐药性强,应注意其今后的发展。

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是其形成多重耐药的主要机制。2010年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8.5%、53.0%和14.0%,这与汪复等[6]报道的基本一致。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标本中,并且细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多位于质粒上,可以通过接合转移、转化、转座等方式将耐药性在不同细菌中传递,极易造成耐药细菌的流行[7],引起严重的院内感染。因此对该类MDRO菌的监测研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是目前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仅次于肠杆菌科革兰阴性杆菌,往往在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引起肺部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烧伤感染、血流感染、尿路感染等严重感染。该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耐药率高,尤其泛耐药株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本研究中碳青霉烯耐药的CRABA和CRPAE分别占68.5%和21.2%,主要分离于痰液和分泌物中,除对PIP和CSL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抗生素均高度耐药。CRABA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产生OXA碳青霉烯酶是其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有研究表明[8],在我国流行的碳青霉烯酶主要是OXA-23类。在所测试的药物中,CRABA对CSL的耐药性较低(15.2%),这主要源于舒巴坦在体外对鲍曼不动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9],但是对该药中敏率高达45.2%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警惕。CRPAE的阳性率相对较低(21.2%),但是该菌的致病力较CRABA强,引起疾病更加严重。CRPAE耐药的机制主要包括金属酶的产生、外膜蛋opr D2的缺失和外排泵机制。国内有研究[10]表明,CRPAE耐药的机制可能主要来自于外膜蛋白opr D2的缺失。

综上所述,MDRO引起的感染越来越常见,其耐药机制复杂,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困难。有效控制感染的措施如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测、减少接触性感染、对感染患者进行分组隔离、耐药菌株同源性鉴定、合理选用敏感药物和院内环境控制,这些措施均能够阻止多重耐药菌株的播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S].2010.

[2]俞汝佳,吕晓菊,高燕渝,等.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4):70-73.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y-First information alsupplement[S].PA: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2010,31(1):161-163.

[4]Kumarasamy KK,Toleman MA,Walsh TR,et al.Emergence of anew anti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India,Pakistan and the UK:a molec-ular,biological,and epidemiological study[J].Laneet Infect Dis,2010,10(9):597-602.

[5]Lim D,Strynadka NC.Struetural basis for the beta laetma resistnaee of PBP2a from mehticillin-rersistnat stapahyloeoecus auareus[J].Nat Srtuet Biol,2002,9(11):870-876.

[6]汪复,朱德妹,胡付品,等.2009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10(5):325-333.

[7]马君玲,马玲,马唯一.2006-2008年耐药菌株变迁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9):1273-1275.

[8]张晓兵,刘星,龚雅利,等.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5):502-505.

[9]Paul G.Higgins,Hilmar Wisplinghoff,Danuta Stefanik,et al.In vitro activities of theβ-Lactamase inhibitors clavulanic acid,sulbactam,and tazobactam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β-Lactams against epidemio-logically characterized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strains[J].Antimicrobial Agents Aad Chemotherapy,2004,48(5):1586-1592.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篇5

1.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指定“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2.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1)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目标:

①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②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③ESBLs(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的细菌)。④PD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等。(2)诊断与报告: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学的诊断。因此,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从而做好治疗、消毒、隔离等工作,以防止扩散、流行。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科室。②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时发现与诊断。

④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2)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②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③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④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每班诊疗患者者为一个护士、一个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⑤可能将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离开病房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等置黄色垃圾袋中,洗手。⑥对于血压计、听诊器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仪器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剂)。

⑦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先电话通知相关诊疗单位,以便做好隔离准备,防止感染扩散。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交班应采取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⑧病室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一次,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加强清洁和消毒次数。抹布、拖把专用,并有隔离标志,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消毒处理。

⑨限制探视人群,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⑩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3)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减轻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2)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成员进行会诊,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每季公布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结果,对耐药率>75%的药物予以暂停使用。5.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废物置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锐器置锐器盒,贴上特殊感染标识,由专职人员集中收集后密闭送医疗废物存放处。6.教育与培训:(1)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中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分析 篇6

资料与方法

菌株来源:所有3 619例多重耐药菌株均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里分离, 包括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所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 (ESBLs) 细菌,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DR-BA) 及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 (CR-AB) 。当同一患者多次培养出相同的菌株时, 只计数初次分离的菌株, 同时记录每一菌株的标本来源。

药敏试验及多重耐药菌判定:将分离的菌株对本院25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法进行培养, 而后使用ATBEXP自动微生物分析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 按照美国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2008年制定的标准对结果进行判定, 凡对3种或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 均被判定为多重耐药菌。

结果

多重耐药菌菌株分布情况:5年间, 全院共分离多重耐药菌菌株3619例, 多重耐药菌平均感染率1.96%。全部病例中, 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多 (912例) , 占全部菌株的25.2%, 以下依次为ESBLs 799例 (22.1%) , MDR/PDR-BA 660例 (18.2%) , VRE 637例 (17.6%) , CR-AB 611例 (16.9%) , 见表1。

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全院29个住院科室中, 共有23个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药菌感染, 其中以针灸一、二、三病房及心病科病房、康复科病房、肺病科病房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前6位, 占5种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大部分, 见表2。

讨论

作为导致死亡率增加和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3],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正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中医医院的患者构成有其自身特点,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远比同级西医医院为高, 一旦出现流行或暴发, 危害也更为严重然而可惜的是, 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调查和研究。国内外均不乏相关论述, 但对于中医医院, 尤其是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目前却少有报道。本文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 619例确诊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 希望借此对中医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特点和规律进行初步的探索。

本组研究数据表明, 在3 619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中, 以革兰阴性杆菌占大多数, 这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相符, 但就单个菌种而言, MRSA的感染率仍居于首位, 且明显高于除ESBLs以外的其他3种多重耐药菌 (P<0.05) , 在感染防控中仍然不可忽视。

从科室分布情况来看, 本研究组的多重耐药菌感染, 绝大部分发生在3个针灸科病房、心病科病房、康复科病房以及肺病科病房, 这与中医医院的患者构成有直接关系:中医医院的住院患者, 多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年龄普遍偏大, 住院周期普遍偏长, 年老体弱, 长期卧床及具有其他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者占有相当比例, 而这些患者里的大部分, 全都集中于上述几个科室。需要注意的是, 除个别情况外, 上述6个科室在5种常见多重耐药菌的分布上几乎没有显著差异, 由于样本和时间所限, 无法确定其是否为中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常态, 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摘要:目的:探讨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特点。方法:对5年间分离的3 619例多重耐药菌菌株的种类及科室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3 619例病例中, 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感染最多912例 (25.2%) , 以下依次为ESBLs 799例 (22.1%) , MDR/PDR-BA 660例 (18.2%) , VRE 637例 (17.6%) , CR-AB611例 (16.9%) 。科室分布以针灸一、二、三病房及心病科、康复科和肺病科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前6位。结论:中医医院由于其患者构成特点, 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较同级西医医院高, 应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中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

参考文献

[1] Ho PL.Carriage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ceftazidime-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illi, and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before and after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J].Crit Care Med, 2003, 31 (10) :1175-1182.

[2] Raymond J, Aujard Y.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pediatric patients:a European,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0, 21 (3) :260-263.

医院感染多重耐药细菌的检测及分析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采集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本院住院患者的标本共8029份, 包括血液、痰液、中段尿、脓液、伤口分泌物、脑脊液、胸水、腹水等, 共培养出 3894株细菌, 其中MDRO 653株。本文所研究的MDRO包括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的所有MRSA、MRCNS、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当同一病人多次培养出相同的菌株, 只计初次分离的菌株, 同时记录每一菌株的标本来源。

1.2 试剂与仪器

药物敏感纸片:丁胺卡那 (AN) 、哌拉西林 (PIP) 、氨苄西林 (AM) 、头孢唑啉 (CZ) 、头孢噻肟 (CTX) 、环丙沙星 (CIP) 、头孢他啶 (CAZ)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TZP) 、头孢哌酮/舒巴坦 (CFS) 、庆大霉素 (GEN) 、左氧氟沙星 (LEV) 、复方新诺明 (SXT) 等全部购自杭州市天和微生物有限公司;M-H琼脂粉和血琼脂基础粉购自杭州市天和微生物有限公司。仪器: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60鉴定与药敏系统分析仪。

1.3 实验方法

所有分离菌株均由微生物室从送检标本中分离, 经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60全自动鉴定系统鉴定到种水平。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 (K-B) 、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60药敏试验系统。药敏试验结果判断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2002年制定的判断标准进行, 并使用其推荐的折点判断细菌耐药性。本室使用双向药物敏感纸片 (即头孢他啶与头孢他啶/棒酸、头孢噻肟与头孢噻肟/棒酸) 扩散法和法国生物梅里埃GNS-448药敏卡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测使用纸片扩散法 (K-B) 、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60药敏试验系统GPS-119药敏卡。细菌质控株采用购自卫生部质控中心的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等标准株。

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使用2种不同的监测指标:检出率 (%) 和构成比 (%) 。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MDRO检出率和构成比情况

2006年总住院人数为20581例, 其中送检细菌培养和药敏标本数为2461份, 细菌检出数为1152株, 其中可产生MDRO的五种常见细菌即血浆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数量分别为105、162、32、101和30株, 累计为430株, 这五种常见细菌产生相应的MDRO的数量分别为50株MRCNS、34株MRSA、32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1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007年总住院人数为23985例, 其中送检细菌培养和药敏标本数为2725份, 细菌检出数为1232株, 其中可产生多重耐药的五种常见细菌即血浆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数量分别为151、163、52、139和38株, 累计为543株, 这五种细菌产生相应的MDRO的数量分别为61株MRCNS、57株MRSA、46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19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1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008年总住院人数为24557例, 其中送检细菌培养和药敏标本数为2843份, 细菌检出为1510株, 其中可产生多重耐药的五种常见细菌即血浆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105、162、32、101和30株, 累计为736株, 这五种细菌产生相应的MDRO的数量分别为87株MRCNS、40株MRSA、11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39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41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是以检出菌株除以本年度住院人数。构成比以同一种菌株中检出MDRO数量除以本年度该菌株检出的总数。2006~2008年多重耐药检出率和构成比详见表1、2。

在3年间的研究中共收集了69123例 (20581+23985+24557) 住院病人的资料, 分离致病菌3894株 (1152+1232+1510) , 院内总检出率为5.63% (3894/69123) 。其中MDRO 653株 (136+199+318) , MDRO检出率为0.94% (653/69123) , MDRO占所有分离细菌比例为16.76% (653/3894) 。MDRO的构成比分别为:MRSA为36.3 %, MRCNS为 36.9%,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为37.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为38.4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为38.4 %, 未发现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 , 详见表2。

经分析2006~2008年, 每年检出的细菌菌株数呈上升趋势 (1152~1510) ,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MDRO构成比呈上升趋势 (31.6%~43.2%) ,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此二种上升要引起本院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5.6%~6.15%) ,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变化不明显;MDRO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0.66%~1.30%) , 但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2.2 2006~2008年本院常见五种MDRO的检出率和构成比变化趋势

具体情况见表4。从表4可看出, MRCNS构成比从20.8%上升至42.6%, 有显著变化 (P<0.05) , 这种上升要引起本院相关部门高度重视。MRSA构成比从32.4%上升至38.8%,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从34.4%上升至38.4%,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从30.7%上升至44.7%,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从30.0%上升至43.2%, 上述各种均逐年上升趋势, 但无显著变化 (P>0.05) 。

2.3 医院感染MDRO分布情况

本医院的MDRO平

注:P代表三年间变化情况

均检出率是0.94%。所分离的653例MDRO病例中, 导管所致的感染分离出MDRO株为33.4% (188/653) , 占首位, 呼吸道所致的感染分离出MDRO株为20.7% (117/653) , 初次败血症分离出MDRO株为11.5% (65/653) , 尿路感染分离出MDRO株为8.3% (47/653) , 其他246株分离自不同部位, 包括脓液、宫颈分泌物、胸腹水、胆汁和烧伤等标本。

3 讨论

MDRO引起的医院感染是评价医院预防控制措施和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一项重要指标。本院3年来, MDRO的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 (由31.4%上升至43.2%) ,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MRSA平均分离率为36.3%, 其构成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小于上海2005年65.6%和82.2%[1,2];MRCNS平均分离率为33.6%, 其构成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平均检出率分别为37.3%、38.4%和38.6%, 其构成比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但MRSA、MRCNS、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从2006年的0.15%、0.24%、0.16%、0.05%和0.04%上升至0.18%、0.28%、0.45%、0.16%和0.09%。从上述统计的数据发现, 本院所有MDRO检出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应引起注意。造成上述原因有如下几个因素: (1) 近几年, 本院先后成立脑外科、重症ICU科、呼吸科等, 呼吸机的使用、导管等侵入性治疗的使用、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导致院内感染机率增加, MDRO感染也随之增加。本室从MDRO分离标本来源分析, 发现在具有侵入性导管治疗中, 导管标本所分离出MDRO占所有标本中的第一位; (2) 发现某些科室医务人员工作期间未戴手套, 洗手未能按规范要求进行; (3) 某些科室医生使用的医疗器械未能按要求严格消毒、更换; (4) 部分医生未能按指征开药, 不合理使用或滥用抗生素时有发生。

本研究发现, 本院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菌株检出率仍很高, 较克雷伯菌属增高更显著[2]。这与本室近3年来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平均检出率 (0.27%) 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平均检出率 (0.09%) 更高情形相符合。这些MDRO检出率之所以增高, 与下列因素相关: (1) 临床医生经验性的使用阿莫西林和广谱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2) 医院某些医生不合理使用或滥用抗生素; (3) 本院收治病人大多从基层卫生所转诊而来, 卫生所抗生素使用普遍比较混乱, 滥用抗生素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细菌耐药日趋严峻。

要遏制MDRO感染率不断上升的趋势, 医院相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各科室尽量减少侵入性治疗的使用; (2) 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每天使用75%乙醇消毒液洗手是最有效的防止MDRO感染的控制措施; (3) 医务人员使用手套和隔离衣也可减少耐药株的水平传播; (4) 加强医护人员的消毒意识, 对所有使用的医疗器械及时按要求严格消毒、更换, 以防止MDRO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5) 对待MDRO要象对待烈性传染病菌那样予以严格隔离[3], 及时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机会, 有效降低MDRO分离率; (6) 建立有效的控制措施, 严格控制基层卫生机构滥用抗生素现象; (7)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首先微生物实验室应尽早确定致病菌, 并及时出具药敏结果。其次, 医生应尽量减少经验性用药及时依据实验室药敏结果, 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医院加大管理, 要求每位医生按临床指征用药, 并定期更换抗生素, 有效降低MDRO的感染率。

综上所述, 医院要从上述预防、控制、管理等多方面入手, 有效阻止MDRO感染率逐年上升趋势。

摘要:目的 为了解医院多重耐药细菌 (MDRO) 感染的变化趋势, 对本院近3年住院病人MDRO感染情况进行检测, 并对其感染情况及MDRO的变迁进行分析。方法 采集近3年住院患者的细菌培养和药敏标本共8029例, 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实验。药敏结果判断按照NCCLS 2002年标准, 并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复菌株。结果 住院病人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为0.94% (653/69123) 。五种多重耐药菌平均检出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为0.18%,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 为0.28%,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为0.09%,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为0.27%,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为0.09%, 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2006~2008年细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MDRO的总构成比呈显著上升, 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MRCNS构成比有显著的变化;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构成比无显著变化, 但呈逐年升高趋势。结论 从预防、控制、管理等方面入手, 才能有效阻止MDRO感染率逐年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检出率,构成比

参考文献

[1]朱德妹, 汪复, 张婴元.2004年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检测[J].中国抗感染和化疗杂志, 2005, 5 (5) :195-200.

[2]朱德妹, 汪复.2005年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检测[J].中国抗感染和化疗杂志, 2006, 6 (6) :371-376.

医院内感染葡萄球菌属耐药情况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菌珠来源

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住院患者各类标本, 主要为血液、痰液、脓及伤口分泌物和尿液等。多次从同一病例同一时期内相同部位标本中分离的同一菌珠以一珠计入。

1.2 分离鉴定

细菌分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 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细菌鉴定仪。

1.3 药敏试验

K-B法, 培养基及药敏纸片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 作质控菌株参照NCCLS标准判定结果。

1.4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检测

调节菌量浓度为0.5麦氏单位, 涂抹于4%NaCL的M-H培养基上, 将含1μg苯唑西林纸片贴于培养基中央, 35℃培养24h后检查并判断抑菌圈直径 (如出现明显的圈内菌落或圈内生长的菌膜应判断为耐药) 按NCCLS标准, SAU≥13mm敏感 (MSSA) , ≤10mm为耐药 (MRSA)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 ≥18mm为敏感 (MSCNS) , ≤17mm为耐药 (MRCNS) 。

2 结果

2.1 葡萄球菌属分离

2004年1月~2007年6月各类标本共分离出葡萄球菌656株, 其中SAU241株, 占36.7%;CNS415株, 占63.3% (溶血葡萄球菌18株, 表皮葡萄球菌377株, 其他CNS 20株) 。

2.2 MRSA和MRCNS检出率

656株葡萄球菌属中检出耐甲氧西林株332株, 检出率为50.6%;241株SAU中检出MRSA 120株;415株CNS中检出MRCNS 212株, 分别占49.8%和51.1%。MRCNS检出率略高于MRSA, 见表1。

2.3 临床分布情况

标本分布情况见表2;年龄分布情况见表3。

2.4 分离株对常用药物的耐药性

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13种常用抗生素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见表4。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 医院内感染患者的葡萄球菌属感染逐年增加, 且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菌株占大多数, MRCNS的分离率高于MRSA。金葡菌中的MRSA所占比例由2004年的38%上升至2007年的54.2%, 与文献报道[2]基本相似, 提醒诊疗操作过程中应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防止交叉感染。

从本组数据也可以看出, 葡萄球菌属菌株所引起的细菌感染多发生在老年人, 因为大部分都患有基础疾病, 感染部位多见于切口、血液、呼吸道和泌尿道。随着大量的侵入性诊疗操作, 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或滥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和抗癌药物的应用以及肿瘤、糖尿病等多种复杂的基础疾病, 机体的正常屏障结构被破坏, 使得葡萄球菌属细菌成为重要的机会致病菌, 并出现多重耐药菌株。

革兰阳性球菌传统的首选治疗药物为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及广谱抗生素类, 这些药物的反复使用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 并在复杂的耐药传导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导致多重耐药性。本资料结果显示, 青霉素、红霉素、新诺明及氧氟沙星等的耐药率平均在50%以上, 呋喃妥因、利福平、第四代头孢菌素等是耐药率较低的抗菌药物, 可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抗菌药物。但在经验治疗无效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的收集病原学证据, 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按药敏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到目前为止, 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 故万古霉素仍对治疗MRSA及MRCNS引起的感染为有效药物[3], 但也要注意不可滥用, 因为世界各国已有报道发现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葡萄球菌属[4], 应注意掌握万古霉素的使用指征, 保护抗生素资源, 以免导致耐药菌株无药可治的恶果。部分药物的耐药率的明显上升, 应与抗感染药的不合理使用有关。对于葡萄球菌的抗感染治疗应根据细菌药敏实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减少和延缓耐药细菌株的产生, 提高治愈率。减少抗生素使用的盲目性,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吴安华, 任南, 文细毛等.159所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5, 4 (1) :12-17.

[2]章锐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2, 29 (4) :225.

[3]卢怀民, 张亚琼.呋喃妥因替代万古霉素对MRSA治疗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 2006, 30 (1) :26-27.

浅议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篇9

笔者认为, 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 导致细菌对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要从根本上杜绝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就需要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为此, 我院强化了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知识的教育培训, 多次组织临床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 要求每位学习者做到应知应会, 同时严格要求医师按照权限开处方, 对于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 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强化管理, 严格要求

为了加强管理, 我们首先从制度上抓起:由医院感染控制科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文件精神, 制订了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医师抗菌药物用药情况监控公示制度、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等多项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并制订了落实措施的考核办法, 将责任细化到人头, 并实行不定期检查的方法进行监督考核。在对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过程中,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 同时指导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对不执行或是没有认真落实的科室, 由医院对科室进行处理, 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并记录档案, 作为个人评优、评先、晋升、晋级的依据。对于被处理的人员, 一律按上限执行处罚。其次是严格按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置流程进行管理, 包括认真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等等。加强多重耐药菌的检测与诊断

多重耐药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临床科室送检病原学标本时, 我们要求实验室要对其进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 当检测出多重耐药菌株时, 要及时发出书面报告, 并立即通知医院感染控制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当确认多重耐药菌株的来源后, 如果为医院感染的, 则由医院感染控制科进行备案, 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感染扩散。同时, 健全微生物检测常规, 不断积累资料, 医院感染控制科每季度对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每半年公布一次全院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的情况。

第四, 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这里我们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以及可能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是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 都必须洗手, 操作过程中要求戴帽子、口罩及手套, 防止造成间接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可能; (2) 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设置隔离病房及隔离床位,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或触碰, 以便防止造成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3) 控制接触病原体的医务人员数量, 简单的处置和护理可以由同一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防止细菌感染扩散; (4) 对患者进行床旁检查诊断 (如拍片、心电图、脑电图、B超等) 后, 所用的设备、仪器和物品 (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 必须在完成后进行消毒处理, 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 每次用完后 (非一次性用品) 也应进行消毒处理; (5) 根据药敏实验结构和治疗效果,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并密切监测患者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6) 加强病房和清洁区的清洁和消毒管理, 规定每日至少清洁消毒两次, 特殊情况时要随时处理; (7) 病人采集的病原学标本在运送过程中需要使用防渗漏密闭容器称装; (8) 对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及时处理, 锐器置入锐器盒, 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中, 置入转运箱中, 规范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

通过我院采取上述措施, 经过半年的检测观察, 共检出多重耐药菌36例, 其中采取床旁隔离32例, 病房隔离4例, 请临床医师会诊30例, 会诊率为83.3%, 无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2009年9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我院发生4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例, 其中3例为大肠埃希氏菌感染, 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患者均为胃肠道手术, 术后常规应用头孢类抗生素6~7d, 停用抗生素1周左右, 患者出现发热、尿道感染、腹泻、肺部感染等。再次应用头孢类抗生素3~5d, 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通过细菌培养和药物敏试验, 发现均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3~5d后, 患者症状得到明显好转。讨论

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对多重耐药菌的发现不够及时, 对疑似的病例存在重视不够的现象, 从而导致产生诸如报告不及时、处理措施不得当等问题, 如何更好地建立预警机制, 为后继处理工作做好铺垫, 成为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希望广大同行在工作中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可以与我沟通, 大家一起探讨, 感谢大家的支持!

参考文献

医院感染:耐药机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08例, 其中男750例, 女458例;年龄25~80 (48.5±7.5) 岁。

1.2 方法

收集患者入院48h后的痰液标本, 采集后在室温下2h内送检, 待常规的细菌培养和鉴定后, 共检出病原菌2387株, 其中绿脓杆菌358株, 对所有的进行耐药试验, 整个实验均按照标准化实验操作进行, 全程进行质量控制[3]。所有的结果判定依据采用CISI标准。

1.3 仪器与试剂

ATP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 对细菌进行鉴定, 耐药性试验试纸采用K-B纸片法, 各种检测试纸和M-H琼脂均购自英国Oxiod公司。质控菌株为绿脓杆菌ATCC27853, 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供给。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387株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120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的标本中, 共检出病原菌2387株, 其中绿脓杆菌358株, 分离率为15.00%, 排第2位, 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19.10%) 。念珠菌的分离率最低, 仅占2.43%。见表1。

2.2 绿脓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

绿脓杆菌对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氨曲南高度耐药, 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性较低。其中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 为4.19%, 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最高, 为91.34%。绿脓杆菌对两药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阿米卡星比较, *P<0.05

3 讨论

绿脓杆菌属条件致病菌, 即只在机体处于特殊状态下才致病, 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在临床上由该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日渐增多, 但由于临床上过多依赖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绿脓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明显, 这种耐药性一部分由先天遗传, 一部分是通过使用抗生素后在人体内形成, 已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 引起广泛的重视。当前专门针对医院感染绿脓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耐药性研究较少, 为更好地预防与治疗医院感染导致的下呼吸道感染, 本文以本院患者为例, 对医院感染致病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种分布及绿脓杆菌对常见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等进行了分析。1208例患者的痰液样本中检出2387株病原菌, 对病原菌进一步分离鉴定, 其中有358株是绿脓杆菌, 总分离率为15.00%, 据报道[4], 绿脓杆菌, 尤其是耐药性的绿脓杆菌是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主要病原菌。究其原因可能是患者免疫力下降, 呼吸道的清除功能下降。在绿脓杆菌的药敏试验中, 发现绿脓杆菌对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最高, 为91.34%, 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 仅为4.19%。因此, 在治疗绿脓杆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 阿米卡星成为首选的抗生素, 其次为美罗培南。说明由于酶的抑制作用, 增强绿脓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5]。

综上所述, 通过对医院感染绿脓杆菌型下呼吸道感染耐药性分析, 我院应加大院内感染的监督力度, 加强消毒。临床医师应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后合理选择抗生素, 保证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内感染绿脓杆菌型下呼吸道感染耐药性特点, 为临床上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08例, 培养患者的痰液, 分离绿脓杆菌358株, 358株绿脓杆菌进行抗生素耐药实验。结果 在1208例样本2387株病原菌中, 分离出绿脓杆菌358株, 总分离率为15.00%。头孢曲松对绿脓杆菌的耐药率最高 (91.34%) , 阿米卡星对绿脓杆菌的耐药率最低 (4.19%) 。结论 该院院内感染绿脓杆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耐药形势依旧很严峻, 临床医师应慎重选择使用抗生素, 院内感染科需切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加大消毒力度, 保证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绿脓杆菌,感染, 下呼吸道,耐药性,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 张鹏鹏.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6) :70-71.

[2] 吴蓉.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20) :1730-1731.

[3] 蒋百华, 吴华军, 宋秀兰.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4) :916-918.

[4] 李远眺, 李梦薇, 韦柳华, 等.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3) :5831-5832.

上一篇:公允性资产价值核算下一篇:标准化机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