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

2023-02-10

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店子镇中心小学 徐盛富

第1课 色彩的冷与暖

教材分析:

色彩的冷暖会让人产生冷暖的联想。本课以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冷暖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色彩的情绪。并激发学生在色彩创作中有意识的运用冷色和暖色创造不同的画面效果。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冷色与暖色,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2、体验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3、激发学生热爱美术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体验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

知道冷、暖色调各有哪些颜色。 教学准备:

投影仪、名家作品、水彩笔、油画棒、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谈话:“色彩给人的联想”

① 红、黄、橙使你联想到什么?(火焰、太阳火热热、温暖的景色、物体) ② 蓝、绿、紫使你联想到什么?(天空、海水、冰雾等 ;宁静、寒冷的场面) ③ 小结: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联想。

2、欣赏名家作品,了解画家的用冷色与暖色表现的丰富画以及表达心中不同的内心情感。

3、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色并用的线条及色块表现画面,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

二、创作阶段: ① 提出作画要求:

A、用线描或色块作画表现画面。 B、画面造型可以抽象的,也可以具体的。 C、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并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②学生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4、展示作品,引导评价。

5、教师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后记:

第2课 线条的动与静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线条的平直与弯曲,会使人产生动或静的感觉。平行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而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充分运用线条的各种造型,已经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而且对美化画面和深化主题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中的线条,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去塑造形象,从而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从教材的例图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线条能赋予画面的生动性和悦目性。 教学目的:

1、观察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教学重点:

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教具准备:

课件、作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复习以前学过的《点、线、面》中的线条的种类。 师小结:板书——线条有粗、细、曲、直。

2、请同学说一说线条给人的感受,引出课题(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三、讲授新课:

1、欣赏课件(流动的河流、静止的公路、地平线等),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线条,给人什么感觉?

小结:流动的河流展现的是曲线,有动感,而公路和地平线是静止的直线。

2、请同学回忆大自然中还有那些静态和动态的线条,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小结:平直与弯曲的线条会使人产生动与静的感觉。 以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线条的曲直与动态的关系。

3、请学生欣赏课本范例,进一步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想一想,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4、教师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色彩的冷暖》讲解线条与色彩在不同画面中的运用。 (1)暖色和曲、直线的配合,产生的视觉反映。

暖+ 直 =温暖、平和

暖+ 曲 =热烈、欢快 (2)冷色和曲、直线配合

冷+ 曲 = 宁静、幽远(如蜿蜒的河流)

冷+ 直 = 单调、呆板

通过欣赏范图、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该如何更好的应用线条。

四、作业布置: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并上色。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倡导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创新画法给予表扬,及时鼓励好的作业。

六、作业展评:

1、个人分析画的内容,画面好在哪里?

2、同学互评,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业,说一说它的优点?

3、教师简评。

七、拓展 教师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请学生欣赏。

八、课堂小结

第3课 美术的节奏

教学目标:

1、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2、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 教学重点:

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表现美术的节奏。 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彩纸、剪刀、作品若干。

学具:彩纸、剪刀、双面胶、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节奏

1、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2、看——两幅绘画作品

⑴绘画作品中建筑物上窗户、柱子的有规律的排列、园林别墅中花草的间隔栽培。

⑵二方连续纹样作品中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的重复配置,冷暖色、明暗色的反复调和。

3、通过听和看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和相同的感受?生„„(相同点:都能感受到节奏。不同点:听觉的节奏感较为强烈,绘画作品的节奏是一种形式感。)出示课题“美术的节奏”

4、生活中有发现的节奏吗?这些节奏美吗?为什么美?生„„

5、师根据学生的思路在黑板上进行简笔勾画,表现节奏的图形。

二、节奏的运用和表现

1、欣赏课本插图:《自然界中的节奏》、《美术作品中的节奏》小组讨论:图中分别给你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种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全班讨论:生„„

2、师:生活中处处有节奏,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古今中外大师、画家、小朋友都在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表达自已的情感,创作出了一幅幅优秀的带有节奏感的美术作品。

三、表现节奏

作业要求:师生通过投影仪用彩纸、瓶盖等材进行摆设体验不同的节奏感。请同学形容一下不同的节奏给人的感受。(师写关键词)

四、交流感受

交流一下刚才在拼摆中对不同材料表现不同节奏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引导交流阶段:

请同学们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工具材料,交流自已的构思。生„„(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不断开阔创作思维)

二、课堂创作阶段:

1、作业要求:

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绘画工具表现“美术节奏”。

2、辅导:针对小组中的问题及时辅导。

三、作品展示:

同学们都离开自已的座位欣赏别人的作品。

通过自评、互评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若干幅进行贴粘展示。

第4 课变一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分割组合的方法,产生变形的画面效果。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割纸、粘贴组合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使用美工刀) 教学重点:

学习将图片,切成长条后排列,产生变形的效果。 教学难点:

割纸、粘贴组合技巧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范例,图片,裁剪后的图片若干。

学生:自己的照片,图片,美工刀、直尺,垫板,胶水,图画纸,卡纸、剪刀、铅笔。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出现范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张相同图片,一张经过处理产生变形,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变化的美感;也可通过课件演示,产生变化动感,效果更加理想。

2、引导学生自学技法点击:

利用教科书中的“技法点击”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3、请学生介绍操作方法。 引导指出制作要点、难点。 板书:

制作要点——分割:直线

组合:直线等距

4、提出问题:还有其它的分割、组合的方法吗?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

5、教师根据学生的设想边小结边出示范例

对学生的设想,及时的展示,是一种激励,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将被激发。 制作要点:

分割:直线、曲线„„

组合:直线等距,直线不等距、曲线排列„„

二、发展阶段

师:怎样来实现我们的设想呢?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操作难点和要点,讲解演示操作的方法: 由于使用工具刀,为了安全教师必须加强示范。

分割:先用铅笔画出裁剪线。另曲线分割必须先用硬纸皮做一把特殊的尺子,再画线;用尺子对准线,左手压实,右手持刀裁剪。(也可用剪刀剪出)

组合:在底纸上标出粘贴的位置;将裁剪好的纸条,排列起来达到满意的效果后,粘贴完成。

2、作业要求:

用自己的照片或其它图片,切成长条排列粘贴,产生变形的效果。 A、使用工具刀注意安全。 B、要求切割平整、排列组合有新意。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督促学生安全使用剪刀,鼓励学生进行有趣的排列。及时展示学生的创意。

三、展示评议:

1、开辟展示小平台,让学生互相欣赏,评出最佳造型奖、巧手奖„„

2、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四、课后拓展:

1、将制作好的作品挂在自己的书桌上。

2、可用此法布置班级。

3、制作小书签。

第5课 色彩的对比

教学目标:

1、学习和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

2、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觉,提高学生画色彩画的兴趣。

3、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好方法,感悟色彩的强烈对比效果。 教学重点:

从感受色彩对比以及产生美的效果,培养学生对色彩美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大胆运用色彩对比知识于练习中。 教学准备:

教师:计算机教学设备、课件、纸、色笔等。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纸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出示冷暖色两幅图片,围绕下面问题师生对话交往。 A、请说说你对这两幅画的感受。

B、组织学生用油画棒按色相推移排列成一个色环。

课的开始以复习旧知识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冷暖色的表现力,让学生根据其概念进行分类,用以巩固所学过的色彩知识。让学生总结冷暖色的特点,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过渡导入新知,并以排列色相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新课

(1)师出示课件“色相环、对比色、补色”。

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因为有了鲜艳的色彩对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在色彩中对比最强烈、最鲜明的颜色。我们称两个相互作为补色的颜色为对比色。 (2)师出示色彩的对比图片课件。学生了解色彩知识,感受。 (3)欣赏和分析

A、欣赏民间年画,谈一谈运用了哪些对比色?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B、绘画中色彩的运用(进入绘画色彩的运用版块)。

C、谈校园的色彩,师引导,并对学生进行珍惜校园美的教育。 (4)生活中色彩对比的运用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为小女孩配裤子、航海上的救生圈)

运用对比色配色,说说为什么不喜欢?为什么要选择强烈的色彩? (5)师生总结梳理

4、动手练习:

运用色彩的对比为一幅年画配色。

5、学生作品展评

优秀作品展示,师生一起评价,谈对它的感受。

6、收拾与整理

第6课 快乐的回忆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并用绘画或纸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 学习纸版画的绘画技法,利用吹塑纸进行创作。

3. 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观察力、创新精神和再造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纸版画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纸版画的印制,水份、颜料厚薄程度的掌握。

教具准备:课件、吹塑纸、铅笔、水粉颜料、调色盘、毛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让学生带着记录他们快乐回忆的相片,用展示台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回忆讲述。(引导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基础上,回忆自己生活中快乐的片断,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请大家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可别错过哦!

二、发展阶段:

欣赏版画作品。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

纸版画的表现方式。请同学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纸版画是通过什么方法加工完成的,它与绘画作品比较,有什么不同的视觉效果。 技法学习:

⑴出示制作简易纸版画的材料——吹塑纸, 启发学生思考,运用什么工具和制作方法可以制作成纸版画。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采用刻、划、撕等方法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制作出内容丰富、造型美观的纸版画作品。 ⑵作业设置:

在制作好纸版的基础上,思考并尝试怎样拓印出多色纸版画。 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情感升华阶段:

带领学生欣赏大量版画作品(课件)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求新求异,就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动手操作阶段:

作业要求:欣赏教材中作品,用纸版画或绘画的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创作。 作业步骤:启发学生讲解制作过程。

1.设计。 2.制版。 3. 添加背景 4.剪、刻、品、贴。

三、学生作业:放轻音乐。 两人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要有合作精神。教师巡视指导。

四、讲评作业:选取优秀作业,表扬造型美观、色彩鲜艳、整体看画面效果好的作业,表扬最佳搭档。

五、教师总结

第7课 登山游戏

教学目标: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画一幅登山游戏线路图,再制作棋子,大家一起玩一玩。 教学重点:用线和形的组合,在纸上画棋谱。 教学难点:画面的布局。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好范图及若干小图片。学生:彩笔及几幅游戏棋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游戏切入:让学生通过游戏与观察,了解游戏棋的玩法和基本组成部分。

师出示游戏棋:这是什么?(游戏棋)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种棋类游戏。(依次请数个学生和老师对手进行游戏)

2、师生共同讨论 , 展示游戏棋的种类。

师:你还见过哪些游戏棋?上面都有些什么?(学生展示带来的棋谱,说说其玩法及上面的有趣图案。)

3、通过实物棋谱,引导学生观察游戏棋组成部分。 提问:一幅游戏棋都会由哪几部分组成?

总结:一般包括名称、路线图、用于设置障碍和奖励方法的图谱、装饰美化的图案、游戏方法介绍等等。

4、学生尝试,实践总结

(1)让学生在画纸上随意画一条弯曲线,尽量把纸画满。

(2)选取学生草稿中的范例,针对其中的不足和优点进行讲评。 线过于弯曲密集——不利于安排线路。 线条流畅舒展——棋格顺序明显。 (3)总结学生的草稿,并示范。 a) 在纸上随意画一条弯曲的线。

b) 根据弯弯曲曲的画面想象要安排的景物(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插图装饰成完整的棋谱图。) c) 安排棋子的行进路线图或序号。 d) 根据画面想象如何进行登山游戏。

5、再实践,学生独立设计一份游戏棋,师巡回指导。

6、欣赏,并学习评价

展示学生的草图,启发他们谈谈自己的创作意图和设计的游戏方法。 第二课时

1、请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共同完成一幅登山游戏棋。 教师引导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

2、要求小组长安排好分工与合作。

要选择一份共同的设计稿,围绕棋盘的装饰进行。

3、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代表向大家介绍玩法与规则,谈谈小组成员与众不同的创想。

4、根据自己设计的图谱进行游戏。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兴趣很高,很多的同学联想到了迷宫的游戏,我也鼓励学生把想法画出来,有很多同学画出的效果很好,设计新颖,值得鼓励。

第8课: 校 徽 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体验标志设计的美感。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培养设计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树立以创造意识为重点的设计观念。

2、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瓶盖、纸、彩泥等材质,通过学生剪一剪、贴一贴、捏一捏,设计出各种带有学校象征意义的标志,学习和掌握美化自己和美化环境的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3、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讨论我们学校的特色,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学校的标志,反映学校的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避免将标志设计得太多太复杂,引导学生既要正确传达信息,又要简练美观。 教学准备:

师:各种厚薄、软硬的纸、彩泥、剪刀、胶水、双面胶、羽毛、钮扣等材料。各类小学标志、建行、农行、中行标志。

生:要求学生每人收集一些各种形状、大小的瓶盖,小的装饰物,所需工具: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欣赏分析

1、揭示标志存在的意义。 出示三个银行的标志。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总结这三个标志的设计意图。 引入中国钱币文化的介绍。

2、总结标志设计的特征。

3、讨论特色

同样是银行,标志设计却又有共性又各具特色。今天设计班级标志,你们能设计出学校的特色吗?我们学校有什么特色?

创作设计:你设计的学校标志,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构成? 注意标志形式的多样性,选择材料的多样性, 图案色彩的运用变化。

三、巡回指导

肯定学生好的有创意的造型,对有特别符合班级特色的创作给予及时的表扬,给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

四、收拾整理

五、总结激励 教学后记:

第9课 精美的邮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邮票图案独特的构图和色彩,认识邮票这一独特的美术作品。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制作能力

3.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设计一张图案简洁、主题突出、色彩鲜艳的精美邮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创作邮票 教学准备:

教具:邮票光盘、邮票课件、范例、创作材料等

学具:绘图纸、卡纸、蜡光纸、油画棒、彩色水笔、剪刀、刻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谜语导入,趣味引题

1.师:听说你们班的同学很聪明,今天我要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出示课件)“猜谜”:薄薄一张纸, 四边细牙齿,两地朋友要谈心,必须请他当差使。

2.揭示主题(课件展示:邮票)请学生阅读语文书上《方寸之间》单元,从中找出邮票的来源及中国第一枚邮票是什么时间、怎样诞生的。 师:过去是“一封家书抵万金”,居住在两地的人们通过通信来传递信息。一封信寄往国外,当地的人们看到信就知道是从哪个国家寄来的。为什么?

二.授新课。

观察、欣赏邮票的特点:

邮票美不美?它和一般的画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总结):同学们观察到邮票上有面值、发行时间、发行地区标记、边上有整齐的齿孔,它们和中间的图案一同构成了邮票的基本要素。

邮票的每一个图案,每一个主题都是画出来的吗?请看屏幕

(播放《新中国邮票全集》片段) 布置下节课带工具材料来设计邮票。 后记:

第二节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1.提出设计要求,小组讨论。看了这么多的邮票,你们想不想设计一张邮票?自己设计的邮票更有情趣。想设计什么主题的?把邮票的各个要素安排在什么位置,用什么字体?画纸是横放还是竖放?

2.提出作业要求(课件展示)图案造型生动,形象饱满,主题突出,色彩鲜艳,富于装饰性;文字要精心设计,写艺术字,邮票的各个要素要安排合理 3.学生设计邮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设计存在的问题,对设计精巧新颖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展示。发现基本要素安排的有遗漏的及时提醒。 4。展示评价

(1)学生主动将设计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2)作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为什么设计它?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5.教师总结、拓展:

第10课 做年历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认识年历的艺术特点,年历的作用及组成部分。学习设计、绘制年历。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练习,培养协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年历的组成要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及设计制作能力。 教学难点:月份版面的内容及排列,色彩的搭配。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仪器、各种各样年历、1-12月份日期表、四开纸、展板。

学生:各种绘画工具、手工制作材料:腊光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结果,师同时出示相应的资料,请生说出这些年历的特点。 明确年历组成的要素。

二、发展阶段

1、请生思考:你要用什么方法来制作年历,从而引出几种方法讲解,示范。

2、欣赏书本范图,小组讨论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本组月历。

三、生分小组练习,师巡视指导 作业要求:

1、每小组合做一个月份的年历卡。

2、手法不拘、构图合理、新颖,色彩鲜艳。 综合练习,培养协作学习能力。

四、作业评价

把作业贴于展板,选出较好的作业并和生一起说说这些作品的优点及你们最想学习的地方。

五、教学小结与延伸

1、点拨本课教学活动要点。

2、欣赏更多样式的年历,如台历、专题年历,以开拓视野,拓展创作能力。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一月一日是什么节吗?元旦也叫新年,再过几天就是2005年的元旦了,在这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人们心里都有一个美好的祝福,祝福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更多的收获,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每到这个时候,家里就会换一本新的年历。你们见过年历吗吗?想看看吗?

二、作品展示,激发情趣

1、 树叶贴画,干花贴画

2、 吹塑纸贴画

3、线织相框

4、卡纸画:(梅花鹿和小松鼠0

5、布贴画:(蝴蝶、柳树)

三、制作贺卡今天我们先学习在卡纸上直接画画做成的年历,其它的我们以后再慢慢学习。

1、拿出卡纸,开动脑筋,画上你最喜欢的图画,再写上日期,给老师、亲人和自己的好朋友送去你的祝福,他们能收到你亲手做的年历,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2、学生活动:画画、贴画

3、写上日期和祝福的话语。

4、小组交流: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年历最漂亮。

5、展示做得好的年历。

四、说想法说一说你的年历想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他?学生讨论:因为我爱他,他关心我,所以我要送给他。向学生渗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最宝贵的,我们要珍惜这份纯朴的爱。

五、小结

第11课 星座的联想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讨论,感受太空的奥妙,了解星座形成的有关知识和命名规则。认识自己的星座图。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不同星座的图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操作目标:利用适合自己的各种材料、工具绘制自己的星座图。 教学重点:根据星座进行想象并画出各种图型。 教学难点:有关星座意境的想象和创造。 教学准备:星座的图片,课件、实物展台等。 学具准备:彩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展示宇宙星空的动画和图片,在宁静幽雅的音乐中将学生的思维、想象引到太空。

2、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太空中遨游。想象能看到什么?有什么样的景色?(„„)

3、渗透星座的知识:天上的星星会按时间顺序出现。如果把同时期出现、比较亮的星星群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的星座。人们还根据它们不同的形状,命名成了不同名称的星座。今天我们要来根据自己的星座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自己的星座图画出来。(板书:《星座的联想》)

二、欣赏课本的图片:

1、欣赏:(了解星座的形成和命名规则)

⑴太熊星座。⑵天龙星座。⑶天蝎星座。⑷处女星座。⑸水瓶星座。

2、拓展:

⑴你知道太空还有哪些星座吗?(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蝎座、射手座、魔蝎座、水瓶座、双鱼座、天瓶座„„) ⑵你想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星座吗?说说你是属于哪个星座的。 03/2105/20金牛座 05/2107/22 巨蟹座 07/2309/22处女座

09/2311/21 魔蟹座

三、欣赏老师准备的图片:

欣赏老师课前准备的作品,(利用实物展台或课件,逐图播放,欣赏不同星座的图片,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了解它们的表现形式,从中受到启发?为自己的作业收集素材,寻找灵感。)

四、小组讨论:

在小组中,谈谈自己属于什么星座,准备怎么画,小组成员达成共识,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和主题,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

五、学生独立作业,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以下几件事:

1、不同的星座应画出不同的造型,构图要饱满,适当添画周围的环境。

2、上色时应细致周到,教师也可在黑板上提供一些小图案让学生参考资料。

3、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实可行的材料进行制作。

六、学生作品的交流展示。

1、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并互相点评,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画面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色彩是否协调。

七、合作学习 将小组交流后,选择出来的较好的作品,集体拼合成一幅大的星座图,引导学生欣赏评价。

八、课后拓展

用泥塑、彩纸折叠等其他材料制作星座图。表现立体的星座图。

第12课 窗外的景色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写生能力及造型能力。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观察

2、巩固写生知识 教学难点:写生构图及造型 教学过程:

一、引导欣赏优秀写生作品:

1、启发学生观察别人是用什么方法写生的。(学习较好的造型方法,巩固写生知识)

2、构图是怎样的?(巩固构图知识)引导学生选景要注意构图的均衡、疏密变化及远近透视关系。

二、引导学生观察窗外景色,请学生说说看到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培养观察能力)

三、讨论写生方法:可以线描写生,可以水粉写生,可以用油画棒写生等。

四、学生动手写生,教师巡视、指导。

五、讲评作品:(请学生上来点评)

1、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2、对别人的作品,你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引导想象、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想象窗外的景色,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2、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创作窗外景色,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创作方法是否新颖。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讨论、想象,窗外有什么样的景色?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想象能力,起到互相启发的作用)

二、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构思,其他学生提提补充的建议。(启发想象)

2、欣赏优秀范作,请学生说说作品创作了什么画面、用什么方法创作。(欣赏、学习,从中得到感悟)

3、学生小组讨论,准备用什么方法创作,每小组请个学生上来介绍,其他学生可以提出新的看法和建议。(启发创新思维)

三、引导制作:

1、学生动手,教师巡视。(培养动手能力)

2、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并请学生说说修改建议。(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四、作品讲评:

1、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

2、谁的创作方法最有创意?

3、创作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受到什么启发? 教学后记:

第13课: 我心中的未来

教学目的:

1、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未来生活变化,激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出想象中的未来。

3、培养学生的构图、造型、色彩等综合美术能力。

4、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构思、想象、构图及造型的表现。

教学难点:构思、构图新颖、独特、能充分体现心中的未来。 教学具准备:录相、科幻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导 二讲授新课

1、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有幻想过未来吗?你们幻想的未来是什么样的?谁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大胆想象,幻想出与众不同的未来。这节课我们要来表现的是《我心中的未来》

3、引导阶段:

a 、在小组内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收集的科幻资料和图片,为想象创作提供素材,教师选择部分小组进行汇报,了解学生交流情况。

B、教师放一些高科技在生活中运用的录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 c 、引导学生欣赏范图:欣赏教材范图,并详细说明作品:在构思、

构图、色彩上的独特应用;作品借助哪些因素幻想出对未来的向往?你可以借助什么东西来好象对未来的向往?

4、发展阶段: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构思,绘制《我心中的未来》的草图,然后集体讨论草图中表现的内容,明确未来的生活与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联,启发学生绘画出心中的未来。

表现技法介绍并作适当示范:油画棒、水彩结合法、刮蜡法等。 学生选择资料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三、课堂辅导:巡回指导、纠正问题及时展示有创新性作品。

四、引导观摩作业:

1、学生互相观摩作业,并选出较优秀作业进行欣赏。

2、师点评全班同学作业总体情况。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汽车结构、功能的初步认识,指导学生设计汽车的草图,或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创作汽车。

2、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运用各种类型地材料,在创作中体验设计汽车美感,在创作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

3、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培养学生地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汽车结构、功能地初步认识,指导学生设计汽车地草图。 教学难点:创造性的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汽车。

教学准备:有关范例、玩具汽车、水彩笔、小纸盒、彩色卡纸、剪刀、胶水、双面胶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导阶段:激趣引入 在学生设计汽车之前,先让学生欣赏汽车图片(1905年生产的蒸汽汽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汽车的结构和功能,激化学生兴趣。

2、发展阶段:欣赏与探索

(1)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玩具汽车(公共汽车、火车、铲土车等等),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汽车的共同点,它们的基本造型是什么样?都有什么用途?(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2)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并适时进行小结。

(都有车头—掌握方向。轮子—圆形—行走,车身有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状等。它们可以用来载客或铲土等)

(3)欣赏课件中的汽车,进行讨论、交流: △请先知道的同学谈谈自己的发现。(这些汽车与刚才所看到汽车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交流回答:这些汽车在造型设计上借助动物、交通工具、建筑物的外型进行改装,造型较抽象。

(4)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当一名小设计师前,我们先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设计自己的汽车(他们设计的汽车根据用途都做了什么样的不同改变,并进行说明在哪些地方富有创意)。 △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汽车设计师,打算用什么方法、材料设计? 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可以先在画面上设计汽车草图(车轮、方向盘、车身等) △大胆想象不同汽车的用途,表现想象中的抽象造型。

4、学生动手设计:(请用水彩笔直接勾画) 教师加强个别辅导,及时表扬富有创意的作品。

5、展示评价反思:△师生评价作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赞扬优点,提出建议。 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导入授新:

1、请同学们谈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说一说汽车的结构,组成部分。

2、根据手中的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并且谈一谈要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小组讨论交流)

3、欣赏课本范例,讨论制作步骤。(小组讨论交流:可以充分利用方形纸盒做车身,用瓶盖做车轮,细小部分可用卡纸、水彩笔装饰等)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5、作业展评,让学生参与评选,评一评: (1)哪一组制作、应用得最好? (2)好在哪里?

6、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卫生,收拾好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 教学后记:

第15课 梦幻之国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废弃材料制作立体的游乐园。

2、通过集体作业,培养学生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4、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材料的合理与巧妙应用。

教学准备:收集各种废弃材料、彩色卡纸、橡皮泥、剪刀、双面胶等。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看录像,师生对话。

2、揭题:梦幻之国

(二)探索发展

1、说说你喜欢玩哪一种游乐设施,它好玩在哪里?

2、学生分组观察所带来的材料,展开想象:它们适合做什么?

3、师演示制作方法:

4、(1)根据材料的特点进行设想(要有空间感)

(2)设计制作(分块)

(3)组合固定(重心的稳定)

(4)装饰美化(色彩艳丽)

(三)实践活动

1、作业布置,提出要求:(1)小组制作一个小游乐园;(2)分工合作,能力强的尽量制作与众不同的作品,能力较弱的可以制作简单的作品;(4)提倡互相帮助、友好协助。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3、各小组提出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师生共同解决。

4、修改补充作品,使作品更加完美。

5、小组布置“游乐园”。(可以添加绿化和人物)

6、汇总交流,共享乐趣。(组织各小组把作品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游乐场,让学生在“梦幻之国”里享受畅游的乐趣。)

(四)评价交流

1、你喜欢玩哪一个项目?

2、你觉得哪一个项目最有创意?

3、你喜欢这样的学习活动吗? 教学后记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希望小学2013年秋季学期四年级(1)班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一、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环境雕塑、凹凸的美感、教师节的礼物、有窗帘的窗口、斗鸡、家乡的桥、美丽的山峰、水墨画树、陶罐、家具、点出来的画、湖边的倒影、热闹的民族节日、冬日的景色、让纸片站起来、请到我的家乡来、小挂饰、元宵灯谜会等。

教材重点: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教材难点: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在美术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同学们学法、知法、懂法、用法。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个人的目标,抓住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点谈本学期的具体措施(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科法制教育、创造性的培养、评价的改革、减负手段等)

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做小老师的兴趣及自学水平,也有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发展;学生仍然按照上学期分好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合作与探究,合作作业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欣赏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如:采访有经验的家长等。橡皮泥雕课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材料,进行合作练习。而造型表现课、游戏式活动方式的课业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集体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情感体验。

学科法制教育:

1、在《教师节的礼物》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在《冬日的景色》一课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创造性的培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和切近自己生活的设计、制作能力。

采取巧妙的设计提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将自己通过《让纸片站起来》一课学到的设计知识运用到为自己家的容器“穿上花衣裳”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四、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

第一周《环境雕塑》

第二周《凹凸的美感》

第三周《教师节的礼物》,中秋节第四周《有窗帘的窗口》

第五周“国庆”假国庆节 第六周《斗鸡》

第七周《家乡的桥》

第八周《美丽的山峰》

第九周《水墨画树》

第十周《陶罐》

第十一周《家具》

第十二周《点出来的画》

第十三周《湖边的倒影》

第十四周《热闹的民族节日》

第十五周《冬日的景色》

第十六周《让纸片站起来》

第十七周《请到我的家乡来 》

第十八周《小挂饰》

第十九周《元宵灯谜会》

拟写人:马泽

时间:2013年9月8日

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

一、看拼音,写词语。

(8分)

kuān

kuò

fèng

hén

yǐn

cáng

(

)

(

)

(

)

(

)

yáng

chāi

chú

shì

hòu

wèi

(

)

(

)

(

)

(

)

二、在正确的读音上划“√”。

(6分)

1、陶渊明淡薄(báo

bó)名利,隐居在常年薄(báo

bó)雾笼罩的终南山下。

2、调(tiáo

diào)皮的小明总喜欢在上课时用奇怪的腔调(tiáo

diào)读书。

班级

3、旧社会的中国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wǔ

rǔ)。

4、我们对小明能够考第一感到非常的诧(chà

zhái)异。

三、辨字组词。

(8分)

沸(

)

梢(

)

蔽(

)

崭(

)

费(

)

稍(

)

敞(

)

暂(

)

凝(

)

伐(

)

侍(

)

折(

)

疑(

)

代(

)

待(

)

拆(

)

四、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一个进行造句。

(7分)

(

)首东望

不容(

)疑

应接不(

)

随(

)而安

不可(

)议

从容不(

)

不(

)其烦

(

)息凝视

慢条(

)理

趁其不(

)

(

)——

五、用“续”组词,并将其填在括号里使句子更加通顺合理。

(8分)

1、上课铃响后,同学们(

)走进教室。

2、决胜局时,双方(

)抽打了十几个球才分出了胜负。

3、休息了十分钟后,我们(

)赶路。

4、那场演讲实在太精彩了,掌声(

)了半个小时才结束。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4分)

1、我的妈妈是一个美若天仙的漂亮的女人。(修改病句)

2、我的成绩很好。我不能骄傲。(用关联词将两个句子合成一句话)

3、月亮弯弯的。(改成比喻句)

4、作为一个少先队员,我们不能不带红领巾。(换种说法,句子的意思不变)

七、积累与运用。

(10分)

1、绿水本无忧,

;

,为雪白头。

2、《题西林壁》是

代诗人

写的。题目中的“题”是

的意思。本首诗中说理的千古名言是:

。告诉我们

的道理。

3、数学课上的一道图形题,我想尽办法始终无法做出来。突然我灵光一现将原有的图形分割开来答案立马出来了,真是

八、阅读理解(19分)

(一)课内阅读。

(7分)

蟋蟀盖房子大多数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脚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zuān

zuàn)在土底下干活,(如果

只有)感到疲劳,它(就

才)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角轻微的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kàn

kān)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打“√”(1分)

2、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词语。(1分)

3、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分)

停止-----(

)

剧烈-----(

)

4、读第一自然段,把描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词语写在下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12分)

庐山的云雾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1、根据词义,在文中选择出恰当的词语填在“(

)”里。(3分)

⑴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

(

)

⑵江河水流迅速,形容文笔奔放。

(

)

⑶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

)

2、读文填空。(9分)

⑴从题目看,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⑵第二自然段写的庐山云雾的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_。(5分)

⑶第二自然段中的“茫茫的大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巨大的天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九、作文。

(30分)

1、以你喜爱的一个小动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2、将一处美丽的风景介绍给大家,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课 题: 空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三、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

四、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教学措施 对应目标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但是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2、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板书课题 从身边入手,由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1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演示实验方法

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提醒: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 前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教师演示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气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的问题 板书 小组讨论,作记录 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原因,重点是要他们自己说 知道一定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看似容易的实验,但是实验原理的揭示和上一个实验不同,学生要自己发现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

2、空气有质量(1)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你能告诉我空气有多重吗?

①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能大概知道一部分空气的重量

②演示空气在水中的跑动实验,说明了什么?比水轻的物体浮上来

③ 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

把你设计的方案记录在P70上 (2)我们可以为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了:有质量

把讨论的方案记录在小组讨论板上 请学生演示

按照活动设计完成实验或用天平也可以 板书 质量 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的质量比水轻,所以能在水中浮上来,就是看到的气泡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 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② 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活动记录P71上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有压力,不能随意缩小 (4) 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不能随意缩小”的性质? 从生活体验中发现现象 强调口一定要扎紧 分发针筒 板书 不能随意缩小 这个空气的性质比较难以说明。学生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不容易说出来。 自我设计实验是让学生体会解方程验算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安排

4、理论运用实际

(1) 制作空气枪①讲解制作方法 ②小组动手制作,比一比

2 谁的“子弹”射的远 ③你能说说制作原理吗?

(2) 制作压缩空气水“火箭”① 讲解制作方法及原理 ②室外实验 提醒学生不要对着人“开枪” 可放在课后,教师演示一个也行 动手完成趣味实验,加深印象

三、课外拓展

1、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 板书设计

空 气 占 据 空 间 吗

性质: 要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不能随意压缩所占据的空间,有压力

课 题: 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教学措施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 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板书课题 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 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 流动的空气 风 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

2、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 冷空气是下沉的 板书 热空气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 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把观察结果写在P72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热空气的用途

(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画流动图 板书 热气球孔明灯

三、课外拓展

1、 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板书设计

空 气 是 流 动 的吗

4 空气是会流动的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沉

热气球 孔明灯

课 题:空气中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对小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会对比不同情况下小车运动的不同,总结出空气对它们的影响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有的飞行器要借助空气运动,例如飞机、帆船等

•空气也可以对运动的物体形成阻力

•了解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生活中体验科学的无处不在

•激发学生对飞行器升空原理的探索兴趣,产生对人类发明的热爱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阻力、借助空气运动) 难点: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 教学准备

长型气球2个、胶带、剪刀、小车模型、卡纸、塑料绳、塑料纸、白纸,相关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教学措施

一、导入

1、 这节课我们还是来研究空气,研究空气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作用

(1)如果我要大家跑步的时候,拿一把打开的伞跑,你们有什么感觉?

(2)为什么跑不快,而且觉得很累呢?

(3)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气当住我们呢? 请一位同学在教室外跑跑

(4)为什么不拿撑开的伞跑起来就快点?你想到了什么?

2、空气对不同形状物体运动的阻力作用

(1)小组讨论你们的想法,看看能不能商量个办法验证你们的猜想

(2)研究P9实验中的第一个问题:哪些条件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3)小组实验分析比较实验记录。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4)描述不同外形的小车运动时,空气对它们的影响是怎样的 提出假设把讨论的实验方案P73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小组讨论分析数据,共同研究出结论

3、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

(1)所以飞机是什么样子的?飞机有很大的翅膀,但从飞机前面看是什么样子的?

(2)你知道现在最快的飞机是什么飞机吗?它是怎么飞上天的?

(3)模拟实验,先讲解实验方法,提实验要求: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充气多少与跑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飞机正侧面的图片 提清楚实验要求,并把实验记录在P73上

4、具体运用

(1) 观察P11图片,哪些设计是借助空气或是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2)你还知道哪些? 出示相关图片

三、课外拓展

1、 制作竹蜻蜓、小降落伞 板书设计 空 气 影 响 物 体 的 运 动

空气: 借助空气运动: 飞机、降落伞„„ 减小空气阻力: 新干线、飞机机身设计„„

课 题: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

•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 •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

课时安排 二课时(课堂一课时,课后调查汇报一课时)

三、 教学准备

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教学措施 对应目标

一、导入

1、 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 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3、 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生命之源 板书 空气 加深世界环境日的保护意识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 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空气是生命的关键 意识到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2、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2)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怎么知道空气受污染了呢? (3)讨论研究P13的车辆尾气实验,定实验计划

(4)强调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利用小组搜集的资料对 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安全最重要 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3、我们能做什么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 (2)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

(3)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 让学生从小学生的角度讨论我们能做的, 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4、调查反馈

(1) 通过车辆尾气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空气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 从实验中了解车辆尾气

7 的“毒害”性 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三、课外拓展

1、 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2、 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 延伸到课外,学生合作的完成 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板书设计 空 气 也 是 生 命 之 源

现象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1号盆(空气) 2号盆(尾气) 结论

课 题: 冷热与温度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水杯、热水、温度表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结前段时间学习的内容,引入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1、提出问题:

(1)当着学生的面倒一杯开水,问学生这杯水放在这儿,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猜测。

(3)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提出假设。

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假设,进行验证。

3、设计实验。

(1)各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实验。

8 (2)请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 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C.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D.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 E.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记在P76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

5、分析统计。

(1)分析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并将数据画出曲线图。 (2)学生完成P76中的曲线图。

(3)请学生说说看了曲线图后你想到些什么?尽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说。

A.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和我们的预测一样吗?

B.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6、得出结论。

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逐渐下降的。继续观测下去,温度将逐渐稳定。

板书设计: 1.热水变凉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分析统计 得出结论

课 题: 热的传递

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 能够做液体热对流的实验。

3、 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二、教学准备

热、冷水、温度表、计时器、蜡烛、管子、试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导学生回顾热水变凉的过程,是热水放出热温度变低会变成凉水,其他物体(空气、手等)吸收热温度会升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热往哪里传?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的。

9 【评析】热水变凉一课学生主要研究了热水温度的变化,没有涉及热传递的知识,本课这样导入,既是前课知识的深入,又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热传递及其条件,为探究热传递做好知识准备。

二、探究金属怎样传热

1、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的?

2、猜想与假设。(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能方便看见金属是怎样传热的?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交流后达成共识,总结金属传热的规律。

三、探究水是热的部良导体

1、提出问题:水能否象金属那样传热?用课本18页方式给水加热,试管里上部水和下部水的温度会一样升高吗?

2、猜想与假设。(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方便准确测出试管中上部与下部水的温度?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双温度计)

4、各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测量数据,交流得出水与金属传热方式不同的结论。

四、探究水的传热方式——对流

1、提出问题:水怎样传热?怎样使试管里的水全部变热呢?

2、假设与猜想。提示:从加热部位和传热方式两方面想。

3、讨论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要能够方便观察水的传热情况,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借助物观察实验)

4、各组进行是,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水在受热过程中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记录结果,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水的传热方式。

五、课堂小结:热往哪里传

六、游戏竞赛:怎样能使对流管中“棉团”按照你的要求运动?

课 题: 加热和冷却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0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二、教学准备:

1.杯子、温度表、水、沙、记录表、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课,我们研究了热传递的几种方式。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

(二)自主学习:

1.研究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1)师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A.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很快? B.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很慢? C.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D.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

(2)你知道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吗? (3)学生预测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

(4)分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需要控制哪些相同条件?需要哪些材料?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怎样去做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

A.水和沙要一样多,杯子要一样。

B.要阳光下观测10分钟,测量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再到阴凉处观测10分钟记录下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 C.将实验的结果记录在P78的表格中。 D.完成P78的剩余内容。 (6)汇报交流。 (7)得出结论。

A.沙吸热快,散热也快。水吸热慢,散热也慢。

B.对比实验:像这样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照比较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11 2.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 (1)学生讨论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A.预测;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巩固应用:

1.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课 题: 吸热和散热

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

2、在学生研究空气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推断:固体和液体有这种性质吗?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有热胀冷缩性质。知识与技能:

4、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水、空气、铜球等体积大小发生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认识固体、气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难点: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一些物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具准备

1、气球、烧杯、烧瓶、酒精灯、乒乓球、玻璃小瓶、冷水、热水、水槽、玻璃管、滴管、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提出新问题

1、请大家说说上堂课我们研究了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3、教师演示实验:空气的热胀冷缩

4、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也想来试一试吗? 回顾已学知识学生观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 探究空气受热受冷后的变化

1、 请大家用桌上的材料也来试一试,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 讨论:▲烧瓶里有什么?▲玻璃管里的水柱为什么会来回移动?▲水柱往外移说明了什么?向里移呢?

3、 小结:原来冷和热对空气有这样的影响:受热体积会膨

12 胀,受冷体积会收缩。 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寻找奥秘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更深的感知冷和热对空气体积的影响。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归宿。

二、 探究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

1、 提问:▲其他物体受冷受热后会有这样的变化吗?▲实验桌上的物体受冷受热后有这样的变化吗?▲你最想研究实验桌上的什么物体?

2、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3、 让学生选取桌子上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4、 交流、小结:▲研究的是什么物体?▲你们是怎么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想选择研究的对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收集事实得出结论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一些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只有通过实际实验、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三、热胀冷缩的应用和防止指导学生分析事实,解释现象。

1、 讨论:▲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吗?

2、 热胀冷缩的应用▲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温度计

3、 防止热胀冷缩▲冬天、夏天电线的变化▲铁轨间的缝隙▲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 讨论、解释现象 引发相关问题,感受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

1、介绍:▲神舟飞船的防热

2、总结 学生谈体会 让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树立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课 题: 水灾加热和冷却后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 2.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

3.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气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6.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3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云、雾的成因。 3.知道雨、露的成因。 4.知道水蒸气的成因。

5.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 6.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7.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 8.知道在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2.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3.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1、 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研究云和雾的形成

1、提问: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云或雾?

3、 学生讨论、预测、汇报。

3、 教师指导实验:把一支冰棒(或温度大致相当于冰棒的物体)放在不冒热气的杯口,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观察方法)

4、学生做实验、汇报。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云和雾的形成,是因为温度的降低。

6、提问:自己设计实验,说明雨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应该适当的指导)

7、学生实验、汇报。

8、教师引导总结:云、雾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遇到低温形成的。

四、研究蒸发和沸腾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猜测、汇报

3、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4、学生进行实验。

5、汇报(重点让学生谈自己的观察现象和自己的感受)

14

6、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7、学生猜测。

8、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9、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10、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11、提问:水在烧开是能达到多少度?一直烧下去,会怎样呢?

1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出结论: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而且都要吸收热量。(应该注意安全) 【评析】通过实验,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蒸发时吸收热量,又可以通过温度计实验让学生形成感官上的认识。

五、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能结冰

1、提问:在什么条件下,水会结冰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

4、布置任务:你观察到两支温度计有什么变化?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化,记下当水结冰时温度。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5、学生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6、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因为冰盐混合物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20多度,所以,试管内的水会很快的结成冰,实验时,应该让学生随时观察两支温度计的变化,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化,记下当水结冰时温度。同时,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也可以观察在易拉罐外面出现的白霜,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易拉罐外面并没有洒上水,为什么会有白霜呢?白霜是从哪里来的呢?”让学生知道,当空气中的水气遇到特别低的温度时,会只变成霜。所以,在这个实验中,包含着两个原理,即水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六、总结水的三态变化

1、提问:水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做好指导。

15

七、巩固、延伸

水结冰后会把盖着盖的玻璃瓶胀破吗?

课 题: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一科学探究过程。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 教学重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蜡线、纸杯、水(每组一套)或其他有关的实验用品。

2、铝箔。

学生准备:自带各种能发声的物体,如:气球、报纸、尺子、玻璃瓶、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制造声音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在课堂上也制造出一些声音吗?

如果把你们刚才用的东西都收起来,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还能制造出多少种声音来? 学生模拟各种声音,有秩序进行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如果把你们刚才用的东西都收起来,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还能制造出多少种声音来?

我们刚才制造了许多声音,有的需要用到别的物体,有的只靠我们自己的身体就能产生声音,那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提醒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假设) 你们自己的猜测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你们准备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 学生猜测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16 学生思考并设计出证明自己的猜想的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看见”声音

我们能“看到”声音吗? 你想怎样去“看”声音呢? 讨论,进行实验

课 题: 声音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声音传播的三种途径)。 课前准备

二、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

2.演示实验材料——大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个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

3.挂图或投影片——水波与声波。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上节课后,同学们在家里用自行车、硬纸片做了振动发声实验。通过实验,你发现纸片发声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与纸片振动快慢有关系,纸片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2.讲述: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

(1)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①讲述: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②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

(如果学生答不好,可把这个问题化难为易。问:在人和电铃之间隔着什么物体?这说明声音可以通过什么物体进

17 行传播?向哪个方向传播?)

③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2)认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能听到声音吗?

③学生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

(3)认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液体(例如水)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水槽的外壁,另一个同学在水中把两块石头相碰,在水槽外壁处能听到石头相碰的声音吗?

③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同时再次说明声音在固体(玻璃)中也能传播。

(4)综合认识声音的传播

①提问:通过以上研究,你知道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②填空:课本第55页的空白。

③讲解: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物体与我们的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耳朵中来的。假如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中间什么物体也没有,那么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放进一个电铃,人们在罩外可以听见铃声;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只能看到铃槌在动,却听不到铃声了。这个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物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外传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这个实验。)

2.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方式

(1)讲述: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2)演示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桌上,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有一定节奏。

18

(3)提问:当敲鼓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贴着纸屏的小球随着鼓声在不断地振动。)

(4)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贴着纸屏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

(5)讲解:

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以下内容,需用手的左右振动辅助说明。)发声体振动得快,周围空气振动得就快;发声体振动得慢,周围空气振动得就慢;发声体振动的辐度大,周围空气振动的辐度就大;发声体振动的辐度小,周围空气振动的辐度就小。这样,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

(出示水波、声波图。)

就像石子投在水中形成的水波可以一圈一圈地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所不同的是: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传播。

声波实际上是一种由于声音引起的物体的振动。当敲鼓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纸屏时,就会引起纸屏跟着振动,并且引起贴在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着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鼓声。如果发声物体周围没有空气,也没有其他的物体,那么就不会形成声波,声音也就不会向外传播,我们也就听不到声音。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提问:

(1)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

(4)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还是在钢轨、大地中传播快?)

(5)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四)布置作业

在收音机(或录音机)的喇叭处挂一根细绸条,把收音机开关打开(或用录音机放音乐),把声音开大,观察绸条会怎样?(随着音乐声飘动起来。)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19 课 题: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 教学重难点

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

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耳的模型或用不干胶做的耳的各部分图形,铝箔。 学生准备:制作“人工耳”的用品,制作“听诊器”的用品。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耳的内部结构和原声音的原理 师把铝箔靠近音箱,调节音量

1. 出示耳的模型和耳的各部分图形,介绍耳的各部分名称,指出其中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铝箔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 生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试着说一说,声音在耳朵里是怎样传播的

二、做一个听诊器

师讲解听诊器的制法和耳廓的作用

生自制听诊器,试一试。学生发言,根据听诊器的原理说一说

三、关心听力有障碍的人

如果人听不见声音会怎样呢?试一试,在没有声音的环境下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呢? 学生尝试不通过任何声音来传播自己的信息 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

课 题: 不同的声音

一、 教学目标

感受乐曲、熟悉乐曲、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

二、 重点与难点

20

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要感受音的高低,区分出音的强弱,这首先应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本教材的重点就是引导幼儿在感受乐曲、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难点是区分音的高低、强弱后学习用乐器等表现出音乐的高低、强弱。

三、 准备

1. 小钢琴若干架让幼儿感受音的高低。

2. 三角铁和小鼓各一件。

3. 音乐磁带《快乐之歌》。

4. 分类图片让幼儿感受音的强弱。

5. 提供各种各样的乐器,数量多一些。

注:《快乐之歌》的旋律应在高音区,低音区分别出现而且有强弱之分。

四、 设计思路

幼儿能区分音的高低、强弱最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因此找来小钢琴让幼儿感受音的高低,找来许多许多卡片让幼儿回忆各种声音的强弱是相当重要的,除此以外就要让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音的高低和强弱。如运用乐器,运用四肢的活动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就可以让幼儿不断感受、不断表现,从而正确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

五、 活动流程

角落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集体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角落中再次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

1. 角落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强弱。

①用小钢琴让幼儿体会音的高低。

幼儿在角落中自由探索,老师可以通过不断地讲评让幼儿知道音有高低,如同样是乐曲“两只老虎”分别在高音区,低音区弹奏,让幼儿发现不同。知道在小钢琴上高音的位置、低音的位置。

②给卡片找家让幼儿回忆分辩生活中音的强弱。

让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给卡片找到自己家,如打雷的声音是响的,就把它归到“强”的家里,反之归到“弱”的家里。

③在角落游戏里让幼儿听赏《快乐之歌》。

熟悉旋律,感受旋律,会用乐器来打击音乐的节奏,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乐器,如小铃,三角铁,鼓等表现音乐,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敲击出不同的节奏。

21

课 题: 我们吃什么

一、 教学目标:

1、 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2、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3、 关心食物,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

二、教学准备:

1、 配套的食物分类卡片。

2、 多媒体课件。

3、 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统计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 请同学们谈谈出生时有多重,现在有多重?长得身体材料是从哪里获得?

(2) 谈一谈自己爱吃哪些食物?对身体有什么作用? (3) 有人吃出了健康,有人吃出了疾病?

2、 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在学生分类时,教师要深入小组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 学生汇报分类依据、分类结果。

3、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的三种食物。

在全班统计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信把各项累积出的人数填在活动记录上,并作出自己的统计图。

4、 阅读资料。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采用分组况答方式。

5、 讨论: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吃什么?

给同学信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让他们联系刚获得的营养知识自己得出“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不要偏食很重要。

课 题: 怎样搭配食物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搭配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2、 通过介绍食物配餐,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研究实践的结果。

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初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从中增进同学之间的协作、团结、友谊。

4、 增进对自己健康负有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

22 良好的 饮食习惯。

二、教学准备

1、 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别准备一份食物配餐。

2、 教师准备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的挂图。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在一天的食物中,哪一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一些是提供我们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一些是保持我们健康的食物?

蛋白质类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粮食类是提供我们活动能量的食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类是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

“民以食为天,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这是为什么呢?

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发散思维,有所创新。 学生汇报:目的是,体现自行探索,置疑、质疑、释疑。 教师讲述:这是因为有的人每天吃各类食物的比例合理,有的人每天吃各类食物的比例不合理而造成的。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各组代表到前面分别介绍自己组食物配餐的过程。

讲述:刚才各组代表都分别详细的介绍了自己组食物配餐的过程,同学们表述得非常好。说明同学们把上节课《我们吃什么》的内容掌握的很好,在食物配餐中就证明了这一点。

(二)用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的挂图,来对照自己组食物配餐的比例是否合理。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探讨。

2、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研究、探讨的结果。(各组代表都说,我们的食物配餐中的各类营养都有,就是搭配的比例不对。) 教师讲述:各组代表汇报得非常好,同学找到了食物配餐的比例不对。

教 师 问: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呢?

同学讨论:目的是,体现自行探索的再置疑、质疑、释疑。 同学汇报:①粮、豆类;②蔬菜水果类;③奶及奶制品;④鱼、肉、蛋类;⑤油、盐、糖类。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搭配食物的过程和食物结构“金字塔”图的对照学习掌握了怎样搭配食物。只有每日膳食搭配合理,才能保证得到所需的营养。

四、作业:各组按食物结构“金字塔”图的比例做一份食物配餐。

23

课 题: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品尝和“跟踪”小馒头,并对小馒头在体内的“旅行”和变化作出假设。

知识与技能

了解消化过程,认识消化器官。

知道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自觉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消化过程,认识消化器官。关注饮食消化卫生,自觉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

品尝和“跟踪”小馒头,并对小馒头在体内的“旅行”和变化作出假设。关注饮食消化卫生,自觉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馒头,听诊器,有关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投影片或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馒头及搜集到的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咬一口小馒头,慢慢地咀嚼,仔细地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

小馒头最终会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和吸收,那么小馒头在我们的身体里是怎样“旅行”的呢? 你想知道吗?

生尝试咀嚼小馒头,体会其中的变化 学生猜测,讨论

二、“跟踪”小馒头在身体里的“旅行” 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跟踪”小馒头呢? 生设计“跟踪”方案,并且进行“跟踪”

三、食物在我们体内的变化

小馒头在我们体内要进行这么长的“旅行”,它在我们体内是怎样慢慢变化的呢?P50 学生通过书本了解食物在我们体内的变化 记录下消化器官的名称

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P51书上有四条关于饮食习惯的话,你认为这些话说得有道理吗?

24 生讨论,发表意见

课 题: 食品安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调查加工食品中色素等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安全饮食的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重难点

调查加工食品中色素等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了解安全饮食的常识。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准备些食品包装袋及饮料瓶上的标签。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1—2个食品包装袋及饮料瓶上的成分说明。

教学过程

一、了解色素的作用及危害 P52这些食品好漂亮呀!

有哪些诱人的颜色呢?你了解这些颜色吗? 这些食品中为什么要添加色素呢? 这些色素对人体有没有危害呢?

指出:食品中添加人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但多吃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生发言讨论

二、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了什么,讨论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我们在上课前都收集了一些加工食品的包装袋、包装盒,我们来看一看在这些食品中添加了什么。

拿出一张食品的包装纸,指出上面写有原料的一栏,作一个调查

学生对自己小组内的包装袋、包装盒作调查,并用表格记录

三、研究新鲜食物安全吗?

那我们平时吃的新鲜食物,像肉、鱼、蔬菜等安全吗? 学生讨论

四、讨论怎样吃才安全?

25 我们知道加工食品里有一些添加剂,不能多吃,新鲜食物也存在着污染问题,那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要怎样吃才安全呢?

学生讨论:了解安全饮食的基本常识:蔬菜水果要浸泡、洗净再吃,吃水果时最好削去外皮,选购绿色无污染的食物,不买过期食物及“三无”产品(“三无”指的是无注册商标、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

课 题: 排 序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辨别给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3.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2.知道排序的含义。

3.认识古筝是一种多弦排列的民族乐器。 4.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2.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什么是排序 2.认识排序的意义

3.学会按多个特征进行排序 教学用具:

食品塑料膜、食品保鲜膜、衣物塑料袋三种大小相等的矩形方块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1. 早晨我们上早操的之前必须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2. 排队是怎么排的呢?

3. 看看这些奥运冠军,他们都是什么项目的第一名?哪些同学在某某方面最强?

二、探索和调查

1. 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排列的练习。

2. 下面是科学家收集的关于声音在10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你能帮忙整理一下吗?

26 3. 学生讨论整理数据

4. 认识古筝,看一看古筝上面的弦是怎样排序的 研究不同的塑料膜,然后对它们的物理特性进行排序

三、反思和解释

1.你是按什么依据来整理的?看一看整理之后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好处?

课 题: 分 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

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

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 教学重难点:

1.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 3.学会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 4.学会多极两分法

一、集中话题

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

二、探索和调查

1. 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 2. 学生讨论进行分类

3. 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4. 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 5. 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

27 共同点?

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

6. 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 之后还可以再分吗?

三、反思和解释

1. 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2. 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3. 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

4. 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

28

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东海渔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爽。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朋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

同学: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

师:那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欢听这歌曲吗?(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认真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

1、分乐句教唱歌曲一遍。

2、用琴声伴奏较唱歌曲两遍。

3、重点讲解休止符和延音的唱法。

三、同学和老师一起把《赶海的小姑娘》完整地演唱两遍。

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为同学们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会演唱了《赶海的小姑娘》这支歌曲,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给这歌编舞蹈。

二、舞蹈教学

1、老师完整地示范一遍舞蹈,引起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2、教师请个别学生到前面来模仿和创编舞蹈基本动作。

3、教师分乐句教学

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快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由什么音乐要素造成的(有自由的散板、中速的优美、快速的欢快等)?

2、教师介绍乐曲。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快乐而归》,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快乐而归的情景。乐曲有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第二遍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情绪所引发的不同联想。

3、根据条件,教师可播放电影《海霞》的片段,补充欣赏电影插曲《织鱼网》,增加学生对大海边渔民劳动生活的感性认识。

4、分段欣赏: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5、开一个音乐发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写

一段短文、画一幅音乐情景图、演唱或演奏第三段乐段的主旋律等。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3、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三峡宜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是通过活动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有关大海、三峡的资料,钢琴、绘画用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形容大海的词语,你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看一看:大海有关图片。

二、学唱歌曲:

1、师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王立平,歌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音乐,作于1983年。

2、初听歌曲,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3、采用听唱学唱歌曲:

(1)跟录音学唱。

(2)生试唱,老师纠正错误的地方。

(3)指名唱,其他学生点评。

4、讨论: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

5、共同分析,深情演唱,采用多种形式演唱;齐唱;师评价。

三、引导创作:

1、提问:大家对自己家乡了解多少?

2、欣赏有关“三峡”系列景色(图片等)

3、提问:你能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家乡的爱?(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画三峡”、“颂三峡”、“唱三峡”的主题)

4、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师作适当指点。

5、分别展示作品,学生老师分别作简单点评。

四、小结,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小螺号》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欢用快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小螺号》,抒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二、学习和正确运用波音、上滑音,充分发挥其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多变的节奏和大跳音程: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

教具准备:钢琴、网络资源。海螺、小螺号、瓶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赶海的小姑娘》

三、引入新课

1、出示海螺,启发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和生长的环境,介绍海边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螺加工制作成小螺号以及小螺号的用途。(传递信息)

2、放映大海、沙滩、螺号等幻灯片。(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幻灯片,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画后,你们知道了这节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系了吧?)

3、今天我们将要学唱一首新歌,歌名叫“小螺号”。

播放动漫《小螺号》(同学们先欣赏歌曲《小螺号》),感受并说出歌中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我仿佛见到了宽阔的沙滩,辽阔的大海,海边还有一个小朋友正在吹小螺号)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轻声地模唱几遍。好,现在请同学们跟

着音乐轻轻地哼唱。

5、讲解波音、上滑音,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波音和上滑音的位置。

6、难点练唱。

(1)大跳音程。325666

(2)切分音及长音。161.1—美吔!

7、逐句教唱(侧重难点)

8、学生跟琴声练唱

9、歌曲处理:

情感要求:

第一乐段(1~16小节)欢快、跳跃有弹性,表达出螺号声声和孩子们期盼的心情。

第二乐段(17~28小节)舒展优美、亲切自然。整体情绪:欢快、活泼、甜美地。

10、分男女生演唱,点唱。

11、学生试吹瓶罐,模仿螺号声,在歌曲合适处加入伴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交换唱奏)

12、分小组唱,奏练习。

13、各组推荐两名学生作唱,奏表演。

三、课堂小结:

这一课的学习,大家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进步很快,还希望

你们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一定要背熟歌词。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我们的田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祖国田野的美丽。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CAI课件、录音机(音乐《我们的田野》)、VCD(歌曲《我们的田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们的田野》。(课件出示课题)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田野吗?

生:田野上有野花。

生:田野上有弯弯的小河,河里有小鱼。

生:田野上有花,有草,还有各种小动物。

师:这是你们眼中的田野,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绘田野的吧!

(二)指导阅读理解

师:请你们打开书,轻声把诗歌朗读两遍,边读边想:你认为诗歌中的那一句写的很美,为什么?

生:“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这句写的很美,因为河水很绿,稻田一眼望不到边。

师:你能读读这句吗?(生读)

出示课件:动画碧绿的河水。教师范读。

学生两人互读,指名读。

生:“无边的稻田,好象起伏的海面”这句写的很美。因为“起伏”特别美。

师:“起伏”是什么样子?(生做手势)大家也做做。

出示课件:稻田。

师:请大家在闭上眼,边听边想象:这无边的稻田,在微风的吹拂下,就象海面的波浪一样一起一伏,滚滚向前,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睁开眼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呢?

轻声练习,再指名读,齐读。

生:“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这句很美。因为荷花很多,都“开满”了湖。

师:你认为这句该怎么读?读一读。(生读)

出示课件:湖中开满了荷花。

师:看这荷花,荷叶在湖面上挨挨挤挤,花朵有的含苞欲放,有

的已经盛开,真是美丽极了!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画面这么美,那怎样通过朗读把这美尽可能的展现出来呢?(范读)轻声读读。两个人互相读读。指名读。

生:“金色的鲤鱼,长的多么肥大。”这句我特别喜欢,因为我喜欢鱼,鲤鱼颜色特别美,还很肥大。

师:那你就读一读这句话吧!(生读)

师:听的出来这句话确实很美,大家也读读吧。指名读。两人互相读。

出示课件:鲤鱼。

师:看这颜色,看这个儿,怎么样。你们喜欢吗?那就把你们的喜爱之情溶入到这句话中吧。范读。互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句?

生:“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这句话美,因为我喜欢野鸭,野鸭很多还藏着。(读这句)

出示课件:芦苇和野鸭。

师:这高高的就是芦苇。咦,不是成群的野鸭吗,那些呢?

生:藏起来了。

师:这些野鸭时隐时现,有些被芦苇挡住了,就像在和我们捉迷藏似的。谁来读读这句?(指名读)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没有)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老师读全文)

睁开眼睛,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全文读一读。指名读第一节和第二节。

(三)提高、欣赏

师:诗歌通过河水、稻田、荷花、鲤鱼与野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多么生动美丽的田野画面。我想你们了解的田野景色肯定不仅仅是这些,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了解的田野景色给我们描绘一下。两个人先互相说说。然后指名描述。

师:你们描绘的真是多姿多彩,我也想描绘一下老视眼中的田野,愿意欣赏吗?

配词:

1、田地里,满眼绿色,农民们在辛勤的耕耘。

2、秋天,高粱成熟了。看,这红红的高粱,在微风中向我们点头微笑。

3、青青的草地上野花遍地,有紫的,有黄的,有红的,有粉的,它们在争香斗艳。

4、一屡屡灿烂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照在林间,使林间的绿各式各样,或深、或浅、或明、或暗。

5、水塘里,碧玉盘似的莲叶浮在水面,淡黄色的莲蓬亭亭玉立,雪白的莲花张开了笑脸。蜻蜓飞来,更是别有情趣。

师:这就是我为大家描绘的几幅田野风光,喜欢吗?

师:课本上《我们的田野》这首诗歌优美生动,如果配上美妙动

听的音乐更是锦上添花。愿意听一听吗?(播放VCD《我们的田野》)。

教学反思: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田野在召唤(歌曲)

教学目标:

1、能用弹跳、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2、让学生认识到表现田园的音乐既可以是优美的,也可以是欢快的。

教学重、难点: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教学准备:钢琴、田野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共同演唱《师生问好歌》。

2、做放松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导入:大家请看田野的挂图。我们一起来复习我们学过的歌曲《我们的田野》。下面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田园的歌曲《田野在召唤》。

2、教师范唱

3、模唱歌曲

4、按节奏,读歌词

5、画图:把你读到的歌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从歌词的内容、表现把它画下来)

6、教师对歌曲处理

歌曲具有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特点。歌曲一开始,就以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出了春天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精神爽朗。上句前两小节的弱起小节及同音反复后的三度跳进,给人以明朗向上的感觉,上句第三小节的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又使人感到欢快、活泼、跳跃。

三、小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前奏曲》、《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乐曲、绘画作品的欣赏和散文的朗诵,了解表现田园小景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用自己掌握的艺术手段创造性地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教学过程:

1、音乐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可以表现同一种意境。只是使用的材料不同。一种是用声音一种是用色彩。先请同学们欣赏英国画家康斯泰拨尔的《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想一想画面上表现了什么?

2、讨论什么样的音乐意境与这幅画的意境相似。

3、教师简介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小步舞曲》《间奏曲》旋律优美,与绘画的意境是相似的。《欢乐颂》是庄严的,不适合表现幽静的田园小景。

4、除了绘画、音乐,还可以用语言来表现田园小景。教师出示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5、试一试,在《间奏曲》或《小步舞曲》的伴奏下朗诵。并感受、对比有音乐伴奏和没有音乐的朗诵有什么不同?

6、启发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吗(如唱歌、雕塑、影视等)?这一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7、分组准备用各自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8、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教学反思:

学生知道表现优美田园景色的音乐的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一幅田园小景

第三单元 民族的节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泼水节的录像片段)

师:我们今天将学唱的歌曲就是表现傣族人民泼水节情景的。

2、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1)教师范唱或播放范唱带,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音调、节奏、速度有所了解。

随范唱的录音学唱歌词。注意区分“X.XXX”“XXX.X”这两种不同的节奏和第二段歌词“人人都像只∣小水鸟∣”节奏的正确。难点是结束句中“哎罗”两字,起于第二拍的后半句,可用指挥手势予以提示。

(2)引导学生分析乐谱,哪两个乐句节奏完全一,音调也大多相同,两处不同的音调你能唱准吗。

(3)学唱第

一、二乐句的歌谱,可结合运用听唱法。

(4)随伴奏带再学唱几遍歌词。

(5)介绍傣族乐器锣与象脚鼓的斗争,部分学生可用大锣和铃鼓模仿其音响。

3、学生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表演。

傣族人民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动作很有特点,也不难学,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学跳几个傣族舞蹈的动作。

三、音乐活动:当学生初步学会后可让他们伴随《快乐的波水节》的音乐自由起舞,也可以作些即兴的变化,教师还可以再找些傣族风格的乐曲来代替《快乐的泼水节》,这不但可使学生更增添兴趣,而且可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傣族风格的音乐。

四、最后在边唱边舞蹈中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几遍,以后有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联想和相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乐器的音色。

(1)初听乐曲。随教师学唱主题A,要求能初步记住。

(2)复听主题A。

(3)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3、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

(1)简介塔克族及鹰笛、手鼓。

(2)初听乐曲。

(3)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边用“X.XXX”的节奏型为这一主题伴奏。

(4)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持手鼓实践,部分学生

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5)教师奏主题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6)复听乐曲。

4、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那达慕之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节日那达慕。

2、初步接触歌曲。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唱出气势。

3、能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

教学重、难点: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二、新授导入

1、美丽的内蒙草原

师:“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白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草一朵、牛羊好似珍珠洒,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背景音乐)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描写的是哪里?

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绿色的草、五彩的繁花、白色的羊群、枣红的马,还有远处缓缓起伏的丘陵和挺拔的白桦林。这就是盛夏的内蒙草原,从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到空灵的藏北大草原,从绚丽的木兰围场,到优雅的巴音布鲁克。然而,柔美的漂亮并不是草原的唯一,它还有阳刚的豪放。让我们一同走进蒙古大草原领略他的美丽与豪放„„(播放课件,随课件带领学生观赏草原美景,并由学生汇报交流相关的民族文化。如: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服饰、节日等等)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的及时补充,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引发学习兴趣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

2、热闹的那达慕

师:你们知道蒙古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吗?

生:那达慕!

初听环节,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的聆听《那达慕之歌》,了解旋律理解歌词内容。

师:歌中写了什么?(请同学读词)

师:从中你了解了哪些“那达慕”的情况?

生:人们要穿好节日的服装!有骑马比赛!参加那达慕的人很

多很多,节日的场面很热闹!晚上人们载歌载舞、拉马头琴庆祝节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这些你们对这个盛大的节日还有更深的了解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作汇报。

(播放课件,《那达慕之歌》作背景音乐)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进行信息交流。

教师结合课件作补充,让学生了解“那达慕”的来历、节日活动内容、现在的“那达慕”等信息。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娱乐。是集祭祀、竞技、娱乐和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盛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欢腾的那达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对少数民族节日的向往之情。

2、培育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要请同学们自己来组织、参与盛大的那达慕大会,请大家看课本,其中有摔跤、赛马、射箭、唱加油歌等五个部分的内容,这几个部分的内容都要求同学们与伙伴合作,共同来创造、来表现,比如摔跤,课本上规定了节奏X—∣XX∣X—∣X0∣,还规定了只能用56123五个不同的音,但也可以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因此,就有多种可能性,就要看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如何了,例如:1=F2/4

5—∣55∣55∣50∣5—∣65∣6—∣50∣1—∣56∣1—∣50∣

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

1—∣66∣5—∣60∣

嗨嗨嗨嗨嗨

又如射箭,课本中只规定用X—∣X00∣X—∣X00∣的节奏,X—是表现箭飞出去的声音;X0是表现箭中靶的声音,现在请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来模仿,这就要动脑筋了,可能要用上许多非常规的演奏方法,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还要请同学们注意第21页的排成圈状的图片,这图片表明了活动的路线,但既可以是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从加油歌开始,中间插入摔跤、射箭、歌唱、和赛马,最后在加油声中结束。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四组,大家共同商量设计活动如果进行,每个组里谁表现摔交,如何伴唱,谁表演赛马,谁来用打击乐器伴奏,如何伴奏,谁表演射箭,谁来用打击乐器模仿其声音效果,如果模仿,谁来唱《那达慕之歌》,其他的人干什么,谁来唱加油歌,是固定还是不固定,一共要唱几遍等。

2、学生们分四组,相互交流、商讨,共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启发,但应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搞成千篇一律。

3、学生分组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4、综合四组的表演,即让四组的摔交、射箭、歌唱和赛马共同表演,拉拉队共同唱加油歌,形成高潮。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山乡牧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3)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4)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5)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

二、三句旋律。

(5)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8)生:“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1)师:“看样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词了,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3、教师介绍:《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

4、国旗

5、首都:布拉迪斯发。人口:539万。面积:4.9万平方公里。

6、风景欣赏:

四、小结: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

五、随《牧童》欢快旋律出教室。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歌曲《牧童》。

2、欣赏歌曲《牧童》。

教学目的:

继续学习歌曲《牧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欣赏歌曲《山童》,了解、感受中不同风格的同一题材和体裁的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斯洛伐克民歌《牧童》进教室

2、跟老师一起律动,脚的节拍要准确

二、复习歌曲

1、用歌曲《牧童》作发声训练唱(绿),老师弹奏旋律。

2、放磁带,学生复习歌曲《牧童》

三、歌曲处理

1、《牧童》是一首江苏民歌,歌曲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抒情,我们唱这首歌时不能大声喊叫,要有表情地唱。第三段歌词出现了“依呦”,老师启发,赶羊时的绵唱声,这叫衬词。老师再放音乐,看谁唱得好听,看谁有表情地唱。

2、分小组讨论,创编歌曲的力作,探讨三角铁的敲击放法。

3、放音乐,有表情演唱,部分同学表演,打三角铁,老随学生一起表演。

四、唱新歌

同学们,我想问问你们,牧童放牧,不仅能放羊,还可以放什么动物。今天我们再来学唱一首牧童放牛的歌曲《放牛歌》。(同样的画面,点击鼠标出现牛群、牧童、歌曲)

1、放课件《放牛歌》两遍,学生可默唱

2、老师弹奏并大声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

3、同学们,你们在歌唱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仿佛看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

4、让我们再来唱一遍,仿佛你就是那个小牧童,老师看看你怎么放牧,怎样兴致勃勃回家的。(放音乐,学生唱)

五、欣赏《牧童到哪里去了》

1、这个牧童啊,每天去放牧,可是有一天牧童不知哪去了,放牧的是他的爸爸,咦,牧童到哪去了?我们来听一首歌,让同学们在歌曲中找答案?(放《牧童到哪去了》磁带)

2、有谁找到了答案?

六、小结: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牧童往日的生活。

复习歌曲《牧童》学生表演;

复习放牛歌,可加上锣、敲、镲的节奏,如没有,可用拍手、拍腿、跺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创编《山林的歌谣》。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集生活中的声音,结合音乐作品中对其的描述,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里,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山林的歌谣》。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山童》。

2、导入:歌曲中描写了哪些林间的声音?

山风:呼呼呼呼;

小草:习唆习唆;

羊跳:蹦达蹦达;

小鸟:唧唧喳喳;

泉水:叮叮咚咚。

3、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

泉水:哗哗哗哗

小草:习唆习唆

小鸟:叽喳叽喳

马蹄:嗒嗒嗒嗒

4、声部节奏:将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转成节奏模仿,再改

为二声部、三声部等。

如:泉水:哗哗哗哗

马蹄:嗒嗒嗒嗒

小草:习唆习唆

小鸟:叽喳叽喳

5、旋律写作练习。

(1)歌曲中是怎样描叙这些声音的?再听歌曲《山童》。

(2)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形象创编旋律。

要求:选用书上给定的节奏型,在旋律写作上只用do re mi so la

(3)小组展示。

(4)根据学生情况,将学生创作的单声部旋律,组合成二声部旋律。

6、将学生的作品录制收集学生档案夹。

教学反思:

第四、五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演唱《我们的田野》

2、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学目的: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图画。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学生击拍进入教室。

二、组织教学(略)。

三、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小黑板)

1=F2/4

05|13|65|54|3.5|21|1-‖

要求以平稳的呼吸,优美的音色发音,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后半拍起唱为难点,发音时先弱后强。发音时,上腭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圆润、响亮些。

2、视唱练习

1=C2/4

0134|5-|567i|5-|5654|31|2265|1-‖

教师展示板书后,用教鞭指谱视唱,并指出本练习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时出现连音线,使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5”时值增长,唱成二拍半。

视唱时,先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点,然后再加快速度视唱。

四、复习歌曲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丽、壮观、富饶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获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一等奖。要求学生以宽广、优美的声音演唱。

(一)复习曲谱

1、分析曲谱,指出容易唱错的地方,

如:第一乐句65|3.5|132|错唱成65|3.5|132|20|

第二乐句35|66.6|53|2-|2032|错唱成35|66.6|53|2—|

第三乐句32|17|615|错唱成32|1.7|615|

最后12|33.3|333|25|1-|错唱成12|33.3|25|1-|

2、教师用钢琴弹奏曲谱

1、5段,学生随琴声出拍认真默唱

1、5段曲谱。

(二)复习歌词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

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壮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江山如此多骄。

1、分析歌词,探讨如何唱好本歌

提问、讨论:同学们,请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动、优美,那我们应该如何演唱好《我们的田野》这首歌呢(主要从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绪等方面入手。)

2、教师播放录音

1、5段,学生认真细听,(利用空白磁带先录好

1、5)

3、教师指挥,学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六、欣赏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故乡的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目标:

1、能快乐地演唱歌曲。

2、和谐地与同学合作演唱二声部合唱。

3、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桥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人类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桥”这样一个单元,通过学习桥,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生活。先听一首以桥命名的歌曲《在阿维翁

大桥上》。

2、这是一首欢快的舞曲,音乐简短,曲调平易,节奏规整,适宜与舞蹈。

二、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请学生学唱《在阿维翁大桥上》。

2、采取独唱、齐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分别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鼓励学生出判断,哪一段采用齐唱比较好,哪一段采用独唱比较好。

三、合唱部分的学唱

1、教师板书低音声部的骨干音:

solsol|dodo|solsol|dodo|

solsol|dodo|solsol|mido|

教师演唱高声部曲谱,学生在高声部第二小节进入,轻声演唱低音声部骨干音。注意结束小结mi与sol三度音程的结合。

2、请部分学生演唱高声部曲谱,一部分学生演唱低声部曲谱,轻声合唱。高低声部分分别延长各自的歌词,轻声合唱。

四、听音乐,创编舞蹈

1、歌曲唱会之后,同音乐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发表个人的意见,展示个人的设计。

2、学生集体学习其中两个动作。

3、学生围坐一圈,请

三、五个学生唱着歌曲邀请其他座位上的同学跳舞。

五、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复习上堂课学习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二)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桥》。

(三)听乐曲《桥》,感受音乐的情绪。

1、这首歌曲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再听音乐回答,水乡的小桥有什么特点?歌曲采取什么音乐形式来表现?

2、歌曲以说话的口气,长短不一的节奏,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歌曲的第二段还是描写桥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歌唱了什么?

3、作曲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曲调和节奏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4、歌曲高潮安排在歌曲接近尾声处,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机学

唱,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四)聆听歌曲《桥》,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桥。

1、在歌曲的背景下,说说同学们所知道的桥。

2、聆听歌曲《桥》,说说个描绘的桥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3、除了从歌词判断,我们还可以从歌曲曲调的特点来判断。

(五)初步感受歌曲《北京的桥》

1、歌曲《桥》具有什么地方特点?也许学生们无法判断,下面再来听一首歌曲,对比两首歌曲,听一听哪一首歌曲更像北方音乐,哪一首更像南方音乐。

2、听歌曲,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取一个什么曲名比较合适。

(六)欣赏歌曲

1、聆听《北京的桥》,感受歌曲的情绪,说说个基本情绪。

2、聆听音乐,根据歌曲情绪变化,说说歌曲分为几部分。

3、跟着录音机哼唱前奏、间奏、与尾声,说说这些伴唱部分在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绪和意境。

4、跟着录音机哼唱歌曲,说说歌曲主歌与副歌音乐有什么不同。

(七)比较《桥》《北京的桥》与《在阿维翁大桥上》三首歌曲的异同。

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理解,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八)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1、学生试着默弹歌曲曲谱。

2、唱歌词,用乐器伴奏。

3、请一部分学生唱歌一部分学生舞蹈,一部分学生演奏课堂乐器,集体表演。

第六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教学目标: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绪,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歌曲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唱好变音唱好变音,注意音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踊跃发言说说妈妈给自己讲故事时,有什么感受?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听妈妈讲故事的情景,他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听了以后又有什么感受?

二、欣赏:完整的欣赏全曲,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绪,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歌曲的理解。请同学们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介绍歌曲:歌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小主人公在美丽的、恬静的夜晚,听妈妈在场院里给他们讲故事的幸福场景。第二部分叙述了妈妈在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控诉了旧社会的不公。第三部

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所以,歌曲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1、歌曲:

教师弹奏乐段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随琴轻声的哼唱,体会歌曲的感情。

第二乐段进行欣赏,与第一段进行比较,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演唱形式的听辨,每一乐段的演唱形式不同,为什么,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表达不同的情感。这是与歌曲所表达的情绪紧密联系的。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复听全曲,要求学生说出全曲中有那些重复的旋律,或者乐段。

全体演唱,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唱

完整复听全曲。说说歌曲中哪是重复出现的?完成听听想想。

五、小结:每个人将今天的感受写下来,最好能写成日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2、展开想象,根据音乐讲述《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引人新课。

1、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引入新课。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创作了管弦乐作品《鹅妈妈组曲》,用音乐叙述了鹅妈妈讲的5个故事,今天一起来听听其中的两个故事。鹅妈妈讲了两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听音乐之后回答。

3、这两首乐《小拇指的故事》和《瓷偶女皇》。请学生回答哪一首是《小拇指的故事》,哪一首是《瓷偶女皇》?为什么?教师可根据情况再次播放音乐。

(二)欣赏管弦乐《小拇指的故事》

1、有谁知道童话《小拇指的故事》请给同学们讲一讲。拉威尔创作的乐曲《小拇指的故事》讲了些什么?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并说—说乐曲中的《小拇指的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学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

3、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三)欣赏管弦乐《瓷偶女皇》

1、教师讲述童话剧《瓷偶女皇》、拉威尔创作的乐曲《瓷偶

女皇》是不是对这个童话故事的完整的叙述?听音乐,正确地回答。

2、这一步感受乐曲,并说一说乐曲是什么风格的音乐,作曲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风格的音乐。

3、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举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辨别乐曲中演奏主题的主奏乐器,并说出这种乐器属于管弦乐中哪个乐器组。

4、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四)教师结合上堂课内容总结本课。

1、齐唱或独唱,或两种表演形式结合的方式演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结合本堂课欣赏的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说说作为叙事性音乐,上堂课演唱的《听妈好讲那过去的事情》与这堂课欣赏的乐曲,在音乐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有何差别。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并表演歌曲《老鼠和大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老鼠和大象》并能有表情地演唱。

2、完成老鼠和大级节奏游戏。

3、能在演唱中表演《老鼠和大象》。

教学过程:

(一)简短地回顾上两堂课的内容,引人新课。

1、上两堂课同学们听了妈妈讲的故事听了鹅妈妈讲的《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这堂课我们听一听《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2、放录音《老鼠和大象》。

3、教师板书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请学生分组练习,力求将这两种不同动物的形象表现出来,然后组合在一起。

4、请学生朗读歌曲第二段“一只很小很小的老鼠„„”注意朗读的音量和语气。然后在朗读中加入老鼠和大象的二声部节奏背景。

(二)教师范唱《老鼠和大象》

1、教师范唱歌曲。教师演唱之前,要求学生先表演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作为歌曲的前奏,教师演唱当中,要求学生朗读和表演带节奏背景的第二段歌词。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老鼠和大象》的歌唱。

2、教师与学生跟琴学唱歌曲,鼓励学生积极学唱,尽快做到用歌声讲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3、教师分析歌曲中紧凑与舒展的劳动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比处理歌曲的演唱。尤其是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是多么舒展开阔。然后在学生的演唱中,教师加入二声部合唱的低音声部。

(三)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

1、在高声部轻声哼唱中,哼唱低声部的音高,可以先放慢速度学唱。

2、当两个产部各自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部,战到声部融合的感觉时,稍微调整一下音量,达到两个声部音量的平衡。

(四)合成表演,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钢琴独奏曲《洋娃娃的梦》。

教学目标:

1、欣赏钢琴曲《洋娃娃的梦》。

2、根播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并随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导入新课。

1、演唱或表演《老鼠和大象》。

2、告诉学生本堂课欣赏的乐曲与洋娃娃有关,认真聆听,洋洋娃娃在做什么?

(二)欣赏音乐《洋娃娃的梦》。

1、听录音,教师自己弹奏或请学生弹奏《洋娃娃的梦》。

2、启发学生思考,乐曲表现了洋娃娃几种不同的情绪,或洋洋娃娃身边发生了哪些故事情节。

3、请学生随着音乐讲述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三)听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

(四)在《洋娃娃的梦》的音乐背景下表演。

(五)分组表演整个单元的四项内容(五个故事),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民族的舞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秧歌舞》

教学目标:这是一节以声乐教学为主的综合课。通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简单的秧歌舞的伴奏谱。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播放录像《民间秧田队》

提问:他们在做什么?这种舞蹈形式叫什么?它主要用什么伴奏形式?

2、揭示课题。

3、初听歌曲:提问:歌曲的情绪?

4、记忆歌曲旋律:歌曲可以分成几句?

5、学唱歌谱、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歌谱。

6、教师指导学习:正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和前十六分音符节奏。

7、学习歌词:指导学生正确演唱。

8、学习锣鼓点:提问:歌曲中用怎样的声音表现锣鼓?

9、出示节奏谱:小组学习,分组进择乐器先节奏谱练习。

10、课后拓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选一个项目(舞蹈、乐器、歌曲)进行研究性学习。舞蹈组:学习基本秧歌舞步,创编一个简单的舞蹈组合。唱歌组:搜集我国其他地区的秧歌资料(文字或音响)。乐器组:创编或演奏秧歌锣鼓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民族舞蹈秧歌

2、复习歌曲《秧歌舞》

教学目的:复习歌曲《秧歌舞》,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回曲《秧歌舞》

2、唱歌小组汇报:

介绍秧歌的历史和发展,请同学们欣赏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

演唱创编新词的《秧歌舞》并教唱全体同学。

3、乐器小组汇报:

用学会的乐器演奏歌曲。

用锣鼓为秧歌伴舞,节奏可选用书上的固定节奏,也可是学生创编的新节奏型。

学生在乐器组的伴奏下演唱歌曲《秧歌舞》。

4、舞蹈小组汇报:

介绍秧歌的基本步伐。

全体学生在舞蹈小组的组织下,一拍一动学习秧歌步,并能够在歌曲《秧歌舞》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舞蹈小组表演创编的秧歌舞小组合(这具:手绢、扇子)

5、学生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表演唱《秧歌舞》。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记忆乐曲的旋律主题。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学习彝族“跳月”的基本动作。

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乐曲《快乐的罗梭》。

提间:有谁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舞曲?

这是我们在一年级的欣赏的彝族舞曲《快乐的罗梭》。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彝族乐曲《阿细跳月》。

2、初听乐曲,体验乐曲的情绪。

3、介绍乐曲名称: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阿细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称“跳月”。“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4、视唱乐曲主题:

掌握5/4的节拍特点:体会乐曲的旋律特点。

以加do、mi、sol为主要旋律音,没有出现fa、xi两个音:每一小节的最后两拍都是由521组成。

5、运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主题。

6、再听乐曲:

在521处拍手。

7、再听乐曲: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多少次?(14次)

8、分段欣赏:

①第一部分:主题出现几次?每一次有什么变化?(高音笛、三弦、全奏等)

②第二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音色有什么变化?

③第三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速度有什么变化?

9、欣赏舞蹈《阿细跳月》

l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

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学生两排相对,方向可相对或相反,空中蹬脚两拍,击掌两次。

11、在《阿细跳月》的乐曲声中,边舞边唱(拍手处:嗨嗨)。

12、课外拓展:收集典型少数民族的舞蹈资料,学习一种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民族歌舞

教学目标:这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各民族的歌曲创编简单的民族舞蹈,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欢快优美的舞蹈《爱我中华》为这节课拉开序幕。

提问:你们能告诉我刚才的这段舞蹈中出现了那些少数民族吗?

汉族、蒙古族、藏族、傣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2、民族歌曲擂台赛: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复习所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3、自学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

以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及多元的文化。

蒙古族舞蹈大多雄壮有力、朴实奔放;维吾尔族舞蹈利落轻快、婀娜多姿;傣族的舞蹈动作细腻、优美抒情;藏族舞蹈气势磅、技巧性很强;汉族的舞蹈更是种类繁多、争奇斗艳。

4、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已有的舞蹈基础为民族歌曲进行即兴的歌舞创编活动。

①根据《金孔雀轻轻的跳》歌曲创编傣族的舞蹈。

②根据《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歌曲创编藏族的舞蹈。

③根据《草原赞歌》歌曲创编蒙古族的舞蹈。

④根据《过新年》歌曲创编汉族的舞蹈。

⑤根据《娃哈哈》歌曲创编维吾尔族的舞蹈。

5、学生汇报展示他们创编的节目〔有条件的学校提供简单的服装道具〕

教学反思:

上一篇:如何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下一篇:如何做好行政专员工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