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读书笔记

2022-07-08

第一篇:孔子世家读书笔记

孔子世家赞读书心得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后的一篇简短精辟的评价,表达了作者本人对孔子的高度赞扬和向往。

首先,在写作的技巧上,作者首先引用了一段《诗经》的话来总结,借用《诗经》中“兴”的写作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表面上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实际上是对孔子学问的赞扬,接下来作者便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佩之情——“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定下了这段文字的基调。在确定了基调以后,接下来就是开展论证了,这里作者主要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的:通过对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和孔子的生前作为在“当代”的影响力,得出了“可谓至圣矣”的结论。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虽短,却短小精干,有很强的文学性和逻辑性,一气呵成。

其次,在内容上,这篇短文主要是要表达作者对孔子治学成就的赞扬和向往。作者通过“读孔氏书”,“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对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与孔子,一步一步递进,从而得出孔子“可谓至圣”的结论,内容简短,一气呵成。

最后,本文有很好的现代意义。第一,它提醒当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不做死学问。作者大量阅读了孔子的著作,由此萌发了“想见其人”的想法,于是,他“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实地考察“诸生以时习礼其家”,通过如此一番,作者对孔子的只是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所要承担的历史任务尤为重要,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成败。正如毛主席所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广大学者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不做虚假学问和死学问。第二,它表明了知识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当代学人应勉力而学,为文化事业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知识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横向来看,知识文化影响着所处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方

方面面,诸如科技水平、观念意识、风俗习惯等等。在孔子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知识体系为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贡献了力量,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思想中重要的一脉。从纵向来看,儒家思想体系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并非停留在历史当中不前,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承、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代更是上升到了“独尊儒术”的崇高地位,至今仍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想纷繁复杂,学术观点林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知识分子更应该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勉力而行,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做好科学文化工作,为人类知识文明的大厦添砖加瓦。第三,它昭示了当代学者要把治学和做人相统一,不仅追求学术上的高成就,也要追求人格上的高成就。历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把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不仅要做学问上的大师,也要做道德上的楷模。孔子被在此文中之所以被作者尊为“至圣”,不仅仅是因为他优异的学术成就,与他崇高的道德也不无关系。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就曾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伦理道德在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学术上也是如此,很难想象一个在伦理道德上有重大缺陷的知识分子能在学术上被推崇。而在这一点上,西方文化便不是如此,他们似乎并不将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与学术成就做必然的联系,学术是学术,生活是生活。所以,我们也就看到了诸如叔本华、尼采这样的哲学家至今仍然被学术界所推崇。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我们始终是无法摆脱传统的,况且仅就这个传统而言本身并无坏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这样的情怀应当为当代知识分子所继承。

2012年10月15日

第二篇:《金粉世家》读书笔记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在1927年2月开始于《世界日报》副刊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它描写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平民女子冷清秋与国务总理金铨的小儿子金燕西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出走的爱情悲剧。

最初开始对《金粉世家》感兴趣,是因为看了它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当时只是很喜欢这个故事,想把原著找来看看,读完之后才发现原著与电视剧还是有差距的。书中描写趋于生活化,语言也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小说文字读起来更加吸引人。电视剧强化了爱情主线,小说却将爱情,人性,家庭,社会,政治等其他方面的矛盾都集中到了一起,也让人更加信服此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张恨水也曾说自己写《金粉世家》是“把重点放在这个家上”。其实也间接说明了《金粉世家》的创作是把个人言情和社会家族结合在一起,而对主人公冷清秋与金燕西的婚姻悲剧的描写,则体现出作者对主人公性格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背景的深度了解。张恨水在《金粉世家》自序中说:“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只此一句尽能演绎一段人事的悲凉历程。

我且不去关心什么封建制度的腐朽,大家族的破灭。我只从我的心思着眼入手,细品冷清秋和金燕西那段美妙开始和凄婉结局。

阳光明媚的春天,繁花似锦的皇城,跑马的浊世翩翩佳公子与游园的女学生在途中不期而遇,似乎顺其自然地一见钟情,燕西迷恋上了清秋,而一段夹杂着甜蜜与泪水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女主人公冷清秋出身寒门,与寡母相依为命。学识功底厚实,外柔内刚。她身上

融合了旧时礼教和新思潮,可能正是这种矛盾才深深吸引着见惯风流的大家少爷金燕西。其实看似矛盾的性格特征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属自然。那是五四之后与抗日之前,中国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形成了新旧文化并存的文化面貌。在旧有文化尚未被全部摒弃、新文化还没有完全接受的情况下,中国的文化正处在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段。因此这时的女学生中出现冷清秋这样的人物也并不奇怪。就是这样的冷清秋才会在面对婚变的时候一个人搬进小竹楼,成为一个孤苦伶仃卖字的妇人。才会在丈夫要与另一个女子远赴他国时,毅然与之决裂,奔向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

男主人公金燕西出身豪门,作为国务总理最小的儿子,从小养尊处优,实在在一个纨绔子弟。理所当然,他的身边从不缺乏异性爱慕者,而且数量还不少。想来也是,他那样的身份地位放到现下想必也是有很多女性趋之若鹜的,更何况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真真是属天之骄子了。可他偏偏对半新不旧、新旧参合的冷清秋动了心。

小说中在金燕西决定追求贫寒的清秋时,写到他的内心想法,不仅因为清秋素雅清秀对他的吸引,也因为她已习惯贫寒的生活没有抱怨,不需要处处讨其开心,也就会有更多遇见其他女子的自由。这样想过之后才决意要娶她。这也注定的他们爱情婚姻的悲剧。至于冷清秋,在面对那一段婚姻绝望之时说,其实自己也就是败给了金钱。书中写,起初她对那么一个日日拿着手绢,梳着油亮发型的男子并没有多少好感,但因为他是金少爷,因为金粉世家,她没想过拒绝,她没有选择。

其实世间男人追求所爱女子所费心者也不过金燕西那般了。知她喜欢诗文,拼命学习作诗,又费劲心思做了她的国文老师,为了见到她,在她隔壁租下房子与她做起了邻居,为了她不惜与别的女子决裂。这些追求手段令人眼花缭乱,乍读之下让人感动,但一对照前后文,也只能说性格使然。对之前的小怜,之后的白莲花,前后都有的白秀珠,燕西的追求手段如出一辙。不能说燕西对清秋的感情是虚伪的,但至少是不长久的。

而清秋的爱情是少女的懵懂,对燕西的金钱攻势她没有如其母冷太太那样隐隐觉得不妥。燕西送来的礼物往往都是清秋喜欢和需要的,如参加同学婚礼的衣服与鞋子,生日时华丽的项链,都送的恰到好处。一次次收下,一次次回礼,一来二去便也情根深种了,这才有了留宿西山等事。至此,清秋的命运也就注定了。燕西送的礼物多是衣服首饰,清秋回的却是抄经刺绣,一个花的是钱,一个用的是心。钱与心的交换,结果可想而知。

风雨飘摇中,一场大火烧了阁楼,烧走了冷清秋,也烧完了他们的爱情。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渴望烧掉所有的腐朽,再塑新的世界的愿望,当然作者没有表明,我也只是胡乱猜测罢了。

我看《金粉世家》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时代的腐朽,大家族的没落,毕竟那些与我现在的生活关切不大。我们看书自是想在书中得到一些能让我们思考的思想和道理。因此看完这本书令我思考良多的反而是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悲剧。我有时候在想,爱情是否本身便是场悲

剧,得到时便开始失去。又像张爱玲的“白玫瑰与红玫瑰”,人的内心永远得不到满足,至于想做朱砂痣还是蚊子血便在于各人的选择和追求。有得必有失,如何取舍便是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的了。

每次看《金粉世家》不论是影视剧还是小说,我都只看到他们结婚处便弃了。我觉得人生中的很多东西都一样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就像金家,就像冷和金的爱情„„

冷清秋在与金燕西辞别时的信里写道:“秋此次不辞而别,他人必均骇然,而先生又必独欣然。行矣!燕西。生生世世,吾侪不必再晤。行矣!燕西。君子绝交,不出恶声。”我看着这样一对恋人苦苦相爱打破世俗的束缚,再至后来的分钗劈凤劳燕分飞;贪恋红尘,然后看破红尘;从陌生人到陌生人,这世间残留的不过是一段令人唏嘘的阴晴圆缺。

“世事就是这样,一场戏紧跟了一场戏来,哪里一口气看得完呢?正是:西郊芳草年年绿,多少游人似去年?”张恨水便这样给我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我知道《金粉世家》不仅仅只是一出爱情悲剧,它里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深深探究的东西。而那些需要深究思想和道理大概要等到我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才能领略个透彻吧!

第三篇:初中话说孔子读书笔记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话说孔子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查阅。

话说孔子读书笔记1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从孔子的这段话中,人们提炼出了一句流行的口头禅——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常常是用来批那些没有潜力、不懂道理或不可教化的人。这么说来,宰予就成了一段不可雕的朽木。可是,宰予是孔子门徒中很有天赋的人,学习悟性很高,也很刻苦。自然,“朽木不可雕也”这句文中带刺的骂人话就不该加在他身上。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句话的原意是:“腐烂的木头不可能雕刻什么了,粪土一样的土墙不可能粉刷了。”看到这里,似乎孔子对宰予的怒气已经促使他抛开作为君子刻守的礼仪,开始拄杖大骂了。于是,很多人就由此得出一句出自圣贤之口的辱人之言,断章取义,遗落了后面半句话:“于予与何诛?”这句的意思是“对宰予,我还能责备什么呢?”由此可见,孔子其实是在拄杖叹息。原来,宰予虽然是一块学习的好料子,而且勤奋上进,颇入孔子法眼,但是天不作美,他的身体却十分的虚弱,时常生病。我想,身体孱弱的宰予在白天学得太累了睡上一觉,确实是无可厚非的事。孔子不是在叹息宰于做为读书人白天睡大觉的表面现象,而是在感叹宰予身体状态之差,承受不起他奋起学习的决心。他是为学生的身体担心啊!

孔子说:“当初我看一个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看一个人,我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一下他的行为。这种情况,我是经过宰予的事情以后改变的。”孔子之所以能够门徒三千人,培养出七十二位圣贤,就是基于他对于人的天赋与人的身体是很清楚,而对每一个学生又是有教无类的缘故。

但是,现在的人们在文绉绉地骂着:“朽木不可雕也”时,又有几人想到这一层?

孔子是个很体谅学生的老师。

话说孔子读书笔记2

一个甘愿把赶马车当作自己专长的人,以自己的洒脱与智慧,脱出凡人的概念,成为两千年来“不朽”的圣人。

我是喜欢朗诵古文的。三年级的时候,无意之间看到了学校正厅的揭示板上的一句孔子的格言,回家后便摇头晃脑,不厌其烦地反复吟诵。我很喜欢古文的韵律与简洁。起初父母对我示以百分之三百的赞成。可是时间一长,连父母都厌倦了,因为我只会一句,每天用各种腔调去读。父母不愿打击我,便买了一本《论语》。就这样,我和孔子有了第一次接触,虽然我还不是太懂里面奇怪的文字组合。

随着对“仁”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对孔子也多了几分尊重与敬仰。他的“信”也是我所奉行的,即使不是能百分百做到。孔子洒脱,他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可是现在的家长却要求自己的孩子个个成器。成器的目标无疑就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这样固然好,可孔子为什么不呢?当有人笑他博学而无所专时,他就自嘲说,要把赶马车作为专长。这,就是人与圣人的差别吧。

孔子洒脱。他说要以德报怨,以德报德。现今能做到这点的人有几个?即使一个人的无意之言不小心中伤他人,可能也会遭到意想不到的报复。以德报怨已经成了许多人口中的空话。

孔子洒脱。当别人都在海阔天空地大谈理想时,他却语出惊人:“我希望在暮暮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树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可见孔子未染的气息,性情与灵魂。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与之相比,是否太过俗气?

一份洒脱,一份宽容;一份洒脱。一份轻松;一份洒脱,一份自在。抛开所有顾虑,给人性一份洒脱,岂不妙哉?

话说孔子读书笔记3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

"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

随感: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钦佩孔子的那份洒脱,钦佩这位哲学家的洒脱,作者说他是够格的哲学家,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在这句话里包含了作者深深的赞美,让孔子的洒脱得到完美的诠释。

话说孔子读书笔记4

从一本语文阅读资料里,看到了周国平的文章《孔子的洒脱》,眼前忽地一亮,仿佛进入了景色新鲜而奇异的世界,又恰似一缕清风吹过,让人心旷神怡。

这写文章的人肯定也有着不一般的思维吧?我这样想着。一行不淡也不浓的文字轻盈地映入眼帘:“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孔子,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一个以封建礼仪贯穿整个社会和中国历史的人,竟然是个洒脱之人?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这,又是一个亮点,它把我带进了无限的好奇之中。

“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首先是对“君子不器”进行解释。“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这话说得太绝妙了。综观古今,真正的君子都正直、无私,淡泊名利。可是,这样的人被社会所重用的能有几人?反而是善于投机钻营的小人,因为无所顾忌而不择手段,有了许多的升迁机会。“君子不器”,果真是这样!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竟然能把社会看得这么透彻,真的是难能可贵啊。可是,这样的解释,似乎还有些含义没有说尽,有些肤浅了。

我正这样思忖,却见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读罢,感叹。原来,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君子不屑于成什么象征功名利禄的器。怪不得孔子的言论能流传千古,因为他的言语里蕴涵着人世间的大智慧。

思绪还沉浸在孔子的“事功”的观点里,眼神却急切地追寻到了关于“人伦”的论述。

作者以同样的笔韵把读者引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境界。“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孔子却曰:“君子不仁”。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又是怎样地看待“仁”呢?作者首先肯定了孔子是一个“重人伦”的聪明人,是一个能够看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的聪明人。所以,顺理成章地也就引出了孔子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的话来。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作者的话本来就让人好奇了,可是,他又在文章中扔下了一枚不大不小的炸弹。“‘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这是孔子吗?读罢,除了沉思,更多的是吃惊,然后在醍醐灌顶之余,不由得掩卷感慨:“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

话说孔子读书笔记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初中话说孔子读书笔记

第四篇:《孔子世家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教学重点

1.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

1. 李贽的思想及其《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矛头指向。

2.《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评价孔子为“至圣”,可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 孔子像于 芝佛院》中却对尊孔子为“大圣”的“人人”给予毫不留情的批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短文二篇》,找到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二、了解孔子背景、生平,简介《孔子世家》

司马迁作《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原本 “世家”只限世袭王侯,而那时的孔子虽被“独尊”,但还未封“王”。后来在孔子的泽被下,孔子的后人果真世袭公爵,历两千余年,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贵族世家,证实了司马迁超前的历史眼光。

《孔子世家》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第三部分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

第四部分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文情况;

第五部分孔子去世及其影响;

第六部分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子世家赞》就是《孔子世家》的结尾部分。“赞”即“论赞”,是史传后面的评语,《史记》称“太史公曰”。

三、析读课文

反复诵读《孔子世家赞》,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悟读课文

1.概括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2. 文中哪个词语最能集中概括司马迁对孔子极度的仰慕、 崇敬和赞美之情?

至圣。

3. 司马迁赞孔子为 “至圣”的依据有哪些?

(1)依据孔氏书——表现了孔子伟大的人格精神。

(2 )依据在孔子故里见到的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庙 、 车服、礼器)以及许多儒生按时在孔子家中虔诚演习礼仪的情景——表现孔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依据与天下众多君王和贤人比较的结果——表现孔子 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

4. 文中除了用“至圣”,赞美孔子的词还有“高山”“景行”, 你认为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恰当吗?为什么?(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名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并查找资料说说后世常用其表达怎样的含义。

2.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第五篇:孔子世家含解析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C.约其文辞而指博。

答案 D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蕃:繁殖 .②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野合:不合礼法的结合 ..③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

竖子:轻蔑地称奴仆 ..④周监二代。

监:监狱 .⑤夫子盖少贬焉?

盖:何 .⑥杞不足征也。

征:证明 .A.①②③

C.③⑤⑥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非文王其谁为此也 ..B.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 孔子欣然而笑曰 ..C. 窃仁人之号 而老子送之曰 ..D. 乃因史记作《春秋》 乃设九宾礼于廷 ..解析 两个“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项中前面一句中的“其”是“他的”的意思,后面一句中的“其”是表示反问语气;B项中前面一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后面一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C项中前面一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后面一句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

答案 D 4.下列各句的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吾道不行矣

..

(

)(3分)

B.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B.①②⑥

D.③④⑤

B.夫子盖少贬焉?

D.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

)(3分) 解析 A项“几”同“颀”;B项“盖”同“盍”;C项“指”同“旨”。

解析 ③应为“童仆”;④应为“借鉴”;⑤应为“盍,何不”。 C.学者宗之

..答案 B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解析 A项指“不能实行”;C项指“读书学习的人”;D项指“耳聪目明”。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唯子贡庐于冢上

.C.弟子皆服三年

.答案 D 6.下列句式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人之不我信也

C.予一以贯之

答案 D 7.孔子晚年对古代的一些文化典籍进行了整理,选文中透出了孔子的一些观点,下列各项中全能体现孔子“编书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①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②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④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⑤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⑥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A.①②④

C.①③⑥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

B.①③⑤

D.③⑤⑥ B.困于陈蔡之间

D.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

)(3分)

B.推此类以绳当世 .

D.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

(

)(3分) 解析 D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BC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解析 A、C为宾语前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解析 ①③⑤是观点,②是做法,④是教法,⑥是司马迁的评价。 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郁郁:文采显著 ..B.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乐正:音乐(篇章)得到整理和规范 ..C.我于《易》则彬彬矣

彬彬:文雅的样子

..D.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没世:终身、一辈子

..解析 彬彬:繁盛的样子,意思是了解、掌握得更多。 答案 C 9.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周室微而礼乐废木 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B《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此则寡人之罪也 ..C.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D.弟子盖三千焉 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解析 两个“焉”皆为助词,表停顿。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接,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B项第一个“则”连词,表因果,第二个“则”副词,就是。C项第一个“以”介词,在,第二个“以”介词,表地点的界限。

答案 D

(

)(3分) (

)(3分) 10.下列有关孔子的论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一生政治上无重大成就,但晚年删《诗》《书》,正礼乐,作《春秋》,并以此传授弟子,因此说他对整理古籍、传播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B.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三百五篇”,皆“弦歌之”,并给予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孔子作《春秋》,对自称为王的吴楚之君,贬之为“子”,类似这种“绳当世”“笔则笔”“削则削”的写法,对司马迁影响很大,因此司马迁自称《史记》为第二部《春秋》。

D.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立即被称为 “六艺”,被奉为儒家经典,自此千古传诵。

解析 汉代才奉为儒家经典。 答案 D 11.翻译下列句子。

(1)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来即使一百代也可以借此预知,只不过在“文”和“质”之间斟酌。

(2)不在想通而未通时启发他,举一角为例,如果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

(3)(孔子)写《春秋》,该记叙处则记叙,该删减处则删减,子夏等人也无法增删一词。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因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友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①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注】 ①宰我:孔子的弟子。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穷困,困窘

.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D.吾罪几矣

几:(到了)极点

.解析 C项,过:超过。 答案 C 14.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4分) A.见君(而)不见其从政者,可乎

B.(若)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

C.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之)为师 D.夫子讥之,(这)是吾师也

解析 D项应为夫子。 答案 D 15.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对对方的评价的一组句子是 ..

(

)(4分)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A.①③⑤

C.②③⑥

⑤是孔子自责时说的话。

答案 B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我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

(

)(4分)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

B.①④⑥

D.②④⑤

(

)(4分) 解析 ②是孔子直言对晏子的不满,③是晏子为自己“事三君而顺”的辩解,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解析 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不能因此就说晏子“心胸不够宽广”。孔子“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晏子“望儒而疑之”,“疑”是“怀疑”,不是“非难”。

答案 C 【参考译文】

孔子到齐国去,拜见齐景公,却不去拜见晏子。他的学生子贡问道:“拜见国君而不去见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服事三位国君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不端)。”

晏子听说了孔子的话以后,说:“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我听说,(如果)幸运就会被人喜欢,不幸运就遭人厌恶,批评和赞美这类东西,就像声音与回声此响彼应一样,是要见到人的行为而随之产生的。我听说,用一条心服事三位国君,是(为政)顺利的原因;用三条心服事一位国君,就不会顺利了。如今(孔子)并没有见到我的行为,却指责我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一人睡觉,也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羞愧。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习礼的大树被拔掉,吓得销声匿迹,自己没有认为是耻辱;在陈蔡两国走投无路,自己也不认为是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好像住在水边的人指责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在山上的人指责水边的人用鱼网一样啊。(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难处。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

孔子听说了晏子的话以后,说:“有这样一句俗话:在近处说的话,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德行存在自身,却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我私下议论晏子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朋友;比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老师。如今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讥讽我,这是我的老师啊。”通过自己的学生宰我去向晏子道歉,然后孔子亲自去拜见他。

上一篇:科学寒假作业方案下一篇:开展法治培训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