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

2022-08-05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

关于茶叶产业化的调研报告

恩施市09青干班胡志

茶叶是我市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恩施市茶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三张名片之一的恩施玉露在全国也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和其他一些知名的茶叶产地如浙江、五峰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恩施的茶叶产业走向何方,值得思考。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屯堡乡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旨在以小见大,进一步探索如何发展壮大全市的茶叶产业。

一、基本情况

屯堡乡地处恩施以东,茶叶是全乡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全乡现有茶叶面积2.3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1.4万亩,茶园面积仅次于芭蕉。全乡现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两家。

二、在发展壮大茶叶产业方面的一些做法

1、以打造茶叶走廊重点,继续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根据市委政府提出的打造大峡谷沿线旅游通道的要求,

将恩施大峡谷旅游通道沿线作为茶园发展的重点,09年发展茶园2000亩,计划通过一年时建成由马者、杨家山、屯堡、大树、新街、花枝山等六个村(居)组成的屯堡茶叶带,初步形成长达30公里的茶叶走廊。

2、示范带动,加强茶园管理。以创建示范板块基地、培植茶叶大户为抓手,将面积较大的茶园和种植面积较多的茶叶大户作为重点,由村干部和派驻各村的茶叶技术员重点扶持,统一指导,将其建设成为茶园生产管理示范板块基地,同时辐射带动周边茶园的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3、优化环境,扶持龙头企业。乡政府从优化发展环境入手,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推介,为企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同时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各种专业认证,包括QS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等,乡政府拿出资金对通过各种认证的企业进行奖励。

三、茶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不断发展壮大茶叶产业,屯堡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个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其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品牌意识不强。据统计,全乡茶叶生产企业18家,有品牌的仅4个,品牌分散,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宣传推介突出不了重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几个茶叶品牌仍然是知名度不高,仅在市内有一定知名度。

2、作坊式加工企业多,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全乡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不足以带动整个茶叶产业发展。目前,全乡茶叶加工企业达到18家(据调查,家庭手工作坊加工户12户),其中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仅2家,绝大多数厂家仍采用原始作坊式的生产方式。2008年,全乡茶叶产量250余吨,销售收入420万元,均价仅8元/斤。

3、茶叶基地面积大,标准化生产面积小,经济效益低。全乡茶叶基地面积虽然达到了2.3万亩,但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仅1200亩,而有机茶标准基地则只有一块,仅300亩。全乡茶园老化严重,经济效益低。大多数茶园建设于上世纪70—90年代,品种杂、树老化、产量低。

四、对策及建议

1、由注重生产加工向注重品牌建设转变,努力扩大品牌知名度。全乡有影响力的品牌有“沙龙茶”、“华智

香茗”、“申杰玉露”,“花枝茶”,但都不是知名品牌。茶叶强势品牌的缺失已成为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是要加大对优势品牌的扶持力度,使其不断良性发展,逐步提高其知名度;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选取经济实力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品牌,政府牵头,科学策划,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品牌覆盖面;三是大力支持企业参加各种茶叶评鉴活动,通过获得的各种奖项,提升知名度,同时支持企业设置专卖店,在开拓市场的同时,提高品牌知名度。

2、由注重基地建设向注重培植龙头企业转变,努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要由注重基地建设向注重培植龙头企业转变,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放到比发展茶园面积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一是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由企业自由选择,走强强联合之路。二是提升企业加工水平。通过增加投入、QS认证等措施,引导和促进精制茶厂的优化改造,重点改造和建设选址恰当,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加工厂,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家庭式作坊。三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对拥有注册商标、建有基

地、获得国内、国际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使其尽快成长壮大。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的企业和基地,积极引进知名大企业、大品牌落户,合作开发茶叶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茶业综合效益。

3、由注重扩大基地规模向提高基地标准化程度转变,大力提高基地质量和效益。 茶叶基地规模较大,但基地标准化程度不高。要由注重扩大基地规模向提高基地标准化程度转变。一是加大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建设力度。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茶园环境清洁化和投入品清洁化入手,加快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产地认证。二是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坚持发展新茶园与改造老茶园并重,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农改造老低产茶园,提高种茶效益。三是要抓好茶叶大板块建设。继续采取建设重点板块,再用板块辐射带动的方式,不断提升茶园管理水平。

第二篇:**县茶叶产业调研情况报告

沧源佤族自治县茶叶产业调研报告

一、沧源县茶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2019年末,茶产业覆盖全县10个乡(镇)、91个村、2.3万户9.31万名茶农,茶园总面积11.6万亩,采摘面积11.28万亩,有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5.57万亩,有机茶园认证1.93万亩,无公害茶叶认证1万亩,雨林联盟认证1.68万亩,3次荣获

“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2019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和“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称号。全县共有181个茶叶初制所,其中有营业执照的140个,获得生产许可QS(SC)认证的茶叶企业有5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8个,已建成2条全程清洁化CTC加工厂,年内计划新建5000吨全程清洁化精制茶叶加工拼配厂一座,2019年底全县实现毛茶产量达9643.4吨,实现农业产值2.42亿元,茶农人均纯收入2100元,茶叶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县63%以上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布

勐董镇

5230亩428.2吨、岩帅镇34356亩3089.1吨、芒卡镇4786亩196吨、单甲乡9940亩672.9吨、糯良乡10652亩833吨、勐来乡9468亩635.8吨、勐角乡8773亩675吨、班老乡3690亩147吨、班洪乡5540亩365.5吨、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18500亩1947吨、勐省农场5805亩653.9吨。

(三)茶叶品牌情况

全县有龙头企业2户,即碧丽源(云南)茶叶有限公司、云南沧源县佤山茶厂,其中碧丽源(云南)茶叶有限公司属省龙头企业,云南沧源县佤山茶厂属市级龙头企业。主要品牌有“碧丽源

65里林间茶”、“佤山印象”、

“拉勐河”、

“西代蒙”、“仟润红”等品牌。佤山茶厂的“佤山映象”商标和勐省农场茶叶公司的“拉勐河”商标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碧丽源”商标和佤山茶厂的“佤山映象”商标获得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

(四)龙头企业带动情况

近年来,我县重点扶持一批有基础、有规模、有品牌的茶叶加工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稳步推进。目前,佤山茶厂已兼并重组小弱散初制所35个,全县小企业、初制所逐步向骨干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集中;年生产能力为1600吨的贺岭CTC红碎茶生产线于2019年7月20日建成投产,2020年4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可有效带动7个乡镇19个村2.19万亩茶园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目前,碧丽源、佤山茶厂两家龙头企业已带动37个小弱散初制所发展,辐射带动茶园面积达6万多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5.17%,两个龙头企业共带动1822户6741人建档立卡户发展,龙头企业引领茶叶产业化进程强势推进,

二、三家精制企业基本情况

1.云南沧源佤山茶厂有限公司:云南沧源佤山茶厂有限公司是2004年5月组建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以茶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主,集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是沧源县挂牌的重点保护单位,是县、市级龙头企业。沧源佤山茶厂厂房占地面积20.5亩,厂房建筑面积9191.21平方米,拥有一个红茶精制车间,一个普洱茶精制车间,一条有机茶生产线,一个紧压茶车间,企业自有10000多亩高优生态茶园,辐射11个茶叶初制所,涉及607户茶农,茶农人均纯收入7500元。目前获得有机茶认证面积3228亩,年加工生产能力2500吨(其中普洱茶产品年生产能力800吨,红茶产品年生产能力1200吨,绿茶产品年生产能力500吨),2007年底精制茶产量798吨(其中本地原料450吨,外来原料348吨),实现工业产值2587.78万元,销售产值2981.53万元),2017年上交税收156万元。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科、质检科、原料科4个科室,现有公司员工78人,其中:中专学历10人,占12.82%,大专学历8人,占10.26%,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人,占6.41%,有专业技术人员15人。2005年取得了

“出口食品卫生许可证”,2006年4月取得“全国工业食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2010年获得了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的“有机加工”证书和“有机农场”证书。2017年底公司总资产2760万元,总负债1355万元,银行贷款余额450万元。

拥有的佤山映象”系列品牌、优质出口茶叶和有机茶种植、加工、营销三项技术以及特制名优精品茶生产等专项技术。所生产的产品除少部分在国内销售外,其余都是出口,产品畅销欧盟、美国、波兰、香港、澳门等地。产品在充分体现佤文化内涵的同时,又体现了茶文化,让消费者领悟到了原生态的产品魅力,目前“佤山印象”品牌在国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品牌潜力排行榜居第80位。“佤山映象”牌系列茶叶产品自2004年上市以来,多次在茶叶博览会上获奖,在昆明、广东、汕头、香港、澳门等地的茶叶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佤山映象”

普洱散茶在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上获第二届“神农杯”优质奖。普洱茶皇在中国昆明首届茶叶博览会茶王评选获“优质奖”。生产的“佤山映象”古远陈香金典普洱茶荣获“临沧市第二届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我公司所生产的“佤山映象”红茶在2014年被认定为云南名牌产品,“佤山映象”商标在2012年被认定为第三届临沧市知名商标,在2014年获得了云南省著名商标,2018年计划在糯良、岩帅建设CTC生产线。

2.碧丽源茶厂: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茶叶公司,2006年12月在临沧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50万元,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室、质检科、原料科等9个职能部门,是沧源县挂牌的重点保护单位,是市省级龙头企业公司。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厂房占地面积52亩,厂房建筑面积23亩,现有公司员工80人,其中:中专学历18人,大专学历4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人,有1500名茶农。目前公司自有茶园基地面积15000亩,有机茶园认证15000亩,位于勐董镇芒摆村,基地建成后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茶叶面积10000余亩,主要分布于勐董镇龙乃村和羊冷村近5000亩,带动缅甸司岗惹、水牛寨等地5000多亩。芒摆茶山现已建成初制加工厂2所,年生产能力达2000吨以上,目前还准备新建一个5000吨的清洁化精制加工厂。同时碧丽源(沧源)茶业有限公司取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QS证。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出口基地备案申请,于2009年10月通过了整改审核,即将完成出口卫生注册、领取出口基地备案证。拥有一条国内最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加工线、与532多户茶农签订了茶园管护合同,年加工各级干茶320吨。目前已能生产的茶叶种类有:红茶、绿茶、白茶、普洱茶、CTC红碎茶;2012年8月7日,雨林联盟认证部总裁谭明为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颁发了雨林联盟茶园认证书。至此,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1.5万亩芒摆茶园基地成为全国首家通过雨林联盟权威认证的茶园基地。2017年底精制茶产量达2810吨(其中本地原料600吨,外来原料2210吨),工业产值12353.5万元

;销售额11276.4万元,茶农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2017年上交税收56万元。

目前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ISO22000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欧盟和美国有机茶园、生产、销售管理认证;2012年8月公司的1.5万亩芒摆茶园基地成为全国首家通过雨林联盟权威认证的茶园基地,2012年被评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7年底公司总资产10995万元,总负债5365万元,银行贷款余额1700万元。

目前已能生产的茶叶种类有:红茶、绿茶、白茶、普洱茶,主要品牌65里林间茶系列的紫箐香、金澜香、蕴山香、萱子香、若兰、沧源红、唐珍寿眉、玲岩碧水等。

3.国营勐省农场茶厂:国营勐省农场茶叶公司始建于1980年,1981年竣工投产。现有11000平方米的初、精制双套加工厂房,生产产品主要有红条茶、烘青茶、绿茶等。现有公司员工198人,

4162名茶农,有2个初制所,属于小型企业。2017年底生产毛茶831吨,实现农业产值1778万元,销售产值达1778万元,茶农人均纯收入4000元,现有茶园6000亩,涉及756名茶农,辐射带动4392名茶农。近几年来取得的认证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标识许可使用证书,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等。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茶园建设滞后,管理粗放。

我县茶园分部广,大部分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缺乏科学的生产管理技术,随意使用化肥农药,农残超标、茶叶品质低等情况较为严重。茶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利化程度不高,标准茶园面积占比小,茶叶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薄弱,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

(二)生产滞后,加工水平低。

茶地包产到户,管户小而散,近几年茶叶价格低迷,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许多茶地疏于管理,在各大重点产业发展中茶产业成为烫手山芋,食之无味,去之可惜。184个茶叶初制所中,大多属小作坊,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条件简陋,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粗糙,标准不一,质量难以保证,产品技术含量低,价格低廉。初制所多为承包经营,受承包期限、初制所土地性质、贷款难等制约,提质改造升级难。

(三)茶企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培育难。

全县获得QS认证的6户茶企,上规模企业只有碧丽源公司和佤山茶厂两家。大部分企业“小、散、弱”,管理粗放,规模小,创新能力弱,融资渠道不畅,人才队伍匮乏,经营管理落后,营销能力弱,财税贡献率低,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作用有限,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盟机制,企业缺乏稳定可控的原料基地。

(四)品牌提升难,活力不足。

品牌影响力弱,企业品牌仍然停留在云南名品阶段,品牌提升产业的效果不明显,茶叶品质优势、品牌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茶叶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联动发展乏力,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五)资金短缺,茶叶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茶叶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园建设投入大,现有的茶园建设受传统模式制约和市场价格低迷影响,茶农对茶园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承包经营者自身实力不强,茶叶龙头企业融资难,投入有限,茶园提质和厂房设备改造升级难度大,难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品牌茶叶,产品提质增效难。

(六)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监管机制不健全。

茶农及大部分初制所生产设备陈旧、卫生条件差,茶叶生产安全知识匮乏,茶园农药化肥使用、加工设备、加工环境、卫生质量、产品检测等缺乏有效监督,产品粗糙、农残超标等问题十分严重。

四、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1.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茶叶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深化茶叶产业经营体制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和茶园经营权流转,稳定茶园面积,稳步推进低产老茶园改造,全面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

2.健全茶园生产组织方式。成立县乡(镇)茶叶产业联合会,发挥产业联合会沟通协调联系茶叶企业、茶叶庄园、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中枢作用,开展生产资料服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对茶区环境卫生、生产、生活垃圾等污染物进行整治,推进清洁茶园建设。鼓励和支持茶企采取流转、认养、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稳定企业原料基地,解决茶叶生产管理难题;实行“专业种植、专业加工、专业销售”,鼓励茶农及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茶园标准化管理和质量安全控制,打牢茶叶品牌提升基础。

3.按照扶优扶强、产地最适宜和比较优势的原则,注重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植。淘汰一批管理粗放、条件简陋的茶叶初制所,扶持一批有基础、有规模、有品牌的茶叶加工企业,扶强茶业龙头企业,促进小企业、初制所向骨干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集中,着力提升茶叶品质,打造优质品牌,增强企业带动作用,提高茶叶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茶企效益。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疏通融资渠道。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强化茶叶清洁化加工、品牌创建宣传、技术培训、专业合作建设、开拓市场等工作,做好茶产业这篇文章。

(二)抓好茶园改造升级,打牢茶产业发展基础

1.茶园建设是茶叶产业做强做大的基础,也是茶农增收的根本保证。应以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农为主体,以现有茶园为基础,以茶园万元山建设为目标,按照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实施生态改善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质量安全认证工程,强化基地林、水、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茶叶基地标准化、园艺化、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加快生态茶园建设。

2.加强基地管理,提高茶园效益。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和茶农共同参与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格局,加强茶树修剪、茶园中耕管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综合治理、茶叶质量安全、清洁化生产和鲜叶采摘等技能培训,让茶农掌握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技术,大力推广茶叶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种植生产应用技术,推进茶农按标准采摘和生产加工,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化肥、农药,通过建设绿色、生态、优质、安全、高效的现代茶园,充分发挥我县茶叶传统产业优势,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

(三)大力实施精品茶叶庄园建设

1.按照有经营主体、有产业基地、有加工体系、有特色展示、有地域品牌、有文化内涵、有商业服务、有市场体系的“八有”要求,以名山茶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整合茶叶基地,抓实规划设计,制定科学方案,建立核心区茶园,规划建设集采摘、加工、销售、旅游、体验、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庄。

2.抓实品牌打造工程。抓好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工作,积极申报“碧丽源茶、佤山映象茶、怕拍茶等地理标志产品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支持鼓励企业研发生产“65里林间茶”牌红茶系列产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全面推进茶叶品牌打造工作,形成以“碧丽源”、“佤山映象”等为代表的一批公用品牌。

3.开发茶区旅游资源,搭建茶山旅游平台。把茶园生态经营管理与茶山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对园区林地和湿地进行重点管护,提升园区交通道路设施等级,不断挖掘整理佤族茶饮文化,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提升茶叶产业对全县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把我县茶叶产业建设成为一个绿色生态的旅游支柱产业。

4.把古茶树保护区纳入南滚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开发建设,强化对古茶树的保护与开发,遏制乱砍乱采现象,挖掘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提高县域茶叶知名度,充分发挥茶产业在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抓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控制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对农资市场、农药使用、产品绿卡、贮运、销售等关键点监管和培训,从源头上解决好茶叶质量安全,维护好茶品质和声誉。

2021年4月2日

第三篇: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14:3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 **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地带。乡境内山峦重叠,

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坝子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 国土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面积138235亩。**乡是盈江县茶叶的重要产地,现全乡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2003年授予州政府接待专用茶叶称号。2007年末,全乡茶叶初制所7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精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能力3 万公斤,茶叶科技队伍 15人。茶叶面积 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

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全乡规模连片茶园 10776亩,规模经营面积 100亩以上的有1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3652 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5年新植茶园352亩,2006年新植1400亩,2007年新植2350亩,2008年新植1426亩。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

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五、“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针对当前**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发展良种,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园管理体制,培植龙头,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例,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道路。目标任务是:“十一五”末全乡茶园面积10000亩,投产9000亩,总产 90 万公斤。茶叶平均单产100 公斤,工农业产值720 万元以上,茶农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类;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个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3个茶叶品牌。四大类茶是:巩固提升绿茶,发展突破

普洱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当增加茉莉花茶。茶园通过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积保持在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万亩(新植万亩)。重点扶持“**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整合10个茶叶初制加工所;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个,辐射面积万亩。第二步是通过对龙头企业逐渐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组或合并,对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全乡建成1个大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并依托国内外市场,以充分发挥**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凸现较强经济优势的能力。

六、“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的两条关键措施。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

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乡茶园多数发展于六七十年代,现基础差,产量低。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优质茶园基地建设。“十一五”全乡要力争建成优质茶园基地万亩,发展绿色、有机茶园1万亩。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实施改造。**乡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7个,“十一五”力争改造5个,使改造后的茶叶初制所能力达到每个2万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进**乡精制茶叶加工企

第四篇:乡镇茶叶产业状况调研报告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茶叶产业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13:4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茶叶产业状况调研报告乡镇茶叶产业状况调研报告(2)为加快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合理布局,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向更高标准发展,我办党支部对**乡茶叶产业进行调研,获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一、**乡概况

九龙山北麓的壮乡—**,是远近闻名的茶乡。地处县境北部,东、北与坝美镇相邻,南与莲城镇、者兔乡相接,西与者太乡毗邻。总面积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915米、最大海拔698米、平均

海拔1306米,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为1250毫米。

全乡辖**、普盆、普龙、叮当、者戛、石尧、同剪、坝庄8个村委会,12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回六种民族,共6715户31326人,其中农业人口30969人,少数民族人口28806人,占人口总数的92﹪。

2006年,全乡生产总值完成6862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完成5006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1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88元。财政收入3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万元。

“十五”以来,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十五”规划的经济发展格局,结合**的乡情,加大对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努力把茶叶、八角、甘蔗三大产业建设为全乡的支柱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三个产业已形成规模,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全乡的发展后劲。

二、**乡茶叶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乡茶叶发展历史沿革

据“广南府志”记载:1825年。在**村寨旁,距九龙山四十余公里,其地产茶叶味绝美,说明广南茶叶始于清朝后期。另据《广南县供销合作社志》记载:建国初期,**茶种植面积为1696亩,年产量3万公斤,收入万元。 低纬度、高海拔、土壤肥、日照足、云雾多、湿度大、茶树萌芽早、采摘期长,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培育了品质优良的**茶,它以“味醇、味香、味甜、色美”而独具风格,品质以“造型精美、白毫显露、汤色碧绿如玉、清香飘逸、馥郁甘美、叶纯鲜爽”而独领风骚,使**享有“茶叶之乡”的美称。**乡历来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培育成**的支柱产业。

(二)**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

1989年后,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乡广大人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高涨,提出“苦熬不

如苦干”的口号,在全乡掀起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艰苦创业的高潮。**人民因地制宜,结合土壤、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大以茶叶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自愿、自主”的原则大力发展茶叶,以村小组为单位,把全村的荒山、荒坡及部分坡耕地纳入统一规划建设,在全乡124个村小组实施高产茶叶台地建设。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乡现有茶叶面积52000亩,其中规范化种植的有21000亩,有“**白毫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胡云6号”、“福鼎大毫”、“福安大白茶”6个品种,年产干茶160万公斤,产值5000多万元。

**从事茶叶加工、收购、销售一条龙的茶农,每年从社会上筹资近400万元,并从广西、广东、浙江、昆明等地引进外资近500万余元到我乡经营茶叶,给我乡的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现在全乡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260余个,覆盖全乡124个村小组,如今茶叶加工已全

部实现机械化,茶叶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产品远销往全国10余个省市。 2000年开始建设叮当移民开发区时,为了实现移民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的目标,将茶叶作为主要产业来安排,乡党委、政府引进凯鑫公司参与开发,由公司全额投资建成1500亩高标准茶园,建成年加工干茶200吨的初制所。基地由136户移民分户管理,公司技术人员对整个生产过程作技术指导。现基地内茶园已投产,生产道路畅通。目前正在生产区内修建小水窖,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2006年,基地内的移民人均茶叶收入达1300元,户收入高的近万元,低的也有3—4千元,移民区群众人心安定,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公司生产的“源升”牌系列产品销往昆明、上海等地,效益较好。公司除了加工基地的鲜茶外,还收购周边村寨的鲜叶进行加工,并在**、普龙等地建了6个初加工厂。龙头企业的作用开始发挥,为**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叶基地形成规模后,乡党委、政府又进一步考虑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搞好深加工的问题,通过前往石山农场和广西横县等地进行参观考察,借助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结合**乡的实际,现已形成了“农户+基地+支部+协会+工厂+固定客户”的良好生产发展模式,走上了以茶叶产业为主的“一村一品”的脱贫致富路子。相继成立了村党支部和茶叶产销协会,通过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及新农村建设,**乡“农户+基地+支部+协会+工厂+固定客户”

第五篇: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大全)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当,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先容,并赴河姆渡镇、鹿亭乡、梁弄镇、大岚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着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二、存在题目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

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尽大多数茶叶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本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委曲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治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治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题目,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团体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范文网【】

4、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品质较差。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来讲,我市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是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业普遍环境较差、设备落后,加工标准不严,一旦受到国际市场动荡或欧盟对进口珠茶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整个珠茶产业就受到重创。名优茶生产企业缺少大型冷躲库等必要的蕴躲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分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10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如今“大佛龙井”和“看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茶叶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治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烧瑰制机制,进步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往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团体运作的局面。三要鉴戒新昌等地与天福团体(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团体)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进茶叶消费高端市场。

上一篇:创业与创业精神教案下一篇:冲压模具设计冲裁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