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拓展教学环节设计

2023-04-23

第一篇:阅读拓展教学环节设计

语文“五环节”阅读教学模式

内容简介

小学语文“五环节读”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以读为本、在读中求创新、搜集资料、质疑问难、在读中合作探究、体情悟理、在读的基础上丰富语言积累,并向课外延伸,促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它以“激趣资源共享”→“初读整体感受”→“细读合作探究”→“品读体情悟理”→“延伸拓展迁移”为基本操作模式。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读中求创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发感情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在读的基础上丰富语言积累,并向课外延伸扩展,不断将课内外获得的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

模式的名称:小学语文“五环节读”阅读教学模式。 结构流程图:

“激趣搜集准备读”→“整体感知质疑读”→“合作探究精细读”→“体情悟理品析读”→“延伸迁移拓展读” 理论依据:

1、以读为本论。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此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变琐碎分析为熟读精思,以读为主,让学生不仅用心眼来学习,还在心眼之外加用口、耳,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读出情(情感)、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神(神韵),保证学生读、思、议、练„„自由创新的时间,读中悟、悟中读,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2、学生主体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展。”此模式变“越俎代庖”为“自主研索”以学为主。以自愿为原则,说自己想说的话,思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读背自己喜欢的句子,选自己愿意做的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总结。自己选择合作伙伴愉快合作,张扬个性,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基本特点:

1、落实“读”的训练,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教给读法、读思结合、读议结合,采用轻声读、默读、跟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熟

1 读成诵,内化吸收积累。

2、开放课堂教学。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敢问、能问、善问,激发学生问的兴趣,培养学生问的意识,挖掘学生问的潜能,开创师生平等协作的新模式,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质疑读”这一环节之中。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群体互补和谐共进,增加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和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合作讨论、合作表演课本剧、合作补充教师的板书„„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群体互相影响学习。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合作探究精细读”、“体情悟理品析读”这两个环节之中。

4、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课前课后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拓展读将新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之中,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激趣搜集准备读”、“延伸迁移拓展读”这两个环节之中。 操作程序:

一、激趣搜集准备读。

导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此环节老师的“导”尤为重要。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恰到好处,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课间活动中吸引到课堂上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一方面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大纲要求以及学生所处地域、时代„„精心设计导语激情引趣。

另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培养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课文内容,深化课文内容。

此环节教师的导要灵活多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学生搜集资料教师要指导方向,给足时间。

二、整体感知质疑读。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能初步读懂课文,整体感悟课文,自己动脑、自己思考、提出问题。此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问,如(1)对文章结构的思考:为什么在这里分段而不在那里分段?每段的段意该怎样概括?中心思想是怎样表达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点?文章详略怎样处理?此外还有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思考,对语言运用思考等等,引导学生对字词提问;对文章结构提问;对表达方法提问;对作者思想感情提问;对语言应用提问„„倡导学生敢于驳问,标新立意。

此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梳理,切忌零敲碎打,被杂乱无章的问题所困扰。

三、合作探究精细读。

“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此环节自愿组合、综合优化、引导争鸣、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独创性学习。群体互相影响发扬合作精神不定式合作,如小组合作、男女生分别为单位合作、同桌合作、好友合作等,展开学习,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概括、品析、想象等思维活动,以达到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四、体情悟理品析读。

这一环节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已理解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领悟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的脉搏,此时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慢慢回味、细细体悟作者的优美语言,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一幅画、一首诗、一座雕塑)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同欢快、共悲伤)把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想象成具体形象。或表演、或想象、或再造形象。

此环节切忌离题太远,教师应抓住课文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随机点拔。使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知从感性层面上升到悟性层面,读有所获。

五、延伸迁移拓展读。

“课内学知识、课外练能力”。此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背诵、储存在自己记忆的宝库里。与此同时总结学法,拓展阅读相似文章,并提出类似的问题,限时阅读,读后交流评价各自所得,利用迁移规律把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课外,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语文的能力,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此环节重在选好拓展读的内容。

第二篇:小学阅读六环节教学法(定稿)

小学阅读六环节教学法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指明了小学教师语文教学更明确的方向,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诸多问题。其中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改实施到如今,很多教师普遍能理解、认同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譬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要重视教能力、教规律、教方法,而不是仅仅教知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可在教学工作中,却常常出现不知怎样用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意无意地走上了无效教学的老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教学目的往往定位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上,使阅读教学处低效或无效状态。②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支离破碎,缺少整体把握。教学时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引得多。学生读的少,想得少,练得少。③教师按自己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缺少对学生学习中生成资源的关注,未能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④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读写能力的训练。教学中教师不能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展开有效的语言训练,学生学到的只是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或思想体会,但在阅读和表达的能力上没能得到应有的培养,语感能力的培养也就更谈不上了。⑤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意志和品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⑥课堂作业不能当堂完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上问题的出现,,或是因为教师们对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核心价值认识

1 不深刻,或不明确,或对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没有一个基本的策略或缺乏好的方法。为此现将武汉市硚口区《小学阅读六环节教学法》推荐给老师们,望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什么是是阅读六环节教学策略

所谓六环节指:释题激趣,创设语境;初读文本,整体感知;顺学引导,直奔重点;紧扣关键,落实训练;回归整体,读中学写;当堂作业,拓展延伸。这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每个部分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以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清清楚楚一条线,明明白白几个点,完完整整一个圆”的高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体现了“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紧扣关键、落实训练”高效教学方法。

所谓“清清楚楚一条线”是指文本的文路、教学思路、学生学路、编者意图这四线合一,教学中只有充分考虑如何做到四线合一,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主线不夹杂,不偏移。选择好这条“线”是设计好六环节的关键。

“明明白白几个点”中的点,是教学设计中根据文本的中心与表达的特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扣住主线,选择好几个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引导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以及语感能力,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这是“六环节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

二六环节教学策略解读及实施建议 环节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如果能从释题入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

2 的效果。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对课题进行研读,激发学生期待与探究欲望,为整体阅读打下基础。这一环节从形式上看,能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读题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通过引导学生释题,能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为后续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这一环节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①抓住题眼激趣。文题常常有其“题眼”,直接或间接体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字或词,抓准题眼,就可以顺藤摸瓜,更好地激发和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为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打下基础。②对课题提问激趣。经过对课题提问,往往能更快地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甚或直接可由此内容进入重点部分的学习。③对课题深入探究而激趣。如在《刷子李》这篇课文中,学生能从课题中知道,本文写的是一个姓李的粉刷匠,通过教师引导对课题深入探究:“所有干粉刷的师傅都能叫粉刷李吗?”学生未见其人,却已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又充满了好奇:他有什么绝活,能成为“粉刷李”呢?为课文重点学习打下了基础。④抓住文题的含义激趣。有的课题直指文章的中心,可以从内容入手提问,再对课题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⑤从课题包含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等入手,创设学习语言情境。一般来说,课题中如果是时间或者是地点,用释题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文本本身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是以整体形象呈现给

3 读者的。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认识事物必须由整体到部分,由综合到分析。学生只有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脉络之后,才能去品味文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地理解领悟,然后再回到整体。这一过程是阅读的基本规律。而教学初始的整体感知,是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重要时机,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应给予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最后达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对文章的写作方法与特点有一个初步印象的目的。这一环节一般有四个要求:自学生字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谈谈读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或感受;质疑问难。

1、生字词的学习因不同的学段侧重点不一样。低中段的力度相对大些,可以多读读多说说,多动笔写写。这里要加强教师写字指导及示范引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落实写字教学。高学段则以点拨为主,重点练习,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同时,还需及时检查反馈,真正落实生字教学和写字的训练。

2、主要内容的归纳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重要训练内容,也一直是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这一环节从三年级开始就应该落实训练,万不可走过场。低中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采取填空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清楚、完整地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

4 定的基础,教师应该从准确、完整、简洁的角度训练学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这一类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3、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后的初步印象和感受,这一要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习惯的能力,也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同是为下一个环节直奔重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养成思考习惯、形成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学生自学后提出的问题,教师能顺势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重难点,从而体现“教”为“学”服务和“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

环节三:顺学引导,直奔重点

面对学生的疑问和对文本的初步印象和感受,教师要善于梳理、归纳、引导,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并形成学习课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直奔重、难点相关段落的学习,一改过去去顺承教学的行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以下几种:字词方面的疑问;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内涵方面的疑问;写作方法方面的疑问。

有些问题与教学的目标不甚相关,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不吝肯定;有些问题与文本的重难点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鼓励学生针对文章的重难点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思考的习惯;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与重难点相关但表达不清,教师应该及时引导,使学生的模糊问题变得清晰,成为探究文本的主要问题;

5 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但与研读文本的重难点关系不密切,教师应相机安排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或课外的拓展中予以解决,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

这一过程,课堂教学生成性的问题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善于捕捉重点、难点及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同时这一环节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过渡环节,也是引导学生与文本重点直接对话的过度,看似简单,其实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过去我们很多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往往就课文内容顺承而教、面面俱到,结果一到不到。所以我们提出高效课堂必须立足三个点,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语言训练点,在突出三点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实现阅读教学高效的目的。

环节四:紧扣关键,落实训练

三点抓住了,怎样进行有效的训练呢?一般来讲,语言训练要体现三性: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从而使学生历练一个听、说、读、写、思的完整的语言训练过程。一般讲,语言文字训练可以采用“四化”策略,即具体化、情境化、形象化、生活化。

1、具体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将文章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展开来,将其具体化,在理解词语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更加明确词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情境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3、形象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中不管是人物还是似人化的动植物,形象都是个性鲜明,十分丰富的。语言训练中要用形象化手段感染、熏陶学生。

4、生活化。学生阅读文本时,只有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经验、生活中的感受等与文本所描述的内容相联系,才能产生情感共鸣,这一过程,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课文就是学习生活,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一个从表象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完整的语言文字训练应包含四个过程:感知、感悟、感动、表达。

第一步:感知词句的表面意思,可让学生查字、词典,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这是准确理解词句的前提,是基础。第二步:感悟词句的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贯下联,感悟词句在文中的意思,也是作者用这个词句想说明什么。第三步:体会作者通过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对词句理解升华的过程。“眼里看着文字,心里理解语言,情感产生共鸣”实现学生与作者“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继而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审美和语感的能力,渗透人文教育。第四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只有完成了这一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语言文字训练”,使我们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例如,通过删减比较、换词比较等方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具体、生动、形象、准确;句子体会完了,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对表

7 现思想感情的作用及好处。有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一写等。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方法。在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策略时一定要注意:

1、找准“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一般说来“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有如下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有所体会;有利于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的词句;有利于学生整体阅读的词句(有利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和规律的词句;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训练的词句等。

2、语言文字的训练必须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让学生既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和感情,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理解语言的表达方法。

3、语言文字的训练必须在“三维目标”整体推进中实施,从而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在训练时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阅读与思考。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践去读、去思,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从而落实对学生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统一的要求。这也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能力的基本方法。

环节五: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思想的整体回顾,更重要地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回到文章的语言形式上来,即体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匠心,从而使语言文字运用落实到位,与此同时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也会得到培

8 养。日积月累,学生定能在阅读与理解的能力上、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上得到提高。这是教学中把一篇文章从方法迁移到实际运用的重要过程,是最重要的,但也是以前教师最容易忽略的。

环节六: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是促使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手段。当堂作业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再指导的作用。教师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着眼学生听、说、读、写、思基本能力的培养;着眼于表达方法的训练;着眼于本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着眼于课外阅读的拓展,创造性的设计“练案”。这一部分不仅要注意练习的精选,更要结合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和必要的作业指导、及时地评价反馈,使这一环节获得最大效益。

总之,六环节教学策略是针对过去课堂教学无效的教学现象应运而生的,在运用这个策略的时候,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学段特点和认知规律,尊重教师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尊重教材特点和特性。另外运用这个策略,必须强化教师的基本功,即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材的基本功;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教学机智的锻炼,即引导、评价、激励、启发、点拨等应变能力的基本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灵活地运用这一策略,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核心目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

第三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阅读能力在语文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可是从目前看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教学方面还有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本文中,将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究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拓展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着很多的问题,只有进行拓展阅读的教学,才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写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养成读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才可以激发出读书、阅读的激情。拓展阅读原本就有延展性,它能够补充课堂知识,具备了灵活性和相对开放性,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拓展书籍,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小学语文当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语言的积累,开展拓展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迈向更加宽广的新世界,也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增长见识,塑造出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更好地积累相关语言知识,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小学语文中,写作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了阅读能力,就会严重阻碍到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开展拓展阅读,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富写作的素材,还能够让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更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一)营造阅读环境

大家都知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环境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阅读课程也是一样的,如果在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时更加流畅、放松,从而逐渐进入阅读的世界,慢慢体会文字和其中的思想。教师不但可以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还可以作出一定的引导,倘若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细心的引导,学生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受到影响,激发出他们想要阅读的欲望。通过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将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从而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强化。

(二)引导阅读想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选择各种不一样的方法来告诉学生,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说,在你看到一幅很好看的画时,可能就会想到很多与画相关的事物,阅读也是一个道理,在读到一些比较优美的诗句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作出想象引导,逐步逐步地延伸开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当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丰富阅读内容

阅读具有着独特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是说只要量大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最关键的就是阅读内容的丰富性是不是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必须注意与科比的内容进行关联,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课本的纰漏,或者增加一些最新的文化知识,从而让学生可以取得全方位的发展。

(四)探究阅读方法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会用到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学得更好,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中,教师更加需要重视对阅读方法的选择,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时候,方法尤其重要。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懂得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阶段的小学生要运用不一样的方法来传授语文知识。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它们放开声音读出来,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教会它们进行默读,把自己的思考一起放到阅读当中。

(五)定期开展活动,进行读书成果的交流

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光靠学生的埋头苦读是没有用的,更加需要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教师或是家长,也可以加入到学生之间的交流当中去,像这样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有效地把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

(六)举行与阅读成果相关的比赛

举行与阅读成果相关的比赛,有利于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比赛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可以让学生之间获得更好的互动,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七)改革小课堂

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原来“照本宣科”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让小学生更多的是自愿参与到语文阅读当中,比如说语文教师在讲述阅读方法的时候,可以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来扮演阅读材料当中的人物,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入到阅读材料当中,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就拿《峨眉道上》这篇文章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同类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先学习或是温习一下《挑山工》这篇课文,让学生可以自觉领悟到“铺路人”与“挑山工”有着类似的地方,让学生发现其实“铺路人”、“挑山工”和我们是一样的,都是平凡人。运用这种方法把拓展阅读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与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结语

加强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可以让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有所提高,大多数学生对语文缺少兴趣是因为缺乏语文阅读。开展拓展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感,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让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必要性》[N].中国校外教育,2013

第四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实践

摘 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学生对知识的第一印象,第一吸收途径都离不开阅读的效用,而成功的阅读则不仅仅来源于课本内,更需要全方位地拓展延伸,让语文阅读学习视野更加广阔,感受更加丰富,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意识充满敏锐与活力。本文结合语文实践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拓展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语文拓展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拓宽语文阅读面,提高语文阅读质量,跳脱出常规的课文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宽度与深度上都有所提升。拓展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是生活阅读的积累,要想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展开拓展阅读实践,就必须贴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做好教学引导,为学生开启自由、快乐的阅读空间。

一、营造氛围,激发拓展阅读兴趣

在兴趣基础上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很高,语文拓展阅读对学生来说就如同浩瀚的海洋,宽广而神秘,如果没有兴趣的牵引,那么学生将很难找到拓展阅读的方向。教师要营造阅读氛围,扩充阅读的周边元素,让学生自然、主动地投入。

(一)创设故事情境,吸引学生关注欲望。

由于心理年龄特征,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并且因为思维尚不成熟,学生的学习关注点往往向更生动、更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靠近。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故事情境创设便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在这一学习阶段,学生对拓展阅读的认识还十分有限,要想让学生主动聚集关注力,情境创设是必不可少的,故事元素的融入为情境中加入了色彩,对学生来说吸引力十足。每个小学生都可以说是伴随着听故事长大的,故事是他们最熟悉、最容易建立共鸣的信息传达形式,透过故事,也最容易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故事情境,为学生搭建课文阅读和拓展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关注中激发兴趣,进而提高兴趣。例如,学习《总司令挑行军锅》这一课时,教师联系课文给学生讲了朱德总司令的另一个有关“挑”的故事:《朱德的扁担》,深化传导了红军首长不搞特殊,和战士们共甘苦的品质。学生被吸引感动的同时也激发了进一步了解红军精神的拓展阅读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感知,强化学生自主参与。

多媒体工具早已融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起着获得具象化知识、调动学习情绪的重要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所带给学生的感知促进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小学生的阅读认知力需要被催化、带动,才能够发挥得更加全面。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工具对课本阅读内容进行关联和扩展,让立体的声、光、影、音效果对学生形成新奇、生动的感官刺激,由此能够让学生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拓展阅读的兴趣。此外,多媒体工具的网络化、信息化特点,能够迅速丰富和延伸学生的课内阅读,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的宽广渠道和方向,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兴趣。在实施中,教师要注意紧扣阅读内容,集中、明确地展示多媒体效果,而不要盲目追求量度与广度。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展示了桂林风景区的动态影像资料,并整理了刘三姐的传说,包括戏剧片段等,从景观和人文两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激发。学生的反应相当热烈,纷纷表示愿意阅读更多有关内容。

二、整合资源,培养拓展阅读意识

语文拓展阅读学习虽然要靠教师的引导带动,但归根结底,还需要学生建立自主化、个性化的拓展阅读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阅读资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阅读资源一方面代表着对学生拓展阅读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融合了学生在拓展阅读中的精神追求方向,因而学生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引导尤为重要。小学生的三观认知尚未成型,对社会辨识度不高,对人生追求也无法达到成熟阶段,因此,如果没有科学引导,就很容易发生选择偏离,导致与课内阅读的延伸发展不相符,甚至造成精神反效果。教师有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拓展阅读资源进行收集、整合,为学生制定出相对系统、贴近、启发的阅读引导,并且让学生顺着选择思路,一点一滴地培养正确、自主的拓展阅读意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设计拓展阅读计划,按照不同深浅程度、不同文体形式、不同内涵精神等,将拓展阅读资源分门别类,制定阅读周期。如此,学生就能够更加清晰、更有方向地进行自主阅读。

三、开展活动,优化拓展阅读体验

教学活动一直活跃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体验学习细节、学习内涵。拓展阅读相对课内阅读来说自由性更强、内容更丰富,如果光靠传统、单一的阅读形式,那么学生的阅读收获将是有限的。将拓展阅读与活动联系起来,能够让阅读过程充满欢乐,更能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由被动引导转化为主动享受拓展阅读体验。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懂得创新,注重个性,让活动尽可能贴合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有所收获,阅读能力不断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活动开展必须避免形式化,而要有所深度,有所指向,同时活动也需要具备广泛的调动性,让不同学习基础、不同认知观念的学生都能投入。例如,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将课外读到的拓展阅读资源进行意见交流,互相推荐阅读,互相品评阅读,或者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主题拓展阅读活动,比如,指定拓展阅读内容的读后感交流等。

在对学科素养与个性内涵要求与日俱增的当今教育时代,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顺利开展,能够完善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迪学生的内涵沉淀意识,教师要恰到好处地牵引,让语文拓展阅读发挥出实效。

第五篇:三年级拓展阅读教学反思

在当代语文教学中,仅凭一本书或一篇文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教材决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上教师应创造性地超越教材,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到更为宽广的领域。教师可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教材以外的内容,利用拓展所带来的丰富内涵开拓学生的视野,积累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主阅读学习能力,我想这正是阅读教学拓展的最终目的。

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读促写。仿写、续写、改写等方法,在诸多教师的阅读教学拓展中被广泛应用,其片断化写作往往是基于文本的理解,或是通过写作来深化对文本主题或者是人物形象的理解;或是通过写作激发学生的思维,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合理去想象;或是通过文本示范,学生仿写,进而学习修辞方法或写作手法,以期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无论向哪个角度拓展,基点都是文本本身。文本的内与外,内是“皮”,外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有的拓展必须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语文文本。这是进行课外拓展的根本原则。巴班斯基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凡是与学生的"学"无关的课外拓展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

其次还要把握好适量原则。拓展也不是越多越好,语文教材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所以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简明扼要,千万不可以无限制的拓展延伸代替课堂的语文训练。40分钟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文本阅读的重点都一一落实之后,拖沓冗长的拓展是根本无法有效地展开。拓展无需面面俱到,关键在于适切,要把握适量原则。

最后还要把握好适度原则。拓展也不是越深入越好,范围越大越好,要适当合理,不能只追求课堂的轰动效应,流于形式,应该把握好拓展的适度原则。“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阅读教学的拓展也要把握适度原则,真正起到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无论是从作品主题角度的拓展、作家角度的拓展还是写作角度的拓展,恰倒好处的拓展,能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和欣赏语言上,而且是进入了与文本和作者对话的智慧层面上。

上一篇:医德医风演讲比赛稿子下一篇:幼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