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第11集观后感

2023-06-12

第一篇:大国崛起第11集观后感

大国崛起第九集观后感(风云新途)

《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观后感

风云新途,这一集的故事远不如其他大国的丰富,在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他开始,社会主义的道路似已经偏离原本的道路,他用野蛮的计划经济方式来推动国家发展,将愚民政策和个人崇拜发挥到了极致。1个人,却能主导一个国家的兴衰?

随着斯大林两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令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欧美各国惊叹不已。然而观其后背,却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日夜付出心血,却食不果腹的悲哀。在其实现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违背自愿原则的做法,在执行消灭富农的政策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过激行为,侵犯了中农利益。在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方面,也曾使农民负担过重,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纵然最终俄罗斯实现了工业崛起,并且推动了国家进步,虽说任何收获必有相应程度的付出,但这背后的代价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工业化的目的究竟是强国还是扩张领土,这些问题都是无法被忽视的事实。个人以为,凭借大国大党的地位,树立自我中心,对外发号施令,推行大国主义,实质是谋求霸权。他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削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名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臵权,对劳动成果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的力量建立起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的利益。

2700万人,赢了战争又如何?

二战期间,苏联一开始就因德国的袭击而损失了几万的兵力。但好在苏联的工业发展已经到达一定规模,是不可小看的。仰仗这个国家工业化的成果,那些机械工厂得以直接转换成军工厂,可以开始大

规模生产武器。终于,随着自己2700万人的牺牲和对手1000万人的牺牲,他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这个胜利却让人高兴不起来。战争带来了和平,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击败法西斯,改变了世界历史,也改变了世界格局,苏联为此立下汗马功劳被世界铭记,捍卫了自己的国家,但也因此受到重大打击,曾经对欧洲各国的威胁已不复存在。

历史的意义在于它对后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总结事件的发展规律,吸取经验教训。然而对于历史,即使对于同样一段历史,每个人的看法不一定相同,或由于出发点,或由于角度,或由于格局,但好在我们可以评说并争论,并且,乐此不疲。

第二篇:大国崛起之美国的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且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通过电视展现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以及世界大国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整部纪录片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上在于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观看了《大国崛起》后,让我在领略了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给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放了《大国崛起·美国篇》的纪录片,这部片共有两集:“新国新梦”、“危局新政”。主要内容讲述了在美洲大陆北部,五百年前,这片辽阔的陆地是印第安人世代生活的家园。15世纪,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移民蜂拥而至,一个个殖民地相继出现。到18世纪,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起13个殖民地。这13个殖民地通过独立战争打败英国宣布独立,成为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只有230年的历史,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创性地的发展道路,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成为拥有45个州、7000多万人口的名副其实的大国。

美国的崛起之路看似不长,但是同样透露了其艰辛与不易,今天回看美国的崛起,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也有很多。首先,我们虽然不能像美国一样通过大发战争财来完成资本的积累,但是可以充分利用我们自己的资源。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可是浪费资源现象却十分严重。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新能源。有了资源,才有了发展经济的资本。其次,强调国家统一,这也是美国成功的原因之一。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好台湾关系,防止藏独,台独事件再次发生。还有现在的黄岩岛事件以及钓鱼岛事件都体现了国家的主权领土不容侵犯,要知道,只有一个完整独立的国家,才更有走在世界前列的资格。我们应该要极力捍卫国家的领土和国家的和平统一。最后,要清楚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虽然中国失去了像美国一样能经历两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好现在有力的社会国际条件以及自身的优势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美国,依然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并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最先驱。或许,人类永远没有最完美的制度,但在过去100年里,美国,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最伟大的帝国。同时,我们也要深刻理解本国的国情,在美国的崛起中获得启发,更好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

第三篇:《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苏联》的观后感

在看了《大国崛起》电视纪录片之后感触很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变革、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这次主要看了俄国和美国的崛起,现在我就俄国为例谈谈我的感受。俄国的崛起,之所以不说是苏联或俄罗斯的崛起,而说俄国,是因为我觉得那个国家真正走上强国之路是从农奴制改革开始的。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那之后,俄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改革后,俄国的封建势力依旧强大,这也就造成俄国社会的不稳定,资本主义的道路也是风雨飘摇。于是,在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以列宁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因为内战、自然灾害等一些因素,当时苏联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此,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并且引进了一些外资,促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无疑这种体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是列宁针对当时苏联实际情况下,带领苏联走出的一条正确的道路。列宁去世,斯大林上任,苏联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至此苏联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工业得到了非常巨大的进步,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但是,弊端也伴随着这些成就“孕育而生”,官僚主义,个人崇拜,重工业比例过高,文化封锁,对农民过于伤害等问题,也让苏联的经济文化 静止不前,高度的集权也是和现代社会的法制、民主相违背的。

在这里我不想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就一定是好的改革,而斯大林模式就是不对的。我认为一个国家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所需要的政策都是不同的,一个能发展的好的国家,必须需要领导者审时度势,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和外在的大坏境来制定本国发展的政策,当然这些政策也要随着坏境的变化而调整、创新,这样一个国家才能永续发展。就像斯大林模式一样,在初期它是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的,只是在二战结束后它的弊端日益显现,苏联几任领导人就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虽然没有墨守成规,但是还是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最后戈尔巴乔夫想仿照资本主义国家,引入多党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导致苏联解体。写到这里,让我想到了美国,那个世界第一大国,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我觉得美国为了更好地发展,不断的创新。最成功的就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借鉴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改变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用国家的力量适当去调整市场,促进市场有序发展。美国成功运用了苏联模式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使自己走出了经济危机,走向了经济繁荣。

看了这两个国家的崛起,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如何发展?毫无疑问要发展经济,但现在的我们的GDP是靠出卖资源、出卖廉价的劳动力、污染坏境而得到的。现在的中国只是“世界工厂”,我们必须要依靠知识、技术、制度创新走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欲立国,必先提升工业;欲兴国,必先重整科教;欲富国,必先开拓殖民;欲强国,必先夺占海权。

提升工业--是指提升中国的整体工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对于沉迷于低成本产业的民族资本,应该进行引导,比如不再奖励其出口,迫其提高劳动力薪资。要将世界加工厂这个不光彩的头衔,变成世界总装厂,世界流水线,世界实验室。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立于大国博弈的不败之地。

重整科教--则要从两头下手,从基层继续完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限制低龄劳动力走向社会。高等教育则实施精英教育和技工教育的分离,将合并过分的院校拆分。精英教育实施严入严出,避免迷迷糊糊混四年的现象。技工教育实施宽入快出,既可以吸收社会富余劳动力,也可以帮助提升整体工业技术含量。同时必须提升中国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素质,中国现在还没有成功的文化现象,这让很多青年人觉得空虚迷茫。有句名言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人失去崛起动力,国家如何崛起?英国人为了莎士比亚甚至愿意放弃印度,而中国的易中天实在太少了。 开拓殖民--并不是指维多利亚时代的初级殖民,而是用金融、贸易这种看不见的手实施经济殖民。中国在2006年举办的中非论坛和东盟首脑会议就是走这个路子,开拓中国在非洲和东南亚的经济殖民地,因为在这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领土的占领已经不是未来殖民的主流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和经济的占领。这种合作式殖民不仅不会引起原住民的抵制和反感,而且能建立起中国乐于助人的大国形象。这样既可以获得丰富廉价的工业原材料,又可以为中国的商品找到更多的市场,还可扩大中国的外交空间,实在一举多得。

夺占海权--为什么说夺占?因为中国目前实在没有像样的海权,且不说第一和第二岛链的海上包围,连自家海域里的石油开采也得和别人商量。在历史上九个崛起的大国中,就有七个曾经是海权大国,足见海权对于国家崛起之重要。海权不仅包括海军,还包括海军航空兵,海上作业能力,岛屿所有权,海洋测量,海底勘测等一系列科目。在未来的战争中,拥有海权的国家才能进可攻、退可守,而没有海权,则只能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望洋兴叹!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的命运和运作方式,让俄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俄国的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积累,俄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1928~1937年,苏联先后胜利的完成了第

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苏联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苏联成为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成绩辉煌。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是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民打败了凶残的法西斯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集团的侵略,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纳粹德国后,发展成为冷战中的超级大国,侵占了蒙古的唐努乌梁海、中国的黑瞎子岛等土地,并促成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1991年,苏联分裂后经俄罗斯的历届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俄罗斯的经济重新恢复。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有民族凝聚力、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

第四篇:大国崛起观后感

一、军事力量与权力之间的现实主义理论诠释

权力和军事力量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通常被定义为控制或影响他人的能力,或者是“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而军事力量则是国家必备而具体的物质性强制力量,属于构成权力组成的资源要素或潜在权力。二者之所以联系在一起,主要是由于权力尽管易于体验却难以定义或衡量。而构成权力组成的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具体和容易衡量,于是通过枚举权力得以行使与运用的基础性资源来衡量国家所拥有权力的大小就成了度量权力的惯常做法。尽管权力的资源种类繁多,但在现实主义看来,军事力量确是最重要的权力资源。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言到:“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此话道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军事力量使用背后必然存在着政治的目的和功能,也可以说是政治权力的存在。因此,军事力量也就成为了权力的关键性构成因素和基础。

现实主义者对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权力中的重要作用,多给予肯定和推崇。爱德华?卡尔明确指出了军事力量的权力意义。他说, “军事力量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缘由,是基于战争是国际关系中权力的最终手段这一原因”。“(由于)潜在战争是国际政治中的主导性因素,军事力量也就因之成为公认的政治价值标准”。 肯尼斯?沃尔兹也持同样见解:武力是政治领域的终极手段。而在国际政治领域,武力不仅是终极手段,而且是首选和常用手段。米尔斯海默直接将权力等同于军事力量。他认为:“在国际政治中,一国的有效权力是指它的军事力量所能发挥的最大作用,以及与对手的军事实力对比的情况”。他自己也坦言:“我主要从军事角度来定义权力,因为进攻性现实主义把这种力量看成国际政治的最后手段”。

上述关于军事力量权力属性的诠释,实际上包含着了这样一种认知:作为潜在权力的军事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实际权力。因此,权力明显具有的军事力量特征使得“国际政治权力= 国力= 军事力量的公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军事力量除了具有权力属性外,其还被赋予了安全属性。因为,所有现实主义理论流派都建立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上: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中。无政府状态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不存在任何对国家之间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进行阻遏的超国家权威,自助便成为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必然行为准则。因为,世界的现实生活使人们必须承认,国家对自己的防卫最后还得靠自身的实力。这样,安全就成了国际体系中的稀缺资源,军事力量便成为国家现实自我保护的关键力量。基于世界始终存在安全竞争和战争危险这一事实,军事力量对于国家的安全考量也始终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没有哪个国家敢于放弃军事安全方面的考虑。但是国家对安全的追求并非能通过对自身的内省而获取,而只能通过与其邻国相比才能获得。为了安全和自保,国家要求自身发展得比邻国更为强大,以邻国的相对衰弱为代价来扩大自身的权势。因为对国家力量大小的衡量绝不是基于对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而是与邻国的力量进行同时代横向相比较的结果。正如卡尔所言,一个国家进行最重大战争的目的诚然是为了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不过,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为了防止另外一个国家加强军事实力。依上述观点推断,崛起成为国际体系中拥有超强军力的强权势必成为国家确保自身安全的不二法门,或者说,成为体系中的最强大国家将是一个国家获取安全的最有效手段。

从上文关于军事力量与权力和安全的关系的探讨来看,对军事力量的追求是国家对安全和权力最大化追求的必然结果,国家的安全程度和权力大小在军事力量的层面上获得了统一,军事力量也因此成为大国崛起的核心构成和象征。其实,在英文中,大国和权力是同一个单词(Power),大国必须是军事强国似乎不言自明。从历史上看,崛起的世界大国无一例外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16 世纪在欧洲王朝竞争中崛起的西班牙,不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是欧洲一流,西班牙步兵团是欧洲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而由大型战舰组成的“无敌舰队”却雄霸海上,保证了西班牙海上交通的顺畅。17世纪崛起的荷兰,通过其所拥有的欧洲最为庞大的舰队,确保了其“海上马车夫”的地位。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崛起和强盛也是建立在其一向在规模上雄踞欧洲之首的军事力量基础之上的。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更是通过其缔造的强大军队征服欧洲大陆,而跃居欧洲第一强国的。而对于在19 世纪末建立起规模空前而地跨五大洲殖民帝国的英国的崛起,阿尔弗雷德?马汉却一语道出了关键:多少世纪以来,英国商业的发展,领土的完整,富裕帝国的存在和世界大国的地位,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美国真正成为世界性强国是在其军事力量走向世界之后。19 世纪末经济已跃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国际影响力并不及其它列强,仅被视为二流国家。而二战结束时,凭借其庞大的军事力量,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长久以来存在的将军事力量视同大国权力象征与安全保障的倾向,实际上暗含着大国通过战争崛起的逻辑,以至于大国被定义为有能力在战争中取胜的国家。卡尔也持同样见解:在大规模战争中赢得胜利,往往是一个国家被承认为大国的原因。大国崛起的实践和历程似乎证明了这一观点。

二、大国通过战争崛起和衰败的历史考察

回顾过去5 个世纪大国的崛起历程,大国的崛起基本上都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荷兰奠定欧洲领先国家的地位是始于赢得抗击西班牙人战争的胜利并获得独立之后。法国的头号欧洲陆上强国的地位是通过三十年战争及1657年和1667年的两次对西战争的胜利获得的。英国的崛起始于16世纪末的伊丽莎白时代,但直到19世纪初通过联合其他欧洲大国击败拿破仑帝国后才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间,英国先后在军事上击败了当时欧洲的海上及陆上霸权国。英国海军先是1588年在大西洋一举歼灭西班牙“无敌舰队”,继而从1652年开始,又三次对荷兰开战,彻底剥夺了荷兰殖民及海上优势。18世纪英国又与法国展开激烈的霸权争夺战,从1689到1815年,先后与法国展开了7次大战。其中1805 年英国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胜利,不仅标志着英国在海上彻底战胜法国,而且也确立了英国长达百余年的海上霸主地位。德国的崛起则是经历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的胜利才最终完成,而日本则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后才获得了大国地位。美国的世界大国之旅始于1898 年的美西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则最终正式确立了它的全球性超级大国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崛起大国的地位既靠军事力量的使用而赢得,也因它的过度使用而丧失。

作为欧洲最先崛起的葡萄牙,通过1143年光复领土战争的胜利成为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然后在取得环球航海领先地位后,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继而展开对外扩张战争,最后随着战争的失败而将海上霸主地位让位于西班牙,荷兰和英国。西班牙在伊莎贝尔女王的领导下,于1492年1月2日通过格拉纳达一战的胜利而结束了长达800年的土地收复战争。随后也展开了对外的征服战争。最后随着英西海战的失败而将海上霸权让位于英国。于1581年7月26日赢得了独立战争胜利的荷兰,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成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在海洋上彻底冲破西班牙的封锁,建立了全球殖民帝国。但最后也随着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而将海上霸权让位于英国。

英国的崛起始于1588年英西海战的胜利。在随后的岁月中,英国首先通过三次英荷战争的胜 利迫使荷兰接受了《航海法》,其后于1763年打败法国赢得英法七年战争,又于1815年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英国最终通过战争建立了其庞大殖民帝国。不过最后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彻底将霸权让位于美国。法国通过1789年的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建立了法兰西第 一共和国。随后,当拿破仑民选上台当上皇帝后,便展开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战,先后四次打破欧洲大陆的反法同盟,建立了一个几乎囊括整个欧洲的法兰西帝国。但法国最终还是被反法同盟击败。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却是法国走向衰败的真正开始,尽管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打败了德国,但法国已是筋疲力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惨败于德国,尽管在盟国的帮助下获得解放,但战争却使法国散失了欧洲大陆第一大国的地位。1862年9月30日,普鲁士开始实行首相俾斯麦所谓的“铁血政策”,对外发动战争,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此后,为了取得全球霸权,德国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不过在两次大战中都被击败。

日本1853年被美国强迫打开国门,开放横须贺港口并签定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荷兰,英国,法国,俄国等世界大国也纷沓而至,先后与日本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从1868年开始实施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向强大,并通过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与 1905年日俄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大国地位。但日本征战并不止于此,1931年攻占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1941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对美国宣战,发动太平洋战争,最后1945年被同盟国彻底击溃。

俄国自1689年彼得大帝实施改革以后,也开始了对外征服战争, 1702年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发动第一次对瑞典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自此以后,俄国励精图治,改革军队,终于在九年之后赢得了对瑞典的战争。在彼得大帝以后,叶卡捷琳娜二世用了34年的时间,先后打败土耳其,瓜分波兰,领土扩张至北美洲。在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打败拿破仑,成为欧洲神圣反法同盟的盟主。1914年第俄国被拖入一战的战争泥潭,内部矛盾也激化,从而导致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1945年,通过苏德战争的胜利,最终成 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1991年苏联走向解体,苏联的解体尽管没有通过战争,但疯狂的军备扩张却是拖垮苏联的关键原因。

1776年7月4日,经过8年独立战争,美国宣告独立,又经过南北战争而走向强盛,美西战争和一战而崛起,最后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终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不过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失败却导致了美国的战略收缩和威信的受损。

三、大国崛起伴随战争的原因

(一)立足于国家单元层面的分析

第一,西方大国崛起的方式。为什么近代西方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战争呢?这实际上是与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方式紧密相关的。 近代大国的崛起,不管是西班牙,还是英国;不论是德国,还是美国,都有很多共同点。

一是西方式的崛起都是以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基本表现形态,而这种扩张和掠夺也是成就西方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这一点对于早期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尤为明显。正是凭借着殖民扩张和掠夺,才成就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纪的经济繁荣和霸权。对非洲和美洲的黄金和白银的疯狂掠夺使得这两个国家在短时间成为了欧洲强国。二是重视商业扩张和市场争夺。西方式的崛起伴随着商业的大规模扩张,为了给日益庞大的商品找到销售市场,争夺霸权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拥有霸权的国家,其产品不仅拥有优势的市场地位,而且拥有优势的价格地位。正是看到这一点,后来的霸权国家荷兰极力发展商业贸易,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也随之成为欧洲的商品和货币的中心中心。荷兰人对追求商业利润的执著使得政府以商业扩张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荷兰也因此成为“世界性商场”。为了争夺商业利润,荷兰与葡萄牙、西班牙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与荷兰一样,英国的崛亦伴随着商业扩张和市场争夺,英国政府尤为重视对外贸易。为了追求独一无二的商业霸权,荷兰与西班牙,英国与荷兰都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战争。战争以商业领先者的胜利告终,同时又极大地巩固了这种商业优势,使之成为不折不扣的商业霸权。荷兰和英国正是利用这种商业霸权,获取了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高的利润。美国追求霸权的历史也是一部商业利润的追逐史。几乎从独立的那一天起,美国便投入到发展对外贸易的热潮中,尤其是对东亚的贸易中。三是对于海洋霸权的追逐。这是500年来所有成为霸权国家的一个必经之道。可以说,每一个成为近代霸权的国家,无一例外都与一支强大的海军相联系。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扩张利益,西班牙在16世纪末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1571年西班牙舰队在勒潘多海战中打败土耳其舰队,赢得“无敌舰队”的称号。1588年该舰队与英国舰队发生大战,无敌舰队几乎全被歼灭,西班牙从此以后丧失了海上霸权。1649年,英国发生革命,资产阶级问鼎政权。革命后的英国,十分注重海军力量,成立了专业性的海军委员会,建设了一支装备精良的专业化海军。通过这支海军,英国在1652—1654 年与荷兰人发生战争,迫使荷兰人承认了《航海条例》。1665—1667年及1672—1674英国海军两次与荷兰海军开战,最后,最终击溃荷兰的海上力量,荷兰的海上霸权地位随之消失。此后,英国与法国的海军展开较量。1756— 1763年,通过英国与法国7年的战争,法国的海上力量被英国击溃。1805年法国和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在西班牙的特拉法尔加海面上进行决战,最后英国海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海战结束了英法长达一个世纪的对海洋控制权的争夺,标志着英国彻底战胜法国,确立了对海洋的世界性控制权。 19世纪末,走向革新的日本大力发展海军,分别于1894和1905年通过甲午海战和对马海战击败中国的北洋水师与俄国太平洋舰队,开始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德国也不示弱,1898年,德国议会通过了海军法,要求大力发展德 国的海军,德国的海上力量急剧扩张,直追英国。美国霸权的兴起也是以海上霸权的扩张为基础的 。到一战结束,美国已经建成一支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的海军。到1939年,美国力量已与英国不相上下。这支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击败希特勒海军舰队和日本的海军力量的主力。二战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和美国霸权最重要的依靠。

第二,崛起国家的挑战国意识。在西方国家崛起的模式中,崛起国家往往以挑战国的身份出现,这种挑战国的身份又往往是崛起国家所具有对外扩张意识和对现状的不满情绪所使然。

一是崛起国家的政界普遍都具有长期的扩张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知识界也盛为流行。我们以德国在19世纪末的崛起和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为例进行分析。德国在其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带有扩张色彩的民族主义就已萌发。黑格尔在其1 830年—1831年发表的《历史哲学》中就提出,日耳曼世界是世界历史的归宿,是精神的“老年时代”,是一种完满的成熟和力量。其言外之意就是,唯有日耳曼民族才能胜任领导人类前进的责任。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将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呼吁大力拓展德国的民族经济,认为只有运用国家力量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到了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议会发表演说时讲:“关于时局的许多重大问题,并不是靠演说与大多数的议案就决定了,惟有用铁血政策方能解决。”德皇威廉二世也极为好战,在其在位的几十年中一直致力于扩张。1897威廉二世在对侵越中国的海军作题为“竖起德意志帝国之鹰盾牌”的讲演时讲到:“只有在帝国权力的庇护下,德意志商业才有安全感,才能稳固地发展和繁荣起来。”这明显地昭示了德国的扩张主义。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也极力宣扬强权政治理念。其在1896年的一次讲演中说道:“我们需要更多的国外地盘,我们需要通过扩大市场获得更多经济机会,„„。保证我国大众在国内生计持久并且有可能不断改善提高的惟一途径就是扩大德国的势力范围,对此我国大众应该开始有清醒的认识。”正是上述诸如此类绵延已久的扩张主义思想成为了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意识形态根源。而对于美国而言,其扩张主义思想200年来一直不断流行和发展着,并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几乎从立国之日起,美国就把自己当作“自由的灯塔”、“民主的象征”,坚信自己的“天定命运”就是改造整个世界。19世纪末,伴随着美国的力量跨出北美大陆走向太平洋之际,像马汉的以世界霸权为目标的扩张主义思想——“海权论”也应运而生。进入20世纪,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塔夫托的“金元外交”政策、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等都对美国霸权的基本战略作了勾勒。美国霸权思想可谓影响深远。时至今日,霸权主义仍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主调。克林顿在1994年提出“新干预主义”、小布什提出的以“先发制人”为核心理念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都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的体现。二是崛起国家一般都是“不满现状的国家”。由于对于自己在既有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所占有利益的分配感到不满,崛起国家一般也会对现存的国际秩序心存不满。“不满现状的大国”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它们都在较短的时间(20—30年)内发展为全球性或区域性大国,其力量发展直追或仅次于原来的霸权国家。但是,它们又很难取代原来的霸权国家在既有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以及在打破既有霸权秩序的前提下重建新的国际秩序。不过,对既有国际秩序现状的不满会驱使它们竭力挑战和改变现状。二是由于既有霸权国家担心后起大国对其地位的取而代之,因此会通过组织联盟体系或军事集团的方式对后者进行遏制和围堵,限制其发展。从而使“不满现状的大国”更加不满。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逐渐走向对抗,导致世界大战或冷战。三是后起的大国虽然力量上升很快,但是其综合实力与既有霸权国家仍存有较大差距。为了对抗霸权国家,后起的大国急剧扩充军力,并在本国周边构筑安全带。这种军备竞赛造成了世界范围局势的紧张,并且在一些战略要地和内乱不断小国内部引发局部冲突,成为世界大战或冷战的前奏。四是后起的大国往往具有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如德国的帝制和纳粹独裁体制、日本的天皇制和军部体制等。 (二)立足于国际体系层面的分析(一种新现实主义的视角)

从新现实主义的结构分析路径出发,新兴大国的崛起既是体系结构变革的产物,同时它又必然导致现存体系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引发持久的权力转移,其间必然伴随着大国冲突和战争。其分析路径如下: 第一,大国兴起乃体系变革产物。根据新现实主义者的观点,在国际体系内部,成员国间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方面,始终存在发展不平衡的趋势,这种实力增长的差异将会导致成员国间权力的重新分配,从而最终促使国际体系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大国兴起之所以成为可能,其根源就在于体系内各国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使然。就此意义而言,大国兴起应归于体系的变革所致。

第二,大国兴起破坏既有体系的稳定性。所谓国际政治的变革,是指某一特定国际体系之结构性变化。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 认为,“一个国际体系中国家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影响着组成能够取胜的联盟或形成权力抗衡的难易程度。这些结构因素决定了该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动荡, 从而促进或抑制国际政治的变革。”在一个由一个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当出现了第二个或第三个大国时,这种状况将会对既有体系构成较大的影响,因为第二个或第三个大国的出现意味着体系结构的改变:第二个大国的出现使单极体系变成了两极体系;第三个大国的出现使两极体系变成了三极体系。而任何体系结构的变化都意味着现存体系的崩溃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因为,新兴大国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体系中的相对力量构造和对比,而且将不可避免地挑战既有大国的权威和利益,随之体系的失衡随亦成为必然。

第三,大国兴起招致霸权国的遏制。伴随着相对权力的增加和对既有国际秩序的不满,新兴大国改变和调整既有体系规则、势力范围划分的企图随之萌生。作为回应,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往往通过调整其政策以努力维持体系的平衡,以应对兴起国家的挑战。由于国际社会中没有统一的超越国家之上的机构和权威来提供安全此等“公共物品”,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自助原则成了各国的必然选择,各国一方面努力扩大自己的权利,另一面还要防范其他国家权力的增长。当一国之力量不足以制衡其他国家权力的增长时,就会联合其它国家共同采取遏制战略。

第四,挑战世界主导权必然导致霸权战争。基于权力一直都是国际政治永恒主题这一客观事实,权力理所当然是任何一国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加以追逐之目标。就此而言,大国兴起本身即意味着争取更大的国际权力,这也使得大国的兴起都必然带有零和性质,更何况“大国??的最终目标是成为霸权, 即体系中唯一的大国”。 由于享有世界主导权将意味着享有国比其他国家更能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 所以在国际社会中,没有一个霸权国家愿意将主导权自愿拱手相让他国,甚至不愿意与其他大国共享主导权。同一缘由又使所有的新兴大国都期望获得这种主导权。享有世界主导权的国家不愿意放弃主导权的意志和崛起大国强烈追求和分享主导权的愿望,决定了后者对前者的挑战具有不可避免性。斗争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的必然结果只能是战争。诚如吉尔平所言:“霸权战争”是解决国际体系结构与权力再分配之间不平衡的最主要手段,也是现存国际体系中大国相对地位转变的最终测定。它解决了由哪个国家来主宰这一体系以及由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占统治地位的问题,从而也决定了今后时代的精神气质。 应该说,无论是从单元路径还是从结构路径出发,绝大多数现实主义者都持以下观点:正在崛起的国家大都有奉行利己主义和扩张主义对外政策的倾向。同时,任何新兴大国的崛起都将招致国际体系的震荡不安。

第五篇:《大国崛起》观后感

在同学的推荐下,我观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一开始我就被它的台词深深的吸引了,然后耐心的观赏了这一部12集的电视纪录片。

《大国崛起》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其中荷兰的崛起激发了我强烈的兴趣。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由于国土面积、人口等天然因素,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是什么造就了这么小的国家的崛起呢?认真的思考后不难发现荷兰成为当时世界霸主的钥匙——创新。 1 一把小刀开启荷兰的崛起之路

起初可以说荷兰的地理位置是非常不利的,荷兰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 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但是荷兰人借助自己的智慧用一把小刀把不利的地理位置变成了他们的优势。

每到夏季,洄游到荷兰北部的沿海区域的大批的鲱鱼,对荷兰的经济很重要, 很多人以此为生来挣钱,鲱鱼为五分之一的荷兰人提供了生计。但是,鲱鱼是一种自然资源,造物主并没有给荷兰人独享的权利。生活在北海边的其他民族,都组织了捕捞鲱鱼的船队。渔民威廉姆·伯克尔斯宗发明了只需一刀就可以除去鱼肠子的方法。把鲱鱼的肚子剖开,把内脏取出,把头去掉,然后把盐放在里面,在那个没有冰箱的年代,这样可以保存一年多的时间。就这样荷兰渔民的一把小

刀,将一种人人都可以染指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荷兰独占的资本。从捕鱼业开始,荷兰产生了和东北欧、英格兰、南欧、非洲的贸易。由捕鱼的传统产生了海上贸易的传统, 原本不利的地理位置也开始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荷兰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荷兰人修建的多条运河,构成了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水上交通网。这些优势使得荷兰具备了成为欧洲新的商品集散地的可能,也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这一切都起源于那看似微小的的小刀,但是却创造了荷兰崛起的机会,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2 巧妙构想成就荷兰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称号

荷兰商人为什么能在利润丰厚的海运贸易中,击败强大的竞争对手(英格兰)呢?当时,英格兰的面积比荷兰大三倍,人口是荷兰的五倍。作为大西洋中的岛国, 它比荷兰有着更加优越的地理位置。就像发明一刀就能取出鲱鱼肠子的方法来打败对手一样, 荷兰人打败英格兰是从设计一种造价更加低廉的船只开始的。它的好处是造船的成本低,价格只有英国船只的一半,于是,货物的运费也低。荷兰人又在船只上加上了一种特殊的设计,建造的船肚子很大,船身很大很圆,而甲板很小。这样的做法是因为,当时在斯堪的纳维亚,船所缴纳的税取决于甲板的宽度,甲板越窄,付的钱越少,所以,荷兰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船肚子很大,利润也就越多。仅仅依靠特殊的船只显然不够,荷兰人严守承诺的优良的品质最终决定了其称霸海运贸易。荷兰人用生命作代价,守望信念,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把货物几乎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送到委托人手中,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

这一次,荷兰人又是凭借其聪明才智,勇于创新,赢得了海运贸易,在距今五百多年前的16世纪末,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海运贸易。 3 市民购买自治权与共和民主政体的形成——管理上的创新

荷兰人的勇于创新再一次发生在荷兰的政体的形成过程中。市民他们像购买货物一样,从贵族手中买到了城市的自治权。从此,市民们自行立法,贵族不能直接向他们收税。我们中国直到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东思想,才实现了今天的共和民主,而15世纪的荷兰在那是已经有了共和民主的星光。“市民自治”为荷兰的城市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到公元15世纪末,将近一半的荷兰人生活

在城市中。每个城市都努力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 大大促进了荷兰的经济发展。当时不为君主集权的体质所动的荷兰也吃了不少亏,爆发了和西班牙的战争,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发生了冲突。面对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荷兰人不去仿制当时世界存在的政治体制,而是再一次开动脑筋、勇于创新,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它是一个共和民主的混合,实际的政治权力是在商人和知识精英的手中。在他们的带领下,荷兰的崛起之路越走越远。

可以说仅仅依靠技术上的创新,荷兰是不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强国的。管理上的创新、政体的创新,为荷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其以后成为全球贸易霸主提供基础。管理上的创新极大的释放了荷兰人的生产力,这在其崛起的路上至关重要!

4 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和太多的第一次

这个结构松散的小国,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一次严重的危机。在独立之前,与西班牙的贸易是荷兰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是独立之后,西班牙国王封锁了本国的所有港口, 禁止荷兰商船驶入西班牙。经济的生命线被扼断了, 新生的共和国出路在哪里?

就像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一样,荷兰人又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它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为了融资,他们发行股票,虽然不是现代意义的股票,但是开启了现代社会的金融大厦。公司还承诺对这些股票分红。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 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荷兰人同时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本流转体制。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经活跃着超过1000名的股票经纪人。他们虽然还没有穿上红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经出现了。这里成为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 。当大量的金银货币以空前的速度循环流通时,荷兰的经济血脉开始变得拥堵起来。这一次,荷兰人解决问题的探索直接进入了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这就是建立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于1609年, 大约比英国银行早一百年。姆斯特丹银行对于荷兰的经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发明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用。那时叫做“想象中的货币”。荷兰的市民是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他们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 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

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

这一系列的第一次,确立了荷兰的全球商业霸权地位的建立。凭借着人民的智慧,荷兰人创造了大量的新生事物,开启了现代商品经济制度大门,开创了一系列商业规则,创造了历史,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5 总结

回顾只有两个半北京大小的荷兰的崛起之路,不难发现,是创新的力量促进了生产力的一步步发展,是创新的力量推进了荷兰的的逐步发展。荷兰人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着全世界的步伐。他们用智慧,克服了一次次的困难,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值得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学习。

21世纪,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经济已经全球化,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的思想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并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可以说,我国现在的发展离崛起还很远,我国的很多企业也只不过是别人的车间而已。我们应该学习荷兰人的自主创新精神,不被已有的事物所束缚。不仅仅要有科技技术的创新,还要有体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当今世界的发展主要是由那些创新型国家主导的,希望我们能成为这其中的一员。

上一篇: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下一篇:ct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