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中暑事故应急预案

2022-12-04

第一篇:高温中暑事故应急预案

高温中暑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置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以下简称高温中暑事件),指导和规范高温中暑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其他以高温气象条件为直接诱因,并直接导致社会公众身体健康明显受损,甚至危及社会公众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可参照本预案组织实施相关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增强防范高温中暑事件的意识,切实做好人员、技术、物资等应急储备工作,积极开展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和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预测和预警,认真落实各项预防和医疗救治等卫生应急措施。

2、加强管理,规范有序。各级卫生、气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本地的实际工作情况,编制有针对性的高温中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高温中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加强相关培训等工作,确保及时、规范、有序地处置高温中暑事件。

3、依靠科技,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鼓励开展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提高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健康知识宣传,强化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预测、预警

(一)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1、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单位

a.各级各类卫生机构

d. 其他有关单位,主要包括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密切相关的单位。

2、高温中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乡卫生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

3、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时限和程序

高温中暑事件报告实行卫生行政部门分级审核、分级确认的事件报告管理制度。每年6月1日,各村卫生室启动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每年9月30 日终止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

三、应急响应

(一)应急响应启动

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后,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的各村卫生室、卫生院,科学分析判断,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程序。

(二)应急响应措施

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级别,分别采取以下响应措施:

a.积极主动地开展高温中暑病例监测、报告,及早发现病例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

b.主动接受上级气象部门对事件发生地或可能发生地的天气预报、预测技术和产品的加强指导,及时发布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和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

c.强化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在本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组织开展防暑动员;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卫生院协调联动机制,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做好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准备工作,确保事件发生后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共同应对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高温中暑事件。

为做好高温中暑事件应急工作,现成立高温中暑应急领导小组,拟定相关防控工作建议内容,负责开展针对高温中暑事件的处理。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范奇钢 副组长:冯文祥

成员:袁汝银、张宝林、曾晓红、袁辕 医疗救治领导小组: 组长:何水生 副组长:姚超

成员:张宝林、曾兆会、龚太会、吴坪旭、任玉竹

(二)物资保障 卫生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高温中暑防控药品等物资的储备工作。

(三)技术保障

卫生院、村 卫生室为高温中暑的防治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监测预警和评估系统。

(五)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各村卫生室、村组,利用广播、石灰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宣传防暑降温知识,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中暑:在本预案中,中暑是指由高温气象条件直接引起人员出现轻症中暑或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并能排除普通感冒、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引起的相关症状,可以考虑诊断。

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三)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三岔河乡卫生院

2011.01.01

第二篇:高温中暑应急救援预案

平阴县人民医院 高温中暑应急救援预案

夏令季节,发生突发性高温中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增大。为保障我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规范应急抢救工作,根据《济南市应对高温天气应急预案》和《济南市高温中暑卫生应急预案》,为确保我院做好高温中暑卫生应急工作,特制定本预案:

一、 成立应急救援小组 组长:尹燕东

副组长:李正宝、黄修国

成员:姜秋林、侯庆喜、贾传斌、张茂鹏、丁涛、焦怀金、桑淑锋、陈凤兰

二、 小组成员职责

尹燕东: 负责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全面工作。 李正宝、黄修国:负责救护培训、救治工作。 丁 涛、 焦怀金:负责现场医疗救护工作。

侯庆喜、陈凤兰:负责留观人员的护理、治疗工作。 姜秋林:负责统计、报告工作。

贾传斌: 负责后勤保障协调工作。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坚持以人为本,增强防范意识,认真落实各项预防和医疗救治等卫生应急措施。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调配合,开展高温天气监测和会商,及时沟通工作信息,共享监测数据,在气象部门发布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后,配合做好公众健康信息提示。要加强对高温中暑病例个案和事件的监测报告和分析工作,充分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专业队伍,提升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水平。

2、按照《济南市高温中暑卫生应急预案》,切实做好我院人员、技术、物资等应急准备,认真落实好各项预防和应对措施。要积极开展高温中暑临床救治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诊疗能力。在发生高温中暑事件后,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并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有效控制和应对高温中暑事件。部门联动、分工合作,做好医疗救治和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3、根据国家和我市高温中暑卫生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高温中暑病例报告系统”,对就诊的高温中暑病例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报告。

四、 广泛宣传,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加大预防高温中暑的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在高温季节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宣传折页等多种形式宣传防暑降温知识,强化公众防范意识,提高公众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〇一二年六月五日

第三篇: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

发布单位:卫生部

文 号:深农[2005]127号 发布日期:2007年07月19日 生效日期:2007年07月19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以下简称高温中暑事件),指导和规范高温中暑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卫生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编制了《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经报请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请按照预案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一、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该预案,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预案或工作方案,做好辖区内高温中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二、各地气象部门要根据上级气象部门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指导产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高温中暑气象等级,并适时向社会发布预报和高温中暑防范提示。

三、各地卫生部门要自2007年8月1日起认真做好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子系统中的“其它公共卫生事件”一项报告高温中暑病例。

四、各地卫生部门要认真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和各类因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五、各地卫生、气象部门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高温中暑以及其它与高温中暑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一旦发生高温中暑事件,要及时、有效地落实各项应急响应措施。

二○○七年七月十九日

目 录

1 1.1 总则 编制目的

2 2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事件分级 1.5 工作原则

2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 2.1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

2.2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的发布

3 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预测、预警3.1 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3.2 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预警 3.3 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信息发布 4 应急响应 4.1 应急响应启动 4.2 应急响应措施 4.3 应急响应终止 5 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 5.2 物资保障 5.3 技术保障 5.4 通讯与信息保障 5.5 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6 附则 6.1 名词术语

6.2 预案管理和更新 6.3 预案实施时间 附: 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

2 2 2 3 4 4 4 4 4 6 6 7 7 7 9 9 9 9 9 10 10 10 10

11 11 12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臵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以下简称高温中暑事件),指导和规范高温中暑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保障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臵工作。其他以高温气象条件为直接诱因,并直接导致社会公众身体健康明显受损,甚至危及社会公众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可参照本预案组织实施相关卫生应急处臵工作。 1.4 事件分级

依据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将高温中暑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发生高温中暑事件,达不到Ⅳ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事件范畴。 1.4.1 特别重大高温中暑事件(Ⅰ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

b.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1.4.2 重大高温中暑事件(Ⅱ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150人至299人,或有4至9例死亡病例发生;

b.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1.4.3 较大高温中暑事件(Ⅲ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a.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100人至149人,或有1至3例死亡病例发生;

b.地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1.4.4 一般高温中暑事件(Ⅳ级),指符合下列情形的: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30人至99人。 1.5 工作原则

1.5.1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增强防范高温中暑事件的意识,切实做好人员、技术、物资等应急储备工作,积极开展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和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预测和预警,认真落实各项预防和医疗救治等卫生应急措施。

1.5.2 部门联动,分级响应。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建立联合预报和预警机制,一旦发现高温中暑气象条件或高温中暑事件的苗头,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高温气象条件预报或高温中暑事件预警信息,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防控工作建议。根据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级别,各级卫生、气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同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做好辖区内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预警、医疗救治和相关应急处臵工作。

1.5.3 加强管理,规范有序。各级卫生、气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本地的实际工作情况,编制有针对性的高温中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高温中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规范,加强相关培训等工作,确保及时、规范、有序地处臵高温中暑事件。

1.5.4 依靠科技,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鼓励开展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提高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处臵能力。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健康知识宣传,强化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2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 2.1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

根据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结合地区气候背景资料,以及高温持续时间,划分为可能发生中暑、较易发生中暑、易发生中暑、极易发生中暑四个等级。具体分级办法参见中国气象局与卫生部联合发布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实施方案。

2.2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的发布

各级气象部门根据监测预报确定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适时开展预报工作,并向社会公众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防范提示。 3 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预测、预警 3.1 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3.1.1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单位

a.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b.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d. 其他有关单位,主要包括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密切相关的单位。

3.1.2 高温中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3.1.3 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时限和程序

高温中暑事件报告实行卫生行政部门分级审核、分级确认的事件报告管理制度。每年6月1日,各地卫生部门启动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每年9月30日终止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各地卫生部门可根据本地区高温气象条件的实际,适当提前本地区高温中暑事件监测、报告的启动时间,或推迟事件监测、报告的终止时间。

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高温中暑病例后填写《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于当日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当日以最快方式将《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报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高温中暑病例,由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单位在当日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后者进行网络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日12:00时汇总辖区内前24小时报告的高温中暑病例总数,对照高温中暑事件分级标准,对符合高温中暑事件的,要立即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以归并的方式作为高温中暑事件上报,同时通知同级气象业务单位,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收到报告后要立即对高温中暑事件进行确认,并通报同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必要时,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缩短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时限。 3.2 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预警

建立高温中暑事件预测、预警机制。各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分析,结合高温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确定预警发布的级别,经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发布。

省级(含省级)以下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发布预警,必须报送上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同时,及时分析汇总下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预警,并报送上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3.2.1 一级预警(红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Ⅰ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极易发生中暑”,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3.2.2 二级预警(橙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Ⅱ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易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3.2.3 三级预警(黄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Ⅲ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较易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3.2.4 四级预警(蓝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Ⅳ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可能发生中暑”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3.3 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信息发布

各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联合通过有关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信息,相应提出防御措施。 4 应急响应 4.1 应急响应启动 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后,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的各级卫生、气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科学分析判断,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程序。 4.2 应急响应措施

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合作联动,向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提出事件的防控建议,指导、督促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的卫生、气象部门积极开展相关应急工作。

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根据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级别,分别采取以下响应措施: 4.2.1 一级预警响应措施

a.积极主动地开展高温中暑病例监测、报告,及早发现病例并采取应急处臵措施,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 b.主动接受上级气象部门对事件发生地或可能发生地的天气预报、预测技术和产品的加强指导,及时发布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和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 c.强化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组织开展防暑动员;

d.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工会等有关部门单位,联合开展防暑降温工作专项监督检查。 4.2.2 二级预警响应措施

a.进一步加强对高温中暑病例监测、报告,并对夏季露天作业工地等重点场所开展主动监测,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

b.组织加密气象观测,主动加强与上级气象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及时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

c.进一步加大宣传防暑降温知识的力度,强化全体社会公众防控高温中暑的意识;

d.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积极会同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部门,对高温环境作业人群的用人单位,开展联合防暑降温工作专项监督检查。 4.2.3 三级预警响应措施 a.加强对高温中暑病例的监测、报告,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 b.加强气象监测分析,主动加强与上级气象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及时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

c.开展多种形式的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强化社会公众或有关单位做好老年、儿童、病人等特殊人群的高温中暑防控工作的意识;

d.根据有关部门、单位的要求,对高温环境作业人群开展防暑降温咨询,并指导用人单位向高温环境作业人群提供预防性给药。 4.2.4 四级预警响应措施

a.开展高温中暑病例的监测、报告,做好高温中暑病人的收治; b.加强气象监测,主动加强与上级气象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及时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预警及相关信息;

c.开展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增强高温环境下作业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4.3 应急响应终止

应急响应终止由发布预警的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共同确定。应急响应终止主要参考依据为: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持续3天低于预警所需等级以下,并预测在短期内预报级别不会明显上升,且大部分中暑病人得到有效救治,新发中暑病例数明显下降。

省级(含省级)以下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发布应急响应终止,必须报送上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同时,及时分析汇总下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应急响应终止,并报送上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5 保障措施 5.1组织保障

卫生、气象部门与民政、劳动保障、教育、通讯与信息保障等部门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做好高温中暑事件的应急准备工作,确保事件发生后快速响应、科学处臵,共同应对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高温中暑事件。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成立应对高温中暑事件专家组,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提出发布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建议,拟定相关防控工作建议内容,负责开展针对高温中暑事件的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等。 5.2物资保障

各级卫生部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高温中暑防控药品等物资的储备工作。 5.3技术保障

各级卫生、气象部门为高温中暑的防治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监测预警和评估系统。 5.4通讯与信息保障

各级卫生、气象部门结合本部门应急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公用通信基础设施和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应急信息通信保障体系和医疗救治信息网络,保障和维护信息通讯的通畅,保证事件应急响应的信息能够及时上通下达。

5.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各级卫生、气象等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宣传防暑降温知识,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6 附则 6.1 名词术语

中暑:在本预案中,中暑是指由高温气象条件直接引起人员出现轻症中暑或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并能排除普通感冒、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引起的相关症状,可以考虑诊断。

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其中: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6.2 预案管理和更新

本预案由卫生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制定,并共同负责解释。卫生部和中国气象局根据预案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6.3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

初次报告□ 订正报告□

省 姓名:

地(市)

性别:男□ 女□

区(县) 年龄:

居住住址: 中暑诊断: ①轻症中暑 □

②重症中暑:热射病□ 热痉挛□ 热衰竭□ 混合型□

患者情况:①治疗中 □ ②治愈□ ③死亡□ 中暑日期: 年 月 日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填卡说明:

1. 初次报告为病人诊断后的首次报告;订正报告指初次报告后患者被治愈,或出现死亡时的报告。

2. 患者居住地址以现状为准。 3. 中暑诊断标准:

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其中:

诊疗单位: 报告人: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

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第四篇:高温天气防中暑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预防教职工在高温气候环境下工作出现中暑现象,确保教职工出现中暑等紧急情况时,能迅速有效的启动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员工的身体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预案启动:

以当日报刊、天气预报等报出的当日最高气温为依据,连续三天最高气温在37℃以上或当日最高气温达38℃时自动启动应急预案,学校所有部门按应急预案执行各项工作措施。

三、应急预案实施

1、防暑降温保障小组:夏季施工过程中,因作业时,露天作业环境较多;人员作业分布区域复杂、多变;劳动强度大等方面的影响,给工程在夏季施工来了诸多不便。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生命、财产安全,为作业人员营造一个有保障、舒适的环境,在作业人员发生高温不良反应时,由组长立即组织该组成员,对事故人员进行转移、与控制,防止周边施工作业现场事故人员的增加。使应急行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提高行动的效率。以免造成巨大的事故损失。

2、信息联络员:负责了解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及紧急情况影响范围,每天组织收集天气温度状况,然后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对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态发展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及有关部门的联络。

3、现场医疗救护小组:当事故发生时,由组长组织组员对伤员进行现场分类和

急救处理,负责在第一时间对伤员实施有效救护;并及时向医院转送。救护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进入事故发生区抢救伤员;指导危害区内人员进行自救、互救活动;集中、清点、输送、收治伤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主要药品及医疗救护器具如下:

1、药品:感冒药、发烧药、腹泻药、消炎药等治疗药品及仁丹、十滴水、正气水、菊花茶、降火凉茶、绿色保健食品等。

2、救护器具:单架、救护汽车、小型氧气瓶、听筒、病床、毛巾、药用药箱、冷冻柜

4、后勤保障小组:由组长负责组织调集抢险人员、物资设备,督促检查各项抢险救灾措施落实到位。

5、办公室职责

(1)维修管理部门应加强夏季水电供应的管理,保证车间生产的用电和用水需要。如遇特殊情况需停电、停水,应事先通知相关部门,并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预防方案。

(2)广泛宣传防治中暑的科学知识,如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宣传防暑降温知识,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使员工掌握防暑降温的基本常识;车间主任及班组长每天应加强车间生产情况的巡回检查,及时了解车间的高温环境和职工身体状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将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3)总务科医务室预先采购一批防暑降温药品,如常见的藿香正气水或胶囊等,按要求将药品分发给车间岗位操作人员。应为所雇佣施工人员停工遮阳伞、草帽等劳动防护用品。公司应保证员工有固定饮水处,并设立饮水机,保证每天有充足的饮用水源供应。

(4)车间操作属于高温作业岗位,应配备有效的降温风扇。每天上午10:30分和下午2:30分应允许员工到阴凉通风处或空调室内休息20-30分钟。

(5)学校食堂在高温期间每天应向生产车间操作员工供应凉茶两次,时间分别在每天上午10:30分和下午2点钟。每天午餐中应有足量的绿豆汤或紫菜鸡蛋汤。具体由公司办公室负责落实。

五、中暑施救方法:

1、轻度患者:教职工在正常作业过程时出现头昏、乏力、目炫等现象时,应责令其立即停止作业,防止出现二次事故,其他周边员工应将症状人员安排到阴凉、通风良好的区域或空调室内休息,供应其凉水、防暑降温药品、湿毛巾,或用凉水或酒精擦身等。并通知车间或部门领导。

2、严重患者:(昏倒、休克、身体严重缺水等)教职工出现中暑时,最先发现人员应立即通知车间或部门领导,并及时将事故人员转移至阴凉通风区域,观察其症状,以便于医疗人员来临时掌握第一手医治资料。公司办公室立即组织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将中暑患者转移到最近的医院进行观察、治疗。并随时上报公司最新情况。

六、中暑临床表现:

轻度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度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其中:(1)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

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3)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七、紧急事件应急处理流程: 正常工作时间及假日:

中暑事件发生---通知车间或部门领导---公司办公室 (电话)---安排车辆送医院救治---处理和善后工作

夜间: 中暑事件发生---通知车间班组长---值班领导---安排车辆送医院救治---处理和善后工作

第五篇:4.高温中暑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冲压件厂高温中暑人身伤亡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示例

1事故特征 1.1高温中暑的起因

1.1.1高温作业、夏天露天作业,当作业人员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环境中,或炎夏烈日曝晒下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且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体内积蓄的热量不能向外散发,以致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如过多出汗,身体失去大量水分和盐分,很容易引起中暑。

1.1.2在同样的气温条件下,如伴有高湿度和气流静止,更容易引起中暑。此外,带病工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也是高温中暑的常见诱因。

1.2高温中暑的类型

高温中暑起病急骤,大多数患者有头晕、眼花、头痛、恶心、胸闷、烦躁等前驱症状。按病情的程度和表现特点,中暑一般分为三类:

1.2.1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呜、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7.5℃,如能及时离开高热环境,经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1.2.2轻度中暑,既有先兆中暑症状,同时通常表现为体温在38.5℃以上,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现象,并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和脉搏细弱而快等。轻度中暑者经治疗后,一般4~5小时内可恢复正常;

1.2.3重度中暑,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以突然昏迷起病。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

1.3高温中暑的危害

1.3.1高温作业、夏天露天作业环境中发生的中暑一般为具有热射病症状特点,由于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1.3.2在室内通风差和室外设备的安装和维修、露天施工,以及在煤仓、锅炉、汽机房及输煤皮带等高温场所发生的高温中暑,尤其是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中暑,会产生高处坠落等二次伤害的危险。

1.4高温中暑的救治原则

1.4.1中暑的救治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抢救是否及时,如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先兆中暑,完全可以防止中暑的发生及发展。

1.4.2高温中暑的救治原则是及时发现、就地处理、尽快抢救、预防为主、严防中暑后二次伤害。

2应急组织与职责

2.1高温中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组 长:XXXX(厂长助理) 副组长:XXXX(生产科长) 成 员: 2.2指挥部职责

2.2.1在发生高温中暑等威胁人身安全事件后,总指挥或总指挥委托副总指挥赶赴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指挥,成立现场指挥部,批准现场救援方案,组织现场抢救。

2.2.2根据事故报告立即按本预案规定程序,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事故处理,必要时向地方政府汇报。

2.2.3负责逐级向报告事故及其处理的进展情况。

2.2.4负责安排有关人员顶替中暑人员的工作,保障生产的连续性;组织和提供应急及善后处理工作所需的物资和车辆。

2.2.5应急状态消除,宣告应急行动结束。 2.3高温中暑应急处理机构职责

2.3.1按本厂及上级部门对工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要求,努力完成各项工作;

2.3.2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断治理、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

2.3.3定期召开会议,分析防暑降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安排治理和整改措施,落实资金,决策有关事项,切实改善作业场所劳动条件。

2.3.4每年年初根据前一年防暑降温中存在的问题对本预案进行修订,同时对工作场所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对发现问题落实人员、方案督促整改。

2.4专业工作组及职责 设立劳动保护、防治、现场测试三个专业工作小组,按职责范围分工负责有关方面工作。

2.4.1劳动保护工作组职责(由生产科负责):按照法规制定有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做好工业卫生及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负责高温岗位职工统计上报工作。

2.4.2防治工作组职责(由综合科负责):年初负责申报所购防暑降温用品所需的费用预算,购置防暑降温用品。定期到现场巡视,宣传防暑降温的有关常识,发放防暑降温用品。发现问题及时向厂部领导小组汇报。

2.4.3现场测试工作组职责(由技术科负责):按有关规定对生产现场劳动条件进行分级;按高温测试点,定期对生产作业现场进行检测,对超标点及时上报领导小组;按上级要求上报日常检查及定期演练情况;加强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验工作。在高温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立警示标志。

3应急处置 3.1响应分级

3.1.1 先兆中暑:为Ⅱ级应急预案 3.1.2轻度中暑:为Ⅱ级应急预案 3.1.3重度中暑:为I级应急预案 3.2响应程序

3.2.1在高温条件下,现场的工作人员如果发现同伴出现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症状时应迅速处理,立即采取急救.同时汇报高温中暑人身伤亡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人员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到事故现场,组织处理事故,由领导小组副组长宣布启动Ⅱ级应急预案。

3.2.2如出现重度中暑、中暑人数较多或病情较重时,现场人员应迅速处理,同时汇报高温中暑人身伤亡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应立即赶到事故现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由组长或副组长宣布启动I级应急预案。

3.3应急处置措施 3.3.1 Ⅱ级应急预案

3.3.1.1迅速将中暑人员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

3.3.1.2用湿毛巾敷头部或用冰袋置于中暑者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若中暑者能饮水时,可给中暑者大量饮水,水内加少量食盐。

3.3.1.3中暑者呼吸困难时,应进行人工口对口呼吸。 3.3.1.4暂时停止现场作业,对工作场所的通风降温设施等进行检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作环境温度。

3.3.1.5危急状态消除由组长或副组长宣布Ⅱ级应急行动结束。 3.3.1.6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宣布现场工作是否继续。 3.3.2 I级应急预案

3.3.2.l将所有中暑人员立即抬离工作现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医护人员立即到达现场开展施救。

3.3.2.2暂时停止现场作业,对工作场所的通风降温设施等进行检查,找出中暑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作环境温度,确保设备机组安全运行。

3.3.2.3通知有关科室、车间、班组安排人员顶替中暑人员的工作,保障生产的连续性。

3.3.2.4病情严重者立即安排或联系车辆,并由医护人员边抢救边护送至医院。必要时可拨打120急救。

3.3.2.5应急领导小组根据现场事态发展,决定是否组织对该工作场所的人员进行疏散。

3.3.2.6必要时汇报集团公司(股份公司)要求进行协调处理。 3.3.2.7危急状态消除,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宣布应急行动结束。

3.3.2.8做好事故后的善后工作. 4注意事项 4.1监控与预防

4.1.1广泛宣传中暑的防治知识,使职工掌握防暑降温的基本常识。

4.1.2夏季前做好各生产场所、值班室、办公室空调、通风设备的维护,确保职工良好的工作环境。

4.1.3在夏季高温作业中,调整作业时间,提供合适的清凉饮料,防暑降温药品发放要及时到位,保证职工身体健康。

4.1.4对有心血管器质性疾病、高血压、中枢神经器质性疾病、明显的呼吸、消化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肝、肾疾病患者应列为高温作业禁忌症。

4.1.5 在夏季高温期间,有关科室管理人员定期到生产现场进行巡回检查,发现有关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处理。

4.2预警行动

4.2.I各科室、车间根据气象预报信息,按照早预想、早通报、早布置的原则,开展好高温中暑人身伤害相关风险的分析、评估,适时启动预警。

4.2.2 高温预警分三个标准,35℃以上为三级黄色预警,37℃以上为二级橙色预警,40℃以上为一级红色预警。

4.2.3预警命令由厂生产科发布,报请厂长批准后发布。 4.3进入预警状态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4.3.1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检查确认各类抢险、抢救设备、器材、材料配备齐全。

4.3.2检查确认各种通讯工具的报警方法、联络方式和信号使用规定明确,有关人员熟悉掌握中暑后所采取的方法和步骤,做到应知应会。

5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5.1应在高温作业场所醒目位置设立警示标志。

5.2在夏季高温来临前应及时购置和发放清凉饮料、防暑降温药品等物品。

5.3在夏季高温作业中,做好对各有关工作场所通风降温设施的配置和完善。 6后期处置

6.1现场作业人员应配合医疗人员,做好受伤人员的紧急救护工作,安技员应按哦癌有关人员做好现场的保护、拍照、事故调查等善后工作。

6.2事故调查和处理按照集团公司(股份公司)有关规定进行。

上一篇:感谢公司感谢领导的话下一篇:公务员培训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