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2023-02-11

第一篇: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学设计之统计平均数

篇一: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平 均 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

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成绩;

2.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

(二)新授

1.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也就是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一样多。) 教师:怎样才能使七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以2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把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多的移给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少的人,每人最少都收集了ll个,把比11个多的先调整出来,·然后把小红多的拿一个给小兰,小明把多的拿二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都有13个。

教师小结:移多补少。

学生:把4 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合起来,求出总个数,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的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样列呢,请大家试一试。 (14+12+11+15)÷4 总数 份数 =52÷3 =13(个)平均数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么样简便就怎样算。 2.练习: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课件再次出示。

先让学生试算,然后教师用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订正。 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平均计算能力强。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2.完成教科书第44 页练习十一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拓展延伸:“你知道吗?” 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

48、7

7、80、8

1、8

2、88,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8+77+80+81+82+88)÷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7+80+81+82)÷4 =80 看一下评委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科书p

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计 数》 《平

篇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统计——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平均数》第42页例1。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学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也为高年级学习统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简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学中平均数的价值。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

学法: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究

七、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课前请学生了解自身身高情况。

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水面图(课件):同学们,来看看眼前这几杯水,哎,我们怎样才能使四杯水都同样高呢?让学生想想,然后指名发表意见。

2、出示圆片图(课件):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同样多。老师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3、象这样把多的匀给少的使每排一样高,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多补少法。”总数一样,既然总数不变了,我就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的数量。

老师:这种分法叫做什么?

这种分做平均分,每排放5个,这里的5就是672的平均数。(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为了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再受到破坏,有些小朋友行动起来了。咱们来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2、课件出示课件例1 a、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收集矿泉水瓶。

b、从这张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他们收集矿泉水瓶的数据。

c、他们4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多。

d、如果要求出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意思?生:使得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一样多。

e、根据你得到的信息,怎样才能使得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呢?每个人平均收集多少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然后点名回答。

3、用课件展示统计图变化的过程。

我们把多的矿泉水瓶拿出来,补给那些少的,使得每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求出他们4个人平均每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

(板书:移多补少)

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每个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

4、除了通过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求到他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小朋友们想想看,还可以怎么想?

把他们组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生:先要求出他们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怎么求?(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12+11+15)

要平均分成4份,还应该怎么办?

生:除以4。

学生说出列式,老师板书。 板书:(14+12+11+15)÷4=52÷4=13(个)

篇三: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统计——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平均数》第42页例1。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学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也为高年级学习统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简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学中平均数的价值。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

学法: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究

七、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课前请学生了解自身身高情况。

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水面图(课件):同学们,来看看眼前这几杯水,哎,我们怎样才能使四杯水都同样高呢?让学生想想,然后指名发表意见。

2、出示圆片图(课件):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同样多。老师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3、象这样把多的匀给少的使每排一样高,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多补少法。”总数一样,既然总数不变了,我就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的数量。

老师:这种分法叫做什么?

这种分做平均分,每排放5个,这里的5就是672的平均数。(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为了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再受到破坏,有些小朋友行动起来了。咱们来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2、课件出示课件例1 a、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收集矿泉水瓶。

b、从这张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他们收集矿泉水瓶的数据。

c、他们4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多。

d、如果要求出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意思?生:使得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一样多。

e、根据你得到的信息,怎样才能使得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呢?每个人平均收集多少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然后点名回答。

3、用课件展示统计图变化的过程。

我们把多的矿泉水瓶拿出来,补给那些少的,使得每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求出他们4个人平均每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

(板书:移多补少)

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每个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

4、除了通过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求到他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小朋友们想想看,还可以怎么想?

把他们组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怎么求?(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12+11+15)

要平均分成4份,还应该怎么办?

生:除以4。

学生说出列式,老师板书。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在设计前,我首先收集了学生在体育课中玩的套圈成绩,并把这些数据用在整堂课的环节设计当中。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素材,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达到的效果也比较好。

二、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而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在本单元出现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一格表示10个、100个或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进行学习。同时,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例如,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数学思考: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解决问题: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4、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是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这部分内容跟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可以采取跟体育课内容相结合,先让学生动手套圈、分小组进行记录,然后对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学生自身产生的数字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学生经历套圈游戏的快乐的同时,轻松地从提取的数据中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七、课前准备

1、每位同学在体育课里参加套圈游戏,并记录成绩。

2、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的数据,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及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取数据

师:同学们,老师听说前天咱们三(3)班搞了一次套圈游戏,你们的套圈成绩我都看到了。我从中任意的选取了两组同学,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成绩是怎么样的?(出示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

师:是啊,我们可以从统计图中获取很多信息,相信同学们都看清楚小组里每位成员的套圈数了,现在你能比较这两组中哪一组的成绩好一些吗?你是怎么比的? 生1:求总数„„(学生会自我否定,得出求总数不公平、不合理)

生2:求出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

师:这个办法不错。我们可以把平均每个人套中的圈数叫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利用孩子们在体育课上的套圈游戏的数据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亲切,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

(二) 提问质疑、导入新课

1、以第一组的成绩为例,全班讨论,总结方法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平均成绩会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那为什么要把夏杨的2个分给莫少杰和周丹呢?

师:是啊,因为夏杨套中的圈比较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②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

生:28÷4=7(个)

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套中了28个圈,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

28÷4=7(个)。 师:说得多好啊。在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的时候,我们要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板书)

师:现在请你拿这个平均数“7”跟原来每位同学套圈的成绩作个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它比 套的要多,比 套的要少)

2、求第二小组的平均成绩

师:求出了第一小组的平均成绩,那第二小组的呢?谁知道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最后优化算法:30÷5=6(个)

师:看了这两个算式,我有个疑问了:为什么算第一组平均数的时候只除以4,而算第二组平均成绩的时候却除以5呢?(学生观察板书上求两个小组平均数的算式说说)

师:现在你们知道是哪一组的成绩较好了吗?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看平均数。

师:对呀,这两个平均数反映出了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整体水平,所以看这两个平均数就可以公平、公正地比较出是哪一组的成绩好了。(板书:整体水平 公平、公正)

3、通过对三句话的判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师:小朋友门,陈老师在给柯北校区的同学上完课后,班上的几位同学这样说,现在要请你来评判一下有没有道理。(课件)

①呵„„今天他们第一小组的成绩较好,说明第一小组每个组员的成绩都要比第二小组好!

②假如我是××,我的成绩跟平均数一样,那我套中的圈数就是平均数了!

③大家好,我是平均数,我有可能比最大的数还要大,也有可能比最小的数还要小!

(三) 练习巩固、内化提高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对以上的三句话作出了判断,而且还说明了理由,陈老师一定会把这些话捎给柯北校区的同学们的。帮别人解决完了问题,我们再来解决一下自己的问题吧!(课件出示)

1、师:这是第三小组5位同学的成绩,请你算一算他们的平均成绩。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第四小组又会有怎样的问题呢?

3、师:这是第五小组套圈个数统计图,他们的平均成绩是7,请估计一下×××的成绩会是多少?(用先求总数再减的方法验证)

4、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奥运冠军:郭晶晶。她是上一届奥运会的跳水冠军,你能求出她在上届奥运会中的平均成绩吗?

生:93。

师:但比赛中最后公布的成绩却是94分,这是为什么呀?

师:在大型的比赛中,由于评委的欣赏眼光不同,为了比赛更加公平,就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进行计算。

师:这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应用。

5、“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特殊应用。

(四) 课堂小结、书面作业

1、师:小朋友们,用平均数的知识不仅能公正、公平地解决套圈问题和运动会中的排名问题。其实,她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广泛地应用呢!比如平时经常听到的:平均分数、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等,都是“平均数”知识的应用。

师:老师布置个课外作业,每位同学去收集1—2个平均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下节数学课交流。

2、完成作业本的练习。

九、板书设计

平 均 数

公正、公平 整体水平 比最大的小

比最小的大

① 移多补少

9+6=15(个) 10+8=18(个)

②先求总数 15+7=22(个) 18+6=24(个)

再求平均数 22+6=28(个) 24+5=29(个)

29+1=30(个)

28÷4=7(个) 30÷5=6(个)

十、作业设计

1、先制作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2、猜一猜,可能是几月份的温度情况统计图。

小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东城区东城小学 王成邦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4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比赛、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

(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 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校课间开展最多的是哪项体育活动? 师:对了,是踢毽子。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听体育老师说,下个月学校将举行踢毽子比赛,去年我们班获得第一名,今年同学们还想不想争冠军?

师:光说不练不是好汉,今天我们就先在班级开展一次男女生踢毽子比赛,好不好?

2、 队员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队员入场!(男女各四人)

3、 采访队员

师:每逢大赛总有记者采访,今天老师也当把记者,采访一下我们的运动员。女士优先,请问女同学,你们想不想赢?再问一下男同学,你们想不想输?

4、 同学猜想

师:刚才,女同学说想赢,男同学说不想输。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是男队会赢还是女队会赢?

5、 举手表决

师:这样说老师一点也听不清,这样吧,请支持男队的举手,请支持女队的举手,支持率还真差不多,看来还真得到赛场上见!

6、 裁判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裁判员入场!

7、 踢毽子比赛

师:下面老师宣布比赛规则:每名运动员的踢毽子的时间是20秒,踢坏了可以接着踢,记总数。请裁判员做好记录。

活动

(二)、探索意义(初步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1、 同学计算

师:现在比赛结束了,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会获胜呢?

师:既然人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总数比较,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下男队和女队各踢了多少个?

2、宣布比赛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16个,因为120>116,所以比赛获胜的是女队!

3、老师参与

师:看到同学们踢的这么开心,王老师也想踢一次,现在王老师申请加入男队,请同学们帮老师看时间。

4、再次公布比赛结果。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踢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

师:再来看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36个,因为120<136,所以现在老师宣布:男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5、激起矛盾

师:老师看到男同学得意洋洋,而女同学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

6、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7、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那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孩子们,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足球!篮球!乒乓球!„„)

呦,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球类运动,我也和你们一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先把咱们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这部分是甲队,(板书:甲队)请甲队同学向孙老师挥挥手,这部分是乙队,(板书:乙队)请乙队同学向来听课的老师挥挥手。

这次拍球比赛是在规定的时间里看哪个队排球总数最多,哪一个队就是胜利队。听清了吗?加入把球给了你,你拍完了怎么办?你拍完了呢?就传呀传呀然后把你们的总数怎么办?(加起来)可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样拍呀拍呀时间就不够用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选代表)好,我建议每个小队出三个代表,甲队这边,乙队那边,(再分别从两队中找一名学生为对方的数数)你来数甲队,你来数乙队。老师帮你们记录,时间是每人5秒钟,1号选手预备„„开始„„停„„几个?(老师相应板书)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小队的总数求出来,快说多少个?(板书),我们来看看通过比总数,甲队**乙队**,我来宣布*队获得胜利!同学们,老师也想拍球了,我加入你们乙队欢迎吗?你来帮我数。(老师拍球)现在我们再把乙队加上*个,看看一共多少个了?

我重新宣布,比一比总数,乙队**个,甲队**个,胜利队为我们*队!(另一个队提出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再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就(不公平了),这可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那这个算式怎么补充完整,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得数。现在甲队平均每人拍了*个,乙队平均每人拍了*个,是哪个队获胜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以*队为例,这个*是什么?1号选手起立你拍了几个?(*个)而你的同学说你只拍了*个这是怎么回事呀?你多的那*个哪里去了?(给少的同学了)(再找最少的孩子说说),那这个*就是****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边板书边让孩子再说“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比较好的反映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就是*队平均每个人拍了*个,现在看看,甲队平均每个人拍了几个?比一比哪一个队的总体水平高一些,尽管老师努力了,可还是没有挽救乙队失败的下场,想一想,老师怎么样就有可能战胜他们队。

好极了!同学们,刚才我们比总数,大家认为当人数不相等时,还比总数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来到我们中间?(平均数)是呀,平均数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们说是谁把平均数带到了我们课堂,是呀,老师还没有讲呢,*同学就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二、自主探究,深入理解平均数

1、教学例一,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看来平均数真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现在就有一个,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出示例1)同伴合作:采集信息,小组讨论,看看谁解决问题的方法多!

A、先合后分法 (14+11+12+15)÷4 =52÷4

=13(个)

B、移多补少法(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小结:像这种,把多的给少的,使他们每个人都一样多。这样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移多补少法。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先合再分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平均每人收集13个,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收集了13个吗?那分别是多少?仔细观察平均数13与这四个小朋友的收集数

14、

12、

11、15,你有什么发现?

(相应板书:最小的数<平均数<最大的数。 )

2、自学例二。(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欢乐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不能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接下来有这样一个问题和你们一起来讨论。

三、巩固练习,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认识。

1、看到这幅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出示统计图:五一期间北方森林动物园门票统计图。)

五一期间北方森林动物园门票统计图

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数量/人

(1)不计算,请你估一估,这5天平均每天大约卖出门票多少张?(1000左右;2000;4000吧„„)

把你们估计的数藏在心里,孩子们估计得准不准,有什么办法?(可以算一算。)接下来我们算一算,汇报,谁估计的差不多?请举手。谁能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平均数比1300低,比700高。应该在这个范围来猜。)

知道平均数怎么找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回答)。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一次就能猜得那么准的人,说明这些同学思考问题的有根有据,比如说,平均数不能比总数高,那个同学说平均数不能比最大的数大,平均数不能比最小的数小,他们思考问题有根有据值得表扬。但是老师更加佩服这些同学,尽管估错了,他们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遇到问题和同学讨论交流,接纳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像这样去学习一定进步得更快。

(2)同学们我还有个问题,如果你是动物园的园长,从2日开始,来的人越来越少,你有什么想法?(打折;降价;宣传„„)好了,下课还可以继续交流。

2、小马过河。

孩子们还记得“小马过河的故事”吗?可是又有一次,小马又要过一条河,小马听大象伯伯说这条河的平均深度是130厘米,小马想了想自己的高度是150厘米,同学们你们说说小马能过去这条小河吗?(学生自由发言)

四、举例说明,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1、下面有一个信息,你能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屏幕出示:《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孩子们,在30年前,全世界人平均寿命60岁左右,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可是,一位73岁的老奶奶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她认为自己就只能再活1年了,所以每天都不快乐。老奶奶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不懂!)你们懂不懂?(生:懂)既然这样,那好,假如我就是那位73岁的老奶奶,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光这么说,好像还不足以让我彻底放心。有没有谁家的奶奶、姥姥或者再长一辈的女性,已经超过73岁的?如果有,那我可就更放心了。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了平均数?

(学生举例说明)

在为南方灾区捐款活动中,我们三学年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捐款15元。

五、全课总结,延续对平均数的学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

平均数

最小的数< <最大的数

甲队 乙队

移多补少法

先合后分法

《平均数》教学实录

哈市复华小学校 孙 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4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呦,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球类运动,我也和你们一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先把咱们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这部分是甲队,(板书:甲队)请甲队同学向孙老师挥挥手,这部分是乙队,(板书:乙队)请乙队同学向来听课的老师挥挥手。

师:谁来读一下比赛规则。

生:拍球比赛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里看哪个队排球总数最多,哪一个队就是胜利队。

师:听清了吗?假入把球给了你,你拍完了怎么办?你拍完了呢?就传呀传呀然后把你们的总数怎么办?

生:加起来。

师:可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样拍呀拍呀时间就不够用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选代表。

是:好,我建议每个小队出三个代表,甲队这边,乙队那边,再分别从两队中找一名学生为对方的数数,你来数甲队,你来数乙队。老师帮你们记录,时间是每人5秒钟,1号选手预备„„开始„„停„„几个?(老师相应板书)

师: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小队的总数求出来,快说多少个?(板书)。

师:我们来看看通过比总数,甲队36乙队49,我来宣布乙队获得胜利!

师:同学们,老师也想拍球了,我加入你们甲队,欢迎吗?你来帮我数。(老师拍球)现在我们再把甲队加上16个,看看一共多少个了?

生:甲队硬功拍了52个。

师:我重新宣布,比一比总数,乙队49个,甲队52个,胜利队为我们甲队!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因为甲队人数比我们乙队多一人,再比总数当然就不公平了!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再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就不公平了,这可怎么办呢?

生:可以比较两个队的平均数。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

生:可以用每个队的总数除以他们小队的人数,就求出了平均数。

师: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那这个算式怎么补充完整?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得数。

生:(22+10+4+16)÷4=13(个)

生:(18+15+16)÷3≈18(个)

师:现在甲队平均每人拍了13个,乙队平均每人拍了18个,是哪个队获胜了?

生:乙队!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甲队为例,这个13是什么?

生:13是这个小队的平均数。

师:1号选手起立你拍了几个?

生:我拍了22个。

师:而你的同学说你只拍了13个,这是怎么回事呀?你多的那9个哪里去了?

生:13个是我们小队的平均数,我多的9个给了我们小队拍得少的那个队员了。师:请3号队员说说。

师:那这个13就是

22、

10、

4、1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边板书边让孩子再说“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比较好的反映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13就是甲队平均每个人拍了13个,现在看看,乙队平均每个人拍了几个?

生:乙队平均每人拍了18个。

师:比一比哪一个队的总体水平高一些?

生:乙队。

师:尽管老师努力了,可还是没有挽救甲队失败的下场,想一想,老师怎么样就有可能战胜乙队。

生:老师再多拍几个。

生:拍的少的队员再多拍几个。

师:好极了!同学们,刚才我们比总数,大家认为当人数不相等时,还比总数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来到我们中间?

生:平均数。

师:是呀,平均数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你们说是谁把平均数带到了我们课堂?

生:虞易达!

师:是呀,老师还没有讲呢,虞易达同学就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二、自主探究,深入理解平均数

1、教学例一,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师:看来平均数真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现在就有一个,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出示例1)同伴合作:采集信息,小组讨论,看看谁解决问题的方法多!

生汇报。(22+10+4+16)÷4=52÷4=13(个)

(18+15+16)÷3=49÷3≈18(个)

师:我们能根据解答的过程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先总后分法。(板书)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把多的给少的,使他们每个人都一样多。

师:可以起什么名字呢?

生:移多补少法。(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师:(小结)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先合再分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平均每人收集13个,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收集了13个吗?那分别是多少?仔细观察平均数13与这四个小朋友的收集数

14、

12、

11、15,你有什么发现?

(相应板书:最小的数<平均数<最大的数。 )

2、自学例二。(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欢乐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不能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师:接下来有这样一个问题和你们一起来讨论。

三、巩固练习,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认识。

1、看到这幅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出示统计图:五一期间北方森林动物园门票统计图。)

五一期间北方森林动物园门票统计图

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数量/人

师:不计算,请你估一估,这5天平均每天大约卖出门票多少张?

生:1000左右;2000;4000吧„„

师:把你们估计的数藏在心里,孩子们估计得准不准,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算一算。

师:接下来我们算一算,汇报,谁估计的差不多?请举手。谁能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生:平均数比1300低,比700高。应该在这个范围来猜。

师:知道平均数怎么找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一次就能猜得那么准的人,说明这些同学思考问题的有根有据,比如说,平均数不能比总数高,那个同学说平均数不能比最大的数大,平均数不能比最小的数小,他们思考问题有根有据值得表扬。但是老师更加佩服这些同学,尽管估错了,他们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遇到问题和同学讨论交流,接纳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像这样去学习一定进步得更快。

师:同学们我还有个问题,如果你是动物园的园长,从2日开始,来的人越来越少,你有什么想法?

生:打折;降价;宣传„„

师:好了,下课还可以继续交流。

2、小马过河。

师:孩子们还记得“小马过河的故事”吗?可是又有一次,小马又要过一条河,小马听大象伯伯说这条河的平均深度是130厘米,小马想了想自己的高度是150厘米,同学们你们说说小马能过去这条小河吗?(学生自由发言)

四、举例说明,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下面有一个信息,你能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屏幕出示:《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师:孩子们,在30年前,全世界人平均寿命60岁左右,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可是,一位73岁的老奶奶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她认为自己就只能再活1年了,所以每天都不快乐。老奶奶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

生:不懂!

师:你们懂不懂?

生:懂。

师:既然这样,那好,假如我就是那位73岁的老奶奶,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光这么说,好像还不足以让我彻底放心。有没有谁家的奶奶、姥姥或者再长一辈的女性,已经超过73岁的?如果有,那我可就更放心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了平均数?

(学生举例说明)

五、全课总结,延续对平均数的学习。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

平均数

最小的数< <最大的数

甲队

先总后分法

(22+10+4+16)÷4

=52÷4 =49÷3

=13(个)

移多补少法

(18+15+16)÷3

≈18(个)

乙队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实录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环保小组的同学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

出示照片)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组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借助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说信息和提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

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

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那女生各一名同学)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 (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

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法。

男生:68÷4=17(个) 女生:76÷4=19(个) 17<19 (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比总数男生对获胜,比平均数合理。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18+17)÷5

(18+20+19+19)÷4 =8

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师:大家同意他的方法吗?

师:同学们一致认为用平均数比较两队的成绩比较合理,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通过移多补少,我们得到男生的平均成绩是17个,那17能不能代表男生队的整体水平?生:能,同样的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19 也能代表女生队整体水平,这样我们一眼就能看出那队的整体水平高?女生高,所以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用它比较是合理的。

师:在这种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是谁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生:平均数

师:你看平均数就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来了,

三、探究结果 ,回顾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预设:平均数)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①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②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下面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帮助来解决。瞧,学校篮球队的几位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我了解到这么一份资料,说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那么,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吗? 生:不是。

师:不对呀!不是说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吗?

生:平均身高160厘米,并不表示每个人的身高都是160厘米。万一李强是队里最矮的一个,当然不可能是160厘米了。

生:平均身高160厘米,表示的是篮球队员身高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队里每个人的身高。李强有可能比平均身高矮,比如155厘米,当然也可能比平均身高高,比如170 厘米。

师:说得好!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师出示情景图) 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 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如图12)

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师:研究完了平均水深,那你能再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博物馆五一门票统计图)“不许计算,估计一下,这5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同学们,估计就可以不准,只报你猜的那个数。

生1:1000人 生2:1200人 生3:500 „„

你估计的准吗?用你喜欢的方式验证一下。 师:谁来说说你验证方法?

生1:把这几个数全都加起来,再除以5。 生2:2日多一些给5日,1日多一些给4日。

师:谁估计的和我们验证的结果差不多?你能把经验介绍给我们吗?

生:最大1300,最小700,平均数介于他们之间。

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五、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加强对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1:可以利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2:我学会了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我知道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 男生队

女生队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

(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第四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平 均 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

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成绩;

2.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

(二)新授

1.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也就是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一样多。) 教师:怎样才能使七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以2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把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多的移给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少的人,每人最少都收集了ll个,把比11个多的先调整出来,·然后把小红多的拿一个给小兰,小明把多的拿二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都有13个。

教师小结:移多补少。

学生:把4 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合起来,求出总个数,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的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样列呢,请大家试一试。

(14+12+11+15)÷4

总数

份数 =52÷3 =13(个) 平均数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么样简便就怎样算。

2.练习: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课件再次出示。

先让学生试算,然后教师用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订正。 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平均计算能力强。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2.完成教科书第44 页练习十一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拓展延伸:“你知道吗?”

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

48、7

7、80、8

1、8

2、88,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8+77+80+81+82+88)÷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7+80+81+82)÷4 =80 看一下评委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科书P

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教 学 设 计

数》

《平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

1、例2(8-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 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 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 ! 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 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上一篇: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秘书下一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