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放牛班的春天

2022-07-25

第一篇:影评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简单质朴的影片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其中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就连其中是男主角马修也只是一个失业的音乐教师,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有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却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所作所为用他自己独有的方式,以音乐和他善良,宽容,仁慈救赎了放牛班那些已被遗弃的孩子的心灵,让这一帮不被老师认同与喜爱,调皮捣蛋甚至过分的恶作剧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感到了爱的力量,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成为了有用的人。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朽木不可雕。在这部电影中被认为朽木的孩子们就在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被“行动—反应”式的惩戒方式折磨着,正是由于这样的缺乏人性关怀的教育体制下才使这些孩子们更加叛逆,调皮,孤僻,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行为实在是让人觉得这帮孩子的确不是省油的灯。比如当马桑带马修来到医护室时,被乐格克的恶作剧砸伤了眼睛,马桑手捂被东西砸伤的眼睛痛苦万分。还有当马修走进教室,孩子们正在打闹。马修没注意脚下,差点绊了一跤,手中的包飞了出去,几个学生拿起包四处传递,马修跟着团团转。难道这些孩子就真的朽木不可雕吗?或许在没有遇到马修老师之前,在校长的“行动—反应”式和犯事就关禁闭的惩戒方式下更是滋长了孩子们的叛逆心理,更一步地恶化。显然正是这样的方式是不能取悦这些正处在叛逆期的儿童的,不要说发现孩子们的天赋,让他们实现他们的理想了,只能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极其不融洽。难道他们真的是朽木不可雕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这帮孩子也是有他们的独特之处的,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他独到的地方,只要有人去发掘并培养,相信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的!与冷酷无情,贪婪的校长不同是 ,马修老师就是以这样的心态去改变了这帮孩子的命运!

马修老师正是用他的忠诚,信仰,宽容与仁慈让孩子们从缺乏人性和个性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迎来了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同于校长那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校长始终认为:对于问题学生唯有通过严惩才可以维护纪律。但是仅以刑导之,并不能使学生知耻而后改之。正如治盗先治乱一样,就像要平息猖獗的索马里海盗一样,也只有先帮助索马里恢复稳定,保持民生的稳定一样,才能治其根本!所以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特别是用在教育这些孩子身上,相反只会适得其反!马修老师却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教育感化这些孩子:马修始终相信学生是可以教育与改变的,但并不是用暴力,而是理解宽容,互相谅解。片中当马修知道是乐格克在马桑的门上做了手脚,导致马桑受伤之后,并没有带乐格克去见校长并关禁闭,而是让他照料马桑先生直到他康复而已。这一点便能很清晰的证明马修老师人性化的教育方式。马修也以他的诙谐幽默去教育他的学生:当他看见皮耶尔正在画马修的漫画时候,他并没有生气也没有责备他,而是反过来也给皮耶尔画了一个,夸张地又在鼻子上涂了一圈红色,使学生们哄堂大笑。由此我们可以从种看出了马修的为人师表是独特与亲和的,差不多颠覆了所谓的师道尊严以及居高临下,这样师生之间感情便得到进一步升温,这样就更容易教学,学生才会更听,更信任老师,老师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使学生更大限度地学习到知识,这样才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更重要的是:当马修偶然发现班上顽劣的孩子编着小曲骂人时,他突然想到可以用音乐去重塑救赎这一群放浪孩子们的心,于是他费尽心力组建了合唱团。他在用音乐教化过程中也注重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在合唱团中各施其能:他根据他们不同的音色把他们编成了不同的声部,把实在五音不全的孩了当成有用了的乐谱架,把那个年龄最小也最孤僻的孩子佩皮诺抱到教师讲台上,让他担任了乐队的总

监。就这样开始了他艰难的音乐教化道路。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成为著名指挥家皮耶尔了。他曾被称为“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他是由单亲妈妈抚养。他比其他孩子更有自尊心,更敏感。当马修发现皮耶尔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以及拥有天籁般的嗓音的时候,在一段时间的磨合后让他进入合唱团担任领唱,更是对他多加培养,让他对音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过程中也有误会与冲突,但马修却用他那宽容尊重的心得到了皮耶尔的谅解,也感动了他,让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站在了指挥台上,获得了较高的荣誉。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正是像马修这样的老师,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帮放牛班的学生,摒弃以暴制暴缺乏人性关怀的教育方式,而是以一颗仁爱,乐观的心,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去冲击孩子们放荡的心灵,使他们心灵得到洗礼,得到救赎,让他们沉醉于美妙音乐中,而不再那么叛逆,那么调皮,那么恶作剧,从而感受到了爱的真谛,以健康的心态去追寻并实现人生的梦想!对于片中的这些孩子遇到马修老师是幸运的,我想:对于观者能欣赏到这部优秀的电影也是有幸的,因为它领悟到很多道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宽容,用爱才能构筑美好的世界!作为老师不仅要有很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很高的道德素质,在教书育人方面还要很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发掘并培养他们的天赋,因材施教,让学生各方面都能很好的发展!

第二篇:影评,放牛班的春天

对于《放牛班的春天》的影评

我想不论是谁,只要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都会被那里的主角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对那些“池塘之底”的孩子不放弃以及希望折服、感动,都会被那一个个有点叛逆但绝不无可救药的孩子感到欣慰,都会被善良的马克森斯的容忍以及对那些孩子的爱而感动,都会被只考虑自己利益的校长而感到气愤,都会被无奈的、已经不会说笑的朗格勒瓦老师牵动一起放纵。

1948年,当克莱门特——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时,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惊,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的那种像警察对待犯人一样对待孩子们的管教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片于2004年3月在法国上映,一个月时间已经有近600多万人进入影院,并创造了三千多万美元的票房,这意味着什么呢?一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任何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是用唤起心灵的共鸣来获得成功的。没错,是心灵,此片描述了孩子们因为音乐老师克莱门特的到来心理的层层变化,描述了克莱门特坚定地改变学校、改变孩子的心,此片也深深地抓住了观众门的心,使他们感动,

使他们产生共鸣。《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

克莱门特走进“池塘之底”时内心是恐惧的,哈森令他害怕,阴森的建筑令他害怕,甚至这些孩子也让他害怕,他觉得有些人会走进他的房间来谋害他,但是虽然他身处在这样一个令他恐惧的环境中,他还保持着对孩子真心对待的心,当他发现了音乐可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时他的心更加坚定了,那时的他好像有一层光,一层和阴霾的“池塘之底”的坏境相反的光。孩子的进步,教管所的改变让他感到希望,让他变得自信了,当他看到美丽又坚强的维奥丽特·莫昂奇时,他也会有心跳加速吧,当他知道维奥丽特·莫昂奇已经订婚时,他也会感到心痛吧,可是世界上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变得完美,善良的克莱门特在看到孩子们的改变的同时也承受着爱情的创伤,但他并没有把那种伤心难过的心情表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控制心理状态的能力。最后他被迫离开“池塘之底”时内心是深深的不舍,他也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渴望着自己得到这段时间自己认真付出的肯定,他希望孩子们的送别,当那一架架的纸飞机从半空中飞来时,他的内心是满足的,他是带着轻松的步伐离开的。在“池塘之底”的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吧!

在“池塘之底”的孩子都是叛逆的,或者说他们的心与一般的孩子是不同的,他们都应该经历过或多或少不一样的经历。皮埃尔·莫昂奇,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体,他少言寡语,他不负重,可能是美丽的母亲被人误会是他的心里也不好过,对母亲是又爱又恨的心灵交

织,在母亲面前他表现得好不在乎,自己又会偷偷的跑出去偷看母亲工作的背影。可是他极有音乐天赋,一开始马修教孩子们音乐时他内心也是纠结的,他不服众,他对马修不服气,可是他也热爱音乐,他也需要集体。终于他被马修拉进了合唱队,之后他明显变得更加有纪律了,他真情唱歌时真正变成了一个天使。当他发现马修和她母亲走在一起时,他内心是挣扎的吧?可能想起之前的种种屈辱,他朝马修扔水了,之后,他马上后悔了吧?因为那是他也是爱马修的。当时所有的孩子对马修的保护的那一幕感动了一大批观众吧,我们都替马修感到开心。最后马修让他回归合唱队时,他明显是感激的,那时的他真正的改变了,变成了一个天使。

勒盖莱克他也是最令人头痛的孩子之一,他更暴力,他在马克森斯的们上动了手脚使他受伤,这种事他经常做,他并不会认为那是错的,直到马修带着他去照顾马克森斯大叔,在听到马克森斯大叔真诚的赞扬与感激时,他无地自容了,在感受到马克森斯大叔的善良与对他们孩子的无私时,他后悔了,在得知马克森斯大叔的病情恶化时,他无助了,在马克森斯大叔的病情好转时,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在照顾马克森斯大叔的过程中,他变了,他变成可爱的孩子了。

从索菲亚教养院带来的蒙丹会阅读,会写字,知道怎么说话,和正常人一样,可是他通过霍佳测试有偏低“刺伤”倾向,有暴力、破坏倾向,特别是撒谎成癖。他同样具有叛逆性,不服众,可是他没有皮埃尔他们的幸运,他在“池塘之底”又遭到校长无情的谩骂,最后他又被误会,受到更严重的惩罚,最后他的性格完全扭曲,变成纵火

了。从蒙丹与其他孩子的变化的比较可以看出,变好变坏可能只在一瞬之间,这些孩子需要一个像马修一样的导师,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路途。

这样的教养所,这样的孩子有很多,在“池塘之地”的孩子,因为有马修的出现,他们变的幸运了,他们叛逆的心从此改变,连带的,已经失去信心的其他教职工也变的有希望了,他们的生活也开始变得丰富了。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一整部电影都让我们在感动、欣喜、无奈中度过。马修改变了“池塘之底”的孩子的心,这部电影感动了所有观众的心。

第三篇:影评——《放牛班的春天》

编号:46

信仰点亮希望之光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郎雨

不可否认,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发明,从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电影是话剧的升级版,当然这么说也有失偏颇,毕竟电影艺术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它的诞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立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声音、画面、动作的全方位展现,不得不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新。电影自诞生之际就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部电影都诠释着多种多样的主题,然而于我们而言,最能触动我们心灵的才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输给观众的真谛吧。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片子,姑且不说它所获得的数不清的奖项,它同很多法语片一样,纯净而舒缓的背景音乐是一大亮点,配乐与主人公以及事件的发展之间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这部片子初看可能并不会突然引起很强烈的共鸣,但是再看便会发现它的引人深思之处,影片借音乐之名诠释了诸多主题,比如教育、梦想,当然还有希望和爱。或许有的人更明显的看到了教育方式的重要性,而我更倾向于从信仰和希望的角度来看待它。

(一)马修的信仰之宽容

影片从回忆开始,成为名满天下的指挥家的莫朗琦,万众瞩目的音乐会,悲痛的葬礼,故人的来访,回忆渐次展开,求职失意的马修登场,带着他陈旧的皮包,天气阴冷,画面由明亮突然转向阴暗和晦涩,一开始便是满目的阴森,灰暗的氛围,漆黑的铁门,略带阴冷的配乐,无一不在渲染着克莱门特马修对新工作的不满和对人生低谷的无奈,“‘池塘之底’,这是在嘲笑我吗?”,这所学校也像是命运给他准备的一个玩笑。而事实上,马修却即将开始对自己和孩子们的救赎。

刚步入学校,孩子们一连串的恶作剧,不得不说,对于这个曾在私立学校教书的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震撼:从马克森斯大叔的受伤,到自己的柜子被撬,再到宿舍里疯传着讽刺自己的歌谣,甚至后来蒙东在他面前赤裸裸地挑衅;一切的这些,对于马修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然而马修依然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宽容,正是他所坚持的宽容,让他能够在听到校长惩罚孩子后帮助他掩藏罪行,让他能够在听到讽刺自己的歌时发现那些动听的嗓音,也一直是他所坚持的宽容,给了“池塘之底”的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生活。

他的宽容点亮了孩子们的希望之光,也点亮了自己的希望之光,也正因如此,在那样模式化的教育下,马修依然没有被同化,他依然坚持着他的信仰,他的宽容也是始于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希望,都希望得到爱;就这样,他用他的宽容之心,去挑战着“行动-反应”的麻木机制,给了自己生活的希望和动力,同时也给了池塘之底的孩子们一个最美的春天。 物质世界贫乏,可人们的心却总是那么冷酷。这世界变得越来越现实,心灵的交流已经成为最早被人们舍弃的东西,但是在池塘之底,在那个严酷环境下依然用爱走进孩子心里的那个人,他的信仰让他勇敢地坚持着心灵从来就不是用来征服而是用来走近并温暖的。

(二)马修的信仰之梦想

正如影片中所提及的,马修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家,虽然他曾经在私立学校里教过音乐,但我想这一切都不想他所想的那样。当他刚刚踏入“池塘之底”,他曾经觉得自己的梦想越发的渺茫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就如同他没有放弃孩子们那样,他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守护着自己视若生命的音乐梦想。

他对梦想的执着信仰,让他能够从那些出自讽刺的的歌声里欣赏他们的嗓音,让他能够

编号:46 对那些幼稚的有些可笑的歌曲不加犹豫的给予鼓励,让他能够敢于冒着被炒的风险先斩后奏成立合唱团,他的信仰,会把一切不可能统统变为可能;他对自己的梦想也在鼓励着孩子们去思考、去追求,在马修到来之前,孩子们每天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生活在心惊胆战里,马修的出现,让他们从此告别了之前的自己,开始了新的生活。随着合唱团的发展,孩子们也成为了他梦想的一部分,像音乐一样,孩子们不仅是他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他音乐梦想的实现者和见证人,孩子们对音乐的喜爱也照亮了他的梦想之路,于是他坚定地守护着孩子们如同守护他的信仰。他对待蒙东的劣行,终于再也无法忍受,因为他侵犯了他所守护的东西,也反映了他反抗的一面。

马修对梦想的信仰,点亮了自己的希望之光,也点亮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希望,甚至从某个角度而言,也可以说马修的合唱团是马修和孩子们在追寻希望的路上对彼此的救赎,马修给了孩子们温柔、包容和爱,孩子们也回报了灵感和支持,他们彼此扶持着,在恶劣的环境里坚守着希望之光。 在马修最终由于失火而被迫离开学校时,他无奈地走在离开的路上,但却终于没有失望,不断有纸飞机从那个高墙的窗口飞出,如天降一般。看不见孩子们的脸,却看见一群手在挥。从阁楼里飞出的纸飞机,伴着孩子们的歌声,飘落在马修必经的路上,孩子们对他的爱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没有什么能阻止一个人对梦想的信仰,他的梦想让希望之火在孩子们心中熊熊燃烧。就如同歌词里所描述的那样,在旋风中转动,伸展双翼,在灰暗的早晨,寻找通往彩虹的道路,解开春的序幕,他正是这样一个引路人,把孩子们带入了春天。

马修的信仰,贯穿了整个影片的始终,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原谅,都让他对宽容和梦想的信仰越发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他的信仰让一切都变得有所不同,给池塘之底的一切带去了希望。

黑暗中的方向

希望之光

生命的热忱

荣耀之路

童年的幸福,转瞬即逝

绚丽的金黄,闪耀在小路的尽头

第四篇: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专业:材料与化学 班级:101 学号:3100501002 姓名:陈慧蓉在这一学期的美术鉴赏课上,美术老师给我们欣赏过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美术流派,比如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浪漫主义画派、现实主义画派、抽象派,当然也有中国的山水画派,通过对这些流派的介绍,我对西方美术和中国的美术有了些许认识,只是本人从小对艺术方面不是很敏感,对于这些流派也只能是知道点皮毛。

但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老师给我们看的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虽然这电影时间不长,只有100多分钟,但在这短短的100分钟里我学到了很多,了解了很多,认识了很多。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是充满着简单的感动,电影中也多次出现孩童们的合唱,这让我们在天籁之声中静静的欣赏完整部片子。电影讲的是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马修特到了一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学监。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被正常学校抛弃的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学校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校长对于他丢失的十万元钱的处理,他不经任何思考就一味的认为那个最不听话的男孩蒙丹就是偷了他钱的人,然后对蒙丹一顿暴打让他承认自己偷钱的事。通过这里反映了校长根本就不会教育学生,就是一个暴力解决问题的人,从他实行的action—reaction看出,这是一种以暴力来管教孩子。这根本不能使孩子们有所改善,正直青春期而且本身就比较叛逆的孩子们来说,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还有就是校长特别喜欢表现自己,当他得知伯爵夫人想要来这所学校看他们的合唱团时,校长把所有的荣誉往自己身上揽,希望得到伯爵夫人重视,为自己离开这里去更高地方做打算,可惜天算不如人算,正当校长在外面接受嘉奖时,学校的一场大火把他希望给浇灭了(放火的正是曾经被他打得蒙丹)。这里也反映了人性的黑暗,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手段,这样的教育很显然是不成功的,这只会让那些问题少年更加叛逆,加重对校长和对学校的不满。

整部影片都是围绕着马修,一个其貌不扬,秃顶的小学监所展开的。他为人很好总可以从细微之处关心到他的学生。他服从制度,却也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

能为自己的学生做点事情。他热爱音乐,于是他开始组建合唱团,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用音乐熏陶他们残缺的心灵。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渐渐改变着整所学校,在那天籁般的歌声中孩子们也慢慢爱上了音乐,也都接受了这个马修老师,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此时的孩子们是最可爱的。马修不是圣人,在影片的结尾处,我们得知,马修最后在许多地方都做过老师,却没有一次让他成为一名出名的音乐家,但他并没有放弃什么,而是坚持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坚持着他对孩子们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被校长辞去学监一职时,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好在还有孩子们从窗口扔出的一架一架的纸飞机相送,这更加体现了马修在音乐上的成功之处,他感化了那些问题少年的心灵,他们并不是坏孩子,而是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有感情,懂得尊师重道这些道理的,可见良好的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最终围绕着音乐这个主题进行展开,通过教孩子们音乐过程中,把一个个孩子从坐牢般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或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使学生们开始了不一样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孩子们的生活---欢乐,自由。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中,音乐以童声合唱为核心,而电影的插曲来自于法国里昂“圣马可儿童合唱团”由尼古拉斯·博特于1986年创办,在法国已经享誉了20年。曾于2004年风靡全球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提名及法国金球奖最佳电影奖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其中的合唱都是来自该乐团,该片的音乐总监正是该乐团的指挥尼古拉斯·博特。

镜头也是一部影片的关键,《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镜头出现的就是马修来到了“池塘之底”这所寄宿学校的大门,遇见了佩皮诺,他站在校门口里面的一旁,等待父母的到来。一个缓慢的拉镜头,渲染出了周围阴暗的环境。开始马修见到了校长,给人感觉是蛮横,粗暴的。为影片发展做下了铺垫。当马修继续向前走时,突然看见地上有很多纸飞机,上面写着送别的话语。这时天使般的歌声慢慢出现。而且纸飞机还在不停地从窗口飞出,马修一步步回头,并且往上看,看见一双双小手在窗口挥舞。这一双双挥舞的小手写满了对马修老师离别的眷恋、感激、尊敬与热爱。在这里,孩子们的歌声也是渲染了这离别的氛围。镜头给了一个马修特写,可以看出马修十分被这一群自己所教的学生感动了。(此处来镜头自百度文库共280字,如有雷同她们可能复制的)

从色彩角度来看,开始的一冷色调为主的阴冷气息,给人一种冷酷的监狱般的感觉,为最后孩子们合唱时候欢乐的表情愉快的环境做下铺垫。

随着马修老师到来,学生们依旧顽皮,给老师恶作剧。不过,马修老师并没有同其他老师或者校长一样,反而保护学生不受侵犯。这或许是本文有冷色调渐渐转向暖色调的开始吧。在马修老师带领下,学生们开始渐渐的变得乖巧很多了。而一次偶然机会,发现自己的梦想可以渐渐实现时,他开始组建了自己的合唱团,色彩也渐渐的变的越来越明亮,出现了明媚的阳光,绿树。色彩的不断变化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亮点。

第五篇:放牛班的春天 影评

所谓的平凡与伟大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写论文之前,为全面自己的视角,上网搜了一下影评,发现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在赞美马修的师德,深度者则是分析教育的问题,这可让我十分诧异,因为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和教育一点关系都没有。——题记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看过这么多电影以来让我觉得十分深刻的一部。如果这只是一部歌颂师德,赞美人性的电影,电影的前90%已经做到了,每个观众都会有感于马修正确的教育观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都被这个天籁般的合唱团深深的感动着。按常规的电影套路,电影的结局应该是马修带着他的合唱团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孩子们的教育学习环境也因此有了质的变化。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最多就只是一部平凡的弘扬真善美的电影,仅此而已。

可是结局却没有按常规走:马修被校长无理的辞退了,而他也就真的走了,放弃了他一手组建的合唱团,离别了他的孩子们。马修的离去就好像学院里什么都未曾发生过一样,前面90%的内容抬高了观众的期望,却又瞬间化为了零。恰恰是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让这部电影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就是这10%的大逆转让我回味良久,感触颇深。

马修离开的时候,竟然是那么的平静,没有老师的联合抵抗,也没有孩子们的抗议和挽留,连他自己都说,这帮孩子的谨慎就像是冷漠。但是当他走到高墙外,惊喜地发现从窗口飞出来的纸飞机,上面

写着简单的祝福,此刻,背景音乐响起,镜头划过高墙窗口里露出孩子们挥舞告别的小手,定格在马修,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满的欣慰,这一刻,所有的付出似乎都得到了慰藉,就像他说的那样:“在那一刻,我浑身都充满了幸福与乐观,我想向世界大喊,可是有谁又能听到呢?没有人知道我是谁。”

他在“池塘之底”特殊教育学院所作的一切足以让人惊叹,可是还没等到外人看到,就默默地离开了,好像没有结局的电影一样,给观众、给故事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影片的最后,他独自拎着皮箱,乘上班车离去了,就像他来的时候那样。不同的是它带走了佩皮诺,更带走了对他的所有回报——孩子们懂得了感恩——无关地位与荣耀。

作为一个极具天赋的音乐家,他没有丝毫名气;作为一个善良正直的学监,他被校长开除;甚至连自己暗慕的女人,也只能看着她奔向别人而不能有丝毫表露。戏中的他貌似从未在社会中占有应有的位置。

可能现在长大了,开始思考功名的问题,而看过这部电影后,我们这些自命不凡的人似乎得到了慰藉,那颗追逐功名的心也得到了暂时的平息。人们总是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追逐自己的付出能换回实质性的回报,小到GPA,大到你的学历,你的职位,好像你的才能有多大,就要被多少人认可,要在社会中有一定地位。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追逐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标准单一的数字?虚无飘渺的名利?还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满足?

想必只有我们真正拥有内心满足感时,一切名利浮华都是身外之物,再也不能左右你了,这种满足感让你真正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不受外界价值观的束缚。而这样的人,不论你走到哪里,周围的环境如何,都不能改变你。片中的马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的成功还有另外一种定义——让自己问心无愧,而对外界的认可与否不多苛求。

而现实中却多的是自命不凡却又感叹命运不济的人他们往往斥责环境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却是你付出的还不够,可能还差很远,也可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想到韩愈的《马说》中的一句话:“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现实中感叹怀才不遇的多是自命不凡的人,自认为有出众的才能,却常常不得意,转而抱怨环境,却不会反省自己有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殊不知,食不饱,力不足,没有喂够足够的粮食,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千里马是奔驰不起来的。

好比来到科大以后,很多人都对各种社团学生组织十分失望,指指点点说这不好说那不好,开始抱怨学校的各种不好。可是我们做的就只能是一个洁身自好的旁观者吗?既然你说不好,那你去做出个你认为对的来。不然有意见就提出来,上报院里行不通,就到团委,团委混乱直接到校长那,校长不行大可继续上报。只要你想去改变,就没有什么机会给你哀叹。貌似逻辑是这样的,但是真正去做的人有吗?经常在网上看到许多人在挖掘社会丑陋面,讽刺中国体制中的种

种阴暗面,可是真正行动起来去改变的人有多少?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眼高手低的批判者。诚然,社会需要理智的批判者,但更需要精明的实干家,这两者缺一,都是鸡肋。

而对于电影的这个结局,有人会有另外的看法,他们会觉得马修懦弱,因为如若是个有担当,正义感强的人,应该继续为孩子们的幸福争取,更应该努力的去实现自己,而不是因为上级的偏见就放弃妥协。这样的结局我起初也觉得几分别扭,毕竟他有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并且也发掘出了他们的天赋,为何仅仅因为校长明显带有偏见的辞退,就这样轻易的放弃了。他离开时,电影没有过多的渲染,但却处理得很是细致,校长说:“你走吧。”他却说:“恰恰相反,我要离开了。”这么一看,确实,马修走得洒脱,就像是不屑于再对这所学校投入自己的精力,带着一种功成身退的意味。可是他看不到的是,孩子们需要他,这样一走了之,虽对他不公平,但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他们没有权利选择被教育的方式,却也得不到像马修这样真正意义上老师的选择。

马修的离去带来的是无法弥补的遗憾,无论是校长被撤职,还是孩子们命运的改变,都只能是浅浅的慰藉。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自己选择了放弃。

这就是引人深思的地方了,一个有所思想、能有所作为的人,一定要给社会带来什么很大的改变吗?面对这个世界,有人选择把影响力最大化,而有人选择明哲保身。

这或许无关好与坏,只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形成的价值观罢了。这

两种人是社会中的典型,成为怎么样的人就是每个人自己的思考与选择问题了。明哲保身的人一样可以优秀,但达到的是自身的优秀,而真正的卓越是要与影响力挂钩的,因为它意味着担当,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你做有影响力的事,就会不知不觉背上外界对你的期望,肩负着社会责任。自己的放弃更像是不想再承担这份责任,就像马修的离开一样。他为什么选择离开?或许是现实让他感到无力。这样做有错吗?当然是没有的,落空的只是外界对他的期望罢了。

马修是伟大的,电影前90%证明了这点;他也是平凡的,最终没能扛起社会对他的期望。

我想这部电影真正产生共鸣的是我们心中那个马修的影子吧,我们都是自己的崇拜者,在每个人心中,我们都曾经是那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上一篇:以母爱为话题作文下一篇:严明党的政治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