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变化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行要求事业单位必须以2019年1月1日为分界点,在此之前按照旧制度规定进行核算以及报表的编制工作,之后则按照新制度规定进行核算以及预算、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本文主要对事业单位新旧会计科目余额转账的账务处理工作进行简单的研究,希望为有关单位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帮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会计科目变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科目变化研究论文 篇1:

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体系与具体会计科目

【摘要】 对会计科目的使用进行规范,是我国会计准则的一个特色。由于我国在会计要素界定、会计科目体系设置中不够合理,因此导致了一些具体会计科目在使用中存在较多问题。文章分析了现行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体系及具体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并对现行会计科目的改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思路。

【关键词】 会计要素; 会计科目体系; 会计科目

由于现行准则中界定的会计要素不够合理,会计科目体系与会计要素之间缺乏严格的对应,具体会计科目使用不够准确,因此增加了会计初学者掌握会计科目的难度。本文拟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体系、具体会计科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对我国现行会计科目的改进进行探讨。

一、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在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类会计科目。从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可以看出,现行会计科目体系存在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不对应;二是会计科目体系构成不合理。

(一)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缺乏严格的对应

我国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问题在于利润要素上。会计要素是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结构性内容,是财务报表的构成框架,但是我国利润要素的设置不够合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本身既包含了收入减去费用之后的差额,也包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因此,利润这一要素本身在设置上就存在问题,既不完全独立于其他要素,又不能完整包含其他要素。

会计科目体系应该是对会计要素在记录行为中的运用。在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上,我国会计准则设置了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类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体系形成了较大差异,其主要是历史遗留的原因与当前复杂经济环境的原因,实务界习惯了将影响利润的会计科目纳入“损益类”这一含混的科目类别中。然而,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的不对应却增加了会计初学者学习的难度,造成其在理解、运用会计科目时不够深入和准确。

(二)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不合理

不仅现行会计科目体系与会计要素之间缺乏严格的对应,会计科目体系设置本身亦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

1.会计科目类别之间存在交叉,不能形成完全独立的会计科目类别。例如,我国“成本类”会计科目的设置,尽管较好地反映了企业内部经济资源的消耗和资产形式的转化,但其归根到底仍为“资产”,只是资金占用形式的变化,一种资产转化为了另外一种资产。将某些项目命名为“××成本”的会计科目设置模糊了会计科目的本质,降低了会计科目的可理解性。实务中,许多会计初学者对“生产成本”会计科目的理解曾经备感困惑。另外,现有成本类会计科目的内容亦不全面,如“在建工程”、“材料采购”实际上也属于成本类科目的内容。“共同类”会计科目类别则与资产、负债又形成了交叉。

2.“损益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较为模糊,不利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理解。损益类会计科目将所有影响企业利润的项目纳入其中,简化了科目的分类,但却不利于对利润形成的理解。实务中一些具体损益类科目的设置更是模糊了与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投资收益”等。

二、具体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上,现行会计准则亦存在较多问题,如科目设置名称不妥当、科目内容不合理等。现行具体会计科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会计科目上:

(一)制造费用与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与“生产成本”是两个典型的生产性企业成本类会计科目。根据准则指南的规定,“制造费用”会计科目反映的是企业在产品生产中所发生的一些间接性的生产费用,如间接人工、间接材料、生产用固定资产折旧及其他与产品生产有关但又无法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生产成本”则指可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实际上,二者反映的均是一种资产——在产品(或未完工产品)。这两个会计科目虽然突出了企业生产产品的耗费,但在名称使用上却降低了对在产品这种资产的理解。

(二)研发支出

“研发支出”这一会计科目的设置意在反映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耗费。这一会计科目设置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科目本身的可理解性不够,其余额实际上是一种资产(资本化的研发支出);二是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存在问题,“费用化支出”是一种费用,却列入了成本类科目中,“资本化支出”是一种资产,却以“支出”的方式列示。

(三)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

“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两个会计科目的设置是为了反映不同类型的留存收益。“本年利润”这一会计科目的设置较为明晰地反映了企业本年度所赚取的利润,而“利润分配”会计科目却对较多会计初学者造成了较大的困惑,尤其是其明细科目的设置与明细科目之间的结转问题。在中期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中,二者之和又反映为“利润分配”总账科目下的“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名称。年度资产负债表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余额来填写报表项目“未分配利润”的数字。这些繁琐规定大大增加了会计初学者理解报表内容和编制报表的难度。

(四)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这一会计科目简化了与投资有关的损益项目记录,但其简化的设置却大大降低了会计报表的可理解性。根据现行准则指南中的规定,所有与投资有关的损益均通过“投资收益”这一会计科目的记录来反映,既包括股息、债券利息等“收入”,也包含处置投资形成的各种利得与损失。这种会计科目的设置方法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使得相关部门(如证监会)不得不通过其他方式来加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如中国证监会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要求中,对于处置投资的披露要求就显示了“投资收益”会计科目设置的不合理,也说明我国利润表的披露内容需要改进。

(五)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

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营业外收支会计科目的设置仍然体现出没有完全脱离历史影响的弊病。尽管在2006年的基本会计准则中提出了“利得”与“损失”的概念,但与其相对应的会计科目却仍然使用了实务界较为熟悉的“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的名称。这一名称虽然有助于理解营业利润与非营业利润的区别,但却与利润的构成内容表述上形成了差异,不利于会计初学者对利润要素的理解。

三、改进现行会计科目的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从会计科目体系重构与具体会计科目改进两个角度提出针对我国现行会计科目的改进建议:

(一)重构会计要素内容与会计科目体系

改进现行会计科目体系,首先需要对现有的会计要素进行改进。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润”要素。利润要素由于与收入、费用存在交叉,而且其本身又包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因此需要进行分拆。建议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中,将“利润”要素删除,增设“利得”与“损失”两个会计要素,其具体构成分别包括“权益利得”、“损益利得”与“权益损失”和“损益损失”。因此,改进后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七个会计要素。

对应于改进后的会计要素内容,分别设置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损益利得类、损益损失类七类会计科目(权益利得与权益损失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原成本类撤销,纳入资产类;原共同类撤销,分别纳入资产或负债类中。

(二)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改进

1.未完工产品的科目设置

对于未完工的产品,不再设置“制造费用”与“生产成本”会计科目,代之以“在产品”会计科目。通过“在产品”会计科目的设置,可以清晰反映这一未完工产品的资产本质。至于反映间接耗费的“制造费用”,可在“在产品”下设置明细科目“制造费用”等类似科目进行反映。

2.研究开发无形资产支出的科目设置

撤销原“研发支出”会计科目,通过设置“无形资产——在研无形资产”这一科目来反映已经资本化、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研发成本。至于费用化的研究支出,则可以通过在无形资产下设置“研发支出”明细科目的方式来进行反映。

3.未分配利润的科目设置

为了提高要素内容与会计记录内容的一致性,简化报表编制,建议对原有的两个未分配利润会计科目进行整合,撤销“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两个一级会计科目,设置“未分配利润”一级科目,同时在“未分配利润”科目下设置“本年利润”与“累积利润”两个明细会计科目。

4.与投资有关的损益科目设置

对于与投资有关的损益,需要分别相关损益的性质,通过设置不同的会计科目来进行反映。对于属于收入性质的股利、利息,通过在现有的“其他业务收入”下设置“股利收入”与“利息收入”明细会计科目来反映;对于属于处置投资所形成的利得与损失,则设置“损益利得——处置投资利得”与“损益损失——处置投资损失”来进行反映。

5.利得与损失的科目设置

在新设的会计要素体系下,对于利得与损失相关的会计科目设置,可以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分别设置“损益利得”与“损益损失”来进行反映,并根据相应内容设置不同的明细会计科目,分别对应于原“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亦包含了上文所述的投资处置利得与损失)。对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则在现有的“资本公积”科目中设置明细会计科目予以反映。

除本文论述的上述内容外,现行会计科目仍存在其他问题,如“代销商品款”用词不妥,改之为“应付代销商品款”更合适;“营业税金及附加”改之为“营业税费”更合适;在“财务费用”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改为“其他业务收入——利息收入”更合适等等。本文的目的在于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体系——具体会计科目”的逻辑主线对现有会计科目的改进进行探讨,因此不再对其他具体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一一分析。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公告[2008]43号)[S].2008-10-31.

作者:吴德军

会计科目变化研究论文 篇2: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科目余额转账的账务处理

摘要: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行要求事业单位必须以2019年1月1 日为分界点,在此之前按照旧制度规定进行核算以及报表的编制工作,之后则按照新制度规定进行核算以及预算、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本文主要对事业单位新旧会计科目余额转账的账务处理工作进行简单的研究,希望为有关单位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旧会计科目;事业单位;余额转账;账务处理

一、事业单位新旧会计科目衔接工作要求

《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实施需要对新旧制度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确保新制度下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1]。此次新旧衔接的工作内容包含对原账中部分会计科目余额明细表进行分析和编制的同时,以原账为基础对2018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表进行编制,及时设立新账,对新账的预算结余以及财务会计科目余额进行登记。根据调整和登记后的新账各类科目余额进行新账科目余额表的编制,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要以新账各科目的初余额进行。

二、事业单位新旧财务会计科目衔接

(一)资产类科目

在新制度要求中,对于新旧会计科目余额转账的账务处理如下:

新制度中核算内容及科目不做改变的有: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设置不变;库存现金科目会计核算内容不变;无形资产科目不变;新制度中将累计摊销科目改为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科目,其核算内容不做变动。

新制度中有关科目做出变动的有:新制度新增了其他货币资金会计科目,在进行转账工作时,必须将原账中不属于银行存款会计科目的其他货币资金转入到新账中对应的会计科目之中;在新制度中不再设置存货科目,而是新增了加工物品科目和库存物品核算科目,在进行转账工作时,必须把原账中包含在存货核算科目中的除去加工环节存货后的余额以及加工环节余额分别转入到新账中库存物品核算科目和加工物品核算科目当中;在新制度中应该将原账里包含在其他应收款会计科目中已付款、已开票却没有到货的物品涉及的所有金额转入新账里在途物品会计科目中;在新制度中增加了保障性住房累计折旧、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以及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这三个会计科目,开展转账活动过程中,应该按照明细将原账里累计折旧会计科目中的余额转到新账的这三个会计科目中;在新制度中增加了保障性住房、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文物文化资产四个会计科目,转账时应该将原账里固定资产科目中的核算内容转入到相应新账的各个科目中;在新制度中增加了预付账款——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会计科目和工程物资会计科目,在开展轉账工作过程中,必需将原账内在建工程会计科目里属于预付备料款、工程款的余额以及属于工程物资款的余额分别转入到新账里预付账款——预付备料款、预付工程款会计科目和工程物资会计科目中;新制度将长期投资会计科目取消掉,增加了长期股权和长期债券投资会计科目,在开展转账工作过程中,必须按照明细将原账内长期投资会计科目余额中属于债券投资以及股权投资的部分分别转入到新账里的各个会计科目之中。

(二)净资产类科目

净资产类会计科目包括非流动资产基金会计科目、财政补助结转会计科目、事业基金会计科目、非财政补助转结会计科目、财政补助结余会计科目以及专用基金会计科目。新制度中,新旧会计科目余额转账账务处理如下:

新制度中不再核算非流动资产基金会计科目,在开展转账工作时,把包含在原账非流动资产基金会计科目里的余额转入到新账累计盈余科目中;在新制度中将事业基金会计科目取消掉,增加了累计盈余会计科目,在开展转账工作过程中,应该把原账的事业基金会计科目余额转到新账里累计盈余会计科目;原账中的财政补助结转会计科目、非财政补助转结会计科目、财政补助结余会计科目的核算的全部内容转入到新账里累计结余会计科目中,专用基金科目核算内容不变。

在2019年1月1 日,新制度实施后会计科目余额转账的账务处理情况具体内容如下(单位:元):

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旧)          1000000

贷:累计盈余                      1000000

事业基金科目账务处理:

借:事业基金(旧)                2175000

贷:累计盈余(新)                2175000

财政补助结转科目、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财政补助结余科目的账务处理:

借:财政补助结转(旧)            900000

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旧)      30000

财政补助结余(旧)            800000

贷:累计盈余(新)                1730000

专用基金科目账务处理:

借:专用基金(旧)                150000

贷:专用基金(新)                150000

(三)负债类科目

按照新制度规定,新旧负债类会计科目余额转账账务处理如下:

新制度取消了应缴税费科目,增设了其他应交税费科目和应交增值税科目,在转账工作进行时应该将原账中应缴税费会计科目中除去应缴增值税后的部分以及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的余额分别转入到新账应缴税费会计科目和应缴增值税会计科目之中;应付账款科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短期借款科目无变化;新制度下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应缴国库款科目全都转入新账应缴财政款科目;其他应付款科目不做改变。但是若旧账存在受托代理的负债金额,在转账时必须把它转到新账受托代理负债会计科目之中。

(四)调整新制度下的会计科目

新制度的实施使单位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保持了相对独立,同时也进行有效的连接,其中权责发生制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所以应该对相关财务会计科目的金额做出调整。事业单位应该在权益法范围内对长期股權投资的账面金额做出调整,同时应该对单位长期债券投资期末的应收利息及时确认,并且要对其他应收款以及应收账款做好计提坏账准备。

三、事业单位新旧预算会计科目衔接

(一)非财政拨款结转会计科目

在新制度中,包含非财政拨款结转和有关的资金结存会计科目,在开展转账工作过程中,必须将原账相应内容转到新账中的非财政拨款结转会计科目之中,并且将其登记在资金结存——货币资金会计科目的借方当中。

(二)非财政拨款结余会计科目

新制度中,有非财政拨款结余会计科目以及相应的资金结存会计科目,在开展转账工作时必须把原账里事业单位基金会计科目的余额转到新账非财政拨款结余的会计科目当中,并且将其等级在资金结存——货币资金会计科目的借方当中。

对新账包含的非财政拨款结余和资金结存会计科目的余额进行调整。首先要调整存货对其的影响,及时对单位购入的存货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整理归类[2],结合非财政补助以及非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状况对其进行合理调整,同时按照相关资金来源做出科学划分,调整为非财政补助专项以及非专项资金和财政补助资金。其次,要调整预付款对其的影响,结合非财政补助中的非专项资金预付的金额对其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将原账里预付账款会计科目的余额按照性质划分为非财政补助非财政补助专项以及非专项资金预付额和财政补助资金预付额。再有,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对其的影响。事业单位应该按照获取形式将其划分为其他方式、现金资产以及非现金资产,并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调整。同时,要调整短期借款以及长期债券投资对其的影响。

(三)财政拨款结余会计科目以及财政拨款结转会计科目

在新制度中,有财政拨款结余以及财政拨款结转会计科目及相应的资金结存,在进行转账过程中,必须把原账里财政补助结转会计科目和财政补助结余会计科目分别转入到新账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会计科目当中,同时将原账里财政应返还额度会计科目的余额转入到新账的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会计科目当中。

结语:总之,事业单位新旧会计科目余额转账的账务处理工作比较复杂,单位有关人员必须及时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以及账务处理,确保有关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保证数据信息的精准转换,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琴. 事业单位实施新制度后新旧资产类会计科目余额账务处理探讨[J]. 绿色财会, 2018(11).

[2]朱小梅. 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研究[J]. 纳税, 2017(34):96.

作者:李红梅

会计科目变化研究论文 篇3:

浅谈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变化会计科目

【摘要】 本文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设置的会计科目,与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对照,指出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科目的变化情况,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中改换名称的会计科目、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新增会计科目、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合并的会计科目等情况,旨在帮助小企业会计人员学习、使用小企业会计准则,以便做好小企业会计工作。

【关键词】 小企业会计准 会计科目 新增科目

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年10月发布,于2013年1月1日在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实施范围中的小企业实施。笔者通过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比小企业会计制度,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设置的66个会计科目中有不少是变化了的会计科目。这些变化的会计科目,有些是新增会计科目,有些是合并会计科目,有些是调整核算内容的会计科目。在此,本文拟对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变化会计科目谈一点粗浅之见,以期会计专家批评指正。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改换名称的会计科目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改换名称的会计科目主要有:库存现金(现金)、原材料(材料)、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长期债券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应缴税费(应交税金)、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营业费用)、所得税费用(所得税)。文章所述改换名称的会计科目,括号中的会计科目为小企业会计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

尽管上述会计科目名称发生了变化,但这些会计科目的性质、结构和核算内容基本没变。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会计科目一目了然。在实施和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对这些会计科目作为一般性掌握即可。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新增的会计科目

对比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新增的会计科目主要有:应收股利、应收股息、预付账款、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溢、预收账款、应付利息、递延收益、研发支出、工程施工、机械作业等16个会计科目。

1、新增债权类会计科目

上述16个会计科目中,属于新增债权类会计科目是:应收股利、应收股息、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科目实际上是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应收股息”会计科目分拆形成的。它通过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应收股息”会计科目的明细科目转化成“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等两个会计科目,其性质、结构和核算内容基本一致。

“预付账款”会计科目则是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应收账款”会计科目拆出来的。小企业发生的预付账款不再按小企业会计制度那样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核算,而通过“预付账款”会计科目核算。

2、新增存货类会计科目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新增的存货会计科目主要有两个: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这是因为小企业不一定按实际成本核算存货,也可能按计划成本核算存货。小企业如果按计划成本计价,进行材料核算设置“材料采购”科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显而易见的,自不必多说。

消耗性生物资产属于农、林、牧、渔类小企业必设会计科目。消耗性生物资产主要用来核算小型农、林、牧、渔类企业持有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实际成本。该科目是资产类科目,按照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种类、群别等进行明细核算。其借方登记外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成本,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收获前发生的必要支出,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郁闭前发生的必要支出,以及自行繁殖的育肥畜、水产养殖的动植物出售前发生的必要支出等;贷方登记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为农产品和出售消耗性生物资产时的账面余额,该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小企业(农、林、牧、渔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实际成本。

3、新增非流动资产类会计科目

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新增的非流动资产类会计科目主要有: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溢等会计科目。

“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是农、林、牧、渔类小企业必设会计科目。它们核算生产性生物资产原始价值和损耗价值,二者共同核算农、林、牧、渔类小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

“累计摊销”科目核算小企业无形资产摊销的价值,属于无形资产备抵科目。因为“无形资产”科目核算其原始成本,则“累计摊销”科目与“无形资产”科目共同核算无形资产的价值。

“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是小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核算小企业在财产清查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也包括采购物资在运输途中因自然灾害等发生的损失或尚待查明的损耗。它实际上是小企业对财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价值的批准处理前后的缓冲会计科目。所以,期末应将该科目余额处理完毕,不能留有余额。

4、新增负债类会计科目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新增的负债类会计科目主要有:预收账款、应付利息、递延收益等三个会计科目。其中,“预收账款”会计科目是销货业务适用的会计科目。它是在小企业会计制度科目基础上分解而来的。这样,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发生的预收账款就不用在“应付账款”会计科目中核算了,而单独作为一项负债进行核算。“应付利息”会计科目则不然,它是在取消预提费用等会计科目的基础上新增的负债类会计科目。该科目主要用来核算借款等业务发生的年度内产生的应付未付的利息。

“递延收益”会计科目则是因为小企业已经收到、应在以后期间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这些补助属于与资产相关项目。由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要在其使用寿命期内平均分配,故通过设置“递延收益”科目摊销收益金额。

5、新增成本类会计科目

对比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准则新增成本类会计科目主要有:研发支出、工程施工、机械作业等科目。这是因为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一样,由于小企业也存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业务、也存在工程施工项目和机械项目,如果只设置“生产成本”科目远远不能解决研究开发成本、工程施工成本及机械作业成本的归集。所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增设了研发支出、工程施工、机械作业等会计科目。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合并的会计科目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合并的会计科目主要有两种:一是合并的一级会计科目;二是合并的明细科目。

合并的一级会计科目有:短期投资(短期投资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与应付福利费)等会计科目。

合并的二级会计科目有: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和存出投资款)、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和其他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在建工程(建筑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其他支出)、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利润分配(其他转入、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利润、转作资本的利润和未分配利润)、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等会计科目。

上述合并的应付工资与应付福利费等会计科目中,合并的一级会计科目是因为取消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是取消了计提职工福利费,而按不超过工资总额14%比例列支。而合并的“其他货币资金”、“长期股权投资”等一级科目的明细科目则是要求小企业根据本单位实际灵活设置明细科目,不必拘泥于小企业会计标准。为此,小企业会计准则直接取消了明细会计科目,会计人员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进行明细核算。

四、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删除的会计科目

小企业会计准则不再像小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标准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故删除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备抵会计科目。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范尽量要求与企业所得税法一致,而年度内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能起到权责发生制的作用。故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待摊费用”科目新准则没有设置“待摊费用”科目,但允许小企业根据需要自行增设相应科目用于日常核算。新准则下不再增设“待摊费用”科目的小企业,转账时,应对原账中“待摊费用”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转入新账中“预付账款”等科目。新准则下增设了“待摊费用”科目的小企业,转账时,应将原账中“待摊费用”科目的余额直接转至新账,也可沿用原账,并在以后期间按原摊销期限继续摊销。资产负债表日,对于新旧转换时转入的尚未摊销完毕的待摊费用余额,或者执行新准则后发生的尚未摊销完毕的待摊费用余额,应根据其性质进行分析,在资产负债表“预付账款”、“其他流动资产”等项目中填列。

小企业接受捐赠财产的会计处理通过“递延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核算,收到捐助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先计入“递延收益”科目,待折旧或摊销时再转入“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如果收到的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则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所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待转资产价值”会计科目。

小企业一般通过薄利多销进行经营活动,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少委托外单位代销商品。所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委托代销商品”会计科目。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7.

[2]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李丹华

上一篇:渠道滑坡水利工程论文下一篇:家电营销行业拓展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