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听泉课堂实录

2022-08-08

第一篇:鄂教版听泉课堂实录

空山鸟语湘教版课堂实录

空山鸟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意境。

2、 欣赏作者对各种鸟语的准确描摹及形象感受。

3、 学习作者通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使描写更生动更形象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在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的基础上,对课文主体部分进行精研赏析,结合最后两段的抒情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重点难点

品味作者对鸟语的生动描摹及形象感受,学习作者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红宾的脚步,怀着与作家同样愉悦畅快的心情,一起走进空旷的深山,感受了这幽幽深山的空旷宁静。如今,这幽幽深山的戏台搭好了,鸟儿们要踊跃献艺了,就让们一起来聆听这拨人心弦的空山鸟语吧。(板书:空山鸟语)

你瞧----(多媒体出示:节目依次上演,叫声各有千秋)什么是各有千秋,我们倒要好好去看看怎么各有千秋了!

(课件出示: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鸟儿的歌声?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自由朗读

师:鸟儿音乐会已经开始了,参加的鸟儿有哪些?(板书:喜鹊、云雀、腊子鸟、南雀、大尾莺、啄木鸟、山鸡、画眉、山鹁鸪、沙溜鸟、斑鸠、布谷鸟)

(

师:作者是怎么描写喜鹊的?(指名生回答)

(课件出示:喜鹊衣着典雅,黑衣白领,站在高枝上喳喳喳地大声叫着,俨然一位落落大方的节目主持人)

师:“俨然”怎么理解? 生:好像。 生:仿佛。 生:宛如。 生:似乎。

生:形容庄严。

师:咱们联系课文来理解,好吗?

生:课文是形容喜鹊庄严、沉稳的姿态。

师:理解得很准确。此句中作者先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喜鹊的什么?再用什么手法写喜鹊的什么?

生:作者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喜鹊的外形,再用“喳喳喳”这个象声词准确地写出了喜鹊的叫声,最后用比喻手法写喜鹊的姿态。

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两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把喜鹊端庄、大方、沉稳的仪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录像出示: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的现场。让学生体味作者设喻的形象、生动性) (引导学生朗读,表现出喜鹊的庄严、沉稳姿态)

师:你喜欢哪个描写鸟语的句子?(让学生读出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写云雀的句子。(课件出示:云雀是山中的民歌高手,在蔚蓝色的空中振翅啼啭,“啁啁唧唧勾哩嘀,哩哩哩哩唧勾哩嘀嘀……”歌儿悠扬婉转,娓娓动听)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生:因为这句话先用比喻手法总写云雀的歌唱技艺高,把它喻为民歌高手,再写云雀的动作、声音,最后用拟人手法总结云雀歌声的特点。比喻恰当准确,拟人手法的运用把云雀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化了。

师:你说得有理有据,简直太棒啦!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这句话呢?(引导学生用高昂的语调读出云雀的特点)

(众生举手,跃跃欲试)

(大家评议,着重指导一连串象声词“啁啁唧唧勾哩嘀,哩哩哩哩唧勾哩嘀嘀”的读法)

(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师:你们还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写腊子鸟的句子。(课件出示:腊子鸟的叫声优美,歌声嘹亮,传得很远,尤其那花腔,宛若有人在演奏木琴)作者先用两个四字词“叫声优美”、“歌声嘹亮”概括了腊子鸟叫声的特点,再用比喻手法将之形象化,所以我很喜欢这个句子。

师:你讲得头头是道,太好啦!

师:我们怎么读这句话呢?(指导学生用高亢、嘹亮的声调去朗读) (分组比赛朗读)

师:谁还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生:我喜欢写南雀的那句话。(课件出示:南雀的语音颇有南方的腔调,叫起来嘟嘟噜噜的,就像有人高擎茶壶往茶杯里斟茶的声音)因为这句话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很形象、很逼真地描绘了南雀叫声的特点。

师:你说得真好!南雀的叫声像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

(现场演示:让一个学生上台高擎茶壶往茶杯里斟茶,其他学生闭目静心聆听斟茶的声音,体会作者拟声的生动性、准确性)

师:你们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生:写大尾莺的那句话我比较喜欢。(课件出示:大尾莺只会那么一句词儿“唧唧鬼儿,唧唧鬼儿”,却还在孤芳自赏反复吟唱)因为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运用了拟人手法,还准确地用上了“唧唧鬼儿”这个象声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尾莺叫声的特点。

师:你真会说!你能为大家朗诵一下这句话吗?(生表情朗诵,师指导“词儿”,“ 唧唧鬼儿”两个儿化词的读法,范读、齐读)谁来表演一下大尾莺孤芳自赏的样子?(指名上台表演,大家评议,老师点评)

(学生表情、感情齐读此句)

师:你们还有喜欢的句子要读吗?

生:我很喜欢写沙溜鸟的那句话。(生读此句)(课件出示:沙溜鸟“嘀溜溜溜溜”地叫着,如同一枚水漂石,漂过平静如镜的湖面,溅起一串晶莹的水花儿)

师:你很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这句话不仅用上了象声词“嘀溜溜溜溜”,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沙溜鸟叫声的特点,而且生动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沙溜鸟的叫比喻成一枚水漂石,擦过平静如镜的湖面,溅起一串晶莹的水花儿。

师:你说得很好!沙溜鸟的叫声与水漂石的响声很相似,谁玩过水漂石? (课件出示:人们玩水漂石的情景。音响重点播放声音,让学生静静感受) 师:愿意读此句的同学站起来读,可加上打水漂石的动作。 师:当鸟儿音乐会又掀起高潮时,有哪些鸟儿在场呢?

(课件出示:啄木鸟在拍打着手鼓助兴,山鸡忘情地大声喝彩,画眉和山雀在发表天真活泼的议论,斑鸠不满,与山鹁鸪在低声嘀咕着,布谷鸟则老是催促:“布

1 谷!布谷!”)

(指名女生齐读)

师:这些鸟儿们当时的心情如何? 生:很激动、很开心。 生:很兴奋、很欢喜。 生:很高兴、很满意。

生:有些鸟儿(比如斑鸠)对这场音乐会抱着不满的情绪。 师:鸟儿很高兴、很满意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表现出来的呢?

生:从“啄木鸟在拍打着手鼓助兴,山鸡忘情地大声喝彩,画眉和山雀在发表天真活泼的议论”看出啄木鸟、山鸡、画眉和山雀都很高兴、很满意。

师:你能不能用高兴、满意的语气大声地为大家感情朗读一遍呢?(生读) (大家评议、全班齐读)

师:从哪个语句看出斑鸠不满呢?

生:从“斑鸠不满,与山鹁鸪在低声嘀咕着”可看出斑鸠不满。 师:怎样读这句话?

(生用不满的语气轻声地齐读这句话) 师:布谷鸟又是持着怎样的态度呢? 生:布谷鸟老是在催促。

师:用什么样的口吻,什么样的语速读这句话? (生用催促的口吻快速地齐读这句话)

(先让男生,再让全班学生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诵“啄木鸟在拍打着手鼓……布谷!布谷!”)

师:作者在此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使句子的意思更生动形象呢? 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把鸟儿们的动作和声音表达得形象逼真。

生:作者还运用了排比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不同鸟的不同动作、声音。 师:你们回答得太好啦!作者在此处运用了拟人、排比两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

(指导学生用轻快、高兴、激动的心情读写啄木鸟、山鸡、画眉和山雀的句子,用低弱、不满的语气读写斑鸠、山鹁鸪的句子,再用较快的语速读写布谷鸟的句子)

(生再次有感情、有表情地齐读此句)

探讨写法。

师:同学们,作者描写鸟儿的句子写的好,好在哪里?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见解

(点拨总结)充分调动视觉,听觉,感觉,写作时加入形象的比喻,让句子更加的形象具体,容易理解和记忆。 (课件出示)描写鸟语的句子

生:是作者对各种鸟语的准确描摹。文中运用了很多形象有趣的象声词。 生:也是作者对各种鸟语的形象感受,充分调动视觉,听觉,感觉,写作时加入形象的比喻,让句子更加的形象具体,容易理解和记忆。

师:对,作者的词汇语言这么美,表达方法这么好,大家可要多多学习哦。

面对如此情趣盎然,别开生面的音乐盛宴,作者心中激情澎湃,禁不住用最美的语言来赞美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们!

(

1、2大组读第8自然段,

3、4大组读第9自然段) 师:第8自然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课件出示:啊,你们这些善唱的精灵,我知道,你们本身就是大自然放飞的音符,借用你们的歌喉,对我,对人类,转达它神秘而饱含善意的问候!)作者听了空山鸟语后神清气爽,心情开朗、激动,所以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并且用丰富的想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抒发了对鸟语的赞美之情。

生:作者在第8自然段中强烈地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生命的尊

2 重。

师: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生:(课件出示:啊,听不够的鸟语!这是精美绝伦的山曲经典,这是大自然的原声唱片。听上这样一声空山鸟语,心如大山一样空旷,顿觉神清气爽。随后,好些日子,我不管走到哪里,耳畔也常常萦绕这刻骨铭心的鸟之绝唱!)这段话抒发了作者对空山鸟语的无比喜爱。

生:这段结束语在文中点题,抒发了作者对空山鸟语的赞美和难忘之情。 生:由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深切感受到了自然之音的美妙,自然生命的可爱,“空山鸟语”让作者得到了美的享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板书:神清气爽、刻骨铭心)

师;你们真是太聪明了啦!太能说会道啦!老师想问你们,(板书)“鸟之绝唱”这个词你们如何理解?

生:我认为“绝唱”这个词是指没人能赶上的演唱。 生:我认为是指鸟儿们独一无二的演唱。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是指鸟儿们精湛的、少有的唱曲。

生:作者用“鸟之绝唱”来比喻空山中的鸟叫,形象、准确、恰到好处,起到了点明题意、总结全文的作用。

生:我觉得作者用“鸟之绝唱”这个词强有力地抒发了自己对鸟语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绝唱的意思。①指詩文創作的最高造詣:千古~。 ②死前最後的歌唱

师:你们的感悟能力太强啦!太了不起啦!你们从此文中学会了如何深切、强烈地抒发感情。现在,咱们用高昂的语调,饱含深情地朗读第

8、9自然段。

(生感情齐读第

8、9自然段)

下面,大家四人为一组合作研讨3个问题。

(课件出示:(1)课文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说些什么?)

(小组讨论,意见不一。

紧扣中心:“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走进自然” 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污染河流,排放废气,猎杀动物。 我们应该保护自然,不能破坏森林。 保护自然,人人有责。)

师:从你们绝妙的发言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你们对鸟的那份浓浓爱意。那么,你们智慧的头脑中装了多少有关鸟的好词佳句呢?

(学生畅所欲言)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鸟的好词、佳句、名诗,咱们一起来赏析,朗读。 课件出示:

(1)有关鸟的成语:惊弓之鸟、一石二鸟、一箭双雕、鸟语花香。

(2)有关鸟的俗语: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凤凰落地,也要比柴鸡高一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有关鸟的谚语:燕子低飞要下雨;鸟瘦毛长,人穷志短。

(4)有关鸟的歇后语:鸟过拉弓——错过时机;百灵戏牡丹——鸟语花香。 (5)有关鸟的诗句。

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珠《浣溪沙》 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3

《空山鸟语》是一篇隽永含蓄、富有诗情画意及深刻哲理的优美散文。作者跃然于纸上的文字很美,流淌于笔尖的鸟语很美,回荡于耳畔的绝唱很美,呈现于眼前的空山很美,营造于心田的意境很美……这美伦美奂之物,理所当然要让学生美美地享受一番。于是,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胆、新颖、巧妙的教学设想,即:把整个教学过程幻化成5个精美绝伦的奖品,分阶段、分层次地逐一颁发给学生。整堂课,学生激情高昂、饶有兴趣、津津有味地争相领受特殊奖品,观览美、聆听美、领略美、体验美、创造美……陶醉、沉浸、徜徉于美丽的语文乐园之中。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着力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1、教学设计的新颖性与巧妙性结合

教学一开始,我就用亲切的语言表扬学生上节课学得好,再用极具诱惑力的奖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臵诱饵(想知道下一个奖品是什么吗?完成了以下学习任务即可获得精美的奖品),引领学生兴致勃勃地一直往下学习。当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赢得奖品时,内心获取了成功的无限喜悦。学生既学会了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及写作方法,又领会了蕴含于文中的深刻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又提高了人文情怀、人文素养。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直观性并存

4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品味作者对鸟语的生动描摹及形象感受,学习作者生动描写的方法。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直观形象的音像等手段,让学生听鸟叫录音、听钢琴曲、听木琴声、听斟茶声、听老师的范读、观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录像、观打水漂石录像、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对课文主体内容精研赏析,充分感悟作者对鸟语富有情味的描摹,深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视听冲击(声音、画面赏析)、多法朗读、意境展现、现场观摩、实物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3、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一方面,我在本堂课教学时,凸显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课堂上有琅琅的读书声,有对文章意境的感知,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有对课文主体部分的精研赏析,有对作者生动描写方法的学习,有很深切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学生的听、说、读、写、议等综合能力都得以充分地训练,使我们的课堂自始至终飘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另一方面,我很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尤其是结尾拓展延伸、合作研讨部分,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

第二篇:《呱„„呱„„》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

《呱„„呱„„》课堂实录

我的课堂是从和学生闲聊开始的。

在学生们全部坐定之后,我先是和学生调侃。我说:“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天的擦肩而过。今天,我们将在一起共度60分 钟,大家说,我们前世相互回眸了多少次?”学生们一下子乐开了。我接着说:“听说有外地老师来上课,大家一定很兴奋。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当时是希望来一个 什么样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这节课的?”学生们立刻七嘴八舌起来,说什么的都有,其中有乖巧的趁机说,我们就是希望你这样的老师来上课!我谢了这个学生,我 说:“有同学希望来的是位漂亮的女教师,有同学希望来的是位帅气的男教师,还有人希望来的是仙风道骨的老教师,可惜啊,我一样都不符合,真是对不住大家 了,自然灾害,我也没有办法改变。”听了我的话,学生们一起笑了。

玩 笑只是为了消弭紧张心理、缩短师生间因为陌生而可能产生的对话距离。目的达到后,我开始调查班级总体学习情况。我先是请班长介绍了自己与班级的整体班风和 学习氛围,然后请语文课代表介绍了自己和班级的语文课学习情况。通过两位同学的介绍,我得知这个班级是学校的重点班,学生素质很高,上课思考积极,发言也 很踊跃。我谢了这两位同学,顺便表扬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时,上课的铃声响了。

我把多媒体课件打开,屏幕上于是出现了第一幅画面:

[送你一首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伤,也不要心急。

抑郁的日子需要镇静,

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即将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

然而现在却常常是阴沉。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是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师:咱们最喜欢听班级里哪位同学朗诵课文?请他来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好吗?

学生一起推荐刚刚介绍学习情况的语文课代表。

课代表开始朗诵,音色很好,把握也很到位。

师:到底是大城市的同学,文学素养多好啊。谢谢崔代表,请坐。见面礼送完了,咱们也该开始今天的学习了。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呱„„呱„„》。对于屠格涅夫,大家了解多少?

生1: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生2:屠格涅夫写过《罗亭》《父与子》《猎人笔记》等作品。

师:不错,两位同学的回答合并起来,基本上就达到了我们所需要掌握的要求了。我们掌握一个作家,至少应该从五个字上入手——名、时、地、评、作。想想刚才两个同学的发言,一起重复一下——

师:名——

生齐答:屠格涅夫。

师:时——

生齐答:十九世纪。

师:地——

生齐答:俄国。

师:评——

生齐答: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师:作——

生齐答:《罗亭》《父与子》《猎人笔记》等。

师:好,真聪明,一学就会了。记住了啊,以后咱们学课文时,遇见需要掌握的作家了,就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来把握。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作品,从体裁上看,属于散文诗。什么是散文诗,它有什么特点?

生3:散文诗就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中间的一种文体,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来表现主题的。

师:噢?你怎么对散文诗的特点这么熟悉,平时也写散文诗吗?

生3:初中时学习过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老师讲过的。

师:很好,善于将旧知识和新课文联系起来,这就是好的学习方法。再思考一个问题,《呱„„呱„„》这首散文诗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3:就是说作者在一个晚上想自杀,后来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就不自杀了的故事。

师:一个人想自杀,听见了一个婴儿的哭声,就不自杀了。这个想自杀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自杀的念头?

生4:从课文看,“我”是一个十分孤独的人。文章第一段中写到“我非常年轻,自尊心颇强,又十分孤独”。还有,“我的生活很艰苦,很不愉快”、“意志消沉,经常发脾气”、“世上的一切我都觉得毫无价值”。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想自杀。

师:就这些原因吗,还有没有了?哪位同学帮助补充一下?

生5:还有„„“我”崇拜拜伦,曼弗雷德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师:为什么说“我”崇拜拜伦和曼弗雷德,就会想要自杀呢?

生5:这两个人都是悲剧人物。注释上说了,他们思想消极厌世。

师:明白了。你看啊,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呢,“我”一来是物质生活太困乏艰苦了,二来是精神世界太消极了,这两方面的结合,让“我”产生了想要自杀的念头。

生5: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师:好,请坐。我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你能不能理解课文中“我”的自杀冲动?

生6:我不能理解。从课文看,“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了,他所遇到的,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像他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多得是了。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觉得他这个自杀的念头没有办法理解。

生7:我能理解。我觉得每一个自杀的人,其实都是钻了牛角尖罢了。在我们看来很小的事情,但在自杀者看来就是天大的事情了。我想,人自杀了,一定是有他自杀的理由的。所以,我虽然不赞成自杀,但我能理解他们。

师:两位同学,一位表示能理解,一位表示不能理解。大家看看,他们的观点是不是对立的?

生8: 我觉得理解不理解完全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说了。刚才两位同学,一个是从动机角度来说的,觉得他自杀没有理由;另一位同学是从人的个性角度来说的,觉得自杀者 都是因为钻了牛角尖。所以,我感觉他们两说的其实没有什么矛盾,就是说我们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想自杀,但理解他想自杀是因为钻了牛角尖。

这个同学的发言,赢得了一些掌声。

师:呵,绕口令啊。不过,我听懂了。从掌声中,也知道多数同学的观点了。那咱们再探究下一个问题,婴儿的哭声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为什么我听了这哭声后,就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生9:我觉得是因为从婴儿的哭声中感觉到了生命的可贵。

生10:我觉得是因为婴儿是一个新的生命。生命是如此的美好,自然会激发出我的生命的热情的。

师:噢。婴儿总是和新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生命,总是和希望、未来相联系,所以,“我”听到婴儿的哭声,就会因为内心的触动而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是这么个意思吗?

9、10:是的。应该这样。

师:婴儿的哭声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当“我”决定自杀,并准备付诸行动时,婴儿的哭声把“我”从死神身边拉了回来。听到了婴儿的哭声以后,“我”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表现了“我”的感受?

生11:“我”“吓了一跳”、“惊讶”,因为“我”觉得这哭声是“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

师:为什么说这哭声是“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这样写有什么用处吗?

生11:我觉得可能是要用这婴儿的求救的声音来表现出“我”为什么要放弃自杀的念头的。

师:用婴儿求救的声音?

生11:我的意思是婴儿的求救声,让“我”觉得还有人需要自己的救助。这样,“我”就会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有用的人。也就不想自杀了。

师:明白了。原来这婴儿的哭声,让“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存活下来的理由。所以,“我”就决定不自杀了。听到了这“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我”有哪些行动?

生12:“我”“急不择路地拼命奔去”,看见一点摇曳的火光后,“奔得更快”。 师:“急不择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生12:就是说“我”心中焦急,根本不注意脚下的路是好是差。这个成语,写出了“我”为了帮助别人而拼命奔跑时的焦急状态,说明“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师:噢,“我”很善良。善良的“我”在那传出哭声的地方,看到了什么?

生13:看到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景象。

师:是啊,这么急不择路地跑过去,结果却并没有发现需要自己解救的人,没有发现任何危险,反而是看到一幅十分温馨的画面。这时的“我”又怎么样了?

生13:“我”微笑着向他们点点头。

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我”是到山上自杀的,因为听到婴儿的哭声,我便去救这个婴儿。现在,这个婴儿没有事了,那我应该继续返回岩石上去,继续自己的自杀事业啊?怎么着就突然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了呢?

生13:这个问题,其实课文的后面三个段落已经回答了。

师:后三段已经回答了吗?好,那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这最后三个段落。

学生齐读课文后三段。

师:这三个段落给了我们答案了吗?

生齐答:给了。

师: 是啊,“这生命的礼赞治愈了我内心的创痛!”多好啊,原本是怀揣着救人的崇高目的而去,没有想到的却是拯救了自己。人生就是这样,总会在某些时刻,因某些 事情而消沉失落。当我们陷落其中时,总会心灰意冷无所适从,而一旦过了这个坎,回首时便会发现,一切都不过是生活的点缀。但遗憾的是,总有人走不过这个坎 儿。一起看一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案例和一组数据。

投影展示博士自杀例:

2005年8月20日16时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湖南衡阳籍在读博士生孟懿,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在遗书中,他直陈自己结束生命的原因是“厌世、精神抑郁”。(9月12日潇湘晨报)

投影中国自杀人口统计数据例: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中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此外还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首位死因。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农村老年人自杀率高于城市老人5倍,全国90%的自杀发生在农村。

师:面对这一个例子、一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

生14:我很吃惊,从来没有想到过每年有这么多的人自杀。我觉得他们主要还是因为心理障碍才走上自杀的路的。

生15: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心理不健康。

师:为什么90%的自杀都发生在农村?农民的心理不健康现象为什么这么严重?

生15:应该是因为贫穷。人穷则志短,志短了,也就觉得自己生活的不如别人,活着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农村中自杀就高。

师:你的意思是说农村中因为贫穷,生活质量不高,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认识也就不到位,就相对来说轻视生命?

生15:是这样的。还有,农村中迷信思想也很严重,有不少人相信迷信,觉得这辈子受苦受难的,还不如死了再投胎,下辈子过个好日子。

师:好,你的这个看法有深度。看来,农村中的高自杀率,还不全部是因为贫穷,更多的还应该是精神世界的原因。再共同看一封遗书。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高中生自杀前留下的。

投影展示,同时我用低沉沙哑的声音为学生们诵读:

我真的要去远行了,带着我的梦,我的希望,去寻找那自由王国。

原本有许多话要说,但现在似乎已无意义了。

我也留恋我爱过的一切,但要坚强地将“人”做下去,仅靠这些爱是远远不够的。

此时,我好害怕孤独呀!我将孤零零地,只身一人乘上小船,漂泊到那个苍白然而纯洁的世界,只有我的梦和幻想陪伴我,我也许仍感孤独,但我终自由了,解脱了。

我没有什么可遗憾,人生最美好的我都已经有过了。尽管也有未实现的愿望,但毕竟已希望过了。 ——宁小燕给朋友的遗书

读这段文字时,我的眼中浸了泪,声音也有些哽咽。我留心了一下,整个教室十分寂静,不少学生的眼睛红了,有少数女生在抹眼泪。

师: 这封遗书的作者是四川省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她从小开始,就是一个好孩子,助人为乐、坚持正义,疾恶如仇,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看到了社会上 太多的虚伪和丑陋,而这虚伪和丑陋的制造者,又恰恰是那些教育她要好好做人的师长们。于是,她对这个社会失望了,她觉得与其让自己高尚的灵魂因为世俗的丑 恶而变得低俗,还不如结束自己的生命,来一个“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她十分平静地选择了死亡。对她的这种选择,同学们怎么看?

生16: 宁小燕的死是不值得的。在我看来,其实生活原本就是美好与丑恶并存的。宁小燕对现实的失望,是因为她所接受的教育中,过于美化了我们生存的这份空间。是教 育让我们产生了错觉,过分理想化了我们这个生存环境。所以,我觉得,要想避免这样的悲剧,就应该在教育中直面惨淡的人生,不要只是说些好听的。

生17: 我也认为宁小燕的以死抗争没有什么意义。在书本世界的美好与现实社会的丑恶的巨大反差中,宁小燕承受不了这种落差。这说明宁小燕其实是很脆弱的。因为从小 到大的生活的优越,她失去了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而只是让自己生活于一种童话般美好纯洁的理想状态中。一旦这种童话世界被打破了,她就找不到寄托自己情感 的领地了。所以,她的自杀,其实也是一种精神世界贫穷的表现。像农民们心中装的总是单一的痛苦一样,她的心中装的只是单一的幸福。单一了,也就贫穷了。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呢?

生17:这就需要辨证地看待问题。

师:怎么个辨证法?

生17:应该从小开始,积极地接触生活认识生活。不要偏激理解,要知道,世界既不会全部是鲜花,也不会全部是荒漠。

师:好!这两位同学的发言精彩而有深度。我觉得人生确实应该具有一种韧性,面对不如意的生活时,我们应该运用我们的能力,尽力去改善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多地激发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下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结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相互讨论一下:在遭遇生活中的坎坷时,人,有没有权利虚掷自己的生命?

投影展示:

人,有没有虚掷自己生命的权利??

学生依照座位自动组合成讨论小组,讨论很热烈。我在学生间巡视,同时参与到两个小组的讨论之中。

师:绝大多数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了。我们请几位同学给大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18:我认为,人是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活着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我们没有权利虚掷自己的生命。

生19:古人不是说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实在是不容易。我想,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坎坷时,首先就应该获得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有父母的支持,我想没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的。所以,我反对这种虚掷自己生命的行为。

生20: 我想,宁小燕们的自杀,就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有个结没办法打开。问题解决不了,灵魂就会难受,就会想到用死来解脱。要想摆脱死亡的束缚,那就需要用一种积极 的心态来对待生活解决问题。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乐观、向上、百折不挠。只有如此,我们才会迎来属于我们的快乐和成长。

师:看来大家对生命的认识是基本趋于一致的。面对火热的青春、如花的生命,老师也有万语千言想要表达。就请大家允许我唱一首我最喜欢的歌,算是老师对同学们的一点希望和祝福。

于是,我给学生们唱了《少年壮志不言愁》:“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情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我平时喜欢唱歌,这首歌又是我的看家节目,所以发挥得很到位。我唱完后,学生自发地为我鼓掌。

师: 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历尽苦难痴情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这歌词写得多好!人生总难免有各种不如意的时候,老师衷心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遭遇坎坷时,能始 终高扬起生命的风帆。坎坷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坎坷绊倒了并不在爬起来。其实,当我们从地上跳起来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一切不过都是生命的点缀!再换个角度 来说,天地不会以你的存在而变化的,能够变化的,只是你自己的心情。想想,这句话多有价值多有意义啊。

师: 经过讨论,我们对是否有权利虚掷自己的生命已形成了共识。因为生命中凝聚的,并不仅仅只是我们自身的情感,它还包含了其他更为复杂的情感因素于其中。有亲 情,有责任,有义务,有道义,所以,任何时候,面对了生活中的坎坷,我们都没有权利放弃自己的生命。但也有一种人,当他们面对了某种挫折时,放弃了生的权 利,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对此,我们又该怎么看呢?

投影展示陈天华例:

1905年12月4日,陈天华在东京参加了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的斗争,11日写绝命书,决心以死来激励国人“共讲爱国”。12日,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以死报国,时年三十岁。次年5月29日公葬于岳麓山,长沙全城各校师生纷纷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

生21:古人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陈天华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人民的觉醒,他的死就有价值,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生22:用一个人的死,来唤醒民众,让更多的人好好地活。我觉得还是应该歌颂和赞美的。

生23:我很敬佩陈天华的这种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但对他的死却不认可。我觉得他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唤醒民众的,比如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堂实录

课堂上,我设计了“三读一写”的程序。

首先,我介绍海伦凯勒的背景知识,突出她以聋、哑、盲之躯立志成才,最终成为十九世纪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两大人物之一,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学生静悄悄的,眼神里流露的全是赞叹。

△一读:用心悟读,并划出你喜爱或者感动、感悟的句子或段落。

目的:初通课文,抓住第一感觉,为写作作铺垫。

学生:静悄悄的,我观察,没有人眼神溜转,都很专注。

读毕,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小组或同桌进行交流互补。

„„

在学生第二遍默读前,我作如下点拨:

师:文章共有哪两个人物?

生:莎莉文和海伦凯勒。

师:这两个物哪一个更值得崇敬?

生1:莎莉文,因为她给海伦第二次生命。

生2:莎莉文,没有她的教导,就没有海伦的成就和辉煌。

生3:莎莉文,人生途中有一个好老师比什么都重要。

学生的回答,印证了我最初的判断。学生的着眼点如果总在莎莉文身上,本课的设计初衷达不到目的不说,最可怕的是以后如果处处以莎莉文的标准来反思老师而不懂得反思自己,那必然是他成长的一大障碍。

师:哈哈,大家讲得有道理,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看待的吗?生:想!

师:我倒认为海伦凯勒值得崇敬!生:为什么?

师:作为一个集聋、哑、盲于一身的9岁女孩,很有可能是一个对生活彻底绝望的人,但她还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逆境中成长,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教育家、作家,还出了十五专著,这份毅力,请问谁有?!

学生沉默了,呆呆地看着我。

师:我现在算深刻体会了冰心的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莎莉文老师再伟大,也改变不了海伦的痛苦现状,莎莉文老师再智慧,也无法替代海伦的努力与思考。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要有悟性,要有毅力,要有持久的行动啊!在老师的指导下,海伦用行动证明了残疾人的尊严与伟大,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崇敬吗?

学生频频点头。

“为什么我们的视点不同呢?”我话锋急转。

“因为你是老师。”这句话答得并不漂亮,但我马上接过——

“对,我是老师,所以我关注的往往是被教育者,你们是学生,你们关注的往往是教育者,你们希望在求知的路上能遇到一位象莎莉文这样的好老师,有爱心、有智慧,引领你成长;老师呢,平时没少跟同学苦口婆心,但收效总不理想,我想,你们如果能以不残之躯的强大优势,再吸纳海伦凯勒的敏感、坚毅、刻苦,那该多好啊!”

略停片刻,我说:“看来,我们好象都在推卸责任啊。”生大笑。

“这样吧,我们各自反思自己的角色,莎莉老师的优秀我来反思学习,我会争取让自己做得更好;海伦凯勒的宝贵精神财富就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从中汲取对自己成长有用的东西,好吗?”

“好”,学生很开心。

△二读:着重领会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和超凡毅力。

„„

△三读:读出差距,读出信心

目的:让学生在作品中读出自我,读出成长的信心,为写作铺垫。

学生:继续用心读,读完之后小组主动交流心得。

读毕,我进行写作指导:

“下节课我们要写一篇海伦凯勒读后感„„”

“啊”学生喧哗了。

“别急,读后感大致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先来点背景介绍,接着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第一感觉或者初步印象,再重点评价其中某个人物,最后联系生活找差距。其实,这些内容老师不在这节课让你们准备了吗?”

生笑,一脸轻松„„

第三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赵普》课堂教学实录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赵普》

《赵普》中“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以下是该课的一个片段:

师:“古代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那你还知道对死的其他别称吗?

生:驾崩是称天子之死。

生:还有称太史之死的卒,称诸侯之死用赛。

师:看来同学们的积累还是很多的。这些都是社会某一阶层的特定用词,那对普通人又是如何说呢?

生:一般人死都称逝世,去世。

生:寿终正覆。

师:什么人才如此说?

生: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死才用寿终正覆。

生:未成年人死亡称做溺。

生:用“长逝”称年高有德的人之死。称年高的长辈之死用“百年”。

古称成仙为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

生:登仙,旧时称老年人之死。作古:旧时称年长者之死。

生:有人被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叫遇难。因意外之事而死称遇害。

师:以上称呼从词的感情色彩上讲都是中性,那对死之称可有带褒义或者贬义的呢?生:见阎王指做过坏事的人之死。

生:上西天也指做过坏事人的死亡。

生:就义:称为了正义事业被敌人杀害者。

生:称那些为国难、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生的人为用殉国。殉难同样也是这个用法。师:同学们的知识真是丰富,只要如此积累下去,再凭同学们的钻研精神,相信你们能一定能成为知识型的学生。

本处教学细节,并不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而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篇:遨游于文学和哲学的殿堂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苏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 遨游于文学和哲学的殿堂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孙碧云

一、师:在中国诗人中,李白显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苏轼比较起来更受欢迎,他的诗词轻松愉快,喜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是北宋人,又叫苏东坡。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在中国艺术史上,他是大书法家,也是画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一位大作家:诗,他是北宋最大的一家;在词方面,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散文之一。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大家的风采。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投影预习题1]

二、师:

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举酒属(zhǔ)客 冯(píng)虚御风 酾(shī)酒临江 一叶扁(piān)舟 无尽藏(zàng) 斗(dǒu)牛之间 山川相缪(liáo) 横槊(shuò)赋诗 愀(qiǎo)然 2.请一生解释预习题2 既望:已过了望日,即农历十六日,阴历初一为“朔”,月中称 “望”,月末称“晦”。望:满月的意思。

斗牛:南斗星座和牵牛星座,两星座都在银河的南端,为日、月运行 必经之处,一般连称“斗牛”。 纵:放任,不加控制。

正襟危坐:理一理衣裳,挺直身子端正坐起。正:使„„正;危:高而

端。 相属:互相嘱告,通“嘱”。

取之无禁:获取这些东西没有人禁止。 3.(展示预习题3)请一生解释加点字 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⑵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在 ⑶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⑴驾一叶之扁舟 在数量词与中心词之间,凑足音节 ⑵哀吾生之须臾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那个

⑵且夫天地之间 发语词,表议论 4.请学生翻译下列句子: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潜藏深渊的蛟龙飞舞,使独守在孤舟上的寡妇哭泣。(加点字使动用)法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击败的地方吗? ( 被动句) C.侣鱼虾而友麋鹿

同鱼虾做侣伴,同麋鹿做朋友。 ( 加点字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如同蜉蝣那样短暂地寄居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小米。 E.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愿与飞仙相携而遨游,愿同明月拥抱而永存。

三、师: 同学们若还有字、词、句方面的问题请提问: 一生问:“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 何“徘徊”? 师: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一生: 我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

一生:我想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 忍离去,因而产生愉悦之情。

师: 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还有问题吗? 一生问: 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苏子”,而不是“吾”、“予”等? 师:古人用“子”来表示对男子的尊称,在这里应该是“苏生”的

意思 。

一生问: “而不知其所止”中的“所止”怎么解释? 师:请同学来解释这个词组。 生:“到达的地方”的意思,与上文的“所如”一样属所字结 构。 一生问:“知不可乎骤得”的“骤”字为什么不解释成“一下子,忽

然”?据课文解释为“多有所得”,显然不合文意,因为一 样都不可能得到,而又何谓“多有所得”呢?

师:我也同意同学的意见,这里是“迅速”的意思,作“轻

易”讲更合适些。

四、师:再听一遍朗读,注意以下压韵字和换韵情况。可跟读,体会声韵

美。

幻灯提示: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粟 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

月、色、遏、适

第五段:酌、籍、白

五、作业: ①熟读课文。

②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思想感情,写作特点,文体特 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

(教师收集整理学生问题,用幻灯投影展示给学生)

师:这堂课我们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领会《赤壁赋》的情与理。(展示问题一: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生1: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生2: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但我感觉却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浓重和凄凉。

师:对,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同学们已经把讨论引向第二个的层次,有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展示问题二:文章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师: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生:因为是七月即望,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请看,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诗写出了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师: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遭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师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比喻、夸张,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

也要流泪。

师:这种借箫声来抒写作者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

过?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 是借琵琶写愁情。 生:《红楼梦》中“凸碧堂品笛凄清”也是类似意境。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

两段之间的过渡。

(展示问题三:第三段先说英雄伟大,再说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一句对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

生:“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由身边的赤壁又联想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 师: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

生: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所以我认为这一组同学的问题没问到点子上。

师:这意见有道理。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的过程,能正确地提出问题,也就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开始。对第三段的理解,刚才的同学比较准确。那么,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生: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一悲也

生: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生:“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师: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的原因。

生: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托遗响 于悲风”的悲哀。

师: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却变成了悲风,可见 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展示问题四: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 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生: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全班哄然大笑)

师:绝妙的想象。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那么这种感情与豪放风格是否矛盾?

生:应该是不矛盾,但我却很难说明白这道理。

师: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生: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笑)

师: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 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展示问题五: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理解。“哀吾生之须臾”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解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

师:第四段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 生: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师: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

生: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

来阐发的。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百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那是永恒的。

师: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这一“不变”的观点。 生: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师:苏轼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 生:“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师: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展示问题六: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生:我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生:我认为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生: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我认为他是表面恬淡,内心还是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追求,“望美人兮天一方”就体现出积极入世的思想,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师: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有许多问题:

(展示问题七: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生:我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生: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生:你的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众会心地笑)

师:很好。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请看下面的问题:你们是否认为苏轼应该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生笑) 生:不能苛求。 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 于破坏生态。

下面我们看最后一个问题:

(展示问题八: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坏和人生态度?)

生: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 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生: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 师: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生: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师:那么后面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生:反衬,用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疑问,刚才我们讨论苏轼不靠借酒来消愁,那么最后写喝酒的目的是什么?

师: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娱悦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而我们读者好象也在清风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随他进入一个酣甜如梦、忘忧驱愁的文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去了。

亿库教育网

http://

第五篇:鄂教版四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一.我们又长大了

1.青少年的身体是在不停地生长发育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身高在逐渐增长。 二.升旗台在哪里

1.八个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2.要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首先要选取一个参照物。参照物不同,描述方式也不同。

3.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先确定东方,再由“前北后南左西右东”确定方位。这里的参照物是“太阳”。 三.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1.旗杆顶上有个滑轮装置,叫做“定滑轮”。 2.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 3.滑轮分为两种,一种叫“定滑轮”,一种叫“动滑轮”。定滑轮不能省力气,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气,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滑轮组: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 四.旗杆的影子

1.一天中影子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五.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1.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不断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有一定规律。

2. 旗杆影子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东升西落,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的方位变化,影子的方位随之变化。 六.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1.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和动物;非生物指没有生命的物体。

2.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都对刺激有反应。

3.动植物在分类时必须先确定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七.观察一棵树

树的作用:1.美化环境2.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3.建筑材料4.防风固沙5.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八.小动物的家

1.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2.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九.观察蚂蚁

1.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蚂蚁是用触角经行交流的。 十.更多的小动物

1.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

2.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 十一.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1.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气温常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象站测量气温,是在百叶箱里经行的。

3.百叶箱是一个里面放有温度计等气象观测仪器,且空气能流通的箱子,一般安放在草坪上。

小学四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

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词语填空下一篇:二级造价师考试大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