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提纲

2023-02-10

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 3.内容

(1)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 (4)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开国大典:

1、1949年10月1日

54 门礼炮齐鸣28响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西藏的和平解放

1、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北京谈判

2、时间:1951年

3、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一、抗美援朝

1.导火线: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参战原因:

(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主要原因)

(美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侵略朝鲜;美军越过“三八线”,把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江边,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镇,同时派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严重威胁了我国安全)

(2)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3.经过:

(1)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五战五捷,将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2)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着朝鲜战争结束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 邱少云(他们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发展, (2)农民受尽剥削,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二、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

三、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四、实施: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地主也有份地

五、结果: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获得解放

六、意义:

(1) 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了,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条件: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原因:工业水平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3.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953年-1957年)

4.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成就:

(1)一公三厂(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产。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

(2)一桥三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3)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沿海地区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工业基地的新建。

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时间:1954年

颁布的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性质: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对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 3.时间:1954---1956年

4.高潮时间:1955年(农业)、1956年初(手工业)、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

5、在公私合营的过程中实行了赎买的政策。意义是: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6.评价:(1956年底)

(1)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任务,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存在问题:存在过急、过粗、过快等缺点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58年总路线):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1)认识不足,(2)缺少经验,(3)有急于求成,(4)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哪两大失误?出现原因及主要标志。 1.两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

3.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雷锋。他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29-P30。

五、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第7课、文化大革命:

一、原因:毛泽东错误的估计了党内阶级斗争的形式

二、时间:1966年---1976年

三、领导小组:中央文革小组

四、过程:

1.对刘少奇、邓小平进行了错误的斗争,刘少奇被迫害是“文革”中最大的冤案。

2.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

3.1962年2月,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

4.1971年粉碎林彪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温都尔汗)

5.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扭转了经济下滑,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6.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

1、讨论的起因:两个凡是

2、讨论的中心议题:真理标准问题

3、最后形成了什么样的共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1978年底,北京)

(1)否定“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了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大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伟大意义: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2)改革开放的开端;(3)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 平反冤假错案 ;1980年给刘少奇平反,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来又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这样,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2.第9课 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1.农村改革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措施: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一) 1985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1)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二)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1.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2.在小型企业中采取改组、联合等形式。

二、对外开放

1.目的: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4.经济特区:1980年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最大的经济特区)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改革开放;2.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3.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色的社会主义;4.中国共产党“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

总之,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丝线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南巡讲话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遇到了姓“资”,姓“社”的问题。 2.内容:

(1)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2)特区姓“社”,不姓“资” (3)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点,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十四大”(1992年)—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2.“十五大”(1997年)—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我国民族构成及分布特点 1.构成:56个民族组成

2.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二、我国对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实行怎样的政策?有何意义? 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意义:对祖国统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三、我国对少数民族在经济上实行怎样的政策?取得怎样的成就? 1.经济: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成就:(见书本57页)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个两制”构想的提出者、含义及意义 1.提出者:邓小平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道路。

二、港、澳回归历程

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哪些方针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3.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3.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4、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4. 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三、二十年,海峡两岸经济上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一、人民海军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1949年4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建立了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又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2、发展: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了第一艘导弹驱逐舰。1974年又自行研制了第一艘核潜艇。

3、壮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种兵种组成。

二、人民空军

1、建立: 1949年11月我国空军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50年代已拥有3000多架, 并在朝鲜战场击落300多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2、发展:1956年我国研制了第一架国产飞机歼5型歼击机,从此,走上了国产化道路。

三、导弹部队的发展

1.建立:战略导弹部队组建的时间是1966 年,主要任务是担任核反击。 2.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和核导弹成功的时间分别是1964 年、1966年。 3.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装备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核武器。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什么时候由谁提出的?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 2.首先同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

建国第一年共有17国家建交,首先是苏联同我国建交。 3.当时美国在外交上对付中国?

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的政策,军事上的封锁。

4.五项原则首次提出的时间?首先与我国共同倡议的国家、领导人是谁? 1953年;印度总理尼赫鲁、 缅甸总理吴努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

(1)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万隆会议

1.召开的时间、地点、性质?1955年;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主要议题 :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3.遇到了什么困难?

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领国搞“颠覆”活动

4.针对上述情况,周恩来作出了什么贡献 ?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使大会圆满成功 5.万隆会议体现出了什么精神?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一)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以什么为突破口? “乒乓外交”

(二)中美关系是如何实现正常化的? 1.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2.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并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1.中国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恢复的?受到哪两个国家的大力支持?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 2.这件事引发了什么热潮?

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正式建交

三、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

1.APEC是什么意思?第几次?多少国家参加?时间?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19个国家;2001年 2.这次会议的主题?

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3.这次会议的内容、 地位?

(1)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框架等问题。

(2)通过了《上海共识》,

(3)江泽民宣读《领导人宣言》

地位: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

17、18课:科学技术

1、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各自试验成功的时间? 原子弹、(1964);导弹1964年(实战1966);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

2、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1)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2)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3)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两弹元勋是谁?邓稼先

4、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称是什么?是用什么型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的? 东方红1号;长征号

5、 我国是第几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6、 我国此后多次发射过什么卫星?还掌握了什么技术? 人造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及返回式卫星;一箭三星技术

7、 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时间、名称? 1999年;“神州一号”

8、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时间、名称? 2003年;“神州五号”

二、民用科技发展的情况

1、 袁隆平的最大的科技贡献?时间? 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

2、 获得的荣誉?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被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863计划

1、 提案人及批示人:四位老科学家、邓小平

2、名称的由来

因为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所以,被称为‘863计划’

3、 涉及到的领域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 人类是什么时候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 20世纪末

2、 2004年全球上网用户是多少?2005年中国上网人数?大多是什么人?

8、1亿;

1、11亿; 青少年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一、基础教育的发展

1、 措施:

(1)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实施 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2、 成果:

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

1、 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 布局结构日益趋于合理,在教育质量、办学效益效益、办校条件也有了明显提高。

2、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3、高等学校承担着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占全国1/3左右。

第二十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文学的繁荣

1、 伴随新中国的成立,为什么文学艺术步入了新的时代?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 我国的文学艺术是什么时候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二、 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

1、 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

2、 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

3、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亚洲运动会。

4、2008年,中国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第二十一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我国在什么时候进入小康水平的?20世纪末

2、改革开放前,穿着千篇一律的服装是什么? 灰色的中山装或蓝色的解放装

3、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买衣服要凭布票,而且数量有限的原因是什么?现在为什么不用布票了?

1)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供应匮乏(2)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物资丰富了

4、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5、在社会保障体系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制度的改革?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提纲.txt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别人的给予,否则永远是抱怨。 本文由墨墨3707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 1 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P2 时间地点:1949 年 9 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 (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

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 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并改名为

(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4)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P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

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 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 的主人。(国内) (3) 新中国的成立, 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国际)P4

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 年;西藏代表:阿沛·阿旺 阿沛·

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获得统一 P4 第 2 课 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 年) 1950— (1)司令员:彭德怀 (3)出兵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 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 (2)目的:保家卫国

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

唇亡齿寒。

(4) 结果: 1953 年 7 月, 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P10) (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正义的、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 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

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 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 去了, 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4、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 爱国主义、

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9 主义、

5、问答题: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

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 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 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第3课 土地改革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

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获得土地。 获得土地。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时间: 195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内容:P12 结果: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

成土地改革。

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 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阶级。 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第4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工业化起步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 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

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年~1957 年)的基本任务:主要

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 是集中发展重工业, 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培养建设人才。 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 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 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业成就:①1953 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 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 年,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

气式飞机; 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成就: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 川藏、青藏、 公路建成;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化迈进 。

4、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 5 课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 年底 1953——1956 ——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手工业、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 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 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 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

3、三大改造的意义: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

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 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 第 6 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 (1) 背景: 世纪 50 年代中期, 20 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2)时间:1956 年 内容: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 集中力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探索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总路线 运动 (1)失误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 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 的错误】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 (3)造成严重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

严重经济困难

(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3、探索时期建设伟大成就:P29 从有到无的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 突出人物:两弹元勋— 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石油工业— 王进喜 —铁人

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年) 第 7 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原因: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 复辟。1966 年,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 (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 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 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 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 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二月逆流 1967 年 2 月,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 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①毛泽东、周恩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发动的武装政变。 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度尔汗机毁人亡。 ②1976 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 1976 年的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 同年 10 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5、(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 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 环境。 )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1)“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 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 提出“两个凡是”。 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 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8 年 5 月,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 时间:1978 年 12 月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渊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 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980 年,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 案得到平反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 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1982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 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 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 路迈进。P40 第 9 课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1、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对内改革 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 干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P42

2、城市(1)开始:从 1985 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 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 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 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 的发展,P45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1)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使 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 开放的“窗口”。) (2)后来,开放广州、上海等 14 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 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 (4)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P43 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 开放原因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近代的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近代的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后者发生在社会主 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 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 10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48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②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③1982 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1987 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⑤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P49

2、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背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遇到了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困扰。内容: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⑵特区姓社不姓资;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尝试。⑷抓住机 会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领导地位的确立: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 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997 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 11 课 民族团结

1、(1)中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 局。P56 (2)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

一、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 (1)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飞出了封建农奴制度。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事业发展迅速,居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3、西部大开发。 人物:孔繁森 P60第 12 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P60-62

1、“一国两制”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 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 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 影响: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香港回归:1984 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将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3、澳门回归:1987 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将于 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 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 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 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 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 第 13 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P65 -68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 三国时, 吴国派卫温赴夷洲, 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元朝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 辖。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 A. 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D、1995 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 础和前提” ; “海峡海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 ; “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但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 ; ; 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这 ; 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

2、海峡两岸的交往: ①1987 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 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 ②1990 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 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 会。 ③1992 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 年,将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 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 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 《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一台湾的看法)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 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 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 利益; “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 《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 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 )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我国政府)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 (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 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 献。 ) (台湾回归宣传语 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 ) 台湾回归宣传语 P72第 14 课 钢铁长城 P72-75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目前,我国海军部队有: 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1974 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新旧中国海军保卫国防能力的不同: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 国的进攻(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为后盾,海军 力量不断壮大,有力保护祖国的海防。]

2、空军的发展: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 世纪 50 年代初, 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1956 年仿制成功歼 5 型歼击机。

3、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1964 年导弹试验成功。1966 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 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核反击,1966 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4、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和经济 的迅速发展;科研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 P76第 15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P76-78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 年 10 月 2 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 外交关系,于 1950 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 和反战,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倡导:1954 年,中、缅、印。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亚非万隆会议: 1955 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 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 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 “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 “异”指亚 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周恩来的外交贡献: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 2.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

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3.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外交事业的发展 P80第 16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P80-84

1、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事件:①“乒乓外交”②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 署了《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2、重返联合国: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重返联合国意义: (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有利于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3、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出现各国与 我国建交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

4、2001 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 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 APEC 会议)。P83

5、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采取积极 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 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外交家的努力和智慧。 17第 17-18 课 科学技术成就 P90 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

1、国防成就: 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②1964 年 6 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试验成功。 ③1966 年,核导弹试验成功。

2、航天成就: ①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 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标志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 进国家行列; ②1999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③2003 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④2005 年“神舟六号”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3、农业成就: 1973 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 型杂交水稻。 杰出科学人物: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邓稼先——两弹元勋 钱学森— —导弹之父 学习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新、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我国提出了“863 计划”,在《863 计划纲要》, 选择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 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1996 年增加)共八个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影响(或如何看待上网 如何看待上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 如何看待上网 力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 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 系,如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但网络的不健康现象, 如网上浏览不良信息,超时无节制上网,缺乏自护意识上当受骗等,给网民带来 伤害。 我们应该趋利避害, 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遵守 , 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19 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基础教育的发展:①1986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到 2000 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科教兴国”: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 略,具体措施:①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把九年义务教育作 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③要求实施素质教育。④制订和实施 863 计划 第 20 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文学艺术发展方针:1956 年,提出了“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体育成就:①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瞻目; ②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连连刷新世界 纪录。③1990 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④2008 年,中国成功举 办北京奥运会。P104-105

3、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①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 展开;③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加强;④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第 21 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表述) P112-114 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 1995 年, 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安居工程” 。 有何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 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2、如何解决城镇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使用清洁燃料;实行“公交优先” 政策;开辟新的公交线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 施(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

3、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 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综合性题目汇总

1、 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目标是什么?他在经济建设、 祖国统

一、 教育事业、 新时期外交政策等方面有哪些“准确的思路”? 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思路: (1)经济建设: 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 (2)教育事业: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教兴国, (3)民族外交:提出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不结盟政策等

2、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党始终把发展社会 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请你结合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的相关史 实,指出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了哪些努力?(1)中共“八大”提出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2)党召开十一届三中 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党召开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探 索?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 战略决策;②、党和政府实行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 制, 在城市改革计划管理体制, 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③、 实行对外开放, 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以发展我国民族经济;④、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 共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作为立国之本;⑤、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纲领和奋斗目标。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⑦、西部大开发;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会议的主要内容:

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4.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5.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6.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 7.采用公元纪年

8.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

4、1951年,阿沛·阿旺晋美同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原因:①美国派兵侵略朝鲜。②美军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美国哪些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①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鸭绿江边; 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③美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5、司令:彭德怀

6、过程:五战五捷

7、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邱少云(被大火吞噬) 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8、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9、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0、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3课 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②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起止时间:1950——1952年底

3、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做法: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结果:到1952年底,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5、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进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义? (1)和平解放西藏。(政治)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抗美援朝。(军事)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共同奋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3)土地改革。(经济)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

级也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的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

4、“一五”计划的成就: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6、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简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条件:①新中国成立,祖国大陆获得统一;②抗美援朝的胜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成就:①1953年底,鞍钢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⑦ 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⑧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3)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③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艰苦努力;④苏联的帮助。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

(2)颁布的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地点:北京

(5)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6)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

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起止时间:1954——1956年

2、形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者参加说工业生产合作社。从1954年开始,国家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基于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

(2)时间:1956年

(3)内容:①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生产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

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背景: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党中央主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一些。

(2)时间:1958年

(3)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3、“左”倾错误泛滥

(1)原因:①对国情认识不足;②缺乏建设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5、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取得的成就:

(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

(2)新型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3)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哪些成就和失误?结合史实说明。 (1)成就: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1961年春,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特别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2)失误: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泛滥。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它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起止时间:1966——1976年

3、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4、指挥机构: “中央文革小组”

5、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6、过程:对刘少奇、邓小平进行了错误的斗争,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1967年2月前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7、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的政变。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8、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在周恩来、邓小平的主持下,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但以江青为着的“四人帮”使全国再度陷入混乱。

9、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去世。

10、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1、从三大改造完成后到“文革”结束,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二十年。情结合史实说明曲折性的表现,并分析出现曲折的原因。

(1)曲折性表现: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2)原因:①党和人民对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少数反革命分子的破坏。③苏联的影响。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2、背景:①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时间:1978年底

4、内容:①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使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这样,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第9课 改革开放

一、对农村的改革

1、目的: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典型:安徽凤阳小岗村

3、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影响: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对外开放的措施

(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 (3)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

(4)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5)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对城市的改革

1、时间:从1985年起

2、重点:国有企业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4、简要概述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概况。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1)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的得到大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大中型企业向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形式,加快改革步伐。

(3)认识:改革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从而证明了改革的正确性。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邓小平为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4、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6、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7、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8、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以世纪》。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9、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0、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1)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邓小平理论是怎样逐步形成和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期中考试)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他又为党的第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1992年,党在十四大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5)1997年,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第11课 民族团结

1、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有什么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于维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在我国共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3、汉族为主的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政策。

4、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5、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的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中央提出实施西部

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新气象。

第12课 香港和澳的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人物:邓小平

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①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

1、1984年底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简述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发展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④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⑤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2、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海峡两岸的民间团体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样? (1)努力:①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②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③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2)结果: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4、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2)元朝时,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3)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4)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5)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 (6)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7)1949年,国民党退台湾。

(8)1950年,美军第七航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台湾。

第14课 钢铁长城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军队的?

①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建立了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此后我国陆续研制了多种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后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海军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海军已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②空军: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强多架。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③导弹部队: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型号的导弹。

2、1974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3、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 第二课 知识提纲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原因: ①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②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③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支援。

3.美国侵略活动威胁中国安全的表现:

①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 ,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③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4.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维护亚洲的和平。

5.人物:彭德怀

6.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7.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8.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 ,五战五捷 ,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黄继光:黄继光舍身堵抢眼

2.邱少云:烈火烧身不动摇

3.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1953年7月 ,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①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侵略气焰 ,包围了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独立

5.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意义:②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安全 ,鼓舞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③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④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①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6.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原因 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

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奋战。

·小链接——罗盛教、杨根思两位抗美援朝的英雄

·杨根思 敌人的第8次进攻被打退了! 杨根思查看了一下,只剩下自己和机枪组了。为了保护武器,他命令重机枪排长和负伤的射手带 “轰!轰!轰!”扬起的尘土和浓烈的硝烟气味再次笼罩着这块不足100平方米的阵地。垂死挣扎的敌人一群跟着一群扑了上来。 敌人就要踏上1071高地。突然,杨根思猛地站起向敌人冲去:在他手里,是一个冒着烟的炸药包……一声巨响,他与敌人同归于尽。

·罗盛教 1952年1月2日晨,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其中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3名少年大声呼救。罗盛教出早操后,路经那里,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他边跑边脱掉棉衣棉裤,冒着-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潜入水中找寻。他两次把崔莹托出水面,都因冰窟周围冰层破裂,又跌入水中。几经周折,他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难以支撑,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气力,把崔莹顶出水面。这时一名战士赶到,遂将崔莹抢救上岸。他却因气力耗尽,无力浮出水面,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与这首战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D.抗美援朝

2、毛泽东曾赞扬一位将军:“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建国初期,“彭大将军”指挥并取得胜利的对外战争是()

B.渡江战役C.百团大战D.抗美援朝战争

3、某班表演历史短剧《上甘岭战役》,小刚在剧中扮演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他扮演的是:()

A.董存瑞B.邱少云C.黄继光D.罗盛教

4、抗美援朝发生在( )

A.1950年6月B.1950年10月C.1951年6月D.1951年10月

5 、遵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的英雄是()

邱少云C.雷锋D.赵尚志

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提纲.doc(1)

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 1 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P2 时间地点:1949 年 9 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 (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

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 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并改名为

(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4)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P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

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 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 的主人。(国内) (3) 新中国的成立, 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国际)P4

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 年;西藏代表:阿沛·阿旺 阿沛·

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获得统一 P4 第 2 课 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 年) 1950— (1)司令员:彭德怀 (3)出兵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 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 (2)目的:保家卫国

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

唇亡齿寒。

(4) 结果: 1953 年 7 月, 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P10) (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正义的、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 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

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 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 去了, 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4、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 爱国主义、

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9 主义、

5、问答题: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

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 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 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第3课 土地改革 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

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获得土地。 获得土地。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时间: 195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内容:P12 结果: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

成土地改革。

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 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阶级。 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第4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工业化起步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 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

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年~1957 年)的基本任务:主要

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 是集中发展重工业, 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培养建设人才。 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 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 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业成就:①1953 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 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 年,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

气式飞机; 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成就: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 川藏、青藏、 公路建成;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化迈进 。

4、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 5 课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 年底 1953——1956 ——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手工业、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 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 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 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 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3、三大改造的意义: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

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 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 第 6 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 (1) 背景: 世纪 50 年代中期, 20 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2)时间:1956 年 内容: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 集中力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探索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总路线 运动 (1)失误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 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 的错误】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 (3)造成严重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

严重经济困难

(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3、探索时期建设伟大成就:P29 从有到无的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 突出人物:两弹元勋— 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石油工业— 王进喜 —铁人

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年)

第 7 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原因: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 复辟。1966 年,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 (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 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 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 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 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二月逆流 1967 年 2 月,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 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①毛泽东、周恩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发动的武装政变。 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度尔汗机毁人亡。 ②1976 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 1976 年的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 同年 10 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5、(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 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 环境。 )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1)“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 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 提出“两个凡是”。 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 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1978 年 5 月,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 时间:1978 年 12 月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渊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 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980 年,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 案得到平反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 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1982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 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 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 路迈进。

P40 第 9 课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1、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对内改革 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 干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P42

2、城市(1)开始:从 1985 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 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 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 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 的发展,P45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1)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使 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 开放的“窗口”。) (2)后来,开放广州、上海等 14 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 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 (4)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P43 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 开放原因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近代的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近代的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后者发生在社会主 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 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 10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48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②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③1982 年,中共十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1987 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⑤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P49

2、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背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遇到了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困扰。内容: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⑵特区姓社不姓资;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尝试。⑷抓住机 会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领导地位的确立: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 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997 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 11 课 民族团结

1、(1)中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 局。P56 (2)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

一、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 (1)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飞出了封建农奴制度。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事业发展迅速,居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3、西部大开发。 人物:孔繁森

P60第 12 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P60-62

1、“一国两制”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 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 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 影响: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香港回归:1984 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将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3、澳门回归:1987 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将于 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 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 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 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 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

第 13 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P65 -68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 三国时, 吴国派卫温赴夷洲, 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元朝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 辖。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 A. 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D、1995 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 础和前提” ;“海峡海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

; “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但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 ; ; 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等。这 ; 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

2、海峡两岸的交往: ①1987 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 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 ②1990 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 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 会。 ③1992 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 年,将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 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 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 《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一台湾的看法) 海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 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 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 利益; “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 《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 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 )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我国政府)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

(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 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 献。 ) (台湾回归宣传语 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 ) 台湾回归宣传语

P72第 14 课 钢铁长城 P72-75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目前,我国海军部队有: 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1974 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新旧中国海军保卫国防能力的不同: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 国的进攻(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为后盾,海军 力量不断壮大,有力保护祖国的海防。]

2、空军的发展: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 世纪 50 年代初, 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1956 年仿制成功歼 5 型歼击机。

3、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1964 年导弹试验成功。1966 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 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核反击,1966 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4、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和经济 的迅速发展;科研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

P76第 15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P76-78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 年 10 月 2 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 外交关系,于 1950 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 和反战,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倡导:1954 年,中、缅、印。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亚非万隆会议: 1955 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义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 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 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 “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 “异”指亚 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周恩来的外交贡献: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 2.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

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3.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外交事业的发展

P80第 16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P80-84

1、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事件:①“乒乓外交”②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 署了《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2、重返联合国: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重返联合国意义: (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有利于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3、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出现各国与 我国建交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

4、2001 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 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 APEC 会议)。

P83

5、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采取积极 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 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外交家的努力和智慧。

17第 17-18 课 科学技术成就 P90 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

1、国防成就: 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②1964 年 6 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试验成功。 ③1966 年,核导弹试验成功。

2、航天成就: ①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 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标志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 进国家行列; ②1999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③2003 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④2005 年“神舟六号”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3、农业成就: 1973 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 型杂交水稻。 杰出科学人物: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邓稼先——两弹元勋 钱学森— —导弹之父 学习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新、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我国提出了“863 计划”,在《863 计划纲要》, 选择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 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1996 年增加)共八个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影响(或如何看待上网 如何看待上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 如何看待上网 力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 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 系,如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但网络的不健康现象, 如网上浏览不良信息,超时无节制上网,缺乏自护意识上当受骗等,给网民带来 伤害。 我们应该趋利避害, 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遵守 , 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19 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基础教育的发展:①1986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到 2000 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科教兴国”: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 略,具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体措施:①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把九年义务教育作 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③要求实施素质教育。④制订和实施 863 计划 第 20 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文学艺术发展方针:1956 年,提出了“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体育成就:①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瞻目; ②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连连刷新世界 纪录。③1990 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④2008 年,中国成功举 办北京奥运会。

P104-105

3、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①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 展开;③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加强;④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第 21 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表述)

P112-114 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 1995 年, 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安居工程” 。 有何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 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2、如何解决城镇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使用清洁燃料;实行“公交优先” 政策;开辟新的公交线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 施(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

3、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 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综合性题目汇总

1、 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目标是什么?他在经济建设、 祖国统

一、 教育事业、 新时期外交政策等方面有哪些“准确的思路”? 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思路: (1)经济建设: 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 (2)教育事业: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教兴国, (3)民族外交:提出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不结盟政策等

2、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党始终把发展社会 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请你结合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的相关史 实,指出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了哪些努力?(1)中共“八大”提出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2)党召开十一届三中 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党召开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探 索?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 战略决策;②、党和政府实行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 制, 在城市改革计划管理体制, 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③、 实行对外开放, 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以发展我国民族经济;④、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 共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作为立国之本;⑤、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纲领和奋斗目标。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⑦、西部大开发;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导学案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