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思想政治笔记

2022-07-08

第一篇:考研思想政治笔记

2019考研政治时政热点:时事政治学习笔记(1)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3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但远未大功告成。从严治党,一直都是考研政治的热门考点,而在这种当年考研时事政治范畴内,习大大的强调更容易让这一考点再度引起出题人的注意,所以2019考研的小伙伴要注意咯!一起来了解一下,习大大在会议上说了什么吧!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3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个重要判断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特别是要看到,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党的力量来源

习近平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

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

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党组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

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

基层组织建设

习近平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要加强企业、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

要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基层党组织要在贯彻落实中发挥领导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

干部队伍建设

习近平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

要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

要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

要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

要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

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

选拔年轻干部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

优秀年轻干部:

必须对党忠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要有足够本领来接班,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

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鹜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

要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

习近平强调,优秀年轻干部既要数量充足,又要质量优良。各地区各部门要着眼近期需求和长远战略需要,培养选拔一定数量规模的优秀年轻干部。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注意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干部。

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还要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

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

各级党委要把关心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加强长远规划,健全工作责任制,及时发现、培养起用优秀年轻干部。

第二篇:2017北大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讲义资料课件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 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第一章 政治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 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 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受神权”、“天人感应” 托马斯.阿奎那: 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 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 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 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麦肯齐(英):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 2. 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 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一)政治的涵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涵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1. 强调了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 2. 强调了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何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 3. 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1)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2) 政治的本质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①首先包含人们的利益关系,政治关系的基础;

②包含人们的政治权力关系,是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力量对比和相互作用关系; ③包含着人们的政治权利关系,体现着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分配关系。

第二节 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 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

无政治社会、以非阶级利益差别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 以阶级利益对抗和政治统治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

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和公共利益维护和实现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 无政治社会

二、政治的社会地位

(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1. 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地集中反映: ①经济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的性质;

②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方式决定着社会政治活动的原则、方式和社会政治组织的构成方式;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二)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1. 共同点:都是上层建筑;共同服务于政治统治阶级和集团的利益 2. 区别:

①法律是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定的社会规范;②法律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强制实施,必须以特定的政治权力作为其力量后盾;③法律必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发挥作用; 3.法律的反作用,使之合法化。

(三)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

治生活。

1. 政教合一 2. 逐渐分离

(四)政治与道德 1.区别:

①道德是社会形态;②道德不具强制性;③道德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2.联系:

①使之为统治者服务;②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 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涵义

(一)政治学的涵义 1.一般说法

(1)政治学的研究国家问题地科学

(2)政治学是研究社会公共权力地获得和运用的科学 (3)政治学是对公共事务、众人之事的管理的研究 2.本书的观点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政治学是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2)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3)政治学是一门科学。

(二)政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政治学与哲学 2. 政治学与经济学

3. 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4. 政治学与法学 5. 政治学与法学

二、政治学的构成

(一)大分类

1.按性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按功能分,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3.按角度和层次分,宏观政治学和 微观政治学 4.按研究对象的状况分,静态政治学和动态政治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技术分类 1. 政治学基本理论 2. 政治思想 3. 政治制度 4. 行政管理 5. 国际政治

(三)政治学的特点 1. 抽象性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2. 一般性 3. 基础性

(四)政治学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1. 作为社会政治文化地核心组成部分,对盛会政治生活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2. 作为政治认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于提高人们正确认识政治现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作为政治科学的理论灵魂和思想精华,对于政治学的科学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节政治学的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

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

(2)前者思辨,后者以资料为据;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A .奥古斯丁《论神之都》和托马斯.阿奎那《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

(1)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蒙昧主义、禁锢主义

(三)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 1.14世纪始于,

马基雅否利(意大利)《君主论》和博丹(法)《共和六论》

以政治权力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取向,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2.

17、8世纪 格老秀斯(荷)、斯宾若莎(荷)、霍布斯(英)、洛克(英)、伏尔泰(法)、孟德斯鸠(法)、卢梭(法)、杰佛孙(美)、潘恩(美)、汉密尔顿(美)

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创造了自然法,并提出了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提出了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3.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边沁《政府简论》《道德与立法的原理》、穆勒《论自由》《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强调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私人活动 孔德《实证政治体系》、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庸俗。 4.托马斯.莫尔(英)、康珀内拉(意)、梅叶(法)、摩莱里(法)、马布利(法)、圣西门(法)、傅立叶(法)、欧文(英)--空想社会主义,拼击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建立社会共有、共同劳动、和谐一致的共和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源泉)

(四)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1.西方政治学的两个发展方向:

(1)政治理论方向:①派别众多,学派林立,思潮纷杂;②方法体系多样;③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发展衰微。 (2)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

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

③强调以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④认为政治学价值中立;

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 ⑥分析在于政治的“实然”,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1.科学性

2.阶级性 3.革命性 4.实践性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四)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 1. 唯物辩证法

2. 辩证法对于矛盾的研究,是政治学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①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 ②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结合; ③价值分析和事实分析的统一; ④个案分析和一般分析的结合;

⑤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比较分析的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角度 2.历史分析方法 3.经济分析方法 4.阶级分析方法 5.利益分析分析

(三)、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分析 以“事实-价值”的关系为基础

(一)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1. 哲学研究方法 2. 历史研究方法

3. 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二)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1. 社会学研究方法 2. 经济学研究方法 3. 心理学研究方法

4. 借助自然科学的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①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②政治沟通分析方法

第二编 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予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三层递进关系: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1. 首要的和基本的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

2. 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政治权力关系。 3. 人们依据政治力量的对比即政治关系,确定了人们进行政治利益分配的资格,从而构成了政治权利关系。

人类利益的二重性矛盾:实现要求的自我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1. 任何利益都有着自我实现地本质要求;

2. 任何利益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才能得以实现。

这造成了政治权力的制约性、能动性、动态发展性和工具性,在政治权利上还原为政治权利的规范性、自动性、不断发展性和手段性。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利益的涵义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一)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1. 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

2.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利益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1) 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2) 利益是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3) 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性

(一)利益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

1.自我实现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这源于人的需要自我满足。

2.任何利益不仅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且必须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何社会途径才能实现。 3.该矛盾对利益本身、利益关系和政治生活的意义

①对利益本身,它决定和影响着利益内含地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②对利益关系,它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

③对政治生活,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则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它还铸成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最为基本的特性。

(二)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三)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四)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系的涵义

(一)利益关系:就是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性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1.利益主体: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

2.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

①纵向上,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地社会群体利益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何社会利益之间地联系。

②横向上,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联系。

二、共同利益

(一)共同利益的涵义和特点 1. 共同利益的涵义 2. 共同利益的特点 (1)客观性 (2)独立性 (3)稳定性

(4)相对性 (5)群体性

(二)不同的共同利益 (1)集体利益 (2)集团利益 (3)阶层利益 (4)阶级利益 (5)民族利益 (6)社会利益

三、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性和对立性的一面。 包括两个向上方面:

①利益矛盾是指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横向矛盾; ②利益矛盾又指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矛盾-纵向矛盾。

(一)横向利益矛盾

1.横向矛盾发生依赖的两个条件: (1)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

(2)对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主观条件。 2.造成利益主体之间差别的原因 (1)个体的自然差异 (2)劳动分工造成的不同 (3)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

(4)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水平不同 (5)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3.横向利益存在的两种形态: (1)对抗性的存在 (2)非对抗性的存在 (3)两者可以转化

(二)纵向利益矛盾

1. 纵向矛盾发生依赖的两个条件 (1)两部分的利益各自的不同特性;

(2)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 2.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的不同特性主要表现: (1)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差别 (2)局部性和全局性的差别 (3)当前性和长远性的差别 (4)非根本性和根本性的差别

3.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和共同利益。

第三节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二)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三)利益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特性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二)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三)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四)利益矛盾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一)一般的观点 1.中国的

(1)衡量审度;(2)制约别人的能力 2.西方的

(1)霍布斯: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2)罗素:有意努力的产物;

(3)马克斯.韦伯: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

(4)拉斯韦尔、卡普兰: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离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决策的过程;

(二)本书观点

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

2.涵义: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3.本质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一)客观构成因素 1.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2.物质财富

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是同一生产过程中的两极,占有生产资料往往导致占有物质财富。 3.暴力

(1)暴力的构成要素: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

(2)暴力的特殊性:具有相对严密的组织性;机动性;具有直接的强制力。 (3)暴力以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的占有为自身的存在基础。

4.还包括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

(二)主管构成要素 1.能力素质

是政治权力主观因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是使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能动的基础。 2.身份资格 3.理论和策略 4.组织

5.已有权力、实际政绩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本质特性:由所属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本质决定的

(一) 制约性

1. 制约性是一切政治权利的基础特征

2. 政治权力的制约性来自于政治权力主体利益中实现要求的自我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3. 政治权力的制约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表现:

(1) 在社会作用方面,体现为政治权力的统治性和管理性; (2) 在作用范围方面,体现为政治权力的普遍性。

(3) 在作用方向方面,使政治权力对对立力量呈强制性,在对本群体内呈现约束性。 (4) 在力量对比关系方面,使之呈现出力量对比的不对称性。

(二) 能动性

1. 其能动性是有政治权力主体利益形式上的主观性和内容上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2. 其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1) 它是政治权力主体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动杠杆,能使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2) 它是政治权力作用范围内的积极支配力量,能对其他力量和社会生活施以支配和影响作用; (3) 它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反作用。

3. 政治权力的能动性在实际生活中是一种合力作用。

(三) 动态发展性

1. 其动态发展性根源于政治权力主体利益中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 两个主要表现:

(1) 政治权力具有内在的延展要求; (2) 政治权力构成要素的更新变化。

(3) 能否推动盛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决定政治权力强弱的根本原因。

(四) 工具性

其工具性本质上体现在政治权力与政治主体的利益目标之间的关系方面;

形式上表现为各种政治权力工具,如意识形态工具、暴力工具、政治协调工具。

第二节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政治权力的类型

(一)按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

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性质的政治权力主体 1. 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 2. 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 3. 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 4. 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5. 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二)按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 1.社会公共权力

(1)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使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在产生国家后,表现为国家权力) (2)社会公共权力的特点:普遍性;至上性;排他性 2.政党权力 3.政治社团权力

(三)按政治权力主体的层次划分 1.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 2.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

(四)按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 1.立法权(首要) 2.行政权

3.司法权-构成:侦定权、诉讼权和审判权

二、政治权力关系

(一)不同社会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主要是相互否定或相互对立的关系。

2.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以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1)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对比力量不相上下,都有妥协的要求; (2)第三种外在力量对全社会构成威胁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3)不同性质的政治力量在社会中有某种的共同利益。

(二)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公权力之间的关系 1.本质是一样的,但范围不同,存在差别。

(1)任何阶级社会中的执政党都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支配社会公共权力; (2)执政党的权力必须以一定的方式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力

(三)根本利益一致的执政党权力与政治社团权力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 2.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1)同一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与共同利益关系在权力关系方面的体现 (2)根本利益相同,性质不仅相同的政党权力之间

(三)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

(四)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 1.政治权力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2.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程是一个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作用后果的过程,涉及到政治无案例作用的效益问题。 3.政治权力的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

(二)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

1.暴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时事政治权力。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3.命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4.规范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切字节的意志,约束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

5.说服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一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灵的沟通,进而贯切自己的意图。 6.奖酬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实施奖酬,以鼓励或激励器按照预定的目标行为。 7.处罚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从政治关系看

1.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凭借

2.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二)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 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

1.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 2.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

3.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三)从社会生活看

1.政治权力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2.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3.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三章 政治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权利的涵义 1.中国的观点 2.西方的观点

(1)天赋权利说 (2)权利自由说 (3)权利利益说 (4)权利力量说 (5)权利平等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

所谓权力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1.权力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官司决定的

2.权力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它是有阶级性的。

3.权利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一直在社会法律形式中的体现,是政治权利的延伸。 4.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三)本书关于权利的观点

(四)政治权利的涵义: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1.政治权利本质上是政治权利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利益。 2.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统一。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矛盾,又是统一的。 (1)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不可分割; (2)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互为条件; (3)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在量上是同等的

(4)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都须由枪支的法律保证。 (5)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最宗指向都是利益的实现。 3.政治权利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定身份的规定。 4.政治权利的获得必须以政治权力为先决条件。

二、政治权力的特性

政治权利的根本特性是其阶级性

(一) 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具有规范性

1.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是政治权力制约性在社会成员政治资格方面的直接体现 2.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包括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两个方面 3.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具有强制性 4. 政治权利的规范作用主要在于:

(二) 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 1. 政治权利的自主性与政治权力的能动性紧密结合

2. 政治权利的自主性本质上是法定范围内社会成员政治意志的自由

(三) 政治权利是不断发展的

政治权利的发展表现为内容、范围、形式的扩展

(四) 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实现政治利益的手段

政治权力的手段性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性在社会成员政治资格上的转化

第二节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一、政治权利的发展历史

(一)原始社会政治权利的特点 1.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 2.氏族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的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3.氏族社会成员的政治资格不是法律确定的,而是道德习俗上确定的 4.氏族社会成员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完全溶合的

(二)奴隶社会的政治权利 1.政治权利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 2.政治权利具有宗法等级制的特色

3.政治权利第一次和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 4.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相分离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利] 1.私有财产直接决定着政治权利的归属 2.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

3.政治权利与官僚登记制和僧侣紧密结合 4.血统也成为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

1.0形式上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 2.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 3.以法律上的平等掩盖实际政治生活上的不平等 4.以其表面上的正当性掩盖资本剥削的不正当性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

1.广泛性:是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广泛享有的权利 2.公平性:为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

3.真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得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真正获得当家作主的地位,使其政治上的平等和经济上的平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结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力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治平等资格,也是实现人民政治权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英国:1679,《人生保护法》;1689《权利法案》; 美国:1776,《权利宣言》;1776,《独立宣言》; 法国:1789,《人权宣言》。 1.自由权

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迁徙自由、罢工自由 2.平等权 3.参政权

(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 2.平等权 3.民主权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一) 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二) 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三) 有利于政治权力主体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展

(四)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编政治行为

一、 政治行为的涵义

政治行为是人们在特定利益的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二、政治行为的四个基本要素

政治活动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的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阶级社会具有季节性;

政治行为的主体: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

政治行为的方向:政治主体的行为动机与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 政治行为的方式:政治行为模式;

三、政治行为的分类

第一章政治斗争

第一节政治斗争的涵义

一、政治斗争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政治斗争的定义 1.中国的 2.西方的

(1)心理对立说:政治冲突就是心理对立的形式

(2)价值对立说:是某个人或其他人或组织集团之间的不相容性、是指价值观念较量; (3)资源争夺说:是对权位或利益等资源的争夺; (4)环境互动说:是有机体-环境之互动。 (5)西方政治冲突理论的缺陷:

①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区分不同性质的政治冲突,混淆了阶级之间的冲突和阶级内部的冲突; ②由于没有对于阶级社会中政治冲突作出阶级分析,掩盖了阶级社会中政治冲突的本质。 3.本书的政治冲突理论:

政治斗争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政治权力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

(二)政治斗争的特点 1.利益争夺

(1)人们的利益分化和利益需要是政治斗争的内在根源和本质内容。 (2)政治斗争归根结底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争夺战 (3)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权力角逐

(1)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 (2)资源分配是政治权力的主要功能 3.矛盾对抗

(1)政治斗争的矛盾对抗主要变现:利益的根本对立;权力的互不相容;整治心理的相互排斥

(2)政治斗争表现出矛盾对抗的特征,其客观原因在于包括利益和权力在内的社会有效资源的匮乏。 4.意识自觉 5.事关全局

二、政治斗争的类型

政治斗争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

(一)奴隶制社会的政治斗争

(二)封建制社会的政治斗争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其特点:1. 政治斗争的重心发生了重大的转移

2.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 3.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主要是以法治的形式进行 4.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从政治斗争转向非政治斗争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第二节 政治斗争的方式、战略和策略

一、政治斗争的方式

(一) 群体内政治斗争与群体外政治斗争(主体角度) 1. 群体外政治斗争 (1)阶级斗争 (2)政党斗争 (3)集团斗争 (4)民族斗争

2. 群体内政治斗争

(1)游离分子和异己分子的斗争 (2)子群体间的斗争 (3)价值与策略的斗争

(二) 暴力政治斗争和非暴力政治斗争(行为手段角度) 1.暴力政治斗争 (1)暴动 (2)武装斗争 (3)战争

2.非暴力政治斗争 (1)议会斗争 (2)政治示威

(3)政治部合作与政治部服从

二、政治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1.政治战略:指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目的、方针和任务。

2.政治策略: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3.战略和策略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内容上:战略是研究全局性的斗争指导规律,策略是研究局部性得到正指导规律; 时间上:战略运用于相对长远的斗争阶段,策略运用的时间则比较短;

作用方式上:战略比较稳定,在一定目标阶段比较少变化,策略比较灵活,因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 目标上:战略是长远利益,策略是眼前利益。

(2)联系:不同的范围,相互转化;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服从于战略,并为战略服务。 4.为了实现战略性的任务,政治斗争的策略常常表现为某种政治妥协 5.有理、有利、有节是指导政治斗争的主要策略原则 6.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要做到: (1)分析客观实际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随变而动

(4)参考历史,吸取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 政治斗争的作用

一、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主体的作用

1. 政治斗争行为直接影响到政治主体自身结构的变化 2. 政治斗争的胜负决定政治主体利益的实现与否

3. 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主体自觉意识的增强起着重要作用

4. 政治斗争对于整个政治主体结构体系的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5. 也存在着副作用

二、 政治斗争对于社会和历史的作用

1. 政治斗争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不断改变社会的利益分配结构

2. 政治斗争直接作用与社会变迁的进程

3. 政治斗争直接影响着政治权力关系的变化,也改变着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二章 政治统治

第一节政治统治的涵义

一、 若干政治统治理论分析

(一) 神权统治论

神权统治是由原始的宗教迷信发展而来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

(二) 父权统治论

父权统治实质上是一种血缘统治论,它将政治统治视作为君王及其家族的世袭特权

(三) 契约统治论

是人们根据理性的要求订立社会契约的结果。分为:契约君权统治和契约民权统治

(四) 精英统治论

统治阶级是少数权力精英所构成的,精英人物通过高压和操纵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持其统治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1. 政治统治是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支配政治和控制社会冲突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与国家权力同生并存的一种政治行为

2. 政治统治是政治斗争中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对于社会的支配和控制。 3. 国体问题是政治统治的本质问题

政治统治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有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大的支配和控制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特征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

(一)暴力机关—关键的必要条件

(二)国家在行使社会职能时所拥有的权威—可能条件

(三)国家权力的得到的社会成员服从的可能性(国家的社会心理基础)—可能条件 1.政治权力必须转化为权威,才能带来服从的效果 2.获得足够的权威必须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和观念

二、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一)含义:是被统治阶级对于统治阶级的承认,是被统治阶级对于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正当性认可。包括: 1.政治统治能否以及怎样在全社会以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认可的方式有效运行 2.政治统治有效性的范围、基础和来源

(二)政治统治合法化的途径

1.通过强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 2.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 3.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

(三)政治统治合法化的要点

1.政治统治合法性偏重于心理的、伦理的或理性的支配 2.政治统治合法性中的意识形态

3.政治合法性与国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政治统治的特征

(一)阶级性

1.政治统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这是政治统治的实质之存在 2.政治统治的阶级性时期最根本的特征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二)最高性

1.政治统治最高性的含义

(1)政治统治其行为主体的最高性

(2)最宏观、最高层次上政治权力的运用 2.政治统治行为是国家权力所特有的 (1)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的特殊形式 (2)国家权力具有最高权威 (3)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约束力

(三)强制性

政治统治是国家政权对于社会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四)有序性

政治统治有序性的表现:

1. 政治统治行为主体内部的秩序状态

2. 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特定秩序状态 3. 社会整体运行的秩序状态

途径:确立统治阶级所需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认统治阶级地位;建立政治制度

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

一、政治统治的类型

(一)西方政治学划分

1.传统型权威的统治—流传下来的神圣传统

2.魅力型权威的统治—最高统治者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 3.法例型权威的统治—来源于法律和章程的明文规定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划分

1.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压迫、剥削 2.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1)是政治统治发展类型的最高阶段 (2)特征

是建立在多数社会成员占有财产基础之上的;

多数人的政治统治是以工人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行使的政治支配与控制行为; 公开宣称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多数人的政治统治明显表现出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两种政治行为的分离

二、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

(一)暴力镇压

(二)对被统治阶级进行限制和排斥

1.对被统治阶级在政治的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并尽可能享有不同政治权利的人们作永久性的划分,以防御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地位的既往。

2.政治歧视也是一种限制和排斥的方式

(三)对统治阶级的怀柔利用

1.通过安抚、分化、瓦解和收买等手段来笼络被统治阶级,使被统治阶级归附自己或主动服从既定的统治阶级 2.在特定的条件下,国家承担特定的责任以维护对社会的普遍控制。

(四)对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干预

(五)通过思想文化控制来保护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六)在国与国之间采取相应的手段来创造有利的统治条件

镇压是最低层次的概念,它是敌对势力进行专政的方式之一;而所谓专政,就不仅是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与排斥、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否则就会成为短命的恐怖政治;统治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包括转正,还包括民主内容。

第三章政治管理

第一节 政治管理的涵义

一、政治管理的定义

(一)各种观点

1.政治管理就是政治活动的全部—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2.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

对整个社会—作为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思想领域综合的整个社会组织进行理性的统一的集中管理 3.政治管理就是行政管理

(二)本书观点 1.定义:

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的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也就是说,通过这种特殊的约束方式是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 政治管理的主体:国家权力及其延伸的政治体系

目的:保障政治统治并保证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 方向与方式:自上而下地、自觉地进行约束或协调 客体:国家内部的全体社会成员 作用机制:金字塔式的伞状方式

2.本质: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现存的政治统治秩序

二、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一)共同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他们统一于国家的职能之中;都是实现利益的政治行为方式

(二)区别

1.行为主体不同

政治统治为由统治阶级组成的国家政权;政治管理为一切贯彻统治意志的权力主体 2.客体不同

政治统治可以使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政治管理一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 3.原则和要求不同

政治统治强调的是秩序和稳定;政治管理强调的是秩序和效率 4. 目的和功能不同

政治统治是统治利益的直接体现;政治管理还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经常任务重中会淡化阶级利益

第二节 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一、传统政治管理

1. 传统政治管理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

2.管理主体:国家政权体系的构成是单一的,只局限于政府机关 3.权力特性:其所运用的权力具有任意性和连带性

(1)政治管理权力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决定了权力的任意性

(2)任意性:政治管理权力常与宗法权力、宗教权力乃至迷信的权力相互结合 4.管理功能: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表现:经济方面;社会利益分配方面;思想控制方面 5.管理方法方面:表现出简单性和落后性 6.管理机制:表现出明显的人治特征

二、现代政治管理

1. 现代政治管理是以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2. 管理主体: (1) 以政府为主, (2) 政党

(3) 其他一些准政府性的社会政治组织(一定条件下) 3. 权力特征:具有规范性和相对独立性 (1) 权力规范性表现在非人格化和受制约

(2) 独立性表现在政府与其他政治管理主体权力的区分

4.管理功能:具有开放性和开明性的功能,具有兼容多种利益的存在 5.管理方法:科学性和先进性 6.运行体制:法制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

(一)政治领导

1.定义: 指的是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主要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像负案的原则和方向。

2.政治领导活动四要素:政治领导主体;政治领导客体;政治领导内容;权威和服从所构成的政治领导关系 3.政治领导活动的根本特征: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2)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政治领袖的活动

(3)既是社会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政治行为的一种特定方式 4.政治领导的程序:

(1)判断(2)决策(3)组织动员(4)指挥

(二)政治决策 1.定义

就是政府和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制定和选择方案的过程,是对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选择的过程。 2.基本特征

(1)公共性,是对公共政治生活问题所作的抉择

(2)权威性,其行为主体是国家政权组织以及以此相关的个人决策和决策参与人 (3)指导性,是关于政治管理的蓝图设计 (4)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3.决策类型:领袖决策;集体决策;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4.决策的阶段和程序 (1)分析和把握政治形势 (2)拟订政治行动方案

(3)进行决策分析,选择最佳方案 (4)实施行动方案,执行政治决策 (5)进行政策评估,反馈政策效果

(三)政治组织 1.定义

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即组合成为行为系统,建立配合关系的过程。

2.政治组织行为是由政治管理主体对自身和政治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为实行配合与控制,使之达到或趋向某种政治有序化的活动过程

3.政治组织行为类型:政治管理主体内部的;政治管理客体内部的;政治管理主客体间关系的 4.政治组织程序:

(1)提出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 (2)制定政治计划 (3)设计政治结构 (4)规范政治行为

(四)政治协商 1.定义:

指政治管理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或调解,使之趋于平衡和谐的政治行为或活动的过程 2.政治协商是社会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的共同要求 3.政治协商的方式

(1)政治干预(2)权威仲裁(3)协商妥协(4)搁置回避(5)协同合作

(五)政治沟通

1.狭义:指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2.政治沟通回路:信息来源;信息处理;信息发送;信息接受;信息反馈

(六)政治监督 1.定义

2.政治监督的目的和任务是防止政治腐败 3.政治监督的手段 (1)宪法监督 (2)立法监督 (3)行政监督 (4)司法监督 (5)政党监督

4.政治监督的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二、政治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 为了维护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必要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宏观问题进行干预、调节和控制 2. 保障政治稳定

3. 保证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第四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涵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

(一)代表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

1.政治参与是使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力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 2.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

(二)本书观点

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治过程的行为

(三)政治参与的特征

1.参与主体上,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本质上,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关系

3.外延上,只局限于以合法的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参与目标和对象上,包括所有的间接和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一)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根本区别:社会主义要真正“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

(二)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1.自动参与 2.动员参与 3.消极参与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一、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一)政治投票

1.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政治投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二)政治选举

1.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投票是选举中最明显的部分

3.政治选举需要经费,政治捐助就成为公民在这方面参与政治的方式 4.选举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三)政治结社

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四)政治表达

1.指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 2.类型

(1)政治集会 (2)政治请愿 (3)政治言论

(五)政治接触

1.指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 2.类型

(1)资本主义社会,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

(2)社会主义社会:与政府官员面谈,座谈会的形式与政府官员沟通、信访、直接面见领导人

(六)政治冷漠

1.指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2.原因

(1)长期的政治浩劫 (2)社会制度的完善

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

1.民主时代在市场机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锻就更多的参与型公民 2.经济反战是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为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 3.经济发展促使政府与公民间的相互影响增大 4.经济发展是以国家发展形式表示出来的

(二)社会地位

(三)政治心理

1.政治参与的心理因素

(1)个性特征,认为能影响政治家和政治决策的意识 (2)对于政治体系的信赖度和支持程度

(3)公民关心政治政治过程的程度和政治责任感 2.政治动机

(1)中是可以得到的报酬 (2)认为选择是重要的

(3)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结局

(4)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局是不满意的 (5)拥有关于当前的知识或技能 (6)只要克服较少的障碍便可行动

(四)政治机制 1.选举 2.政党制度 3.监督制度

(五)社会机会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

一、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作用1—政治方面

1.政治参与是公民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和资格,通过政治权力最终实现自己利益的主要环节 2.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3.政治参与影响到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文化的发展 5.还表现在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二)作用2—社会方面 1.影响社会公平 2.影响经济发展 3.影响社会流动

4.推动着人类的不断发展

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1. 内容上 2. 模式上 3. 行为方式上

第五篇 政治文化

第一章 政治心理

第一节 政治心理的涵义

一、政治心理的定义

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对政治生活的某种感知,构成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1.主体上,是“政治人”

2.形成过程上,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 3.实质上,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过程,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 4.反映形式上,政治心里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

5.具体内容上,是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体系等现象的直观的和模糊的感应

二、政治心理的特征

(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 自发性的表现:

(1)其产生和形成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2)是一种不够深刻、尚未上升到“自觉”程度或状态的政治意识 (3)是一种缺乏理性知道的心理现象

(二)政治心理因社会成员个体差异,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 表现:

(1) 个体差异 (2) 阶级差异

(3) 阶层和集团差异 (4) 区域差异 (5) 民族差异

(三)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 表现在:

(1)不是一种显象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较为直感,更深层次、更为隐蔽。更难以把握的文化形式 (2)不是理性抽象的自觉状态,是政治意识的准备状态

(四)政治心理积淀相对稳定

原因:其形成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是长期的政治社会化的结果

第二节 政治心理的基础和构成因素

一、政治心理的基础

(一)客观基础

1.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主要指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的四个层面 (1)政治心理的物质环境 (2)政治心理的社会关系环境 (3)政治心理的政治制度环境

表现:它是政治心理的一个主要来源;它决定和制约着政治心理的发展水平;它的变化必然带来政治心理的变化 (4)政治心理的思想文化环境

(二)主观基础 1.构成

(1)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 (2)其心理结构 (3)其社会经验结构 (4)其个性倾向结构

2.个体气质和心理背景是构成政治主体个性特征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其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一)政治认识 1.定义

2.政治认知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认知判断三个过程 3.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

(二)政治情感 1.定义

2.构成: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较高层次的政治情感 3.政治情感是在政治任职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政治动机 1.定义

2.构成:由政治主体的需求和目的构成 3.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政治态度 1.定义 2.特征

(1)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过程 (2)是一种统合性的心理过程

(3)具有中介作用,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必经环节

第三节 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心理的类型

(一)个体政治心理 1.定义 2.分类

(1)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

主动积极型、主动消极型;被动积极型、被动消极型 (2)一般政治人的政治心理

冷模型政治心理和热情参与政治心理

(二)群体政治心理 1.定义

2.特性:去个性的特点;自发性;感染性 3.分类

(1)阶级政治心理

特征:共同的政治认知;相似的政治情感;共同的需求意识和动机 (2)民族政治心理 (3)大众政治心理

二、政治心理的作用

(一)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二)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

(三)是政治变革的制约力量

第二章 政治思想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涵义

一、政治思想的定义

(一)定义

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

(二)理解

1.政治思想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各个成员

2.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使人们认识现实并同现实密切结合的手段 3.政治思想是客观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4.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得以更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显象的政治文化

二、政治思想的特性

(一) 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 政治思想的阶级性的表现:

1. 不同阶级属性的人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

2. 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3.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也支配着政治思想

(二) 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产物 表现: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1. 政治思想是一种自觉的思维过程 2. 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 3. 政治思想是合乎逻辑的观念体系

(三) 政治思想具有独立性 表现:

1. 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 2. 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 3. 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第二节 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

一、政治思想的结构

(一) 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 1. 对人的研究

(1) 对人的本性或本质的研究 (2) 对人的需求和利益的研究 (3) 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

2. 对人所依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 (1) 对政治体系和人类政治生活的起源的讨论 (2) 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安排的研究 (3) 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3. 对政治发展的探讨

(1) 对政治变迁动因的讨论

(2) 对政治理想也即政治目标的探讨 (3) 对政治发展方式和途径的讨论

(二)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

1.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 2.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 3.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三)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1.单一性的政治结论 2.专门性的政治理论 3.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二、政治思想的类型

(一)时间上,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现代政治思想

(二)依照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来划分,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1.政治哲学

(1)政治哲学特点: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事实性描述; 是一种规范理论;

从事关于“手段”问题的研究; 着重分析政治的概念; (2)主题:

人的本质分析层面;政治思想分析层面;政治手段分析层面 2.政治科学

其特性:客观性;精确性;系统性;普遍性;可验证性

3.依据政治思想内容的划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

一、政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 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利益关系的矛盾运动时期根本原因 2. 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3. 政治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思想的作用

1. 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2.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3. 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作用 4. 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5.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第三章 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一) 代表性观点

(二) 本书观点: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一) 政治社会化使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其实践性表现:

1. 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认识和把握政治现象的 2. 人们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知识的 3. 人们的政治人士通过政治实践来检验

(二) 政治社会化使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三) 政治社会化使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四)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1. 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2. 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 政治社会化又具有手段性特点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1.家庭。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途径

(1) 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等方式

(2) 在各种宣传报道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

意义

(1) 广泛的传播与交流,是政治文化的以更新发展

(2) 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为一个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 利益因素

1. 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 2. 一切成员都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选择和接受不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3. 利益又规定着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方式

(二) 政治权力因素

1. 政治权力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发生和发展

2. 政治权力本身所推行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对于人们获得政治知识和价值,进入政治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三)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四) 文化因素

(五) 政治事件

(六)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一、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一) 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 1. 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 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3.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4.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二) 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划分 1.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2. 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 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三) 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1.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1) 政治模仿 (2) 政治教育 (3) 政治专业训练 (4) 政治实践

2.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1) 人际转移 (2) 价值转移 (3) 规则转移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一) 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二) 维护、改编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三) 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第六篇 政治发展

第一章 政治革命

第一节 政治革命的涵义

一、 革命与政治革命

(一) 革命的代表性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关于革命观点

(三) 政治革命

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二、 政治革命的特征

(一) 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

(二) 政治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夺取政权

(三) 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为内容

(四) 政治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五) 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

(六) 政治革命往往与暴力相联系

第二节 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一、 政治革命的条件 主客观条件:

(一)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极端激化

1. 民族矛盾和民族危机引发阶级矛盾激发和政治革命

2. 统治阶级极端专制主义的高压和腐败无能使人民诉诸革命性的反抗手段 3.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和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引发政治革命

(二) 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

(三) 人民群众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活下去

(四) 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

(五) 革命分子建立革命的组织

二、 政治革命的方式

1.暴力革命。这是政治革命的基本方式。

2.和平过渡。和平过渡必须以暴力作为后盾。

考察历次政治革命,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两种方式总是互为补充的。暴力革命为和平过渡创造条件,和平过渡则为暴力革命降低“成本”。

第三节 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

一、 政治革命的类型

(一) 西方代表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 奴隶革命 2. 农民革命 3. 资产阶级革命 4. 无产阶级革命

二、 政治革命的作用

(一) 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 改变政治环境

(三) 更新政治体系

(四) 变革政治文化

第二章 政治改革

第一节 政治改革的涵义

二、 政治改革的定义

(一) 改革、改良和革命

(二) 政治改革的定义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三)政治改革的内容 1.法令法律的修改

2.政治组织和制度的改革 3.议会制度改革 4.司法制度改革 5.行政制度改革

6.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 7.选举制度改革 8.人事制度改革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 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

2. 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 3. 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4. 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5. 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

6. 政治改革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7. 政治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第二节 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一、 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确定的三原则: 1. 合理性原则 2. 可行性原则 3. 过程性原则

二、 政治改革的方式

(一) 特点

1. 采取自上而下的渐进的和平的方式 2. 一般采取缓和矛盾的方式

3. 一般采用以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为开端

(二) 类型

1.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加以推开的方式,又称为“闪击式方式”。

2.多项分进式改革方式。在确定最终和总体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又被称为“费边渐进方式”。 第三节 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一、 政治改革的条件

(一)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1.经济条件 2.政治文化条件 3.社会条件

(二)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1.需要有一批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 2.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3.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实机

4.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二、 政治改革的作用

(一) 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 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 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

第三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的涵义

一、 政治民主的定义

(一) 代表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

1. 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2. 在民主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3.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4. 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

(三) 本书观点

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二、 民主政治的特征

(一) 以特定的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特征

(二) 政治民主与商品经济紧密相关

(三) 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四) 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五) 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六) 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1. 法制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的方式

(1) 法制承认民主政治的原则、规范,使之法律化、制度化,使民主具有权威性 (2) 法制规定了民主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使公民明确实际享有权利

(3) 法制规定了民主的具体程序和方法,提供了民主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 (4) 法制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证措施

2. 民主政治中的法制必须以民主政治作为基础和内容

(1) 法律必须以维护公民利益而不是个别权势者的利益为取向 (2) 法律原则和具体规定必须由全体人民通过一定程序来制定 (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类型

一、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1.原始社会民主。原始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形式,其形成的只是民主的简单规则与机构。

2.奴隶社会的民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展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其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雅典共和国。

3.封建社会的民主。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主体是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政治。仅在西欧某些城市共和国内实行了民主制度。

二、资本主义民主

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基本内容包括民主原则、民主制度和民主权利规定;就其历史地位来看,资本主义民主对于封建专制政治来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就其经济基础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就其阶级本质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它只能保证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乃至社会权利的实现。

三、 社会主义民主

(一) 其本质是由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决定和保证的 1. 是以公有制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2. 以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无产阶级政治管理的实施为政治权力特征的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3. 实惠主义公有制、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利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广泛的、真实的、平等的政治权利

(二) 是通过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及其相应的制度体现的 1. 人民主权原则 2. 议行合一原则 3. 共产党领导原则 4. 政治协商原则 5. 人民监督原则 6. 法制原则

第三节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一、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1.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它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2.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本身的建设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3.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提高公民政治能力,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

二、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对资产阶级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就是为其利益服务的,它是调节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和集团之间利益矛盾的最好政治形式,它也是缓和和掩盖阶级矛盾的有利政治形式。

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一种无法实现其根本利益要求的骗局,但在客观上它也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斗争提供了条件。

2.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可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

(2)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协调人民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 (3)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4)人民提高政治能力素质,进而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5)防止政治专制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

第三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考研笔记、考研重点考研心得体会考研重点总(精)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考研笔记、考研重点总结、考研参考书 【育明教育独家提供】 【考研参考书】

参考教材是考研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复习资料!在备考中,只要能把参考书上的知识融会贯通,理解记忆住重点考点,那么考研一定成功!虽然人大法学考研没有指定教材,但是按照惯例,就是二十一世纪的系列教材!下面有具体的参考书介绍! 第一:通常应该买最新版的教材,因为现在的法律制度处于不断健全中,很多法律的颁布或者修订,给法学教材的与时俱进提出了要求,所以,只有最新版的教材,才能更真切的反映当下的法律制度。

第二:由于人大教材出新版的速度很快,所以请大家不必为是不是会出新版教材而担心,因为重点的基础知识还是那些。比如第四版的民法比第三版的民法只多了一章继承法部分,其他部分都是完全一样。

参考书目

一、法学理论 朱景文:法理学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三版 许崇德:宪法,四版

二、法学综合考试 王利明:民法,四版 王作富:刑法,四版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2 江伟:民事诉讼法,四版 陈卫东:刑事诉讼法,二版 史际春:经济法,二版 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二版 程晓霞、余民才:国际法,三版 郭寿康、赵秀文:国际经济法,三版 章尚锦、徐青森:国际私法,三版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四版 更多参考书目: 法理学

朱景文:法理学研究,人大 朱景文:比较法总论,人大

朱景文:比较法学专题研究,人大 朱景文:法社会学,人大

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人大,十五规划,不是21世纪那本 法制史

赵晓耕:《中国法制史原理与案例教程》(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赵晓耕:中国近代法制史专题研究,人大

林榕年、叶秋华:《外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十五规划,不是21世纪那本叶秋华、王云霞:大陆法系研究,人大

宪法与行政法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宪法学专题研究》(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元起:中国宪法学专题研究,人大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3 胡锦光:《行政法专题研究(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杨建顺:《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刑法

冯军、肖中华:刑法总论,人大 谢望原、赫兴旺:刑法分论,人大

高铭暄:刑法学原理(共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高铭暄: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民法

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人大 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人大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 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下,人大 杨立新:债法总则研究,人大

同趕集網的戰略似乎不謀而合。此前,58同城宣佈成為手機搜索企業易查搜索和宜搜搜索的生活服務內容提供商。58同城方面表示,同手機搜索的合作隻是深度合作的開始,今年會加速移動互聯網戰略佈局,不斷整合數字內容和應用服務資源、拓展渠道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及擴展產品線。據瞭解,目前58WAP站日訪問量已高達700萬。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人大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人大 杨立新:侵权责任法,法律 商法

范建:商法,高教 赵中孚:商法总论,人大 叶林:公司法研究,人大 叶林:证券法,人大 贾林青:保险法,人大 王欣新:破产法,人大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4 知识产权法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四版,人大2009 李琛:知识产权法关键词,法律 李琛:论知识产权的体系化,北大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人大 诉讼法

江伟:民事诉讼法,四版,人大2008 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人大 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人大

王新清等:刑事诉讼程序研究,人大

何家弘、张卫平:简明证据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何家弘:证据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经济法

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三版,人大2008 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史际春:《企业和公司法》,人大 王欣新:《公司法》,人大 徐孟洲:《信托法》,法律

徐孟洲:《税法》(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徐孟洲、孟雁北:《竞争法》,人大

朱大旗:《金融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欣新:《破产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5 环境与资源法

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二版 周珂:环境法学研究,人大

周珂:生态环境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法

邵沙平:国际法专题研究,人大 朱文奇:国际条约法,人大

郭寿康、赵秀文:国际经济法,三版,人大2009郭寿康、韩立余:国际贸易法,人大 赵秀文:国际贸易法专题研究,人大 余劲松: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

章尚锦、徐青森:国际私法,三版,人大2007赵秀文:国际私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人大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6 【育明教育独家分析】人大法学院

2008年-2014年各专业考研录取详情 年份 科目 保研

统考 内保外保

统考复试或报名人数统考录取人数 内保录取人数 外保复试人数 外保录取人数 2008年 法理学不详

121(报名19法制史73(报名15宪法学140(报名14刑法学366(报名26民商法学

595(报名42诉讼法学230(报名20经济法学 210(报名2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71(报名7国际法学 226(报名27知识产权法学(法学224(报名20总计 152215(报名211法硕(非法不详1790(报名2032009年 法理学不详113(报名24法制史74(报名16宪法学

101(报名10刑法学320(报名19民商法学518(报名47诉讼法学198(报名21经济法学

271(报名2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65(报名

5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7 国际法学183(报名17知识产权法学(法学230(报名28总计不详(15人左右2073(报名216法硕(非法不详1390(报名201法硕(法学不详不详94 2010年法理学 不详 法制史 宪法学 刑法学 民商法学 诉讼法学 经济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

知识产权法学(法学

总计561668(报名122(186法硕(非法27不详177(204法硕(法学12不详84(96

2011年法理学 不详 19(复试11 法制史10(复试9 宪法学9(复试5 刑法学23(复试10 民商法学51(复试15 诉讼法学16(复试11 经济法学 23(复试11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22(复试8 知识产权法学(法学16(复试12 总计731603(报名100(173法硕(非法301597(报名172(202法硕(法学2094(报名50(70 2012年法理学110512(复试9(15法制史1419(复试6(8宪法学414410(复试3(11刑法学322616(复试10(19民商法学544636(复试20(31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8 诉讼法学312422(复试12(19 经济法学3196 20(复试10(19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1334-6(7-9国际法学335712(复试4(14 知识产权法学(法学119720(复试12(20比较法学04 总计791542(报名88(167法硕(非法241296(报名162(186法硕(法学35146(报名20(55 2013年法理学214616(复试13(21法制史21218(复试7(10 宪法学31128(复试6(11 刑法学4206(520(复试10(20民商法学551747(复试17(29诉讼法学320425(复试15(32经济法学430627(复试7(17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3313(复试2(6 国际法学23968(复试6(14 知识产权法学(法学213226(复试12(16比较法学1000(复试3-4(4-5 总计36(4121445(46 1444(报名、185(复 试

95(181 法硕(非法221164157(179法硕(法学14542319029(62 年份科目 保研统考 内保外保

统考报名或复试人数 统考录取

人数内保录取人数 外保复 试人数 外保录取 人数

2014年法理学185待续16 法制史111待续6 宪法学2153待续8 刑法学3192待续16 民商法学6676待续17 诉讼法学2164待续17 经济法学3215待续11干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151待续4

国际法学0175待续7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9 知识产权法学(法学1

148待续11 比较法学121待续2 总计2118541待续

法硕(非法45待续(125 育明教育2015年人大法学院状元集训计划【人大法学院考研状元集训营】独家专注人大法学院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连续5年包揽人大法学院民商法、刑法考研状元,连续8年成功帮助103名学员圆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015年育明教育考研攻略

一、《育明教育:五阶段考研复习攻略》

把考研作为一种娱乐,而不是被娱乐。过程完美了,一切水到渠成,结果自然不错。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10 -----------------育明教育寄语 第一阶段:预热(3月1日至7月1日 预热原因: 育明教育老师认为考研复习比较理想的时间长度是6-9个月,因此从3月开始比较科学。如果复习的时间太长,容易导致后劲不足。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这是无数学子的血泪教训。

重点任务:

1.收集考研信息,包括所报考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业难易程度、所报考专业的难易程度、所报考学校的录取率、资料。毕竟考研所需关注的点无非就两个:一是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二是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2.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决定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对于这一点,育明教育团队认为,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方案有两个:一是,选择尽可能好的学校,如北大、清华、人大、中传、北影、中央财经、南开、复旦,专业可以稍微差一点;二是,选择尽可能好的专业,如金融、经济、电影、新闻、法学、计算机、自动化等,学校可以差一点。这样的好处是,以后方便就业,具体的原因分析请关注之后的相关文章。

3.购买参考书,慢慢熟悉所考专业。这个时候学校课程还比较多,且处于学期末,考试又比较多,学校事情繁杂,无法全身心的投入,所以以“预热”为主。不易过快进入紧张的复习状态。

4.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复习的重点,为下一步全面展开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很多考研学生最后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不是因为没有努力,更不是付出不够,而是方法不得当,重点没把握好。这一任务的实现,一般需要有考研经验的师兄师姐的帮助。这一点也是育明教育专业课授课的重点之一。

5.制定复习计划。一个完备的复习计划是考研成功的“寻宝图”。没有好的复习计划,只能每 天手忙脚乱的复习,昏昏然,却没有丝毫进步的感觉。 6.在整个过程中,数学和英语都要一步步的安排复习。数学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通过做题积 累知识点。英语,主要以单词和真题为主,真题要每做一套就分析透彻。专业课的复习,主要 以掌握参考书的目录和框架为主,不需要去费力的记忆。 第二阶段:发力(7 月 1 日-10 月 1 日) 发力原因: 育明教育()咨询师认为,这个阶段时间比较充裕,没有学校里的繁 杂事情影响,可以安心的投入复习。抓住这个阶段,就成功了一半。 重点任务: 以英语、数学这些需要长期练习的科目为主。尤其是英语,在不放松单词等基本知识积累 的同时,“以真题为纲”进行复习,把每一套真题彻彻底底的分析明白,真真正正把握住出题 人每一道题的出题意图。 专业课复习要有计划的进行, 这一阶段要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知识点

的记忆。争取完成第一 轮的复习。达到的效果是,对每个知识点做到能够基本记住。 第三阶段:坚持(10 月 1 日-12 月 1 日) 坚持原因: 这是一个考验毅力的阶段,无数前人的血泪经验告诉我们,谁坚持到了最后,谁就能够成 功。经过长达三个月的紧张准备,精力和体力都耗费很大,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 力”。加上周围的同学开始找工作,很多的机会都可能分散考研的经历和时间。这个时候要耐 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毅力不坚定,三心二意,是考研的大忌。很多人没有成功,就是因 为机会和诱惑太多了。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11 重要任务: 这个阶段以专业课为主,辅之以政治、英语、数学。 第四阶段:冲刺(12 月 1 日-初试) 冲刺原因: 育明教育 () 咨询师认为, 到 12 月初, 各个科目都复习到了一定程度, 知识的储备也较为充足,开始进入高原平台时期。在一定的时期内会感觉很烦躁,感觉好像什 么东西都不会了,这很正常。 如果能够基础坚持下去,多多模拟,多多联系,就可以实现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为此, 育 明教育专业课“冲刺模考点题班”,在晚上安排了模拟考试,对于这一阶段来说,是非常科学 的。很多考生,平时背的多,写的少,加之对自己很自信,往往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模拟考试。 但是,如果不去正式的进行模拟考试,很难在考研的考场上找到考试的感觉,而且在考场上可 能发生的问题,因为没有提前通过模拟考试掌握和解决,以至于被问题和困难打得措手不及。 这些很有可能导致半年多的复习,功败垂成。 重点任务: 以政治热点、英语作文、数学真题、专业课真题为主。这是个“模拟练习的阶段”。 第五阶段:调整(初试至复试) 调整原因: 经过长时间的复习,经历几乎被耗尽,需要通过这一段时间加以调整。但是,由于现在考 研复试的比重越来越大,平均达到 25%以上。因此,这个阶段还是不能够太过于放松。很多人 没有把握住这个阶段,结果大意失荆州。万望诸君注意。 重点任务: 1.考研复试,往往以时政为核心,来灵活的考察知识点的应用。因此,这个阶段应该多多收集 一些时政热点,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12

2.寻找复习的资料。包括老师们最近的讲话、论文等等。 3.准备听力和口语。很多学校,例如北大、人大等复试时考察口语和听力的。 以上“五阶段复习法”,步步为营,按部就班,依次行事,一切尽在掌握中,则考研 无忧矣。

二、 《育明教育:公共课复习的两个“务必”和两个“坚持”》 育明教育公共课团队 务必要养成多记忆多分析多总结的习惯,务必要坚持以真题为纲的理念。要坚持多看 几个版本的真题,要坚持选择那些答案解析全面的参考书。 第一个务必: 首先,无论英语还是政治,很多知识点都是需要去记忆的,尤其是政治。如果能够把 基本的知识点记忆牢固,想不得高分都难。 其次,公共课在几年以内基本都是同一批人来出题,即使更换老师,也是循序渐进的; 即使是变革性的, 那么由于这些年龄比较大的出题人的知识背景等都很相近,所以在出题思路 等各个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换言之, 考试是有规律可循的。 同时, 育明教育咨询师认为, 这一点也适合专业课。 再次,多总结,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比较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别人讲的再好,也是 别人的,距离自己能够灵活运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第二个务必: 无论是政治英语,还是专业课,都要坚持做真题。真题之外的练习题或者模拟题,和 真题相比水平差距太大,而且出题没有思路,不适合来练习考研的答题思路。充其量只适合找 答题的感觉和锻炼答题的时间。 第一个坚持: 公共课的真题要多选择几个版本的,以四个为佳。每个老师对真题的理解和分析是不 同的,通过对比,我们或许可以形成自己的技巧和方法,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第二个坚持: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13 真题参考书,我们看什么呢?我们看的是他的解答。真题我们做过一遍就可以把答案记住, 因此,我们看真题,不是看它选哪个答案,而是看为什么要选择那个答案。不是去想这个题应 该选择什么,而是去想出题人想让你选择哪个,或者说,出题人其他三个选项设置的陷阱在哪 里。这些才是我们在复习真题,看真题的时候应该做的。

三、 《育明教育:考研英语 25 分作文三步攻略》 英语对于众多考研的学子来说,是一个软肋。考研英语中的作文,分值占到了 30%,是相当重 要的。但是,每年北京在考研英语作文方面的分数压的是很低的,一般 30 分的作文,平均分 在 14 分左右。但是,育明教育的学员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却比较突

出,一般都能够达到 20 分以 上。育明教育()公共课辅导团队认为,英语作文复习有三步要走: 第一,总结一套自己的答题模板,但是要区别于市面上常见的模板。 第二,把往年的作文答题卡复印 20-30 份,每次写作文的时候都用这个答题卡,提前进 入考试状态。 第三,在分析真题完形和阅读的时候要多留心好的句型和单词,尽量避免用一些中学的 词汇。例如,a good number of 和 a significant number of(源自:2006 年考研英语完形) 都可以表示很多。但是在写作文的时候很多同学喜欢用中学的一些词,诸如“many” “much” “lots of” ,这样一下子就给阅卷老师暴露了自己的“实力” 。以上三点做到了,作文 25 分以 上不成问题。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 14

第四篇:2018金融硕士考研笔记精华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每个学科的专业课考试科目都不同,复习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我是学文科的,有些学习方法也许不适合理科考生,但是我想毕竟还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研究生英语考试有两个分数线,对总分数线与单科分数线都做了要求。由于英语政治试题比较有难度,想靠这两科打高分,以便提高总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通常大家对英语和政治的要求就是过线。而如何提高专业课分数以便使大家总分过线就被提到议程上来。因此大家对专业课也要充分的重视。我的专业课平均成绩是84分,对于跨专业的我来说,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

事实上,我在专业课上花费的时间也是相当多的(这是导致我去年英语没有过线的另一原因),即使是在第二次考研准备中,作为已经复习了一年专业课的我,还是每天至少留给专业课三个小时的时间。我对专业课学习有以下的心得:

1、通读课本。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察的知识点还是相当全面、相当有难度的,至少是高于该专业本科生期末考试难度。这就要求大家对专业课知识有全面的理解,进行系统的复习。不能只靠压题,猜题。因此大家应该通读课本,了解专业课的整个体系。着重复习重点要点。

2、重点复习专业课笔记。对于在职考生或跨专业考生来说,想办法搞到专业课笔记是十分重要也是必须的。因为社会在进步,知识在膨胀,书本上的知识也有过时或遗漏的,导师出题会基本上按照笔记上的知识点出,专业课笔记可以将该科目系统的总结,补充出你没有接触的新知识点,使你了解该导师所接受的答题思路,这样就有利于你理顺该科目的体系,增加阅卷人对你的好印象。如果借不到笔记,可以用托熟人,贴广告等方法。

3、研究历年试题。专业课考试中,重点问题重复出现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搞到专业课试题,多做一下研究,不仅可以使你对命题形式有充分的了解,而且有可能见到当年将要出的重复题目。比如我考的专业课中有一门课程,最后一道20分的题目连续三年都是同一道题。一般的学校会在报名的时候(11月10号)统一出售历年试题,大家应该注意一下。

4、字迹工整,条理清晰。特别是文科,这一点尤其重要。答题一定要条理清晰,摆出你明确的观点,分出一,二,三……点,最后总结。只要有时间,即使是简答题也要当作论述题答。把与题目相关的你所知道的全部知识都写上,这样才能保证答题全面。

结束语:成绩出来后,斗胆写出了这两年考研的一点点心得,绝对不是在卖弄什么,而是希望可以通过我的经历与想法帮助一下大家,使大家少走一点弯路。我的想法也许不够成熟,也许不是适合每一个人,有的想法也许过于偏激,有点自以为是。但是,请大家相信,我的初衷是为了大家的好,是希望这个曾经帮助过我的网站更加有生气,是希望在考研路上与我有同样经历的朋友取得和我一样甚至比我更好的成绩。祝天下所有肯付出肯努力的人成功!

第五篇:《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 ----------------------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3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工作 --------------- 3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 3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 ------------ 3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 4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 4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 5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 5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 ------------ 5 第三节

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 6 第四节

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 6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 6

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 6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7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 7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 8

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8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 8 第三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 8 第五章

社会个案工作 ---------------------- 9

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 ---------------------------- 9 第二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 9 第三节

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 10 第六章

社会小组工作 -------------------- 10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 10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 -------------------------- 10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 11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11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 ---------- 12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12 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内容 ---------- 13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行政 ---------- 13 第九章

儿童社会工作 -------------------- 14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 14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14 第三节

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 ---- 14 第十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 14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 15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15 第四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16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 16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 16 第十二章 妇女社会工作 ---------------- 17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 ---- 17 第二节 香港的妇女社会工作 ---- 17 第三节 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工作 ----------------------------- 17 第十三章 家庭社会工作 ---------------- 17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 ---- 17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 18 第三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 18 第十四章 矫治社会工作 ---------------- 18 第一节 矫治社会工作的涵义与起源 -------------------------- 18 第二节 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 -------------------------- 18 第三节 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 19 第十五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 19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 19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 19 第三节 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 20 第十六章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 20 第一节 贫困问题概述 ------------- 20 第二节 反贫困:国际经验的回顾 ----------------------------- 20 第三节 中国的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 21 第十七章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 ------- 21 第一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与民政工作 ---------------------- 21 第二节 中国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 ---------------------- 21 第三节 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实务 -------------------------- 22 第十八章

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学习 -------------------------- 22 第一节

社会工作教育 ------------- 22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习 ------------- 22 参考书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

教学目的与要求

社会工作既是一种助人活动,也是一门学科,属于应用社会学的范围。本课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着重讲授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社会工作知识、理论和方法,介绍我国社会工作的实践以及社工理论研究的进展,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为从事社会服务做准备。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如下几点:(1)要处理好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和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用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遍知识来看待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实现科学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要处理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关系,做到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并重;(3)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实习)的关系。社会工作强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助人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检验、被强化。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应注意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实习)的结合,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忌局限于课堂教学。本课程可以安排在本科低年级。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鼓吹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 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改良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

英国1601年的济贫法、德国的救济制度、英美的慈善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 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是社会工作学科化的重要标志,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相继成熟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早期的社会工作多采用救助和治疗模式,后来发展成治疗与预防相结合、救助与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家族集团式结构及文化未能产生专业社会工作。1949年之后中国形成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

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扩大

(一)社会工作的领域的涵义

社会工作领域分为理想和实际的两种,社会问题分为宏观社会问题和社会性问题。

(二)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

人们认识的变化、社会变迁促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 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社会进步的涵义;“大同”思想。

(二)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大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特征分类 按生理特征分类;按社会特征分类

(二)按困难类型分类

(三)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救助性、帮助性、发展性社会工作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专业性;过程论;艺术(技巧)论

(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结构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其中包含了他们对对方行动及互动过程的理解。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者是利他性服务的提供者,受助者(也称工作对象或案主)是服务的接受者,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助人活动是服务的传导者。 社会工作的类型

(一)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

社会工作经历了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发展过程

(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同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同社会学有密切关系。社会工作最初孕含于社会学之中,有时被称为应用社会学。在社会工作的发展中,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和方法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的分析工具。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它逐渐独立于社会学。

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任务和过程与受助者的心理状态及态度有关,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受到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影响。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与政治学的关系

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与权力分配、社会政策有密切关系。社会工作在制度层面上要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合

法地位和权力。

(二)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

二者关系集中体现于福利经济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财富更多地应用于福利事业是社会财富效用的最大化。 思考题

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试述社会工作的领域。

什么是社会工作?试比较关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 试述社会工作的构成因素,并分析其过程结构。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者

(二)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认同社会工作价值、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一)助人过程的特征

帮助他人获利、合作过程、不对称互动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助人活动的发动者、推进合作、提供服务。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服务提供者、工作对象的支持者、合理行为的倡导者、社会工作过程的管理者、福利资源的获取者、社会政策的影响者。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

功能的涵义与类型

(一)功能的涵义

(二)功能的类型

终极功能与中间功能、功能与反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 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一)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救难、解困和发展功能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一)社会秩序及其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

社会秩序的涵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看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和获取福利的制度化途径。

(二)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通过参与制定和修订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与冲突

(二)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

第三节

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接触问题——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终结 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包括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政府、民间结构和社区共同体提供福利服务的方式。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和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受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

第四节

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我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一)我国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我国体制改革的特点

整体性、渐进性、非同步性、计划性与自发性

二、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

社会服务社会化和人们对高水平生活质量的追求促进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我国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路径依赖

我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策略,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领域则表现为传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的路径依赖。

(二)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受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方面的影响。

(三)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

不同模式并存,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 思考题

试述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 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试比较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试分析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试分析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提供模式之特点。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

(一)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观

把救助看作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

(二)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同情和怜悯

(三)专业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人道主义、平等意识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

(一)价值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

高登斯坦的观点,理想的社会工作者认为价值是其生命意义的全部,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之有别。

(二)价值、知识与技术

价值与知识的关系;价值与技术的关系

三、社会工作中的反价值 操纵、家长作风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一)新教伦理与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的实质,作为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价值理念;人道主义的内容;基斯—鲁卡斯的HPU的基本假设

(二)社会福利理念

社会福利的描述定义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美国社会工作操作定义的价值叙述、比斯台克的表述、泰彻的表述之间的异同

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

(二)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争论

功能学派与治疗学派的差异

(三)政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

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而机构是二者之间的中介。三者之间在价值观上既有一致又有矛盾。

(四)社会工作价值在从理论转向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 例如自我决定的原则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

(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原材料

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国古代社会福利理念、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

(二)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和方法

在上述三种价值体系(观念)基础上的借鉴创新、批判继承、综合发展,例如爱人、助人

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专业价值

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尊敬人

(二)专业伦理

包括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伦理责任(对当事人、对雇佣机构、对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

三、中国社会工作价值的教育 价值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

思考题

试述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试述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内部可能存在哪些矛盾?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矛盾? 试指出符合我国社会要求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轻视理论出于两种“误区”:过分夸大社会工作所处理问题的特殊性,对理论的概括范围的过高追求。社会工作的个别经验与理论知识是相互补充的。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解释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与原因,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提出有效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和模式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从理论角度看,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过七个阶段:调查阶段、精神分析学阶段、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学派并立阶段、获得阶段、盘点阶段、“理论统一”阶段、理论归类阶段。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

涵义,二者之不同与联系。

(二)皮拉利思的社会工作理论三层次划分模型 宏观理论、中观理论与实践理论

第三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佩恩的分类及各流派的基本内容:心理分析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标签理论;人文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权理论、女权主义理论。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归类

李康特(Recomte)的理论构造的哲学性背景假设和专业性背景假设;

大卫·豪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的四范式模式:功能主义的、解释论的、激进人文主义的、激进结构主义的。

三、总结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

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 思考题

试述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试述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型。

对当代社会工作者而言,了解和研究社会工作理论,包括哪两方面的具体任务?谈谈你自己在这两方面的看法

和见解。

第五章

社会个案工作

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

一、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

(一)诊断学派关于社会个案工作的看法

汉密尔顿认为社会适应不良是“心理-社会”即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功能学派的看法

强调社会工作者(机构)对案主帮助的作用。

(三)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

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提供支持与服务,减轻和解决问题,增进福利。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一)个案工作的起始阶段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个案工作的起始阶段。

(二)个案工作专业化与学科化阶段

1917年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一书是社会个案工作专业化开始,“研究-诊断-治疗”的助人框架。

(三)精神医学对个案工作的影响

(四)20世纪40年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一、危机介入模式

(一)危机的含义

危机是平衡稳定状态被改变的现象,也是一个过程。

(二)危机介入技术

开始阶段:收集资料、达成协议、建立专业关系;中间阶段:进一步搜集资料,寻找形成危机的原因,减轻案主压力;结案。

二、任务中心模式

(一)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及适用范围

个案工作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它考虑个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它主要应用于情绪问题、资源不足、角色困难等问题。

(二)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解决过程的五个阶段。

(三)任务中心模式的工作技巧

倾听、抓住核心问题、协议、沟通与回应。

三、心理-社会模式

(一)心理-社会模式的内容

将案主的心理状态、情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人的内部心理世界、生活的外部社会环境。

(二)心理-社会模式的框架

针对问题(内部和外部问题)确定目标(改变人和改变环境),正确处理工作者与案主的角色。

(三)心理-社会模式的相关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埃里克森的人的成长(生命历程)理论。

四、行为治疗模式

(一)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人的行为是通过反映外部世界、学习适应环境而获得的。有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和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

(二)行为治疗模式的工作技巧

(三)行为治疗个案工作的框架

适应问题-案主行为本身出现问题;工作目标要小而具体,可测量;工作者要运用资源与手段支持案主的行为改变。

第三节

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一、中国社会个案工作的经验

中国社会是“家本位”文化,家族(家庭)集团主义使得对人的帮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直接帮助有需要的人,二是通过帮助家庭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实践

中国的社会个案工作要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架构的特点。

6。Roberts .R.. W and Nee , R.H. (edited) Theories of Social Casework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 1969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

简述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试述危机接入模式的工作过程与技巧。

试述任务中心模式个案工作的工作过程及技巧。

第六章

社会小组工作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小组工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小组工作产生于工业化导致的社会问题,20世纪40年代成为专业工作方法。

二、小组工作的定义

从治疗、发展及对团体的功能的角度下定义,社会小组工作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协助个人增强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

三、小组的类型划分

以成员的参与程度、自由进出程度和工作目标划分的小组类型。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

一、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系统理论

二、小组工作的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认为,社会系统与个人、群体是相互影响的,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来实现。治疗模式以小组作为治疗的媒介,解决小组成员的问题。互动模式把小组看作一个互助系统。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一、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前属期阶段-权力和控制期-亲密期-分辨期-分离期

二、小组工作的过程

小组形成初期的沟通、小组形成中的规范的建立(社会控制)、小组成员的角色承担,提高小组凝聚力。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一、小组工作的原则

(对小组及成员的)个别化原则、接纳、助人、鼓励参与、促进成员发展、合理制约

二、小组工作的技巧

(一)小组工作的一般技巧

建立关系、观察、组织小组、领导小组、沟通、参与小组、运用资源、评估。

(二)促进沟通的技巧

选择适合环境、选择适合语言、提供合作目标、调整小组互动模式

(三)组织会议的技巧

良好的开端、控制讨论进程、做好总结。 1981 思考题

试述社会小组工作的涵义。 试述小组工作的三个主要模式。

试述兰卡德等人的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模式。

为什么对小组中的互动进行控制?怎样有效地进行控制? 简述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

第七章

社区工作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一、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社区组织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社区工作包括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社区组织工作起始于19世纪后期的社区睦邻运动,20世纪60年代社区组织工作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二)社区发展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倡导,首先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实行。1955年联合国提出社区发展的准则。

二、社区工作的定义

(一)社区组织的定义

工作方法论、工作过程说。

(二)社区发展的定义

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的定义。

(三)社区工作的定义

三、社区工作的目标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

一、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

(一)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工作策略的意义,如保守主义、多元主义、马克思主义、激进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

(二)社会运动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策略的意义

二、社区工作的实施理论

(一)社区工作的模式

罗斯曼的社区工作模式,地区发展、社会计划、社会行动、新的发展观。

(二)社区工作的原则 联合国的社区发展原则。

(三)社区工作的介入手法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一、社区工作的过程 建立关系(方法与内容)、收集资料(类型与方法)、制订计划(层次内容)、社区行动(内容与目标)。

二、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

社区调查与分析的技巧、建立及维系关系的技巧、动员与组织的技巧、活动程序设计技巧。

第四节

中国的社区服务工作

一、社会福利体系与社区服务工作

社区社会福利的涵义: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自助-互助为基础,增进公共福利,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

二、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发展方向问题(福利服务还是商业营利)、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服务滞后。

(二)对策

福利服务与商业服务分离,制定促进福利服务的政策;加强社区服务管理。 思考题

什么是社区工作?其目标是什么?

试述罗斯曼社区工作三模式的基本内容。 试述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 试述社区工作的介入方法。

试分析我国社区工作的发展状况、成就与不足。

第八章

社会行政

第一节

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一、社会行政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行政

基德内的实质性解释,崔克尔的过程性解释,定义。

(二)社会行政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二、社会行政的层次

(一)社会政策的层次

政府的宏观政策和机构(组织)的微观政策。

(二)社会行政的层次

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界定与联系。

三、社会行政的地位与功能

(一)社会行政的地位

社会政策的定义,社会行政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社会行政是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

(二)行政的功能

实现社会政策、促进有效服务、修订社会政策。

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内容

一、社会服务的计划

社会服务计划的过程模式,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决策。

二、社会服务的组织

社会服务组织的结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人员的招聘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督导与激励

(一)督导

督导的涵义及其对于社会服务的意义。

(二)激励

社会服务机构中激励的特点,对组织成员考核评估的方法。

四、协调与控制

(一)协调

协调对于社会服务机构运行的意义,程序性协调与工作性协调。

(二)控制

两种控制观,组织控制中的吸纳机制。

五、评估与报告

社会服务机构评估的意义、报告(或交待)的意义。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行政

一、我国社会行政的发展历史 古代的“九惠之教”、常平仓、义仓,民国时期的社会部。

二、我国的社会行政体制

1949年后我国的社会行政机构的体系的结构;社会政策的实施模式----单位体制与行政体系的作用,社会行政的基本特点:依据统一政策、依靠行政体系、借助思想工作。

三、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行政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企业(单位)办社会”的状况及消极影响。社会行政体系的变化:政府角色的变化、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的发育与成长,社会行政性质的变化:由政治化向行政和经济相结合方向的转变。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行政?试述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的内容。 试述社会行政的功能。

社会行政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包括哪些主要环节(内容)? 试分析我国社会行政体制之特点。

第九章

儿童社会工作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

儿童概念的界定,儿童社会工作的涵义。

二、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一)以救助为主的时期

20世纪以前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是特殊儿童,主要方法是救助

(二)积极的儿童福利时期

20世纪新的儿童福利观念,1923年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宣言》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与性质

儿童社会工作具有福利性、服务性、专业性等基本特征,它对儿童的成长及社会安全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人的发展理论是儿童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发生认识论的发展理论。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普通的儿童社会工作:儿童养育、儿童教育、儿童卫生保健、儿童权益保护;特殊的儿童社会工作:特殊儿童的涵义,对特殊儿童的救助、康复和教育。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 群体活动、个案工作

第三节

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

一、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幼有所长,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基金会”

二、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现状

中国政府的儿童社会政策:宪法、婚姻法的有关内容,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福利院,希望工程,春蕾计划

三、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前瞻

儿童福利的优先性,儿童社会福利服务的法制化、社会化趋势。 思考题

什么是儿童社会工作?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儿童社会工作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发展? 试述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

试述我国的儿童福利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状况。

第十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关于青少年的界定

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对于青少年概念的解释。 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

生长顺序与时间理论关注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征,复演理论认为个体成长是在“复演”人类进化历程。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人生发展阶段论) 学习理论

哈维格斯特的发展阶段和任务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玛格丽特·米德的青年亚文化(代沟)理论,本尼迪克特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从社会结构(社会地位与角色)、社会变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变迁)、青少年群体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看待青少年问题。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青少年面临的发展任务;青少年社会工作面临青少年发展与青少年问题两大主题。

第四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青少年工作的一般形式

团体(组织)是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青少年团体(组织)可以为青少年发展服务;借助青少年活动设施和基地开展青少年工作;一些社会服务机构直接为青少年服务。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形式

个案辅导方法和团体活动方法。

第五节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功能与机构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功能:教育、开发、服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机构。

二、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状况与发展

中国青少年在发展中面临三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就业、教育及保护。 思考题

什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你如何认识它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哪些内容?

青少年社会工作运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第十一章 老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老年人问题

一、老年人问题的由来

老年人与老龄社会的标准,老年人在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二、老年人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老年社会工作的涵义,老年社会工作有单纯的帮助、服务向帮助、互助、发展和参与的变化。

三、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老年社会工作是三个主要因素。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对养老问题的处理方式有明显差异。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

认为随着老人年龄增长,他们便主动撤出主流社会活动。遇到的批评

(二)活动理论

认为积极的活动有助于老年人生活的满意,评价

(三)连续性理论

老年人若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就会有幸福的晚年。

(四)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认为对老年人过分关心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社会重建理论关注改变老年人生存环境以增强和重建自信心。

(五)社会交换理论

主张发展老年政策和服务,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老年个案工作

独特的原则和要求,尊敬老人,耐心的重要性

(二)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技巧

怀旧、生命回顾的功能及使用范围

三、老年小组工作

基本原则和具体技巧 老年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一、机构照顾

机构照顾(院舍照顾)的涵义

二、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的涵义,产生的原因、功能,“时间储蓄”,将正规照顾与非正规照顾结合起来解决老年照顾问题。 思考题

试说明影响老年的主要因素。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有何指导意义?

老年个案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为什么在我国要大力发展老人社区照顾?

第十二章 妇女社会工作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

妇女社会工作也叫妇女服务,狭义的妇女社会工作,广义的妇女社会工作,妇女服务的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一种社会思潮,女权主义的基本主张,女权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内容:妇女社会地位,妇女的社会作用,社会权利和争取妇女解放途径的观点。

第二节 香港的妇女社会工作

一、香港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香港妇女服务的三个层次:家庭服务本位、社区服务本位、妇女服务本位。

二、香港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

以已婚妇女为主,强化妇女传统角色,以家庭和社区为服务本位

第三节 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工作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发动妇女参加社会生产

(二)宣传教育妇女

(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四)家庭文化建设 “五好家庭”

二、近期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思考题

什么是妇女社会工作?

试述女权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 试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试述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成就。 试述社会性别流派的基本观点。

第十三章 家庭社会工作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定义

家庭社会工作的涵义,家庭社会工作的要素:家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从家庭成员个人开始,从家庭整体的角度理解个人,专业工作关系

二、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化

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功能外移和重心转移,家庭关系平等化,家庭支持网络的变化,婚姻家庭问题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

对经济困难家庭提供物质性服务,对家庭关系失调者提供咨询和法律服务,开展家庭教育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欧美家庭社会工作

欧美家庭社会工作于20世纪初走向专业化。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多样化。

二、中国大陆的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服务,面对家庭的培训和教育,家庭救助,家庭心理辅导

第三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有关家庭社会关系的理论

(一)系统理论

(二)家庭沟通理论

家庭角色,角色紧张,性别角色理论,家庭沟通的正负效益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

家庭治疗的涵义及适用范围,家庭治疗理论,家庭治疗的目标、基本原则 思考题

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试述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试述在中国开展家庭社会工作的意义。 怎样运用系统理论开展家庭社会工作?

什么是家庭治疗?试述家庭治疗的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矫治社会工作

第一节 矫治社会工作的涵义与起源

一、矫治社会工作的涵义

(一)矫治

矫治是对犯罪或有犯罪倾向者的矫正治疗,它有惩罚、隔绝、威慑、改造等功能

(二)矫治社会工作 涵义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一)人类刑法观念及其制度的历史变迁

古代的惩罚罪犯制度,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刑罚思想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约翰.奥古斯特斯的贡献,英国的感化制度

第二节 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

一、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一)人道主义

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有罪者能够改过自新

(二)新社会防卫论

(三)接纳

接纳的伦理基础及价值观念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

(一)司法审判前的服务

调查报告,判决建议和参考

(二)社会处遇

何谓社会处遇,包含的内容或服务方式,观护,教养院

(三)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更生保护

三、矫治社会工作的机构与人员

矫治社会工作体系,矫治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

第三节 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犯罪矫治工作的特点

专门机关与社会相结合,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相结合

二、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实践形式

社会帮教:涵义与适用对象;工读教育:做法;劳动教育:涵义;社会处遇:特点、形式;狱中矫治:方式。 思考题

什么是矫治社会工作?它与矫治工作有何联系和区别。 矫治社会工作通过哪些途径为受助者提供服务? 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实践形式有哪些? 试述犯罪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第十五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

(一)什么是残疾人

残疾类型:功能、形态残疾,丧失功能残疾,社会功能残疾,残疾人定义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

概念内涵;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古代社会的残疾人被漠视、被歧视、被怜悯,人道主义对改善残疾人地位的贡献,1975年联合国的《残疾人宣言》,20世纪80年代残疾人国际成立及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关于残疾现象产生原因的理论

1、个人责任论;2、社会责任论;评价

(二)关于如何看待残疾现象的理论

1、标签理论;2、正常化理论;评价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的理论探讨

1、供养理论:内容及局限;2、回归社会论:内容及评价;3、增能(增权)理论:内容及评价。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

1、个人模式:哀痛理论、渐进沟通模式,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2、社会模式:社会工作者的立场与方法

(三)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方法

1、社会康复的内容及工作过程;2、社区康复的理念背景与工作方法;3、职业康复的理念及工作方法。

第三节 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组织体系

以行政性组织和家庭为主的残疾人照顾体系;1988年成立半官半民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工作的组织优势。

二、政府机构的残疾人工作

民政部门主管残疾人福利服务及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工厂;卫生部门的预防残疾及社区康复工作;教育部门的特殊教育和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劳动部门的残疾人就业。

三、残疾人组织的社会工作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职能,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工作 思考题

什么是残疾人社会工作?

试述残疾的个人责任论和社会责任论的内容及其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影响。 什么是正常化理论?它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有什么意义? 试述回归社会论的价值基础及工作模式。 试述社区康复的意义和方法。

第十六章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第一节 贫困问题概述

一、什么是贫困

(一)贫困的涵义

(二)贫困的测量

恩格尔系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生活质量指数,贫困线

二、贫困的全球背景与中国的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贫困群体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贫困地区(贫困县),城市贫困

第二节 反贫困:国际经验的回顾

一、反贫困的主要武器

(一)福利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由济贫发展出社会福利制度,美国的“向贫困宣战”

(二)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计划

从经济(GNP)增长战略的“渗透”效应到直接面向穷人的社会计划。

二、反贫困领域中的社会工作

(一)个案辅导与团体工作

贫困文化及其治疗,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

(二)贫困区域的社区发展工作

联合国的社区发展运动:“以人为中心”的缓解贫困计划,贫困者参与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的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救济

(一)城乡社会救济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开发性扶贫与贫困地区的社区发展

(一)开发意识

经济开发的内涵与思路,扶贫工作政策的调整

(二)开发性扶贫的基本运作方式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项目管理方法与社会动员

(三)扶贫开发中的社区发展取向 对经济开发式扶贫的反思,自下而上的发展思路

三、社会工作在反贫困领域面对的任务与挑战

(一)城市贫困与社会工作

(二)农村扶贫与社会工作

倡导以人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切实加强乡村基层社区组织建设、社会动员 思考题

什么是贫困?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从国际经验看,反贫困的主要武器是什么?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与方法如何? 试述我国反贫困行动的内容与方式。

结合你自己的看法,谈谈我国反贫困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第十七章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

第一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与民政工作

一、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古代中国的福利思想

保息“六政”、“大同”思想、“兼爱”思想、“无为”思想

(二)近代中国的福利思想与实践

“剩余型”社会福利,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三)现代中国的福利思想与实践

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福利的涵义,中国社会福利服务的支撑点及它们的职能

第二节 中国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

一、民政部门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功能

民政部门的功能:社会稳定机制——保障人民权利、提供社会服务、实施社会行政管理、协调军民关系

二、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与方法

(一)民政工作中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再分配理论、社会福利社会化

(二)民政工作中运用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

社会政策(社会行政)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在民政工作中的运用

(三)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

第三节 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实务

一、民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其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与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直接相关的民政职能部门、部门设置及基本职能

二、民政部门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福利服务

1、社会福利事业的内涵,社会福利社会办;

2、社会福利企业的内涵、残疾人就业及政策;

3、城市社区服务的涵义及发展

(二)救灾救济

1、救灾方针;

2、“五保”的内容及供养方式;

3、扶贫策略;

4、社会救济的对象;

5、优抚安置的意义 思考题

试述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试述我国社会福利体制的内容。

简述我国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怎样理解社会工作中的“民政模式”及其意义。

第十八章

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学习

第一节

社会工作教育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一)专业与专业化

格林伍德提出的专业标准,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内涵

(二)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意义

实验经验和方法的总结、理论与专业价值的整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的成长)、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建设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与专业主义

专业权威的涵义与功能、专业主义;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内涵

二、社会工作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一)社会工作的国际化

当前的全球化趋势;专业和科学的国际通则;社会工作国际化的范围与程度

(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涵义;不同国情(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本土化策略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习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与目标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功能)

实习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地位,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功能)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与过程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

实习模式的涵义,实习模式——机构为本、学校为本、机构与学校的伙伴关系、中国的现实选择

(二)社会工作实习过程

同步式实习与集中式实习,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实习与指导,实习的评估 思考题

怎样理解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专业目标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是怎样统一的?

在社会工作专业过程中,如何处理案主利益与专业人员利益的关系? 社会工作专业过程中如何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应该怎样确定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道路?

上一篇:科学应急守护生命下一篇:考研复试英文自我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