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2023-01-17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劳动力能否协调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化的成败, 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农村地区必然还会产生过剩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 由农村向城市兼容性大规模转移的现象。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也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之一。据重庆统计信息网站资料显示, 2015年重庆总人口3371.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居住、工作、生活均在农村并且其户籍也落在农村的人口) 达1980.8万人, 农业人口占比近60%, 而农村从业人员仅有1309.23万人, 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隐形失业的状态, 长期以来重庆农村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

二、重庆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一) 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测算

由于选择的统计口径不同, 现从不同渠道能获取的关于农村劳动里转移人数的数据略有差异, 故本文特选取由重庆统计局发布的每年度统计公报公布的相关数据来获得所需数据, 以此来保证数据获取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二)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

本文拟通过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非农行业产值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三个方面来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重庆的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 所以本文选取了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人均粮食产量、人均稻谷产量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五个指标来衡量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 重庆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检验

数据显示, 重庆市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都基本呈增长趋势, 所以可以假定这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 本文利用双尾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如下: (1) 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口总量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0.9421**; (2) 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乡镇企业总产值相关系数0.9546**; (3) 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农林牧渔产值相关系数0.9247**; (4) 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粮食产量相关系数0.6523*; (5) 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稻谷产量相关系数0.5936* (其中**双尾检验99%显著水平下显著, *双尾检验95%显著水平下显著) 。

相关性分析的数据表明,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数与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人均粮食产量、人均稻谷产量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五个指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重庆的人均农林牧渔产值的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粮食产量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提高等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 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重庆农村经济的影响效应在这里尚未体现出来。

三、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阐述

(一) 重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基本特征

1. 年龄结构及性别分布情况

重庆农村转移劳动力以中青年为主, 其年龄主要集中在18-50岁之间, 所占比例超过了70%, 而50岁以上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4%。另外, 在外出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中, 以男性为主, 虽然女性外出务工者的人数逐年在增加并且增长速度明显, 但其绝对值仍低于男性。这说明现目前80后的男性农民工仍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2. 文化结构分布情况

虽然现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总体不高, 但是外出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要高于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以2013年为例, 重庆的外出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所占比例达到84.1%。

3. 转移“季节性”特点

重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分布较广, 呈现市内转移和市外转移两种形式。随着第二、三产业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大部分兼业型转移劳动力在每年农忙季节回家从事农业生产, 农闲时外出务工, 属于亦工亦农型转移, 具有典型的“季节性”特点。

4. 转移产业特点

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从业行业分布广泛, 而从业层次多以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为主, 比如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5.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明显特

征就是转移就业主要依靠“三缘关系” (血缘、人缘和地缘) 进行, 这种转移方式存在着明显的自发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外出转移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以中青年并且具有初中以上学历或者掌握一技之长的男性劳动力为主, 他们能够通过在外的长期务工过程中, 继续接受新的知识技能, 接受城市开放思想的熏陶, 一方面他们自己开阔了眼界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 另一方面也将这种积极的影响回流辐射至农村家乡, 促成未外出农民的思想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劳务经济, 有利于发挥城市的“扩散效应”, 进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通过在外的农工经历也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为农业生产积累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二) 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1. 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

现存的人才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没有发挥出有效的导向机制作用, 以依靠“三缘关系”为主进行转移, 使得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自发无序的流动状态。这容易引发农村转移劳动力流动性大, 不易管理等问题。并且在这种状况下, 转移劳动力择业时盲目性质突出, 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不能够较好衔接。

2.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与技能水平偏低

随着城市就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 农村劳动力普遍偏低的综合素质将成为其在城市就业时的“瓶颈”因素。

3. 缺乏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 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稳定性受损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子女上学、养老保险等方面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身份被排挤、福利被漠视、地位被歧视”的现象在转移劳动力中仍然存在。这些都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稳定性受阻。

四、结论及建议

(一) 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系统,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劳务信息服务

可以建档跟踪外出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信息, 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 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强化农民的智力投资意识, 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重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制度, 杜绝学龄儿童辍学务工的现象。其次应该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再教育工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 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 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 为农村劳动力“季节性”返乡务农提供便利

重庆农村地区兼业型劳动力转移特征明显, 他们经常在农忙季节往返于农村和非农就业地点, 即使是远距离转移的常年型转移劳动力, 由于没有在转入地完成住所迁移, 也可能会经常远距离流动。如果农村交通不便或者交通费用高昂, 势必会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

(四) 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 推进改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体系, 维护其社会保障权益

虽然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制约作用已有所弱化, 但是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 在医疗、住房、子女入学 (划片区读书, 在片区有房却没有就读资格) 、养老保险等方面仍然受到了农村户籍在城市的诸多限制, 这无疑也成为了限制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一大障碍。

摘要:本文基于2002——2013年重庆市级层面时间序列数据, 运用统计方法对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研究表明劳动力的流动对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并从现目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出发, 对其转移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郝金磊, 姜诗尧.城镇化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J].西北人口, 2016, 37 (03) :32-36.

[2] 宋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15 (13) :34-36.

[3] 周洪.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1) :485+490.

[4] 兰柏超.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 2013, 34 (04) :119-123.

[5] 陈姗, 琚晓星.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基于重庆市1996—2010年面板数据检验[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 27 (05) :41-45.

[6] 蒲艳萍, 刘婧.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效应——基于对重庆市137个自然村有无外出务工家庭的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09) :43-49.

[7] 漆世兰, 杨锦秀, 石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负面效应分析——基于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调查[J].农村经济, 2009 (10) :100-103.

[8] 蒋晓川.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 2008 (22) :8-9.

上一篇:基于技能大赛探讨高职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下一篇:网络经济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