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汇总

2022-10-27

第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总结

一、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或实际问题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如气体的性质,压强、体积和温度通常是同时变化的,我们可以分别控制一个状态参量不变,寻找另外两个参量的关系,最后再进行统一。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都是用这种方法研究的。

二、累积法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大量,不仅可以便于测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如测量均匀细金属丝直径时,可以采用密绕多匝的方法;测量单摆的周期时,可测30-50个全振动的时间;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时,可隔几个点找出计数点分析等。

三、等效替代法某些物理量不直观或不易测量,可以用较直观、较易测量而且又有等效效果的量代替,从而简化问题。如在验证动量守恒实验中,发生碰撞的两个小球的速度不易直接测量,可用水平位移代替水平速度研究;在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时,用电流场来模拟电场等都用了等效思想。

四、放大法对于物理实验中微小量或小变化的观察,可采用放大的方法。例如游标卡尺、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都是按放大原理制成的。

六、外推法有些物理量可以局部观察或测量,作为它的极端情况,不易直观观测,如果把这局部观察测量得到的规律外推到极端,可以达到目的。例如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I=0(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电动势)和短路(U=0)时的电流强度,通过一系列U、I对应值点画出直线并向两方延伸,交U轴点为电动势,交I轴点为短路电流。

七、近似法在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体运动中,影响物理量的因素较多,有时为了突出主要矛盾,可以有意识设计实验条件、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用近似量当成真实量进行测量。

初中物理估算题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l.0m/sB.将一枚鸡蛋举过头顶做功约为l0J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的温度约为40℃D.教室里日光灯正常发光通过的电流约为10A

2.生活中经常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B )

A.人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约为1m/sB.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

C.人沐浴时水的温度约为60℃D.电视机正常工作的电功率约为1000W

3.小理家准各买新房,他看到某开发商的广告称.乘车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的时间只需3分钟。据此你认为从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比较接近的路程是(C)

A.200mB.400mC.2000mD.10000m

4.以下说法中,与实际生活相符的是( D )

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5dmB.家庭电路的电压为36V

C.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20℃D.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5.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C) A. 30℃B.33℃C.37℃D.39℃

6.同学们学习物理知识以后,对身边的事或物进行了估测,以下较为贴近实际的估测数据是(ABD )

A.学校的课桌高度约为0.8mB.某初中生的质量大约为40kg

C.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75℃D.某同学跑100m成绩为14s

7.下列说法中,接近实际情况的是(C)

A.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9℃B.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m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D.—个成年人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3m/s

8.中学生的大姆指指甲面积约为(B) A.1mm2B.1cm2C.1dm2D.1m2

9.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D)

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C.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D.一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10.对以下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B)

A.广安市中考考室内的温度大约是48℃B.一支普通牙刷的长度大约是20cm

C.唱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大约是15minD.一袋普通方便面的质量大约是500g

11.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C)

A.人的正常体温为39℃B.初中生掷实心球的距离约为30m

C.小红上学时步行的速度约是1.1m/sD.一位初中生体重约为20N

12.(2011鸡西)下列数据与事实相差较大的是(D)

A.教室内一盏日光灯的功率约为40WB.你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

C.使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D.一名普通中学生正常步行上楼的功率为500W

13.一个鸡蛋的质量约是(C)A.0.5gB.5 gC.50 gD.500 g

14.(2011包头)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B)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D.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

15.某中学生的信息档案中,错误的信息是(D)

A.身高1.68mB.质量50kgC.体温36.5℃D.步行速度10m/s

16.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B )

A.普通中学生使用的课桌高度是1.8m B.九年级男生的平均体重约为600N

C.按照交通部门规定,天津市快速路的最高限速为300km/h

D.按照国家规定,夏天公共建筑内的空调温度应控制在18℃

17.下列数剧中与实际相符的是(C) A.中学生脚的长度为50cmB.中学生的体重为50N

C.人体的密度约为1.0×10kg/mD.人在正常呼吸时肺内的气压约为10pa

18. (1)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他跑100米所需的时间约为:__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 答案:kg11s

怎样找物理题中的隐含条件 学习在解物理习题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解题的必要条件,题中并为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找出这些隐含条件呢?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一些约定俗成的提法的含义

课本上经常用一些固定的提法来说明某些现象,这些提法中的某些词语由于已经约定俗成,所以具有确定不变的含义,知道了这些提法的含义,就等于知道了隐含条件。如“一物体在光滑面上运动„„”其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摩擦,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摩擦为零。又如“一颗手榴弹在空中自由飞行„„”,其中“自由”的含义为手榴弹仅受重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手榴弹只受一个力---重力。

二.掌握一些物理现象的出现条件

一定的物理现象的出现,是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当知道什么条件具备时可出现什么现象后,一旦题目给出某种现象,马上可以找出相应的隐含条件。如“一个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出现这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重,所以隐含条件是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又如“一个物体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的是平衡力。

三.扩大知识面,记住一些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的知识面宜宽不宜窄。即使是一些仅需了解的知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对有些物理量的某些数据(比如物质的密度、比热等)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应知道并记住。如“在照明电路中接了三盏灯„„三盏灯”,因为照明电路电压为220v,且所有用电器除非特别声明外,所隐含条件为;三灯并联,其电压为220v。又如“等质量的铁块和铝块哪个体积大?”显然,仅知道质量是无法判断的,还需知道密度,所以隐含条件为:铁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

四.熟练掌握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理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发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掌握了它们,就能找出其中的隐含条件。 如“两个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由串联电路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所以隐含条件为:通过两灯的电流强度相等。又如“两用电器并联在某一电路中„„”很显然,由并联电路规律可知,隐含条件为,两灯两端电压相等。

五.注意寻找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外在关系

3 338

有些物理量,无任何联系,但人为附加一些条件后,便可使它们有一定的外在关系。如找出这些关系,就找出了隐含条件。比如“水和酒精先后装入同一瓶中,称其质量„„”,水和酒精无任何内在联系,但由于都先后装于同一瓶中,而瓶的容积是不变的,所以隐含条件为:水和酒精体积相等。又如“一天平两边分别放一铁块和一铝块,天平平衡„„”,由天平平衡条件可知,其隐含条件为:铁块和铝块质量相等。

总之,同学们只要做到多思、多知,就不难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

一、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他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这种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中应用的最为广泛。例如:“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素有关?”、“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有关?”、“探究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即探究欧姆定律)”、“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二、等效替代法用相等或容易测得的量代替不便直接求出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这种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中也时有应用。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等。

三、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这种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中也很常见。例如:“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研究物体的热膨胀”等。

四、理想模型法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地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在初中物理能看到这种方法的应用。例如:原子结构的模型、光线、磁感线等。

五、科学推理法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例如:“探究真空能不能传声”、“探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等。

六、类比法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例如:研究电压和电流的概念、研究物体的内能、研究电子绕原子核转动等。除此之外,物理学的研究还用得以下探究方法。

七、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作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整体中选出的样本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在实验中为了验证一个物理规律或定律,就要反复地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然后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中,应用也很普通。例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八、图像法利用图象这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来表达各种物理现象的过程和规律,这种方法叫图象法。物理图象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还能表示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

九、猜想法猜想也称想象或幻想,是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对某些未知的事物作出科学的预测。它是人的思维的最高境界,合理的想象往往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

第二篇: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与方法

作者:我没有远„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小 中 大

内容摘要:从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去理解测量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思想,并了解实验

中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掌握物理实验中基本的研究方法,加强学生对初中物理实验能

力的培养。

关键词:测量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手段目的表格物理规律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因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验教学在物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物理研究方法要在实验中来体

现;物理规律要通过实验来总结;技能通过实验来训练;创新精神要通过实验来培养等等。

但由于物理包含的知识多而杂,表面上它们往往互不相干,致使相当多的教学人员在进行实

验教学时常常把这些物理实验孤立,不能给学生一定的体系,使学生难以通过实验教学达到

触类旁通、从而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因而在学生刚接触物理的教学中,给学生具体的方法

指导是必要的。而其中物理实验的思想与方法是最重要的。

一、初中物理的思想

初中物理实验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测量性实验;一类为探究性实验。能够区别这

两类实验、并且掌握住这两类实验的基本思想,对于学习物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测量性实验

测量性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出一个物理量结果,如:物体的长度、物体的质量、物质

的密度等等。根据实验的要求和现实测量器材的限制,又可以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

(1)直接测量

直接测量一般比较简单,限于在生活中或是实验室中能够找到直接测量这个物理量的测

量工具。在初中物理中,能够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有: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为刻度尺;温度

的测量,测量工具为温度计;质量的测量,测量工具为托盘天平;力的测量,测量工具为弹

簧测力计;电流的测量,测量工具为电流表;电压的测量,测量工具为电压表;等等。

对于这些能够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使用这些测量工具,在测量时

如何去减小实验的误差。因而,直接测量的实验,最重要的就是测量工具的教学。

(2)间接测量

间接测量是因为在生活中和实验室中没有能够满足直接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工具,转而采

用间接测量。如:密度的测量;速度的测量;机械效率的测量;电阻的测量;电功率的测量

等等。

在间接测量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在依据,即所用的物理公式是什么,而这个公式,

也就是这个实验的原理。然后根据这个原理找出可以直接测量出来的量,确定测量工具。如

在测量密度的这个实验中,由于密度是不可以直接测量的,转而根据ρ=把密度的测量转为测量质量和体积,那么很快就能够确定下来测量工具分别是托盘天平和量

筒,学生就能够把以前的学过的测量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从而测出密度。而公式ρ=也就是测量密度的原理。

另外,在实验中,数据处理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初中物理而言,一般在实验中都要求测

量出三组数据。在测量性实验中,测出多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种最

简便可行的方法来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但在实际的实验中,学生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问

题:对于直接测量,如物体长度的测量,只要把测出的三个长度相加求平均即可;但在间接

测量中,往往学生不明白究竟哪些数据可以求平均,哪些数据不可以求平均。例如在运用

R=来测量电阻的实验中,究竟是先求出电压和电流的平均值,然后求出电阻,还是分别求出每一组数据的电阻,然后求电阻的平均值呢?很多教师会告诉学生应该取第二种方法,即先分别计算出每一组数据的电阻,然后求出电阻的平均值,但却说不出为什么。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这个方法的思想,只有对于一个因定量的才可以求平均值,如长度的测量,因为一个物体的长度是固定的,只是因为我们测量存在误差,才测出不同的结果,才需要求平均;而本来就不相同的量求平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在测量电阻的实验中,正因为对于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固定的,所以可以求平均,而电压和电流是人为因素让它们不同,所以求电压和电阻的平均值是没有意义的。还有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学生也往往会把测出来的电功率求平均,事实上小灯泡在不同亮度时,它的功率是不同的,因此在这个实验中,求平均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的本质不同是:探究性实验是为了通过实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出的数据,从而得到一个物理规律。相对于测量性实验来说,探究性实验对学生要求要高一些,不但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实验,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总结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得到结论。

探究实验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察现象型探究实验;一种是分析数据型探究实验。

(1)观察现象型探究实验

这类实验不需要学生记录数据,只要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然后根据现象就能够总结出物理规律。例如真空铃实验,只要往外抽气,通过铃声越来越小,就可推导出真空不能传声,或者说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还有光的直线传播,只要观察影子的形成即可得到结论。

(2)数据分析型探究实验

数据分析型实验由于有数据,往往让学生和测量性实验混淆,学生会不知所以的把测量性实验中的处理方法用到探究性实验当中去,比如求平均值等。但探究性实验中的数据了和测量性实验中的数据有本质的区别:探究性实验中的数据是为了得到物理规律,虽然在实验中也有多组数据,但那并不是为了求平均值,而是运用多组数据来反映出物理规律的普遍性,避免出现偶然现象。比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如果在左边把三个钩码挂在4厘米处,而右边把4个钩码挂在3厘米处,仅分析此一组数据来得到结论的的话,很容易得到: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这个结论就是由于数据偏少而偶然得到的一个错误的结论。如果测三组数据或更多的数据,这种偶然性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在探究型实验中,有很多的实验并不是分得那么清楚的,它会把观察现象和数据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得出结论,比如: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既要观察像与物的位置及大小关系,还要测量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以判定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规律。对于这一类的实验,要求学生更要具备实验的综合能力。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能够理解了测量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思想,就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验应用不用的方法,从实验的准备到设计,以及步聚和最后的处理,就不会产生混淆。从而让学生在初学物理的时候,能够很快的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物理实验的方法

1、实验设计与总结规律的方法

物理实验的方法很多,但概括起来,在实验中,让学生清楚手段和目的两点很重要的。往往在实验中,由于一些物理量无法直接判断,而要采取间接的方法。但在采用这些方法时,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实验显得“乱”,无论是在实验过程中还是结论的总结上,作出错误的选择。比如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这个实验中,当要探究动能与运动快慢的关系时,如何让小车到达水平面具有不同的速度呢?最好也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的不同高度处,这样不但能让小车到达水平面有不同的速度,而且很容易判断哪一辆小车到达水

平面运动更快一些。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说成:质量相同时,物体越高,动能越大。这就是因为在实验中,学生区别不清实验中手段和目的。在这个实验中,让小车到达水平面具有不同的速度是目的,而放在不同的高度处,只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采取的一种实验手段而已。当然,在总结规律的时候,实验中的手段是不能出现在规律当中的。和这个实验类似的错误还会热学实验中体现,由于热量不能直接测量出来,所以常采用间接的方法。比如研究物质吸热和放热本领的时候,学生也会说: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加热的时间长。犯这样的错误,原因是相同的。

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在实验中的手段和目的这两个方面,目的不能变,但手段可以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实验手段与目的的理解。比如依然是探究动能与运动快慢的关系这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要保证质量相同而运动快慢不同,这两点是肯定不能变的,但在运动快慢这点上,是不是一定非要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呢?不一定,如果采用两根相同的弹簧,一个形变大一些,一根形变小一些,让两根弹簧从相同的地点弹射小车让其运动,这种方法也完全可以,只不过,没有斜面容易操作而已。区分了这些,学生在总结实验的时候,就不容易混淆了。

在实验中,还要让学生注意:在总结规律的时候,要注意回过头去看看,看看实验探究的时哪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总结的规律与所要探究的是不是吻合。比如还是探究动能与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成:质量相同时,物体越高,动能越大。那么这个结论很明显与研究的物理量有出入:结论中物体的运动快慢在哪儿呢?如果学生能从多个方面注意,那么这些错误就不会再犯的了。

在研究物理的方法中,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等等,可以说,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一种实验手段。在热学实验中,我们用相同的加热器配以加热的时间来判定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在电学实验中,我们用水流和水压来理解电流和电压的特性等。所以,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实验步聚和结论的教学,也要注重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为达到目的而能选择手段的这种能力。

2、记录数据的方法

一般在记录物理实验数据的时候,都需要有记录数据的表格,所以在物理实验中,设计出一个合适的表格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事实证明,如果学生能够准确无误的把表格设计出来,这个实验基本上也就了然于胸了。但究竟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个合适的表格呢,对于数据量小的实验还不太难,但对于数据量大的实验,学生就无从下手了。

那么如何正确设计表格呢?首先,我们先要去研究表格,理解表格。一个完整的表格主要分为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

主体部分就是所需要记录的物理量,这里面又可分为记录数据和计算数据。而要想得到这些数据,又得从基本原理入手。比如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首先我们要分析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100%,而无论是W有用还是W总都无法直接测出,那么再转换一下:W有用=Gh,W总=FS。这样就把测量机械效率转化为测量物体的重力、物体被提升的高度、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和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这四个量属于记录数据,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测量工具测出来的数据;而W有用和W总以及η都是需要计算才能得到的,所以这三个量是计算数据,这些数据都要在表格当中体现出来的。辅助部分包括:实验次数、每个物理量的单位等。这些也是一个完整表格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设计表格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将主体部份依次排列好,然后再前面和各个物量的后面写上单位,最后再画上表格的线条。而在实际的设计中,许多的学生还没搞清楚需要记录些什么,上来就画线,那么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画出来的表格不符合要求:不是少画了,就是多画了,这样费事不说,还弄得学生心烦意乱,本来可以轻松完成的工作结果浪费了很多时间,

甚至设计不成功。

在物理的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够注重物理实验思想的教育,将物理各个版块用统一的思想串联起来,并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手段与技巧,定能使学生的实验水平、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当然,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方法,只有将这些方

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使实验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孙 超

山东省济阳县实验中学,山东 济阳 251400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于理论、概念等知识教学,实验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提高物理的教学水平,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思路

新课改对各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科都在进行改革,初中物理教学也是如此,要想实现新课标的要求,物理中的实验教学也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就是通过实验将书中的物理概念转化成可见的现象的教学方法,能够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实践去验证物理知识,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1、通过多次进行实验巩固学生的物理理论知识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观察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其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满足其科学性和实验性,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就需要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并且进行多次实验,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力的作用效果”这节内容的教学中,在开始讲授概念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两个知识点上有所混淆,以往教师都会通过概念的角度来进行对比、讲解,想要让学生能够分清这两个概念,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还有的教师会对学生这样解释:“生活中物体运动需要力才能够运动”,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两个知识点,就需要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知识,能够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做出正确的判断。一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能够自己观察到其中的物理现象,加深体验。在实验中会有这样一个情景,都是将一辆小车从同一个斜面同一高度进行释放,只是不同的是放置在水平面上的东西不一样,分别是棉布、毛巾和木板,通过对这三种实验情况的比较,在限定的时间内比较小车滑行的距离长短,来分析物体运动受力的情况,可以让学生知道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正确的应该是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区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做几次实验,来增强学生的体验,加深记忆,通过不断的动手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能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2、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虚拟实验

[3]

[2]

[1]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利用多媒体独特的优势辅助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生动的展现到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磁场”时,由于这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现象,磁分子和磁场形状学生是无法看到的,因此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就会存在难度,对于磁场的实验,用小磁针和通电导体的作用等实验,如果仅靠教师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话,学生是很难吸收和理解的,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将磁场、实验的过程和效果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准备三维图形或者视频资料,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的课堂讲解、重点知识板书、交互和反思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将物理知识由抽象化转为具体的、可见的,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虽然多媒体教学可以为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上,教师还需要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要明确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切不可彻底的将传统的进行方法抛弃掉,通过演示也并不能代替所有实验,有些实验还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实践的,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印象也会更深刻。

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都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在教学中老师一个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习惯也是最佳时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方法。学生在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有新的想法时,教师应该先肯定这种表现,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鼓励学生多提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要具备创新意识。大胆的猜想就是一个有效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果等进行大胆的猜想,对学习内容、实验结果等进行合理的假设,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是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方面有限,因此他们提出的假设可能不合理,这时教师应该先鼓励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比如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先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盒装的饮料,让学生用吸管喝饮料,会发现盒子也变瘪了,再让学生用手捏盒子,盒子也瘪了。这说明盒子受力会产生变形。老师可以提问:“是什么让盒子瘪了?”,学生会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现象,得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会说是吸管吸饮料的力量,有的学生会认为是手的压力,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老师都应该先鼓励。对于那些不敢提问的学生,老师也要鼓励他们多提问,对于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好的问题的同学,教师应该要充分地肯定,树立榜样作用,让其他的学生效仿,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学生也可以课下通过各种方式自己查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让现有的知识得到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 结束语:

[4]综上所述,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将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实验展示给学生具体的物理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安举.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趣引策略探讨[J].科技信息.2011(26) [2]李兴旺,李霞.新课标改革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学研究.2011(11) [3]樊建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 [4]刘海连.初中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1(2)

第四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论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是在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下对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改造,是在教育创新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新方法教学的表现形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通过实验的方式对物理现象和形态的变化做出总结和认识,是一种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现象教学方式,是它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发现式教育。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对物理知识的了解程度可以看出,初中物理对初中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开展实验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物理素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一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经验,分析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简单地提出了几点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理解知识能力得到提高,增加物理知识储备,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而言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实验平台,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物理实验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但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知,强化了学生对物理的主体印象,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调动学习热情。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扮演的是主体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由传统课堂上的主导者变成了现在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改变了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传统模式。初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枯燥无味的教学活动转变成吸引学生兴趣和专注力的物理趣味实验,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通过物理现象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路

1.探索式实验的教学方法。我国的教育深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形成了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并占据主体地位,而学生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配合者,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因此,长期以来,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学不会自己动用大脑进行独立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目前学生们理解能力和学习特点,如果教师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转化为通过实验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那么就会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例如,在对学生进行“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时,根据研究浮力的大小与相关联的因素这一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定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分组探讨的时间,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深度、密度、形状相关联的猜想,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或小组内提出的猜想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做教材中没有的实验。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知识并不仅仅存在于物理课本上,有些物理实验甚至都没有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因此,教师可在教堂上增加一些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物理实验。拓展实验教学主题。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要懂得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慢慢地将整个物理学体系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的物理知识。实验教学用到的物理器材非常多,教师可以用学校中实验室内的教学器材,也可以自备一些小的器材,更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品巧妙地用来进行实验活动。事实证明,优秀的学生并不是靠自己的死记硬背来获得好成绩的,而是他们都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习物理,是具有很强的突破性的;而部分学生物理成绩差的原因并不在于智力水平上的高低,而是在于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缺少了对物理学科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奇特的物理实验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3.提高实验教学的自主性,突出教学的“新颖”。在初中物理试验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物理现象的发展。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独立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只要在一旁不时地加以指导或者给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己选择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成就感,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就物理现象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的一些新颖的问题,更能体现出实验教学的自主性。

4.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根据初中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特点,教师不光要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更要在提高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占据首要地位的一大方面,学生只有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求新求异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了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的事业,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对物理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可以适当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对物理实验现象从一种非常规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究出物理现象的多面性,从而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善于思考和乐于思考的催化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试着从各个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养成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新策略

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方面必须改变以往的用传统思想和传统教学模式教授学生的教学方法,而是转变成更为开放、自由的新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制定,通过使学生在全面地了解教学活动的环节和教学目标后,让学生对物理教学有了深刻的把握,并且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方便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

我国沉重的课外作业负担也是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作业,将部分课外作业转化为课堂上的物理实验。同样是巩固学习过的物理知识,但在本质上却大不相同:课外作业多了,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而且会造成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并不好,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物理成绩。但是如果完全放弃布置课外作业,则会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将部分课外作业当作物理实验课上的实验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不失为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

2. 保证物理实验设备满足物理实验课上的需要。实验设备和工具是保证物理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但是只有符合数量、质量和规格的实验设备才能够用于物理实验,一方面是处于对学生安全的保护,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提高实验质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初中生正是处于接受和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所以,为了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物理知识,学校一定要在物理设备的购买和维护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保证所有的设备能够随时正常投入使用,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3.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模式。学校的实验室能够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模式,就表明学生能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物理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虽然传统的实验室模式是由教师带领进行物理实验并且保持了实验室内的卫生整洁和实验设备的安全性,但是却阻碍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脚步,对于学生中的一些创新性想法和实验,传统的实验室模式并不能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削弱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日积月累会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造成很大的阻碍。相反,开放式的实验模式恰恰能弥补传统实验室模式的不足,所以,开放式的实验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有良好的帮助作用的。

4.对实验过程中的方法进行创新。教师可以转变自己的思想习惯,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对实验中的方法进行创新,敢于对实验设计进行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例如在进行气体压强的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易拉罐中的水,等到罐口出现白雾,再用面团堵住罐口,让易拉罐冷却,会发现易拉罐会出现变形的现象。这是理想中的实验,但是在实际上在进行气体压强实验时常常会发生易拉罐漏气等问题,针对这一实验,我们就可以换一种角度来进行这个实验,并不一定非要在这一种方法上反复实验。

综上所述,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创新、敢于尝试,在不断创新和尝试中完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

第五篇:物理实验方法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经常用到的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的分类。只能根据题意看题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来分析解答。下面我们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 控制变量法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中学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二、转换法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 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等,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 中学物理课本中,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测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测液体压强(我们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电流),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在我们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我们将电功的多少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密度、功率、电功率、电阻、压强(大气压强)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转换法测得的。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回答说小球在平面上滑动的越远则动能越大,就是将动能的大小转换成了小球运动的远近。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例:

1、分子运动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但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下面是小明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的四个研究实例,其中采取的方法与刚才研究分子运动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利用磁感应线去研究磁场问题

B。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去确定

C。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使电阻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让电压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D。研究电流时,将它比做水流

解析:B。

三、放大法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 比如音*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四、积累法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这样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积累法。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积累法来完成。

五、类比法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的,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的,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的,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我们学习分子动能的时候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功率和速度进行类比。例:

1、某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准确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D。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解析:C

通过类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压的直观认识,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流、电压等知识跃然纸面,栩栩如生。

六、理想化物理模型: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的,涉及到众多的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对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简化和纯化的作用。但简化后的模型一定要表现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点、知识。模型法有较大的灵活性。每种模型有限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的范围。中学课本中很多知识都应用了这个方法,比如有:液柱、(比如在求液体对竖直的容器底的压强的时候,我们就选了一个液柱作为研究的对象简化,简化后的模型依然保留原来的特点和知识)光线、(在我们学习光线的时候光线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的见的实线来表示就是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液片、(在我们研究连通器的特点,求大气压时我们都在某一位置取了一个液面,研究该液面所受到的压强和压力,也是将问题简化,利用理想化模型法)光沿直线传播;(在我们学习中我们知道真正的空气是各处都不均匀的,比如越往上空气越稀薄,在比如因为空气各处不均匀形成了风,而在光是沿直线传播一节中我们将问题简化,只取一个简单的模型,一条光线在均匀的介质中传播)匀速直线运动;(生活中很少有一个物体真正的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匀速直线运动只是一个模型)磁感线(磁感线是不存在的一条线,但是我们为了便于研究磁场我们人为的引入了一条线,将我们研究的问题简化。)例:

1、在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物理模型进行研究的是( )

A、建立速度概念

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

C、用磁感应线描述磁场

D、分析物体的质量

解析:B、C。

七、科学推理法:当你在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推理,或说是在做出推论,例如当你家的狗在叫的时,你可能会推想有人在你家的门外,要做出这一推论,你就需要把现象(狗的叫声)与以往的知识经验,即有陌生人来时狗会叫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出符合逻辑的答案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当我们把物体在越光滑的平面运动的就越远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在做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我们就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八、等效替代法:比如在研究合力时,一个力与两个力使弹簧发生的形变是等效的,那么这一个力就替代了两个力所以叫等效替代法,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也用到了这样的方法。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所以我们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物体的大小。

九、归纳法: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在我们买葡萄的时候就用了归纳法,我们往往先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的,就放心的买上一大串。比如铜能导电,银能导电,锌能导电则归纳出金属能导电。在实验中为了验证一个物理规律或定理,反复的通过实验来验证他的正确性然后归纳、分析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阿基米德原理中,为了验证F浮=G排,我们分别利用石块和木块做了两次实验,归纳、整理均得出F浮=G排,于是我们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在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中,我们反复做了三次实验来验证F1×L1=F2×L2也是利用这种方法。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结论的得出(在实验中对多种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并得出最后结论时),都要用到这一方法。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我们几乎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十、比较法(对比法)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如,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 如,电动机和热机

如,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同学们很快地记住它们,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十

一、分类法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导体和绝缘体。十

二、观察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十

三、比值定义法:例: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十

四、多因式乘积法:例: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五、逆向思维法例:由电生磁想到磁生电以上这些方法,还只是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会遇到和使用的一些科学方法,列举出来,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也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多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方法,灵活运用,以便于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质量分析下一篇:创造性美术教学点滴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