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方案

2022-11-12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方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方案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一、年全市地质灾害概况

二、年地质灾害的预防分析

专家预测今年我市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可能高于去年。今年我市还有许多大型工程在建或新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日趋严重。根据库区水位变化和气象变化趋势。可能诱发工程沿线部分边坡失稳,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矿山长期开采形成了大面积地下采空区(主要是磷矿和煤矿采空区)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日益增多,因此而引起的地质灾害纠纷频繁发生。这些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解决办法。

三、年全市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地区

(一)库区沿岸地段。包括大坝至市与县分界处的长江及其支流库区沿岸。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共有主要地质灾害点500余处。如县的崖危岩体、新滩滑坡、千将坪滑坡、树坪滑坡、卡子湾滑坡和八字门滑坡,经过库区

二、三期工程治理,大大减轻了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压力,但自今年开始水库将发挥其正常的防洪调峰功能,上旬长江主汛期来临前,库区水位将从175米缓慢降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汛后将开始蓄水回升至175米。水位的变化将会改变库岸地下水动力条件,根据专家预测和库区蓄水经验,库区沿岸地质灾害活动将增强,近10年内有可能诱发较多的库区地质灾害。因此,该地段仍为我市年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二)清江沿岸地段。地质灾害体多集中在长阳自治县境内。总方量4亿余立方米,其中不稳定滑坡59处,市级重点监测点崩塌位于该段。经过该区段,沿线大型工程建设可能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由清江开发公司负责监测的隔河岩水库茅坪滑坡体、白岩危岩体、杨家槽滑坡,近年来有明显活动迹象。上述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磷矿矿区。曾发生过远安县盐池河大型崩塌。省级及市级重点监测点县镇危岩体位于该区。随着磷矿采空区的不断增大,由于地应力的不断调整和重新分布,地质灾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四)煤矿矿区。涉及我市除市外的其他县市区。县的佛神岩崩塌、赵家岩—煤洞坡崩塌等位于该区。因地应力重新调整,该区地质灾害日趋严重。

四、年地质灾害防治原则、目标及任务

(一)防治原则。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管理、属地为主,依法管理、快速反应,监测避让与勘查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地质灾害险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防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对重点监测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力争20个重点监测点不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工程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相关工作。

(三)主要防治任务。

1精心组织实施各类治理工程项目。要抓紧做好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期工程收尾工作。确保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功能。同时要提前做好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准备工作。承担有国家和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县市区要抓紧组织实施,加强工程管理,确保按质按期完成。对已完成尚未验收的项目要抓紧整理好各类工程资料,尽快组织验收。各类矿山企业要切实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并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组织实施恢复治理工程。

2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各地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项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通过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发放防灾明白卡等形式,将群测群防工作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和责任人。推行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管理,统一监测要求,建立健全监测记录档案。加强对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的指导与培训,改进监测技术手段,完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经过监测培训的人员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监测,逐步提高地质灾害短期和临灾预报水平。乡镇国土资源所要进一步推行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根据年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形情况分析,确定20处地质灾害点为今年市级重点监测对象(见附表)其中含省级重点监测点6处。

3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范。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但其他时段的暴雨、特大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或久旱遇雨等气候异常情况下,防灾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各地要组织力量,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汛前巡查、汛中监测、汛后复查,全面掌握隐患点动态,落实监测责任,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防灾主动权。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撤离受威胁的人、财、物。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抓紧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细化预案内容,积极组织开展以乡(镇)或村为单位的防灾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地乡村各自为战、人自为战的防灾抗灾能力。

4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各地要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工作。及时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等形式提示提醒各相关单位和人员。根据省、市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地域、等级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要逐步规范预警预报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重大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会商机制,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为防御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各地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应急排险。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制定具体方案,多方筹措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并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对经过调查或勘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

6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要结合各类地质环境调查。制订防灾预案,提出防治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地质环境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组织对山村、学校、工矿企业等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山区农村零星分散建房时,目前还难以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逐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根据当地条件,由国土所人员在申请宅基地时到现场进行查看,指导村民正确地选择宅基地,留出房屋前后的安全距离空地,采取简易边坡支护和截水、排水等措施。

7加强其他地质灾害防治。交通线路、水利设施、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景区(点)多数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繁重,防治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要把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内的交通线路、水利设施、重点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景区(点)按有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列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防灾措施和防灾责任人。各防灾责任单位要及时编制防灾预案,明确防灾责任人,组织力量开展汛期巡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险情,要及时划出危险区,树立警示牌,发出预警信息,迅速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要尽早落实资金,开展专项勘查,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

8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加强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与成果资料的管理。省国土资源厅的主导下着手建立统一要求、规范标准、相互兼容、内容全面、集成共享的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要求,及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料信息汇总后报国土资源部门,并强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建设。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逐步在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预防与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4号)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国土资源、气象、水利、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充分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保证资金投入。要因地制宜,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机制。

(二)加强监督检查。组织力量对本行政区域和部门单位内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工民建筑、交通线路、水利设施等进行全面的实地巡查与检查,提出防范措施,落实防灾责任。年终,各地、各部门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评价,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要严格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大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勘查和工程治理的监管力度,实现防治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三)加强队伍建设。管理、监督、检查等各环节工作力量还较薄弱。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技术人员,配置技术装备,已设立地质环境监测站的要尽快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强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合作,监测预警、勘查治理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装备,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采取业务轮训、项目参与、推广示范和技术交流等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

(四)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和科普宣传。利用地球日、土地日、气象日、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减灾日等特殊节日,组织有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面向全社会尤其在农村中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与培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五)继续贯彻执行《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各地要按照要求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的征缴工作。抓好我市项目管理和检查验收工作。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二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

一、系统概述——中国系统集成在线论坛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其中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25000处。因此,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成为当前的工作重心。

国科海博地质灾害信息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是面对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集地质灾害管理、地质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危险评估、地质灾害点监测、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综合性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政务网、互联网及PDA客户端查询浏览或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的信息。本系统不仅为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管理提供服务,也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成为全省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工作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包含预报预警分析模型、地质灾害综合管理、PDA地质灾害信息查询、外网发布等内容。

二、系统特点

系统总体设计是从政府热线、应急协同、资源调度等核心业务的需要出发,采用 “五网合一”网络信息交互平台的核心技术,为文本、图片、语音、短信、电子邮件、多媒体等信息在固定电话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卫星网络、单位内部网络、互联网中无障碍流通建立基本的信息处理框架。特点如下:

1、结合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业务特点,针对系统处于平时、模拟演练、危机时等不同状态,提供不用级别的响应;提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管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程管理和对应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业务体系支持;全方位支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与其他系统联动。

2、系统综合了各类应急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采集突发事件和紧急求助信息,实现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动调度,为公众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是政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效率,指挥、协调、处置突发事件的枢纽。

3、系统以省、市、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为中心,把辖区内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乡(镇)、村、社和企业连成一个网络,各个行政单元(市、县、乡)又相对独立处理应急业务的预案管理、上报、启动、监控、调度和指挥。

4、系统对应急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全程GPS跟踪和过程回放,为首问责任制提供最原始的数据依据。

5、系统提供一键启动,根据应急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信息,在几秒内完成应急上报、应急启动和先期处置,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6、系统对应急物资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建立专用的特种设备信息库和志愿者救援队信息库,便于应急征调。

7、系统建立完整应急地理信息数据库。提供应急电子沙盘(三维地理),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定义和标注,直观形象地对应急事件的地理位置、区域、时间进行再现,便于领导决策层进行跟踪调度和指挥。

8、系统提供预警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对辖区内安全隐患进行不同级别的预警通知、预警发布、智能化监控和GNSS平台。

9、系统提供详尽的各类报表,按时段、行政区域、事件类型、应急响应级别、预警事件和地理信息进行统计和图示,利用该辖区内的GIS(电子地图系统)配合决策层进行工作规划和安排。

10、系统支持领导决策层异地指挥和审批。 系统架构

三、系统价值

1、 搭建一座桥梁,聚合各部单位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协同处理。

2、树立一面旗帜,打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作的标杆。

3、为管理层提供一个总揽全局的地灾决策支撑平台。

4、为使用人员提供一人方便实用的业务操控平台。

第三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实时监测预警响应平台简介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当前运行的“基于安全可靠基础软硬件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实时监测预警响应平台研究与示范工程”,运用了物联网、GIS、智能分析等先进技术,对100,000余个地下水、矿山环境等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类型进行监测。

在地质灾害发生前,通过对现有监测数据的实时接入、海量存储、模型仿真演算,实现地质灾害状态的全面精确感知和智能化分析,实现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的综合研判,并为决策指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该数据每日通过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平台每日向中央电视台提供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中央电视台在汛期会发布各级预警信息。

同时本系统还包括:结合应急资源智能化分析和周边环境的分析,进行应急资源的快速调度,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此部分功能请邹总与专家商议是否属于本课题范围)

第四篇:蒙阴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共建协议

我县属纯山区,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山峰、崮较多,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等分布广泛。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防灾减灾形势非常严峻。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突发性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更好地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根据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地、州)、县(市、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01号)和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关于迅速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通知》(临国土资发[2010]86号),结合我县实际,经蒙阴县国土资源局、蒙阴县气象局、蒙阴广播电视台三家共同商定,决定自2010年起,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实施共建,协议如下:

一、参照国家级和省级模式,建立蒙阴县国土资源局、蒙阴县气象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技术系统,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不断改进完善预警预报的技术水平。

二、蒙阴县气象局负责在遇有重要降雨过程时及时向县国土资源局提供未来天气预报和过去24小时雨情资料,所提供资料须于当日15时20分前发送到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数据共享平台上。

三、蒙阴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结合县气象局提供24小时降雨监测点降水量资料,未来24小时预报雨量等数据,负责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结果在当日16时前发送到县国土资源局、县气象局数据共享平台上。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技术方法和业务平台,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

四、蒙阴县气象局根据双方联合确定的未来24小时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等级、图示,负责预警预报播放前的制作,并报送蒙阴县广播电视台。

五、蒙阴广播电视台负责将县气象局制作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在蒙阴县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中播放,并在其它频道天气预报栏目及重播中时播放。

六、蒙阴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根据发布对象各自通过手机短信、传真、电话等形式发布到有关单位、领导、相关责任人。

七、蒙阴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广播电视台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全力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蒙阴县国土资源局(盖章) 负责人:

气象局 蒙阴广播电视台

(盖章) (盖章) 负责人: 负责人: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一日

蒙阴县

第五篇:灾害性天气预警预防制度

山西中强福山煤业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一月

煤矿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

为贯彻落实,晋煤办明电[2016]32号文《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汛期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和临煤防发[2016]132号《临汾市煤炭工业局关于开展煤矿防汛和防治水专项检查的通知》加强我公司与气象、水利、防汛等部门间联系,全面提高防灾和灾害处置能力,结合我公司实际,建立矿井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预警的定义

预警,是指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二、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级别

按照灾害性天气气候强度标准和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度,重大气象灾害被确定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四级预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Ⅰ级预警: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或者多省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Ⅱ级预警: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达4级。 Ⅲ级预警:

在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Ⅱ级预警: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达4级。 Ⅲ级预警:

在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Ⅳ级预警:

在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四、预警信号分类

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十一类。

调度室要设专人进行气象值班,收集天气信息,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要立即向全矿发出预警信号:

1、矿区内3小时降雨量预计达到50mm以上,或者已达到50mm 左右且降雨仍在继续;

2、发生大于200mm的暴风雪时;

3、灾害性天气造成供电线路接地、短路或供电线路倒架断线等;

4、风力超过6级的大风可能严重影响矿井的供电线路时;

5、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可能造成其它较大的危害时;

6、与大阳矿互通信息,在一方发生灾害可能危及另一方时。

五、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体系

1、省国土资源厅和省气象局,汛期继续联合开展自然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通过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卫视、气象信息网及时提供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各有关媒体应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向社会及时公布。

2、各市和县级、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指派专人注意收听、收(查)看发布的自然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当本地有三级以上预报预警信息时,应及时做好通知和应急防范工作。

3、县煤炭工业局在县政府的领导下,与气象、水利、地震、防汛抗旱等部门建立预警协调联动机制,随时通报台风、暴雨、暴雪、寒潮、震情、河流水库水文位等橙色、红色预警信息或警报、紧急警报、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建立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联系专用电话,加强信息沟通。

4、县煤炭局根据市有关部门的橙色预警信息和警报、红色预警信息和紧急警报以及国家、县安全监管部门的预警通知。及时向县域各企业发出预警通知或紧急预警通知。

5、公司接到预警信息,必须对预警做出响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应对措施,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并在24小时内由矿调度室书面向县煤炭局报告矿井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采取的安全措施等情况。县煤炭局在橙色预警和警报时每天跟踪反馈一次;红色预警和紧急警报时12小时跟踪反馈一次;紧急情况随时跟踪。反馈情况县煤炭局汇总后及时报县人民政府。根据应急响应需要,必要时煤炭局将派出人员赴现场,检查、协调、指导防范级抢险救援工作。

6、预警结束后,应对预警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总结评估报告应在3个工作日内上报县煤炭局。矿山企业要按照煤炭、安监等部门的要求,及时反馈矿区降雨和停产撤人情况,县煤炭局及时调度和抽查预警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凡是工作不到位或者该停产撤人而没有停产撤人的,要当作事故对待,认真追查各个信息传递环节的责任,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7、各级各部门要不断积累预警工作经验,完善预报预警预防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防范和处置各类事故灾难的工作能力,严防因灾害性天气引发各类事故灾难。

六、矿井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应对措施

1、严格执行汛期灾害性天气停工停产撤人制度。气象部门要认真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作,对灾害性天气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网络、手机短信等一切手段和渠道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发布,同时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向当地政府及各个部门报送。

2、接到预警信息和上级指令后,必须立即启动相关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应对措施,做好防范应对工作。由调度室迅速发出警报,按预案中的避灾路线撤出井下所有施工地点全部人员。

3、预警信号的传达:接上级指令,由调度室电话通知矿属各单位,遇到特殊情况由保卫科负责治安保卫工作。

4、所有值班人员、副科级以上领导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调度值班制度,得到预警信号必须立即到调度室待命。险情发生时,由调度室负责向上级有关领导汇报,及时调进外援。

5、要积极做好灾害性天气应对的物资准备工作。提前将编制袋、铁丝、铁锹、应急照明灯、水泥、沙子、排水管及快速接头、备用水泵、劳动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建立专用仓库储备到位。

6、距掘进工作面不超过100米处必须安设与地面调度室相连通的电话,确保井上下通讯畅通,确保施工地点与调度室通讯联系畅通。

7、各有关单位必须组织全体职工学习相关自然灾害预警知识及相应救援预案情况,使全体职工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明确,要求每位职工都掌握相关救灾程序,都熟悉避灾撤人路线,确保险情发生时能及时汇报、撤离,把灾情减少到最低程度。

8、所有施工地点都必须悬挂避灾路线图,沿途揭示避灾标志牌,使所有进下人员都熟悉避灾撤人路线,人员撤离时,严格按标志路线撤退。

9、汛期之前,完成了井底水仓清挖工作,完成水泵联合试运转工作,完善个水平水泵的检查与维护,确保设备性能良好,雨季必须空出一个水仓,作为缓冲水仓备用,汛期杜绝按部就班执行谷峰排水。泵房、配电室工作人员在险情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在不接到撤离命令前,要坚守岗位,并随时保持联系。

10、严格执行“雨季三防”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灾害性天气应急处置方案,保证每年组织不少于一次停产撤人应急演习,确保灾害性天气撤人迅速,万无一失。

11、抓住红线,守住底线,严格执行极端天气停产撤人制度。严格按照“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级响应机制。

12、引入保险机制,发挥保险机制防损减灾、经济补偿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弥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上一篇:地震英模报告会演讲稿下一篇: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