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a第一学期第六章

2023-06-03

第一篇:ccna第一学期第六章

CCNA第一学期6

1

请参见图示。下列哪个网络前缀将使用图中显示的 IP 编址方案?

/24

/16

/20

/27

/25

/28

2 points for Option 4

2 下列哪些划分子网后的 IPv4 地址代表有效的主机地址?(选择三项)

172.16.4.127 /26

172.16.4.155 /26

172.16.4.193 /26

172.16.4.95 /27

172.16.4.159 /27

172.16.4.207 /27

Option 2, Option 3, and Option 6 are correct.

3 下列关于 IP 编址的陈述,哪些是正确的?(选择两项)

NAT 将公有地址转换为发往 Internet 的私有地址。

只允许一家公司使用特定的私有网络地址空间。

路由器阻止私有地址接入公共 Internet。

网络 172.32.0.0 是私有地址空间的一部分。

主机可以使用 IP 地址 127.0.0.1 向自身发送通信。

Option 3 and Option 5 are correct.

4 路由器根据给定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来确定子网的网络地址时使用以下哪种运算过程?

二进制加法

十六进制“与”运算

二进制除法

二进制乘法

二进制“与”运算

2 points for Option 5

5

请参见图示。主机 A 连接到 LAN,但无法访问 Internet 上的任何资源。主机的配置如图所示。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主机的子网掩码不正确。

默认网关为网络地址。 默认网关为广播地址。

默认网关与主机位于不同的子网。 2 points for Option 4

6 如果最多可支持 254 台主机,网络管理员会为网络地址 172.30.1.0 分配什么子网掩码?

255.255.0.0

255.255.255.0

255.255.254.0

255.255.248.0 2 points for Option 2

7 以下哪三项是私有 IP 地址?(选择三项。)

172.168.33.1

10.35.66.70

192.168.99.5

172.18.88.90

192.33.55.89 172.35.16.5

Option 2, Option 3, and Option 4 are correct.

8 假设 IP 地址为 172.16.134.64,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224,以下哪项描述的是此地址?

这是可用主机地址。

这是广播地址。

这是网络地址。

这不是有效地址。 2 points for Option 3

9 路由器接口分配的 IP 地址为 172.16.192.166,掩码为 255.255.255.248。该 IP 地址属于哪个子网?

172.16.0.0

172.16.192.0

172.16.192.128

172.16.192.160

172.16.192.168 172.16.192.176 2 points for Option 4

10

请参见图示。网络管理员已将 192.168.10.0 的地址范围分配给网际网络 LBMISS,并已使用 /29 掩码将此地址范围划分为子网。为了满足新建筑的需要,技术人员决定使用第五个子网配置新网络(子网零是第一个子网)。根据公司规定,必须始终将第一个可用主机地址分配给路由器接口,并将最后一个可用主机地址分配给工作组服务器。为了连接到网络,应该在工作组服务器的属性中输入下列哪一项的配置?

IP 地址:192.168.10.38 子网掩码:255,255,255,240 默认网关: 192.168.10.39

IP 地址:192.168.10.38 子网掩码:255,255,255,240 默认网关: 192.168.10.33

IP 地址:192.168.10.38 子网掩码:255,255,255,248 默认网关: 192.168.10.33

IP 地址:192.168.10.39 子网掩码:255,255,255,248 默认网关: 192.168.10.31

IP 地址:192.168.10.254 子网掩码:255.255.255.0 默认网关: 192.168.10.1 2 points for Option 3

11 静态 IP 地址建议分配给以下哪些网络设备?(选择三项。)

LAN 工作站

服务器

网络打印机

路由器

远程工作站

笔记本电脑

Option 2, Option 3, and Option 4 are correct.

12 下列哪些是 IPv6 的特点?(选择三项)

更大的地址空间

更快的路由协议

数据类型和服务类别

身份验证和加密

改进的主机命名约定 与 IPv4 相同的编址方案

Option 1, Option 3, and Option 4 are correct.

13 制定 IPv6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安全性

报头格式简化

提高编址能力

简化编址

2 points for Option 3

14 如果路由器接收了 TTL 值为 1 的 ICMP 数据包而且目的主机与其相距若干跳,将产生以下哪两个结果?(选择两项)

路由器将丢弃该数据包。

路由器将扣减 TTL 值,然后将数据包转发到通往目的主机路径的沿途的下一台路由器。

路由器将向源主机发送超时消息。

路由器将增加 TTL 值,然后将数据包转发到通往目的主机路径的沿途的下一台路由器。

路由器将向源主机发送 ICMP 重定向消息。 Option 1 and Option 3 are correct.

15

请参见图示。为什么在 PC 上发出命令 ping 127.0.0.1 后会显示图中所示的响应?

主机上的 IP 设置配置不当。

主机上的 Internet 协议安装不正确。

物理层或数据链路层存在问题。

默认网关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通往目的主机的路径中有某台路由器发生故障。

2 points for Option 2

16 IPv4 地址由多少位组成?

128

64

48

32

2 points for Option 4

17

请参见图示。网络管理员发现主机 A 无法连接到 Internet,但是服务器群的连接毫无问题。此外,主机 A 完全可以连接到服务器群。此问题可能出于什么原因?

路由器的网关不正确。

主机 A 的网络地址与其它地址重复。

主机 A 配置的默认网关不正确。

主机 A 的子网掩码不正确。 主机 A 所在的网络需要 NAT。

2 points for Option 5

18 下列有关 IPv4 地址网络部分的哪三项陈述是正确的?(选择三项)

标识每台设备

对于广播域中的所有主机都相同

转发数据包时会发生更改

长度不等

用于转发数据包

使用平面编址

Option 2, Option 4, and Option 5 are correct.

19 地址高位部分比特模式相同的一组主机称为什么?

Internet

网络

二进制八位数

基 2 points for Option 2

20 主机 172.25.67.99 /23 的二进制网络地址是什么?

10101100. 00011001.01000011.00000000

10101100. 00011001.01000011.11111111

10101100. 00011001.01000010.00000000

10101100. 00011001.01000010.01100011

10101100. 00010001.01000011. 01100010

10101100. 00011001.00000000.00000000 2 points for Option 3

21

请参见图示。网络管理员必须制定使用 192.168.1.0 /24 地址空间的 IP 编址方案。已经对包含串行链路的网络分配了来自单独范围的地址。每个网络都应分配相同数量的主机地址。下列哪个网络掩码适合为其余网络分配地址?

255.255.255.248

255.255.255.224

255.255.255.192

255.255.255.240

255.255.255.128

255.255.255.252 2 points for Option 3

第二篇:第六章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六章 第一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巨变进行介绍,即:工业革命的兴起──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科学的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工业革命的新阶段──电力的广泛应用;人在工厂──工厂的普及与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成果,掌握工业革命促成了人类生活的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

本课时一方面抓住工业革命的兴起,以英国纺织业出现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引入,概述了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以及蒸汽机的各种优点。蒸汽机的发明给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的第一个阶段──蒸汽时代。最后是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另一方面讲述了工业革命期间,西欧各国在认识科技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科学研究、大学实验室的设立、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以及科学学会的成立等,对科学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氛围下,一系列重大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出现,都使19世纪成为“科学的世纪”。

教学目标

(1)掌握工业革命时代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影响和作用。

(2)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懂得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认识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理解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3)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果,体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发明创造成果。

(2)通过图文资料的阅读,培养学生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原因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工业革命时代重要事件和人物对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阅读学习法:通过对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的处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体会工业革命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

(2)情景体验法: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工业革命中机器生产带来的变化,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瓦特和蒸汽机的有关资料,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资料。

教师准备:课前录制汽车、轮船的汽笛声,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制作flash课件;搜集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有关补充材料。

学与教的过程

【情景导入】教师首先播放汽车、轮船的汽笛声,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辨别并思考这些机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由此引入工业革命,探讨它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引导探究】关于工业革命的兴起,教师可设计三个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候?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哪一部门?为什么从该部门开始呢?

【合作发现】结合教材中的参考资料,在小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英国的纺织业出现了机器生产,从而代替了手工劳动。第二,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市场的拓展、制度的保证、资本的积累三方面来说明当时的英国最早具备了这些条件。第三,一方面棉纺织业是英国的新兴工业部门,受束缚小,迫切需要革新技术;另一方面当时棉纺织品的市场需求量大,而政府又禁止从国外输入,这就促使不少英国人努力从事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从而有了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故事激趣】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和搜集一些有关蒸汽机和瓦特的资料,在课上讲述,以激起学生对瓦特改造蒸汽机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任何发明创造都是要经历无数次失败和挫折,最后才获得成功。

【分析思考】展示教材中图 6—

2、图 6—

3、图 6—4三幅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图中三种工具备自的局限性,从而得出改进技术、更新设备──蒸汽机发明的必然性。特别要强调的是蒸汽机的发明,是瓦特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钻研反复实践的结果。

【活动体验】通过flash动画演绎当年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与马车赛跑的情景,鼓励学生在想像的基础上,加深对蒸汽机改变交通运输的理解。

【分析说理】工业革命的影响,可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材料和补充资料,概括出工业革命给生产和生活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合作学习】阅读教材,组织讨论:

○19世纪为什么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西欧各国在认识科技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科学研究、大学实验室的设立、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适应工业化需要的专业设置以及科学学会的成立等,对科学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氛围下,一系列重大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出现,都使19世纪成为“科学的世纪”。

【感悟升华】达尔文名言:“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并非是最强大的,也并非是生存环境最优越的,而是最具活力的。”结合教材中阅读卡《物种起源》的知识,试举例分析体会达尔文进化论在今天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问题研讨

本课时立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创设情境、提出质疑和提供学习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深层次、多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工业革命。重点突出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蒸汽机改良的进程、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最新科学理论的理解上,因此对问题的质疑和材料的选择要做到精炼准确,不要给学生增加文字阅读的困难。另外要尽可能地突出把握工业革命第一阶段的成果和影响,以别于工业革命第二阶段的成果。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必然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 2.鼓励学生思考环境问题对人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3.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生产力的重 大变化。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从狩猎采集到培育作物、 饲养家畜、工业化生产,从洞居穴隐到造屋而居,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扩 大,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并不 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 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的统一。人类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历程,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师: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不停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向环境中排放废 弃物,所以说人类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 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取决 于技术手段,也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那么人类对“地”的认识究竟经历了怎 样的认识历程呢?(看课本图6.1“朝拜太阳神”) 师:同学们看了这幅图.请说一说它反映了当时人对“地”的认识处于一种怎样的阶段。 生:此时处于人类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 力非常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在这一时期,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 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 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1 师:对。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处于一种崇拜状态。那么图6.2反映的是人类的什么时期? 这一时期人对“地”又具有怎样的认识呢? 生:反映了我国东汉时期人们生产劳动的场景。这一时期人类处于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 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了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可靠,人口开始 迅速增长。 师:对。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 环境遭到破坏。但这时,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迁移,以此 来逃避大自然的惩罚。(让学生用图解的形式来表达以上两个生产力时代的人地关系) 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阅读案例1:玛雅文明的消失) 师:阅读案例l,你认为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个案例说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 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师:对。玛雅文明的消失除了与人类自身的不合理生产活动有关系,与其当地的自然地理 环境有无关系? 生:有。玛雅社会所处的环境是热带雨林。森林砍伐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生态破 坏的速度。

师:对。请同学们把农业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绘成概念图。(生绘图,师总结): 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

过渡:18世纪中叶,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攫取自然资 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满足不 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试 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而正当人们陶醉于自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时候,大自然也在 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一时期,人地关系越来越呈现出不协调,人地关系迅速激化。下面让我们来完成P92“活动’,

1.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开矿山、修水坝、建城市,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然而在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会隐藏着什么环境问题呢?为什么? 师:这个活动从几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请大家讨论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生分组讨论)

生l:矿山开采会引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还可能引发泥石流、污染河流等。 师:对,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 石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会造成污染。 师:请大家看图“高峡出平湖”,修大坝、建电站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又一大奇迹。修建三 峡大坝,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大坝的建成,能带来一系列的好处:防洪、灌溉、航运、发 电、养殖等。但是,在大坝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呢? 生:修水坝对整个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来说,阻断 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 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人海口地区容易发 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

师:大坝的修建,虽然得到了一系列的好处,但也给生态带来了灾难,值得我们去深深地 思考。让我们再来看图“现代都市”,在都市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哪些问题? 生: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交通拥 挤、住房紧张、失业问题等。

2 师:不错。众多的城市环境对整个自然环境变化会起什么作用,目前还存在一些未知领 域。我们再来看看第2题。

2、仔细观察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1)两幅图所反映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 (2)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3)如果你生活在乡村,你所能看到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如果你生活在城市里,你所能了解到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生讨论,分别回答第3题) 生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生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 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 的工业化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 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生3: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答案。如:水稻种植区可能会因大水漫灌而导致土壤盐渍化, 山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挖甘草、发菜、牧养山羊会导致沙化面积扩大。

二、直面环境问题

师:人类来自于环境,本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人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生: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 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要排放废弃物到环境中。

师:对。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 响应。让我们来完成“读图思考”。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吗?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4.耕地面积扩大了,但并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为什么?(生讨论) 生1:单产不高,粮食不足,所以人们要扩大耕地面积。 生2:毁林开荒、开垦草场、围垦湖海、填塘塞河。

例: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平方千米。在1949年,面积缩减至4350平方千米的洞庭湖仍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但在这40年间,洞庭湖每年淤积在湖底内的泥沙已达1.5亿吨,湖底普遍淤高1~3米,最高时达7~9米,再加上周围居民的围湖造田使其面积与湖容锐减。洞庭湖在此后又经历了40年左右水土流失的折磨。1984年,它的面积大约只有2145平方千米,还不到1949年时面积的一半。八百里洞庭湖徒有虚名。 生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破坏水利、水产减少。

开垦草场、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

毁林开荒、破坏植被——风沙侵蚀、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日益频繁。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并不能得到消除。

生4:耕地面积的扩大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是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环境被破坏,最 终会对人类进行惩罚,人类陷入了恶性循环,所以反而越来越贫穷了。

师:通过对图6.7的分析,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如20世纪以 来,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都纷纷告急,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 破坏的表现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还表现在环境质量的高低上。

师:对。环境可以对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进行自我净化,即环境的自净能力。所谓自净能

3 力,就是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人类如果向环境排放废 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环境质量就会下降,造成环境污染。

师:对。图6.8向我们展示了污染的形成,看图说明主要有哪些污染的种类?它们是如何造成的? 生l: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是由工业三废和有害农药排放到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的。

生2:固体废弃物污染是由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的。

生3:噪声污染是由工厂和交通造成的。

生4:放射性污染是由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

生5:海洋污染是由陆地上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污染物排人海洋及海上运输、海上钻井平台造成的。

师:对。污染的种类越来越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危害。

师:环境污染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谈你对这种模式的认识。 生:(讨论回答)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 值,随意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各种污染的产生。发达国家走过了一个“先污染。 后治理”的道路,这个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 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实际代价,是不足取的。我们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 经济时应吸取教训,走绿色经济的道路。

师:对。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全 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 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师: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尽相同的,即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请同学们说一 说,在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有何不同。 生: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过度聚集,污染集中,因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 为环境污染。在乡村地区,主要是因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 现为生态破坏。

师: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也不一样,你能说说其中的 原因吗?

生:(讨论回答)发达国家工业技术发达,消耗了世界上绝大部分资源,排放的污染物也占 绝对多数,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基本都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 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 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需求,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些都使得发展中 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师:对。请看Pgs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完成读图思考。

1.列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差异。

生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如海洋污染、河流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 染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如非洲的森林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 导致沙漠化的加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大规模砍伐。导致野生生物 物种灭绝。

2.分析图中的案例,哪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生1:北海和地中海的污染可能影响到其他海域,甚至全球的海洋。 生2:加利福尼亚的烟雾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4 生3:南美洲的热带雨林砍伐,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人类在饱受了环境的报复惩罚之后,已逐渐认识到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板书设计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直面环境问题

●教学反思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本节课了解本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师: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科学 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治标不治本的。人类必须 从自己的行为中找到答案,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 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 解决。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使之逐步完善,得到公认。 那么,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师:对。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 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并为全 球开展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提供指导性框架。

读图6.12,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生1: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者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生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 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改善, 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 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师: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问:如何理解这三个原则? 生1: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要公平,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 家与地区之间也要公平。

生2: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生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全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共同 参与。同时,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变为全球性问题,所以地区的决策和 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活动与探究:

2·阅读下面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给蛇让道”有没有必要? 答:有必要·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如果再不对

5 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以至灭绝将不可避免。这种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衡量标准,对下列观点作出评价。

(1)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答: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自然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来发展经济,而不应当被闲置。

答:不正确。对可再生资源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 (3)如果砍伐森林是当地人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么砍伐森林的做法是合理的。

答: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4)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答: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5)保护自然很重要,因为它为我们提供食品、药品和其他生活用品。 答:正确。

(6)即使绝大多数人从不光顾,保护野生自然区域也是重要的。

答: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7)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同时必须考虑环境因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答:正确。用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解释,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板书设计

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教学反思

第四篇:第六章 交通运输安全技术 第一节 铁路运输安全技术(大全)

第六章

交通运输安全技术

第一节

铁路运输安全技术

一、铁路运输安全基础知识

(一)车务安全知识

1.行车工作的基本原则

行车工作必须坚持集中领导、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原则。局与局间由铁道部,分局与分局间由铁路局,分局管内各区段由分局,一个调度区段内由本区段列车调度员统一指挥。

2.行车基本闭塞法

行车基本闭塞法采用:自动闭塞和半自动闭塞两种。电话闭塞法,是当基本闭塞设备不能使用时,根据列车调度员的命令所采用的代用闭塞法。

4.编组列车的一般要求

列车应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简称《技规》)规定及列车编组计划和列车运行图规定的编挂条件、车组、重量或长度编组。列车重量应根据机车牵引力、区段内线路状况及其设备条件确定;列车长度应根据运行区段内各站到发线的有效长,并须预留30m的附加制动距离确定;旅客列车按旅客列车编组表编组,机车后第一位编挂一辆未搭乘旅客的车辆作为隔离车,列车最后一辆的后端应有压力表、紧急制动阀和运转车长乘务室。同时,《技规》第175条规定对9种情况的车辆禁止编入列车。

5.调车作业的有关规定

车站的调车工作应按车站的技术作业过程及调车作业计划进行,并要固定作业区域、线路使用、调车机车、人员、班次、交接班时间、交接班地点、工具数量及存放地点。车站的调车工作由车站值班员(调度员)统一领导,调车作业由调车长单一指挥。调车领导人应正确及时编制、布置调车作业计划,调车领导人与调车指挥人必须亲自交接计划,调车指挥人必须亲自向司机及其他人员交递和传达计划。调车作业时,调车作业人员必须正确及时地显示信号,机车乘务员要认真确认信号并鸣笛回示,不足两人不准进行调车作业。调车作业中,调车有关人员要认真执行要道还道制度,单机运行或牵引车辆运行时,前方进路的确认由机车司机负责,推进车辆运行时,前方进路的确认由调车指挥人负责。调车作业速度不得超过以下规定:在空线牵引运行时40km/h,推进运行时30km/h;调动乘坐旅客或爆炸品、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限货物的车辆时15 km/h;接近被连挂的车辆时5 km/h。在接发列车时,应按《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简称《站细》)规定的时间停止影。向列车进路的调车作业。

6.车站接发列车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车站应坚持安全、迅速、准确、不间断地接发列车,严格按运行图行车的基本原则。接发列车时,车站值班员应亲自办理闭塞、布置进路(包括听取进路准备妥当的报告)、开闭信号、交接凭证、接送列车、指示发车或发车。车站值班员在办理闭塞时应确认区间空闲,并应严格按《站细》规定时机开闭信号机。车站值班员下达准备接发进路命令时,必须简明清楚,正确及时,讲清车次和占用线路,并要受令人复诵,核对无误。接发列车应在正线或到发线上办理,并应遵守以下原则:客运列车、挂有超限货物车辆的列车,应接入固定线路;特快旅客列车应在正线通过,其他通过列车原则上应在正线通过;原规定为通过的客运列车由正线变更为到发线接车及特快旅客列车变更进路时,必须经列车调度员准许,并预告司机。

7.各铁路局《行车组织规则》制定的原则

各铁路局应根据《技规》规定的原则,结合各铁路局行车设备的实际情况和生产实践经验,以及针对《技规》规定须由各铁路局进一步补充的规定,各铁路局制定《行车组织规则》。

(二)机务安全知识

1.运用机车的基本类型

我国运用机车分为电力机车、内燃机车、蒸汽机车。

2.机车装设行车安全等设备的规定

内燃和电力机车须装设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其中客运机车还应加装轴温报警装置;牵引特快旅客列车的机车应分别向车辆的空气制动装置和空气弹簧等其他装置提供风源;蒸汽机车上装设自动停车装置。

3.《机车乘务员一次乘务作业程序标准》的制定原则

《机车乘务员一次乘务作业程序标准》是规定机车乘务员自待乘、出勤时起,到退勤时止,全过程的程序性作业标准,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各铁路局根据铁道部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局的实际情况制定各局的《机车乘务员一次乘务作业程序标准》,对机车乘务员一次乘务作业中每个工作环节、作业规范、技术标准作出规定。

4.《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的机车运行资料分析

监控装置记录的运行信息,实行退勤、日常两级分析和运用干部辅助分析。退勤分析由退勤调度员,对乘务员趟车文件中所记录的非常信息进行核对并作好记录;日常分析是按铁道部规定的分析内容及要求,对列车操纵、行车安全、作业标准化和监控装置使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认真进行分析;指导司机对分管机班乘务员的制动机使用、列车操纵、监控盲区、标准化作业等信息进行重点分析;运用干部的辅助分析,由车队、车间和段技术管理及段领导等干部,实行逐级复检、抽查的检索分析。

5.机车“三项设备”运用管理的规定

运用机车上必须安装机车信号、列车无线调度电话、列车运行监控装置(简称“三项设备”)。为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各铁路局应根据实际编制《行车安全装备使用、维修管理实施细则》,并建立局、分局和基层单位各级干部的定期检查、抽查制度。机务段、机务折返段对入段机车的“三项设备”实行检测,确保设备良好投入运行,防止设备不良出库;建立“三项设备”故障、临修分析考核制度;对列车运行中擅自关闭及违章使用“三项设备”的人员,建立严格考核处理制度。

6.机车乘务员待乘休息管理的基本要求

担当夜间乘务工作并一次连续工作时间超过6h的乘务员,必须实行班前待乘休息制度。乘务员待乘卧床休息时间不得少于4h,待乘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持IC卡到达待乘室签到,按指定房间休息,待乘室值班人员按规定办理待乘人员的人、出待乘室手续;段、车间值班干部每天必须检查乘务员待乘休息情况,并实行IC卡写卡的检查管理制度,铁路局、分局应对管内各待乘室的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三)铁道车辆安全知识

1.客货车辆的基本类型

车辆按用途分为客车、货车及特种用途车(如试验车、发电车、轨道检查车、检衡车、除雪车等)。

2.旅客列车安装轴温报警器的基本规定

编入特快旅客列车、快速旅客列车、旅客快车的客车应装有轴温报警装置。

3.车辆轮对基本限度

车辆轮对内侧距离为1353±3 mm;车轮轮辋厚度客车≥25 mm,货车≥23mm;车轮轮缘厚度≥23mm;车轮轮缘垂直磨耗高度≤15 mm;车轮踏面圆周磨耗深度≤8 mm;车轮(滚动轴承)踏面擦伤及局部凹下深度≤1 mm,其中本属客车出库≤0.5 mm,途中运行客车≤1.5 mm;车轮(滚动轴承)踏面剥离长度一处时:客车≤30mm、货车≤50mm,二处时(每一处):客车≤20mm、货车≤40mm。

4.列车自动制动机试验的基本规定

列车自动制动机试验主要包括:全部试验,简略试验,持续一定时间的全部试验。

5.列车中关门车的限制规定

编入货物列车的关门车数不得超过现车总辆数的6%,超过时要计算每百吨列车重量换算闸瓦压力,不得低于280kN。列车中关门车不得挂于机车后部三辆之内;在列车中连续连挂不得超过二辆;列车最后一辆不得为关门车;列车最后第

二、三辆不得连续关门。旅客列车不准编挂关门车;运行途中临时故障准许关闭一辆,但列车最后一辆不得为关门车。

6.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干线上,应设红外线轴温探测网,轴温探测站的间距一般按30km设置,铁路局设红外线轴温监控中心,铁路分局设监测中心及红外线轴温行调复示终端,列检所设复示中心。

(四)电务安全知识

1.信号机的基本类型

信号机按类型分为色灯信号机、臂板信号机和机车信号机。信号机按用途分为进站、出站、通过、进路、预告、遮断、驼峰、驼峰辅助、复示、调车信号机。

2.连锁设备的基本类型

连锁设备分为集中连锁(继电连锁和计算机连锁)和非集中连锁(臂板电锁器连锁和色灯电锁器连锁)。

3.信号机的显示距离规定

各种信号机及表示器在正常情况下的显示距离:进站、通过、遮断信号机不得少于1 000mm;高柱出站、高柱进路信号机不得少于800mm;预告、驼峰、驼峰辅助信号机不得少于400mm;调车、矮型出站、矮型进路、复示信号机不得少于200mm。

4.集中连锁设备应保证的基本条件

集中连锁设备应保证:当进路建立后,该进路上的道岔不可能转换;当道岔区段有车占用时,该区段的道岔不可能转换;列车进路向占用线路上开通时,有关信号机不可能开放(引导信号除外);能监督是否挤岔,并于挤岔的同时,使防护该进路的信号机自动关闭;被挤道岔未恢复前,有关信号机不能开放。同时,集中连锁设备,在控制台上应能监督线路与道岔区段是否占用,进路开通及锁闭,复示有关信号机的显示。

5.道口自动信号的技术要求

道口自动信号应在列车接近道口时,向公路方向显示停止通行信号,并发出音响通知;如附有自动栏杆(门),栏杆(门)应自动关闭。在列车全部通过道口前,道口信号应始终保持停止通行状态,自动栏杆(门)应始终保持关闭状态。道口自动通知设备,应在列车接近道口时,以音响和控制盘表示灯通知道口看守人员。

(五)工务安全知识

1.铁路线路类别

铁路线路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别用途线。

2.线路标准轨距和曲线线路加宽、超高限度

轨距为钢轨头部踏面下16mm范围内,两股钢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直线轨距标准规定为1 435 mm。曲线线路轨距加宽限度:半径小于350m,大于或等于300m的加宽5mm;半径小于300m的加宽15mm。曲线外轨最大超高:双线地段不得超过150mm,单线地段不得超过125mm。

3.机车车辆上部限界最高、最宽的限度

机车车辆无论空重状态,均不得超出机车车辆限界,其上部高度自钢轨顶面的距离不得超过4 800mm;其两侧最大宽度不得超过3 400mm。

4.道岔“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的限度

道岔查照间隔(辙叉心作业面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小于1 391mm;护背距离(辙叉翼作业面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大于1 348mm。测量位置按设计图纸规定。

5.铁路线间距的基本规定

铁路线间距为区间及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间的标准距离,线间最小距离的基本规定为:线路允许速度不超过140km/h的区段,区间双线为4000mm,站内正线、到发线和与其他相邻线为5000mm,三线及四线区间的第二与第三线为5 300mm,牵出线与其他相邻线为6500mm,其他站线为4 600mm;线路允许速度140km/h以上至160km/h的区段,区间双线为4200mm,站内正线及与相邻到发线间为5 000mm,牵出线与其他相邻线为6500mm。

(六)牵引供电安全知识

1.接触网工作电压的限度值

接触网最高工作电压为27.5kV,瞬时最大值为29kV;最低工作电压为20kV,非正常情况下,不得低于19kV。

2.接触网导线最大弛度限度

接触网接触线最大弛度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超过6 500mm;区间和中间站,不少于5 700mm(旧线改造不少于5 330mm);在编组站、区段站和个别较大的中间站站场,不少于6200mm;客运专线为5 300~5 500mm,站场和区间宜取一致。

3.接触网带电部分与固定接地物、机车车辆及货物的距离限度

接触网带电部分至固定接地物的距离不少于300mm;距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的距离不少于350mm;跨越电气化铁路的各种建筑物与带电部分最小距离不少于500mm。

二、铁路典型行车事故预防

(一)机车车辆冲突脱轨事故防范

1.机车车辆冲突事故的主要原因

机车车辆冲突事故的原因主要是车务机务两方面:车务方面主要是作业人员向占用线接入列车,向占用区间发出列车,停留车辆未采取防溜措施导致车辆溜逸,违章调车作业等;机务方面主要是机车乘务员运行中擅自关闭“三项设备”盲目行车,作业中不认真确认信号盲目行车,区间非正常停车后再开时不按规定行车,停留机车不采取防溜措施,列车运行及调车作业不按规定速度行车等。

2.机车车辆脱轨事故的主要原因

机车车辆脱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机车车辆配件脱落,机车车辆走行部构件、轮对等限度超标,线路及道岔限度超标,线路断轨胀轨,车辆装载货物偏载或坠落,线路上有异物侵限等。

3.防止机车车辆冲突脱轨安全措施

严格执行行车作业岗位的标准化作业,认真落实非正常行车安全措施,强化机车作业安全联控,加强机车车辆检修和机车出库、车辆列检的检查质量,提高线路道岔养护质量,落实工务防折、防胀和施工安全措施,加强货物装载加固措施和商检检查作业标准等。

4.我国铁路车辆脱轨系数及轮重减载率的规定

我国国标《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GB 5599—1985)规定:脱轨系数为Q/P≤1.2,轮重减载率为≤0.65。

5.车辆预防大部件折断脱落安全措施

车辆转向架侧架、摇枕实行寿命管理,凡使用年限超过28年的配件全部报废;车辆入厂、段修转向架除锈后进行翻转分解探伤,重点检查;车辆轮对入厂、段修时,严格执行除锈探伤检查;加强制动梁端轴分解探伤检查等安全措施。

6.停留机车车辆的防溜措施

编组站、区段站在到发线、调车线以外线路上停留车辆,应连挂在一起,并须拧紧两端车辆的手制动机,或以铁鞋牢靠固定。中间站停留车辆,无论停留线路是否有坡道,均应连挂在一起,拧紧两端车辆的手制动机,并以铁鞋牢靠固定。车站对停留车辆防溜措施执行情况每天要实行定期检查。库内停留机车须拧紧机车手制动机或采取其他防溜措施,机车在中间站停留时,乘务员不得擅自离开机车,并保持机车制动,货物列车应保压停车,直到开车前方可缓解列车制动。

(二)机车车辆伤害防范

1.营业线上作业人员机车车辆撞、轧、挤、压惯性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作业人员安全思想不牢,违章抢道,走道心、钻车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跳车、爬车,以车代步,盲目图快,避让不及,下道不及时;作业防护不到位,作业中不加保护措施,线上作业不设防护,或防护不到位等。

2.线上作业人员安全防范措施

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确保作业人员班前充分休息,开展好班前安全预想,作业集中精力;班中严格遵章作业,线上施工作业确保2人以上,加强安全防护,加强嘹望和联络,来车按规定提前下道等。

3.路外伤亡事故的分类等级

凡在铁路列车运行和调车作业中,发生火车撞轧行人、与其他车辆碰撞等情况,招致人员伤亡或其他车辆破损,均列为路外伤亡事故。路外伤亡事故分两个等级:事故造成一次死亡和重伤5人及以上的;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后伤亡人数虽未达到,但铁路损失达到《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简称《事规》)规定的重大、大事故条件的;火车与牲畜碰撞后达到《事规》规定的重大、大事故条件的;以上3种情况都列为重大路外伤亡事故。凡伤亡人数不足5人,铁路损失达到险性及一般事故的,列为一般路外伤亡事故。

4.有人看守道口安全防范措施

健全道口安全管理制度,认真落实道口员岗位责任制,加强瞭望和防护,提前立岗;完善道口报警和防护安全设施;开展治安联防,加强与地方的安全联控,共同落实道口安全防范措施。

(三)电气化铁路安全

1.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触电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电化区段作业安全意识不牢,作业中违章上车顶或超出安全距离接近带电部位;接触网网下作业带电违章作业;接触网检修作业中安全防护不到位,不按规定加装地线,或作业防护、绝缘工具失效;电力机车错误进入停电检修作业区等。

2.电气化铁路区段“V”形天窗作业安全防范措施

双线电气化铁路实行“V”形天窗作业时,为确保人身安全,应在设备机具、照明、作业组织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上网作业前必须先停电后作业,并落实接地和作业区段安全防护措施,接地线安装位置必须保证安全距离,作业人员防护设施和绝缘工具必须检测可靠良好;车站对作业区段的进路、道岔要落实锁闭,防止电力机车错误进入停电检修作业区。

3.列车运行中列车、货物发生异状应急处理安全防范措施

电化区段对列车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及车辆顶部和货物发生异状情况时,必须先断电后处理,并及时将肇事车辆调入无电线路,待处理妥当,人员撤离后方可恢复供电。

(四)营业线施工事故防范

1.营业线施工事故的主要原因

施工组织缺乏安全预防和防范措施,施工安全责任制不落实,施工人员缺乏资质;施工前准备工作超前,施工中安全防护不到位,施工后线路开通条件不具备,盲目放行列车;施工监理不严格,施工质量把关不严,施工监护不落实等。

2.施工安全责任制的基本规定

施工实行分级管理,根据施工影响程度确定铁路局、分局、站段及领工区、工区,分级负责把关,分别由负责部门领导(干部)负责对施工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安全防范、现场指挥和质量验收,实行全过程组织实施和监督把关,落实责任,确保安全。

3.营业线施工安全防护的基本要求

严格按施工计划组织施工,实行施工组织单一指挥,按规定距离设置防护信号,保证施工联系畅通,根据不同施工等级安排施工防护员、联络员,落实施工监护措施,加强施工中相关工作的联系协调,严格落实施工安全措施。

4.施工前准备和施工后开通的基本条件及规定

施工前准备工作严禁超范围,施工后必须严格确认具备放行列车的开通条件,方可按允许运行速度放行列车,原则上施工后放行第一趟列车不安排旅客列车,线路允许速度必须根据运行条件逐步提高,严禁盲目臆测放行列车。

5.施工机具、设备管理的规定

施工机具、设备必须统一管理,专人负责检修、保养及使用,保证状态良好,严禁带病运行,机具、设备下道必须存放稳妥,严禁侵入限界,机具、设备上道使用必须落实专人防护措施。

三、事故调查处理及救护救援

(一)事故调查处理

1.行车事故

(1)行车事故的分类等级。按照行车事故的性质、损失及对行车造成的影响,行车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大事故、险性事故和一般事故。

(2)事故报告程序。在区间发生时,由运转车长(无运转车长时为司机)立即报告分局(无分局为铁路局)列车调度员。如不可能,则报告最近车站值班员,转报分局调度员。在站内或段管线内发生时,由站、段长直接报告分局调度员。

(3)事故调查程序。根据事故性质组成相应的事故调查处理机构,迅速赶赴现场,组织调查:安监部门负责勘察现场和事故调查,工务部门绘制现示意图,公安部门维护现场秩序、勘察现场、调查取证,如线路遭到破坏,则对事故地点前后各100m线路质量进行测量,对事故关系人员分别调查,检查有关技术文件的编制、填写情况,根据调查情况初步确定事故原因和责任。

(4)事故责任判定的基本原则。事故责任依次划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重要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重大事故由铁路局调查判定,报铁道部审查批复;大事故由铁路局调查判定,并报告铁道部备案;险性事故和一般事故由发生事故的铁路分局或单位调查判定。

(5)主要行车设备破损鉴定和直接经济损失估算方法。行车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系指机车、车辆、线路、桥隧、通信、信号、信息系统、给水、供电等技术设备损失费用及事故救援、伤亡人员处理费用。设备报废时,按报废设备账面价值减除折旧及残值计算;破损的设备按修复费用计算。

(6)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的编写原则。发生重大、大事故的基层单位,应于事故发生后7日内向分局提出重大、大事故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10日内向铁路局提报重大、大事故调查处理报告,铁路局接到报告后7日内报送铁道部重大、大事故调查处理报告。险性事故发生后,由主要责任单位在事故发生后3日内,向分局提出事故处理报告,分局于7日内公布处理结果,并报铁路局。一般事故发生后,责任单位5日内处理完毕,将“行车事故处理报告”(安监报-2)报分局。

2.人身伤亡事故

(1)事故类别分为:物体打击;提升、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爆破;火药爆炸;瓦斯煤尘爆炸;其他爆炸;煤与瓦斯突出;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2)事故等级分为:

轻伤事故:一次事故中只发生人员轻伤的事故。

重伤事故:一次事故中发生重伤(包括伴有轻伤)但无死亡的事故。

死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1~2人(包括伴有重伤、轻伤)的事故。

重大死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及以上,但构不成特大的事故。

特大事故:按国家有关规定界定。

急性中毒事故:指生产性毒物一次性或短期内,通过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大量进入体内,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病变,导致中断工作,须进行急救处理,甚至死亡的事故。

(3)事故报告内容。发生事故单位,发生时间、地点,事故经过,伤亡人数,伤亡人员自然情况,采取的应急措施,调查、善后组织工作及初步分析的原因等。

(4)事故报告程序。发生轻伤事故,24h内报至单位及同级工会;3日内报至铁路分局。发生重伤事故,24h内逐级报至铁路局劳动安全监察部门、生产业务部门、工会。发生死亡、重大死亡、特大事故,24h内逐级报至铁道部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全国铁路总工会;重大死亡事故、特大事故应同时报告所在地铁道部安全监察特派员办事处及地方政府安全生产主管部门。铁道部劳动安全监察部门接到重大死亡事故、特大事故后应及时向部长办公室、主管副部长、部长书面报告,同时向国家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报告。

(5)事故调查处理。事故发生后,有关人员应保护现场,采取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要成立事故调查组,调查组的职责是,查明事故发生经过、原因,人员伤亡、设备设施损坏和经济损失情况;认定事故性质,确定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提出认定依据以及对责任者的处理建议;指明应接受的事故教训,提出防范措施的建议;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二)行车事故救援

1.行车事故救援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方法

以最短的时间,起复机车车辆,修复线路,保证铁路正线、车站咽喉道岔的迅速开通,使铁路运输畅通,减少事故对整个铁路运输的干扰和影响,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事故救援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行车事故救援实行单一指挥,以救援列车主任或救援队长为事故救援起复指挥人,由指挥人统一组织实施救援起复方案,明确分工,迅速实施;对事故地段设备复旧工作同步实施,事故起复一处,线路、信号等必须立即修复一处;对机车车辆的复旧,以开通线路为前提,应先行清出线路,抢通线路,随后组织复旧。在救援列车进入事故地点之前,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救护伤员,移开其他机车车辆,清出线路等前期工作,为救援列车进入现场提供条件。

2.应急处理的基本措施

以迅速开通线路为前提,对有条件开通便线行车的,要先期迅速组织拨接便线,改道开通;对少量机车车辆脱轨的,应及时组织机车自救,或组织救援队利用救援起复设备起复,将事故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3.救援列车等主要事故救援设备的工作原理

救援列车应编组成出动时不需改编的完整车列并配备一定的人员、机具、器材,经常保持完备状态,随时准备出动。轨道起重机应置于救援列车的一端。轨道起重机是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起吊设备,起吊吨位从60~160t不等,具体作用是将脱轨、颠覆的机车、车辆吊起复位。复轨器是事故救援的基本器具,一般用铸钢制造,其特殊的形状可使脱轨车辆在牵引机等设备的牵拉下,车轮由地面沿复轨器斜坡面滚动升高至钢轨顶部复轨。液压破切设备也是救援列车的基本设备之一。其工作原理是由电动机带动液压泵,产生高压油,驱动液压剪,剪开破损变形的机车、车辆钢板或钢梁,救出被困的受伤人员。柴油发电机组的作用是,在无外接电源的事故现场向各种救援机具提供电源。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6.1质量教案2

6.1质量教案

一、新课引入

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

二、新课讲解 1.质量的概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常见物体,如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交流讨论】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①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②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③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教师总结】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比较归纳】一把铁锤和一只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只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张课桌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的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张课桌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教师总结】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阐述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教师演示】

(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2)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回答问题】

(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3)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宜宾,或带到更远的地方,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交流讨论】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带到宜宾,或更远的地方,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在这几种的变化现象中,物质没有从物体中转移出示,也没有发生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

【归纳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

二、质量的测量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1.天平的测量原理:

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有关知识在第十二章学习) ,平衡时,左右质量相等。

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时,天平一个盘放被测物体,另一个盘放质量已知的砝码,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天平是否平衡,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③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砝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 3.记住天平使用注意事项教师示范操作(略)。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感悟质量的含义。

【学生活动】认真体会天平测量质量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师点评】本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使自己能够正确利用天平及培养自己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课后作业

课后讨论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质量(m):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单位:(SI主)kg,还有mg、t等。 天平简图

使用天平时的注意点:

从天平保护的角度:称量、砝码、天平盘;

从使用方法的角度:调节问题、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问题。

六、教学体会

实验动手能力是物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严谨态度的重要手段。质量的测量更需要同学们在学习中亲自动手实践,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上一篇:2019年工会工作计划下一篇:投资策略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