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022-07-16

制度是长期的、规范的、有效的,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探索而来的。而落实责任的关键,就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优化举措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那么如何制定相关制度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结合科室实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制定本制度。

一、实验室内的布置和准入

1.各实验室须合理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2.实验室工作人员、外来合作者、进修和实习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及其岗位之前必须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3.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

4.实验室内不得进食和饮水,或进行其它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二、工作人员资格及培训

1.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在进行独立工作前还需经主管或中级技师培训考核达到合格标准,方可开始工作。

2.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所有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

3.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被告知实验室工作的潜在危险并接受实验室安全教育,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

4.从事、接触一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之规定)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必须留本底血清进行相关检测,必要时进行相关免疫注射;

5.不得从事存在严重生物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感染性标本,而现有实验室条件及个人能力不具备开展检测此类标本的资质的相关实验活动。

三、生物危险标志的使用

1.二级以上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入口明显位置必须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注明生物安全级别。

2.所有盛装传染性物质的容器表面明显位置须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按所在生物安全实验室标明安全级别。

四、工作环境日常清洁消毒

每个工作日必须做好实验室环境清洁卫生工作,保持实验室整洁,每天用1000mg / L含氯消毒剂擦拭工作台面、桌面、地面、仪器表面和其它物面,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实验室(空气、工作台面等)不少于一次,并有记录。

五、个人自身防护

1.普通防护 个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无菌观念,穿戴好工作衣、

帽、实验操作时戴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离开实验室时工作服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区内,不得穿着工作服进入办公区等清洁区。用过工作服须定期消毒,每周至少一次。

2.特殊防护 在BSL-2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活动,在普通防护基础上还须外

加罩衫或防护服,口罩。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当微生物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应使用面部保护装置。实验室内配备有效的消毒剂、眼部清洗剂或生理盐水。

六、医疗废弃物处理

1.一次性用品消毒、毁形、无害化处理加样枪头、滴管、吸管等使用后立

即放入含2000mg / L有效氯的专用容器内消毒浸泡,锐器(采血针、注射针头等)单独放专用容器(内含2000mg / L有效氯)浸泡,以上物品须浸泡24小时后毁形,放入防渗漏垃圾袋打包,专人送相关部门焚烧;手套、口罩、帽子及防护服使用后放入垃圾袋打包,专人送相关部门焚烧。

2.废弃标本处理液体标本(尿、穿剌液等)检测结束后先倒入专用桶,用

2000mg / L有效氯处理30分钟以上,倒入排污管;血液标本拧紧容器盖后放入防渗漏垃圾袋打包,专人送相关部门焚烧;粪便标本先用漂白粉处理后放入防渗漏垃圾袋打包,专人送相关部门焚烧;废弃培养物(即使无菌生长)、用无菌容器盛装标本先用压力灭菌(121℃30分钟)处理后,放入防渗漏垃圾袋打包,专人送相关部门焚烧;

3.回收物品处理回收物品使用后应单独盛装,压力灭菌(121℃30分钟)

处理后清洗,晾干。

4、记录每工作日产生的医疗废物须有详细的处理过程及去向。

5、严禁向外界出售医疗废物,危者后果自负。

七、意外事故处理

1.菌(毒)外溢在台面、地面和其它表面先作必要的自身防护(手套、防护服,必要时戴眼罩),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从外围向中心区域向纸巾上倾倒适当消毒剂,并立即覆盖周围区域。作用30分钟以上,清扫现现场。

2.菌(毒)外溢在防护服上立即进行局部消毒,更换。污染的防护服用2000mg / L有效氯浸泡30分钟以上,进行压力灭菌。

3.菌(毒)外溢到皮肤粘膜 立即停止工作,能用消毒剂的部位用消毒剂消毒,再用水冲洗15—20分钟。处理后安全撤离,视情况可进行隔离观察,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4.皮肤剌伤立即停止工作,对伤口进行挤血,用水冲洗15—20分钟;视

情况可进行隔离观察,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5.离心管破裂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关闭机器电源,停止后密闭离心桶至少30分钟,使气溶胶沉积;机器停止后发生破裂,应立即盖上盖子,并闭至少30分钟。戴口罩及结实手套,用镊子取出碎片,用镊子夹着棉球清洁污物,再用无腐蚀性且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消毒剂处理破碎的离心管、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

6.发现相关症状 若操作者或其它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类似症状,应视为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应及时就诊,如实主诉工作性质和发病情况,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

7.意外事故报告凡出现以上意外事故,经紧急处理后,还须填写《意外事故、伤害登记表》,同时上主管部门报告,不得瞒报。

八、检验科所有工作人员在从事各种实验活动时,必须遵照执行。搞好自身防护工作,做好日常消毒灭菌工作台,医疗废物管理,并有相关记录。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最大限度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尤其杜绝重特大严重生物安全事件发生。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有效处理。

检验科

2013年01月

第二篇: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 进入微生物实验室所有人员必须以本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

2. 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外来参观、学习、进修人员进入实验室应得到批准并进行登记,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经批准的来实验室参观、协作、工程维护和仪器调试(或维修)的外来人员必须有本实验室人员陪同。

3. 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1)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2)患发热性疾病;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5)妊娠;

4. 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生物安全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

5. 实验室应建立人员健康档案,并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与评估。包括上岗前体检,存留血清样本,定期体检,免疫接种。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6. 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检验技术,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实验活动辅助人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刷、保洁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7.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验操作过程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定做好个人防护,以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8. 严格按照要求管理菌(毒)种,菌(毒)种在使用、保藏、转运、销毁过程中发生被抢、盗、遗失等事故,不得隐瞒,应保护好现场,立即报告生物安全负责人、保卫部门、中心领导和公安部门及时进行处理。

9. 如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立即对被污染的表面或物品进行消毒,对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处理,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和中心分管领导。

10. 实验区发生泄漏事件或溢出事件影响到办公区人员安全时,办公区人员应及时撤离。在明确撤离指示后不得再进入返回实验区。撤离路线按照通道中“安全通道”箭头指示,有序撤离。

11. 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员定期巡查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并做好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并督促纠正。

12. 实验室监控设备管理人员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电路、线路检查,定期备份管理监控信息,以备需要时可以及时提供相关监控资料。

13. 实验室废气、废物和废水处理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详细记录,以备检查。

14. 安保人员定时巡查,尤其是节假日和夜间,防止安保事件发生。安保人员或实验室人员发现安全隐患时,应及时报告中心安全保卫工作分管领导。

第三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依照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程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实验室主要涉及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少数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符合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SL-2),适合于从未知病原的人身上取血、体液和组织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因此主要按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进行管理。从事实验活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第三条 安全标准。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接触这些致病微生物的工作人员的主要危害是与感染性材料的偶然的皮肤或粘膜破损、或吞食感染性食物。必须强调对污染的针头或利器的使用要非常谨慎。对未知的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的微生物、具有增加工作人员暴露的可能气溶胶或高度飞溅物的防护程序:

1、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

2、向纸巾上倾倒适当的消毒剂,并覆盖周围区域;

3、作用30分钟后清理处理物质;

4、如有必要重复以上步骤。

第四条 设立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由检验科主任、微生物实验室组长及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和修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组织实施。科主任和实验室组长,为全科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由高年资微生物检验人员任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第五条 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第六条 实验室要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工作人员要严守操作规程,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第七条 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作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 第八条 实验室感染控制。依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对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物进行处置,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配合医院,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定期调查、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第九条 违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未执行本制度的,造成后果的,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或行政责任。 实验室运行基本规范 第一条 实验室的进入

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儿童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可能增加获得性感染的危险性或感染后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

• BSL-2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包括通用的生物危险性标志,标明传染因子、实验室负责人或其他人姓名、电话、以及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 • 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 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第二条 个人防护要求

• 在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着工作服外加罩衫或穿防护服,戴帽子、口罩。

• 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 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 当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时,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感染性材料喷溅物或雾化危害、或防止碰撞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合适的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

• 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 • 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 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第三条 有关操作的指导原则

• 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舔标签。 • 所有的实验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 应限制使用注射针头和注射器。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体液外,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移液或用作其他用途。

• 实验室应制订并执行处理溢出物的标准操作程序。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实验室应如实记录有关暴露和处理的情况,保存相关记录。

• 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准备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

• 只有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的文件纸张才能带出实验室。

第四条 实验室工作区的管理原则

•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 • 每天工作结束后应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若发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材料溢出应立即清除污染。 • 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在废弃或清洁再利用之前,必须先清除污染。

• 感染性材料的包装和运输应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相关规定《感染性物质运输指南》。

•如果窗户可以打开,则应安装防止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

第五条 生物安全管理的指导原则

•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以及实验室安全或/和操作手册。

• 实验室应能提供常规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并建立制度。 • 实验室负责人(或生物安全负责人)要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殊危害告知实验室人员,同时要求他们阅读生物安全或/和操作手册,并遵循标准的操作程序。实验室内应备有可供取阅的安全或/或操作手册。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危险、掌握有关的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通过考核后方可从事相关实验室工作。

• 应当制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的控制方案。

• 如有必要,应为所有实验室人员提供适宜的医学评估、监测和治疗,并建立健康档案。实验室人员应接受与所操作生物因子或实验室内潜在的因子相关的免疫接种或检测。 第六条 污染物与废物的处理 实验室和医疗废物的处理要遵守国家标准《医院废物管理条例》 医疗废物的定义: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的废物。

--及时用专用包装物、容器收集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示和警示说明。实验废物应置于实验室指定的安全地方,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密闭包装容器的中,定期安全运出实验室。在运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 --有害气体、气溶胶、污水、废液应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在设计和执行关于生物危害性废弃物处理、运输和废弃的规划之前,参考《医院废物管理条例》相关条例。

--高压蒸汽灭菌过的废物可以在其他地方焚烧后处理,或在指定垃圾场掩埋处理。 第七条 个人防护装备

要求工作人员应掌握的要点:

1、必须十分了解和掌握自己工作性质和特点。

2、所涉及的实验工作需要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类型。

3、正确的使用方法。

BSL-2实验室基本要求:

1、工作人员在实验时应穿工作服,戴防护眼镜。

2、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手套。

3、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用过的工作服应先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

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

第四篇: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及人员职责

(一)总则……………………………………………………2

(二)病理科生物安全人员组成及各级人员职责…………3

二、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5

(二)、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6

(三)、病理科员工健康管理制度…………………………8

(四)、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9

(五)、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11

(六)、生物安全管理及实验人员的培训制度………… 12

(七)、意外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 14

(八)、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15

三、病理科技术操作规范

(一)、工作人员防护规范………………………………… 18

(二)、生物安全设备操作规范…………………………… 19

(三)、实验室标本安全操作规范………………………… 21

(四)、感染性物质操作规范……………………………… 21

(五)、废弃物处理规范…………………………………… 22

(六)、尖锐器具使用规范………………………………… 23

(七)、消毒规范…………………………………………… 24

(八)、紧急情况处理规程及应急预案…………………… 26

一、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及人员职责

(一)总则

为加强医疗机构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避免意外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要求病理科全体工作人员熟知本制度,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执行。

1.根据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医疗机构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医院主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有关科室管理者、医学专家顾问等相关人员组成。

2.病理科应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担任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病理科生物安全日常管理工作由《生物安全管理小组》负责。

3.病理科全体工作人员必须熟知生物安全设备、设施的使用操作规程,经过培训熟练掌握后方可从事相关工作。 4.日常工作中,上级职称工作人员有指导下级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的责任。

5.实验室人员防护,环境消毒,标本收集、检测、储存、销毁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2003年6月16日)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 36 号,2003年10月15日)要求执行。

(二)病理科生物安全人员组成及各级人员职责: 1.人员组成: 负责人: 科主任

生物安全员: 班组长或其他人员 科室其他人员: 2.人员职责 科主任:

1)熟悉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规程。 2)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技术和生物安全工作,对病理科生物安全负有直接责任。

3)负责本科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4)负责对本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5)对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和授权。

6)负责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及生物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7)负责实验室紧急情况及事故的处置并及时向生物安全委员会或主管领导报告。 班组长: 1)本班组安全工作的负责人,负责科室安全保卫制度的执行并将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一位职工。

2)在定期进行的安全检查工作中应认真负责,注意发现隐患,

3 及时向科主任汇报以便及时得以解决。

3)加强对各种电器、检测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由专人负责并作好使用记录。 生物安全员:

1)熟悉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2)随时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3)对于发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向科主任报告或直接向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 其他工作人员: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科室关于安全管理的各项规定,服从科主任、班组长、生物安全员的安排,认真落实科室的安全工作。

二、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1.病理科医技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需经过相应专业的系统理论学习和严格的技术培训,应持有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

2.掌握基本的病理实验技能,有一定的病理实验理论知识,并能独立熟练操作常用的病理仪器和设备。

3.病理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经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 4.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免疫接种,如麻风腮、乙肝等,方可被批准进入实验室,以预防其可能被所接触的生物因子感染。

5.未经批准的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6.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门上应贴有生物危害标识,批准进入的人员应被告之所存在的潜在危险,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物品不得带入实验室。

7.外来人员(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等)进入病理科实验室进行研究、学习、实习等医疗活动者,需经生物安全培训,一个月以内经实验室主任批准,三个月内科主任批准并经医务处批准并备案。

(二)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一、 目的

为有效防止生物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在收集、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漏或扩散,引起相关人员的感染或环境的污染,特制订管理制度。

二、 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与感染性有接触的所有工作人员

三、 职责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感染性材料管理的具体工作

四、 制度内容

1、 收集标本的容器最好为塑料制品,质地坚固,正确地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无泄漏,在容器外部不应有残留物。

2、 设有接收标本的房间或空间。

3、 接收标本的工作人员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做好标准隔离。标本的内层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消毒剂。

4、 废弃的标本或培养物经高压灭菌后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扎紧后由专职垃圾收集人员收集后集中处置。

5、 损伤性垃圾放入锐器盒内。

6、 在准备及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定时、定点、安全、妥善放置;一旦发现污染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消除污染。每一阶段工作结束后,

6 清洁消毒工作区。

7、 感染性材料由科主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保管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熟练操作技能,监控感染性材料外流。

8、 建立感染性材料登记册,详细填写感染性材料名称、编号来源、使用、污染、销毁等情况。

(三)、病理科员工健康管理制度

为加强各医院病理科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护管理,特制定如下规定:

1.职工门诊负责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护管理工作。

2.新毕业的学生或新调入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健康体检,合格者方能上岗,并留取本底血清,以备发生职业暴露后进行评估。

3.职工门诊负责安排实验室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格检查。

4.职工门诊负责实验室人员的预防保健工作,根据岗前体检和每年进行的全员体检结果,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各种有关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5.职工门诊负责实验室人员遭受感染后的登记、备案、监测、给药(每月统计一次,并报医务部)。

6.医务部和院内感染科负责追踪职工遭受感染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四)、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

1.责任分工:各医院的生物安全自查工作由院、科两级完成。院级生物安全自查工作由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完成;科级生物安全自查工作由科级生物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完成。 2.时间安排:院级不定期进行抽查(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检查);科级检查每季进行一次,并做相关记录。 3.自查内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方面:①实验室安全记录;②实验原始记录;③设备条件监控及检测记录;④消毒记录;⑤事故(暴露)记录;⑥人员培训记录;⑦员工健康档案;⑧废弃物处理记录。

(2)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3)设施布局及相关配置方面检查:检查实验区入口处是否有警示语提示,有无脱落;检查污染区与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是否分开,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内是否有生活用品;实验室洗眼设施是否能正常使用;是否摆放适宜的灭火器具等。 (4)安全设备及个人防护方面的检查:检查实验室环境空气质量是否达标;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设备及设施相关记录是否齐全;个体防护设备是否齐备等。

(5)样本管理方面的检查: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6)感染控制方面检查:应急预案、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健康检查的执行情况等。

9 (7)废弃物的处理检查:按相关规定检查。

4.自查要求:每次应记录自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实验室所开展的活动过程应做详细的记录,所有的记录均应存档。实验室资料档案包括检测申请资料、实验记录、SOP文件、质量管理文件及所有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记录等,对于上述资料档案的管理规定如下:

1.实验室应保管好所有检测项目的申请资料,将每个月的申请资料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装订在一起,便于查询。 2.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记录,定期进行整理、归类,按时间顺序存放在文件柜中,长期保存。

3.所有资料档案都应爱惜,妥善保管,不得转借、损毁、污染及涂改等,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六)、生物安全管理及实验人员的培训制度 1.培训方式:实行院科两级培训。

(1)一级培训:由医务部、科教科或院内感染科等职能科室共同完成。

(2)二级培训:由病理科独立完成。

2.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培训、生物安全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 3.培训分工

(1)医务科和科教科对病理科人员,尤其是新毕业分配来的上述人员进行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2)院感科对病理科人员,尤其是新毕业分配来的上述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3)病理科对进入实验室的相关人员进行《医疗机构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4)病理科依据各自的专业技术要求,定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病理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预防和减少意外

12 事故发生。

4.培训考核:每年一次,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增加法律法规培训内容,培训之后要进行相关培训内容的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上岗,不合格者要再培训并补考,直到合格为止。

(七)、意外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

为保证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当实验室发生意外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救和疏散转移人员,减少损失,特制定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与报告制度。 1.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发现人应立即通知科主任或生物安全员,并上报至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情况紧急者可直接拨打报警电话(如火警等),同时报告具体事宜: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的伤势情况及损失情况。

2.实验室发生任何意外事故,都要遵循“安全第

一、救人第一”的原则。一方面立即通知医院抢救小组迅速组织抢救受伤人员,疏散现场的其他人员;另一方面做好现场的消毒、清理工作,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

3.调查事故原因,写出调查报告,详细记录意外事故处理的经过并上报。

(八)、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1.用水、用电安全规定

(1)实验室的所有电器设备必须有可靠接地的双联插座。 (2)所有电插座每年应检查一次,包括电线是否接牢和绝缘是否良好,不能使用超长电线的插座。 (3)工作结束后检查各个电器开关是否关闭。

(4)一旦发现电线破损,插座松动等情况,应及时与电工室取得联系尽快解决。

(5)各个班组应根据实际情况用水,打开水龙头用水完毕后必须关好开关,工作全部结束时应认真检查各水龙头开关是否关好。

(6)一旦水龙头发生破损关闭不严或漏水情况,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并上报科主任,及时得到维修,避免造成实验室被浸泡或发生水的蔓延,注意节约用水。 2.易燃、易爆、易腐蚀物品管理规定

(1)对于易燃、易爆、易腐蚀的物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负责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保证实验室的安全。

(2)为了防止在实验室发生火灾的危险,必须尽最大可能**实验室内易燃、可燃液体的储存量,只保持日常使用所必须的最小量。使用部门由班组长负责,节、假日及夜班时由值班人员负责。

15 (3)冰箱内不能储存乙醚等可燃液体并且不可在水槽或下水道倾倒这些液体;易腐蚀物品应避免与皮肤或身体直接接触,如不慎溅到皮肤上,应用自来水反复冲洗,对身体造成较大损害的,应及时向科主任报告,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并进行医学观察。

(4)易燃、易爆物品由专柜保存,防止发生丢失被盗,要有出入库手续,使用班组领取时要签字。

(5)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必须远离火源,如烤箱、开关及正在工作中的电器设备等。工作人员应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报火警。

(6)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处应避光、通风、防潮和避免烟火,房间应牢固,药柜上锁。上述物品停止使用后,不得私自转让,需经科室和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调出。

(7)实验室严格**使用明火,必须使用电炉子、酒精灯时,不得离人。

(8)实验室内禁止吸烟。

(9)科防火安全员应定期对防火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上报。 3.其它管理规定

(1)加强病理科各种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各班组组长负责本部门设备的安全使用,对本组工作人员提出具体规定,做好每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使用记录,仪器发生故障,要尽快

16 通知器械科,由器械科通知相关人员予以解决。

(2)个人的大量现金、首饰、贵重物品不得带入和存放在单位内部,否则一旦发生丢失或被盗后果自负,并按医院的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值班人员应加强巡视,发现可疑人员应立即通知保卫部门,注意锁好门窗。

三、病理科技术操作规范

(一)、工作人员防护规范

(1)在实验室工作期间,应始终穿着工作服及隔离衣。 (2)实验过程可能会直接或间接接触到血液、有传染性的材料,因此必须戴上塑胶手套,用过的手套应置入**垃圾袋中。

(3)工作人员在实验结束后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前必须洗手、淋浴。

(4)禁止在实验室外穿防护服,如办公室、图书馆和食堂等。

(5)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吃、喝、化妆和操作隐形眼镜。 (6)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任何地方储存食品及饮料。 (7)禁止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8)为防止紫外线辐射或实验材料喷溅,应配戴防目镜。

(二)、生物安全设备操作规范 1.离心机

(1)在使用实验室离心机时,仪器良好的机械性能是保障微生物安全的前提条件。

(2)应按照操作手册来操作离心机。

(3)离心机放置的高度应当使工作人员也能够看到离心机内部,以正确放置十字轴和离心桶。

(4)离心管和盛放离心标本的容器应当由厚壁玻璃制成,或最好为塑料制品,并且在使用前应检查是否破损。 (5)用于离心的试管和标本容器应当始终牢固盖紧(最好使用螺旋盖)。

(6)离心桶和十字轴应按重量配对,并在装载离心管后正确平衡。

(7)操作指南中应给出液面距离心管管口需要留出的空间大小。

2.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的使用

(1)应使用移液辅助器,严禁用口吸取。

(2)所有移液管应带有棉塞以减少移液器具的污染。 (3)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入气体。 (4)感染性物质不能使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合。 (5)不能将液体从移液管内用力吹出。

(6)污染的移液管应该完全浸泡在盛有适当消毒液的防碎

19 容器中。移液管应当在消毒剂中浸泡适当时间后再进行处理。

(7)为了避免感染性物质从移液管中滴出而扩散,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三)、实验室标本安全操作规范

实验室标本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不当,会带来相关人员感染的危险。

(1)标本容器:可以是玻璃的,但最好使用塑料制品。标本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容器上应当正确地粘贴标签以便于识别。标本的要求或说明书不能够卷在容器外面,而是要分开放置,最好放置在防水的袋子里。

(2)标本在设施内的传递:为了避免意外泄漏或溢出,应当使用盒子等二级容器,并将其固定在架子上使装有标本的容器保持直立。二级容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制品,应该可以耐高压灭菌或耐受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密封口最好有一个垫圈,要定期清除污染。

(3)标本接收:需要接收大量标本的实验室应当安排专门的房间或空间。

(4)接收和打开标本的人员应当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应接受过如何采用标准防护方法的培训,尤其是处理破碎或泄漏的容器时更应如此。

(四)、感染性物质操作规范

(1)不能在实验室内饮食和储存食品。

(2)在所有可能产生潜在感染性物质喷溅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将面部、口和眼遮住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

21

(五)、废弃物处理规范

病理科废弃物分为非感染性物品“生活”废弃物和具有感染性的“医用”废弃物,二者分别用黑色生活垃圾袋和**医用垃圾袋分装。其处理程序如下:

1.生活废弃物在处理前不需进行无害化处理,直接将黑色垃圾袋封口运往医院垃圾站。

2.医用废弃物在重新投入使用或焚烧前,必须先在实验室内消毒处理和净化。具体规定:

(1)废液:所有废液(包括仪器检测后废液)须由有资质的公司(公司资质认证工作由专门机构进行)回收统一处理。 (2)检测后标本以及检测过程中所使用过的污染废弃物一律集中放入带盖的专用污物桶内,桶内衬**垃圾袋运送医院垃圾站进行统一焚烧。

(3)尖锐物品弃于带有危害标识的“染污利器”桶内,桶内不能盛放太满,待桶内集锐器物达三分之二后,旋转桶盖,将投放口覆盖,连桶一起送医院垃圾站统一处理。 (4)处理感染性废弃物时,必须穿戴手套和隔离衣。

22

(六)、尖锐器具使用规范

实验室与锐器刺伤有关的操作有:操作时拔掉针头、将针头放入不耐刺的容器中、将血液或体液从一个容器转到另一个容器、使用玻璃器皿或玻璃移液器等。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保证人员安全,病理科工作人员在使用尖锐器具时应遵循下列规定:

1.刀片、注射针等锐器物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2.在实验室里,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并禁止徒手传递,注射器的针帽拔掉后禁止再盖回。

3.用后的针头及尖锐物品弃于带有生物危害标识的“染污利器”桶内,桶内不能盛放太满,待桶内集锐器物达三分之二后,旋转桶盖,将投放口覆盖,由医院统一处理。

4.破碎的玻片按照尖锐器具处理,完整的玻片应放入坚固纸箱里,外套**垃圾袋送医院医疗垃圾站统一处理。

23

(七)、消毒规范

1.涉及二三类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1)工作人员手消毒:用消毒洗手液清洗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滞留擦拭。

(2)环境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擦拭、浸泡

标准浓度:有效氯含量1000mg /L 配制比例:“84”消毒剂:水=1:50 (2%) 作用时间:大于60分钟 (3)空气消毒:

标准浓度:500mg/L二氧化氯 配制比例(1000ml水加赛绿素5克)。

方法:(1)按10-20ml/m3 用量(每间病房约用水1000ml 加赛绿素5克)用电动汽溶胶喷雾器对房间进行喷雾消毒,保持1小时后开窗通风。(2)用敞口容器盛4000mg/L的赛绿素溶液按4ml/m3 用量(每间病房约用250ml水加赛绿素10克),自然熏蒸消毒10小时后开窗通风。

(4)消毒熏箱(用于不耐热不耐湿物品的消毒): 消毒方法:为先在熏箱上层放入拟消毒物品,注意物品之间留有空隙,用敞口容器内加水100-200ml,再加入赛绿素1袋(5g)放入下层,密闭熏箱消毒作用2小时,取出消毒物品。

2. 特殊病原微生物(白喉、结核、炭疽等)的消毒方法

24 (1)工作人员手消毒:

标准浓度:0.2%过氧乙酸 配制比例:过氧乙酸原液:水=1:75 作用时间:小于5分钟

(2)环境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擦拭、浸泡: 标准浓度:0.5 %过氧乙酸

配制比例 过氧乙酸原液:水=1:30 作用时间:大于10分钟。 (3)终末空气消毒: 标准浓度:3g / M3

消毒方法:15%过氧乙酸原液(每间病房

约需1000ml)加入蒸发皿中,再加入等量水,密闭熏蒸2小时。

注意:对金属有腐蚀性,用于无仪器房间。 3.标准洗手方法 (1)掌心对掌心搓擦

(2)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 (3)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 (4)两手互握,互搓指背 (5)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 (6)指尖在掌心中搓搓擦

25

(八)、紧急情况处理规程及应急预案 1.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的实施原则

(1)在实验室发生任何意外事故时,都要遵循“安全第

一、救人第一”的原则。

(2)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发现人应立即通知科主任或安全员以及医院相关部门负责人,情况紧急者可直接拨打报警电话(如火警等),同时报告具体事宜: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的伤势情况及损失情况。

(3)立即通知医院抢救小组迅速组织抢救受伤人员,疏散现场的其他人员。

(4)做好现场的消毒、清理工作,调查事故原因,将调查报告上报。

(5)确定发生应急情况时的救治医院或科室。 2.紧急情况应急预案: 意外刺伤、割伤和擦伤

(1)工作人员一旦被意外刺伤、割伤和擦伤,立即冲洗伤口、挤出局部血液,用碘酒和75%酒精消毒。

(2)立即通知科主任和生物安全员受伤的原因及可能污染的病原,根据所污染的病原情况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理。 (3)科主任向医务科和院内感染科报告,院内感染科负责记录备案。

(4)咨询有关专家,确定医学观察期为 **天。医学观察期

26 的待遇与工作期间相同。 打碎或溅出传染性物质

(1)如不慎打碎污染了传染性物质的样本容器,应先用一块布或纸巾盖上,再把有效氯含量为5000-10000mg /L消毒液倒在上面,至少作用60分钟,才能把布或纸巾及打碎的物品清理走。

(2)玻璃碎片应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直接拿;污染区域应用消毒液擦拭干净。

(3)将布、纸巾及打碎的物品放入盛污染废弃物的容器里。 (4)上述操作均应戴手套进行。 离心管碎裂

(1)当没有密闭离心桶的离心机正在运行时离心管发生了破裂或怀疑破裂时,应关闭开关并保持离心机盖子关闭30分钟。

(2)通知生物安全员或科主任,在生物安全员的指导下进行清理。

(3)必要时戴双层手套,夹取碎片时要用镊子。

(4)所有打破的管子、玻璃碎片、套管、及转轴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有效氯含量为5000-10000mg /L消毒液里浸泡消毒。

(5)离心杯应用消毒液进行擦拭并用清水洗净,干燥后再使用。

27 危险化学药品溢出

(1)向生物安全员或科主任通报情况,同时上报医院有关部门,疏散现场不必要的人员撤离现场。

(2)照顾可能已经受化学物质污染的人员并采取适当的医疗处理措施,较为严重的伤害者应立即被送至急救室或特定的医院进行紧急的医疗处理,将其医疗资料存档。 (3)如果溢出物是易燃品,熄灭所有明火,关闭可能产生火花的电器。

(4)避免吸入溢出物的挥发气体,必要时进行通风处理。 (5)将溢出物清理干净。 实验室火灾

(1)实验室一旦发现火情,发现人应立即用就近的消防器材进行灭火,并迅速报告科主任或消防安全员(值班时报告保卫科和总值班)。

(2)如是初起小火,在科主任的组织及保卫科协助指挥下,协同在场人员进行灭火;如情况紧急可直接拨打火警电话“119”,告之火灾地点、时间、类型、事态、损害情况和报警人身份。同时组织人员疏散。

(3)在保证疏散通道畅通的情况下,要“统一组织、镇静有序、避开火源、迅速撤离”火灾现场。

(4)被疏散人员通过楼梯时应靠右侧行走,留出左侧便于抢救伤员和抢险人员通过。

28 (5)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应尽快撤出易燃易爆物品、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资料。

(6)离开危险区域的人员不要围观,应迅速倒疏散指定集合地点集合以便清点人数及时汇报。 实验室断电

(1)实验室重要设备需配备UPS电源,防止瞬间断电对工作的影响及对设备造成的损害。

(2)如发生瞬间断电,对实验室正常工作基本上不会有影响。但实验室工作人员或值班人员在正常供电后,应对冰箱等所有用电设备进行检查,如仪器设备运行正常无须采取措施;如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或持续报警,应立即通知配电室或器械维修组(夜班通知总值班)。

(3)如实验室发生非瞬间的断电,应立即通知总务科(夜班通知总值班),并询问停电原因及时间,如被告之是医院一路或双路电停止的情况,会立即启动“医院防停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医院恢复正常供电之前,工作人员或值班人员应将仪器设备的开关暂时关闭,待恢复供电之后,重新开启设备。如仪器出现异常,采取同2的措施。

发生意外时人员的防护及操作样品的处理:及时处理样本,防止扩散。

发生地震时的应急措施:遵循“安全第

一、救人第一”的原则,

29 及时处理样本,防止扩散,并确定水电都已关闭之后迅速逃生。

风险评估报告:由生物安全专家、检验、感染方面及病理科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拟定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内容应包括风险事件的具体范围、分级、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等。

30

第五篇: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

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应穿工作服,必要时需带防护眼镜。

3.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手套。

4.可能产生致病微生物气溶胶或出现溅出的操作以及处理高浓度或大容量感染性材料均应在生物安全柜(Ⅱ级生物安全柜为宜)或其他物理抑制设备中进行,并使用个体防护设备。

5.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SOP操作规程。

6.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先在实验室中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

7.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8.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9.实验室内严禁吸烟或吃喝。

10.实验室主任应制定规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入实验室特殊要求(如,经过免疫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否则不得进入实验室。

11.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年须进行健康状况体检,接受疫苗接种,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上一篇:散文让生活更美好下一篇:社团招新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