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2-09-11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 内部控制意识不到位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组织, 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金也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 就认为自身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工作, 因而对于资金的内部管控意识不到位。与此同时,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往往将其和财务控制等同, 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仅为财务部门的工作。这种偏差的看法往往导致内部控制的发展片面化, 同时也忽视了内部控制的全面覆盖的管理控制。

(二)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将会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而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来看, 其内部控制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在我国,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制度, 或是仅仅建立了专门的内部控制制度, 却没有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这些都是影响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往往存在领导者一方独权的现象, 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存在障碍, 甚至形同虚设。

(三) 组织结构设置不规范

从现行内部控制体系来看,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对组织结构进行有效合理的设置, 从而也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内控组织体系。这种不规范的组织结构设置, 一方面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存在冗余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职责不明确而导致的部门之间存在牵制的问题, 从而不能较好地保证内部控制的独立性。组织结构的不规范设置, 往往容易造成内部控制的失效, 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面临未知的风险。

(四)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现阶段,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尚未形成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意识。首先是因为在事业单位内部对于内部控制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 内部工作人员尚未明确自身在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而片面地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认为是财务审计部门的工作, 最终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出现的风险被忽视。其次,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中, 往往由于缺乏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且疏于执行, 从而导致风险管理制度难以落实, 作用甚微。

(五) 人员素质以及执行力不足

内部控制的执行需要依靠行政事业单位全体人员, 而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执行力的缺乏容易造成内部控制失效。在实际工作中, 虽然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要求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人员普遍存在对内部控制流程不理解, 工作过于烦琐以及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 从而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除此之外, 尽管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岗位分离制度, 但是一旦存在工作人员之间串通勾结的现象, 则同样会造成内部控制失效。

二、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对策

(一) 树立内部控制管理理念

在事业单位内部树立内部控制管理理念, 是有效实行内部控制的基本保障。首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领导者需要起到带头作用, 一方面需要明确其主体责任, 另一方面需要对事业单位其他工作人员的分管责任进行明确。其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理念的树立需要以其环境为基础, 将内部控制方法作为有效手段, 通过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其独特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 健全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健全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首先需要建立清晰明确的权责架构, 一方面将权利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 另一方面需要对其业务权限进行明确。其次, 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健全其内部控制的管理架构, 而这项工作的落实需要依靠领导班子的领导力来执行, 其中最主要的是组建内部控制委员会, 从而确保各部门之间具有直接沟通的渠道, 并同时受到监督。除此之外, 内部控制部门能够有直接的途径进行工作情况的回报,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

(三)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开展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工作, 并在实际的业务活动中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相关流程, 同时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从而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体系。在风险管理中, 风险评估是其核心工作,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 需要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 并且以此为依据建立风险评估小组, 从而确保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系统性。一般而言, 风险评估的周期为一年, 但是当有重大变化发生时, 还需要及时地进行重估, 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水平。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 应当形成书面报告, 并且及时向负责部门进行提交, 以此完善内部控制。

(四)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 其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预算管理对发展目标实施的进度进行监控, 从而确保业务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通过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因此,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 应当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设置合理有效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预算的控制流程。除此之外, 在预算编制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流程, 而在预算执行方面, 需要对预算的指标进行分解, 以及动态调整。

(五) 优化信息沟通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平台,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手段, 将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人员、财务等进行相互联系。首先, 在建立信息化平台时, 事业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风险控制等特点, 进行科学有效地规范。其次, 对于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 应及时地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 并且对已有的内外部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 一方面促进信息共享, 另一方面提高信息的适用性。再者, 为了防范事业单位内部的舞弊以及腐败现象, 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等, 从而使得举报等方式成为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摘要: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工作越来越重视。但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执行过程中,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者需要对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本文通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探讨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杜良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 2019 (04) :79-80.

[2] 吴量.基于驱动力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9 (06) :48-49.

上一篇:在写作训练中应运Peerteaching的实践体验下一篇:龙岩湿考咸酥花生制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