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梦

2023-01-22

第一篇: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梦

毛泽东诗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毛泽东诗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讨会召开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04日 09 版)

本报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张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2日在京举办“毛泽东诗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与会专家认为,毛泽东诗词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和艰辛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成为凝聚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学精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瑰宝。

研讨会后,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还举行了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一次理事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五年工作报告和研究会章程,选举了研究会新一届领导机构。陈晋当选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

第二篇:毛泽东诗词中的长征精神

长征,那场气吞山河的战略大转移,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使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成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长征精神。作为率领红军长征的灵魂人物,毛泽东所吟诵的几首大气磅礴的诗词,为我们揭示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信念坚定。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何以不怕远征路上的艰难险阻?用一位红军老战士的话来说,就是“革命理想大于天!”因为有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红军战士才能焕发出钢铁般的意志。可以说,坚定的信念是灵魂,是力量的源泉。有了这种信念,破衣烂衫、装备落后的红军才能在围追堵截、黑云压城中走出一条胜利的道路。 实事求是。1935年2月,红军攻克娄山关后,毛泽东填写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词,豪迈地宣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当然并不仅仅因为一场战斗的胜利,更重要的是红军在此前一个月的遵义会议上,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的重要标志。“从头越”,意味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红军从此将迈开大步,掀起波澜壮阔的新的革命高潮。

百折不挠。在《七律·长征》中,毛泽东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对红军长征中艰难困苦的真实写照,更是对红军战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牺牲、特别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靠着这种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将士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并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审时度势。长征是重重围攻下的战略转移,需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大局观念。红军在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中,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历史条件下,拨云见日,最终促成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1935年10月填写的《清平乐·六盘山》一词中,毛泽东写道:“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信心百倍地向红军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战斗号召。

第三篇:毛泽东与李白诗词中的浪漫主义

高二(8)班

欧阳德念

浪漫主义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和现实主义相比,我认为它更文艺一些。而我最熟悉的浪漫主义是人无可置疑地就是诗仙李白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我看来,李白的诗更浑然天成,少了那份不自然的做作,更多的是心有所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而毛泽东的浪漫主义多数是建立在前人之上的,模仿、借用的很多,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在有一些资料中说,毛泽东最喜欢的是人是李白,且他本人自己的很多诗词中也多继承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并且发扬光大。他们之间有很多的不同,例如身份地位,所以做出的诗词的感觉也有所不同。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的诗少了李白那种不得志的愤懑,而多了那份自信,立足于现实,又注重革命理想,

(一)

一、不同的社会背景,成就不同的性格

李白身处盛唐时期,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一个时代的巅峰。当时,经济空前繁荣,这也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提高的物质前提和保障。其次,统治阶级在文化宣传上有很大的包容性,例如在宗教方面,道、儒、佛并存,还引进了其他景教、伊斯兰教。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为那个时代提供了很好的文艺氛围。当然不得不说的是在繁荣的背后潜在的危机,当时是唐玄宗即位,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一上台就扭转了武则天退位后的混乱纷争,然而在天宝年间政治转入黑暗时期,以玄宗本人为首的统治阶级日趋骄纵,对外好大喜功,直至安史之乱的总爆发。而李白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一个诗歌风格、流派百花齐放、名人辈出的年代,他是繁星中最为璀璨的一颗!

毛泽东则不同,那时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内忧外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湖南第一师范,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都是血气方刚满怀抱负的青年!在那样的条件下,“救国”二字的意义尤为重要。在“恰同学少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固执的年轻人,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远见,有抱负,同时他也明事理,但是自己坚持的绝对不会动摇。自小骨子里的那份霸气,在生活的磨砺中练就成了王者之气,也成就了他不畏艰险,奋勇上前的性格!

一个生活在中国最为繁荣的时期,一个生活在祖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时期,也许他们的志向都是为国家效力,但是很显然,毛泽东的抗逆性更强,他的诗歌即使有低谷,但转而又是慷慨激昂对未来充满期望!

二、不同的身份地位,成就不同的心境

在仕途上,李白是一个不得志的人,而毛泽东最终实现了恢弘的理想。 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的政治理想是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这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在作品中,每每以吕尚、张良、诸葛亮等人自比。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的坚持理想的品格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色。42岁以前的李白从政活动始终没有什么结果。在这一段时间他浏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足踏半个中国,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对大自然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可是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叙事送别,他总忘不了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但是李白的身世并不好,他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他的身份是他心中的伤,自始至终,他都在尝试突破这个障碍,但是他放不下的是自己的骄傲,这才会有《与韩荆州书》中的“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这是一封求职信,可是即使是放低身段,李白的这段话也仍然很欠扁,而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直在努力向前看,有明确的目标,更有马列的指导,再加上跌宕起伏的经历,成就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气概。更早的还有“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革命愈是困难,他愈是坚强乐观。长征前夕“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长征途中“万水千山只等闲”、“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前有堵击,后有追兵,头顶有敌机,还“胜似闲庭信步”的欣赏征途风光。解放后毛泽东处于作为领袖,即使日理万机,他也是一直没有放下诗词创作,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诗篇。他的诗,像《沁园春〃雪》更是照亮了他的政治道路,这些诗。贯注了诗人激荡的情怀,反映着领袖坚强豪迈的人格个性。

在诗歌方面,毛泽东和李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大概是因为毛主席很喜欢李白的诗词的缘故吧。

首先,他们都能巧妙地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

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里,以“白玉盘”、“瑶台镜”喻月,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生动的表现出儿童的稚气心理。毛泽东在“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中,用比喻的手法,十分形象生动贴切,把发生在广袤土地上的事情尽收眼底,使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猛势态,全都表现出来。

其次,他们在诗词用也多爱说理。

“昔日芙蓉花,今日断根草,以色示他人,能得几时好?”不去说理,胜似说理。毛泽东在“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中,虽然下半句让人有瞠目结舌的感觉,但是用梅花形容革命者的坚定,以苍蝇喻机会主义者,很巧妙地把机会主义嘴脸暴露无遗。而二者对比,李白的理更隐晦,更像理,更有内涵。

当然他们在运用典故和神话故事、夸张等方面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分析了那么多,就来实际对比一下吧。我选择的是常人们多用为比较的《忆秦娥》,被称为是一曲革命者的壮歌与一曲唐人的衰歌。

他们两人的《忆秦娥》因为题材内容的差异,在风格上大相径庭,也更难分伯仲。

忆 秦 娥

李白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 秦 娥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李白的忆秦娥,描写了京城里的一个女子思念自己出了远门而音讯全无的丈夫,表达了浓重的哀怨之情,“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搂月”,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哀怨的思夫图。上阕写她秋夜醒来,独自感伤。“秦娥梦断秦楼月”,“梦断者何?犹言梦醒,人而知之”,用一个“断”字,表明梦醒者为猝然惊醒,而非平常的唾醒,再往深处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又有“但见泪痕湿”之情景,“词人笔致,由选字之铮铮,知寄情之忒忒。”下阕则为女子登上乐游原所伤之景。据《汉书宣帝记》记载,长安士女,多在重阳节登上乐游原游赏长安风景,所谓“乐游原上清秋节”。不过,词人无意描写九九之日乐游原上的热闹场景,而通过“咸阳古道音尘绝”,表达思妇眺远望夫,不见夫归之感伤。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此注入了巨大的历史沧桑感,通过对乐游原的凭吊,抒发了历史难续之感慨,“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古今辉映,时空杂揉,成其千古绝唱。

而再看毛泽东的忆秦娥,开篇一个“烈”字,就多了一份刚气,西风凛冽,寒霜遍野,雁鸣长空的清晨,这也突出了红军跋涉之艰难,步履之维艰。这些都是诗人亲身经历的,所以描写刻画的也更为深刻。“霜晨月,马蹄声随,喇叭声咽,”不仅是对之前让人读起来刺骨的清晨的再次展现,更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踢踢踏踏”的马蹄声,表现出了红军行军的急迫,更突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我很喜欢那个“碎”字,写出了道路的崎岖不平,写出了马匹之多、行军之急。在我读到的诗中,还没有诗人用“碎”字来形容过马的飞驰,大多都是用“驰”、“风”。而“咽”字,是承上“西风烈”,西风呼啸,连行军的军号的声音也时断时续,时隐时现。这几处的描写不禁让人生起清冷之感。

如若是李白接下来会怎么写呢?也许会开始感叹世事吧,可惜这也只是揣测,因为李白还没有边塞诗歌。但是我猜想,如若让李白去写边塞诗,写景方面一定不会这么具体,而是描写塞外的沙土、风云、马驰等等,因为他没有毛泽东的这种经历。

词的下阕,查阅一些资料之后可以理解为红军傍晚跨越娄山关向遵义进军的场景。“雄关”二字,气势雄伟,一把就把读者从秋风萧瑟的寒意中拉了回来。诗人并没有对激战过程进行描写,而是形象地勾画迈步跨越的雄姿。不知道这里可不可以理解为诗人都不屑于去描写敌人的种种,有一种藐视一切的气概和霸气!像《沁园春〃雪》中下阕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对历史上“英雄”的代表人物的评价,雄视千古、议论纵横驰骋、语言风格浩方,这骨子里的霸气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越”,是红军翻越千山的雄姿,“海”是苍山的连绵广阔,“血”是残阳之本色跃然纸上,好一幅行军壮图!

李白和毛泽东的浪漫主义是有相似之处又不尽相同。 首先他们都是脱俗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诗歌中表现出洒脱自如、不受世俗约束的艺术气质,充满着笑傲王侯、蔑视权贵、不满现实、相信自我、追求自由的批判精神和挑战气概。这种洒脱豪放的精神气质和艺术追求,让李白成了“诗仙”。

“粪土当年万户侯”、“万类霜天竞自由”、“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这些诗句所表现的个性精神,与李白的追求自我,蔑视权势,的思想一样,都一样的脱俗,不遂世俗之波逐流。

其次他们都是豪迈奔放的。

他们多运用采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常借助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毛泽东喜爱李诗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评价李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毛泽东借鉴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成功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并加以新的改造,用以表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代生活,将古典浪漫主义提升到革命的浪漫主义,形成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其中还加进了毛泽东自己的元素,所以有些评论家成毛泽东的诗词开一代诗风,在上下几千年的诗歌文化史上独具一格。

综上,在李白诗歌和毛泽东诗词中,与其共同的浪漫主义风格相适应,所描写的意象,也多有类似之处。

然而,在毛泽东诗词中,这些意象虽然明显借鉴于李诗,但与李诗有很大的差异,意象得到了革新,境界得到了升华,从中可见其不同。而且毛泽东不是一名全职诗人,而李白却是,所以在诗歌写作技法方面感觉更为纯熟,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之感,而且一般都是自己独立创作。而毛泽东很爱学习模仿,其中有一些意向的描写就是借用李白的,而毛泽东不似一般人似的只是照搬,抛开一些确实不足品读的,某一些作品确实将其进行了升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是很好的典范。毛泽东饱读各种书籍,涉猎了很多古文,这对他的创作都是有帮助的,他善于学习,而且在模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他的浪漫主义是谁也学不来的!

第四篇: 从古典诗词品悟中国梦

‚中国梦‛一语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基本内容是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和每一份梦想,实现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的一体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否认,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为了响应主席的号召,为了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各种形式的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举办,而我则在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阅读中品悟了中国梦。我意识到原来在几千年前,我们伟大的先人就写出了很多体现‚中国梦‛深刻内涵的经典诗词,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接触的诗篇中有一首是直接出现‚中国梦‛一词的,即为爱国诗人郑思肖的《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其一,这是郑思肖在元兵南下,国家危亡之际写下的动人诗篇。诗云:

力不胜于胆,逢人双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此诗写得很悲怆深沉。大意是说,自己有一腔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忠肝义胆,但却没有这个力量,只能垂泪向人,心里萦回《诗经》中的下泉之诗,(下泉,指奔流而下的山泉周京,比喻周室京师之明王。《毛诗序》解释:‚《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渴望有个贤明的君主能统一全国,实现国家的富强,但自己的君主面对国家危亡的局面,仍不肯旗帜鲜明的支持爱国志士,救亡图存,这情景实在令人担心,因此,诗人只能天天朝着南方抗元的义军跪拜,希望他们能收复失地,早日凯旋。郑肖思用他的笔触抒发了国土沦陷后的痛楚、愤慨和不能为国效力的惭恨,以及自己心灵上的创痛与荒芜,表现了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历史上,我们的国家安定繁荣的时段非常少,大多数时段是处于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因此,国家的统

一、民族的团结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当今社会而言,台湾尚未回归仍是我们心中的痛,温家宝总理曾在谈及台湾问题时说,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由此可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的统一于团结。

同样和郑思肖一样迫切希望国家统一,百姓生活安定的诗人还有陆游、辛弃疾、杜甫……他们均在诗篇中写出了自己心中的中国梦,一片赤诚。

陆游在诗作《新晴午枕初起信笔》中拈出了‚中国梦‛之语,其为:‚华胥梦中国,龙汉劫初年‛。‚华胥‛,指和平安乐的理想之国,‚龙汉劫‛即道家所说乾坤成毁的劫难,意谓正做着和平安乐的中国梦,突然进入乾坤成毁的凶境,这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局势的担心忧愁以及对安定和乐生活的向往与期望。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总是在诗中抒发光复故土、国富民强的情感,因此他的著作中关于‚中国梦‛的诗篇数不胜数。如《十一月四日风雷大作》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的英雄气概,可以说诗人在睡梦中都不忘光复大业。再如《示儿》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时抒发的感慨、留下的语言,诗人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由此可见陆游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梁启超在《读陆放诗集》云:‚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就是对陆游极为中肯的评价。

南宋词人辛弃疾作为一爱国将领,其著作中也经常抒发自己的‚中国梦‛。他在《水龙吟水龙吟· 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高唱:‚……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这篇诗作抒发了诗人愿出兵征战、建功立业的豪情和气魄。其《破阵子》更是一首记梦杰作, 在词的下片,作者描写了自己昏睡之中所做之梦,这个梦就是辛弃疾的‚中国梦‛:自己带领着将士们骑着骏马飞奔在战场上,拉开强弓万箭齐发,与敌人进行了壮烈的战斗。最终敌人被彻底击垮,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

正所谓‚文章合时而发,诗歌应时而作‛,以上这些述梦诗,大多作于国族危难之际,均是诗人为了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和渴望国家安定统一的美好梦想。这些诗篇,这个梦想,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志士成仁取义。但中国梦不只是如此,我们的中国梦还是富国之梦,强国之梦。

在伟人毛泽东掀天揭地的诗词中,就有两首述此梦之作。一首是作于1959年6月的《到韶山》,开篇为:‚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这是对可诅咒的黑暗旧社会的批判,而其结句则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平添了一幅乡村农民喜获丰收图,表现了对沸腾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另外一首是1961年写的《答友人》,其结句‚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浓墨重彩讴歌了新中国生气勃勃的壮美画图,体现了一种史诗般的宏伟气象,令读者大受鼓舞,激发了大家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让中国更加繁荣富强,仅依靠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还是不够的,中国应该以谦虚的姿态向国外优秀的制度思想学习,以长远的眼光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线,在此,我又想到了温家宝总理在谈到解放思想的问题时引用于《诗经》和《诗品》中的两句话,其一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说中国是一个又老又新的国家,‘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不断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大踏步的继续前进,焕发青春;其二为‚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大意为我们要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继承传统,立足创新。

只有中国安定了,富强了,百姓们的民生梦才能得以实现,也才能对先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梦想有完美的现代阐释。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回首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诞生过人类许多最古老的智慧和幻想。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萌发飞天探月梦想的伟大民族,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敦煌美仑美奂的飞天壁画,无不透露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对探索太空的无限向往。许多古代诗人,抒发了对飞天探月的瑰丽幻想,如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贺的‚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唐伯虎的‚携花带月月中游,嫦娥见月花含羞‛等等。而苏东坡著名的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更被誉为中华飞天第一词。如今,古人的浪漫主义情怀都成了现实,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让我们‚敢上九天揽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试验让我们‚敢下五洋捉鳖‛,这一切都让我们相信,只要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所包含的景与情都是先人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而诗作中所包含的‚中国梦‛更是寄予了先人殷切的期望与无尽的想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曾经的屈辱、痛苦和危难,让我们的先人‚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而今,中华民族正勇立潮头,奋发进取,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让我们承载着先人的梦想,铭记着总书记的倡导,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实现国家统一之梦,国家富强之梦,百姓安康之梦,科技发达之梦……

第五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词

USTC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词

中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在中国诗词发展的过程中,爱情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数的文学家都留下了名篇。

先唐

《诗经•关雎》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用朴素的语言表现了男子对所思女子的无限倾慕。男子在床上翻来覆去,心绪澎湃,而随着想象,心中的感情愈发浓郁,更难入睡,最后梦见自己能够用琴瑟来取悦她甚至成家。短短几句,将痴情男子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展现了古代社会男性对爱情所怀有的真挚而纯朴的感情和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而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则是对焦仲卿和刘兰芝悲剧的描写,而结尾处的鸳鸯又增添了了浪漫主义的气息,减轻了悲剧色彩。这个爱情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因素(封建礼教)也有主人公自身原因(两人未能给予对方充分的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无数的后人。“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誓言将二人之间生死相依的深厚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诗中焦仲卿摆脱了男尊女卑的观点,对刘兰芝的感情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先唐时期的爱情诗歌语言一般较为朴素平实,较少使用华丽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内容上虽有相思,抛弃(《氓》),殉情等题材,但和后世诗歌比较,仍略显单薄。不过,这些诗歌给后世开创了爱情诗的先河,反映了先古时期人们的爱情生活,为爱情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这首脍炙人口的《望月怀远》激起了人们心中共同的情感。一轮明月,两人共赏,可惜不在一地。此句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第二句则是移情于景,将相思的怨念发泄到漫漫长夜。出门望月,不觉身上早已被露水沾湿,好一个痴情人。尾联中,思念者寄希望于希望梦境,将月亮赠送远人。聊聊几句,勾勒出痴情人心中的思念和一往情深,语言含蓄隽永,令人回味。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于李商隐的名篇《无题》。难于相见,而相见时却又被离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而破败的春景又为离别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情景交融。颔联中“丝”与“思”谐音,作者用“蚕”和“蜡”代表自己,终其一身都只能苦苦追求,深深思念,却无法实现。两个意象都代表了作者愿意为爱情倾尽一生心血,用丝和光来诠释自己的关怀。颈联中作者想象对方的相思之苦,女子由于夜间思念而面容憔悴,鬓发脱落,夜晚却又止不住的思念。女子低吟时,凄切孤独,应该会觉察月光寒意。相见无望,作者寄希望于“青鸟”这个使者来传情达意。全诗富有意境,极具文学气息。作者将自己对佳人的强烈的感情融于诗中,在诗中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的希望和对难以相见现实的无奈,表现了致死不渝的爱情。

USTC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这个时期诗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爱情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修辞,内容变得十分丰富,风格也多样化。语言上有平实朴素,含蓄隽永,沉郁顿挫等风格。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烘托,对比象征等为诗歌增色,而修辞也不局限于赋比兴,比喻,拟人,对偶等都自如运用于诗歌中。许多诗歌中,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未来的希冀,都寄托于梦等虚幻的事物上。内容有作者的所见,有作者的亲身感受,也有对典故的重新诠释,是爱情诗歌的高峰。

南北朝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用精致清新的语言描写了少女对郎君的深深思念。全诗用所思男子的角度来抒写少女的动作和情感。“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表现了少女的娇羞和她对郎君的期盼。“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少女寄希望于南风和幽梦,盼望与郎君相遇。无法相见,只能登高临远,望穿天际的少女形象在读者脑海中挥之不去。李煜的《菩萨蛮》则是洋溢着喜悦之情。“花明月暗笼轻雾”营造了幽静,美丽,朦胧却又略显热烈的气氛(花朵怒放),少女怀着激动热烈的心情去幽会。“见”,“颤”,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少女见到其他人的紧张和害怕。末尾“教君恣意怜”使少女和意中人相见时心中的激动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十分富有生活气息,是一种青稚的感情。

南北朝承接唐朝,继承了诗歌的衣钵,没有较大创新,也是词的萌芽,整体艺术风格以婉约为主。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这首《蝶恋花》最后一句广受赞誉,被王国维视为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开篇便刻画了在蒙蒙细雨中远望的登楼望远者的形象。后两句乐景写哀,在一望无垠的绿草和薄雾笼罩下的夕阳下,本应是欢声和笑语,但事实却是“无人会,登临意”。在他眼中,这一切都是“黯黯”的,无法缓解心中的苦闷。借酒浇愁愁更愁,却发现强颜欢笑只能加深自己心中的悲伤。最后一语点破那无尽的春愁原来是苦苦的相思,全词戛然而止,回味无穷。日渐消瘦,只为日思夜想的家人,“衣带渐宽”形象地描绘了痴情者的形象,对爱情一往情深。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开篇便给全词定下了凄清悲伤的基调。这一句既写了作者无尽的相思,也写了九泉之下的妻子的感受。悲痛并没有被时间冲淡,却日益加深。妻子的坟墓千里之外,作者在她坟前和她交谈也是奢望,孤身一人,无人相伴(苏轼和妻子都如此)。即使能够相见,作者已经两鬓衰白,满面风尘,妻子可能已经不认识了。上阕用哀写哀,极力突出作者对妻子的念念不忘和现实中悲哀至极的感情。下阕虚写梦中之境,妻子正在镜子前面梳妆,和昨日一样。“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尽的语言积郁在胸口,化为滚滚的泪水,“一切尽在不言中”。而年年的祭日,又是断肠时。苏子将自己的一往情深倾注于这首词中,这份深情令人动容。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令苏子难以自拔,面对梦醒时刻,也这能无尽的哀叹。

另一位伟大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结合自己的不幸经历,抒发了自己对赵明辰的无尽追忆和对亡国的无尽悲哀。“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声字仿佛那绵延不绝的思念忧

USTC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郁之情,怎一个愁字了得啊!

这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又一个鼎盛时期。采用更易抒情的长短句,词从艺术上更好的展现了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感情(富有音韵)。相比与诗歌,词的格式富于变化,所包含的情感更为隐晦,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流动,爱情词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宋后

清代纳兰性德的词《木兰辞•拟古决绝词》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既包含了对过去岁月的留恋,更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幽怨。后两联化用白居易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典故来抒发自己被丈夫抛弃的的苦楚。

宋朝之后,爱情诗词的艺术成就不及唐宋,元曲较为通俗,而明清时期主要是小说。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歌大多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真挚感情的向往,但封建社会礼教以及重男轻女思想还是造成了无数的爱情悲剧。在现在这个开明自由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和权力。这些爱情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角度来赏析中国的古典诗词,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我们需要了解的还有很多,从中汲取更多营养。

上一篇: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下一篇:描写心情的环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