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站稿全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广播站稿全范文

教师说课稿全通用

开场语

各位评委老师:

xx好,我是xx学科的x号考生,我今天抽到的说课题目是《XXX》,下面我讲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温馨提示】这六个方面,其实也可以换成其他的词,比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XXX》是人教版x年级第x课的学习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XXXX.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重难点

本着XXX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联系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了解该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构建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教学。 1. 2. 3. 4. 5. 6. 7. 8. 9. …… 10.

年龄特征

认知水平

生活经验

心理发展

【温馨提示】学情的东西可以挑一两个点来说即可。 说教法

【过渡语1】我们都知道XX是一门培养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我主要采用的教法为:

【过渡语2】 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的教法为:

【过渡语3】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 …… 2.

说学法

【过渡语1】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我采用的学法为:

【过渡语2】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思考评价法 2.分析归纳法 3.自主探究法、 4.总结反思法 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温馨提示】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所以这块的过渡语,请务必认真归纳和总结。 1.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课未兴,兴已浓”的教学效果,在课程开始我将采用xx的方法导入新课:“XXXX”。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主要讲我的授课内容设置成以下几个知识点: 1.…… 2.…… 3.……

与此同时,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练习展评 【温馨提示】

(1)一般为出示练习内容,讲明注意事项等。

(2)有练习就有展评,展评内容可参考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 4.小结延伸 (1)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XXX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在下课之初,我会请学生和我一起回顾本课的内容,并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本课学习的感受。

(2)课外知识的延伸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把课堂的知识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所以在课本我将设置这样的课外学习任务:xxx.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教学体会

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 【温馨提示】回头擦板书即可! 注意:

真正好的说课绝对不是你照着一份精美的说课稿去照本宣科就完事的。因为说课稿是静态的,而说课整个也是生动有趣的过程,是有听众的,你能否打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说课的成败。

在说课中特别要注意自己的思路一定不能乱。总体思路就是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在写教学过程时,这个一定不能乱的。今天重点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说课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组织好清晰的说课结构。 要在注意把握教材自身内容联系的条件下,组织好清晰的说课结构。做到“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

2、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恰当准确全面。

目标确定后,说课的整体安排都要服从于教学目标,要分析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在难点的教学中如何或分散难点的关键与措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主体是学生,一定要以学生为主语设置。

3、教学设计要有目标控制。

整个过程应是具有启发性的过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与教学目标相呼应,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搞形式。并且要注意前面设置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设计中要有相应的突出和解决。前面设定的教学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使用。

4、说课整体要流畅。

在说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死板的说“1,说教学,2说学情…”感觉在做报告一样,几个环节过渡要自然,比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后,要确定目标时,可以这样说“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

5、说课不要宣读说案。

说课不是宣读说课稿,更不是课堂教学的浓缩,应省略具体的细节而着重说清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及理论依据,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让听众听完后能够立即明白你的整个教学思路。

6、说课要自信。

要富有激情和个性。既然是说课,说的成分很重要。最好能说的神采飞扬,激情澎湃感染听众。特别是在教学过程的时候可以去丰富一下表情。使得说课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要针对自身扬长避短,体现个性。比如擅长书法的教师可将你的整体框架进行板书,既使听众思路清晰,又能增加你的印象分,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面试答辩真题及参考答案

1、如何对待差生?如何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 (1)应该公正,平等地对待差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对差生,要多几分尊重,多几分理解。

(2)必须大力进行感情投资。学生对老师有感情,才会听取老师的教诲。否则,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育只是徒劳。

(3)挖掘“闪光点”,帮助后进生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他们不断创造成功的机遇。想获得成功是人们普遍的心里愿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促进自身的转化,在各项活动中,特别注意鼓励差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各自的爱好和专长,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的机遇。

2、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都表达了一种同样的愿望:希望自己将来能做马戏团的小丑。一位老师的评语是:“胸无大志,真没出息!”一位老师的评语是:“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请你对两位老师的评语分别做出评价。 显然是第二位老师的评价更合适。第一位老师的评价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给学生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工作有尊贵和卑微之分”。给学生灌输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社会中有并且需要各种各样的职业,只要合法的,对人类的发展有益的,我们就应该尊重和肯定其价值。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人人成为国家领导,世界富豪,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有差异的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3、谈谈你自己的个性特征,是否外向,内向,是否有幽默感

我想,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双向的,有外向的一面,也有内向的一面,要看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人。我本人是比较文静的,尤其在师长面前,比较内向。而在同学和朋友面前,则很开朗活泼。我自认为,还算是一个比较幽默的人。如果当了老师,我希望自己幽默中不失严肃,严肃中有幽默。与学生做朋友,但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师是师,友是友。

4、你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吗? 这句话不过是一句教师的自勉之语,但如果将其用于判定一位教师是否合格,那教师们就要被全部列入“不合格”的行列了。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有弟子三千,贤者却不过七十二人。个体发展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遗传,环境,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但前提是,手上拿的是铁杵。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如果面对的是低能的、毫无学习动机的学生,也将会一筹莫展。学生不是二十四小时只和老师在一起,他们要受到家庭,社会,各种环境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超过了教师对其产生的影响。因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但并不是由教师所能决定的。

5、有否从事家教,你认为家教和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1)家教面对的是一个或几个学生,而教学工作面对的是一群学生。

(2)家教针对性强,可以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而教学工作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即使很好的因材施教并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3)家教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远比教学工作的课堂简单,不存在管理班级,维持秩序等问题。

(4)但是,从事家教也是做老师,可以从中学学到,怎样的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帮助自己熟悉教材和现在学生的特点,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册(本站推荐)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板书

一、说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说课稿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说学情

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先向评委介绍我的教法。教学时主要采用3个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创设情境,设疑引思。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建议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1个课时。本次课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大禹正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并于公元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正是我们在这节课中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1)想想议议

大家看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吗?知道继承汉景帝皇位的人是谁吗?

是汉武帝刘彻继承了汉景帝的皇位。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由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而执掌朝政,这种制度就是王位世袭制。那么王位世袭制是怎么产生的?它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结合我给大家读的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禹定国名为“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启继承禹的王位,说明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已代替禅让制,“家天下”时代开始。禅让制的最大特点是王位在一姓一家中传承。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师: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请同学以列表的方式,把商朝的主要官员及其职责板书出来。板书 从以上的分析中,归纳出夏商政治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实行王位世袭制;第二,商朝在中央设置百官,协助商王治理朝政;第三,地方上侯、伯有双重身份,他们对商王负有一定义务。其中大家特别要注意到第一点和第三点,因为它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 根据课本第5页西周分封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有三种人被周王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即王室贵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这些人在做了诸侯后对周王朝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呢?是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还是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呢?请同学们看教材和相关资料,然后就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板书

教师总结指出: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朝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3)不知大家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注意到没有,周王与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同姓(姬姓)贵族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板书 历史剧表演:请六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扮演周王的嫡长子和次子、诸侯国君的嫡长子和次子、卿大夫的嫡长子和次子,然后一起表演一个历史短剧,剧名是“周王室的嫡长子与次子的对话”。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1.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嫡长子、嫡长孙在本支内称为大宗,而次子、庶子的后裔在本支内称为小宗,大宗要保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为了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宗法制所构成的一个庞大宗族网,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历史短剧和课本的示意图上,大家还可以获取到什么历史信息?

教师总结: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宗法制内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周朝姬姓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3.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5.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七、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好的板书既点明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由于时间关系我写的还不够完整。

说课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

一、说教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现在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给同学们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根据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实,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2)刺杀失败后秦王嬴政什么时候灭了燕国,什么时候统一天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

(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

(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

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

(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6.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

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

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加强》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

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

(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

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头,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类为实现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以案说法,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4)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三、说学法: 以案说法 比较方法 问题探究法

四、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所以对本课程的内容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罗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让学生有条件的话翻阅初中的历史书,好好的温习旧知,并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翻阅相关资料,可以有一些印象,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时间短内容多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可见耶林对罗马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那么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

3.问题探究

(1)案例导入“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③如果还是这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

④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规律总结:

(2)课件展示罗马扩张示意图,讲解: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简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过程。

问题:版图的扩大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质疑)。公民法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

万民法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公民法的狭隘性,另一方面伴随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问题探究:万民法的制定产生哪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3)合作学习:完备:《民法大全》──体系最终形成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的完备?

(4)课件展示:罗马法的影响

课件展示:《拿破仑法典》、美国《独立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等相关材料。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分析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问题探究: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

4.课堂小结

形成阶段:习惯法到成文法(表现形式)

发展阶段:公民法到万民法(适用范围)

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体系完备)

总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成为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珍贵的遗产。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举出你身边经常发生的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现的违法犯法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现在法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第三单元是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本节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从光荣革命和议会权力的确立、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三个方面来阐述,实际也就是讲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到发展的过程。要求让学生从中体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权利法案》制定的基本史实;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内阁的构成及作用。

2.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的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特点的分析、理解和把握。

依据:本节内容主要围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而展开,所以确立过程肯定是重点;同时本单元讲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要求学生理解欧美代议制的特点,从而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难点:对君主立宪制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及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

依据:学生在初中对近代英国史的了解侧重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过程及意义,而对《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了解明显不够。对当今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认识也只是基于时事的感性认识层次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整体而言,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这样既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五、教学思路

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我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把它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四个模块,全部围绕英国君主立宪制来学习, 同时按详、略、详、略的规律来安排本节内容的教学,注意做到详略得当,由浅入深,重点突出; 同时注意紧扣时政吸引学生兴趣;注重“论从史出” ,通过材料或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得出结论。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由两“布”交接班的图片、材料引出学生对英国政体的总体印象,导入课题。

当今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什么是君主立宪?在它之前又是什么?

现代英国的政府机构是怎样的?

2.问题探究

分四个模块整体把握教材。在学习过程中穿插练习。

探究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什么?

分组讨论: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你是怎样当上国王的?你有哪些权利?

卡梅伦首相──介绍你是如何当选的?你有哪些权利?

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是没有实权。政府和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决策者和领导者。 探究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什么?

展示:英国国家政权结构示意图

(1)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

(2)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权力中心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君主保留,但国王只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探究三: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图示形成过程。

探究四: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哪些作用?

出示材料。

3.课堂小结

再次从整体把握教材:用本科知识结构示意图

4.知识延伸

巩固课堂新知,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选用摘自旅游世界网、中国广播网、语文天地网的三段材料,设计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国家元首和理论上国家权力的最高拥有者是英国君主,目前为伊丽莎白二世。实际上女王只拥有象征性的地位,其权力的形式受到惯例和民意的约束,但是君主基本上还是可以行使三个重要的权利:被咨询的权利、提供意见的权利和警告的权利;一个君主在位的时间越长,经验与学识越丰富,他的意见就越会受到内阁和首相本人的重视,而这种君主和内阁之间的交流是在每周的例行的秘密会议中进行的;事实上在英国,拥有最高政治权力的人是内阁首相。

──摘自旅游世界网

材料二 中广网伦敦5月11日消息:正在英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日下午同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会谈,就中英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温家宝说,中英关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半年多来,双方成立的双边关系互动小组的工作卓有成效,提出了发展今后关系的具体设想和重点领域。会谈后发表的《中英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确定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将成为中英关系的一个新起点。

──摘自中国广播网 材料三 今天,英国首相的集权趋势还在加强。他不仅可以决定内阁组成的名单,而且还控制着内阁活动的各个方面;内阁的决定多半不是通过表决来作出,而是以首相的意见为转移;所有的内阁大臣都要服从首相的意志,,对首相负责;同首相产生分歧矛盾的大臣,除了辞职,别无他途。而名居高位的英国国王,只不过置身首相之后,代他履行批准手续而已。如此权限决定了其无所作为的方式。──摘自语文天地网

(1)材料一中涉及到了英国国王的哪些权利?国王在国家政权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中集中体现了英国首相的哪一方面的权力?除这种权力外他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权力呢?

(3)材料三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趋势?随着这种趋势的增强,会导致英王的消失吗?

5.课外探究:拓宽知识外延,引入下节课的学习。

课外探究一:17世纪中英制度对比

(1)正当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时候,中国处在什么历史时期?采用什么政治体制?

(2)不同的政体对它们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外探究二: 当今英美两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外一方面,我从不为内阁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英美两国一贯关系密切,文化和传统上更是同根同源,但在政治制度上却有许多相异之处,预习第2课,试以 “英美政治制度之比较”为题试以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教学总结

1.本节内容学生活动很多,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但在时间上要注意安排紧凑。

2.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否万能?从本课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很适用,但对于那些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维的学生来讲,效果可能并不突出,有时还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这种情况,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是值得我们教者深思的问题。

针对文综考试的大形势,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政史的结合,将政治的政体的学习与历史结合起来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①重要概念:美国联邦政府、1787年宪法等。②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再一次认识到国情对治国之道影响。③1787年宪法以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为主要特点。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大权的分配与运作规范。④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教学方式

①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前作好多媒体课件。②引导学生整合教材,使之条理化、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并从中探索科学、有效的学史方法。③适当补充材料,激发兴趣,扩大视野,提高学生处理材料和运用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④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关注情感熏陶,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人文观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流程

一、从美国的崛起看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情景创设一:播放《大国崛起——新国新梦》的片段。

设问1:美国一个年轻的国家,一个自YU世界上最民主、自由的国家,世界财富和权力的代表。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二、1787年宪法的诞生的历史背景

情景创设二:简介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概括——前提

设问2:美国独立距今有多少年?其标志是什么?(回顾初中学习的知识回答)

情景创设三:独立后的美国状况——必要性

(提供材料,课本“资料回放”)

设问3:美国独立了,获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刚刚建立起来的美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这给当时的美国经济、政治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美国人民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设问4:如何才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呢?新的国家整体应该采取什么模式呢?

情景创设四:孟德斯鸠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理论来源

三、分析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原则

情景创设五:《签署美国的1787年宪法》图

设问5:如何在一个大国既能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能把确保在原有的统治秩序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呢?

(让学生了解1787年制定前美国国内的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矛盾等)

情景创设六:提供资料“1787年宪法的条款”

设问6: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概括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设问7:这部宪法有怎么样的原则呢?

(1) 联邦制原则

电脑显示“地方与中央关系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并弄清“邦联”与“联邦”的区别。

(2)“分权与制衡”原则

电脑显示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也可以使学生自己画出来,结合教材内容理解。(重点)

设计一系列问题:(讨论进行,师生互动)

A美国总统权力很大,如何防止其专权?B举例,布什出兵伊拉克需不需要征得国会的同意,为什么?国会不同意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布什出兵?C如果国会决定的事情要不要受总统牵制?D如果总统否决,那么国会有无办法坚持?

(3)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员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

五、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还体现在他是的选举过程中实行的两党制的原则。

请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两党的由来”和“驴象之争的由来”,此外懂得“两党”的实质。他们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

课外延伸

1、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同?

2、【本课测评】从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等方面,简要分析、对比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思路引领:首先弄清其国体同属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但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方面,英美有诸多区别。如总统、国王的产生、权限等。

这两个问题可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允许补充、异议。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鸦片战争前中外发展比较;鸦片走私及危害;禁烟运动;鸦片战争进程、战争失败的原因。 [能力目标](1)学习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由此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2)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拨

[知识引导]

1.鸦片走私

(1)直接目的:因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危害:①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②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③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林则徐禁烟

(1)措施:①整顿海防;②缉拿烟贩;③收缴鸦片;④虎门销烟。

(2)评价:①是中国人民的正义举动,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②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③林则徐是民族英雄。④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仅仅是借口、导火线,而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是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

3.各阶层在战争中表现

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

人民:自发抗英,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清政府:动摇不定,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认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鸦片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继承了这一历史光荣传统,奋起抵抗,涌现出众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光辉业绩,开启了近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不断斗争的新篇章。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仍是今天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4.鸦片战争的性质

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马克思曾指出:这是英国“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鸦片贸易史》)。在这里,很清楚地表明:英国用武力来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是这次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也表明这次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被迫进行的则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5.本节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在全球进行对外扩张的结果。这正如当时马克思所说;西方的原始积累“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发生作用。”(《资本论》第一卷)。西方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列宁所著《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有个深刻的分析:“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19世纪上半期,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列强的势力范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越来越少了,它们必然要把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当作下一个掠夺对象。

注意: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之间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要确定根本原因,就要看历史事件所在环境的内部的根本

矛盾。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重要战役

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在讲述《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造成的影响时可让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最后综合学生作答的内容指出《马关条约》带来的危害。

最后教师指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中国军民的抗争精神

对战争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英勇抗争精神,应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台湾军民也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国难当头台湾义土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显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6月初英等八国组织侵略联军,由英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8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设立司令部. 2.《辛丑条约》的签订

在讲述《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造成的影响时可让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从《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史实。

2.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设置、讨论交流等手段,认识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感受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理解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在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艰巨性和必然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

二、重点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设计思路

本课力图利用丰富的文字史料和音像史料,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给学生以强烈的 视觉和听觉冲击,引导学生在对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史实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教师依据材料、依托教材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主线启发思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交流,以及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艰巨性和必然性;并提高观察、思考、探究历史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通过提问与学生共同回顾第14课内容:

1.前面第14课讲了哪几件大事?(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2.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什么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领导阶级)

4.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哪些方面作了准备?(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列传播工人当中)

5.中共诞生后确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6.在领导工人运动中共有什么认识?(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后来为什么失败?(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其领导人陈独秀在革命后期放弃领导权。)

(二)激趣导入:

出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图片

提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是什么时间开始使用的?(学生回答后出示材料:1949年6月15日,即新政治协商筹备委员会开幕的当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的命令。)

2.军旗上的”八一””五角星”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出示材料:“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已经用灿烂的星光照耀着中国”。

由此导入八一南昌起义

(三)探究新课:

1.八一南昌起义

打出幻灯片字幕:背景、时间、领导人、军队:结果、意义

由学生看书回答后通过幻灯片打出答案

背景:⑴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⑵大革命失败教训: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时间、领导人、军队(略)

结果:占领南昌,南下受阻,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在讲述领导人时注意帮助学生辩清楚陈毅并未赶上起义,而是参加了撤退,与朱德一起率领军队与毛泽东的队伍会师井冈山。出示陈毅之子的回忆材料:

在讲述意义时用动画突出“独立”,“创建”“开始”字样,并提问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中要用”八一”图标?为什么八一南昌起义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与导入呼应,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

2.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打出幻灯片,由学生看书后了解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理解会议内容及意义(略)。

提问:为什么有人说八七会议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一大的中心工作与八七会议的内容,找出工作重点的不同,即中共此时关注到农村,关注到农民的土地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苏俄革命胜利的情况得出两国在革命区域上的区别,从而得出之所以说八七会议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是因为它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的结论。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由学生看书,写出过程。然后教师出示幻灯片:

湘赣边秋收起义

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展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实践

突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三位一体,通过图片、地图及讲述引导学生简要了解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内容及影响、红色政权的建立史实。

出示幻灯片边小结边打出字幕,进一步理清头绪。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奋勇杀敌的史实。

2、掌握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国共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掌握阅读、材料学习法,通过网络,学会收集、整理、归纳、质疑、比较材料,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2、学会思辨学习法,通过讨论与交流,对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能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注意听取他人不同的观点,逐渐使自己的认识接近真实、客观和全面。

3、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影视、讨论、阅读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加深对这段惨痛历史的认识,激发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3、通过学习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应该向为了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奉献的仁人志士学习,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和中共敌后抗战;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及如何评价,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世纪之痛——回顾日本侵华史,揭开历史的伤疤

设计:从亚洲地图中,引出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弹丸小国——日本,简要回顾日本侵华史,揭开历史的伤疤。结合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纪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回到70年前抗日战争的爆发。

意图: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日本一个弹丸小国为何还敢侵略地域辽阔的中国,原因何在,为下一步学习作铺垫。

二、亮剑——抵抗暴力

(一)七七事变的爆发

设计:教师首先根据示意图讲解七七事变的爆发,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爆发的意义。 “从国家实质上的分裂(国公十年对峙)给日本以可乘之机”这一原因引出当前的台湾问题。

意图:以史为鉴,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有国家统一才能战胜一切敌对势力。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

设计:简要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促成、正式形成,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文,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阶段作总结归纳。

意图:落实教材知识点,将零散而又不难以理解的知识以阅读课文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正面战场

设计:为了解正面战场的作战,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地图,简要介绍日军的进攻和国民政府的防御方针、几次重大战役作战情况。

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看视频、图片等形式,学生能全面了解正面战场抗战,直面感受战争残酷和中华民族英雄的拳拳报国之心。

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战略目标是速战速决, 企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1、淤沪会战:简述上海的战略地位、日军的图谋和国民政府淞沪会战的计划和意义。师:国民党调集重兵英勇抵抗,发起淤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想以

探究:如何评价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师:抗日战争的初期,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战为主,国共两党在军事上实行合作,沉重打击了日寇,但正面战场抗战并未能抵御住日寇的疯狂进攻,丧师失地严重,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大片领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生:分析材料和讨论后得出结论„„

意图:

1、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客观公正地看待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初期发挥的积极作用。

2、通过分析材料、讨论等形式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敌后根据地的开辟

设计: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洛川会议后引导学生看《敌后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为烘托气氛,选取背景音乐《游记队歌》。

2、通过观看日军侵华的暴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黑太阳》视频和图片,直面感受日军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给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意图:①选取这些视频和图片,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的屈辱,引发悲伤——愤怒——深思。②通过分析目前日本对待侵华史的态度,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简要介绍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设计:设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的出路,究竟何在?引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六)介绍百团大战

看百团大战的示意图,分析它爆发的背景和意义。

意图:正确认识敌后战场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培养学生识图分析,结合时事得出结论的能力。

(七)出示“入偭远征军”的图片

师:这个图片说明了什么?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师学生明白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部分,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

(八)出示图片

师:抗战胜利的意义?

通过图片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性还可以使学生对重点问题记得清楚、深刻,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和爱国精神。

(九)反思历史

出示“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的‘惊世一跪’”还有“日本修改教科书、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两幅图相对比。 意图:留给学生思考,反思历史。得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使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民族。 第17课 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内容精讲】

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时间:1945年8~10月

(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内容:①和平建国;②坚决避免内战;③召开政协会议;④保证人民权利;▲意义:《双十协定》的签订,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

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旧政协会议”):

(1)召开:1946年 重庆

(2)内容: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全面内战的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2)进攻方向:中原解放区(3)结果: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4、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被粉碎

(1)时间:1947年(2)进攻方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潜力跃进大别山(2)方向:中原地区

【问题探究1】人民解放军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提示:①中原地区敌人防守薄弱(主力在陕北和山东);②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 ③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问题探究2】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何为“内线作战”?何为“外线作战”?

2、三大战役:

(【问题探究】三大战役为何首选锦州作为战役的开始?

提示:①可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收缩企图,实现关门打狗;②使东北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 ③可利用东北非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意义:空前的决战,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规模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背景:三大战役即将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2)时间:1949年(3)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蒋拒绝签字,其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暴露,美蒋“守江谋和”的图谋终成泡影。

【合作探究】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异同

2、渡江作战:

(1)时间:1949.4.21(2)战线:江西湖口←→江苏江阴

3、南京解放:

(1)时间:1949.4.23(2)影响:同志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2)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胜利经验: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本课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说教材

高一新课程教学,属于模块教学,每个模块具相对独立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属于第八模块开篇内容,在模块当中属于主题意义的作用,因为后面两节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都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当中的应用。所以只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其产生兴趣,才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后面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兴趣与探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属于生涩难懂的知识,要使学生产生兴趣关健在于教师的教学。而新课程理念当中特别强调学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二、 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具体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归纳,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B、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图像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B、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C、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友谊”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友谊”的深刻内涵。

三、说教法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的抽象性与理论性强的特点,能否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至关重要的,这样决定了上课教师必须讲究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材料当中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以及学生主体性与活动性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本节在设计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形式多样,有学生参与法、师生互动法、图片引导法、材料展示法等多种手段互相融合。

五,说学法

高一的新课程,是基于旧课程当中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及兴趣的发挥而实施的,在日常教学当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兴趣,这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问题。同样教学当中精心讲究学生学习方法也显得重要。本节课在强调学生主体性与参与性原则下,采取图片法,学生操作演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等手段如引入新课时由学生调查,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背景,由学生制作幻灯片与上讲台解说的参与方式,由学生来介绍马克思与恩格斯生平事迹等方式。

六,说教材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重点分析:《共产党宣言》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方面。

难点分析: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历史必然性的分析,为此采取的方法是学生阅读,学生展示和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解决。

七,说法教学程序

(一)说新课引入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抽象与生涩,所以如何在新课引入方面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采取了“谁是人类千年第一思想家”学生民意调查方式进行,在课前起到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的作用,而这也恰恰是新课程在历史学科方面所强调的。

(二)说传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背景

1,(社会环境)

采用学生阅读,学生代表操作多媒体解说,教师归纳,图片辅助等手段自然的、形象的显示当时社会环境,从而引申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工业革命以后必然出现的产物,它的出现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主观条件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这里强调的是学生活动,包括学生主体性,参与性与学生的课堂活动,而这些都是高一新课程当中所特别强调的。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

先采用图片展示自然形象简单地引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党宣言。然后利用共产党宣言原文引导学生分析内容,从而把抽象、生涩的理论知识给以形象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第一次完整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通过展示共产党宣言的原文首句与尾句,由学生联想而引申出意义比较自然与顺利,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理论对政治运动实践的影响,即后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2)能力: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状况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②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十月革命对俄国、世界的影响和意义;(2)从不同角度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3)结合十月革命的伟大影响,比较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和世界形势的 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2)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材分析:

1、对《课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说明:

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在《标准》的相关部分还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社会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教材编写者在撰写本课课文时,对《标准》的内容加以拓展和具体化,建议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注意这一特点。

2、把握本课的核心思想:

课文内容围绕本单元的中心,即“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展开。本课的前一课是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的内容,后一课是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内容。 本课是讲述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所以它成为以上两课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正因为考虑到这一因素,本课课文指出:十月革命“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这一点,就会把握住本单元和本课的主要线索。由此出发,教师可以在阐述具体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将主要的线索融入其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从更高更宽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现象,进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建立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难点: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在俄国首先

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放映录像、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本课历史图片和录像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师:1991年,飘扬了74年的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终结。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原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念那段如火的岁月。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如此巨大,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大家把目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了解那场给世界带来巨变的十月革命。

(采用这样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现实引向历史纵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师:(展示列宁的画像)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真实情形。列宁成功地引导俄国度过了战争与经济危机。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革命,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次革命运动。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1、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背景)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这是俄国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政治上沙皇专制、贵族特权仍然没有废除,经济上贵族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获得自由的农民仍然一贫如洗,所以俄国国内市场依然十分狭小,这些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的重要原因。

(2)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国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

2、俄国革命的历史条件:

(1)主观条件: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②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客观条件:一战激化了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3、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2)经过:(教师略讲)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①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即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1、列宁发表《四月提纲》(1917.4)

(1)名称:《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2)内容:①革命的任务: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②革命的口号: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③革命的方式: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意义:《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2、七月流血事件: (1)起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强烈不满。直接原因是俄军在前线的惨败。

(2)经过:游行→镇压→结束

(3)影响:擦亮人民眼睛,丢掉和平幻想,转向暴力革命。

3、十月革命的胜利:

(1)经过:

①开始:1917.11.6 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首先在彼得格勒发生;

②发展:1917.11.7 占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进攻冬宫;

③高潮:1917.11.8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莫斯科等城市武装起义成功→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1918.2)

(2)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俄国最终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记忆技巧】可把十月革命胜利的经过概括为:

“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1、巩固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17.11.7(2)内容:三个文件、一个政府

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通过《和平法令》:缔结停战协定,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③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④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

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平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对俄国历史的影响: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3)对国际共运的影响: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说明资本主义是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4)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小结: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也标志着无产阶级故名新时代的来临。

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建立巴黎公社,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率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打开了一个缺口,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在黑暗中苦苦求索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民族走向新的民族解放之路。今天,社会主义事业仍处在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也将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议政的主要任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能力要求:(1)通过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开国大典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重点难点】重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理解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内容精讲】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即新政协会议)

(1)筹建:1948年中共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号召(参见“历史纵横”)

(2)召开:1949年9月,地点在北平

(3)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

▲内容:a、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b、

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见P95)c、规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参见P96)

▲性质: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五人为副主席; ③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4)意义:①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新政协会议的展开和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2、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

3、人民政协的职能和方针:

(1)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

【知识归纳】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演变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继续存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在巩固新生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新的发展:1956年12月,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渊源: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1)时间与地点:1954.9 北京

(2)内容: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五四宪法》);

△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原则: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②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归纳比较】《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

第三篇: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五单元说课稿全英版

Teaching plan for Unit 5Canada-the true northBook3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It’s my great pleasure to be here sharing my lesson with you. The content of my lesson is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Book3 Unit 5Canada-the true north. I’ll be ready to begin this lesson from five parts.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methods,the study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the blackboard design. First, let me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material.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This unit is about Canada. By studying of this unit, we’ll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some basic information of Canada, such as it’s location, it’s climat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Let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understand and respect different cultures in different foreig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after study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analyzing the rule of children’s growing of mind, I think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as follows:

1. Knowledge objectives:

a) The Ss can hear, read, and use the main sentence patternsb) The S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lesson.

c) The Ss can use the pattern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in the proper situation.

2. Ability objects: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train the Ss’ ability of working in pairs.

(3)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especially their skimming and scanning ability.

3. Emotion or moral object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cultures in different contries.

Now, let’s come to the important points and the difficult points.

That is how to make the ss understan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Part 2 Teaching Methods:

In my opinion,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develop the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教学法), “Whole language teaching” (整体语言教学法)and “Task-based”language teaching (任务教学法).

Part 3 Studying Methods:

Our students are almost from the countryside. They are lack of geography knowledge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ose foreign countries. Therefore , I ’ll have Ss stud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eeing, hearing, saying, observing, thinking etc.

Teaching Aids:

The blackboard,the textbook,a picture of Canada,the multimedia. The tape recorder.

Part 4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I will show a picture of Canada on page 33 to the ss. And ask them where Canada is and do you want to go to Canada.

Step 2Fast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 And ask some ss to do the match on the blackboard.

Step 3 Detailed read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assage, their routine and the places where they go.

Step 5 Discussion

Work in pairs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

What’s the real meaning of ‘ the true north’ in the title.

Step4 Homework.

Summarize the whole lesson, and arrange the homework.

Ask Ss 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Canada according what you have learnt in the passage.

Part 5 Blackboard Design.

On the left, I will write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On the right, I will write the match. To ask the ss to match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That is all my lesson. Thank you very much!

第四篇:广播站广播稿

篇一:广播站广播稿 主题:珍惜时间

合: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红领巾广播又相约在周末。

本次的红领巾广播是由我们四(1)班主播。我是主持人罗玉洁,我是主持人宋澳

女: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飞的时候,然而时间溜走了却永不返回.对,我们这期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主题就是<珍惜时间>,谢谢老师,同学们准时收听,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男:一个人珍惜时间,就是爱护他自己的生命。自古以来,大凡取得成就的人,他们没有一位是不珍惜时间的。下面就由我们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女: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男: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女:“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男: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女: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男: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女: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男:助手的脸红了。

女: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男: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冬去春来,天回地转,稍不留意,岁月就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它不会给延误时间的人以任何宽恕,也不会因任何人的苦苦哀求而有所眷顾.人或许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我们至少可以作到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下面我们讲讲名人是怎样珍惜时间的. 女:名人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懂得更时间赛跑。男:1.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有句格言,“我哪里是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因为懂得利用时间他为我们留下了六百多万

字的精神财富.鲁迅把时间当作生命。他说:“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在逝世前不久,还在病床上写文章,写日记.就是这么珍惜时间,才使鲁迅在他有限的生命中写出那么多好文章。

篇二:校园广播广播稿模版 四年级二班

一、开始曲《童年》

二、主持人见面

女:采撷一屡阳光,编织七彩童年; 男:留住一阵清风,播洒希望明天; 女: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男:敬爱的老师们 合:大家好!

男:盘安小学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 女:我是主持人 男:我是主持人

三、(女)今天校园广播为大家播放的主要内容有: 1.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是:《怎样丰富语言的积累》。 2.故事宝箱:今天的故事是《龟兔赛跑》 3.习作屋:由同学朗读文章《》

四、播放内容:

男:

(一)今天,和大家聊的话题是:《怎样丰富语言的积累》 女:丰富的语言来自生活,来自读书,来自平常的积累。语言只有积累才能逐渐丰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怎样丰富语言的积累呢?

女:用笔摘录。每位同学准备“采蜜”本,随身携带,随时摘录。我们都知道,书是人类

进步的阶梯。教科书所提供给我们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很深文学色彩的文章。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一边读,一边深入体会其中的语言文字,再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整理到“采蜜”本上,以便记诵和应用。

男:用心记忆。光机械记录而不用心记忆是不可取的。对于摘录下来的好词、佳句、精

彩片段,我们要用心去体会,把它消化、吸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以便用时能随时“提取”, 活学活用。

女:经常应用。积累是为了运用。同学们练习写作时,要尝试对自己积累的语言加以运用。这样,写起作文来就驾轻就熟,语言一定会生动丰富的,时间长了,一定会尝到“勤采蜜”的甜头。

男:最后我们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成为勤劳而快乐的小蜜蜂。女:在本次节目临近结束的时候,请大家欣赏《春晓》,希望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你能微笑对待每一天。

(二)(女):下面我们广播站送大家一首歌曲《恭喜恭喜恭喜你》 ,让同学们轻 松一下。

(三)(男):接下来我们进入轻松愉快的故事宝箱,今天要讲的是成语故事《龟兔赛跑》

(女):同学们,这个故事内容你们听懂了吗?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我们再进入下一个环节。

(四)(男):接下来进入习作屋,请欣赏四年级二班的 同学为我们朗读文章《我眼中的松树》。

五、(女):同学们,今天的广播稿由五年级一班选送。这期的校园广播就播放到这里了。

合孙建龙杨婷婷祝全体同学天天开心,学习进步,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同学们,下期的校园广播再见!

六、结束曲《兰花草》 青春的赞歌

(女) 暖风吹过的季节,天空清澈如洗 柳絮漫天飞舞,飘落在悄然萌动的大地 (男) 年轻的生命在土壤里蠕动 勃发的乐曲在心里流淌 (合) 年轻的我们,拥有不变的誓言 年轻的我们将坚定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女) 起跑线上, 出发的那一刻起,注定我们要追着东升的朝阳

(男) 刚毅、自信的脸庞,在等待胜利的曙光

(女) 紧握住那一滴汗水,任泪水在脸上流淌 只为掌声响起那一刻的到来 (男) 青春无悔,既然选择了蓝天,也就选择了飞翔, 哪怕有一天会有一双滴血的翅膀

(合) 既然选择了拼搏,也就选择了风雨 哪怕会有荆棘丛生在未来的路上 (女) 青春,从我们选择了以后便定格了人生的航向 (男) 青春,从我们选择了以后便注定了奋斗而无常 (女) 青春,从我们选择了以后便迎来了风雨兼程 (男) 青春,从我们选择了以后便变得绚丽二辉煌 (女) 看,跳动的火焰 正是青春的怒放

(男) 听,欢跃的脚步 正是青春追逐梦想的音响 (女) 热血在青春的躯体里不知疲倦 (男) 激情在青春的肢体上刚劲而轻盈

(合) 让我们高唱青春的赞歌 一路欢声 一路歌唱 追逐梦想 奔向远方

篇三:广播稿五

红领巾广播站广播稿第五期

快乐小广播,欢乐你和我,心与心相通,絮语说不停。(各一句) 甲:踏着轻快的脚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们来到了校园。 乙: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我们的红领巾广播也如约而至。 甲: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乙:我是主持人( )。 甲:我是主持人( )。

乙:今天我们播音的主要栏目有: 经典诵读 、佳作欣赏、江山如画、我能行、心声传递。

一、 经典诵读

甲:《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在今天的《经典诵读》栏目里我们一起来听听《三字经》里的故事。(播放mp3三字经故事)

二、 佳作欣赏

乙:在今天的《佳作欣赏》栏目里,我们来欣赏五一班廉舒乔的佳作《一把倾斜的伞》 一把倾斜的伞

看到窗外的蒙蒙细雨,我的心又飞到了那片雨的世界...... 那天中午放学,老天爷不知有什么心事似的,一直“哭”个不停。我望着窗外豆大的雨点,心里可发了愁:这可怎么办呀!妈妈这几天那么忙,肯定没时间来接我,看来我又得和雨“赛跑”啦!于是,我一头扎进了雨中......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飘到了我的耳内:“乔乔!快过来!”啊!是妈妈!我扭头一看,发现妈妈撑着那把粉红色的雨伞正在向我招手呢!我喜出望外,赶紧跑向妈妈,钻到伞下,幸福地挽起妈妈的胳膊。于是,我和妈妈一起走进了那片雨的世界。 走着走着,我一抬头,惊讶地发现头顶的天空不知何时已变成了一片粉红色,那颜色那么美,美得那样扣人心弦。而妈妈头顶那片原应是粉红色的天空已经破了,一半是粉红色,一半是灰蒙蒙的。 “妈妈,伞歪了!”

妈妈抬头望了望我头顶的天空,笑眯眯地说:“没歪呀!” 我困惑了:“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妈妈怎么说没歪呢?” 妈妈笑而不语,继续搂着我前行。

回到家,我发现妈妈一边的肩膀都湿透了。

“妈妈,你看你肩膀都淋湿了,快擦擦吧!”我赶紧递给妈妈一块干毛巾。 “你有没有淋到啊?”妈妈关切地问。

“没淋着,那把伞把我整个都包住了!”望着妈妈的身影,我的心热了起来:多好的妈妈呀!她总是时时处处为我着想,而我...... 以后的日子里,每逢下雨,妈妈来接我的时候,我总是主动要求为妈妈撑伞,因为我长大了,我要为妈妈撑伞,我要为妈妈撑起一方晴朗的天空。

那是把倾斜着的伞,是把充满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三、 我能行:

乙:你行,我也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

甲:今天若不行,明天准能行。相信自己行,争取全面行。 小学生文明礼仪儿歌

我是文明小学生,行为规范记心中; 愉悦早餐吃得饱,胸前领巾迎风飘; 家长送到指定点,自然成队进校园; 见到老师有礼貌,大大方方问声好; 升国旗,行队礼,唱国歌,要肃立; 走进教室放声读,书声朗朗满课堂; 上课听讲要专心,遇到困难不灰心; 举手发言要积极,声情并茂说清晰; 书写工整又漂亮,作业整洁效率高; 课间活动要做好,不打不闹不奔跑; 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不挤不跑跳; 见到客人要礼让,微笑挥手问声好; 爱护环境讲卫生,纸屑杂物不乱扔; 做操站队快静齐,动作到位健身体; 喝奶排队有秩序,奶盒吸管回收齐; 诚实守信不说谎,勇敢认错益成长; 放学路队步伐齐,口号响亮有朝气; 指定地点再散队,不买零食习惯好; 交通规则要遵守,紧靠马路右边走; 过马路,左右看,要走人行横道线; 互相帮助齐努力,各项活动争第一; 好习惯,早养成,举止文明益终生。

四、名人故事

在今天的《名人故事》栏目里,我们将给大家介绍我们家乡的名人——“医圣”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是东汉的大医学家,河南南阳人。张仲景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讨医学著作。他的叔父张伯祖是当时南阳的一个名医,仲景拜他为师,经常随他去给人治病,又研读《内经》、《扁鹊八十一难经》等。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在其叔父的指导下,医术提高很快,同时搜集了许多治病的验方,成为一方有名的良医。

张仲景尽管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除了勤学实践过去医学著作外,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师,就去寻求。范牧在《张仲景的传说》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南阳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成病了。他的病谁也看不好,病越来越重。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

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张仲景由于勤奋好学,博采众方, 医术超群,加之为人诚恳,不分贫贱,有求必应, 因此南阳老百姓推举他为孝廉,并出任长沙太守。在长沙任内,他仍深入民间,留心各种疾病,搜集民间方剂,召见各地名医,商讨医学,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自唐以来,张仲景的学说广传国内外,日本、朝鲜等国称他为医学“先师”,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在我国,尊称他为医圣。

五、心声传递

在今天的《 心声传递 》栏目里,送给大家一首《我爱妈妈的眼睛》 乙: 同学们,老师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 甲: 在真诚的祝福声中。

乙:我们的节目已经接近尾声了。

甲: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衷心地祝愿:红领巾广播站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愿它能带走你所有的烦恼,为你带去无尽的欢乐。 乙:愿它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伴随你度过金色的童年。 合:感谢大家的收听,本次播音到此结束,再见!

三(2)班红领巾广播稿 三(2)班红领巾广播稿

男:又是阳光明媚,一片大好时光。 女: 又是飘香,充满希望的美好日子。

合: 大家好!红领巾广播站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32班的。男: 大家好,我是 。

女: 这一期我们为大家安排的栏目有《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谜语屋》,希望你们能喜欢。 男:首先是《成语故事》—— “一暴十寒”

女: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接着,他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 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男: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暴十寒的作法,哪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女:接下来是《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的血全是红的吗?

男: 事实上,绝大多数动物的血液和我们人的一样,是鲜红的,但也有一些动物的血并不是鲜红色的,而是别的颜色。大螃蟹的血是青色的,蚯蚓的血是玫瑰色的蚯蚓的血色非常美丽,呈玫瑰色。蜘蛛的血液是青绿色的.生活在海边岩石缝隙中的一种小环虫,它的血液是鲜绿色的,因而有些科学家称它为"绿血虫".乌贼的血液也是绿色的. 对虾,海蟹,毛蟹的血液是淡青色的,因而有人说虾,蟹是无血动 物. 有一种叫鲎的节肢动物,它的血液是蓝色的.河蚌和蜗牛的血液也是蓝色的. 田螺更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无血动物,因为,它的血液是白色的,有点像牛奶. 南极海域有一种"白血鱼",它的血液既无血色素,又无氧所带来的其他物质,连血球也没有,因而血液是无色的.南极附近的海域里有十几种珍贵的鱼,它们的血液都是无色的。

更奇特的是生活在海底岩石上的一种扇螅虫,它的血液居然可以变色,一会儿变成绿色,一会儿又变成红色. 蜗牛的血是淡蓝色的。女:下面是《谜语屋》

男:(猜一日常用品)样子长得很古怪,嘴巴耳朵连一块,人不见面能交谈,声音传到千里外。 答案是电话。

女:(脑筋急转弯)一只毛毛虫,过一条没桥的河,它怎么过去?答 案是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过去的。 男:这一期的红领巾广播,我们为同学们安排了两道智力问答,测试一下你聪明程度。

女:听完题目后,要立即作答哦,不能慢慢想! 男:第一题:

你正在参加赛跑,几经辛苦,你终于超过了第二位选手,请问:你现在是第几位?

如果你答第一,就完全错啦!如果你超过了原本第二的人,你便取代他的位置,就是第二位呀。

女:第二题: 如果你跑呀跑, 超过最后一名, 那你现在是第几?(快点想)

如果你答最后第二,那就又错啦!你又怎么可能超前最后的人呢,他都是最后咯?你怎么还会在他后面呢?哈哈! 男:下面是《美妙之声》栏目 。 女: 请欣赏歌曲《踏浪》

男: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

女:我们衷心地祝愿:红领巾广播站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愿它能带走你所有的烦恼,为你带去无尽的欢乐;

男:愿它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伴随你度过金色的童年。女:感谢大家的收听,再见。

第五篇:晨曦广播站广播稿

日期:2013年月日编辑:

音乐:校园的早晨

一、开场白设置

甲:总有一种声音让您温暖,总有一种声音让您回味。

乙:我们把真诚融入电波,我们把真情化成祝福。放飞儿时的梦想与荣光,绽放童稚的微笑和清亮,把心灵放梦于远方。

甲:一种宁静,一刻豪放,一缕芳香。学府路小学晨曦校园广播与您共享美好时光。大家好!我是本次主播……!

乙:大家好!我是主播……很高兴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和您在电波中相约。希望广播节目能给您的课余生活增添光彩,能在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带来欢笑和舒心。

二、节目

(一)栏目

甲:首先让我们一起步入彩虹新闻堂栏目。

乙:秀才不出门,晓知天下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起聆听校园短波

甲:中新网10月15日电 据外媒报道,菲律宾中部15日发生里氏7.2级地震,迄今地震已造成至少32人死亡,整个菲律宾中部地区均有震感。由于余震不断,人们纷纷从建筑物中逃离。

乙: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早上8时12分,震中附近是菲律宾保和岛。当地多栋楼坍塌、道路被毁,桥梁断裂。此外,人口稠密的宿务市损失也非常严重,当地一个鱼市和市场屋顶坍塌,造成人员伤亡。 甲: 菲律宾宿务省灾害管理官员称,地震导致宿务市一座体育馆坍塌,造成5人死亡、8人受伤。在附近另一座城市,惊慌的人们在逃出一栋大楼时有18人受伤。当地官员说,保和岛已有至少16人死亡,宿务市有15人死亡,另有数十人受伤。

(二)栏目

乙:小生活,大智慧,生活中有许多小窍门,小常识,会让你事半功倍,或者摆脱困扰,甲: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知识百宝箱栏目,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如何理财。

乙:像会计一样记账记账能使家庭人员对自家的经济收、支及其结余情况心中有数,又能使家庭人员本着先收后支,量入为出的原则,有计划、合理地安排开支,节省费用。还能为制定下家庭经济收支计划提供参考资料,有利于家庭理财。

账簿可采用收入、支出、结存的“三栏式”,将按家庭经济收入(如工资收入、经营收入、借入款等)、费用支出额进行记录,月末小结,作总结。

甲:轮流当家,个个都会理财一般来说,主妇掌握家中的财务大权,但也有的主妇是 甩手掌柜,对家里的财务状况一概不管。有的家里实行AA制,各人分摊。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花起钱来自然顾虑要少很多。因而,越不管钱的越显得大手 大脚一些。建议全家人都参与家庭理财中来,有时不妨将某一天的柴米油盐交给家中的小孩来采办,让他也尝尝当家的滋味。当了家,谁都知道心疼起钱来,自然不 会到处浪费了。

乙:不随意把钱借给别人钱是个伤感情的东西,朋友之间碍于情面借了钱以后,不好意思向人家催款;有借款人不守信用,向你借钱时讲尽好话,承诺什么时候能还,而一旦把钱借到手后,便推托种种理由,软磨硬拖,即使有了钱也不愿归还借款,能拖则拖。

三、结束语

甲:最后送上一则温馨提示:明天的天气预报,最低温度15℃,最高温度17℃。 乙:每一次的相约,都倾注了我们切切的期待。

甲:每一次的离别,意味着下一次更清新的到来。

乙:短短的15分钟就要过去了,感谢大家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上一篇:非医务人员范文下一篇:分数乘小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