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2022-10-27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初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初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好的提问设计能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和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思维。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教师提问浅显、琐碎、平淡,对文本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切割,形不成问题情境,形不成认知冲突,形不成认识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动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课堂的实效性、高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动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美国教学法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假设 1.主要概念的界定

所谓“技巧”主要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必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并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 “课堂”就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包括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方面的人际关系。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交往与互动、借助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经验,推动各方面的发展。

“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来问学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训练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技巧”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对课堂问题设计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本课题的核心观点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就是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行为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是高效的,什么样的提问是低效的、无效的。 3.本项研究的理论依据 《程标》(实验稿)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提问的心理意义在于通过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愿望,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故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始终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放在第一位,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研究在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前提下,将教师的课堂提问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有效行为。转变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分析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基本特征,探索出一种符合新课改精 1 神的、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堂提问的基本框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地得到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

2、通过行动研究,使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兴趣,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本课题拟采用的主要方法

美国教学法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集体讨论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6.集体讨论法。课题组进修多次集体讨论辩论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活动简介:本课题于2015年1月立项申报,从开题至今,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经过研究,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配合,团结协作,精心收集素材。开题以来,本学期进行课例研究2次,学校公开研究课1次,并撰写教学论文多篇,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教学成绩比较突出。

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大语文观,我们对于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认为可以有以下几技巧:

技巧一:观念先行,奠基课堂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教学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对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正确认识上。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教学形象的塑造、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思想的凸显等诸多方面。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技巧二:把握时机,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 2 心理状态加以把握,也就是: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 技巧三:端正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追寻有效提问的平衡。

在教学实践中,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教师文本价值引导之间,就要寻求一种平衡,精心设计提问,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又要注意适时引导,让独特体验与价值引导在有效提问中协调发展。

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一个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都存在着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空间。在新课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正视“尊重”。每个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要求学生表现对文本的理解时不能只有一把标尺。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的是一群阅历、学识非常有限的小学生,有的甚至在阅读面前还没有学会思考。如果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尊重”,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那么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很可能是苍白的,所传达的思想也是肤浅的,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没有益处。

技巧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提问的时机很多:强化新知识时提问,思维训练时提问,突破疑难点时提问。课始,针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发问,既可复习旧知识,使前面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成为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课中,围绕着课堂教学的重点进一步提问,可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课末,在巩固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巧设问题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最后豁然开朗。 技巧五: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

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线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何谓立体性问题?它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有效提问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大大促进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只有潜下心来研究学生、研究文本、把握新的理念,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让我们的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充分,气氛活跃,迷津点窍,人人争先,真正建构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充满人文性的和谐课堂。

六、取得的成果:

(一)教与学观念的转变 1.师生关系的变化

还记得过去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还记得教师手拿教学参考,而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策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我们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老师不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把自己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实实在在的引入课堂,积极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这样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实实在在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上呈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交往。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 3 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并且在问题设计的语言上也让学生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态度亲切自然且富有激情,使得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的改师道尊严为师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让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真正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课程观念的变化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冲击,我们教师深刻地意识到教材给予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可以以此为载体,创造地使用教材。通过问题的设计,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设计时注意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不再把数学课程只局限于数学学科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同时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得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让更多的“精彩”回归课堂。

(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内,学生大都有着浓厚的探索新知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课堂内教师总是留足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努力养成了和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质疑是思维能力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师设计的问题、疑点点燃了他们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自觉的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并探索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分析、归纳,切实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思维的能力。

(三)形成了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等成果

半年来,我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多个案例的设计与反思,通过多堂教研课的展示和评析,结合最新教学理念的学习,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课题研究,我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技巧,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传统的师生观和长期的教学经验束缚着头脑,比如说,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2.我们很多时候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完全以提问为主,但流于形式,没有把握精问巧问的实质,导致课堂形式活泼、气氛活跃但教学效果较差。

3.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更为艰巨的任务和问题有待我们在体验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这是关系到课题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胜利第五十五中2009级语文组

胜利第五十五中 “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组成立于2009年9月,2012年初被确立为中课题。课题确立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深化,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已经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现把我们的课题实验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阅读教学的现状呼唤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阅读教学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求,但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依然存在,由此而形成的思维惰性严重影响并阻碍了学生健康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出来,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好想阅读,深入阅读,从而实现阅读的高效和阅读教学的超越。

(2)阅读教学的现状呼唤教师关注阅读的研究。

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依赖于教师的教,形成惰性,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不可忽视另一个现状,那就是教师的教也缺乏理性。首先,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教学时严重依赖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的固有信息,一篇课文教了多少遍,每一次教学的知识点却一成不变,改变的只是一届又一届学生的面孔,把生动的课文教成了一潭死水,泯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缺乏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很多时候,别人的东西不假思索地拿来为我所用,学得很辛苦,却因智慧、情感、学养、个性等知识因素的左右而学不到真正的精髓,并因此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泯灭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上便缺少了因个性而闪现的灵光,也因此缺少了精彩。其三,教师对学生怎么样读才能读懂也模糊,没有采取清晰明了的措施,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 基于以上的背景,我们课题组拟定了““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 ”这一课题。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阅读教学中长期“高耗低效”问题,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解决阅读教学中学生惰性和过分依赖的问题,实现学生对文本意旨、价值的自我发现和对文本意蕴的独特体验,使之在积极主动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兴趣。

(3)加强阅读引导,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双效合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4、期待达到的效应:

(1)打造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实现师生在阅读教学中都有进步,提升。

(2)以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实现作文成绩的突破。

(3)在“阅读习惯”的研究过程中,提升课题组成员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使之成为东明县第二初中语文教学的骨干力量。 (4) 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形成“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基本教学模式,为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

(5)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使读书成为学生酷爱的生活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理论研讨法。博览教育专著、教研书刊、网络资源,广泛收集相关文献,学习其理论精髓,通过研讨把握其理论脉络,为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专家引领法。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听课调研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积极参加与课题有关的活动,聆听专家指点。

3.个案分析法。开展研讨展示活动,针对典型个案,共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避免走弯路。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中边实验边归纳,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用以进一步指导实践,促使研究步步趋向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准备启动阶段: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论证报告和课题研究设计报告的讨论,从而明确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由此共同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拟定了《“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公约》,课题组成员分别签名,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的展开。 (2)小组成员多次召开理论学习研讨会,总结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深刻认识实施新理念的重要性。同时,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新课标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特别邀请知名教师阐述对“阅读教学”的理解,邀请教研室老师给予理论层面的指导,小组成员多方收集、整理教育教学专著以及书刊杂志中相关理论,每个人以论文形式写出了理论学习总结。通过这些活动彻底剔除了陈旧的传统观念和不当的教学措施,使课题研究具有了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具体实践阶段

1、结合学校教研教改要求,根据我们课题组的具体特点,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把本课题列入学期教研专题计划,并在每个期中、期末写出书面总结,为下一学期课题继续实施提供经验与反思。

2、课题组成员把每学期的示范课和公开课都设定为以“阅读习惯”为主题背景的课堂教学展示,并在研讨之后写出教学反思。

3、把教研活动作为研讨平台和阵地,积极撰写文章,展开讨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论坛活动。

4、课题组多次邀请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亲临学校指导,深入班级听课、参与座谈研讨,帮助解决课题进程中的困惑,为下一步研究提出要求,指明方向。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初步形成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原则

1、体现以人为本: 近年来大家都在呼唤以人为本,语文教育界也不例外。以人为本,具体到学生就应该是以学生的权利为本。在学生诸多权利当中,最基本的权利则是发展权。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无论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语文素养的形成,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一切活动的设计、实施都应该基于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一根本宗旨,否则,不仅没有任何意义,相反,还剥夺了学生发展的权利。阅读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权,以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的基本指导思想。我们就是想培养出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好读书,多读书,成为博学多知之人。

2、尊重原初体验: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中的感知和体验,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理解”。而在学生的感受、体验中,更宝贵、更能体现出学生思维个性的是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我们认为,从学生阅读原初体验出发,是激发并保持浓厚阅读兴趣的基本要求。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而培养阅读习惯思想,是贯串于整个课题研究之中的,课题研究本身就要立足于对学生原初阅读体验的尊重情感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不是一种被动的等待和接受,不是一种简单的认同,而是一个主动引发的过程,并且对学生原初体验的引导,要做到不着痕迹,要“引而弗牵”,否则,采取强势引导,就失去了“原初”的真味。同时,在阅读习惯培养的初始阶段,尊重学生阅读原初体验较为容易,一旦进入深度阅读阶段,我们往往会置学生原初体验于不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带着探究一个个问题,完成一个个任务。事实上,科研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必须从学生原初体验,否则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就会犯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就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鼓励放飞思想:时代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关键。同样,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文字总能提供比形象更多的意蕴,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学生讨论争鸣。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见仁见智,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创设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使阅读充满智慧灵气而魅力四射。个性和创造总是相伴而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自然能开发出来。

4、关注涵泳体察:个性化阅读教学绝不能把“个性”与“阅读”割裂开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个性:热衷于文本解读花样翻新,钟情于多媒体声像的异彩纷呈,小组合作形式上殚精竭虑„„这些所谓个性化阅读,容不得学生的目光的片刻停留,让思绪舒展开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惑不解,于是,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大多为肤浅的应景式对答,很难碰撞出个性的思想的火花,使阅读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我们体会的个性化阅读应该是一个涵濡浸润的读书过程,这应该是个性化阅读的基本样式,它是摒弃了一切外在浮华形式的本真阅读。个性化阅读需要一种平静从容的阅读心态,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当读者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蕴含在读者个性中的一切都会结合着当时的心境被调动起来,实现读者对文本个性化的阐释。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唤醒以往的生活体验,强化心灵参与,使文本内容与学生内心的记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接触、碰撞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

5、变革学习方式。语文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克勒斯涅克)这个科学论断揭露出语文学习方式的基本内涵。我们以为,应该摒弃那种“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念书读教材,就是听老师讲课完成作业,就是解答考试题”的观念,从而倡导生活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让书本上的语文变为生活中的语文,把学校小课堂扩大为生活大课堂,实行语文课内外衔接,要把语广教学活动变为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给学生设计出体验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熏陶感情,把对知识的记忆和验证变为对知识的悟得和运用,把对文章的肢解和标准解读改变为整体感知和独特感受,把作坊式技能传授改变为抒写真情和有创意的表达。这种富于创造精神的阅读、写作最基本和最典型表现就是个性化。同时,引导学生把观察、思考、体验、感受、积累、多读、多写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只有真正实践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才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6、反对教师缺位。语文的核心是“学”而不是“教”,但是,语文教学以学为主体,以“个性化的学习”为核心,并不等于教师在教学行动和过程中无所作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认知,包办代替,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或者教学参考对文本解读“讲授”给学生,是一种违背课标理念的“越位”教学,相反,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仍然存在困惑时,当学生自主探究难以深化时,教师却不能给与恰如其分的指导和积极有效的引领,教师的行为则是一种角色“缺位”。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民主的、平等的、宽容的意识参与课堂探究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善待每一个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平等的享受参与的权利。但当求知者找不到摆渡自己的渡口时,或者找到了渡口而没有摆渡工具时,或者因多种原因而不能顺利扬帆起航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给与及时有效的迷津指点,或及时架设思维的桥梁,让学生选择个性化的过河方式。

第三篇:初中物理课题结题报告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生命教育是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已成为2l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开始第一个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澳大利亚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出了诸多生命教育的见解。生命课堂是人文性的课堂,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感悟文本过程中显现出的情感,使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发展。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科学讲究规则,艺术则讲究创造。教学需要遵循教学规则,如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而这些因素又是随时会变动的,所以教学要创造;创造并非不要规则,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科学和艺术都需要精神,教学也需要精神,教学的精神就体现在教育的理念中,体现在教师的观念和智慧中;科学是可以重复的,可以借用的,艺术是不能重复和借用的,需要自己去创造,就像艺术家作一幅画,哪里需要浓墨渲染,哪里只是轻描淡写,只有艺术家自己构思,自己运笔,别人是替代不了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设计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钻研,不断琢磨,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变,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这就是创造,这就是教学艺术。

通过课题研究,探究构建一种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教学模式。针对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大胆革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生命化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物理生命化课堂在实践中的应用。本着边实验、边研讨、边反思、边总结、边提高的研究方针,从课堂生命的生长性、情感性、个体性、灵活性、求美性、求趣性、艺术性等特征出发,逐步探索出适合学生实际的生命化课堂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特色。生命化课堂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教师思想发生巨大变化,提升了教师自身

- 12《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究和造诣,全面论述了生命课堂的内涵、意义、和建构。对生命化课堂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基于课程标准和生命化课堂理念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深入推进“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年度主题研究。此外,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泰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为生命课堂的探索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环视我们的教学,仍在传统模式和现代教育的边缘处徘徊不前,教师一支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演绎课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改的步伐。因此,我们认为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本课题的研究绝不是威海市课堂研究的重复,可以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支和延续,重在调动各种手段,建构学生全面参与的阳光的、健康的生命课堂模式、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简易性和可操作性。以达师生互动双赢的锤炼和升华。

四、 课堂的研究方法、措施和实施

(一)、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从2011年4月∽2012年12月,经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2011年4月至6月为准备阶段,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为实施阶段,2012年11月至12月为总结阶段。

(二)、主要形式

集中学习研讨和自研自修相结合

(三)、实施措施

1、制定计划:1个总计划,3个阶段计划,确立3个实验班;

2、保证时间:充分利用集体办公的优势,及时总结交流,反馈。教学时间,每周至少利用周五下午集中研究一次,假期集中交流两次;

3、及时反思:每一研究阶段,课题组教师必须至少写出10篇学习心得或反思小结;

4、定期总结:写出阶段性总结论文,3篇/人;

5、争取支持:争取学校、家长支持和配合,开发课题运行的集体资源优势;

6、落实到位:所有研究活动,定教师,定班级,定学生,定分工,定宣传,定材料;

- 4《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学生已经能摆脱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

a、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中学生在面临求解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寻求结论,而是根据问题、材料和情景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提出将会出现的不同结果的可能性。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最后确定何种可能性是事实,再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适宜的现实性结论。

b、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思维的形式与内容分离是指根据命题的逻辑形式在头脑中直接进行逻辑推理,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

③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后,与身体迅速发育相比,心理发展还很滞后。这种矛盾给中学生带来苦恼,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④中学生情绪变化的特点

情绪变化的特点一,自我控制情绪波动力不强。特点二,青春期躁动。特点三,第二反抗期。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特点四,人际关系发展。一是同伴关系。二是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进入初中以后.以父母为榜样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依倾减少了,而反抗性情绪却增加了。三是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到了初中以后,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他们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中学生听喜爱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等。对所喜爱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地学习;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则持排斥态度。

在全面探究新课标和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课题组深入学生,广泛开展“做一回学生”活动,进行大量地问卷调查。从而总结出现代中学生的身心、思维、学习特征。

3、当代高效课堂模式研究

- 6《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以‘导、学、点、练、测’五字教学法为基本研训模式,探索一条适合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生命课堂教学之路,再以此引领新课改。”

通过研究,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1)、课堂能改,必须改。

(2)、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课堂要真正的还给学生。

(3)、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4)、课堂的备课是至关重要的。

(5)、每堂课最后,应当增加一项创新成果的分享,也就是说对于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将本组讨论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向全班作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学会“善思”,又激起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的积极性,逐渐养成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6)、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在班级中成立学生学习小组,固定人员,做到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好差结合,好帮差结对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改教研活动。 ①、问卷调查活动;

②、尝试“做一回学生活动”,听物理以外学科的公开课,做一回学生,体验学生的感受; ③、学具制作竞赛活动;

④、大力开展公开课、诊断课、研讨课、汇报课活动;

⑤、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教师参加了教坛新星评选、优质课评比、优秀教案设计、论文评选、教具制作等赛事。学生:梁永迪、张宇两位实验班同学通过课题答辩竞争,光荣当选2011年度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⑥、建构“生命课堂”课题研究博客。汇聚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结果。

5、构建生命课堂的策略研究 1. 生命课堂的特征研究。

通过学习研讨,我们认为生命课堂具有以下特征: ① 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生长。

新教材的编写,重点考虑“生命”系统的生长特征,编写思想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人类宝贵的生活、生产经验和基本技能的学

- 8《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除二搞定学生的杂念,他有他自己内在的东西,他的质朴、他的风趣、他的幽默、他的真诚、他的不经意微笑、他的亲切、他的慈祥、他的爱心、他的高尚品格、他的潜在的教学艺术构成了他特有的教学风格。我们的课堂精彩多数是教师调起来的,而他的精彩是学生动出来的,是自发的、是捂不住的。凝聚学生的情感是一门艺术。凝聚学生的情感比你多上三节、五节课都具有现实意义。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也充分肯定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要善于因材施教,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

③、生命课堂的个性特征。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基础,爱好,兴趣,思想状况,学习目标,学习动力,智商、情商各不相同。正如不同的花木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现代学生独生子女多,个性强,难管理。实际上都是顺毛驴。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课堂面对全体,课下分层要求,通过设置作业数量,难易程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教育个性强的同学,还可以采用以礼待客的办法,礼貌暗示,主动交流,或许会有你惊喜的结果。因为征服这些极端就会为你的课堂生长打开绿色通道。时刻铭记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他一点营养,他就滋润,给他一点阳光,他就灿烂。

④、生命课堂的灵性特征。

在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进行着建构和生成。我们的微笑使学生轻松,我们的肯定使学生激动,我们的接近使学生温暖,我们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心旷神怡,我们的启发就是学生的金钥匙。手势就是多媒体,眼神就是爱心的传感器。死板的语言和行为必然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充满智慧运用自如灵性面对学生的舞台,切记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教学出现浮躁、盲从和形式化。

⑤、生命课堂的求趣特征。

兴趣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若能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必然为你的生命课堂增添色彩。比如,在力的作用效果里演示玻璃瓶受力后的形变;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演示气托乒乓球的实验;大气压存在里演示不瘪的敞口气球等等,会为你的生命课堂增添很多精彩,楚楚动人,充满活力。

⑥、生命课堂的求美特征。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大凡生命体都有求美“心理”,教学中问题引入美,情景创设美,环节过渡美,知识衔接美,因果逻辑美,矛盾统一美;语言美,语气美,语调美,行为美,姿态美;和谐美,意境美,文字美,艺术美等等,各种美都能感动学生。

2. 生命课堂的多元化研究。

生命课堂的多元化包括教法多元化、学法多元化和评估多元化 3.构建阳光的物理生命课堂模式。

经过长期的探讨,课题组逐步探究出适合我校学生口味的“355模块教学法”

6、课堂生命的健康评估及保健方案 1.学生学习评估。

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过程、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评估

2.教师主导评估。

包括教师设计评估、互动评估、释难评估、肢体语言评估、启发评估等

3.课堂生命体健康状况评估。

通过课堂活动、参与度及课下交流反馈,及时调整,确保生命课堂健康、良性发展。

4.课堂生命的保健 探索中,课题组通过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学习情趣、学习状态、学习成绩的对比,不断改进措施,加强生命课堂的保健。使之高效、良性发展。

五、课题研究成果

1、初步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育目标。

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已经使学生习惯于主动探究发现的学习,习惯于多方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习惯于个人成果与群体经验的分享、比较,从而发展正确处理信息并对之进行整理和改组的能力,发展多元化、批判性的理论思维能力,发展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我们面临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群体中的一员。他一来到世上便注定了要受到家长的全面呵护,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似乎就成了他们的先天不足。经过研究、摸索,我们总结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六多”、“三少”。“六多”即,多思考,多引导,多沟通,多放手,多关心,多表率。“三少”:少武断、少批评、少包办。

3、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使青少年养成刻苦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另外着重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完善的智能结构。梁永迪、张宇两位实验班同学通过课题答辩竞争,光荣当选2011年度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4、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完善自我发展。

5、通过学具制作竞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

两年来共收到学具竞赛作品6百余件。为直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器材保障。

6、建构了“初中物理生命课堂”博客。

7、构建了“初中物理生命课堂355模块”模式。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课题组研究出一种贴近学生风格的“355模块”教学模式。即3个学习过程(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演习三个学习过程),5个学习步骤(快乐导入、集体浏览、小组探讨、集体归纳、设置作业),5个学习环节(小组自学、班级研讨、小组互评、教师评估、当堂训练)。我们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模块,采取各个击破的原则,做到:学生能做的事,教师绝不包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块块皆清理。从而打造高效的生命课堂。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完成3项任务。

1、根据教材编导意图,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合适的学习模块;

2、确定每一模块里的学习目标;3确定每一模块里的重难点。分小组完成,由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做好统计,交给物理课代表。由课代表和学习委员组织各组组长一起讨论确定合适的学习模块,并交授课教师执行实施。为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内容或实验内容,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如何检测等等。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样既可以优化导学策略,又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自学和思考。

课堂学习:课堂学习分5个学习步骤。

利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在课题研究实验班里,筹建物理学习兴趣小组。原则是:8人一组。在组组皆平等的原则下,学优、中、困生自由结合。每组评选学习组长一名,发言人、书记员各一名,任职可以竞争轮流,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共同进步。每节课学生必须自备教材、笔和草稿纸,以备课堂学习之用。

1、快乐导入——阳光情境

高效课堂需要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优质的导课正是激发学生良好状态的开始。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或教学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性的提问,鲜明直观的实验模型和精彩的游戏、图表、幻灯、多媒体等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来创设新、趣、奇、疑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达到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和学习动机的目的。

2、集体浏览——划分模块。 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各小组发言人依次陈述预习中划分的课堂教学模块,论述各模块内含的基本内容、技能、方法。教师简单点评,适时鼓励,激发兴趣。

3、小组探讨——各个击破。

模块公布后,按模块顺序,逐一生成知识链。

对每一模块,我们都实施以下5个环节的学习生成过程。 ①小组自学。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各模块共同的学习要求。A、本模块含有哪些知识点?B、各知识点是怎么生成的?C、生成过程中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方法?D、这些技能方法与前面学习有无联系?有何联系?E、学习本模块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②班级研讨。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根据举手先后,教师裁定小组发言权。由该小组发言人起立阐述模块学习目标。教师要给予各小组均等的发言机会。对于薄弱小组要适时鼓励,将一些较简单的模块留给他们,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情趣

③小组互评。各小组对发言小组的论述进行点评,实施“营养”调理,能量补充。

④教师评估。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激情,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估。尤其要鼓励薄弱小组的活动,带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让他们

- 131415 -

第四篇:初中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关于《“小组合作”如何创设和谐美术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共识。

2、课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和谐课堂,是我们美术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一段的教育实践研究,也对和谐课堂教育的教学与活动内容进行过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现在需要充实完善和谐课堂教育研究内容体系继续为和谐课堂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将以行动研究为主,来完善课题,提高课题的应用实效,以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来确定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创设学生乐于学习的条件,发展学生的能力创设教师发展的各种条件,形成善教、乐教的氛围,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

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2010年11月,学生已经能在课堂中变得活泼,更自主、更和谐。

第五篇:初中英语口语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口语课题结题报告,《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

实验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英语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是全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期摆在突出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英语课堂教学方面,也从过去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现在的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城市,更比农村先行一步,大部分城市已在小学普及了英语。农村中学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老方法处理新教材,应受到高度重视。

由于受语言环境、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英语口语方面显得尤为突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最大功能在于交际。可以想象,一个英语口语很差的学生,怎能真正掌握英语这一语言?

新课程改革越来越突出学生的英语口语,注重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将以课堂为中心扩展到以生活为基础,将以知识为中心发展到以能力综合为准则,创设最佳的语言环境,采用最好的教学形式,追求最高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个学生在打好坚实的口语基础上,学好英语文化知识,以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理论假设:

教学质量的优劣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好坏相辅相成,符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深刻钻研教材,灵活处理资料

七年级《英语》(新目标)教材的编写,注重人们实际生活的环境,从生活片段中选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少做理论说教,它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教师在钻研教材之时,应正确把握这一点,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把这一信息透露给学生,使学生能把握大体的学习方向。

具体到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教师更应详尽处理教材。要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基点,把握深度和广度。联系当地社会环境与日常生活,选取学生最为熟悉的题材,考虑每一个学生本身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与补充。

选好题材以后,要对它们仔细考究,认真梳理,理清层次,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条理不紊,深入浅出,适当拓展。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自处其中,身临其境

众所周知,一个不识字的孩童,不管在哪种语言环境下,都能用他所学会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际,这是为什么?虽然他不识字,更不会写,但他能听懂别人的意思,也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我们有些中学生虽然记住了许多单词,学会了许多语法知识,都还是不能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这又是为什么?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平常因为没有适当的语言环境,缺乏最起码的口头交际训练,因而语言思维迟钝,反应呆板,该说话时头脑一片空白,即使有个别学生能说出两三句,也是在挤牙膏一样,结结巴巴,毫不流利。相信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都碰过这种情形。

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呢?这将是我们要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要理解单元内容,把握单元内容的语言环境。七年级《英语》(新目标)的单元编排,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这种特点有利于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更好处理。譬如,七年级《英语》(新目标)下册第6单元,其语言环境主要是在商场购物时询问和指点方向;相信大多数学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教师在课前准

备时,一定要明确这一点,尽量使更多的学生置身于他们曾经的环境,在这种前提下的口头交际训练,自然效果更佳。同时,这一单元内容与第1单元的内容又有一定的联系,只不过本单元是在室内,第1单元是在室外而已。

其次,准备充分的教具,创造最逼真的语言环境,当教学就餐内容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所具的食品和本地的生活习俗,准备充分的实物教具,在教室里搭设柜台,在学生中选出店主和顾客,教师在要求学生练习的同时,尽量逼真的示范表演,使学生能正确的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操练。

第三、发挥学生主体,扩大参与面。语言交际,是一个大众化的问题。只有大家都说,这种语言才有生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人人参与,大家开口,正确引导,适当调控,才能使课堂活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语言效果。

第四、形式灵活多样,风格不具一格。好奇心,新鲜感是广大青少年的固有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课堂形式灵活多样,风格不具一格。要敢于创新,大胆打破原有的课堂授课模式,或采取活动课形式:课堂竞赛、文字游戏、英语沙龙、英语角、英文歌曲;或进行实地考察、上街购物、电话采访;或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页制作,网上英语沙龙等。总而言之,教师要迎合学生心理,竭尽全力为学生更好的学会英语交际而努力。

3、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过程

如果说以前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老师传授,学生记载)是因条件的制约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在信息技术的发达、学校网络资源的丰富前提下的今天,在采用上述模式,就是在继续违背教材大纲要求,是一种有悖学生素质的发展的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尽力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的呈现教材内容,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既是我们课题组将要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难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摒弃上电教课准备太累,操作过程难的思想。这不是我们业务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的体现,绝不能当作不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借口。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立足于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脑师,肩负着陪养下一代的重任。如果自己都不会,怎样去教学生,怎样教好学生呢?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尽快行动起来,加强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才能教学相长,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而不被淘汰出局。

其次,用不同形式的媒体,处理不同内容的课题。如在语音室中进行听说训练,在电教室中进行读写训练,利用幻灯呈现图片,利用影片呈现教材内容(来源生活),利用动画呈现事物的发展演变。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已有很多老师正在实施),通过演播形式呈现教学过程。既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课的内容,又可以节省许多时间给学生自己参与。当然,这会牺牲教师的课外时间。但我们不能忘了,学生才是主体。如果说老师先导演的话,学生就是演员,课堂就是他们表演的舞台和空间,如果老师总在那里晃来晃去,自然不能成为一部好影片。

第三,收集大量素材,结合教材内容和其他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既然我们要办特色教育,自然少不了地方特色的素材;但我们又不能故步自封,同时更应了解别处的发展状况。学校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料,我们要尽力去查阅、下载,并加以取舍利用。切忌局限于教材,而忽略更加广阔的天空。 在技术上,我们必须虚心求教,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逐渐掌握PowerPoint、Author Ware和flash等不同种类课件的制作技术要领,以点带面,争取尽快使多媒体电教课真正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四,及时反馈信息,虚心听取意见,不断完善教学水平,把学生当主体,就要顾及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动态,及时反馈学生之间的信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完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之间也要展开互相学习的活动,共同研究,共同探讨,争取共同提高。

第五,正确引导,鼓励为主,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现在对课堂评价的标准已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认为凡能使学生舒适、快乐的课堂就是好课堂,学生舒适、快乐,并不表示他们就在贪玩不搞学习,而恰恰相反,只有在舒适、快乐的前提下才能搞好学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切不能将自己的任何不快情绪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尽量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舒适与快乐,这样自然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为多媒体电教课的丰富内容和多变的形式能引起他们的兴

趣,所以我们要多加利用。

四、阶段研究目标:

1、探索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为学生英语学习,尤其是口语学习创设最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方法,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知识面有较大拓宽;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

3、促进教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观念开展网络教学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个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水平。

4、在实验中不断积英语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进行理论探讨,制作有实用价值的课件;编辑配套口语教材;丰富专题网页内容,加速学校的网络资源建设。

5、争取在2004年下期结题。

五、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在本校各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级,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从2008年下期开始,着重加强对新课标英语教材教法的探讨实验和研究。

六、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理论探索(2008年下期——2009年上期):

对本校初

一、初二年级教师与学生英语教学方式的现状及期望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制订实施新的教学方式的方案。

2、第二阶段:试验应用(2009年下期——2010年上期):

对第一阶段的试验各个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去粗取精,在初

一、初二年级全面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3、第三阶段:推广应用(2010年下期——2011年上期):

改变教师传统的按部就班地教授题材贫乏、体裁单一的教学内容,尝试创造性地、有选择地教授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的教学内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的教学方式。

4、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下期):

对第

二、三阶段的试验个案及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撰写成有价值的实验报告、经验总结、论文、结题总结。

七、思考与讨论:

(一)农村中学学生学习习惯、传统教学方法对英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制约

农村中学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英语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我认为,要转变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必须格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善于引导学生预习:

事实证明,先预习再学习,先复习再练习,非常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一课一得”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前预习是关键。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以为这种方法烦琐、枯燥,因而弃置不用。没有全体学生在预习

方面的配合,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不得不迁就基础差、学习被动的学生,把时间耗费在复习英语单词、熟悉课文、介绍相关知识上,而难以集中精力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难以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针对上述这种现象,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预习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在时间分配上,节省教师的时间比节省学生的时间更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外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在课堂上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就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方法论的指导,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传送给学生;也能腾出手来,进行必要的训练,巩固学生所学,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道理讲清了,还要郑重地布置预习,说明要求,指明方法。课堂上,更要时时检查预习,对认真预习、能与教师流利对话、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随时予以表扬;对疏于预习、每每在课堂问答中张口结舌的学生,则予以婉劝和适当的批评。

学生都是通情达理的,当预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显现出来,学习效率逐步提高时,他们自会配合教师和教学,责求自己认真预习,使课堂学习更有成效。

正是在预习功课这个自勉、自励过程中,学生渐渐培养起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起行止有节、“瞻前顾后”的良好习惯,渐渐减少学习的随意性,改变那种只凭兴趣和一时好恶来安排学习的状况。

2、巧妙安排课前口头表达:

英语是一种信息载体,一种交流工具,不断地听说读写,尝试用英语来表达生活感受和理性思考,是学习与掌握英语的有效方法。基于这个原因,“一课一得”课堂教学改革中安排了“课前口头表达”这种特殊形式,给学生创造说英语,用英语表现自己生活、自己个性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发展、主动地学习。当然,主动地去表达新感受、新思维,灵活运用英语知识,远比听教师详细讲解,记诵单词、句型、语法要困难得多。好在课前口头表达,需要当众亮相,是优是劣,既有当堂“公”评,又有前后比较。无须教师多言,学生自有压力和动力。教师只要不厌其烦,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适时点拨、鼓励、指导,就能把这项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推动学生学好英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严谨的学风,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口头表达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演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课文复述。内容不限,长短由己。或描述记叙,或议论抒情。比如我们高一《基础英语》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可以让学生到前面来朗读他们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的自信心,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讲完后,教师予以简练、恰切地点评,除关注其情感之美、见地之新,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点评时,以鼓励为主,决不埋没其闪光点;也婉转指出用词、选用句式和语法方面的不足。条件具备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点评,教师作简要小结。

根据实践来看,学生大都喜欢课前的自由表达:口语好的,可以显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幽默诙谐的,可以显示自己的本色;阅读面宽广的,可以把平日所学派上用场。因此,他们远在演讲、讲述之前,就及早地进行准备。这包括:广泛搜集材料,认真阅读,筛选话题,修改语句,咨询学有所长的人,练习脱稿表达。成功之后,得到肯定评价,情绪振奋;如有不足,得到指点,明了问题所在,则等待时机,再显身手。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也知道了努力方向,自能从中获得学习的启示,激发起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无形中也能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主动记下新句型,学会整理课堂笔记,为运用英语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以图在实践中大显身手。

3、善于设计有思辨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在比较了中美学生的学习后深刻指出:我们的教学应该从传统教学思想中汲取精华,倡导“学”与“问”并重,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于无疑处见疑,于有疑处解疑”。通常,我们认为英语是一门工具课,能把学生教会说英语、看英语,就相当不错了,因而倾向于范读、讲解,而较少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太重视学生的参与。具体备课时,讲稿上密密麻麻写的都是单词、例句、语段、语法知识,而很少设计有启发意义、有思辨价值的问题。课堂上经常是“言者谆谆,听者邈邈”,把相当一部分同学讲倦了,讲困了,讲得一片“鸦雀无声”,自己觉得教学秩序还不错,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得到训练,课堂教学效率低之又低。

我痛感“一言堂”式的教学背离英语教学的规律,痛感“满堂灌”教学效率低下,很早就尝试着进行

教学改革。“一课一得”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依据课本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也遵循着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在学生活动中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比如在阅读课教学时,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去自学课文,然后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如有必要,可让他们讨论。最后如果时间允许,还可对课文进行延伸探讨。

按照教学改革精神实施教学时,对踊跃思考问题并能准确表述的学生,理应给予鼓励;对一时说不出正确答案,表述不甚连贯的学生,则应尽力发现他的可取之处,作一些铺垫、点拨,引导他去析疑解难;对基础差、缺乏学习与思考主动性、暂时还比较被动的学生,则温言相劝,婉转地告诫。我认为,教师不要急于代学生回答,不要求全责备,而应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

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时,问的面要尽可能宽广,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在关怀他、关注他,一上课就能“紧张”起来,随时准备参与问题的讨论。教师不宜经常只找几个学生回答问题,这样,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动”起来,外热内冷,学生摸清了教师的教学“规律”,就可能放弃发言、进而放弃思考,回到一切等待教师答案的老路上去,学生学习英语的成绩并不能大面积提高。学习英语讲究眼到、耳到、口到、手到,更讲究心到。好疑、善思,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可能“浑然天成”,更多地要靠后天培养。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敏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的责任。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培养现代人才、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根本目的,同时应当看到,这样做还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在一个学生精神感奋、敏于思考、气氛活泼的环境里教学,教师自己也是身心愉快的,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何乐而不为呢?

(二)问卷调查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碰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一部分在学生答题时往往不是凭自己的主见去选择答案,而是要参考别人的意见,缺乏主人翁意识。这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其实能反应出一个严峻的事实:部分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太过随便,马马虎虎。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学习无所谓,对生活不负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才会遇到那么多的困难:这位学生不交作业,那位学生不背书;张三抄袭了别人的答案,李四考试时夹带纸条„„

同时,我们在对个别老师的教学调查中,也遇到一些不愿配合的现象:要么借口有事避而远之;要么遮遮掩掩隐瞒真相;或者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干脆置之不理„„如此种种,恰恰说明有个别老师对待教育事业不思进取,闭门造车,怎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的需要?

(三)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是如何使用语言的能力。“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让每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1、教学程序以口语交际为核心进行安排

课堂教学以口语交际为核心进行安排,教师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复习旧知识,在口语交际中自然地引入新项目、学习新知识并进行操练,然后将新知识用于交际实践。交际法口语教学以交际为目的,使每个环节都以口语交际为核心,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地进行各类练习,能获得更多的口语交际实践机会,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2、教学过程交际化,为每个学生创造听说英语的机会

教学是师生双方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英语教学应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际。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既学到了英语知识,提高了口语水平,又培养了交际能力。

a、教师尽量用英语讲课。教师用英语讲课,使课堂成为一个小小的英语世界,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形成听觉记忆,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b、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口语练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展开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开展交际性活动的关键是师生双方要有信心。学生要有强烈的口语交际需要和欲望,在可望获得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学习和使用英语。教师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创设和利用信息差,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口语交

际活动。

c、选择各种语境,帮助会“说”

良好的口语是在长期语言运用和严格训练中形成的。学会各类情境的多种表达法,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避免只有一种情境选择。可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各类情景的口语交际方式;可通过学生自己讨论,阅读口语材料;听录音或看录像片断等方式;如教学英语第一册78课时,我引导学生从三条途径温习句型:一是先放课前录制的课时录像,重新将句型中的语境展现在学生眼前,适当的语速,起伏的语调,清脆悦耳的英语声使学生脸上荡漾起愉快的笑容,学生边看边听,听后模仿或看着教材中的句型边听边模仿,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抑扬顿挫的外语声;二是暂时隐去录像带英语对话,让学生看着无声图像,让学生分组用英语试说;三是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开展“I say”的游戏活动,播放录音,其中有个学生上讲台前说:“I sa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beninning with C! What’s it?”其余在台下座位上的学生一个个地猜;chair, chalk, cap, clothes, child class—同学们几乎猜完了教室里所有“C”开头的有关物品的名称单词,这样教不但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为学生口语交际营造了和谐环境。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口语交际活动

a、坚持让学生用英语做duty report,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学生用英语或讲一个故事,或报道一条新闻,题材不限,只要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其他学生也得到了听英语的机会,天长日久,各有所获。

b、问答: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可问有关实际生活方面的问题,如家庭,爱好等,以此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c、同桌活动:两人商量某事,如邀请对方参加某项活动,看球赛,买东西,提供帮助等。d、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由学生根据情景需要,扮演不同角色表演对话,如购物、看病等。

教师要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交际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与最初方案相违背的地方,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做了调整,重新修改了课题方案;

2、有些资料我们只整理了样本,没有一一俱到;

3、《实验成果论文中》有部分作品并没有发表,但我们认为有实用价值,就把它们整理出来了;

4、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和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们课题组成员表示衷心感谢。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初中生英语口语的培养与研究,我们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不仅提高了老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这将会对英语教学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我们碰到过一些困难,但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喜悦,我们有信心也更有能力继续我们的研究。

上一篇:初中语文研究课题方案下一篇:村镇银行岗位职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