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基坑监测报告

2022-08-18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建筑物基坑监测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建筑物基坑监测报告

基坑监测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学院:矿业学院 专业:工程地质勘察 班级:地质1412 姓名:柴安章 学号:1400001641 实习单位:云南新坐标科技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刘伟

一、 实习概况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

本人在云南新坐标科技有限公司实习。主要从事基坑监测工作以及一些简单的施工管理。

二、 实习主要内容

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昆明市五甲塘(西亮塘)湿地公园附近,场地区域属官渡区付家营所辖。工程区域呈正方形,总用地面积约23861.55㎡(按道路中边线计),拟建建筑由20F—30F的6栋商品房组成,其中1栋、6栋无地下室(筏板地标高为1886.2m桩型为长螺旋灌注桩,桩长28m),其余4栋设整体-2F地下室,其±0.00标高为1891.00m,基坑大面开挖底标高为-6.85=1882.15m,主楼下开挖底标高为-7.9=1881.10m。地下室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桩型为预制管桩。

实习简介:本人主要从事基坑监测方面工作。正常情况下每周两次,每四次总结数据后出报告,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土体塌方、赶工开挖、取土、地下水位或沉降变化过大等)每天1次或者有时必须一天2次。

实习过程及项目:基坑监测

深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浅基坑的围护结构以前常用的是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桩;深基坑则大多采用现场浇灌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或排桩式灌注桩结构,并配以混凝土搅拌桩或树根桩止水。开挖时,坑内必须抽去地下水,7~15m深的基坑,中间必须配二到三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采用钢管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必须安全可靠,并能确保施工环境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好的围护设计应把

2 安全指标取在临界点附近,再靠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信息反馈来调整施工方案。 以下内容是基坑监测应该做到的项目: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

(2)围护桩地下桩体的侧向位移(桩体测斜)、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围护桩、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

(4)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

(5)坑外地下土层的分层沉降。

(6)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

(7)地下土体中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

(8)基坑内坑底回弹监测。

(一)沉降、位移监测。

1. 仪器: TCA1800全站仪,TrmbileDINI03水准仪,脚架,标尺,尺垫,记录本。

沉降观测结束后要及时对所测数据进行计算整理,根据沉降量绘出沉降曲线图,这样根据曲线图就可以大致预测出建筑物的沉降趋势。 2 .观测点的布置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范围内;基准点的埋设应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在方便观测的地方,相邻点之间的间距应为15—30m左右,分别分布在建筑物的四周。

3 3. 监测程序

(1).接受委托;

(2).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3).制定监测方案,并报设计、监理和业主认可; (4).展开前期准备工作,设置观测点、校验设备、仪器; (5).观测点和设备、仪器、元件验收; (6).现场监测;

(7).监测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报表反馈; (8).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

(9).现场监测工作结束,提交基坑工程监测报告,预警通知书等。 4. “五定”原则

“五定”分别指定人、定点(基准点、工作基点、观测点)、定仪器、环境条件要基本一致、观测路线和方法要固定,这样可以尽量减小误差。 5. 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这个要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设计单位要求选择测量的精度等级 6. 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7.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 (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8. 监测依据

4 (1)《建筑基坑监测技术规范》DBJ14-024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 (7)《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

(二)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 1.测斜管的埋设与安装 (1)钻孔

采用工程钻探机,一般采用φ108cm钻头钻孔,为了使管子顺利地完装到位一般都需比安装深度深一些,它的原则是每10米多钻深0.5米,即10米+0.5米=10.5米,20米+1米=21米,以此类推。 (2)清孔

钻头钻到预定位置后,不要立即提钻,需把泵接到清水里向下灌清水,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混水为止,再提钻后立即安装。 (3)安装 a、管子的连接:

接的方法是采用插入连接法,首先拿起一根测斜管,在没有外接头的一端套上底盖,用三只自攻螺钉探紧,(这是每孔最下面的一节管子)就可向孔内下管子了,下一节,再向外接头内插一节管,这时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插到管子端平面相接为止,再用三只自攻螺钉把它固定好,才算该接头连接完毕,按此方法一直连接到设计的长度。

b、调正方向:

管子安装到位后,需要调正方向后才能回填,调正方向的要求是,管子内壁上有两对凹槽,首先需把孔口以上那节测斜管上的外接头拿掉才能看清管内凹槽,需要把管内的一对凹槽垂直于测量面就可以了,转动管子就可以实行,一人转不动时,可用多人,转动前可先把管子向上提起后再转动对准,对准后再把管子压到位,方向就调正好了盖上盖子,拧好螺钉就可以回填。

c、向孔内回填,还需特别注意两点:

在下管子时为减少其浮力,可向管内充清水,一边下管子,一边充清水,直至能顺利地放到位。清水也不能放得太多,否则管子会迅速下沉,使人抓不住而掉在孔中,无法继续工作。但管子全部(一孔)下到位置后,一定要把清水充满,这样做可减少泥浆进入管内形成沉淀。

测斜管外面有一对凹槽,此槽是偏心的(为保证测斜管的精度,尽量减少扭角的产生,使联接方法按管子的制作方向联接)与外接头内的凸槽相配合后把管子插入的,若插不下,把管子转动一个方向就可顺利地插入,因为该联接方法只有一个方向能插入,其余方向均插不进去。

2. 土体测斜

仪器:基深CX-3C测斜仪

组装调试测斜仪,钻孔的测量,编辑测斜仪菜单,进行钻孔编号等,最后进行测斜,数据处理录入。

(三)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 仪器:水位计。

操作:将开关打到水位档,进行测量,到仪器发出警报,即为该孔水位深度,记录整理数据。

三. 实习小结及体会

通过这一次认识实习,我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触的东西,受益颇丰。深入工地一线的实习,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的知识与实践

6 相结合,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在实习中,我发觉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思想准备。这次实习除了在专业方面得到了非常大的收获之外,我还学会了怎样和同事们友好相处,虚心向他们请教。通过实习,我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建筑施工的理性认识。

第二篇:新客站基坑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总结

一、 工程概况

1、本工程主体结构:本项目主体由办公塔楼、SOHO办公塔楼和裙楼以及地下车库组成。其中办公塔楼高41层,建筑高度200米,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SOHO办公塔楼高19层,建筑高度80米,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楼高5层,建筑高度24米,采用框架结构;底部设3层满堂地下车库。

二、

2、基坑规模:基坑面积约17800平米,周长约533米。

三、

3、基坑开挖深度:本工程±0.00相对于吴淞绝对高程+9.45m,所注标高均为相对标高,本工程场地自然地面平均标高为-0.45m~-2.25m,基坑底标高为-17.10m,基坑开挖深度为14.85~16.65m,局部主楼超挖深度2m。

四、

二、 工程地质概况

五、

1、拟建场地位于南京市河西地区,金沙江东街以北,庐山路以西,原有建筑物已全部拆除,现多为荒地,场地地形南高北低,地面吴淞高程为6.61~14.05米,最大高差达7.44米。

六、

2、按揭露的先后顺序将各分层地基土岩性特征及分布规律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七、 ①填土(Q4ml):杂~灰色,松散,由粉质粘土夹大量的碎石、砖块及混凝土桩头等建筑垃圾组成,硬质物含量10~60%不等,分布不均匀,局部富集。厚度不均,场地西南侧及南侧层厚较大。堆填时间为近3~5年不等。层厚2.30~11.40米。

八、 ②粉质粘土(Q4al):灰黄色,灰色,饱和,可塑,局部软塑,中偏高压缩性。无摇振反应,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中等,仅见于部分钻孔。层顶埋深2.30~11.40米,层顶标高2.58~5.20米,层厚0.40~2.30米。

九、 ③1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灰色,饱和,流塑,高压缩性。无摇振反应,刀切面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低。局部可见少量的腐植物,具淤臭味。偶夹薄层稍密状薄层粉土,单层厚1~2mm,分布不均。该层全场分布。顶板埋深2.50~12.00米,层顶标高0.97~5.23米,层厚4.30~14.00米。

十、 ③2粉砂夹粉土(Q4al):灰色、青灰色,饱和,稍密~中密,中压缩性,其成份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颗粒级配良好。局部夹有薄层稍密状粉土和软~流塑状粉质粘土,单层厚1~10mm,分布不均匀。该层主要分布于③1淤泥质粉质粘土和④1粉细砂之间,属过渡性层位,全场分布。层顶埋深10.30~23.90m,层顶标高-11.27~-1.41米,层厚1.80~6.80m。 十

一、 ④1粉细砂(Q4al):青灰色,饱和,中密,局部稍密,中压缩性。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颗粒级配良好。具水平沉积层理。局部夹薄层稍~中密状粉土和中砂,单层厚1~2cm,分布不均,局部富集。该层全场分布。顶板埋深13.90~28.30米,层顶标高-15.67~-4.14米,层厚8.00~18.60米。

十二、 ④2粉细砂(Q4al):青灰色,饱和,密实,中低压缩性。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颗粒级配良好。具水平沉积层理。局部夹薄层密实状

粉土,单层厚1~2mm,分布不均。顶板埋深27.10~36.40米,层顶标高-23.77~-19.22米,层厚17.10~25.20米。

十三、 ④3a粉质粘土(Q4al):灰色,饱和,流塑,局部软塑,中偏高压缩性,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中等。局部夹有薄层中密状粉细砂及粉土,单层厚1~5mm,分布不均。该层主要呈透镜状分布于④3含砾中细砂中或分布其顶部,局部缺失。顶板埋深47.80~56.20米,层顶标高-45.92~-39.69米,层厚0.70~3.10米。

十四、 ④3含砾中粗砂(Q3al):灰色、青灰色,饱和,密实,中压缩性。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颗粒级配不均。具水平沉积层理。局部夹砾石和细砂,砾石成分多为硅质,呈椭圆状~次圆状,含量约5~10%,直径0.50~8.00cm,分布不均,局部富集,自上而下砾石直径逐渐增大。该层全场分布。顶板埋深48.60~58.80米,层顶标高-46.82~-39.63米,层厚0.40~10.80米。

十五、 ⑤1强风化粉砂质泥岩(K2P):棕红色、褐红色,岩石风化强烈,结构已破坏,上部坚硬土状,下部呈碎石状,手捏易碎,水冲易散。顶板埋深59.70~65.20米,层顶标高-52.55~-50.54米,揭露层厚1.10~6.60米。 十

六、 ⑤2中风化粉砂质泥岩(K2P):棕红色、褐红色,岩石风化较弱,结构基本未破坏,岩体呈块状结构~整体状结构,完整性好,岩芯呈柱状~长柱状,岩芯表面有光泽,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多有灰白色方解石充填,遇水易软化,风干后易崩解。在J29号钻孔71.30~77.00m处分布有粉砂岩,强度较低,手捏易散,风干后极易崩解。顶板埋深62.00~70.70米,层顶标高-58.07~-54.45米,最大揭露层厚16.00米。 十

七、

三、水文地质概况 十

八、

1、场地地表水

十九、 场地位于长江漫滩上,场地东侧紧邻庐山路分布有一条南北向排水渠(人工河道),宽约8.00米,水深1.50~2.00米。场地西部为长江(距场地约4公里),距离场地很远。根据水文地质资料,长江南京下关站最高水位为10.22m(1954年),最大洪峰流量为92600方/秒,最低水位为1.56m(1956年)。

十、

2、场地地下水

二十一、 拟建场地位于长江漫滩之上,根据勘探揭示的地层结构,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可分为浅层潜水和下部弱承压水。 二十

二、 (1)浅层潜水

二十三、 潜水含水层由①层人工填土构成。场地人工填土厚度普遍较大,由于密实度差,其间的大孔隙往往成为地下水的赋存空间,且连通性较好,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好,属弱透水层,雨季水量较丰富。新近沉积的②层粉质粘土和③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属饱水地层,但给水性较差、透水性弱,属微~弱透水地层。

二十四、 南京地下水最高水位一般在7~8月份,最低水位多出现在旱季12月份至翌年3月份。根据调查和勘察揭示,长江漫滩属地下水丰富的地貌单元,其水位变化与季节性关系密切,同时与地形条件亦有关。雨季或暴雨天,在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很高,甚至溢出地面,但旱季地下水位可以在地面下1.5m左右,甚至更低。

二十五、 野外勘探时间为2010年11月底,勘探期间天气晴好(已连续3月左右

未下雨)。勘探期间,在钻孔中量测的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1.40~6.50m,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2.06~8.96m(受孔口高程影响),吴淞高程为4.80~5.20m。

二十六、 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性大气降水,周围工程施工降水等因素影响,以蒸发和侧向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正常情况下雨季上升,旱季水位下降,年变化幅度约1.50m左右。 二十

七、 (2)弱承压水

二十八、 弱承压含水层由中下部的③2层粉砂夹粉土、④1层、④2层粉细砂和④3层含砾中粗砂构成。层顶的③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由于透水性弱,与砂土层渗透性差异性大,为相对隔水层,可视为隔水层顶板;隔水层底板为下伏基岩。该含水层富水性好,透水性强,厚度大,埋藏较浅,水量丰富,属透水层~强透水层。勘察期间采用隔水方法测得的弱承压水水位3.50~4.20米(吴淞高程),与场地周边工程测得的弱承压水相比略偏低,主要原因是周围有多个工程施工降水。若承压水水位变化主要受侧向迳流补给影响,补给来源主要为长江。

二十九、 拟建场地表层为①层填土,土质松散,透水性好,②层粉质粘土、③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透水性差,可视为相对隔水层,③2层粉砂夹粉土、④1层粉细砂和④2层粉细砂及④3层含砾中粗砂,含水量丰富,透水性好。 三

十、 地下水、土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

二、测量执行标准及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101120-99;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0850497-2009;

3、《工程测量规范》0850026-2007;

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08/715314-94;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101/78-97;

6、《城市测量规范》0118-99;

7、《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0850007-2002;

9、基坑周边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使用状况;

10、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线及构筑物的具体要求。

三、监测范围与对象

1、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相邻环境(房屋、道路、管线)以及围护结构本身均需进行监测。

2、基坑变形观测基准点必须位于基坑变形范围之外(距基坑边不小于3倍基 坑

挖深),并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每-个测区不少于3个测量基准点。

3、在基坑土方开挖前对各测试项目进行不少于3次初始数据的采集,保证初始数据准确、连续、可靠。

四、监测要求

⑴所有测试点、测试设置需加强保护,以防损坏。 ⑶ 测周期:基坑土方开挖到地下室侧壁回填. ⑶监测单位需要及时向设计人员、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提供监测结果. ⑷ 土体开挖前,需对周边环境做全面调查,掌握监测象的初始状况。 (5)埋入测斜管应保持垂直,沉降标点应埋在坚实的土体中,并做好保护措施。 (6)深层位移、沉降等观靡目在基坑开挖期间一般每1-2天观测-次,开挖期间如变化较大时应增加观测频度、每次观测数据要及时填入规定的记录表格,绘制成相关曲线图,并根据已有的数据对其作出发展趋势分析,对基坑是否安全作出评估,编制即时报告。

(7)当监测项目数值出现急剧变化时,应向有关各方报警,提出处理建议,以保证基坑安全。

(8)基坑监测单位应根据设计要去编写施工组织方案,监测单位制定的具体监测方案需经设计人员认可后方可实施。

五、、基坑监测内容和要求

深基坑开挖是一项复杂的地下工程。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多变性及地下工程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又难以准确判别的特殊性,深基坑工程的安全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尚难于准确预测,施工阶段的安全监测对保证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基坑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布置要求: ⑴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

①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 为共用点,每边监测点不宜少于3个,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 布置监测点。

②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在支护结构或外侧土体中每隔20m-50m设置一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每边监测点不应少于1个,埋设在土体中的测斜管长不宜小于基坑

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超过支护结构桩长3^ (2)基坑周边环境监测:

① 边建筑筑竖向位移监测: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m-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础上,且 每侧不少于3个监测点;不同地基或基麯分界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鱗构筑物基雜线的对称部位,每-构筑物不应少于4点.

②周边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 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点。

③周边建筑倾斜监测: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 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

④周边建筑、地表裂缝监测: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 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2个,且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或裂缝末端。

⑤周边管线变形监测:监测点宜为15m-25m,并延伸至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供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设置间接监测点。 ⑥周边地表竖向位移检测:监测点按监测剖面设置,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剖面应与坑边垂直,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

根据该基坑支护设计及基坑周围环境状况,基坑监测方案包括六项内容:①、围护桩桩顶(冠梁)水平位移及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②、土体侧向变形(测斜)监测;③桩体内力监测;④水平钢支撑轴力监测;⑤地下水位监测。⑥沉降监测

1、支护结构内部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测斜)

桩顶(冠梁)水平位移观测及桩体水平位移观测直接反映支护结构变形特性,是支护结构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桩顶(冠梁)水平位移反映支护结构的顶部变形情况,是支护系统变形的重要内容,且其测点安装布置方便,易于观测,可布置较多测点,在有需要时可以方便地增加新测点。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观测完整地反映了围护桩的变形。在有支撑作用的情况下,围护桩变形最大、最危险的部

位不一定在桩顶。高精度的桩身水平位移观测(测斜)不但能全面反映围护桩的实际变形,且其测量受外界影响小,数据结果稳定,是基坑开挖观测的重点项目。其测斜管安装相对复杂。一般来说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测量结果可相互校核,测量数据有点有面,以全面了解整个基坑位移状况。

围护结构的内部位移使用测斜仪进行监测。

测点分别布设在主体结构的墙体中。将测管固定在墙体的钢筋笼内,在绑扎时一定要牢固可靠,以免浇筑混凝土时使其发生上浮或侧向位移,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密封测斜管底部以及各处的接头,在安装测斜管时随时检查其内部的一对导槽,使其始终与坑壁走向垂直。然后将测斜管同钢筋笼一起沉入挖好的桩体中。根据主体全长在两侧分别合理布设相同的测点。量测时将探头插入测斜管,使滚轮卡在两道槽上缓慢下至孔底处,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测读一次,为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在每一次测量步骤中均须一定的时间延迟,以确保读数系统与温度及其他条件平稳。

测量完毕后将探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中,按以上方法重复测量。前后两次测量时各测点应在同一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两次测量同一测点的读数绝对值之差小于10%,两次结果符号相反,否则应重测本组数据。

2、基坑周边土体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测斜)

监测土体侧向位移可掌握土体的运动规律及预测对地面的影响,据以研究减小施工扰动的施工措施,以保护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

①监测仪器

RST自动化测斜仪,PVC测斜管。 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埋设:对于土体测斜孔,先用地质钻机成孔,孔径应等于或大于89mm。然后将预先将连接好的测斜管放入孔中。管底应埋置在预计发生倾斜部位的之下,一般管底标高低于基坑底部标高2~3m,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空隙内密实充填水泥砂浆。测斜管应竖直,埋置时应确保其中一组导向槽垂直于基坑边线,管口配保护盖。

B、量测与计算:测试时,联接测头和测斜仪,检查密封装置,电池充电量,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将测头放入测斜管,测试应从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管全 5

长每一个测段固定位置测读一次,测段长度为0.5m,每个测段测试一次读数后,将测头提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重复测试,两次读数应接近,符号相反,取数字平均值,作为该次监测值。在基坑开挖前,以连续三次测试无明显差异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应在正式测读前5天以前安装完毕,并在3~5天内重复测量2次以上,当测斜稳定之后,开始正式测量工作。首先测试时沿预先埋好的测斜管沿垂直于车站一轴线方向(A向)导槽(自下而上每隔2米测读一次直至孔口,得各测点位置上读数Ai(+)、Ai(-),其中“+”向与“-”向为探头绕导管轴旋转180°位置。然后以同样方法测平行于车站该轴线方向的位移。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每次量测后应绘制位移—历时曲线,孔深—位移曲线。当水平位移速率突然过分增大是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

④注意事项

ⅰ采用测斜仪在埋设的测斜管内进行测试; ⅱ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

ⅲ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牢固固定、密封; ⅳ测斜管安放就位后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ⅴ调整方向后盖上顶盖,保持测斜管内部的干净、通畅和平直。管顶宜高出地面约10~15mm;

ⅵ进行钻孔和测斜管之间的回填。回填宜用中粗砂缓慢进行,注意采取措施避免塞孔使回填料无法下降形成空洞。回填后通过灌水和间隔一定时间后的检查,在发现回填料有下沉时,进行回填。回填工作要确保测斜管与土体同步变形;

ⅶ埋设时间应在基坑开挖或降水之前,并至少提前两周完成; ⅷ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3、地下水位监测

由于场地地下水丰富,围护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单管旋喷桩止水帷幕。若止水结构漏水,将会影响基坑及主体结构的底板施工,使基坑开挖难以顺利进行。为 6

此应对基坑外地下水位进行监测。另外,水压力是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主要荷载,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可以掌握水压力荷载的状况。

基坑外距基坑2m的距离处布设水位观测井,将水位管预埋在观测井内对水位进行监测以了解其变化过程。在车站的两侧和轴线位置各布设一个观测井,观测井为小型钻孔机成孔,观测井深度在20m左右的透水层中,然后将水位管放入孔中,从管外回填净砂至地表50cm,管口设必要的保护装置。用水位计量测到水位管顶的距离,测出水位管的高程,推算出水位的标高。通过对水位的监测,可以进一步得到基坑内降水、开挖对基坑外部地下水的影响。地表和建筑物的沉降,基本上都是因为大面积降水引起的,因此要严格控制地下水位,必要时加强观测频率。

4、支撑轴力监测 ①监测仪器

FLJ-40型振弦式反力计(轴力计)及频率接收仪。 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布设:钢支撑选用端头轴力计(反力计)进行轴力测试,将轴力计焊接在钢支撑的非加力端的中心,在钢支撑和轴力计之间焊接一块250×250×25mm的加强垫板。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钢支撑轴线在一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确保钢支撑受力状态通过轴力计(反力计)正常传递到支护结构上。混凝土支撑采用钢筋应变计进行测试,绑扎钢筋笼时进行埋设,并牢固固定。

B、现场量测:仪器在埋设前进行标定,支撑轴受力前进行初始值的测量,监测两次的结果平均后作为轴力初始值,在钢支撑承受荷载的过程中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监测,监测时应记录数据稳定后的频率值,填写监测报表,现场检查监测数据是否正确,监测时所记录的数据为频率值。

C、数据计算:钢支撑轴力计算—般公式为: P=K△F十B 式中:P——所受荷载值(KN) K——仪器标定系数(KN/F) △F——输出频率模数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F) B——仪器的计算修正值(KN)。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根据仪器的标定公式代入标定常数,计算轴力值,并绘制轴力-时间变化曲线图;根据轴力-时间变化曲线图和设计规定的轴力限值分析钢支撑内力是否处于安全范围,在监测简报中提出监测分析和建议。

④注意事项

ⅰ钢支撑宜选用端轴力计(反力计)进行轴力测试;

ⅱ将轴力计安装架与钢支撑端头对中并牢固焊接。在拟安装轴力计位置的墙体钢板上焊接一块250×250×25mm的加强钢板,作为垫板,防止钢支撑受力后轴力陷入钢板,影响测试结果;

ⅲ待焊接温度冷却后,将轴力、计推入安装架并用螺丝固定好;

ⅳ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见报支撑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 ⅴ轴力计的量程需要满足设计轴力的要求。在需要埋设轴力计的钢支撑架设前,将轴力计焊接在支撑的非加力端的中心,在轴力计与钢围囹、钢支撑之间要垫设钢板,以免轴力过大使围囹变形,导致支撑失去作用。支撑加力后,即可进行监测。

5、沉降监测 (1)支撑立柱沉降监测 ①监测仪器

徕卡N3水准仪、铟钢尺等。 ②监测实施方法

a、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立柱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直径20~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或直接打入膨胀螺栓),检测点埋设如图2所示。

素混凝土11原地面P88原地面特制膨胀螺丝监测点埋设平面示意图图2 监测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单位:mm) b、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c、沉降值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沉降监测随施工进度进行,并将各沉降测点沉降值随时间变化量绘制成沉降变化曲线图。计算累计沉降量,与容许沉降控制值比较,以此判定挡土墙的安全可靠性。

剖面图

六、监测频率和监测结果反馈

1、 支护桩水平位移、支护桩深层位移、基坑外侧水位监测频率:

(1)基坑开挖初期(抱深小于5.0米),每 隔 1-2天监测-次。如出现异常现象加密监测. (2)基坑挖深超过5.0米时,每隔1天监测-次,如出现异常现象每天监测-次。 (3)基坑开挖超过10m至接近坑底及挖到底标高后-周内,每天监测-次。如出现异常加密监测,甚至24 小时连续监测。

⑷基础底板施工期间,每隔1天监测-次,如出现异常每天监测-次. (5)基础底板浇筑完毕后,每隔2~3天监测-次.

⑷当超过报警值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监测时间间隔,加密监测频率,甚至跟踪监测。

2、周边建筑物沉降、周边道路及坡顶土体沉降、周边管鋪沉降水平位移监测频率: (1)支护结构施工期间,每隔2~3天监测-次。 (2) 土方开挖到主题结构施工至±0.00期间,监测频率与位移检测频率一致。 (3)支护结构施工到主体结构施工至±0.00期间,建筑物倾斜与裂缝监测每周测1~2次中出现异常加密监测。

七、监测反馈程序及信息管理

专业监测小组及时整理分析监测数据,将实际测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绘制各种变形~时间关系曲线,预测变形发展趋向,及时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汇报,为实现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

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监测值变化较大,立即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汇报,并提供报表;测量结果正常,则在测量结束后3天内提供报表。测量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观测报告。

监测数据必须完整、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细的描述,起到施工监控的作用。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尤其要做好初始数据记录,监测组根据该车站的施工进度,对各项监测点进行了埋设,并于当日对埋设好的监测点连续进行了两次监测,取平均值作为监测初始值。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均须及时整理监测资料,以便发现数据有误时,及时改正和补测。当发现测值有明显异常时,应迅速通知施工主管和监理单位,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并定期向建设、监理和设计提供一份量测报告。每次监测得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审核、消除错误和取舍之后,方可计算

分析。根据计算结果,绘出各观测项目观测值与施工工序、施工进度、及开挖过程的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各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说明围护结构支撑体系和建筑物在观测期间的工作状态与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判断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或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供研究解决问题提供参考。监测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

根据信息化施工要求,监测后应及时整理分析各项量测数据资料,判别监测对象的安全等级状态,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发挥监测信息对施工的指导作用。

本工程监测信息按《监测信息反馈流程框图》进行反馈。

资料调研监测设计监测量测数据、分析、处理施工、监理、设计监测量测NO工程施工安全判别结束YES监测信息反馈流程框图

各监测项目变形统计情况分别如下

八、资料整理

每日所监测的项目完成后,则要把所测的数据进行归类计算,并绘制出相应的速率变化曲线,并上报监理。资料经审批返还后,由专人负责统计、管理,做到资料齐全,分类清晰。

第三篇: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1 监测内容

由于在本工程范围内,基础堆置深度较深,为确保邻近地铁一号线、沪杭线、明珠线等运行正常,就要在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加强施工现场的监测控制。

监测内容和监测测点的设置主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①满足车站主体结构安全的要求;②满足周边建筑及管线保护的要求。③已投入运行的地铁一号线、明珠线、沪杭线等站安全要求。

(1) 满足车站工程结构安全的要求 (A) 在软土地基中进行深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尺寸和支撑墙体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与周围墙体、土体位移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反映了基坑开挖中时空效应的规律。加强监测工作可以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体位移的潜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深基坑施工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B) 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要保护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全,必须加强对影响变形的一些要素的监测,如墙体位移、坑外水位、和坑底回弹变化的监测,同时,还要加强对支撑轴力变化的监测。也就是说要对影响基坑变形的因素、变形量和变形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监控,以便及时向设计和施工反馈信息,做好信息化施工。

(C) 基坑围护结构的监测内容有墙外地表沉降、水位、墙体沉

降、墙体测斜、支撑应力、基坑回弹、立柱沉降、孔隙水压力、土压力等。

(2) 满足相邻的地铁一号线站及明珠线的安全 本工程与地铁一号线相接,由于土体开挖,会导致原有车站及区间隧道周围应力场的变化,使原来已形成的应力平衡体系遭到破坏,从而容易使车站主体结构及区间隧道出现变形。对现有车站主体,会造成沉降、墙体变形。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就需加强对原有车站的监测。监测内容有:车站主体的沉降,主体外侧的土体位移。考虑到地铁一号线于运营状态中,对其监测应采用自动监测体系。

2 监测测点的布置方法

基坑保护等级为一级,基坑施工期间采取信息化施工,须对每一开挖段进行监测。根据设计的要求,基坑施工监测设置如下内容:

(1)基坑周围地表沉降; (2)围护墙体的深层位移(测斜)及墙顶位移与沉降; (3)基坑周围地下水位变化; (4)支撑轴力变化监测; (5)坑外土体测斜; (6)近地铁一号线站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监测。

(7)市政管线监测; (8)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9)原有车站主体沉降监测; 2

围护结构体系监测测点布置 (1) 地表监测点:原则上沿基坑周围间隔 20m 设一地表沉降监测点,此外在近地铁一号线站基坑两侧设置一组监测断面,每一断面 5~6 点。

(2) 墙体沉降、位移点:每开挖段两侧各布设 2 点。

(3) 墙体测斜:根据分段开挖的特征,保证每一开挖段有一墙体测斜点,每 25m 左右布置一墙体测斜,计 20 孔。测斜孔深与连续墙体深度一致。

(4) 支撑轴力:每二开挖段设 1 个断面,每断面 3 组。每个断面设在支撑上。

(5) 基坑回弹:基坑回弹测试点,每 50m 设一组。每组埋设 4只磁环。

(6) 坑外土体测斜:沉基坑外边布置,间距为 30m。

3 3

监测设备安装顺序

各监测设备仪器的安装随基坑工程的施工步序而开展,基本按如下顺序进行:

(1) 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同步安装墙体内的测斜管及土压力测点。

(2) 连续墙及坑内外加固施工完后,钻孔埋设坑内分层沉降管,坑外的水位管、孔隙水压力测孔和土体测斜孔。

(3) 连续墙顶的圈梁浇捣时,同步埋设墙顶的位移测点,并做好

测斜管的保护工作,进行初始值的测取工作。

(4) 基坑开挖前,应测出各测试项目的初始值。

(5) 第一道钢支撑施工时,同步安装轴力计,并测出初读数。

(6)

随着基坑的开挖,第三道、第五道钢支撑的轴力计随支撑的施工而安装。

(7) 设备安装好后,应做好标记,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提高测点的成活率,使各监测点成活率在 90%以上。

4 4

监测频率

(1) 监测自始至终要实施跟踪监测。跟踪监测就是要按开挖工艺要求安排频率。基坑实行分段开挖,监测频率要密切配合这种一段、一层、一块的施工工艺需要,每挖完一段、一层、一块土后就要测一次,每撑好一道支撑后也要测一次。使监测与施工密切结合,跟踪施工,为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指导施工。跟踪监测就是要满足施工进度要求来安排频率,施工节奏快时,监测频率要增加,施工进度放缓时,可适当放宽频率。

(2)为了防止出现纵向滑坡事故,监测期间,在特殊季节(雨季)、特殊工况情况下,对放坡开挖的坡脚稳定性和坑内降水状况进行观测,防止土体纵向滑坡的灾害性事故发生。

(3) 监测自始至终要与施工的进度相结合,监测频率应与施工的工况相一致,应根据基坑施工监测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监测频率:

(4) 围护结构施工期间,环境变形监测和被保护对象的变形监测

应保持在最低频率。在每一施工段影响范围内的测点,以“周”为时间单位进行测量;其余区段以“月”为时间单位进行测量。

(5)基坑开挖期间,每一开挖段内的测点应保持每天 1~2 次的监测频率,其中有特殊保护要求区段每天 2 次,无特殊要求的开挖段每天 1 次。未开挖段每周 1~2 次。

(6)底板完成的区段,监测频率为每周 1 次。但在换撑时必须测量。

(7) 地下主体结构施工结束 2 个月内,对建构物和地下管线的监测为每周 1 次;以后每月 1 次,至变形收敛。

(8) 各监测项目的测试及测量频率,应根据实际的开挖步序,调整各监测点的实际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

5 测量技术及要求

所用测量仪器使用前均经过专业部门检查核定,合格后使用。测量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工程师担任。

测量精度

高程测量误差≤0.5mm; 地墙测斜误差≤0.5mm; 支撑轴力测量测误差≤10%; 地下水位测量≤10.0mm; 空隙水压力、土压力测量≤1.0kPa。

6 6

监测资料的提交

(1)监测测量结果在测量工作结束后 2 小时内提供,出现险情时,及时提供监测数据 (2) 监测资料每日以报表形式提交,报表要对应工况,工况要以图表反映,说明施工时间及相应施工参数。这样有利于对监测报表进行综合分析,提高报表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3) 每一施工阶段结束后一周内提交有数据、有分析、有结论(沉降变化曲线)的阶段小结; (4) 全部工程结束后一个月,提交总结报告。

7 监测质量的控制

(1) 在测量工作开始之前,对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进行全面检查和标定,保证仪器正常工作; (2) 工作时,定人定仪器进行测量,以减小人员的误差; (3) 在工作中将严格执行质量保证体系。

第四篇:基坑安全监测方案汇报材料

基坑安全监测方案

各位专家,领导好!

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基坑安全监测方案,考虑到大家的时间,我就不一条一条给大家读了,把针对监测方案相关重点,给大家汇报一下。

 第一章、工程概况

我们船闸从上游到下游方向,左侧为防汛大堤S322省道,右侧邻河,邻河面填筑施工围堰与防汛大堤相接。基坑开挖最大深度约13米,根据规范相关条款,定性为一级深基坑。基坑左侧设计支护结构为:钻孔灌注桩、高压旋喷桩、冠梁组合体系。基坑右侧放坡开挖。

 第二章、编制依据

主要依据: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基坑开挖专项方案、《水运工程测量规范》、《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工程测量规范》等其他相关规范要求。

 第三章、变形观测的目的,观测重点及内容。

1、观测目的,通过变形观测,掌握各部位稳定情况,及时发现异常,采取措施,保证工程安全运行。

2、重点观测对象,基坑边坡,支护结构,防汛大堤,施工围堰。其中基坑边坡,支护结构,防汛大堤,从基坑开挖一直到土方回填至设计标高列为重点观测对象。在汛期,退水期增加观测频率。施工围堰在汛期,退水期列为重点观测对象。

3、监测及巡视内容

观测分为仪器监测和现场巡视两块。

 第四章、监测等级及报警值

1、观测等级确定。依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中9.1.1款,基坑变形观测要求为二等水准,左岸堤防、支护结构要求为三等水准,施工围堰要求为四等水准。

2、变形监测的报警值确定。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8.0.4款相关要求确定。这些都是规范原文,就不一条一条读了。  第五章、基准点及观测点点位布设及相关要求

在施工影响范围外,布设6个基准点,基坑布设109个观测点,每20米一个断面,每个断面布设4个点。施工围堰布设54个,左岸防汛大堤布设44个,冠梁顶布设15个,全部间距20米。

 第六章、监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仪器必须在有效标定期内,数据采集,要求定人,定机。温度,气压必须设定,做到人为误差最小。其他,严格按规范要求实施。

 第七章,第八章就不读了  第九章、主要设备及人员

我们领导对这块非常重视,将投入一台莱卡电子水准仪,每公里误差0.5毫米级。一台莱卡TS09全站仪,1秒级,精度可大0.1mm。完全具备观测要求。人员,以祝立平同志为观测小组组长,全面负责观测工作。

 第十章、观测频率和观测周期 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7.0.3款,这些全部都是规范原文,汛期加密观测频率。

 第十一章、数据分析与观测成果

要求数据,完整清晰,观测数据整理后,充分分析,结合累计变形值,对各部位稳定情况做详细说明,并采取相应措施。按月分期做总结报告。对在下一步施工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情况,提前分析预测。为本工程安全,顺利进行,提供必要保障。总结报告分期上报监理部门,如有特殊情况及时与监理,设计部门沟通。

 第十二章、监测报警

采用“双控”指标,累计变形值和日变化数率分为黄、橙、红三级。

黄色预警,双控指标均超70%或一项超85%。报告现场负责人并加密观测。

橙色预警,双控指标均超85%或日变化数率超限,上报项目负责人、监理部门,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密观测。

红色预警,累计预警值超限或日变化数率超限,且急剧增长无收敛迹象。立即报告项目负责人、监理和其他相关单位。启动应急预案采取补强措施,必要时停工,进行加固恢复处理,加密观测频率。

具体内容见表9巡视预警参考表,表10仪器观测预警指标表。

 第十三章、应急预案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先,常备不懈,统一指挥,持续改进”为原则,实现应急行动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精神。

成立应急救援小组,制定主要岗位职责,准备应急救援物资,组织教育培训,具体内容就不读了。

主要说一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基坑开挖引起地面及周围构造物不均匀沉降

加强基坑支护,必要停止基坑开挖,实施压力注浆,进行被动区土体加固,加密观测频率。

2)基坑有局部流土,失稳迹象时

及时采取削坡、坡顶卸荷、坡脚压载。加强排水,使土体失水固结、加密观测频率。

3)基坑及施工围堰出现滑坡迹象时

坡脚叠放土袋,沙包压载、沿坡面叠放土包,沙袋,加密观测频率。

4)支护结构变形较大

采取被动区土体注浆加固,粉喷桩加固等措施。 5)支护结构渗漏

渗漏量较小时采用导管引流,用双快水泥封堵。渗漏量较大并含有大量泥沙时,坑内回填,坑外注浆加固,高压旋喷封堵。

6)降雨量较大基坑内积水

立即启动备用水泵抽水,并安排专人,不间断观察基坑的稳定情况。

8)基坑涌水 开挖集水坑,抽水引排,构造物边线外,设降水井,降低地下水位。

9)基坑坍塌

停止开挖,人员撤离,采取坡顶卸载的办法,在坍塌处坡脚,插入槽钢,钢管桩,逐层沿坡面,铺设砂石袋等保证边坡稳定,用反铲挖掘机配合。对未滑坡区监测和保护,严防事故的继续扩大。

这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8、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抢险结束和生产恢复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评审,总结。找出预案中存在的不足。针对暴露出的缺陷,不断更新,改进应急预案 第十四章、附件

主要有观测点平面位置示意图,和一些相关表格。

以上基坑安全监测方案汇报完毕,请各位专家,领导,指出不足,给予指导。

第五篇:浅谈铁车站基坑监测方案

【摘

要】 以成都地铁 2 号线互助站为例,结合该基坑工程的施工方案介绍了包括支护结构竖向及水平位移、钢支撑轴力、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等内容的监测和布设,以及监测信息的反馈、监测数据的分析。 【关键词】 基坑工程; 监测; 测点布设

1 项目概况与监测项目

成都地铁 2 号线二期工程( 西延伸线) 互助站,主体位于金周路路面下,东西走向,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 YDK19 +957. 000,起点里程为 YDK19+837. 400,终点里程为 YDK20 +023. 000,总长 185. 6 m。车站为地下二层,10 m 单柱岛式站台。全长 186. 5 m,顶板距地面 2. 5 m。盾构井段宽度为22. 4 m,深度为 17. 2 m; 标准段宽度为 18. 5 m,深度为 15. 9m。所处范围内根据钻探揭示,站内均为第四系( Q) 地层覆盖。地表多为第四系人工填筑土(

) ,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

) 粉质黏土、粉土及砂、卵石土。根据区内地下水位动态长期观测资料,在天然状态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一般在 1 ~3 m 之间。在本车站初勘阶段,测得地下水位埋深 9. 3 ~9. 8 m。

本站的监测主要内容有: ( 1) 围护桩顶部的水平位移;( 2) 围护桩内力; ( 3) 围护桩体侧向位移; ( 4) 支撑内力; ( 5)围护结构周边土体侧向位移; ( 6) 基坑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和测斜,车站两边综合管沟、管线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 7) 基坑内、外侧地下水位。具体内容见表 1 及图 1。

2 监测项目布设和实施

2. 1 支护结构桩( 墙) 顶水平位移监测

其挖孔桩顶的位移用经纬仪和全站仪进行监测。工作基点采用固定观测墩的方法,在基坑的拐角处建立观测墩,因为在基坑拐角处的变形最小,仅为基坑最大变形的 1/10左右。同时,基点的布设上,要在基坑边相对稳定处布设两个监测控制点作为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同时在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外稳定的区域布设两个基准点,用以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观测时,首先利用基准点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再在工作基点上设站,进行水平位移监测点的观测。基坑开挖期间,每隔 2 d 监测一次,当位移速率达到 8 mm/d时,每天监测 2 次。

2. 2 支护结构侧向变形、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布设侧向变形监测孔,当边长大于 40 m 时按间距 40 m布设,当边长小于 40 m 时按 1 点布置,阳角部位加设 1 点。土体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围护结构测斜管采用绑扎埋设。测斜管在测试前 5 d 装设完毕,在 3 ~5 d 内重复测量不少于3 次,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进行测试工作。 2. 3 钢支撑轴力监测

采用端头轴力计进行测试。在支撑受轴力前进行初始频率的测量,在基坑开挖前测试 2 ~3 次稳定值,并取平均值作为计算应力变化的初始值。测试过程中,发现设备的测试值不稳定或无法读数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在需要埋设轴力计的钢支撑架设前,将轴力计焊接在支撑的非加力端的中心,在轴力计与钢围檩、钢支撑之间要垫设钢板,以免轴力过大使围檩变形,导致支撑失去作用。支撑加力后,即可进行监测。从设置钢支撑到拆除,每天观测一次。 2. 4 桩体内力( 钢筋应力) 监测

采用钢筋应力计,在桩体的内外层钢筋中成对布设。根据桩体长度,每隔 2 m 左右串联焊接一个钢筋计。焊接时采用冷却措施,以防温度过高损坏电磁线圈和改变钢弦性能;焊接后应在钢筋计上涂上沥青,包上麻布,以便与混凝土脱开; 做好钢筋计传感器部分和信号线的防水处理; 信号线采用金属屏蔽式。安装好后,浇筑混凝土前测一次初值,基坑开挖前再测一次初期值。 2. 5 沉降监测

基准点应布设在 3 倍的车站基坑深度以外的稳定区域,本工程布设 2 个基准点和 2 个工作基准点。基准点与工作基准点定时进行联测,保证工作基准点的稳定性。围护结构桩顶沉降监测点布设,当边长大于 15 m 的按间距 15 m 布点,小于 15 m 的按 1 点布置,阳角部位加设 1 点。地表沉降监测点布设沿基坑方向,对可能受影响的地表、路面布设沉降监测点,边长大于 20 m 的按间距 20 m 布点,小于 20 m 的按 1 点布置,阳角部位加设 1 点。周边建( 构) 筑物的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在建( 构) 筑物四角的结构柱、建筑物基础分界点( 基础沉降缝) ,同一建筑物上两沉降测点间距不大于 20 m,每座建筑物至少 3 点。

2. 6 周边建筑物( 构筑物) 倾斜监测

倾斜监测的对象为地铁施工可能引发的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建( 构) 筑物( 由沉降监测数据来决定是否增加倾斜观测) 。在邻近的建筑的首层柱上设置测点,在开挖影响范围外的几个小型建筑楼房基柱上埋设基准点。基准点个数为 3个,测点布置间距为 16 m,采用水准仪测高程以计算沉降参数。 2. 7 地下水位监测

本工程利用降水井对水位的变化进行监测。采用水位管和钢尺水位计,测量基坑外地下水位在基坑降水和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了解基坑护围结构止水效果以及时发现和防止围护结构渗漏、基坑外水土向坑内流失。

2. 8 建筑物裂缝开展宽度监测

监测范围包括基坑边缘向外 2 倍开挖深度、隧道中线向外 2 倍隧道埋深范围内的建( 构) 筑物的既有裂缝以及因工程施工引起的建( 构) 筑物新的裂缝。

3 监测技术要求及质量管理措施 3. 1 监测周期及频率

监测周期分为施工前期、施工期二个阶段。

( 1) 施工前期观测 2 次,取平均值,得出可靠的初始值。

( 2) 施工期,在开挖期间为每隔 1 ~ 2 d 测一次,主体施工期间为每隔 3 d 测一次。特殊情况下,如基坑由于施工降水造成土质孔隙率增大,削弱土体的整体性时,要增加监测频率为每天两次。当监测值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加密观测; 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进行连续监测。 3. 2 监测项目警戒值

各监测项目的警戒值应在满足《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90) 的相关要求前提下,根据基坑支护类型、安全等级及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而定。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各监测项目警戒值确定见表 2。

3. 3 监测质量管理措施

为了正确利用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的对策,确保车站基坑开挖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应对必测项目制定施工监控测量的管理基准值、施工管理等级及对策。

基准值: 基准值为控制限值,不得超过表 3 所规定的值。本车站监测中同时采用时态曲线中的变化速率作为基准值的辅助。基准值应参考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铁路隧道施工规范、公路隧道施工规范等制定。

管理等级: 取管理值 Ms= 最大量测 / 基准值,根据 Ms所处范围划分管理等级实施相应对策。本工程按三级管理考虑对策,见表 4。

4 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反馈

在测得足够数据后,要及时整理量测数据,绘制位移及应力的时态变化曲线图,即时态散点图,包括适用于沉降监测项目的等沉降曲线图、适用于侧向位移监测项目的深度—位移曲线图、适用于位移监测项目的变形收敛图。然后根据散点图的分布形状,选择能较好反映监测数据变化规律的函数关系式,对量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求得时态曲线。由回归曲线预测该测点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或应力值,防患未然。最后按时编写周、月汇总报表,及时反馈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的施工目的。

5 结束语

基坑开挖过程监测是地铁基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掌握基坑在开挖过程中所引起各种影响的严重程度及变化规律并推测其发展趋势。同时根据动态监测反馈数据,为施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必要时可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李瑞杰. 地铁工程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应用[J]. 铁道建筑,2010( 5) : 53-55 [2] 乔宇峰,靳学君. 地铁车站基坑施工监测技术[J]. 山西建筑,2010( 27) : 131-132 [3] JGJ 120-90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4] GB 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 [5] JGJ/T 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

上一篇:救助站工作难点分析下一篇:建筑学新生入门指南