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2-09-12

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是识字的一个目标, 也是作文的基础, 对于培养学生在正确领会所听到的内容, 恰当表达自我意思方面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总目标”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 在“阶段目标”中又对包括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在内的各种文体的阅读, 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课外阅读、语言积累及标点符号运用等提出具体要求。因此, 十分有必要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 科学利用儿童文学

儿童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 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情感、想象以及自我意识等既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 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必然的出发点。基于儿童心智发育的情况, 儿童文学毋庸置疑地应该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最主要材料。

与其他文本相比, 儿童文学更贴近于他们的心理, 能更真实地表现儿童的情感世界, 也最能打动他们的心灵, 唤起他们语言表达的激情和潜能。这样的文章, 孩子们多读几遍就可以领略其中的意思, 而不像一些超出儿童心智发育的课文那样需要老师费很多口舌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儿童文学阅读教学中要设计一些使学生深入文本、品味文本的问题, 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周益民老师在教学《小王子》“的驯养”时, 设计了几个问题:驯养容易吗?驯养需要哪些?在这世上真的有小王子和狐狸吗?促使学生潜心阅读, 调动自己的思维。

总之, 在教学中应用这些适应小学生心智发育水平的儿童文学作品, 可以更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在使他们感知母语的同时, 也呵护了他们的童心。

2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 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他说:“阅读教学之目的, 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 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 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1]又说:“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 仅仅心知其故, 而习惯没有养成, 还是不济事的。”[2]

《汉书·贾谊传》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儿童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段, 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众多阅读教学目标中, 梳理出一些可供操作的、基础性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设定与检查, 促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3 依据所学有序施教

依据学生已学知识的情况, 因学施教就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可教可不教的则尽量不教, 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必须要教的、学生还不理解的知识上, 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预习课文, 让学生自己学习生字新词,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并鼓励提出与生字、生词和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第二阶段是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让学生从在预习中产生的感受或问题出发, 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 更深刻、准确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第三阶段是让学生采取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等形势展示学习的收获, 包括对课文思想的感悟和表达方式的领会、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 加强课内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的教育虽然主要依靠老师的引导, 同样也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既是阅读教学最终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这一目标的要求, 而且, 通过自主学习达成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收到较老师外在教育更好的效果。

首先, 要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诵读中, 自己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在学生接触到相关课题后, 要引导他们思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还有什么问题, 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学生充分阅读后, 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悟, 并要求初步弄清文章的内容、写作目的、重点词句等, 也即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 要引导学生探索思考, 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采取恰当的评价方式, 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的兴趣;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比如《将相和》一文,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出这些问题:将、相是谁?因为什么不和, 又因为什么和好?等等。

第三,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感悟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并善于引导、设计。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交流, 创造机会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悟, 并与同学交流, 在交流中获得提高。还要创造宽松的环境允许学生自由表达, 敢于标新立异, 培养其创新意识。

5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生求知欲望旺盛, 有浓厚的涉猎课外读物的兴趣, 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5.1 老师要向学生推荐读物, 避免学生自己盲目地去选择

这样可以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有利于老师的管理, 还可以避免学生接触一些不良读物。可以向学生推荐《语文课程标准》里面列出的2本童话、2本寓言、2本散文、8本文学名著;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课程标准里面提到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丛书系列, 如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定的书目、语文课程标准课外读物导读丛书等。其他和语文课内容有关, 有利于拓展语文课堂学习的读物及文学名著等也可以向学生推荐。

5.2 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监督检查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都有明确要求, 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要求逾百万字。所以需要教师给与高度重视, 明确阅读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并加强监督检查, 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可以采取抽查的形式, 或者让学生互讲、互查, 条件允许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

5.3 传授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这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所阅读文章和阅读目的的不同, 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内容包括摘录、读后感等。这既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对于阅读也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6 重视阅读能力应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阅读更是个人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除了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传授给他们阅读方法、技巧等外, 很重要的一点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应用。一方面, 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要在实际的应用中加以强化, 学习到的阅读能力也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另一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的应用, 才能做到不断提高, 尤其是阅读技巧及方法, 尤其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加提升。

总之,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也有利于他们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这需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的指导下, 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 采取科学的方法,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最终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 为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摘要: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科学利用儿童文学资源,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依据所学有序施教, 加强课内自主学习,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并重视阅读能力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726.

[2] 叶圣陶.对于国文教育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51.

上一篇: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下一篇: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家系PCR-SSCP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