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

2022-08-19

无论你是处在何种工作岗位上,书写工作计划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通用工作技能。在新的年度,很多人又在为如何写好计划苦恼了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

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重点监测工作的通知

各镇(处)人社中心、各行政村:

为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及时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的农民工的变化趋势,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工作,是实施《就业促进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也是对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经研究,在XX市12个镇(处)人社中心范围内选出典型行政村作为重点监测试点村,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监测范围

行政试点村。在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地区,选定有一定转移就业工作基础,软硬件条件较好的行政试点村。详情请见附表。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点监测行政试点村名单》(附件1)

二、监测内容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根据省厅就业信息化工作要求,监测相关行政村就近就业、村外市内、市外省内、省外、返乡创业等转移就业数量的增减变化、分布情况及就业创业情况进行监测并出具分析报告。详情请见附表。

1.《重点监测行政试点村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表》(附件2) 2.《重点监测行政试点村新增转移就业及返乡农民工情况表》(附件3) 3.《重点监测镇(处)农民工创业及带动就业情况表》(附件4)

三、监测时间

以上监测内容实行季报制度。每季度结束前5天开展统计调查,每季度结束后5天内(遇法定节假日须提前)上报数据。第一次监测从2015年1月份开始实行。

根据省厅及黄冈市局要求,在坚持季报基础上,适时布置开展部分或全部监测内容的旬报。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就业局局长牵头,就业股、失业股配合,具体工作由就业局信息中心督办。各镇(处)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工作,各行政试点村、各人社中心具体负责执行。请各人社中心将具体工作人员名单于会议后上报市就业局信息中心。

(二)实行专人专报。对行政试点村监测内容实行专人专报制度。 五:工作考核

此次参与动态监测的行政试点村,按相关上报报表情况内容进行审核,按标准拨付工作经费。

XX市劳动就业管理局

2015年1月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领导部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批量转

移和有序流动,推进我镇农村小康建设。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抓牢抓实。通过普及就业意识,培养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扶持,完善就业服务,为全镇广大农村青年创业和就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责任明确,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

在认真分析劳务输出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中所占的分额,阐明劳务输出对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所起的作用,把劳务输出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各包村工作队员为各村劳务输出的义务宣传员、组织员,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发动及组织工作与其它工作捆绑进行。例如结合我镇禽流感的防治宣传、法制宣传、由镇包村工作队员深入村屯分发宣传资料,面对面把外出务工的注意事项及外出的方式方法传达到农户家中。我们还注意发挥镇直有关单位的职能作用统一筹划,统一部署,同时进行。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工作的全面开展。

动员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对镇党委和政府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牵涉面广,头绪繁杂。因此,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成立××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有经验的村干作为我镇劳动保障协管员,完善我镇劳动保障机构,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我镇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镇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就业情况,摸清劳务输出就业底细,更好地引导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与就业,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市政府布置的劳务输出任务。

二是在就业观念更新上加大力度。宅土重迁、怕苦畏难、得过且过、贪图安逸、怕冒风险的小农经济意识,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最大障碍,要使得工作有进展,必须下大力气转变农村青年保守、落后和消极封闭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一情况,镇政府就成立了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牵头的宣传咨询队,深入村屯开展巡回咨询活动,市里有关劳务输出的方针政策及就业信息带到村屯,解除农民的顾虑与疑惑,接受现场报名。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劳务宣传、组织工作达180人次,印制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达5000多份。通过巡回咨询活动来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和愿望,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达到致富成才的目的。

三是在农民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帮助农民,特别是青年,提高职业技能是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治本之策。目前我镇农民一般都有文化层次低、职业技能弱、就业竞争力差等方面的不足,镇政府下大力气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积极依托劳动、就业部门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回来的而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年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开展各种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班达19个,培训人员达2529人。

四是在了解传送劳动力市场信息上加大力度。目前许多企业有大量的用工岗位招不到工人,又有许多青年愿意外出却找不到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的实效性、真实性很差,本镇农民的年龄构成、技能特长不能实现有效对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五是在宣传法制法规政策上加大力度。目前农村青年对政府出台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许多优惠政策了解不够。许多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就,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外务工的农民由于对劳动法律法规知之不多,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碰壁回乡,心灰意冷,对劳务输出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一部分农民把外出务工作为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从而影响了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我镇在进行培训过程中把宣讲有关法规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目前全镇共计有2107人外出务工,我镇劳务收入达到1053.5万元,全镇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外出务工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更是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镇人民政府

2005年11月25日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和了解xxxx农民就业问题与现状,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广泛的深入调研。按安人社发〔xxxx2〕437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基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查,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实际情况,通过走访和座谈多种方式,掌握第一手基础材料,现形成如下报告。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概况及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情况

全县总人口为59295人,16周岁-60周岁劳动力资源39083人,占总人口的77.7%。其中男xxxx85人,占51.6%;女18898人,占48.4%;16-30周岁16712人,30-45周岁12995人,45-60周岁9376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411人,高中6019人,大专及以上 2653 人。农村劳动力常年转移15413人,每年新增成长劳动力1000人以上。数据表明我县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整体素质不高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近几年,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进城有所增加,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从劳动力的职业构成看,从事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因此技能型劳动力逐渐上升。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农民实现劳务收入的主要渠道。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大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农民刚进城所从事的主要是一些边缘工作,即城镇人不大乐意干的脏、累、苦、险等工作。如建筑、废品回收、环境卫生、饮食服务、小商小贩等这些城镇人退出或自动放弃的工作岗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慢慢的从体能型转化为技能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观念新、懂技术、会管理、能带动广大农民运用技能脱贫致富的务工能人,从而带动其它就业人员从事一些高技能工作,慢慢从高、危、苦的行业脱离出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促进工业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

1.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xxxx0年以前,除了高考、招考等所谓正规转移就业进城的农村劳动者外,大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文化程度是初中或初中以下;21世纪以后,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要求有所提高,基本上是高中或中技以上,这促使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兼业性。事实证明兼业农户的出现,他们既从事其他产业活动,也不放弃农业生产。即保留了自己土地的收成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丰富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农民进城落户奠定了良好基础。

3.从转移的行业看,第三产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就目前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改变了就业观念,从所谓的“正式固定工”、“计划合同工”转向就地就近临时工、外出农民工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是相符的,应该尽快解除各种观念的束缚和限制条件,敞开城市的大门迎接他们。

4.自xxxx7年我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人数就突破万人,在方式上从曾经盲目性慢慢趋向有组织性,xxxx8年至xxxx2年劳务输出趋于稳定上升趋势,常年转移在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等地有1.3万人以上,转移时间为1年以上,最短的3-6个月。对于一个只有5万人小县来说劳务输出处于良好状态,因此,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进程,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农民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工外出和进城落户,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客观性、必然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及就业趋势分析

1.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虽都以现金形式补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安置,造成失地又失业的新型富余劳动力,在经济基本上保持旺盛的活力,第

二、三产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都已得到迅速发展,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投身于产业之中,这部分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无生活忧虑。此类劳动力基本已融入到城市体系,是典型的转业型农民。

2.我县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持力度。五年来,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xxxx8至xxxx2 五年间,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 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 1.3 万人,市内转移就业0.8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就业1000人左右,劳务收入逐步稳定且有上升趋势,创劳务收入1.3亿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体力型向技能型、大众型向特色型、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的良好局面。

3.近年来,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收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劳务收入是我们促进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的主要工作内容。十一五以来,全县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38期5987人,其中旅游培训320,计生子女培训219人,再就业培训1317人;创业培训7期460人,人人技能工程培训5期522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并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173人。以此为出发点,我们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我县关于鼓励全面创业促就业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服务等各个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乡土人才培训、产业带头人创业培训,农村两后生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技能和素质,健全横向、纵向劳务信息网络,加大和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对接,不断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渠道,努力改善农村居民就业创业环境和条件,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快速增长。

4.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自xxxx8年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鼓励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人社部门从事劳动保障全体工作人员,服务阵地转移,及时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细致的掌握各类企业和项目的用工需求状况,做好人力资源供求监测分析和用工调控工作。通过县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社保平台等发布单位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有更多机会和途径了解就业信息,使返乡的农民工能与用工企业及时对接。以“春风行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信息、送服务”活动,以“就业送岗位、创业送服务、求技送培训”为目的,广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和引导,在县城主要街道横挂标语10多个,发放“春风卡”3000多张,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和务工指南4000余份,筛选发布用工信息xxxx余条。活动效果良好。

(二)建立健全了服务保障制度,切实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对组织转移输出把好三关,即用工信息关、送人关和跟踪服务关。由政府宏观调控,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外地劳务市场及用工单位的性质、规模、实力,特别是劳资报酬、劳动安全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统一组织,统一输出,到达用人单位后办理好交接手续。然后要对其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询查服务,尽量达到用工企业、劳动者、家庭三满意。为全面掌握全县劳动力资源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了有实依据,发展了劳务经济,拓宽了农民工增收渠道。

(三)强化技能培训,完善中介服务,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随着珠江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用工需求已从过去的简单劳动力转变为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大中专、技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一到转移地的企业就能很快上岗,而且还能拿到高工资。这对我们的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尽快适应这一要求,强化职业培训,切实做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在不断提高我县劳动力人数的同时,大力提高转移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从而形成技能型、高素质劳务输出的品牌。因此素质和技能培训已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展劳动力输出前培训,拓宽多途径的就业局面,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后备力量。从而增加农民创收能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

从总述情况看,影响xxxx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原因是:xxxx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

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其二,农村人口增长率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其三,城乡经济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烈排挤、限制和制约,就业制度、分配制度和教育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以及僵化的思想意识观念,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与贫困;其四,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总之xxxx农村非农产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发展水平不高,对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本县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尚不成熟,政府部门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二)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偏低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今后仍将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必须离开土地,农民转移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就业岗位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据调查100家用人单位所提供的1386个岗位中,对技能有要求的岗位就有900多个,约占65 %,而我县农村劳动力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的人员不超过10%,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具有专业技能的比例低,致使出现技能人才短缺与富余劳动力并存的现象。

(三)农村劳动力对就业培训认识不够

我县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90%,在加快全县全面提升技能培训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就难以实现的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核心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培训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通过技能培训达到就业目的的长远打算,导致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织难、开展难的局面。培训和需求存在差距、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岗位要求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因而市场竞争力不强,培训转移率不高。因此,加强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是我们当前的重点工作。

(四)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往往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合同上的约定不平等。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农民工相关权益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四、下一步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计划

(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县将加大组织培训力度,畅通转移渠道,扩大转移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完善政策激励措施,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力争到xxxx5年,每年平均培训xxxx0 人,新增转移就业 600人,全县累计培训8000人,累计转移就业突破 16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实现近万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

(三)维持较高的农村经济增长率带动就业,扩大规模扩大城市,增加大容量的就业岗位,解决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切实把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促进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五、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引导,建立和完善劳务经济服务体系。坚持本地服务与异地服务相配合,软件服务与硬件服务相结合,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精心架设培训与转移的“连心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保障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和稳定性。政府及中介机构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积极做好用工信息服务和就业跟踪服务,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信息化水平。

(二)多业并举,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按照县上“一县一业”的总体战略,采取以生猪发展产业为主,多业并举,积极构建

二、三产业的发展路子,尤其是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建设农村工业化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明确和出台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从培训项目、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农村培育出更多的养殖、种植大户,同时发挥能人和典型作用,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就业,推动我县劳务经济的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对农民工采取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广电、网络普及农村实用性技术,培育农民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按照“农民欢迎、适用易学、市场需要”的原则,带动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同时政府加大农村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水电、路、通讯、广电、工程建设,积极推行各类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第四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讲课提纲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讲课提纲)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概念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两种表现形式:①长年性的富余。即农村长年富余的劳动力;②季节性的富余。即农业劳动力在农闲季节有富余劳动时间。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是劳动资源的浪费,既影响农民致富,也影响社会安定。因此,要广开生产门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

1.农村劳动力:按常住概念统计。是指全年经常在家或者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和虽然外出劳动6个月以上,但经济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其收入主要带回家中,也要计算在内。整半劳动力是指调查户农村人口中的整半劳动力总和。包括参加乡、村、组各级合作组织办的企业、联户企业、家庭经营的整半劳动力数,以及国家向调查村调用的建勤民工;也包括由集体经济支付工资或补贴的乡、村脱产管理干部,由乡村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或者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收入交合作经济组织或带回农村家庭的合同工、临时工、亦工亦农人员,以及其他外出人员。

整劳动力是指男性18周岁到50周岁、女性18周岁到45周岁,能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在劳动年龄之内,但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应算作劳动力。

半劳动力是指男性16周岁到17周岁、51周岁到60周岁;女性16周岁到17周岁、46周岁到55周岁,同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

劳动年龄以外,但能经常参加劳动,能顶上半个劳动力的人,也统计在半劳动力中,但不包括12岁以下未上学的少年儿童。在劳动年龄以内,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应算为劳动力。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是指农村劳动力已发生地域转移或向非农行业转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业时间在全年6个月以上。包括外出务工、就地就近转移和创业三部分。

3.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农村户籍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要求,目前无业,或虽已就业但年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收入的人员。

4.外出务工:是指农村劳动力到乡外(不回家居住)从事非农产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连续从业时间在季度1个月、半年3个月、全年6个月以上。

5.就地就近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乡内(回家居住)由农林牧渔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业时间在全年6个月以上。

6.创业:是指农村劳动力办理工商登记,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具有固定经营场所,具备一定投资规模的活动。

7.返乡创业:是指外出农民工携带资金、技术、信息等返回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工商登记,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具有固定经营场所,具备一定投资规模的活动。

8.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的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

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

9.有组织输出: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提供就业信息或直接输送到企业,或者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后直接输送到企业的人数。

10.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是指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保障)部门或者教育部门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职业培训或者职业教育资质,具体从事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技工院校和职业学校。

11.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专项资金中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补贴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金额,包括就业专项资金和其他财政资金,但不包括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

12.劳务品牌:是指在全国和全省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从业人员在一万人以上的行业或者职业工种。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新疆特别是对伊宁县的意义更为重大

1、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

2、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3、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

4、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5、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

6、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实现的目标

1、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必须促进农民到城市和二三产业就业,使之成为产业工人和新市民。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的劳务收入每年递增10%。

3、十有目标:

( 1.)进城有工作

(2)上岗有培训

(3)劳动有合同 (4)工资有保障 (5)生产有安全

(6)参保有办法 (7)住宿有改善 (8)维权有渠道 (9)生活有文化 (10)发展有目标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

1、免费职业培训政策。为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强化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新政发( 2011)67号),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培训补贴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新人社发(2012)45号),调整了培训补贴标准。

(1)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在《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培训补贴办法>的通知》(新人社发[2009] 35号).文件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调增幅度不超过25%(含25%),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不做调整,具体职业培训职业(工种)补贴标准由各地根据本地区物价、培训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未列入职业培训或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补贴范围的职业(工种),由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审定后列入补贴范围。

(2)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后,按两学期1 8 0 0元/人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含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农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所需经费从各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具体补贴标准由各地、州、市根据实际确定。

(3)在新疆注册的各类企业与新招用新疆籍员工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后,根据培训职业(工种),

每人按现行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不超过50%,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不足部分从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具体补贴标准由各地、州、市根据实际确定。

(4)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按照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

(5)对少数民族劳动者参加就业日常汉语和就业岗位汉语言培训的,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按照不超过150元/人给予常用汉语言培训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各地、州、市根据实际确定。

2、转移就业“以奖代补”政策。根据自治区财政厅、人社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奖代补资金, 管理暂行办法》新财社【2009】123号文规定:

一成功转移到本县(市)以外县(市)和疆内其他地州市就业的,按下列标准给予奖励:

1个月以上3个月以内的,按每人1 0元给予奖励; 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按每人2 0元给予奖励; 6介月以上1年以内的,按每人3 0元给予奖励; 就业1年以上的,按每人4 0元给予奖励。

一成功转移到内地就业的,按下列标准给予奖励:

1个月以上3个月以内的,按每人2 0元给予奖励; 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按每人4 0元给予奖励;

6个月以上1年以内的,按每人6 0元给予奖励; 就业1年以上的,按每人8 0元给予奖励。

一成功转移到国外就业的,按下列标准给予奖励:

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按每人6 0元给予奖励; 6个月以上1年以内的,按每人9 0元给予奖励; 就业1年以上的,按每人12 0元给予奖励。

3、职业介绍补贴政策。根据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介补贴办法》的通知(新劳社字[2009] 20号),职业中介机构为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再就业优惠证》的职业介绍服务对象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和用工信息等就业服务的,按照其介绍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人数及以下标准,享受职业介绍补贴:

(1)职业中介机构介绍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再就业优惠证》的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的,按下列标准给予补贴:

与用人单位签订6个月以上1年以下劳动合同的,按每人8 0元给予补贴;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2年以下劳动合同的,按每人12 0元给予补贴;与用人单位签订2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人1 6 0元给予补贴。

被评定为“A”级或“AA”级及以上等级的职业中介机构,在以上标准的基础上属“A"级的,再增加30元;属“AA”级及以上等级的,再增加5 0元。

4、社保政策。根据《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新党发( 2009)11号)规定:在新疆注册的企业以及在新疆承揽生产经营

和工程项目的企业招用新员工,其招用新疆籍员工不得少于50%,政府按企业为其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50%给予养老保险补贴。对从事灵活就业、家庭服务业等实现就业,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按本人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50%给予养老保险补贴。

5、土地政策。

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形式

1、转移就业的形式

(1)有组织转移

(2)职业介绍及劳务派遣等

(3)劳务经纪人带领

(4)群众自发

2、转移就业的渠道

(1)区外转移

(2)区内跨地区转移

(3)就地就近转移

(4)季节性转移

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战略举措

1、重点地区及重点人群

(1)伊宁县人多地少、少数民族集中的乡镇。

(2)农村两后生

(3)农牧区妇女

2、提升素质,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季节性向长期性转变,培养产业工人、致富能手、能工巧匠、文化的传播者。发挥农村劳动力、企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建设二批符合新疆长远发展目标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1)语言培训

(2)技能培训

( 3)思想提高

(4)创业培训

3、加大转移就业工作力度,实现新突破

(1)制定转移就业五年目标计划,分类实施、分类组织、分类指导。

(2)政府有组织转移就业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抓手。 (3)继续发挥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劳务经纪人的服务管理。

(4)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服务。 (5)按照“勤劳、智慧、诚实、守信”,打造新疆劳务品牌。 (6)抓好示范县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7)加强创业指导,扶持农民创业。

(8)把春风行动切实办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的温暖行动。

(9)加大企业与县市、乡镇“点对点”、“直通车”式劳务对接。 (10)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各地、各县市年度目

标考核体系,对转移就业工作实行全区督查,建立通报制度。。督查内容:组织领导、责任落实情况,基本公共服务,日常工作。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1992年之后,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1992—1995年,平均每年转移540万人左右。1995—1997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平均每年转移360万人左右。1998年以后,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1998—2004年年均转移380万人,年均增长约4%。预计今后几年,每年劳动力转移新增人数将维持在400~500万人左右,增长速度在4%~5%。

(二)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

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江西省%、福建

省%、安徽省%、重庆市%、河南省%、湖北省%、四川省%。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各省所占的比重按顺序是:河南%,四川%,安徽%,江西%,江苏%,湖南%,湖北%,山东%,重庆%。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

(三)外出打工以年轻人为主

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岁、岁、岁。2004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岁。

(四)外出劳动力多是当地素质较高的人员

调查表明,2002年,外出劳动力

中具有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占%和%,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16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2004年,在外出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和%,分别比全部劳动力中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

(五)女性比例不断上升

2002年,外出就业的女劳动力占外出人数的%,2003年则达到%,比上年上升了个百分点;2004年进一步提高到%,又比上年上升了个百分点。

(六)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

调查显示,2004年,在转移劳动力中,县域经济吸纳了约65%的人数;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吸纳的比例只有35%。在县域经济吸纳转移劳动力中,

县级市占到%,建制镇占到%,乡镇地域内非农企业吸纳的占到81%。在转移到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的劳动力中,转移到直辖市的劳动力约占17%,转移到省会城市的劳动力约占34%,转移到地市级城市的劳动力约占49%。

(七)跨省流动的首选地区主要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地点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3年,到广东就业的外出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到北京的占%,到江苏的占%,到上海的占%,到浙江和福建的各占%。上述6个地区合计吸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2004年,虽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但是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仍是当前外出农村劳动力流入就业的首选地区。

(八)外出务工农民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2004年,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占40%,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占60%。在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中,转移到制造业的占67%,转移到建筑业的占22%,转移到采掘业的占8%。在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中,转移到批发与零售贸易业的占17%,转移到居民服务业的占15%,转移到交通运输业的占12%,转移到包括住宿、餐饮、娱乐、文化、教育、体育等其他行业的占56%。

(九)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稳定性不断增加

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12全文查看

上一篇:朗读者背影背景音乐下一篇:劳动纪律与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