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2024-05-12

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共8篇)

篇1: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培训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23号)和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坚持以政府推动、学校企业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参与并受益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

第三条 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对象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认定的4060个贫困村、扶贫异地安置点、面上村贫困户且年龄在16~45周岁的劳动力。优先照顾符合上述条件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计生、残疾、归侨(侨眷)等贫困户的劳动力及退伍士兵。培训对象须持有所在县(市、区)扶贫办证明和个人身份证或户口本并自愿报名参加培训。

第四条 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中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安排部分学历班。

第五条 培训内容包括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包括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知识、就业岗位选择等基本知识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定向培训为主,培训专业的设置根据培训单位的教学条件、专业特点和用工市场需求确定。农民自愿选择培训工种参加培训。

第六条 培训时间一般在1-3个月,学历班按国家中、高职学制规定执行。

第七条 承担培训的单位统称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具备条件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县可申报一个培训基地。没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市,可根据贫困村及贫困户劳动力的数量原则上可以设置培训1—2个基地。自治区根据区域分布、重点专业等在上述基地中选定自治区级的品牌培训基地。

第八条 培训基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资质。

(二)具备承担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相应岗位必备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和师资等基本条件。

(三)有相对稳定的转移就业渠道和职业介绍能力。

(四)具有较好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基础和业绩。

第九条 鼓励具备条件的培训单位自愿向当地扶贫办提出承担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申请。申请内容包括培训条件、培训专业、就业计划等。

第十条 县(市、区)级培训基地由县(市、区)扶贫办和财政局共同审查后报所在市扶贫办、财政局认定;市级培训基地由所在市扶贫办、财政局认定。各市认定的培训基地应在认定后的30天内报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备案。自治区级培训基地由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认定。各级扶贫和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认定培训基地。

第十一条 承担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单位的法人是培训基地的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申报、实施和资金使用负责。

第十二条 培训基地的主要职责是编制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案,实施培训管理和受训人员就业安排等工作。培训基地要积极组织受训人员参加上岗证、资格证的考试,提高持证上岗率,做好就业衔接工作,提高培训转移就业率。

第十三条 培训基地必须建立健全培训工作档案。档案包括组织、培训、就业、服务、资金使用及技能鉴定等材料。

第十四条 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根据各市贫困村劳动力现状和上年度培训和就业情况,结合当年扶贫培训资金总量下达各市年度培训计划。对自治区下达的项目计划,各市、县(区、市)不得随意调整。如需调整,必须按原程序报批。培训年度按自治区扶贫办下达年度项目计划之日起计算。

第十五条 各市扶贫办、财政局要在自治区下达年度计划的第3个月及每年年底向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上报本市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情况。

第十六条 各级扶贫部门要向社会公布培训基地名称和培训对象、任务及联系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七条 扶贫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基地的检查和指导,加强对培训质量、就业情况和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对虚报、冒领、套取、截留、挪用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查实,除责令整改和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培训基地要加强培训就业的后续服务工作,安排培训人员就业后要及时进行回访,并协助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十九条 培训基地要创新培训机制,拓展培训就业渠道。鼓励各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开展联合培训。

第二十条 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采取政府补助和参训农民部分自理的办法解决。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培训期间参训人员的培训费、伙食费、住宿费、学历班学员的学费补助,也可以用于前往企业就业的交通费。

第二十一条 自治区用于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财政扶贫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厅逐级下达到市、县(市、区)财政局。按照自治区财政厅印发《广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桂财农〔2001〕141号)的规定,加强对此项资金的监督,严格实行报账制管理。

第二十二条 自治区安排用于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助的财政扶贫资金采用发放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培训券(以下简称“培训券”)的方式直接补助给参训人员。

第二十三条 培训券由自治区扶贫办统一监制,由各级扶贫部门发放给本级培训基地,培训基地负责将培训券发放给受训人员。培训券实行实名制,不得转让。培训券必须由参训人员本人填写并按手印,不得由他人代替填写,违者作废。培训券作为培训基地向当地财政部门申报财政扶贫补助资金的主要凭证之一。

第二十四条 培训基地要在每期培训班开班7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市、县(市、区)扶贫办报送学员花名册、身份证复印件和贫困证明及申请培训券数量。财政部门根据培训基地的申请并经同级扶贫部门同意,在培训班开班15个工作日内按年度培训资金计划总额的30%给予预拨培训补助经费。

第二十五条 培训基地持培训协议书、培训券、学员花名册、验收报告、用工单位接收证明到当地财政部门报账。

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门对培训基地申报的材料进行审查合格后,及时给予报账并拨付财政扶贫补助资金。

第二十七条 项目验收分阶段验收和年度验收两个部分。阶段验收作为培训基地报账依据,年度验收作为年度整体工作评估和下年度培训计划分配的参考依据。阶段验收由培训基地完成培训和转移就业任务后向当地扶贫办提出验收申请,所在地扶贫和财政部门负责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年度验收,市级的培训基地由市扶贫和财政部门组织;自治区级的培训基地由自治区扶贫办和财政厅组织验收。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每年组织对年度验收进行抽检。年度验收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年度验收具体内容按《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验收考核表》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对年度验收达优秀等级的培训基地给予表彰,并在下一年度给予项目奖励。对年度验收不合格的培训基地经限期整改后仍不纠正的,取消其承培资格。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由自治区扶贫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桂开办发〔2006〕56号)同时废止。

篇2: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评价目的根据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分类和资金投入的特点,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财政资金落实情况和完成情况、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情况以及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加强管理的制度、措施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绩效评价,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保证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二、评价依据

(一)政策、法规依据。主要包括: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的通知(财农〔2008〕91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云政发〔2004〕123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云政办发〔2006〕181号);《云南省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管理办法(暂行)》(云政办发〔2004〕4号)等。

(二)项目管理及资金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包括《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管理办法》(云农(法)字〔2004〕27号)、《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云财农〔2005〕157号)、《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考核奖惩暂行办法》(云贫开办发〔2006〕206号)、《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管理实施细则》(云贫开办发〔2005〕139号)以及《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下达2009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并拨付资金的通知》(云财农〔2009〕93号)。

(三)项目单位和部门按照绩效评价通知要求,提交的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评分表、数据统计表等相关资料。

四、评价原则

(一)坚持真实、科学、公正的原则

(二)坚持综合绩效评价的原则

(三)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原则

(四)坚持绩效评价与项目支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五)坚持绩效评价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原则

五、评价对象及范围

本次评价的对象是2009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扶贫办下达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施单位和各级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的部门。经费范围包括上述项目的全部经费。本次评价数据的截止时间为2009年12月31日。

六、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是对项目任务完成的数量、完成质量、完成进度和及时性进行评价。

(二)项目管理情况。主要是对实施项目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保障条件以及项目后续管理或营运等情况进行评价。

(三)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主要包括资金到位率和资金到位及时性、专款专用情况、项目资金监管情况以及财务管理情况进行评价。

(四)效益情况。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

七、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主要采用比较法、专家评议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议法等。在具体运用时,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项目单位全面自评与

工作组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形成评价报告。

八、工作步骤及程序

(一)成立评价工作小组,拟定评价工作方案。

(二)收集、整理项目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料。

(三)研究制定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下发绩效评价通知,布置绩效评价工作。

(五)开展自查自评。项目单位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自查自评,填报评分表和数据统计表,并上报县(市、区)扶贫办;县(市、区)扶贫办负责对所辖项目的评分表和数据统计表进行审核、汇总,结合本县(市、区)的管理情况,撰写本县(市、区)的自评报告报州(市)扶贫办;州(市)扶贫办负责对所辖各县(市、区)的自评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汇总,结合本州(市)管理的情况,撰写本州(市)评价报告上报省扶贫办;省扶贫办负责对各州(市)的自评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汇总,结合省本级管理的情况,综合形成全省的自评报告报省财政厅。

(六)评价工作组根据自评情况,选择部分项目、县(市、区)、州(市)对绩效评价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和核实,补充和核实相关信息。

(七)根据自评和抽查情况,省项目评价工作小组撰写评价报告并提交评价报告。

九、工作进度安排

(一)2010年5月5日前,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案。

(二)2010年5月20日前,省扶贫办下发绩效评价工作通知,布置绩效评价工作。

(三)2010年6月20日前,各地各项目单位完成绩效评价自评工作。

(四)2010年7月5日前,省扶贫办评价工作小组开展并完成抽查工作。

(五)2010年7月15日,评价工作组分析各地自评情况和抽查情况,完成绩效评价报告的撰写工作,并提交评价报告。

十、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扶贫部门及各项目用款单位要高度重视,提高对做好绩效评价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完成本次绩效评价工作。

篇3:浅析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

(一) 培训规划不统一。

系指贫困地区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相关管理部门有农业厅、农委、扶贫办、劳动厅、财政厅等单位, 由于缺乏有效协调, 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连通的情况, 使培训工作陷入无序和盲目状态,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 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 培训机构不合规。

系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些培训点是无培训资质、无办学场地和相应设备、授课老师无相应资格的“三无”机构, 培训时则利用学校假期, 租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和聘请学校的教师开展培训, 使培训机构成为临时拼凑机构。

(三) 培训课程不合理。

系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一些培训机构安排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 课时不科学。该长不长, 该短不短的情况。调研发现, 部分培训班的办班时间达不到规定的课时, 培训对象也大部分是放假的学生, 他们利用假期免费学点东西, 开学后继续返校上课, 并不是需要通过培训提升技能就业的对象。

(四) 培训经费下拨难。

系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不能发放, 足额下发等情况。比如资金拨付部门把培训补助资金拨付到各个培训点后, 培训主管部门又向各培训点按人定额收取一些费用, 无形中降低了补助标准, 影响了培训效果。

(五) 培训质量提高难。

系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能因人施教, 不重视效果, 培训与就业脱钩等情况。比如, 职业培训时只注重了专业知识培训, 未注重公共知识培训。教师只求完成任务, 不求学员是否学到知识, 培训后的就业率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策

针对上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一) 健全培训领导机构。

即根据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际需要, 成立由政府统筹、农业或劳动节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室, 统筹规划, 集中资金, 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统一下达培训任务和计划, 各地各部门实行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使培训工作效益最大化。

(二) 完善培训市场体系。

即清理、完善、规范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法律、法规等平台。对不合规的职业职业培训机构要在体制上进行完善, 扭转“三无”现状。职业培训机构招投标程序, 促使其提高自身竞争力, 提高培训质量和搞好培训后的引导安置工作。

(三) 强化培训宣传力度。

即广泛宣传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意义, 做到家喻户晓。各级政府通过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介大力宣传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和下岗失业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培训, 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 开展多元化技能培训。

即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进行多知识多技能培训, 能达到一专多长。也就是说, 不但要对参训学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还要对参训学员进行法律知识、生活常识、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培训, 以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创业的能力。

(五) 提前介入、跟踪监督。

即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行始终跟踪、防患于未然的监督管理。劳动、财政、审计等部门应提前介入, 动态跟踪, 加强对职业培训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的管理, 对每次开办的培训教学情况肝癌定期检查, 要求培训机构提供学员通讯联络方式, 随时进行电话抽查, 避免弄虚作假套取培训专项资金。

摘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篇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研究

[关键词] 就业就业信息就业市场劳动者素质权益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新农村建设重点需要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有限的耕地与日益膨胀的人口之间的突出矛盾,狭窄的土地上无法承载数量越来越庞大的农村就业大军。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更重要的是成了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掀起“民工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改善了劳动力的利用状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超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靠打工取得收入已成为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主要途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落后状况。农民进城既为农村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为家乡脱贫致富和实现农村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年~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实践证明,农民工流动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超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农民工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因此他们很难进入高层次的产业,大多只从事简单的劳动。通过对河北某些村庄调查发现,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于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和日常小商品零售业。其中,青壮年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业,停学的低龄女孩主要从事餐饮服务业,少数举家外出打工的从事商品零售业务。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管理不完善。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来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闭塞,所获的就业信息量少,外出打工一般是通过同乡、亲戚、朋友介绍或随同前往,缺少就业信息来源渠道。而且农村劳动力流动处于半无序流动,且盲目性大,据统计2003年,自发性转移的劳动力占36%,通过亲友介绍的占34%,而有组织的转移只有30%,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缓慢,就业机构不健全、中介组织自身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劳务市场的需求。已经到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农村管不着,社区也不纳入管理,出现管理上脱节。

3.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当前农民工就业过程中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如被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時。据有关方面调查,2004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至2004年底偿付比例为98.4%。2005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4.户籍制度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使进城务工农民无法取得与当地城市居民平等竞争的权力和平等待遇,这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不能长期稳定就业,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力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长效机制研究

从长远来看,应探索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近期应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要从长远考虑。首先要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目前的适学儿童十几年后将成为就业者,加强义务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素质。乡村教育与城市相比还比较落后,义务教育阶段过后,大部分学生就读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辍学。由于种种原因就读高中的学生高考后的升学率也比城市要低。那些没有考上大学或辍学的初中生也面临就业问题,而这部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社会、与就业需要相差甚远,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层次。

而对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已经存在的素质不高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政府要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平台。通过减免培训费,鼓励农民先培训,后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据了解,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7年将对8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培训。阳光工程计划对20.5万人开展示范性技能培训,对5000人开展创业培训。同时引导性培训57万人,农业科技培训2万人。失地农民将成为今年“阳光工程”的重点培训对象。

2.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各级劳动保障服务部门要开展对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劳力状况,转移就业人员文化程度、流向等基本情况,建立劳动力资源库,为正确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在乡镇、村设立农民外出务工信息服务网点,开展招生与宣传,定期发布各种信息,免费为农民服务,动员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觉主动参加转移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与用工需求信息对接。

3.改革户籍制度。政府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问题列入中长期发展计划,改变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创造外部条件。不仅县及县以下城镇户口要放开,大中城市也要创造条件让那些已连续进城务工经商多年的劳动者能定居下来。目前,由于农民定居城市的成本太高,许多外出打工者在积累了一定的积蓄后,往往选择回乡过传统的农民生活。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尽量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定居城镇的成本,真正使他们从中解脱出来。

4.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我们要立足农业本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扩大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据调查,在当前农业生产水平下,每亩蔬菜需投入的用工量在50个以上,比粮食作物多3倍,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且经济效益要高于粮食作物。如果全省蔬菜面积扩大10%,就可以增加2万以上劳动力就业。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和合理配置。其次,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精神、懂经营、善经销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拓宽流通渠道。最后,要立足农村,着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5.解决转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首先是子女教育问题。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这些孩子上学要交很多的择校费,而他们的父母收入本来就少,使他们在城市受教育的机会受到影响,也因此出现了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这种状况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也会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带来压力。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资源,缓解进城务工子女上学的压力;其次要规范社会投资基础教育的机制,随着进城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民办基础教育会缓解政府教育资源不足的压力。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等。相关部门要设立农民工权益维护机构,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共同处理重大侵权事件,参与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民工劳资纠纷、工伤事故及突发事件。有关部门要检查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企业用工交纳养老、工伤保险等规定的执行情况。同时,要制定一系列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关于促进就业、职业介绍、劳动合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的实施细则,从源头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策.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国研网

篇5: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在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和县农业局的领导下,在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帮助与支持下,本着“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早完成”的指导思想,按照“创新机制、改变方法、注重实效”的原则展开培训,培训中,严格按国家扶贫项目管理要求,强化项目实施,采用图文并茂的投影教学,在后所镇、富村镇、墨红镇、中安镇、黄泥河镇五个镇,对青壮年农民,以就地培训的形式,进行了务工常识、法律法规、防艾知识、安全知识、公民道德规范、种植业、养殖业等知识和技术,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为了把项目实施好,县农广校多次派人到项目实施村调查研究,落实参训对象、培训内容及培训时间,2010年安排我校的任务是3000人,现将工作开展及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完成情况

在县扶贫办的支持帮助下,农业局农广校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培训了3000 人:分别是黄泥河镇迤更者村委会培训了210人;后所镇杨家坟村委会培训了907人;富村镇新店村委会培训了110人、新厂村委会培训了100人、新坪村委会培训了152人、亦佐村委会培训了100人;墨红镇田冲村委会培训了600人、玉麦村委会培训了204人;中安镇腰站村委会培训了111人,海坪村委会培训了105人,寨子口村委会培训了105人;竹园镇乐乌村委会培训了296人。

二、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补助资金600000元,实际使用资金600063元,详细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1、教材费:105713元。

2、组织宣传费:135000元。

3、参训人员误工补助费:240000元。

4、课时费:119350元。

三、主要做法

(一)培训工作准备充分

当培训任务确定后,县农广校反复研究后,并派人深入到各项目村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和摸底,确定了培训方案,组织培训对象,同时了解所需培训的技术和知识需求,使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县农广校则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各培训点实际,组织了《外出务工常识》、《农业法律法规知识》、《魔芋栽培技术》、《生姜及中药材栽培技术》及《大河乌猪养殖技术》等十余种教材各,把培训资料分门别类按人手一套提前发放下去。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实施,提前把符合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对象筛选出来,不符合培训对象的不准参加培训,严把培训对象达标关。

(二)领导重视、基层努力

富源县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下达后,农业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项目实施,反复与指定培训的项目村联系,作好规划和部署。在培训中,镇党委、政府安排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负责本次培训的协调和指导工作,亲临现场进行动员、协调和组织,使培训在严密地组织保障下顺利进行。

(三)措施有力、方法得当

培训中,农广校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积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努力协调和安排车辆50趟次运送培训教材、器材、教师和工作人员,教师、工作人员及村“两委”干部各司其责,使培训按要求创新性完成,并在培训结束时第一时间让农民领到务工补贴。

(四)师资强大、方法灵活

本次培训由于是农业部门按资质承担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因此,县农业局农广校高度重视,选定了本县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技人员为培训教师。授课中,老师们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对各门知识作了生动讲解,同时为了充分提高培训质量,教师将讲义做成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讲解,以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培训中,充分尊重教育规律,每到一处都根据培训人数的多少将农民分成几个班,采用小班制进行循环教学,这样虽然教师们辛苦一点,但看到农民们满意地表情大家都很高兴。

(五)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本次培训充分利用农民空闲时间举办培训,并采用了农民喜闻乐见的投影教学方式,让培训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在受训农民眼前,让他们能一目了然地掌握培训知识,减少了板书时间,增加了培训内容。这一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深受参训学员好评,普遍认为这次培训准备充分,组织得当,合理安排,兼顾生产与培训,很乐于接受这样的培训,严把培训时间关。

许多没有在培训计划的农民都纷纷要求参加培训,致使每个课堂均场场爆满,在听课过程中,许多农民都认真仔细地记笔记和勾勾划划,并且每当听到关键之处时都会主动提出问题或要求老师们做再次讲解,致使高潮跌起,气氛活跃,每一节课结束时仍兴趣未尽,还围 着老师们问这问那,有时农民找到老师或领导们说:“前几天我就准备外出闯一闯,家里的农业生产没有作认真地考虑,现在经过这次培训,我要把家里农活做完,再出去打工、、、、、”这种打工务农两不误的农民不在少数,他们中还有的想在家乡创业,干一番事业。

(六)培训井然有序

镇农技推广中心安排了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抓此次培训业务,他们与村委会领导共同组织,相互配合,培训中,他们一直坚守在培训现场,维护培训秩序,保证培训顺利进行。

(七)广泛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

为保证项目实施效果,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及输出都应该建立在群众自愿、自发报名参加的基础上,为了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培训中来,农业局联合乡镇及村委会两级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目的、任务及其对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等作了广泛宣传。同时利用村广播网对保护农民工利益及相关外出务工常识等进行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到各级党委政府有关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各项政策法规,引导群众产生一种想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欲望,从而自发报名参与培训。

(八)严格管理资金,确保补助资金使用合理

由于该项工作采取的是先做工作后报账的形式,所以在资金使用上只能由单位先借资垫付。为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领导小组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要求所有支出报账程序必须按相关法律法规办,设立专户管理项目资金,应该有支出发票的必须采用有效发票报账,补助给老百姓的现金必须做出花名册,由领款人本人签字后方视为有 效。各组需用现金的,由专人填写借条领款,统一保管,统一安排使用,报账时须由全体经办人签字后生效。由于纪律严明,制度健全,有效保证了资金的合理使用,有效杜绝了违规违纪等现象发生。做到资金管理清楚明白,账务处理合理合法,专项资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总之,这次项目培训做到充分的准备,合理的安排时间,培训内容丰富,教师认真负责。通过培训,学员学到一定务工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务工务农技能,增强务工意识,促进科学种田,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了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搞好环境卫生,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庭院净化意识,着力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逐步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文明和谐、安定有序、共同进步、村容整洁的良好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培训内容还增加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容,积极倡导学员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新农村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奠定了基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转移输出难度较大。农民普遍存在着素质偏低的问题,尤其是转移就业观念落后、生活习惯差,怕吃苦、不想离家的思想还普遍存在,导致转移输出难度大。

二是经验不足。劳动力转移是一项新的工作,我们边探索边实践,业务和管理工作都存在很多不足,经验缺乏。

三是就业门路少,信息缺乏。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相对缺乏。一方面表现为可供选择的企业少;另一方面是对所联系企业的了解不 充分。

五、下步打算

继续按质按量完成扫尾工作,结合县劳务产业办公室工作,继续抓好有序转移输出工作,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力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在主抓有序转移输出的同时,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投亲靠友自谋转移就业,鼓励支持农村能人帮助带领农村贫困农民外出务工。把组织长期转移与引导临时转移紧密结合起来,将组织有序转移输出的重点对象放在有条件离土离乡的劳动力上,对没有条件离土离乡的农民要积极组织引导他们就近就地临时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农业局农广校

篇6: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为进一步规范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切实增强就业能力,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脱贫,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安徽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全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的组成部

分,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以增强脱贫能力,减少贫困人口为根本宗旨。

全省每年安排财政发展资金的10%,培训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户劳动力5万人左右,其中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4万人左右。

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现四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即与整村推进相结合、与产业化扶

贫相结合、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

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组织管理

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全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组织实施全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下达全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任务,认定安徽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绩效考核。有关市和重点县扶贫办负责制定各市、县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和计划,申报和管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定期报告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根据重点村贫困户档案和乡或村的贫困证明,发放劳动力转移培训报名卡;审核培训对象、收费标准和补助金额;督促培训单位提高培训和就业质量;帮助培训单位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和服务,努力维护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三、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

在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市、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经申报和审查批准,择优确认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一)基地认定

1、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劳动力技能培训资质的单位向市、县扶贫办提出申请,通过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由市、县扶贫办会同财政部门择优申报安徽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

地。

2、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可以按照本实施办法规定的条件和工作要求,确认2—4

个县级培训基地,报省扶贫办备案。

3、基地建设要严格控制教学点的设立,不得自行向不具备资质的培训单位委托培训任

务。

4、基地单位的地址、联系方法、招生规模、培训内容、收费标准、转移就业预期、举

报电话等要在有关媒体或公共场所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二)基地单位的责任和任务

1、基地单位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对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进度和质量、资金使用

效益负责,承担相关责任。

2、基地单位要坚持以就业带动培训的基本方针,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制定和申报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每个季度进行一次阶段性

工作汇报,年底报送总结报告,重要情况随时报告。

3、基地单位要健全转移培训档案,档案包括学员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份证复印件、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培训内容与培训时间、就业单位与收入水平、联系方

式。报名卡和学员登记表必须有学员本人签字。

4、基地单位介绍就业(含学员自愿自谋职业)的稳定就业率要达到80%以上,劳动合同期限不低于3个月,并对就业学员跟踪服务,维护合法权益。

5、扶贫办要帮助培训单位加强与劳动部门的合作,对经过培训和考核,技能达到合格

标准的学员,培训单位要发给培训证书与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三)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

省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每年考核一次。成效突出的给予表彰,不能完成工作

计划或违反有关规定的,暂停或取消转移培训资格。

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象和报名方式

培训对象主要是绝对贫困和低收入农民,参加培训的农民应该身体健康,具有小学以上

文化水平、年龄16—45周岁之间。

扶贫办根据贫困户档案和乡或村贫困户证明,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报名卡发放到

重点村贫困户,参训对象凭贫困户培训报名卡向培训单位报名。

参加转移培训的贫困农民,必须坚持本人自愿申报、村委会推荐的办法,做到公开、公

正、公平。培训报名卡不得自行转让或折抵现金。

贫困农民可以持劳动力转移培训报名卡,在全省各地认定的培训基地自主选择培训单

位。

培训时间根据就业需要决定,一般都在30天到90天左右,不少于100个学时;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可以给予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补助;下岗再就业的农村贫困劳动

力,可以再参加一次转岗培训,原则上一年内不超过2次。

五、资金安排和收费管理

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与其他财政扶贫资金一起,按照“一次分配,总额拨付”的原则,年初一次分配到县。各重点县必须按照到县财政扶贫资金总规模,以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坚持专项资金专项使用,不得自行调整挪作它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纳入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各级扶贫办要建立相应的项目管理制度,并按照《安徽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管理和使用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

金。

各基地单位按照不同工种和培训成本,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测算收费标准,经物价、扶

贫、财政部门核准后严格执行,不得在核定收费项目之外代收其它费用。

按照注重扶贫效果的原则确定补助标准,各类对象和不同工种的具体补助标准,由各地

根据实际情况自定。

转移培训工作经费从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中列支,也可以由地方财政专项安排。

未经确认的培训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给予培训补助。

六、检查考核

各级扶贫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督查。对认定后不能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或转移就业率低于80%、或收费标准过高、或违反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单位,暂停或取消其转移培训基地资格。对弄虚作假,非法套取补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依法依纪追究行政责任,追回补助资金,暂停或取消转移培训基地资格,情节严

重的,移送有关部门依照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给予严肃处理。

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执行情况纳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标任务管理和

重点县综合评价考核范围。

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投入规模及培训就业成效不得与其它方面有关数据重复

计算。

各级扶贫办关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计划及执行情况报省扶贫办,抄报省财政

厅。

篇7: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各位学员:大家好!

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这一期餐饮服务培训班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是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指导中心对我们在坐的各位的关心和帮助(出资培训费),是他们争取来国家的培训经费给大家这样一个结合自己所从事的的职业的学习培训机会。根据我县各宾馆、餐馆用工情况,我们这一次又与县扶贫办争取到了一个更大的培训项目,为在坐的各位服务。但是,这一次的培训要求比较严格,必须是30岁以下(1980年以后出生的),户籍在本县的、已在餐馆工作的人员。培训时间要在30天以上(一个月)。培训期间,学校提供餐票可以在学校食堂吃早点、午饭和晚饭,并且每天补助20元现金(到校上课的这10天)。

由于考虑到大家的工作时间,我们将培训分成四段进行:

第一段(3天),12月8、9、10日,已结束;第二段(9天)12月11日至19日,每天继续到学校上课1小时左右;第三段(1天),12月20日,选择一家餐馆参观实习、聚餐(兑现补助费)。第四段(17天),12月21日至2011年元月7日,大家回各自工作的宾馆、餐厅工作(视为实习)。

注:补助费以(到校的)10天计,满10天的发200元,不足的,每天发20元,以每天签到为准,到几天发几天。另外,想跟大家商量一下培训时间,是定在上午好,还是

下午或是晚上好,我们以方便大家为主(反正就那么个把小时)。还有,就是这一次我们的培训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要请大家回去给你所工作的宾馆、餐厅符合年龄的同事宣传一下,让他们也来参加培训,这一次机会很难得,由国家把你们出培训费,又能领到补助费,还能学到一些你们在工作中最实用常识,避免一些工作中的失误和尴尬局面。

最后,请大家回去以后跟你们老板说明一下情况,取得他的支持,我们尽量不耽误大家的工作时间。

下午实作考试2:00在汇通宾馆进行,请大家不要迟到,不要缺席,准时参加。

篇8: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1 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最大限度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 在实现了甘肃省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之后, 还要面向广大农村劳动力, 对他们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让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时, 还要加强农村成人教育, 落实岗前培训, 多形式、全方位地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广度,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能力。另外, 提倡农民进行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并且也要鼓励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回流, 经过他们的“带动效应”与“示范效应”, 以少数带动多数, 最终实现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当前, 随着我国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对劳动者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甘肃省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要将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人力资本质量、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以及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等问题提上议程, 以此推动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 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程度

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 全面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 主要对转移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培训情况、家庭情况以及转移就业情况进行登记, 并建立长期备案登记制度, 对新增转移就业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为贫困地区第一时间掌握劳务输出动向畅通渠道, 为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 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科学依据[1]。

3 加快城镇化进程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和与其相关的配套制度。没有户籍制度的改革, 改变二元结构就无从谈起。当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后, 为了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享受平等的待遇, 改革户籍制度和调整相关的就业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其次, 完善农村土地政策, 调整土地经营模式, 完善土地征收政策, 一方面减轻征税额度, 另一方面增加农村居民的征地补偿。同时,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尤其是就业安置和养老保险, 以保证农村居民进城后, 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和权利。

另外, 甘肃省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扩大城市公共品的供应, 增强大中城市的辐射功能与承载能力, 让大中城市对周边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靠大中城市的辐射能力以及对小城镇的带动衔接功能, 形成农村、农业经济增长中心。这些经济增长中心不仅是乡村工业集中发展的载体, 也是农产品市场需求的中心以及大中城市输送农产品的集散地, 这样便能为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加宽阔的空间。

4 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4.1 建立健全劳务供求信息网络

通过建立县、乡、村劳务信息服务网络, 为农民工及时发布准确的劳务信息, 引导农民有效益、有目的地输出劳务, 防止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随意进行转移。政府相关部门要定期对本地可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进行调查了解, 充分掌握可输出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年龄结构以及求职意向等, 然后建立有效的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 并了解本地劳动力需求与务工情况, 及时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 确保本地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的通畅[2]。

4.2 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一是加强对农民工思想的引导, 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外出务工的好处, 以此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动力;二是不断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 从劳务输出、职业培训、就业咨询、劳务信息以及劳动力市场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同时也为其创造优良的就业环境, 鼓励农民进行创业;三是加强自我管理, 引导农民工加入行业协会组织, 诚信务工、守法经营, 做好自我约束;四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拓宽劳动力转移的渠道, 争取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更宽广的就业空间[3,4]。

参考文献

[1]熊美懿, 马怀礼, 刘清.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村居民收入关系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江苏商论, 2014, 22 (10) :145-147.

[2]杨晓青.湘西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劳务输出[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 1 (11) :561-562.

[3]周亚明.构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 2003 (11) :25.

上一篇:青春,筑梦之旅下一篇:健身教练工资待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