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社会实践报告

2022-10-13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保险行业社会实践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保险行业社会实践报告

加强保险行业宣传转变保险行业社会形象

——开展区域性保险行业宣传初探

一条正面的宣传信息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同样一条负面的宣传信息也可以毁掉一个企业,这就是宣传的力量。宣传工作是对内凝聚发展力量、对外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具体到保险行业,宣传工作就是为了普及保险知识,改善提高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地位,增强保险行业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牢固树立“人人都需要保险”的理念,进而摆脱发展僵局,促进保险业务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保险行业如何搞好宣传工作,如何提升行业品牌价值是保险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

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保险产品纷纷走进了人们的身边,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为广大的保险消费者提供着数以亿计的风险保障。可以说,保险行业为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却饱受人们的诟病,社会形象不佳。一提到保险,人们往往会说“保险是骗人的”、“保险是交钱容易,理赔难”、“防火、防盗、防保险”等言论。这些负面的保险言论在社会上根深蒂固,也很早就出现在各保险公司的应对话术之中,保险行业自身也仿佛默认了这种情况的存在,

1 却一直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保险行业一方面业务发展缓慢,市场低迷,另一方面市场的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保险行业感到了强烈的危机感,不转变形象,不转变思路,不认真研究市场、分析保险消费者对保险真正的需求,面对的就是业务低迷,甚至是被市场淘汰。笔者认为,提升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促进行业整体业务发展,区域性保险行业的整体宣传是重要的一步。

二、宣传在保险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大众对保险行业的认知度。一是促进保险常识的传播。如,保险的意义和功用,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犹豫期、等待期、宽限期等内容。二是增进对保险流程的了解,包括从承保到理赔或者给付整个简单流程的了解。三是加强对保险行业资金整体运作情况的宣传。一方面让人们了解保险资金的流向及保险收益的来源,另一方面让人们对分红的不确定性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概念,使保险消费者意识到自己已经参与到保险经营过程之中,增强保险消费者的主人翁意识。

(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保险业务发展。一是加强引导正面宣传。将保险行业对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广泛传播,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保险的意义和作用,产生自主购买欲望,从而带动保险业务的迅速发展。二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险行业通过参加政府及其他

2 行业组织的相关活动,将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社会形象不断展现在民众面前,将保险真正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去,提高保险行业的社会认知度,使保险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三是科学应对负面宣传。出现负面报道后,保险行业应该坚持负责任、不推卸、求真相的工作原则,与社会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争取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要在宣传的过程中注意正反两面都说的原则,使受众在有所预防的状态下,能自动抗御反宣传。

(三)巩固保险队伍,坚定保险从业人员的从业信念。一是行业形象好,保险消费者才能够认可,进而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才能促进保险队伍的发展。二是保险队伍壮大了,业务发展好了,才能促进保险行业的良性发展。三是保险行业发展好了,才能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周到的保险服务。

(四)促进保险文化建设,提升保险行业整体的荣誉感、责任感。一是有利于提高保险行业的服务能力,为保险消费者提供方便、及时、快捷的各种保险服务。二是有利于深入推进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范经营,有序竞争。三是有利于保险行业深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保险为民的社会形象。四是有利于开展社会保险教育,提高大众风险意识。五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三、保险行业宣传工作的现状

3

(一)各家保险公司的宣传各自为战,缺少统一组织。一是各保险公司之间独立宣传,缺少行业横向互动。产险、寿险公司往往只对自身的服务活动、业务开展、理赔措施等通过各种渠道独自进行宣传。而各公司之间缺少横向互动,且宣传时间、内容出现交叉和雷同,使宣传资源出现极大的浪费,无法取得既定的宣传效果。二是保险公司系统内的宣传形式和内容不统一,缺少自身的纵向互动。系统内开展宣传活动,往往是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在大方向一致的情况下进行,活动力度不

一、内容不

一、形式不一,很难保证宣传效果。

(二)社会大众保险知识不足,销售终端存在口头误导宣传。一是公司直销渠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保险行业内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业务压力非常大。为了完成业务发展指标,公司的直销渠道不可避免的出现口头的误导情况。二是业务代理渠道。一方面是专业代理公司,因为代理公司仅代理保险产品的销售,不负责产品的保全和理赔等工作,因此为了促进业务发展,也存在口头误导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兼业代理渠道,以银邮为代表的兼业代理渠道是保险新单业务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销售误导的多发地带,口头误导常有发生。

(三)宣传形式多样,但是效果不明显。一是参与人数少。宣传多是报纸、电视、网络及现场宣传,大众接触到宣

4 传后,参与的人员比较少,而参与的人员又大多为公司员工、公司的客户及活动现场的部分人员。二是影响范围小。因为各保险公司都在通过自身的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其受众十分有限,对于没有接受到宣传信息的人员就无法起到宣传作用。三是起到作用小。因为各家保险分摊了各个宣传渠道,使得参与的人员出现分流,影响力减小,进而导致宣传作用减小,当然业务发展也不会有明显的起色。同时,保险公司数量众多,分散了固有的宣传资源,后续作用较小。

(四)存在宣传过程“走过场”情况。随着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宣传工作对保险公司的发展作用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各家保险公司也开始重视宣传工作。但是,一些保险公司因为人员少,经验少,宣传组织不到位,或者公司规模虽然较大但是因为宣传活动无新意,宣传效果不明显,使得宣传活动沦为鸡肋,组织宣传工作走过场情况严重。

(五)缺乏创新意识,宣传内容雷同。各公司宣传的主要途径,一是平面宣传。通过报纸、杂志、广告牌等平面媒体进行宣传。二是立体宣传。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三是现场宣传。主要是借助“3.15”、公司客户节等机会开展现场宣传。大多数公司都是通过这些渠道开展宣传活动,内容多是客服活动、险种推介、服务承诺等。但是,投保、理赔、退保等与大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却少有涉及。

5

四、保险行业宣传的方式

(一)加强行业管理以监管促宣传。保险监管部门通过深入保险行业内部,了解市场前沿发展动态,制定宣传方针;在强化业务管理的同时,以监管的方式整合行业资源,保证行业宣传的科学有序开展,为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软环境。

(二)拓展保险行业的宣传渠道。保险行业联合农业、金融、教育、公安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达成相关宣传合作意向,结合各行业特点,点面结合,科学制定宣传内容,通过政府部门将保险行业的正面信息向各行各业进行渗透式宣传。

(三)整合保险行业的宣传资源。一是产险寿险联动宣传。行业宣传将产险和寿险的宣传内容进行整合,做到产寿联动。二是省、地、市联动宣传。全行业从分公司到服务部,从上到下,各级机构齐动手,共同宣传。三是业务渠道联动。公司直销渠道、专业代理渠道、兼业代理渠道等多渠道联动开展宣传。

(三)调整保险行业的宣传方式。一是宣传时间联动。全行业同时启动,同时开展,宣传行业就是在宣传自己。二是宣传空间联动。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到电信、公交、墙体、宣传栏等,开展全方位、立体化、深入化的宣传。

(四)明确保险行业的宣传内容。宣传内容可根据保险

6 行业在不同地域的情况及保险发展状况,将保险的功用、保险的承保、保险的退保、保险的理赔、保险金的运作、分红等保险行业性知识作为宣传对象。

笔者认为,保险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保险行业首先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保险行业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加强对保险消费者的保险教育和积极引导,丰富提高大众的保险知识和保险意识,增强社会各行业对保险行业的了解,从而为保险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保险方面的负面言论也会不攻自破。同时,保险行业通过宣传,能够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保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及时转变调整保险业务发展结构,促进保险行业稳定、有序发展。

河北老刘

2012年12月20日

7

第二篇:保险行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而早在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就提出了金融生态的概念,他说的金融生态主要是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人际关系。而保险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既有与之相通的一面,也有自己的专属特性。现在我们就对其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分析。

第一、 教育状况分析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历史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出现了亏本。而在目前,中国保险业在人力资源方面仍然面临人才数量相对不足、人员素质总体偏低、人员结构亟待优、人才流动亟待规范等比价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加强保险教育是解决保险业人才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大力普及保险知识,改进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促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健康发展,建立和规范保险专业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险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发挥监管机构、大专院校、保险社团和保险公司在教育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 价值观念分析

保险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保险业的发展志向。 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保险业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统领行业科学发展的作用。 从保险业自身来讲,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积极探索建立自身成长与社会贡献兼具的商业模式,实现行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保险业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引领行业文化思潮的作用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从狭义上讲,保险行业文化,应该是行业在改革发展和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能够为行业内部所认同的并共同遵守的、体现行业特点的发展使命、发展愿景、发展宗旨、发展精神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总和。这种行业文化指导下的行业发展精神,是推动行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行业科学发展着眼,必须要有一种主流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来引领,形成一种行业主流文化,使之成为行业内部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纽带,从而引领行业走上发展科学、效益显著、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小农经济社会。与西方的工业化社会相比,小农经济社会重实物而轻货币,重个人情感而轻法律契约,重近期而轻长远。这些历史积淀无疑与保单典型特征相冲突,如货币性、契约性与长久性的冲突。其次,从中国的文化来看,中国文化推崇“富贵在天,生死由命”,信奉“养儿防老”,重视家庭共济,这些文化基因无疑与保险所具有的防范风险、转移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担损失的社会机制特性相矛盾。再次,从体制因素来看,自解放以后,中国搞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从保障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传统的计划经济是以否定和忽视自我保障,而以政府保障为其基本特

征的。保障程度虽然不高,但范围广泛,政府对国有部门的职工实行几乎“从摇篮到墓地”的全方位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即使理论和实践都在逐渐发生变化,但传统体制对人们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仍然是十分巨大的,这一影响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保险公司发展商业的挑战。

第三、 文化消费习俗分析

现在将文化消费习俗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个体与世界上其他文化接触得越广泛,他所具有的文化相对主义就越强烈,越易于借助他人具有的标准和价值观对自身进行衡量,而不是简单地以自身标准来衡量,表现为生活在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地区的人越容易接受外来事物,而不会采取简单的以己度人的思维方式。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与西方世界接触较早,交流频繁,文化相对主义强,更易于接受保险理念;同时,对于保险公司推出的新业务,人们也更愿意进行尝试。在文化相对主义较强的地区,面对外来事物或新鲜事物潜在的风险,人们更愿意选择风险转移,所以在该地区保险更容易被接受,保险公司进行展业的机会越多

另一方面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种对诸事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依照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持传统观念的人重家庭,重人际关系,重视健康。由于多数人认为家中老人可由家族成员赡养,形成一种家庭自保机制,对养老保险不感兴趣或者需求不大。另外,由于对健康的重视,消费者可能会对生存保险及健康险更加感兴趣。

总之,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仅靠法律和制度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要文化力量的推动。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强化行业对诚信、责任、合规、和谐、服务、创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包括上述要素的核心价值体系。定富主席也经常说,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这个行业,为谁发展这个行业,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行业,我认为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这个行业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努力打造诚信文化,责任文化,合规文化、和谐文化、服务文化和创新文化,构成行业文化体系。依靠文化的力量,建立起保险业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第三篇:建筑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

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农用土地被大范围征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大批的农村户籍人员涌入城镇。他们在城镇的最底层辛苦工作,最主要是的分布在建筑行业工作,从事最累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尤其是参加社会保险问题成了一个令人关注和担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经济是否发展,更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因此,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刻不容缓,它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一个急需破解

的难题。

关键词:建筑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举措

一、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成为城镇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兼具农民与工人身份,其特征是持农村户口但在城市、乡镇企业工作,没有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以务工为主要谋生手段。农业人口流向非农产业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他们为加快发展地方经济,

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新华社报道,到2003年为止,中国已有1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在这部分农民工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员在建设工地、装潢装修等建筑行业工作。据有关数据统计,大连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有30余万;沈阳市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村务工人员达总人数的40%;浙江长兴县4万多外来务工人员中,从事建筑业的中青年达85%之多。 如此之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在建筑企业行业之中,是建筑业的生力军,然而由于建筑企业行业散、乱的特点,使这个群体的权益正在不断被侵害。比如被欠薪、被随意终止劳动关系。在参加

社会保险方面更是不容乐观;

二、目前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保状况

(一)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保参保情况

在建筑企业行业中,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不到15%,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不到10%,参加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以杭州市为例:1998年杭州市建立统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初,就明确了将农民合同工纳入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范围。截止2006年6月底,全市在职参保人员191.54万人,其中外来务工的农民工为52.14万人,参保人员总数的27.22%;市区在职参保人员88.14万人,其中外来务工农民工为20.90万人,占参保人数的23.71%。在医疗保险上,据2006年的统计,杭州市余杭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人数为16.5万人,其中外来务工农民工的参保人数为4.78万人,仅占29%左右。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保待遇享受情况

关于养老保险:2002年杭州市政府出台新政策:允许中断工作的农村户籍外来务工人员,在与

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时,可以一次性支取养老保险帐户中个人缴费部分(含利息)[1]。这个政策推出的初衷是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无法转移的情况下,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工的利益损失,然而,实际的操作结果是农民工每更换一个工作单位必将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清零一次。农民工无一

例外地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放弃了长远的收益。

关于医疗保险:在建筑施工企业中为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的是少之又少,更别说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了。一般农村户口的务工人员在户口所在地都会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缴费低,享受的报销比例相对也低,保障的程度有限,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一定能享受这样的待遇。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他们长期在外地奔波,生病的时候都在外地工作,回家看病是根本不

可能也不现实的。

关于工伤保险: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申请施工项目的必备条件就是为雇用的工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也可以说是商业的工伤保险。2007年6月13日杭州市人民政府通过市建委、市劳动保障局和市地税局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杭州市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通知》杭政办函

[2007]148号,规定“凡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单项工程的建筑施工承包企业、直接发包的专业承包企业,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本通知的规定,为从事建筑施工的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落实工伤保险待遇。”[2]将所有在杭的建筑企业都纳入了工伤保险的参保范围,进一步保障了建筑工地务工人员的权益。当务工人员发生工伤时,可以享受带薪的

休假时间、医疗救治、一次性伤残补助等工伤待遇。

三、外来务工人员社保中存在的的问题及成因

(一)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目前面临的问题

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保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缴费门槛高。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的缴费率为个人收入的41.8%,其中用人单位负担30.8%,个人交纳11%。目前对收入不确定的务工人员是按城镇职工平均收入作为起点基数计缴社会保

险费,让收入明显低于城镇平均收入水平的务工人员承担了更多的缴纳义务。

2、统筹层次低。目前社保统筹只在县级水平,按照国家政策,社会保险转移时,只能随迁个人帐户自缴部分,又因城乡社保未并轨,如果返回农村只能退回个人帐户自缴费用。这让企业感到花了钱起不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而务工农民工则倾向于把保险金打个折扣作为补贴发在工资里

更实惠。

3、兑付有差别。同样缴纳保险费的农民工,失去岗位时只能领取半数失业补贴,工伤时也只能

得到半数的补偿。

4、城乡不接轨。由于社会保险还没有覆盖到农村,一些进城务工者回到农村后,社会保险往往无法续缴,也会因为达不到缴纳十五年的规定而领不到养老金,所以他们不愿参加社会保险。再加上建筑行业工作的季节性和流动性,使他们更象是临时务工人员,几乎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因此,应考虑开通短期务工人员社会保险与农村保险的接轨通道,在国家改革措施一时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地方可根据实际,对本地农民工社会保险,采取一些调节和变通的措施,使他们

的长远利益切实得到保障。

(二)外来务工人员社保问题的成因

1、社会原因;

①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逃避社会保险缴纳责任。在尚未完全规范的市场竞争中,在利益最大化魔棒的驱使下,企业经营者总是希望更多的逃避社会保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的资本需求小于劳动力需求。因此,降低劳动力价格成本成了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逃避社会保险自然成了企业强压产品成本的招数之一。在我国目前对社会保险立法不见法,执行制度极不严肃的社会大气候下,谁也不想主动为职工的社会保险付出代价;所以很多建筑工地企业能拖就拖着不交,能少交就少交,能不交就不

交,严重影响了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率和保险待遇享受。

②政策方面障碍。社会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率过高,企业负担过重和制度单一化。再者机制上,社保制度运行机制不畅通,外省农民工养老保险无法转移。政府有关部门监管机制不完善,工伤农民工维权难。这种在机制上存在的“肠梗阻”现象,使农民工对社会保险制度产生

了极大的不信任。

2、自身原因;

①思想认识障碍。对社会保险定义以及包含的险种不清楚,当听到社会保险保险时往往认为指的是养老保险一项。认为缴纳养老保险“没有意思,是在白交、多扣了工资”,“老了有儿女赡养,不需要养老保险”,“缴纳太高,影响了目前的生活水平”等等。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养儿防老”的阶段。儿女有儿女的生活要过,尤其现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这种思想

和行为无疑为下一代增加了负担。依靠儿女或是土地养老都是不现实的。

②农民工参保维权意识不强,对参保存在自愿放弃的态度,有的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这一状况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险问题上。据对萧山区10家企业5000余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不愿意参保的外来务工农民工不愿意参保的比例达91%。理由很简单,他们认为自己出来打工并不是为了养老,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拒绝向企业提供办理参保必需的证明材料,更不愿意企业每月从自己工资中扣缴本人应缴的保险费,正是农民工对社会保险这种“自愿放弃”的态度,被很多企业经

营者当作企业不为职工办理参保缴费的理由和借口。

四、现阶段社保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制定“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的方案。2006年11月,杭州市推出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的试行办法。允许外来务工的农民工按照较低的标准缴纳社会保险。[5] 对于年老退出劳动岗位后回原籍养老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养老金的预期水平要求,不像城镇退休职工的要求那么高,所以,在制度设计上通过降低个人缴费负担,同时适当

降低待遇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

参加“双低”缴费的单位可按农民工工资总额的14%缴纳,比正常缴费降低6个百分点;职工个人按上年平均工资的5%缴纳,比正常缴费降低3个百分点。如果该职工的月工资为2000元,按照正常缴费比例缴纳时单位每月需要缴纳400元;农民工每月需要缴纳160元;而采取“双低”缴费办法之后,单位每月只需缴纳280元,比正常缴费减少120元;农民工每月只需要缴纳100

元,比正常缴费减少60元。

该政策同时规定农民工可以在按城镇标准参加养老保险和按“双低办法”参加养老保险之间相互转换;两种缴费可以相互折算;“双低办法”缴费的养老保险可以转移;也可以对按“双低办法”缴费的养老保险补差额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标准后进行转移;该政策的制定,更多地考虑到了

农民工工资收入低、流动性大等特点,较之以前的政策有了更多的灵活性。

(二)继养老保险的“双低缴费”政策之后,2008年起,杭州市人民政府允许企业按低标准为其农村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缴纳医疗保险。[5]该文件规定农民工可申请参加“低缴费、保当期、保大病”的农民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该险种的缴费以当月参加农民工医保的农民工工资总额

为基数由单位按月缴纳3%。农民工个人不缴费,不建立个人帐户。

与原医疗保险缴费相比,该政府对于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政策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原医疗保险的缴费为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缴纳11.5%,以月工资2000元为例,即单位每月需要缴纳230元;职工缴费为2%加4元,即84元。如果单位按照“低标准”缴纳医疗保险,则每月只需缴纳60元,

农村户口外来务工人员则完全免费。

该政策实施后将会大幅度降低企业和农村户口外来务工人员的缴费,从根本上减轻企业和外来务

工人员的负担,从而提高企业与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的积极性。

(三)对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展开培训。针对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繁重、不易接触社会保险相关政策的特点,杭州市劳动保障咨询中心开展“三进”活动,将社会保险知识送到建筑工地。派工作人员进驻建筑工地,以一对一的方式,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对相关政策的咨询同时散发政策培训宣传资料,增进外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相关政策的了解,这种直观的培训方式,对外来务

工人员进一步了解社会保险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杭州市人民政府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对于获得证书的农民户口外来务人员给予培训补贴。例如:对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补贴300元;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补贴400元;对于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600元补贴。[4]采取政府为外来务工人员缴学费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外来务工人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减轻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支出费用。

五、未来建筑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监察机制,加强监督力度;

1、采取定期检查、突击审查、不定时抽查等多种形式,对建筑行业企业加强监管力度。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应在每年一次书面年审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对建筑企业行业的用工情况、社会保险参保情况的审查上,利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的优势,促进建筑行业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缴

纳社会保险,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

2、实行用工备案制度,全面掌握用工情况;过去,由于建筑行业企业工作人员数量多,流动性大而不再对其用工进行登记备案。但是,不备案不等于不监管。鉴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可以适当简化用工备案手续。比如,不需要填报《录用备案名册》,附企业营业执照等材料。只要企业在劳动部门登记一次完整的信息,以后每月申报在职职工花名册即可。通过这种报备手

续,督促用人单位为其在册的职工缴纳社会保险。

3、联合地税部门,对建筑行业企业参保情况进行筛查;以往,由于政府各部门之间各管半边天,互不通气,造成许多单位逃缴、漏缴社会保险。劳动保障部门通过与地税部门联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地税缴税单位与社会保障经办部门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进行比对,将未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暴露出来。这样,既可以全面地掌握各建筑行业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情况,又可

以节约人力,大大地提高社会保险部门的效率,能较好地促进建筑行业企业的参保率。

(二)逐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体制;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创建和谐社会,应先从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做起。

1、进一步扩大参保范围,逐步将建筑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推行“分步分阶段的

参保方案”将农民工完全纳入社会保障中来。目前,各地都在关心农民工参保问题,也提出了不少诸如“进同一笼子”、“双低”、“另起炉灶”等方案供选择。此外,还有的以商业保险代替社会保险等。这种种方案的出发点,都是基于解决农民工参保这一根本目的的,因此,都是积极的、具有

一定可行性的方案。

但对于农民工参保方案的制定,必须考虑经济基础,“财政兜底”是十分鼓舞人心的,也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宗旨。但毕竟存在“承受能力问题”。将已超过城镇职工人数的全部农民工(包括灵堂活就业人员)包起来,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统筹地区财政没有十分把握将全部农民工纳入财政社保“笼子”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将他们分步分阶段的纳入到社会保险行列中。目前,杭州市政府率先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实行工伤保险单险种参保的政策,允许建筑行业施工单位为招用的外来务工人员单独参加工伤保险[4]。在建筑行业这个高危、事故多发行业里首先确保农民工的“伤有所医,伤有所养”,使农民工从工伤保险里体会到参加社会保险所能带来的好处。这是社会保险改革的第一步,接着将要解决医疗保险,然后等条

件成熟,再考虑养老保险和全部社会保险问题。

2、借鉴上海市的综合保险形式,建立建筑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综合保险。该保险应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外来务工人员缴费标准低于基本社会保障,享受保险待遇低于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可一次性支取,也可按期享受;用人单位缴费水平不变。该险种具有高度灵活性,既可按低标准享受保险待遇也可由外来务工人员补足缴费差额后按基本水平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对其所缴纳的保险要求退付,则用人单位多缴纳的部分社会保险费用也可返还其所在单位。这样既保证了外来务工人员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也使用人单位不会因外来务工人员的

离开而遭受损失;

3、为建筑企业办理社会保险参保业务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和材料;由于建筑业企业中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要求建筑企业按人员变动办理正常参保手,不仅增加了企业和社保经办机构的负担,而且会降低办事效率。社保经办机构应允许建筑企业按单位用工人数变化,每月申

报在职职工名单,定期统一办理职工参保停保的工作。

4、逐步完善各地的社会保险转移、接收工作。目前,全国各地社会保险的政策都不统一。一般来讲,目前的政策都明确规定对“双低办法”的缴费纪录不予接收。这就意味着外来务工人员在杭州选择“双低办法”缴费只能在杭州行得通,出了杭州哪里都不承认。唯一的办法是只能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标准将差额补足,才能办理转出手续,这样一来就有悖“双低缴费”中为农民工工资收入较低而制定此政策的初衷。因此,国家应对此进行政策统一,在全国范围内对养老保险

的缴纳和转移以及领取进行规范,而不是任由各城市自行其事、各行其道

(三)逐步取消社会保险参保的户籍限制,允许农村户口的人在当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一直以来,在城市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虽然参加了社会保险,离开城市时却无法办理社会保险缴费纪录的转移,原因是由于其户籍所在地政策不一,有的允许农村户口人员参保,有的不允许农村户口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目前,杭州市政府已经迈开了这一步,允许杭州市农村户籍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这是可喜的一步,各地应在逐步迈出扩大参保范围的基本上,一步步将农村户口的人

都纳入了社会保险的范围之内,提高对农村户籍人员的重视;

(四)从提高整体素质出发,加强对建筑行业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建筑行业企业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原因是外来务工人员缺乏技能,无法提供更有技术性的工作、在就业

市场只能等着企业来挑选而没有自己挑选企业的能力而造成的;只有素质提高、技能加强了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市场上才能更好地选择和淘汰违法违规的企业,而不是永远只能从事技能简单的工作,接受别人的挑选和淘汰。所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应成各地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对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建立奖励基金,鼓励企业自发地送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技能培训,不断

提高进城农民的思想素质、技能素质,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地位。

六、结束语

解决建筑行业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合同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纵观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各类论文,可以看到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问题已农步被各方面专家学者所关注和重视,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认识也日渐由感

性走向理性和深入,这必将为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化解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徐步正:《对农民工参保问题的几点思考》,《杭州劳动保障》,2006年第5期;

2、嵇立新:《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杭州劳动保障》,2006年第4期;

3、项安东:《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制度因素分析》,《杭州劳动保障》,2006年第3期;

4、政策文件: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5号,〈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

险条例〉,2002年12月1日施行;

第四篇:保险行业分析报告

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保险市场发展前景看好,保险市场业务收入将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将放缓,一方面是因为经营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缘于宏观调控的影响。虽然中资保险公司凭借地理优势,在国内保险市场上占有领导地位,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外资比重将不断增加,会逐步蚕食中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就经营方面来看,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不理想,在投资渠道放宽的背景下,有较多的改善机会。目前产险处于亏损的边缘,经营费用支出需要压缩,主要寿险公司的经营状态尚可。当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偏紧,但整体偿付能力尚处于正常状态。保险市场的整体格局

一、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 近年来,我国保险密度(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我国保险密度为332.19元,北京、上海、天津分别以2490元、1763元和791元的保险密度位列全国前3位。当前我国保险密度总体上呈东、中、西递减之势,与当地的经济实力成正向关系。2004年我国保险深度为3.16%。全国约三分之二的省份的保险深度在2%?3%之间,超过3%的有北京、上海、山西、新疆、辽宁5个地区。 就代表保险业整体水平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而言,我国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很大。2003年发达国家保险密度平均为2764美元,约为我国的68.9倍,保险深度平均水平为9.2%,大约是我国的2.7倍。正是由于差距很大,也表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令人看好。 表1:近几年我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 保险密度(元) 保险深度 1999年 110.65 1.70% 2000年 126.21 1.78% 2001年 109.16

2.20% 2002年 237.64 2.98% 2003年 287.44 3.33% 2004年 332.19 3.16%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二、产险和寿险的市场份额对比 2005年1至7月间,我国保费行业实现业务收入3022.03亿元,其中寿险业务收入2225.99亿元,产险业务收入796.04亿元,分别占总保费收入的73.66%和26.34%,寿险业务占有显然的主导地位,但产险业务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身险。 表2:2005年7月底我国保险行业收入构成 险 种 收入(亿元) 市场份额 同比增长 寿 险 2225.99 73.66% 12.93% 产 险 796.04 26.34% 14.52% 合 计 3022.03 100.00% 13.33%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实际上,寿险在我国保险业发展历程中起步较晚,1982年才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办,当年的保费收入159万元,不过该业务的发展速度很快,在整个保险市场份额的比例也不断增加,目前已稳定在75%左右的市场份额。同时,寿险业务的种类也不断趋于多样化,已经由80年代的几十种增加到目前的数百种。2000年以前,我国寿险市场上以传统储蓄型产品(非分红险、意外伤害险、健康险以及补充医疗险)为主。为应对降息对寿险业务的影响,2000年后,我国寿险市场中的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产品以及万能寿险等投资险种相继上市,并取得了快速增长。 相对而言,我国产险险种单一,主要险种包括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和农业保险,其中财产保险约占到产险总收入的95%,财产保险中又以机动车辆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为主。 2005年1至7月,我国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3.32%,但增长幅度正逐步放缓。从直观数据来看,2005年1至7月,全国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93%,但若扣除中意保险200亿元的大单因素后,其业务收入的实际增长是0.94%,没有改变自2004年以来寿险业务增长低迷的状态。2005年1至7月份虽然我国产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但并没有改变今年以来财险成为保险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的趋势。

三、内、外(合)资保险公司对业务的争夺 1992年我国在上海进行保险开放试点,1995年扩大到广州,1999年进一步扩大到深圳。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对国内保险公司的保护已经于2004年12月彻底终止,中国将允许外资 寿险公司向中国居民提供健康保险、团

体保险和养老金年金保险服务,并不再限制其经营地域。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境内保险公司

有75家,再保险公司5家,外资、合资保险公司37家,中资保险公司33家,外资、合资

保险公司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中资。 与外资、合资保险在数量上的优势相比,其在市场份额

上仍远远落后于中资保险公司,其中以财产保险表现尤为突出。不过由于中意保险一笔200

亿元的大单业务,外资在人身险这块业务收入的比例,已由2004年底的2.64%上升到2005

年7月的12%,市场份额明显增加。需要指出的是,中意人寿的200亿元大单业务为一次

性缴费,不具有持续性。 表3:2005年7月底内、外(合)资保险收入对比 公司背景 收

入(亿元) 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2004年底) 寿险内资 1958.93 88.00% 97.36% 寿险外、

合资 267.06 12.00% 2.64% 产险内资 786.37 98.79% 98.79% 产险外、合资 9.67 1.21%

1.21% 合 计 3022.03 ?? ??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四、目前保险市场份额分布

1、寿险的市场份额 在全部寿险公司中,中国人寿股份、平安寿险、太保寿险、中意人

寿和国寿续存排名前五位,五家公司共占据市场份额的85.76%,而2004年底,前五位公

司的市场份额的合计为89.02%。在2005年1-7月间,收入排名十位当中有两家外资(含

合资)保险公司,分别为中意人寿和友邦保险。中意人寿排名的迅速上升主要归功于中石油

集团的一笔200亿元的团险保单。综合而言,目前我国寿险市场仍然为寡头垄断格局,但

垄断力度呈下降趋势,市场的竞争程度逐渐加大。 表4:我国寿险市场前十名市场份额情

况 单位:万元 公司名称 保费收入 市场份额(2005年7月) 市场份额(2004年12月)

市场份额变动 国寿股份 999.89 44.92% 46.87% -1.95% 平安寿 342.37 15.38% 17.18%

-1.80% 太保寿 232.36 10.44% 10.80% -0.36% 中意 203.28 9.13% 0.10% 9.03% 国寿

存续 131.17 5.89% 8.29% -2.40% 新华 108.90 4.89% 5.87% -0.98% 泰康 87.46 3.93%

5.54% -1.61% 太平人寿 35.48 1.59% 2.03% -0.44% 友邦 35.12 1.58% 0.39% 1.19%

生命人寿 16.43 0.74% 1.51% -0.77% 合 计 2192.46 98.49% 98.59% -0.10% 资料来源:

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2、财险的市场份额 在非寿险市场上,人保股份、太保财险、平安财险、中华联合仍

然是非寿险市场的前五位,五家共占据市场份额的87.72%,与2004年底的90.26%明显下

降。在市场份额下降的公司当中,以人保股份的5.08%最大,其市场垄断力度的减弱已是

不争的事实。在市场份额增加的公司中,以中华联合的表现较好,2005年1?7月间,中华

联合以58.92亿元的保费收入占据了非寿险市场的第四位,保费规模相当于第三位平安财险

的78.2%,与第五位天安有18亿元的收入领先优势。同时,成立不长的大地保险取得21.2

亿元的保费规模,排名非寿险市场的第六位也值得关注。在前产险前十位公司排名当中,无

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综合来看,目前产险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弱于寿险,但正呈现加剧趋

势。 表5:我国财险市场前十名市场份额情况 单位:亿元 公司名称 保费收入 市场份额

(2005年7月) 市场份额(2004年12月) 市场份额变动 人保股份 421.96 53.01%

58.09% -5.08% 太保财 101.67 12.77% 12.32% 0.45% 平安财 75.35 9.47% 9.46%

0.01% 中华联合 58.92 7.40% 5.83% 1.57% 天安 40.37 5.07% 4.56% 0.51% 大地财产

21.2 2.66% 1.36% 1.30% 永安 20.84 2.62% 1.87% 0.75% 华安 12.39 1.56% 1.29%

0.27% 出口信用 9.37 1.18% 1.43% -0.25% 太平保险 8.02 1.01% 0.85% 0.16% 合 计

770.09 96.75% 97.06% -0.31%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五、再保险市场概况 再保险是对保险的保险,当直接保险公司对其承保的巨大或特殊

的风险承受有困难时,就有必要通过再保险进一步分散风险,从而扩大承保能力,保障巨灾

损失的有效分散。虽然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办理再保险业务,但在1996年以前,

我国境内没有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国内各家保险公司虽然都设有再保险部门,但一般都只

有分出业务,基本上不接受国内的分入业务,很多商业分保业务不能在国内得到妥善安排,

导致我国保险业务贸易体现为逆差,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保险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整体

而言,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属初级阶段。

1、再保险市场前景较好。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再保险作后盾,单个保险公司无法承受巨额的累积责任。因此,我国再

保险市场的潜在需求很大。

2、再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再保险有效需求与自留保费比例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

计,目前我国的自留保费在90.6%,而发达国家的平均自留保费率在80%左右,多数发展

中国际的自留保费率在50?70%间。

3、再保险业务可能面临调整。我国再保险业务也存在着很强的政策因素,保险法规定

20%的再保险比例,目前我国法定再保险收入占再保险收入的比例超过90%。根据入世协

议,我国将逐步降低法定再保险比例,直至取消法定再保险业务。由此,在法定再保险收入

下降之际,若各家保险公司的再保险意识没有明显增加,则我国的再保险业务可能面监短期

调整。

保险行业影响因素

一、经济周期的变动 经济周期的变动将使保险行业出现现金流和偿付能力变化,诸如:

经济衰退、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都会给保险经营带来压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

展的关键期,经济处于起飞阶段,保险需求日益增加,整体经济环境有利于保险业务的快速

增长。以1999年??2004年的GDP数值与保险行业收入为基础,计算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

系数达0.96,属于高度相关。显示宏观经济增长对保险行业收入的重要影响,但随着经济

总量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的质量已被有关部门所重视,宏观调控政策因此出台。我们认为,

随着这一调控政策的持续实施,保险市场的增长速度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保险公司也必须

注重自身业务增长的质量,才能具备持久的竞争力。

二、利率变动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利率,显示自1996年以来的降息

周期结束,我国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应付利率上升对保险业务的影响

已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利率变动对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1、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影响 我国保险公司目前的投资资产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

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这几项资产受利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对于短期银行存款和浮

动利率存款而言,若利率提高将增加其收益;对于存在银行的长期固定利率存款而言,升息

将导致资金的实际收益率缩水;对于以固定利率为主的债券投资而言,升息将导致债券价格

出现下跌,负面影响很大;对于基金投资而言,其收益率主要取决于证券市场的大环境和相

关基金的投资水平,升息影响较为间接。综合而言,利率变动与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呈反向

关系。

2、对保险公司经营产品的影响 对于以前签署的保单,升息将缓解以往给保险公司造

成重大亏损的利差损,这将有助于保险公司收益的提高;对于在央行降息后处于低利率时期

出售的传统寿险产品而言,由于保单预定的固定收益率较低且期限较长,升息后保户可能转

而投资其它具备更高收益率的金融产品从而造成新投保率的下降和退保率的上升;对于分红

险、万能险和投连险等投资险而言,升息不产生直接影响。

三、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对保险行业主要征收两大税种,分别是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营业税方面,我国保险行业的营业税率为5%,与国外2%??3%的营业税税率水平相比,税

负明显较重。企业所得税方面,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保险公司享受着“三减两免”(三年减税,两

年免税)的优惠条件,所得税率为15%,而中资保险公司需要缴纳33%的所得税,形成事实

上的差别税收待遇。整体而言,我国保险行业的税收政策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而世界保险

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发展水平与税收政策密切相关。由此,我国保险行业

的税收政策改进已是一个必然趋势。从税收改进方向来看,对中资保险公司带有明显的利好成份。

四、监管因素 目前我国各方面的政策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保险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保险监管部门已就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保险资金的规范管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责任准备金的规范提取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为防止保险市场出现大起大落,保证市场平稳运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监管的层面仍比较初级,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一些必要的制度,如保险精算规则、精算报告制度、精算师资格考试制度、预警指标分析制度、年检报告制度、保险企业自律公约等。总之,完善的法规制度是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保险资金运用

一、资金投资的收益有待提高 保险资金的运用是保险公司保证赔付和获得发展的根本。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主要2001年、2002年和2003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4.3%、3.14%和2.68%。而监管部门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提出保险资金运用的年收益率正常值为不低于3%。 表6:近三年我国保险行业的资产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 资产总额 银行存款 其他资产 投资 国债 证券投资基金 其他投资资产 2003年 9122.84 4549.67 744.31 3828.87 1406.90 463.28 1958.69 2004年 11853.55 4968.78 1172.82 5711.94 2651.71 673.17 2387.07 2005年7月 13868.91 4965.43 1249.56 7653.91 3295.73 1036.85 3321.34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二、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正在得到改善 一直以来,我国保险资金只能投资国债、高级别的金融债、银行定存和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渠道非常狭窄。在保险行业整体增长迅猛的大背景下,保险企业可运用资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宽已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管理层就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证券市场发布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了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市涉及的资产托管、投资比例、风险监控等问题。此外2005年9月还发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打通保险业境外投资的渠道。显然,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正在得到改善。

三、保险行业的资产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我国保险公司运营的逐步规范,保险行业的运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6月份的70%上升到2005年7月份的90%,能够运用的资产比例越来越大。 同时,随着投资渠道的改善,银行存款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也逐步降低。有关运用资产、投资资产和银行存款的比例变化趋势。经营能力分析

一、产险经营能力分析 产险经营能力的两个重要考察指标就是综合赔付率和综合经营比率。近几年我国产险的综合赔付率在50%左右,最高值出现于2003年,综合赔付率为54.79%,略高于当年台湾产险的52.99%,但差异并不明显。就我国产险的综合经营比率指标分析,自1999年以来,多数年份大于1,显示产险理赔与经营费用之和超过当年的收入 表7:我国产险公司经营率情况 时间 综合赔付率 综合经营比率 1999年12月 53.78% 1.11 2000年12月 51.12% 1.02 2001年12月 48.58% 1.00 2002年12月 52.03% 1.01 2003年12月 54.79% 1.06 2004年12月 52.07% 1.02 2005年7月 44.40% 0.90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二、寿险经营能力分析 由于相关数据限制,对于寿险行业经营能力的评价,我们主要从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集团两公司的经营绩效来考察。10%。 表8:我国主要保险公司近两年经营情况 公司名称 净利润(亿元) 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人寿 72 -14 1.65% -0.43% 10.78% -2.29% 人保 2.08 15 0.24% 1.72% 1.26% 8.66% 平安 31.16 23.2

1.18% 1.13% 11.03% 17.91%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偿付能力分析

一、我国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底,我国保险行业的技术准备金与保费净收入之间的比例大约是70%,虽然较2002年底的64%有所提高,但仍低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非寿险行业的比例。同时,就负债水平来看,虽然人寿、人保和平安集团均已上市,但这些大型中资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资本充足率有待于进一步夯实。 表9:我国主要保险公司的自有资本情况 单位:亿元 公司名称 净资产(2004年) 净资产(2003年) 负债率(2004年) 负债率(2003年) 人寿 3667.69 2659.64 84.57% 80.91% 人保 697.00 658.00 79.02% 77.82% 平安 2,358 1,928 89.16% 93.55%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二、我国保险公司的整体偿付能力处于正常状态 目前保险监管部门将各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作为核心监管指标。2005年1?7月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平洋人寿三家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达74.86%,因此这三家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基本反映我国寿险行业的偿付能力状况。综合来看,虽然太平洋人寿由于偿付能力不足,两次被保监会警告,但我国目前保险公司的整体偿付能仍处于正常状态。 表10:我国主要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 公司名称 实际偿付能力 最低偿付能力 偿付能力充足率 中国人寿 544.56 172.64 315.43% 平安人寿 113.35 92.06 123.13% 太平洋人寿 -46.7 43.46 -107.46% 合计 611.21 308.16 198.34%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第五篇:保险行业述职报告

导语:干好工作的前提是不但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客观的估量,而且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也要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保险行业述职报告文章,仅供参考!

保险行业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首先感谢大家给我这次参与竞聘的机会,我竞聘的职位是综合科主管。

个人情况简介

我叫刘云,1989年出生,现年24岁,籍贯,大学本科学历.20xx年毕业于xx大学xx系。同年进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其支公司工作至今。先后历任银行兼业代理顾问,外勤及综合科出纳等职。

在学校我学习的专业就是保险,对保险行业有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为自己能投身这样一个富有朝气和活力的行业而感到骄傲。我们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是老字号的保险公司,为了顺应加入WTO的形式,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次人力资源改革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变则通,通则顺,有改革就有活力,在进入国寿的这几年来我深感这个公司的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屡获各种殊荣,更跻身全球500强行列,为中国的民族寿险业争光。我部作为x市市场上不多的专业团险公司,在总公司领导下其发展潜力同样不可估量。我们的业绩节节高,我们的发展一天比一天好。与公司一同发展壮大是每个员工的愿望,当然,我也不例外。也很想在这片沃土上有所作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此次竞聘给了总结检验自己机会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做为基层公司的一员,我也很想为公司的发展出一分自己的力。

从学校毕业后,我就进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x分公司x部工作,虽然工作时间不是太久,但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学到不少东西,能力大有提高同时也具备了做为主管应有的一些素质。

首先,有完善的保险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我毕业于保险系保险专业,对保险基本原理掌握比较到位,经历的工作岗位使我对保险知识由理论到实践融会贯通,这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同样,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上级公司的方针和政策,领会上级对一个阶段工作重点的部署也都大有裨益。这为争取工作的主动,少走弯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会计学,金融学,经济法学方面的知识也能使自己在工作中和处理相关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

其次,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

综合科主管是公司的中层管理阶层,也是公司的中流砥柱。随着金融一体化,市场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正在快速到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综合科作为协调公司内外部的重要职能部门其主管的协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内部而言,在目前的工作中,我的职务是综合科财务出纳,担负着本公司与市公司财务部之间的衔接工作,能作到两者之间信息及时沟通,问题顺利解决。此外,由于工作需要,我还负责与税务部门,质量监督局,公积金中心及银行等其他公司外部单位协调关系,使公司的工作能顺利有效的进行。

第三,熟悉财务管理,现代化办公技能熟练,能有效的使工作顺利进行。

由于现在从事的是财务工作,我对财务工作比较熟悉,已顺利取得了会计师资格证。在工作中能很好的协助领导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把握,确定公司发展的方向。另外,对OFFICE等办公软件能熟练操作,企业办公自动化方面应该不成问题,在对新技术使用方面,在今年的学平险的收费管理中,还首次了使用财务软件进行管理,大大减少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四。具有从事综合科工作的经验。

我的职位所在综合科,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使我对办公室的工作情况比较了解,对其工作流程较为熟悉,能够在上任之后尽快的使本部门工作走上正轨。

竞聘后的几点想法:

一。认清综合科工作在公司整个管理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完善并修定办公室的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水平,提高运行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层次;作好大家的后勤保障工作,不拖不等,:

1结合工作勤于思考,从领导的角度思考应该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要作出什么样的工作部署;从其他部门的角度思考他们缺少什么样的服务,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思考员工目前有哪些实际困难,该如何去帮助解决。

2做好“上行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环节。对上级交办的任务、对其他部门的具体要求,能办的一定马上就办;对反映工作的动态性信息要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及时上报。

3多到业务部门走走,多了解情况,以求及时掌握工作动态,争取工作主动。

二。做好协调工作:首先是内部协调,对内部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协调好上下级关系,遵循把方便留给业务处室的原则,使其和谐顺畅;其次是注意强化外部协调,与税务,银行,质检局及市公司相关部门有关处室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使本部一些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

三。加强财务管理,及时了解最新的财务信息及状况,发挥财务的监督和管理的职能。扮演好管家婆角色

四。增进办公自动化进程,在公司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改善公司的办公条件,使用先进的软件为公司的业务发展锦上添花。如可以用POINTPONT制作课件,使我们的外勤在展业时对客户更有说服力;有意识的选用一些管理软件对内部单证,文件等进行更规范有效的管理等。

这次竞聘我抱这“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心态。如果竞聘成功,我会珍惜大家给我的这次机会,不断学习进取,踏实工作,做个称职主管,使公司的管理更上一层楼。如果竞聘失败,说明自己的知识有所欠缺,能力有待提高,一定会在将来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并将继续协助好本部门领导做好各项工作,使x的明天更加辉煌!

保险行业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时光如水,光阴似箭,充满机遇与挑战的xxxx年即将过去。一年来因为有了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有了公司同仁的关心帮助,第一营销服务部各方面的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了长足的进步。看到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因为这其中饱含着我们全体员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是我们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我们兢兢业业,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扎实工作的结果。

在这里我要感谢分公司能够给我这样一个开创事业的机会,可以让我亲身参与和见证一个新的部门的成长,我想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才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理想和人生的价值,这些经历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来说都将是宝贵的财富。现就我自06年12月任第一营销服务部经理助理以来所做的在主要工作向大家做一简要陈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证。

一、深化思想认识,明确职责定位。

我一直认为,干好工作的前提是不但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客观的估量,而且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也要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作为一名副职,我给自己的定位是:顾全大局,听服从安排,积极协助正职开展日常工作,此外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业务发展和内控管理出谋划策,同时不断提高自己个人的业务能力。有了这一明确的定位,在工作中我就完全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张弛有度,全身心的投入。目前我和张经理的职能分工还不是很明确,下一步还需要再加以细化,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职能死角,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二、努力学习政治、业务理论,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进入保险公司多年,一直都是在从事机关工作,缺乏管理和一线销售的经验,新的工作岗位又要求我要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能够在以前不太熟悉的领域有所建树。在实际工作中,其实有很多问题都不是很难解决,但恰恰是知识与经验上的不足使得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事倍功半。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重能力的社会,稍有不慎就会被淘汰,我必须知耻而后勇,时刻心存危机感。因此一年来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学习和充电,营销、管理、策划、政治、法律、金融,我如饥似渴的补充一切有用的知识。为了能够胜任这个岗位,为了能够做出更大的成绩,为了以后不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我需要加倍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楚的意识到,干一份工作很容易,但想要干好就绝不是那么简单了。

三、严格履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

上一篇:保险公司职员个人总结下一篇:保险公司组训个人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