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语法笔记集成

2022-06-29

第一篇:法语语法笔记集成

对外汉语语法 笔记

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或母语,与本体语法、留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对比,教师用书(理论性、规则的细致描写)

一、对象不同:

1)本体——中国学生

2)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外国人

3)教师用——对外汉语教师 (

2、3存在母语正负迁移现象)

二、教学内容不同:

1)重点和难点不同

语感问题

2)内容安排不同

教师:集中

学生:一般分散 3)内容深度不同

教师用的深度大于学生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语法单位: 句子 短语 词 语素

二、语法特点:P23 (五点)

第三节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地位和方法

一、地位:P26 (3点)

二、注意问题P27(3点) 第三点:1)讲解词语意思

驾驶:开车(口语) 开飞机、开船

2)课堂用语用简洁和固定也是必要的

3)语法点讲解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方法:P29

一、基本方法 3个 基本教学环节:

带读和解释生词——带读课文——串法时讲到本课的语法点——某些功能词的用法——某一特定的句式——就课本上出现该例句展开讲解 Eg:你、我虚指

你+什么

我+什么——归纳法 造句——演绎法

你做什么、我做什么——归纳法 类比法:

交给学生句型或范句,通过模仿或替换练习让学生掌握技能。

二、语法规则的表述方法P29 1)文字法:最基本、最常用

2)公式法:用于某些固定结构和句式的表述

3)比较法:比较用法有相近和相似之处的语法点,比较法一般用于有一定语法基础之后。 4)对比法:汉英对比慎重用 5)图表法:阶段性总结时可用

第二章

第一节 语素P31 吓一跳

恐吓

两个字是两个语素

第二节 词P35

1、定义

2、词的判定:1)能充当句法成分是实词

2)剩余法:不能充当成分,但提取句子成分后剩下的组成部分是虚词 3)扩展法:对词语内部展开分析

3、离合词P38

第三节 词的构造P41

1、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2、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

1)复合式:词根+词根(联合、偏正、补充、动宾、主谓)

其中,补充:a、补充型中的特殊形式(名量式

花朵)b、重叠式合成词(两个语素 星星) 叠音词(一个语素 猩猩)

2)附加词:词根+词缀

后缀较多 a、n词性类后缀 b、非名词性类后缀

c、中缀“里”“得”“不”:傻里傻气

区别:吃得消 来不及(词) 吃不饱 来得早(短语)

d、汉语词缀特点:

1)真词缀不多,类词缀很丰富

2)词缀中 3)词缀不但可以加在语素上构成词,还可加载短语中 4)类词缀构词能力强

第三章

词类(上)P54 第一节 概说

词类:词按语法功能分类,是集合概念。 词性:(一类/一个)词所具备的语法功能

一、词的语法功能P55

1、能否充当句法成分、区分实词和虚词

2、实词小类:与实词的组合能力

1)与程度副词组合能力区分:动词、形容词

2)年、小时是量词还是名词?(加结构助词“的”

or

加量词)

3、虚词:能组合或附着于何种实词

时态助词:附着于动词后

介词:后接体(名)词性

二、现汉词的分类:P56 A、实词:体、谓、加

1、体词:主要充当主宾,一般不做谓语

2、谓词:主要作谓语,有时也作主宾

3、加词:不作主宾、谓,只能作修饰语。

B、本教材的词类体系

C、词的跨类问题:P58 1)兼类:词形相同,词义有关联,具有两类或更多词类的功能。 2)同音词:词形同音,但用法不同,意义无关联。 3)活用:临时性

4)借用:主要指借用量词

不改变词性

第二节

名词

(一)名词的语法特点P59 a、汉语名词没有(阴阳)性的分别,借用词汇手段表示

语法特点:

A、与词的组合能力:受数量短语修饰,不受副词修饰 B、词形变化:无单复数词形变化

C、句法功能:经常作主宾,一般不作谓语和状语

(二)

1、专有

2、普通(可量数、不可量数)

3、关注名词的特殊类别和用法(方位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

(模糊多数、确定数)不+们

(三)

1、充当谓语P61

2、充当状语P62

3、名词的重叠P63

4、“们”的用法P63 1)用于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人称代词,“们”表示复数的后缀。

2)用于指人的名词后,整体构成短语,“们”是表示复数的数量助词。 不用“们”的场合:

1)表示相对或互逆关系的指人名词后不用“们”。 2)“们”排斥和确数成分词项

3)表复数不一定要“们”,“们”不是汉语复数的必须标志。 1)——基于不同角度。相异——同质

夫妻们(错)兄弟们(错)——强调同质可以加,不强调则不可以

(四)名词的附类P64

一、方位词

a、16个单音及复合方位词(封闭)

b、语法特点:一般情况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要附在其他词语后

“上”、“下”用法的对称性分析

前提:语义的对称性——用法的对称性 A、对称性:

1) 方位 例: 山上——山下

2)时间:(时间前段)

(时间后段)

“上”表示刚过去

“下”表示即将到来

例:上半度——下半度

3)排序:“上”表示顺序靠前,“下”表顺序靠后

例:上一个——下一个 4)等级:“上”表示等级品质高,“下”表等级品质低

例:上级——下级 B、不对称性:

1、“上”用法更多、更复杂 1)表事物表面:墙上 2)事物内部:书上

3)事物的某方面:工作上

4)表年龄词后,表时间:七岁上

2、“下”有类似用法,表节令词后:当下、时下

二、时间名词

1)分类

1、表时点和时间

2、表过去、现在、将来 2)语法特点:主、状、补语 3)时间的表达顺序,从大到小

近义词辨析

以后——后来(P67):某一时间之后,都可单用

(后来)只能单用 以后——可附着使用(那天以后) 语义上:以后——过去、将来

后来——过去

三、处所名词P67

1、种类:A、所有地名、专有名词

B、表处所的普通名词

2、语法功能:单用、附着即可、作主宾、加介词后作状

3、处所语序表达:从大到小

第三节

数词P71

一、分类(基数、序数、数量数词:俩、三(指人)

二、辨析:两 一 二

第四节 量词P76

一、语法特点:不单用p76

二、分类:

1、语素构成:1)单纯(个、条、位)

2)复合(人次、车次、架次)

2、修饰对象:1)名量(个、条、位)

2)动量(次、回、番)

3、来源:1)专用(个、条、位)

2)借用(眼、捆、尾)

4、专用量词的小类(集体、个体)

三、辨析:点儿——些P77

1、数词的限制——肯定句可以用“一”,否定句“点儿”前可加半。

2、修饰对象(名、谓、可数与否) 点儿程度上小,修饰可数,“一些”可修饰可数或不可数。

一点儿(补语)——有点儿(句法成分)点表程度(作状语)

四、量词小类 度量词:

货币、温度、长度、面积、体积、重量、容量

复合量词:例次(实验)台套(仪器)、件套、吨公里、秒立方米

五、量词重叠

1、AA式P80

2、“一”AA式与AA式差别:(使用频率差别) 1)主语:“每一”

一个个都撅着嘴 2)定语,表多,不作谓语

一阵阵掌声

3)状语,逐一,受双音x影响(节律控制)

习惯性说话

3、“一AA”——“AA”的条件限制P81

第四章 词类中

一、动词的语法特点P82

二、分类A、语义特征:。。。。

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心理活动动词、使令动词 “使”的归属?

B、更具带宾与否分类 C、据动词情状分类P85

三、动词的重叠、P87

离合词P38

第二节形容词P89

第三节区别词P95

第四节副词P96 专题:多用副词“就” 认知语法成就:

即:时间数量——关联——语气

就1:时间副词,表事情或动作即将发生或在很短时间内发生。Eg:他马上就回来。就2:时间副词,表示说话人认为时间发生得很早。

Eg:我六点就起床了。 就3:关联副词,动作前后相承

eg:我看完电影就回家了。

就4:关联副词,复句后一分句关联前后。 Eg:如果下雨,我就不去了。 就5:范围副词,表限定 eg:我就喜欢游泳

就6:语气副词,加强肯定,表意志坚决

eg:你不要说了,我就不去了。 时间副词:

就1就2 :初级,主观性,已然表很早,未然表间隔短。 1)短时义副词、名词+就

eg:不远,一会儿就到了 2)时段词语+就

eg:我走路十分钟就到了。 3)就+要

eg:就要下雨了。

4)表已然,“早”类词语+就,“从”。。。+就

时点+就

Eg:其实我很早就知道了。

我从很小就认识他了。

我十岁就离开了。 关联副词: 就3:初级,表动作之间的关1)动词性短语+就3+动词性短语

eg:下课就看电视

2)“一+动词性短语+就+动词性短语”

eg:一听就笑了。 就4:初级,复句后一分句的关联

联 1)主语+动短语,就+动短语

eg:他想好好复习一下,就没有去玩。 2)顺承,主语不同。

Eg:你刚走,他就来了。

3)使用成对的关联词,如果、只要、既然、因为。。。就

eg:只要你有决心,就可以学好汉语。

就5:初级下——中级,表限定

典型用法:就+述宾/小句

非典型用法:就+像/这样

eg:月饼的形状就像一个月亮。 就6:表语气(可删除)中级,加强语气 1)就+在/在于

eg:快乐就在生活之中。

2)就+动词短语 eg:吃药就可以,不用住院。 副词“就”的偏误:

1)遗漏:eg:我们刚进屋,下大雨了(错)

2)错序

eg:昨天刚下课,就他来找我了。(错)

3)误加上

eg:要是我汉语学的好,我就倒想参加那样活动(错)

4)误代 eg:现在,北京的天气特别热,要是我去外边,我快累了,(就错)快出汗了

第五节代词P107

第五章

词类(下) 第一节 介词P123

一、介词的位置

1)句首介词:关于。。。

至于。。。 2)状位介词:替/叫/被/将/同/让

3)放句末:自/于+处所 (来自哪儿)

4)放句首、状语:对于/为了/按/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沿着/随着 句子结构简单,则可以放在句中。

二、辨析近义介词用法:

1)结构: 经常组成什么样的结构

“由”经常搭配抽象意义,有相对固定的结构,eg:由。。。构成/组成 (从。。。构成 错) “从”表示具体出发点,“在”固定处所位置。 Eg:“从。。。来/出来”(在。来/出来 错)

“在”常在宾语后带有方位词“里、外、上、下” “自”自。。。以来/之后/之日起 “当”当。。。的时候 “对”对/对于。。。来说 “除”除了。。。以外/之外 2)介词和其他词搭配

介词+名词 (遵照、本着) 介词+动词 (跟、对) 3)音节限制 当,在:表时间 4)语义功能

三、具体介词分析P125

第二节 连词P130 除连接性外,无其它修饰功能。

第六章 短语

(一)短语的结构类别

一、实+实

五种基本、三种特殊:连动、兼语、同位 量词和方位短语

二、实+虚 1)介词短语 2)“的”字短语

3)“所”字短语(所+v) 4)比况短语: 。。。似的/一般/一样/般(等助词)

辨析P175

第七章 句法成分

第八章 句型和句类

第九章 句式——被动句专题

1、无标被动句

2、“被”字句 N1+被+(N2)+N+C 1)N1是生命体,不用“被”可能由受事变为施事 2)“被”字带有宾语,替换会导致宾语无法处理。 3)N1非生命体,可以不用加“被”。

一、结构要求

a、主语是生命体,可能被误认为施事时需要用“被”字句。 b、句中需要引出施事来,也需要“被”字句。 Eg:他被香水熏的晕乎乎

C、谓语动词是单音节动词时,一般需要“被” Eg :东西被抢,他很伤心。

二、语用功能及语体色彩

a、“被”动句被动意味较强,多表示不如意,不情愿的事,无标客观陈述的意味更浓。 b、无标——“被”字句: 口语——书面语

“被”口语对应词:“叫” “让” “给” “被、给”一般不加施事,“叫、让”一定要带施事

3、“由”字句 1)由介词“由”引出施事的句子(对应英语的被动语态)

2)由字句 和被字句 的区别 a、主语: 泛指/定指——定指

人事方面/这件事由他处理 这件事被他处理 b、补语的有无,可以没有——一般有补语或时态助词

问题由厂方解决——问题被厂方解决了。

c、施事:强调施事,一定要出现施事——不一定要

小说由他改编——小说被他改编了

d、谓语动词:没有“遭受”义的动词——负面词、表示遭受、遭遇和某些心理感知的动词

(任命、处理)中性词 此时可互换(由、被)

f、语义和语用的差别:主动性(中性)——中性、消极(被动性)

4、“是。。。。的”(可表被动) 1)需要更多地表义信息 2)强调

5、被动义动词:遭受动词构成被动词

(一)什么是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畴建立起来的关系。语义关系跟句法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如:

①我不吃了

②香蕉不吃了

③鸡不吃了

这三例句法关系都一样,都是主谓关系。但其背后隐藏的语义关系是不同的,例1,"我"是动作的发出者,称为施事。例2,"香蕉"是动作的承受者,称为受事。例3,"鸡"可能是动作的发出者,如"鸡吃米";也可能是动作的承受者,如"我吃鸡"。因此,例3是歧义的。可见,建立起语义关系的类型,就可以合理解释句法结构内部种种复杂的情况。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类型

动词跟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叫格关系,是各种语义关系的重点。名词可跟动词直接组合,也可靠介词引人,因此介词也叫格标记。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有: 1.施事

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如:

他哭了。/进来一个大汉。/被狼咬死了。 2.系事

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如: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了。/这个任务很重要。 3.受事

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如:

地扫干净。/我们战胜了敌人。/他把树砍了。

4.与事

指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可用介词"给"引进。如:

他们教我英语。/他捐给家乡一笔钱。 5.对象

指动作的对象,也可用介词"对、向"引进。如:

我们学习雷锋。/他对孩子进行教育。/大家向老师敬酒 6.致使

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可用介词"使"引进。如:

我热了一碗饭。/我们要振作精神。 7.结果

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如:

我写了一篇文章。/妈妈蒸了许多馒头。

8.工具

指动作行为的凭借物,可用介词"用、拿"引进。如:

他在刻铜板。/胳膊上裹着纱布。 9.材料

指动作行为使用的材料,可用介词"用"引进。如:

脸上搽了一层粉。/他在给庄稼施肥。 10.方式

指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如:

钱存定期。/我们寄挂号。 11.处所

指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起点、终点,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如:

书放抽屉里。/回娘家。 12.时间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如:

他回家乡过春节。/我的课请排星期五。 13.目的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可用介词"为、为了"引进。如:

出版社在催书稿。/他在跑材料。 14.原因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用介词"因为"引进。如:

他在愁经费。/别计较他的话。

(三)名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类型 1,领属:我们的学校/弟弟的书包 2,处属:天上的云彩/室外的温度 3.时属:当时的情况/过去的历史 4.从属:厂长的秘书/同学的妈妈 5.隶属:兔子的尾巴/孔雀的羽毛 6.含属:蔬菜的味道/妹妹的脾气 7.质料:老虎皮的坐垫/杉木的扁担 8.来源:中国的留学生/四川的榨菜 9.种属:一等奖的奖励/四化的目标 10.相关:李先生的消息/爱情的传说 11.类属:金黄色的麦浪/人工的心脏 12.比喻:金刚石的性格/历史的车轮

(二)语义关系的解释力

1、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吃面条、吃大碗、吃食堂、吃低保 妈妈在包衣服、

他们在包饺子、外头包牛皮纸、礼品包小包

2、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谓词搭配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例如: 买毛衣、织毛衣 打人、来人 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 月亮渐渐升起来了。 妈妈高兴地点点头。

(一)语义指向的类型 1.补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指向动词。

你砍快了,慢一点! 我看完了《红楼梦》 第二,指向主语。我砍累了。我学会了滑雪。

第三,指向宾语。我们砍光了树再休息。他一连发出界两个球。 第四,指向“把”的宾语。砍树把刀都砍钝了。他把牙都吃坏了。 2.状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血压急剧下降。我经常打乒乓球。

第二,前指主语。祥子青筋蹦跳地坐下。四凤胆怯地望着大海。

第三,后指宾语。花也很多,圆圆地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第四,前指介词“把”的宾语。 我把王群满意地打发走了。师傅们把楼板纵横交错地堆放在一起。

3.定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 他昨天买了件羊皮大衣。 我要好好地逛一逛美丽的西湖。 第二,前指主语。他做了一个惬意的梦。我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

第三,前指述语。例如:陈小平看了一天的书。孙静在家等了一上午的电话。

(二)语义指向的解释力

1、有些句法结构的情况比较复杂,语义指向可以合理地解释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王冕死了父亲。 苹果吃了三个。 孩子被奶奶抱进了大门。 奶奶哭瞎了眼睛。

2、一个句法结构中,语义上可能有多种指向的分析。 我答对了两道题。

3、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某些歧义现象。例如: 陈斌最喜欢游泳。

她又买了一件毛衣。→A.我买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B.她已借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C

.她已买了两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D

.她已买了一件皮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第二篇: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读书笔记

学号1212080228

关于《汉语语法问题分析》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2009-2010学第二学期

院(系)名 称:文法学院

专 业 名 称:对外汉语

学 生 姓 名: 张芳芳

指 导 教 师:赵志强

关于《汉语语法问题分析》的读书笔记

张芳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 2008级02班)

指导教师:赵志强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创作的一部语法理论著作。这本书篇幅不大,不到七万字,但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全书以语法分析为纲,结合我国语法学创建八十年来的历史和现状,对语法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问题,特别是涉及语法体系的问题,作了一个总的检讨。吕先生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多年来想写一篇文章谈谈汉语的语法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同时也可以安抚一下要求有一个说一不二的语法体系的同志们的不耐烦情绪,让他们了解,体系问题的未能甚至不可能定于一,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法学者的固执或无能。这是本文的主要用意。当然,如果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说明,能把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那也是‘固所愿也’。”

全书按“一 引言”、“二 单位”、“三 分类”、“四 结构”四部分展开论述。主要是摆问题,促使读者进一步观察和思考,但也常常摆出几种看法加以比较,指示解决问题的途径。著作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语法单位及其划分”、“词类及其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和句子分析”等方面。这些问题有大有小,大的如“结构关系”、“主语和宾语”等,小的如“量词”、’“是字句”等。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个个问题串联全文的,但是这些问题不是凌乱地堆积起来,而是被作者组织在一个语法体系之中。可以说,作者既注重摆问题,同时也照顾到了语法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不同的问题,作者的原则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有的问题是长篇大论,如“语素”、“补语”等,而有的问题则是一笔带过,如“词根”、“定语”等。在讨论中,作者主要是摆问题,分析各种处理方法的利弊得失,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下面我就从“单位”、“分类”、“结构”这三个方面作简单的摘要。

1 单位

对语言进行语法分析,就是分析各种语言片段的结构。要分析一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必须先把它分解成多少个较小的片段,这些小片段又可以分解成更小的片段。结构就是由较小的片段组合成较大的片段的方式。所以,要做语法结构的分析,首先得确定一些大、中、小的单位,例如“句子”、“短语”、“词”。

1.1 语素

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有三方面的问题:大小问题,异同问题,以及与汉字对应的问题。

1.1.1汉语的语素,单音节的多,也有双音节的,如疙瘩,逍遥,还有三个音节以上的,如巧克力,奥林匹克,都是译音。这是语素大小问题。

1.1.2 一个语素可以有几个意思,只要这几个意思连得上,仍然是一个语素,例如“工”有工作、技术、精巧等意思,都联得上,只是一个语素。如果几个意思联不上,就得算几个语素。例如“公”,有共同公平的意思,又有公侯、公婆、公的、母的等意思,这两组意思联不上,得算两个语素。这是异同问题。

1.1.3汉语的语素和汉字,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也有别种情况。语音、语义、字形这三样的异同互相搭配,共有八种可能。这是与汉字对应的问题。

1.2 词和短语

1.2.1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1.2.2 短语是由词逐层组成的语言单位。在词的定义中,用能否“独立运用”来区分语素和词,用是不是“最小的”来区分词和短语。

2 分类

给词分类有“向下看”和“向上看”两个角度。向上看--看这个单位是怎样由下级单位组成的,例如把词分成简单词、复合词,又把复合词分成并列式,主从式等。向上看—看这个单位在上级单位里担任什么角色,例如一些词经常在句子里做谓语,算一个类,称为动词。

2.1 名词

名词这个类里面最困难的问题还是怎样区别哪些动词已经转变成名词(兼属两类),哪些动词只是可以“名用”,还没有转变成名词。

2.2 量词

量词和数词也许是词类中问题最少的两类。只是量词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有那么一些词,前边可以直接数词而后便不要求有名词,如年,季,天,夜,块(毛),卷,章,节,页等。这些词可以算是特殊的名词,直接和数词组合,中间排斥量词;也可以算是特殊的量词,语义上可以自足,不需要另有名词。比较起来,似乎后一种处理较好,因为这种“自主量词”有时候也可以像一般量词那样用,如“一年时间,三天工夫,两块钱”。

2.3 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大同小异,可以合称为为谓词。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二者的分合问题。它们有很多共同点,并且是重要特点:都可以直接做谓语,都可以用不否定等。因此,如果把它们分为两类,在讲句子格式的时候就常常要说“动词或形容词”,很累赘。但是如果把形容词合并于动词的话,又有一个问题出现,那就是:一般所说形容词,其中有的只能修饰名词,不能做谓语,如果形容词并入动词,这一部分是带不过去的。

2.4 动词和介词

我国语法界一直有一种流传颇广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没有介词,所谓介词实际都是动词,这话”有一定道理。汉语里的介词几乎全都是由动词变来的,可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它们一般已经失去做谓语的能力,就不便还算做动词了。介词内部也不均齐。“把”和“被”跟其余的不同,只有句法功能,没有实在意义,绝对不能当动词用。“给”字兼有这两类的性质,有时候有“给予”的意思,有时候意思空泛,接近把、被。动词分为及物和不及物,是很有用的分类,可也是个界限不清的分类。按定义,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不能的是不及物动词。一个动词有几个义项,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这个动词就兼属及物和不及物两类。问题在于“宾语”的范围,是不是动词后边的名词都是“宾语”?如果把“宾语”限于代表受事者的名词,那么及物不及物的分别还有点用处,虽然“受事”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规定。

2.5 代词

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这里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代词都有称代的作用,有的只有指别的作用。指别和称代是不同的句法功能,把代词分成代词和指别词两类也许更合理些。

2.6 连词

连词也有范围问题,一方面要跟有关联作用的副词(又、越、就、才)等划界,另一方面要跟有关联作用的短语(一方面、总而言之等)划界。

2.7 副词

这个类的大问题是形容词修饰动词的时候要不要划入副词,这个问题本来就不简单,又由于书面上分别“的”和“地”,问题就更加复杂起来。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形容词可以修饰动词,只有

在语义明显分别的场合才算是同形的副词,“的”和“地”的区别跟词类无关,“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

3 结构

3.1 句子成分和结构关系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句子里边一个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用一个名目或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另一方面又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看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比如动词谓语句里出现一个或几个名词,它们跟动词的语义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语义联系决定它们在句子里的活动方式,仅仅把这个标为宾语,把那个标为补语是不够的,要考察这样的名词同时可以出现几个,各自和动词发生什么样的语义关系,什么关系的名词和什么关系的名词可以同时出现,各自在什么位置上出现等。

3.2 主语和宾语

主语和宾语的问题在于位置先后和施受关系的矛盾。在多数句子里,代表施事的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主语),代表受事的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后(宾语)。但多数不等于全部,在两项标准不一致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意见。

3.3 状语

状语一般指动词前边的修饰性词语,除修饰性的状语外,还有关联作用的状语,如首先、最后、同样、反之、此外,例如等。

3.4 单句和复句

句子根据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这里区分单句和复句涉及三个因素:一.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还是有几个主谓结构?二.中间有没有关联词语?三.中间有没有停顿?这是拿主语是一个还是几个这个标准来说,要是拿有没有关联词语这个标准说,同样有露面不露面的问题。并且这两个标准会闹矛盾。总之,像汉语这样不爱搞形式主义的语言,要严格区分单句和复句,确实困难。

以上就是我关于《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些简单的读书摘要,不过我认为本书中也是存在一些不足的。比如在融合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以及转换生成等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吕先生未能很圆满地协调好各种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表现出了一种游移不定的倾向等。

不过应当说明的是,这本书的主旨在于摆问题、提思路,并不是要建立一套严密的语法体系,因此,有些问题并非吕先生的疏漏,而是由著作的性质造成的。

参考文献: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2005。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

年月日

第三篇:标准日本语(初级)语法笔记

动1动2动3是日语动词的分类,动词还有另一种分类:五段动词、一段动词、サ变动词、カ变动词。

动1(五段动词):

1.动词以「う」段假名结尾。(例:合う、书く、话す、打つ、死ぬ、読む)。

2.动词以「る」结尾的时候,「る」前面的假名在「あ」或「お」段,即不在「い」或「え」段。

动2(一段动词):

动词以「る」结尾,前一个假名必须在「い」或「え」段。其中在「い」段的为上一段动词、在「え」段的为下一段动词。

动3(サ变、カ变): サ变:以する结尾。

カ变:カ变动词只有一个,即来る。

1. 一类动词

a) 去掉‘ます’后的最后一个音位于“い段”的动词绝大部分属于一类动词(如:書きます、読みます)

b) て形:去‘ます’后加‘て’,结尾为:‘き’→‘いて’,‘び、み、に’→‘んで’,‘ち、り、い’→‘って’,‘し’→‘して’ i. ‘行きます’属于例外,其‘て形’是‘行って’

c) ない形:把“ます形”去掉“ます”后的最后一个音变成相应的“あ段”音,后加“ない”。如果最后音为“い”时,变成“わ”后加“ない”

d) 基本型:最后发音为“う”段,“ます形”去掉“ます”后发音为“い”段 e) た形:同て形,把词尾‘て’改成‘た’ 2. 二类动词

a) 最后一个音谓语‘え段’的动词(如:食べます、寝ます),以及位于“い段”的一小部分动词(如:起きます、見ます) b) て形:去‘ます’后直接加‘て’

c) ない形:把“ます形”去掉后加“ない”

d) 基本型:为“ます形”去掉“ます”后加“る” e) た形:同て形,把词尾‘て’改成‘た’ 3. 三类动词

a) “来ます”、“します”这两个动词,以及“勉強します“、“卒業します”等使用“します”的动词都属于三类动词

b) て形:去‘ます’后直接加‘て’,来て、して

c) ない形:把“来(き)ます”变成“来(こ)ない”,把“します”变成“しない” d) 基本型:分别为“来(く)る”和“する”,“ます形”去掉“ます”后则为“来”和“し”

e) た形:同て形,把词尾‘て’改成‘た’,来た、した

1. 一类形容词 2. 二类形容词

一类形容词(い结尾)直接借名次修饰

1.多い(おおい)和少ない(すくない)不能直接接名次,要改成たくさん の 2.楽しい(たのしい)等用于表达感情的一类形容词只能用于主题是第一人称的谓语

1. 自动次和他动词

a) 最典型的他动词只有主语作用于宾语而使其发生变化的含义,其宾语用“を”表示 b) 自动词是是不带宾语的动词,表示不考虑外力影响的情况下,主语自主的进行动作,或自然的发生变化,其主语用“が”表示。

c) 日语的一部分自、他动词有词形上的对应关系

i. 窓が開けました。/(李さんが)窓を開けました。 ii. タイムサービスが始まります。(デパートが)タイムサービスを始めます。 d) 14课学习了表示“经过”、“离开”的助词“を”。当自动词表示移动行为时,移动的“经过点”和“起点”用助词“を”表示。这里的“を”不表示宾语。另外18课的“~なります”是自动词,“~します“是他动词

1. 名 + の + 名 [从属机构、国家][属性]

(第1课)

a) 助词‘の’连接名次和名次,表示前者是后者的从属机构、国家或属性 2. 名 + は + 名[场所] + です

(第3课)

a) 表示“名”存在于“名[场所]” 3. 名+ も+ 名+です

a) 助词“も”相当于汉语的“也”

4. 名+ は + 名+ ですか,名+ ですか

(第4课)

a) 答案有多种可能,而询问其中的一种时,可以重复使用谓语“~ですか”。因为这里询问的是哪一种,所以不能用“はい”或“いええ”回答

5. 名[场所]+ に + 名[物/人]+ が + あります/います

a) 表示[哪里]有[什么],非生物用あります,生物用います 6. 名[物/人]+ は +名[场所] + に + あります/います

a) 表示[什么]在[哪里] 7. 名+ と+ 名

a) 表示并列,相当于汉语的“和”

8. 今(いま)+ ~時(じ)+ ~分(ふん)+です

(第5课)

a) 时间表示,‘今’可以省略,‘30分’可以用‘半(はん)’代替,表示具体时间还可在时间前加上‘午前(ごぜん)’或‘午後(ごご)’

9. 每日(まいにち)、明日(あした)、今日(きょう)、先週(せんしゅう)、昨日(きのう)等 +动词之间不用加助词 a) 森さんは 毎日 働き ます。 10. 名[时间] + に + 动词

a) 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森さんは(毎日)七時 に 起きます)

11. 名[时间] + 动词

(此为13课的语法)

a) 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时间,这时候两者之间不能加‘に’ 12. 动+ ます/ません,动 + ました/ませんでした

a) 前者表示习惯性动作、状态以及未来的动作、状态,后者表示过去时 13. 动词て形+ います[正在进行时]

(此为15课的语法)

a) 表示动作或变化正在进行

14. 名[时间] + から + 名[时间] + まで + 动

a) 表示某动作发生在某个时间段里。(わたしは9時から5時まで働きます) 15. いつ+ 动 + ますか

a) 询问动作什么时候发生,可以用いつから、いつまで询问动作发生的时间的起点或终点。(試験はいつ始まりますか)

16. は[对比] a) 表示对比,发音要略重一些。(我觉得是强调的意思)(いつもは7時ごろ起きます) 17. 毎朝何時に起きますか

a) 当两个名次都表示时间的时候,带有‘每’的两个名次时间不加‘の’,其他可加可不加,如来週日曜日、来週の日曜日

18. ~ごろ

a) 接在时间后面表示大致的范围,相当于“左右”的意思,后面一般不加‘に’ 19. 名[场所] + へ+ 动

(第6课)

a) 表示前往移动动作的目的地,此时“へ”读“え”(森さんはどこへ行きますか) 20. 名[场所] + から+ 动

a) 表示从移动动作的起始地来,(あの方はどこから来ましたか) 21. 名[人] + と+ 动

a) 和某个或某几个对象一起做某事 22. 名[交通工具] + で+动

a) 交通手段助词用‘で’,若不使用交通工具而是步行则用‘歩いて’ b) 私+は+バス+で+家+へ+帰ります 23. 名[场所] + から + 名[场所] + まで+ 动

a) 表示从哪里到哪里,范围起点用“から”,范围终点用“まで” 24. “に/で/へ/から/まで/ど”+は

a) 表对比时,は可单独用,也可加相应的前者形成复合形式(觉得是强调的意思) b) 韓国へは行きました。この部屋には電話がありません。

25. 名+ を + 动

(第7课)

a) 动作的动作对象用助词‘を’表示 26. 名[场所] + で+ 动

a) 动作的场所用助词‘で’表示。注意,事物存在的场所用‘に’连接,而动作进行的场所用‘で’

27. 名 + か + 名

a) 对若干名词进行选择时,名词和名词之间加‘か’,相当于‘或者’ 28. 名 + を ください a) 买东西或者在餐厅点餐时使用,可用于花钱购物,也可用于不花钱索取

29. 名[工具] + で+ 动

(第8课)

a) 6课中提及交通工具用法,‘で’还可用于表示其他手段以及原材料 30. 名1[人] + は + 名2[人] + に + 名3[物] + を あげます

a) ‘あげます’相当于‘给’的意思,物品通常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或“第三人称→第三人称”的形式移动时使用,接受者用‘に’表示

31. 名1[人] + は + 名2[人] + に/から + 名3[物] + を もらいます

a) 与29相反,‘もらいます’是获得的意思,从‘第三人称→第二人称→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第三人称”的形式移动。一般给予方是‘社会’或‘学校’一类的组织或团体的时候用‘から’

32. 名[人] + に 会います

a) ‘会います’相当于‘见’的意思,所见到的对象用助词‘に’表示 33. 名 + は + 一类形 です

a) 一类形容词以‘い’结尾,作谓语时后面加‘です’ 34. 一类形做谓语时的否定形式

a) 其过去形式是去词尾的‘い’变成‘かった’再加‘です’,其过去否定形式是把词尾的‘い’变成‘く なかったです’或者‘く 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35. 一类形 + 名

(第9课)

a) 一类形容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 36. ‘を’→‘は’

a) 用‘コーヒー を 飲みます’中的‘を’前面的名词作话题,或进行对比时,使用第

5、6课学过的助词‘は’,构成‘コーヒー は 飲みます’,但这时候的‘を’必须去掉,不能变成‘をは’的形式

37. あまり+ 一类形/动(否定)

a) ‘あまり’与之后的否定形式呼应,表示程度不高

38. 名 + は + 二类形 + です/でした

(第10课)

a) 二类形容词是不以‘い’结尾的形容系,作谓语时后面要加‘です’,过去式是‘でした’

39. 名 + は + 二类形 + では ありません/でま 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a) 二类形做谓语的否定形式如上,在口语里‘では’一般说成‘じゃ’ 40. 名 + でした/では(じゃ) 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a) 名次作谓语的过去式的肯定和否定形式

41. 名1 + は + 名2 + が + 一类形/二类形 + です

(第11课)

a) 表达情感的形容词的用法,名1表示情感主体,名2表示情感对象。 42. 名1 + は + 名2 + が + [动词]ます/[一类形/二类形] + です

a) ‘分かります’‘できます’‘上手です’‘下手です’‘苦手’です等与能力有关的词语使用如上。(私はコンピュータができません)

43. 名 + や+ 名 (など)

a) 和‘と’类似,但‘と’用于列举所有的项目,而‘や’只列举诸多项目中的两项,常常和‘など’呼应使用,相当于‘~呀~什么的,~呀~等等’

44. 名1 + は + 名2 + より + 一类形/二类形 + です

(第12课)

a) 名1比名2更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

45. 名1 + より + 名2 の ほうが + 一类形/二类形+ です

a) 相比较名1,名2更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 46. 名1 + は + 名2 + ほど + 一类形く ないです/二类形 では ありません

a) 比较名1和名2,名1比名2 更不 具有形容词表示对性质 47. 名1 + の中で + 名2 + が いちばん + 一类形/二类形 + です

a) 在某个范围内,名2最具有形容词表示的性质

48. 名1[场所/时间] + で いちばん + 一类形/二类形+ 名2 + は + 名3 + です

a) 当名1表示时间或场所的时候,则后面不加‘の中で’,而使用如上句型

49. 名[数量] + 动

(第13课)

a) 数量词因修饰的物质不同而不同 50. 名[时间] + に + 名[次数] + 动

a) 表示一定时间内进行若干次动作。(この花は2年に1度咲きます) b) ‘1週間に2回’可写成‘週に2回’,‘1か月に’可写成‘月に’ 51. 名[场所] + へ + 动 + に + 行きます/来ます

a) 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使用。动词用‘ます形’去掉‘ます’的形式,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

b) 午後 郵便局 へ 荷物 を 出し に 行きます 52. 名[数量] + で

a) 用于不称重量而已个数的方式出售物品 b) このケーキーは3個で500円です

c) 数量为1时,量词后面不加で,直接接价格

53. 动 + て + 动 [相继发生]

(第14课)

a) 表述两个以上的都打给你做依照时间顺序相继发生时使用 b) 図書館へ 行って 本 を 借りて、家 へ 帰ります

c) 図書館へ行って、勉強をします。それから家へ帰って、手紙を書きます 54. 动词て形+ ください

a) 需求某人做某事的时候使用

b) ここに住所と名前を書いてください 55. 名[场所] + を + 动 [经过][离开]

a) 经过的场所用助词‘を’表示,常用的动词有‘通ります’‘渡ります’‘過ぎます’等。此外,‘を’与动词‘出ます’‘卒業します’等搭配使用时,表示离开的场所

b) 私は来年大学を卒業します 56. 动词て形+ います[正在进行时]

(第15课)

a) 表示动作或变化正在进行 57. 动词て形 + も +いいです

a) 表示主动许可,加か表询问是否许可,一般不用于尊长 b) ここで写真を撮ってもいいですか 58. 动词て形 + は +いけません

a) 表示不许可,加か表询问是否不许可,对尊长用‘~ないでください’ b) 飛行機の中でタバコを 吸って は いけません 59. 名(附着点)+ に + 动词

a) 表示人或物体的附着点,即人火物体停留在交通工具或椅子上等时,附着点助词用“に”表示

b) 李さんは公園でボートに乗りました 60. 名[目的地] + に+ 动词

a) 只有表示‘行きます’、‘来ます’、‘帰ります’等典型的移动动词的目的地才可以通用‘へ’和‘に’

61. 一类形+ て + 一类形 [并列]

(第16课)

a) 两个以上的一类形容词并列使用时,使用一类形的‘て形’,将‘い’变成‘くて’ 62. 二类形+ で + 二类形 [并列] a) 二类形的‘て形’是二类形+‘で’,一类形可以和二类形连接使用 63. 名1 + で+ 名2 [并列] a) 两个以上的名次并列使用的形式

b) スミスさんは旅行社の社員で、営業部の部長です 64. 动词て形+ います[结果状态] a) 除了15课的意义外,还可以表示动作结束后留下的状态结果 b) 私は北京に住んでいます c) 否定是‘~ていません’,但‘知って’的否定是‘知りません’ 65. 小句 + が、 + 小句 [转折] a) 表示两个小句的转折关系,表‘但是’‘可是’

b) このレストランはおいしいですが、ちょっと高いです 66. まだ+ 动(否定)

a) 表示还没达到所询问的内容的程度,相当于‘还没有’ b) 2年勉強しました。でも、もだあまりできません。

67. 名1 +は + 名2+ が 欲しいです

(第17课)

a) 名1是愿望的主体,名2是愿望的对象 b) 私は新しい洋服が欲しいです 68. 名1 +は + 名2+ を + 动 + たいです

a) 相当于汉语的“想~”,名1是愿望的主体,名2是希望进行动作的对象 b) 今日はお酒を飲みたくないです(否定句型)

c) “たい”的对象有时候用“が”表示。但“欲しい”的对象只能用“が”表示 69. 动 + ませんか

a) 语法功能是表示提议

b) 一緒にお茶を飲みませんか 70. 动+ ましょう

a) 把“ます”换成“ましょう”表示提议 b) ちょっと休みましょう 71. 疑问词+ でも

a) 表示任何情况下事态都相同 b) 何でもいいです。(什么都行) c) いつでも電話をしてください。(请你随时来电话) d) 誰でも分かります。(谁都明白)

72. 一类形(く形)+なります

(第18课)

a) 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变化

b) だんだん 暖か く なります(天气渐渐变暖) 73. 一类形(く形)+ します

a) 用于因主语意志性动作、作用而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场合 b) テレビの音を大きくします。(把电视声音开大一点儿) 74. 二类形/名 + に なります

a) 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变化

b) もう元気になりました。/息子は医者になりました。 75. 二类形/名+ に します

a) 用于因主语意志性动作、作用而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场合 b) 部屋をきれいにしてください。(请把屋子打扫干净) c) 会議室を禁煙にします。(会议室里禁烟) d) これにします。(就要这个了) 76. 一类形/二类形 + ほうが + いいです

a) 比较两个以上的事物的性质,认为其中一个比较好时使用。用于建议 b) 旅行の荷物は軽いほうがいいです。(旅行行李还是轻一点儿好) 77. 名[人] + は + 名[物]+ が + 似合(にあい)います

a) 小野さんは浴衣が似合います。(小野穿浴衣很相称) 78. 名[物]+は+ 名[人]+ に + 似合います

a) このシャツは父に似合いません。(这件衬衫不适合爸爸穿) 79. 动的ない形+ ないで ください

(第19课)

a) 表示否定的命令

b) この部屋には入らないでください。(别忘了进入这个房间) 80. 动的ない形+ なければ なりません /ないと いけません

a) 表示必须

b) すぐに書類を送らないといけません(得马上把文件寄出去) 81. 动的ない形+ なくても+ いいです

a) 表示不做什么也可以

b) 明日は残業しなくてもいいです(明天不加班也可以) 82. 名1 + が + 名2 + です

a) 表示作为话题的“名2”是什么时,用名2 + は + 名1 + です。这里名2是旧信息,名1是新信息。(根据网上的说法是强调的意思,は只做一般的阐述,而が强调其前面的部分。如c中的例句,提问者问哪个是你的包,而回答者则强调,(不是那个,而是)这个是我的包) b) 同样内容也可以用如上句式表示。句型中,名1仍然是新信息,名2仍然是旧信息,新信息做主语时候用“が”表示

c) あなたのかばん は どれ ですか/これが 私のかばん です

d) 叙述直接观察到的某事物,而不是作为话题在讨论这个事物时,使用如上句式,因为这里同样是新信息在做主语 i. 子供が公園で遊んでいます/バスが来ました

e) “何”“だれ”“どこ”“いつ”等表示疑问的词做主语时不能用“は”,只能用“が”,因为这些词不能表示旧信息 i. だれがいますか/どこが痛いですか/何が好きですか

83. 名[人] + は + 动[基本形] + ことが できます

(第20课)

a) “动[基本形] + ことが できます”表示可能。在回答别人的询问时,肯定的情况下可以单用“できます”,否定的情况下可以单用“できません”。 i. 森さんは中華料理を作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か b) 有时根据上下文关系也表示允许。 i. 寮の洗濯機は何時まで使うことができますか(宿舍的洗衣机可以用到几点?) 8じにまでです。それからは使うことができません(用到8点,那以后就不能用了)

84. 名+ は + 动[基本型] + こと です

a) 当谓语部分的内容是一种动作、行为时使用这个句型

b) 私の趣味は切手を集めることです(我的兴趣是收集邮票) 85. 动[基本型] + 前に、~

a) 表示一个动作在另外一个动作之前发生时,使用这个句型 b) こちらへ来る前に電話をかけてください 86. 疑问词+ か

a) 疑问词“いつ”“どこ”“だれ”等后续“か”,表示“某时”“某地”“某人”等意思 i. 部屋に だれか いますか(房间里有人吗?) ii. 部屋に だれが いますか(房间里有谁?)

b) “いつか”等本身并不代表疑问的意思,所以可以用于陈述句 i. 冬休み、どこかへ行きたいです。(寒假想去个什么地方) ii. おなかがすきましたね。何か食べましょう。(肚子饿了吧。吃点东西吧) 87. 动(た形)+ ことが あります

(第21课) ii.

a) 表示过去的经历,相当于“(曾经)„过”。通常用于至少半年以前发生的事情,而在叙述“昨天”等离现在很近的以前的经历时,不能使用本句型 i. 私はすき焼きを食べたことがあります

b) 可用于叙述经历的时间、次数,也可只用于谈及某种经历。 c) 强调完全没有某种经历时,有时候可以加“一度も”

d) 疑问句一般只问有无某种经历。回答时,可以重复问句中的部分词语,也可以只说“はい、あります”或“いいえ、ありません” i. 北京へ行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か ii. いいえ、一度も行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せん iii. いいえ、ありません 88. 动(た形)+後で、~

a) 表示一个动作在另一个动作之后发生 i. 会社が終わった後で、飲みに行きます

b) 名 + の+ 後で、~(也可以以这样的形式使用) i. 仕事の後で、映画を見ます 89. 动(た形)+ ほうが いいです

a) 用于在两种事物中进行选择时。 i. ホテルを予約したほうがいいですか(饭店还是先预约为好吗?) b) 否定形式为“动(ない形)+ ほうが いいです” i. そんなに慌てないほうがいいですよ(别那么慌张啊) c) 当建议对方做理想的动作、行为时,句尾多加“よ” i. もっと野菜を食べたほうがいいですよ(还是多吃点菜好啊) 90. 动ましょうか [提议]

a) 用于提议对方和自己一起做某事或向对方提议自己为对方做某事 i. 何か食べましょうか(吃点什么吗?)

b) 第17可学过的“~ませんか”“~ましょう”只表示提示对方和自己一起做某事,而“ましょうか”则另外还有向对方确认自己的提议是否可行的意思 c) 甲提议为乙做某事时,乙应回应“お願いします”; i. 荷物を持ちましょうか(我来帮你拿行李吧?) ii. はい、お願いします

d) 甲提议一起做某事时,则乙说“はい、そうしましょう”或“いいですね”。反对或拒绝时则说“~ないで ください”或“いいえ、ちょっと…” i. 窓を閉めましょうか(关上窗子号码?) ii. いいえ、閉めないで ください

91. 小句+ けど,小句 [转折][铺垫]

(第22课)

a) 表转折,起着把两个句子归纳成一个句子的左右总,用于口语 i. ちょっと難しかったけど、まあまあできたよ(有点难,不过都做出来了) b) 还可表示铺垫 i. 来週、送別会をするけど、都合はどうかな?(下周要开一个欢送会,你时间方便吗?)

92. 动 + たり + 动 + たり(します/です)

(第23课)

a) 用于表示例举若干种有代表性的动作时,用以“する”结尾的句型。其构成方式是将动词“か形”中的“た”变为“たり”

b) 小野さんは 休みの 日、散歩したり 買い物にいったりします(周末或节假日,小野女士有时去散步,有时去买东西。)

c) 家の掃除をしたり洗濯をしたりします(打扫打扫房间,洗洗衣服) 93. 用于表示状态或状况有多少种可能性,用以“だ”或“です”结尾的句型

a) 一类形+ かったり + 一类形+ かったりです i. 飛行機のチケットは高かったり安かったりです(飞机票有时贵,有时便宜) b) 二类形+ だったり + 二类形 + だったりです i. この公園は時間によって静かだったりにぎやかだったりです(根据时间,这个公园有时寂静,有时热闹)

c) 名+ だったり + 名+ だったりです i. 日本語の先生は中国人だったり日本人だったりです(日语老师既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

94. 小句+ か

a) 用于表示某种不确定的内容 b) 小句+ か どうか i. 将不包含疑问词的疑问句作为一个长句中的一部分时,将动词、一类形容词的敬体形变为简体形,并在其后加上“か どうか”

1. 小野さんに仕事が終わったかどうか 聞いてください(问一下小野女士,工作做完了没)

ii. 也可以重复使用动词的“基本形”和“ない形”表达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1. 私は今年の夏、北京へ行くか行かないか分かりあせん(我今年夏天去不去北京,还不知道)

iii. 如果“~か どうか”的前面为名次或二类形容词时,“~か どうか”直接在名次或二类形容词后面,其间不加“だ”。另外“~か どうか”小句中的主语后面必须用“が”而不能用“は”

1. 私は金さんが中国人かどうか知りません(我不知道金女士是不是中国人) 2. 私は 金さんが 中国人か中国人ではないか知りません c) 疑问词小句+ か i. 将包含“何”“だれ”“どこ”等的疑问句,作为一个长句中的一部分使用时,需将疑问词小句的动词,一类形容词的敬体形变为简体形,再加“か” 1. 鍵がどこにあるか教えてください 2. どの料理が辛いか知りません

ii. 与上面的“~か どうか”相同,“か”前面出现名次或二类形容词时,其间不加“だ”

1. この歌が誰の歌か知っていますか

95. ~に よって

a) 基本意思相当于汉语的“根据…(不同)”,但在句中可灵活翻译。也可以以“~に よります”的形式用于句尾

b) 結婚式のやり方は国によって違います(结婚典礼的形式因国别而异) c) この電車はいつも込みますか。(这电车总是很挤吗)――いえ、時間によります(不,分时间)

96. 小句(简体形)+ と 思います

(第24课)

a) 表示说话的人思考时,在句子后面加上“と 思います” i. 李さんはもうすぐ来ると思います(我向小李马上就会来) b) “と 思います”只能表示说话人的思考内容,但“と 思いました”“と 思っています”既可以表示说话人的思考内容,也可以表示说话人以外的人的思考内容 i. 馬さんは日本へ行きたいと思っています(小马想去日本) 97. 名[人] + は + 小句(简体形)+ と 言いました

a) 向第三者转述他人所说的话时,在所说的话后加“~と 言いました” i. 森さんは中国の試験は難しかったと言いました(森先生说汉语考试很难) b) 如果向明确指出是向谁说的,则在句子中加入“名词+ に” i. 小野さんは李さんにちょっと休みたいと言いました(小野女士跟小李说想休息一下)

c) 如果转述某人反复说起的事情时,用“と 言って います”表示 i. 来週のハイキングに張さんも行きたいと言っています(小张说他也想参加下星期的郊游)

d) 注:“~と 思います”“~と 言いました”前面出现名次或二类形容词小句时必须加“だ” i. あそこは駅だと思います(我想那儿是车站) 98. ~のです/んです

a) ~のです/んです i. 表示所讲的内容与前句或前项内容有关联。用于说明状况或解释原因、理由。“~んです”多用于书面语,而“~のです”则是前者的口语形式。这两者前面接简体形,但是名词和二类形容词的现在将来形的肯定形,“だ”要换成“な”

ii. すみません、頭が痛いんです(对不起,我头疼) iii. そうなんですが、やめることができないんです(是啊,但就是做不到啊) iv. ええ、あの歌手は日本ではとても有名なんです(是,那个歌手在日本非常有名) v. これ、京都のお土産なんです。どうぞ(这是京都的特产,请收下) b) どうして ~のですか/んですか 第11课学习了询问理由的“どうしてですか”。而询问理由的更完整形式是本句型。回答语句也要用“~のです/んです”的形式

ii. どうして食べないんですか(为什么不吃?)――もうおなかがいっぱいなんです(已经吃饱了)

iii. どうして遅刻したんですか(为什么迟到了?)――寝坊(ねぼう)したんです(睡懒觉了)

99. 小句+ が,小句 [铺垫]

a) 第16课学习了“が”的转折用法,其还可以用来提示接下里要说的内容,我们称之为“铺垫”。与第22课学过的表示铺垫的“けど”相比,“が”多用于书面语 b) 東京タワーへ行きたいんですが、どうやって行きますか(我想去东京塔,怎么走好呢?)

c) 明日から連休ですが、どうするか (決めましたか。/決めた?)(从明天开始就是长假了,你想好怎么过吗?)

100. どうやって~ [询问方法] a) 由疑问词“どう”与动词“やる”的“て形”,即“やって”结合而成,“どうして”也是由疑问词“どう”与动词“する”的“て形”,即“して”结合而成。一般询问方法时用“どうやって”,而询问理由时用“どうして”

b) 東京タワーへ行きたいんですが、どうやって行きますか(我想去东京塔,怎么走好呢?)

c) どうして食べないんですか(为什么不吃?) 101. ~に ついて

a) 相当于汉语的“关于~”,一般后续“考(かんが)えます(思考)”“思います(想)”“研究します(研究)”等表示思维活动的词语。用做标题时,一般省略后面的动词,如“日本の音楽について(关于日本的音乐)”

b) 日本の音楽についてどう思いますか(关于日本的音乐,你怎么看?)

1. たしか

a) ‘たしか~~’表示不完全有把握的记忆,有“凭自己的技艺应该是„”的意思 2. i.

第四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 》读书笔记

1. 以前/以来/以内/以后

在表示时段的词语后面:在表示时点的词语后面:

注意:“以前”“以后”可以单用,“以来”“以内”不行 2. 以前/从前

以前:表示过去,单用。可在出现在时点、时段后,可以表示将来,“时点+„„” 从前:表示过去,单用。不可以出现在时点、时段后,不能表示将来。 3. 以后/后来

以后:表示过去和将来,可以加时间点。单用表示未来。 后来:表示过去,一个过程的后一阶段,不能加时间。

4. 后来/然后

后来:时间名词。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强调时间的先后,只用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一般与“开始”“原先”“起初”等词语相对应。

然后:连词。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强调动作或情况发生的顺序。过去、将来都可以,一般与“首先”“先”等词语相对应。 5. 之间/之内/中间

之间:两点距离以内。

之内:不超过某个范围。小于等于某个范围。 中间: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 6. 三年前/前三年

三年前:距说话时三年以前的时间,是过去。 前三年:一段时间的前面三年。过去将来都可以。

注意:“前三年”可以表示将来,例如“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前三年学习绘画,后两年出国深造。” 7. 头一天/前一天

头一天:一段时间里的第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

前一天:某时间前的那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有时可以表示“头一天”,例如:“这个周末,前一天写作业,后一天出去玩儿。” 8. „„上/„„中/„„下

„„上:某方面。例如“在学习上,你要多用点心。”

„„中:可以是范围,也可以是过程。例如“在所有的老师中,我最喜欢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她总是对我们微笑。”

„„下:指条件。例如“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9. 心里/心中

共同点:“里”和“中”都是指一个地方/一段时间/一件事物里面。

里:用于社会单位、领导、单位成员。例如“我们厂里有4台机器。”“我们厂中„„”不行。 中:用于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或指感觉上范围无限大的事物。例如“空中”,“空里”不行。 10. 时间/时候

时间:可以用数字、数量表示。可以是点,也可以是段。例如“给我一点时间好吗?”“明天开会的时间是8点。”

时候:指某一特定的时刻。常常说“„„的时候”。但“什么时候?”问的是具体时间。

11. „„的时候/以后 我觉得这个没什么问题吧„„ 12. 明天/第二天 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下一天:某天的下一天 13. 最近/现在

最近:说话的前一段时间,或说话的后一段时间。 现在:说话的时候,或说话前后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 14. 一天/有一天/有时

一天:一昼夜,一个白天,过去的某一天。 有一天:过去的某一天,将来的某一天。 有时:有的时候。 15. 刚才/刚/刚刚

a. 意思不同

刚才: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跟“现在”相对。

刚:事情发生不久。与“很久”相对。还有恰好达到某一点或某种程度的意思。

b. 词性用法不同

刚才:时间名词,可作状语、主语

刚:副词,只能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可以和“就”“又”连用表示前后两个动作中间时间很短,例如:“刚下课,他就冲出了教室。”某事即将发生但并未发生。例如“他刚要签字,电话就响了。”

c. 否定形式不一样

刚才:~+没/不 刚:不是+~ 刚刚:两个词都可以换成“刚刚”。 16. 处处/到处

a. 相同点

都可以表示各个地方。

b. 不同点 到处:如后面是具体的动作,只能用“到处”。(即可抽象,可具体) 处处:表示各个方面。(仅抽象) 17. 二/两

二:数字、序号、号码。重量、长度、容量也可用“二”。“二”在一些名词前,表示第二。“二楼”

两:百、千、万前面。个位数、量词和一些可以作量词的名词前面一般用“两”。(这里是不是有点不好理解,就是说,我们可以说“一年”,那么“年”是可以作量词的,所以,在“年”的前面,就一般用“两”,类似的还有“两辆”、两岁)

其实可以总结一下,其实就是说“二”是序数词,而“两”是基数词,为了区分才有了这两个不同的词,比较“二月”和“两个月”。 18. 口/名/位/个

口:家里有多少人的时候。

名:说明身份。例如“一名教师” 位:尊敬、礼貌 个:随便、口语。 19. 只/头/各/匹

只:比较广。(很多原来用其他量词的,现在都可以用“只”了) 头:体形大。 条:细长。

匹:马、骆驼、骡子、狼。 20. 一群/一批/一堆

一群:聚集的人或动物。

一批:同一段时间中或一次出现多个东西或人。 一堆:堆积的东西。 21. 次/下/趟/遍

次:表示一件事情发生的数量,也可用于名词前表示重复出现的事务。例如“这一次的毕业晚会请到了知名校友参加。”

下:时间很短的动作,或尝试。例如“她听了一下,觉得是鸟叫。”

趟:用于一来一去的动作和火车。(注意,火车的一来或一去叫“一趟”) 遍::表示动作从头到尾地完成一次。 22. 10多斤/10斤多 10多斤:11~19斤

10斤多:(10,11)斤

把斤看成小数点,所以14.0是十多斤,而10.4是十斤多。 同样的,630000是60多万,63000是6万多。 23. 个个/每个(量词重叠/每+量词)

个个(量词重叠):①一般要出现“都”。有强调的语气。②不能说明宾语位置的事物。③不能表示习惯性行为(个人认为并非如此。例如“他每次吃饭都要点蜡烛。”“他次次吃饭都要点蜡烛。”两种都可以说,而“他每次打完球就去洗澡。”能说,“他次次打完球就去洗澡。”不能说,是因为“次次”后面不能跟多种动作,例如同样不能说的是,“我次次先刷牙后吃早饭。”

每个(每+量词):①一般也要出现“都”;②可以说明宾语位置的事物;③可以表示习惯性行为(同样的,这里见上一个括号)。 24. 一个个/个个

名量词前有“一”:

①表示every sigle one,一般有“都”,这个“一”不能省。②表示动作的方式,常有“地”,例如“一个个地走了出去。”③数量多,例如“一排排杨树。”

动量词前有“一”:

表示重复多次,不能省“一”,例如“我一遍遍地检查我的拼写。” 25. 一一

表示一个一个地。例如“一一回复”。 26. 要/想

想:语气稍弱,想法,打算,不一定去做。和副词“有点儿”“很”“比较”搭配。

不想:没有打算。

要:强烈的愿望,是决定、决心。和副词“一定”“非”“决不”搭配。 不要:用来禁止别人。(台湾剧里会有“我不要去。”这种说法,感觉有点撒娇的味道。) 27. 愿意/肯

愿意:心里的感觉,心里面接受甚至喜欢去做。和“很”“非常”搭配。 肯:付出一定努力、作出一定牺牲。用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接受。在别人的要求下做某事,不加升读副词,自己主观付出,可以用“愿意”替换的情况下,可以加程度副词(但是我感觉,“他很肯吃苦。”还是读不通啊„„) 28. 应该/必须

应该:①认为怎样做是正确的。②猜测。

必须:不这样不行,一定要这样,没有别的选择。①命令、决定;②客观陈述。 29. 表示能力的“能”和“会”

会:①通过学习具有的某种能力。②没有某种能力只能用“不会”。③强调技巧。 能:①强调能力,(例如,“他会开车”是说他有这个技巧,“他能开车。”是说他今晚虽然太累了,但是还是可以去开车回家的);②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水平、效率,例如“能吃5个馒头”;③表示恢复某种能力。例如“他又能下地走路了。”

30. 表示可能的“能”和“会”

能:客观上有条件做某件事。例如“1块钱就能买到一本书。”

会:主观愿意或估计某事可能性(这里的估计还是根据那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估计)。例如“已经半个小时了,他不会来了。”

31. (如果)„„就能/(如果)„„就会„„ 就能:达到某种目的。 就会:出现某种结果。

32. 不能出来/不会出来/出不来

不能:不准许。多用于疑问或否定。(复习一下,能目前学到了三个意思,能力/可能/许可)

不会:没有这种可能性。(主观可能性,即个人意愿)

出不来:可能补语,,没办法出来。(没能力出来,即客观可能性) 33. 表示能力的“能”与“可以”

能:善于做某事;能力达到一定程度。 可以: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即“他真能说。”这里的“能”不能换成“可以”,但是“他能说一天一夜。”这里的“能”可以换成“可以”。) 34. 表示可能的“能”与“可以”

35. 表示许可的“能”与“可以” 能:疑问句、否定句。

可以:肯定句、疑问句、否定句 36. 听了听/听一听

动词重叠:①动作时间短,次数少,如果是双音节动词,不加“一”,加“一下”;②试着做某事;③使语气柔和、客气;④轻松、随便。 37. 来来回回

少数动词可以有AABB的重叠形式,表示量大。

(这里似乎是作者忘记讲二者的区别了,简而言之就是,前者已发生,后者未发生,可表祈使)

38. “我要帮忙他”为什么不对?

帮助:完整的词,(或者说,两个词素都是动词性)。 帮忙:是动宾结构离合词,可以拆开。

离合词:①不能加宾语;②A了着过B;③A时量补语/动量补语B;④重叠是AAB 39. “你别吵她的架”为什么不对?

吵架是双方共同行为,单人不可控。相对的,“生气”则是单人行为,单人可控。如“你别生他的气。” 40. 他很忙/他是很忙

他很忙:描述。

他是很忙:同意、肯定,“是”重读。 41. 他胖,我不胖

形容词单独作谓语含有比较义或回答问题。否则前面要加“很”等程度副词。 42. 高高兴兴/高兴高兴 形容词重叠一般为AABB,少量可以说ABAB,此时转变为动词。(有使动义)与之类似的词还有“热闹”“痛快”“轻松”等。 43. 很高兴/高高兴兴的

形容词重叠后,有表示程度的意思,所以不再加程度副词。(原文说形容词重叠有程度加深的意思,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比如“胖胖的”和“胖”,听起来后者程度更深,所以我改成了“表示程度”,不管是使之听起来可爱还是增加了描述义,总之是有了对程度的修饰,所以不再加其他程度副词。) 44. 人家/别人

(简单解释一下,“人家”不能用于“其他人”的意思就是不能用于“除了我方的其他人。”例如,“这里没别人,你就说吧。”)

45. 咱们/我们

咱们:包括说话人和谈话的对方在内。 我们: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对方。 46. “我穿的一双鞋”对吗?

“一”表示不确指,当听话人知道是哪一个的时候应该用“这/那+(数)量词。” 47. 这么/那么

这么:指代的事物离说话人比较近。 那么:指代的比较远。 说不清远近的,两者皆可。 48 这么高

两种意思:①程度高。so②替代某种量度,this。 49. 这么/这样 区别在于,“这样”可以代替情况,例如“你怎么这样?”而“这么”不可以。 相同点在于,都可以加动词,加形容词,加心理动词,加名词。加名词时有限制,例如只能说“这么一种人”不能说“这么的人”,而“这样”则两者皆可。(理解这两者的区别的关键就在于,“这样”是名词性的,而“这么”是副词性的。所以副词无法代替一件事,也不能作定语) 50. 很多/多少

“很多”的否定形式是“没(有)多少”。 51. 你想吃点什么/你要不要吃点什么

什么:①疑问②说不清楚的、不太肯定的人或事物。 52. 什么/怎么

什么:问事物。代替事物。 怎么:问动作方式。代替方式。 53. 怎么/怎样(怎么样)

(其实用“怎么”问原因,本身就含有“惊奇”的意思,试比较“你怎么回来了?”和“你为什么回来了?”关于问性质情况,要注意虽然二者都可以,但是有不同,这里的不同就体现在“怎么样”是名词性的,所以可以代替一种情况,例如“他身体怎么样?”但是,不可以说“他身体怎么”。) 54. 怎么/为什么 怎么:表达一种奇怪的语气,觉得不正常。

为什么:正常情况。可以表示质问。(其实,说“质问”有些不恰当,作者举例是警察审讯时只能用“为什么”而非“怎么”,所以认为“为什么”表示质问,其实“为什么”是想知道原因,“怎么”是表达自己不理解的情感,这才是根本区别)

55. 多少/几/多

多少:数量,大多数情况下大于等于10,可以不加量词。用于问电话号码。 几:数量,大多数情况下小于10,一般加量词。 多:问高度/长度/大小/重量/年龄等,加单音节形容词。“多少”可以表示很多,在“多漂亮啊”里表示感叹。 56. 别的/其他

别的:用于名词前。可以单独作主、宾语。经常置于“有”“没有”后面一般用“别的”。(我的语感觉得二者皆可,例如“你要是还有别的,也卖给我。”“你要是还有其他的,也卖给我。”)不能加数量词。

其他:用于名词前,可以加“的”,也可以不加。单独作主语、宾语时,一定加“的”。可以加数量词。

(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别的”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形容词性的,而“其他”只能是形容词性的,“其他的”可以是名词性的。) 57. 其余/其他

其他:①等于“其余”,大范围去掉一部分后剩下的。②没有大范围。 其余:仅有①,例如不能说“我没其余的想法。” 58. 其他/另外

其他:可以加数量词,但是不能用于“一”前面。

另外:可作副词。“我们另外想办法。”可作连词,补充说明。

(作者还说到,例如“其他”在名词前可省,但是个人觉得就算省略还是要加“的”,例如“我就做的一个汤,其他都是我妈做的。”改成“其他的都是我妈做的”更好;还有,二者其实语义有所不同,“其他”是已知范围内剩下的那部分,“另外”是未知范围的东西,例如“我不喜欢左边这三个,其他的还好。”就不能说“另外的还好。”但是就“另外”而言,可以说,“你给我另外定做一个吧。”而“其他”则不可以。) 59. 每/各

每:则重全体/全部(强调没用什么例外)。一般后面有量词,可以加数词。置于动词前表示“每当”“每次”。可以表示平均比率。

各:一个范围中不同的个体,侧重于表达不同。直接加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分别”“每一个”。 比较一下“各年的产量(可能是2010.2012,2013)”和“每年的产量(是2010.2011.2012„„)”

60. 反问句中的“哪儿”/“怎么” 哪儿:①否认可能性。②否认情况。 怎么:仅有①。(对事实的否定) 61. 很/太

很:客观程度高。

太:说话人的主观评价。①程度过头;②感叹,强调。(“太„„”多作谓语,比如,不说“太晚回家”,而是“回家太晚。”) 62. 不大/不太

不太A:①不太/A,A大多为积极意义,此时等于“不大A”,例如“不太干净”;②不/太A,A大多为消极意义,此时不等于不大A。例如“不太脏”。 63. 不大/打不

大不:非常不,很不。一般只能用在“相同/一样/高兴”等几个词语的前面。 不大:不是特别„„。 64. 不/没

不:①表达个人意愿;②否定经常性、习惯性情况③对性质、状态的判断估计认知。

没:否定事实。 65. 又/再/还

又:已经发生的事,动词后常有“了”。否定形式,只能放在“没/不”的前面。 再:将要发生的事情,相对于讨论时间的将来。

还:表示未停。否定形式,只能放在“没/不”的前面。 (再没:强调主观感情。没再:强调客观事实。) 66. “又”能用于将来吗?

能,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中的一个①将来肯定会出现②对将来的估计,后面又“会”“要”。

“又”“再”表示将来的区别:又+要,要+再;“又”含有觉得多的意思,“再”不含主观感情。 67. 又/也 又:同类动作、情况。 也:不同事物中相同的动作情况。(简而言之,“我又吃了一碗。”是说,“我”这个人做了相同的事“吃了一碗”,即一共吃了两碗,而“我也吃了一碗”是说,“爸爸吃了一碗”,我和爸爸做了相同的事“吃了一碗”。) △ “又”表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的重复。 68. 想再看一遍/还想看一遍

为什么“再”放在“想”后面,而“还”放在“想”前面?

因为“还”表示延续,想法多半是一直延续的,所以放在“想”前面,“再”表示动作的重复(可中断),所以放在动词前面。

另外,“再想想”当中的“想”表示思考问题,并非表示意愿,所以不在此讨论范围内。

(其实,“再”也可以放在表示意愿的“想”前面,此时确实是想法的中断,例如:“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以后要是再想去,可没人理你。”) 69. 再吃点儿/洗干净再吃

再吃点儿:添加相同动作。

洗干净再吃:先后顺序,一般是习惯性或将来时。 70. 才

才+时间/数量:时间早,数量少,往小说。 时间/数量+才:时间晚,数量多,往大说。

(其实“才”就是一个“>”,例如“才8点”,即“我的预期>8点”,就是说,我的预期应该是“大于8点的”,而“8点才来。”即“8点>我的预期”,就是说,“8点”是大于我的预期的。) 71. 再/才

再:先后顺序,用于将来的或者是经常的。 才:表示条件,没有时间限制。 72. 不再/再不 再不:强调情感。 不再:强调事实。 73. 比„„再/比„„更

比„„再:是表达“要求”,后面必须有数量词。

比„„更:客观描述,比较的二者程度都深,而其一更深。(文中还提到,如果用于未发生的事,“比„„更”可以有“一点”“一些”,而已经发生的事只能用“了”,但是,其实发生的事也可以加“一点”“一些”,可以不加“了”,例如“前天比昨天更冷一些。”“2001年的销量比2002年的更难以预测一点。”) 74. 并/又

并:并只能用在“不/没有/非”这些否定词的前面。用来否定前提。

又:通过否定前提,来否定一个结论、做法、心态。(举个例子,“他并不是三岁。”是说,你觉得他三岁,而我告诉你,虽然他看着小,但是他已经五岁了。而“他又不是三岁。”是说,因为他不是三岁,所以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你不用每天跟着他,而这里的“三岁”与其说是指年龄,不如看成一个“常识的前提”,即“三岁,所以不能自己照顾自己。”而我否定这个前提“三岁”,目的是强调,“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类似的还有,“我又不是开银行的。”言下之意是为了强调“我没有钱。”) 75. 都/全

全:强调全部(无例外),有一个确定的范围。 都:强调几者之间的相同性。*(所以,“人人都想去。”不能说“人人全想去。”的原因就是,“人人”不是一个确定的范围,而且“人人”强调的是每个个体,而非一个整体,可以改成“我们班的人全想去。” 76. 全/全部

全:用在名词前,“全”后一定是集体名词。

全部:用在非集体名词前。(文中提到的其他观点,值得商榷,比如“‘全部’常常和‘都’一起用,‘全’可以不用。”可是,并不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全很可爱。”只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全都很可爱。”) 77. 都/净

都:强调事物的共同性。 净:含不满的情绪。 78. 都/已经

都:强调某种情况不是一般的情况。(例如,“你还不会?我都会了。”言下之意是,我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的状态。)通过强调来表达另一个意思。 已经:一般陈述。 79. 只/就

(这个点文中讲得有点儿乱,我重新整合,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具体如下: 只:动词前直接用,名词前变“只有”,强调少。 就:一般放动词前。强调唯一性。) 80. 马上/立刻 马上:主观感觉短。 立刻:客观的短。 81. 一时/一下子

(这里给的例句,我有点疑惑,比如说,本书认为“也许他只是一下子想不明白,以后他会明白的。”是个错句子,但是我的语感觉得可以,还有认为“这个问题一下子还解决不了。”也是错句子,我觉得也是对的„„)

一时:短时间。 一下子:强调快。还有“一次”的意思,如“一下子选了六门课”。(感觉,“一时”更多用于现在的情况,而“一下子”用于过去的情况。) 注:“一下子”放在动词前和动词后,意思不一样: 她一下子就哭起来了。(变化快) 她哭了一下子。(时间短) 82. 马上/赶紧/连忙/一下子

马上:即可以是可以决定的事(即可控)也可以是不可以决定的事(即不可控),即可以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将要发生的事情。 连忙:可控。仅过去。

赶紧:可控。过去和将来都可以。 一下子:不可控,过去。 83. 一时/一旦/一度

一时:短时间的一种情况。 一旦:如果有一天。

一度:某种情况在过去某段时间里发生过。(时间并不短) 84. 一下子/忽然 一下子:强调快。 忽然:强调没想到。 85. 表时间的“一直/总”

一直:强调持续,不间断。可用于表达情感态度。 总:强调情况反复多次出现。可用于对某事的看法。 86. 表其他的“一直/总”

一直:①强调动作顺着一个方向不变。②引申的延续,职位从高到低,强调所指范围。

总:①最后一定是这样;②(让步,类似于“到底”,强调客观条件。)③(语气较强的)猜测。 87. 一直/从来

一直:时间不限,肯定否定都可以,强调状态不变。 从来:从过去到现在,加否定较多。(强调无例外)

注:“从来+没有+形容词/心理动词+过”和“从来+没有+这么/那么+形容词/心理动词+过”意思不一样,如“他从来没有认真过。”“他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

88. 一向/一贯/一直/从来

一向:稳定性,用于行为习惯、品行爱好等。

一贯:同上,但不能指过去或最近一段时间,可作形容词(如“一贯作风”)。 从来:不能指过去或最近一段时间,不能作形容词。 89. 根本/始终

根本(不):否定前提,彻底。 始终(不):从开始到最后都没有。 90. 本来/原来

本来:①指过去如此,现在改变了。②按道理如此。(还指根本的、显而易见的事,例如“我本来就很好啊。”)

原来:①同“本来”;②发觉以前不知道的情况,突然明白某事。 91. 比较/稍微

比较:客观程度。(跟自己的标准比较后的结果)。

稍微:很小的程度,比较后的程度,也即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东西进行比较。同时,后面还要有表示结果的词,如“一些”“一点儿”。(同时含有主观感情,觉得和理想情况不符。) 92. 有点儿/一点儿

有点儿:放在形容词前面。

一点儿:形容词后面,两者之间的比较结果,或者提出要求。

注:形容词+一点儿+了,表示对所希望的一种变化的实现的肯定。/形容词+了+一点儿,表示某种情况不符合要求或标准 93. 正/在 正:恰好。

在:持续或进行。 94. 一定/必须 一定:保证,决心,要求别人,估计,客观条件。 必须:要求别人,客观条件。 95. 不必/不是必须

不必:没有必要,不需要。

不是必须:可以这样,也可以不这样。 96. 肯定/一定 一定要:决心,命令。 肯定要:推测。 97. 居然/反而

居然:对出现相反结果的主观评价。 反而:没有评价。 98. 相反/反而

相反:①包括“反而”的意义,但后面一般有主语。②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对立。(客观)

反而:一般直接加动词或形容词。(主观) 99. 倒/但

倒:表示对比。(我觉得更像是出乎意料,惊喜,跟自己的一贯经验不同。所以一般后面跟好的事情) 但:转折。 100. 却/但

却:副词,放于主语后,主观评价,不应该,不合理,不想,不公平。 但:连词,主语前,表转折。 101. 反正

表示情况虽然不同,但是结果相同或者结果不变。

(这里的“反正”有两种情况,即“反正”强调结果和“反正”强调理由,前者如“穿蓝的也好,穿红的也好,反正别穿黑的。”,后者如“反正复习了也考不过,不看书了。”) 102.最后/终于

最后:最晚的那个阶段。(客观时间)

终于:经过很长过程,出现了期望的结果。 103. 幸亏/多亏

幸亏:幸运,偶然的客观原因。语气副词。 多亏:感激,有别人的主动帮助。动词。

相同点:因为某物或某事避免了不好的结果。 104. 向/朝/往

(这里有个表格,但是我觉得看表格还是有点乱,下面是我自己的整理和解释) 往:不能表示对象,一定要有位移。(即不能说“往他学习”)

朝:不能有位移,所以不能放在类似“走、飞、跑”等动词后面,因为根据汉语的时间原则,先发生的动作写在前面,一旦动词写在前面,则发生了位移,与“朝”的语义冲突。(即不能说“走朝光明”)。 向:皆可。

注意:表示对象的抽象意义动词一栏,其中“朝他学习”在某些方言中也存在,但是根据普通话,暂时总结为“朝”和“往”不能接抽象意义的词。 105. 对/向

向:后面跟的对象,可以是接受的对象,也可以是给予的对象。 对:仅能跟接受的对象。(因为“对”的动词义是“对待”,在主语施加给宾语,单方向。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后一般是对象,而非方向。) 106. 给

(原分类太过琐碎,我重新分了一下类)

①引进接受者。包括具体的、抽象的。只有具体的给予,才能把“给+O”放在句末。

②引进受损者。(例如,“那一串钥匙他给我弄丢了。”)

③动作发出者。(其实这个也可以归入第一类,“小偷给警察抓走了。”警察即可以解释为“动作发出者”,也可以解释为“接受者”,“警察”拿到了“小偷”。)

歧义句:他给王明寄了一封信。

a:他寄了一封信,信是寄给王明的。 b:他为王明寄了一封信,信是王明写的。

(“给+O”在非给予对象的情况下不能放在末尾的原因:先有动作再到达,和先选定对象再做动作都可以,“寄给我”强调东西到达我这里,“给我寄”强调对象是“我”,所以都对。但抽象意义的词,不存在“到达”,也就是不存在位移,所以“老师解释那个句子给我”是错的。看起来我解释了这个问题,但我又有个疑问,“老师解释那个句子给我听”似乎就是一个正确的句子了,我进一步的解释是,这两个“给我”的辖域不同,第一个“给我”的辖域应该是“解释这个句子”,所以要放前面,第二个则是“听”,所以应该放在后面,而因为“听”的施事是“我”,所以不能让“给我”离“听”太远。) 107. 对于/关于 对于:→● 对于书法很感兴趣。 关于: 关于书法知道得很多。

①:“对于”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语后。“关于仅能放在主语前。(“关于”后面的是全句的主角,所以不允许主语冒犯,或者说“关于”后是话题。“对于”后与其说是话题,不如说只是一个“宾语”,这也是和“对”的动词义相关的。)

②“关于„„”可以作书名或文章题目,而“对于”不行。(因为“关于”后面是话题嘛„„) 108. 对/对于

①“对于”都可以换成“对”。 ②表示对待关系,仅能用“对”。

③能愿动词和副词“都”“也”“必须”后面不能加“对于”,前面可以。(因为能愿动词和副词后期待一个实义动词?) 109. 在„„看来/对„„来说

①“在„„看来”主要用来强调后面的主观看法是谁的;“对„„来说”强调跟所谈到的情况或者看法有关的人或事物。 110. 关于/至于

关于:用“关于”的句子只是一个话题。 至于:谈论另一个话题,前后两个话题要有一定练习。*(这里的“至于”是“货是不错,至于价格,我觉得还是偏高。”里的“至于”。) 111. 为/为了

(说实话,这俩更像是时态上和语体的差别)

为:引出受益者,引出原因(“大家都为这事儿高兴。),较少引出目的(后常跟“而”“起见”连用)

为了:不能引出受益者(存疑,“我为了你做了一桌子菜。”不对吗?),较少引出原因(同样存疑),引出目的。 112. 从/自从

从:后面的起点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地点、范围或发展变化的起点。时间可以是将来的,也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现在)。需要跟“以后”“以来”“开始”“起”等词。一般与“至”“到”一起用。还可以表示通过的地方。

自从:只能接时间。只能是过去的时间。如果后面跟的不是名词,“以后”等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113. 由/被 由:强调说明某件事的负责者是谁。(是主观安排,而非客观描述。) 被:说明某个对象受某个动作影响产生了什么结果。(是客观描述) 114. 通过/经过

通过:是一个方式、媒介,然后达到一个结果。 经过:是一个过程,然后产生一个结果。 115. 按照/根据

按照:遵从某种标准。

根据:得出结论的原因和基础。(之所以“按照法律”和“根据法律”都对,是因为法律既可以是一个标准,也可以是一个处罚的原因。) 116. 的/地/得

的:定语的标志,定语+的+名词 地:状语的标志,状语+地+动词 得:补语的标志,动/形+得+补语

注意:动词、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它们的前面又有定语时,应该用“的”作标记,如“他的到来”。 117. 的

①表示性质,不加“的”

②表示领属,有的加,有的不加。(具体见118) ③描写、说明,加“的”。 118. 她姐姐/小红的姐姐

经常不加“的”的,一般是“代词+跟自己有关系的人/集体”。“小红”不是代词,所以要加“的”。(我觉得吧,“小红姐姐”也不是不能说,就是会有歧义,可能是同位,即“小红”是这位姐姐的名词,可能是定中,即“小红”的姐姐。而“代词+人或集体”不会产生这种歧义,因为没人取“代词”为自己的名词。) 119. 开车的人/开车的时间

(这里建议大家看陆俭明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那里讲得更加清楚和细致)

为什么“开车的是他哥哥”“他开的是奔驰”里的“人”和“车”可以不说,而“开车的(时间)是明天早上8点。”里的“时间”一定要说?

答:动词表示的动作都有必须跟它关联的名词成分,例如“开车”一定要有“车”和“人”,但是不一定要有“时间”,再举个例子,“游泳”一定要有人,不一定要有“技术”,所以“他游泳的(技术)很好。”的“技术”一定要说。也即,能省略的都是必须关联的名词成分。 120. 她穿着运动服/她正在穿运动服

V+着:①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处于持续状态。②动作行为结束后所产生的状态正在持续着。(前者如“导游拿着一面旗。”,后者如“花瓶里插着花。”) 正(在):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21 笑着点头/笑了笑,然后点了点头 前者同时,后者相继。

122. 过着愉快的日子/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 前者未结束,后者已经结束了。 123. ”了“都用于过去吗?

在“明天下了班我就去找你”中“了”表示完成,而非过去。 124. 过去的时间或情况都要用“了”吗?

1. 如果有“每次”“天天”等词,不能用“了”。因为“了”表示完成,但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不强调完成,而是强调频率。 2. 几个连续发生的动作,虽然每个动作都已完成,但是只在最后一个动作加“了”,如“他走出去,拉开门,坐了进去。”

3. 如果是想介绍情况而非强调完成,则不用了,如“昨天大扫除,小丽负责黑板,小王打扫地面,小李擦瓷砖”。

125. 为什么“了”的位置不一样?

“他去了书店买词典”和“他去书店买了一本词典”的区别在于,前者进了书店,但是有没有买到,不知道,后者则买到了。 126. 他不回国/他不回国了

前者只是说他的打算,后者是原来打算回国,后来不准备回国了,表示情况有变。 127. 得了第1名/得了第1名了

前者是描述成绩,后者是达到某种程度,暗示某种期待,可能是爸爸许诺的玩具,可能是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128. 句末“了”有哪几种用法?

1. 表示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情况。

2. 表达了肯定某个事实的语气。“李明早就结婚了。”(个人认为,这里是表示“完成”) 3. 表达感叹。如“太贵了”。 129. 他结了婚/他结过婚

了:通常是最近发生,对现在还有影响的事情。(这里有个词,“最近”,突然意识到还真是那么回事,我们倾向于把“了”用于最近发生的事,原因在于,“了”其实是表示一个动作对现在有影响的词,“吃了”,所以“不饿”,所以“不用再吃”,所以“可以干活”)

过:有经历,没有特殊说明,这个动作已结束。(对现在没有影响,但是增加了你的经验和知识)。 130. 哪儿上车/哪儿上的车

前者未发生,后者已发生,想问具体情况。 131. 他昨天来了/他昨天来的

前者中心在动作,后者重心在具体信息。

这里还提到如果问的是动词的宾语,常常用“了”,如“你把这件事告诉谁了?” 但是,“你把这件事告诉谁的?”也可以成立,区别在于,前者侧重“告诉谁”,可能谁也没告诉,后者侧重“谁”,一定告诉了某人。 132. 坐了一小时/坐了一小时了

前者是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后者是从开始到现在的时间(现在还未结束)。 注意,如果宾语是代词,要放在时间或数量的前面,“我找了他三次”“我等了你半个小时了。” 133. 吗/吧/啊

吗:要求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吧:请对方核实自己的估计。相当于“对不对”。 啊:表示惊奇,没想到。“你找他帮忙啊?” 134. 不„„吗/不„„吧

前者表示没想到,“你不喜欢甜食吗?” 后者是否定的估计。 135. 不是„„吗

1. 表示吃惊,没想到。

2. 表示说话人的不满、责备、分辨。(我在想“我不是在这儿吗?”与其说是不满,不如说是强调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136. 和/而/并 和:名词和名词。

而:形容词而形容词。“温柔而美丽”。

并:动词并动词。但是需要有递进关系或先后关系。继承并发扬

注意: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形容词并列在一起作主语或宾语,中间要用“和”来连接,而非“并”“而”。 137. 她和我都想去/她和我说她想去

两个“和”不同。 前者是连词,相当于“and”,后者是介词,相当于“对”。“他要和我一起去”的“和”也是介词,相当于“同”。 138. 和/及

和:口语书面语都可以。可以连接作主语和宾语的形容词或动词。

及:仅书面语。仅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可以和“其”连用。如“军人及其家属”。 139. 及/以及

及:仅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以及:可以连接并列的小句,连接后作为大句子的主语。有分类作用,如“鸡鸭鱼肉以及糖果糕点等商品应有尽有”。 140. 来客人了/客人来了

前者是“不速之客”,没有预料到的。后者是已经知道要来的客人。

通常情况下,汉语的主语表示定指的人和事物,宾语表示不定指的人或事物。 141. 好文章/写好文章了

第一个“好”:good,作定语,说明“文章”。

第二个“好”:完成,作补语,说明“写”的结果。这是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完成后产生的某种具体的结果。造句时把动作行为的结果直接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就行了。重要的作补语的动词有“到、着、见、、掉、完、光、倒、懂、会、成、走”等等。 142. 看见/见着

看见:“看而且有结果——看到”。 见着:“着”作结果补语,表示“达到了目的”,所以,一开始是“有意去见面”,然后目的达到了。“着”作结果补语还有另外一种用法,表示动作或情况产生了不好的结果“吓着了/累着了/冻着了/烫着了/切着手”(其实从根源上说,并非表示“产生了不好的结果”,而是利用“着”的“附着义”,表示这个动作附着在宾语上了,包括“见着”也是。) 143. 叫住我们/叫我们

“住”作结果补语,表示使人或物体停留、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问住”,因为太难,回答不出来,思维和回答的停留,这是其引申用法。 144. 来/去

进来:向说话人方向移动,就用“来” 进去:远离说话人,就用“去”。 145. 说起来/说下去/说出来/说出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起来”表示开始并继续。

说起来容易:表示从某个方面评论人或事物。即从“说”的方面来说。 说下去:继续进行或继续保持。 说出来:由隐蔽到显露。 说出去:向外转移、扩散。 146. 想出(来)/想起(来)/想

他没想办法:“想”的动作都没有发生。

他没想出办法:“想”的动作发生了,但是没有结果。

他没想起用过这个办法:以前知道,但是这一次没有出现在脑子里。 147. 起来/下来

起来:表示变化的开始,多由静态转为动态。

下来:表示从变化开始一直到完结,多由动态转为静态。(其实就是人心理对一些词的具象化,我们觉得“热闹”是更高的,而“安静”是更低的,所以说“热闹起来”“安静下来”) 148. 起来/开始

开始+V:多用在预定的,原来已安排好的活动。

V+起来:常用在不是事前有意安排的动作或情况。(除此之外,他们的形式也不同,注意一下动词的位置) 149. 下去/下来

住下去:表示继续住。从现在到将来。 住下来:表示固定。从过去到现在。 150. 过来/过去

醒过来:恢复到正常状态。(其实我觉得是从离说话人比较远的状态,到离说话人比较近的状态) 昏过去:失去正常状态,进入不正常状态。(同上,我觉得是从离说话人比较近的状态到离说话人比较远的状态。) 151. 好好打/打得很好

好好打:形容词+动词,表示做这个动作时的状态。这个动作可以是已发生的,也可以是还没发生的。(但是“好好打”“慢慢走”这类动词重叠形式,表示的是祈使)

打得很好:这是情态补语,对动作进行评价或描写,一定是已经发生了的。(这二者的区别还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动作本身,而后者强调的是对动作的评价)。 152. 能进去吗/进得去吗

他能进去吗?:是问他可不可以进去(是不是被允许进去。)这是请求对方同意。 他进得去吗?:是问他有没有办法进去。这是没有办法实现某种结果。主要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

153. “吃不了”有几个意思

这么多水果,我一个人吃不了。:这里的”吃不了“是吃不完的意思,“不”指向“了”。否定有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句式为:动词+得/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包括表示“完”的“了”)

今晚朋友请客,可是经理要我马上去出差,这顿饭我是吃不了了。:这是没可能去吃的意思,“不”指向“吃”,否定这种动作或情况的可能性。句式为:动词+得/不+了

154. 写不清楚/写得不清楚

写不清楚:是可能补语,表示没有“写清楚”这种可能性。 写得不清楚:是情态补语,这个动作已经发生了。 表示可能: 肯定:唱得好 否定:唱不好

正反疑问:唱得好唱不好 表示评价:

肯定:唱得(很)好 否定:唱得不好

正反疑问:唱得好不好

155. 学了一年汉语/来中国一年了

时量补语的位置:如果这个时间是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那么句式是“V了+时量+(的)N”;如果是从一个动作完成到现在的时间,句式是“VN+时量+了”。 156. 他那件新羊皮大衣 定语顺序:谁的/哪儿的+(这/那)数量+怎样的+什么+名词。(主要看和名词的紧密程度)

157. 他大概已经很久没给她打电话了

动词前状语顺序:语气副词+时间+地方+对象+怎么样+动词。 158. 我现在已经没有钱了

时间状语顺序:时间名词+介词短语(表时间)+时间副词+动词,如“今天早上+我+从八点起+就+开始做作业。”如果时间名词是一段时间,那么时间名词位于时间副词之后。 159. 都不/不都

都不喜欢:没有一个人喜欢。

不都喜欢: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 160. 都明天去/明天都去

我们都明天去:是说每个人去的时间是相同的。“都”指向“明天”。 我们明天都去:我们每个人做的事情是相同的。“都”指向“去”

第五篇: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要点整理笔记

第一章

1.信息的质量属性:1)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2)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3)可靠性,指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4)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妆生时刻的间隔长短。5)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6)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7)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2.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6个要素。1)信息技术应用是指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6要素中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集中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效益。2)信息资源、材料资源和能源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序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3)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4)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5)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他各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之间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3.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统筹发展、有序推进、需求牵引、市场导向、完善机制、创新驱动、加强管理、保障安全。

4.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1)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2)推动综合集成应用的业务协同创新。3)加快制业服务化进程。4)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5)建立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

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1)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3)提高服务业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

积极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1)深化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2)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4.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1)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加强涉家信息资源整合。

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1)推进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深度融合。2)提升基层电子政务服务能力。3)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稳步提商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1)大力提商教育信息化水平。2)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3)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

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1)提商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2)推进社区信息化。3)提商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1)提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2)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利用力度。3)发展先进网络文化。4)壮大数字内容产业。

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1)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2)促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布局。3)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4)加快推进三网融合。5)优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10.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1)加快建设智能电网。2)提商综合交通运输体体系智能化水平。3)提升基础性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

着力提商国民信息能力。1)积极开展国民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2)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1)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2)强化信息安全基础。3)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管理。

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概括为两方面:政度假村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度假村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

电子政务的内容主要包括: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3)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4)政府对公务员(G2E)。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不仅包括信息技术,还包括交易规则、法律法规和各种技术规范。1)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是信息传输平台,这个信息传输平台主要运行TCP/IP网络协议,承载在电信通信网、有线电视网、专线网络之上,接入方式除了传统计算机有线网络之外,无线网络也是非常便利和普及的接入技术。2)多媒体内容和网络出版的基础设施。主要负责管理电子商务活动涉及的各种信息,包括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3)报文和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负责提供传信息的工具和方式,包括电子邮件系统、在线交流系统、基于HTTP或HTTPS的信息传输系统、流媒体播放系统等。4)商业服务的基础设施。商业服务的基础设施负责提供实现标准的网上商务活动服务,包括:商品目录和价格目录、电子支付网关、安全认证等。5)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信息发布和传递的基础。6)政策和法律。政策包括围绕电子商务的税收制度、信用管理及收费、隐私问题等由政府制定的规章或制度。电子商务相关法很卡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隐私保护、电子商务交易真实性认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或法规。

第四章

1. 瀑布模型:是一个经典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也中预测型生命周期、完全计划驱动型生命周期。在这个模型里,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尽早时间,要确定项目范围及交付此范围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在这个模型里,项目启动时,项目团队专注于定义产品和项目的总体范围,然后制定产品(及相关可交付成果)交付计划,接着通过各阶段来执行计划。应该仔细管理项目范围变更。如果有新增范围,则需要重新计划和正式确认。以下情况优先选择这种生命周期:项目需求明确、充分了解拟交付的产品、有厚实的行业实践基础、或者整批一次性交付产品有利于干系人。 如果采用这个模型的话,一般将软件开发分为可行性分析(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含单元测试)、测试、运行维护等几个阶段。

2.迭代模型: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软件统一过程是一种“过程方法”,它就是迭代模型的一种。RUP中的软件生命周期在时间上被分解为4个顺序的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inception)、细化阶段(Elaboration)、构建阶段(Construction)和交付阶段(Transition)。以下情况优先选择迭代和增量型生命周期:组织管理不断变化的目标和范围,组织需要降低项目的复杂性,或者,产品的部分交付有利于一个或多个干系人,且不会影响最终或整批可交付成果的交付。大型复杂通常采迭代方式来实施,这使项目团队可以在迭代过程中综合考虑反馈意见和经验教训,从而降低项目风险。

3.敏捷方法:是一种以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适用于一开始并没有或不能完整地确定出需求和范围的项目,或者需要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或者需求和范围难以事先确定,或者能够以有利于干系人的方式定义较小的增量改进。敏捷方法,也叫适应型生命周期、或者变更驱动方法。在软件项目的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的构建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 4.V模型:

5.原型化模型: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

6.螺旋模型:是一个演化软件过程模型,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线性顺序(瀑布)模型中控制的和系统化的方面结合起来。使得软件的增量版本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开发过程具有周期性重复的螺旋线形状。4个象限分别标志每个周期所划分的4个阶段: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和客户评估。螺旋模型强调了风险分析,特别适用于庞大而复杂的、高风险的系统。

第8章项目进度管理

8.1规划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管理计划输入

1.项目管理计划中用于制定进度管理计划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1)范围基准。范围基准包括项目范围说明书、WBS和WBS词典,可用于定义活动、持续时间估算和进度管理。2)其他信息。可依据项目管理计划中的其他信息制定进度计划,例如,与规划进度相关的成本、风险和沟通决策。

2.项目章程中规定的总体里程碑进度计划和项目审批要求,都会影响项目的进度管理。 3.组织过程资产:会影响规划进度管理过程的组强过程资产包括(但不限于): 4.事业环境因素:

规划项目进度管理的工具与技术

1)专家判断 2)分析技术:进度规划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滚动式规划、提前量和滞后量、备选方案分析和进度绩效审查方法。3)会议: 规划项目进度管理的输出 8.2 活动定义

排列活动顺序的工具与技术

前导图法PDM:也称紧前关系绘图法,这种网络图也被称作单代号网络图或活动节点图(AON)。 箭线图法ADM:是用箭线表示活动节点表示事件的一种网络图绘制方法,这种网络图也被称作双代号网络图或活动箭线图(AOA)。

估算活动资源的工具与技术:1)专家判断。2)备选方案分析。3)发布的估算数据 4)项目管理软件5)自下而上估算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工具和技术:1)专家判断。2)类比估算。3)参数估算。4)三点估算PERT. 5)群体决策技术。6)储备分析。

进度规划方法:关键路径法(CPM)和关键链法(CCM). 关键路径法:这种进度网络分析技术在不考虑任何资源限制的情况下,沿进度网络路径顺推与逆推分析,计算出所有活动的最早开始、最早结束、最迟开始和最迟完成日期。总浮动时间:其计算方法为,本活动的最迟完成时间—本活动的最早完成时间,或本活动的最迟开始时间—本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自由浮动时间:其计算方法为,紧后活动最早开始时间的最小值—本活动的最早完成时间。 关键链法:建立在关键路径法之上,考虑了资源分配、资源优化、资源平衡和活动历时不确定性对关键路径的影响。关键链法引入缓冲和缓冲管理的概念。关键链法增加了作为“非工作活动”的持续时间缓冲,用来应对不确定性。放置在关键链末端的缓冲称为项目缓冲,用来保证项目不因关键链的延误而延误,其他缓冲,即接驳缓冲,则放置在非关键链与关键链的接合点,用来保护关键链不受非关键链延误的影响。 资源优化技术:资源平衡和资源平滑。 建模技术:假调情景分析和模拟。

进度压缩:赶工。通过增加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增加来压缩进度工期一种技术。快速跟进。将正常情况下按顺序进行的活动或阶段改为至少是部分并行开呢,只适用于能够通过并行活动来缩短项目工期的情况。

缩短活动工期的方法:1)赶工,投入更多的资源或增加工作时间,缩短关键活动的工期。2)使用高素质的资源或经验更丰富的人员。3)减少活动范围或降低活动要求。4)改进方法或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5)快速跟进,并行施工,以缩短关键路径的长度。6)加强质量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减少返工,从而缩短工期。

进度控制关注内容:1)确定项目进度的当前状态。2)对引起进度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以保证这种变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3)确定项目进度已经变更。4)当变更发生时管理实际的变更。 第九章项目成本管理

成本的类型 1)可变成本:随着生产量、工作量或时间而变的成本为可变成本。可变成本又称变动成本。2)固定成本:不随生产量、工作量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非重复成本为固定成本。3)直接成本:直接可以归属于项目工作的成本为直接成本。如项目团队差旅费、工资、项目使用的物料及设备使用费等。4)间接成本:来自一般管理费用科目或几个项目共同担负的项目成本所分摊给本项目的费用,就形成了项目的间接成本,如税金、额外福利和保卫费等。5)机会成本: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做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6)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决策,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2. 应急储备是包含在成本基准内的一部分预算,用来应对已经接受的已识别风险,以及已经制订应急或减轻措施的已识别风险。应急储备通常是预算的一部分,用来应对那些会影响项目的“已知—未知”风险。 3. 管理储备是为了管理控制的目的而特别留出的项目预算,用来应对项目范围中不可预见的工作。管理储备用来应对会影响项目的“未知—未知”风险。管理储备不包括在成本基准中,但属于项目总预算和资金需求的一部分,使用前需要得到高层管理者审批。当动用管理储备资助不可预见的工作时,就要把动用的管理储备增加到成本基准中,从而导致成本基准变列。

4.成本基准:是经批准的按时间安排的成本支出计划,并随时反映了经批准的项目成本变更(所增加或减少的资金数目),被用于度量和监督项目的实际执行成本。

5.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制的工具与技术:1)专家判断。2)分析技术。可用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现金流贴现和净现值。3)会议。项目团队可能举行规划会议来制订成本管理计划。参会人员可能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发起人、选定的项目团队成员、选定的干系人、项目成本负责人等。

上一篇:服装品牌公司介绍下一篇:法院法庭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