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分级诊疗制度

2022-09-05

制度是员工行为的准绳,通过制度和观念双管齐下,共同提高全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医联体分级诊疗制度》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医联体分级诊疗制度

医联体为慢性病分级诊疗

日前,朝阳区卫计委公布了朝阳医院医联体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五种慢性病,建立

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通道,引导慢性病患者回归社区。

这是朝阳医院从2012年11月开始尝试医联体模式以来的新突破,意味着慢性病患者的基础医疗在社区医院就可以解决。

医联体建设持续热

所谓医联体,指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医联体的建立的目的在于让三级医院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来救治更多的疑难重症患者,也可以让发烧感冒的患者不用再挤进三级医院,而是在小医院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释放更多有效资源,缓解大医院一号难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看病难题。

通过对医联体的建立可以提高医疗效率和资源的利用,同时也有助于改进服务质量和增进病人的满意度。

仅有医联体还不够

然而,医联体的建设是否一定能破解看病难题?相关专家均对此没有给予绝对肯定的答复,他们多表示医联体的构建是一个很好地模式,但还需要接受时间的考验。

此次朝阳医院在医联体的基础上再建慢性病管理团队可谓是对原有机制的一种创新。朝阳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医联体的基础上成立慢病管理团队,是希望尝试建立在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之间形成一种更加顺畅的工作机制,让双方充分协调和配合,使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真正“落地”。

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建立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的有效对接,从而提升慢性病治疗水平。百姓对“全科+专科”的医疗服务模式认可之后,有望形成更加科学的就医理念。

“专全团队”为分诊提供新模式

据悉,此次慢性病医联体团队由1名团队长、2-3名全科医生和4-6名健康管理师组成。团队长由

二、三级医院的专科医生担任,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则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基本慢性病诊疗外,“专全团队”还将开展以医联体为特色的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负责管理五种慢性病患者。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后,签约人每次就诊时,系统会将其自动分配给责任医生,方便医生连续性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专病门诊,由相应专业团队医生出诊,为签约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第二篇:关于推进基于分级诊疗的医联体指导意见

基于分级诊疗的医联体建设是基于国家医改方向,结合国家分级诊疗、医联体、远程医疗政策指导建设的,以大医院为核心,覆盖区域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通过医联体建设合理配置利用医疗资源,构建科学有序就医秩序,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 政策指导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11月发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提出建立功能适宜、实用可靠、标准统

一、利于扩展的中西医协同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新建或标准化改造现有远程医疗应用软硬件系统,满足省级、市县级和乡镇社区等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需求,实现统一的远程医疗服 务功能应用。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提高医院就诊环境以及医疗效率;利用互联网+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结合,产生变革和创新。

国务院2015年09月11日发布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坚持居民自愿、基层首诊、政策引导、创新机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行多种形式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85%以上的地市开展试点。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12月13日发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指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业务功能包括远程会诊、远程预约、远程双向转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医学教育等6类,所有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以上这些功能,缺一不可。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扩展业务功能包括远程重症监护、远程手术示教、远程病理诊断等3类,有条件的医院可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实施。 国务院2016年12月27日发布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明确指出,将分级诊疗置于改革重点任务之首,是对医疗资源配置的系统调整,对缓解供需平衡,构建医改新格局,解决人民群众就医的突出问题具有战略性意义,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的职业吸引力和服务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制度创新和攻坚突破。

国务院2017年4月26日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2017年6月底前各省(区、市)都要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10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

2. 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显著改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逐步改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提升。但要看到,强基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仍面临基层人才缺乏的短板,已成为保障人民健康和深化医改的重要制约。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医疗机构地域分布、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业务关系、合作意愿等因素,探索分区域、分层次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帮助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对区域内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分配,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关系,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推动建设合理有序分级诊疗模式。

(一)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二)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重点探索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三)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根据不同区域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以若干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的作用,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四)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大力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城市与农村之间可以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为主体单位,在已建立的长期稳定对口支援关系基础上,通过托管区域内县级医院等多种形式组建医联体,三级公立医院可向县级医院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重点帮扶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国家级和省级公立医院除参加属地医联体外,可跨区域与若干医联体建立合作关系,组建高层次、优势互补的医联体,开展创新型协同研究、技术普及推广和人才培养,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3. 建设思路

深化医联体医疗机构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实践医疗+互联网新型模式,创新发展远程医疗,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联合体,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提高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整体水平,逐步构建分工明确、上下畅通的协作机制和合理有序的诊疗秩序。 围绕国家政策方针及国家医改方向开展,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等新技术新理念,从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区域医疗协同、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真正深入到各级医疗机构及患者的核心需求,给医护人员工作及患者带来切实的便利。充分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一步推进公立综合改革工作,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区域医疗协同业务模式,实现上联下通,对上与对口支援的大型医院相连,对下连接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区域医疗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积极推进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积极推动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

(1)远程医疗应用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指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业务功能包括远程会诊、远程预约、远程双向转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医学教育等6类,所有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以上这些功能,缺一不可。充分考虑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优势,以大医院为核心建立分级诊疗医疗协同平台,业务涵盖多学科远程会诊、远程培训教育、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超声指导、远程检验报告、远程手术示教、远程重症监护等,让高水平的医生直接指导、参与基层医院的诊疗,扩大区域医疗中心技术辐射范围,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承接多发病、常见病和康复治疗的服务能力。

(2)分级诊疗应用

基于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指导,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医院分级诊疗医疗协同平台以大医院为核心,辐射医联体协议的各级医疗机构,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平台,根据病情变化情况实现灵活的转诊和会诊,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合理引导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到合适的医院就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3)互联网+医疗应用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互联网+医疗”作为医疗服务的创新业态,各种新型移动医疗设备、APP、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服务在医疗服务行业发挥巨大的作用。互联网+可以突破传统医疗健康的服务圈,比如个人通过可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产生大量数据,通过APP网络咨询实现自我的健康管理。同时,院前、院中、院后通过互联网实现一体化、连续闭环式服务。医护人员通过移动APP实现随时随地管理患者,不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开放医生多点执业有重要支撑作用。互联网+医疗健康要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无论是个人健康管理,还是分级诊疗、居家康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都显得很重要。真正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分级诊疗,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健康管理。

(4)区域医疗协同应用

分级诊疗医疗协同平台建设应紧密围绕国家医改方针,充分体现创新领先的设计理念,搭建区域医疗协作平台,利用大医院的资源优势、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对医联体协议单位给予帮扶,联合开展多学科远程会诊、远程培训教育、远程影像诊断、远程超声指导、远程手术示教、远程重症监护等,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可以互相协作、资源共享,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服务能力,减轻大医院的门诊压力和床位压力,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方便老百姓就医,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5)人工智能应用

充分利用智能语音识别技术、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影像自动诊断、后结构化电子病历分析等技术实现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学习”专家医生的医疗知识,模拟医生的思维和诊断推理,从而给出可靠诊断和治疗方案。让医疗变得更“智慧”。

(6)大数据应用

基于医联体协同医疗业务,在区域三级医院建立医疗大数据平台,通过基于数据总线(ESB)的集成平台与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对接,将患者的结构化电子病历、检验结果、检查报告、患者诊断等临床数据资源从业务数据库中分离出来,按照科研用的标准数据模型,进行数据清洗和分类,形成统一规范科研分析数据,建立科研用临床数据存储库(R-CDR)。再根据数据挖掘的需要,提供对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的科研用临床数据存储库(R-CDR)多维度符合条件的数据检索,充分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包括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临床辅助诊疗、医疗卫生监控、风险预测控制、医疗技术研究等,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的特定数据,并加以整合,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模型的效率,实现精准医学的健康管理。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

目前,虽然医联体已遍地开花,但是关于哪种类型医联体更好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表示:“从长远来看,如果医联体各医疗机构分工明确了,定位清楚了,与医联体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来了,紧密型医联体的效果会更好,不做硬性要求,可以多种形式。”归根结底要让医联体发挥长期作用,必须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利用信息化手段由提高单个医疗机构的效率,转向提高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从而增强医联体内部的“黏度”,为更深层的分级诊疗打下基础。同时医联体信息化工作离不开政府的主导,离不开政策的扶持,离不开财政的投入,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离不开全院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医联体单位信息人员的支持。

作者

姓名:许纪龙 职务:总经理

所属单位:广州宸瑞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13316166867 邮箱:1661271899@qq.com

第三篇:医联体联席会议制度

银川市中医医院医联体联席会议制度

为建立银川市中医医院医联体信息传达和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保障医疗体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机构

1、联席会议领导机制

联席会议设立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各成员单位院长为副组长,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为成员。

2、联席会议办公室

联席会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办公室主要职能有:负责联席会议的会务筹备工作;协调拟定联席会议的议题;起草联席会议的通知、督办函件、工作报告等各种文字材料;记录会议内容,起草会议纪要;研究各部门请示联席会议的问题,提出相应处理意见,报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了解、跟踪和督促联席会议商定事项的落实;与各部门进行联络沟通;对联席会议文件、资料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承办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工作。

3、联席会议组成部门及人员 根据工作需要,召开联席工作会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分管相关工作的领导,各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护士长组成。

(二)会议程序:

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遇特殊情况可以提前或延期召开。会议一般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持,也可以授权副组长主持。

联席会议的主要议题由医联体成员单位填写《提请联席会议讨论议题议案表》,并经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审签后交联席会议办公室,由联席会议办公室统一安排召开。

每次联席会议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议题和牵头成员单位。负责中心议题的成员单位对需要研究协商的议题,应事先向理事会汇报,并形成书面材料,提出建议和措施,提前报送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席会议办公室收到中心议题后,应认真审查,及时请示理事会作出是否召开联席会议的决定。

(三)反馈督办机制

经联席会议协商同意后所形成的决议、决定等,要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审定签发,并印发至各成员单位贯彻执行。会议纪要的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报送工作领导小组。对涉及多个成员单位的日常性事务,由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对会议纪要的落实情况应及时向联席会议报告。

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对会议纪要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办。对于超过合理期限仍未落实的,办公室应以督办函形式通知承办单位限期落实,由承办单位办理并按时报告结果。承办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无合理理由未报告办理进展情况或办理结果的,在联席会议上予以通报。

第四篇:医联体办公室工作制度

1、严格执行医院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脱岗。

2、认真学习并掌握新农合及医联体相关知识,严格执行报销制度,杜绝任何人情报销。

3、实行主任人员负责制,主班人员负责接受需报销病人的一切手续。

4、副班人员负责接待、解释等工作。

5、热情、耐心、细致对待每一位患者及亲属,并积极协调医联体区域内的各项工作。

6、主班人员负责每日安全防盗和清洁卫生。

第五篇:分级诊疗制度

一、分级诊疗的含义

所谓分级医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大医院由此可“减负”,没有简单病例的重复,可将主要精力放在疑难危重疾病方面,有利于医学水平的进步。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大量常见病、多发病人,大量的病例也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步入良性循环。 具体措施如下:

1、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改革,要做到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群众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中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理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鼓励大医院与区县医院协作联合。

2、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加大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这是分级医疗制度的重中之重。老百姓小病、大病都愿到大医院来,说到底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不信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尤其重要。具体措施,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将大医院专家请进来,结成卫生帮扶对象,并长期化。并将基层卫生人员送到大医院进修、培训,进行短期强化。

3、加大

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价格差距,通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费减免等政策,引导病人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是分级医疗制度的保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老百姓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肯定行不通,可通过价格杠杆,合理引导,确保这一制度的实施。

4、根据疾病分级,属于养老慢性病的病人,不得挤占医院床位。为此,要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医疗机构和社会养老机构,扩大护理床位和养老床位,改变目前养老挤占医疗资源的现象,释放医疗资源,部分上可缓解医院床位紧张度,减轻病人住院难。

二、就诊范围划分

1、村卫生室: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

2、乡镇卫生院:主要接诊A型病例暨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的一般门诊、住院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病例,包含:(a)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b)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c)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d)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人;(e)老年护理病人;(f)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g)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3、县二级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B型、C型病例暨急需紧急处理但病种单纯的一般急诊和病情复杂或有复杂的合并症、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诊断治疗均有很大难度预后差的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部分D型病例,包含:(a)临床各科危急重症,基层医院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b)基层医疗机构及一级医院不能确诊的较疑难复杂病例;(c)较大伤亡事件中受伤的病人。

三、分级诊疗的好处

通过分级诊疗服务,一是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医疗服务价格更低、起付线更低、报销比例更高,可极大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二是对于疑难病、复杂病通过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联动的预约挂号、预约床位及绿色转诊通道,可明显缩短在大医院住院候床时间,节约患者时间和费用。

四、分级诊疗的转诊程序及要求

1、转诊程序

(1)除危急重症病例和病人及病人家属强烈要求外,对因技术、设备等能力所限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的病人,原则上基层医疗机构上转至二级医院,二级医院诊疗有困难的病人上转至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

(2)转诊病人或病人家属持下级医院开具的“分级诊疗转诊单”到对应的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3)上转病人病情稳定后,上级医院应及时将病人转回基层医院作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4)对长期在外务工或危急重症病人,接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及时告知病人或病人家属转诊规定,督促其尽快向基层医疗机构和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报告并补办相关手续。

2、转诊要求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成立分级诊疗责任科室,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并设立专线电话及时提供咨询服务;

(2)各医疗机构要制定具体分级诊疗实施细则,明确转诊服务流程,确保转诊服务的人性化和连贯性、有效性;

(3)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病人时必须填写《分级诊疗转诊记录单》,详细填写患者的基本情况,诊疗用药情况和建议上转医院名称;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病人时必须详细填写《分级诊疗转诊记录单》,并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下一步的康复计划和下转医疗机构名称(原经治医疗机构或基层医疗机构);

(4)危急重症患者上转时,上、下级医疗机构要做好“无缝”对接工作,上送或下接均需派出专人护送并书面和口头同时向接诊医生介绍病情;接诊医疗机构对转来的病人要及时、认真进行登记,并安排专人将患者送至病区或门诊作进一步治疗;

(5)各医疗机构对上转来的患者统一实行“一优先、两免费”暨优先就诊,免收挂号费、诊查费。

五、新农合报销政策

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统筹、住院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与省、市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进一步扩大。要求完善县外转诊和备案制度,越级诊治未履行转院手续原则上不予报销(急诊除外)。参保人员从下级医疗机构转向上级医疗机构,住院起付费按两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的差计算;从上级医疗机构转向下级医疗机构不再计收起付费,直接纳入医保报销。

六、基层医疗机构能力

各基层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本单位诊疗范围和诊疗能力,包括本单位重点专科建设情况、专家简介(含上级医院对口帮扶专家)、医院检查项目范围、基本药物配置情况、医院与其余大型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情况、本单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情况、与上级医疗机构对口帮扶结对情况、医务人员参与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全科医师培训、骨干医师培训、住院医师培训情况等内容。

上一篇:一路有你相伴的作文下一篇:压力与情绪管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